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整合

2024-07-30

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整合(精选8篇)

1.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整合 篇一

浅谈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教学的整合

摘要:

本文主要叙述了在“四段六步”教学模式下,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教学整合起来。笔者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建构有效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的最优化。因此在“四段六步”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提升、反馈检测”四段中,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情景中适度借用信息技术,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提高课堂效益。

关键词:信息技术 化学教学 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就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人才。它们整合,不仅仅是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该环境能够支持真实的情景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也就是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新型教与学方式,这样就可以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推进,我校结合西部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四段六步”的教学模式,四段是指:自主预习、合作探究、、展示提升、检测反馈阶段;六个步骤为:预习引导,明确目标;自主预习,组内交流;分配任务,合作探究;展示质疑,拓展提升;穿插练习,全面巩固;;达标检测,反馈校正。当然我校的化学学科也在“四段六步”的框架下结合学科特点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式能够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学案为载体,借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体现新课程理念,下面谈一下在教学过程中将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进行整合的几 点体会。

一、编写出科学的、高效的、针对学生实际的学案

学案是供学生学习的方案,它是针对一节课或某一知识点而编写。它是化学组教师集体劳动的结果,智慧的结晶。是教学活动中师生互动的桥梁。它充分体现“四段六步”的教学模式,在每一段中都具体指明了学生最好怎样学,学什么,达到什么效果,要用多少时间等等。但是现在的教材编写简洁,每一段文字、每一个表格、每一幅图片都包含了许多信息,这需要学生去挖掘,但是我们农村的学生占有的资源相对较少,化学实验器材相对不够充分,学生的个体发展不够平衡,怎么办呢?我们想出的办法是在适当的时间、空间借助信息技术,来促进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二、信息技术在“自主学习”中的应用

目前,教师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普遍做法是,想尽一切办法将一节课内容尽可能变成多媒体。这样做的课堂教学效果不是很好,因为多媒体包含的信息量太大,变换时间太快,很多信息在学生头脑中还没有留下印象,又开始了新的信息,导致一节课课堂上学生看热闹,课后什么都不知道。我们的做法是,利用多媒体给学生补充一些对自主学习有帮助的信息,比如知识链接、概念的理解,化学家的故事等等,同时还将对自主学习效果的检测题目制成PPT,待学生通过看书、看多媒体呈现出来的信息后,完成了检测题目,先随机抽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其它同学质疑后,再利用PPT将教师的参考答案展现出来与同学们的思维进行碰撞,这时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三、信息技术在“合作学习”中的应用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离开了实践谈理论有些时候要犯错误的。因此化学学科强调了化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同时新课程标准也强调了要大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因此在“合作学习”这一步要注意实验的设计,在学案上体现了这方面的意 2 图,但是需要构造情景,怎样构造呢?可以通过教师的演示实验来构造情景,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进行探究的过程。然后小组派代表面向全班展示设计的实验以及操作流程,进行班上的交流,这样做效果肯定是可以的。但是在教师演示实验时,由于有的效果不是很明显的,离教师较远的同学可能看不清楚,此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播放,让每个同学都能看见。例如:演示CO还原Fe2O3实验时,为了看清楚实验操作步骤、实验现象、尾气处理,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来播放。

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受条件的限制,班级多,实验室只有一间,有很多实验是无法在实验室里完成的。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很多常识性知识都没有切身体会,而且要使“真实的情境”实实在在的进入课堂并非总是十分方便和可行的,例如:CO2与H2O的实验,这个试验在初中化学中比较重要,如果学好了它,就能帮助学生理解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道理,但由于演示效果较差,那怎么办呢?此时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视频来完成,它能产生使学生身临其境的逼真效果。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利于学生更多、更好地获取客观事物规律与内在联系的知识。这对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

四、信息技术在“反馈检测”中的应用

同学们通过一节课的自主、合作学习后,效果怎么样呢?肯定要通过一定的检测来完成。学案上编有一些典型题目供同学们完成,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进行随机抽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但是由于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必然造成部分学生要么觉得内容太简单了,要么觉得内容太难了。对于优秀学生而言,内容过于简单的话,存在着“吃不饱”而造成时间浪费的现象。而对于能力水平较低的学生而言,内容过难的话,则也存在着“吃不进去”而造成时间浪费的现象。这时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为不同学生提供不同层次检测 3 内容,从而解决上述问题。

五、多媒体课件与教具的关系

我们知道,多媒体课件和教具都是辅助教学的手段,它们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直观化、形象化。教具、多媒体课件制作演示得好,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是如果教师把课件做得非常完美,色彩比较亮丽,这往往会分散学生注意力,对学生的观察产生干扰,不利于看清问题的本质。为了克服这些毛病,课件色彩不能做得过分亮丽,同时在化学教学中可以利用自制教具进行教学,使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身边,从而使学生对化学感到更亲切,更有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所起的作用是多媒体课件无法取代的。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要合理、适度、科学地将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有效整合起来,才能在“四段六步式”下,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益。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和化学课程整合是一个新兴事物,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探索、磨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的去发掘,将信息技术具有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也就是最大限度地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学科教学当中。对于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的整合的研究,是21世纪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艰巨的过程,我们确信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的整合在化学教学中能够发挥对化学学习的变革性的推动作用,最终达到改善化学学习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何克抗.现代教育技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2】张家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学过程的改善[J].北京:教育研究,2001,(10).【3】黄荣怀、曾兰芳、余冠仕.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简析„M].北京:中国 电化教育,2002, 【9】

【4】李谨.纵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何克抗教授专访「J].北京:教育技术通讯,2002 4

