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其心理健康模式应对

2024-10-06

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其心理健康模式应对(12篇)

1.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其心理健康模式应对 篇一

大学生就业心理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

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主力军,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到国家发展稳定的大局,同时也关系到毕业生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就业心理问题是大学生就业问题中较为突出和敏感的问题,其制约了大学生的就业思路,不利于就业形势的缓解。因此,政府、高校、大学生自身要提起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引导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发展,着力营造良好的就业氛围。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现状

就业心理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对于自己未来的就业和职业规划,大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就已经有了初步选择,进入大学后,随着专业学习的深入和对本专业就业形势的了解,大学生对自己的就业规划也愈加完善,但由于对社会就业形势和行业发展状况缺乏一定了解,他们的就业目标和就业规划仍存在过于理想化、心理期望值过高等心理误区。

从就业心理准备上讲,大学生缺乏明晰的自我认知,就业心理准备不足,过分关注自己所在的专业是否好就业,盲目规划职业发展规划。虽然部分大学生根据就业形势和企业需要做了专业拓展方面的准备,如就业教育、训练辅导等,但仍改变不了大学生整体缺乏就业准备的现状。此外,各高校的就业教育与辅导系统仍有待完善,偏重就业技巧训练,忽视社会性培养,不利于大学生就业后与社会快速接轨。

在就业情绪上,消极情绪仍占主导,尤其是临近毕业的大四学生,消极情绪更加严重。过大的就业心理压力不但会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利影响,更会加剧求职就业难度。很多大学生对自己的长处、短处不明确,缺乏抢抓机遇、迎接挑战的信心与决心,步入社会后不能处理好各种社会关系,更加不利于其职业生涯的发展。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影响因素

1、社会因素

1)政府。影响大学生就业心理的政府方面因素主要有:①就业政策不完善。国家政策体现了国家对毕业生就业的导向性,目前,我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如就业市场规制政策、维权政策、創业扶持政策、就业指导政策等等。但由于政府职权所限,政策之间缺乏联动和协调,很多政策得不到有效落实。②就业环境欠佳,信息不完善。部分地方对于毕业生就业、落户、用人指标存在限制,这也客观上加重了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国家就业信息缺乏统一、开放的发布平台,大学生与企业间不能实现信息对等,增加了大学生就业的盲目性。2)用人单位。随着大学扩招、经济转型,就业市场由以往的“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用人单位盲目提高招录标准,用人观念不切实际,过于追求名牌大学毕业、高学历,个别单位还存在性别歧视、地域歧视等现象,这些都给大学生就业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

2、学校因素

高等学校对于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扩招。近年来,高校持续扩招,学历贬值速度提升,社会上对于大学生的评价有持续下降趋势,加之,扩招后师资力量明显不足,学生培养水平也受到影响。2)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我国很多高校都缺乏人才需求预测,这导致高校学科设置和培养模式不合理。部分学校盲目追逐热门专业,高校之间专业趋同的现象严重,金融、保险、会计、工商管理等专业的毕业生供给过大,这也给大学生的就业带来了压力。3)就业指导机制。高校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指导落实不到位,很多学校的就业指导只是“走过场”,指导缺乏目标和针对性,内容浮夸、不实际。二是,指导机构不健全,很多高校没有成立专业的就业指导机构,就业指导人员多由行政部门工作人员兼任,这不利于大学生了解就业形势和就业前景,加剧了大学生的就业紧张。

3、家庭因素

家庭对于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1)家长的期望。很多家长不能适应时代发展改变自己的观点,对子女的期望过重,认为他们毕业后理应找一个轻松、体面、待遇优渥的工作,这促使大学生心理压力加重。2)家庭经济状况。家庭经济状况良好的学生一方面能够得到来自家庭的.支持,另一方面心理素质往往较好,因此,其就业心理压力并不是很大。家庭经济状况不好的学生往往需要尽快工作,减少家庭负担,因此,心理压力也相对较大。

4、个人因素

个人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一是个人观念滞后。很多大学生仍旧认为自身的学历是求职的重要砝码,步入社会后理应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和重视,这造成大学生就业观同社会实际的错位,一旦想法不能实现就会造成挫败感。此外,很多学生还认为找工作是“一劳永逸”的事情,对薪金待遇过于苛刻,碰壁后会对就业产生畏难情绪。二是认知因素。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应当有对自身、对职业、对行业的初步认知,这样才能更为准确定位自身在就业市场的位置。但很多学生仅凭主观臆断去了解外部环境,对专业的社会需求分析不透彻,加之对自身认知的不准确,极易产生自负心理。三是个人心理障碍。个人心理障碍主要有两种:1)焦虑心理。大学生除了考试之外基本没有参与过任何社会竞争,对于竞争的充满盲目性,疑问、担心、害怕等情绪得不到缓解就导致了焦虑情绪。2)从众心理。很多大学生对自身价值的实现缺乏主见,随大流的行为较为常见,过分追求社会所推崇的职业,就业中迷失自我。四是就业准备。大学生在校期间主要锻炼了自己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但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发展仍较为欠缺,这些能力正是他们步入职场中常用的。能力的欠缺使他们在就业市场中的优势下降,自然就催生了各种消极心理。

三、结语

从校园步入社会,大学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回避、退缩、焦虑、浮燥等心理,这些心理问题的解决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学生个人的多方努力。作为高校教师我们应从自身做起,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意识,帮助他们了解就业信息,帮助他们制定职业规划,消除消极心理因素,让他们以饱满的信心和过硬的能力面对社会竞争。

2016年度大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研究项目“新常态下地方高校‘精准对接’服务大庆经济发展促进市校深度融合的研究”(项目编号:DSGB2016010)的成果

参考文献

[1]伍明辉.大学毕业生就业社会支持、认知评价与就业焦虑的相关研究[D].南宁: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8.

2.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其心理健康模式应对 篇二

关键词:焦虑心理,高校学生,体育锻炼

一、引言

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及精神分析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最早从心理学角度重视并探讨焦虑问题。在其早期著作中确信,焦虑是受压抑的里比多的一种发泄方式,后来他又认为焦虑是自我和本我之间、本能欲望和现实调节之间冲突的结果。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由于学习、就业等压力过大而产生的焦虑心理不容忽视。笔者对辽宁对外经贸大学部分大学生进行了一次心理健康状况与行为调查,此次调查共随机抽取了1~4年级在校生共1358名,其中男生917名,女生441名。1358人中检出心理抑郁者165人,检出率为12.2%;检出焦虑者40人,检出率为2.9%。心理环境:成就感降温,兴奋期消退。

本文从高校学生焦虑心理的具体表现入手,重点分析其应对建议。

二、高校学生焦虑心理的表现特征

(一)新生焦虑

国内研究显示,59.1%的大学新生焦虑心理水平高于全国18~29岁青年的平均水平。高校新生既要承受学习的压力,又要学会独立应付日常起居,甚至还要面临情感上的困扰,焦虑抑郁时有发生。自身角色转换和来自外界环境的变化往往会让人感到紧张和压力,出现偶尔的焦虑情绪无伤大雅,但如果焦虑情绪的严重程度与客观事件和处境不相称,或持续时间过长,在大多数人不会紧张的情况或场所突然感到强烈恐惧,可能就是焦虑障碍的征兆。

