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道德(精选9篇)
1.国人道德 篇一
《中国人的道德前景》读书笔记
书中分了及部分,分别讲了什么是道德,道德从何而来,道德与金钱、权力的关系,道德与个人、社会的关系,以及最后,也就是茅先生的殷切希望——怎样让国人在道德中寻找到真正的快乐。
书中从自然经济下的道德开始讲起,但我们主要讨论了市场经济下的道德。市场经济下要不要道德?这个答案是肯定的,但是我们的传统道德观,从小所受的教育让我们自然地觉得市场与道德是相违背的。茅于轼先生写的基于经济学的市场经济下的道德给了我们答案。经济学原理把人看做理性人,他们的一切行动都是自利的,这也是与我们头脑中的道德冲突最大的一点。但书中提到,市场中的商品交换并不是等价的,因为人总是会用自己不太需要的东西换取需要的东西,也就是用使用价值低的商品换取使用价值高的商品,当交换商品的双方都从这种自利的角度出发完成交易,我们会惊奇的发现双方都得到了好处。从另一个角度讲,法制是成本极高的奢侈品,道德的成本要比法律低得多,警局,法院,检察院,监狱都需要花钱去办,而且法律也不能时时介入我们的生活。道德的约束显然是必要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给每一个人的思想观念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道德的重建尤为重要,只有道德建设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才能规范人们的经济活动,从而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既然道德是必要的,那道德的观念是否需要重整。在改革开放以后,国家逐步转型为市场经济,汹涌的商品经济大潮在推动经济巨轮前行的同时也淹没了道德的堤防,自私自利、为富不仁者不断涌现,一次又一次挑战道德的底线,传统道德正在瓦解。我们都能读懂书中的观点,也认同它,茅于轼先生举了许多生动的例子,《镜花缘》中的君子国,学雷锋的例子,甲乙拿苹果的例子(甲在大苹果和小苹果中挑选了大苹果。乙:你怎么这么不道德?甲:那你先选会选哪个?乙:当然是小的那个。甲:那我的选择不是成全了你的选择么?),还有仇富心理的解释。这些都揭示了在“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背后必有一群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的懒汉,传统道德必须注入新的要素了。但生活中我们的道德判断却不一定能想到这里,我们自然而然的便顺了我们的传统道德观,这个改变的过程是漫长的。
茅先生在肯定了私心的价值以后,紧接着便提出克制私心,他的博客中一篇《说谎的危险》中讲“任何个人和集团都要受到利益上的制约,没有人可以例外,因为不受制约的个人或集团必要损害别人的利益。”当社会暴露巨大的丑闻,一些伪善的把戏被戳穿,大家有一种能够被愚弄的感觉,林彪的阴谋败露,尼克松的水门事件等等,这将导致整个社会道德水平迅速降低。当然,这是大的方面,但任何人都将为自己过度的私心付出代价。
经济与道德能否相容的答案在已经呼之欲出了,商品经济可以建立在道德高尚的社会关系之上。市场经济需要道德来规范人们的行为。桑德尔教授《公正》课的最后一句话是这样讲的:“与回避的政治相比,道德参与的政治不仅仅是一种更加激动人心的理想,它也为一个公正社会提供了一种更有希望的基础。”我想道德参与的经济也一样,经济与道德是相辅相成的。
书中的最后论证了精神享受的重要性,道德会使人快乐,父子和睦,夫妻和睦,婆媳和睦,家庭其乐融融,各行各业,各司其职。市场经济井然有序,遵守各项规则,社会风气蒸蒸日上。这样的社会是理想的,但我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在一个道德水准低下的时代做一个快乐的高尚的人。
2.国人道德 篇二
什么是文化差异?就是历史以来就是这样, 德国人严谨, 中国人却喜欢讲求“道法自然”。
我们平常都说德国的产品好, 德国人做事严谨, 但是怎么个好法, 怎么严谨法, 却并不是清楚。有些人就心生疑虑, 以为外界传闻的所谓德国企业严谨只是骗人的空话, 以讹传讹。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 还真别说, 中德之间的文化确实有些差异性。德国人做事一定是一板一眼, 就拿每一个德国家庭的厨房来说, 那堪比国内的一个小型实验室, 他们做饭的时候, “油盐酱醋”的计量都是要称的, 黄油0.5磅就一定要先在称上称好, 0.5磅分毫不差, 做其他事情也都是这样。
中国人是怎样的呢?《卖油翁》的事故大家都知道———“无他, 手熟尔”, 就像百步穿杨, 百发百中, 都是凭借个人的经验。《庄子》里面也有很多这样的故事, “扁轮斫轮”、“庖丁解牛”等, 一个人重复一件事情千百万次, 自然“得心应手”, 这就是中国的文化, 中国的经验。
正因为如此, 德国的产品普遍都比较好。有个笑话, 其他国家的产品更新很快, 能够常变常新, 但是德国的产品一般的使用寿命都在二十年以上, 消费者急啊, 有钱想换个新的都不成。当然中国的产品也有这样的好品质, 如尖端科技及出口类。
《大国崛起》中曾经这样描述德国:这个民族要么用它的思想考问世界, 要么发动战争拷打世界。世人对德国褒贬毁誉、掺杂各种感情。的确, 正是这个民族, 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 让世界人民饱受战火荼毒, 而与此同时, 这个民族也产生了很多有名的思想家, 哲学家, 科学家。它独具一格, 它屡屡大分大合, 大起大落, 兴风作浪而又为风浪所摧挫。但它败而不馁, 衰而不朽, 直至今天它如此强大, 在世界上举足若轻。它是欧洲第一、世界第四大经济体, 它是欧洲联盟支柱成员和联合国重要成员之一, 它的行为, 动态仍然相当有力地影响着世界历史的进程, 吸引着全世界的眼球。
德国是信用社会。不管是德国企业还是个人, 只要有一次被中国人不守信用过或利用过的, 就再难与其建立起合作或友谊关系。在中国以以及大部分世界上的其他文化群都认为交流双方之间的和谐与为对方保留面子更为重要, 而德国人的交际原则却是直接与透明的, 他们认为直接、准确以及保留自己认为正确的意见很重要。在德国, 人的交际风格和合作项目中直接与透明为人所看重, 更是交际的目的。当所有的信息都开诚布公, 德国人才会干得更好, 得出的结论才能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
中国人对德国有莫名的好感。中国人对德国的最初的好印象应该是源自二战结束后德国与日本截然不同的态度。不得不说, 德国在中国人心中美好形象得益于日本这个“炮灰”。时至今日, 谈到德国, 大家想到的是德国蒸蒸日上的经济, 德国严谨的文化, 过硬的质量, 或许还有个德国足球。
