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课要求

2024-06-25

实践课要求(精选9篇)

1.实践课要求 篇一

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暑期社会实践要求的补充通知

1.思想政治理论课暑期社会实践应明确社会实践的性质是思政课,必须结合问题,学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报告应体现思政课的性质和教学内容

2.调研报告强调真实性,要真作、真写,防止大段摘抄。

3.规范性。从调研格式、表格设计、报告内容、表述方式应尽量按照要求完成。

4.调研表问题设计不宜过多,以5——10道题左右,最好有一个开放性的问题。

5.调研报告选题内容应由班长协调,一个班不能有30%的调研内容重复。(具体可以这样操作:让各班学生把要做的题目向班长报以下,如果题目非常集中,就调节一下,大概各题目平均一下,一个题目不能超30%的学生做)。如果学生有非常好的选题,而且与思政课相关,也可由学生自拟题目。

附: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报告格式要求

xxxxxxxx状况调研报告

实践主题:xxxxxxxx调研

实践时间:2014年7月20日-25日

实践地点:

调研成员:

任务分工:如是小组调研,应有具体方案设计人员,组员及分工情况

一、实践背景及意义

二、问卷分析与总结

本次调查问卷共发放了二百份一共回收了二百份,回收率达到了百分之百。经过此次问卷调查我们发现:

三、实践感言

(如是小组调研,应是每个小组成员的感言。)

附录:调研问卷

2.实践课要求 篇二

一、感情诵读,把握语感

美学老人朱光潜说:“把数量不多的好诗文熟读成诵、反复吟咏、仔细揣摩,不但要弄懂每字每句的确切意义,还要推敲出全篇的气势脉络和声音节奏, 使它沉浸到自己心胸和筋肉里,等到动笔行文时,于无意中支配思路和气势。”苏教版小语教材中有很多情文并茂的精美文章,富有鲜明的听感,可以让学生有节奏地诵读,形象和感情融合,产生内心视像,读出气势、韵味, 乃至悟出仅凭语言分析难以真切理解的思想内容。对一些优美语言,要求学生反复朗读,一直到会背诵,体验出文中的美味,使学生充满感情,悟出仅凭语言分析难以真切理解的内涵,到达“语语悟其神”的境界。

1.想象朗读 ,入情入境 。

语感同想象是紧密联系的,想象必须有特定的语言环境。因此,教学中要创设情境,运用形象思维,启发学生想象,让学生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出课文中描写的艺术形象,产生“内心视像”,才会有身临其境之感,在感情上与作者产生共鸣。如教学《月光曲》一文,在引导学生领悟贝多芬创作乐曲的意境一段时,用平缓、柔和的语调朗读环境描写语句,再结合画面,启发学生想象,使学生仿佛置身于茅屋之中:一轮明月升起,月光流泻,万物披纱,四周是那般幽静。在这个境界中,贝多芬手抚琴键,音符似潺潺流水,又如瑟瑟秋风,倾诉着人世间的真诚与善良、贫穷与希望……之后辅以声情并茂的范读,把学生带到波涛汹涌的大海边,领略大海的雄浑壮美,从而领会乐曲旋律的跌宕起伏,由此达到训练语感的目的。

2.表情朗读 ,体验情感 。

表情朗读能进一步领会课文内容,深化认识。如《十里长街送总理》是一篇感情十分深厚的记叙文,教学中我告诉学生用深沉悲痛、哀婉缓抑的语调进行表情朗读, 将当时巨星陨落,天安门广场人民悼念总理的无限哀思、肠断心碎、催人泪下、庄严肃穆的悲壮情景再现出来, 学生对周总理的无限崇敬、爱戴和深切怀念之情油然而生,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二、比较揣摩,锤炼语感

阅读教学中,发现课文中的有些词虽然不深奥,表层意思并不难理解,却用得精妙传神、耐人寻味。对于这样的词,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反复揣摩品味,挖掘隐含意义,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独特魅力,锤炼学生语感,使其有所感悟。如《月光曲》一课 ,皮鞋匠兄妹称赞贝多芬所弹的曲子时说 :“弹得多纯熟啊! ”老师把“纯熟”换成意思相近的“熟练”,让学生和原句比较,并推敲赏析,学生品出“纯熟”不但表现曲子弹得熟练,还反映熟练程度。再如教学《燕子》中“嫩蓝的天空,几痕细线连于电杆之间,线上停着几个小黑点,那就是燕子”一句时,把句中的“痕”与“根”做比较,学生体会到一个“痕”字,把处于高远处的电线只能隐约可见的特点极准确地表达出来,产生一种朦胧美。通过对“痕”字的挖掘,学生懂得如何用最贴切的词语准确表情达意。学生在边比较、边揣摩、边赏析的过程中,发现文章中的一字一语的特性。“唯有这样的阅读,才能发掘文章的意蕴,没有一点含糊,也唯有这样的阅读,才能养成用词造句的好习惯,下笔不致有误失”。

三、品词析句,训练语感

课文中的关键词、中心句、重点段最能突出文章中心,激发学生情感。因此,教师要以点拨和剖析的方法,使抽象的词语或句子变成具体鲜活的语言形象。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那时候我有点儿惊异了,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爱戴”一词不仅是中心句,还是全文的贯通点,我紧抓这个中心词,启发学生站在鲁迅侄女的位置上发出同样疑问,并通过“谈《水浒》、谈‘碰壁’、救护车夫和关心女佣”这四件事,领悟到伯父受到“爱戴”是因为他学习认真,对旧社会的痛恨及对人民的热爱,感受到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格。又如教《苦柚》一文中老华侨对小姑娘说:“凭着你这颗善良的心、诚实的心,苦柚子也会变甜的。”教师提出:为什么苦柚子会变甜? 经过思考,学生不难理解:小姑娘善良诚实、处处为别人着想的崇高品质,老华侨深受感动,所以内心倍感甜蜜。