(二)应试焦虑

在当代大学生中,考试焦虑症比较普遍。考试焦虑症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消极情绪现象,它是在一定应试情境的激发下,受人格倾向、个体认知评价能力和其它身心因素所制约,以担忧为基本特征,以防御和逃避为行为方式,通过不同程度的情绪性反应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

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由于学生必须通过考试拿到学分,否则无法毕业。还有大学英语四级也是很多学校颁发学位证书的必要条件。部分准备不充分的学生,认为目的达不到,或是在应试过程中预感到成绩不好,表现出情绪低落,动机缺乏强度,缺乏韧性,同样表现为无法集中注意力,以致弃考。这是由于动机过弱和注意力分散所致。在高校考试中,如第一科考试试题难度较大,成绩过低,会给第二科考试的应试者心理带来干扰,表现为消极,没有信心,直至不能坚持下去。

(三)就业焦虑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大学生的求职之路也变得格外艰辛、漫长。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增加就业砝码,不少在校大学生除了要应付紧张的课程外,还利用课余时间“试水职场”。笔者对辽宁对外经贸学院103位大四准毕业生做了抽样调查,有60%的大学生都会在毕业前试水职场,跑招聘会、“海投”简历、找兼职等屡见不鲜。结果显示,72%的大学生都存在“就业焦虑症”问题。

“大学生担心找不到合适、满意的工作,担心企业不适合自己,担心工资太低,这都是就业焦虑症的表现。”中央教科所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专家尹邓安表示,就业焦虑症不可忽视,轻者可带来压力、唤起大家的警觉;重者则会使人在就业面前惊慌失措,感到无所适从,甚至对就业产生恐惧。“如果长期处于过度焦虑的惊恐状态,容易造成生理失常或产生焦虑性神经症。”他提醒说。“大学生应该理性面对就业,做好自我定位和职业规划,有目标地加强学习。”尹邓安强调,扎实的专业功底才是找工作的根基,同学们即使焦虑也不能舍本逐末,丢掉上课的时间去跑招聘会。”

三、克服焦虑心理的建议

(一)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积极融入集体生活

新生要克服“入学焦虑症”,适应大学生活,首先必须转变依靠家长和老师督导学习的心理习惯,培养自主学习意识。二是转变依赖家长照顾生活起居的习惯,学会融入集体生活。同时,新生应积极主动的通过各种方法、渠道了解高校,如,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在校园论坛上开设了新生报道专栏,专门为新生答疑解难。一些热心的高年级同学,也会经常登录校园BBS,对新生的求助有问必答,甚至还附上了校园地图、风景照。高校BBS成为新生快速了解学校,融入大学生活的最好方式。

(二)通过体育锻炼控制焦虑情绪

哈佛医学院的精神病学副教授约翰·J·莱特伊在《运动与锻炼心理学杂志》中阐明,“体育锻炼本身并不能使你更聪明,但他能使学习者的大脑处于最有利于学习的状态。”英国著名的教育家洛克有句名言:“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全的身体。”

高校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着促进作用。每天有规律地体育运动是消除焦虑的最好办法,只要让大学生每天运动最少1小时,不管是什么样的孩子都会远离焦虑。“八减一大于八”,是说在8小时学习过程中抽出1小时进行运动,会比8小时全部学习收效大。作为高校学生,还可通过体育课培养信心,激发自强精神;强化心理适应能力,来缓解自身的焦虑心理。

(三)树立正确的考试观

1.考试具有局限性,一次考试并不能得出对学业的完整评价,更无法决定一个人的命运。考生完全可以告诉自己只要尽力就行了,问心无愧,重过程轻结果,实事求是地调整自我期望值。

2.如果对考试的结果期望过高,远远超过了自己的实际能力,就容易产生紧张焦虑心理,应该进行适当调整,客观分析自己的学习成效,确定比较恰当的自我期望目标。

3.正确估计自己的应试能力。教师可在考试之前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复习等情况进行分析,了解自己的长处,找出弱点和漏洞,从而制定适当的考试目标和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

(四)正确面对就业压力

大学生就业有六种归因因素:个人素质、机会运气、求职知识、个人努力、积极情绪、社会关系。其中,个人素质、求职知识、个人努力、积极情绪属于内归因,机会运气、社会关系属于外归因。当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取得好的进展时,适当引导毕业生进行内归因正强化,认为取得好的进展是个人素质、求职知识、个人努力、积极情绪等因素的结果,从而提高毕业生找工作的自信心。

大学毕业生在找工作时要合理调整工作预期,摆正就业心态,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学习和生活中的一切,平时也要加强身心锻炼,培养健康、开朗的人格素质,摆脱就业焦虑情绪。学校也应加强对大学生群体的心理辅导,引导大学生们保持合理的就业期望,形成开朗乐观的就业观。

四、结语

当人们面临一个新的环境,对许多事情没有把握可以控制的时候常常出现焦虑,而高校新生和毕业生对新环境、学习和工作、人际关系等一系列生活事件的压力,导致他们的焦虑体验加强,严重的则导致焦虑障碍的现象。正确面对焦虑心理,分析其成因,提出对策,既是当代大学生要积极面对的问题,也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关注的课题,同时也是全社会应认真对待的专题。要立足于预防为主与防治相结合、早觉察早治疗的原则,提高大学生群体的心理承受力。

参考文献

[1]郭念锋.心理咨询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259-260299-302.

[2]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7-24200-202.

[3]高鸿鸣.刘金华人生心理指导大全[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460-462.

[4]沈德立.高效学习的心理机制研究[M].心理学杂志,2006:24-29.

3.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其心理健康模式应对 篇三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心理资本;应对方式;就业压力

中图分类号:G444;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8-0039-02

随着大学生数量越来越多,每年都有大批的高校毕业生为了求职而四处奔波,而这种形势也给刚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整个社会包括政府、学校以及家长都越来越关注大学生的求职状况以及求职过程中的心理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途径就是引导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具备积极的应对方式,为将来的职业选择提高心理资本,从而增加求职成功的概率。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该文以心理资本理论为指导,来研究就业压力过程,通过统计分析和问卷调查,体现出我国大学生应对方式、就业压力、心理资本与压力反应的状况,知道学生就业压力究竟来自哪里以及普遍的心理资本状况和应对方式,探索大学生应对方式、就业压力源、压力反应、心理资本间的关联,本人认为这是具有很大现实意义的。

二、大学生应对方式、心理资本与就业压力以及压力源的关联

(1)应对方式与压力反应关系分析(表1)

以下数据表明,压力越大,消极应对方式越明显,反之亦然,但是压力反应与积极应对方式并没有显著关联,结果表明大学生越是消极,压力反应程度越大。

表1应对方式与压力反应相关情况

应对方式积极应对方式消极应对方式

压力反应.135**-.0.59.3.95**

生理反应.129**-.0.84.4.58**

心理反应.126**-.0.78.4.85**

行为反应.118**-.0.65.5.26**

*p<.05,**p<.01

(2)心理资本与压力反应关系分析(表2)