但是根据BBC公布的2014年度民调, 德国对中国负面印象的比例是76%, 甚至超过了日本的73%, 这个数据会令许多人大吃一惊。
有很多原因导致德国人对中国的了解和我们想象的不一样, 经常看到德国的电视媒体播放一些关于中国的记录片, 很多我都没有看过, 大部分都涉及到政治和历史, 这些记录片很多都描述文革时期我们的大生产运动, 76年的唐山大地震, 还有很多很多政治事件报道, 看得出来, 很多片子是当时的外国记者在中国拍下的, 镜头没有任何剪辑, 非常写实, 或者也有一些描述我们国内的环境破坏和污染, 讲述反面的事实较多, 我看了以后感触很深, 因为那些都是真实的历史镜头.我们不去追究他们播放这些片子的目的, 但是我们不得不面对他们播放这些片子带来的后果.作为中国人, 我们可以对此自我反省, 批评, 但是对于外国人来说, 这些片子是在对中国的印象上画了一个大大的叉。
对许多德国企业来说, 今天中国是不可忽视的生产地点和销售市场。但根据在柏林发布的名为《中国和德国———认知和现实》的调研报告的结论, 中国在德国有形象问题———虽然事实上德国对中国企业来说是富有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地。2008年到2012年, 中国在海外的投资建厂项目有17%落户德国, 德国在这方面在国际上领先。
“在经济领域, 事实证明中国产品具有国际竞争力, ”帕特里克·克尔纳说, “但研究也表明, 中国在德国的形象远不及美国和日本。”他说, 这主要是因为许多德国人私底下怀疑中国人从事工业间谍活动和产品仿冒———这都是存在已久的成见。
许多德国人一如既往对中国持陈腐印象。“公众对中国的认知明显落后于那里的实际情况和发展, ”帕特里克·克尔纳说, “成见在德国仍然广为流传, 就像中国人对德国也普遍持有成见一样。”
比较有意思的是, 德国年轻人总体上对中国看法比较正面。与年长者 (51%的人忧虑或非常忧虑) 相比, 他们 (36%的人忧虑或非常忧虑) 对中国的经济力量不怎么感到担忧。华为德国公司的管理层人员奥拉夫·罗伊斯说:“由于个人对外国的了解和接触比较多, 年轻人对异国文化和德国面临的经济威胁没有那么担心”。
而近年来, 德国人对中国了解最多还是中国的文化艺术, 由于国际间交流合作日益频繁, 尤其是电影.他们对目前中国的国际影星都比较熟悉, 比如成龙, 李连杰, 李小龙等功夫明星, 女明星如张子怡, 巩俐等, 很多老外还不理解我们的搞笑方式和逻辑, 我们认为很好笑的地方, 他们却不知道为什么要笑, 但是这次周星驰给德国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说他是中国的金·凯利。
参考文献
[1]作者:行者.中国在德国人眼中的变化.
3.沉思中国人的道德困境对话何怀宏 篇三
“环顾历史,那些赫赫有名的人物都到哪里去了,他们像一股青烟,消失了。”当年温家宝在新加坡引用的这句话,出自古罗马皇帝马克·奥勒流的《沉思录》,“这本书天天放在我的床头,我可能读了100遍,天天都在读。”因为温总理的推荐,《沉思录》红极一时。
何怀宏是书的译者,译笔倍受称赞。其实这书只是他学术生涯的沧海一粟。他早年翻译了大量伦理学、政治哲学著作,《良心论》、《道德、上帝与人》、《公平的正义》、《正义论》、《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西方公民不服从的传统》,不仅对国内伦理学界意义重大,也对其他人文与社会学科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到哈佛到中国文化研究所,再到北京大学哲学系,何怀宏教书已过10年。和《沉思录》的作者一样,他也总在自己和自己对话,思考道德品格、良心、底线伦理等问题,追求摆脱激情与欲望,冷静而达观的生活状态。
他说:“思考有时会使人不安,智慧有时反而让人痛苦。”但是,到最后,如维特根斯坦临终所言:“我度过了美好的一生。”“思考的人是有尊严的人。”江海污染、食品有毒、路人冷漠、官德不彰无论我们能否走出当下的道德困境,关于道德伦理的思考,至少为道德处境尴尬的中国人,保留了一丝尊严。
近些年,他在《世袭社会及其解体》和《选举社会及其终结》中,对中国近三千年传统社会的历史提出了新的系统解釋,他还在一直在思考如何构建根植于中国传统,更加适应中国土壤的道德伦理,提出了被称为“新世纪的纲常”的中华新伦理构想。
和对道德品格的执着思考相反,何怀宏的人生哲学介于儒道之间,并不执着。“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是形容记者对面这位平和儒雅之士的最佳词语。
社会道德不能依附于政治
记者:你曾经论述这三十多年中国社会道德变迁,是从“动员式道德”到了“复员式道德”。这三十多年来,中国人的道德,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历程,才慢慢导致了现在的局面?“复员式道德”又如何解决当下社会一些人所言的信仰危机、道德塌方?
何怀宏: “动员式道德”到“复员式道德”是从一种紧张的、运动的、一元的、高蹈的道德形态,走向一种强调和解的、相当平民化乃至市民化的、放松的、日常的、多元的、底线的道德形态。“动员式道德”强烈地受到“武装斗争”或“打江山”的军事实践以及“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影响,而“复员式道德”则适应于一个试图走向和平、和解乃至和谐的社会、适应于统治层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
记者:你赞成说中国道德一直在滑坡吗?
何怀宏:“动员式道德”到“复员式道德”更多的是一个描述,但价值上包涵着进步,所以我也不赞成说中国道德一直在滑坡,或者道德到了崩溃的边缘。不过客观地说,这里面有着道德的危机和危险。原来的动员式道德,是和政治意识形态联系在一起的,就和当年学雷锋是一样的。
其实道德应该独立于社会,靠运动式的办法,有时候能奏效一时,但不能持续地发挥作用,但“运动式的道德”本身也损伤了道德。这种道德不是独立的道德,是依附于政治的,比如说鼓励孩子揭发父母、学生告密老师,这在当时政治上是正确的,并且受到社会的鼓励,但在道德上,这是明显不对的,伤害了这个社会最基本最核心的伦理价值。就算起作用了,也是一时的,长时间来看不仅不起作用,还伤害了道德。动员,本身就是战争名词,就是把社会建设当做战争一样,一时间调动所有的资源与宣传工具来塑造某一个人或者行为,现在看来,当时树立了多少英雄榜样,现在被人们记得的寥寥无几。就算是雷锋,也慢慢脱离了政治色彩,突出了好人好事这一方面,体现了复员式道德,强调它普世的方面。
记者:现在社会也在努力传递“正能量”,推崇各种“最美”事迹,这会不会成为一种新的道德榜样?也有人认为,“最美”名号的滥用,会让人审美疲劳,你是如何看待的?
