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修辞手法作用(共8篇)
1.木兰诗修辞手法作用 篇一
互文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东市买骏马,西市……(四句)
复沓
“问女”二句、“女亦”二句、“旦辞”八句(太长,懒得打了..)
顶真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排比
“爷娘闻女来”六句 “东市买骏马”八句
比喻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夸张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设问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对偶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旦辞”四句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对偶太多了..自己看着顺眼的几乎都是..)
反问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2.-木兰诗-中修辞方法表析 篇二
木兰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
口的长篇叙事诗。全诗按照时间和事件发展的
顺序,通过木兰决心代替从军、准备武装、奔赴
战场、军旅生活、功成辞赏,胜利返乡等几个场
面的描叙,成功塑造了一个勤劳、勇敢、乐观、
序号坚强、不慕荣利的劳动妇女的英雄形象。这首千古绝唱,除了成功运用烘托手法以外,还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在此,运用表格形式对本诗所用的修辞逐一例析,仅供参考。修辞方法!修辞作用(
www.unjs.cOm
效果)
摹拟!唧唧声时起时停,造成悬念,引人入胜。!唧唧复唧唧!1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夸张!表明木兰的父亲必须应征服役。2!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互文见义(上下文写木兰应征的准备,渲染应征气氛,表现木3
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意互相呼应、补充)兰应征准备有条不紊。
写征途遥远,表现木兰跨马飞跃关山,驰骋!4!万里赴戎机,!夸张沙场的英雄气概。关山度若飞。
写战场上恶劣的环境,烘托木兰勇敢顽强5!朔气传金柝,对偶的性格。寒光照铁衣。!!
写战争的旷日持久、激烈残酷,烘托木兰6!将军百战死,互文英勇善战、胜利而归。壮士十年归。!
用“千里足”代指千里马,表明木兰对亲人、愿驰千里足,7借代
家园的爱慕与眷恋。送儿还故乡。!
摹拟写阿弟杀猪宰羊迎姊归来的欢乐气氛。8!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表现木兰对旧物的`亲切感和恢复女儿妆时9!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排比高兴喜悦的心情。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
比喻写木兰一头秀发,柔美如云,赞美木兰美丽漂亮。10!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暗喻木兰在战场上女扮男装未被识破,借11!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比喻以赞美木兰的机智和勇敢。兔傍地走,安能辩我是雄雌?!!!例句!
重庆市河川中学(401520)
帝,出来到朝廷做官了。这里就隐含着作者主
张董邵南这样有才能的人应该留在都城长安
的意思。其意曲折含蓄可见也。
荀况曾说:“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可以说,韩愈的这篇赠序,字字句句重于金石珠玉。因为在此文中,我们可以捕捉到立意美,领略到布局美,鉴赏到含蓄美。浙江省慈溪市耕民中学(315324)
3.修辞手法的作用 篇三
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强烈的印象。
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
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衬映,互相补充。
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4.修辞手法及其作用(范文模版) 篇四
手法及其作用
作用:将体形象,刻的似点, 用具体、见的深奥物解比方人深解。
2.拟人作用表达的内容给人以鲜明印象,根
据
浅显、常
事物对 生疏的事 说,即打,帮助
入理
:
把
说得深 事
物
生动具的相
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体事物人格
化,语
言
生
动
形3.夸张
作用:提 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
起
联
想
效
果 4.排比 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使
文
章的节
奏
感
加
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
达强 烈的感情(表
达效果)。
.
对偶
他具象。
氛 :
作称用
:
整奏
齐感
匀强
,高
度
概
括,节易于6 .
: 1.隔)离去2.记忆反复连续反复 例句谷回。
间隔反复作用,有
音
乐
美
感。
(中
间
无
其他
词
语
间
:山 音,他
刚
离
去,他
刚
中
间
有
其他的词
语):
(主复咏叹达要,强
运表烈
用 的在诗文中,起到反
情感的作用。同
时,反复 的可序,而又7.设作修以 回问用
环:
起
伏,充
满
语
言
美。
辞使
手诗
法文
还的 格
式
整
齐
有:引起注意,启发读 者明描写 人动例儿它的物物。句为质问问
、反
诘、诘
问)
: 的 :什基
花么础
这。
样
红?