心理资本是指能提升绩效的各种“积极导向的心理能力和人力资源优势”它体现了人的心理资源的积累程度,对人的行为绩效产生重大影响。心理资本这一概念的出现,引起包括心理学、管理学及经济学等众多领域学者的关注,并对其进行了非常仔细的研究。并且在实践的基础上发明了心理资本的测量工具并大量的应用到生活当中,该问卷是具备中国特色的心理资本问卷。通过调查结果表明,压力反应及各因子与心理资本呈非常明显的负相关,说明大学生心理资本水平越高,那么压力反应程度就越低。

表2压力反应与心理资本相关情况

心理资本自我效能韧性希望乐观

压力反应-.357**-.285**-.295**-.214**-.323**

生理反应-.298**-.198**-.206**-.186**-.352**

心理反应-.329**-.208**-.385**-.261**-.315**

行为反应-.396**-.302**-.309**-.256**-.268**

*p<.05,**p<.01

(3)就业压力源与压力反应关系分析(表3)

总体而言,压力反应与就业压力源呈正相关较为明显,说明大学生就业压力越大,他们的压力反应越大,压力反应程度越严重。就业压力源的六个子指标当中,除了社会这个维度与压力反应没有特别明显相关外,其他五个维度都和压力反应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且都是正相关。

表3就业压力源与压力反应相关情况

就业压力源个人因素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专业因素求职经历因素

压力反应.179

**.168

**.084.135

**.165

**.158

**.175

**

生理反应.150

**.129

**.075.112

**.157

**.139

**.126

**

心理反应.173

**.138

**.072.131

**.143

**.132

**.161

**

行为反应.176

**.147

**.064.124

**.131

**.146

**.171

**

*p<.05,**p<.01

(4)就业压力源与应对方式关系分析(表4)

就业压力源与应对方式呈显著正相关,与消极应对方式呈非常显著的正相关,与积极应对方式无显著相关。说明就业压力越大,越容易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就业压力源中除社会因素这个维度与消极应对方式无显著相关,其他五个维度均与消极应对方式呈显著或非常显著的正相关。

表4就业压力源与应对方式相关情况

就业压力源个人因素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专业因素求职经历因素

应对方式.97*.021.076.076.106

*.094

*.091

积极应对方式.012-.75.075.037.009.007.026

消极应对方式.161

**.121

**.042.118

*.143

**.157

**.126**

*p<.05,**p<.01

(5)就业压力源与心理资本关系分析(表5)

结果显示,就业压力源越大则心理资本越小,就业压力越小反而心理资本越大。其中以个人因素与心理资本关系最为显著。就业压力源中除心理资本与社会因素维度及乐观、希望无太大相关之外,其余的均与心理资本及希望、乐观呈显著相关。

表5就业压力源与心理资本相关情况

就业压力源个人因素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专业因素求职经历因素

心理资本总分-.151

**-.218

**-.031-.095

*-.136

*-.098

*-.105

*

自我效能-.075-.145

**.034-.062-.086

*-.024-.051

韧性-.084

*-.159

**-.026-.051-.096-.035-.087

希望-.157

**-.179

**-.042-.091

*-.138

*-.087

*-.118

*

乐观-.191

**-.246

**-.073-.113

**-.120

*-.175

**-.151

**

*p<.05,**p<.01

(6)心理资本的中介作用分析(在就业压力源与压力反应关系中)(表6)

下面我们采用层级性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心理资本的中介作用(在就业压力源与压力反应关系中)。回归方程以压力反应为因变量,首先以就业压力源作为自变量放到回归方程中,然后再以心理资本与就业压力源作为自变量放到回归方程中。数据表明,该回归方程预测效果非常显著。然而,将心理资本放到回归方程后,心理资本对压力反应的预测效应也很显著。这表明,心理资本在压力反应和就业压力源的关系中起到部分中介的作用。

表6心理资本对就业压力源与压力反应的中介作用

自变量R2F 值的变化标准回归系数t

第一步就业压力源0.05417.356***0.1754.519***

第二步就业压力源0.12537.158***0.1653.842**

心理资本 -0.354-7.359

* P<0.05;** P<0.01;*** P<0.001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得出两个大的结论:(1)大学生就业压力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是大学生就业压力的主要来源,半数以上大学生就业压力源水平呈现中高水平;现在大学生的应对方式大多还是很积极的,不过也不乏消极的应对方式;大学生心理资本总体还是比较高的。(2)压力反应越大就业压力源就越高;压力反应各维度与消极应对方式是呈正相关的,而压力反应与积极应对方式并无任何关系;心理资本及其各维度压力反应及其各维度呈负相关。

参考文献:

[1]刘万军.基于就业压力提升大学生心理资本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1,(16)

[2]陈宇红.大学生就业压力、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9,(6).

[3]唐家林,李祚山,张小艳.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07).

[4]张阔,付立菲,王敬欣.心理资本、学习策略与大学生学业成绩的关系[J]. 心理学探新.2011,(01).

4.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其就业政策 篇四

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其就业政策

摘要:就业仍然是当前社会环境下非常严肃的一个现实问题。从小到大一直上学大部分人的想法就是找一个好的工作。这也是大多数家长的想法。然而,当前的就业形势与环境并不是很乐观。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虽然整体有所上升,但是仍然跟不上现代经济发展的速度,一次大学生就业是当前社会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

关 键 词:大学生 就业 政策

现在的大学生就业存在很多问题,而且并不是找不到工作,甚至存在名牌大学毕业的大学生选择与自己水平与专业相差很大的工作,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所学知识的价值。因此,从本篇文章来简单分析目前的就业形势与现状,给出客观的建议,对就业形成客观的指导。

目前来说,大学生虽然就业率有所提升,但是这种就业率并不是很客观的,就目前的企业来说仍然还是紧缺高素质与高技能人才,而且现在的大学生尤其是名牌大学毕业的学生通常会眼高手低,而且稳定不下来做好已经选择的工作,这就需要大学生不断增强自己的创新能力,塑造创新型自我.成功踏上就业之路。

现在的就业现状是高技能综合型人才紧缺,个供大于求,就业形势很严峻。但是国家需发展的地方还很多,需要劳动力还有高科技人才,例如西部经济的发展,急需要先进型人才的支持,而且国家也鼓励大学毕业生到西部发展,但是由于客观环境的影响,毕业生不愿意去边远地区及环境艰苦的地方。现在的经济出现供求结构矛盾。

现在的教育服务与制度没有与当代经济及企业相适应。现在有的地方为了保障当地毕业生的就业,减轻社会压力,采取了政策保护措施,实行地方保护主义,例如户口限制,本地生源优先,这就影响了毕业生的合理就业。而且有的企业也有限制性的条件,例如,本地户口。其实这就缩小了就业对象的范围,并不利于整体就业的发展。

现在大学生在教育制度与环境的影响下,自身的修养与素质不是很高,而且目标性不强,容易频繁跳槽,不利于企业的运作与发展。大学生的高分低能现象与实践能力都影响企业人才的选拔,因此当前的教育也是影响就业的一大隐患。

5.大学生心理应激反应及其应对策略 篇五

大学生心理应激反应及其应对策略

应激是各种紧张性刺激达到一定强度和持续一定时间而使机体产生的一系列心理、生理反应,是一种身心紧张状态.目前在大学生中存在着各种心理应激反应,如对环境的`适应问题、学习的压力、就业的压力和学生之间差异的压力等,对学生心理和生理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要应对上述应激反应,首先应该树立积极的应激态度,端正合理的社会认知,采取措施使学生掌握应激的应对策略,建立并完善大学社会心理应激预警与支持系统等.