四、联系生活,丰富语感

言语感受同生活经验直接相关,离开生活经验,语言就会同现实刺激物失去联系,难以获得具体语感。叶圣陶先生说:“要求语感敏锐 ,不能单从语言、文字层次揣摩 ,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要得到敏锐、丰富、深切的语感,唯有从生活方面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积聚多了,了解自然越见深切。显然,贴近生活,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语言能力, 把学生的社会语言实践作为语文教学的“源头泉水”,因为感知不是目的,贴近生活、运用实践才是最终目的。一些年代久远或与学生生活有距离的文章, 如《草船借箭》、《颐和园》等 ,教学中可联系电影、电视的有关镜头 , 或利用投影、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手段,将语言文字描写的具体情景再现出来,使学生入情入境,诱发敏锐的语感。此外,可以引导学生拿生活中见到的同类事物, 同课文描写的未曾见到过的事物做比照。如《麻雀》一课,老麻雀保护小麻雀时,“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浑身发抖了,发出嘶哑的声音”,“呆立着不动,准备着一场战斗”,可启发学生拿生活中常见到的猫或狗要扑向小鸡时,母鸡保护小鸡的情景做比照,使老麻雀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的形象浮现于学生头脑中。再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我引导学生回忆想象:有时,当热气腾腾的油汤倒在手上,你会怎么样? 当烧红的铁铲掉在衣服上,将会出现什么现象? 现在不是热气腾腾的油汤, 也不是烧红的铁铲, 而是比它们不知烫多少倍的熊熊烈火燃烧着邱少云的肉体,想象一下,那该是多么难以忍受的痛苦。接着,我抓住描写语言,引导学生想象,想象烈火包围着的邱少云的内心活动。要求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再造想象的形象, 表达自己对形象的理解。然后,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唤起学生鲜明的视觉形象。

除此之外,还应引导学生平时多观察,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自觉把生活经验与语言紧密联系起来,研究表现生活的语言,揣摩语言文字在反映生活方面的细微差别和变化。

五、想象参与,增强语感

文章是作者将自己对生活的感受进行思考后写成的语言符号,这些文字本身没有直接的可感性。别林斯基说:“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补足这个缺点。”所以,阅读时,只有凭借想象才能走进作品描写的世界,进入一个看得见、摸得着,能闻到气味、听到音响、辨出色彩的世界,一个活生生的具体形象的世界。同时运用形象思维感受语言文字暗示和蕴含的情感。如一位教师教《草原》中描写草原的句子“到处翠色欲流 , 轻轻流入云际”时 , 抓住“欲流” 和“流入” 设问:“‘欲流’是说翠色将流未流,而‘流入’是说翠色已流入云际,岂不是矛盾吗? ”唤起学生的想象。学生说,“翠色欲流”是说那碧草绿得浓,绿色快要溢出来了,“流入云际”是说一碧千里的草原像茫茫的草海,风吹绿草,碧波荡漾,随天而去,与天接近。这就像照相一样,一个是特写镜头,照的是碧草绿得浓,另一个是全景镜头,照的是辽阔的草原茫茫无边。学生从两个矛盾的词中想象出一幅鲜明的画面,感受到那种静与动、柔美与辽阔、情与景融为一体的草原美。学生能悟出这样的内涵,就是语感。这种语感培养来自对语言表层意义的感知,更来自表层意义和隐含意义的关系的联想和想象。

3.明确课标要求 实施有效教学 篇三

[关键词]概念本质 操作实践 教材内涵 教学内容 课程标准 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7-038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明确指出“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的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学应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服务。然而,目前中小学数学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与课程标准不相适应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主要表现如下:忽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无视学生探究的兴趣和需求;单纯重视知识、技能的传授和训练,忽视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忽视师生互动和学生互动对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师生价值的重要意义……长此下去,课堂教学缺乏活力,学生以后还会学习吗?因此,积极探究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实施有效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是自己从教以来在数学课堂中注重教学实效性的点滴尝试。

一、触摸概念本质,夯实数学基础

数学概念(或原理)是数学的灵魂,因此概念的教学得到所有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要求学生不仅会背,而且要会默写。这样教学,学生似乎学得不错,短期内效果颇佳,但时间一长,就出现了这样或那样意想不到的问题。例如,教学“分数的意义”一时,学生对“ 表示什么”能对答如流,但对“ 米的意义”却不一定能说对、说完整,这是为什么?这说明我们教师只注重概念教学,却没有引导学生领悟分数概念的实质。

又如,教学 “两条直线平行”的概念时,我清楚地认识到学生对平行线已从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经验,形成了某些自己的观念,但这些观念往往带有一定的表面性和片面性。所以,课堂上我先让学生在一张纸上画两条直线间的关系,要求各种画法尽可能不一样,并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看看谁的画法多,画好后再进行作业展示。学生出现以下四种画法:

然后我和学生一起分析:“在这几种画法中,真的没有相同的画法吗?”学生通过观察后回答:“第一种和第四种画法中的两条直线有一个点是在一起的,也就是说这两条直线相交。”观察第三种画法时,学生不易看出端倪,这时我提示:“把表示的线段所在的直线画得长一些,会是什么结果?”学生情不自禁地用手沿着那两条直线比划着,发现这两条直线画长一些会相交。我再问:“那第二种画法中的直线会相交吗?”学生比划后认为肯定不会相交,因为这两条直线的间距始终是相等的。通过这一简单的课堂处理,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他们很容易地体会到:两条直线的关系无非是相交和不相交,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相互平行。

同样,教学“同一平面”时,形式化的讲解并不能促进学生的理解,讲得过于深刻也没有必要,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有违“学习有价值的数学”的基本原理。因此,课堂上我充分利用教室的屋顶和墙壁这两个面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同一平面的直线”,先让学生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再让他们说说灯管所在的直线和黑板上直线的关系。这样自然引出了两条直线不在同一平面上这个知识点,使学生明白确定相互平行的两条直线还要再加上“在同一平面”这一前提。这样教学,用鲜活且贴切的表象来理解抽象的概念,显然更符合学生学习抽象概念的心理过程,既让他们领悟平行线知识的本质,分散了教学难点,又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注重操作实践,培养实践能力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可见,人的手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课堂教学中,要解决数学知识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教师就要多组织学生动手操作,以“动”启发学生的思维。只有让学生“动”起来,他们的思维才易于被激活。