首
先
有
思
想
活
思,考结
;构
有紧
助凑
于;
层可
次以
分更
好
地8.反(激作用
:加强语气,发人深 思,激
发
读
者
感
情,加深读者印象,增 强说
9.引用
文服
中力的。
气
势
和
作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10.借不事是或物借事 物借具体体代代部来代抽分
代种象。
替类、:部
特分
征代
代全
事体
物、、整直,用代接而与 说 它
有
密
切
相
关的人
出
所
要
表
达的人
或作增精强炼语,用言语:突的言形富出象于事性变物的本文幽
质笔默
特简感
征洁;,使化和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
鲜
明、具
体生
动的效果。方法: ①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
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②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
去
代
替本体事物的名称。例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
走去……(《故乡》)
③具体代抽象
例如:南国烽
烟
正十年。(《梅岭三章》)④工具代本
体。
例如:
,等已(《⑤的体到有榆专人事惊八钱名或物蛰户饭代事的一亮》泛物名
犁了)称的称
土囤的底
季,揭
节不,十开
家锅。
。专。
用用
具名
有称
典代
型替
性本 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
个
李
公
朴
站
起
来
!(《最后一次讲演》)
11.反:
用子表达,以与本说
本意反
意 话的方
式
加
强
表
达
效
相
反的词
语
或
句语
果。有的讽刺 揭示露亲,密
有友的好
表的 感
情。
12.对:
对者同一的互比较的格比
比是事物两个 一种。
.把两
方
面
辞
种
不,放
同
事
在一
物
或
起
相 呼
告
并且(它)。
感染。
写文章时,对著不 在面前的人
或
物
直
接跟他
说起话来,这种修辞手法
叫
做
呼
告
运用呼告,能增
加
抒
情
效
果,力
呼
唤
加
强,8.象征
象征是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或通过某一特定的
5.理解修辞手法的作用(定稿) 篇五
一、了解常见修辞方法的特点
理解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首先要了解每种修辞方法的基本特点,学会识别常见的修辞方法。
初中阶段要求掌握的常见修辞方法主要是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设问、反问、对比等七种修辞方法。
1、比喻,就是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平常所说的“打比方”。比如泰戈尔《图书馆》一文把图书馆比作“静穆的海浪”,就是从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呈现方式等方面对图书馆的形象描述。
2、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例如朱自清的《春》中对各种花的开放是这样写的:“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这句句子用拟人的修辞描写春天百花争艳、万紫千红的景象。
3、排比,就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例如《百合花开》:“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使命;我要开花,是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
4、夸张,即故意“言过其实”,是为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例如梁实秋的《鸟》中对鸟的描写:“鸟的身躯都是玲珑饱满的,细瘦而不干瘪,丰腴而不臃肿,真是减一分则太瘦,增一分则太肥那样的秾纤合度”。“减一分则太瘦,增一分则太肥”就是一种夸张的表述。
5、设问,就是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例如《统筹方法》:“(统筹方法)如何应用呢?主要是把工序安排好。”
6、反问,就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常见的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用肯定形式表示否定的意思,一种是用否定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例如《清贫》:“但我说出那几件‘传世宝’来,岂不要叫那些富翁们齿冷三天?”
7、对比,就是把两种事物进行比较。例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将正常人与残疾人进行对比:“只有聋了的人才更加珍惜声音,只有瞎了的人才更加珍惜光明„„然而耳聪目明的正常人却从来不好好地去利用他们的这些天赋。”
二、理解常见修辞方法的表达作用
修辞方法的运用是为了适合语言表达的需要,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提高语言表达的效果。阅读文章,就要悉心体会修辞方法的表达作用。
体会修辞方法的作用,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根据每种修辞方法的基本特点和作用,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体会修辞方法在文中的具体作用。
1、唤起相似联想,结合语言环境,理解比喻的作用。
比喻的构成一般有三个部分:本体,即被比喻的事物。喻体,即用来比喻的事物。比喻词,即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比喻的基本作用是通过相似点使本体同喻体联系起来,唤起人们的联想,使人更具体地感知事物,使表达的内容变得具体生动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要理解比喻在文中的作用,就应该抓住喻体的特点,唤起喻体与本体之间的相似联想,并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这样就能比较好地理解比喻的运用。例如《天上的街市》:“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把街灯比作明星,又把明星比作街灯,使地面的“街灯”与天上的“明星”相互辉映。读者在阅读中发挥联想,就会沉浸在优美的意境中,从而感受到诗人对自由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2、抓住人的情感,结合语言环境,理解拟人的作用。
作者之所以把无生命的物体当作人来写,必然把自己的感情投注在上面,渗透着人的情感。拟人的基本作用是使读者对无生命的事物获得亲切的感受,有时也间接表现人物当时的思想感情。因此抓住人的情感,联系文章具体内容,才能理解拟人的表达作用。例如《凡卡》:“天空撒满了快活地眨眼的星星„„”这句话把星星的闪烁比作人在“快活地眨眼”,运用了拟人修辞方法。联系文章内容,知道这句话写的是凡卡的回忆,在回忆中凡卡感到乡下的星星都在“快活地眨眼”,而自己却失去了自由。所以,通过这句拟人句,我们感受到了凡卡现实中的痛苦之情。
3、整体把握排比项,结合语言环境,理解排比的作用。