作 者:董凌波 作者单位: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城市建设学院,广东广州,510275刊 名:中国电力教育英文刊名:CHINA ELECTRIC POWER EDUCATION年,卷(期):2009“”(12)分类号:G64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应激 策略

6.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其心理健康模式应对 篇六

大学生就业问题关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是高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近几年,随着高校扩招,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很大的落差.面对这种局面,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因此,切实从毕业生自身角度解决毕业生存在的就业心理问题,及时进行自我调适,对促进高校发展和社会和谐有着重要意义.

作 者:迟灵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沈阳,110034 刊 名:经济视角 英文刊名:ECONOMIC VISION 年,卷(期):20xx “”(3) 分类号:G525.5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心理问题 自我调适

7.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其心理健康模式应对 篇七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危机,客观原因,干预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危机及其主要表现

所谓大学生就业心理危机就是指大学毕业生某种心理上的严重困境, 当他们遭遇超过其承受能力的紧张刺激而陷于极度焦虑、抑郁和失去控制乃至不能自拔的状态的时候, 由于情况紧急, 既往惯用的应付方法失效, 内心的稳定和平衡被打破, 所以常常容易导致灾难性的后果。当前, 大学生就业心理危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普遍的自卑心理。大学生长期生活在校园里, 缺乏应有的社会经验, 一遇到一点挫折就开始丧失信心, 怀疑自己的能力, 甚至自暴自弃。二是过分的依赖心理。长期以来, 由于许多大学生都是在父母和老师的呵护在长大, 缺乏起码的自理能力和独立意识。三是严重的焦虑心理。当前, 许多大学生缺乏对自身和社会的正确认知以及没有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在求职的过程中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发展, 甚至一切以薪酬高低和待遇好坏作为求职的唯一标准。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危机产生的客观原因

一是社会原因。社会外在原因是引起大学生就业心理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 主要表现在:首先, 就业竞争压力日趋加大。近年来, 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 高校毕业生的数量迅猛增长, 大量的大学生涌入就业市场, 人才供给急剧上涨, 供给严重大于需求, 因而无形中给大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并逐渐形成一种心理危机。其次, 就业机制不健全, 当前, 我国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 各种体制机制不完善, 全国未形成统一公平公正的就业市场机制、以人为本的就业服务机制和就业保障机制,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再次, 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市场经济中的人都是经济人, 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主要目标, 从而使得大学生在求职的过程中片面追求物质利益和眼前利益, 忽视长远的职业发展。最后, 社会负面新闻的影响。

二是学校和家庭的原因。在学校方面, 一方面, 由于招生规模的急剧扩大, 学生人数激增, 而学校的教育资源增长缓慢, 不能满足学生迅速增长的需求, 这势必导致教育质量的下降, 使得大学生本身能力和知识的欠缺, 无法满足社会的要求, 从而给未来的就业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另一方面, 传统高等教育体制导致高校毕业生供需的结构性矛盾。一直以来, 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滞后, 存在大量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一是高校类型定位不清, 人才培养模式雷同;二是专业设置不合理, 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脱节;三是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 学生动手能力差;四是创业教育缺失, 素质教育有待加强。

三、大学生就业心理危机干预的对策

一是要健全高校人才培养机制。高校作为国家人才的重要储备和培养基地, 要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服务社会为根本的办学宗旨。在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趋势下, 要适当地引入一些教育资源并对其进行合理配置, 且要加强对现有教育资源的整合, 提高教学质量, 力争为社会培养一批兼具德、智、体、美、劳的高素质人才, 符合社会的基本要求。同时, 高校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要与社会需求为前提, 对那些社会需求较多的人才予以重点培养。而且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 不仅要注重提高学生的理论功底和知识积淀, 而且不能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能够达到“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的境界。此外, 还要充分发挥学生自治组织“自我管理, 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作用, 通关广泛开展各种校园活动,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等, 为学生走向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是加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的系统化教育,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就业方向知识的重要方式, 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 大学生可以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 确定自己今后的就业方向, 有效避免今后就业过程中的各种问题, 从而顺利实现就业。然而, 当前我国高校就业教育体系极不完善, 如就业教育得不到师生的重视, 师资力量缺乏等, 这使得大学生对就业知识一无所知, 从而不能很好地就业, 势必出现了就业心理危机。因此, 要把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作为贯穿于大学教育中的核心课程,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增强大学生职业规划意识, 提高职业规划能力, 引导大学生树立职业的社会意识和长远意识, 帮助他们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 积极增进职业适应能力, 形成正确的就业观。从而提高毕业生的整体就业能力和素质, 促进他们解决就业过程中的心理危机。

三是要改善家庭教育方式, 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家长是对孩子最有影响力的人, 家长的一言一行都对大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大学生在求职的过程中, 家长应该予以合理引导, 帮助大学生就未来的职业进行合理定位, 既不能要求太高, 也不要求太低;既不能给大学生太大的压力, 也不能让他们缺乏动力。当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遇到挫折时, 家长要加强人文关怀, 对大学生进行鼓励, 使其重振旗鼓。同时, 家长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 避免过分溺爱, 要提高他们主动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独立能力, 使他们能够在求职过程中有效地应付各种困难, 从而避免心理危机的产生。

参考文献

[1]陈根.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分析及干预[J].教育与职业, 2010 (18)

[2]潘敏.金融危机视野下的大学生就业心理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 2010 (9)

[3]郭少东.大学生就业心理危机及干预对策探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 2010 (3)

8.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其心理健康模式应对 篇八

摘要:目前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在大学生群体中出现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人数也在逐年递增,其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近年来很多高校相继建立了心理咨询机构,开展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但学生的求助意愿并没有达到预期。大学生缺乏应对心理困惑的正确方法,在咨询态度上存在偏差,心存畏惧。因而学校应充分考虑大学生的心理行为特点,提高他们对学校心理咨询的认知度、信任度,使学生愿意走进心理咨询机构来解决心理上的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发挥个性特长,开发潜能,提高学习和生活质量,实现个体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校心理咨询;认知现状;应对策略

近些年来,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现在大学生面临的成长环境日益复杂,在学习、就业、经济等方面的压力日益增加,大学生群体中出现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人数也在逐年递增。目前,全国每年因心理疾病退学的大学生占退学总人数的54.4%,因心理健康问题伤害自己或他人的事件也时有发生,其心理健康状况引起了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近年来,全国很多高校相继建立了心理咨询机构和咨询室,开展了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以期能够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知自我、悦纳自我、建立自信,更加健康的成长。目前,高校的心理咨询工作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有不少学生心理冲突不轻易表露,主动寻求咨询的意愿并不强烈,没有达到学校的预期。这让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大学生心理求助倾向以及高校心理咨询机构提供的服务。

