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式教学法论文

2024-07-28

研讨式教学法论文(精选8篇)

1.研讨式教学法论文 篇一

根据学员需求 拓展研讨式教学

(作者:崔世春 李玉廷 来源:学习时报2012年9月3日)

研讨式教学是近年来干部教育培训中较为普遍使用的现代培训方式之一。它聚焦热点难点问题,注重促进学员参与,通过研究、分析、探索、讨论、评析,通过教学相长、学学相长,达到深化思考、厘清问题、凝聚共识、提升能力的作用。围绕不断提高研讨式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上海市委党校结合讲题特点、学员需求与校院实际,积极拓展形成研讨式教学五种新形式,受到学员广泛欢迎,取得了较好成效。

“辩论赛式”:化解分歧,提升能力

此形式最早在处级公务员任职培训班“领导者决策力”模块中“上海能否推行„神木模式‟”专题探索使用。在以往的教学中,通过传统教学方式来提高干部能力,往往只能从理论到论理,从纸头到口头,从抽象到表象,干部还是茫然不知“所措”。切实提高干部的能力,必须要给干部提供一个“切身体验”的过程。而对于一些分歧较大、缺乏共识,又难以通过“情景模拟”组织教学的社会热点问题,我们发现,通过开展辩论赛式研讨,既可化解分歧、凝聚共识,也可以在辩论赛的准备、实施过程中进行全面的材料收集,在深入的研究分析,客观的方案对比中体验一个完整的科学决策过程,还可以通过“赛”后教师的点评,达到理论联系实际,有针对性地提升能力的根本目的。

“角色扮演式”:设身处地,换位思考

此形式也是为提高领导干部科学决策能力而探索使用。与“情景模拟”相比,虽然都注重于让学员体验,但这种形式与“情景模拟”的根本区别在于,“情景模拟”侧重于模拟“情境”、营造氛围、掌握技巧,而“角色扮演”则在于“移形换位”、“将心比心”,帮助干部设身处地体会、思考、研究决策相对人的心理状况和相关决策可能对决策相对人的影响。如在市委党校正处级干部轮训班,设置如何正确处理乱设摊的问题,作为决策主体的正处级领导干部,其出发点如果单单只考虑乱设摊影响市容、污染环境的话,则坚决取缔只会是其唯一选择,而且还要面对执法较难、难以根治的困境。如果实施角色扮演,让一些领导干部扮演设摊者、购买者,让其从设摊者、购买者的角色来换位思考,则当其再做决策时,考虑因素就会更多一些,也就会更加审慎、更加科学。

“一问多答式”:多元选择,开拓思维

在党校的课堂上,对于某些社会问题,如果教师只从自身专业的角度,对学员予以引导、启发,一个问题可能只有一种答案。但社会问题大多比较复杂,会涉及多个专业,横跨多个领域,“一家之言”可能并不准确、客观。针对这些问题,市委党校有针对性地实行“一问多答式”研讨式教学。如在正处级干部轮训班,围绕“如何当好一名处长”这一话题,我们同时安排多位“教员”站上讲台。这些“教员”中,既有教师,也有学员;既有理论功底深厚的教授,也有领导艺术高超的领导;既有工作经历丰富的“老”处长,也有刚走上领导岗位的“新”主任。一个问题,多种答案,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感触、不同的风格,既有

高度一致,也有针锋相对,教师与学员的智慧得到了全面地激发,理论与实践得到了很好地结合。而且课堂气氛活跃,学员参与度高,成效明显。

“案例剖析式”:解剖麻雀,以小见大

这种形式是案例式与研讨式的有机结合,是我校在与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开展合作培训时,受其经典案例教学方式所启发,并结合党校实际,进行了修改完善而形成。肯尼迪政府学院的案例教学,侧重于推广其“三圈理论”,而我校的做法,则注重从案例剖析的过程,提高学员从方法论的角度研究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主要做法是,在教学中首先导入将要研究思考的问题,然后选取代表性案例交由学员阅读、讨论、思考,再由教师介绍相关理论,并引导学员开展课堂讨论,用所学理论工具深入分析教师所给的代表性案例,“解剖麻雀”,引导学员从方法论角度掌握案例的精髓,并做到以小见大、举一反三。这样案例教学具有更高的理论含量,研究色彩更浓。

“学员论坛式”:学学相长,相互启发

学员论坛也是近年来党校、行政学院系统广泛使用的教学形式之

一。它立足于挖掘学员中蕴含的“教学资源”,通过为学员搭建交流平台,实现学员之间充分地交流与互动。上海市委党校也充分重视这个平台主题广、形式活、内容深、实践贴合紧、参与度高的特点,把学员论坛作为研讨式教学的重要形式之一,由班级支部结合社会热点难点和学员实际,适时组织开展论坛。并根据论坛主题,安排相关专业

教师全程参与、旁听,作为学习实践、了解实践的重要途径,还对学员交流内容予以点评、引导、启发,进而实现学学相长、教学相长。(作者单位:上海市委党校教务处)

2.研讨式教学法论文 篇二

关键词:文献研讨,教学法,高等教育

一、“文献研讨式”教学法的提出

学生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很多, 而文献阅读就是获取知识的一个有效途径。学生在深入研读文献中, 发现和学习其中所体现出来的科学的研究方法、严谨的研究过程、创新的研究思路和前沿的研究结论, 不仅能使理论知识得以积累与升华, 而且有利于促进其科研能力的提升和研究思路的开阔。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指导学生进行文献研读并组织共同讨论的“文献研讨式”教学法, 对于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具有较好地促进作用。尤其是对研究生教育教学, 由于授课对象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和自学研究能力, 并且在掌握研究方法、寻求理论创新上有更高需要, 这种教学方法更为适合。

当前一些学校在教学过程中较多地采用了“文献研讨式”教学法。往往学生能力的提升、创新的灵感都来自于对文献的研读与讨论中。在关于此教学法的理论研究上也有不少成果, 如湘潭大学郭汉民教授在《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有机结合——试析研讨式五步教学》中系统分析了“研讨式五步教学法”的组织实施与指导意义;孝感学院王锋副教授专门针对管理类学科如何搞好研讨式教学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

二、“文献研讨式”教学法的组织实施

“文献研讨式”教学法的基本思路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和研究能力为主旨, 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采取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文献研读并组织讨论的方式, 学习课程基本理论, 掌握科学研究方法, 探求理论和实践创新途径, 达到增强教学效果、促进科研进步的目的, 使得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得到全面提高。主要采取以下四个基本步骤:

第一步, 布置任务

遴选权威杂志的相关研究文献数篇, 在开课之初提供给学生, 每名学生选择感兴趣的文献进行研读, 同时要求阅读其他相关文献资料。在课程总体设计中, 要求在课程后半程由学生逐一讲授重点研读的文献内容。文献选择应遵循三条原则:一是相关性, 与本课程直接相关, 反映了本课程的最新研究成果;二是代表性, 反映了本课程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三是可借鉴性, 通过对文献的学习, 对学生的自主研究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对实际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第二步, 理论讲授与文献研读

在课程前半段, 由老师讲授本课程的基本方法和基本理论, 为学生自主研究打好理论基础。同时, 学生广泛查阅资料, 对各自选择文献进行认真研读, 撰写讲稿, 制作课件, 做好交流发言准备。文献研读的要求:一是通过复原文献中模型、公式的推导过程, 弄清并掌握文献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对于文献结论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二是逐一阅读文献所列参考资料, 对相关问题的研究有较为深入的研究把握;三是认真思考通过此文献的学习, 对自己的学习、科研及实际工作有何借鉴和指导意义。