何怀宏: 这与过去提倡雷锋精神有很大不同。大家会发现,雷锋一开始就是人为树立起来的偶像,和当时的政治意识形态挂钩。当然雷锋是一个好人,如果他仅仅是无限忠于某个人的,是阶级斗争的榜样,就不会有后来的精神传承和社会影响了。因为他确实做了许多好事,帮助了别人,热心公益,这个是跨越政治意识形态的,于是就有感染力。而我们上面说的这些榜样,相对来说,没有太明显和某个意识形态挂钩,大家就是从他们的事迹中感受到他们是一个好人,而且是做了不平凡、不容易做到的举动,所以大家钦佩他们。这个就和过去很不一样了,第一个是自然涌现的,第二个它不是和政治意识形态挂钩。
另外,即便扬善也不要有过多的政府参与,附上官方的痕迹,要尽量回避与政治意识形态挂钩的嫌疑。其次,要关照普遍的价值与普遍的人性。不要刻意地去人为地拔高,去树立一个道德榜样,说他所有的方面都很完美,反而会造成负面的影响。
记者:现在政府兴起德行考核机制,官员的私人生活道德被作为治官的手段,比如发动家属打分等。对此你如何看?
何怀宏: 我觉得比如阳光法案,真的是约束他的,让他申报财产,因为他从事最有可能中饱私囊的职业。但是他个人还是可以保留一定的隐私。比如夫妻之间有纠纷,或者与父母之间有纠纷,也要保护官员的隐私,不一定要介入,这是作为一个公民应该得到保护的领域,除非他影响到公共权力,公共利益。当然有些很明显的、大不孝的事情,都可以舆论谴责,即使不是官员。阳光法案主要针对官员财产状况,官德考核中,也可能妻子或家人有问题,还有可能明明有问题,但家丑不外扬,所以让家人和亲属打分不太好,有点过分。这个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还是前面我说的民主、法治、自由言论、自由舆论这些东西。
我们现在要弱化笼统的“人民当家做主”、“人民公仆”等说法,政治权力不管在什么时间与什么社会,总是处于有差别状态,不可能所有人都同等当家做主。所以还不如更现实地考虑,如何来缩小差别,约束权力。既然官员与民众间有差别,那么就要紧盯着这种差别化的权力,让民众有合理的监督、选举、罢免权,用这样的制度安排,来实现对官德的考量与约束。我觉得这比笼统空洞地说“人民当家做主”更好。
nlc202309032312
记者:治理一个国家,你更看重官员的治理还是民众的力量?如何破除现在国内官民之间的紧张状态?
何怀宏:过去有一句古话,治国必须从治吏开始,首先要治理官员,这是一个途径,是第一步,官要像官,要反对腐败。大陆有三种传统起作用,千年传统、百年传统、十年传统。千年传统就是我们的历史传统,旧三纲五常这样的历史文化传统。百年传统,近代以来的启蒙和革命传统。十年传统就是全球化、市场化的传统。我们任何创造和实践都必须在这个前提下进行,吸取这三种传统的各自优劣,当然,如何组合这里也不好展开了。
除了三纵还有三横,三纵是三种传统,三横就是新加坡、香港特区、台湾地区给我们的启发,而且这里面有某种秩序,轻重缓急等等。无论是新加坡蕴含发展的秩序,强调稳定秩序,还是香港蕴含自由的法制,还是台湾蕴含传统的民主,都可以给我们启发。也许你可以慢慢的,比如说先强调秩序,但是慢慢强调到强调法制的统治秩序、包含自由的秩序。最近听说有两个放开,凡是市场能够做的事政府就尽量不干预,凡是公民或者是公民团体能够做的事政府也放开。不知道是真是假,但这是一个路径,因为公民是要训练的,民主也需要训练,最好的训练除了观念,比如说言论自由的观念更新,还有公民的训练、民主的训练,一定要通过团体来训练。所以在某种意义上,各种慈善团体、公民团体,慢慢能够在法律框架内带动和活跃各种各样的训练,我们在当中学到很多东西。当然走向民主一定会有压力,改革没有压力是不可能的,社会的压力,包括组织的压力、言论的压力、舆论的压力,这些都要存在。
“纲常”是捆绑我们的绳索?
记者:在道德重建的过程中,不少学者开始回头向中国的传统道德资源进行挖掘,试图从中构建一个“中华新伦理”,为什么会有这种趋势?
