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版五年级数学教案

2024-10-12

北京版五年级数学教案(通用8篇)

1.北京版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一

北京版五年级数学下册《通分》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教师真正只起到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我认为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深入解读文本,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了简单而又有效的问题情境。

新教材把通分的教学与异分母分数比较大小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了解通分的意义。在教学中,我有效地运用教材中的例子,并更进一步挖掘教材,变静止的插图为动画的问题情境,有效地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和欲望,促使学生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新知的探究活动中,为本节课学习活动的有效开展奠定了基础。

2、放手自主学习、注重思维训练,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提高思维能力。

思维训练是数学教学的核心。数学教学一旦离开了这一核心,就背离了数学教学的本质。在本节课教学中,我没有追求表面上的花哨、热闹,而是以学生的思维训练贯穿整堂课,让学生在不断的猜测、验证、交流、总结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中学习知识、提高学习能力。教师真正只扮演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例如:在创设问题情境后,我让学生大胆猜测哪个分数比较大,继而用自己的方法验证,并对学生采用的各种有效策略给予肯定,充分展现学生的思维轨迹,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通分》教学反思《通分》教学反思。又如:在引导学生理解通分的概念时,我不急于向学生讲解,而是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疑惑之处,让学生在自学、交流中自己去发现通分的两个基本条件,理解通分的意义。还比如:在总结通分的一般方法时,我让学生尝试通分后,再回忆通分时先想什么,在做什么?学生有了亲身体验,只需略加整理,就轻松地概括出通分的一般方法了。整堂课中,学生一直处于轻松而又紧张的思维活动中,教师没有指令性的要求,没有权威性的评价,我认为,这样的课,才是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

3、渗透数学思想、培养自学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是为了不教。我认为,在数学教学中,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是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本节课教学中,我把教学中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作为一个教学目标,并较好地完成了这一目标。例如,让学生自己验证2/5与/4的大小时,向学生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出示课题后,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通过自学课本、小组交流等活动解决所提出的问题,都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4、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充分遵循这一教学理念,尊重个性差异,面向全体学生。如在教学中,我对学生提出这样的要求:已经有办法的同学请把你的办法写在答题纸上,有困难的同学有三种求助方式:第1可以向有办法的同学请教;第2可以举手跟老师一起讨论;第3可以求助课本94页。这样,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并提供多种途径让不同的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真正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

在本节课教学中,我也有一些比较遗憾的地方,比如,对时间的把握不够科学等。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将继续努力,不断探索,以期打造更加高效的数学课堂。

2.北京版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二

一、创设有效情境, 体验数学的“生活”味

1. 用生活情境激发兴趣。

在第二环节让学生感受1公顷大小的时候, 我设计了一张学校的平面图, 由于这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校园, 所以顿时情绪高涨, 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首先, 让孩子们猜猜涂色部分的面积是多少, 再闭上眼睛感受一下这块地方的面积就是1公顷。接着, 说说还有哪些地方的面积也是1公顷, 最后感知整个校园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公顷。把本节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切身体验融合在一起, 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之中, 使

关于交错级数审敛法

李娜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基础教学学院, 上海201620)

摘要:交错级数是高等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之一, 如何判断其敛散性, 特别是级数不满足莱布尼兹 (Leibniz) 判别法条件时的敛散性问题是一个教学难点。本文讨论了交错级数敛散性的几个判别法, 在教学中可以加以推广应用。

关键词:判别法;交错级数;敛散性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志码:A

交错级数是高等数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现有的高等数学教材中, 关于其审敛法, 大都介绍了莱布尼兹 (Leibniz) 判别法, 但是我们知道, 莱布尼兹 (Leibniz) 判别

学习成为他们迫切的需要, 在不知不觉中孩子们就有了直接、形象的体会。

2. 把生活情境贯穿全课。

数学内容大多可以在生活中找到适合小学生接受的原型。本课,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早晨7:30, 红红离开了面积是90 () 的家, 欢快地迈着大步来到了占地面积约1.6 () 的实验小学。上楼走进教室, 坐到自己的座位前把铅笔盒放到了面积是24 () 的课桌上, 手捧起封面面积是400 () 的数学书和同学们一起晨读。我们要从学生的生活背景出发, 设计生活化的情境, 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

二、实施有效点拨, 感受数学的“抽象”美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 教师要利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进行针对性点拨, 才能帮助学生感受数学的“抽象”美。

1. 拨一拨, 为学生释疑解惑。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并不一定都是“一帆风顺”的, 当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 教师的适时引导和适当点拨, 有时候就像是及时雨, 能令孩子茅塞顿开。例如:1公顷到底有多大?这个知识非常抽象, 所以我先出示一张1平方米的白纸, 告诉他们10000个这样的1平方米是1公顷。1公顷太大了, 所以先感知100平方米有多大。出示:28个小朋友手拉手围成1个正方形, 面积大约是100平方米。问多少个这样的正方形面积约是1公顷?得出:100个100平方米就是1公顷。接着, 告诉孩子们教室的地面面积大约是50平方米, 要有多少个这样的教室, 面积约是100平方米?多少个这样的教室, 面积约是1公顷?最后得出:200间普通教室的地面面积大约是1公顷。这样就能帮助大家更形象地认识1公顷到底有多大。

