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学教案

2024-09-17

针灸治疗学教案(共13篇)

1.针灸治疗学教案 篇一

在这个学期,我们学习了针灸学这门课程。在学习的过程中,有许多感悟。

针灸学是研究针刺和艾灸等治法的一门学科,是祖国医学宝贵遗产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经络、腧穴、针灸方法及临床治疗等部分。由于其具有操作简便、适应症广、疗效明显和经济安全等优点。因此数千年来深受广大劳动人民的欢迎。

针法和灸法是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法。针法是运用各种金属针刺入穴位,运用不同手法进行治病的方法;灸法是采用艾条、艾柱点燃后熏灼穴位治病的方法。由于二者都是通过调整经络脏腑气血的功能达到治病的目的,常配合使用,所以合称为针灸。

针灸学根于中医理论,特别是经络和腧穴理论,它着眼于人体的经脉循行和腧穴分布。由于理论比较抽象,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我们不仅要熟记经络的循行规律及分布特点,每条经的具体循行路线和主治,而且要善于在自己或他人身上点穴记忆。针灸学的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的通道,包括经脉与络脉。有直行主干经脉和侧行分支的络脉组成。经络系统是由经脉和络脉相互联系,彼此衔接构成的体系。经络中由经气活动。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和难以计数的浮络和孙络等,这些都需要我们了解和记忆。

十二经脉由手足三阳经三阴经组成。共十二条经脉左右对称分布于头面、躯干、四肢、纵贯全身,其阳经分布于阳侧,阴经分别于阴侧,但是足阳明胃经徇行于前腹部,足厥阴肝经上达诸阳之会的巅顶部,并且在内踝8寸上于足太阴交叉。徇行过程中十二经脉由各自所属的脏腑及联系的脏腑器官。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相交接,同名的阳经于阳经在头面部相交接,互相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其交接规律为“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乡”,形成了一个气血循环,使经经脉之气营运不休。奇经八脉为别道奇行的经脉,包括:督脉、任脉、阴维脉、阳维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奇经八脉部隶属十二脏腑,无表里关系,但是其沟通十二经脉的联系,将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起到了统摄有关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

腧穴部分包括腧穴的定位与主治,还有特定穴的特殊应用。腧穴为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包括十四经穴、奇穴与阿是穴三大类。腧穴有近治和远治作用,部分腧穴具有特殊的治疗作用。特定穴是一类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的腧穴,包括依经气运行特点具有不同作用的五腧穴:脏腑原气输注流经和留止于四肢部的原穴,十五经脉别出的络脉的络穴,十二经脉和阴阳跷脉之经气淀聚的郄穴;脏腑之气输注于背部的背腧穴,汇聚于胸腹的募穴,六腑之气下合于下肢足三阳经的下合穴;脏腑奇穴筋脉骨髓等精气汇聚的八会穴;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相通的八脉交会穴;两条或两条以上经脉相交会的交会穴。

在课程的学习中主要分了四大部分。除了上、中、下这三篇以外,主要上篇分了2个部分,一个是定位,另一个是穴位的功效。既然学校和老师按照这样的顺序来讲课,那么就一定有他的用意。在初学阶段,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去模仿、去接受老师总结出来的有一定实践价值的东西。看课外书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要以课本为正统,不要对其他的书尽信,因为我们现在还没有足够得临床经验,也就是没有辨别事物正确与否的能力,因此,不要对学习求广而不求深。广可以经过以后的学习慢慢的去拓展,而深必须现在去做。因为只有打好了牢固的基础,才有可能对以后的临床其到促进与推动作用。

在一开始学习的时候老师就要求我们背诵十二正经以及任脉和督脉的经络循行。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任务,记混淆的情况经常发生。而后又开始背诵腧穴歌诀,歌诀的背诵就相对简单了。在背诵了经脉循行及歌诀后感觉学起腧穴来就比较有思路,而在学习腧穴的过程中也复习了经脉走形及歌诀。

在学习这一部分的时候学校还为我们开设了针灸实验课。在实验课上老师的指导和同学们的帮助下,我们开始按照规范正式在他人身上进针、做手法。刚开始,我还是对此抱有敬畏态度的,经过本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在同学身上进针了,体会很深的第一次体验了扎针与被扎的感觉,第一次用艾柱对同学进行艾灸,第一次被艾灸。在针刺别人的时候,第一次感觉到了针下得气。在被针刺的时候第一次感觉到了经络气血的传递。实践是检验理论的惟一标准,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是站不住脚的,想要真正掌握针灸技术,就必须经过大量的实践。

经过数周的针灸实验操作课程的学习,我们逐渐掌握了消毒方法,基本的进针方法,以及行针手法,留针出针方法。同时熟悉了针灸施治时,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此外,我们也进行了灸法的练习,同针法相比,灸法的作用比较局限,但灸法也有针法难以企及的优势,《医药入门·针灸》载“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我们学习了间接灸,包括隔盐灸、隔姜灸等隔物灸法;以及悬起灸,包括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

针灸在治疗上具有很多优点:第一,有广泛的适应症,可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多种疾病的治疗和预防;第二,治疗疾病的效果比较迅速和显著,特别是具有良好的兴奋身体机能,提高抗病能力和镇静、镇痛等作用;第三,操作方法简便易行;第四,医疗费用经济;第五,没有或极少副作用,基本安全可靠,又可以协同其他疗法进行综合治疗。普遍为人们所接受,已经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医疗手段的组成部分。

针灸在治疗上有几项原则:第一,补虚泻实——指扶助正气,祛除邪气。临床中大多以提插捻转补泻为主,配合呼吸、疾徐、开阖、迎随四法,但在具体应用时,还应该根据不同病证、不同穴位的特点运用不同手法。第二,清热温寒——热性病治疗用“清”法;寒性病治疗用“温”法。第三,治病求本——治疗疾病时要抓住疾病的根本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方法。第四,三因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如治疗失眠一类的疾病,若白天针刺治疗应刺以“兴奋”类穴位,而夜间治疗应刺以“安静”类穴位。

针灸应用为学习经络、腧穴、刺法灸法等基本知识和技术后,培养运用针灸方法解决临床实际问题,须把上述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由此,知道基本功对于以后临床治疗的重要性。