2.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整合 篇二

关键词:信息技术,政治学科,有效整合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 使现代电化教育发展到更高的形式。这一现代教学手段通过计算机实现对符号、文字、图像、声音的组合编辑控制, 并按教学要求设计, 形成合理的教学结构, 使学生在多媒体的作用下主动地进行有效学习。多媒体介入到政治课教学中, 可以使教学由平面走向立体, 变静态为动态, 化抽象为具体, 突破了时间和空间, 微观和宏观, 历史与现实的限制, 激活学生的兴趣, 降低学习难度, 缩短学生的认识过程, 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 是提高政治课教学质量的一条重要途径。那么如何把信息技术与政治学科教学有效地整合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提高教师自身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

政治课中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师上课时只要手持鼠标与计算机打交道, 就能自如地控制课堂的进度和对各种媒体的使用, 不再满身粉尘, 口干舌燥, 表面上看似乎教师的负担减轻了。其实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通过教学实践, 笔者深刻体会到, 要制作一课比较成功的多媒体课件, 教师必须深入理解教材和教学要求, 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心理规律, 以及学生的特点和实际需要, 综合编排有关材料, 甚至动画画面的制作, 录像的剪辑, 音乐的选择等等, 都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师通过自制课件, 在教学实践中增长了才干, 提高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二、利用网络资源, 丰富学科知识

网络是我们获取有效信息的最便捷的方式之一, 同时也是现代社会信息交流的主渠道之一。教师利用网络资源, 根据自己的设计意图加以修改, 用于教学。教师帮助学生获取信息资源、以及如何有效地加以利用资源等。当学生掌握了正确的获取信息资源的本领后, 不仅增长了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而且为学生学习其他学科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三、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政治课不同于其他课, 学科特点决定了他的理论性强, 内容比较抽象, 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如果加进更多的直观教育, 为学生提供更多形象生动、看得见、摸得到的感性材料便可以让学生产生兴趣。而现代信息技术正是以其丰富的表现力, 强大的交互性, 特有的感染力和形象性, 迅速地引起学生的注意, 激发起内心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愿学、乐学、主动地学习。

四、发挥学生主动性, 实现信息技术与政治学科的整合

以往我们一提起信息技术与政治学科的整合, 往往就会想到老师制作某一节课的课件来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这样做的确将比较死板的授课内容形象化、生动化, 将抽象的事物转变成具体的、更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的动态信息, 往往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五、信息技术与政治学科整合有许多优点, 但在实际运用时, 政治课多媒体辅助教学应注意几个问题

第一, 主次不能颠倒。我们应充分认识到计算机辅助教学中的教学, 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主导、是灵魂、是核心。计算机只能辅助教学, 服务教学。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不能放弃, 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忽略, 标准和教材的规范性、示范性不能改变。第二, 不能只注重外表而忽视实质。在课件的制作过程中, 比较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是:一味追求表面上的新颖、花俏、动感等效果, 挖掘教材中所能运用的一切知识点, 利用了一切所能利用的媒体, 被称为“海陆空 (录音、录像、投影) 三军并用, 民兵、预备役 (实物、动画) 呐喊助威”, 课堂上热热闹闹, 学生大开眼界, 但教学实效却适得其反。因此, 教师在课件制作过程中选材应适当、典型, 紧扣教材, 突出重点、难点, 掌握好分寸, 宁精勿滥。第三, 多媒体的运用并非多多益善。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能增加课堂容量, 但如果不考虑学生的认识、记忆规律;同样会出现“填鸭式”的教学, 而且容易引起学生疲劳, 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 要注意不能将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一味地用来追求激发学生兴趣而忽视正确引导, 使政治课变成“放像课”, 影响了学生对基本理论的掌握。可见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并非多多益善, 而应该结合教学内容, 注意时空的容量度, 真正做到提高教学质量。

3.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意义 篇三

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意味着传统的教学过程中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这种模式主要以学生为主体,强调信息技术要服务于教学的理念,应用于教学,使之既能增加教学良性效应,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能帮助学生更形象的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我们知道,教学内容是繁杂的,信息技术手段是不断更新的,因此,“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这一模式的内容是丰富的,意义是深刻的,作用是巨大的,与信息技术一样,教学也是一种手段,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结果也仍然是一种手段,使用这一手段的目的,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促使教学任务的更好完成,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显然,这种整合模式,应该成为学生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合作学习、解决问题和构建知识的认知工具,其作用主要有:

一、教学过程的演示

这是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最初形式,也是最基本的层次。教师可利用教学软件或多媒体素材,编写自己的演示文稿或多媒体教学课件,以便清楚地说明讲解的结构,形象地演示教学的内容。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可以使计算机代替粉笔、黑板等传统教学媒体,实现传统媒体无法实现的教学功能,通过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机整合,学生跃跃欲试,兴趣盎然,在教师的指下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多种感官功能,动耳听,动眼看,动脑想,动口说,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和空间,让课堂充满活跃氛围。

二、教学主体的交流

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的交流过程,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尤其是互联网的应用,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专题质疑、问题研讨、个别辅导和感情交流,以及师生与外校的链接,达到快速、优质、高效的目的,实现知识获取和能力训练的最大效益。这种整合模式可以实现个别辅导的教学,既能代替教师的部分职能,如出题、评定等,还能较好地实现因材施教,解决因主体个别差异导致的质量失衡问题,还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投入性、自觉性。

三、新知识的构建

信息技术可以成为新知识构建的载体,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时,能培养学生的获取信息、合理运用信息以及信息分析能力和思维的流畅表达能力,这种整合强调学生在对大量信息进行快速提取时,对信息进行重新整理、优化组合和加工运用,因而能将大量知识进行内化,变成自己的东西。