2. 做一做, 抽象知识具体化。

数学课堂教学要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 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索交流活动中, 变抽象为具体, 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从而实现有效学习。例如:为了加深孩子们对1公顷的认识, 我提供了很多信息, 让孩子们通过研究, 能表述1公顷的大小。 (1) 1平方米里可以站约14个同学, 1公顷的面积可以站 () 个同学。 (全昆山所有学校的学生大约可以站满1公顷) (2) 4个课桌面约是1平方米, 1公顷约由 () 个课桌面拼成。 (3) 一辆小轿车的停车位约是10平方

文章编号:1674-9324 (2013) 11-0106-02

法只是判断交错级数收敛的一个充分条件, 对于不满足莱布尼兹 (Leibniz) 判别法的交错级数, 我们该采用什么办法来处理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本文将对该问题进行阐述.

米, 1公顷约可停小轿车 () 辆。 (4) 我国首艘航空母舰“大连号”的飞行甲板长300米、宽70米, () 个飞行甲板的面积大约是1公顷。此时孩子们已能清楚地表述1公顷的大小。更重要的是他们得到了成功的体验。我想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将会变得更加自主、自尊、自信和自豪。

3. 考一考, 走进生活获知识。

在教学完本课内容之后, 结合生活实际, 考考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本课末尾, 我设计了一个思考题。出示广告:本小区环境优雅、景色宜人, 是绿色花园示范小区。占地面积11.5公顷, 其中儿童游乐场、老人健身房、网球场、道路等公共设施占地2.4公顷, 绿化面积达5公顷。可是在小区里走了一圈, 发现该小区共新建了住宅楼70幢。估计了一下每幢楼长约80米, 宽约10米。请你帮老师算一算, 房屋开发商的广告是否真实?如果是你和爸爸, 会买这个小区的房子吗?

三、引导自主探索, 享受数学“运用”之乐

3.北京版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三

本单元把常见的、有固定周期规律的现象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发现具体现象里的周期规律、对现象的后续发展情况作出判断、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教学活动,激发探索兴趣,培养探索精神。教材在编写上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1)教学素材现实,贴近学生生活。(2)关注探索过程,鼓励方法多样。(3)掌握难度。现象中的周期规律都是比较简单的、容易发现的。

教学内容分两部分编排:第一部分是体会周期现象,发现其中的周期规律;第二部分是解决有周期规律的实际问题。每部分都安排了一道例题和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是配合两部分的教学。

【学情分析】

在学习的教材中,学生分别集中探索了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规律以及对几个物体进行搭配或排列的规律,已经初步形成独立探索简单数学规律的能力,同时,也多次经历寻找数或图形简单排列规律的过程,所以,学习本单元已有一定的探索规律基础和经验。

【教学目标】

1.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2.学生主动经历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3.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学生经历和发现探索规律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多样化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难点】

计算策略中,确定几个物体为一组,怎样根据余数来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上课前,我们来做个游戏。游戏规则:男生为一队,女生为一队,比比看谁能快速真确地记住老师给你的信息,能记住的获胜。准备好了吗?开始!

男生:487

女生:375

谁记住了?

男生:487536296

女生:375375375

谁记住了?

男生:487536296452

女生:375375375375

男生:不公平。

师:为什么不公平?

生:女生的数字有规律。

师:是的老师设计的游戏就是不公平的。女生一组是有规律的,男生一组是没有规律的。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规律,我们掌握这种规律就能帮助我们解决身边的许多实际问题。

我们这节课就来找规律。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游戏入手,通过参与游戏,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和注意,并初步感受周期规律,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为后面的学习营造了很好的学习氛围。】

二、探究新知

1.我们学校马上要迎来60年校庆,为了迎接校庆学校在校园内布置了许多盆花、彩灯、彩旗。仔细观察(图略),从左边起,盆花是按怎样的顺序摆放的?彩灯和彩旗呢?

(生小组探究)

汇报探究结果:

a.师:来先看看盆花是按什么样顺序摆放的?

生:按一盆蓝花,一盆红花的顺序摆放的。

生:按蓝花、红花、蓝花、红花、蓝花、红花这样的顺序摆放的。

生:蓝红两盆为一组,先蓝后红,一直这样摆下去。

(师相机提问:下一盆花是什么颜色?为什么?)

师:盆花是按蓝红、蓝红这样两盆为一组的顺序摆放的。

b.让我们来看看彩灯的摆放。

生:按红、紫、绿,红、紫、绿3盏为一组的顺序摆放的,下一盏会是紫色吗?为什么?

生:不会,红色,每组中都是红紫绿的顺序排列的。

师:强调每组中的排列顺序都一样。

c.那彩旗呢?

四面为一组,红红黄黄的顺序一直排下去。

【设计意图: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观察盆花、灯笼和彩旗的排列顺序,感知它们摆放的有序性,并能初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规律。】

2.如果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5盆是什么颜色的花?

生:蓝色。

师:确定是蓝色,为什么呢?你是怎么想的?请动手将你的理由写下来。

师:谁来说说你的想法?

预设1:

生:△○ △○ △○ △○ △○ △○ △○ △

你是用一一列举的方法,很好,这个一定是对的。

预设2:

1、3、5、7…单数  蓝花

2、4、6、8…双数  红花

你观察很认真,单双数的规律,那77盆呢?84盆呢?

