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走向成功

2024-08-11

反思走向成功(精选8篇)

1.反思走向成功 篇一

《走向明天》教学反思

红山区第五小学刘 清 《走向明天》这一课选自小学美术六年级下册(湘版)中的第九课,本课分3课时完成,我执教的是第一课时。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我考虑六年级的学生乐于创造,追求个性的心理特点,并充分根据学生已经具备的美术知识技能和审美能力来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那么,从今天课堂效果看,我认为已经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点是我在课后的反思:

1、导入部分设计运用拼图很新颖,吸引了学生对其的好奇心,为下一步的教学打下了基础,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学生的名字设计都很漂亮,最后将一棵茂盛的大树制作完成。

3、在课堂的氛围上不是活跃,没有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学习,应该让学生多说,多一些学生自学内容会更好。

4、在对美术字的欣赏部分,如果让学生来分析其特点效果会更好,并且学生对其也有一定的了解。(和当初的教学设计不同之处)可以针对一个名字进行多种形式的设计,这样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到美术字的运用方法和如何设计了,在这个方面应该加强。

2.反思走向成功 篇二

一、不断反思教学行为, 重构教学理念。

曾经我对语文教学的认识很狭隘, 认为语文教学就是教好学生听说读写, 考试的时候取得好成绩, 至于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可以忽略不计……课堂上始终有滔滔不绝的声音, 学生那富有朝气的、渴望成长的声音, 催促我们改变。 沉下心来, 连续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潜心致力地进行研究, 向着“自得于己”的境界努力, 终于领悟到:语文教学, 考试成绩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 是不可或缺的。 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思想、见闻、创意, 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 富有创意的表达, 即关注学生的生成, 关注学生运用语文这个工具拓展思维空间、发展语言。

二、持续反思教学过程, 引领学生连续生成。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几乎课课都要涉及新词, 教师把生字新词当做重点处理。 可是许多学生不能将学到的新词、古诗、名言警句等充实到自己的习作中, 作文语言与前一年没多大区别。 很显然, 学生不知道“学以致用”, 或者“学以致用”意识不强, 仅仅停留在字面理解上。 为此, 我采取多种方法, 强化“学是为了用, 把书本上或者别人话语中的精彩语言, 有意识地记下来, 然后再创设一定的情境, 用一用, 使书本上或者别人的语言化为自己的语言, 与自己现有的语言有机地融为一体, 生成新的语言, 使自己的语言得到发展”的理念, 把“学了就要用”刻在学生的心坎上, 植根心底。

1.巧用文本中的语言描述所见所闻。 开始我在课文中画出一些词语, 让学生运用其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因为学生不会搜索与此相适应的生活场景, 所以进展得不顺利。 经过反思, 我认为没有扶持就放手, 学生不适应, 于是改变教学策略, 运用半“扶”半“放”的方式练习。 如学习《墨梅图题诗》, 将一盆绣球花和教室张贴的一幅梅花图作为“扶手”, 放手让学生运用文中的诗和诗画欣赏语言, 赏析描述。 整幅画, 梅、猫搭配和谐, 特别是画中留下的许多空白的地方, 让我们尽情想象……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巧妙地统一起来, 到达“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可见开始要半 “扶”半 “放”, 使学生有的放矢。

2.对刚学过的诗句, 构思一段话, 用上此诗句。 老师先 “下水”描述, 为学生引路, 引导学生运用, 同时对敢用敢说的学生, 不管用对用错, 都肯定, 使之坚持下去。 在用中不断领悟, 使其走向正确, 生成精彩, 就像幼儿学走路一样, 由蹒跚到行走自如, 得有个过程。

我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条经验, 那就是学生只有在对诗句含义理解透彻的基础上才能创新运用。 当学生打开思路, 掌握此方法后, 教师要放手, 让其自主运用、自主描述、自主创新。 教育即生长, 要留给学生成长的空间。