现在的中医学习,是任重道远的,而且没有将中医融会贯通,是谈不上创新的。“穷者独善其身,达者兼济天下。”我们学习中医针灸,不仅要诵习经典,而且要心存大众。医术是为大众服务的,我们只有确立了为人民服务的目标,才能更有动力学习。校训讲“继承创新”,可见继承是非常重要的,一些人一知半解的就去给人治病只会害人害己。所以我们要学习针灸,首要的是诵习经典,前人的智慧是无法想象的,尽管限于时代的局限,他们的经验也是值得我们学习。试想中医针灸是多么的博大精深,依靠一己之力是无论如何也探究不清楚的。所以研习前人的经验,可以让我们快速掌握一些必要的知识,理论总是要和实践相结合的。泥古不化是注定要被淘汰的。我们要将前人的经验和现实密切的联系起来,进而真正掌握属于自己的针灸技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掌握常见病症的病因病机,辩证分型和针灸治疗方法,要重视在实践中学习,在见习实习课中,多动手,多思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针灸治疗的知识和技能。

2.针灸治疗学教案 篇二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8例患者均来自我部门诊, 男43例, 女25例, 年龄21岁~65岁;病程2周~11年不等;左侧腰痛者27例, 右侧腰痛者25例, 左右两侧均疼痛16例。以上病例, 第三腰椎横突尖端处可触及活动的肌肉痉挛结节 (于臀中肌的后缘及臀大肌的前缘相互交接处可触及隆起的索条状物, 并有明显触压痛) , 在臀大肌的前缘可触及紧张痉挛的臀中肌, 局部压痛明显, 36例股内收肌现痉挛紧张。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采用30号2.5寸毫针从痛点处进针尖指向痛点处, 进针约1.2~1.5寸 (深浅因个体而异) 达病区, 针刺下有抵触感时 (说明针尖已触到第三横突的尖部) , 将针稍退为宜, 然后捻针柄以提高针感, 已有酸、麻、胀、窜等“得气”征时, 针尖触及第三腰椎横突尖端最好, 如针尖抵触感消失, 说明针尖已经超过第三横突, 应及时回抽些, 以免不小心进入腹腔, 尤以瘦弱者为慎。得气后, 用上海商业科学技术研究所实验工厂生产的G6805-1针灸治疗仪通电治疗, 电刺激以个体耐受为宜, 可留针10 min~15 min, 每日1次, 7次为1个疗程。

对照组采用30号2.5寸毫针从痛点处进针尖指向痛点处, 进针约1.2~1.5寸 (深浅因个体而异) 达病区, 针刺下有抵触感时 (说明针尖已触到第三横突的尖部) , 将针稍退为宜, 得气感后, 握住针柄快速做顺反时针拧针4~6次, 手有针尖“抵触”及肌纤维从针尖滑过的感觉, 后留针10 min~15 min, 操作完毕后起针, 每日1次, 7 d为1个疗程。

1.3 疗效判断标准

痊愈:1~2个疗程内, 局部疼痛消失, 弯腰等腰部活动自如, 局部压痛及牵涉痛消失, 6个月无复发。有效:经1~2个疗程治疗, 局部疼痛减轻或消失, 但有时仍可触及活动的肌肉痉挛结节, 劳动后仍有疼痛不适感, 但不影响正常活动。无效:经2个疗程治疗, 症状及体征均无改善。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见表1。

3 讨论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属中医学“腰痛”、“痹证”的范畴, 不通则痛, 从而出现痹痛的症状。西医认为,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腰痛或腰臀痛疾, 过长的第三腰椎横突受到反复牵拉损伤而引起的局限性压痛, 易受外力作用的影响, 容易受损伤而引起该处附着肌肉撕裂, 出血、瘢痕粘连、筋膜增厚挛缩, 使血管神经束受摩擦、刺激和压迫, 而出现血肿粘连, 瘢痕挛缩, 筋膜变厚等, 致使腰神经后外侧支在穿过病变部位时受到压迫, 而出现一系列综合征。针灸采用选阿是穴处进针至骨端, 平时用手法很难达到松解使局部肌肉放松的作用[1], 通过针灸治疗仪脉冲的作用和刺激, 不仅能舒筋通络, 活血散瘀, 消肿止痛, 同时可起到松解粘连痉挛的肌肉, 起局部按摩, 促进炎症吸收, 使局部血液循环增强, 组织营养增加, 防止粘连再次发生的作用, 促进疾病的康复, 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有效方法。方法 将68例来我部门诊病例按来就诊的时间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 观察比较2组的疗效。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1%,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3%。结论 针灸加针灸治疗仪治疗腰椎第三横突综合征临床疗效显著, 值得推广。

关键词: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针灸,针灸治疗仪,疗效

参考文献

3.针灸治疗腱鞘囊肿 篇三

【摘要】先针灸后按摩治疗腱鞘囊肿,方法简便、时间短,经济,疗效显著,无副作用。它是最好、最优选的治疗方法。由于腱鞘囊肿有单房和多房性,治疗又不易彻底,容易复发,虽然治疗腱鞘囊肿的方法较多,但是对囊肿的囊破坏不完全容易复发,而此方法对囊壁破坏完全不易复发,减少患者疾苦,深受患者的爱戴。

【关键词】针灸治疗;腱鞘囊肿;疗效好

腱鞘囊肿是关节或肌腱附近某些组织的粘液变性所形成的囊肿,多附着于关节囊上或在腱鞘内与关节腔相沟通。囊壁为纤维组织构成,内膜与关节滑膜相似,囊内为胶样粘液。囊肿呈单房性或多房性,好发于腕、踝关节背面。多见青年和中年,女性多于男性。腱鞘囊肿(ganglion)是发生于关节部腱鞘内的囊性肿物,一种关节囊周围结缔组织退变所致的病症。内含有无色透明或橙色、淡黄色的浓稠粘液,多发于腕背和足背部。患者多为青壮年,女性多见。本病属中医学“筋结”、“筋瘤”范畴。

1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本病属痹症,多因过度劳累,外伤筋脉,以致痰凝筋脉,或长久站立、扭伤等致筋脉不和,气血运行失畅,阻止筋脉络道而成。腱鞘是包绕肌腱的鞘状结构,外层为纤维组织,附着在骨及邻近的组织上,起固定及保护肌腱的作用;底层为骨膜可滋养肌腱,并分泌滑液有利于肌腱的滑动,针刺配合神灯可起到消痹止痛、软坚散结、滑利关节的作用,并能促使局部血液及淋巴循环,改善局部代谢和营养,使炎症吸收,肿胀消退,疼痛缓解,从而达到治疗本病的目的。

