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对大学生活(共8篇)
1.如何面对大学生活 篇一
来到学校最先做的
01
第一步:熟悉校园环境。
进入大学后,新生处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要尽快熟悉校园环境,摆脱陌生感。在熟悉校园环境的同时,还需了解校园资源,学会借助网络,掌握信息。
02
第二步:明确自身定位。
这一阶段,新生需要尽可能全面的了解自我,发掘自身的兴趣爱好。根据自身的个性特点和能力所长树立职业理想。
03
第三步:学好基础课程。
这一学期新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好基础课程,掌握基本技能。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高效利用大学资源。
04
第四步:了解所选专业。
在新生基本了解大学生活后,了解专业就提上了日程。这一阶段,新生应多向专业课老师请教,了解专业相关知识。在学习专业课的过程中,建立自己对本专业的兴趣。
05
第五步:涉猎其他专业。
用业余时间博采之长,为自己储备与本专业相关的知识,是个不错的选择。博览与本专业相关的其他专业,在学好本专业的基础上,通过图书馆或者网络学习其他专业的知识,对专业进行了解判断,确定自己的兴趣点与自己的目标专业。
06
第六步:体验专业技能。
在理论学习后,就该找机会去亲自体验了,从而在理论和实践上都验证自己的选择。如理科学生随师长去实验室做大量的专业实践,新闻类学生可以尝试去写一些文章,甚至可以利用暑假去做一些兼职,有营销目标的学生可以尝试去做一些销售的工作,这个阶段最少要两个月时间,这样有利于判断自己的目标职业是否是自己的兴趣点,便于调整自己的目标。
07
第七步:建立良好关系。
人脉的积累应该从大学就开始,在大学生活中既要注重与以往同学或者朋友的交往,也不能忽略大学同学关系的建立,熟悉本班本系,确定交往对象;了解校友,参加社团组织;加强与老师交流,寻找良师益友;拓展校外交际,寻找人生“贵人”。
生活上
1.学会打扮自己,上了大学就不能像以前邋邋遢遢了。无论男生女生,都要学会如何打理自己。无需浓妆艳抹,但要求简洁大方,给人清新自然的感觉。
2.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少吃外卖,不要依赖外卖过活,多去吃学校食堂。有时间的话可以每天留一定时间锻炼,大学尽量让自己精通一项运动。每天保持活力满满,不仅有助于健康,还能提高学习效率。
3.如果和室友发生矛盾,要多宽容。如果感觉自己被冒犯了,第一次忍,原谅他。第二次,忍,善意的提醒。第三次,直接怼。当然和谐的舍友关系会让大学生活减少很多麻烦。大学可能比高中孤独,没有那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不用追求所谓的合群。你是一个成年人,你要去做你想做的事,做你该做的事,不必过多理会他人的议论。
5.用好班长,和班级同学、辅导员搞好关系。往往班长和辅导员可以提供很多帮助。用好班长和辅导员,能让你大学轻松不少。
大学和高中不一样,一个学期甚至四年下来你可能也认不全班级的同学,你应该主动去认识班级的同学,主动扩宽自己的社交面。
6.看清你自己。不吹嘘自己,不捧高自己。凡事谦虚一点,不要太张扬,低调做人,高调做事。
7.不要攀比。也许你周围的人有很多土豪,富二代,官二代,但你没必要和他们去比,心里也不要有任何压力,因为没有任何意义。遇到这种情况,你可以采用不理会的方法,有时间去攀比,不如自己为自己的未来多努力一点。
8.不要想着靠加入学生会锻炼所谓“能力”。学生会能提升个人能力这个命题不一定是正确的。真实的情况是,大一新成员的工作基本就是打杂,等到了大二很多人觉得没意义自己就退了,剩下的基本就成了新的部长副部长这种小领导,熬到了大三“混的”不错的竞选上了主席副主席,其余人也就退了。虽然不是绝对,但是有些学生会官僚主义真的挺重的,网上会有各种曝光不是空穴来风。这种氛围下我们可能也会过得不开心,是否参加学生会是看个人意愿的,而且不一定参加学生会才能提高个人能力,我们在大学期间做兼职、参加大学生竞赛同样可以提高个人能力。
9.少呆寝室。寝室是一个滋生懒惰的地方,呆的越久越颓废。有时间不妨多参加学校活动,多出去旅游,大学生的学生证利用起来,学生证在旅游景点、车票等很多地方都是有优惠的,趁学生时期有时间多出门走走见见这大千世界。
10.和至少一个学长学姐搞好关系。无论是学业还是生活,后面他们可能会帮到你很多。有一个同专业的学长学姐能让你以后少走很多弯路。他们在选课、期末考试、等诸多方面能给你意见。
学习上
1.不要相信一些人说的“大学不挂科就不完整”类似的话。我想说大学不挂科虽然不完整但完美啊。不挂科是证明你大学努力学习的最基本表现,没辜负自己当初为何来大学的初心。而且挂科了就不能保研了,就不能评奖学金了,一票否决。再说,大学赚钱的途径除了兼职,还有学习,竞赛奖金、科研奖金、奖学金都是非常丰厚的。
2.不要为自己取得的小小成就太过于骄傲。给自己点个赞就好。自己努力了,应该拿到好成绩。继续努力,争取更好。不嘲笑成绩比你差的任何人,也不要孤傲自大,你永远不知道未来谁比谁强。
3.主动和老师处好关系,有问题一定要主动问别人,老师,或者身边的学霸,他们都是你学习之路上的强大助力。
4.考证要尽早。英语四六级,计算机等级考试等能早考就早考。
5.以拿100分的目的去复习,而不是以60分飘过的目的去复习。对自己高要求才会有高回报。
6.提前规划未来。自己以后是本科毕业直接工作还是读研,保研还是考研,或者说想以后出国。这些都要提前了解。如果你有问题可以问我。关于保研和考研,学长自认为知道的比较多。
恋爱上
1.能在大学谈一场恋爱就谈一场恋爱。大学时期的恋爱是最美妙的,如果遇到互相喜欢的人,就好好珍惜,因为之后你可能再也不会遇到这样的人了。
2.单身并不可怕。如果没有喜欢的人,就苟一苟,先把学习搞上去,自己各方面能力搞上去,提高自己,至少让以后自己相亲时更有筹码。
3.谨慎恋爱。当下渣男渣女越来越多,很多高中生刚步入大学,没有恋爱经历,很容易被骗。多处一段时间,如果觉得这个人是对的人,再进一步发展。
4.不要为了恋爱而恋爱。我认为恋爱更像是两个合适的人在缘分的催化下自然发生的。那些为了体验恋爱而去恋爱的行为往往害人害己。
4.尊重对方恋爱观。无论是开放还是保守,都值得尊重。既然是你喜欢的人,那么就请喜欢ta的全部,当然也包括恋爱观。
2.如何面对大学生活 篇二
自普通高校并轨扩招以来,中国的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逐步转向大众教育,应届高中毕业生进入大学进一步学习深造的几率有了很大的提高。家长、学校、社会开始更多地关注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关心他们能否通过大学学习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近年来,人们对大学现行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人才培养方案、就业出路问题等越来越关注,探讨也越来越多。“两会”更是将教育方面的问题提到了一个更高、更深的层次。的确,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当今的大学教育确实存在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和新现象,尤其在“80后”、“90后”的大学生群体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作为生长在独生子女家庭的当今大学生们该如何正确面对改革后的大学教育呢?他们应该如何克服自身存在的问题,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如何用实际行动报答父母家庭?高校辅导员老师有责任有义务引导学生从思想上解决这些问题,并帮助他们在实践中成长成才。
1 当前大学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1 思想松懈问题
尽管当下的大学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应届高中毕业生的录取比例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家长和老师希望学生能考上重点大学,学生在中学阶段尤其是高中阶段的学习非常辛苦、压力也很大。进入大学以后,不论学校的好与坏,都对高中阶段的学习画上了句号,都想好好地放松一下。这种现象在大学第一学期表现的非常明显,有的学生甚至是放纵。在高中阶段,尽管学习很累、生活很紧张,但有两方面是可以肯定的:一是学习目标明确——全力以赴考上理想的大学;二是几乎所有的高中生都对大学生活充满了期望,都认为大学生活是对又苦又累、无乐趣可言的高中生活的终结,都认为大学很轻松、很浪漫、很自由。这也是大学新生思想松懈的一个主要原因。大部分进入大学以后,由于没有了父母的叮嘱,没有了班主任老师的唠叨,没有了亲朋好友的询问,凡事都能够开始“当家作主”,开始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认为先玩够了再说,反正大学还有好多时间。