预设3:

15÷2=7(组)……1(盆)

你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15盆2盆为一组,分为7组还余1盆,所以是蓝花。

师追问:15是表示什么?2、7和1呢?

师:为什么余1盆就一定是蓝花?

每组都一样,第八组第一盆和第一组的第一盆一样,是蓝花。

师:在这些方法中,你喜欢那种?

(生表态)

【设计意图:通过15盆是什么花,学生在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来解决问题】

3.照这样摆下去第38盏灯,39盏灯是什么灯?来试一试。(生动手)

38÷3=12(组)……2盏,应该是紫色。

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3盏为一组,38盏12组余2盏,和第一组中第二盏一样。

那第39盏灯是什么颜色呢?

39÷3=13(组),应该是绿色。

这里没有余数你是怎么想的呢?

它是第13组的最后一个,和第一组的最后一个一样。

小结:有用前两种方法的吗?

一一列举太麻烦了,要是问第100盏,1000盏呢?还有人用一一列举吗?

看来这种方法是解决周期问题的一般方法。

【设计意图:在解决38、39盏灯笼是什么颜色的实际问题中逐渐优化方法,形成解决周期问题的一般方法。】

三、拓展练习

大家对今天的规律了解的怎么样?来帮助老师解决一个问题?

1.老师先摆了三枚棋子,你能判断第21枚是什么颜色吗?

○○●

生:黑色,  21÷3=7(组)

《预设》生;不能判断,不能看出下一枚是什么,没有周期规律。

《预设》师:一定是黑色吗?

生:不一定,因为不能确定第四枚是什么颜色的,也许是黑色的也许是白色的。至少有这样的两组才能说它是有规律的。

是的,你能给它添上几枚让它出现规律吗?再来判断第21枚是什么颜色的棋子?

生○○●○○●……

○○●●○○●●……

……    ……

(生上台展示自己添加的规律,特别强调省略号的作用)

师:像这样按一定的顺序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规律我们把它叫做周期规律。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棋子问题,学生进一步体会什么才是有规律,及在设计中更完整地认识周期规律,按一定的顺序依次不断重复出现。】

2.知道了什么是周期规律,也知道了解决周期问题的一般方法,你来看看老师摆的这些棋子是周期规律吗?如果是你,知道第50个是什么颜色吗?

○○●○●●●○●●●○……

小组讨论。

反馈:是周期规律。

生1: ○○●  ○●●●  ○●●●  ○……

生2:○○  ●○●●  ●○●●  ●○……

师:是的,去除前面几个棋子,后面的棋子是周期规律。

四、全课总结

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1.知道什么是周期规律。

2.知道发现规律时,要用动手画一画、数一数的办法找到规律,就能应用规律解决很多比较复杂的问题。

……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分5个环节认识周期规律,即“五探”。“一探”通过男女生“比比谁记得住”的游戏,吸引学习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找规律兴趣。“二探”通过情景图,学生观察发现规律,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规律,体验周期规律。“三探”你知道第15盆是什么颜色的花吗?学生通过画图、列举、计算等多样化解决问题。“四探”通过第38盏、第39盏是什么灯,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优化方法,得到解决周期问题的一般方法。“五探”通过一组实践操作“摆棋子”再次探究并形成清晰完整的周期概念,按一定的顺序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规律我们把它叫做周期规律。通过“五探”学生对周期问题形成清晰完整的认识,经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体会了画图、列举、计算等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根据实际情景选择合适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获得成功的体验。

4.北京版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四

2、认识北京的位置,知道北京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还是一座国际化、现代化的大都市。

3、进一步培养认识地图的能力,通过识图提高和发展空间思维的能力;培养探究和收集资料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

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可能需要的各种书籍、杂志、画报等(尽可能是社会声誉较好的出版社的出版物)。

三、教学活动及过程。

第一课时:

1、复习检查。

指挂图练习:指出我国的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2个特别行政区和家乡所在的省(自治区)、省会(自治区首府)。

2、导入。

“我国省级行政区的4个直辖市中,为首的是首都北京。你知道什么是首都吗?首都是一个国家最高的政权机关和政府机构所在地的城市。作为一个中国人,让我们来了解我国的首都―――北京。”

3、学生开展“漫游中华”寻秘活动的汇报交流四:首都北京。

教师要主持交流,注意把握探究内容的完善和正确。

(1)阅读教科书第40页的课文。

(2)学生结合中国政区图或中国地形图介绍要点:

①可以观看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庄严的升旗仪式录像作为导入,介绍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党和国家领导机构的所在地。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北京有哪些党和国家领导机构。

②边指中国地形图边介绍,北京位于“华北平原的西北部,它的西北方是太行山脉和燕山山脉,东南面临华北大平原和渤海湾”,所以,平常又说北京是“北依山险,南控平原”,位置十分重要。

③结合相关的图片资料介绍北京“是一座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她作为元、明、清三个朝代的都城,前后有近800年的历史了。”“北京有象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天安门城楼,有世界上最大的广场―――天安门广场,有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故宫,有我国古代最宏伟的建筑——长城,还有众多的宫苑、坛庙等古建筑群。”

