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电影的观后感

2024-10-04

爱国电影的观后感(通用10篇)

1.爱国电影的观后感 篇一

红星闪闪放光彩,红星灿灿暖胸怀。红星是咱中国的星,照亮祖国照万代……”下面是小编为你们整理的几篇文章,希望你们喜欢阅读。

爱国电影闪闪的红星观后感

《闪闪的红星》这本书主要描写儿童团员潘冬子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在闪闪的红星照耀下,由一个儿童团员成长为一名红军战士的故事。

书中有这样一段内容给我的启示良多:潘冬子的父亲参加了红军,跟着队伍走了。冬子时常想念父亲,盼望红军打回来。有一天,母亲对他说:“等山上的映山红开了的时候,红军就来了。”于是,冬子就来到村口的一颗小松树下,从地上折下一枝干枯的映山红,坐在石头上,闭着眼睛想:满山的映山红开了,红军来了。他成了其中的一员,神气地走在队伍里。。。。当他陶醉在美好的憧憬中的时候,吴大叔来了,吴大叔告诉他:“要想胜利不能靠等,要去斗!”是啊,吴大叔说的太好了,革命胜利不能靠等。同样我们也不能靠等,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

如果说历史是一艘船,那么时间是一张网;如果说历史是一幅画,时间是绚丽的色彩;如果说历史是一首曲谱,那么时间是跳动着的音符;然而撒网的、给画上色彩的、谱曲则是我们,我们才是真正的主人。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心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望着革命先烈们用鲜血染红的国旗,我们是等待、安心享受呢,还是努力使国旗更加鲜艳?我想作为一名学生,我们现在就要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做个对自已、社会主义负责的人。

爱国电影闪闪的红星观后感

上个星期,我看了一个关于爱国的书——《闪闪的红星》,看完以后,心中好像也有一颗红星在闪啊闪……

《闪闪的红星》讲述了潘冬子的爸爸随长征,妈妈为掩护乡亲,壮烈牺牲了。潘冬子的爸爸在临走时给了潘冬子一个礼物,那就是一颗闪闪的红星。这颗红星像一个指路灯,指引着潘冬子前进。终于,他历尽艰险,成为了一名真正的红军,和父亲一起打仗,报效祖国。

我非常佩服主人公潘冬子,因为他是历尽千辛万苦才加入红军的。他亲眼看见米店老板米中掺沙,抬高米价,勾结官府,还明目张胆的杀人。冬子不怕,他巧妙暗地里帮助百姓抢夺大米,用勇气在米店放火。唉,如果是我们,在就吓得六神无主。所以我非常佩服潘冬子的智慧和勇气。

看完这本书,我更明白了今天和平生活的来之不易,但我们不能被今天的平安生活冲昏了头脑。让我们再一次将右手五指并拢,举于头上——“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再一次将右手握拳在头侧——“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时刻准备着!”当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要想潘冬子爸爸一样不向困难低头,以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性念去克服它;当遇到危险时,要想潘冬子妈妈一样,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为正义献出自己的一切;在成长的道路上,要像潘冬子一样,以少年特有的乐观、阳光、智慧、勇气顽强向上、勇往直前,时刻不忘自己身上的重担。严格要求自己,从点滴做起,从自己做起,以顽强的精神,争做一名新时代的小英雄!

红星闪闪,闪闪红星,闪烁着革命的光辉,作为一名少先队员,更应当懂得付出、回报、感恩、体谅,做一名像潘冬子一样的红星。

爱国电影闪闪的红星观后感

红星闪闪放光彩,红星灿灿暖胸怀。红星是咱中国的星,照亮祖国照万代……”这是《闪闪红星》的主题曲。随着激人奋起的旋律,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出现在我们眼前。这部电影讲述了抗日时红军的故事,里面的东子是个勇敢而坚强的孩子.在红军的影响下,经过多次努力灭除了百姓的祸害.在消灭敌人时,东子逐渐学会了勇敢和顽强,有了一颗爱国的心!

东子是个农村长大的娃儿,在红军的帮助下上了学,学会了写自己的名字和父母的名字.当东子他娘看到了东子会写自己的名字了,不禁热泪两行,”我的孩儿会写字了!”东子的娘是个坚强的女人,在敌人面前不畏怯,在红军受伤时冒险取药,在红军遇难时勇敢地举起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而她也不忘儿子的那份情,奋不顾身去取儿那书包和写满自己名字的纸贴,那可是最宝贵的东西啊!

也许是东子他娘的坚强感动了东子;也许是那股母爱之泉震撼了东子,使他再无法忘记母亲的一言一行,使他消灭敌人的决心越来越强烈.在一次与胡大爷子交锋时,东子被捕了,连红军也身受重伤,使东子那报仇血恨的决心一股暴发了!东子奋力从那被火烧灼着的木杆上解脱出来,把胡大爷子引到粮仓,开始了他的报仇行动.为了国家、为了亲人、也为了自己的父母,东子机智地与胡大爷子周旋,躲过了无数个子弹,直到胡老爷没子弹的时候,东子一把把胡老爷推向了米的旋涡.那一刻,中国的国旗在河溪村冉冉升起,几十年的苦难终于摆脱了!!

看电影时,有点儿想掉眼泪,那一副副催人泪下的场面感动着我:红星在胸前闪闪发光的模样;那火海翻腾红军却忍痛冲出火海,只为了背上那受伤的队友;东子的娘与敌人葬身火海,只为了保全红军的性命;东子抛开一切,为了祖国、红军和乡亲们的纵身一跃,让自己有了一次勇敢的作为……而那微风吹拂着的野花承接着乡亲们激动的泪花,都是那样地动人!

想想以前的人们,是多么有勇气面对困难。有多少坚强的人在命运的威逼下没有选择逃离,而是让尊严和清白一起永在世间,留下敌人憎恨而又无奈的目光!也许是现代没有战争,自己的坚强与毅力无法展示出来,但和平世界里也有体现你顽强精神的时候。当比赛时你失败了不要报头痛哭,冷静下来,坚强些,有些时候眼泪可以被微笑所代替!当面对命运不公,你可以想自己所拥有的,自己能给予世界的,也许别人微笑就是你最大的幸福……

总之,这部电影让我感动到不行!