一、高校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认知现状

1、大学生缺乏应对心理困惑的正确方法。目前大学生抗挫折能力差,遇到挫折常常抱怨,受到打击时往往一蹶不振,选择沉默、逃避。内心敏感脆弱,人际关系问题较多,很在意别人的评价。同时面临学业压力、情感压力、就业压力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导致心理问题较多。但据调查显示,学生有了心理问题的时候,首选的倾诉对象是朋友,然后是亲人、同学等。遇到心理困惑,他们倾向于自我调节,其途径一般是通过网络、心理书籍、广播电视、心理访谈节目等,但有时碰到比较严重的心理困扰时,这种自我调节往往效果欠佳。这归结于大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和心理求助缺少了解,内心对心理咨询概念较模糊,导致缺乏正确的应对方法。

2、新生对高校心理咨询心存疑虑,缺乏正确认知。对于刚刚结束高中生活,走进大学校园的大一新生,高校在开学时一般都要对他们进行心理普查,采用的普遍是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表(UPI)及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和摸底,以便筛选出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并建立重点学生心理档案,进入后续的约谈。但在实际的实施过程却并不乐观,效果也差强人意。比如有的学生在参加普查时,态度不够认真,敷衍了事,还有的学生测试时掩饰性很强,不太容易发现问题。在后期的约谈工作中,有的学生不太清楚情况,在约谈时产生抵触情绪,不愿意吐露心声,刻意隐瞒以往事实真相。有的学生听从高年级同学的建议,委婉的拒绝约谈,也有学生认为自己没有问题,不需要约谈。这都折射出学生对高校心理咨询的疑惑,为心理咨询的宣传普及带来了消极的力量。

3、大学生对高校心理咨询机构的认同度不够高。目前的90后大学生个性独立,内心脆弱敏感,极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根据对高校学生的调查发现,绝大部分大学生都认同学校开展心理咨询工作,有近四层的学生认为学校心理咨询机构只能帮助少数人,有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自己有心理困扰时会找朋友或同学求助,往往是把心理咨询作为解决问题的最后尝试,真正到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求助的学生不到10%,可见大学生在遇到问题时找心理咨询机构的意愿并不强烈。如果学校没有开通网络咨询,那学生去咨询的方式就更加单一。由些可以看出,高校的心理咨询并没有得到学生的高度认同和推广,学生的求助意愿较弱,体现出对心理咨询中心的认同度不够高。不少大学生对目前高校心理咨询的作用抱有怀疑态度,认为去心理咨询中心就是老师陪着说说话、谈谈心,不会有太大的实际效果和帮助,这都从侧面反映了大学生对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缺乏正确的了解和认知。

二、高校大学生不寻求心理咨询的原因

1、在咨询态度上存在偏差,心存畏惧。由于心理咨询在我国是一门起步比较晚的新兴学科,被大众接受的时间还比较短,很多人对它了解得不够透彻,不少大学生把接受心理咨询视为一件丢人的事情,不敢去正视和面对,怕被其他同学贴上“精神病”、“心理障碍”之类的标签。有的同学认为自己不是心理问题,或者认识到了也宁愿自己默默忍受;有的同学能够认识到咨询对自己的重要性,出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不愿去面谈。不少来访者都是在经历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后,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进心理咨询室的,而且要咨询老师不断强调咨询的安全性,让来访者放心,学生才肯放下心理负担慢慢讲述自己的问题。还有一些同学是悄悄的来,在来去的电梯或楼梯上很怕碰到熟人,这都反映出了大学生对心理咨询仍缺乏足够的了解,对心理咨询的认识存在误区。

2、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保密性持怀疑态度。目前大学生对自身的心理问题认识不科学,总觉得忍一忍就过去了。不少学生对去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主动寻求心理帮助的行为表示理解,但是当自己遇到心理问题或有烦心事的时候,能够主动到心理咨询中心求助的同学比例还很低,怕身边的同学知道自己做过心理咨询,同时也怕自己的秘密被别人知道,对心理咨询有不少顾虑,从而对咨询产生焦虑的情绪,在是否前去咨询的问题上反复纠结,这都从不同层面反映了在校大学生对心理咨询心存疑虑,给咨询工作带来阻碍,同时也反映出高校心理健康中心在宣传心理咨询时,对心理知识的普及不够深入。这些都是当前高校心理咨询工作中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3、在自我调节与心理咨询的选择中矛盾重重。当前大学生面临着学习、生活、人际交往、情感、性、病残和就业等方面的心理困扰,而高校的心理咨询中心与学生工作处有着紧密的联系,当发现学生有心理疾病的时候,不可避免的要进行行政化的干预。但心理咨询工作的最重要原则就是保密原则,往往给学生造成误解,认为心理咨询中心给自己带来了麻烦。这样的情况让学生更加倾向于自己解决问题,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有限,给自身带来了更多的困扰,甚至由于延误了病情,而造成严重的后果,这也体现出自我调节与心理咨询在大学生中的矛盾性。

三、高校开展心理咨询工作的建议及相关对策

高校心理咨询工作对解决日趋严重的高校学生心理问题有着重要的作用,如神经衰弱症、社交恐惧症、紧张焦虑症、抑郁症等障碍性心理咨询,也有由人际、情感、学习等压力引发的心理危机,通过心理咨询,以及早发现,及时预防,缓解症状。还有的学生常被各种烦恼所困扰,心理矛盾、冲突明显,通过心理咨询可以早期觉察和干预。因而学校应充分考虑大学生的心理行为特点,提高他们对学校心理咨询的认知度、信任度,使他们愿意、也敢于走进心理咨询机构来解决心理上的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发挥个性特长,开发潜能,提高学习和生活质量,实现个体的可持续发展。具体有以下对策:

1、多渠道开展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宣传与普及,丰富心理健康教育载体。心理咨询的宣传普及对高校心理健康工作非常重要,除了开设大型心理健康课之外,还可以利用网站、微博、报纸、校广播站、宣传单、横幅标语、手抄报等形式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同时依托学院大学生心理发展委员会为主体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竞赛和心理主题班会大赛”、“心理剧大赛”、心灵互助小组校园户外素质拓展、心理讲座、心理班会展示、心理情景剧大赛、心理漫画设计大赛等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活动。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力,通过网络互动,宣传青春阳光的心态,在学生中收集心灵困惑,利用讲座等形式为学生答疑解惑。心理咨询的宣传还可以利用新生报到时的时机,通过宣传单、微信群、QQ群等交流平台,与家长建立良好的关系,既可增加家长对学生在校情况的了解,也可增进家长和学校之间的相互理解,为学校的心理健康工作可以奠定良好的基础。