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既是课程教学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归结起来,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有机整合的意义如下:

1、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新旧教学方式的区别,最根本的就在于能力掌握与否,在信息时代,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变得更为重要。我们必须改革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由于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能够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潜力,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因此学生能力的培养问题将能迎刃而解。

2、培养学生获取、加工和利用信息的知识和能力。信息技术融入教学过程,使教学方式改革了,教学视野拓宽了,教学内容丰富了,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就成为他们学习过程的主要内容,能最大限度地贴近现实生活,融入网络时代,利用信息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目前“终身学习”已经由人们的单纯的愿望变成了具体的行动,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是信息社会对公民的基本要求。在培养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态度上,有独到功夫,这种整合,使得学生具有主动吸取知识的要求和愿望,并能付诸日常生活实践,能够独立自主地学习,自我组织,制定出实施学习计划,能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评估。

4.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整合 篇四

摘要: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是教师始终追求的目标。现代教学手段的不断涌现,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和技术基础,同时也使现代教育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信息技术拓宽了教学手段,丰富了教学内容,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本文就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整合的意义,信息技术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整合模式作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信息技术 地理教学 整合 网络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对未来教育作了如此论述:“未来教育=人脑+电脑+网络”。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已经进入信息时代,网络技术的崛起,不但给现代教育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也给现代教育注入了新的生命,使其产生了一次重大飞跃。如何把网络知识融入现代教育教学过程当中,充分利用互联网上的丰富知识,扩充学生的知识面,改革我们的课堂教学,把微机知识教学和学科知识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探索新型教学模式,已成为广大教师关注的热点问题。所谓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相整合,就是以地理学科知识的学习为载体,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地理学科中去,使分化了的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其各成分形成有机联系并形成整体,形成一种大容量、开放式,充分体现交互、合作、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并适应校园网络发展的新形式①。但整合不等于混合、不等于替代。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整合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信息技术要服务于教学,要应用于教学,使之既能增加教学良性效应,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能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和能力,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信息技术与教学模式的整合1、利用信息技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由于地理时空的广远性和地理学科的综合性,使得中学地理教学某些内容的时空跨度很大。许多地理现象无法或很难看得到,又不宜演示或实验。如天体运动、大气运动、洋流、火山地震等。采用传统教学媒体表现这些地理过程和现象,总有这样或那样的缺憾,还可能导致学生在听不懂的情况下,思想会游离于课堂之外,教学效率不高。而计算机却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可以弥补这一缺憾。教师可利用教学软件或网络资源,编写自己的演示文稿或多媒体课件,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更直观形象地反映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外部特征,内部构造;化远为近,突破距离制约;化静为动,更易于观察事物的变化;通过图片、动画化小为大,利于了解微观事物;也可以观察远古地壳运动及生物变化,突破时间制约,观察动态变化,认识发展规律;观察整个宇宙及天体的运动,了解地理事物宏观的特征。如:地球的公转及其意义一直是地理教学中的难点,以往,教师只用一个地球仪很难让学生明白其中的奥妙,而利用多媒体把地球的公转、自转、太阳的高度及变化、各地昼夜长短的变化动态的演示出来,变抽象为形象、具体,学生就容易理解,容易掌握,既可增加生动感,又利于知识的获取,从而突出重点、淡化难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师也可以把自己的课件放在学校的教学资源库上,以便学生课后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性的巩固学习。

2、利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地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志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切创造发明活动最直接的动力。因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发其好奇心是十分重要的。网络上的信息可以说是包罗万象,在学校地理教学改革实践中,教师可通过网络选择或下载与地理科学相关的图像、文字、视频、动画等多媒体素材,取长补短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完善自己的教案设计,既可以提高学习的兴趣,也可以培养学生敏锐观察、求异思考的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如:旅游活动部分的教学,我们把一幅幅色彩绚丽、景象逼真的自然风光、旅游胜地、异国风情、世界奇迹画面展示在屏幕上时,学生的注意力便会全部集中于此;他们一边“欣赏”这些画面,一边聆听老师绘声绘色的生动讲解,心中便充满了神奇的遐想和喜悦之情,仿佛已置身于祖国瑰丽的山川,徜徉于世界广袤的大地,增强了他们的求知欲。利用景观的差异,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和分析,还能使他们获得理性的判断和规律性的认识。学生还愿意与大家一起分享自己旅游中获得的知识与乐趣,这样把知识性与趣味性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突出声、像、图等视听效果,体现出友好的交互方式,增强学生的参与性,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和运用地理知识的兴趣和能力。

二、信息技术与学生自主学习的整合

构建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在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帮助学生学会使用电脑并上网操作,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范围,也提高了信息检索技能。②