1.2 价值观取向问题“大学是社会的一角缩影,是个小社会”,这是当前大学生中广为流传的一句话。
在进入大学之前,大部分高中生已经通过学长、父母和老师对大学生活有了一定的了解,也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当然更多的还是对大学生活的美好期望。真正进入大学之后,面对来自天南海北的同学、复杂的人际关系、多姿多彩的大学生活、陌生的校园环境……对刚踏入大学校门的新生来说,他们犹如站在人生的又一个十字路口。而这时身边已经没有父母和班主任老师面面俱到的建议,辅导员老师大都只能从宏观上引导学生,无法向父母和高中老师那样帮助你做决定,学生需要对自己所做的每一个选择负责,为后果承担责任。当选择的主动权和决定权全部掌握在大学生手中时,他们能否在社会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化的复杂社会环境中作者正确的判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这是家长、学校和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也是对大学生产生重大、深远影响的问题。
1.3 大学定位问题
从一个人的成长过程来看,大学阶段应该是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培养工作能力的关键阶段。然而,在当今教育体制下,应试教育的弊端让很多大学生无法正确认识大学,无法对自己的大学生活进行科学定位。当前的高校教育体制中,很多学生都基本上是在完成学习任务,甚至有敷衍的现象。大学生中广为流传的几句话正是对这一问题的真实写照:“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不知道自己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知道”。这四句话或许能够概括部分大学生从新生进校的那一天到领取毕业证时的心理认知变化。很显然,目标定位不明确会导致学生整天按部就班地做事情,而很少动脑筋思考其对自身成长的意义,也不利于他们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作为高校辅导员,有必要认真思考这个问题,并尽力为学生的大学生活定位出谋划策。
1.4 缺乏实操锻炼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两句名言大学生们耳熟能详,可实践恰恰又是他们最缺乏的。调查就是要到实践中去,要把脑子里面的想法拿到实践中检验,然后再下定论。但是现实生活中的大学生显得都很“忙”,要按照教学计划上课,课余还有学生会活动、社团活动、班级活动,此外还要自己安排的个人生活。似乎找不到实践锻炼的时间和机会。有利于大学生成长师的实操锻炼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课堂理论教学的实践以提高专业技能;二是对个人综合素质(如:组织协调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以加强社会活动的参与能力。在校大学生应该结合自身专业、个人兴趣爱好和特长、性格特点等积极投身到实践锻炼中,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养,帮助自己成长成才。
2 应当采取的应对措施
古希腊有句哲语:人啊,认识自己!大学生所处的阶段是个体身心逐步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然而在当前社会条件下,有太多的选择,也有太多的无奈。大学校园里有社会的要求、有父母的渴盼、有老师的期望……对大学生朋友来讲,如何掌握专业技能、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学好本事,很是值得我们探讨,根据从事学生工作的经历,笔者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自己的看法。
2.1 充分认识大学
首先需要摒弃一个影响无数大学生的观点:大学轻松、好玩。正是因为这样的一个误导(这个误导可能来自高中老师、兄长学姐等,但绝不会来自父、母亲),从高中毕业到跨进大学校门,对许多大学生来说似乎等同于“苦媳妇终于熬成婆”。对大学的向往和欣喜成就了鼓足马力、拼尽全力的高中冲刺阶段,然而留给大学生活的却是心理放松、思想放松、行动放松。相对于高中阶段的学习来说,大学学习在时间的安排上要灵活得多,也给学生留下了相对充裕的自由时间。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大学生活就是尽情地玩、漫无边际的放松。其次要明确大学学习的目的。大学应该是掌握技能、培养能力、提升修养、完善自我的美好阶段,是绝大部分学生进入社会的最后修行站。大学学习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学习能力、能动思维的培养和锻炼。部分大学生把大学的学习简单等同于分数(及格),部分大学生对理论知识提不起兴趣,这就同大学生应当做到专业理论基础知识扎实、动手应用能力强、学以致用等出现不对称,但很少有大学生能够真正认识到这一点。再次是要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大学,也就是进行大学自我规划(最好能有详尽、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只有做到目标明确,并在学习期间为目标的实现奋斗、做准备,才会在回首大学生活,总结大学生活时感觉到充实、有所收获、不虚此行。而不是在当回头看自己的大学经历时,感到无尽的遗憾,忏悔自己虚度光阴、一无所成,为时已晚。因此,辅导员老师有必要在大学生一进校时,就引导他们充分认识到大学是人生发展中一个很重要的历程,不但要在思想上引起足够的重视,把握自身,做好规划,更要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
2.2 端正人生价值观
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培养中,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阶段。随着现代社会市场经济多元化的飞速发展而产生的各种思潮摆在大学生面前,为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提出了重重考验。而现实社会中许多惨痛的实例不得不令我们反思:怎样去界定大学生正确的人生取向和价值判断?贫富差距在大学校园明显的分层,虚荣心、奢侈浪费、相互攀比、社会各种无形的影响等等充斥着大学生的头脑,以致于有的大学生迷失自我。对此,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引导。一是学生工作者和辅导员要认真负责,密切关注负面表现变化大的学生,采用一对一的交流、谈心、鼓励、引导,及时在价值取向判断上予以帮助;二是宣扬典型,这里的典型既包括积极正面的也包括消极负面的,通过实例让大学生自己去体会;三是引导学生多阅读名人传记、经典文学作品,让他们从中去看书中主人公一生不同的坎坷命运,尤其是不同人物的价值取向;四是与学生探讨当代社会现象,宣扬主导观念。“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判断或许应该是大学教育的最终目的之一,然而当前这方面似乎显得有些偏颇。
2.3 正确定位
这里谈到的定位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之前谈到的充分认识大学;二是大学生自我定位。大学生自我定位主要指大学生在经历过短暂的、相对比较迷茫的大学新生适应期后,能冷静地分析自我。其中的因素应该包含:对专业的定位。也就是自己是否喜欢所学的专业,喜欢的程度有多高?如果不是很喜欢,能不能够培养起兴趣?对学习的定位,也就是学习成绩大概会处在一个什么位置?在当前的位置下,自我发展的重点在哪个方面(专业学习或者社会实践活动)。对不同阶段目标的定位。除了正常的教学计划学习外,在充分认识自我基础上的在人际交往、组织管理等能力方面的锻炼和提高,通过积极参加实践活动使自身相对较弱的方面得以增强。由于大学校园里来自天南海北、五湖四海的莘莘学子各自条件不同,因此有必要提到对自身家庭条件、优势、不足、发展趋向、理想抱负等综合因素进行分析比对。因为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既然不一样,那么大学的定位和生活方式也就应该不一样,这样也才能构成丰富多彩的大学经历,而最终的目标就是为了毕业后能够在激烈无情的社会竞争中站稳脚跟,有一席之地。
2.4 实践第一