3.展开想象, 生字串话。 如对 《野草 》一文生字 “纭、骼、韧、狮、剖、械、殊、笋、壤、棚”, 选择其中几个进行串话。 一生写道:“我有一个可爱顽皮的弟弟。 他平时喜欢学鸡叫、狮吼… … 还特别爱吃妈妈做的笋。 我比较特殊一点儿, 只爱闻, 不爱吃。 有一次, 他从外面见了一只已经死了的鸟, 把他解剖开来。 可见他的胆子多大呀! 夏天, 坐在凉棚下, 多舒服呀! 可他呢, 跑来跑去, 又把土壤的表面弄得满天飞, 呛得人只咳嗽。 还把自行车的机械零件拆下来……调皮不? ”回忆起调皮的弟弟。 孩子的见识是多样的, 想象是丰富多彩的, 用新词激活沉睡的见闻、潜伏的想象, 用新的语言表达既发展语言, 又拓展思维, 思维的根须尽情舒展。 学生存在差异, 串话就像学走路, 允许磕磕碰碰, 跌倒自己往起爬。 在无数磕磕碰碰中, 自己领悟到如何运用语言文字, 自己领悟到的记得牢。 同时, 在运用中积累语言, 既有对课文意蕴的深入把握, 又把生字新词理解并准确运用, 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三、在反思自己的教学全程中, 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要让学生的生成更精彩、更富有创意, 教师必须及时总结经验, 并将其提炼成自己的理论, 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从而获得专业的发展。

首先, 反思得与失。 指导学生“用”的流程中, “得”到的是:学生思维活跃起来, 敢想敢说, 表达有创意, 语言丰富, 生成多样化;教师开动脑筋, 不停地拓展思维, 力求跟上学生的思维节奏, 主动加强训练, 提升自己的思维品质和语言素养。

其次, 总结、提炼, 生成自己的教学思想。 因为教师的成长是一个专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专业素质不断成熟的过程。 在过程的行进中, 不断地反思不停地调整与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 在调整与改变中进行教学总结, 并将这些经验凝练成自己的理论, 重新设计教学方案, 重新调整教学策略, 重新构建自己的理念, 且付诸实践, 探究具有个人特色的实践智慧与实践知识, 生成自己的教学思想, 上升为理论, 使自己的教学眼界更开阔、更宽广, 自身得到成长。

3.让教学反思走向深入 篇三

[关键词]拓展空间 系统化 反思型教师 专家型教师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反思被视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要素。教师只有深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和审视,才能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才能不断丰富自我素养,提升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完善教学艺术,以期实现教师的自我价值。

一、学习教育理论,明确反思意义

教育理论是人们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总结、归纳、抽象、概括而形成的理性认识,可以为教育的中长期发展提供有科学依据的计划和规划,起到理论的预测作用,并且,教育理论对广大教育实际工作者科学地从事教育教学实践起着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因此,教师应该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与修养,让自己了解教育的新理念、新技巧,明确反思的重要性,促使自己反思已有理念,分析和批判教育活动,提高教育活动的自觉性,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

二、培养问题意识,激发反思动力

反思的关键是要求教师有问题意识,从看似没有问题去发现问题,从问题成堆的地方聚焦问题。教师提不出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习惯成自然,对身边的问题熟视无睹。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因此,我们必须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自己多提几个“为什么”,并有意识地观察、审视、反思教学活动。

三、学习反思策略,优化教学过程

按教学进程,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和教学后反思。

(一)教学前的反思。教学前的反思具有前瞻性,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并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和分析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可以采用自我提问策略,问自己下列问题:这节课中对我来说重要的什么?需要教给学生哪些关键的概念、结论和事实?怎样深度和范围的材料对学生是合适的?学生可能会对哪一部分内容感兴趣?

教师要经过课前反思,有效调整教学设计,使教学内容和方法更适合学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教学中的反思。教学中的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它是在教学中及时、主动地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调整教学方案和教学策略的过程。主要表现为:1.反思教学行为:教学行为是否明确?课堂活动是否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教学活动中是否充分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交流合作?是否在教学中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课堂出现的问题等。2.反思教学策略:教学中是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是否有助于学生学会学习?教学是否顺应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等。3.反思学习的过程:学生学到了什么?遇到什么问题?形成了哪些能力?通过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反思,有效调整教学行为。

(三)教学后的反思。教学后的反思具有批判性,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并有助于提高教学的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在整个评价、反馈过程中,教师可以问自己下列问题:这节课是怎样进行的?是否如我所希望的发生了什么?怎样用教和学的理论来解释我的课?怎样评价学生是否达到了预定的目标?上课时改变了计划的哪些内容?为什么?下次我会尝试哪一种?是否有一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使我在这几天中一直冥思苦想?我怎样才能找到答案?根据这些问题,教师就可以判断自己是成功的完成了教学目标,还是需要重新计划或试一试新的策略。