1、通过网络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课本的知识已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为学生广开知识渠道,培养学生主动从互联网中获取知识的能力,满足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望;在现代教育网站中,有大量的政治、地理、历史等网络知识,在实际的地理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有选择地点击地理网站,从中获取自己所喜欢而又与地理学习有关的信息,通过最新的地理新闻、地理新发现、地理新观点等热点问题,加深对所学地理知识的理解,同时加大个人的信息储存量。比如,关于环境问题的教学,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网站上收集一些具体的环境问题现象、资料、图片、视频,鼓励他们结合自己所学知识,提出自己的见解,解决问题的措施,从而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再如,西部大开发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我们应让学生经常从网络上调查了解西部开发进程,了解西部开发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当地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特色,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网络知识丰富而又复杂,在学生提取网络上的知识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样,要培养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和信息分析能力使学生在对大量信息进行快速提取时,能对信息进行重新整理、优化组合和加工运用,将大量知识进行内化,变成自己的东西。从而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潜力,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通过网络培养学生自我检测的能力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写不同层次的练习,放到学校的网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练习,来检测自己当天的学习质量,通过网络让老师检查验收,过关后再选择难度较大的题做,以达到逐步提高的效果,提高学生的自信心。针对自己问题较大的地方,可把老师放在资源网上的教案或课件有选择地巩固复习。另外对一些学习好的学生,可鼓励他们从各地理网站的试题库,选出一些更深层次的适合自己的题去做。这样,既可以使好中差学生各有所获,也避免了“吃不饱,消不掉”的弊端,又可以快速、准确的让学生检查自己的学习情况,查漏补缺。教师的办公桌上减少了作业积压现象,也不用再为差生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跟不上教学步伐而发愁。通过网络信息师生还可以及时了解地理的教学新动向,跟上改革的步伐。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学习有了动力,实现了学习的自我反馈,就会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可见,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整合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的更新,更重要的是把信息资源引入地理教学活动中,合理机动地运用信息技术,给学生提供视觉和听觉感受,丰富学生的想象,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5.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 篇五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

单位:河东区第一中心小学

姓名:王芳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

内容摘要: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的世界,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对于这一发展趋势,我们又怎样来对待“计算机”这一新兴的事物呢?在我们的教学中,又如何有效的利用这一强大而实用的教学工具呢?我进行了两方面的研究。

一、信息化技术和中学数学教学的整合是教学的内在要求

二、对信息化技术和数学教学整合的几点思考

关键字:信息技术 课程 整合

信息化教育的概念是从90年代伴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出现而提出来的。它指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它是建构主义理论与先进的技术(如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的产物。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形成全新的教学模式,促进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变革和实现教育信息化,迎接正在到来的信息社会对于教育的挑战,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的必然选择。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的世界,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对于这一发展趋势,我们又怎样来对待“计算机”这一新兴的事物呢?在我们的教学中,又如何有效的利用这一强大而实用的教学工具呢?以下是我的几点思考。

一、信息化技术和中学数学教学的整合是教学的内在要求

布鲁纳认为,“探索是数学教学的生命线”,这里的探索实质上是指学生主动地进行智力参与,他所倡导的“发现法”实质上也是以智力的主动参与为标志。波利亚提出的要“教发现,教猜想,教合性推理”,让学生在解题中学解题,核心也是提高学生的智力参与程度。可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能力,以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与诸多技能为基础,通过教学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形成科学概念和科学的智能结构非常重要。为此,信息化技术在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优化课堂结构,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研究问题的能力,变应试教育为真正的素质教育。因而,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必定是21世纪数学教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利用信息化技术,提高课堂教学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上,多媒体从学生的各种感官刺激他们的兴趣,他们的眼睛可以看到可爱的动画、多彩的颜色,刺激他们去看,引起他们的无意注意,而他们的耳朵可以听到好听的音乐或者一些鼓励的语言,更加能激起他们的兴趣。俗话说,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一堂课巧妙成功的开头,能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课堂教学的内容上去,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并能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例如我在教学《有趣的算式》时,便是用动画和录音呈现的高斯的故事为开头,一下便把学生的注意力都吸引到课堂上来,为后面的教学打下基础,都想像高斯一样运用寻找到的规律去解决平常看起来很复杂的问题,也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在后面的学习中,我设计过关拿钥匙的这个情境,过一关拿一把钥匙,拿齐三把钥匙后再通过计算得出密码,输入密码后最后获得惊喜,而这个惊喜我留到了最后才揭晓,也就更激起学生的好奇心,特别是孩子的好奇心比成人的好奇心更强,这么做能通过好奇心的驱使使他们去闯每一关,期待最后的惊喜。而我在每一关获得钥匙的时候用多媒体展示出来的是闪闪发光的钥匙并伴有鼓励的话语,在闯关的过程中又有小精灵的跟随,对学生进行题目的解释和不断的鼓励。从进入探索谷开始,便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好象真的进入了一个谷里,在谷里又有小精灵的伴随,体会到不断过关的喜悦。

有很多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是为了创设情境,其中有为数不少的教师利用多媒体创设一个个的活动,使学生在这些活动中进行着新知识的学习和必要的练习,不仅不让学生觉得枯燥和重复,还让学生一直有把练习继续做下去的兴趣和欲望。

(二)运用信息技术,能更好的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

在以前的教学中,最为重视的就是要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大多数的重难点都是因为抽象难以理解,以至于成为学生学习的重难点和盲区,而在课堂中运用多媒体的话,便能轻易解决。重点的地方可以在多媒体设计时,用闪烁或用大、粗体、不同颜色的字标示出来,对重点、难点还可以重复再现,比平常教师不断枯燥的重复重点更清晰,给学生的感官予刺激,也就使学生记得更牢更清晰。而难点都是比较抽象的内容,尤其在几何图形的教授中更为突出。几何形体的平移、翻折、旋转、中心对称教学中,教师用语言就很抽象难以解释清楚这些观点,而用多媒体演示加实物演示的方法便能把抽象变为具体,再由具体上升到建构数学模型,学生也就更容易理解,由抽象难以理解的变为一目了然。如对“对称轴”概念的讲授,我现利用fiash制作一只会飞的蝴蝶,这只蝴蝶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够让学生们根据蝴蝶的两只翅膀在运动中不断重合的现象很快就能理解“轴对称”的定义,并受此现象的启发还能举出不少轴对称的其他实例。这时在屏幕上显示出成轴对称的两个三角形,并让两个三角形动起来,使之出现不同情况的对称图形;时而隐去或显示一些线段及延长线。在这种形象化的情境教学中,学生们一点不觉得枯燥,相反在老师的指导和启发下他们会始终兴趣盎然地认真观察、主动思考,并逐一找出对称点与对称轴之间、对称线段与对称轴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学生们就很自然的发现轴对称的三个基本并理解相应的定理,从而实现了对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