本病症称为聚筋或筋瘤,认为系外伤筋膜,邪气所居,郁滞运化不畅,水液积聚于骨节经络而成。多因患部关节过度活动、反复持重、经久站立等,劳伤经筋,以致气津运行不畅,凝滞筋脉而成。

2 临床资料

本组98例,男36例,女62例;年龄最大58岁,最小5岁;腕部囊肿68例,足背囊肿30例;35例有明显的外伤史,63例无明显外伤史;发病时间最短3天,最长5年多。

3 临床表现 

好发于腕背、腕掌面的挠侧、足背部于足背动脉附近等处,缓慢发生或偶尔发现有高出皮肤的小肿块,很少有疼痛,或有轻度酸痛感。在腕部,手指可有乏力感。肿块在皮下,高出皮肤,呈半球形,光滑,压之有胀痛感,与皮肤无粘连,但与深处的组织附着,几无活动性。囊肿多数张力大,少数柔软,但都有囊性感。

发生在腱鞘膜内者可呈不规则的球形,发生在手掌远端的屈指肌腱腱鞘上者,如米粒大,硬如软骨,手握物或按压时可有疼痛。

4 治疗方法

本病为局限性发展较慢的圆形或椭圆形的小肿块,高出皮面,表面光滑,不与皮肤粘连,日久囊液充满,囊壁纤维化而变硬,一般无明显自觉症状,偶有轻微疼痛和压痛。用1寸长的银针,先直刺囊肿的中央部位以固定囊肿的位置,然后以囊肿的四周为进针点,向囊肿的中心斜刺,用“米”字型破坏四周的囊壁,留针5~10分钟后取出针,然后用手法按压推拿1~2分钟,囊肿消散再外加压包扎。3天后复诊再第2次重复针灸,以巩固疗效或防止多房性囊肿囊壁破坏不完全导致再次复发,并嘱患者注意休息。采用针灸治疗腱鞘囊肿,见效快,无痛苦,无副作用,无瘢痕。具体方法是:囊肿局部常规消毒,采用扬刺法刺其正中,于囊肿基底部周围,用围刺法在四周各刺一针。针尖均刺向囊肿的中心,以刺破囊壁为度。留针30分钟,并用神灯照射针刺部位,皮肤微热不烫为宜。出针时将针前后左右摆动3~5下即可出针。出针后医者用拇指指腹按揉其局部,囊肿即可逐渐消失。配合温针加拔罐的方法,治法囊肿局部以26号或28号1寸毫针,直剌入1针,两旁各剌入1针的齐刺法,每一针上各加2cm长之艾段,从下部点燃。燃尽起针后即以微型玻璃罐吸拔3~5分钟,以拔出黄色粘稠样液体为佳。拔后用消毒敷料加压固定。1次未愈,隔2~3日再针。

5 疗效结果

本组98例,经1~2次治疗,按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评定结果,治愈96例,好转2例,无效0例。

6 讨论

腱鞘囊肿是发生于关节附近或腱鞘内的囊性肿物,内含无色透明或微呈白色、淡黄色的粘稠液,囊腔有单房和多房,但以单房多。治愈后很容易复发,治疗方法有手法治疗、药物(内服、外敷)局部封闭,手术治疗。如用于手法治疗、药物、封闭等治疗囊壁破坏不完全容易复发,另外封闭治疗药物(激素)的副作用可导致股骨头缺血坏死,如出现缺血坏死治疗是相当困难的。而针灸治疗腱鞘囊肿有五大优点:①无副作用,因不口服药,也不注射用药。②快,可立杆见影,约10分钟囊肿消散,给患者节省时间、减少痛苦。③节省时间、费用,受患者的爱戴。④疗效好,针灸治疗囊肿2次囊壁破坏完全不易复发。⑤方法简便,容易操作。笔者认为治疗腱鞘囊肿的最好,最优选的方法应该是针灸治疗。

4.针灸治疗咳嗽 篇四

根据中医文献记载,和大量的慢性支气管炎的病例分析,其发展规律可分为:①病在肺:早期患者多表现为咳嗽、痰多、胸闷等肺脏症状。②肺脾同病:一般多见于久治不愈的患者,除肺脏症状外,并有食欲不振,胸腹满闷,大便不调等症状。③肺肾同病:多见于后期患者,除肺症状外,更见喘息气逆,动则更甚,腰酸腿软,面浮肢肿等肾虚症状。最后导致喘息气促,心悸怔忡,面色无华或青紫等肺、心、肾互虚的危候。在整个过程中病情的演变,虽然错综复杂,但其总的发展过程,一般不出上述传变规律。

根据慢性支气管炎的发展规律,其治疗方法不外:①治肺:即宣肺,利气,化痰,止咳等法,针灸取穴如风门、肺俞、天突、尺泽、太渊、丰隆等。②肺脾同治:根据肺脾症状表现的轻重,或侧重治肺,或侧重治脾,或两者兼顾。针灸取穴,治肺穴位已如上述,治脾穴位,如脾俞、中脘、足三里、阴陵泉等均可选用。③肺肾同治:一般常用宣上纳下的治法,宣上即展肺气,包括宣肺利气、化痰等,纳下即摄纳肾气,肾虚不能纳气以致喘息气促时用之。用穴如肾俞、气海、关元、太溪等,至于肺、心、肾互虚时,则应三脏同治,而重点在于心肾,如取心俞、厥阴俞、内关、关元、气海等,均属必要,但病已至此,则非单独针灸所能有功了。

值得一提的是灸疗法,除冬病夏治伏灸法外,我们对一些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嘱其于每晚临睡时用艾条灸风门、肺俞、气海、足三里等穴,灸至皮肤灼热潮红为度,长期不断。不仅支气管炎可不发或少发,而且体质也由弱转强。

5.你知道面瘫针灸治疗吗 篇五

1.本病以祛风通络,疏调经筋为基本治疗原则。后期出现机体正气明显虚弱者,应佐以扶正驱邪。

2.在选穴上主要以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穴为主,可进行局部、临近和远端穴位配合。具体选穴原则如下:

①遵循《内经》“在筋守筋”原则,按“腧穴所在,主治所在”规律从局部选穴。面部主要为手足阳明、手足少阳经脉循行之处,其经筋亦分布于面,故局部选穴也多选相应经穴或阳明、少阳经筋排刺。根据面肌瘫痪的不同表现可选用地仓、颊车、迎香、禾s、水沟、承浆、阳白、攒竹等穴。近部取风池、翳风疏散风邪,又由于翳风穴处为面神经的出颅部位,因此,也常选用。另外,由于足三阳经筋结于颧部,颧s也是局部常选用的穴位。

②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规律从远端选穴。如手阳明大肠经支脉,“贯颊……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故选合谷善治面口诸疾。足厥阴肝经”上出额“,”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选太冲可治头面疾病。另外,根据足太阳经筋为目上冈,足阳明经筋为目下冈的经筋理论,可远取足太阳经昆仑,足阳明经内庭等穴。

③根据面瘫”阴缓则阳急、阳缓则阴急"的病机特点,面部的腧穴可健患侧同用,且面部的督脉、任脉穴亦不可少,如神庭、印堂(奇穴,但位于督脉上)、水沟、承浆等,以此调节阴阳平衡。

④在早期使用阳白、四白、颧s、下关等穴刺血敷姜,既有益于面肌瘫痪的恢复,又可预防倒错及面肌痉挛的发生。刺血敷姜法为在上述腧穴中选1~2个,以三棱针点刺出血,随即将捣烂的鲜姜敷之于上,15min后去掉姜泥。治疗面瘫,初期宜浅刺,中晚期宜深刺。透穴法经常使用,如地仓透颊车、地仓透颧s、目窗透头临泣等,但不宜在初期使用,以中晚期使用为宜。另外,嘱患者自我按摩头、面、耳后部位亦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病久,燥热伤阴者,配太溪、三阴交以滋阴润燥。

6.中医针灸治疗面瘫的方法 篇六

针灸治疗面瘫确实很有效果,我们也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针灸取穴,还是从中医理论来着手:面瘫是风邪侵袭经络,所以治疗重点是把经络的“风”驱除掉。中医分阴阳,取穴的时候一般以头面部阳经穴位为主,比如:印堂、阳白、四白、承浆、鱼腰、迎香、颧s、下关、地仓、颊车等穴位,一般在面瘫局部(半边脸)上要用到10个以上的穴位,以浅刺、斜刺、透刺手法为主,除了面部取穴以外,也要配合在耳后、手上取穴。针灸治疗面瘫的取穴,大概就是这样的原则。

针灸治疗面瘫的方法:

a、加减法

眼睑不能下合、露睛流泪者,加攒竹、鱼腰、丝竹空,阳白透鱼腰。耳后痛者,加翳风。味觉减退者,加廉泉。

b、手法:平补平泻,抽针法。

4、具体操作:合谷,太冲,风池针用泻法,下关,牵正,迎香,平刺,采用平补平泻法,阳白向下平刺透鱼腰,地仓向颊车平刺,颊车向地仓斜刺,并采用抽针法,使面肌向后抽动,留针20分钟。余穴均用平补平泻法。

1、应该补充维生素B之类的食物。对患者的身体非常有帮助。所以,应该多食用一些菠萝、杏、西瓜、冬瓜、香菜、番茄、苹果、柿子、等含维生素b较为丰富的食物。 2、有的面瘫患者出现肌肉萎缩的现象,应该进行钙离子的补充,使肌肉能正常的收缩,由于患有面神经疾病的人是由于面神经传导障碍而引起的肌肉萎缩,可见补钙很重要,患者可以多食用一些西瓜、胡萝卜、排骨、深绿色蔬菜、奶制品、海带等富含钙质的食物。 3、面瘫患者一定要注意饮食,不容易出现复发的现象。

7.针灸治疗宠物疾病的概况 篇七

1 针灸方法

针灸方法有很多种, 主要分为白针疗法, 艾灸疗法, 水针疗法, 电针疗法, 埋植疗法, 磁针疗法, 激光穴位刺激疗法等几种常用方法。

1.1 白针疗法

应用圆利针、毫针或小宽针在血针穴位以外的穴位上施以适宜刺激, 以治疗家畜病证的方法。因与红针 (血针疗法) 相对而言, 故称白针。一般针刺入后留针30 min, 期间可以行针2~3次, 每次2 min左右。该疗法在临床应用中最为常见。

1.2 艾灸疗法

艾灸是用艾叶, 经晒干加工捣碎, 筛去粗硬的杂质, 制成艾绒为燃料的一种物理疗法。间接艾灸疗法经常使用艾叶具有温通经脉、促进机能旺盛的治疗作用, 方法是:距穴位2~3 cm处熏烤或在针柄部点燃艾叶, 使热量顺针体到深部组织。

1.3 水针疗法

该方法是针刺与药物相结合的方法, 大动物应用广泛。针刺穴位后注射药物, 利用这种方法止痛效果较好。主要用于治疗闪挫疼痛、肌肉风湿的跛行症和胃肠疾病等, 有较好的疗效。

1.4 电针疗法

电针装置已被应用于兽医临床, 电流、通电频率、脉冲幅度等都可以调节。电极与铜针柄相连接, 电流通过针体到穴位。电针麻醉能够产生与阿片样物质相似的作用。电针能够对穴位产生强烈和连续的刺激, 这是手捻针灸所不能代替的。用电针疗法治疗不孕症、消化不良、神经麻痹、肌肉萎缩、风湿症、卵巢囊肿、直肠脱和阴道脱、马骡四肢病、猪瘫痪、猪传染性胃肠炎等, 均有一定的疗效。

1.5 埋植疗法

是对穴位保持长时间的刺激通常采用埋植疗法。方法是在穴位内植入不锈钢或金银制作的串珠状针柄、U形针、肠线等。在小动物上, 利用这种方法可治疗慢性关节炎, 也可治疗犬的癫痫。植入方法通常是先用有腔针刺入穴位后通过针腔植入。