④结合教科书第40页的图片资料介绍:“天安门广场中央矗立着庄严肃穆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广场北面是雄伟的天安门城楼,西面是人民大会堂,东面是国家博物馆,南面是毛主席纪念堂。”

阅读教科书第41页豆博士的话。

4、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教科书第41页的填空,并进行交流。

第二课时:

1、复习检查。指挂图练习:首都北京的位置。

2、阅读教科书第42页图片和课文:“北京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一座充满着传统气息的古都。”

3、学生继续“漫游中华”寻秘活动的汇报交流。

①观察并确认教科书第42页图片的内容;

②学生们还可以介绍北京还有哪些名胜古迹,介绍富有特色的北京的传统文化。

4、阅读教科书第43页图片和课文:“北京还是一座充满生机的国际化、现代化大都市。”通过交流明确:北京是一座有着1000多万人口的大城市,公路、铁路和航空线把北京和祖国各地以及世界联系起来。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建设得越来越好,更加生机勃勃、欣欣向荣。

5、学生讨论:“你们知道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将在我国首都北京举行吗?这和北京的建设、发展有什么关系?”“你知道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标志吗?”“关于首都北京,你还知道什么?有什么加以补充?”

6、识图练习。

(1)在中国地图上找到首都北京的位置。

5.北京版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五

新课改重视读、重感悟、重体验,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以读为本,以读促思,让学生随着语速的快慢、语调的高低专心地、投入感情地读书,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验,从而体会孩子的.处境,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在真切理解“情况危急”的基础上,引导孩子体会到船长的机智、果断、了不起以及对孩子深切的爱。

船长是这篇文章的主人公,但是课文对他的描写不多。为了使学生理解船长这一形象,理解他的品质,在体会孩子处于千钧一发的处境后,我抛出了一个问题:如果你们此刻在船上,你会怎么去救孩子?孩子们积极思考,想出了很多办法。然后我再让他们看看船长是怎么做的,把自己的办法和船长的做法进行对比,这样他们就能够深切体会到船长的沉着、果断和机智,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船长这个人物形象又是立体的,除了他的威严、机智,作者还表现了他对孩子深切的爱。所以我引导孩子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如抓住“哽咽”一词,体会船长在得之自己的孩子获救后,紧绷的心情一下子放松复杂情绪。

6.人教版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六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58-59页。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习了表面积等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节实践活动课。通过这一活动,不仅可以巩固有关表面积等方面的知识,加强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住处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体会自己的劳动的价值。教材以征集重新粉刷校园围墙的方案为出发点,从明确工作、收集数据、分析数据、提出方案四个层次安排了整个实践活动。首先提出一个实际问题“学校要征集粉刷围墙的工程,你们认为要从哪几个方面入手?”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通过讨论,学生会列出所要调查的数据(如粉刷面积、涂料的包装和价格等)以及调查方法(如实际测量、到商店询问、查找资料等)然后利用课内课外时间开展调查。教师应重视学生的讨论和调查活动,避免把这个活动处理成单纯的计算练习课。在这一问题中,学生首先要正确计算需要粉刷的墙壁面积,再计算出所需要的涂料的量。在考虑如何购买不同规格的包装时,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问题合理搭配,通过比较,找到合理的购买方法。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知识的学习,对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等方面的知识已经比较了解,而且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有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收集、整理、处理、分析数学信息的能力,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兴趣很浓厚,问题意识和实践能力也较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综合应用图形的面积、计算等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加强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对粉刷墙壁方案的设计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在引导学生准备测量、明确分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利用数学知识科学地指导生活,感受成功。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活动,使学生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方案。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分工合作的能力,以及统筹能力。

教学设想:

本课教学力图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1、紧贴生活实际,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引发学生积极思维。上课开始,教者就提出了“要粉刷围墙需要收集哪些数据?”这样以他们热心关注的实际问题导入,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发思维,使他们感受到数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多么息息相关。

2、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本节课学习的重要方式,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课上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全员参与测量活动,小组内分工明确,有测量的,有记录的,通过合作培养了他们互相协作的意识和精神。测量有关数据、计算粉刷面积、搭配购买油漆的活动,使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同时发展学生实际调查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数学实践与综合运用知识中进行合作学习,获得学习数学的一些经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数学能力,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学会从数学角度去观察世界,养成留心观察、善于实践的习惯,使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实践,并能与他人进行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促进自身和谐、全面的发展。教学方法:

实地测量、调查访问、网上查询,室外教学与室内教学相结合,分组探究与集体展示相结合。

教学准备:

1.课前要做好相关数据搜集、整理的准备工作,引导学生分三个学习小组收集数据(第一学习小组:了解粉刷的面积;第二学习小组:调查围墙人工费;第三学习小组:查询涂料的信息)。

2.计算器,记录纸、表格等。

3.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第十三届省运会将于2010年10月在荆门举行,这可是咱们荆门人的一件大事。为了迎接省运会,荆门开展了市容市貌大整治活动。(课件出示学校围墙的污点和裂逢)大家看到这些图片想说些什么?为了城市家园的美观,学校准备重新粉刷校园围墙。学校领导想在高年级同学中征集重新粉刷围墙的方案,选中的方案将给予一定的奖励,大家有兴趣参与这个活动吗?