(三)运用信息技术,能提高教学效率与增大教学内容。

平常一节课上的内容经常因为在课上准备教具等一些活动而导致时间不够,教学内容也就随之减少,一节课下来不仅学生学到的知识较少,而且因为长长的一节课学生的注意力总会有些分散,教学效率也就随之降低。特别是在练习巩固中,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于教具的落后,在练习时易出现内容单

一、形式呆板等问题。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在讲解《因数和倍数》的整理复习课时,设计了这样一组练习: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借助学生参加过的运动会、体会过运动会的程序设计如下几个环节:

1、投篮比赛:在规定时间内把相对应的数拖到标明概念类别的篮筐内。

2、踢毽子:随机出一组数球最大供因数和最小公倍数(一般关系的、互质关系的、倍数关系的),看规定时间内谁最先能完成规定的题量。

3、跳绳比赛:完成归纳表并根据归纳表回答相应的问题。

4、逛超市:当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以上几个体育项目的比赛,若能在10——15分钟内完成的就获冠军,可获得30元奖金并能进入体育用品区购物;若能在15——20分钟内完成的就获得亚军,可获得20元奖金并能进入玩具区购物;若能在20——25分钟内完成的就获得季军,可获得10元奖金并能进入文具区购物。这种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生提供大量的多种形式的习题,练习容量大大增加,从而达到增大教学内容;在学生注意力方面,因为使用多媒体设计了多种情境及形式大大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注意力也就较平常而言,有很大提高,也就提高了教学效率。

(四)运用信息技术,能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教多的形式,最经常使用的就是展示的形式,还有交互式的教学、课前到网上查找上课所需资料。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在后两种教学方式体现得较为明显,教师提前布置作业让学生提前用各种渠道获取资料,一般较高年级而且家里有条件上网的学生都会想到到网上去获取资料,在上网搜索资料的过程中也就提高了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和养成运用信息技术这个现代信息方式来解决问题的好习惯。在课堂中,体现得最为突出的是交互式的教学方式,有些探索的过程、练习的答案输入都要需要学生通过自己操作去完成,而要能够完成这些操作首先要能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也就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电脑操作水平。当然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他们的电脑水平有好也有较差的,就像人的手指有长短,所以在交互式的教学中,会出现有些学生的电脑操作出现盲区,教师易由上数学课变为帮助学生提高电脑水平,上课的真正目的没有达到。

(五)信息化技术的引入有助于数学建模的教学

笛卡儿在《思想的指导法则》里设计了一个解决各种问题的模式:(1)把任何问题化成数学问题。(2)把数学问题化成一个代数问题。(3)把代数问题归结为解方程式。

笛卡儿这里要给出解决天下所有问题的万能模式。虽然这是不切实际的,但他的思想是深刻的,特别对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有现实意义。实际上可以用计算机处理的问题是相当广泛的。

首先是查找资料。在当今这个网络信息时代,网络是最大的资料库和最大的信息集散地,应该指导学生掌握好这个工具,指导他们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发现信息,当然我们也不排除其他媒体渠道比如书籍、报纸、电视等,或者自己亲自调查、参观等;

其次是分析信息。能够将丰富的获取到的信息进行筛选鉴别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判断它的可信度,然后对认为真实有用的信息进行分类;

再次是处理信息。在生活中采集到的数据往往是离散的、凌乱的,如何将它们处理?信息化技术大有可为之处,比如将数据输入电脑,利用一些数据处理软件,如excel、foxpro等(甚至可以编程)可以将数据的直方图、饼行图甚至是折线图画出来,给人们一个直观的印象,并努力通过归纳、综合、抽象、联想的思维活动,找出相关性、规律性;

最后是利用信息。利用所掌握的信息,使用信息化技术或其他手段,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利用计算机完成的,但同时也应提醒学生计算机本身并不会建模,建模的过程还是通过人类的脑力完成,计算机只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在这个意义上学生也容易理解数学可以帮助人更好地驾驭计算机,计算机越发展就越需要数学修养高的人。正是计算机与数学的结合才获得了广泛的成功,甚至根本改变了许多技术领域的面貌。

(六)信息化技术的运用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协作性学习的统一

信息技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时间平台,利用它实现相同的目标,我们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同时,课程整合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学目标固定后,可以整合不同的任务来实现,每一位学生也可以采取不同的工具、方法来完成同一个任务。这种个别化教学策略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进行因人而异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但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要求人们具有协同工作的精神。同样,在现代学习中,尤其是一些高级认知场合(例如复杂问题的解决、作品评价等)要求多个学生能对同一个问题发表不同的观点,并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合作完成任务。而网络环境正为这种合作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在《有理数的意义复习课》一节课中我采用这样的组织方法:学生在这堂课中可以利用计算机浏览教师准备好的网页,并能利用互联网上连接的资料。第一,和学生讲清这是一堂数学课,在计算机上操作时,要求对这一节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填好知识树,教师针对学生在总结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加以解释,并对主要内容加以强化;第二,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又鼓励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去选择不同分值的习题卷(习题卷中的习题提前由学生查找以邮件的形式上传后,老师进行鉴别、筛选、整理后形成的)。完成提交后又可以任意选择一个同学的习题卷进行点评。他在点评这个同学的习题卷时其他同学在桌面上都能看到所点评的习题卷。整个过程中,我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自主活动的空间和广泛交流思想的机会,引导学生独立探索、相互研究,大胆发表不同见解。使每个学生都尽可能发挥个人在学习中的潜力和管理才能。这样开放式的教学不但能把同学很好地组织在一起,还能把握讨论问题的方向,使大家各抒已见,积极参与,提高了教学效率。

