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德育现状分析及教育措施(共11篇)
1.中学生德育现状分析及教育措施 篇一
中学生德育论文中学生德育教育论文:
浅谈中学德育教育现状及对策
摘要:中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时期,也是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时期,特别是处在青春发育的初高中学生,正由儿童向成人过渡。他们思想单纯,爱好学习,追求上进,充满幻想,可塑性大。但由于中学生辨别是非能力差,因而容易接受各种思想的影响。他们在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时,能否全面认识、理性分析问题,不是部分人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
关键词:青少年 德育教育 心理健康
众所周知,中学德育即狭义的认为中学政治思想品德教育,它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地影响,把一定的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人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学校教育的核心工作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中学生是未来的主要建设者和接班人,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前途和命运。
一、中学生的德育现状令人深思
1.青少年违法犯罪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呈上升趋势,接二连三发生的青少年抢劫案件令人触目惊心。例如,网上披露某校一学生由于在考试中5门功课不及格,难以向家人交待,竟将父母砍伤,某学校学生为在网吧上网,没有钱就抢劫等等。
2.厌学学生日益扩大
据对部分学生抽查,近30%学生不爱学习、不想学习。他们整日无精打采或上课睡觉,周末整日泡在网吧,对老师布置的作业置之不理。甚至有学生逃课旷课长达数周的现象。
3.思想严重腐蚀
改革开放以后,人们不可避免地受到商品经济、西方各种思潮和生活方式的负面影响,以致言行上有些“出格”了,甚至出现部分学生生存观念发生改变,缺乏精神支柱,思想空虚,品德下降。
4.日常行为极不规范尤其近些年出现“富二、三代”
在校园,经常听到学生胡侃。脏话臭话随口流露,长发、染发、穿耳者为数不少。
5.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观念淡薄
现在的中学生只知享受,不思进取:只求权利,不尽义务:只知爱幼,不知敬老:只知爱己,不知爱国。缺乏民族自尊心,仁爱之心者比比皆是。
造成上述现状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社会风气的影响,家庭对孩子的溺爱,父母缺乏家庭管教,影视音像制品及网络文化的影响等。另外,是学校在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不能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部分教师对学生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是“眼不见为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还美其名曰:“此乃新形势下的生存之道”。长此以往,思想品德教育形势显得十分严峻。
二、如何实施德育教育
1.从学校的整体改革入手,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
首先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离不开学校教育的全局。要进一步端正办学指导思想,从整体上深化教育的改革。使教育从传统的应试模式转到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轨道上来。改变德育工作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状况。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始终把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把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和首要任务,坚持进行教育改革,形成整体的育人环境,增强德育的实施。
其次应从教师做起,“以身作则,以身示范”,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和政治理论水平。现在,很多教师总认为把教学质量搞上去就行了“对学生思想上出现的诸多问题不关心,所以应提倡教育者必先受教育。学校要不定期的组织教师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等内容,做到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并针对学生存在的思想问题有针对性的开展专题研究,从而加强学校思想教育。第三,德育除了专门的思想政治课外,还应在其它学科中加以渗透。针对学科特点,政治课教学一定要结合当前形式,要在教育教学中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同时在不同学科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特点,在知识传授的同时,顺便启发他们学习的必要性与目的,从理论的角度帮助学生弄懂一些道理。
2.优化育人环境,构建德育网络
中学要优化德育工作环境。要加强协调,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逐步形成一个家庭、学校、社会齐抓共管的德育工作机制。具体地说,要抓好三个方面:一要优化学校主环境,二要改善家庭小环境,三要净化社会大环境。其次是构建德育工作网络。建立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立体德育工作网络,充分发挥社会、学校、家庭教育的职能作用。这是提高德育工作质量,促进德育工作由单一化向社会化转变的根本途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德育工作是一个教育工作者一切工作的核心,一位学生的德育的优劣可能会关系到他一生的命运。不重视德育的教育是没有远见的教育,也是危险的教育。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德育工作,努力探索德育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使学校德育工作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3.转变德育观念,更新德育内容
中学德育首先必须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的基础上,树立符合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德育观念,摒弃形式主义,增强德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其次要针对学生情况,分层次地确定德育的内容和整体规划。要遵循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根据德育工作的总体目标,科学地规划中学阶段各年级的具体内容,实施途径和方法,要根据不同年龄段,不同类型的学生,有区别地进行德育教育。同时学校德育工作还要把创新意识融入其中,这样才能在德育整体教育上有所突破。在教育思想上体现“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教育要求上既有科学性,又有可操作性,在教育内容上从小到大,由此及彼,相互渗透,在教育方式上抓住主渠道,凸现主环节。
4.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营造和谐的心理健康环境
首先要抓校园文化建设,这是心理的隐形教育,能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氛围。优美的校园环境,丰富的文体活动,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心态;其次要抓教师的理论素养。教师应成为心理医生,要有比较丰富的心理学知识,掌握理论武器。平时,教师要多与学生亲密接触,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走近学生的心灵,解除师生间的心
理屏障。总之,教师应以良好的形象,细致地疏导工作消除学生眼中的“信任危机一,真正成为学生信赖的好朋友。
德育教育是一项塑造人灵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及学生本人的密切配合,涉及到学校、家庭及社会教育的各个环节。学校必须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始终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首位,以“三个面向”的要求为指针,以创建一流教育为总体目标,以正确处理德育和智育、体育、美育的关系为指导原则,把德育研究与德育教育紧密结合,把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作为工作重点,切实加强干部队伍和班主任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积极引导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才能使他们成为合格的、高素质的、国家所需要的有用人才。
2.中学生德育现状分析及教育措施 篇二
一、中学生的德育现状令人深思
1. 青少年违法犯罪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近年来, 青少年违法犯罪呈上升趋势, 接二连三发生的青少年抢劫案件令人触目惊心。例如, 网上披露某校一学生由于在考试中5门功课不及格, 难以向家人交待, 竟将父母砍伤, 某学校学生为在网吧上网, 没有钱就抢劫等等。
2. 厌学学生日益扩大
据对部分学生抽查, 近30%学生不爱学习、不想学习。他们整日无精打采或上课睡觉, 周末整日泡在网吧, 对老师布置的作业置之不理, 甚至有学生逃课旷课长达数周的现象。
3. 思想严重腐蚀
改革开放以后, 人们不可避免地受到商品经济、西方各种思潮和生活方式的负面影响, 以致言行上有些“出格”了, 甚至出现部分学生生存观念发生改变, 缺乏精神支柱, 思想空虚, 品德下降。
4. 日常行为极不规范尤其近些年出现“富二、三代”
在校园, 经常听到学生胡侃, 脏话臭话随口流露, 长发、染发、穿耳者为数不少。
5.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观念淡薄
现在的中学生只知享受, 不思进取;只求权利, 不尽义务;只知爱幼, 不知敬老;只知爱己, 不知爱国。缺乏民族自尊心, 仁爱之心者比比皆是。