由于排比的几项内容之间有内在的联系,排列在一起又可以起到单独一项所不能起到的作用。排比的基本作用是增强语言气势,使读者获得一个整体印象,加强表达效果。阅读排比句,应把排列的几项内容进行整体把握,获得整体的印象,并结合文章具体内容,才能更好理解排比的作用。例如《春》结尾三段:“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通过排比修辞方法,从春的“新”、“美”、“力”三个角度赞美春天的美好;读者将三个方面贯通起来,从而获得对春的美好的整体认识。
4、从表现事物的本质出发,结合语言环境,理解夸张的作用。
对事物进行夸张,虽然不符合客观的真实性,但恰恰突出了事物的本质特征。夸张的基本作用是揭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等。应该从表现事物的本质出发,结合语言环境去体会夸张的修辞作用,而不能用客观的真实性去看待。例如《表哥驾到》:“表哥虽然我没见过,可早从妈那儿知道他是个世界少有的人。”文中的“我”之所以夸大表哥的优点,正是因为妈妈对表哥的优点如数家珍,经常在我耳边提起,才使我获得这样一个印象。这里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对表现妈妈平时的家庭教育是十分真实和深刻的,揭示了家庭教育中的某些本质的。
5、联系所问与所答,结合语言环境,理解设问的作用。
设问是由“问”和“答”两部分组成的。应思考作者为什么不直接表述回答的内容,而要先进行设问。一般而言,设问的基本作用是提示下文,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突出某些内容。例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文章反复设问“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然后分别从6个方面进行科学阐释。每次设问,都引起读者注意下文要阐述的内容,文章的条理也显得十分清晰。
6、体会语气与情感色彩,结合语言环境,理解反问的作用。
反问的基本作用是加强表达的语气,体现较浓的感情色彩。例如《离别的礼物》中小彼得的内心想法:“一个孤老头,离开自己的亲人,到政府盖的那幢楼——孤老院里,和别的老头住在一起,能算是幸福吗?”反问的修辞强化了小彼得对父亲做法的不满与怨恨,对爷爷的同情和难过。
7、抓住事物的不同点,结合语言环境,理解对比的作用。
6.常见修辞手法及作用以及答题方法 篇六
常用修辞作用特点
比喻
1、定义
比喻,又叫打比方。即两种不同程度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方法。
2、结构 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或情景)、喻体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3、种类
根据比喻结构的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现特征,可分为四种。
(1)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宛如、像„„一样、仿佛„„
似的,恰似”等连接。常见形式是“甲像乙。如:叶子出水很高,像婷婷的舞女的裙。
(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连接。典型形式是:甲是乙。
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冈。
此外,暗喻还有一些变体需注意的是:
①修饰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修饰与被修饰、限制与被限制的形式来实现比喻关系。例如:
这是花的海洋。
②同位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同位复指形式表现比喻关系。例如:王老八你不要灌汤
③注释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以注释说明的形式表现比喻关系,常用破折号连接例如:五点钟,上工的汽笛响了。红砖“罐头”的盖子—那扇铁门一推开„„
(3)借喻。不出现本体和喻体,直接叙述喻体。借喻的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例如:最可恨那些
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4)博喻。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例如:一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灰色的瓦楞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
4、比喻的作用
(1)化平淡为生动;(2)化深奥为浅显;(3)化抽象为具体
5、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
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就不是比喻。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比喻词。
下面几例不是比喻句:
(1)他的性格像母亲—同类事物做比较
(2)这天黑沉沉的好象要下雨—表示猜测
(3)不要带着思想包袱去工作—词的比喻意
6、常用比喻词
像、好像、似、似的、似乎、好似、恰似、如、犹如、有如、仿佛、好比、一样、成了、是、变成
比喻:①生动形象地写出……事物的……特点。
②议论文中,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事物的……特点。
(拟人必须要模拟的人动作、神态、语言等。)排比:①增强语气语势;
②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③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
④通过排比句写出了各式形式的……
反复:强调所说内容(某种情感或者意思)。
(反复强调的是被重复的词语本身;排比强调的是句式,而不是被重复的词语。)
夸张:突出事物××的特征,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对偶:①语言简练工整;
②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
③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对比: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给人极鲜明的形象和极强烈的感受。
反问:①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②引起读者反思。
设问:①提出问题,引起读者思考;
②用在段落开头或结尾,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③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进一步深入,脉络清晰。
引用:①说明文、记叙文:既形象地描绘了……,又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趣味盎然。
②议论文:增强说服力,使论证更加充分。
反语: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修辞方法及作用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 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