2.爱国电影的观后感 篇二

由陈国星导演, 高明主演的电影《孔繁森》讲述的是已经第二次援藏的山东籍干部孔繁森带着收养的两个藏族孤儿, 赴阿里就任地委书记期间, 为阿里人民呕心沥血, 励精图治, 艰苦奋斗的一系列事迹。

通过电影屏幕《孔繁森》对西藏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教西藏大学生如何去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在中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每一寸都是无数先烈用鲜血誓死保卫下来的。在遇外侵的年代, 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就是保卫国家的领土不受侵犯;在和平建设年代, 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就是用心建设好国家的每一寸土地。

电影《孔繁森》中可以看到, 当孔繁森收养的两个孩子说:“爷爷我们回拉萨吧, 阿里没有电, 没有好玩儿的地方, 阿里的老师讲课我们都听不懂”。孔繁森就告诉他们:“我们走到哪里, 哪里就是我们的家, 我们要把阿里建设好, 等阿里建设好了到时候让你们走, 你们还舍不得走呢”。孔繁森知道, 阿里地理环境恶劣, 工作条件极差, 很多援藏干部都想调离阿里, 但是阿里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我们不能嫌弃她贫穷落后, 要想办法把他建设好。

这让在西藏生, 西藏长, 由西藏培养的大学生们看到后会有什么样的感想, 难道他们还会有因为西藏贫穷落后, 没有好的工作条件, 毕业后要找一个环境好的地方去享受人生吗?孔繁森这一外来的援藏干部, 他不仅没有嫌弃西藏贫穷落后, 而且立志要把西藏最贫困落后的阿里建设好, 这种行为教会了西藏大学生在西藏怎样做才叫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二、教西藏大学生如何去爱自己的骨肉同胞

电影中有这样一段, 孔繁森不畏艰险牵着马匹深一脚浅一脚的踩着厚及膝盖的积雪, 来到了阿里最高也是世界最高的一所小学, 去看望那里的孩子和老师。离开了小学, 在回来的路上发现了一间小破屋, 屋里很暗, 屋子一角的床上坐着八十多岁的曲珍老人, 手里拿着转经筒, 嘴里念着祈祷的经文。孔繁森询问老人有什么困难, 她妹妹说:老人病了多日, 一直不见好。孔繁森用手背贴了贴曲珍老人的额头, 对秘书长说:快拿药箱来, 老人发高烧了。一会儿功夫药箱拿来了, 孔繁森熟练地取出听诊器给老人看病, 然后取了两个药瓶, 掂量片刻, 吩咐道:拿水来。秘书长找了一会儿说:这里没有水。孔繁森说:“拿我的水来”。当孔繁森给曲珍老人吃过药之后, 他坐到了曲珍老人的脚那头, 不经意间见到了老人的那双满是破洞的鞋, 孔繁森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 他敞开皮袄, 抱住曲珍老人的双脚, 把它们放进了自己的怀里, 然后用皮袄捂住了。时间在这一刻似乎凝固了, 一下子全世界都静默下来, 全世界的人都屏住了呼吸。此时此刻, 孔繁森就那么端着曲珍老人的双脚, 一动不动。

此时此刻, 四下里静悄悄的, 无人喝彩, 也无须喝彩, 因为这不是一场作秀, 这是孔繁森的本色, 这是共产党人的真情流露, 它是那么真诚, 是那么自然, 就像是捂着自己的一双冻脚一样;它源自一个人的内心深处, 它能折射出一个共产党人, 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对自己骨肉同胞的那份爱。

另一个画面当孔繁森正要去灾情最重的噶尔县时, 办公室的电话响了, 电话来自拉萨, 是孔繁森的老部下打来的, 老部下说:孔书记, 嫂子已经来拉萨一个多星期了, 现在病得很厉害, 您能不能来一趟。孔繁森抱着电话机好一会儿不吱声, 他心如刀绞, 阿里人民水深火热, 这种时刻家里怎么能不打报告就来添乱呢。办公室里人很多, 孔繁森不方便说什么, 说什么都容易动摇军心啊。孔繁森抱着电话来到走廊上, 这时候是女儿在说话, 女儿说:爸, 我求求你, 妈快不行了, 你快来啊!孔繁森说:女儿, 乖, 爸现在走不开, 阿里受灾了, 叫你妈挺住, 她不会有事的。女儿说:爸, 你就这么狠心吗?我求求你, 爸, 你快来好不好!女儿边说边哭, 孔繁森理屈词穷, 无声地挂了电话, 一抬头, 一屋子人都围着他, 好多人的眼泪涮涮地在流。

是啊!一边是灾情, 阿里人民的, 另一边是病情, 是自己家的, 选择吧。孔繁森选择了大锹, 他默不做声地去铲雪了。这是对阿里人民的大爱趋势他做了这样的选择, 他心里记挂着大雪中的阿里人民, 他心里只有一个念头, 希望救灾物质能快点送到他们的手中。

从这两个画面, 孔繁森很好的诠释了什么是爱自己的骨肉同胞。对于西藏大学生来说, 孔繁森这种身体力行的教导其效果要胜过言语教导的千百倍, 也更便于西藏大学生的领会和效仿。

三、教西藏大学生如何去爱祖国的灿烂文化

电影中有这样的一个画面, 在孔繁森去看望麦克隆大师时又遇到了在他来阿里赴任的路上多遇到的那位格萨尔王的说唱艺术家, 孔繁森看到他光着膀子在歌唱, 害怕他冷, 就把自己的大衣脱给了他, 而这位艺术家拒绝了, 然后又走向了其他的地方。孔繁森对麦克隆大师说:“格萨尔王是部英雄史诗, 是中华民族各族人民的宝贵文化遗产, 我觉得他是一种精神, 鼓励着人们去追求真善美, 使人们在美好憧憬中去战胜恶劣的高原环境以及一切难关。”

孔繁森对格萨尔王艺术家的关爱, 对格萨尔王这部英雄史诗的高度评价这就是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格萨尔王在藏族的传说里是连花生大师的化身, 一生戌马, 扬善抑恶, 弘扬佛法, 传播文化, 成为藏族人民引以为自豪的旷世英雄。孔繁森的这一行为就是在无声的教导西藏大学生在西藏爱祖国的灿烂文化, 就是要保护好和开发好西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教西藏大学生如何去爱社会主义国家