造成上述现状原因是多方面的, 诸如社会风气的影响, 家庭对孩子的溺爱, 父母缺乏家庭管教, 影视音像制品及网络文化的影响等。另外, 是学校在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 不能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部分教师对学生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是“眼不见为净”, “事不关己, 高高挂起”。还美其名曰:“此乃新形势下的生存之道”。长此以往, 思想品德教育形势显得十分严峻。
二、如何实施德育教育
1、从学校的整体改革入手, 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
首先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 离不开学校教育的全局。要进一步端正办学指导思想, 从整体上深化教育的改革。使教育从传统的应试模式转到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轨道上来。改变德育工作说起来重要, 干起来次要, 忙起来不要的状况。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 始终把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把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和首要任务, 坚持进行教育改革, 形成整体的育人环境, 增强德育的实施。其次应从教师做起, “以身作则, 以身示范”, 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和政治理论水平。现在, 很多教师总认为把教学质量搞上去就行了“对学生思想上出现的诸多问题不关心, 所以应提倡教育者必先受教育。学校要不定期的组织教师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等内容, 做到紧跟时代步伐, 与时俱进, 并针对学生存在的思想问题有针对性的开展专题研究, 从而加强学校思想教育。第三.德育除了专门的思想政治课外, 还应在其它学科中加以渗透。针对学科特点, 政治课教学一定要结合当前形式, 要在教育教学中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以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 同时在不同学科教学中, 根据学生的特点, 在知识传授的同时, 顺便启发他们学习的必要性与目的, 从理论的角度帮助学生弄懂一些道理。
2. 优化育人环境, 构建德育网络
中学要优化德育工作环境。要加强协调, 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 逐步形成一个家庭、学校、社会齐抓共管的德育工作机制。具体地说, 要抓好三个方面:一要优化学校主环境, 二要改善家庭小环境, 三要净化社会大环境。其次是构建德育工作网络。建立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立体德育工作网络, 充分发挥社会、学校、家庭教育的职能作用。这是提高德育工作质量, 促进德育工作由单一化向社会化转变的根本途径。“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 德育工作是一个教育工作者一切工作的核心, 一位学生的德育的优劣可能会关系到他一生的命运。不重视德育的教育是没有远见的教育, 也是危险的教育。因此,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 认真研究德育工作, 努力探索德育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 使学校德育工作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3. 转变德育观念, 更新德育内容
中学德育首先必须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的基础上, 树立符合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德育观念, 摒弃形式主义, 增强德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其次要针对学生情况, 分层次地确定德育的内容和整体规划。要遵循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根据德育工作的总体目标, 科学地规划中学阶段各年级的具体内容, 实施途径和方法, 要根据不同年龄段, 不同类型的学生, 有区别地进行德育教育。同时学校德育工作还要把创新意识融入其中, 这样才能在德育整体教育上有所突破。在教育思想上体现“千教万教, 教人求真, 千学万学, 学做真人”;在教育要求上既有科学性, 又有可操作性, 在教育内容上从小到大, 由此及彼, 相互渗透, 在教育方式上抓住主渠道, 凸现主环节。
4.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营造和谐的心理健康环境
首先要抓校园文化建设, 这是心理的隐形教育, 能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氛围。优美的校园环境, 丰富的文体活动, 和谐的人际关系, 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心态;其次要抓教师的理论素养。教师应成为心理医生, 要有比较丰富的心理学知识, 掌握理论武器。平时, 教师要多与学生亲密接触, 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 走近学生的心灵, 解除师生间的心理屏障。总之, 教师应以良好的形象, 细致地疏导工作消除学生眼中的“信任危机”, 真正成为学生信赖的好朋友。
德育教育是一项塑造人灵魂的系统工程, 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及学生本人的密切配合, 涉及到学校、家庭及社会教育的各个环节。学校必须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 始终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首位, 以“三个面向”的要求为指针, 以创建一流教育为总体目标, 以正确处理德育和智育、体育、美育的关系为指导原则, 把德育研究与德育教育紧密结合, 把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作为工作重点, 切实加强干部队伍和班主任队伍建设,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 积极引导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 才能使他们成为合格的、高素质的、国家所需要的有用人才。
摘要:中学生正处在长身体, 长知识时期, 也是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时期, 特别是处在青春发育的初高中学生, 正由儿童向成人过渡。他们思想单纯, 爱好学习, 追求上进, 充满幻想, 可塑性大。但由于中学生辨别是非能力差, 因而容易接受各种思想的影响。他们在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时, 能否全面认识、理性分析问题, 不是部分人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
3.中学生德育现状分析及教育措施 篇三
一、目的和意义
了解德育现状,如法纪、道德、思想、心理等。
分析学校德育的实施状况及教育效果,获得反馈信息。
了解课题组制订的德育目标是否具有层次性、针对性。
了解学生的需求与兴趣,提高德育内容的实效性、可接受性、趣味性。
二、问卷与座谈调查统计
(一)最关心的问题的调查
1.政治方面。学生最关心的问题依次是“为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中国而奋斗”(占71.47%)、“知道或掌握邓小平理论”(占46.93%)等。
2.思想方面。学生最关心的问题依次是“国内外大事”(占52.13%)、“未来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占48.13%)、“如何才能使自己的人生有意义”(占41%)、“如何获得最佳学习方法”(占36.43%)等。
3.道德方面。学生最关心的问题依次是“了解和学会交际”(占76.4%)、“自觉运用各种场合的文明礼貌用语”(占35.33%)、“多为别人或集体做好事”(占26.6%)等。
4.法纪方面。学生最关心的问题依次是“国家政策、法律知识”(占50.87%)、“养成一两个生活上的习惯”(占48.13%)、“人身安全”(占46.53%)等。
5.心理方面。学生最关心的问题依次是“如何使生活更加充实”(占54.7%)、“学点个人特长”(占36.13%)、“将来干什么最好”(占30.47%)、“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占27.42%)、“参加集体活动,广交朋友”(占24.26%)等。
(二)德育内容与途径的调查
要求学生在15项活动中选择3~5项最感兴趣的活动,选择2~3项最不感兴趣的活动,其结果是:
学生最感兴趣的活动依次是“体育活动”(占71.73%)、“文艺娱乐活动”(占69.2%)、“社会调查活动”(占57.8%)、“科学技术活动”(占53.53%)、“参观访问活动”(占51.8%)、“心理咨询活动”(占48.8%)等。
学生最不感兴趣的活动依次是“评选班级模范活动”(占36.46%)、“少先队或团课、党课小组活动”(占28.7%)、“义务劳动”(占27.26%)、“社区服务活动”(占25.47%)等。
(三)课程外其他活动的调查
认为有必要参加其他活动的学生占68.8%;愿意参加但学习任务重的学生占48.67%;认为应自己支配课余时间的学生占18.7%。
三、对统计结果的具体分析
1.法纪方面。学生非常关心国家政策与法律,重视学校德育,认为“成人”比“成才”更重要,“成人”是“成才”的前提。
2.心理、德育管理与评价方面。学生基本上认可学校德育管理的方式,如卫生、纪律检查等,更倾向于以班级为单位的管理方式。
3.道德方面。学生对人际交往的知识很感兴趣,部分学生关心结交异性朋友。学生普遍认识到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具有较强的合作意识。
4.德育途径与方法方面。学生喜欢实话实说,愿意参加形式多样的活动。这些活动契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可以加强德育实效性。
由此可见,学生都能以国家利益为重,重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爱好交往,追求人生意义,喜欢有益于身心发展的课外文体活动。但需要注意的是,学生不喜欢说教,不喜欢评选先进个人和班级的活动。
四、启示和对策
学校、家庭与社会都会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产生影响。
德育形式应灵活多样,以学生为本。
利用学生对德育重要性的认识,激发学生参与德育的兴趣。
要将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4.中学生德育现状分析及教育措施 篇四