从当前的教育体制来看,不管是小学、初高中还是大学,大都采用的是“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学习为辅”的教学方法,也就是常说的“应试教育”。在这个过程中,先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来看,把教育教学时间作一划分,笔者认为90%以上的时间都是上面讲、下面听;导致学生在课堂下、宿舍内高谈阔论、滔滔不绝,一到比较严肃、特殊的场合(比如演讲、辩论比赛等)就瞠目结舌、一反常态;当前书籍仍是大部分学生的主要精神食粮,但当前学生喜欢读的书基本是武侠、网络小说那些,而对于一些经典的作品望而生畏,避而远之;写东西更不用说了,一些大学生不会写请假条,理由是中学没有写过,甚至短短几十字的请假条中还会出现那么一两个错别字。再从传统的理论教育来看,大学生都懂很多很多的道理,自小到大老师、父母、长辈都在进行大道理的灌输和教育,然而为什么用处不大呢?归结起来就是缺少实践的磨炼。知识讲得再多、道理讲得再好,如果缺少实践的检验就显得过于苍白,这一点对老师来说可能缺少一种成就感(花费许多心思准备的课堂教学效果反响较小);对学生来说接受的都是大量的理论知识,显得有些空洞,兴趣不是很大。相比之下,实践性的教学环节不管对老师还是对学生来说效果都要比课堂好些。在学校安排的实习环节或者暑期社会实践,尤其是顶岗实习,如果学生是认认真真参与的,这一经历会给大学生带来很大的震动,尤其是在学以致用方面;近几年在大公司、企业中比较流行的素质拓展活动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通过体验式的活动让参与者自行领会其中的道理。理论来自于实践,但同时又必须要服务于实践,经得起检验。在大学阶段,迫切需要在实践方面进行一定的尝试或者突破,以便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人才需求对大学生提出的要求,尽可能地减少与实际脱节。
当前的大学在若干年后也许会面临一次淘汰,这不仅仅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更是人们对大学教育认同的考验;当然从哲学内外因的观点来看,这其中学生自身的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代大学生的大学生活是其人生道路上一个重要的必经阶段,希望他们能够在纷繁复杂的选择面前清晰地认识自己,明确自己的目标;希望他们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大学生活,敢于挑战自己的意志力,摒弃各种诱惑,抵制各种不良习性,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努力拼搏、积极进取,为自身以后长足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要:从关心应届高中毕业生能否上大学到关注当前大学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人才培养方案和就业出路问题,家长、学校和社会对大学的关注焦点发生了转移。文章结合长期从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实践,就如何引导当今大学生正确认识大学、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大学生,定位,实践
参考文献
[1]陈永明.教育行政新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丁钢.创新:新世纪的教育使命[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2016,如何面对生活新挑战? 篇三
对林姗而言,这个春节有些不同以往。
初一一早,她和父母、丈夫、孩子出门,驱车前往位于北京二环附近的一家养老照料中心。林姗82岁的奶奶在2016年初为自己做了主,入住这里。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与子女同住,儿孙满堂承欢膝下才是最美好的晚年。然而,让林姗和父母没有想到的是,奶奶不仅决定入住养老机构,而且决定留在那里过年。
读书时,同学们常称林姗奶奶很“摩登”,这一次,也确实是“80后”奶奶,让“80后”林姗更新了养老观念。
但一路上,林姗心里还是五味杂陈。她想到在爷爷离世后,奶奶在一座没有电梯的5层老楼已经独居了快20年。最近5年,奶奶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在出门后回到顶层的家,为此她不得不减少出门频率。但这让奶奶又陷入了另一重苦恼——她被迫离开自己的社交圈,每天陪伴她的只剩电视机。
林姗之前去看奶奶,发现老人会随手记下很多电视上说的新名词。奶奶以此保持自己与这个社会、这个时代的联系。
有一次,奶奶和林姗说,人老了退化得像孩子,而她就是那个得了“孤独症”的老小孩。
有尊严地老去
为了让奶奶不孤独,儿女们想了很多办法——请保姆,奶奶说自己不需照顾,只要有个聊天的伴儿;换房子,儿女们一度决定把奶奶的老房出租,再在其他社区为她另租一套一层或是有电梯的房子,奶奶仍旧不乐意。她说不愿离开老邻居——不想离开以往的生活圈,也是奶奶始终不愿搬去与子女同住的理由之一。
但奶奶执拗的坚持,因为2015年在家里的一次意外摔伤而改变。虽无大碍,儿女们还是决定,奶奶不能再过“空巢”独居生活。奶奶妥协,她提出暂时在几个儿女家中轮住。
但确切讲,奶奶轮流住的,并不是儿女的家,而是外孙、孙女家。因为奶奶的儿女,在陆续跻身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后,也都搬离了自己家,到儿女那里照看孙辈。
奶奶“轮换”到林姗家时,有一天,她听到两岁的女儿桃子用稚嫩的声音对着奶奶喊:“太,太。”而奶奶则回:“太太老了,要麻烦别人。”奶奶声音很小,或者说,耳朵已经不灵光的她,以为自己声音很小,但正在厨房准备晚餐的林姗却清清楚楚听到奶奶的叹息。这时她才恍然,奶奶为何常“抢”些简单家务——她希望保有一个老人该有的尊严。
或许,正是对尊严、价值以及朋友的渴望,让“摩登奶奶”决定入住养老机构。在她提出这个想法后,儿女们有迟疑,但最终尊重老人决定。此后,儿女们开始了对大小养老机构的考察,硬件设施、服务质量、地理位置都是他们考虑的因素。
林姗一家的想法是,选择市内养老机构,尽量距离奶奶原居住地较近,保证她对周围环境熟悉,儿女探望也便利。另外,他们希望养老机构有配套医疗服务。至于郊外一些规模较大的养老机构,环境虽然很好,但需要交纳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会员费才能入住,也有月收费高达万元的。林姗一家觉得,这个价位对他们这种寻常人家而言太过高端。另外,他们认为郊外养老机构离主城区远,去大医院不方便,即使有医务室,也难纳入医保。
最终,儿女们为奶奶找到了二环附近一家采取公建民营经营方式的养老照料中心。奶奶面试、体检合格后,2016年初正式入住。林姗一家最终选择这里,最看中的,就是它出门便是600多平方米的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心内有常驻999急救车、离大医院也很近。此外,中心还与周边医疗机构签订合作协议,为入住老人开辟绿色就诊通道。
入住三个月来,林姗感觉奶奶最明显的变化是获得了重回群体的喜悦。她通过唱歌、打牌、书法交流这样的集体活动,慢慢建立起自己新的朋友圈。
大年初一赶来探望奶奶的林姗一家,见养老中心红红火火、人流不断,才算真的踏实。儿女们带奶奶到中心附近餐馆用餐。落座后,奶奶说养老中心饭菜不错,软硬、盐油都算合理,只是没有特色小炒或单独点餐,不然今天他们一家就可以在中心享受家庭聚餐。
当然,并不是所有老人都和奶奶一样适应养老中心饮食,她的室友张奶奶就持保留意见。老人常年患有糖尿病,她总和奶奶念叨,应当有针对她这样“特殊人群”的专业配餐。奶奶笑室友挑剔,但林姗想了想,张奶奶的要求并不过分。毕竟老人内部差异显著,饮食也才会有个性化需求。
林姗奶奶的选择并非个案,来自民政部的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养老床位数确实发展非常快,达到了669万张,达到了每千名老人30.3张。但是老龄化的速度更快,增长的床位远远解决不了需求。2014年我国老年人口已达2.12亿,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2.6亿。老龄化已经成为当今各界最关注的社会问题之一。
“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的调查数据显示,人们已经越来越重视“养老”这一问题,甚至将其排在了“医疗、“住房”、“教育”前面,成为2016年仅次于“收入”的第二大挑战难题。
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老龄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几亿万百姓福祉。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加强顶层设计。
房子,你买对了么?