还有一个镜头是当阿里的灾情缓解了, 孔繁森和秘书长及司机来到北京, 阿里需要救灾款啊, 孔繁森送去了阿里灾情的录相带, 中央领导观看了之后心痛得泪流满面, 苦啊, 不看不知道, 一看吓一跳啊, 于是加拨了救灾款。孔繁森把中央加拨救灾款的事情向阿里人们汇报时, 很多人都欢呼了起来, 这时孔繁森说:“现在还不是欢呼的时候, 我记得小时候家里很穷, 我是家里最小的一个, 母亲只要有一点儿好吃的都藏着掖着给我, 有一天夜里我饿醒了, 就向母亲要吃的, 母亲递给我了半个馒头, 馒头还带着母亲的体温, 我就三下两下的吃完了, 这时看到母亲饿晕在了炕头。从那时起我就发誓以后再也不向母亲要吃的了, 在我小时母亲给我了一口馒头, 等我长大了我一定要给母亲一碗肉, 我相信阿里人民也会富强起来的。”言外之意是阿里人民也会报答国家的援助之情。

这是孔繁森在教西藏的大学生如何去爱社会主义国家, 孔繁森在拿母亲对自己的关爱来对比眼前的国家对阿里的帮助, 多么形象呀, 九十年代的中国虽然已经改革开放了但是还不富裕, 中央在看到阿里的灾情录像后, 立马加拨了救灾款, 这是多么的不容易呀。孔繁森决心要把阿里建设好, 让阿里富裕起来, 让阿里像长大的孩子一样不再依靠母亲的供给, 反而能够回报母亲的养育之恩。孔繁森的这一形象再现对西藏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多么好的教育素材呀, 他们一定明白了如何去爱社会主义国家。

摘要:电影《孔繁森》以其形象、生动、具体的表现形式, 把党的好干部孔繁森的事迹通过屏幕呈现在观众面前, 以此提醒观众、启迪观众、引导观众如何去爱国。

关键词:孔繁森,西藏大学生,爱国主义

参考文献

[1]完颜亮.共和国之脊梁孔繁森:领导干部的开模[J].党史博采, 2012 (07) .

[2]黄雅恒, 何会宁.少数民族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环境建设新思考[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2 (1) .

3.爱国者裸眼3D电影本 篇三

爱国者裸眼3D电影本采用的是裸眼3D炫薄LED背光面板,其创新的“3D引擎加速芯片”、“3D图像交织解码”技术,配合“立体光栅液晶屏”,保证了人们即使不戴眼镜,也能随时随地欣赏震撼立体出屏效果。

爱国者裸眼3D电影本还做了软件创新,比如它支持3D外挂字幕,而且保留了影片的原始音效。不同于一些伪3D只有中文配音无字幕,爱国者裸眼3D电影本在播放影片时,外挂字幕与3D画面出屏效果融为一体,符合人们的观影习惯,同时浮出画面的外挂字幕,也很容易让人找到欣赏3D的最佳角度,感观效果更棒,使用起来更简便。

在数部3D影片的体验中,只要稍微适应,调节好最佳的视角和距离,裸眼3D电影本就能呈现出出色的3D效果,你可以看到画面里的3D物体跃出了画面,距离足有20~30cm,有一种触手可及的感觉。它的字幕显示也是3D立体的,你可以看到字体明显向外凸出,因此字幕也成了用户调节最佳视距的参考工具。

爱国者裸眼3D电影本支持1080P全格式解码,MKV、AVI、rmvb等全兼容,3D影片可直接播放,向下兼容2D影片。并具备音乐、图片、电子书等多种功能。

可更换电池设计

很多平板设备不能更换电池,在快要没电时,用户只能到处找交流电插座进行充电。爱国者3D电影本背部有一个电池仓,安装了一块3.7V 4000mAh的锂电池。一块电池的续航能力足够让你看1~2部大片或数集电视剧。如果你需要在长途旅行时使用3D电影本,则可以购买第二块电池备用,让3D娱乐不会因为没电而中断。

Stuff点评

4.电影林则徐爱国电影观后感 篇四

这部电影主要说鸦片对人们的危害和林则徐禁烟的过程。其中令我最难忘的片段就是虎门销烟。在1839年6月3日那天,虎门的那场烟火足足燃烧了23天。虎门销烟不仅告诉了洋人,中国人的不屈不挠;还告诉了洋人中国人禁烟的决心。销毁了那可恶的鸦片,人们是多么的开心与兴奋呀!

林则徐爷爷虎门销烟这伟大的做法,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华人民绝不屈服侵略的决心,是抗击外来侵略的胜利。是人类历史未有的壮举,也展示中华民族伟大的形象。

看了这部电影,让我深刻感受到爱国主义的重要性,在电影播放结束后,我似乎看到林则徐爷爷威武不屈的形象,似乎也看到洋人狼狈不堪的模样。突然我内心有一个梦想——当一名禁毒警察。当年的鸦片,如今的毒品。我也要像林则徐爷爷一样,为国家的利益做出贡献。

有些人说当一名禁毒警察太危险了,还不如在家安安稳稳过日子好。但我不是这样想的,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度,而在于宽度。为了我们下一代不受毒品的侵袭,我们要认真学习,不怕牺牲,和犯罪分子不停抗争。我长大也要为社会多做贡献,让人民过上自由、民主、富强的生活。所以,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我们的中国梦。让中国成为一个无毒新时代的新中国!我为我的梦想感到骄傲!

5.沂蒙六姐妹爱国电影的观后感 篇五

我有幸成为第一批在党校参加“沂源县科级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轮训班的学员,看完《沂蒙六姐妹》后不禁热泪盈眶。电影中催人泪下的故事情节,生动再现了革命战争年代,百万沂蒙老区人民无私支援前线,舍小家顾大家,甚至牺牲生命都在所不惜的伟大奉献精神。他们拿出全家仅有的一点儿口粮舍不得给孩子吃,留给前线打仗的战士吃;宁肯没房子住也要拆下房顶的草喂养军马……。在当时,老人送孩子、妻子送丈夫、姑娘送情郎,参军杀敌的场景随处可见,千千万万被送往前线的男儿再也没有回来,他们为革命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

战争是残酷的,以沂蒙六姐妹为代表的沂蒙山区的妇女也不幸成了这场战争的主角,她们把自己的小爱升华,把自己的大爱散发,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倾尽了所有的气力。影片通过曲折的故事情节、秀美的沂蒙山风光,生动刻画了以六姐妹为代表的淳朴、善良、坚强的沂蒙人民,深情讴歌了伟大的沂蒙精神。