例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先引导学生把一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得到分数 ,使学生对分数有了初步的感知。教师再让学生每人拿出长方形纸片,通过折一折、画一画来表示出这张长方形纸的 ,然后交流展示不同的方法。如下:

教师接着引导学生思考:“画斜线的部分都可以用 来表示吗?它们的形状不同,为什么都可以用 来表示呢?”此时,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与思维活动的结合,促进感知有效地转化为内部的智力活动,深刻地理解了 的本质意义。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我们已经认识了 ,想不想认识其他的几分之一的分数呢?你能用长方形纸片表示出自己所喜欢的几分之一这个分数吗?”结果,学生的学习情绪十分高涨,纷纷折出了 、 等分数,有的甚至认识了 、 、 等分数。学生在这样有层次的动手操作中,既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理解了分数的本质意义,又实现了思维的“再创造”,培养了敢于动手实践的能力。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精心设计一些操作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挖掘他们的思维潜能,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挖掘教材内涵,领会教材价值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和学的依据,是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因此,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深入解读,准确把握编者的意图,体现课程标准的要求,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教学“替换的策略”一课时,教师出示题目:“把720毫升的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 。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在学生解答后,教师教学“把大杯换成小杯”和“把小杯换成大杯”两种不同的替换方法,即都是把其中的一个量替换成了另一个量,虽然形式上发生了变化(杯子的个数变化了),但实质没有变(装的果汁的总量没有变化),从而揭示了替换策略的本质含义。本节课上其他类似的习题学生都会做了,证明学生对此类问题有一定的经验基础,但在其后的例2(在1个大盒和5个小盒里装满球,正好是80个。每个大盒比小盒多装8个,每个大盒和小盒各装多少个)学习中,同样是用替换策略解决的问题,很多学生却无从下手,这是为什么呢?有的教师发出这样的感慨:“解题方法都教给学生了,可他们怎么就不知道用呢?”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问题出在哪里?”细细想想,我们教给学生所谓的替换策略只是具体解决“如何替换”的问题,而对于“为什么要进行替换”“替换的价值何在、意义何在”等问题并没有提出来,导致学生对替换的真正目的并不清楚,后面的练习也只能是“依葫芦画瓢”了,一旦碰到全新的问题时,学生便会手足无措。

为了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对策略的体验,我认为在本课教学中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要替换;二是怎样替换,替换的本质是什么。第一个问题是核心,是主要的思想方法,是形成总体思路的过程。“为什么要替换”,因为在问题中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未知量(大杯和小杯),如果不进行转化就不能解决,由此便需要用一定的策略把两种未知量转化成一种未知量,进而将本题转变成简单的除法问题。这样进行讲解,学生练习时就会想到把“大盒和小盒”替换成同一种相同的量来解决,从而让学生在更深远、更广阔的意义上真正建构起对策略的认识。

四、关联教学内容,建构知识体系

数学教材的编排遵循螺旋上升的原则,并把同一个知识内容分散到各年级、各学段中,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又有着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师如何明确各部分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把握各部分内容的地位和作用呢?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做到瞻前顾后。所谓“瞻前”,是指处理某一知识时,除了要了解这一部分知识外,还要回过头来看看前面的知识,理解已教过的知识,达到复习巩固旧知、深化新知的目的;所谓“顾后”,就是在处理某一知识时,不仅要解读这部分知识,而且要放眼于教材后面的知识,以便为教学今天的知识找到迁移的落脚点、巩固的深化点,为学生学习后续的内容埋下伏笔。

例如,在低年级教学中出现“甲数比乙数多6个”这一条件时,我主要让学生理解将“甲数”与“乙数”相比较时,“甲数”是较多量,“乙数”是较少量,“6个”是相差量。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比较容易理解,即较多量-较少量=相差量、较少量+相差量=较多量、较多量-相差量=较少量。到了中、高年级教学中又出现“甲数比乙数的3倍多6个”这一条件时,我还是让学生理解将“甲数”与“乙数的3倍”相比较时,“甲数”是较多量,“乙数的3倍”是较少量,“6个”是相差量,再利用它们的关系来解答。特别是六年级出现了让学生感到头痛的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如出现“甲数比乙数多 ”这一条件时(以前我让学生用画线段图、写关系式等方法来解答,但复习时发现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这是由于我让学生做题的过程复杂化了,因为很多学生本来就嫌画图麻烦),我变繁为简,让学生理解将“甲数”与“乙数”相比较时,“甲数”是较多量,“乙数”是较少量,“乙数的 ”是相差量。因为这类题从一年级到六年级不断出现,这样教学能使学生很快掌握解决这类题的特征,再不会为用乘法还是除法解答发愁了,也不会为单位“1”已知或未知发愁了,更不会遗忘这一学习过程。

总之,只要我们广大数学教师真正领悟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在教学中勇于思考、敢于创新,不断积累和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我们的教学就一定会充满勃勃生机。

4.思政课实践教学安排及要求新 篇四

一、选题和活动组织

1、选题

分为两种形式:

1、由指导老师拟定题目学生从中自由选择;

2、学生亦可自行选择适当课题,但须经任课教师同意。

2、活动组织

根据选题,学生以个人或小组(3-5人为宜,最多不超过五人)为单位,在平时或暑假期间开展活动。活动组织主要以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参加工农业生产以及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社会服务性形式,并在此基础上撰写调查报告。

二、调查报告或者实践论文的写作要求和格式要求

1、写作要求

(1)调查报告的写作既要立足于基本理论,又要反映亲自参加社会实践的调查情况,避免空洞无物的阐述和议论。内容要具体、充实,一般应有:调查的时间、地点、对象和范围;具体的事例和数据;理论分析以及展望、对策或建议。具体要求:资料和数据真实、观点鲜明、有理有据、层次清晰、逻辑合理,不得抄袭。