一顿迟到的“年夜饭”后,奶奶回到养老中心,林姗一家驱车回到位于南五环外的家。车子在宛如空城的北京行驶,一路畅通。
南五环外的住所,是林姗和丈夫常亮在女儿出生前购买的改善性住房。之前他们住在市中心一套林姗公婆名下的小户型。和很多年轻人一样,出手购房时,林姗和丈夫考虑的,无外乎 “价格”、“地段”、“交通”、“户型”、“房屋质量”、“周边环境”等等,但“价格”绝对具有压倒性。
nlc202309090119
但低价往往导致付出更多交通成本。在过了乔迁新居短暂的兴奋期后,林姗开始为每天早晚从家到单位平均4个小时车程叫苦不迭。林姗甚至在车里摆了一本“公路淡定术养成手册”,时刻提醒自己冷静。
林姗的同事杨朋住在燕郊,每天在路上的时间和林姗不相上下。作为北漂,2009年,杨朋和妻子在燕郊买下住房,虽要开启双城生活,但“安家落户”的诱惑让夫妻二人觉得距离不是问题。至今,杨朋还记得当年在地铁一号线上看到 “在北京安个家”的燕郊楼盘广告时内心的激动。
但现实是,杨朋和妻子从此成了“家住河北,上班北京”人群中的一员。和杨朋一样,如今每天约有40万人往返于北京与燕郊,其中30万人采用公共交通。为了能挤上公交车,每天早上五点就要出门排队,有时排队的有几百人。杨朋有时感慨,自己成功挤上一辆公交车的时间,足够儿子上一堂40分钟的英语课。
疲惫不堪,是杨朋和林姗闲聊时提到最多的一个词。
这种疲惫,不只杨朋独有。1月20日,2016年北京市两会上,单双号限行、征收拥堵费、约租车、京津冀一体化……每个话题都炙手可热。有委员建议,在公共交通发达、出行便利的区域,或者交通拥堵严重的商业区,可以尝试区域性的单双号限行。有委员表示,征收拥堵费对缓解拥堵能起到一部分作用,但发展公共交通才是根本……
2015年初,杨朋和妻子商量后决定把燕郊的房子卖出去,在北京买一套住房,这样离公司近些,更关键的是,4岁的儿子快上小学了,他更信任北京城里的教学质量。
林姗其实也动过把南城的“新房”卖掉,再在城里买房的想法。她的卖房理由几乎和杨朋一样:奔波和孩子。
林姗女儿户口落在城里,3岁入园的她,因为没有南城户口,只能选择私立幼儿园,而林姗在考察后发现,小区周围一些设施相对较好的私立园学费在5000元/月左右。林姗如果带孩子回城里入园,可选择的公立园非常多,且市内一级公立园价格也不过1000元左右。
对林姗这样的普通人而言,2016年该不该出手买房?
2015年12月18日至21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上提出要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顺应市场规律调整营销策略,适当降低商品住房价格,以及化解房地产库存,要取消过时的限制性措施。今年初,住建部更要求各地进一步降低公积金贷款门槛,增加贷款额度,简化手续。
虽有一系列政策出台,但是否买房,林姗依旧无解。她希望可以如一些专家所判断的,为完成去库存任务,国家在信贷政策、税收政策、财政补贴、住房金融等方面都会有一定动作。这样的话,2016年或许是她出手的好时机。
“即便今年不买,铮铮上学前,我们也会在城里买房。”张亮语气里带着不容质疑的肯定。铮铮,也就是张亮的儿子,和林姗女儿一般大。张亮发誓一样对林姗说出买房计划时,他们正带着那对“青梅竹马”的小伙伴一起上早教课。每周去早教机构上课,是两对夫妻的必修课。一套课程将近100课时,每个课时45分钟,总共要2万元左右。
为什么要早教?
此前,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对1999名孩子家长进行一项调查,结果显示56.5%的受访家长认为早教很有必要。张亮和林姗就属于那56.5%的人群。
虽然林姗也觉得,有时在课上,老师也不过是带着孩子做做游戏,或是进行简单的认知活动,但这些本可以在家里完成的“功课”,每天忙忙碌碌的她却没有精力。
当然,除了迫使自己对孩子有更多陪伴外,林姗和张亮也希望通过早教课程给孩子更好的培养。
“更好的培养”,也解释了张亮为何发誓买房——他想让铮铮在西城、海淀这样的学区接受教育。在他看来,他和林姗的购房需求并不相同。“林姗如果换房,不会舍弃对户型、面积的需求,因为她有‘退路’,毕竟桃子的户口在市中心。铮铮如果到城里接受教育,要靠学区房。”
面对雄心勃勃的张亮,林姗常提醒他谨慎。
林姗的提醒并非没有道理。2016年初,西城区发布一则幼升小入学声明,明确“如同一房屋地址六年内有多个适龄儿童申请入学,则房屋产权人必须是适龄儿童的法定监护人”,否则只能按照全区的招生情况作统一协调安排。也就是说,如果买了西城的二手房,但这个房子六年内已经被用于升学,那么房子就不能再作为升学的划片依据。
正是这则声明,让刚刚看好一套房子、准备签约的杨朋,不得不再次踏上寻房之路。原因是,那套房子的小学入学指标在3年前已被房主用过。
林姗常把杨朋的“买房经”说给张亮听。比如杨朋此前还曾想要入手一套所谓的学区房,房产经纪向他保证房源所在小区是北京某知名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划片学区。可杨朋详细查阅该学校的招生简章后发现,该校原则上是不接收小区二手房业主子女的,二手房业主子女会被调剂到邻近学区的其他小学。
张亮感谢林姗的好心,但他知道,自己不能谨慎太久,因为他在报上读到的是这样的消息:为防止学区房大幅涨价,避免房虫“倒房”渔利,北京多个热点学区均对学生的落户年限做出要求,限定年限从3年至5年不等。
铮铮现在近3岁,为了扣紧3-5年这个期限,2016年张亮也许就要出手购房。
住房,在2015“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中,仍然是人们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
二胎,“生”还是“不生”?