我曾在《沂蒙六姐妹》故事原型所在地蒙阴县公安局工作过,对她们的事迹耳熟能详,更是与千千万万个与《沂蒙六姐妹》家庭背景相似的沂蒙人的后代朝夕相处,因此我看《沂蒙六姐妹》时有一种自然的亲切感。我觉得,它之所以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就在于它刻画的故事仿佛就在昨天,仿佛就在身边,对号入座,沂蒙大地处处都有“沂蒙六姐妹”的影子。这部影片既立足于原型,又不拘泥于原型;既来源于生活,又有艺术的升华;既是历史的写照,又有持续的生命力,沂蒙女性之美集大成被演绎的惟妙惟肖,沧桑壮丽。它之所以感动乃至打动每一名观者,就在于它的真实和真情。在那个激情而革命的年代,为了灭亡一个旧世界,创造美好的明天,沂蒙人民跟着共产党走,家家都支前,户户有牺牲,用小米养育革命,用小推车把革命推过长江,可歌可泣。

古人有立言立功立德之说,总结人生可以留下的诸般功绩,“三立”之中,立德乃是最高境界,德之大者,并不在于一定要在功劳簿上写上谁的名字,就像那些千千万万和沂蒙六姐妹一样为中国革命做出奉献和牺牲的人们,他们平凡朴素,他们没有文化,他们默默无闻,最后甚至连个名字都没留下……但直到今天,却还是被无数的后来者所由衷的崇敬。

六姐妹坚持的毅力、坚强的品格、坚韧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尤其是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每个人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挫折和困难,而有的人总喜欢一遇到不顺的事就满腹牢骚,抱怨社会不平,甚至失去理智,走向堕落。我们一定要从《沂蒙山六姐妹》中汲取能量,始终有那么一股不服输的韧劲,以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对待工作和生活中的得失,用毅力坚守自己的目标,用行动追逐自己的梦想。

“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哟好风光……”影片最后,原汁原味、朴素豪迈的《沂蒙山小调》骤然响起,我的心一下子收紧了,这首我听了无数遍的老歌一下子变得陌生了,那一刻是如此深沉,如此荡气回肠。我深深感到这歌声表达的不只是沂蒙风光的表象描述,还有沂蒙风光背后的深层揭示。《沂蒙六姐妹》奏响了沂蒙最强音,感动我们的不仅仅是“沂蒙六姐妹”,还有一种魂——“沂蒙精神”。

6.爱国电影观后感 篇六

209班何欣颐 19号

南京南京,让我心情沉重,它所讲述的是我们熟悉的南京大屠杀历史惨剧。在我们以往的记忆中,南京大屠杀是日本士兵残暴的地迫害我们中华儿女的铁证,他们攻陷中国的南京之后,在南京城区及郊区对中国平民和战俘进行的长达6个星期的大规模屠杀、抢掠、强奸等战争罪行,罪行令人发指,熟知这一历史史实的每一个中国人民莫不是对日本人恨不得剥其皮,饮其血,啃其骨,而在《南京南京》中又让我们重温了这个让中华儿女心痛的历史。

在《南京南京》中,以侵华日军于1937年12月13日攻陷中国的南京之后为开幕,残兵逃窜,视野中满是残肢断骸,到处都是同胞的头颅,内脏,裸露的尸体等等,其实惨剧早已发生,影片用这样的一幕幕无声地控诉着残暴的日本鬼。之所以为鬼,因为他们早已失去了良知,已经化身为无恶不作的恶魔。在影片中有几个地方让我内产生了深深的触动。

其一,那些留下艰苦抗战的士兵,在一部分士兵逃窜了之后,仍有一部分铁血男儿留下来继续抗战,他们在人力物力极度匮乏的情况下,想尽一切办法与日军抗争,不断地从战地收罗子弹炮弹,可是,最终仍是因为寡不敌众,被俘,千万战俘被日军有组织计划地屠杀在江边。愤怒、失望和羞耻让这个战士无话可说,他不愿坐着死去,选择沉默又勇敢地走向那无可奈何的归宿,军人最后的尊严只能靠那几句日本人听不懂的口号来硬硬撑起。他们也是人,也会害怕死亡,但战士的使命让他们不能放弃,就算是垂死挣扎也未想过放弃。不论结果,他们的精神让我敬仰。

其二,便是日军小队进教堂这一幕,当日军小队哆哆嗦嗦地推开大门,对日寇的生疏和恐惧象倒下的多米诺骨牌一样在教堂的人群中弥漫,从老者到残兵,从青壮到幼儿,都对着七八个小日本鬼子举起了双手。城破之际,民众尊严荡然无存,只求莫死。然而,从日军的表现出我们可以看出来,其实他们比谁都害怕,他们只能慌张地请求支援。后面又牵扯到了一个日本兵角川,在影片中他是唯一在良知的日本士兵,因为恐惧和误解而杀人会向死者道歉,会在见证日本人的暴行是会受到良心的谴责,会痛苦,不管这样的日本兵是否存在,但在这里这样的一个形象更是强烈地控诉了其他日本兵的残暴,冷血。

其三,日军在南京奸淫妇女的段落,及日本提出要贝拉安全区提供100名女性做日本兵的安慰妇。在面对日本非人的条件,无法抗击的群众,忍受着无法言寓的痛,更加让我心疼的是那些自愿站出来的女性,她们是克制了多大的恐惧才有勇气站出来,为了能让更多的生命生存下来。最后,我还想提一下其中的汗奸上海男人唐先生,前面他为了家人背叛了人民,背叛之后仍是失去了女儿,妹妹,他唯有能保住的就是妻子和妻子肚子里的孩子,结果他放弃了跟拉贝先生走,也因此,他获得了尊严最后临死的时候拒绝蒙住眼睛,直视死亡。

7.爱国电影的观后感 篇七

我常常想, 那些影像, 那些故事, 那些人物真正打动我的是什么?答案应该就是电影的名字——永不妥协, 在纷繁冗杂的诉讼中恰恰是这份永不妥协的执着打动了我, 比如《秋菊打官司》, 比如《定罪》, 比如这部《永不妥协》, 它们都是典型的沉冤昭雪型的励志电影。女主人公对真理与正义的永不妥协, 对血脉相连的坚持与信念让我们动容, 坚韧、倔强、偏执、歇斯底里, 无一不在这类电影中体现, 它告诉我们, 世界上仍有这样一类人:每当最最绝望的时候她仍坚信会有转机;每当屡屡受挫的时候她仍不言放弃。如果不是源自真实的故事, 我们很难相信会有这样的人, 没有任何困难能够阻挡她前进的脚步。我不知道是因为类似的电影才让我认同他们的做法, 还是因为认同他们的做法才喜欢类似的电影。不管怎么样, 这个世界因为存在着诸多坚定执着的小人物而慢慢进步, 他们不仅收获了成功的喜悦, 也赢得了人们赞美的目光。