何怀宏: 中国弃君主行共和已经百年,现在正进入第二个百年。抚今追昔,它是有许多方面可以感到骄傲的。然而,奇怪的是,这些成就却似乎未给国人带来精诚的团结与共识、也未带来充分的自信和互信。相反,我们看到:江海污染,食品有毒,执法粗暴、路人冷漠、官德不彰,民风不淳、暴力辱骂得到喝彩,千万富人准备移民,而隐秘的“裸官”恐怕也为数不少。
我们需要探讨这种种负面现象的直接原因和提出对策。从消极的方面也是紧迫的一面说,是要防止分裂和灾难;而从积极的方面、根基的方面说,是要寻求社会的长治久安之道。过去的一个世纪,大部分时间还处在相当激烈动荡的“过渡时代”,具有共识和自信、能够长久稳定和发展的新社会的体制和观念体系迄今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我们目前只是走出了一个激烈动荡的过渡时代,甚至还依然处在一个尚称和平的转型时期,但还没有建成一个具有长久稳定的体制的新社会,并且要随时警惕激烈的社会动荡还可能再来。所以,我们急需探寻确立一种新社会的类型,而优先的又是奠定这个社会的道德基础:从它的伦理纲常到它的政治正义。换言之,我们需要探寻和构建一种从制度正义到个人义务的全面的“共和之德”。我认为我们应该有多种多样的尝试,来从理论上探讨充分利用中国历史文化中深厚的道德资源,同时又充分地考虑现代世界的发展,构建一个能够作为新社会道德根基的伦理体系。
记者:但很多时候,我们一听到这种“纲常伦理”,就想到了专制时代的“压迫”与“没有人性”的传统糟粕一面。
何怀宏:我们不必一谈到“纲常”就认为是捆绑我们的绳索,它们也可能是维系社会方舟的巨缆。旧纲常近百年来长久地被蒙上恶名,被视为要打倒的对象,以致今天的许多中国人一说到“三纲五常”就认为是最大的束缚,乃至动辄说“礼教杀人”、“名教吃人”,但这是不对的,中华民族的数千年的延续其实正是靠这些纲常在社会层面维系的,而且今天我们要重新合理地建构新的社会伦理体系,也正是要提供一个保障人们可以自由发展的平台。
除了上述对我们自己历史的误解,另一个担心来自现代世界。现代社会相对主义甚至虚无主义相当盛行,对普遍的道德原则规范也就常常质疑和否定,但我们若是认真反省一下自己的内心,观察一下历史和现实,就能看到天地间是存在着一种“天经地义”的。我们能够觉到有些事情是永远不可能心安理得地去做的,比如任意伤害同类甚至杀害无辜。又比如这样的直觉也是相当普遍的:人类必须有一种最基本、最起码的社会政治秩序,否则所有人的生命安全都得不到保障。这样一些戒律和共识其实也是存在于所有文明社会和宗教的历史和法典中的。当然,它们也是范围很小的,非常底线的一些原则或者说“基石”。
为什么我们说新纲常呢?它肯定要改变,要充实更新内容,但是作为纲常,尤其是纲常后面的东西,它的深意我们却不可忽略和否定,朱熹说纲常千万年磨灭不得,就是说纲常是社会的根基。管子也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也就是说没有这些东西维系社会的话,这个社会就一定会大乱。
常就是普通、平常,甚至是常识
记者:我理解你的意思是要重建一个新的伦理道德体系,用“纲常”这种传统的语汇还是容易产生歧义吧?为什么一定要用它呢?
何怀宏:顾名思义,“伦理”一定要有“理”,要有原则规范的提出和论证。尤其现代社会,更是集中和优先地考虑针对行为、制度和政策的原则规范。所以,我们先从原则规范说起,且就用传统的语汇,名之为“新纲常”。纲就是提纲挈领,纲就是主要的绳子,你抓住了這根绳子,所有的连接各个网眼的细绳都在你的掌握中,你一撒开就可以捕鱼,一收拢就可以将鱼拽上来,收缩自如,所以确实要考虑纲和常。常是什么呢?常就是普通、平常,甚至是常识,再就是长久。因为纲所以可以长久,因为长久也能够显示出根本,所以我觉得要考虑纲常的问题,这也就是建构一个社会的原则、基础、根基,而我认为这个根基应该是合乎道德、合乎正义的,这也是我们要反复探讨的东西。
记者:具体到现代社会,应该如何构造这个“新伦理”体系呢?
何怀宏:新纲常我所设想的是:民为政纲、义为人纲、生为物纲。其中民为政纲,这是最要紧的。这里的政当然是指政治的领域,就是在政治的领域你的原则是什么,就是要以民为纲。民不单纯是指人,它实际上可以引申为政治领域应该尊重的基本价值和服从的首要道德原则,政治应该以民为本、以民为主,这个民应该是包括所有人、所有的社会成员。
五常实际上是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五常伦,就是五种人与人的关系。古代五常伦是古代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新纲常是:天人、族群、社会、人人、亲友。人人是具体的人与人的关系,但是主要是陌生人的关系,或者是公民与公民之间的关系,或者是生意人与生意人的关系,都是具体的人。五常德仍然是仁、义、礼、智、信这五个词,但是给予了富有新意的解释。再说新信仰,现在是天、地、国、亲、师。这不是我的发明,在民国建立之后,就有很多老百姓自动将“君”改为“国”,还是放在家里的牌位上。
记者:新伦理要面对的政治和社会秩序土壤毕竟与传统旧伦理十分不同,该如何克服这种大环境的不适,又有多少现实可行性?
何怀宏: “中华新伦理”与“中国旧伦理”相比较而言的四个不同特点:第一,加强了对政治与社会,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区分,淡化了私人领域的关系;第二,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大幅充实了生态的内容,加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其原则规范的分量;第三,强调行为规范领域内人际关系的趋于平等,尤其是在社会和私人领域的关系,但在信仰体系中,自然仍要保留一种“敬”的因素;第四,将政治的主轴扭转,不再是下对上负责,臣对君负责。而是上对下负责,治理者对民众负责。“民”甚至可上升为一种普遍价值而成为更广义的原则。但同时也承认现实与可能性,即的确有少数执行者、在这一意义上他们是主治者,是掌握权力者。但任何政治家乃至从事政治的人们,都需要以“民”为根本的“主人”、最后的“主人”。这一点也可以说是新旧纲常最大的不同,它也反映了百年来由君主到共和的政治体制的最大变化。
记者:你是否赞成把伦理道德彻底放逐到私人领域?对于政府来说这是否过于消极无为?你所构建的新伦理体系应该是放到私领域来理解吗?
何怀宏:不会是彻底放逐,但要区分,而且是以公共领域的伦理为主,或者说给予更优先考虑的地位。政府也不会是消极无为,但不是由政府来规定道德,甚至不是由政府来主导道德。倒是要将对政府的道德要求放到重要的地位,要求政府必须遵守比如保存生命、尊重公民基本权利等基本道德原则。政府官员也应在道德方面率先垂范。所以,我所设想的“新纲常”是首先考虑公共领域的,比如最重要的“民为政纲”,就是说公共领域中最重要的政治领域的事务,应该以国民、全民的权利和福祉,包括公民参政的权利为纲。
4.国人道德 篇四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建立的丰功伟绩,热爱革命领袖。2.了解人民英雄(小英雄)的光荣事迹,感受人民英雄的伟大气概。3.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崇敬英雄模范。教学重难点:
感受人民英雄的伟大气概,培养热爱革命领袖、崇敬人民英雄的情感。教学过程:
一、引入话题,唤醒生活
教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可爱的祖国”一课中,我们都认识了哪些革命领袖?