强调了+对象+特性 设问 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
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
强调
加强语气
对比 强调了……突出了…… 反复:
强调了……加强语气
(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青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
(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7)设问: 自问自答,引入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写作手法及作用
(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突出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拘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9)衬托手法(侧面烘托):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10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11)欲扬先抑手法: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 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12)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答题格式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 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
强调了+对象+特性 设问 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
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4反问
强调
加强语气
5对比 强调了……突出了…… 6反复:
强调了……加强语气 各个修辞的作用
比喻主要的作用有:
(1)是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使事物生动具体,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2)是用浅显的或人们熟悉的事物对深奥难懂的的事物加以说明,便于人们深入理解。
拟人主要的作用有:
(1)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事物的特点,把事物写活了,使文章更生动,事物特点更突出
(2)形象地写出事物特征,并且可以使文章耐看,不枯燥无味使描写的事物具有了人的感情,使文章更具有情趣容易理解
反问主要的作用有:
(1)可以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为文章奠定一种激昂的感情基调。设问主要的作用有:
(1)引起别人注意,启发读者思考,也可以加强作者想表达的思想,引出下文,承上启下。
(2)强烈地表达了句子的主要内容.排比主要的作用有:
(1)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节奏感强,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夸张主要的作用有:
(1)深刻、生动地揭示事物的本质。
(2)烘托气氛,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表达的效果。
7.木兰诗修辞手法作用 篇七
一、知识要点
1、正确辨识和运用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借代等常见的修辞手法,理解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表达作用;
2、能依据要求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3、语言表达能做到简明、连贯、得体;
4、理解并掌握常见的修辞方法的表达作用。
二、从题型分析看,对修辞的考查要求是:
①有对修辞手法的辨识选择题,包括一种或多种方法的辨识。解答时,要求考生能透彻了解八种修辞手法各自特点,尤其注意区别清楚容易混淆的几种修辞手法,如比喻的三种形式,设问与反问的区别,排比与反复的区别等。
②有对各种修辞作用的理解、分析、判断题。解答时,除了抓住各种修辞的本质特征去辨析外,更重要的是结合句意进行理解,不仅要分析修辞对描述对象的表现效果,还要体会出作者珠思想、意图。有的还要结合课文内容去把握。
③还有修辞手法的实际运用题(包括主观题和客观题),其中主观题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重视。如提供带有某种修辞手法的情境,用规定的方法仿写句子等。
三、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很多,主要有以下九种:比喻、比拟(分为拟人、拟物)、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等。这些修辞中,考查的最多的是比喻。
对这九种要求掌握的修辞格,首先要熟记其定义、理解其要点,并能正确辨析,熟练运用。
一般说,比喻、比拟、夸张、借代是语言类;对偶、排比、反复是结构类;反问和设问表述增强语气类。这九类修辞手法的含义、作用和表达效果各不相同,下面做一简要归纳。
1.比喻
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某一具体、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作用:即打比方,帮助人容易深入理解。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简洁,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比喻由三部分构成:〈1〉本体、〈2〉喻体、〈3〉比喻(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
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具体见下表:
类别 特点 本体 比喻词 喻体 例句
明喻 甲像乙 出现
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 出现
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暗喻 甲是乙 出现 是、成为 出现
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借喻 甲代乙 不出现 无 出现
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注意:
不要把有“像”“好像”的句子都看成比喻句。
在多数情况下,“像”“好像”“仿佛”表示比喻,但是要注意以下情况不是比喻:
①表示比喻的:他长得很像他哥哥。
②表示推测、揣度的。如:他刚才好像出去了。
③表示例举。如:攀枝花有很多风景优美的去处,像二滩水库、米易溶洞。