摘要:在中学教育过程中,学生会经常存在焦虑心理,这种心理状态在相当程度上制约着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以及教学效果的提高。导致中学生焦虑心理的主要原因包括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等。为了减缓或消除这种负面情绪影响,教育工作者需要从普及生理卫生和心理卫生知识,提高中学生的身心发育水平,减轻中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中学生的思想水平, 搞好青少年的心理卫生咨询工作等几个方面着手。
关键词:焦虑症;中学生;学习焦虑
1、引言
焦虑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症,青少年发生率较高。严重的焦虑不仅影响学习、工作和生活,而且可同时危害身心发育,进而影响身心健康。焦虑的预防和治疗是青少年心理卫生工作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焦虑者除持续的忧虑、不安、担心和恐慌外,常常伴有明显的运动性不安和各种躯体上的不舒服感觉[1]。对于学习焦虑,研究者普遍认为它是一种强度较高的消极情绪,主要表现为学生每天把学习挂在心上,提心吊胆,常因为学习而焦虑不安,对考试成绩过分看重,遇到考试就忧心忡忡、无法学习、以至于对学习、考试产生恐惧,影响学习成绩、生活和休息。
正确认识和了解中学生焦虑状况及其产生的原因,对教育工作、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有关中学生焦虑状况的文献表明,有焦虑症状的中学生人数达29.8%[2]。但相对来说,国内对东部发达地区中学生焦虑状况的研究较多,而针对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的研究则比较薄弱。本研究试图以重庆地区中学生为对象,旨在了解重庆地区中学生焦虑的现状,分析其焦虑产生的原因,以期为在重庆地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
2、现状分析 2、1中学生处于一生中最重要、最关键的发展时期,在这个时期要经历一个人一生中最猛烈的身心变化,亦即我们通常所指的青春期的变化。它是一个人由幼稚走向成熟的转折时期。在这个时期,学生面临种种矛盾、烦恼和不安。莎士比亚说,青少年几乎一直处于“忧心忡忡”、思维混乱”的状态。美国儿童心理学之父霍尔指出:“十几岁青少年的情绪通常很不稳定,十分孤独。那是一种不能自控、剧烈变动的精神状态,感情胜过一切。”可见,这时的不稳定性极为突出,学习焦虑是这种不稳定性的重要具体表现之一,是中学生最常见的一种心理状态。2、2据调查,中学生中存在学习焦虑心理的学生占有很大比例。1989年欧洲的一项研究表明:青年期焦虑症的患病率为5—10%。我国中学生的焦虑情况怎样呢?专家对3000名大中学生的调查表明,42.73%的学生“做事情容易紧张”,55.92%的学生“对一些小事过分担忧”,47.41%的学生“感觉人与人之间关系比较冷漠”,67.20%的学生“在心情不舒畅时找不到朋友倾诉”,48.63%的学生对“考试过分紧张,感到有些吃不消” [3]。2、3类似的调查还有许多,它们共同反映了一个问题,焦虑已成为困扰中学生的一个重大心理问题。高中70%以上的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学习焦虑心理。有些学生一进课堂就头疼、一拿起作业就紧张,更害怕考试。据我们从初中三个年级抽样调查来看,初中一年级就有42%的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学习焦虑心理,初二年级的占53%,而初三年级学生中有学习焦虑心理的学生高达68%。学习离不开紧张但过分的紧张形成学习焦虑心理,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有很大影响[4]。学习对他们不是快乐的事,而是一种沉重的负担。3原因分析 3、1从焦虑内容来看,身体症状、过敏倾向、自责倾向、恐怖倾向居于前列,学习压力所导致的心理矛盾往往与其他深层心理问题交织在一起,影响学生心理发展[]。学习焦虑、身体症状、过敏倾向、自责倾向、恐怖倾向是渝东南地区初中生最突出的焦虑内容,与他们处于青春期心理所具有的成人与幼稚、自制与冲动、独立与依赖的矛盾密切相关。3、2我国虽然现在推行素质教育,但考试仍然是评定学生成绩的标准,并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否升入高一级学校继续学习,也影响到就业及终身前途。因而许多教师、家长、学生把升学作为追求的唯一目标,一切的中心皆是围绕学习、升学。由于现在的初中生多为独生子女,面临激烈的学习竞争和升学压力,教师、家长的高期望、严要求,这些内源性和外源性因素导致初中生产生较高水平的学习焦虑。学习压力往往使学生的学习焦虑和考试焦虑增强,在许多方面出现心理偏常,甚至有些学生产生心理障碍[5]。3、3重庆地区经济和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对心理健康教育不太重视。从访谈中了解到,许多学校名目繁多的各种考试让学生常常处于紧张、焦虑状态,而家庭的高期望也无意中成为了他们的焦虑源。同时,中学生多处于矛盾多发的青春期,心理波动比较大,认知结构不完备、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不同步,极易出现焦虑问题。此外,调查组中独生子女学生比例较大,约占总数的70%,这些学生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在遇到与自己意见不统一或受到教育批评时,更容易产生焦虑。4 应对措施
4.1预防中学生焦虑情绪的发生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普及生理卫生和心理卫生知识,提高中学生的身心发育水平;减轻中学生的课业负担,家长不要对中学生期望值过高,对考试成绩过于苛求,减轻中学生的学习压力和考试压力;提高中学生的思想水平,使中学生不仅学到科学知识,而且学会做人,能够正确地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曲折和打击,保持良好的心态,为成年期的身心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搞好青少年的心理卫生咨询工作,提高咨询水平,为中学生身心发育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帮助。
4.2人际交往也是焦虑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没有朋友或朋友很少的中学生焦虑发生风险远远大于有众多朋友的中学生。朋友越多,交际面越广泛,焦虑发生风险越低,原因可能是因为中学生正处于自我概念形成的重要时期,如果不被人喜欢和接受,带来的心理压力会相当高,因此也会出现焦虑。这也提示在进行中学生教育过程中,如何教学生学会在团队中协作和与同学交往等,都对学生的成长有很好的帮助。
4.3矫正中学生过度的焦虑心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的多方配合。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为学生提供健康、宽松的成长环境;其次要改进教育教学方法,让学生愉快学习的风险越高。5 结论
总之,我们必须高度注意中学生的焦虑心理,多方创造条件进行矫正,只要我们付出更多的细心和耐心,真诚地用爱心来浇灌身边一棵棵幼小的树苗,相信他们一定会长成参天大树,在感受恩泽的同时,用枝繁叶茂来回馈哺育之恩。
参考文献:
[1]丁树荣.焦虑困扰着中学生[C]疾病防止百科
5.中学生德育现状分析及教育措施 篇五
[摘 要]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上热议的焦点话题,相比较来说,理工科学生的就业形势比较好,但文科专业学生缺难以寻求合适的岗位,特别是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状况令人担忧。本文深入分析了当前我国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并提出了有效的应对措施,希望能为相关专业学生和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者提供有效的参考价值,提高就业率。
[关键词]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状况;现状;措施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2-0083-02
引言
当前,大学生毕业人数急剧增加,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756万,2017年将会达到795万,学生的毕业形势非常严峻。很多高校的一次就业率并不高,特别是文科类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在毕业后很少能够找到理想的工作职位。社会上对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印象就是,可以到国企、银行等高收入行业工作,然而这只是少数,大部分都遇到了就业难的问题,急需解决。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
(1)各专业之间差异较大,学生目标定位较高,就业指导难度大。在我国大多数的高校中,都将经济类和管理类相关专业并入一个系或学院,将此类专业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教学管理,并进行统一的就业指导对待,然而实际上这些专业所面临的情况具有一定差异性。如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这些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市场需求旺盛,拥有广阔的就业前景,但另有一些如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等专业,由于专业定位不明确,或者国内相关行业发展滞后等原因,市场对口需求较少,就业比较困难,因此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就应该给予不同的就业指导策略。此外,相比理工专业,经济管理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目标定位的较高,更加趋向于选择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就业,学生和家长对于就业的期望值较高,这就致使学校难以有效开展就业指导工作。
(2)毕业生中女生较多,供需矛盾突出。在我国,除了专门的财经类高校培养大量的毕业生外,多数综合类高校甚至是理工类院校,也为社会上输送大批的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然而各企事业单位却没有那么大的市场需求,这就造成了非常突出的供需矛盾,产生了严重的失衡现象。另外,在这些经济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中,女生占据着更高的比例,但是很多用人单位处于自身效益的考虑,担忧女性生育问题造成工作的耽误,无形中增加了运行成本,因而就不喜欢去录用女毕业生,这也加剧了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3)专业市场需求分散,竞争压力大。与理工类专业不同,各企事业单位每年招聘经济管理学生的人数相对较少,想要找到一份适合的工作,学生必须投入更多精力奔走于各类校内外招聘活动,应聘大量岗位,以提高求职命中率。大多数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没有明显的技术优势,潜在的竞争者很多,企业偏向招聘跟产品相关且具有理工科背景的学生,学生在找工作时,经常会遇到不同专业毕业生的竞争,即使与企业招聘的职位非常对口,但也很容易求职失败。