这样一节课下来,优等生的才能可以得到发挥,中等生可以得到锻炼,学困生可以得到帮助和提高。为学生营造了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积极进取,尝试探索,形成探求创新的心理愿望,形成一种以创新的精神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性格特征,促进学生能够创造性地适应环境变化的创新个性品质的形成。

二、对信息化技术和数学教学整合的几点思考

(一)给学生以思考的时间

用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具,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这一段时间正是学生审题、思考的时间,利用信息化技术后,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认为许多东西都呈现给学生了,很快就过去了,没有给学生以思考的时间,表面上看整堂课信息量大,学生反映良好,其实由原来的“人灌”改为更高效的“机灌”。在利用信息化技术时必须给予学生自由、独立思考的时间

(二)信息化技术和数学教学整合需要好的设计

数学如何与信息化技术整合,这是最值得讨论的一个问题。其他的语文、美术、科学、自然等学科在利用信息化技术时可以利用丰富的视、听等多媒体效果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数学学科有它自身的特点,如果一味利用视听刺激,久而久之学生必然产生厌倦情绪,反而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我的思考是,数学有她自身的魅力,就在于探索学习者未知的知识领域,因此信息化技术利用的好,还需要教师不断的改进教学设计,利用“问题”吸引学生,达到激发兴趣的目的。

(三)是“教师为主导地位”还是“学生为主体地位”

要让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但是不是就让学生在计算机上瞎碰瞎撞?是不是每一个概念都要学生自己去建构?教师的演讲、解释、传授知识是不是都是多余的?这些问题都是值得研究探讨的,在教学中教和学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片面的强调某一方面忽视另一方面都会走入一个极端。

综上,信息化技术和数学教学的整合能够给学生、教师、学校带来一个新的教学模式,和新的契机,但同时也应看到,信息化技术和数学教学整合是一个新兴事物,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探索。相信信息化技术将在学科教学中大有作为。

参考文献:教育部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浙江教学研究》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 章剑卫 《基于课程整合的新兴信息技术课程模式》

作者简介:姓名:王芳 年龄:30 职称:小学高级 职务:数学教师 学历:本科

6.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 篇六

信息技术应用于初中数学教学,能够解决许多传统课堂教学中不能够解决或不能很好解决的问题。教师要正确、合理地选择和恰当运用信息技术,通过虚拟的操作平台利用已有的知识去探索新的领域,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科学探究的初步能力,进而促进创新教育的有效实施。

一、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初中数学教学的改革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计算机领域里以多媒体和Internet为标志的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兴起使社会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以及生活方式都产生了重大改革。教育,也正面临着亘古未有的巨变。在这种巨变中起着关键作用的就是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教师使用计算机可快速、精确地处理教学信息,科学的分析学习者的反馈信息并及时给予评价,从而使教师能够更好的安排和管理学生的学习。数学教学作为学科教育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以社会历史和文化为背景,随着数学学科的发展而发展,经过历次改革而不断丰富。今天,数学教学应该全面迈向现代化,适应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与公民素质的要求。其中初中数学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尤为重要,信息技术给初中数学教学改革带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指的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 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开发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的数学活动中去,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数学活动提供了探索的平台,为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本观点的数学教学提供了技术支持。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的整合将使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在初中课堂教学中开展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自主学习已经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美国Key Curriculum Press 公司研发的“几何画板”知识平台,由平面几何和解析几何等课程的知识平台组成,适合培养学习者的创新能力,支持教师在这个平台上进行多媒体课件的二次开发,是一个便于在课堂演示教学、实验教学、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知识平台。还有美国微软公司的PowerPoint软件和Macromedia公司的Flash软件,有很强的交互性,特别适合进行情境导入和演示教学。

三、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整合的课堂教学方式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使传统的教学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过去的数学课堂,黑板、粉笔是教师最基本的教学工具。学生一般仅靠“一支笔、一张纸”来学习数学。如今的数学课堂,教学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学校建设了高配置的计算机机房,还安装了教师用的多媒体设备。打破了数学课堂教学的局限性。

1、信息技术作为教学演示工具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信息技术能为学生提供一个个丰富多彩、真实的、仿真的形象情境,活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图文声像并茂的内容及生动活泼的动态过程展示,不但可以增加学生的表象积累,提高学生运用事物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联想和想象,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很快投入到学习过程中,这对培养学生的灵感思维,发展观察能力、想象力和顿悟力有极大的帮助。在该方式中,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多种情景创设或过程展示,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对于多媒体信息的集成与强大的交互功能,教师可以使用现成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或素材库与多媒体制作工具编写自己的多媒体课件,形象的演示数学课程中难以理解的内容,或用动画、图表等展示数学学科中图形的动态变化和理论模型等。如在解决“四边形”中的“实验与探究”小实验:如图,正方形ABCD的对