④表示想象。托起它,好像世界上的一切生命都在我掌中似的。
【附】通感
所谓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
作用:通感的运用可以收到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其表达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它能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它能不拘一格,行文活泼;它能准确表达,含意深远;它能充实诗文的意境,构成特殊的艺术美。最典型的例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
此外有:
“晨钟云外湿”(杜甫《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以“湿”字形容钟声,所闻之钟声,穿雨而来,穿云而去,故“湿”,触觉与听觉相互沟通。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高山,汤汤乎若流水”(《吕氏春秋·本味》)听琴声而知志在高山、流水,听觉与视觉相互沟通。
2.比拟
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作用: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令文章更生动。
(1)拟人: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例句:
〈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春》朱自清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杜甫
〈3〉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春》朱自清
(2)拟物(借物模拟人):
①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例句:
〈1〉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
〈2〉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例句:
〈1〉火山发出一声咆哮。
〈2〉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花淀》孙犁)
【比喻与比拟的比较】
比喻和比拟,都是加强语言形象性的修辞手段,但它们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方式。初中教材中说:“比喻重在‘喻’、即以甲事物晚乙事物,甲乙两物有主有从;比拟重在“拟”,即将甲事物当作乙事物,甲乙两事物彼此相融,浑然一体."这仅是一种概括性的区别原则,如果教师照本宣科,不仅初中学生不易理解,就是初中学生也怕难于接受.我以为必须作进—步的全体阐释。
(一)比喻与比拟的性质不同、作用不同.比喻是用与本体事物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作比‘也就是打比方;一定得有相似点,通过相似点使本体同喻体联系起来,唤起人们的联想,使人更具体地惑知事物。比拟即模拟,它是用乙事物具有的特性(包括称渭、动作、行为等)写甲事物,或者说是把乙事物的特性“强加于甲事物。乙事物—般是有生命力的,能活动,有感情的;它比甲事物具体实在,于是本来较抽象、不太实在的事物变得具体实在了,当然就增添了语言的生动性。由此可见,比喻强调的是甲乙两物的相似性,而比拟却是利用它们之间的不同特性,使两体融为一体,这是区别比喻和比拟最重要的标志。请看如下例句:
(1)故人已经成为瓮中之鳖,不好玫暂且围着算了。(徐海东《奠基礼》)
(2)他确乎有点像一橡树,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老舍《骆驼祥子》)
(3)月亮一露面,满天的星星惊散了。(杨朔《金字塔夜月》)
(4)真理它却不会弯腰。(臧克家《胜利的狂飚》)
例(1)取瓮中之鳖待擒这一点说明敌人当时的处境,二者有相似点,能给人具体形象的感受,这是比喻。例(2)从树的外形特点联想到样子的外貌、气质特征,两者有相似点,也属比喻。例(3)“月亮”“星星”本是无生物,并无“露面”“惊散”这样的特征,现以生物的特征描写它们,只是为了让其情态逼真,跃然纸上,这是比拟。例(4)将无形的抽象物“真理”人格化、形象化,也属比拟。
(二)比喻与比拟的句式结构不同。比喻句由本体、喻体和喻词三部分组成。借喻虽然不出现喻词和本体,但可以变换为有喻词和本体的明喻、暗喻。不管是哪一种比喻,始终都有喻体;比拟句主要是借助想象,将本体模拟为人的或物的某种行为、动作或情态,不论是拟人,还是拟物,始终都无拟体。例如“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袁鹰《十月长安街》)。这是暗喻、由本体(长安街)、喻体(大海)、喻词(成)构成,又如“我们之闻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鲁迅(故乡))。这是借蝓,借“厚障壁”比喻“我”与闰土之间形成的隔阂。它把本体和喻词都隐去了,只用喻体代替本体。另如“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高尔基《海燕》)。这却是拟人句,将“波浪”当作人描写,赋予它一些人的动作和思想感情。
比喻和比拟虽然是两种党见而又容易混淆的修辞格,但只要我们把握了区分两者的要领,就会一目了然。
3.借代
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①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②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
③具体代抽象
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
④工具代本体。
例如: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榆钱饭》)
⑤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
【借喻与借代的区别】
借喻和借代都是隐去本体,只出现客体(喻体或借体)的辞格,因而容易混淆,下面介绍简便的辨析方法。
首先看本体和客体之间是否有相似性,没有相似性的肯定不是借喻。如“旌旗十万斩阎罗”“南国烽烟正十年”中“旌旗”“烽烟”到底是借喻还是借代用法呢? 先了解这两个词的含义。旌旗:旗帜的通称,这里指部队。烽烟: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高台上点燃起来作报警用的火,后泛指战火或战争。大家想想,“旌旗”和“军队”,“烽烟”和“战争”之间没有任何相似性,因此可以判断这两词的用法不是借喻。
借代的本体和客体之间有相关性,借代用法就是借用和本体相关的事物来代指这个本体。古代军队在行军和作战时都举着自己特有的旗帜,旗帜既用来区分敌我,又用来指明军队前进的方向。因此可以用旌旗来代指军队。“旌旗十万”即“十万旌旗”。“旌旗”不能发出“斩”的动作,能发出“斩”的动作的肯定是人,所以“十万旌旗”指“十万军队”。同理,古代一遇敌人侵犯,边境就燃狼烟报警,所以“烽烟”“狼烟”俨然成了战争的代名词。“南国烽烟正十年”就是“南国战争正十年”。
所以,把握住借喻的本体和客体之间具有相似性、借代的本体和客体之间具有相关性这一特点,就能将二者区分开。