2、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提高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认识和信任。近年来随着高校对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视,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也成为日常工作的重点,在宣传心理咨询时,经常拿一些异常严重的心理危机事件作为案例,强调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不容乐观,不恰当的舆论导向给大学生施加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很容易在学生群体中营造“心理异常”、“变态”等概念,这种对心理咨询及危机干预的过度渲染,造成了不少学生对心理咨询产生了恐惧心理,碰到问题唯恐被他人知道,怕被同学说成“异类”,这无形中给高校的心理咨询工作带来了阻力。所以高校在进行心理宣传时,一定要强调在青春期心理求助很平常,学生要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接受,要让学生感到心理咨询是一件愉悦的事情,是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的一种有效途径,是缓解内心压力的良好方法。同时利用学校举办的现场心理咨询活动,增加学生对心理咨询的了解,使更多的学生能近距离感受心理咨询,从而增加他们对心理咨询以及心理咨询老师的了解和认识,解除对心理咨询的神秘感和畏惧感,为学校的心理咨询工作奠定良好的舆论基础。

3、充分利用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主阵地。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占据着主主渠道,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学生心理素质,服务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升全院预防心理危机水平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将教学与教育相结合,不仅传播了心理学知识,更让学生习得了心理健康发展的能力;将课堂教学与危机干预相结合,在教学中提升学生对心理危机的识别和预防能力。在教学方式上可以灵活多样,比如采用案例讨论法、游戏参与法、情景表演法等,增强课堂的师生互动,让课堂充满活力,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除了课堂教学外,还可以设置相关的户外活动课,如心理剧表演,团体心理辅导等都是不错的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给自己带来的助益。

4、积极开展朋辈心理辅导,消除来访学生的心理顾虑。在朋辈咨询过程中,由于双方年龄相仿,学生在心理上更容易接纳咨询,而相似的生活方式、人生经验可以对许多问题产生共鸣,更容易在交流中达成共识,从而顺利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现在的90后大学生个性独立,对一些问题有自己的见解,不太愿意与父母、老师交谈,而同辈的学生却能让他们敞开心扉、畅所欲言,同辈的建议更容易被他们接受,同时朋辈咨询对心理咨询的时间、地点限制较少,方式灵活多样,可以很大程度改善一些学生拒绝咨询的现状,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高校心理咨询中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5、加强心理咨询队伍建设,强化心理咨询师个人成长意识。学院应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咨询队伍的建设,不断壮大队伍,充实力量,除专职老师外,还应有兼职老师,专兼职老师都应具备心理学专业背景,实现了专业人做专业事。让心理咨询的专兼职人员结合紧密、队伍稳定。同时学院要对心理咨询师的培训,提高咨询师在理论和技能方面的水平,比如可以邀请知名心理专家学院进行讲座和培训,同时也可以让咨询师去校外参加相关的培训,拓展自己的视野,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在提升技能的同时,咨询师自身也要充分重视个人成长,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地进行自我反省,开展同行之间的督导,或者请专业的督导师来促进咨询师的个人成长。在进行心理咨询的过程中,不断总结,提交督导案例,通过录音、录像、案例讨论等方式,获得个人成长。只有咨询师充分成长,才能真正帮助来访的大学生,促进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晓雁,张映宏.女大学生心理健康差异成因及疏导策略———基于云南农业大学UPI 调查统计数据的分析[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7(4):71-75.

[2]张盼盼.心理咨询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1:37-39.

[3]赵杰红.基于学生视角的高校心理咨询工作遇冷原因分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9):20-21.

[4]安芹,贾晓明,郝燕.网络心理咨询伦理问题的定性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11).

[5]卓潇等.学校心理咨询伦理现状的质性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2).

[6]李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教育对策[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1(3):54-56.

[7]王文冰,杨浩,李标.“90后”大学生心理问题调查与对策研究[J].教学研究,2010,33(12):72-73.

[8]沈丹,罗伏生.论高校QQ心理咨询网络平台的构建及功能[J].中国建设教育,2010,16(11-12):89-91.

9.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其心理健康模式应对 篇九

浅析独立学院学生的主要就业心理现状

了解当前独立学院学生的就业心理现状及其独特现象,从就业心理特点出发,分析其主要心理特征,探索心理发展变化规律,帮助学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为自己树立信心,以正确的心态去面对当代社会就业市场竞争法则,提高自身的`就业率,这对做好独立学院的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构建富有独立学院特色的“全员参与”、“全程化渗透”和“个性化指导”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对维系独立学院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维系社会的稳定,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作 者:林小梅 作者单位: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刊 名: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英文刊名:CHINESE AND FOREIGN EDUCATION RESEARCH年,卷(期):“”(12)分类号:G647关键词:自我价值 自信心不足 依赖心理 攀比和从重

10.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其心理健康模式应对 篇十

崔博

(宝鸡文理学院体育系陕西宝鸡721013)

【摘要】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特别是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更低。因此,国家要重视体育事业,为体育教育大学生创造就业条件和机会;学校要加大信息沟通力度,加强就业指导;限制体育教育专业扩招人数,减少就业压力;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学生要改变就业观念,降低自己的就业期望值,去基层单位工作,去西部发展。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体育教育专业;就业现状;对策 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整个学校教育过程中的最后环节,是学校完成了学校教育任务后向社会输送人才的工作。因此,毕业生就业工作成为所有高校师生和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1]。本文在对陕西省4所师范类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扩招后大学生就业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就控制扩招速度、加大教育投入等方面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陕西省4所普通高校2003——2008级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

2、研究方法

本文运用了电话访谈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归纳法等。

二、结果分析

1、陕西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03-08年招生情况

对陕西省四所普通高校03-08级体育教育专业学生,通过电话访谈法调查得知,四所高校里的体育教育专业几乎全是本科生,因此,陕西生普通高校的毕业生在学历上的竞争是比较公平的。由调查可知陕西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03-08年招生情况有增有减,但总体来说还是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扩招后带来了高校办学资源的全面紧张,教学管理压力巨大,由此引发的另一些问题也接踵而来:扩大规模的辅助性政策和措施跟不上,学校教学和生活条

件的约束成为高校稳定问题的新因素;一些学校由于扩招造成学校升格或教学条件下降而导致教学质量的滑坡;造成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困境。

2、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

大学生就业一直是整个社会的热门话题,当然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就业也是大学生就业的一个方面。最近几年,体育教育专业的大学生就业不很乐观,原因有多方面,客观的是体育人才相对过剩,整个社会处于饱和阶段,另一个方面是全社会对体育事业的不够重视,体育是一项高雅文化,而我国的全民素质不是很高,对体育这项高雅文化不够重视,导致体育教育事业在民间相对处于一个落后位置。主观原因在于,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毕业后都想留在大的发达城市,条件不好的乡下落后农村缺乏专业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可由于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而不愿意去,导致发达的大城市人才“通货膨胀”。

据调查的4所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统计(截止时间为2008年),07年的就业率平均42.5%,08年平均就业率37.1%,平均下降了5.4%。从扩招后就业率明显下降的原因分析有,第一,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多数大学生依然希望选择体制内就业。比如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以及垄断行业。因为总体而言,这些部门和行业就业稳定性相对较高,收入相对稳定,也有较好的个人发展空间,所以成为多数大学生的就业首选。相反,选择体制外的大学生就业相对较少。第二,当前中国地区发展差异较大,特别是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发展差异较大,而大学生大多依然趋向于选择发达地区的城市作为就业选择地,而这些地区的人才相对饱和,这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第三,当前,吸纳就业能力较强的企业,总体上对知识和素质要求相对较低,很多工作岗位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要求不高,普通劳动力就能应对,这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大学生的就业机会。第四,就业渠道单一,由于是教育专业毕业,大多数选择当老师,而且选择去中学,这就缩减了就业面[2]。