(2)若个人独自开展活动,每个学生务必独立完成一份不少于2000字的调查报告;若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每小组最终务必联合完成一份不少于5000字的调查报告,并且在报告中注明分工情况。

2、格式要求

(1)封面(见附件1)封面打印时,将字号去掉。

(2)正文

各级标题的使用:一级标题:一、二、三、四、……,一级标题使用小三宋体加粗。二级标题

(一)(二)

(三)(四)……,二级标题使用四号宋体加粗。三级标题1.2.3.4……,三级标题使用小四宋体加粗。正文使用小四宋体。文章中行距为:固定值20磅。

文章中如有图表:分别注明图表1:图表名称;图表2:图表名称等等。图 表的注明使用小四宋体。

注释:采用脚注。

参考文献:自定义标记为:[1],[2],[3]……(3)版面格式要求 页面设置

页边距: 上2.5厘米 下2.5厘米 左3厘米 右3厘米 装订线0.5厘米

页眉:1.5厘米 页脚:1.5厘米 纸型 A4,纵向

插入页码 位置:页面底端; 对齐方式:居中(4)参考文献格式要求 采用统一标准格式。例:

[1].[美]詹姆斯·W·沃克.人力资源战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23-24 [2].李强.转型期冲突性的职业声望评价[J].中国社会科学2000(4):20-29 [3].Whyte, M.K.& L.Parish.1984, Urban Life in Contemporary China,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P78-79 注:专著为[M],报纸为[N],期刊文章为[J],论文集为[C],学位论文为[D],报告为[R]

三、实践的进度安排

1、选题时间:2013年3月19日——4月13日(教学第四周——第七周)

2、活动时间:2013年4月——2012年8月(需定期向指导老师汇报进展)

3、完成草稿:2013年8月10日

4、完成定稿:2013年8月底

5、交稿时间:在新学期开学第二周前集中交给负责指导教师,成绩由指导教师评定。(如果因特殊原因不能按时交稿,应说明原因、开具证明并经系部主任通过方可有效)

四、成绩计算

调查报告成绩计算采用四级计分制,由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级组成。不及格者需要重修。

应在调查报告最后一页后注明:成绩,指导老师签名,年 月 日。

5.实践课要求 篇五

应化2012(1-2)

(2014年6月24日)

一、相关说明

1.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必修课,32学时,记2学分。2.成绩按五级记,并选出不超过六十分之一比例的优秀调研报告,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统一整理汇编成册。

3.每位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的时间不得少于两周。

4.每名学生必须完成不少于3000字的调查报告;组成调研小组的同学,3人一个小组,以小组名义共同完成1篇不少于5000字的调研报告;下学期开学后一周内交。如果学生不交调查报告,该门课程没有成绩,将会影响到是否顺利毕业。

5.提交报告的同时,需提交社会实践证明材料(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调查评价表,需要有社区、企业、乡镇、村委会证明或调查记录)。

6.社会调查报告书写格式应当规范,文章版面应当整洁,语句通顺,复制比不得超出30%。

指导教师:张尚字

3987032 *** zhangsz@hpu.edu.cn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社会调查选题指南(供参考)

(一)中国共产党的建设

1.大学生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典型调查 2.大学生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的调查

3.大学生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现状的调查

4.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对群众路线主题教育认知状况的调查 5.你了解红军长征及长征精神吗?(在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及群众中开展调查)

6.走访调查老红军,了解他们的过去和现在的生活、工作情况。7.走访烈士亲友及其他知情者,了解烈士的事迹及对后人的影响。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1.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变化

2.改革开放以来家乡教育及其人才培养情况调查 3.群众路线主题教育情况调查 4.共产党员的先进事例

5.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认可度调查 6.科学发展之路的调查

7.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调查

8.如何构建和谐社区、和谐农村、和谐校园、和谐家庭等调查

(三)“三农”问题调查

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展情况调查 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注意哪些问题 3.农村家庭农场建设情况

4.农民工生存、工作等情况调查(包括农民工工资问题)5.农村家庭收入结构及农民增收的途径

6.农民文化素质调查 7.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 8.农村土地使用情况调查

9.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适用于学生党员)10.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情况调查 11.农村适龄儿童入学及辍学方面的调查 12.农村中小学德育教育情况调查 13.农村计划生育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 14.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情况调查 15.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情况调查

16.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17.当地农业资源及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四)城镇发展

1.新型小城镇发展状况调查 2.民营企业的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 3.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情况调查

4、城镇社区文化建设状况调查

(五)大学生就业

1.理化学院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包括就业率、就业去向、二次就业情况)

2.理化学院大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方面的调查 3.理化学院毕业生就业后有哪些优势与不足 4.理化学院大学生支援西部情况调查

(六)重点调研题目(综合)1.家乡特色文化品牌状况 2.家乡文化资源整合状况

3.家乡旅游文化特色及发展状况调查 4.家乡文化产业发展状况

5.大学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网络文化、宿舍文化、休闲文化等)影响力调查

6.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调查

7.我校大学生对早操早读、歌咏比赛、啦啦操等品牌活动认知调查(可分年级进行)

8.大学生对在校大学生极端事件(非正常死亡、复旦投毒案、自杀、犯罪等)的认知调查

9.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三、具体要求

1.每个班级同学最好划分成小组(或自愿结成小组2-3人),每个学生负责调查一部分内容,以便使调查顺利进行。时间:两周,建议在2014年7月15日至7月30日进行。

2.每位学生必须亲自下农村、工厂、企事业等单位做调查,掌握第一手材料,也可以有第二手材料做辅助,交调查报告同时一并交上。

3.每小组同学据各自调查的情况综合写出一份调查报告,5000字以上,题目不限。以调研小组集体提交的调研报告视为该调研小组所有成员共同劳动的结果,老师评判调研报告成绩小组成员共享(说明:如该小组提交的调研报告最终成绩为优秀,则该小组同学本门课程成绩均为优秀;但若该小组提交的调研报告最终成绩为不及格,则该小组同学本门课程成绩均为不及格。)