林姗的汽车,在“休养”1个月后,被她开出地库重见阳光。但那一天,林姗心里不仅没有阳光,反而和当天的天气一样,满是雾霾。久不动车,这一动,却是开去定损——前一天,她停在车位的车被邻居撞了一下。
nlc202309090119
车子开到路上,林姗打开雨刷,冲掉1个月来积在挡风玻璃上的浮土。到达4S店,她看到雨刷喷出的水,在车前盖留下两道水痕,有点像两道眼泪,又像囧字的一撇一捺。
林姗忍不住拍了张“囧照”传给丈夫。
林姗的丈夫常亮其实常常觉得自己更囧。为了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他每天披星戴月早出晚归,为了项目常做“空中飞人”,在几个城市间奔波,有时还会驻扎在一个地方几个月。他甚至搞不清女儿什么时候学会的叫爸爸。他偶尔自问,难道这就是他想要的理想生活?
猎头有时会找常亮,他也会为更高的薪水动心。但薪水更多,也许意味着更加忙碌。每种选择都对应着另一种放弃。
常亮偶尔会羡慕表弟的果断。2015年末,和无数被创业大潮裹挟的青年一样,小他两岁的表弟辞职创业。常亮也想像表弟一样放手一试,但有时站在中关村那条短短二百米的创业大街,他却有些怀疑,虽然那里人气依旧,但在这个资本与创业几乎成为连体婴儿的时代,资本的口袋似乎正在收紧。
2016年,是否求变?对已过而立之年的常亮而言,不是投枚硬币如此简单。
春节一次同学聚会上,林姗和好朋友于莹说起她和常亮关于求变、创业的种种困惑,于莹笑说,林姗他俩已经处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的顶端,而她还在底端徘徊。于莹生了儿子后,因为老人没法帮忙照看,她辞职做全职妈妈,丈夫每月工资,是这个小家的全部收入来源。她有时会觉得,手头有些紧。
但让于莹最揪心的,是自己常年独居的爸爸。有一次和爸爸通电话,他竟然记不清前一天究竟是花15元还是150元买了一盏应急灯。于莹心头一紧,联想到爸爸之前有过轻微脑梗,挂了电话,她把不到2岁的儿子放上汽车儿童座椅,一路火速开到爸爸家。虽然最终虚惊一场,但于莹和林姗说,自己悬着的心一直没有放下,随着父亲年纪越来越大,那颗心也越悬越高。
于莹的故事,让林姗真真切切地意识到父母一代的衰老。而衰老伴随着丧失。她不大敢想,同为独生子女的她和常亮,今后将如何更好地照料四个老人。
林姗妈常说,现在自己还不需别人照顾,她因此劝林姗,趁父母还有余力再生个宝宝。
“生”还是“不生”?二胎政策放开后,这不是林姗一个人的摇摆。她记得微信高中群在政策颁布的第二天,有同学在群里喊:要生二胎的举手!但坚定举起的拳头没有几个。
不生,林姗有一箩筐理由。首先是财政压力。她一位同样摇摆的同事,将小学四年级女儿十年的养育费进行统计后发现,十年来女儿共花费了35.5万元左右,其中用于孩子课外素质培训的费用占到了30%左右,女儿特长培训费达到了42720元。35.5万元,这个数字让同事立马浇熄了自己心里再生一个的小火苗。
但金钱投入并不是众多妈妈左右摇摆的唯一原因。“从孩子呱呱坠地那一天,注定了我要全心全意至少花三年甚至更多时间用在他身上。但我并不是一个唯孩子而过一生的女人。我有我自己想要的生活、工作、事业。” 一位同为80后的妈妈,将自己不生二胎的理由贴在网上。林姗看了,心有戚戚。
然而妈妈却只劝林姗一句:“让桃子在这个世界上再有一个亲人,不好么?”
作为独生子女的林姗,并不真正理解,拥有兄弟姐妹这样的亲人是怎样一种感受。有时在微信家庭群,她会看到从不和她抱怨的妈妈,会和舅舅姨妈说起疼痛难忍的腿关节。那时,妈妈不像她眼里似乎永远利落能干的妈妈,更像一个撒娇的妹妹。
2016年春节,林姗的朋友们在微信朋友圈写下关于来年的寄语,她则找出纸笔,写下这一年愿望:希望女儿吃的用的更加安全,希望雾霾少一点,希望花在路上的上班时间更短一点,希望陪女儿的时间更多一点,希望有更多时间读书旅行……林姗当然也希望自己和常亮无论打工或创业,事业有所提升,收入更高一些。但林姗也逐渐体会,就如哈佛大学一项长达75年的研究报告所显示的——何为美好生活?最重要的因素并非富有、成功,而是良好的身心健康及温暖、和谐、亲密的人际关系。
年初,林姗已经“断舍离”掉朋友圈,她想让自己人生的“节目单”简单一点。在不断删繁就简的过程中,林姗的心态变得积极。在选择地铁出行后,她发现自己不需在身边摆一本“公路淡定术养成手册”也同样学会淡定。她甚至发现,把每天的工作、社交联络任务,比如打电话、微信交流等放在乘坐地铁这一时间段完成,既节省了回家后的时间,也保证了通勤安全。她感觉到碎片时间的意义。
这是林姗的故事,但又不全是。她的故事里中闪过张亮、杨朋,还有更多人的影子。他们的苦乐悲喜交织在一起,构成生活本身。
对他们每个人而言,2016年,有挑战,也有期待。
4.大学生如何面对未来就业 篇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来,我国科研,理论,工程技术等不同领域的人才供应有了长足的改观,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后,我国高等学校开始实施大幅度扩招。但是,由于投入跟不上以及大学生择业的误区,高校扩招后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后果和隐患,造成了新的失业群体。新时期大学生毕业后难于找到工作,出现了所谓的“考研热”、“公务员热”,出现失业的现象已屡见不鲜。各个领域专业的大学生都遭遇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就业寒流”。
面对激烈而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就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就业准备,去争取和创造机遇。在这里我们就以理工科大学生为例对大学生的就业准备问题作出以下分析:
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素质准备既是未来从事职业应有的,也是在求职过程中应具备的。理工科大学生的素质准备包括:
1、具备“全面素质”没有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将处于愚昧落后的时代;而仅有科学技术,没有文化素养,人类将失去一种精神。科技与文化是现代社会文明的两大支柱。工科大学生应具有符合现代社会文明的全面素质,即科学技术与人文素养的辩证统一。目前,大多数工科大学生表现出现代高科技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文化的不相融合,或是对现代高科技的认识肤浅、幼稚,或是对人文社会科学文化的认识欠缺、贫乏。在校学习应试化,工作之后也很难将二者相互运用。这样,就难以适应当代社会的快速发展,难以承担起发展我国高新技术所赋予的重任。
2、具有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较宽的专业基础知识。一个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除了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外,还需要有相关领域的基础知识。具有管、贸、经、法及其它社会科学的知识。大容量的新知识信息贮备。及时了解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技术、新知识、新理论以及本学科与边缘学科的相关知识。
3、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健康的体魄是从事工作的基础,充沛的工作精力来源于健康的体魄。新形势下,生活、工作节奏都不断加剧,要能适应这种节奏和变化。身体和体能既能紧张工作,又善于调节放松,使身体和体能始终处于和谐的最佳状态,保持旺盛的精力和体力。择业误区和心理准备工科大学生由于错误的择业心理和方式,再加上缺少择业的艺术性和技巧性,常常导致他们走向择业误区。当代大学生的就业择业误区和错误心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以为是,期望值偏高。许多工科大学生因此认为,工作难找不是针对自己而言的。对一般工作有“三挑选”:一是挑地点,到大城市,到经济发达地区;二是挑工作单位,到有住房,工资、奖金、福利高的单位;三是挑选有兴趣的工作。造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
