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越发展,越难「寒门出贵子」吗(共6篇)
1.经济越发展,越难「寒门出贵子」吗 篇一
农村教育短板
寒门还能出贵子吗?
2015年3月7日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副院长王海波呼吁提高农村教师待遇,解除他们生活上的窘迫状况,鼓励和培养本地优秀教师长期在家乡任教,稳定农村学校教师队伍,才能更好推进农村义务教育。(长城网3月8日)
今年两会上,呼吁提高农村教师待遇,促进教育公平的呼声越来越高,一些代表热议农村教育短板,比如不少农村地区仍存在办学条件差、教学设施不到位,除了硬件设施上的不足外,几乎所有的代表委员都谈到,要真正实现教育公平,最核心的就是教师队伍建设。
我们常说“寒门出贵子”,越是贫寒家庭,越希望通过考试改变命运,千百年来这是家喻户晓、人人尽知的道理。犹记得上世纪80至90年代中期,虽然高考升学率低,却被寒门子弟视为知识改变命运的黄金年代,全国重点大学里农村学生的比例占到了20%至40%,很多农村学生用知识改变了命运,并成为社会的精英。
但在以后的近20年中,高校扩招了,农村教育条件改善了,学生反而上名校难了,寒门再难出贵子了,原因何在?一是从家庭条件看,农村孩子先天就输了,有人总结出清华本科生的典型形象是这样的:出身城市,父母是公务员和教师,每年与父母起码外出旅行一次,甚至高中就有出国游学的经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城市里的孩子从幼儿园里就被父母不惜血本上好幼儿园,重点小学、中学,无论是家长素质还是受教育的环境,农村孩子都奢望不及。
二是,从教育资源上看,农村硬件条件虽然有了改善,但与城市比还是差得远,大多仅限于盖了一座教学楼,几台被赞助的电脑。教育软环境的改善,则无明显进展,农村教师资源仍旧匮乏,农村教师待遇低,年龄结构趋于老化,人才留不住,成为突出问题。村里的老师到镇上去了,镇上的老师到县城去了,县城的老师到市里去了,没有好老师,教学质量从何谈起?另外农村老师进修、职称晋升等机会较少、住房婚嫁等现实困难,也都是许多人放弃教师岗位的重要原因。
寒门如何出贵子?责任不在孩子,而在我们现行的教育制度以及农村的生存环境。如何让寒门学子的梦想实现,如何让改革的成果惠及他们,不仅关系我们整个社会的公平,也关系到我们这个民族的希望与未来。因此只有在体制、机制上进行改革,在政策上作出保障,切实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在绩效工资、补贴、住房等方面给予其充分保障,才能稳住教师队伍,留住人才,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让每一个孩子得到公平教育的机会。
2.也说寒门出贵子 篇二
寒门,指贫寒微贱的家庭,语出《晋书・刘毅传》:“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现在我们说“寒门出贵子”,一般形容家庭条件差,却能自强不息,出人头地,贵子即为努力肯干,有出息的人。现在有种说法“寒门再难出贵子”,是指出生寒门的子女在现今的社会环境下更难获得成功。 很多人发表文章谈了这个话题,我今天也凑个热闹谈一谈这个话题。
改开以后,由于中国非常严重的地域歧视,权力经济,腐败蔓延等现象,造成社会分配严重的不公平,高考几乎成了众多寒门子弟到大城市,找到较好工作,跳出寒门的唯一通道了。虽然是唯一通道,但中国的`老百姓也很满足,中国的父母对下一代的期盼可能是全世界最深的父爱和母爱,只要子女有一个公平的机会就好,自己被如何对待都不重要。造成寒门再难出贵子有多方面的综合的原因,但我认为最主要原因是越来越严重的教育不公,特别是高考被各种腐败和不公侵蚀,使得这跳出寒门的唯一通道都逐渐被堵死了。
中国高考早就不是一块净土了,各种高考腐败层出不穷,花样翻新。下面是三个典型的案例。暴露出的人民大学招生处长蔡荣生腐败案,至20期间,蔡荣生利用职务便利,在学校特殊类型招生过程中为考生提供帮助,收受贿赂1000余万元,基本就是花钱就可以录取,触目惊心。辽宁高考加分乱象,学生的加分资格都是通过举行专门高考加分比赛获得的资格和加分成绩。经媒体曝光后,有270名考生自动放弃加分资格,剩下的802名考生签订了《诚信承诺书》,获得10分加分。其实这就是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虽然还有人持续举报,最后不了了之。高校自主招生很多都是虚假的,最著名的就是清华大学的少年写作天才蒋方舟,其实就是家长出钱,找人(或父母)代笔,书商炒作,本就博人一笑而已,但是,蒋方舟最后竟然神奇被清华破格录取了。虽然举报的人众多,也不乏一些能量巨大的名人参与举报,但最终还是不了了之。