第三步, 交流讨论

在课程后半程, 根据安排由学生逐一登台讲授自己重点阅读的文献内容, 包括文献的研究背景、研究方法、研究过程和主要结论等。老师和其他学生可根据听课过程中的疑惑与思考随时进行提问。讲授完成后, 由老师引导学生共同对本文献的有关研究方法、研究内容, 以及可移植和借鉴的地方进行讨论研究。

第四步, 总结扩展

在讨论结束后, 老师对此次讨论的情况和结果进行总结讲评, 重点对通过本文献的研究学习, 大家能够吸收和借鉴的方法和成果进行分析, 提出可能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思路, 使学生得到启迪。

三、“文献研讨式”教学法的意义与效应

“文献研讨式”教学法的作用和意义:一是通过研读文献, 渔”, 通过研读文献和研究讨论, 更重要的是教会了学生科学研究、获取知识的方法, 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包括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教学能力、研究与创新能力等;三是这种方法是对课堂授课方式的一种改革, 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师生所处位置, 是老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有机结合 (“主体——主导”教学结构, “双主”模式) , 实现了教学相长, 老师和学生在共同的讨论中促进了对知识的把握, 迸发出思维的灵感。

四、实施“文献研讨式”教学法应把握的几个问题

1、关于文献研讨的准备

读懂文献是进行研读的前提。一篇高质量的管理经济学文章, 一般运用的理论知识较广, 模型建立推导的跨度较大, 需要学生具备较为深厚的管理学、经济学和数学基础, 需要广泛的阅读参考资料和进行细致认真地推导, 因此, 讲授学生必须下大功夫去消化和钻研文献, 真正的理解透, 其他学生也应提前阅读, 这样才能使得课堂讨论能够“论”得起来, 使得讨论不仅仅是对文献表面的研究方法与结论的讨论, 而是更加深入的集中在其所能反映的研究价值和指导借鉴意义上。在教学实施中, 由于某些学生的理论基础薄弱, 对文献的理解不够深, 使得文献研讨较为肤浅, 有时讨论的效果不够理想。

2、关于老师作用的发挥

在“文献研讨式”教学中, 老师是授课的主导, 其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答疑、提问与扩散。对于文献阅读中不懂的问题, 学生可能要带到课堂上来, 需要老师进行答疑;在学生讲授文献过程中, 老师要能够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 让讲授学生回答, 引发大家共同的讨论;在共同讨论时, 老师要能够将文献所反映的问题不断扩散, 使得讨论不囿于文献所涉及的狭窄领域, 而是将文献所反映的方法与思路引到与学生学习、科研相关领域中, 并指导其开展研究。这种教学方法, 是对老师素质的检验, 需要老师具备较为深厚的理论功底、较强的课堂控制能力以及对前沿问题的理解和把握水平。

3、关于课终考核评价方式

对于“文献研讨式”教学课终考核评价方式, 是我们在实施中需要探讨和完善的地方。我认为, “文献研讨式”教学课终评价应分为五个部分:一是文献和相关参考资料研读后撰写讲稿, 占20%;二是课堂讲授的表达能力和对文献的理解水平, 占20%;三是课堂参与讨论情况, 占20%;四是课终笔试成绩, 占20%;五是是否根据所阅读文献开展相关研究, 占20%。这种考核方式更加注重学生科研学术能力的培养, 与“文献研讨式”教学法的宗旨相一致。

4、关于教学法的改进和推广

“文献研讨式”教学法对于大学和研究生教育的各门课程均具有较强的推广和应用价值。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也可向学生提供选题, 由学生自主检索、学习和综述相关文献, 组织大家共同研讨, 从而将某个问题研究深、研究透, 这同样也是“文献研讨式”教学法的一种方式。其根本在于让学生从阅读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 从讨论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从而促进其综合能力、素质的提高。

“文献研讨式”教学法作为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 在实施过程中还有许多不足之处, 需要不断总结、完善和优化。但我们相信, 这一教学法会随着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而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推广, 为我院教学质量和人才质量的提高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郑萍.刍议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构建及实施[J].海峡科学, 2008, (04) .

3.法理学研讨式教学法探析 篇三

关键词 法理学 研讨式教学 问题导向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要回答“如何进行法理学的教学”这个问题,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法理学的学科特性是什么,即法理学对于学生的贡献是什么;(2)通过什么教学法可以更为有效地将法理学的学科特性凸显出来;(3)该教学法应如何具体操作。

1 法理学学科的独特性

法理学的学术品格首先是其批判性。法理学自身如何定位?这是一个对“法理学是什么”的本体性的追问。法理学与哲学具有着紧密的联系,法理学“以哲学的方式去反映、讨论法的原理和法的基本问题,并尽可能给出答案”。①法理学追问的是法的本体问题,即对法的存在本身及以何种方式存在进行追问,这意味着法理学具有批判性的品格,对现存的体制的基本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探讨。法理学需要做的工作就是质疑现存的对法的原理和基本问题诸多的回答,不断地探究意义,不能停止对问题的探究。

法理学的第二个基本品格是对法的整体进行思考。法理学关注的不是具体的、个别的法学知识,而是关注于对法的现象做整体的提问。法理学因为其关注的问题具有普遍性、一般性,其提出的问题本身具有开放性。不过,对于整体的认识需要从诸多部分开始,“人的理解总是只能从关注个别事物开始”。②这样就出现了一个矛盾,即法理学需要关注法的整体而人的认识又只能从个别开始,这构成了法理学的学习和理解的难题。

法理学的第三个基本品格是参与性。考夫曼经由对纯哲学家的法理学、纯法学家的法理学与非哲学家的法理学的批判后认为,“只有经过积极的后思和共思,通过自己参与探索,人们才能占有一种哲学家的学说”。③考夫曼紧接着又指出,传授是与哲学的本质相悖的,传授也许可以收获很多,但正如纯法学家的法理学所面临的困境一样,这种科学主义的法理学最后就会蜕化为教条主义,而教条主义再也没有能力展开事物的其他方面,只会导致所传授的思想僵化、硬化和绝对化。

2 研讨式教学法对于法理学教学的适用性

独白式教学强调的是知识的单向传授,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受众。独白式教学的教学思维强调的是教师的权威性,强调的是所传授知识的权威性。这种独白式教学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中极具影响,从小学至研究生阶段学生接受的基本上都是这种独白式教学。而且对于理工科知识的普及有其合理性,但是对于人文学科,尤其是法理学来说就很不合适,甚至会使得法理学的学习在这种独白式教学之下仅仅成为一些断语、一些知识片段。

研讨式教学是与独白式教学相对出现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西方学术世界广泛存在着一种“seminar”的教学,其含义就是一种研讨式教学,费孝通先生将其音译为“席明纳”,理解为“席”地而坐,“明”经辩理,广“纳”群贤。德国的洪堡认为“大学教授的主要任务并不是‘教’,大学学生的任务也并不是‘学’。大学学生需要独立地从事研究。至于大学教授的工作,则在于诱导学生的‘研究’兴趣,再进一步去指导并帮助学生去做研究工作。”研讨式教学法简单地说就是师生通过对问题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联系法理学的独特性,研讨式教学在以下几个方面对于法理学教学具有适用性:

首先,研讨式教学强调主体性。在独白式教学中,教师是主动者,教师是权威,而学生是受动者、知识的汲取者。这是一种单向度的知识传授,学习过程是机械被动的,学生的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被扼杀掉。研讨式教学注重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研讨式教学将独白式教学的单向度知识传授改变为师生共同探讨的方式,这是一种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主动性。