其次看能否转换成明喻,能转换成明喻的是借喻,不能转换成明喻的肯定不是借喻。如“敌人像狗一样夹着尾巴逃跑了”运用的是明喻,换成借喻就是“这条狗夹着尾巴逃跑了”。在上面两句中,本体是“敌人”,喻体是“狗”,喻词是“像”。由明喻到借喻,只是省略了本体和喻词。因此所有借喻只要增加本体和喻词都可以转换成明喻。“旌旗十万斩阎罗”一句假设是借喻用法,“旌旗”是喻体,“军队”是本体,转换成明喻就成了“军队像十万旌旗一样斩掉了阎罗”,显然不成句子。同理,假设“南国烽烟正十年”运用的是借喻手法,那么“烽烟”是喻体,“战争”是本体,转换成明喻就成了“南国的战争像烽烟一样整整十年”,显然不成句子。因此可以断定以上两句不是借喻用法。再,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以是借喻用法,也可以是借代用法。
那么如何辨别呢?这时就要看与客体相应的词语是否采取相应的比喻说法。借喻是以此哺彼,重在喻,因此与客体(喻体)相关的词语必须采取相应的比喻说法,借代是以此代彼,重在代,因此与客体(借体)相应的词语不必改成与之相应的说法。请看下面两例。
〔A1〕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借喻)
〔A2〕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榨尽了我们的血汗。(借代)
〔B1〕大白熊呲牙咧嘴向我扑来。(借喻)
〔B2〕大白熊答应了我的价钱。(借代)
上面两组中A1、B1都是借喻。A1中客体是“毒蛇猛兽”,与它相关的词语“吃尽”“血肉”都采用了相应的比喻说法。这句话可改为明喻“最可恨那些敌人像毒蛇猛兽一样吃尽了我们的血肉”。A2是借代,不能换成明喻。因为与客体(毒蛇猛兽)相关的词语(榨尽、血汗)没有改为与它相应的说法,可见客体只是作为一个代号,换个名字罢了,并不是用来打比方的。毒蛇猛兽代指反动统治者或敌人。改为一般说法就是“最可恨那些反动统治者榨尽了我们的血汗。”
第二组中B1是借喻,可转为明喻“那个人像大白熊一样向我扑来。”形象地描写了那个外国人肥胖的身躯、笨拙的动作,又像熊一样凶狠。而在B2中“大白熊”仅代指那个又白又胖的外国人,是用某人的特征来代替该人,与它相应的词语“答应”没有改成描写动物相应的说法。若改为一般说法就成了“那个人答应了我的价钱。”但不能改为明喻:“那个人像白熊一样答应了我的价钱”,显然不成句子。总之,看与客体相应的词语是否采用相应的比喻说法。若是借喻,与客体(喻体)相应的词语必须采取相应的比喻说法;若是借代,与客体(借体)相应的词语不必改成与之相应的说法。如果从以上三方面进行辨析,就不难将借喻和借代区别开。如“丈夫难过了,她却觉得安慰,到底,萤火虫飞回了车间,她自己也没影响工作。”(《离不开你》)这句是借喻用法。首先萤火虫光虽弱但也要奉献给社会,与耿玉亭身体残废却坚持工作、为社会作贡献二者有相似性,其次与客体(萤火虫)相应的词语“飞”采用了比喻说法,由此可判断这句话运用的是借喻手法。
以下句子中同样运用了借喻手法,分析从略。
1、要清除语言中的“垃圾”,拭去蒙在“镜子”上的灰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奏效的。
2、很难没想,在五颜六色的染缸里,纯丝素绢能够保持自己的洁白。
(1、2选自《大家都来讲究语言的文明和健康》)
3、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故乡》)
下列句子运用了借代手法,读者可以自己分析。
4、“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里的稀饭烧滚„„(《包身工》)
5、郭全海解下青骡马,翻身去撵玉石眼去了。(《分马》)
6、先生,给现洋钱,袁世凯,不行吗?(《多收了三五斗》)
7、花白胡子恍然大悟似地说„„(《药》)
4.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故意地夸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作用: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1)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例句: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2)缩小夸张: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例句: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
(3)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
例句:她还没有端酒杯,就醉了。
5.对偶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或相近,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易于记忆,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主要方式:
〈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句: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6.排比
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或增强表达效果)。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例句: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7.反复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即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
〈1〉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例句: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作用:主要运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的作用。同时,反复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怎样区别排比和反复
排比句至少是三个句子,反复句是两个以上的句子。排比句的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有共同的词语。
反复句是两种以上相同的语句重复,为了突出强调。
如:
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排比)
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呻吟着。(反复)。
8.设问
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或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即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总的作用是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用在标题上,能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更好地体现文章的中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也可以婉转表达情感,引起读者思考和重视,领会主题。
例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9.反问(激问、反诘、诘问)