角线相交于点O,O又是正方形OEFG的一个顶点,两个正方形的边长相等,那么无论正方形OEFG绕点O怎样转动,两个正方形重叠 部分的面积一定是定值。

教师用“几何画板”软件在屏幕上现场画图,在画图的同时,教师演示软件的使用方法,学生观看教师的作图过程,既搞清了题意,又学会了作图方法。借助于软件的即时测量功能,测量出两个正方形重叠部分的面积。此时,再拖动自由点F,就可以使正方形OEFG转动起来了,同学们在动态演示中会发现这个面积值并没有随着形状的改变而发生变化,确实是个定值。当学生对题目所叙述的事实深信不疑时,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后,教师可以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研究对这个问题的论证。这时,教师可提示是否能将正方形OEFG转动到特殊位置,如图中的(甲)、(乙)。启发学生思考这个定值与正方形ABCD的面积有何关系。然后再对一般情况—图中的(丙)进行证明。在学生各抒己见之时,教师随时添加辅助线,展示学生的各种思路。如图(丙),学生能够清楚地认识到通过三角形的全等就可以证明重叠部分的面积是正方形面积的四分之一。在计算机屏幕上描绘的图形弥补了手工画图的不足,比普通黑板上的静止图形更富于动态性和表现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这种情况下能激发他们发现和创新的动机,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图形之间的内在关系。

2、信息技术作为辅助工具,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师生互动、学生动手探索提供了支持和机会。

在该方式中,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学生的数学实验。如在学习“课题学习—镶嵌”一节内容时,教师可利用“几何画板”软件制

作出若干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等正多边形素材(如图所示)。拖动这些正多边形的中心可任意缩放其大小,选择任一顶点可任意旋转正多边形角度。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复制、拖动、旋转将边长相等的正多边形进行镶嵌。学生在实践中,发现了哪几种正多边形可单独镶嵌,哪两种正多边形可组合镶嵌,再进一步引导他们探究出其内在规律,即镶嵌的条件。从而教养了他们的实践创新能力。

四、需要注意的问题

1、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从学习结果的评判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信息技术给教师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教学工具,使教师能有更多的时间更有效地研究和管理学生的学习活动,但也减少了教师人文地影响学生的机会,教师应把握不同教学方式的特点,取长补短或者说优势互补。

2、处理好“电子板书”与“黑板板书”的关系 信息技术的应用给数学教学提供了多种工具,教师可利用电子教案来设计教学过程,效果明显。但是如果教师上课时不注意教学内容 的特点,不断地操作鼠标、更换屏幕,就会使课堂教学变成机械的电脑播放。这种做法没有真正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电子板书”不能完全代替“黑板板书”的作用。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合理的使用黑板和屏幕,给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反思、发问的时间和机会。

7.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的优化整合 篇七

一、现代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及优势

1. 形象生动的多媒体模拟动画

中学物理教学中的许多重点、难点, 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突破。例如, 在《滑动变阻器》一节的教学中, 滑动变阻器的线圈、接线柱、滑片之间的关系是教学难点, 滑动变阻器原理、接法、作用是教学重点。恰当地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 对滑动变阻器进行动态组装, 使学生对滑动变阻器的结构及各部件之间的关系一目了然, 可以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可以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模拟实验, 把电池组、小灯泡、开关、滑动变阻器、电流表用导线连成实物电路。只见, 开关闭合时, 导线中通过电流部分由灰色变成红色, 尤其是演示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左右移动时, 通过电流部分的导线长度也随之改变, 效果更为明显。在实际的实验中, 电流虽然真实存在, 但看不见摸不着, 只有靠学生自己去想象。用计算机进行模拟实验, 能将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形象, 很快地突破了教学重点、难点。

2. 在课堂中播放录像, 让学生身临其境

教学中, 有时需要教师列举生活实例, 让学生在头脑中再现生活现象。有的学生能及时地再现生活现象, 而有的学生可能忘记或是在平时根本就没有注意, 从而影响教师的授课进度。如果教师适时地利用多媒体技术, 利用事先制作的视频音像资料, 播放相关教学资料片, 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 而且能提高物理教学的效果。例如, 在讲船闸时放一段葛洲坝船闸工作原理的资料片;在讲物体浮沉条件的利用时, 用光盘再现潜艇上浮、下潜、悬浮的全过程。学生饶有兴趣, 个个瞪大了眼睛。

3. 应用实物投影仪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中, 我们经常要展示实物图、电路图或一些复杂的解题过程, 若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去写、去画, 会浪费许多宝贵的课堂时间。许多计算机软件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工具。例如, 利用P o w e r P o i n t演示文稿, 把讲课用的视频资料、例题分析、解题步骤、练习题等, 都用幻灯片的形式存储成不同的单元或专题学习网站, 再用超链接的方法链接到需要的部分。当需要用的时候, 教师可以很方便地调出。

在课堂教学中, 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当堂即时的教学反馈。教师利用实物投影仪, 将本堂课的反馈练习布置给全体学生, 做完后随机抽查, 并用投影仪将学生练习展示在大屏幕上, 师生一起点评, 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又使学生的练习得到充分的展示和讲评。

4. 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 开展探究性学习

新课程中, 学生越来越多地参与到探究性学习中。在探索过程中, 学生不是机械地记忆信息, 而是根据某项任务, 自主搜索、分析、组合、探究有关的信息, 从而培养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基本的科学素养。

在探究学习过程中, 教师要做好具体的指导。比如, 在学习了“凸透镜成像规律”后, 让学生在网上探究望远镜的种类、防盗门“猫眼”的成像原理、近视眼的发病原因及预防措施等等。