四、运用多种方式,拓展反思空间

(一)内省式反思。教学后,自身反省可使我们快速获取反馈信息,找出教学环节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成功和不足的地方,积极研究并找出原因,思考改进优化的途径。主要包括:“课后思”:一堂课下来就总结思考,写好课后一得或教学日记,这对新教师非常重要;“周后思”或“单元思”:也就是说,一周课下来或一个单元讲完后反思,摸着石头过河,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月后思”:对于自己一个月的教学活动进行梳理;“期中思”:即通行的期中质量分析,这是比较完整的阶段性分析。通过期中考试,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意见,从而进行完整的整合思考。

(二)俱进式反思

1.通过观摩交流进行反思。观摩交流,即教师之间相互观摩,分析交流观摩到的情景,各抒己见,共同探索,达成共识,寻找目前最佳的教学方案,从而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教师间充分的对话交流,无论对群体的发展还是对个体的成长都是十分有益的。

2.通过学生反馈进行反思。即教师从学生的课堂言行神态、思维状态、学习成绩变化等了解自己的教学效果情况,分析提出改进措施,使之达到学生期望的效果。这应该作为我们反思的主要方式。

3.通过网络交流进行反思。即把网络的优势运用到教学反思中去,经常阅读其他同行撰写的教学心得,同时积极在网上发表自己的教学反思。通过相互交流,接受新的信息、观点,把别人的成功经验和案例与自己的做法进行对比,看看自己的教育观念、行为是否符合现代教育理念,差距在哪里,找出原因及时调整。

(三)研究式反思

1.通过案例研究进行反思。案例是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在内的真实发生的典型事件,案例是教学问题解决的源泉。在课堂教学案例研究中,教师首先要了解当前教学的大背景,在此基础上,通过阅读、课堂观察、调查和访谈等收集典型的教学案例,然后对案例做多角度、全方位的解读。教师既可以对课堂教学行为做出技术分析,也可以围绕案例中体现的教学策略、教学理念进行研讨,还可以就其中涉及的教学理论问题进行阐释。

2.通过行动研究进行反思。行动研究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敏锐地提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此展开调查研究。教师可充分运用观察、谈话、测验、调查问卷、查阅文献等多种方法,并通过课内、课外活动、作业批改、座谈会等多种渠道,对学生学习心理特点和认知方式等多方面进行了解和研究,逐步地减少对教学工作认知上的偏差。这样,通过一系列的行动研究,不断反思,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必将有很大的提高,而且有助于在整个学校教师中形成一种调查研究的氛围。

五、养成反思习惯,提高专业素养

反思应该表现为一种写作文体。思考的结果如果不形成文字,就会有漏洞,就会出现逻辑错误,就不会是成熟的。这种文体形式可以是教育日志、教育叙事、教育教学案例的形式,也可以是札记、体会、感想、启示、教后记的形式。内容可以包括:教材的创造性使用、教学中的成功或不足、教学中的灵感闪光点、教学中学生的见解、再教设计等。

在写教学反思时,首先要端正对写教学反思的看法及无奈,不能为了反思,应付差事,而应自觉自愿地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持续不断的批判性的思考。其次,反思要紧扣教育教学实际或案例。脱离实际的空谈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反思可以针对教学中的某一闪光点或某一失误总结出实实在在的体会和认识。切勿贪大求多,要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写反思。

同时,反思还必须具备系统化意识。一堂课、一个教学细节都是反思的因子,但“反思”并不仅仅是为了一堂课或一个教学细节,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我们整个的教学理念,教学思维,说到底是提高教育教学的生命活力。只有进行“系统”的反思、实践,才能提高整体教学能力,才能提升自己的教育思想境界。

参考文献

4.成功训练反思总结 篇四

《成功训练》课程中的“椅子运动”一课。如果教师不认真备教材,不去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而是单一地按照教材中“椅子运动”游戏活动的要求和规则来组织教学,课的开始,学生刚接触活动可能兴趣还会很高,但学生在体验中没有获取成功,教师只是运用单调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重复式体验游戏活动,一次次的失败,没有成功体验的体会,学生就会感到游戏的枯燥无味,无心参与体验活动,只是随着教师机械地参与活动,根本无法体会挑战游戏难度的乐趣,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由积极转变为消极。