我欣赏艾琳这样的女人, 不怨天尤人, 不自卑自怜, 依然保持骄傲的生活态度, 认真做事, 充满爱, 自强不息。这样的女人, 最终会受到尊重与上天的眷顾。电影的最后, 独立大气的办公室, 200万美元的支票, 还有她脸上闪耀着果敢自信的微笑让人艳羡。可还记得么, 她是如何牺牲自己与家人相处的时间, 顶着烈日撑着笑容挨家挨户拜访生病的居民;一个被蟑螂吓得惊声尖叫爱踩高跟鞋的女人, 又是如何在饱受污染的水中, 小心翼翼地拾起一只死青蛙的残骸, 并在矿井之中爬上爬下;当深夜的恐吓电话恶狠狠地威胁警告, 她又如何强装镇定, 继续深入调查整个事件……她落魄, 她彪悍, 她的每一天都在为着自己的家人、想要帮助的人, 充实而忙碌地活着。她无力过, 痛哭过, 她的坚持与勇敢为她在原本一无所知的领域赢得了独特的一席之地。她用自己热情真挚的心赢得众多原告的信赖与尊重, 而让法学院毕业的高材生相形见绌。她用实际行动说明:文雅礼貌却疏远冷淡的措辞, 永远比不上一颗真正怀有真诚关爱的善良心灵。法在人心, 以情动人。法律的外衣是冷的, 但法律的内里, 散发着良知的光芒。

艾琳就像是中国版的秋菊, 国内有些人提起秋菊时总是指那些一根筋, 偏执狂的人, 带着不屑一顾的表情。我想我们是一个讲中庸之道的民族, 讲适可而止, 所以好多人不喜欢执着, 他们喜欢没有原则的宽容。于是, 在道德和正义面前, 在坚持与放弃的是十字路口, 我们需要一个艾琳, 需要一个永不妥协的艾琳。

我想到一个人, 长年为日军侵华战争受难者诉讼的中国细菌战受害者诉讼原告团团长女律师王选, 这是一场中国民间个人针对日本政府强弱悬殊的诉讼, 这是一场正义与邪恶的较量, 在日本东京地方法院上, 王选女士代表中国108名原告, 就侵华日军细菌战中国受害对日本政府提起诉讼, 将日本政府推上被告席, 要求日本政府谢罪赔偿。她用柔弱的肩头担负起历史的使命, 她用正义的利剑戳穿弥天的谎言, 她用坚毅和执著还原历史的真相。她奔走在一条看不见尽头的诉讼之路上, 和她相伴的是一群满身历史创伤的老人。她不仅仅是在为日本细菌战中的中国受害者讨还公道, 更是为整个人类赖以生存的大规则寻求支撑的力量, 告诉世界该如何面对伤害, 面对耻辱, 面对谎言, 面对罪恶, 为人类如何继承和延续历史提供了注解。对不公平的事就是要永不妥协的讨回公道。从她身上我体会到一种坚持, 这种坚持几乎看不到胜利的希望, 没有像电影里的那样完美收场, 却更为真诚、更为可贵。

关于电影中提到的六价铬, 在百度搜索得知六价铬为吞入性毒物/吸入性极毒物, 皮肤接触可能导致敏感, 更可能造成遗传性基因缺陷, 吸入可能致癌, 对环境有持久危险性。电影中正是由于被告公司长期使用六价铬作为冷冻库热交换器中的防腐蚀剂而造成了对当地水源、土壤和空气的污染, 并直接危害了附近居民的健康。

无独有偶, 最近云南六价铬事件也闹得沸沸扬扬。今年8月媒体爆出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化工公司将总量5000余吨的重毒化工废料铬渣非法丢放, 致珠江源头南盘江附近水质遭到铬渣污染, 曲靖市卫生局局长唐锐9月4日却表示, 无证据证明附近村民患癌与铬渣堆放有直接联系。电影里面的被告电力公司在Erin和她的律事所的步步紧逼下输掉了官司, 赔偿了600余位当地居民高达3.33亿美元的损失, 一个民间的律事所, 对抗的是一家有几百亿美元资本的大公司, 却帮助老百姓打赢了官司, 讨回了公道, 而在我们国家, 政府的勒令也不过是治理一下了事, 孰知这个厂子周围的居民有没有受到伤害, 又有多少人得到了补偿。类似的污染事件, 在中国能得到公正的解决吗?乡村赤脚医生张长建和当地的村民团结在一起, 抗议一家化工厂将污染物排放到河流中, 这个中国的环境诉讼案件与电影《永不妥协》中情节极为相似的中, 结果却截然不同。在这条漫漫维权路上, 他们走在前面, 背影却有些孤单。我们也曾看过, 在一些区域, 觉醒的公众为争取合法的生存权利而付诸行动, 却遭受政府打压、企业报复, 甚至有的人付出了自由的代价。为了一个最朴素的信念:生存, 而且是有尊严的生存, 我们应该在法律的框架内, 探索一条方向感明确而坚定的道路。

电影中老律师艾德说, 如果对PG&E提出告诉, 这就将由简单的房地产之争转为毒害过失案, 也即变为小律师事务所对抗大电力公司, 他敬谢不敏。Ed说, 你到底懂不懂啊, Erin, 像这样的案子要缠讼多年, 对方是大公司, 光是文件往来就可以耗上15年。可她心中的道德天秤容不得她犹豫或是后悔, 她若非得坚持与激将, 从业30多年深知其中困难的他, 差点就此放弃。历经重重波折, 他们最终帮助辛克利的受害居民胜诉并获得高额赔偿。在中国, 我们需要一个这样无畏的艾琳, 云南曲靖的受害者需要一个艾琳, 温州7.23动车事故的受害者和家属需要一个艾琳, 三鹿奶粉中受害的结石宝宝们需要一个艾琳, 各地体内铅超标的儿童需要一个艾琳。永不妥协的艾琳敢于面对强权, 面对邪恶, 义无反顾地选择为他人的福祉坚持到底。

8.爱国电影观后感 篇八

今天,我看了一部让人泪如泉涌的电影——《暖春》 这部电影是讲一个无家可归的孤儿小花从外村跑到芍药村,村民们都不想把自家的肥水外流。年迈的宝柱爹看不下去,顶着儿子、儿媳的压力收留了苦命的小花。小花是个聪明、懂事的孩子,爷俩儿相依为命、土屋里从此有了笑声、多年不生孩子的儿媳香草十分妒忌,想把小花送人。一次又一次的骗走了单纯的小花,但始终没能如愿。小花每天除了做饭、做家务之外还偷偷的学写字。小花非但没有记恨叔叔、婶娘,还一次又一次用真诚和稚嫩的心去接近他们,她的宽容与善良的心撞击了香草与宝柱的良心,终于使他们落下了忏悔的眼泪……宝柱爹和小花被请回了正屋,他们看着桌子上的丰盛的饭菜,哽咽得难以下咽,小花含泪扑向了香草、叫了生平的第一声娘……

多么温暖!多么感人!谢谢这位爷爷收留了小花,为她跌倒、为她而重病,把她培养成这么好的一个姑娘,而小花也为爷爷争了口气,靠上了大学。因为爷爷爱她,她也爱爷爷!