(4)学校急速扩招,相关资源不能同步跟进,没有与社会需求相结合。许多高校盲目的扩大招生数量,但软件设施却难以跟进和更新,而且也不具备充足的师资储备,甚至是外聘教师,很难做好有效的管理。另外,当前大部分高校都与许多各类型的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机制,全方位的了解社会需求,建立起来了各种实验室,注重与企业携手合作来共同培养社会所需求的大学生,但还是会受到许多其他方面的约束,比如一些高校由于受场地的约束,像企业管理、物流管理、国际贸易等许多专业都缺乏实用型实验室,致使学生的能力难以符合社会的需求。促进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实现更加就业的应对措施
要充分解决上述就业中所出现的矛盾问题,高校应以从提高学生求职能力为出发点,了解学生的根本需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加强学生求职技巧培训,提升整体就业质量。
(1)打造完备的就业指导工作制度平台。要想实现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更好的就业,高校就必须充分做好就业前期的调查研究,掌握学生就业动向,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关制度政策措施,进行就业工作战略布置。1)调查研究与指导方案的制定。调查了解学生就业意向、性格、家庭背景情况,制作学生就业档案,并做出学生就业能力评价,制定出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方案;通过对往年毕业生就业去向的分析,结合当年经济形势分析,明确各专业就业目标单位范围,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拓展;制定分专业就业单位类型指南,做出切合各专业实际的就业指导方案。2)制度建设。在院级单位建立“四位一体”的就业工作指导机制,组成以院长为首的院级就业工作领导小组,以系主任为组长、专业教师为成员的系级就业规划指导小组,以辅导员为组长、兼职辅导员为成员的年级就业行动指导小组,以班长为组长,班级干部为成员的班级就业互助小组,确保就业工作思想认识到位、宣传动员到位、信息发布到位、组织执行到位。3)提前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活动。高校要积极做好就业准备工作,从大三学年开始培养学生职业认知及规划能力,开展系列职业指导主题教育,通过模拟招聘会、简历制作大赛、就业心理讲座等措施,帮助学生找准自身定位,提高学生的就业技能。大三暑期,指导学生以社会实践为平台,深入企业上岗实习,使同学们加深对人才市场需求的认识,为毕业班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2)抓住就业指导工作的重点环节,注重过程控制。根据经管专业市场需求分散,就?I周期长的特点,采取分阶段过程控制策略:一方面把握最佳招聘时机,另一方面在大四抓住不同阶段招聘重点开展工作。1)指导学生采取分阶段的具体求职策略。根据经管类专业就业周期长的特点,制定分阶段指导计划。大四上学期,初期动员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招聘会,积累求职经验,遇到适合的岗位尽快签约;中期守住校内招聘机会,积极沟通来校招聘企业,积极推荐与学生自荐相结合,提高中签率。下学期指导学生采取走出去战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足够的招聘信息,制定符合实际的求职标准,有选择的应聘适合的岗位,提高求职成功率;临近毕业还没有落实单位的学生,指导其广撒网、多应聘,先就业再择业。2)依托校内招聘会,积极推荐学生就业。高校要主动联系单位到校招聘并建立长期的用人合作关系,实现就业工作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平时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学生到中西部等人才短缺的地区就业,同时拓展与各类企事业单位的沟通与联系;积极加强与校友企业的合作,邀请各类企事业单位到校招聘,积极推荐学生前往实习,与企业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扩大毕业生的就业面。3)响应政府实施的毕业生就业优惠政策,指导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寻找新的就业突破点。针对党和国家政府近期出台了多项面向大学毕业生报考公务员、事业单位、村官、自愿服务西部等的优惠政策,收集相关招考信息向学生发布,积极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培养学生服务基层的意识,开展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技巧培训系列讲座,让学生有充分把握备考应聘,提高成功几率。
(3)发挥学生求职的能动性,实施个性化就业指导。从专业实际、学生实际出发,力求构建切实有效的就业指导工作机制,并通过多样化的培训、个性差异化的指导,提高学生求职能力。1)通过有效渠道为学生提供大量优质的就业信息,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在指导学生利用好校内信息资源的同时,还应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外界信息,例如一些重点高校的就业网、著名的求职招聘网站、各级政府人才信息网上的信息以及学院老师、校友渠道获取的招聘信息,辅导员应通过筛选整理,定期通过信息渠道向学生发布,最大限度的增加学生的就业选择机会。指导学生正确辨别信息质量与真伪、主动寻找适合自己就业信息。2)加强求职前与求职过程中的专门技巧培训,提高应聘成功率。邀请人力资源的专业老师对学生开设就业指导讲座,对学生的制作的简历进行点评指导,让学生了解企业在招聘时不同的考核考试方法。收集各类企业的招聘考试资料、笔试面试常见题型,分类集中起来向学生发布,使学生在每次求职应聘前做到胸中有数。3)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带头示范作用,班级求职互助小组帮带作用,引导同学间开展求职心得交流。少数学生生活习惯差、行为懒散、找工作不积极,一些同学频繁碰壁,丧失了自信心和积极性,这时教师就要跟学生谈话鼓劲,帮助其认清形势,还要督促其勤跑招聘会,以积极的心态应聘,并动员已就业学生到招聘会上积极推荐班级同学,让拥有笔试或面试经验的同学介绍经验,共同提高求职能力。4)掌握每个学生特点,制定最适合的个性化就业指导方案。跟踪学生就业状况,加强对学生的个案辅导,做到对学生情况有数,有的放矢的开展指导工作。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就业计划,指导学生找到最适合的工作。有一定家庭条件的学生,及时跟家长联系,利用家庭资源寻找工作;对于性格内向,成绩较差的一部分就业困难学生,则通过积极有效的培训,并在招聘会上有针对性地向适合的单位推荐。
(4)教学相长,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培育优秀的经管类人才应突出理论教学的导向性与应用性,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寓教于乐,寓学于乐,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1)因此施教,改革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改革上,强调课程的多样化与应用化,注重课程的国际化,根据不同的地域特点、民俗特点、经济发展特点、校内资源特点、经管类专业特点以及培养个体自身特点,进行灵活多样的个性化课程设置,凸显灵活多样的个性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并要积极与国外优秀大学开展合作培训。2)寓教于乐,改革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教学为主,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培养应用型经管类人才,就要改革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采取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启发式教学模式,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新知识转变为主动的学习和创造。比如可以把问题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模拟教学融入到教学中,广泛应用通讯视频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课堂教学既强调规范性,如在备课、板??、语言使用等方面,又强调灵活性和创造性,如师生互动等,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对于那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采用课程论文、读书报告、开卷考试、口试等多种形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此外,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还可以通过网络、电子邮件与学生在课外进行沟通,解答学生的具体学习问题和学生个体职业发展问题。
结语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优秀经济管理类人才的巨大需求下,高等院校应坚持加大对经管类相关专业的建设和投入,优化经管类人才的培养体系,深入推进教学模式改革,搭建多种实践实训平台,通过“多平台、多环节、多渠道”协同创新,持续探索经管类大学生实践育人的新路,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他们能够更好的实现就业。
参考文献
[1] 施福新.高校就业指导体系的探索[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4(4):49-50.[2] 胡娇,胡艳秋.文科类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解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4(7、8):69-71.[3] 张金芳.高校辅导员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思考[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4(4):113-115.[4] 肖红艳.湖南省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学生培养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4(9).[5] 裴九雄.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4,19,(26):171-173.作者简介
6.小学德育教育现状及对策论文 篇六