反之,教师“吃透”教材,细致了解“椅子运动”教学内容属于社会适应教育的学习领域,以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为基础,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学生喜爱的情节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欲望。例如:以“以学为主、当堂达标”的课堂教学改革理念为基准,以学生自主参与、主动发展为主的《椅子运动》课堂教学,在课的开始如果设计一个“人物与图形”站位的激趣游戏(三角形、正方形、菱形),让学生在人数不等、活动要求不同的小组游戏中,通过人与人、组与组之间的合作来完成活动,设计这样的环节使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兴趣浓厚,合理的导入不但使学生在活动中产生了合作意识,而且也为本课下面的教学做了较好的铺垫。

同时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在“椅子运动”游戏中,以抓阄来完成游戏任务的形式来巧妙地引导学生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自由组合,产生活动共鸣,在相互争抢完成任务中体会到游戏的难度。这时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进行交流、沟通,找出适合本游戏的活动方案,在组与组的相互合作中逐步体验活动的成功。同时结合学生的发展状况,在课的结尾设计了谈一谈、说一说的反思教学环节,让学生通过自己反思活动过程,交流活动体会中感受获取成功的来自不易,发至内心地感受成功的乐趣。

5.《我们成功了》教学反思 篇五

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奥胜出后,历史的瞬间成了欢乐的永恒,中国人终于圆了一个世纪的奥运梦。作家肖复兴也难以抑制心中的喜悦及激动,写了这篇《向往奥运》,全文表达作者申奥成功后的兴奋与激动,也表现了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与自豪。文章语言晓畅,情感真挚,耐人寻味,是一篇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陶冶情操和爱国教育的好教材。

2001年夏天的那个夜晚对于十几亿华夏儿女来说是一个沸腾的夜晚。电视里一遍又一遍地放大着‚我们成功了‛这句话,我们的心里一遍又一遍地放大着自豪感和成功感。而对于2001年还就读幼儿园的孩子们说,也许早就没有印象了,更不用说那种深刻的感悟了。对于‚申奥‛,孩子们究竟了解多少,对于课文中的‚激动‛,孩子们能从心底感受到吗?毕竟,申奥的艰辛,申奥的曾经失败对于二年级的孩子们来说还仅仅是一个会读的词和句子。对于奥运会,五环旗,或许孩子们还能联想到冠军,奖牌,而对于申奥,那可真是陌生啊。而对于申奥背景的了解,关系到孩子们能否匆匆文本中真正的感悟。

一、抓住重点字词,鼓励发现

就像我想到的一样,尽管请学生事先预习了课文,查找有关的资料。在课堂上还是没有一个孩子能说清楚‚申奥‛,看着他们迷茫的眼睛,我庆幸,我做足了准备。就从文本的字词出发,鼓励孩子们探究文本,发现问题。出示‚2001年的7月13日的夜晚,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了‛。请孩子们找出关键词‚申办‛,既学习了生字‚申‛又引出‚申请‛这个词,‚申请’是孩子们已有的积累的词汇,比如‚我申请假如少先队‛,‚我申请免考语文‛,这样充分挖掘孩子们已有的经验去体会,理解词语的意思,真是一个捷径啊。知道了‚申‛的含义,下面就好办多了。‚申办‛就是申请举办,聪明的孩子都为自己的正确见解感到兴奋。老师在不失时机地讲一讲申奥的经历以及申奥的结果,对于理解文本,理解后面的好词好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在教师备教材的时候,除了充分挖掘那些关键字词,好字词的同时,还应该不忘记备好‚学生‛这本教材,挖掘课文中对学生来说难以理解的,或理解不到位的词语。

二、变换朗读方式,深层品味

巧用音乐课中的音乐演唱形式,在适当的时机,过渡到朗读形式的多样化,对于深层品味文本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文中第2段有这样一句话:‚人们挥舞着国旗,在欢庆的锣鼓声中一遍遍高呼:‘我们成功了!’‘我们爱北