其次,研讨式教学强调思想训练。研讨式教学从问题出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这是一个思维逐渐深化的过程。能够提出问题意味着主体可以从自身之外对外界提出自己的看法、提出疑惑、作出评价、给出解答。这个过程本身凸显了学生的主体性。当然,这种主体性也不能是无所限制的,提出的问题、作出的评价都应该具有理论脉络,也就是说思想不是信马由缰,而是有规范、有论证的。在法理学的学习中,如果不注重法学既有的理论脉络,所作出的思考就是天马行空的玄想,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最后,研讨式教学强调参与性。研讨式教学是一种参与性学习,在这种教学方式中,师生对于问题的探讨是平等的,通过平等参与、共同探究来进行研讨。如果说独白式教学方式在知识的传授中还有其作用,但是对于法理学学科的深入学习就不合适了。法理学的学习不能通过传授,因为传授本身会将知识僵化,缺乏灵活性与开放性,而研讨式教学法正是通过平等地参与对话对问题进行探讨,拒绝传授,学生对法理学的认识因而就是开放的、不间断的深化过程。

3 研讨式教学法在法理学教学中的具体操作

研讨式教学法应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探讨模式,具体到法理学的教学中,可以按照以问题为线索进行操作:

3.1 提出问题

提出的问题可以分为几个不同层次,包括基础知识性的问题、具有分析和启发精神的思考性问题、体现了学科前沿的具有研究性的新问题。④这几个不同层次的问题之间具有密切的关联。对于法理学来说,有时基础知识性问题本身同时也是学科前沿的具有研究性的新问题,比如,对于“法律是什么”这样一个本体性问题既是学生学习法理学的基础知识基础,同时在对“法律是什么”的解答中可以开放出若干具有分析和启发精神的问题,而且“法律是什么”也是法学前沿的具有进一步研究价值的新问题。

3.2 研讨问题

在做好充分的准备之后,师生可以就提出的问题进行研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平等地就问题进行讨论,可以是师生对话,也可以学生之间对话。这个过程具有开放性,学生可以针对问题做富有开放性的理解。在研讨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理论透视能力、缜密的思维能力、法律语言的表达能力。但应注意的是研讨过程的开放性应是在依循着相应的理论脉络的前提下进行。

3.3 作出初步结论

通过研讨,师生加强了对问题的认识,此时教师应总结对问题的认识。正如法理学的学术品格那样,对于法理学中的问题,并不存在一个唯一正确答案,如果对法理学得出教条主义的解答,那得到的不过是一些关于法学僵化的知识残片。教师总结问题的认识是一个清理学生思路的过程。应认识到法理学其实质是每个人对法学的基本看法,经过长时间的法理研讨,如果在学生中能够形成“一人一个法理学”的局面,就可以认为研讨本身取得了基本成效。

注释

① [德]考夫曼.当代法哲学和法律理论导论.郑永流,译.法律出版社,2001:3.

② [德]考夫曼.当代法哲学和法律理论导论.郑永流,译.法律出版社,2001:6.

③ [德]考夫曼.当代法哲学和法律理论导论.郑永流,译.法律出版社,2001:11.

④ 刘伟.研讨式教学模式建构.高等教育研究,2008(10).

参考文献

[1] 邓正来.反思与批判:体制中的体制外.法律出版社,2006.

4.研讨式教学法论文 篇四

地方高校电子信息专业的教学工作中一直坚持传统教学方法,老师教学生学,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对课堂内所讲内容没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对老师讲课时课程内容无法理解,对他们的应用更是无法掌握,这样的教学无法调动学生的兴趣,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气氛也就达不到教学要求。例如:在传统的单片机课程教学中,教师就是给学生讲指令讲结构,讲某一单片机电路的工作原理,学生学完后对课程没的理解,无法应用于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去。研讨式教学改革后教师教学任务加重了,对教师的要求也提高了不少,首先要对课程有一个全盘的了解,对企业的新技术有一个深刻的认识,课堂把握能力要强;学生学习时要查阅更多的参考资料和网络文献,同时对现代新技术也要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课堂上也有积极参加,学习的主动性和思维能力更强,学完后成就感和实用性更强,学习的积极性也就会更强。例如:在单片机课程中会改变之前的记忆法,会积极的去制作出新产品,会把课程中的内容通过制作和调试去学习和掌握。在改革中通过专业教学目标和结合目前传统教学模式下相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改革方案的制订。并在电子信息专业教学班级中分实验班和普通班,通过对比教学效果对教学改革工作进行探索并不断完善教学改革方案。在本专业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推广研讨式教学改革成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改革考评体系,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调动学生讨论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在电子信息专业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学生的一次满意就业率提高20%,学习的专业水平和动手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5.研讨式教学法论文 篇五

摘 要:研究生具有不同于本科生的身心特点和培养目标,决定研究生的课程教学应采用“研讨式”教学方式。“研讨式”教学的实施,需要教师精心准备和组织,涉及专题划分和团队组建、进度安排、课程报告与讨论、撰写课程论文等具体环节。“研讨式”教学方式对于研究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实现研究生培养目标具有重要而直接的意义。

关键词:“研讨式”教学 军校研究生 科研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1)03(c)-0194-01

军校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军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层次,担负着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重任,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培养研究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即独立思考问题和主动探求答案的能力。研究生教育特别需要一种能够激发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的好环境,重点突出其“研究”的特点。

1“研讨式”教学的内涵

所谓研讨式教学,就是学员选定课题,教师指导研究,教学活动以课题研究为主线,通过教研结合的方式提高学员理论水平和教育、教学、教研能力的一种教学形式。教学中运用研讨法,可以调动学员积极思考、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加深对某些重点、热点问题的理解和把握,提高学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讨式教学的实质是解放教育力。即解放教员的教授力,解放学员的学习力。从直接意义上说,就是如何充分调动学员主动学习、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从而达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的,这是实施研讨式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西方大学教学中,“seminar”是一种拓展和深化教学的利器,教学改革的媒介,素质教育的实验平台。“研讨式”教学法用英文翻译是“seminar”,“seminar”英文原意是指(大学或暑期学校)学生为研究某问题而与教师共同讨论之班级或研习班。它则是一个内涵丰富、功能独到的教学范式。因此,将“seminar”教学范式的运作方式和教育理念引入到研究生教学中,对于军校研究生教学的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2研究生“研讨式”教学的特点

研究生研讨式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和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教学方式由讲授式变为研讨式

常规教学方式是教师在讲台上讲授课程内容,学生被动接受信息。研讨式教学变“一言堂”为“群言堂”,不仅是教师讲授知识,学生也积极参与研讨,甚至走上讲台,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论证,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可能开展研讨甚至辩论,师生关系由主客关系转变为合作关系。

2.2 教学目标由授人以鱼变为授人以渔

在本科以前(包括本科)的大部分教学时段,教师都以传授知识、答疑解惑为主,教学目标主要是授人以鱼。研究生需要创新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授人以渔式的教育模式既很重要也很必要。心理学研究表明:复杂的教学内容要和学生的实际参与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成效。科学研究对于研究生来说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研讨课程能够促使学员在重视学习结果的同时也一样重视学习及研究过程,这有助于理解研究方法的本质,形成研究能力。

2.3 学生专业构成范围拓宽

从对几所军校研究生教学的调查中发现,很少有将研讨课程的选课人员专业跨度的范围扩大,在常规专业课教学中,选修人员一般为本专业学生,即便有相关专业的学生,比例也很小,更不用说其它非相关专业的学生了。然而,在对地方大学的调查研究中发现情况却是大有不同。比如有的大学中:自动目标识别新技术是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研讨课程,每期开课,总会发现有数学专业、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些学生选修。另外,部分硕士研究生也选修了博士研究生研讨课程。