看到影片中小花的生活,我不由地想起了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影片中小花的生活是那么的艰苦、可她却那么的懂事,想想现在的一些独生子女,生活在父母的光环下,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的日子,但他们还不满足,只要父母有一点过失,他们便会觉得委屈,不高兴,而且还不好好学习;小花什么家务都会干,可现在的孩子什么事也不会干,甚至连自己的日常生活也照顾不了;小花省吃俭用,可现在的孩子们,只要是自己喜欢的不管再贵都要买下来,如果自己不喜欢的不管再贵,即使都买下来了,也会丢掉。

暖春,像春天一样的温暖!暖春,爱的启示!

这部电影是那样的感人。我相信无论是谁,哪怕仅有一丁点思想的人,都会被这部电影所感动。这部电影让我体会到很多,领悟到很多。我不得不去承认这个世界是完美的,可是,我同样从电影那感人的故事中体会到了这个世界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去珍惜和赞扬的事情,但实实在在存在的东西——便是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有人说过,任何东西都会随时间的推移而老去,惟独真情的美酒会随岁月的酝酿而香醇。我不想用什么华丽的词去修饰它,因为我始终觉得真情是最朴实、最真实的。这样的电影是在用情感演戏,所以面对这样感人至深的电影,我们除了鼓掌、流泪,也再没有别的什么了。我们感动过、流泪过,并不代表就此结束,真爱是我们必须深藏于心并且时刻铭记的。感动后我们更该懂得去珍惜真情,明白它的来之不易。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也许是人生的价值,可是真情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果人生像大海,那么真情就像浪花,大海是壮阔的,是蔚蓝的,可浪花也是美好的啊!

我希望我身边的每个人能善待真情,把握每一份的来之不易,在人生的大海中不要轻易放走任何一朵幸福之花!更希望大家能生活在温暖的春天里,让世界充满爱,让人间充满爱吧!

迎国庆 爱中华影评征文

《暖春》爱国电影观后感

9.爱国电影观后感 篇九

曾观看了翘首以盼、一票难求的国庆60周年献礼大片《建国大业》,影片7点钟放映,可刚到六点半,礼堂了几乎坐满了观众,足见大家对这部影片的重视。

影片资料跨度极广,从抗日战争胜利的重庆会谈到最后新中国的开国大典。《建国大业》以建立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国体为主题,在祖国60华诞之际,带领我们重温了这一段历史,另外影片规模宏大,明星云集,为我们奉献了一道丰盛的精神大餐。

影片自始至终,都散发着一种让人振奋的感情,带领我们回到那断峥嵘岁月,体味建国的艰辛。在影片中,以张国立饰演的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和以唐国强饰演的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构成了鲜明的比较。抗日战争结束以后,全国成为一片欢乐的海洋,各族同胞齐心协力,历时八年抗战,将日本侵略者赶出了中国,这块从鸦片战争开始,遭受列强凌辱百年的土地,最后迎来了扬眉吐气的一天,全国人民憧憬着一个崭新政权的诞生。

在战场上节节胜利的同时,中国共产党不忘与各民主党派以及国民党内有识之士的合作,打碎了有些人对解放战争后共产党是否会***的疑问。在这条战线上,共产党与民主党派通力合作,共同为未来解放战争胜利后的国家进行规划,从而赢得了各民主党派对中共的信任。另一方面,国民党依然我行我素,统治更加黑暗,许多国民党有识之士纷纷弃暗投明,组织起义,国民党北京守备司令傅作义便是其中一员。而作为“**”的宋庆龄,在人民解放军解放上海时,亲眼看到了大街上那一排排宁可在大街上躺着睡觉也不打扰居民的解放军战士,深深地为中国共产党的治军而感动。1949年10月1日,伟大的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及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举国欢腾,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中共领导的军队可谓“人民之师”,赢得了劳苦大众的同情,也赢得了受国民党压迫已久的民主党派的支持,在他们的支持和中共的领导下,人民解放军势如破竹,解放了一座座国民党占领的城市。尤其是在淮海战役中,几百万解放军的后勤保障与人民息息相关,毛主席更是一语中的:“淮海战役的胜利,是解放区的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

10.爱国电影的观后感 篇十

一、文章内容概述

著名的电影理论家丹尼尔·达扬在《古典电影引导符码》一文中, 论证了经典好莱坞模式的电影如何通过体系化且遮蔽、不易察的“话语言说过程” (enunciation) , 引导观众与电影文本背后主导性意识形态完成“共谋”的。在文章里, 达扬从电影本体的视角, 着重分析了电影文本如何通过其独特的叙事手法——镜头语言完成这一“话语过程系统” (李幼蒸, 1987) 。作者将这一过程称为“缝合”, 即将电影文本所要表达的意识形态和“其话语链之间的‘裂隙’” (李幼蒸, 1987) 弥合的一个系统, 从而将前者悄然掩盖。作者认为, 这一系统在观众观看影片的过程中作为一种“引导性符码”影响着观众对影片的解读和认识, 从而实现了“阿尔都塞式”主体性建构。

进而达扬援引拉康精神分析理论里的“想象层” (imaginary) 概念, 并结合了致力于分析认识古典绘画中“再现”和“透视代码”功能的舍费尔——欧达尔这一脉理论谱系, 以“双舞台系统”和“主体圈套”两个概念为工具, 在理论层面上“解密”了古典好莱坞镜语体系。

1. 想象层

“想象层” (imaginary) 这一概念是拉康精神分析中的重要概念, 依据拉康的表述, 我们可以将“想象层”简单地认为是认知主体;但是, 在拉康看来, 并不存在“自我”, 存在的只有“自我的幻想”。