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作用:表达鲜明,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例句: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怎样区分设问和反问
设问和反问都是有疑而问,但是设问是自问自答,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则是问而不答,以加强语气。
如: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战士。(设问)
难道你就觉得只是树?(反问)
以上修辞手法在实际运用中,因种种原因常常会出现一些误用情况,因此,运用时务必注意:
1.比喻:要贴切、生动;要注意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比喻的喻体必须是常见、易懂的事物;
2.比拟:必须是自己强烈感情的流露,感情必须与所描写的环境气氛协调一致;进行比拟的人和物或物和物,在性格、形态、动作等方面应该相似或相近。
3.借代:借体必须有明显的代表性,使人一听就明白所指称的事物;用人物的形体特征作借体时,要注意它的褒贬色彩和使用场合的不同。
4.夸张:要以客观实际为基础;要明确、显豁,不能又像夸张,又像事实;要力求新颖。
5.对偶:要尽量做到上下联字数相等、结构一致、音节和谐,注意相关;要尽量做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6.排比:必须从内容的需要出发,不能生拼硬凑排比的形式。排比是多项并举的,有的是多项全举,有的是在多项中举其要者,留有弦外之音、言外之意,让读者自己深思,后一种排比的句末要用省略号。
此外,引用、反语、反复、双关等修辞手法也常常会考到,下面一并说明。
1.引用
引用现成的话(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为明引和暗引两种。
作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1〉明引(直接引用)。
例句: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
〈2〉暗引(间接引用)。
例句:失败乃成功之母,你千万不要气馁。
2.反语
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如:(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3.双关
利用词的多义及同音(或音近)条件,有意使语句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就是双关。
作用: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1〉谐音双关。
例如:“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杨”实际上是指杨开慧,“柳”实际上是指柳直荀)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丝”即“思”的意思,以此来表达男女之间的爱情)
〈2〉语音双关。
是一种根据词的多义条件而故意导致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方式。这种修辞在歇后语中经常出现。例如:
茶壶里煮饺子——心里有嘴倒不出
老太太抹口红——给你点颜色瞧瞧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四、【示例精析】
[题一] 对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他发现是我,头摇得像拨浪鼓似的。
②像这样的老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
③在一个孩子的眼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
④老爷子小心,别顾着说话——看掉下来把屁股摔成两半!
A①比喻②反问③排比④比喻
B①夸张②设问③排比④比喻
C①比喻②反问③排比④夸张
D①比喻②反问③夸张④夸张
[解说]此题主要考查考生能否正确理解和辨识几种常用的修辞手法,题型是一道正选题。从所给的选项看,设计意图非常明确,把几种判断上容易混淆的修辞手法拿来让考生分辨,这就要求在解答是一定要用心捕捉文句中体现修辞手法特点的信息,结合有关的知识加以判断。
[答案] C
[题二]“远远望去,宛如一群雪白肥壮的大狮子,有坐着的,有卧着的,有两两相对的,有簇聚成团的,原来这是一座宣石假山”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 打比方;抓住了个园“冬景”的颜色、形状与白雪、狮子相似的地方,其作用在于突出个园的“冬景”的特征,使说明的事物更加生动、形象,使文章富有文采,激发阅读兴趣,(答到意思即可)
[解说] 考查的着眼点是对考生运用修辞手法能力的考查,同时也对学生语文多方面的能力进行检验。
[题三] 下列句子修辞手法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图书馆是书籍的宝库,那里贮藏着无数的人类智慧的结晶。
B.蚂蚁身躯虽小,但力量很大,一只蚂蚁可搬动一粒米,一群蚂蚁不就可以翻江倒海了吗?
C.那翠绿的叶片,那满树的繁花,给我这小小的书房带来了一室的春光,一室的清香,一室的暖意。
D.盛开的藤萝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彼此推着挤着,好不热闹。
[解说]这是一道错选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和应用。设计时没有给出可供判断的修辞手法,而是要求考生自己审读文句,独立体会出作者所运用的修辞。不仅如此,还要求考生对修辞手法运用的合理性做出判断。这就给考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蚂蚁的力量进行夸张,但不知夸张的运用应注意:①必须注意真实,不能哗众取宠;②必须合乎逻辑,不能片面夸张;③必须防止误解。
[答案] B [题四]文中的语言富有表现力,结合上下文作简要品析下面句子。
金黄的麦子都张了口,几乎要叫出声来。
答: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麦子等待收割的情形。
[解说]这道题表面上看来是一道语言品析题,其实考查的就是修辞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理解运用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认真阅读文章,揣摩语句。
[题五]对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方法及其意义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想起它(纺车),就像想起旅伴,想起战友,心里充满着深切的怀念。
运用比喻,抒发作者对延安纺车深厚真挚的感情。
B、你们是早晨初升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运用拟人,抒发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朝气蓬勃的青年一代寄予厚望。
C、奋斗,是改变现实的杠杆,是亿万人民共攀现代化高峰的紧实阶梯。
运用排比,使抽象的概念和道理变得更加严谨。
D、你就是调尽五颜六色,又怎能画出祖国的面貌呢?