[设计意图:利用身边的事例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数学问题,用数学眼光来发现数学总是解决数学问题。而且让学生感到自己的责任重大,参与了学校的大事,自己也在为学校决策了,培养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二.明确任务,收集信息

1.小组讨论,明确任务

师:作为粉刷围墙工作的小工程师,你认为我们要粉刷围墙,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请大家讨论一下。

学生分小组讨论后集体汇报。(估计学生所提到的有:粉刷墙要用涂料,要知道墙的面积有多大,要买多少涂料,买什么规格的涂料,还有找工人来粉刷需要付多少工钱等。)

2.小组合作,收集信息

根据所要调查的相关数据信息,将全班学生分成三个学习小组(第一小组了解粉刷面积;第二小组调查人工费;第三小组调查涂料信息),选出小组长,分工协作,进行相关数据信息的收集。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制定粉刷围墙方案需要做的工作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同时将学生的学习活动向课外延伸,让学生根据任务的需要,自主确定需要调查的信息,并通过小组之间的分工合作,各有侧重去完成调查任务,使合作成为学生的自我需求,合作落到了实处。]

三.交流汇报,整理数据

师:课前各小组已经分头去调查了相关的粉刷住处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搜集到的信息,其他小组有不同意见互相补充。

1.分组汇报

(1)调查面积的小组汇报调查结果,明确围墙的长、高,并汇报计算实际粉刷面积的准确过程。

(通过汇报过程,教师和学生验证测量的准确性及合理性。)

(2)调查人工费用的小组汇报人工费用调查情况。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粉刷面积与人工费用的相关数据。

(3)调查涂料信息的小组汇报外墙涂料调查情况。

让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出示调查的结果:不同的外墙涂料具有不同的型号、规格、价目、耐用期、以及可粉刷的面积。

汇报中注意引导学生汇报信息来源,并适时强调一些重要信息。

①引导学生对查询方式的汇报。(网络查询、电话查询、实地查询等查询方式相结合,多方查询,以防受骗)

②解释“耐用期”,让学生了解在粉刷过程中一般要刷两次。

2.整理数据,计算人工费用及涂料费用

(1)学生独立计算人工费以及一共需要的涂料费用。

(2)集体订正。(师对计算方法进行指导)

强调:涂料要以桶为单位购买,计算桶数时要根据“进一法”取整。

师:买涂料时,不能买刚刚好,需要多买一些。因为在刷的过程中会有一些不可避免的浪费,因此,必须多买一些。

[设计意图:学生将各小组收集的数据信息在同伴中交流,能将自己在调查中获取信息的方法以及遇到的困难或自己的感受与全班同学分享,体会到收集数据手段的多样性,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同时在此活动中让学生将积累一些粉刷墙壁的生活经验,如在粉刷过程中一般要刷两遍,购买涂料需多买一些等,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是分不开的,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知识,又把它运用到了生活中去。]

四.小组合作,设计方案

师:看来同学们收集了不少信息和数据,为设计好粉刷围墙的方案做了充分的准备。下面我们就以组为单位来设计方案,同学们还有没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呢?

(学生可能会提到:选择涂料时要注意环保问题;要注意经济实惠、少花钱多办事;方案怎样写,都写哪些项目或内容等。)

师:好了,一切准备就绪,开始设计方案吧!

(在学生进行方案设计的时候,教师巡回指导。)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整理后得到的信息,并根据消费心理等各方面因素,确定涂料的型号,提出粉刷围墙的方案,并以文字或表格形式呈现,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五.展示交流,评价方案

师:各小组的方案都设计好了,请到前面来展示一下。

各小组派代表到讲台前展示并讲解,重点陈述选择哪种涂料以及选择该涂料的理由。

(学生可能从价格最便宜、耐用期最长、颜色最艳丽等方面来选择涂料。)师:大家都参观了各个小组的方案,你认为哪个小组的方案设计得最有特色?有什么特色?请自由发言。

全班同学自由地对方案进行评价,比一比,看看哪个小组的方案更合理。师;现在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各组设计出的方案都发表了看法,各小组可以找个时间讨论别人提出的意见是否正确?要不要采纳?怎样修改方案?希望同学们尽快整理好方案,参与学校的竞标。

[设计意图:学生们结合自己的理解,各抒己见。这样的安排尊重了学生,体现了策略的多样化。通过学生的自评、互评,激发学生之间的互评意识,让学生了解不同方案的优缺点,使学生在交流中接纳他人较好的方法,明确在选择涂料时要根据实际需要,综合各方面因素,全面考虑。老师和同学的认可也让每一个学生感受受到成功的喜悦,达到一种美的升华。同时,将学生的活动向课外延伸,学生的合作意识、实践能力会得到进一步增强,学生初步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和劳动的价值。]

六.活动总结,感受成功

同学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解决了我校实际生活中的一个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老师为你们感到骄傲。在这节课解决“粉刷围墙”的实践活动中,你们有什么收获或者深刻的感受?和同学、老师说说。

7.北京版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七

一、注重比较, 联系实际

[教学设想]