美国大学是进入容易,毕业难,我们的大学扩招之前是进入难,毕业容易,至少说明了大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很强的。高考扩招本来是一件好事,可以让更多的人上大学,提高上大学的比例,给大家一个读书的机会,但扩招后我们的大学则是进入容易,毕业也容易,大幅降低了大学毕业证书的含金量。如果没有考上大学,可以在职读书,在职读书基本上是文凭工厂,只要花钱没有不毕业的。大学毕业证书已经起不到很好的选拔人才的作用了,再加上靠关系就业的普遍现象,以前大学生毕业很少,寒门子弟找到好的工作机会的概率很高,现在大家都是大学毕业生,拼爹的作用就更大了。
再综合考虑我国基础教育资源严重分配不公,好的资源全部集中的一线大城市、省会城市,同一个城市的不同学校都要拼家长的资源;考虑一线城市录取名额分配的巨大优势,北京上海的录取率远高于其他地区;考虑由于大学费用的高企,很多农村考生干脆放弃高考,放弃高等教育,早早去打工了。寒门当然再难出贵子。
3.寒门很难出贵子调查 篇三
2016年,李中清(右)与其父李政道合影于李政道90岁生日当天。图/受访者提供
李中清:
破译中国精英教育的生源密码
本刊记者/霍思伊
本文首发于总
作为加州学派的代表史学家之一,无论从履历还是研究成果上看,李中清都已经凭自己的努力占有一席之地,无须靠父亲扬名。
从小他就想要摆脱父亲的影响,因此选择与物理截然不同的历史作为发展方向。他研读繁体典籍,苦练中文。他咬字清晰,表达流畅,虽然带着“美国腔”。“中国正在从考试国家变成考试社会。”他说。
这是2017年12月的北京。李中清获邀作一场题为“民国时期高等教育与女性的教育和职业发展”的演讲。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从民国时期的各高校单独考试,多校联考,到1952年全国统一考试制度的建立,李中清认为,高考改变了中国。
父亲的熏陶
从小,李中清就常听父亲说,是高考改变了他的命运。
1943年,17岁的李政道考入浙江大学化工系。此前由于战乱,他数次辍学,辗转多地,始终没有获得过任何正式的小学、中学文凭。
当时,中国高校普遍采取灵活多元的招生方式,单独招生与联合考试并存,只要年龄和成绩达标,不需初高中文凭,也可以直接录取。
考入化工系后不久,在浙大物理系教授束星北和王淦昌的引导下,李政道的兴趣逐渐转向物理,并在大二转入国立西南联大就读。后在吴大猷教授的推荐下,他大学未毕业便赴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硕士。由于表现优异,芝加哥大学教务长亲自给校长写信说明情况,李政道被学校破例录取,成为世界级物理大师恩里科·费米(Enrica Fermi)的研究生。
讲到这里,李中清停顿了一下,他睁大眼睛,自己笑开了。“所以,我爸爸高中文凭没有,大学文凭也没有。博士是他唯一的文凭。”
博士毕业七年后,31岁的李政道因与杨振宁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同获得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李中清常听父亲说,他的事业是从高考开始的,没有高考制度,就不会有后来的李政道。
李中清15岁读高中时,对父亲说,自己以后不要学理科,不从事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要研究人文社会科学。
1970年,他以SAT满分的成绩进入耶鲁大学历史学系,师从考古学家张光直,开始系统学习中国古代史。1974年至1983年,他在芝加哥大学历史学系继续攻读硕博,导师是史学泰斗何炳棣先生。
何炳棣的研究领域是明、清中国的人口和社会结构问题,致力于探索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组成及阶层流动。
何在《中华帝国晋升的阶梯》一书中指出,明清中举者中大约有40%出身于前三代无功名的寒门之家,中国教育与政治精英的来源相当多样化,阶层流动性较强。