3“研讨式”教学实施方法

研究生教学中的“研讨式”教学方法(Seminar)是一种有效的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Seminar是欧美专家学者常用的一种学术交流方式,其宏观结构由概要式研究和专题研究两大部分组成。前者包括学科的历史发展脉络、前沿和发展背景以及需要讨论的相关主题,它需要导师全面、系统的了解,并将相关主题及其具体明确的要求分派给特定的研究生,为后者提供厚实的理论基础和必要的技术铺垫。后者是学术交流的主要部分,研究生根据自己研究取向和学理兴趣,将选定的研究专题做出充分的准备,成为某一主题的主讲报告人。它要求报告人事先阅读指定的书目文献,查找相关的资料,对问题的研究前沿有一定的了解,或通过试验,获取相关的数据支持,形成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理解,使发言言之有物、内容翔实。

4研究生“研讨式”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4.1 以教学大纲为本,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

研讨课程给予任课教师很大的自由度,但是也不是没有约束,教学大纲是组织课程内容的指导性“准则”,形势变了,教学大纲制定的教学目标不变。教师要认识到知识是能力的重要基础,系统的知识是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对于学生而言,不学好知识就不可能发挥能力,忽视知识的传授,也不可能孤立地培养学员能力。学员能力的发展是在掌握知识过程中实现的。然而知识又不等于能力。将二者有机统一起来关键在于方法的传授,教会学员如何从学会知识到会指导自己学习知识,掌握学习方法主动地去探索知识,并把这些知识和方法创造性地运用到以后的学习和实际生活中,才能逐步发展自己的能力。

4.2 注重基础与专业最新动向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研究生研讨课程需要巩固学员的基础知识,同时需要不断地充实新理论、新技术,了解学科前沿研究动向。另外,军事学研究生的课程内容很多与军事生产最新研究相关,将课程内容与重大科研背景相结合,有助于提供丰富的研究思路,拓宽学员视野,获取已有科研实践中的经验与教训,少走不必要的弯路。

参考文献

6.研讨式教学法论文 篇六

安全培训研讨式互动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铁煤集团安培中心曲晓明

摘要:针对安全培训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的需要,提出教师在进行研讨式教学时存在的问题并加以分析,通过铁煤集团安全培训中心研讨课程的创新性探索实践,阐述实施研讨教学的实战方法,并就需要注意的主要事项进行剖析,为培训机构和广大教师开展研讨式互动教学提供了能用、适用、管用的经验。

关键词:安全培训;研讨式互动;探索实践

1研讨式教学发展现状

传统的以教为主的课堂上,鼓励师生之间互提问题,相互解答,这种互动情境转换突然,多年实践发现,一问一答的“是否式”互动往往做为课堂点缀,实际往往切不住要害,师生都没有激情,效果甚微。研讨式教学是互动式教学的深化拓展,培训班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专门设置互动研讨课,根据现场安全和学员实际需求,设置研讨主题,让师生提前预热,人人参与,达到教学目标。

铁煤集团安培中心率先开设了安全研讨课,通过多年实践,许多教师通过这个科目得以磨练,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但面对普遍素质较弱的学员,很多时候,我们也感觉到一种无奈,课堂气氛不活跃,学员不配合,或是学员提出刁钻的问题,将我们逼入死角无法脱身„„。总之,我们面对的是诸多尴尬的僵局和深深的无奈,所以我们只好多讲多启发,但往往效果甚微,我们口干舌燥,学员也颇感不适。面对这样的科目和教学模式,我们更多的是平添了一份压力惶恐,缺少了一份淡定自若。所以很多培训机构不敢开设这样的课程,很多教师不愿上这样的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创新阻力重重。

2研讨式互动教学存在问题分析

研讨式互动教学课开不起来,落实不下去,原因何在?究竟是谁的错?有没有武功秘籍?

(1)存在的问题

从安全研讨课实践中反馈的信息看,主要表现为几个方面。一是没有反应,千呼万唤磨破嘴皮就是撬不开他那张嘴;二是言出必反,满腹牢骚怨气冲天就是不往正道上走;三是时断时续僵局不断就是没有气氛。四是反复无常,同样方法同样主题甲班灵验乙班无效就是没有灵丹妙药。你让我说,我可以不说,也可以瞎说,全社会都在言论自由,更何况小小的一个教室内,这是学员的权利,教师制裁不了学员。所以我们感到没劲,教师感觉还不如让我痛痛快快的讲一堂课呢。所以,研讨课往往逐渐向教师的单兵作战转化,学员自然也更加趋附于这种转变,懒惰是人的本性,什么也不 1

做谁不愿意?也因此,我们一丝挫折的痛苦和沮丧在心头蔓延。这些问题,在常规课堂上,也是广泛存在的,所以,我们很少,或是不愿意去组织互动,往往是我讲我的,你听着就是了,这就造成了教和学的脱节,学员是否听懂,是否在跟进,都没有验证,难以形成共鸣,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2)安全研讨课的教学目的就两个字——分享。分享看法、感悟,分享经验、教训。教师的学识、经验再丰富,那也是一个人的智慧,教师的思想不可能无限的延展,教师的经验更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在这方面,教师虽然强于每一名学员,但教师现实存在的缺陷如何弥补?通过学员来补救,以学员为师,不是一个好办法吗?每个人的经验教训和思想都是一笔财富,积累在一起,能没有收获吗?同时,我们收集了更多的案例,掌握了更多的现场动态,了解了更多学员的心声,教学相长古来有之,有什么不好的呢?通过互动,大家一起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一起来挖掘经验、推广经验,一起来剖析教训、吸取教训,这就是这个课程存在的现实意义。同时,教师的临场应变能力、组织能力、课堂把控能力都会得到磨练和提升。所以,要坚持下去,有益的东西为什么不去做?存在问题和困难是正常的,关键是有没有解决它的决心和方法。

(3)安全研讨课的教学方法

还是两个字——互动。互动的作用在于使教师和学员保持同步的思路。在常规课程中,他的价值体现的应该更为明显。我问你答,你问我答,你问他答,他问你答,自问自答,这是以问题的输出和答案的反馈为特征的互动,这也是互动式教学最常用的。而研讨课,可以说是全程的互动课,也可以说进行的是一次头脑风暴。贯穿始终的互动是要围绕一个或几个主题,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让学员思考、表述或是辩论。互动的效果,取决于两个主体,教师和学员。二者任何一方在表现上严重缺陷,都将使互动流产。

(4)教师的角色定位

自站在讲台上起,教师和学员就在进行一场博弈。可以说,当前大多数学员来到培训中心除了想到考试要及格拿到证之外,其它是没有任何想法的,或是盲目的。他们自认为有用的任何一点一滴的收获,对他们来讲,都是意外收获。但我们不是这样想的,我们要把我们掌握的,他们欠缺的和想要的都要给他们。在这个层面上来讲,教永远都是主动的,学永远都是被动的。研讨课就是要打破这个僵局,变被动为主动,变主动为能动。这个转变的过程,就是两者之间博弈的过程。而教师大都有这样的倾向,即对于自己的表达能力过于自信,对于学员的理解能力也过于轻信,结果是一旦遇到困难和挑战,就无法接受,把责任全部归于学员身上,或是过去就完事儿,一切都结束了。

铁煤集团安培中心的安全研讨课首先是在班组长、安管员培训班开展的,班组长、安管员是要带队伍的,是队伍的最高领袖、家长,更是老师和教练,所以培训中心要给他们搭建一个平台,给

他们在课堂上做一次教练的机会。也就是说,在课堂上,要教师搭台,学员唱戏。安全研讨课在试运行期间,一名教师把台子就搭得很好,就是让学员讲故事,讲自身经历的和身边发生的险事儿、玄事儿,那个班不是班组长,也不是安管员,但非常踊跃,甚至走上讲台,气氛始终高涨。其他教师听过课后,照式一用,果然灵验,老师有激情,学员也活跃,时有学员之间的互动和辩论,老师的总结和启发也是言简意赅,情绪调动的非常到位,为什么有好效果?首先是角色定位要准确。