1.6 磁针疗法

是利用针和磁场耐时作用于亢位进行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具有明显的消肿、止痛作用。目前主要用于治疗急性软组织损伤、幼畜腹泻、胃肠炎、风湿性关节炎及牙痛等。据动物试验, 该疗法有明显提高痛阈的作用, 另外, 近年还出现一种新型医疗器, 特定电磁波 (TDP) 治疗机, 对动物进行局部、穴位等区域照射, 可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经临床实验证明, 该疗法适合应用于急慢性肠炎、风湿性肌炎、关节性和扭伤性疾病、奶牛乳房炎等。

1.7 激光穴位刺激疗法

是利用激光照射或激光束烧灼穴位以治病的一种方法。使用较多的是氦氖激光和二氧化碳激光两种光源。可治疗奶牛疾病性不孕症、奶牛乳房炎、颜面神经麻痹、羔羊下痢、家畜泄泻、马牛消化道疾病、四肢病等。

2 针灸在宠物医疗上应用

针灸在宠物疾病治疗上, 主要是消化系统疾病、呼吸机统疾病、肌肉、骨骼和神经系统疾病, 眼睛疾病, 不孕不育症及其他疾病等几个方面的疾病。

2.1 消化系统疾病

消化系统疾病是小动物临床的常见病, 针灸主要用于治疗如下疾病。

2.1.1 消化不良:

本病多采用白针治疗。穴位以后三里, 脾俞, 后海为主, 配合百会、大肠俞、小肠、关元俞、膈俞等。

2.1.2 腹泻:

以白针为主, 穴位以脾俞、后海为主, 配合后三里、百会、大肠俞、小肠俞、悬枢、中枢等。脾虚久泻者, 可以配合艾灸中脘、天枢、脾俞、后三里等。湿热泄泻者, 可以配合血针涌泉、滴水等穴。

2.1.3 便秘:

以白针或电针为主。白针穴位以关元俞、大肠俞、脾俞为主, 配合后三里、后海、百会、外关;电针可选双侧关元俞或脾俞穴。

2.1.4 呕吐:

以白针为主。以外关、内关、后三里为主穴, 配合脾俞、隔俞、中枢等穴。

2.1.5 脱肛:

首先应手法整复, 然后针灸治疗[10]。白针选用百会、后海为主, 配合后三里、命门、脾俞;电针选百会、后海穴组。

2.2 呼吸系统疾病

咽喉炎、气管炎、支气管炎和支气管肺炎, 针以大椎、肺俞为主穴, 配合身柱、灵台等穴注射抗生素。水针喉俞穴注射。

2.3 肌肉、骨骼、神经系统疾病

2.3.1 肌肉萎缩根据局部选穴原则, 选择患部周围穴位进行白针。

2.3.2 肌炎选择患部周围的穴位, 多采用白针疗法, 若肿胀严重, 可选择患部周围的血针穴位进行治疗。

2.3.3 扭伤、关节炎选择患部周围的穴位, 多采用白针疗法, 肿胀和疼痛明显时, 可选用血针疗法[11]。

2.3.4 白针治疗椎间盘突出:由于发病部位不同, 所选穴位也不同, 若颈部及胸椎前段发病者, 选天门、身柱、陶道、大椎、抢风、六缝 (前肢) 、郗上、前三里、内关、外关以及在颈椎棘突间和胸椎棘突间病变部位周围选穴;胸椎后段和腰椎发病者, 选中枢、命门、百会、二眼、后三里、后跟、中付、六缝 (后肢) 以及在患部附近胸椎和腰椎棘突间和棘突两侧背最长肌及髂肋肌沟中选穴[12], 若用电针, 颈椎发病者选择天门和六缝穴, 胸椎前段发病可选身柱或陶道和六缝穴组, 胸椎后段和腰椎发病可选中枢或百会和六缝穴组。

2.3.5 面神经麻痹白针治疗以锁口、开关、翳风为主穴, 配合上关、下关、天门;电针治疗选锁口、翳风或锁口、上关穴组。

2.3.6 桡神经麻痹白针以抢风、前三里、郗上、外关为主穴, 配合肩井、肩外俞、肘俞、六缝。电针选抢风、外关或抢风、六逢穴组[13]。

2.3.7 坐骨神经麻痹白针以百会、环跳、后三里为主穴, 配合膝上、后跟、六缝;电针百会、环跳、后三里、六缝组成穴组。

2.3.8 膀胱麻痹白针百会、后海为主穴, 配合命门、肾俞、关元俞、膀胱俞、二眼、尾根等穴;电针命门、百会或百会、后海或双侧二眼穴。

2.3.9 犬瘟热后遗症口唇抽搐者, 白针锁口、开关、上关, 下关、翳风;头顶部肌肉或双耳抽搐者, 白针翳风、天门、上关、下关;前肢抽搐者、白针抢风、肩井、郗上、前三里、外关、六缝;后肢抽搐者, 白针百会、环跳、后三里、阳辅、后跟、六缝。

2.3.1 0 舌神经麻痹白针锁口、廉泉、上关、下关。

2.3.1 1 癫痫白针人中 (水沟) 、天门、大椎、翳风、心俞、百会、内关。水针百会、心俞、大椎、身柱等穴注射VBl或VBl2。膈肌痉挛白针双侧脾俞和关元俞。

2.4 眼病

结膜炎、角膜炎白针睛明、承泣;水针承泣穴注射青霉素、普鲁卡因、地塞米松混合物或自家血;急性者, 血针三江、耳尖。

2.5 不孕不育症

白针以百会、后海为主穴, 配合命门、肾俞、二眼、尾根等穴电针百会、后海穴组或双侧肾俞、双侧二眼。

2.6 其他疾病

2.6.1 中暑血针以耳尖、尾尖为主穴, 配合山根、胸堂、涌泉、滴水;白针以水沟、大椎为主穴, 配合天门、六缝。

2.6.2 休克白针以水沟 (人中) 、山根为主穴, 配合内关、外关、六缝;血针山根、耳尖为主穴, 配合尾尖、胸堂。

2.6.3 发热白针以大椎为主穴, 配合山根、水沟、六缝;血针山根、耳尖、尾尖或胸堂。

3 针灸治疗宠物的注意事项

目前虽然针灸已成功应用于宠物的消化、呼吸、肌肉、骨骼、神经等系统疾病以及其他疾病, 但是在没有确诊出是某种疾病时盲目采取针灸疗法是不可取的, 因为针灸可以掩盖一些症状, 给确诊造成很大影响, 导致延误病情。对患有急性病、危及生命的病情、生命垂危、怀孕、心脏病、心律不齐等疾病的宠物不宜采用针灸疗法。