二、现代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困惑及思考

由于物理课上所演示的课件是一段事先编好的程序, 灵活性和交互性都比较差, 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如果盲目应用, 必然会走进误区。如果完全抛弃黑板和粉笔, 教师的叙述用大段的文字课件来代替, 那么, 学生根本无法消化吸收, 更谈不上思考。没有了活泼生动的气氛, 更没有了师生间的良性互动, 这样的课堂是不可取的。我们应当根据教育内容的实际要求将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育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

要恰当地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 我认为要把握好以下两点。

1. 课件的作用是辅教、辅学

在课堂上, 教师是组织教学的中心, 起主导作用, 学生才是主体。课件是辅助教学的一种工具, 它可以较大程度地辅助教学, 帮助学生加深知识的理解, 进行高效率的训练, 但不能完全取代教师的作用。我们所强调的是学生探究学习、自主学习, 如果没有教师的辅导, 学生的探究学习是不可能实现的。教师更不能只是计算机操作者。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是任何一台机器都不能取代的。

2. 课件的运用要适时、适度、适用

8.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整合 篇八

【关键词】信息技术 地理教学 优化整合

学习是一个对信息进行收集、选择、整理、分析、运用的过程。地理教学中的信息以社会信息为主,可分为基础信息、隐含信息和外围信息三大部分。基础信息是指经过教材编写者、教学材料的编制者以及地理教师事先加工好的地理知识。这部分知识以国家课程标准为依据,根据各地区各学校情况加以适当扩充构成,包括自然、人文、经济等方面。隐含信息指隐含教学需要的信息的各种地理数据(如文字、图片、图表、数字等)。外围信息是指学生通过非正规教学获得的地理信息。例如,通过看电视、报纸、课外读物、参观博物馆等方式获得的地理知识。在地理教学中,各种信息的运用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利用多媒体技术容量大、可操控的优势,将各种信息优化整合,使学生在对现象步步深入地探索中发现规律,查找问题、寻求办法,是现代地理教学的特色。

一、利用视听媒体,激发学习兴趣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把学生带入浓郁的学习氛围之中,是激发学生参与意识和主体意识的前提和保障。多媒体技术用图片、音乐、声音、视频等形式将外围信息直观呈现,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生对生活中各种地理现象的思考。

例如,在学习“中东”这个内容时,学生通过电视报刊等媒体获得的外围信息非常多,但大多零散。我们在导入新课时,可以节选一段视频新闻,学生们马上能说出事件发生地,并积极交流关于这一地区的相关信息,学情高涨。然后我们简单总结学生们的发言并提出本课探索的主题:“频繁的冲突、战争,使中东成为世界瞩目的热点地区。为什么这里战争不断?”这样一来,学生们不再将学习当作任务,研究更加积极,对生活更加关注,认识更加理性。

再如,在介绍“亚洲人文环境——多样地域文化”这个地理知识时,教材以图片和文字的形式阐述了什么是文化,亚洲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各地理区域文化差异,目的是认识各地区的文化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我们可以把此节设置成活动课的形式,让多媒体技术发挥出它的优势。准备阶段,将学生分组,要求每个小组收集亚洲不同国家有特色的文化风情资料并制作成小课件;授课阶段,小组代表一边展示成果一边描述情境,其他成员回答同学们的提问;评价阶段,进行年级内部展览,评选出优秀作品以资鼓励。通过这样的形式,学生们对地理课堂有了全新的认识,全员热情参与,将自己的主体地位、学习的真谛演绎得淋漓尽致。

二、利用图表整合,培养发现性思维

培养发现性思维,就是使学生在掌握基础信息的同时,不断提炼隐含信息的思维过程。在探究问题的同时学到思维的方法,从而使学生具有独立探索、细心发现、有所创新的能力。

地理学具有综合性的特征,要求对一个区域的各种地理组成要素进行综合分析从而揭示客观规律。这些组成要素涉及范围很广,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文因素;既有空间因素,也有时间因素。在自然方面,要考虑岩石、大气、水体、土壤、生物等因素。在人文方面,要考虑经济、社会、文化、历史等因素。各种要素相互影响、紧密结合。这就要求学生不但能挖掘出每篇资料的隐含信息,而且找到各信息点之间的联系,形成信息网络,从而揭示客观规律。这一要求对于初中教学来说是个难点,而多媒体技术的恰当使用可以化解这个难点。

三、利用虚拟技术,发展抽象思维

抽象思维是对学生较高层次要求的思维能力,有赖于学生其他能力的提高和生活经验的积累。利用计算机虚拟技术,将深奥的原理、现象进行模拟再现,可以把抽象变具体,复杂变简单,帮助学生对教学中抽象的内容进行分析、理解、掌握,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授“海陆变迁”这个地理知识时,由于地表大规模海陆变迁经历漫长历史时期,人類身处其中无法直观认识过去、现在及未来。关于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说两种假说描绘的情境,学生头脑中很难形成科学清晰的影像。我们要结合大多数人对学说的理解,使用三维动画技术制作模拟动画,再现几亿年间的沧海桑田,用形象生动的画面代替语言文字性描述。学生们通过观察大陆整体及局部板块的运动变化,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海陆变迁的过程,加深了对学说内容的理解。

四、利用大容量空间,落实教学反馈

课堂教学的互动过程,实际上也是直接或间接的反馈过程。这种反馈活动,一般直接体现在检查和练习上。而多媒体手段为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我们可以根据课堂内容设计出多样的考查方式。可以设置一些填空、选择、表格、问答等形式对基础知识进行巩固落实,也可以提出一些开放性的探究式问题对学生能力进一步深化,还可以选取相关的其他资料将探究扩展延伸。这样才能克服多媒体教学中信息繁冗容易流于形式的缺点,使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长、学有所用。

上一篇:路桥公司成本管理制度下一篇: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