教师:这些革命领袖是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们带领中华儿女奋勇抗战,取得了胜利,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让我们过上了幸福生活。在这期间,涌现出了无数的英雄模范人物,他们的故事无不感人肺腑,让人心生崇敬。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来了解这些可亲可敬的中国人的故事。
二、合作学习,体验生活
活动一:伟大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
教师:说一说,在这五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你都认识谁,说一说他们的故事吧。
教师:这幅图片上的人物分别是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任弼时。1945年6月,在抗日战争的最后阶段,他们眺望着远方,充满了对取得战争胜利和建立新中国的信心。
教师:谁知道,我们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时间?
教师:新中国成立的时间呢?
教师: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民族独立,让我们的国家走上了繁荣富强的道路,他们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活动二:了解人民英雄的光荣事迹
教师:(课件出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图片)同学们认识它吗?谁能说出它的名字。
教师:对,这是矗立在天安门广场中央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碑高37.94米,碑心正面镌刻着毛泽东主席题写的八个镏金大字“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谁能说一说,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的是哪些人呢?
教师:是啊,为了新中国的成立,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英勇奋斗,不怕牺牲,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人民英雄纪念碑就是纪念他们的。
教师:现在让我们来观看一个短片,领略人民英雄董存瑞的风采。(播放短片)
教师:听了这么多人民英雄的故事。同学们一定有很多的感触,谁来说一说。教师:同学们的感触真深刻,人民英雄的故事真感人。我们要永远崇敬人民英雄。
活动三:了不起的小英雄
教师:(播放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会唱的同学请一起跟唱。教师:谁来说一说,这首歌告诉了我们什么?
教师:王二小为了保护人民,牺牲在了日本侵略者的刺刀下,他是一位了不起的小英雄。人民英雄中,还有不少像王二小这样的小英雄呢。现在请同学们准备一下,一会儿请同学们来说一说你搜集到的小英雄的故事。
学生整理搜集到的小英雄的故事。全班展示交流。
教师:这些小英雄的故事真让人感动,他们的英雄气概真让人敬佩。面对死亡的威胁,他们依然不放弃与敌人的斗争。
教师:对,因为他们热爱我们的人民,热爱自己的家乡和祖国,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让这些小英雄面对敌人的枪口和铡刀也毫不畏惧。
教师:这些小英雄有的比我们大不了几岁,有的甚至和我们年龄相近,你想对这些小英雄说些什么?
教师:同学们说得真好!希望同学们像小英雄一样热爱我们的家乡和祖国,同时要牢牢记住这些小英雄的光荣事迹,他们永远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三、深化感悟,引导生活 活动四:身边的人民英雄
教师:(课件出示华东革命烈士陵园的图片)同学们,谁去过这个地方?说一说你的见闻吧。
教师:我们临沂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被人们称做“红色沂蒙”。在战争年代里,刘少奇、徐向前、罗荣桓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战斗、生活过。我们临沂也涌现出了很多人民英雄,像“沂蒙红嫂”明德英、“沂蒙母亲”王换于、拥军模范“沂蒙六姐妹”,还有“中国抗日第一村”渊子崖村的村民们等等,他们是我们身边的人民英雄,你知道他们的故事吗?谁来说一说?
教师:真为我们家乡的人民英雄感到骄傲和自豪。希望同学们像他们一样热爱我们的家乡,热爱我们的祖国。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不同岗位上英雄模范人物的事迹;了解在国际舞台上为祖国赢得荣誉和尊敬的中国人的事迹。
2.感受英雄模范人物的奉献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操,懂得要尊敬他们。教学重点:
了解不同岗位上英雄模范人物的事迹;了解在国际舞台上为祖国赢得荣誉和尊敬的中国人的事迹。
教学难点:
感受英雄模范人物的奉献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操,懂得要尊敬他们。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话题,唤醒生活
教师:同学们,说一说你们的爸爸妈妈都是从事什么工作的? 教师:谁来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些不同的工作?
教师:同学们真善于观察和发现,生活中原来有这多的工作。正是因为有这么多的人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工作,我们才能衣食无忧地生活、学习。让我们为这些努力工作的人鼓鼓掌吧!
教师:谁能说一下你的父母或其他人工作时的情景?
教师:看来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认真努力地工作。一个人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取得了一定成绩,受到大家的肯定,值得别人学习,就可以称为英雄模范了。这节课,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些英雄模范人物的光荣事迹。
二、合作学习,体验生活
活动一:了解英雄模范人物的光荣事迹
教师:同学们,你们都会唱《学习雷锋好榜样》这首歌吗?谁来唱一下?
教师:通过这首歌,你觉得雷锋叔叔是个怎样的人?
教师:雷锋是一个乐于助人的人。谁来讲一讲雷锋乐于助人的故事? 教师:雷锋这种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精神真是值得我们学习。(出示王进喜、邓稼先、孔繁森的图片)老师搜集到了三位英雄模范的照片,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他们的事迹。
教师:听了这三位英雄模范的事迹,你想说些什么?
教师:是啊,他们的事迹非常感人!他们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让我们非常敬佩。
活动二:英雄模范照片展示会
教师:课前让同学们搜集了一些英雄模范的照片,让我们来展示一下吧。教师:介绍英雄模范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教师:请同学们先在小组内说一说,然后我们开展一个英雄模范人物照片展示会。
学生小组内展示交流。
教师:请每个小组确定发言的代表,也可以确定几个同学一起展示。学生分小组确定要展示的同学。
教师:老师宣布,“英雄模范人物照片展示会”现在开始。学生按照小组顺序依次展示。
教师:同学们搜集的资料真丰富,这些英雄模范的光荣事迹深深地感动了我们。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无数的英雄模范在不同的岗位上无私奉献着。我们要尊敬他们!
活动三:影响世界的中国人
教师:(播放中国女排获“五连冠”的短片)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一个短片,请同学们仔细看、认真想。
教师:中国女排从1981年到1986年,5次蝉联世界冠军,成为世界排球史上第一支连续5次夺冠的队伍。中国女排的姑娘们都抱着“为国争光”的信念,刻苦训练,顽强拼搏,所以才取得了这样的成就,她们为祖国赢得了巨大的荣誉。
教师:像中国女排一样为祖国争光的人,你都知道哪些?给大家说一说。教师:同学们搜集到的资料真丰富。袁隆平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王选被誉为“现代毕昇”……在国际舞台上,到处都是中国人的身影,他们为祖国赢得了世界的肯定和尊敬。
三、深化感悟,引导生活 活动四:身边的英雄模范
教师: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身边有没有英雄模范人物? 学生思考后全班交流。
教师:同学们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辛苦劳作的农民伯伯、不怕危险的警察叔叔、把道路打扫得干干净净的清洁工、热情服务的售货员等等,他们都在为我们的家乡努力工作、无私奉献,他们就是我们身边的英雄模范。
活动五:向英雄模范学习
教师: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很多英雄模范人物的光荣事迹,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你最崇敬的英雄模范是谁?说说理由。
教师:同学们说得真好!认真学习、努力工作、热爱祖国、为国争光……同学们想不想做一个像英雄模范那样的人?那么从现在开始,我们应该怎么做?