4.调查报告需要查新,要求内容真实、具体,复制比不得超出30%。凡不符合要求的(抄袭、复制、粘贴、拼凑)调研报告,均为不及格,学生必须重修。

5.调查中,所有参与调研的同学要遵守暑假期间学校及当地部门的有关规定。违反规定,责任自负。

6.在调查时,要注意安全,遇雷雨等恶劣天气时,调研时间顺延。注:各班班长于6月30日12:00前之前将班级学生名单、分组情况、所选调研题目情况汇总后交给老师。

行政楼103或发电子邮件至zhangsz@hpu.edu.cn。

题目(华文中宋小二加粗)

学院 专业班级 姓名(楷体四号)

调查时间:内容(楷体四号,以下同)调查地点: 调查方式: 调查目的: 指导老师:张尚字

小组成员及分工说明:(个人独立完成调研可省略此项)

摘 要:(不少于200字,仿宋四号)关键词:(不少于2个,仿宋四号)正文(仿宋四号,1.5倍行距)小结:内容(仿宋四号,1.5倍行距)参考文献(楷体四号加粗)

[1](楷体四号)

关于漯河市源汇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调查报告

××× 学号

理化学院 2012级应化1班

调查时间:2010年8月13日——8月30日 调查地点:漯河市源汇区

调查方式:实地抽样调查;随机问卷调查 指导教师:张尚字 小组成员及分工说明:

组长:xxx(姓名),负责…… 组员:xxx(姓名),负责……

xxx(姓名),负责……

(个人独立完成调研可省略此项)

摘 要:中国社会普遍服务体系的构建应着眼于保障国家长远的发展动力和社会的基本公平,为此必须让每一个国民享受到必要的义务教育。现阶段,农村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对于社会普遍服务体系来说更是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而促进农村地区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也显得刻不容缓。本报告以漯河市源汇区为实例,探索了现阶段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出了一定建议。

关键词: 义务教育

均衡发展

漯河

正文(略)

小结:

内容(仿宋四号,1.5倍行距)

参考文献(楷体四号加粗)

[1](楷体四号)

关于陕西省丹凤县城乡居民养老的调查报告 ——探索城镇化过程中进城老人的养老问题

××× 学号

理化学院 2012级应化2班

调查时间:2011年8月1日—8月20日 调查地点:陕西省丹凤县

调查方式:入户走访座谈

随机问卷调查

访问 指导老师:张尚字 小组成员及分工说明:

组长:xxx(姓名),负责…… 组员:xxx(姓名),负责……

xxx(姓名),负责……

(个人独立完成调研可省略此项)

摘 要: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希望走入城市,享受更优越的生活环境。为了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我国把“积极推进城镇化”,纳入“十二五”规划,做为未来五年内着力解决问题之一。在国家规划发布后各省市积极响应,积极围绕“完善城市布局和形态,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加强城镇管理,合理确定城市开发边界,提高建成区人口密度”的要求,确立了本辖区城镇化方案。丹凤县作为“关中—天水经济区”成员,在“城镇化率达到60%”的要求下,及“陕南移民搬迁工程”的影响下,加上其地区历史城镇人口基数小,因此在城镇化过程中会有很多农村人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由于我国养老保障体系还趋于完善,城乡养老体

系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将导致失地进城农民的养老难以保障,尤其是社会弱势群体——农村进城老人的养老保障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城镇化

农村进城老人

养老保障

一.丹凤县城镇化及其养老基本情况

丹凤县地处陕西东南部、秦岭东段南麓,全县辖21个乡镇,总人口30余万,农业人口达27万人。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土石山区县,人均耕地约0.80亩,农业资源严重不足,农业生产条件恶劣,农村经济比较落后。

截止2009年丹凤县城建成区5.4平方公里,城区人口5.2万人,城镇化率为29.2%。“十二五”期间将着力完善城镇功能,计划实施城镇重大建设项目29个,使城市建设总面积达到10平方公里,人口增加10万人,使得城市化率大大提高,积极融入“西安一小时经济圈”。

截止2010年10月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丹凤县共有60岁以上老年人口近4.02万人,其中80岁以上约3200人,老龄化率达到13.4%,并且老龄化趋势有增无减,其中多数老人生活在农村经济环境较差地区。随着老龄化趋势的增强,老年人养老问题已成为地方发展不可忽视的问题,在走访过程中了解到丹凤县近年来认真贯彻中央上级要求,重视地方养老体系建设,完善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使得社会养老环境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提升。主要表现在:

……

二、xxxx ……

小结:

内容(仿宋四号,1.5倍行距)

参考文献(楷体四号加粗)

6.实训课要求 篇六

一、教师要求

1、教师要熟悉实训课题相关的理论知识、实训设备的使用和注意事项、实训内容、过程及考核方式。

2、教师根据实训课题尽量应用项目化教学设计实训过程,一般应包含以下过程:

a、给学生讲解本实训课题意义及要求,并进行理论引导。

实训前,要求学生对实训课题的相关理论进行准备。课根据实训课题准备6—8个问题,要求学生查阅资料,回答问题。教师指导、提问讲解。

b、教师讲解实训课题目的、内容和方式方法以及学生要达到的程度。c、教师讲解、示范实训步骤。

d、指导学生训练。

e、教师进行项目考核。

f、指导学生写出实训报告,并批改。

g、结束课题,教师进行总结。

教师在实训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人身安全,实训设备安全。关注学生的思想和实训学习过程。

二、学生要求

1、学生在进行进行实训课之前要按照实训课要求进行分组。每一个实训室要有一名组长,主要负责协助老师进行本实训室的相关实训内容。领每一个小组要有一名小组长,负责本小组的实训纪律、卫生、协助老师和组长完成实训课题。