三、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率的对策

1、限制办学规模,减少就业压力

教育部相关部门应根据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加大审查力度,对各高校设置的体育教育专业进行合格评估,采取优胜劣汰机制。对不具备办学条件或办学中存在严重问题的学校,应取消其办学资格;控制和停办一些地区设置重复、毕

业生就业率连年偏低的学校的体育教育专业;不再审批新的学校设置体育教育专业。通过这些强有力的措施限制办学规模,缓解供需矛盾,减轻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压力[3]。

2、挖掘就业空间,拓宽就业渠道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地向前发展和进步,体育事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体育产业和体育服务行业等发展较快,产生了许多相关的就业岗位,可供毕业生选择的就业岗位越来越多。因此,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要努力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身能力,将自己塑造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在适应社会需求的前提下,明确今后的就业方向,在专业与岗位之间寻找更多的结合点,做到既能就业,又能实现专业理想。

3、转变就业观念,到西部去工作

毕业生应正确判断自身所面临的严峻就业形势,改变自己的择业观念,不能好高鹜远,盲目追随。理性而又客观地评价自身条件,科学地进行就业定位,并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合理地降低就业的期望值。选择到西部地区、基层单位去工作,或许更能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4]。

4、加大信息沟通力度,加强就业指导

各高校应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广泛联系,主动出击,努力开拓就业市场,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不断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和沟通,及时了解相关单位的就业信息,推荐毕业生到用人单位去实践和面试,为毕业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5、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必须适应市场需求,调整专业发展思路,有针对性地加快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的调整,以优质课程和精品课程为核心,整合教学资源,增加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和与就业密切相关的课程,实现体育教育专业跨学科、跨专业的人才培养机制,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需求学生的需要[7]。努力提高教育和教学质量,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发挥各自的优势,强化具有本校特色的专业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不但掌握过硬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而且精通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向“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重创新、广适应”的复合型人才转变,有利于提高择业和就业的竞争力,拓宽就业渠道。

四、结论与建议

11.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其心理健康模式应对 篇十一

一高职毕业生择业时容易出现的心理受挫现象

1. 功利心理

高职毕业生在毕业时, 往往被家庭赋予了一定的经济责任。一切以钱为标准。希望能够立刻找到一份钱多事少离家近的工作。虽然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不可能的事情, 在浮躁的社会当中, 这个目标却成为许多毕业生的求职基本标准。功利心另一个表现是对权力的渴望。很多高职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 为了能够在工作中获得更多的利益, 而忽略了自身的兴趣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

2. 从众心理

由于对就业市场缺乏全面的认识, 部分毕业生容易出现从众心理, 往往跟随众人的动态而选择行为, 主要表现为朋友选择什么, 他也选择什么;听到别人说哪里好, 他就顺势向这个公司投简历, 而不考虑自己是否适合, 缺乏自我分析能力以及决断能力;或者集中报考一家企业, 或集体面试一家单位等等。盲目从众只会降低在职场中的核心竞争力, 最终导致其失去合适的工作机会。

3. 攀比心理

攀比心理是人与生俱来的心理本能。在就业过程中, 每个班的同学自然会有不同的去向, 而工作性质和工作收入也会不尽相同。当学生走出学校, 不再以学习成绩来作为衡量标准的时候, 工作的好坏、工资的高低则成为判别个人价值的标准。有不良攀比心理的毕业生会频繁与他人进行比较, 总希望自己的工作能超过他心中的比较对象, 多次攀比的结果就使毕业生忽略了自己的客观条件, 而盲目追求他人的标准, 将会导致其失去最适合自己的就业机会。

二高职毕业生应对就业心理受挫的措施

1. 分析现状, 调整就业期望目标

个人的发展是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的。因此功利心必须结合自身条件进行客观分析。高职毕业生需要清醒地认识到, 虽然相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缺少文凭的认可, 但是也获得职业技术能力的认可。这些职业能力正是不少用人单位所需要的。正确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弱势、机会和威胁, 可以帮助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更加客观地认识自己, 并且有针对性地进行应聘。防止海投后反馈所剩无几而造成的溃败感。用人单位对于毕业生来说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 高职毕业生不要觉得自己低人一等, 就完全没有目标地盲目海投, 而是应该明确目标单位的需求有针对性地撰写简历。

2. 加强心理辅助工具的运用

当毕业生遇到心理挫折时, 大部分时候, 他们都意识不到心理挫折对职业生涯的负面作用。当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时, 会造成更大的危害。因此, 教师通过相关职业心理辅助工具, 可以科学地了解受测者的心理健康状况, 除此之外, 还可以直接了解到受测者的工作性格。其次, 发挥校园宣传文化平台的传播作用, 建立就业指导网站, 让指导老师能够建立起丰富地资料库, 让毕业生就业指导有案例可循。在一定程度上让心理疏导的渠道得到更大的拓展。

3. 引导学生积极利用新工具, 多渠道开拓就业方式

当前, 新媒体发展迅速。毕业生就业方式除了参加面对面的招聘会以外, 还可以选择网络投递简历, 以及微博求职的方式。对于高职毕业生来说, 运用新媒体可以强化自己的特长, 弱化自己的缺点, 进一步提高就业概率。目前, 通过制作网络视频, 微博发布简历“艾特”目标企业找工作的人不在少数, 他们通过网络的方式, 将自己的技能、性格特点展示给用人单位。此外, 网络技术的发达还方便了毕业生查询资料, 对目标企业的了解有助于在面试时应对自如, 从而增加被录取的概率。

参考文献

[1]余启利.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挫折及辅导对策[J].鄂州大学学报, 2006 (9)

[2]谭晶星.试探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及辅导对策[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12)

12.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其心理健康模式应对 篇十二

近几年来,高级教育从曩昔精英教育向大众化展开的进程中,各高级校园完成了规划化的展开,跟着中国经济体制变革和高级教育招生就业制度变革的不断深化,大学生在迎来不断增加的就业机会的一起,也面临着不断增加的就业压力与应战,在剧烈的就业竞赛进程中,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构成的必定困扰,这越来越致使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因而,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的剖析和培育显得日益迫切。

一、大学生就业局势剖析

在全国一般高校毕业生就业就业视频会议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强调,要深化贯彻执行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教育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一般高级校园毕业生就业就业的告诉》精力,实在加大方针执行力度,深化展开“就业优质服务”活动,加速建立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全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就业。根据教育部计算:20,全国一般高校毕业生规划达680万人,据人力资本部计算显现,、两年堆积的未就业毕业生约400多万人,因而,年需要就业的大学生人数超越千万,面临无穷的待就业毕业生人数,就业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二、当今大学生就业心理剖析

就业心理是指以先天生理条件为根底、在个别与社会环境、教育交互效果进程中构成的对个别就业活动具有重要影响效果的全部心理品质的总和,是个别合理择业、成功就业、顺畅习惯就业的心理根底。