(5)学员的角色定位

学员不主动参与互动研讨,有几个原因:一是你说的我不懂,我不明白让我说啥?二是你说的我不赞成,我不服你,沉默的反抗晒着你;三是我不会说,心里有就是说不出来;四是我说了有危险,深了浅了、对了错了别给我传出去穿小鞋;五是不好意思,哪在这样的场面说过话,吓死我了;六是他们不说我也不说,跟着大伙走吧。这些症状或是独立存在,或是相互掺杂,有的人态度很清晰,有的人态度很模糊,漂移不定,有的人甚至根本就没有态度。无论如何,这些症状在学员们中间一旦得以释放,就会相互传播,交叉感染,局面自然难以控制。

那么,学员是真的顽固不化吗?我们千方百计要撬开他们的嘴,他们是打死我也不说的真共党吗?小时候在农村,爹妈让我们看管家禽牲畜,打也不走,骂也不走,怎么办?拿点好吃的,引着它走,时不时再让它尝点甜头,引到哪,它就跟到哪。这招儿,不管是鸡、鸭、鹅,还是猪、狗、羊,都管用。从这个事儿中间,我们是不是能感悟出什么?因为本身他就是盲目和被动的,更何况突然这么大的角色转换,大多人肯定接不了招儿,必须要有点办法才行。

应该说,教师很难改变学员,但教师不过是想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方法,让学员在安全方面有进一步的认知,在思想意识上有进一步的提升,在行为上有进一步的自我约束,在管理方法上有进一步的掌握。学员的问题是现实存在的,一个人的思想行为,受其性格、经历等影响较大,短时间内我们很难去改变,这也是培训不能立竿见影立马见效的原因所在。所以不要急功近利。但教师可以尝试着让学员揭开面纱,说一说心里话,讲一讲自己的故事,哪怕是在安全上没有人表扬他,给他一个自我表扬的机会,对学员来讲这都是宝贵的学习机会。所以说,我们的目标不是改变他们,而是展示他们,通过自我展示,学到知识、学到经验、吸取教训。另外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尝试着自我改变,改变思维、改变方法。围绕着教学目的、教学方法转变,围绕着角色定位、存在的问题转变,围绕着学员思想根源转变。如果我们连自己都改变不了,还能埋怨谁呢?我们自己是不是能自我改变呢?这一点,只要计划周密,是可以实现的。

3研讨式互动教学的实践方法

互动式教学的道理都懂,但效果总是不理想,就是因为很多人还是懂在表面上,没有真正的参悟透。培训教学技术就像武功修炼一样无止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也没有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但我们要研究药方,了解每一种药的药用,针对病症才能合理配药,才能治病求人。铁煤集团安培中心通过实践,在探索解决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3.1确定研讨主题

安全主题的确定关乎研讨的效果,确定的突破口就是要把握住需求,遵循四个原则:一是坚持安全为主线的原则,不可跑题;二是坚持缺什么补什么,干什么学什么的原则,不可盲目;三是坚持揭疤露丑的原则,不可回避;四是坚持简明扼要的原则,不可啰嗦;五是坚持一事一议的原则,不可庞大。常用的主题有:你所经历的刻骨铭心的事故有哪些,教训是什么?你感觉岗位上现在有哪些安全隐患,怎样消除?你认为有没有不违章就干不了的活,为什么?在班组长岗位上你感觉最难的事儿是什么,怎么解决?你在岗位上是否从来都没有受过伤,如是,诀窍是什么?或者根据当前的安全形势、最近发生的案例确定主题。这些主题都有一个明显的特点,既先提出问题,然后分析解决问题。提出问题是培训机构和教师的事,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一定要留给学员。一个培训班设置主题的数量尽可能多一些,给学员以多一些的选择,会让学员比较轻松的应对。研讨主题还要提前设定好,并交代给学员,让学员有充分的准备,防止匆忙上阵,影响质量。

3.2确定组织流程

互动式研讨课的组织难度较大,设计时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包括培训班的学员构成、普遍素质、课时数、学员岗位安全状态、确定的主题等等。组织流程一般为抛出主题——提出主题中的问题——思考讨论问题——寻找答案——归纳总结。教师在前两个环节是主导,学员在中间两个环节为主导,最后教师作主题发言,也可请学员代表做主题发言。详细的组织流程应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研讨前预热

研讨课的预热很关键,要向交代清楚研讨课程要做什么和怎么做,师生作为一个团队来共同完成任务。最主要的是要规定发言规则。一般不采用自主发言的形式,自主发言往往大都不发言,即便是有想发言的,也不敢直言。要人人发言或小组推荐发言,人人发言个体是自主的,不受约束。小组推荐发言是学员数量较大,受课时约束时,以单位为小组,由组员之间自行推荐发言。另外发言者必须走上讲台,不可以在座位上发言,还要排好发言顺序,以单位、学号、姓氏笔画等均可。教师如何开场,展现出“十年厚积,一朝薄发”的气势,能否被学员所接受,取决于讲台亮相的前几分钟。

(2)抛出主题

将计划好的主题在黑板或投影上公示,主题关系到学员的关注度。当然,计划好的主题未必都是切合学员需求的,在符合研讨原则的基础上,学员可以拓展主题。这一点,可以给学员放开空间。

(3)思考分析问题

给学员一定的时间对主题进行消化理解和思考。在此期间,教师要进行思考引导,对每一个主题进行详细阐述,启发学员思维。

(4)学员研讨

学员研讨的过程是实战,需要注意的问题有四个方面。一是造势,研讨的过程应是热烈的,气氛应是轻松活跃的,学员上台前教师要带动全体鼓掌欢迎,不上台就不停下来,这样大家就会立即感觉到轻松和刺激,上台的学员也会坚定的走出来。发言结束时更要给予热烈的掌声,这对每一个人也都是鼓励;二是强势,发言者在讲台前可以不发言,但一定要站足3分钟。任何人都不可能在众目睽睽之下长时间无动于衷,这是对学员发言的进一步刺激。当然,教师必须走下台来,不能与发言人共同承受压力。同时对于跑题、乱说、乱插话的现象教师必须及时强势纠正,否则将不可收拾,这是对教师课堂掌控能力的最大考验,既不能左,也不能右,左了没有研讨的气氛,右了,跑题或乱做一锅粥;三是导势,学员发言过程和结束时,教师要随时发现讨论的契机,给予足够的引诱,让其他人参与进来讨论,穿针引线,必要时要有幽默的点拨;四是借势,研讨课不要搞成教师与学员之间的辩论,一定要是学员与学员之间的对抗,要借学员之口教育学员之心。教师始终要站在中立点,否则学员演变成一边倒的倾向于教师或一边倒的对抗教师的孤军奋战。这四个方面对学员来讲似乎很苛刻,但针对成人安全教育,是激活良方,一用就灵。通过调研统计,支持和喜欢这个课程的学员达100%。

(5)总结点评

互动式安全研讨课不是教师一言堂,也不是学员一言堂。学员是演员,教师是导演,最终戏唱的怎么样,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应该注意什么,导演都要给一个说法。这就是教师的讲评。可以一个小的研讨主题单元一点评,也可以课程结束后作综合点评。建议两个点评都要做,便于学员及时和全面的消化吸收。尤其是总评,是整个课程的收场,还要体现出教师对学员支持配合的感谢之意,更要给学员以期望和安全祝福。