全班交流。
教师:希望同学们继承和发扬英雄模范人物的精神,努力学习,长大后也能成为不同岗位上的模范人物,也能成为为国争光的人。
教师:请同学们课下继续搜集英雄模范的照片,然后张贴到我们班的文化栏里。
6(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深入了解自己最崇敬的英雄模范。
2.通过实践活动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歌颂英雄模范。3.懂得要赞美、崇敬英雄模范。教学重点:
通过实践活动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歌颂英雄模范。
教学难点:
懂得要赞美、崇敬英雄模范。
教学过程:
一、活动开始
教师:经过同学们精心准备,我们的活动就要开始了。请同学们在活动过程中认真观看同学们的展示。现在有请主持人。
主持人: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我宣布 “知英雄、学英雄、颂英雄”主题活动现在开始!
二、活动过程 环节一:说英雄
主持人:为了新中国的成立,无数英雄浴血战斗,不怕牺牲,留下许多慷慨激昂、可歌可泣的故事。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无数的英雄模范在自己的岗位上无私奉献,他们的故事也同样感人。下面我们进行活动的第一个环节:说英雄。首先请张红同学为我们展示,她讲的故事是《赵一曼》。
选择任务一“说英雄”的同学依次到台上展示。
主持人:听了这么多英雄模范的故事,让我们深受感动。我们要学习这些英雄模范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
环节二:唱英雄
主持人:在生活中,有一些英雄模范的事迹以歌曲的形式广为流传。下面进行活动的第二环节:唱英雄。首先请陈刚同学为我们演唱《学习雷锋好榜样》。
选择任务二“唱英雄”的同学依次到台上展示。
主持人:多么动听的歌声,多么感人的旋律。这些歌曲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了英雄模范,也是我们对英雄模范表达的最高敬意。
环节三:演英雄
主持人:英雄模范们有的在战场上奋勇杀敌,有的面对敌人的铡刀视死如归,有的为了科技进步坚持实验数十年,有的为了探索新世界在太空中翱翔……下面进行活动的第三环节:演英雄。选择这一任务的同学将会为大家再现英雄模范战斗或工作时的情景。首先请李明等同学为我们表演《刘胡兰》。
选择任务三“演英雄”的同学依次到台上展示。
主持人:这些同学们的表演让我们真实感受到了英雄们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伟大气概,也体会到了模范人物努力工作、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请用热烈的掌声感谢他们精彩的表演。
环节四:颂英雄
主持人:通过说英雄、唱英雄和演英雄的三个环节,同学们一定有一些赞美英雄模范的话要说。现在请拿出纸笔,认真想一想,写一句赞美你最崇敬的英雄模范的话。
学生写赞美的话。全班展示交流。
主持人:同学们都对自己最崇敬的英雄模范说出了自己的心声。是的,英雄模范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和尊敬。
环节五:活动评价
主持人:同学们,在活动中,你认为自己的表现可以得几颗星?请拿出评价 8 卡,涂上颜色。
学生涂评价卡。全班交流评价卡,肯定优点,提出建议。主持人:有请我们的《道德与法治》老师给我们讲话。
教师:看到同学们精彩的展示,听到同学们对英雄模范的赞美,老师感到非常欣慰。英雄模范人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深爱着我们的祖国。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用英雄模范的精神激励自己,努力学习,早日成为我们祖国的有用人材。
三、活动结束
5.中国人与外国人友好交往的故事 篇五
有一句很有名的话在非洲,中国人的脸就是通行证,2007年非洲开发银行集团理事会年会(“非行年会”)16日上午9时许在上海开幕。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开幕式并致辞称,中国和非洲有着深厚的传统友谊,中国政府和人民真诚支持非洲和平与发展事业,中国累计已免除非洲国家欠华债务109亿元,目前已承诺并正在办理的免债还有一百多亿元。
温家宝表示,中国和非洲有着深厚的传统友谊,中国政府和人民真诚支持非洲和平与发展事业。新中国与非洲国家开启外交关系50多年来,中国帮助非洲国家实施了900多个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项目,为50个非洲国家提供政府奖学金名额近2万人次,向47个非洲国家派遣医疗队员,累计达1.6万人次,共诊治疾病患者近1.8亿人次。中国还给予部分非洲最不发达国家输华商品免关税待遇,为非洲商品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便利。采取积极措施缓解非洲债务负担,累计已免除非洲国家欠华债务109亿元,目前已承诺并正在办理的免债还有一百多亿元。中国和非洲国家的多方面互利合作,给双方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中国什么时候开始和非洲有交往的?