但1865年以后,清朝进士获得者一直为官宦子弟垄断,科举制之下的社会流动性降到了最低。
有学者指出,如果考虑家族与姻亲关系,明清以来科举的真正获益者,可能只有约三百个大家族,且高度集中在江南、直隶等少数地区。
何炳棣对科举制与明清社会流动的研究,给了李中清很大的启发。他从科举想到了高考。
在帮助父亲处理大量的学生申请材料时,李中清对高考有了更为直观的认知。
从1979年开始,李政道牵头创立了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项目(简称CUSPEA),通过与美国高校合作、自主命题的方式,用CUSPEA考试取代了当时在中国还没有开展的TOEFL、GRE等成绩认证考试。
每年,李中清都要整理一百多份申请材料。让他感到惊奇的是,这些优秀学生的来源非常多样化,既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老牌名校,也有云南大学、兰州大学等偏远地区的大学。这与美国的精英学生集中在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等常青藤联盟的情况非常不同。
然而,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生源逐渐集中化,从原来的“遍地开花”,变成北大、清华、中科大等少数几所大学。
李中清很快意识到这个转变,他对变化背后的逻辑愈发好奇。
1973年,李中清
每天,都有人向李中清宣扬社会主义的优势和资本主义的劣势,由于语言不通,反驳往往是无效的。“他们态度很硬,很硬地压我,我有一点反感。”
另外两位华裔后代回国后均写了他们在中国的经历,但李中清没有。或许是从小受父亲影响,在思考问题时,他明显有一种理科式的严谨和注重证据的习惯,因此情绪上的感受并不能满足他的好奇心。
1977年,中国恢复了高考,这个标志性事件也成为了李中清研究的一个发端。而他对高考的关注,在1998年迎来了一个契机。
学籍卡中的秘密
1998年5月4日,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为了和国际一流大学接轨,北大提议将现存档案数字化。当时正在北大做客座教授的李中清,对建立数据库很熟悉,愿意提供资金支持。
他很快发现,这些需要电子化的档案包括大量的学籍卡信息,而这里面隐藏着一个他多年来一直渴望揭开的秘密:高考。
于是他跟时任北大副校长迟惠生、分管档案的副校长何芳川商议,能否把这些学籍卡信息单独整理出来,创建一个数据库,并通过计量方法进行分析。但对于能得出什么结果,李中清不敢保证。
从1983年起,他就开始收集中国东北各地的历史人口史料,并建立起基于八旗户口册的中国多代人口数据库。
北大的一个顾虑是,学籍卡信息涉及到大量学生隐私,如何在合法范畴内进行学术研究有待商榷。另一方面,他们还担心,研究结果是否会对学校的形象造成影响。
上世纪90年代末,舆论对北大多有批评,“寒门再难出贵子说”广泛流传。根据当时影响甚广的“最大限度维持不平等假说”,在某一给定教育阶段上,较高阶层总是教育扩张的最先受益者,只有当他们的需求完全满足后,教育扩张的好处才会轮到较低阶层。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刘云杉后来的研究似乎印证了这一假说。据她统计,1978年至1998年,来自农村的北大学子比例约占三成,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下滑,2000年至2011年,考上北大的农村子弟只占一成左右。
学籍卡为判断一个学生的社会来源和教育上升途径提供了最核心、最重要的信息。学籍卡的信息包括学生的父母单位、父母职业、家庭出身、家庭地址和主要求学经历(入学前毕业学校)等,少部分学籍卡还提供了家庭收入、父母教育状况等内容。
经过多次沟通和协商,北大校方最终同意,李中清团队在不直接接触数据的条件下,可以使用进行研究。
北大先将1952至1999年间64500多位北大学生的学籍卡数据,手动录入电脑。为保护学生隐私,一律隐藏了学生的姓名和照片。李中清团队将统计软件在储有数据库的电脑上运行,不能提取原始档案。
李中清说,他们一共被允许进馆三次。
南京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梁晨是团队的核心成员之一,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由于接触数据困难,每次进馆前,他们都要开很长时间的会,论证各种可能性。