2、纪律要求

a、来实训室上课时要带上相关资料。例如:《过程检测仪表》、《过程控制仪表》、《过程控制系统》。

b、实训室必须要穿工作服。

c、设备及物品摆放整齐。

d、考勤

e、设备安全和人身安全。

3、卫生

a、实训老师和组长根据情况进行卫生区域的划分。

b、每次上课前要打扫各自的卫生区域主要是擦各自的试验台和实训设备。

c、放学后要对实训设备进行整理,摆放整齐,打扫地面卫生要拖地,擦干净设备。

4、实训课程

a、熟悉实训内容,课前要复习。

b、老师讲解实训课题意义、内容、方式方法。

c、老师讲解课题示范。

d、个人练习。

e、实训完毕后要有实训数据和实训结论。

f、完成实训报告并提交。

5、实习日志

a、每天实习完毕后,要写出实习日志,并于第二天上课前交个组长。

b、实习日志字数不少于300字。

7.实践课要求 篇七

一、“统计与概率”内容的调整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 年版) 》对“统计与概率”内容作了较大的调整, 在难度上有所降低, 容量上有所减少, 使三个学段内容学习的层次性更加明确。

(一) 删减的内容

在第一学段中, 删除了“不确定现象”的相关内容, 降低了学习难度。

在第二学段中, 删除了“初步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能设计统计活动, 检验某些预测”等内容。

(二) 调整的内容

将第一学段的统计图、平均数的学习调整到第二学段;将中位数、众数的认识从第二学段调整到第三学段;在第二学段安排了概率的学习, 称为“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

(三) 增加的内容

在第一学段, 提出鼓励学生“能用自己的方式 (文字、图画、表格等) 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虽然从知识上看减少了, 但从要求和标准上提供的案例来看, 对于数据分析观念的体会并未减少。这样做的目的, 一是避免学生过早把注意力集中在统计图表的制作等技能上, 二是引导学生在感兴趣的实际背景中, 从数据的角度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讨论问题, 体会数据蕴含着信息。

透过这些变化, 总的感觉是学习内容整体后移, 我们可以看出, “统计与概率”这部分内容学习的层次性更加明确了, 在难度上也表现出一定的梯度。

二、数据分析观念的内涵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 年版) 》指出, 数据分析观念包括:了解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 收集数据, 通过分析作出判断, 体会数据中蕴含着信息;了解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 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 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不同, 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

这段分析点明了两层意思。第一, 点明了统计的核心是数据分析。第二, 点明了数据分析观念的三个重要方面的要求:体会数据中蕴含的信息;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这三方面也正体现了统计独特的思维方法。

三、发展儿童的数据分析观念的案例

(一) 掌握分类方法, 为儿童学习统计打好基础

1.读懂教材, 把握教学要求。

日常教学中教师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将“分类”放入“统计与概率”领域?

分类思想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它是根据一定的标准, 对事物进行有序划分和组织的过程。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成果认为, 儿童数概念的形成起始于对物体集合的感知, 他们对物体数目的理解是建立在对物体的分类、排序和比较多少的基础上的。以人教版教材为例, 原来, 在一年级上册是将分类作为准备性知识分在单独一个单元。修订教材为体现分类与统计的关系, 突出分类是整理和描述数据的基础, 就将分类与原来在一年级下册的统计合编在一起, 形成“分类与整理”这一单元。教材共安排了两个例题 (图1) , 例1:按给定标准进行分类计数;例2:自选标准分类计数, 会用简单统计表呈现结果。

可以看出, 通过这样的编排, 教材将分类与统计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强调在分类的基础上收集、整理并呈现分类的结果 (收集到的数据) , 突出分类是收集、整理、描述数据的基础, 同时也将统计工作中最基础、最重要的一环———收集、整理数据, 简单地渗透给学生。

本单元要求学生在分类的基础上用自己的方式呈现整理的结果, 但又不是正式学习统计图和统计表。教学中要把握好这一要求, 北京西城区皇城根小学的梁凝老师执教了“分类与整理”一课, 作了有意义的探索,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

2.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分类。

课伊始, 梁老师出示礼物盒 (图2) , 抛出问题:一共有几件礼物?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通过多角度观察, 想到按颜色、大小来计数。继而来到超市, 体会分类的价值。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 设计了学生熟悉而又真实的学习活动, 让学生体会统计的完整过程。

在新授课“分类与整理”这个环节, 梁老师主要安排了三个层次的活动:描述感知分类的标准;操作体会分类过程, 尝试记录分类结果;初步感受“一类”和“一个”的区别。

首先, 出示三组气球 (图3) , 数量不一, 颜色不一, 形状不一。抛出一个问题:要想知道一共有多少个气球可以怎么做?学生想到数一数的方法, 教师追问:怎样数?学生说可以按颜色数, 还可以按形状数。

接着, 教师给每个同学都准备了跟气球一样的图片, 请同学们按照形状分一分, 看看每种气球各有几个, 并且把分的结果记录在纸上。我们来看看孩子们是如何记录分类的过程的 (图4、图5) 。

在组织学生交流时, 梁老师鼓励学生说出自己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同时恰到好处地加以引导。比如当孩子出现一堆一堆分的情况, 教师马上画了一个圈, 凸显了这种方法能够和以后的集合很紧密地联系起来。当学生把气球竖着或横着排成排的时候, 教师马上就追问了一个问题:你能不能一眼就看出谁最多、谁最少?孩子在回答问题中就自然谈到了一一对应。一一对应实际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 而在前面一年级比多少的时候孩子接触过这个概念。教师又进一步地进行了描述:当糖葫芦形的气球比较长的时候, 不能从高矮去看一一对应。要逐个去看他们真正的一一对应是怎么体现的。这样又强化了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在这个过程中, 孩子们不仅仅学到了一些表示方法, 更多的是收获了活动经验的积累和数学思想的积累。

当孩子们沉浸在解决了“一共有多少个气球”这一问题的喜悦中时, 梁老师先让孩子将一个糖葫芦形状的绿色气球加入图中, 再加入到表中。之后再引入一个小兔子形状的气球, 在加入这个气球以后让学生思考:同样是一个气球, 为什么在加入糖葫芦形状的气球后你改变了一个数据, 而在小兔子气球加入的时候你却要增加一列呢?孩子们发现:当我在分类过程中已经有这么一类, 我只需要在一类中加上一个, 而如果没有这一类, 我就要再增加上一类。通过图表整理以后呈现的结果, 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分类标准的重要。