周恩来总理1963年底到1964年初访问非洲十国,提出了中国与非洲和阿拉伯国家关系的五项原则以及中国对外援助的八项原则。80年代初中国又提出了“平等互利、讲求实效、形式多样、共同发展”的四项原则。1996年江泽民主席访问非洲时,又提出了中非面向21世纪长期稳定、全面合作国家关系的五点原则建议,即“真诚友好、平等相待、团结合作、共同发展、面向未来。”
中非贸易关系
新中国成立初期,与中国有贸易关系的非洲国家只有埃及和摩洛哥。而现在,中国同非洲59个国家和地区基本都建立了贸易关系。截至1999年,中国己与39个非洲国家签订了双边贸易协定,与17个非洲国家签定了双边投资保护协定,与4个非洲国家签定了避免双重征税协定。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国与非洲国家相继建交以来,中非贸易经历了记帐贸易、易货贸易、现汇双轨制贸易,直至当前以现汇贸易为主的几个阶段。中国对非洲:帮助建设基础设施(公路、铁路、医院、水利设施、港口等),贷款以及免除其债务等等,很早就建立起了友谊。
6.国人道德 篇六
——《最美中国人》读后感
作者:江炳 林茵来源:2012年8月28日中国纪检监察报
读《最美中国人》一书,书中人物的事迹让我深受感动。该书收录了“最美司机”吴斌、“最美女教师”张丽莉、“最美战士”高铁成、最美“雷锋传人”郭明义、“最美妈妈”吴菊萍等人和群体的事迹,以及与这些人物事迹相关的评论文章。书中的人物在危急时刻和生死关头,用高尚义举铸就了道德的丰碑;他们在平凡的岁月里,用奉献谱写了人间壮美诗篇。
孟子云:“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在我看来,书中的平民英雄就像天使一样,把自己的生命看得很轻,把大义看得很重。他们的义举,让人感受到普通群众身上的道德光芒,激励着人们跻身于“最美中国人”行列。书中的人物把个人价值追求和奋斗目标,融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历史进程中,勇于为人民而献身。比如,“最美战士”高铁成,北京卫戍区一名士兵,当他休假归队途经哈尔滨、在一家餐馆用餐时,餐馆厨房突然发生煤气泄漏爆燃,他不顾生命危险,三次冲进火场排险。面对瞬间的生死抉择,他显示出一名革命军人对职责使命的自觉担当和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
书中的人物秉持“助人、奉献”的人生观,弘扬利他精神,以“春天般的温暖”,为社会和谐而竭尽心力。“最美女教师”张丽莉,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学青年女教师,当失控的汽车冲向学生时,她一把推开两个学生,自己却被车轮碾压在下面。张丽莉爱身边人,更爱学生。当她得知学生张旭的父亲去世,张旭与患肾病综合征的母亲靠低保金生活后,便每月从自己微薄的工资中拿出100元钱,给张旭贴补家用,三年来从未间断。“最美司机”吴斌,浙江省杭州市长运客运二公司司机,他恪尽职守,勤恳敬业。今年5月29日,吴斌驾驶客车从无锡返回杭州时,一块铁片突然从空中飞落,击碎车辆前挡风玻璃,砸中吴斌的腹部和手臂,导致他三根肋骨被撞断、肝脏被击碎。在76秒的时间里,吴斌强忍剧痛,镇定地完成换挡、刹车等安全操作,将车缓缓地靠到路边停好——24名乘客得救了,他却因伤势过重献出了生命。张丽莉和吴斌用善行诠释爱心、用义举书写责任,在平凡中显现出崇高。
还有,“雷锋传人”郭明义,20年间55次无偿献血,挽救了数十人的生命;“最美洗脚妹”刘丽,10年间资助百余名贫困学生;“最美板凳妈妈”许月华,以残缺之躯,给130多个孤儿完整母爱;“最美护士”何遥,在被病人打伤之后,仍奋力相救跳楼的病人„„他们用平凡的善举抒写奉献之歌,让爱与付出成为我们社会的主旋律。虽然如今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但爱心与责任仍是这个时代人性最绚丽的底色,是人们心底最坚实的认同。“最美”成为网上“热”词,一个个“最美”汇聚在一起,成为这个时代最亮丽的风景线,彰
显了我们的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
书中的人物都是平凡人。他们被冠以“最美”,是因为他们都有一颗美丽、善良的心。他们用自己的义举树起精神文明新标杆,托举起社会向善的力量,丰富和更新了道德的内涵。他们的话语朴实感人,他们的人生平凡而崇高;他们用行动驱除冷漠和麻木,传递人间真爱真情;他们是彰显人性之美的楷模。他们向那些曾因好心而受到冷漠、误解的人证明,我们所处的世界仍然充满爱、充满光明和美好。我们脚下的土地曾孕育过无数英雄,我们的时代英模辈出。“人人皆可为尧舜”。无论你身在何方、从事何种职业,只要你能坚守一份责任和善良,即便没有“一刹那”绚丽绽放,你也是人们眼中最美的风景。正如“最美妈妈”吴菊萍所说:“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每个人都能坚守一颗爱心,甘做“一滴水”、“一线阳光”,都可以成为这个时代“最美中国人”。
该书通过感人肺腑的故事、充满激情的评论,生动地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展示了当今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的成果,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感染力。
最美的人就在我们身边,最美的故事仍在延续。正是有无数“最美中国人”树起一盏盏道德灯塔,展现中华民族的向善和真诚,我们的社会才得以和谐安宁,我们的国家才前途光明。
链接:
作品:《最美中国人》
作者:本书编写组 编写出版:中国方正出版社
7.国人年均读书6本 篇七
据新华社消息, 在上海揭幕的2012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上,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阎晓宏列举数据称, 和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阅读水准仍然较低。欧美国家年人均阅读量约为16本, 北欧国家更达到年均24本, 全世界每年阅读书籍排名第一的是犹太人, 一年平均每人是64本, 而我国年人均阅读量仅6本。“阅读不仅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承和文化发展的基础, 也是新闻出版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阎晓宏说, 尽管我国的国民阅读率在不断提高, 但是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历史相比“是不相称的”。中华文明有几千年的传统, 中国人自古崇尚读书, 这样的传统应该传承下去。阎晓宏介绍说, 国民阅读率的提高有赖于推广全民阅读。眼下, 全国已有400多个城市开展了独具特色的读书节、阅读月等活动。