众数, 在学生的眼中是完全陌生的, 在我这个刚刚教实验教材的老师眼里也并不熟悉。在翻看了教材之后, 知道了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因此在准备这堂课的过程中, 前期我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了钻研教材、分析教材、理解编者意图等方面。初步认为学生已经掌握了在一组数据中, 用平均数来表示“总体水平”和用中位数来表示“一般水平”的方法。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是:什么时候用众数, 什么时候用平均数, 什么时候用中位数。我在课前与经历过该知识点教学的同事进行了交流, 大家认为,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连成人在某些时候都难以作出唯一判断 (事实上, 有些情况的确不能拿唯一的某个统计量来分析) 。为了不使刚刚接触此知识的学生在具体问题的判别上将这三种统计量搅和在一起, 教师需要在提供的情景上作出甄选, 做好语言的引导, 包括课堂上合理的活动安排, 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相互交流合作, 都是本节课教师需要注意和努力的。

基于以上对教材、对学情的分析, 我在设计教学时对本节课教学起点和教学重点的展开都做了适当的调整:尊重教材的编写意图, 同时考虑到学生认知的现实基础, 本节课的设计应适当提高起点, 在组织教学时, 开门见山地呈现学生的已有认知, 并把“众数”的教学放在与平均数和中位数的比较中展开, 由此产生了第一个教学预案。

[第一次教学实践简述]

(一) 认识众数, 在举例中初步了解众数的意义及作用。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统计的知识, 我们来学习一个新的统计量———众数。顾名思义, 你觉得众数是怎样的一个统计量?

学生通过讨论、交流、举例建立众数概念, 了解众数意义。

(二) 在与中位数、平均数比较中深入理解众数的意义。

1.师:除了众数这个统计量外, 在统计中我们还学过哪些统计量?在你心目中, 平均数是怎样的一个统计量?中位数又是怎样的一个统计量?

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巩固平均数、中位数的意义。

2.师:在上个星期中, 我们学校崇实园505班同学进行了一次数学考试, 下面我们来看其中第一小组的考试情况:

91 90 93 99 98 89 98

请你仔细观察这组数据, 你们觉得用多少分来代表这组同学这次的考试成绩比较合适?下面请拿出你的草稿本, 把你的想法、思考过程写下来。

(学生讨论、交流, 重点就为什么不用众数来表示展开讨论)

3.师:下面我们再来看其中第二小组的数学成绩情况:

92 97 94 100 100 48 91 91

请你仔细观察这组数据, 你们觉得用多少分来代表这组同学这次的考试成绩比较合适?

说出你的选择理由。 (为什么又不用众数来表示?)

4.师:在另外的四组数据中, 你觉得哪一组数据比较适合用“众数”来表示这组同学的成绩情况?为什么选择这组?说说你的理由。

5.小结:我们发现用哪个统计量来代表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关键还是要看一组数据的特点, 当然还要看我们所关心的问题。比如:同样是考试成绩问题, 我们如果要比较哪个班同学的考试情况好一些, 你觉得用哪个统计量比较合适?如果要看你的成绩在班级中处于什么水平, 你觉得用哪个统计量比较合适?如果要看你们班多数同学的成绩情况, 你觉得用哪个统计量比较合适?

(三) 联系情境, 应用众数、平均数、中位数。 (略)

[首次实践后的探讨与反思]

原设想通过三个环节的教学, 学生对众数这个统计量能由表及里, 由浅入深, 达成比较全面正确的认识。但教学事实说明, 这是教师一厢情愿的预设, 学生自有学生的认知起点和认知特点。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 以这样的方式建立众数的概念, 理解众数的意义, 显然过于单薄。在众数的概念没有很好建立的情况下, 就让学生根据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统计量, 从而修正自己对众数的理解, 显然拔高了要求, 以至于学生的参与面不高, 参与度不强, 也降低了众数在整节课中的地位。

课后, 各位听课教师全面剖析、热烈讨论, 得出了不少意见和建议, 令我深思, 并认真分析问题的原因所在, 归纳起来有两个层面。

理念层面:1.教学应与学生生活相联系, 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原有认知, 使学生感受其生活的意义;2.教学设计需要创设一定的情境, 学生有解决问题的需要, 有知识矛盾的冲突, 才有主动探究的欲望;3.教学不是简单的给予, 不能以教师的认识代替学生的认识。

操作层面:1.众数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教学可从现实生活引入, 使学生具体感受到生活中众数的存在, 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众数的统计意义;2.众数的学习与以前学习的平均数、中位数相联系;3.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错误认识教师应紧紧抓住, 并充分展开。如以表格方式呈现统计结果时 (如37码女鞋卖得最多, 12双) , 学生往往误以为12就是众数, 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说清楚这里表示什么意思、哪个数出现的次数最多, 并引发学生讨论, 从而对众数概念形成正确的理解。

鉴于以上认识, 我认为本节课教学设计的关键是:理解“众数”概念的本质, 能用“众数”解释生活中的众数现象, 并灵活运用众数。

二、理解本质, 灵活运用

[第二次教学实践简述]

(一) 创设情境, 认识众数

1.情境引入

一家鞋店在一段时间内销售了某种女鞋30双, 其中各种尺码的鞋的销售量如下所示 (单位:码) :

师:请默默地读题, 仔细观察这30个数据, 你能从中得到一些怎样的信息?