也就是说, 即使自我、主体这些概念成立, 在拉康看来, 也只是通过一种与“他者”的关系建构起来的。按照拉康的说法, 这种关系结构叫做“象征界”。达扬在他的文章中是这么表述的:“当‘自我’纳入文化之后, 它与‘他人’之间的基本关系即由这个关系网决定。这样, 象征界的法则通过指定一些强制性路线来塑造本来是生理性的冲动, 此后后者只能顺从这些强制性路线来使本身获得满足。”1

进而, 在此基础上, 拉康提出了“想象层”的概念, 从英文字面意思来理解, 人在婴儿时期对于“他者”身体结构的“观看”在自己的脑中形成了视觉形象。这样一种对于统一的身体的认识在彼时是一个“幻象”, 直到幼儿对自己的整个身体在生理上具有了感知和控制的能力之后, 在原有的“幻象”转变为了对于一个实体的自我的形象认同。我认为, 这个过程是“象征界”这一概念在主体层面的延伸, 又与拉康提出的“凝视”“镜像”等概念紧密联系。在电影的深层结构方面, 是对于电影的观看行为重要的哲学阐释。

在达扬看来, 这是对结构主义的分析路径的重要补充, 它解决了结构主义传统中, 对于行为主体分析缺失这一缺陷;同时也弥补了传统心理学重思想轻表征的不足。对于电影研究而言, 这一理论合理地对接了符号学研究和视听语言研究这两大路径。

2.“主体圈套”和“双舞台系统”

在电影研究尚未登学术研究的“大雅之堂”前, 想象层更多是在语言使用层面指出了索绪尔语言学传统中“不适当、甚至欠缺的”领域 (达扬, 1974) , 即主体在语言使用中的作用。在达扬这里, 作者通过将拉康理论与欧达尔和舍费尔等人对于古典绘画的研究相结合, 实现了向电影研究的转向。

后者对于古典绘画的研究出于这样一个前提, 作为人类活动产物的绘画 (以及后来产生的电影) , 必然会在文本背后带有特定的意识形态偏向, 换言之, 是社会选择/社会建构 (无论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 的产物。在回答自己所提出的, “古典绘画的符号学功能是什么?以及为什么古典画家要发展这种功能”这两个问题上, 欧达尔的看法可以概括为:

(1) 绘画是一种将具象性 (figurative) 符号进行编码后隐含有意识形态的话语 (course) 。

(2) 编码过程被想象层所遮蔽, 从而使话语的意识形态呈现实现“自然化”, 从而受众的观看、解读作为一种解码过程, 其主体性遭到了主导意识形态的建构。

(3) 欧达尔将这种对于想象层的建构过程称之为“再现作用”系统。

为了将这一问题阐释清楚, 欧达尔选取了维拉斯奎兹的名画《宫娥》作为分析个案, 该幅绘画的精妙之处在于, 画面构图景深处的一面镜子里国王夫妇的影像“暴露了”作为画面构图主体部分的画家、公主和弄臣们, 他们即是不变凝视主体, 但更为关键的是, 他们也是作为国王夫妇脑海中经过建构后的形象所存在的。换言之, 我们在画布上看到的景观, 实质上可以理解为经过了国王夫妇的视角作为中介物而看到的“形象”——我们所见并非具体实在的物体, 而是一种经过主观选择的幻象。

欧达尔将其称为双舞台 (double-stage) 系统, 在这种系统下, 观众观看解读绘画/戏剧/电影的经过, 都是一种与意识形态的“主体间性互动”, 换言之, 我们对作品解读的主体性是受到了“预置文本” (pretext) 中意识形态偏向所干扰的。按欧达尔的话说, “在一个主体与任何意识形态客体之间的初始关系已被意识形态作一个圈套, 它阻止人们对该客体获得任何真实的知识”2, 即“主体圈套”。

达阳认为, 古典好莱坞视听语言体系中的正反打镜头是“主体圈套”在电影叙事中的得以实现的手段。大卫·波德威尔在《电影艺术》一书的附录中对正/反镜头的界定是这样的:将两个或多个与角色相对应的镜头交替剪辑在一起, 尤其可以应用于对话情景中。在连续的剪辑中, 一幅画面中的角色时常看向画左, 在另一幅画面中的主角则看向画右。过肩镜头也经常用于正/反镜头的剪辑中。3正反打形成叙事, 并在叙事中纳入意识形态的偏向, 来源于“在第一个镜头中, 观众发现了画框。当观众发现了画框——电影读解中的第一步——他先前对影象占有的成功消失了。观众发现了摄影机是藏在事物的后面, 因此不相信它和画面本身, 现在他理解到它是任意的……他感到被剥夺了什么, 他被阻止去看。他发现他只是被允许去看那恰好是在另一个观察者视轴中的东西, 那个人是幽灵似的或是不在场的”, 4欧达尔称其为“不在场者”。而在第二个镜头——第一个镜头的反打, “消失的画面由某个人或某种东西的出现而替换了, 这个某人或某物占据了缺席者的位置。这个反镜头代表了正看着镜头的目光的所有者, 他是虚构的所有者”5如果说第一个镜头的出现, 使观众对电影画面真实性产生了怀疑, 那在第二个镜头中, 一种作为前一个镜头的“不在场者”的视角出现, 并“缝合”之前的怀疑所产生的缝隙, 然后观众就继续被电影的表意系统所引导, 意识形态的偏向在这种体系下得以继续被遮蔽。

达扬因此认为, 经典电影语言所营造的“主体圈套”正是通过这个幽灵般“不在场者”的视角得以建构并左右着观众的解读。

二、知识谱系梳理

1.“《银幕》理论”与结构主义符号学传统

纵观达扬全文的观点, 其直接的理论谱系根植于以英国《银幕》杂志为中心展开研究, 并由此产生的“《银幕》理论”。《银幕》理论是西方左派学者延续马克思主义传统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一系列研究里, 在电影领域的实践。《银幕》杂志在电影史上的影响在于, 他们在电影研究中对列维·斯特劳斯、罗兰·巴特、阿尔都塞、拉康等结构主义、符号学、精神分析学的欧陆理论更为关注, 并自觉把这些在法国五六十年代出现的建立在索绪尔语言学基础上的理论应用到对电影的研究之中, 而且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女性主义与电影批评结合起来。在电影研究中形成了意识形态批评和女性主义精神分析的研究方法, 完成电影研究从古典阶段 (美学、艺术、心理学、哲学、社会学式的电影批评) 到现代阶段 (建立在结构主义、符号学、意识形态解读、精神分析等“语言学转型”之后的理论基础上的研究) 的转变。6