3.3推广实操性互动研讨

互动式教学技术的开展,不仅仅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口头的交流,要达到预期效果还需借助必要的教学手段。铁煤集团安培中心建立了模拟演练和现场实操“教、学、练、考”一体化训练模式,把现场搬到课堂。对瓦斯检测、绞车运输、电气、爆破、现场急救、避灾自救等演练和实训进行流程管理闭环控制。同时在模拟演练和实训课上,也大力推广了互动式研讨的教学模式。讲解示范、演练操作、指导纠偏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将互动融入其中。学员的手动了起来,大脑更动了起来,难点、疑点及时发现,存在问题及时解决,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4互动式研讨课教师修炼术

进行互动式教学与传统教学有很大的差异。首先是师生之间的关系由主角与观众转变为共同参与平等对待,这要求教师放下师道尊严,唯我独尊的架子,这是一个心理角色的转换过程,对于互动过程中的问题,教师要有包容心理。其次因为师生互动,学员的素质水平逐渐提高,提出问题难度加大,涉及的知识面会很宽广,这要求教师要有宽广而深厚的理论功底和现场经验,同时有解决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三在互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把握课堂交流控制节奏和课堂局面的能力,即教师要会对课堂进行组织管理。对授课老师来说,互动式教学对其所授课程的功底要求较高,一方面需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提高驾驭课堂讨论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从学生的提问中了解教学需求。对一时回答不出的提问,可以暂且不作答复,待找到答案时再向学生解释。互动式教学方法的新颖和独特性,是区别于传统教育方法最具魅力和特色的地方。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的教师除具备一般教师必备的专业知识,管理实践经验,课堂授课技巧和丰富的人生阅历外,还必须具有充分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富有十足的爱心、细心和耐心,懂得心理学、社会学及管理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同时还要有号召力、感染力和激情。只有教师具有了上述综合素质,才能在授课和对学生进行的互动中,在自身的周围形成一定的磁场,将学员的兴趣和注意力吸引到互动研讨中来,用持续的热情和激情催动、鼓励学员们积极思考,互相反馈信息,在提问、反问、自问自答、互问互答和辩论中,探求解决问题、难题的路径与方法。互动教学方法,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严峻挑战。实现这一改良目标,最困难的是教师。所以教师要通过不断的实践,刻意的磨练自己,提升自己,适应成人安全培训教育的需求。结束语

互动式研讨课的理念是参与、合作、分享、体验,通过师生之间、学员与学员之间的平等对话、坦诚交流、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互相学习来提升认识,使思路得到不断的拓展,培训得到不断的创新,办法得到不断的具体,氛围得到不断的和谐,最终使疑难问题得到解决,让大家一起分享解决问题的快乐。这能培养受训职工学习的兴趣,提高其参加培训的积极性,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使受训职工既能学到技术知识,又能提高安全意识;既能学到理论知识,又能提高操作技能,使参与培训的学员获得并建立新的安全知识,形成新的理念,产生愉悦自信的体验。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创新培训”的新理念。

7.研讨式教学法论文 篇七

关键词:研讨式教学,金属腐蚀原理及应用,策略

一、研讨式教学的内涵

教育是立国之本,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现阶段我国采用的教育模式大多是应试教育,教师一般只注重传授知识,而不太注重培养学生转化知识、发现知识、创新知识的能力。随着素质教育呼声的不断强大,研讨式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研讨式教学是一种以解决问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一般由教师在课堂上先提出问题,通过师生共同查阅资料、分析资料,最后探讨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显然,在一般的研讨式教学过程中,研讨主题由谁提出的问题被淡化了。正是这个缺陷,会使一般的研讨式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往往要比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更为重要。

二、“金属腐蚀原理及应用”研讨式教学改革的策略

研讨式教学供给侧改革的目的是改革现有以教师先提出课堂研讨问题,然后通过各种研讨式教学手段(阅读自讲式、讨论式、启发式、专题式、课题制式、案例和讲授式等)来解决研讨问题的模式,显然这种模式或多或少带有应试教育的痕迹。研讨式教学供给侧改革强调的是课堂研讨问题由何而来的问题,即是由学生自主提出,还是由教师事先拟定,或者说重点解决研讨主题中“问”的问题。因此,教师如何搭建一个让学生能自主提出问题的实验、实习、实践平台是研讨式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关键。结合我校“金属腐蚀原理及应用”课程研讨式教学供给侧改革的经验成果,对研讨式教学改革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搭建问题平台

一般研讨式教学是通过教师事先提出问题,然后师生带着教师提出的问题共同查找资料,研究、讨论、实验、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随着教学的不断进行,这种教学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其不利于培育具有创新意识的主体人格[1]。研讨式教学的供给侧改革是由教师努力搭建一个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的实验、实习、实践平台,让学生在通过做实验、进行实习或者企业实践的过程中,自主产生研讨课的研讨主题,再通过师生共同查阅资料、调查讨论等手段解决研讨主题。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会使学生对课程内容产生越来越浓厚的兴趣,最终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程内容。学生在研讨问题过程中逐步掌握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教师的作用是对学生查阅资料、思考问题和讨论问题时的表现进行及时评判,即以裁判员的身份参与整个教学过程。

东北石油大学实行的“金属腐蚀原理及应用”课程研讨式教学改革是以强调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主要改革目标。笔者对这门课进行一些简单的介绍,“金属腐蚀原理及应用”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部分:(1)腐蚀热力学;(2)腐蚀动力学;(3)腐蚀与防护。前两个部分归属于腐蚀原理内容,第三个部分属于腐蚀应用内容。对于腐蚀热力学内容来说,首先把学生在初、高中物理、化学课程熟悉的原电池实验作为切入点。课堂上,教师提供自主研发并已申请国家专利的“便携式原电池实验装置”,该装置上安装有LED灯泡,让学生观察灯泡发光具体现象后提出各种问题,例如:(1)灯泡为什么会亮?(2)电流是怎么产生的?(3)电动势是怎么产生的?(4)电极的正、负极发生哪种电极反应?……课堂上教师及时筛选出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的讨论主题。然后再按一般研讨式课程模式进行主题研讨。对于腐蚀动力学内容来说,应把学生在初、高中物理、化学课程熟悉的电解池实验作为切入点。在课堂上,教师提供自主研发并已申请国家专利的“便携式电解池实验装置”,该装置上安装有恒电位仪,让学生观察具体现象后提出各种问题,例如:(1)极化是怎么产生的?(2)极化的种类?(3)外电流与极化之间的关系?(4)实测极化曲线如何测量?……这个过程不仅体现在一堂课或几堂课上,而是贯穿整个课程的始终。对于腐蚀与防护内容,把大庆某金属防腐管厂的实习、实践作为切入点。这样我们就完成了为给整门课程科学搭建提出问题有效平台的任务,这个平台可以简称为“两池一厂”平台。

(二)完成模糊研讨到精准研讨的转变

在研讨式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热情浓厚,接触到的新事物、新名词较多,由于学生还处在专业知识积累的阶段,理论储备有限,无法自主提出涵盖课程重点内容或涉及学科前沿的研讨式教学主题,从而会产生研讨主题与教学大纲内容不很贴切的现象,在此称之为模糊研讨。模糊研讨不仅不会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有所提高,反而会因为内容的杂乱无序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这就需要教师启迪学生的灵感,激发学生的扩散思维,诱导学生提出涵盖教学大纲内容或涉及学科前沿的各种好奇主题,教师应及时精准地筛选出与课堂内容紧密相关的研讨主题,实现从模糊研讨到精准研讨的转变。

“金属腐蚀原理及应用”课程的腐蚀电化学动力学部分涉及概念、名词较多,难度较大,如果采用模糊研讨,虽然也能传授相关知识,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但是通过这种模糊研讨教学,学生只能学到缺少内在逻辑性的内容,无法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直接影响学生在实习、实践过程中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这就需要教师诱导学生提出具有内在逻辑性的研讨主题,从而做到精准研讨。