相关材料标明,就业心理的构造能够分为三种。首要,大学生就业心理包含就业品格和就业才能两方面。其次,就业心理包含智力要素、非智力要素和复合要素。再次,杰出的就业心理体现在:自动变换人物,习惯社会需要,客观评价自个,有杰出的就业心态,正确认识社会并能寻找自个的最好方位。

就业心理的培育方式大体上能够细分为三种认知和两个时期,其间三种认知分别是对本身的认知,对就业的认知,对以上两种认知间间隔的认知;两个状况为指抵触状况和平衡状况。

(一)面临剧烈的就业竞赛而发生就业心理剖析

因为高校教育的展开,学生入学率不断进步,毕业生人数也呈逐年增加趋势,所以就业竞赛越来越剧烈。一些毕业生面临这种竞赛,表现出烦躁不安、忧心如焚、惊骇、严重的焦虑烦躁心理。还有些学生不活跃自动参加就业竞赛,只等爸爸妈妈为自个“托联系、找门路”的等候就业的心理。有些学生以为自个是具有专业常识的高级稀缺人才,归纳本质等都高于一般的劳动者,就业时盯着大城市、好单位、高待遇的傲慢心理。还有些学生性格内向,很少与同学沟通,缺少自信,在就业进程中,感到自个不是要点大学毕业,专业又不抢手,以为本身条件不如别人,面临就业竞赛时表现出萎缩不前,胆小怕事,轻视自个的才能和价值的自卑心理。也有许多学生在就业时没有主意,不能把握自个的就业意向,不能客观剖析自个优劣势,不了解自个最适合从事何种岗位,在就业压力面前,无人引导而短少合适的疏通路径,然后表现出消沉、被动、习惯性无助、甚至躲避的就业苍茫心理。还有对自个缺少理性客观的.了解,简单受别人的影响而盲目寻求抢手就业,忽略自个的特长和爱好,“我们都到发达当地去,我也去;我们都考公务员我也考公务员;我们都考,我也考研”,然后消沉从众,缺少主意的盲目从众的就业心理。

(二)就业心里构成要素

1.社会大环境对就业心理影响

跟着中国变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展开,经济制度已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改变。这将带来产业构造的调整,许多公司为了能够愈加习惯市场经济的各种竞赛,采纳了减员裁人的手法,政府机构也采纳缩减人员编制等方法,这些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不少压力。一起,大家的价值观、思维习惯和生活方法也发生了改变,大家愈加重视经济效益和个人利益,大学生在就业时更多考虑到收入高、待遇好的经济发达地区就业,加剧了部分地区就业的竞赛。并且,跟着高级教育制度的变革与展开,校园办学规划的扩展,为经济展开供应了足够资本储备,增强了国际间的竞赛,也杰出了两个方面的疑问:榜首,有些校园盲目扩招,使学生数量大幅进步,就业需要数量加大。第二,一些校园为了进步经济效益,设置一些出资低、师资约束少的专业,造成专业构造不合理,增加了人才需要与人才供应间的对立。

2.家庭环境和就业希望对就业心理影响

教育支出不仅是一种花费,并且是一种出资。城镇家庭供一个孩子上大学要花爸爸妈妈年收入的一半以上,乡村家庭的爸爸妈妈,两个人的全年收入,很难支持一个孩子大学一年的费用,而贫困地区、单亲家庭供孩子上大学的经济压力更为无穷。高出资希望高回报,毕业生希望赶快经过就业得到回报,因而也呈现了学生进入大学后后悔或质疑所选专业的就业远景,致使学生发生厌学、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水平低的学业倦怠疑问。对就业岗位希望过高在各个地区的大学生中都对比遍及,但是大部分毕业生都需要到底层、公司单位就业,致使学生就业希望和就业现实之间的差距是很大的。

3.学生本身要素对就业心理构成的影响

首要,大校园园是一个小社会,大学生活既是学习文明的进程,也是大学生生长、进步归纳本质和才能的进程,在这进程中善于沟通沟通的学生能很快融入就业,较好地处理同事之间的联系,习惯就业环境;创造性强的,社会视野开阔,能认识到市场对人才的需要;坚定不移和活跃进取的学生,能达观、刚强地面临艰难;学生干部,因在校园的锻炼,有较强处理就业的才能。所以学生的归纳本质和才能决议了学生的就业的决心和成功率。其次,学生所学的专业也对就业心理发生了必定的影响。 再次, 学生对政府和校园的就业方针内容把握不清,自我认知不准确等都将给成功就业带来不确定性,影响毕业生就业心理的构成。

三、高校就业教导课程开设的疑问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在做好一般高级校园毕业生就业就业的告诉》,教育部拟定了《大学生就业展开与就业教导课程教育请求》,该《请求》在学生的情绪、常识和技能三方面均提出了详细的教育方针,按照《请求》规定,各高校都必须开设就业教导课程。但是高校的就业教导课的开设也存在着一些相对杰出的疑问。例如,就业教导课程主要内容包含就业方针、就业窍门和就业信息,而对就业心理方面的内容触及很少。一起,大学重生心理普查在高校的广泛展开,加强对学生的了解和认识,进步了心理健康水平,并起到了早防止、早发现、早治疗的效果,然后削减心理疾病的发病率。而面临就业,许多学生承受着更大的心理压力,现在高校心理健康教导就业对这些疑问的关怀不多,只做到了安全迎重生,但没有完全做到安全送老生。

四、对就业教导课的建议和想象

高校就业教导课程中存在疑问致使了许多人的考虑,关于现在存在的疑问,我有两点建议:

(一)探究健康就业心理教育方式

首要,就业的健康心理需要体系地培育,时期性教导和全程教导相结合的方法。一年级,在入学教育中,对重生进行人物变换和习惯性教育,让他们在变换和习惯进程中开端对本身进行开始的认知;二年级,在习惯大学生活后,经过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路径对本身进一步的探究和认知。三年级,实习时期,对就业的认知进入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其次,在方式上,就业心理教育能够嵌套在就业教导课程中,也能够采用心理教育、心理教导等多种方式展开。再次,在内容上,应重视学生心理弹性、社会习惯才能的培育,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就业生涯规划,建立科学的就业展开观。

(二)加强就业心理教育老师专业化建造

高校的心理咨询部队中,应加强人才测评老师、就业规划师的培育和引入,对大学生就业心理专门进行教导和咨询。能够经过成立专门的教研室或经过不同部分、专业之间的协作,做到领导参加,达到一致。建立健全的督导组织和就业心理教导、咨询就业的激励机制,使就业心理教导和咨询就业体系化、科学化、规范化。能够让专业心理老师参加学生的就业教导课程教育中,进步教育效果,完成培育方针。校园还能够经过集体评论、人物扮演、模仿面试和心理剧等方式进行集体就业心理教导。关于在就业心理方面存有特殊情况的学生,能够经过咨询访谈的方式进行个别心理教导,仔细倾听学生的就业心理疑问,协助其梳理症结,引导其摆正心态,具有健康的就业心理。

上一篇:杭州公租房收入证明下一篇:残狼灰满好词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