针灸后可能出现病情恶化, 如出现虚弱、疼痛增加、肌肉强直等, 这些症状一般不超过24 h即可消失, 这不能否定针灸在宠物医疗上的作用。在经过2~6次针灸治疗后, 宠物疾病没有明显好转, 需要考虑是否存在以下几个方面原因:该宠物是否适合用于针灸, 操作方法、间隔时间、穴位选择及定位是否准确, 病情是否加重甚至继发继发其他疾病, 针灸疗法是否与其他传统疗法共用。

4 小结

8.针灸治疗学教案 篇八

笔者于1996年年底在旅居秘鲁期间,应聘于该国社会保险院(IPSS)。社会保险院在秘鲁是一个与卫生部同级的社会福利组织,在全国各地都有分支机构,主要负责向投保社会保险的产业工人和职员提供医疗、生育、疾病预防等方面的服务以及退休后的基本生活保障等,占有十分重要的社会地位。由于这是该国第一次决定在国家级的卫生机构采用具有中国传统医学特色的针灸疗法。因此有关管理部门非常重视和慎重,提出"试点实行,逐步开展"的计划。

1临床资料

由于针灸的优良镇痛效果已广为世界所知,所以针灸疗法的开展首先由治疗痛症开始。主要病症为顽固性的慢性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退行性骨关节炎、慢性腰痛、颈椎病、骨质疏松等等。病人的挑选由骨科、内科、风湿科等部门负责。病人共150名,年龄为55~80岁不等,病程最短的为1年,最长的2年。针灸组80人,其中男23人,女57人;对照组70人,男31人,女39人。

2治疗方法

针灸组使用针刺、温针、电针和推拿等方法,取穴以足三里、合谷、阴陵泉、三阴交、手三里和局部围刺法为主,每星期治疗2~3次,1个月为1个疗程。对照组治疗以使用消炎药物炎痛喜康(piroxicam)、痛灭定(Tolmetin)为主,也以1个月为1个疗程。

3治疗效果病人以疼痛基本消失,活动自如为明显好转;疼痛减轻,活动好转为有效;疼痛不见减轻,活动受限为无效。1个疗程结束后,针灸组中觉明显好转的病人为47人,占58.8%,好转的25人,占总数的31.3%,总有效率为90.1%。对照组中明显好转的病人为29人,占41.4%,好转的有36人,占51.4%,总有效率为92.8%。

疗程结束后1个月追踪访问,大多数对照组中治疗有效的患者在停药后1个星期内复发,而针灸组中治疗有效的患者除1人因摔倒而复发外,没有人复发,更有趣的是,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进行针灸治疗后,大多数得到好转,而针灸无效的患者改做药物治疗,竟无1人有效。

4典型病例

MariaR.女,69岁,退休工人。1996年11月10日初诊。右膝疼痛12年,有内侧半月板损伤史。长期服用消炎镇痛药物,已有轻度胃溃疡,通常于服用药物疼痛有所改善,但停药几天后即复发,曾做过局部封闭疗法,但不到1个月又恢复疼痛,且较以前剧烈,故求助于针灸治疗。病人体态肥胖,行动蹒跚,自述一走路就觉得膝关节内侧疼痛难忍,关节僵硬,屈伸不利,股四头肌轻度萎缩,股骨内侧髁上肌腱压痛明显,并有条状和菱状结节。X光片见骨质疏松,关节间隙变窄,关节内有游离体。针刺双侧足三里、合谷,右侧犊鼻、膝眼用电针(疏密波),膝内侧压痛点用温针,其周围用多针围刺,针刺要求运用一定手法令针刺点得气(针下有酸、胀、麻等感觉)。针灸完毕后用手法弹拨压痛结节处。每星期治疗2次,1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暂停使用一切药物。治疗2次后即觉行动较从前好转,疼痛大为减轻,6次痛感即基本消除,行走自如,疗程结束后1个月复查未见复发。

5讨论

9.关节炎的针灸治疗方法 篇九

由于关节炎的病程长,病情反复大,患者的思想活动、情志变化更为复杂,如疾病急性发作,或病情加重,行动不便,生活不能自理时,就感到悲观失望,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有的对疾病缺乏正确的认识,又产生了急于示愈、心情急躁、要求医疗效果过高的情绪等等精神状态,都严重影响了治病的疗效,此时虽有“灵丹妙药”也难奏效,所以对风湿病人的护理道德要做好情志护理。具体做法如下:

1)指导和帮助患者正确对待疾病,减轻病人心理上的压力;

2)争取亲属积极配合,使能达到预期疗效。

(二)关节炎生活护理

1、一般护理:关节炎患者最怕风冷、潮湿、因此居住的房屋最好向阳、通风、干燥,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床铺要平整,被褥轻暖干燥,经常洗晒,尤其是对强直性脊柱炎病人最好睡木板床,床铺不能安放在风口处,防睡中受凉。洗脸洗手宜用温水,晚上洗脚,热水以能浸至踝关节以上为好,时间在一刻钟左右,可促进下肢血液流畅。

对四肢功能基本消失长期卧床者,应注意帮助经常更换体位,防止发生褥疮。对手指关节畸形,或肘关节屈伸不利,或两膝关节及踝关节变形、行走不便者,要及时照顾、处处帮助。

2、饮食护理:

1)饮食要根据具体病情而有所选择。风湿病患者的饮食,一般应进高蛋白、高热量、易消化的食物,少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以及生冷、油腻之物。

10.腰肌劳损针灸治疗方法 篇十

2、耳针刺腰骶区、神门区、肾区等,可稍作捻转,两耳同刺,留针10分钟,隔日1次,可连作2~3次。

3、针灸必须是专业人员来操作,按照正确的操作方法,就会有一定的效果,反之,如果手法不当,就有可能伤害肌肉,可能加重腰肌劳损病情。

4、针灸治疗腰肌劳损时,热势炽盛,大汗不止,脉象混乱,脉证不符等病情危重的患者,可慎针刺。骨关节急性感染、结核、恶住肿瘤忌用针刹。

5、对于身体过分疲劳和情绪过分激动者以及醉饱之后,应避免针刺,否则易于引起晕针等变端,不适合针灸治疗腰肌劳损。骨关节疾病发生后,常引起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不能主动运动,有些疾病可作一些被动运动,促进恢复。