极化是腐蚀动力学中重要的基本概念,吸氧腐蚀是生产中重要的腐蚀类型,电化学保护是腐蚀防护中重要的措施手段。三者之间由过电位或超电压联系起来,学生如果悟到了其中的内在规律性,才算真正掌握了这部分知识。教师在学生进行实验、实习、实践的过程中应反复强调:极化→吸氧腐蚀→析氢腐蚀→电化学保护这条主线,促使学生早日完成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三)增大课程考核中自主创新的比重

以往的研讨式教学大多都是在课堂上以小组讨论或者圆桌会议的形式完成的[2]。学生对于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如何在实习、实践中运用的问题认识不足,以至于理论脱离实践。为解决这种弊端,应当改变教学环境,把课堂转移到现场实习、实践中来,贴近实际,在学习中运用,在运用中学习,循环往复,激励创新。例如:在学生识别不同类型的腐蚀后,组织学生思考如何解决不同类型的腐蚀问题,如何采取科学的防护措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新办法。向学生介绍厂内最新的防腐技术,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最新防腐措施,紧跟防腐技术的新潮流,大大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在供给侧研讨式教学改革的学生成绩考核过程中,对于提出可能撰写出科技论文或可能获得国家专利的有效自主创新性创意的同学,应该给予更多的额外加分。

三、“金属腐蚀原理及应用”改革研讨式教学的实施原则

一般研讨式教学是自由、开放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不拘于教学环境和形式[3]。但这并不意味着这种教学模式是一种十分完美的过程,从供给侧改革研讨式教学就是对一般研讨式教学的补充和完善,在改革过程中应该坚持以下原则。

(一)“三严”原则

1. 严格突出研讨主题的学生自主提出的原则。

只有学生自主提出的问题,才有可能是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才有可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有可能诱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才有可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研讨式教学供给侧改革中,应严格突出研讨主题的学生自主提出的原则。

2. 严格强调考核成绩中自主创新比重的原则。

研讨式教学模式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的优点在于研讨式教学更注重学生天赋的发挥,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就要贯穿于研讨式课程的始终,为此,在研讨式教学供给侧改革中,应严格强调自主创新意识在考核成绩中所占的比重。

3. 严格把握研讨过程教师裁判员作用的原则。

对比传统应试教学模式,研讨式教学模式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不再是传授知识的教练员,而是研讨式教学中的启蒙者或裁判员。在研讨式教学供给侧改革中,应严格把握教师的参与角色,对于学生自主提出的有意义、有价值的研讨主题,教师要给予及时的肯定。

(二)“三实”原则

1. 实验平台应起到知识衔接与启蒙问题作用的原则。

在研讨式教学中,一门课程的开始几节课,研讨主题的提出往往需要以简单实验为切入点,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精心设计出简易科学的实验平台,使该平台起到知识衔接与启蒙问题的作用。

2. 实习平台应起到知识物化与深化问题作用的原则。

研讨式教学中为了使知识与应用密切联系,认识实习往往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把课本上的抽象概念与生产企业的设备、工艺、装置结合起来,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研讨式教学供给侧改革中,需要教师为学生搭建方便合理的实习平台,该平台应能起到知识物化与深化问题的作用。

3. 实践平台应起到知识应用与创新问题作用的原则。

研讨式教学中,动手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无论是调研、设计、讨论还是加工、生产、制造均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出真知。因此,在研讨式教学供给侧改革中,教师应该为学生创建内容丰富的实践平台。

参考文献

[1]苗东利,雷佑安.研讨式教学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J].大学学报,2012,(10).

[2]彭耶萍,颜一鸣.浅谈研讨式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影响[J].考试周刊,2015,(48).

8.研讨式教学范式价值维度分析 篇八

[关键词] 研讨式教学;行政案例;价值维度;逻辑同构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06-0078-03

教学活动应当是教与学的有机统一体与双向互动,是师生的相互交流、沟通与启发。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应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师生共同发展进步。但是,目前我国高校课堂教学仍然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缺乏学生的积极参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缺少有效互动交流。这就造成部分学生课堂上精力分散,玩手机、听音乐、看视频等消耗“流量”现象,这不利于学生对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全面掌握,更遑论独立思考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因此,必须加强课堂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创新“研讨式教学范式”,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效果好起来,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回归课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远离手机。

一 研讨式教学范式的理念与价值

研讨式教学范式起源于德国,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高校开始探索研讨式教学方法,目前研讨式教学成为我国高校的一种全新的教学范式。所谓研讨式教学范式是指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提供经典案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分析案例,最终寻找出解决问题方法的教学方式。研讨式教学范式的主要特点在于教学内容的“问题意识”与“问题导向”和教学方法的“研讨性”。它主要是运用案例教学手段,突出教学方法的“互动式、启发式、讨论式”,目的是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其核心在于调动学生参与课程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分析、思考、表达、沟通、实践与创新的综合能力。研讨式教学范式,不仅仅是教学手段、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更为重要的是它实现了传统教学理念向现代教学理念的转变。

(一)研讨式教学的基本理念

研讨式教学范式是在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形态,它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体现了全新的现代教育理念。

1 体现了学生主体性原则

所谓学生主体性原则是指学生应当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教师是为学生的服务员,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然而,传统教学模式却恰恰颠倒了师生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定位,教师成了课堂的主人,自始至终处于主体地位,掌握教学活动的话语权,讲台成了教师独自的舞台。学生则完全丧失了自主地位,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课堂教学完全成了讲师“讲”,学生“记”、“听”的机械活动。这种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略了学生的消化、吸收和创新,不利于学生自主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研讨式教学范式则摆脱了传统教学模式的种种弊端。它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主体精神的培育。它对课堂上师生双方的角色进行了合理定位,承认了学生的主体性存在,以学生为中心,调动各种教学资源服务于学生,发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2 体现了启发式原则

研讨式教学要求教师创设的情景,提出的问题必须具有研讨的价值,富有启发性,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参与讨论。否则,议题没有研究价值,学生就没有思考问题和讨论问题的机会与途径。学生得不到实战锻炼,其视野就不会开阔,知识得不到增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研究的能力、实践创新的能力难以得到提高。启发式原则的关键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研讨式教学范式正是贯彻了启发式教学思路,通过研讨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启发学生去独立思考,使学生在体验和创造的过程中进行学习,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升其创造能力与创新能力。

3 体现教学民主原则,坚持师生平等交流

在传统的教学范式中,教师往往是高高在上,利用自己闻道在先的优势,将知识强行灌输给学生,学生没有提出异议与教师平等交流的机会,只能被动地接受。这样久而久之,学生的自主意识就泯灭了,潜在的创新能力就被淹没了。研讨式教学范式是师生平等对话交流的过程,它要求教师放下至高无上的架子,由教学权威向平等的讨论者、参与者转化。教师通过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和宽松、平等的课堂气氛,激励学生提出疑问,进行批判性质疑,激发学生的创新活力。学生的心理和情感不受外界权威的压抑,课堂上的自由民主权利得到教师尊重,师生间形成一种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理解、相互补充、民主平等、和谐合作、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融洽关系。

(二)研讨式教学范式的价值维度

积极推行研讨式教学范式,对克服传统的讲授式教学范式“重统一、轻个性、重书本、轻实践、重课内、轻课外、重灌输、轻启发、重传授、轻方法”的倾向,对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具有重要意义。