一、当前小学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第一,德育定位不准。长期以来,我国的德育理论与实践一直存有误区,德育脱离了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能等其他各育、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学校德育从完整的教育中割裂出来,仅靠单独的德育课程、单独学科的德育教师、单独的德育机构来实施德育。学校里所教的德育与现实生活中的德育实际有一定差距,学校德育脱离了活生生的人际关系,学生很难形成实际的道德体验,因而对现行德育很难产生兴趣。第二,德育观念陈旧,德育价值取向偏移,德育手段和方法单一,德育目标不明确等。传统德育的价值取向过多地强调道德规范知识,忽视学生德行和品格的培养。往往是要求学生被动地听从、盲目地服从道德规范的要求,而不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去感受和体验生活。学生只知道背诵道德条文,使学生把口头的道德言说和自己的生活行为相分离。既往的德育不是激励引导学生,而是设法约束防范学生,对学生过多地控制,导致学生形成表里不一的言行方式,德育很难成为一种内在的道德约束、道德自律。第三,德育主体对德育影响缺乏协调性。家庭与学校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现实中,德育教育不一致,缺乏协调性。学校和家庭相分离。家庭是进行教育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家庭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家庭是儿童最基本的日常生活领域,父母的一言一行以及家庭生活所进行的活动都对道德的养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四,德育课时得不到保障。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有部分学校,课时被压缩、被忽视,甚至在期中、期末考试前被挤占的现象更严重。一课时的内容利用半课时讲完,剩下的课时时间做其他课程的作业,或者不上直接上班主任的课,课时得不到保障。
二、小学德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第一,教育者对德育认识不清,德育教育缺乏实践性。教师及学校领导对德育过程的生活化、活动性、情感性等特点认识不够。学校德育仅通过学科德育课程讲授或灌输德育内容,所讲授的德育内容与现实的生活相脱离。在德育过程中,主要以空洞的说教为主,学生没有产生道德体验,德育要求很难达到内化,因而德育实效不高。第二,长期以来,受到应试教育和升学的影响,大多数家长不愿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各科教师为了学生考个理想的分数,导致出现了“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过于强调考试分数,孩子在家、在校整天忙于学习、写作业、上各种辅导班,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忽视了德育、体育等其他各育的培养,没有时间和机会参加社会实践。家长和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过于偏重智能的训练,而忽视了道德教育,忽视了学生思想品德修养的形成。第三,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制度。在日常的德育教育中,没有可行的评价依据,也没有有效的评价措施,学校既不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也不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学校领导对德育教育重视不够,导致任课教师应付上课,德育教育放任自流。第四,德育教育资源有限,德育教育教师队伍不健全。有一些学校,德育教师是由语文或数学教师兼任,有的是年龄比较大的教师,有一部分是有班主任授课。兼任教师缺乏专业知识,教育精力有限,教学方法单一,致使课程目标的实施力不从心。聘请专门从事小学德育教育的教师,学校认为是浪费经费,浪费人才,不愿过多投资;目前有些刚毕业的大学生,不愿教小学,感觉委屈,大材小用。因此,造成师资力量严重欠缺。第五,当前小学德育实效性低,主要原因是因为小学德育与学生生活相脱节。小学德育应实现生活化,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生活,创设生活化的课堂,以提高课堂效果,组织以社会生活为主题的活动,丰富学生德育情感,让小学德育在生活化中达到更好的效果。
三、改善小学德育教育的具体对策
7.中学素质教育现状与应对措施分析 篇七
关键词:中学,素质教育,现状,措施,分析
0 引言
素质教育在中学是尤为重要的, 因为对于中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素质的教育, 可以为学生打下良好的素质根基, 使学生能够拥有丰富的个性、健康的心理以及强健的体魄。这些无论是在以后的学习还是生活当中都具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1 中学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在九年义务教学中, 中学作为承接小学和高中的桥梁, 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需要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 并不断的深化知识的层次;另一方面则需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并逐步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 中学的素质教育工作就变得非常重要, 也是整个九年义务教育工程中最为重要的素质教育环节。因此可以知道, 在中学注重素质教育是非常重要和必须的。
2 中学素质教育现状
“素质教育”一词, 早已不是什么新名词了, 它已经成为九年义务教育的代名词了。但是九年义务教育真的就是名副其实的素质教育吗?在我看来, 这个素质教育更加像是形式主义。
2.1 教学内容以考试科目为主
中学的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来进行学生素质的培养的, 可是在实际的中学教学当中, 美术、体育以及音乐等不属于中考的考试项目, 所以一些中学院校就对于这几门科目进行削减。这样做严重的影响了学生各方面素质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目的的实现, 使学生缺乏实践应用能力, 学生的能力呈现畸形的发展状态。
2.2 课时安排紧密, 学生课外时间不足
中学的课程安排是, 一节课45分钟, 上午4节课, 下午4节课, 一天总共要上八节课。如果到了中考前期, 还可能会增加1到2节的自习课。由此可见, 中学的课时安排是非常紧密的, 并伴随着严重不足的素质课。这种安排的方式, 严重打压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等, 使学生的素质呈现畸形的发展状态。
2.3 教学模式适用于优等生
目前的中学教学模式是非常单一的, 不具有层次性和人性化。而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是针对于学习优等生, 并没有考虑到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导致学习能力差的学生逐步的在这种教育模式中被淘汰, 并产生失去学习兴趣等问题的出现。
2.4 教学方式以填鸭式应试教育为主
目前的中学教育方式属于“填鸭式”的教学方式, 以教师为主, 教师在讲台前讲课, 以一种强硬的知识灌输方法进行教学。缺乏与学生的互动, 不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使教学过程死气沉沉, 学生不能够全面的获取知识和吸收知识。
2.5 教育体制是计划教育体制
目前的教育体制仍沿袭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教育体制, 以设定计划, 完成计划的形式为主。这种方式便于教学情况的管理, 但却并不人性化, 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学生在这种计划教育当中只是充当一种物化体, 服从于教师的所有安排以及教学计划, 缺乏自主能动性以及学习的自由, 使学生的个性被压抑, 学生素质不能够得到全面的提高。
2.6 不合理的教育结构, 导致应试教育成为教育的主导
九年义务教育为学生、学生家长以及社会上的各阶层灌输了教育的单一结构形式, 使很多人都基本上形成了必须要通过小学、中学、高中再到大学的这种教育结构过程。所以, 在中考和高考中会出现拼学分上重点的思想观念。这种观念造成了学校注重学分、家长注重学分, 致使应试教育形式成为教育的主导, 使素质教育成为形式主义。其次, 这种观念也使得中学毕业生毕业的出路变得狭窄, 只能够通过中考进入高中, 才能够逐步的提高学历。而对于中学毕业学习技能的学生, 社会会给与歧视, 在就业中也会受到很低的待遇。这些情况促使学校不得不以应试教育作为教育的主导, 而家长也默认了这种应试教育, 使学生也不得不选择在这种应试教育中学会生存。
2.7 素质教育没有监督评估制度
面对于上述的中学素质教育现状, 可以知道, 素质教育一直停留在口头上和形式上, 根本没有得到稳固的落实。究其原因就是因为, 教育行政部门没有对素质教育进行监督和评估, 致使素质教育缺乏有效的执行力。而在学校中, 对于教师的评定标准也主要是以学生学分来进行评定。而学校的好坏, 也是根据学校的升学率来作为评定标准。依靠学分来进行评定学校和教师的制度, 致使学校和教师都将学分作为最重要的教学目标。而素质教育没有监督和评估标准, 所以学校和教师就不会注重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致使素质教育无法真正的实现其教育作用。
2.8 师资质量参差不齐
目前中学院校的教师, 有一部分是民师转正, 或是有一些专科生, 这些教师的学历普遍偏低, 并存在着所学专业和所教专业对不上的情况, 这就使教学质量不能够得到有效的保证。其次, 中学院校的一些教师, 是从师范院校毕业。这些教师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 没有专门的素质教育的课程, 所以对于如何进行素质教育仍是无从下手, 只能够根据以往学习的经验来进行教学, 所以仍然不能够走出传统的应试教育和计划教育的形式。
2.9 学校投入建设资金不足
如果想进行素质教育, 需要一些学校设施的保证, 譬如说要保证学生有足够大的活动场所等。而学校一方面是不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 所以不会过多的投入素质教育的建设资金。而另一方面, 是由于学校没有足够的资金来进行学校设施的建设。
3 针对中学素质教育现状的应对措施
3.1 加强素质教育的宣传
素质教育不能够稳固的落实, 不仅仅是学校和教师的原因, 更多的是来自于社会和学生家长的观念问题。因此, 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的宣传不应该只是针对于学校和教师, 更应该从社会上进行宣传。明确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明确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使社会上的人们、学生家长以及学校和教师等都能够形成素质教育的意识, 为素质教育的进行塑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3.2 强化教育体制改革