在宏观层面, “《银幕》理论”关心的是电影如何作为建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文本而存在并运作的。在研究框架上, 沿用了阿尔都塞《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中意识形态理论和主体性概念, “认为人/主体是被意识形态所建构、制约的产物, 是臣服于或缝合进主流意识形态之网的主体。这种争论背后是主体能动性与历史结构之间的冲突”。这种观点渗透着一种悲观消极的价值取向, 主体面对意识形态的建构, 只有被动接受一途。

2. 从“缝合”到“接合”:有关“主体性”的批判

正因为此, 缝合理论过于强调了资产阶级主流意识形态对观众主体性的建构;与“《银幕》理论”同宗同源的文化研究学派秉承文化主义的路径, 在葛兰西意识形态霸权理论影响, 强调了受众解读的主动性。这种对立的背后, 折射出了同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框架下的研究, 缝合理论的结构主义谱系和文化研究的文化主义谱系之间的对立, 文化主义的方法更强调人在历史、文化中的作用, 而结构主义则把“‘意识形态’的作用看作根源性的、而不是调节性的”7而文化研究对于结构主义传统的批判得益于“葛兰西转向”为其提供的“接合理论” (theory of articulation) 。霍尔对接合理论作了形象的说明:“我们也称呼一部‘联结’货车;一部货车其车头 (驾驶座) 和后半部 (拖车) 可以——但毋需必然——相互连结起来。两部分彼此互相联结, 但乃是透过一个特别的环扣, 这环扣可以拆开。因此, 一个联结 (接合) 乃是‘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将两个不同原素形成一个统一体的一种接合形式。这环扣并非永远都是必然的、被决定的、绝对的以及本质的。”8

简单地说, 结合理论形象地阐释了葛兰西关于意识形态霸权是“协商、主动选择后形成”的这一论断, 认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影响受到了社会选择的“抵抗”, 从而消解了“缝合体系”消极气息中隐含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是铁板一块的永恒性逻辑。

具体到达扬的文章, 我们可以认为, 达扬认为的古典电影中的“双舞台系统”和“主体圈套”本质上默认了这么一个前提:观众在受到“不在场”者的视线引导时是被动接受的, 只能依据被预置里的意识形态进行观看而不自知。在威廉·罗思曼对缝合体系的批判文章《反对“缝合式体系”》中就认为, 达扬所论述下的“缝合体系”仅仅是指出了“经典电影的表达体系” (罗思曼, 1987) , 但是即使引入了拉康的“想象层”概念来阐释, 达扬却没有讨论明白为何观众会欣然接受一个媒介化了的影像而不自知的。相反, 罗思曼认为, 观众在切换到下一个镜头之前是能够充分理解到“有人”将会从下一个画面中特意地缺席, 并由此直接地理解到那个画面。而如果进一步以葛兰西“霸权是协商地生成”的观点去理解, 即使当切换到了下一个画面时, 观众确实是通过“不在场”者的视点才看到事物 (或者按达扬的说法, 是一个非实体的“形象”) , 但是这种观看也绝非是一个“另一个幽灵似的观察者统治了画面并剥夺了它的观看者的愿望” (罗思曼, 1987) 式的过程, 相反, 反而与观众本人的意愿、经验和审美能力相“接合” (articulated) 的。换句话说, 如果真的存在意识形态的蒙蔽, 那也是经过受众主观解读和过滤的。

三、“缝合理论”的学术意义

虽然达扬的观点在很多方面值得商榷和辩驳, 但是, 这并不能否定达扬的观点在电影理论史上的重要性。李幼蒸就在《结构主义和符号学——电影理论译文集》所收录的该文章的编者按语中提到, “他 (达扬) 企图指出, 意识形态如何在某一通信形式内系统地起作用, 从而在形象与观者之间相互作用的层次上提出了一种引人思索的理论观点, 这是在有关蒙太奇和长镜头之间的传统争执中非常欠缺的”。9

也就是说, 达扬的观点既突破了传统理论在研究电影方面, 仅仅是狭义上对电影语言系统的形而下讨论, 但在电影学研究向以结构主义符号学为框架, 借用人文社会科学其他概念从而试图建立起一种科学的研究体系的转向中, 坚持了立足研究对象学科本身方法论的基础上广泛地吸取其他学科的概念, 实现了电影研究两大维度, 即对电影本体的研究以及电影视为社会实践的搭桥。如果说对于电影本体的研究是对于电影这一媒介的叙事语法的探索, 后者则是对于这一媒介叙事话语的研究, 达扬的观点实质上是通过讨论电影媒介的基本语法来发掘文本背后的话语权力。

与该文所揭示观点在理论根源上同宗同脉的文化研究将结构主义的视角和文本分析的路径从文学作品、媒介产品等单一领域开拓向广义上的所有社会文化现象, 通过关注大众文化视野中的文化现象来揭示被遮蔽的权力关系。发展至今, 在展示了其研究对象多样性的同时也造成了其边缘化、混乱性的尴尬。而达扬在形而上地介入了电影文本的意识形态讨论的同时, 将视点扎实地停留在电影最基本的叙事单位——镜头之上;这在某种程度上避免了电影的语言学转向走向后结构主义下意义解读可以无限建构的混乱状态。笔者认为, 缝合理论不仅在讲述镜头是如何将意识形态缝合进电影文本的, 在电影理论研究层面上, 也有缝合了不同研究取向, 实现理论互相融通的意义。

参考文献

[1]Daniel·Dayan:The Tutor-Code of Classical Cinema, Film Quarterly, Vol.28.No.1, Los Ang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4

[2]罗钢, 刘象愚编.《文化研究读本》[C],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

[3]Stuart Hall, 陈光兴编.《文化研究:霍尔访谈录》[M].台北:元尊文化, 1998.

[4]李幼蒸编.《结构主义和符号学——电影理论译文集》[M], 北京:生活·读书·三联书店, 1987.

[5]张慧瑜.《接合理论与主体缝合——“伯明翰学派”与“《银幕》理论”的异同及融合》, http://www.culstudies.com/html/lilunqianyan/qianyanhuati/2011/1005/9609.html, 2011.

[6]丹尼斯·德沃金著, 李凤丹译.《文化马克思主义在战后英国——历史学、新左派和文化研究的起源》[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7]张劭昱.《100:2:中国电影的一百年与正/反镜头》[D], 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0.

[8]威廉·罗思曼著, 陈犀禾译.《反对“缝合式体系”》[J].北京:《当代电影》.1987.

[9]王毅.《文化研究的亚洲经验及范式建构》[J], 南京:《南京社会科学》, 2012 (10) .

上一篇:如何运用肢体语言下一篇:隧道进洞检查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