3.自然生成统计图表的雏形。

当发现学生这种记录方式 (图6) 时, 梁老师顺势而导, 组织学生观察:谁看明白这位同学的记录方式了?糖葫芦形状的气球有几个?他用一个数据来表示这一列的数量。3 表示什么?你怎么知道的?为了更加清楚整齐, 梁老师把学生记录的画上线 (图7) 。上面一行都是形状, 下面一行都是个数, 每一列又都表示这个形状的气球有几个, 这样记录真清楚 (图8) 。

这样一个象形统计表就生成了, 为后面的统计学习奠定了基础。

4.根据需要选择标准, 感受分类的价值。

在解决“春天是出游的好季节, 看很多小朋友和家长都来到了公园门口, 你能把他们分分类吗?”这个问题时 (图9) , 学生想出了很多分类的标准, 当梁老师呈现出我们进公园要买门票 (图10) , 应该按照什么来分类呢?显然这个时候按照大人小孩分类是有价值的, 按照别的分类是没有价值的。那么到里面水上乐园游玩, 我们要去更衣室的时候 (图11) , 该按什么来进行分类呢?这时候显然应该按男女进行分类, 如果再按大小分类就是没有价值的。通过创设情境, 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分类是为了解决实际生活和实际问题的需要。

(二) 用好标准例子, 体会数据的随机性

数据的随机性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会是不同的;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

例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 年版) 》中有这样一个例子:学生记录自己在一个星期内每天上学途中所需要的时间, 如果把记录时间精确到分, 可能学生每天上学途中需要的时间是不一样的, 可以让学生感悟数据的随机性;更进一步, 让学生感悟虽然数据是随机的, 但数据较多时具有某种稳定性, 可以从中发现一些隐含的规律, 比如, 通过一个星期的调查可以知道每天上学“大概”需要多长时间。

教学时可以先出示活动任务:记录小明一周内每天上学路上用的时间。引发学生思考:怎样才能完成这个任务?通过独立思考、交流分享, 学生达成共识, 绘制出上学时间记录表 (如下表) 。

然后, 学生进行了为期一周的个人实地记录。最后, 再次返回课堂, 展示汇报自己的“上学时间记录表”, 并观察探寻规律。在此基础上推测:下周一学校去春游, 要求8:30 到校, 你什么时候出发比较合适?说说你是怎么想到的。

学生在课内外结合的实践活动中感受了数据的随机性, 积累了活动经验。

总之, 在教学中要始终抓住数据分析观念这个核心词, 培养学生的数据意识, 引导学生通过数据分析来提取信息。数据的收集“量”要大, “面”要广, 保证每个学生参与其中, 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普遍性;提高“数据分析”在课堂教学中的比重, 实现从“重结果、轻过程”到“重结果、更重过程”的转变;注重对数据的观察和分析过程, 引导学生从数据中发现规律, 从而更好地进行判断和决策。

摘要: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作为课程设计和教学的核心, 已经得到了广泛共识。数据分析观念的内涵, 主要包括通过数据收集和分析提取信息、通过数据体会随机性、利用数据解决问题。从统计与概率内容的调整、数据分析观念的内涵、发展儿童的数据分析观念的案例等三个方面入手, 围绕“如何落实课标要求, 发展儿童的数据分析观念”这一问题, 结合实践案例提出思考。

关键词:统计与概率,数据分析观念

参考文献

8.新课标下作文写作要求的淡化 篇八

一、淡化标题要求,选题宜自主化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

长期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多是一些未紧扣学生生活的命题作文,学生或对它不熟悉,或已写过多次,所以兴趣不高,往往是皱着眉头完成“任务”,文章写出来当然枯燥无味。解决这种现象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写随笔,不规定标题内容,文体篇幅,让他们在自由天地里任意驰骋自己的笔墨,让他们写自己要写的人、要叙的事。这样不但是标题的淡化,也给了学生选材的自由化。比如在一次《路边小事》的作文中,全班五十多个学生,竟然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写的是路上撞了车,有人围观无人管,或路人主动帮忙把撞散了的东西拾起来。写这样的事本来无可厚非,也有它的积极意义,可是这样千人一腔就不正常了。后来我把标题不做要求,从标题上给学生以写的空间,结果学生写出了各种各样的事,都是自己熟悉的,出现了大量情满胸怀,让人动容的好作文。所以我们平时作文标题宜淡化要求,让学生写出自己的情趣来。标题淡化了,也等于给学生在选材上松了绑,这样学生就能独立思考,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写作。

二、淡化主题要求,写出真情实感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在我们的作文教学中,要求学生的文章主题得积极,思想得深刻,否则便对作文横加否定。如果写《尝试》,就只能写做老师、做班干部、尝试在家里做饭,如果写尝试吸烟、喝酒、考试作弊,即使带着忏悔的心情去写,也会在劫难逃。如此,我们要求学生反映生活、写真话,又怎么能够实现呢?各类报刊上学生类的刊物什么内容都可以写,唯独学生写些离经叛道的事就会被视若洪水猛兽,这些都限制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我们应该从作文的主题上给学生松绑,留给学生更加自由的写作空间和思维空间,学生会写出更多的以情动人的好文章来。写《母亲》一文时,多数同学都仿照朱德《回忆我的母亲》,写自己母亲的平凡与伟大的主题,唯有一位同学写了母亲是如何虐待自己的奶奶,而自己也在母亲的胁迫下对奶奶无礼,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深深的无奈以及对奶奶的同情、对母亲的不满。我给这篇作文判了优,并作为范文进行了讲评。同学们看到如此,写作文也放开了手脚,写出了许多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三、淡化写作技巧,要求多读多练笔

我们的作文教学和写作,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但如果一味追求写作技巧,认为掌握一些技巧就可以写出好文章来,则会把学生导入写作误区。如果写作技巧真的很灵验,作家将会遍地都是。任何一个作家都是经过了艰苦的磨炼。多读,读古今中外的名著,从中吸取更多的“营养”,化为自身的积累;多写,任何一个作家不是生来即能写作,而是从自己写作的磨励中脱颖而出的。如河北著名女作家铁凝,她也不是光掌握了写作技巧,而是先从生活的积累中获得创作的灵感,勤写苦练才成为名作家,而后又去学习写作理论的。我们的学生更应该淡化写作技巧,多读多练笔,在教师的指导下,从中悟出写作的独特滋味,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四、淡化课内写作,强调课外练笔