2、互相攀比。少数大学生对社会对人生产生偏颇看法,由于每个人自身素质、综合能力、社会背景及机遇时机把握程度不同,导致部分人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单位。但这些大学生往往不正确对待,怨天尤人,在选择就业单位时,往往是拿自己身边同学的就业择业标准来定位自己,从而导致不同程度的攀比心理,在此心理下,即使某单位非常适合自身发展,但因某个方面比同学的就业单位存在少许差别,就彷徨放弃,事后却又后悔不已。
3、缺乏自信,错失良机。在竞争激烈的求职场上,部分工科大学生或因所在学校不知名,或因自己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不如其他同学,或因求职屡次受挫,缺乏自信心,并进而转化为自卑心理。有这种心理的学生往往没有信心和勇气面对求才若渴的用人单位,往往不能适当地向用人单位展示自身所长,甚至把自身的长处也变成了短处,从而严重影响了就业与择业。
4、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靠父母或动用关系网。有部分工科大学毕业生,虽然接受了几年的高等教育,但在很多事情上受社会不良观念影响。有人为了留在大城市提出“要城市不要专业”,动用自己的关系网。就业择业中对一个单位是否适合自己,往往不是凭自身思考来决断,而是依靠听取父母师长之意,进行取舍,表现出较强的依赖心理,缺乏一个大学毕业生应有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决策能力。
5、为了顺利地就业及事业上的成功,大学生必须对自己存在的心理误区进行调适,做好心理准备。
6、首先要认清形势,做到心中有数。其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已经实现用人制度的双向选择,主动“推销”自己,而不能等、靠、要。再次,要破除传统就业观念,实现多元化就业。不要把留在大城市、端着“铁饭碗”作为首要选择,也不要只选择外企、合资企业,而要面向基层、西部,自主创业。“先就业,再择业”。最后要避免盲目追求,正确认识自我。我国的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逐步转为“大众教育”。大学生只有改变以前的“精英就业”观念,树立“人职匹配”的“大众化”就业观,才有可能实现理想就业。
大学生在具备了良好的素质准备和正确的就业理念和心理之后,就要考虑如何尽快完成自己由校园人向社会人的转变问题,提到两种身份和责任的转变就要求我们大学生具备良好的适应能力和丰富的创造力。适应能力即指毕业生走大学生步入社会后,首先应具备怎样的主体能力素质,这种主体能力素质主要表现为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上。走上工作岗位后在心理、生活、工作环境以及人际交往等方面,能较快地认识、了解和熟悉外部环境,并使主体与客体协调一致的能力素质,它主要包括:
1心理承受能力。社会与学校相比,生活环境、工作条件、人际关系都有着很大变化,这些变化难免会使那些心存幻想、踌躇满志的毕业生造成心理反差和强烈冲突,这时,心理的承受能力是第一位的,要克服心理障碍,使自己在心理意识上与外部环境取得认同。2独立生活能力。参加工作后,往往要自己处理衣、食、住、行等全部事务,对独立生活能力要求较高,这是毕业生无法回避的一种能力素质训练。
3人际交往能力。走上工作岗位后,人际交往能力的发挥是适应环境的关键。不善于与人交往,就难以与人沟通,就难免将自己封闭起来,以致带来诸多烦恼与痛苦。
4应变能力。毕业生不可能在学校学到工作岗位上所需的全部知识和能力,只有随时调整自己的知识、能力结构和思想行为方式,才能使自己始终处于主动地位。
要使自己真正成为生活的强者,还需要有创造能力。创造能力素质包括:
1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工作实际中,善于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这即是实际工作对我们的要求,也是毕业生本人顺利成长的基本条件。
2动手操作能力。这种能力主要表现为具有一定的文字、图表和计算机操作能力,以理工科毕业生这种能力要求更突出。这也是检验一个毕业生创造能力优劣的重要手段。
3组织管理能力。把工作岗位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信息等要素科学地组织起来并有效地完成所担负的任务,这种能力不仅领导干部应具备,毕业生作为高层次的人才也应具备,这是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必备的能力素质。
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两者是紧密联系的,适应是为了创造。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是大学毕业后走向成功和成才之路所必不可少的,因此,当代大学生应注重这两种主体能力素质的培养,以期在毕业后能较快较好的适应社会,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应届毕业生切忌好高骛远,可根据自身情况适当放低薪酬要求,为自己争取到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提前做好步入社会的准备,“深挖洞、广积粮”,多充实、提升竞争力,即便是可以“高成”也不妨先“低就”,抱着学习的心态去适应社会,从基础做起,不要眼光过高。其次,应届毕业生需要对应聘的部门进行分析,规避掉那些在企业经营压力下容易被裁减的部门。比如在新经济形势下,公关广告、品牌推广等不能直接产生利润的部门,预算是最先被截流的。求职者,尽可能地选择公司核心或者有潜力的部门就职,企业在扩张期和鼎盛期才考虑到的职位可能会被缩减,与其四面碰壁,不如寻找一个大的入职空间。最后是对应聘地区的筛选,从以往的经验看来,这种经济震荡会突出表现在经济发达或者发展迅速的地区,比如深圳、浙江等以出口为主的地区的降温,以及全球金融业动荡对上海的波及等,大学生在进行就业选择的时候都要有所顾及。
5.大学生如何面对就业难问题 篇五
近年来,随着各大院校的新生扩招政策,大学生的比例也大幅度地增长。然而,每年都有大量应届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我们很常听到许多毕业师兄师姐叹息:“我即将失业了”。“毕业即失业”的说法,早已弥漫在大学校园的每个角落。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生面临着愈发严重的就业挑战。想要在每年大量应届毕业生中脱颖而出,仅凭一张大学文凭已经是不够了。原本“供过于求”的就业市场,再受到了全球金融风暴的冲击,大学生毕业后要找到合适的工作是越来越困难的了。然而,大学生为什么会一毕业就失业呢?我们可以常看到很多大学生过着轻松的大学生活,在他们的思想中,大学择业只是取决于大学最后一年,因此在毕业前几年他们大肆挥霍着时间,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直到毕业时才考虑就业问题。但是,在我看来,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大学生就业,需要的是厚积薄发。就业市场对大学生的要求不知是专业的能力,更是综合素质;不仅时求职的技能,更是毕业生本身的内在与实质。在大学里,就我身边来讲,仔细去看,可以发现有两种人。一种是很努力地学习,为了考试成天地泡在图书馆,最后拥有了相当的专业知识,却缺乏创新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另一种人则是“活跃分子”,他们参加了许多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甚至有时是因为过多的社团活动或学生会工作而不能好好学习。以
致最后他们有着强烈的责任心和良好的工作能力,却缺乏扎实的专业知识。在我看来,一些大学生难以就业,除了社会的客观因素外,还有本身的主观因素。他们缺乏了一些必要的就业素质。比如,较强的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面对逆境及走出困境的综合素质。社会的客观因素,我们没有办法去改变。但是,自身的主观因素,我们可以通过努力来改变的。也就是说,大学生面对就业难的问题,最需要也最有效的是提高自身素质,巩固专业知识,培养工作适应能力。那么,如何去使自己拥有这些能力呢?