以职业为例,他们一开始认为可以把村主任算作农民,但运算后发现,北大学生父母是干部的比例有点低,可能有人会提出质疑,于是最终将村主任划入干部一档。
与北大相比,苏州大学的态度要开放一些。自2007年开始,李中清团队开始将苏州大学1933~2003年间的86393份学籍信息录入数据库,与北大的分析同时进行。
北大和苏大作为教育部直属大学和江苏省高校的代表,其生源构成,分别反映了全国范围精英教育的生源状况,和省级高校的生源状态。
2008年,研究已经初步完成。当年1月,李中清团队对北大公布了研究成果。
会议由现任北大校长、时任常务副校长林建华主持,教务部主任、研究生院院长及社会科学部的领导均列席在侧。
现场的气氛有些紧张。林建华后来告诉李中清,北大确实有些担忧,不知道会揭示出什么样的结果。
令李中清意外的是,结果与他预想的非常不同。他的团队此前认为,中国的精英教育应该在改革开放后,越来越接近西方社会,不平等问题较突出。
而研究表明,在中国的上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末,约有35%~40%的教育精英来自工农家庭,社会上层子女垄断教育的状况被打破。
即便是改革开放后,随着财富不平等的加剧,精英大学中工农家庭学生的比例依然相当稳定,能够保持在1/3到四成之间。
而在美国,半数以上的精英大学生来自5%最富有的家庭。
因此,在实现精英教育生源多样化,给予社会中下层子弟教育晋升途径方面,新中国通过高考所取得的成绩,不仅相对于自身传统(科举)是成功的,也优于欧美发达国家。
4.寒门难出贵子读后感 篇四
这天,看了篇文章,《寒门难出贵子》,作者从人力资源的角度,对一群进入银行实习的大学生进行了全程跟踪,从他们的日常表现入手,点点滴滴之间表现出了他们的品质,最后得出了成功与家庭背景、社会关系之间的关联,读罢纵然是铁石心肠,竟然也有一种戚戚的感觉,很是让我想起了多年前,看余华的小说《活着》,一样的残酷,一样的沉重,一样的叹息,一样的无能为力。当然,伟大的计划生育政策一搞,不要说贵子,你得首先保佑有个儿子。
小时候,看那种戏台上的你来我往,竟然也没有厌烦,因为情节比较简单,基本上都是主人公年少贫寒,受人欺负,然后有一美女或者是贵人不离不弃,始终作他的坚强后盾,主人公于是小宇宙爆发,悬梁刺股,十年苦读,终于金榜题名,于是快意恩仇,享尽荣华富贵。故事虽然老套,但与新闻联播之类的相比,其可观赏性明显强多了,并且从某种意义而言,这样的情节,也是反映了中国老百姓心中那种朴素的梦想。
可惜梦想与现实,永远都是镜子的正反面。正如那首歌所唱的,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中国的那句古话也说得好,一命二运三风水四阴德五读书,也因此,上个寺宙烧根香之类的,那是很重要的,为什么那些达官贵人都喜欢这一口呢,那是有原因的,也因此,前几天出台的什么老年人权益保护法,儿女们要定期回家看看,虽然有闲得蛋疼的感觉,但也要理解他们的苦衷,否则亲人们在地底下一捣蛋,你的读书真就是越读越输了。
伟大导思马克思也说了,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怪自己当时年少无知,没有能够好好理解这句话阿,估计老马实际上想说的,人的价值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或者说人的成功概率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为此可以建立这样一个模型,其中C为个人能力,包括情商智商相貌气质之类的,而 表示某一类的社会关系价值度,结合天朝实际,一般从权力大小与拥有的财富多少衡量,可以量化得分,比如某一掌握实权的处级干部,可以量化为40分,某一身价千万的富翁,可以量化为25分,至于四脚朝天在地里种菜的,基本上可以当作小数点后几位突视掉了,表示此类关系的可利用程度,取值从-1到1,如果是亲身父母,毫无疑问取值较高,到于干爹干女儿之类的,可能会比较高,也可能取负值,吭爹的也是大有人在啊。
怎么样,借助于上面的模型,再仔细地往下打打分,你就可以量化出你的社会价值了,究竟是高富帅,还是穷挫矮,便能够见分晓。传说中的高富帅与穷挫矮都是从草泥马进化而来的,只不过前者进化成了蜘蛛精,四处结网,八面玲珑,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后者则进化成了风筝,虽然看上去飞得是高,但那唯一的线一断,便会迷失于风雨中,于是又可以称为穷屌丝。