运用夸张,意在表明多调一些颜色,祖国的面貌是可以画出来的。
[解说] B项修辞手法应为比喻,C项修辞手法也是比喻,D项意在表明即使你调多少种颜色,也无法把祖国的面貌画出来。
8.小学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篇八
1、比喻: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作用: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答题方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事物+特征 如:窄窄的木板,是一支飞鸣的利箭。
小小的三角帆,是一支彩色的大翅膀。
2、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
作用: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
答题方法:赋予+事物+人的感情(或生命),生动+思想感情。如:腾跃时,模样像是欢乐;打旋时,模样像是眩晕;倾斜时,模样像是胆怯…((张歧《信念——看帆板表演》)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
作用: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答题方法: 故意扩大(或缩小),引发想象或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三千丈”为扩大夸张)
②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芝麻粒儿”是缩小夸张)
4、对偶: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的两个句子,或短语。
作用: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答题方法:富有节奏感和音乐性, 增强表现力。
如: ①满招损,谦受益。②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③四十年别井离乡,雁沓鱼沉;五百个月缺月圆,梦萦魂牵。
5、排比: 三项或三项以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语气一致的几个短语或句子。
作用:增加语势,说服力强,感染力强,起强调作用,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议论文往往增加语势,起到了强调论证观点的作用,可增强语言的气势。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答题方法:加重语气,增强语势,表达了强烈的+感情.如:人生旅途中有多少携手相伴的朋友,多少次肝胆相照,多少次投桃报李,又有多少美丽温暖的回忆。
6、设问:形式为自问自答。为了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作用: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在结构上还起到引出下文、承上启下、使条理清晰的作用。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如:这七人端的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正是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三阮。
7、反问:只问不答。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因此,不需要回答。作用: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作用,使印象更深刻。答题方法:加强语气,引发读者思考。
如:难道中学老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装在套子里的人》)
8、反语 :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实际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意思是相反的。作用:比直接说更有感情,更有力量。
答题方法:有幽默、讽刺的表达效果,增强文章的战斗力。
如:“友邦人士”从此可以不必“惊诧莫名”,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
9、反复: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反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间隔出现。如: ①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
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10、借代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
如: 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作用: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如:你们是初升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革命加科学将使你们如虎添翼,把老一代革命家和科学家点燃的火炬接下去,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11、对比 :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如:
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作用:强调,突出,使好的更好,坏的更坏;答题格式:强调了……突出了……
12、通感: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作用: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收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
最典型的例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
13、用典:诗文中,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
作用:丰富而含蓄地表达内容和思想。
答题方法:言简意丰,以简洁的文字营造了+意境,表达了+思想感情。14.联想:看到某事物,从而联想到一些事物,也就是想象。作用: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的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也叫夸饰或铺张。
15.呼告:写文章时,对著不在面前的人或直接呼唤,并且和他说起话来的修饰手法。
作用:能增加抒情效果,加强感染力。
16顶真:作用:不但能使句子结构整齐,语气连贯,而且能突出事物之间花环相扣的有机联系。
修辞方法的表达作用
(1)比喻的作用是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形象,使说理更透彻。
(2)拟人的作用是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3)夸张的作用是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引起联想,使表达的事物更突出、更鲜明。(4)排比的作用是增强语言气势,深化思想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5)对偶的主要作用是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有音乐美。
(6)对比的作用是能使语言色彩鲜明,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7)反复的作用是突出思想,强调感情,有时能够加强节奏感。
(8)借代的作用是可引人联想,形象突出、生动、具体、使特点更鲜明。(9)设问的作用是提醒人们注意、引起思考、突出某些内容。
(10)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感情,以使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写作手法及其作用
1、象征,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2、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3、先抑后扬,引发好奇,感情铺垫,引发好奇。
4、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的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5、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6、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7、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8、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9、渲染烘托,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比较一下,我们就可以发现二者的不同点:渲染在于对某种事物的有意重彩泼墨式的描写;衬托却是通过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的描写,对该事物起到映衬作用。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时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对用来衬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
10、联想想象,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11.(间接)描写:侧面烘托出该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简洁精练。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12.伏笔和铺垫: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13.照应:记叙文: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
【木兰诗修辞手法作用】推荐阅读:
常见修辞手法的作用08-06
各种修辞手法的作用09-16
修辞手法借代07-20
常见修辞手法教案06-15
高考语文修辞手法06-17
对偶修辞手法举例08-17
修辞手法练习题选择08-29
常用修辞手法教学设计(培优)06-16
古诗词中常见修辞手法07-28
句子的说明方法和修辞手法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