写好作文必须有课外练笔作保障,只靠课堂写作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每周只有两节作文课,还要隔周写一篇,还要讲评,要修改,一学期也写不了几篇作文,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很难做到的。我们必须充分激发、调动学生写作的兴趣和积极性,利用多种形式进行课外练笔,比如写日记,写随笔,自办作文报,黑板报,给学生创造相互交流和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因为我们的写作素材毕竟来源于生活,所以要鼓励学生随时捕捉创作的灵感,即时成文,教师要不怕麻烦,对学生的作文随时进行指导,在课外练笔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鼓励学生积极投稿。

总之,我们就是要为学生的写作松绑,给学生创造自由写作的空间,让学生写出真情实感。当然,我们也不是要将学生引入绝对自由中,而是要给学生留一方更为自由的写作空间和思维空间,教师要敢于放开,但也要加强指导,这样才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9.一、说课基本要求 篇九

根据要求,教师资格认定面试(试讲)环节采取的是说课形式。因此,同学们首先需要认真把握说课的形式和基本要求,理解说课和试讲的区别,把握说课和教案的关系,避免在形式上犯重大错误。

“说课”是青年教师刻苦钻研教材,探讨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手段,不断提高教育、教学业务水平的一种好方法,也是深化教育改革后,青年教师进一步学习教育理论,用科学手段指导教学实践,提高教科研水平,增强教学基本功训练的一项内在要求。但不管是刚走上教育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还是已在教育战线上工作过多年的中青年教师,往往对“说课”一词并不熟悉,对什么叫“说课”,说什么,怎么说,知之甚少。

一、什么叫“说课”

说课是教师通过对教育目标本身的分析,表述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通俗的讲就是要说清: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说课”以说为主,是教师对教案本身的分析和说明,是一种口头叙述为主的教案分析。

二、“说课”和教案的关系

“说课”和“教案”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教学概念,但两者有着极其紧密的相互联系,也存在有许多共同点,许多考生分不清“说课”和“教案”的区别,甚至有的考生把教案拿来读一遍,就以为是“说课”,这是不正确的。

从目的上讲“说课”和“教案”都是为了上好一堂课,“说课”和“教案”都要求教师要掌握和吃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都要求教师要明确教学的目标和目的,并根据教材内容,安排正确的传授方法和教学手段,以期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从内容上讲“说课”和“教案”都离不开教材,但它们的侧重点是截然不同的,“教案”侧重于对某一教学目标实施过程的安排和某种教学手段的实现。而“说课”则侧重于对某一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施的理论依据的说明,“说课”要求教师能理论联系实际,从理论上阐述对某一教学目标安排的理由。

从对象上讲“说课”和“教案”截然不同,“说课”的听众主要为教育工作者,说课者的“说课”本身,带有一定的经验介绍和经验交流性质,对教师的理论要求比较高,而“教案”的服务对象是学生,则要求教师能通俗易懂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并不需要教师向学生讲解教育学、心理学等与教育目标不相关的理论知识。

三、“说课”的基本要求

1、说清本课内容在本学科教学中所处的地位及其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每一课时教案所包含的内容是不同的,它们在每一学科的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及其作用也是不同的,有些课时所含的教学内容极其重要,与今后授课的内容相关密切,是阶段性的关键点,甚至是本教材的重点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师如何认识每一课时教案在学科教学中的地位,进而如何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至关重要,一些有经验的老教师为什么能称之为“把关”老师,也就是因为他们熟悉了学科知识体系中的要点和关键,并善于抓住这些知识关键点来指导学生,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确保教学质量。分清每一课时教案内容在学科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及其作用,是青年教师必须下功夫掌握的极其重要的一项基本功。

2、说清本课内容的重点、难点和要点。每一课时教学内容一般讲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要点需要学生掌握,要让学生把握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必须突出重点,从而起到提纲领的效果,便于学生掌握。在教学过程中,每一课时又往往有一些知识点学生难以明确,难以掌握,作为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握重点要点找出难点,化解难点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这些都需要“说课”教师在说课过程中掌握并说清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体现。

3、说清本课的课时结构和目标。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中。掌握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师的基本功,在有限的45分钟课堂教学时间内,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是很有讲究的,如何突出重点、掌握要点,如何化解难点、巩固知识,如何复习旧课、导入新课,如何演绎示范、归纳总结,如何提问设问、布置练习,都有一个时间合理安排问题,一节好的课离不开一个好的课时结构,要使每一课时的各个教育环节均能恰到好处,合理分配课堂教学时间尤为突出,作为说课者,必须紧紧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在说课过程中,体现课时结构,反映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

4、说清实施课堂教学目标的方法与手段。在课堂教学目标确定之后,用什么方法和手段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极为重要,它要求“说课”者根据教学要求和所教对象,说清如何运用相应的教学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并运用何种教学手段,来强化教学目标的重点、要点,化解难点,使学生掌握所教知识。俗话说,“教无成法,但教要得法”,充分说明了教学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它们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在同一课时中,教学方法可以多样变化,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必须和教学效果相一致

5、教学过程状态的调节与信息的有效传递。教学过程中师生教学状态的调控,与教和学信息的传递、反馈,实质上是一个很重要的,但往往又容易被“说课”者遗忘的环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虽是相互联系的,但有主动和被动、先后快慢之分,有时也许老师讲的快的地方恰恰正是学生一下子不能领悟到的地方;有时学生积极性很高、偏离教学目标,这就需要教师通过信息传递、反馈来适当调控,而教学状态的有机调控必须注意提问、设问、练习等信息传递的精心设计和合理安排。在“说课”中说课者要充分说明。

上一篇:小学科学课活动生活化的探究科学论文下一篇:小学三年级语文作文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