当然,既然是模型,总需要验证的,好在天朝什么都少,这样的例子确是不少的。前一段时间河南周口平坟中那些处级领导干部的祖坟,巍然不动,就可以充分证明么,至于什么毛大将军,一手甲骨文龙飞凤舞,还能捞个不知道是愚公还是愚蠢移山协会的会长当当,至于李大格格,更是一口咬定,自己是凭借个人能力而当上位高权重的董事长的,至于你信不信,这跟母猪能上树无关,这些都从各个方面,说明上面的模型,是可以成立的,至少是从某一方面可以成立的。
或者可以说,社会关系是你个人能力的放大器。那怕你再才华横溢,像李白那样醉酒斗诗篇,但没有一群人帮你四处通达,你也只能浪迹天涯,看着高富帅们左拥右抱,睁着眼睛说瞎话。所以,兄弟们也可以看开点了,都是命运啊,已经天注定,虽然很努力,却没有成功,不能怪国军无能,只能怪,共军太狡猾啊。相应地,学习“社会关系学”比学习社会经济学之类的要重要得多。
5.经济越发展,越难「寒门出贵子」吗 篇五
首先,寒门更易培养一个人艰苦朴素、不惧失败坚持不懈的优良品质。我们都知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因为没有人没有条件允许他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没有人没有条件允许他有足够的零花钱去挥霍,他们经历了这个世界的不完美却又能够坚持长大成人本身就需要他具有吃苦耐劳、艰苦朴素的品质。爱迪生出身卑微,早年甚至通过卖报来筹措实验室的开支,但也正是因此,他才有坚持实验一千多次最终成功发明白炽灯的毅力,他才有面对实验室被大火吞噬后敢于从来再来的勇气。并且所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早在宋朝司马光就告诉我们了,富裕易使一个人丧失自己的本心,站在高处的人往往就看不到最真实的自我反而更容易迷失在灯红酒绿声色犬马之中。
其次,寒门的孩子对自己做拥有的资源利用能力更高,同时进取心也更强。因为相较于他人而言,自己的可用资源更少,因而也会更加珍视。反之,非寒门的孩子面对自己绰绰有余的可利用资源,却往往会选择忽视。流传至今的《送东阳马生序》里,宋濂自述自己因家贫无从致书以观,便假借藏书之家,即使天大寒手指不可屈伸时仍不敢停止抄书,而同舍生虽皆身披绮绣却无其勤学之心。同时,寒门的孩子因为经历过贫苦,所以更想要摆脱如此清贫的环境,而非寒门的孩子则更容易躺在父辈的功名簿上选择啃老。正如我们时下听到的诸多对富二代的描述,无一离得开豪车、美女、酒吧等。
最后,寒门更能激发他们的潜能和创造力。因为条件资源等的匮乏,所以他们更可能会绞尽脑汁去创造条件以改变现状。煤矿里安全灯的发明便得益于此。史蒂芬森十几岁的时候便在煤矿里当童工,因而也深知矿难的多发与严重性,因此他立志发明一种矿上也可以使用的安全灯,所以才有了如今光明的井下世界。
6.这个时代寒门再难出贵子 篇六
标题不是耸人听闻,这今年尤为明显,有数据说话,不论是从公立学校还得社会培训机构民办学校,成绩好的孩子越来越偏向富裕家庭,这是事实。
拿楼主所在的某城市来说,(也是个经济特区,但非深圳),这两年,学校里的中考状元,或者高考状元,基本家里都是条件很好的,上个月中考结束,我们学校有5个孩子上了重点线,都是位列状元或者尖子生行列,平均分都是每门115分左右,这个月这几个家长们都商议暑假送孩子去参加一个澳洲的夏令营,当时很惊讶,这些家长都这么有钱吗?事实证明我多虑,这些家长都是开跑车的主,还有住别墅的,家庭条件都非常之好,这样的家庭还出这样的孩子,真是锦上添花啊……
反观过去这今年,学校里的尖子生,大多数也是家庭经济条件极好的,班上做班长的,或做学习委员的,也是家庭教养的很好,其实他们的成绩好,除了家教外,还有就是父母都舍得花钱,送各种培训班,甚至私人家教等等,成绩能不好!
再反观我们那个时候读书,成绩好和家庭条件几乎是反比,班上同学读书好的,都是家里贫穷的厉害的,因为这个原因还一直是被学校老师做榜样宣传的,可是不出20年,世道已经变了,这几年来,尤为明显,要说学生的智力,差别真不是太多,但是,成绩都是钱堆出来的,再可预见的未来,这种教育的差别越来越大,穷人的孩子要想成绩好,光能吃苦是远远不够的,从见识上来说,起跑线而言,已经低了一个级别……
这个时代甚至还远远不如我们童年那个时候更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