生:我发现37码鞋卖得最多, 34码和40码的鞋卖得最少……

师:这些信息你觉得对于鞋店来说有价值吗?有什么价值?

生:有价值, 可以为进下一批货提供依据。

师:这家鞋店的经理确实想要参照这些鞋子的销售情况来决定下一批货, 如果这位经理想要对这些数据了解得更清楚、更全面, 你有什么建议?

生:可以对这些数据进行排序, 再进行统计。

师:我们一起对30双女鞋销售情况进行统计……

2.认识众数

师:刚才在统计的时候, 老师发现有一个数据出现的次数特别多, 是哪个数据?

师:在这里, 37码出现了11次, 出现的次数是最多的, 这样的数在数学中有一个专门的名字叫“众数”。

师:今天, 我们就来认识统计中这个重要的统计量———众数。

师:这组数据中的众数是多少?假如你是这家鞋店的经理, 你会怎样确定各种鞋的进货数量?

3.加深对众数意义的理解

师:那么在一组数据中的众数会是几个呢?请举例?为什么?

(二) 联系生活, 拓展众数

1.学生举例

师: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众数, 生活中到底有没有众数?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众数呢?

生:我们在选举班长时, 要用到众数。

师:这里的众数是什么?

生:得票最多的那个同学的名字就是这里的众数。

师:这样看来, 众数不单指的是数据, 还可以指一个人的名字。

生:商店中经过统计, 有两件商品卖得最多, 并且一样多, 这里的众数就是这两件商品的名称。

生:评选最受欢迎的动画片, 这里的众数是这部动画片的名称。

……

2.教师举例

师:如果学校要为我们做校服, 你建议学校做的校服以什么颜色为主色调? (现场统计) 这里的众数又是什么?

师:我们要评选最受欢迎的课外读物, 这里的众数又是什么?

师:在百家姓排行榜中的众数又是什么?

师:有时候, 我们这么统计平时成绩:

全班60人数学考试情况统计:

96至100分:32人

91至95分:15人

86至90分:8人

81至85分:2人

66至70分:1人

41至45分:2人

这里的众数又是什么?

3.解释“均码”现象

师:上个星期, 老师到超市服装柜台前, 发现了这么一个现象, 有些服装这样标出———尺寸:均码;价格:50元。你觉得这里的均码是怎么回事?

生:平均尺码、多数人能穿的衣服……

师:均码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请看书本是怎么说的。

师:现在你们知道均码是怎么回事了吗?这里说均码蕴含平均数和众数原理。这里众数原理从哪里体现?平均数呢?

(生讨论……)

4.用众数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师:老师又来到超市卖米和八宝粥的地方, 又见到这么一个现象, 大多数的米15千克一袋, 八宝粥355毫升一罐。你觉得厂家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才产生了这样的数据?

师小结:同学们讲得很有道理, 老师更欣赏我们有些同学能用今天所学的众数知识来解释, 当然这些数据的产生我想可能有更多方面的原因, 但是我相信和我们同学讲到的有很大的关联, 生活就是这样, 有些看上去很平常的事情中, 可能蕴含了很多数学知识。

三、新旧对比, 深化众数

1.师: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众数这个统计量, 在统计中, 除了我们今天学过“众数”这个统计量外, 还学过哪些统计量?

(多媒体出示一组同学的考试成绩:85、88、88、88、89、93) 这组同学成绩的平均数怎么求?中位数怎么求?

2.师:假若有位同学的成绩统计错了, 是不是三个统计量都要改变?

3.师:根据一组同学成绩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你猜测全班同学成绩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可能是多少? (得出一组同学不能代表全班同学的结论)

4.师:如果在一组数据中, 要用一个数据来代表整一组数据, 你会首选哪个数据?说出你的理由。

师小结:用哪个统计量来代表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关键还是要看这组数据的特点, 当然还要根据我们所关心的问题进行选择。

四、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几次实践后的整体教学反思]

后面几次教学和第一次试教相比, 教学过程总的来说较流畅, 学生也能主动参与学习, 对众数的理解也比较到位。几次磨课下来, 感觉在“众数”教学中, 重点应关注以下几方面:

1.把“众数”放在有意义的现实情境中学习。有了典型的现实情境作支撑, 学生自然就能感受到学习众数有趣且有用。如在鞋店的经理想要参照30双女鞋的销售情况来确定下次进货的数量这个活动中, 学生感受到了认识众数的必要性, 从而也使学生认识和理解了众数的数学意义。这样也符合学生从形象到抽象的认知特点。

2.重视众数个数的讨论, 加深对众数意义的理解。众数意义的教学是一个由具体形象到抽象概括的过程。学生的学习认识也是一个由量的积累到质的提升的过程, 没有量的积累, 质的提升就会生硬、牵强, 无法自主实现。本课通过“刚才我们认识了众数, 那么在一组数据中的众数会是几个呢?请举例, 并说出你的理由”, 这样在和众数意义密切联系的讨论中, 为学生对众数意义的理解找到更为丰富的表象支撑, 从而也加深了对众数意义的理解。