一、大学生要有明确的目标,要给自己找一盏人生的启明灯。很多时候,做事光有激情是不够的。兵法里有句话说:“兵贵神速。”先机往往是对最后的成败有着莫大的影响的,所以好的开始往往是成功的一半。大学是我们成长的标志,在短短几年后,我们将面临生存的压力。俗话说得好“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如今严峻的就业形势,要求我们必须快人一步,当机立断找对目标。现在很多大学生都有一个通病,就是不了解自己能够做什么,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想做什么。我有一个同学,在大学读机械工程自动化专业,刚开始他信心满满说要做个工程师,接下来又说自己其实是喜欢物流,想去考物流师资格证,没有两个月,他又觉得还是学习网络知识好,于是又转移了目标。现在他的目标却是要考精算师资格证了。如此下来,一年
多过去了,他是什么证都没去考,什么证也没有考到。很多大学生,刚进大学时都是豪情壮志,万丈雄心,却对人生规划这课题知之甚少,更不知如何去确立人生目标,就像迷失方向的小舟,没有引航的灯塔,总有一天会“触礁”。所以,找到并确立大学目标,对我们的未来来定是被生活压迫。好工说,是至关重要的。常听大人说一句话:“现在混日子,将来就是日子混你”。我们现在若是奢侈地“花”日子,将来必作是不会从天上掉下来的。它们就像是结在树上的果实一样,想得到就必须向上爬去摘,而且不仅要努力,还要掌握方法。想摘还不够,还要懂得怎样去摘,这就要求我们要培养自己相关的能力了。其实,社会对大学生从业的要求,大多是能够在校园里养成的,只是许多大学生都模模糊糊,懵懵懂懂地过日子,不懂得去确立目标。一个遥远的目标,或许是难以达成,甚至会让人迷茫,但只要把它分成几个小目标,便不会是遥不可及了。奥里森曾说过:“一个人的未来取决于他的人生目标”。对我们来说,大学毕业时何去何从,取决于现在确定的人生目标。
二、学会做自己。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没有另一个你的。所以,我们不能随波逐流,要学会做自己。俗话说得好,“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每个人都不一样,那么在面对同一件事时,每个人的选择也不尽相同。进入大学的我们,总会面对不同的诱惑,面对各种不一样的选择。但是,我们要清楚地知道,今天的生活,是我们之前的选择决定的,而我们现在的选择,将决定我们四年后的生活,现在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在为未来做铺垫。除了学会选择自我之外,我们还要学会坚持自我。常听很多人说,大学就是一个小社会,有着五彩缤纷的生活。也就是因为这样,大学很容易让人迷失自我,陷入那五光十色是沼泽,然后在荒废时间的黑洞中度过大学的生活。有一位不同校的朋友,他的生活过得无比颓废,逃课不说,整天地沉浸在网络游戏中,和相交的女朋友也常闹矛盾。一年多过去了,他该挂的科目挂了,不该挂的科目也挂了,女朋友又因为忍受不了他的颓废而离他而去,他只剩下一片狼籍了。其实,有挺多的大学生,尤其是男生都和我这位朋友有着相似的经历,或说过着同样的生活,他们往往只有在失去了才知道懂得珍惜。成功,往往不在于一个人的聪明才智,也不在于一个人的财富与贫穷,关键是他是否有坚持到底的决心,身处逆境时是否有敢于面对的信念和勇气。在人才市场中,企业无不要求应聘者要懂得表现自己,推荐自己。所以,在大学中,我们也要下意识地珍惜表达自我的机会。大学时一座亮丽的大舞台,未来舞得更漂亮,更夺目,我们就要学会适当地表现自己,绽放自身光彩及展示人格魅力。
三、坚信三人行,必有我师。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话,意是要我们抱着谦虚的心,善于发
现他人的长处,随时准备向他人学习。日本的管理之神松下幸之助曾说过:“我有三个缺点,也是我的优点:第一是家里穷,第二是没学历,第三是身体不好”。这时有人奇 怪了,这怎么会是优点呢?松下幸之助 解释说:“贫穷让我知道只有奋斗才能成功;没有学历,我才懂得要自学;身体不好,才懂得要依靠别人。”老一辈人常说:“黑白两道都是兄弟”,这句话是否正确我们不管,但可以肯定的是,我们一生中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从小贩到名流,每个人都会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发挥不同的作用。三人行必有我师这一个人生态度,不仅念书需要它,待人处世需要它,随时抱着这种态度能让我们不断完善自我,做得更好。
四、把学业当事业。有一句话说:“创造一份优秀的成绩与创造一份完美的事业是同样重要。”是的,素质固然重要,但成绩仍是许多公司招人时的一大重点。曾看过一份杂志,里面提到了某公司的人事主管说的话:“我曾经遇到一名学生,他担任过各种职务,参加过无数活动。履历几乎完美,注意,只是几乎!差不多每一科都在几个边缘的成绩,让我打消了录取他的念头,一个连自己本分都做不好的学生,还能要求他做什么呢?”有的学生唱抱怨大学教授不好,甚至嘲笑其落伍和无知,殊不知,教授再差也比我们强。有的学生在大学期间花费大量时间打工,荒废学业。大学生,终究还是学生,学习才
是其根本。创造一份优秀的成绩单,与创造一份完美的事业同等重要,把学习当成事业的一部分。我们要用知识为以后的事业打基础,积累丰富的理论知识,为开创成功事业做好准备。
6.家长与孩子如何面对高三学习生活 篇六
高三这一年,小可爱们都会经历一些大起大落,主要原因就出自于分数啊,排名啊这些扰人心神的东西。经历过高三一年摧残的小姐姐,就想告诉你,不要负担太重,以后的路还长着呢~淡定~
往深处想想,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而你却把它当成了百米赛跑。你一生的悲喜并不会被一次考试所决定。考差了不开心,考好了又暗自窃喜,你真的想多了。
现在这个社会越来越趋向于多元化,能够决定你未来的,更多的是你的性格和态度。所以面对成绩要有平常心,别太关注考试分数,多注意你的卷子,你做错的题出自哪个知识点,把它记录下来,重新再做一遍,并且把它所涉及到的知识点的边边角角再过一遍。
错题纠正完,就可以开启更有针对性的训练。如果你的分数不是很高,目前就多刷些基础题,巩固基础,毕竟高考一半都是基础题。所以基础不好的小可爱,一定要多看课本,记住课本上的概念非常重要。如果分数还不错的话,就无需再刷基础题了,记熟课本上的概念,复习错题就可以了。
只要今天比昨天的自已进步了,哪怕只有一点点,都值得!万万不能因为别人说你不行,就急于否定自已。无论如何都要坚信自己能把每一个学科学都学好,总有一天,你终将成为最好的自己!
面对考试应该怎么做?