1 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其创新能力

研讨式教学的一大特色就是它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供研讨的话题或冲突的场景,不应有具体明确的答案,甚至于存在多个替代性解决方案。因此,研讨式教学提供的是一个开放性的分析机会,通过研讨以引发不同观点的碰撞、思考和争论。行政管理实践政治性很强,价值导向是明确的管理活动,这一活动中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与复杂性。对于同一现象或事件,往往存在众多不同的分析与解决途径和办法,不可能存在本质上唯一“正确的答案”。因此,研讨式教学过程提倡不同观点的争鸣,不强求思路与结论的统一。实际上,研讨式教学的基本目标也不是让学生探寻唯一正确的答案,而是训练学生的批判思维与多角度分析能力,进而增强其创新意识,提升其创新能力。

2 有益于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研讨式教学是将学习者置身于现实生活场景中,通过设置情景,围绕问题展开研讨,使毫无实践工作经验的学习者体验到现实工作环境的复杂性,掌握相关理论与实践知识,做好职前准备。同时,通过研讨活动,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辩论互动中,在积极参与中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演讲社交能力等得到充分锻炼与开发,将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3 有助于深化学生对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的理解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范式侧重教师的讲述,课堂教学活动几乎成了教师的“独角戏”和“满堂灌”。这种教学范式由于缺乏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和研讨,缺乏学生的参与,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久而久之,学生在课堂上就会精力分散,或玩手机、或听音乐,或看视频,或玩游戏,完全置身于课堂之外。这势必影响学生对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的全面掌握。研讨式教学通过案例分析,通过学生参与讨论,加强了师生交流和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互动交流。学生在提问、应答、角色模拟的过程中逐渐加深了对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4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研讨式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与交流的。小组成员要进行分工协作,主题发言人、补充发言人、讨论提纲与内容记录人等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携手合作,都有出色的表现,最终才能使本小组赢得好成绩。这种团队合作精神是集体成功的根本保障,而这种团队合作的精神正是大家在分工协作、平等交流、共同努力过程中逐渐培养起来的。通过与人合作交流研讨,学生的价值理念逐渐会得到升华,社会责任感也会渐渐形成。

二 案例教学与研讨式教学范式的逻辑同构性

案例教学是以教学案例为基础,在案例教学实践中使教育或培训对象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和要领的一整套教学方法和技巧。案例教学的优势在于通过具体案例解析与研讨,使受训者加深对抽象理论与概念的理解,使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丰富课堂教学的内涵,使教学充满活力,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可见,案例教学法与研讨式教学范式具有较强的逻辑同构性,案例教学法是研讨式教学范式的一种重要形式。

(一)创设与现实相近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我要学习”的原动力。不论是案例教学,还是研讨式教学,它们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都善于创设与现实生活相近的教学环境,尤其是问题情境,即通过提出一些新颖独特、富有挑战性和思考价值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情境的创设,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发挥“以境生情”的作用,激起学生的“问题意识”,使枯燥无味的书本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富有情趣。在充满情趣、轻松愉快的讨论中,学生的智慧之门得以开启,思想火花得以燃起,学习主体作用得以发挥,探究能力得以提升。

(二)通过设计和解决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创造能力

思维始于问题,创造力形成于开放性问题的解决之中。设计开放性问题,开展开放性问题教学,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与创造能力的有效举措。所谓开放性问题,是指不拘泥于问题的条件和结论,由学生根据既定条件进行探索,寻求结论;或根据结论寻求结论成立的条件;或者对条件、结论做出某种调整,要求学生探究结论或条件的相应变化等。案例分析不寻求唯一正确的答案,十分适合设定开放性问题供学生研讨。这种问题可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便于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寻找多元化的解决之道,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精神和能力。

(三)转变了师生在课堂上的行为方式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主演”,掌握着“话语霸权”,是课堂教学的核心,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就像一个个的容器,让教师往里灌东西。但是,在案例教学和研讨式教学中,教师则成了“导演”,主要是设计问题,创设情境,启发诱导学生去思考、设计、总结和报告。教学活动不再是教师单方面“表演”,而是师生互动、师生合作。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者变成主动的学习者,从被动的接受知识到主动学习。师生这种行为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

三 行政案例分析中的研讨式教学范式

案例分析教学的前提是选取高质量的典型案例。一般而言,一个高质量的行政案例至少应具备客观真实性、富有启发性和目的明确性等特点。只有这样的案例才具有研讨的价值,只有在这样的案例分析中,研讨式教学范式的特色与优势才能体现出来。行政案例分析的研讨式教学范式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一)小组预讨论

案例讨论是案例教学的实践阶段,是展示案例教学效果的关键环节。为了取得较好的讨论效果,必须将参与讨论的学生人数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是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预讨论。每个小组的人数不能少于5人,也不能多余20人,6至8人最为合适。当然,分组的方法不能一概而论,而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既可以把学生分为固定的小组,以后上课时每个小组的成员基本保持不变,此即为固定分组法;也可以在案例讨论时临时重新分组,此即为破冰分组法,这一做法的优势是有益于提高学生的临时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小组预讨论前,每个小组应指定主题发言人,由其来组织小组讨论,撰写讨论提纲,记录讨论内容,为下一步代表本小组发言做准备。

(二)主题发言人发言

每个小组指定发言人将其讨论成果向全班汇报。学生受传统教学方式影响,大都不习惯在大庭广众之下发言。教师应事先做好准备。首先,为避免课堂上无人发言的冷场和考察每个小组的讨论情况,教师在小组讨论时应检查每个小组主题发言人是否确定,如未确定,必须尽快指定或让小组推荐人选。其次,教师让主题发言人以外的其他同学自由发言,或者随机点名非主题发言人发言。这样可以督促每位同学都做好发言准备。再次,可以选取一个小组的其他成员(非主题发言人)补充主题发言人的观点,谈谈自己的看法。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启发学生开阔思路,用多种灵活的方式阐述观点。学生发言时,可以采用多媒体手段,将声音、动态图像与行政案例讨论充分结合起来,一方面加大信息量,另一方面增强趣味性。此外,还可以采用角色模拟等讨论方式。

(三)集体讨论与交流

发言人发言完毕后,其他同学对其进行提问,发言人应积极作出回应,对同学提出的问题进行耐心细致地回答。如果发言人的答复不全面、不细致、不深入,发言人所在小组的其他成员可以进行补充回答。提问是案例分析教学的关键内容,教师要善于控制局面,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案例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就像节目主持人,一旦出现没人提问或没人发言时,教师应及时抛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当讨论过于热烈大家争执不下时,教师要及时打破僵局继续下面的讨论。当大家讨论的内容偏离本案例主题时,教师应及时提醒,使讨论回到正题上来。

(四)课堂点评与总结

编筐编篓,重在收口。课堂点评与总结是案例分析教学的收尾阶段。经过一番紧张激烈的唇枪舌剑后,学生也想请老师来充当评委或裁判,听听老师的见解。因此,教师此时的点评与总结必不可少。教师要对每个讨论小组的准备情况、发言情况、讨论的效果、发言人的表现、评论人的观点等,进行全面点评与总结。对案例讨论中学生的出色表现和呈现的亮点,要积极肯定、表扬和鼓励;对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也不能回避。教师也应向学生表明自己对某些问题的观点,以供学生参考,给学生以启发,训练其思维能力。此外,案例分析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应督促学生及时总结课堂讨论成果,形成案例分析报告,也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行政案例的认识和理解,又可以提高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和写作能力。当然,这个可以作为学生课外拓展考核的内容。

参考文献

[1]陈世香,王志华.行政案例分析[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

[2]嘉玛.案例教学及其在国内发展现状[N].中华读书报,2003-08-06.

[3]孔凡河.案例教学在行政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功能分析[J].世纪桥,2010(11).

[4]小劳伦斯·E·列恩.公共管理案例教学指南[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上一篇:远程培训心得体会小学教师下一篇:学校文艺汇演节目主持人串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