3.注重对生活中众数现象的关注, 从而引导学生理解众数的本质。以前学的平均数, 为什么学生会这么熟悉?笔者以为是因为学生接触得比较多, 用得也比较多, 平均数的统计意义和现实意义学生往往容易沟通。所以众数的教学也可找生活中的众数现象, 使学生具体感受到生活中众数的广泛存在, 同时体会到众数的统计意义和现实意义, 找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结点, 沟通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 从而把握数学本质, 并在此基础上提升学生的数学认识。笔者认为, 师生共同举例生活中的众数现象, 讨论生活中的“均码”现象, 讨论生活中为什么一袋大米通常15千克, 一瓶八宝粥通常是355毫升, 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众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同时也提升了众数的统计意义。

4.注重三个统计量的对比教学, 加深对众数本质的理解。在认识众数之前, 学生已经认识了平均数和中位数。在本节课的第三个教学环节中, 注重了对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数学意义和统计意义的比较。只有这样, 才能对三个统计量的认识逐步完整和深入。当然, 三个统计量的比较只有在各自意义理解的基础上进行, 这也是第一次教学实践中所缺失的。

8.北京版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八

(一)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读写“居然、榨油、便宜、爱慕、体面、吩咐、分辨”等词语。

(二)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三)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能说出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内容是略写的,并能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二、教学重难点

(一)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二)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三、教学准备

PPT、微视频、自主学习任务单。

四、教学过程

(一)板题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5课,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写课题,齐读课题。这落花生啊,其实就是我们常见常吃的花生,那你知道它为什么又叫“落花生”吗?谁来说说?(学生交流)是的,这是它的与众不同之处,同学们请看,花生在地上开花,花败之后形成子房柄,子房柄钻入土里发育成果实,这就叫落花而生。所以,花生又叫“落花生”。明白了吗?

(二)检查自主学习效果

1.课前大家都进行了自主学习,词语会读吗?(出示词语)哪个小组来展示一下(两个小组展示、评价)?全班齐读。

2.大家来看这个字“茅”,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学生交流)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伸出手我们一起来写。拿起笔,在练习本上写两个。

3.通过预习,你知道这篇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哪些内容?学生汇报,师板书:种花生 收花生 吃花生 议花生

哪个自然段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哪些自然段写了吃花生、议花生?

种花生 收花生1

吃花生 议花生2—15

(指着板书中的数字)从这里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一:学生能说得有详有略。

预设二:学生说不出。引导:大家看,种花生和收花生只用了一个自然段,其余的自然段都是写吃花生、议花生的,这就是有详有略。

那文章重点写的是什么?(学生:吃花生、议花生)这叫详略得当。

(三)品读文本

1.我们先来看第一自然段,(出示)谁来读?大家看这个词“居然”,什么意思呢?种花生收获了是很平常的事情呀,怎么就意想不到呢?(学生谈理解)透过这个词,你能体会到“我们”心情如何?

大家再看这四个词(买种,翻地,播种,浇水),读一读,平时词语和词语之间一般用顿号隔开,在这里为什么用逗号呢?如果我换成顿号,谁来读一读这四个词(买种、翻地、播种、浇水),再来读一读原来的,现在你知道为什么用逗号不用顿号了吧?对啊,这4个词语代表着4个过程,谁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2.花生收获了,大家聚在一起吃花生、议花生,他们在议论花生的什么?(学生交流)请大家默读6~15段,画出描写花生好处的句子。(学生读文、交流句子)花生的好处很多,可父亲说有一样最可贵?(出示第10段)请同学们放开声音读一读。句子中有个词“爱慕之心”,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人们一见桃子、石榴、苹果就产生爱慕之心呢?生谈理解。(出示图片)你能用词语形容一下桃子、石榴、苹果吗?那花生呢?(出示花生图片)我们来看文中怎么说的?找到描写花生的句子再来读一读。你体会到什么?花生的果实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鲜红嫩绿吗?它没有华丽的外表,它并不好看,用一个词形容:朴实无华(板书)。花生不但没有华丽的外表,它还矮矮地长在地上,有没有果实,必须挖出来才知道。从这里你又体会到什么?默默无闻(板书)花生虽然不好看,但它仍然默默奉献着自己的果实,正如父亲所说(引读: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这就是花生的最可贵之处。

老师有一个问题,既然要说花生的好处,为什么父亲还要提到桃子、石榴、苹果呢?(生说)这是对比的写法,是为了衬托花生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可贵品质。

3.父亲仅仅是在说花生吗?生:他在赞美像花生一样的人。

师:像花生一样的人是什么样的人?生:是有用的人。

师:文中是怎么说的呢?生说。(出示第13段)

什么叫“体面”?你们看,老师今天特地穿了一件白衬衫,好看吗?这就叫“讲体面”。那什么是“只讲体面”呢?我们能不能“只讲体面”?我们应该做什么样的人?学生交流。

是啊,我们应该做有用的人,引读: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正是因为许地山小时候,父亲曾以“落花生”作比喻教育他,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1921年,许地山开始创作时,就以“落花生”作为自己的笔名,勉励自己要做一个具有落花生品格的人。

(四)学习写法,布置作业

同学们,这篇课文作者借助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其实这是一种新的写作方法,大家请看微视频(借物喻人)。你还从身边的哪些事物领悟到了什么?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上一篇:艺体特色高中实习班主任工作总结下一篇:升高三学生暑假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