如果进行素质教育, 就需要将原有看重学分的观念抛弃, 改革教育体制。丰富课程的安排, 使课程和课时分配合理, 全面发展学生德智体美劳的综合素质, 而不只是注重学生智力的培养。其次, 应该将中考的考试制度进行改革, 不应该只是侧重于通过学分来评定学生学习程度和能力, 应该将综合素质的评定作为考试制度的标准。
3.3 完善素质教育监督机制
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合理的建立一套完善的素质教育监督评定机制, 通过强硬的执行力来保证素质教育的有效进行。
3.4 师范类院校应该增加素质教育课程
如果想保证素质教育的顺利进行, 最终还是需要教师具备素质教育实施的能力。而作为培养教师的师范类院校应该开设素质教育课程来加强教师素质教育的能力, 以此来保证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张武.中学德育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06.
[2]肖传喜.对农村中学语文素质教育的探索[J].企业家天地, 2007 (07) .
[3]钟才兰.再谈素质教育, 学校如何发挥作用[J].科学咨询 (科技·管理) , 2011 (06) .
[4]赵国基.改革教育评价是有效推进新课改, 实现教育改革的关键[J].中国西部科技, 2006 (19) .
8.中学生德育现状分析及教育措施 篇八
【关键词】职业院校 德育教育 措施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064-01
一、职业院校学生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德育教育认识不足
在职业院校的德育教育过程中,职业院校的校领导没有给予德育教育工作充分的重视,导致学校德育课程的教师与德育课程的开设不足。此外,部分教师忽视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仅仅将德育理论知识的掌握、专业技能的水平等方面作为评价教学效果的标准。
(二)教育模式单一化
在德育教育的内容上,教师讲授的内容较为陈旧,没有与职业教育的实际情况以及社会发展的需求进行充分结合,导致德育教育内容较为空洞,教条主义现象严重,进而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甚至会使学生产生抵触的心理。此外,由于教师的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导致教学形式较为呆板,进而影响教学的效果。
(三)评价机制不完善
德育教育工作效果的评价具有量化标准不固定的特点,且评价方式较为灵活,而当前职业院校并未建立完善的、高效的德育教育评价体系,再加上评价主体较为单一,导致德育教育工作评价效率较低。
二、职业院校学生德育教育的措施
(一)重视德育教育工作,学校、家庭及社会三方结合
职业院校的校领导应该充分重视德育工作教育的重要性,适当增加校内德育课程的教师,聘请高素质的德育教师,并适当增加德育教育的课程,增加德育教育的授课时间,保障德育教育能够顺利开展。此外,国家相关规定中指出[1],在德育教育上应该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社会教育三者进行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三方的力量。因此,职业院校应该积极贯彻这一思想,在做好学校德育教育的基础上,积极寻求家庭与社会的支持,进而营造出一个学校、家庭以及社会三方结合的德育教育氛围。
(二)提高德育教师专业素质,发挥德育教师的榜样作用
在德育教育过程中,教师的思想水平及其道德品质对学生具有直接性的影响,影响着德育教育工作的效果。因此,学校应该充分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责任意识及其思想水平,定期对其进行培训,强调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增强教师的德育教育意识,同时教师还应该不断进行反思自我,提高自我的道德水平,与学生交流过程中应重视自己言行举止的得体性,于潜移默化中给予学生积极的影响,最终达到德育的目的。
(三)掌握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增强德育教育的针对性
德育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学生心理特征的了解,发现学生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对其进行针对性教育。因此,职业院校的德育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重视学生群体的心理动态,不仅要从理论上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更重要的是从实践上给予学生针对性的教育。这就要求德育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特别是要重视一些学习能力相对较低,且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对这些学生进行正确引导,避免学生思想上产生“误区”。
(四)及时更新德育教育的内容,创新德育教育的方法
从德育教育的内容上来说,应该不断更新德育教育的内容。学校应该不断完善德育教育的相关理论知识,立足于传统德育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充分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到新时期社会对职业技术人才能力的要求,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其创新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从德育教育的方法上来说,应该不断创新教学方法。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德育理论的教学,采用视频、音频以及图片等教学资源授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发学生的潜力。此外,学校可以建立德育教育的网络平台,将德育教育信息上传到学校的官网中,让教师能够与学生之间及时互动,从而扩大德育教育工作的覆盖面,深化德育教育工作的效果。
(五)积极建立激励机制,完善德育教育的评价系统
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学校应该对表现优秀的学生及时进行奖励,肯定学生的行为,激励学生继续践行良好的品德,并为其他学生树立榜样,进而形成一个良好的德育教育氛围。此外,德育教师授课过程中,应该重视对学生的价值趋向及其情感认知等方面的正确引导,及时肯定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还应纠正学生的不足,使学生能够不断完善自己。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职业院校积极展开德育教育工作,不仅是社会对职业人才的要求,更是职业院校提升自身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渠道。因此,职业院校应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方法推进德育教育工作,从而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9.浅谈农村小学生德育教育的现状 篇九
岩口铺中心完小 王松乔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城乡差距日益拉大,越来越多的农村人特别是青壮年都进城务工,将孩子留给祖父母、外祖父母代为照管,久而久之,隔代教育带来了不少负面的影响——隔代亲的教育造成了长辈对孩子的溺爱、宠爱,从而致使孩子们的 “畸形心理”日益呈现。
另外,部分家长久居在外,与孩子交流、沟通的时间极少,使得亲情疏远.一方面,父母、子女之间无亲情可言;另一方面,子女不懂得感恩,更有甚者认为:父母的付出是理所当然的,稍有不如意就又哭又闹。而且这部分家长不懂也不会指导孩子的学习.更谈不上配合学校加强对孩子的管理.甚至无暇顾及孩子的发展.认为只要能给孩子提供不愁吃穿的物质生活就足够了,认为孩子交给了学校,学校和老师就得负责学生的一切.对孩子的学习、日常生活习惯不闻不问、放任自流。因此养成了孩子们不听从管教、自由散漫、无拘无束、唯我独尊、目无尊长、不懂文明礼貌等不良习惯。还有大多数家长和部分农村老师认为:考上大学是孩子们走出农村、摆脱贫困的唯一途径,因此只看到孩子的成绩,对孩子的品德不是很重视,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孩子某些坏习惯的养成。
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其心理、身心发展不成熟,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或他人唆使,而产生偷摸、打架、耍流氓等行为。往往好的不易学,坏的模仿学。如果家长和老师不能进行正确的引导,那么来自外界环境里的不良习气对孩子造成的影响是毁灭性的。
针对农村小学生德育教育的现状,各农村小学应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重塑学生美好心灵势在必行。那么如何加强农村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如何使思想教育入情、入礼、入心,把思想教育工作做到小学生的心坎上呢? 这是当前摆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亟待研究、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首先,加强师德建设,发挥教师示范作用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 :“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最直观、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活生生的榜样。”德育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工作者不只要教给学生丰富的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优良的思想品德,进而为教育事业贡献微薄力量。