6、针灸治腰肌劳损时人体重要脏腑、器官、脑髓、大动脉、某些大关节等处所分布的穴位,都有严格的针刺禁忌,下针时应十分慎重,注意安全。对骨痈疽、骨痨部位、骨肿瘤、血友病性关节炎以及工业性骨中毒,均禁忌针灸。

11.治疗偏头痛选针灸 篇十一

医生看她神疲力乏,面色淡,形瘦寐差,舌淡红,苔薄,脉细。中医辨证为气血亏虚。为她制订了治疗方案,选取基本穴位,加上辨证配穴针刺。基本穴位为:头维、太阳透率谷、风池、百会。配合患侧的穴位丝竹空、攒竹,双侧三阴交、足三里。治疗3次后,王阿姨头痛缓解;2个疗程后,基本不再反复发作。期间仅有1次偏头痛发作,其头痛的程度及持续时间均较以前明显减轻,全身症状也有所改善。治疗2个疗程后,头痛未再出现。随访半年,未出现反复。

偏头痛是临床常见病,又称原发性血管神经性头痛,为发作性神经一血管功能障碍,以反复发作的偏侧或双侧搏动性的头痛为特征。患病率女性明显多于男性,约50%有家族史。每因气候、精神因素、妇女经期、劳累等因素诱发或加重,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现代医学认为偏头痛发作是颅内外血管收缩扩张的结果。与遗传、内分泌与代谢、情绪、饥饿、睡眠障碍、精神刺激等有关。中医认为偏头痛属中医学“头风”、“脑风”等范畴,可由外感或内伤导致,多为少阳经头痛。针灸治疗是预防和治疗偏头痛的有效方法。

偏头痛治疗的目的是为了预防或减轻头痛及其伴随症状,最大程度地恢复患者的日常生活。患者自身亦需注意避免引起头痛发作的刺激因素。中医治疗多根据头痛的部位,首先辨别病变所属的经脉,在治疗取穴时充分考虑经穴的归经、经络的分布和走向,再结合病征的分型制订出相应的治疗原则,选择相应的穴位来进行针灸。

治疗采用基本穴位以及辨证配穴进行针刺。基本穴位为:头维、太阳透率谷、风池、百会。另根据疼痛部位不同,分别在肝经、胆经等经络上循经取穴及辨证配穴。针刺采取虚补实泻的方法,针刺后留针30分钟,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头痛发作期,以泻法强刺激,得气后每10分钟运针1次,等症状明显缓解后,采用平补平泻或虚补实泻;缓解期治疗手法宜轻,其间可酌情采取提插、捻转手法。

中医将偏头痛辨证为6型:

风寒袭络型:头痛发作或阵发性胀痛,或左右交替发作,怕冷畏风,苔薄白,脉浮紧。治疗采用基本穴位加上阿是穴、双侧合谷穴。

肝阳上亢型:偏侧头痛,头痛暴发,痛势剧烈,或连及同侧眼、齿,痛止如常。伴眩晕,烦躁易怒,情绪波动则头痛加重,面赤口苦,或胁痛,舌红,苔黄,脉弦。治疗采用基本穴位,点刺太阳穴出血,加上阿是穴、双侧太冲和太溪。

痰浊上扰型:偏侧头痛,昏蒙如裹,周身乏力,伴呕吐痰涎,胸闷腹胀,食少,舌体胖大有齿痕,苔白腻,脉滑。治疗采用基本穴位,加上双侧合谷和丰隆。

肝肾阴虚型:偏侧头痛,目眩,时轻时重,伴腰膝酸软,耳鸣,五心烦热,视物昏花,舌红,少苔,脉弦细。治疗采用基本穴位,加上双侧三阴交和太溪。

气血不足型:头昏而痛,痛势绵绵,神疲力乏,面色无华,舌质淡,脉细数。治疗采用基本穴位,加上双侧三阴交和足三里。

瘀血阻络型:痛有定处如针刺,其势缠绵,神志迟钝,健忘多梦,舌质紫暗或见瘀斑,苔白,脉涩或弦紧。治疗采用基本穴位,加上阿是穴和双侧三阴交。

针灸治疗偏头痛,“通其经脉,调其气血”,疗效稳定可靠,是偏头痛病人可以考虑的一种选择。

(编辑林妙)

12.小儿脑瘫针灸治疗效果初探 篇十二

小儿脑瘫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严重者可伴有智力低下,感觉障碍、不随意运动和抽搐发作;病理检查可见大脑某区软化、萎缩和发育不良,严重者有脑实质缺损和畸形。小儿脑瘫在发达国家发病率为1.5%-2%,我国发病率为3%~5%。据2006年的统计数字,我国脑瘫患儿高达600多万其中十二岁以下脑瘫儿童有一百七十八万人,每年新增脑瘫病例四至五万人。其最多见致病因素依次为早产、低体重、颅内出血窒息、宫内缺氧(包括脐带绕颈和羊水混浊)、感染(包括肺部和颅内感染)等,致使我国脑瘫患儿的发病率也在逐年提高。

祖国医学在2000多年前就有了关于针灸治疗小儿脑瘫的记载。一般可归属于"五迟""五软""五硬"等范畴,且早已总结出脑瘫多缘于先天禀赋不足,肝肾亏虚,加之后天调护失宜,痰浊内生,瘀血内停,致髓海失充,脏腑经络功能失常,气血运行不畅,筋骨失养。小儿脑瘫,其病位在脑。《灵枢·海论》中记载:"脑为髓之海……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在明代,李时珍就强调脑而提出"脑为元神之府",汪昂《本草备要》载"人之记性,皆在脑中"。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更进一步发挥提出"灵机记性在脑不在心",唐宗海在《中西医判》中说"人之才智,均出于脑髓。"指出脑在神志病中的重要地位。而经络中之肝经和督脉与脑又有着密切的联系。"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挟胃,属肝,络胆……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因肝经与督脉会于巅,督脉入络于脑,所以临床上针刺肝经腧穴,也有醒脑调神的作用。督脉通过脑腑来调节人体阴阳平衡,从而对精神异常具有治疗作用。从循行上看,督脉与脑直接联系。"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阳气,统领诸经,进而联系五脏六腑,对各经脉脏腑病变均有调整作用。督脉入属于脑,又循行于头顶正中,本着"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故其对治疗与脑有关的神志病有着肯定的作用。