8.中国人品茶与法国人品酒 篇八
其一,中国人对品茶的茶具与法国人对品酒的酒具都颇为讲究。
中国人品茶因茶叶的种类不同而异,泡绿茶首选玻璃器皿,喝花茶以细瓷盖杯为优,品乌龙茶则以宜兴紫砂为上。法国人品葡萄酒对杯子的选择也是大有学问,尤其是在隆重的场合和高档餐厅,用杯极其讲究。盛白葡萄酒的杯子与盛红葡萄酒的杯子有所不同,而红葡萄酒的用杯也并非一个模式,波尔多杯与布高涅杯便颇异其趣。最便于欣赏酒的色泽的是水晶杯,水晶杯的原料是人造水晶,质地细腻、明亮、反光、有弹性,“薄如纸,声如磬”,当色泽鲜艳的红葡萄酒注入酒杯时,一种“未曾入口先有情”的情致便会油然而生。
其二,中国人品茶与法国人品酒,都有着异曲同工的“三步曲”。
中国人品茶讲究审茶、观茶、品茶三道程序。审茶是指泡茶前要先审看茶叶,内行人一眼就能分出绿茶、红茶、花茶、青茶(乌龙茶)、黄茶、白茶、黑茶等不同的种类来。更讲究的还可以分出“明前”、“雨前”、“龙井”、“雀舌”等。什么茶用多高温度的水,沏、冲、泡、煮方法各不相同。观茶是看茶叶的形与色。茶叶一经冲泡后,形状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几乎会恢复茶叶原来的自然状态。特别是一些名茶。嫩度高,芽叶成朵,在茶水中亭亭玉立,婀娜多姿;有的则是芽头肥壮,芽叶在茶水中上下沉浮,犹如旗枪林立。茶汤此时也会随着茶叶的运动而徐徐展色,逐渐由浅入深,由于茶的种类不同而形成绿色、黄色、红色……此时此刻观茶形赏茶色甚为赏心悦目。第三步才是品茶,品茶既要品汤味还要嗅茶香。嗅茶香先是干唉,即嗅未经冲泡的干茶叶。茶香可分为甜香、焦香、清香等,茶叶一经冲泡之后,其香味便会随之从水中散溢出来,此时便可以闻香了。品茶的茶具包括茶壶、茶海、茶盘、茶托、茶荷、茶针、茶匙、茶拨、茶夹、茶漏、过滤网、养壶笔、品茗杯、闻香杯等20余种,其中的闻香杯乃专供闻香用的。闻香之后,用拇指和食指握住品茗杯的杯沿,中指托着杯底,分三次将茶水细细品啜,这便是“品茗”了。法国人品酒与中国人品茶有着几乎相同的步骤:观、闻、尝“三步曲”。观酒是品酒的第一步,品质优良的葡萄酒清澈色柔,白葡萄酒颜色并非纯白,而是白中透黄,透出的黄色有深有浅,故而有绿黄、麦秆黄、琥珀黄等之分。红葡萄酒的色调也有许多,最让人喜爱的当属红宝石色了。观酒之后便是闻酒,葡萄酒的香气浓郁而丰富,可分为香草、柠檬、浆果、蘑菇、蜂蜜、桂皮、胡椒、裘皮等香型。为了闻香的方便,品葡萄酒的杯子必须要大一些,饮酒时要先按逆时针方向晃动杯子,让酒液沿杯壁爬升,以便增加其接触空气的面积,以助于酒香的散溢。晃动酒杯之后,将酒杯倾斜适当角度,然后将鼻子探入杯内,细细闻嗅酒的香味。看酒选杯,让每种酒的醇美都能发挥的淋漓尽致,这是一门专门的学问。这门学问的创立者就是里德尔玻璃器皿公司的祖孙三代人,该公司设计了几十种酒杯,让不同的酒可以对号入座。法国人品酒的最后一道程序是尝酒,品葡萄酒主要品些什么?主要是酒精、单宁和果香。酿酒的葡萄品种繁多,如雷司令、梅尔格、索维尼翁、莎道奈等,各有各的特性。每种葡萄酿出的酒所含酒精、单宁和果香都会有一定的差异,所以法国人在喝不同的酒时才选用不同的杯子。
其三,中国人斟茶与法国人斟酒都讲究留有余地。
9.国人道德 篇九
调查目的:由于近几年中中国的房价不断地呈现走高的趋势,房价泡沫不断变大,但是仍然有许多的中国老百姓热衷于买房,甚至是不惜一切就为了能购得一栋好房。然而,外国人民,尤其是美国,大多数人都对买房不感兴趣,有些甚至觉得租房对他们来说比较好而国,这是为什么呢?我想通过对中外关于买房和租房问题的调查来分析下中国人民和国外人民的思维方式
方法:网上搜集资料和个别问卷调查结合对象:中国和外国人民,尤其是有孩子有家庭的人
数据收集:1.目前美国仍然坚持买房的人群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外国移民,购买房产能使他们获得安定感,也能赢得社会尊重;二是收入较高、较稳定的中产阶级,有购房置业的基础;三是持有传统观念的美国人,他们把拥有房产看作个人最大的财富。大多数年轻人则以租房为主,从而形成了美国住房拥有率与年龄段有直接联系的现象,年龄越大,拥有住宅的比例越高。如25岁以下人群,住房拥有率仅为24%左右;70岁以上人群的住房拥有率达到82%左右。其实在欧美的诸多国家中,多少年来租房者和拥有住房的比例一半一半,大城市的租房比例则更高,并且还不是暂时租住,而是一种居住常态。由于欧美的高房地产税,政府征收了地税之后,便大量提供各种类型的廉租房,使大多数民众并不需要非得购房而居。
2.美国年轻人买房,大多不指望父母。他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去银行贷款。美国的住房贷款非常发达,据全美住房担保协会统计,全美有70%的房屋是贷款购买的,其中有大约40%是零首付。有能力的父母资助子女买房、买车是具有中国式消费的最大特色,特别是在买房上,父母、亲戚朋友成为资金的主要来源之一。
3.游牧民族文化影响下的西方,崇尚自由和随遇而安,根据自身的发展,选择合适的地方,所以西方人,很多即使有了子女,仍然租住的都非常多。西方人结婚,无所谓房子是不是自己买的,虽然西方人也想买房子,但是仅作为财富积累或是家庭理财来考虑,西方人不会单独为了结婚而买房。在西方主要发达城市,居民住房自有率,一般只占50-65%,有35-50%的城镇居民,可能永远也不会买房,一部分原因是想提高生活质量,不愿意成为“房奴”,一部分原因是买不起房。在城市中租房,对中国人来说是感觉很没有面子的事,因而为了自己能很有“面子”,没有房子想买房子,有房子的想多买几套房子。同时由于历史原因、文化影响等方面的差异,东西方形成了不同的置业观念,目前地主情节、成家立业、富及子女情节、增值保值等心理,成就了中国楼市的繁荣。
分析:通过调查研究,我发现,其实这跟中国和美国的历史有关系,美国最初是一个殖民国家,在独立后,开始吸收各种移民。中国有五千年文明,从很早之前就讲求“和”这个字,秉承着先成家后立业的观念,自古以来都喜欢集聚居住。因此,美国本身就是一个组合的民
族,对于“家”的概念没有中国人那么地深。另一个原因其实和中国当前的房价状况也相似,就是美国中心地带的房价也是高的出奇,但是由于美国人的这种“随便”的态度,是的他们对于租房也很淡然。中国人为什么喜欢买房,核心原因在于现有的福利保障制度不完善、养老没有安全感、投资渠道少,资金没有出路等因素,同时,中国人固有的置业观念,筑巢引凤等面子因素,也导致中国人对买房有特别的奢求。
【国人道德】推荐阅读:
聘用外国人合同07-31
中国人的作文09-28
经典励志歌曲:《中国人》06-26
出彩中国人主持稿08-07
我们是中国人作文08-12
走进最美中国人征文08-13
《出彩中国人》观后感06-25
英国人的六大性格特点10-14
站起来的中国人教案10-15
我是中国人大班教案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