学校领导定期和教育工作者一起认真学习《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并对教育工作提出要求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学生眼里教师是完美的,也是学生的榜样。班主任与学生朝夕相处 .更是学生的楷模。因此,班主任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著名教育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 :“你要教育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你自己首先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实践中,努力加强自身素质修养、不断完善自己,以高尚的师德为人师表,即使在最细微处也要彰显 “为人师表”的风范。教师要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熏陶每一个学生。俗话说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教育工作者特别是班主任在 日常生活中要时刻做到:谈吐文雅、庄重含蓄、幽默风趣、彬彬有礼、文明礼仪常伴左右,一言一行都为学生做表率、起示范作用。教学生学会做人 :不管将来自己将会从事何种职业,都要懂得尊重人、关心人、善待谦让人、“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诚实守信,把这些美德一一培植到学生的心灵深处,转化成学生的信念,使其成为学生一笔真正的精神财富。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修身养德,泽被后人。”让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接受教育,懂得做人的道理,学会做人。
其次.在加强教师德育建设的同时要兼顾对家长和监护人的教育
加强家庭教育,家庭、学校携手共同关注学生这个特殊群体,给他们更多的关怀和心理支持,为他们创造健康的心理环境,减少因学习压力而导致的消极情绪反应。
孩子的父母、家庭成员是孩子的第一启蒙老师。父母对子女的期望颇高,但自己却不读书、不学习,不能率先垂范,缺乏合理的约束,父母对孩子的管教不是 “放纵型”的就是 “专制型”。家长要以身作则,当好孩子的表率。真实的德育应该是 “静悄悄”的,它融于家庭的日常生活、人际交往、家庭劳动、学习和家人共同活动之中,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力就体现在这样一种不声不响的言行之中。所以家长们的心理素质、思想意识、思维方式都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在提高家长和监护人的素质的同时,无疑也是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因此学校可以专门成立家长委员会,提供沟通交流的平台,通过邀请一些资深的教育专家,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倾听,树立 “子不教,父之过”的教育责任观,使家长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提醒家长还应主动与任课老师、班主任联系,加强沟通.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共同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快乐地成长。
再次,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必须从点滴小事做起 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巴尔博士曾说 :“孩子的心是一块奇特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能获行习惯的收获;就播上习惯的种子,就能获得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种子,就能得到命运的收获。” 见到垃圾随手捡起来,在校园内轻声慢步行走,见到老师主动行礼问好,帮助小同学拎水,帮助同学学习,拾金不昧,帮助孤寡老人打扫卫生,参加各种公益活动等都要记在本子上。学校每月都对各班的记录进行评比,在校会上进行表扬。这些看似平平常常的小事,其实是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百尺高台起于垒土”的最好体现。
针对农村儿童的特点和需要,有必要建立专门的德育教育管理措施,把抓好德育教育列入学校日常管理目标,有专门的管理计划和方案等。对于一些学生出现的不良倾向和在校内外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要及时处理,耐心地进行说服 和教育。定期家访.定期举行监护人座谈会,交流管教孩子的经验教训,相互沟通交流,共同制定教育策略;开展 “体谅父母”活动、“交往辅导”活动.将心理咨询室引入农村中小学,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等。
教育工作者应给予那些留守学生以更多的关注、鼓励、帮助。爱是教育的基石,对于长期生活在 “孤独城堡”处于父母 “关爱缺失”的孩子们,爱是教育的前提,教育应把爱放在中心位置。教师应与这些孩子们交朋友,多关心、爱护、照顾、理解他们。在安全上,要时刻提醒;在生
活上,尽可能提供帮助 ;在心理上,要细心观察,多方沟通 ;在学习上,要多给予指导;在交往上,鼓励他们融人大班级集体中,减少其心灵的孤独和寂寞,使其保持活泼开朗的学习和生活心态。
最后,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
教育工作者在平时要对学生早抓、早管、早引导,把德育工作融入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并且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真正实现德育工作社会化。
10.中学生德育现状分析及教育措施 篇十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大庆市中学体育课程中武术的开展作了相应的调查和分析,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初步探讨,并提出加强体育教师专业理论知识和业务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优化体育教师队伍结构,加强学校对传统武术项目的重视,以促进武术项目在大庆市各中学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武术;中学课程;教学现状
1前言
中国武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它是华夏民族在长期的生活和斗争中提炼出来的,在政治,经济与文化的长期影响和渗透下,它具有浓厚的民族特征,拥有丰富的内容,在民间代代相传,历久不衰。近年来,随着武术运动的飞速发展,武术国际化步伐的逐步加快,使武术运动得到了更为广泛的普及,从而带动了武术教学的发展,对于武术教学在中学进一步扩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国外还尚未开设武术这门课程,国内武术在中学体育课程中所占的比重甚少。本文通过武术在大庆市中学体育课程中的教学现状,提出武术在中学办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对策,为提高中学武术课程教学质量和办学规模献计献策,使武术在中学体育课程中健康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大庆市六所中学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240份“中学课程中武术教学开展情况调查问卷”,回收212份,回收率88.3%。有效问卷为203份,占回收问卷95.8%。
2.2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大庆市中学武术教学现状进行研究与分析。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学生、教师、武术教学在中学体育课程现状的调查分析
3.1.1中学生基本情况
在被调查203名学生中,男生占调查人数的55.2%,女生占44.8%,男女生比例相差不大,没有太明显的性别偏向,男生喜欢武术占78.8%,而女生仅占37%,明显低于男生,调查表明,女生对武术这项传统运动项目的喜欢程度与男生比较远远低于男生。
3.1.2大庆市中学体育课程中武术师资状况
调查表明,在学生心目中,体育教师武术技能掌握优秀仅占15%,有11.6%的学生认为体育教师武术技能掌握较差,从上面数字可以看出,中学体育教师所具有的武术技能水平很大程度上不能满足于当代学生的需求,直接影响学生的崇拜程度和学习兴趣,提高体育教师自身武术修养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3.1.3中学生对武术的认识与态度
从调查中发现,中学生对学校武术教学的理解方式不同,导致最终意见不同。即使中学生对武术这传统项目在学校开展与否的关注程度不是很高,但是绝大多数学生都知道武术具有修身养性的作用,对身体的肌肉、骨骼、血液循环、呼吸系统等都有明显的增益作用。
3.1.4中学体育课程中武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3.1.4.1武术教学开展不全面
调查的六所学校体育课程的开展情况较好,基础条件都比较优越。但是,学生对学校举办过武术比赛的印象不深。因此,表明武术在中学体育课程中举办规模小,开设学时少。
3.1.4.2武术普及程度不高及设备缺乏
在办学方面,倾向智力开发,轻视体育,将有限的人力和财力放在文化课教育上,致使体育投入严重不足,学校体育设施器材奇缺(特别是武术器材),导致武术教学的开展在学校体育课程中显得暗淡无光。
3.1.4.3组织形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目前大庆市学校体育是以班级为主的教学形式进行。在一个班中,学生接受同样的教育,单一的组织形式忽视了学生的体质状况、运动能力、心理素质等因素不同,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3.2中学武术教学的发展对策
3.2.1加强管理,完善现有武术教学
要提高武术在中学体育课程中地位和作用,首先,校长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武术,使其在中学体育课程中得充分开展。其次,把握机会,利用一切机遇,发展武术教学。
3.2.2提高武术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
首先,热爱本职工作,要努力钻研业务,掌握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手段和方法,完成学校体育任务。二是要进一步深化职业信念,激发武术教师的工作热情,创造性地做好本职工作,努力做一名突出专项特长的武术教师。武术教师自身也应注意选择正确的研究方向和可行的研究方法,科研选题要做到“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防止选题时贪大求全,力不能及,从而中途而废。
3.2.3加强武术教学的物质保障
学校在教学场地,教师武术技能的培训、武术服装和器械等方面的投入应考虑到长期效益,要为武术教学提供良好的物质保障。
4.结论
4.1调查表明学生渴望学习武术知识,掌握武术技能。
4.2武术在中学体育课程中所占学时较少,师资力量薄弱,武术教师在体育教师中人数所占的比例较少,武术开展所提供的物质条件较差。
4.3目前武术在中学不断的得到发展,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研究新型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刘扬.试论武术教学的基本原则[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1):68-69.