脑瘫的表现主要可分为运动障碍型和智力障碍型两种[1]。临床上可分为:(1)痉挛型;(2)手足徐动型;(3)强直型;(4)共济失调型;(5)震颤型;(6)肌张力下降型;(7)混合型;(8)无法分类型。针灸治疗脑瘫主要体现在针灸对神经系统机能的影响:大脑皮层根据神经元相互连接的不同、功能的不同,故将其分为许多区。大量的事实证明针刺可使大脑皮层相应部位产生兴奋并在皮层一定范围内扩散或与其他条件反射中枢形成新的联系,说明与现代康复医学对大脑功能可以重塑的认识不约而同。通过对大脑皮层功能的针灸刺激,从而产生各种调整效应。治疗上可选取四神针(百会穴前后左右各旁开1.5寸)、智三针(神庭和双本神穴)、颞三针(耳尖直上入发际2寸为第1针,第1针前后各旁开1寸为第2针、第3针)、脑三针(脑户和双脑空穴)。为主穴,配合四肢躯干实行针灸。上肢选穴:部分患儿在临床上表现为双上肢运动功能较差,主要表现在上肢精细动作较差,可选上肢手三针(曲池、外关、合谷)。下肢选穴:对于下肢痿软无力的脑瘫患儿可根据中医学的"治痿独去阳明"的原则取穴,主要以阳明胃经为主,配足三针(足三里、三阴交、太冲)。此外听力障碍配耳三针(听宫、听会、完骨),语言障碍配舌三针(上廉泉及其左右各旁开1寸处),风府透哑门,智力障碍配手智针(内关、神门、劳宫),足智针(涌泉、泉中、泉中内),注意力不集中配定神针(印堂和双阳白),颈、腰软弱无力分别配颈三针(天柱、百劳、大杼),腰三针(肾俞、大肠俞、委中),大腿内收配股三针(箕门、风市、伏兔),尖足配踝三针(解溪、太溪、昆仑),癫痫配痫三针(内关、申脉、照海)等等。按"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原则施以手法。针刺后体针留针30min,每间隔5min运针1次或配合电针治疗。头针留针1h,体针出针后,患儿可在家长或医护人员保护下活动,可主动活动或被动运动。

针灸治疗伴有运动障碍型脑瘫。主要是针刺小儿头部的运动区、平衡区等对其运动反射神经元的影响,可刺激兴奋周围神经,从而刺激大脑的高级运动中枢,发挥整体调节作用使机体恢复健康。治疗伴有智力障碍型脑瘫。主要作用于大脑皮层的智力区、语言区等区域施针,能够调节大脑皮层血流,从而促进脑细胞发育,达到促进智力发育的目的。

典型病例:

患者一:女,7岁。出生时曾有窒息史,1岁时扶持不能站立,于2010年9月21日初诊,西医诊断为脑瘫(肌张力下降型),中医诊断为五迟-五软,主要以双下肢痿软无力不能自主坐起、站立为主。治疗主取头针四神针,颞三针,脑三针;督脉上之大锥、命门、腰阳关、长强,并配合下肢足三针为主选穴,用0.28mm×25mm毫针,以补法为主,进行治疗,1个月后可在家长保护下较长时间的坐起,证明针刺有效。

患者二:男,10岁,出生时早产(8个月)及脐带绕颈。主要症状:四肢肌张力增强,不能站立,足内翻明显,双手精细活动障碍。于2010年9月30日初诊,西医诊断为脑瘫(痉挛型),中医诊断为五迟-五硬,主要以双手精细活动障碍,双下肢坚硬,足内翻,不能站立为主。治疗头针取四神针,颞三针,脑三针;督脉上之大锥、命门、腰阳关、长强,并配合四肢以手三针,足三针,解溪,阳陵泉为主选穴,用0.28mm×25mm毫针,攻补兼施进行治疗,并加以轻柔手法及理疗。1个半月后四肢肌张力明显降低,并可在家长保护下自行短距离行走,证明针刺有效。

患者三:女,8岁,出生时有窒息史,主要症状:不能自主言语,智力较同龄儿童低下,识别能力较差。肌力肌张力正常,反射正常。于2010年10月20日初诊西医诊断为脑瘫(手足徐动型),中医诊断为五迟,主要以语言障碍为主。治疗头针取四神针、智三针、颞三针、脑三针、定神三针配合舌三针、手智针,用0.28mm×25mm毫针,补法为主进行治疗。1个月后可较准确的识别物品,并在家长鼓励下表达完整意思,证明针刺有效。

针灸治疗是在中医理论和经络学说的原理下结合脑瘫的病理治脑与治瘫标本兼治,改善其肢体的运动功能,抑制异常的姿势模式,活化并激发潜能细胞组织而达到康复。但是小儿脑瘫的康复是一项综合项目的康复,必须和其他疗法配合应用才能使效果更加巩固。因此小儿脑瘫的康复治疗是基础,训练是关键。没有相应的治疗,仅靠单纯训练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只做治疗不做训练则疗效得不到巩固,运动功能也得不到完全恢复,故说小儿脑瘫的康复是一项综合项目一点也不为过。

参考文献

13.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疼的方法 篇十三

在治疗三叉神经疼的问题上,主要是运用针灸治疗法,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应用起来非常方便,并且安全,副作用非常的小。针刺三叉神经周围支针刺眶上孔,眶下孔、后上齿槽孔及颏孔,直接针刺三叉神经周围支,待出现同侧分支的分布区疼痛及麻胀反应,而获迅速的镇痛效果。初次采用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患者,可能会被针灸的针给吓到。因为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有些穴位所在的位置比较特殊,很多穴位都在脸上。所以不免会引起初次针灸治疗患者的恐慌。因此,在初次治疗时,可以采用卧位。这样可以避免晕针,达到的效果也是相当不错的。

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现在是公认的。但是,患者们在寻求中医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时候,也不可以盲目相信任何一个人。因为会有些不法分子,趁此机会钻空子。如果你想选择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一定要去正规的医院,这样才能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

上一篇:我的堂姐写人作文下一篇:国际贸易实务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