考前有些许焦虑是很正常的,我那会儿大考前几天晚上也睡不着觉,可以说考前心态很差了,但是我在考试时能够瞬间恢复镇静,也能正常发挥。
考试紧张该怎么调整?其实根本就用不着调整,只要在考场里全心投入到题目中就可以了。专心答题是缓解紧张焦虑最好的方法。
能够在考场上超常发挥的同学实在是少数,剩下一部分人可以正常发挥,还有一部分会受考试中的紧张气氛所影响,导致发挥失常,而我们的目标就是保证每次考试都能够正常发挥,考出我们真正的水平。
小姐姐有几条考场经验分享给小可爱们:
1、看到会的题目,自信且细心的作答
2、不会的题目,大胆的跳过,守住能拿到的分
3、模糊的题目,会一点但又没有把握的,努力克服。但如果这个题卡了你10分钟还没思路,果断放弃,先做完其他题,再来攻克。
4、成绩出来后,重点总结错题,而不是过于关注分数。逼自已快速远离糟糕的分数,不要过于放大它,放任它控制你的情绪。坚强的战胜它,才能静下心来专心寻找考砸的原因。
5、平时会的题,考场上不会,说明还是不会,起码是掌握的不够熟练。平时不会,但在考场上意外做出来了,说明你的应试潜力不错。
现在才开始努力晚不晚?
也许你在拿到期中成绩这一刻,才突然明白,“我应该努力了,我必须认真了”。我负责任的告诉你,现在努力不晚,距离高考还有将近200天的时间,还有时间变得更好,还有时间扭转战局。
不要一味地去后悔,去质问自已为什么没有早点意识到。记住,一切都是命运最好的安排,正是因为以前的种.种,才塑造了现在的你,不管你满意与否,都没必要急于否定自已。只要你把握现在,不畏惧困难,脚踏实地去追求你想要的东西,你就会感到自已的强大。
人生真没你想的那么黑暗,努力是真的会有回报。这个回报可能会迟到,但要坚信它一定会到,早一点,晚一点,又何妨?
7.面对灾害如何应对 篇七
一场大范围的雨雪天气影响了大半个中国。高速封路、长途客运停班、航班无法着陆,这场大雪阻隔了数以亿计返乡人的脚步。
据说这是50年一遇的雪灾。中新社报道,这场历史罕见的持续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给贵州、湖南、湖北、安徽、江西、广西、重庆、广东、浙江、福建、四川、陕西、江苏、云南、甘肃、河南、青海、西藏、山西、上海等20个省市造成重大灾害,受灾人口超过1亿多人。另据民政部最新数据统计,南方雪灾致死107人,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111多亿元人民币。雪灾中成千上万的旅客被困于冰雪之中,一些地方输电铁塔不堪冰的重压而倒塌、电线断裂,使许多地方陷入寒冷的黑暗之中。这场大雪给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生活带来十分严重影响。人们不禁发问,面对自然的强悍,人类就真的就无能为力?
可鉴之道
从世界范围看,建立专门的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决策和协调机构已成为各国的共同选择。美国现有应急体系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形成;日本政府在首相官邸地下一层建立了全国“危机管理中心”;英国中央政府设有国民紧急事务委员会,由各部大臣和其他官员组成;澳大利亚成立了国家救灾组织;加拿大年也有应急准备局。
国外普遍采取的除雪理念是“即时除雪”,即做到“雪中路畅,雪过路请,雪后不滑”。德国法律规定,如果大雪后车主敢把车辆停靠在主要街道两旁阻碍交通的,就将面临数百欧元罚款,同时还得自掏腰包支付拖车费用。在美国一些城市,市政府要求房主必须在雪停后的第二天中午前把雪清扫干净,否则初犯者将被罚100美元,如果一个冬季被罚三次,还将面临90天的监禁。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学习国外政府应急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将应急管理纳入到日常管理中去,并使之成为常态,以提高我们从容应对灾害的能力、提高我们的城市管理水平。
应急管理
8.如何面对大学生活 篇八
一次座谈会就这样在无聊中结束了。当然,这不是第一次,作为班主任,之前我也在另一个班开过班会,同样他们也很少说话。这并不是我一个人的感受,有同事也遭遇到了类似的“冷场”。面对面交流不行,我不得不转战网上,我把想要了解的问题分别发送给了20多个学生,几乎全部收到了回复。从他们的回复中,可以看出在网上交流的任意、自由和放松,还夹杂着各种调皮、作怪的网络表情,有的甚至还发送一篇类似“长微博”的思考过来。
事实上,这种现象似乎已成为一种常态,不管哪位教师在网上发布一条状态,底下学生的回复和评论往往都似乎无拘无束、无话不说,但一回到现实,师生却很容易变成“最熟悉的陌生人”,彼此内心像是隔了一层屏障,很难敞开心扉。有学生甚至跟我说,“老师,还是网上说吧!有些话现在不方便说。”我注意到,他们在网上发过来的内容,也并没有涉及太多的隐私问题。
另一个现象,每天课堂教学的课间休息时间,在过去没有智能手机的年代,可能很多人会在班里喧闹,有的则趴在课桌上小睡一会儿,偶尔有几个学生还会到走廊上散散心,或是极目远眺,随便聊聊,而如今,更多的学生则赶忙打开手机,静静地浏览各种聊天软件,回复各种留言和信息,有的学生脸上甚至还会突然露出笑容,那估计是对方的回复让他内心一悦,似乎大家都习惯了在网络上的沟通,现实中的交流正在减少。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曾通过题客调查网和民意中国网,对12098名受访者进行调查,结果显示71.8%的受访者认为过分依赖手机而忽视当面交往的现象普遍存在,55.7%的人认为这会使人的现实交流能力变差,46.1%的人认为会使生活圈变窄,29.9%的人表示会陷入更深的孤独。
手机真的让我们面对面交流和沟通能力变差了吗?我困惑的是,难道以后所有问题都要放到网上去讨论、解决吗?尽管通讯技术给我们带来了各种交流的便捷,我们足不出户便可实现信息沟通上的便利,但冷冰冰的文字传递的只是信息,却未必有温度,未必有情感,根本无法取代面对面交流和讨论以及师生共同创造出来的氛围——现场感、即视感、参与感和满足感。教书育人,没有比面对面交流更能够影响到学生的一言一行,只是,这样面对面交流的感觉比以前确实也少了很多。
然而,当我问及学生们周末最常去的地方是哪里,很多人不约而同地回答:“宿舍。”待在宿舍能干什么?不用想,无非还是以网络、手机为主的休闲方式。周末,校园里本该是活跃着运动、休闲的身影的地方,现在也变得“人烟稀少”。
手机、互联网在转移我们的注意力的同时,似乎也在侵蚀着我们面对面交流的能力。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说过,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们摆脱现实的奴役。而当下更多的教师、学生则是主动接受手机的“绑架”。培养学生的自制力,让学生放下手机,多参与户外活动,多和现实中的人沟通,不充当手机的“奴隶”,大学管理者、教育者更应该反思自身是不是已经严重“缺位”了?
【如何面对大学生活】推荐阅读:
谈谈大学生如何面对面试10-19
面对就业难,大学生要如何提高自身综合素质07-05
如何面对挫折1000字09-07
浅谈如何面对逆境10-30
高中班会如何面对挫折11-07
领导人如何面对媒体07-25
家长如何面对孩子的高考08-24
如何面对当下中国的信访问题10-14
我该如何面对错题五年级作文06-24
初中开学作文600字:如何面对误会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