[2]申怀松.中华传统体育文化可持续发展的理性思考[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6(22):125-126.
11.小学生德育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 篇十一
关键词:小学德育;教学现状;教学策略
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小学生是祖国未来发展的希望,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德育观,有助于他们成人成才,可以为未来社会发展提供优秀的人才。因此,做好小学德育教学,是当前教学的重中之重。
一、小学生德育教学现状
1.学校思想品德教育教师投入度小,教学观念传统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生活即教育。德育教学与学生学习的语、数、外等知识相比有较大的差别,德育属于思想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德育的知识更趋向于一种感性的认识,而语、数、外等文化知识则较多的属于理性的知识,学生在学习时只有将知识点记牢就足够了。德育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学生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与德育有关的知识。
然而,在目前的小学教学中,德育一直被教师当作一门副科,教师在教学时更加重视的是学生的文化课成绩,对副科教育不加以重视,不少教师错误地认为学生在学校里学习只要不惹是生非就可以了。在平时的学习与生活中,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沟通较少,对学生缺乏深入的了解,对学生一些不好的行为没有发现和纠正,部分学校对思想品德教育教师的投入力度较小,缺乏专业的授课教师,而且教师在教学时往往只会照本宣科,只会照搬书本上空洞的理论知识,使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没有兴趣,缺乏学习积极性,难以感受到德育对自己发展的重要性。
2.注重理论轻道德体验,忽视学生的主体性
道德教学的教育方法单一,说教仍占主导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作为被动接受说教的“记录仪”,没有自主和独立思考的教育对象,因而无法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我们都知道,道德认识不是自发形成的,需要被灌输目标和计划,但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却忽视了在不断的道德体验启发中才能培养道德行为。当前的小学德育,常常不顾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接受能力,一味地从外部强硬地灌输,而不是启发和引导,从而没有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
3.德育的评价制度实效性不理想
德育是一门与生活相关的教育,在新时代发展德育应从学生的发展原则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实际生活中观察学生的德育观是否健全,这样学生才能够得到真正的发展。
但是在目前的许多小学里,部分教师对德育的认识不够,注重知识的掌握程度,注重学生日常行为是否符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没有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否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在开展一些德育活动的时候,只是一味地表扬学生,对于学生的错误则只是轻微指正,没有真正让学生明白其中的意义,让学生认为这个错误是不严重的,下次还是犯同样的错误,学生听到的表扬多于批评,这极容易使他们陷入骄傲自满的情绪中,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潜意识对道德的认识。德育评价制度的不理想,造成了德育目标的模糊,学生无所适从,直接影响了德育的效果。
此外,在应试教育下,学生的学科评价机制还是以考试为主,小学德育这一门以培养学生思想观念为主的学科也不例外。学校的评价标准,重视的是学生的成绩,而不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是否规范,这样的评价机制使德育脱离了实际生活,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小学生的德育教学对策分析
1.创设多种德育方法,提高学校德育工作
突破以前课堂讨论的局限性,拓展德育的空间和影响。德育功能的一个实际过程,主要是没有办法灌输完整的原则,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让教师拓展新的教学方法经验,或是学生在道德问题没有解决的情况下,让学生成长起来。因此,我们应该更加注重新课程的综合实践活动,开展德育目标和要求,突出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主活动。
一是利用多种媒体和现代传播工具,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增加覆盖面,渗透德育。二是有针对性地开展丰富多彩、快乐健康的实践活动、知识竞赛、社会活动等,使德育更具吸引力,达到学生参与自我、自我娱乐、自我教育的目的。三是通过校风建设和校园建设,发挥“无形教育”的熏陶作用。在具体的德育方法改革上,针对过去空洞枯燥的说教,变“刻意”教育为“无为”教育,如采用“陶冶”“示范”“暗示”等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辅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的自我思考、自我判断、自我体验、自我评价,可以很容易地被学生所接受和喜欢,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2.教师明确教学目标,采取多种评价方式
小学德育,对于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教师在教学时必须树立正确的教学方法,学会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德育困惑。例如,小学在课本上学到的知识是要在公交车上给爷爷奶奶让座,但是自己让座之后,座位却被年轻的叔叔占领了,该怎么办呢?再比如,学生学到了做人要诚实守信,但是生活中经常有欺骗他人的现象存在。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与自己学习的德育知识存在一定矛盾是必然的,教师在教学时就要学会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解惑,协调这些矛盾。
此外,在进行德育教学时,必须要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使学生更好地发展,针对德育教学的特性,教师在进行德育评价的时候可以从生活的细微之处入手,采取多种评价方式,比如说可以开展每周总结,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这一周都做了哪些与德育相关的事情。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学生的德育观才可能真正建立。
3.在生活中感受德育,建立良好的德育观
如上所述,德育是一门与生活相关联的教育,而在生活这本大书里,学生学习到的德育知识可能会比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更多,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德育是一门生活的知识,在生活中学生可以通过一些行为感受德育,并且分辨哪些行为是对的,哪些行为又与自己學习过的德育知识相违背,在无形中给学生以深深的影响,使学生的思想得以转变。
教师在教学中将德育知识与生活相连,可以开展一些小活动,比如说安排学生去敬老院看望需要帮助的爷爷奶奶,在马路上做文明交通的引导者。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在生活中德育的重要性,而且这些活动活泼有趣,可以有效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使这些学生积极参与到这些德育活动中,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德育观。
总之,德育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细致而又矛盾的工作,小学生的德育教学,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做好小学生德育教学工作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教师的不断付出,教师在教学中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来引导小学生的发展,在潜移默化中向学生渗透正确的德育观,使学生意识到良好的品行对自己发展的重要性,努力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参考文献:
[1]李君.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4.
[2]章恬.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3.
[3]朱月.小学生道德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 2015.
【中学生德育现状分析及教育措施】推荐阅读:
中学德育现状调查09-21
中学后勤工作现状分析07-08
中学生德育教育教案06-17
中学生文学批评写作现状及对策08-05
中学德育教育工作计划09-21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整合研究汇报08-23
大学生考研现状及分析09-26
洋湖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措施09-22
浅谈中学英语口语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