京!’‘祖国万岁!’‛通常的处理是抓一抓‚挥舞‛这个词,请同学们激动地大声地朗读‚我们成功了‛‚我们爱北京‛‚祖国万岁‛。仅仅这样够吗?天安门前聚集着几十万群众。如何让孩子们进入情境,体会到当时群众们那种近乎疯狂地庆祝盛况呢。看到‚一遍遍‛,我灵机一动,可以让孩子们多读几遍,充分朗读,在演唱形式中的‚一领众和‛何不把它变为朗诵形式呢?他可以让孩子们深切地体会到当时热闹的情形,对于领会后面的‚人如海,歌如潮‛以及‚几十万群众‛的句子所描绘的真实情况。确实,在课堂中,起伏的含口号,‚一领众和‛的朗诵形式令孩子们激情高昂,一遍遍地朗读再现,把课堂推向了高潮。这时,再顺势问一问我们班有几个人,孩子们答道‚30人‛,那么天安门广场呢?‚几十万群众‛,孩子们懂了,那是一个多么激动人心的场面,那是多么欢欣雀跃的时刻啊!就在这朗诵中,孩子们进入了作者的内心世界,进入了2001年的那个夜晚。我相信,现在,那个夜晚也属于学过这篇课文的孩子们。

三、启迪学生思维,拓展内化

在课堂中,我们把学生看作是独立的阅读个体,鼓励他们主动地阅读,积极地思考,尽情地展示,感悟真情,感悟文化,使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感受。文中有这样一句‚人们相互击掌,相互拥抱,任激动的泪水尽情流淌。‛启发孩子们从对应的画面,‚任‛激动的

泪水尽情流淌的深刻含义。有的孩子说:‚任就是让的意思,让泪水自动地流下来,不停地流。‛‚是啊,这跟平时的流眼泪一样吗?‛‚不一样,这是激动的泪水,是高兴的泪水‛‚不一样,平常流点眼泪就不好意思了,这时候,太激动了,流了眼泪还是再流。‛‚对啊,平常我们说有泪不轻弹,而在这非同一般的时刻,我们是任激动的泪水尽情流淌。为什么呢?这激动里包含着什么?‛‚包含着希望‛‚包含着喜悦‛‚包含着信心‛‚包含着幸福‛‚是啊,也包含着艰辛啊,正是我们不断地努力,始终坚持,才盼来这成功的时刻。

(孩子们的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假如你那时也在天安门广场,你会激动地做些什么?你会以什么来庆祝呢?‛(写话:我们成功了,我激动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时候的写话练习无疑使学生们的思维更活跃了,他们写下了心中的所想,把对课文的理解内化为心灵深处的语言,拉近了与文本的距离,融入作者的真情实感之中。有的小朋友写道:我激动地一蹦老高;我激动地手舞足蹈;我激动地大声喊叫;我激动地跟着一起欢呼;我激动地敲起锣,打起鼓…… 读心中所读,想心中所想,写心中所写,这是我们希望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做到的。却需要我们在设计教学时多维

6.《郑成功》教学反思 篇六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郑成功》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郑成功》教学反思1

今天是新学期第二周的星期二。

这学期开始,学校对教研活动的时间作了调整,每周二上午第一课全体语文老师都没有安排课,统一为语文教研活动时间,谁上课谁调课,这样就能保证其他语文老师都能参加教研活动,不再像以往那样为了听课很多老师都要调课。

上一周只有两天,所以今天是本学期的第一次教研活动,我上课,六年级语文,第二篇课文《郑成功》,第一课时。这是我给这班学生上的第四堂课。

《郑成功》这一篇课文更确切地说是一个故事,是一个爱国的故事,是一个让学生在故事的学习中领悟到爱国,向往祖国的统一。在这个故事中,我认为要和学生好好地探讨一个问题: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民族英雄?其实这也很好地可以作为这篇课文的导入。因为,学生还不能准确地知晓民族英雄。因此,课的一开始,我以谈论英雄着手,从英雄的定义、表现英雄气概的古诗(李清照的《绝句》)到两位英雄的图片(航天英雄杨利伟、战斗英雄董存瑞),再到民族英雄的定义,引出今天要学习的一位民族英雄——郑成功。不过很遗憾的是引导学生读第一遍课文时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郑成功为什么会被称为民族英雄?”没有问。

因为是第一课时,我给本课初定的教学目标就是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学习课文第一部分,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所以接下来我就让学生把《郑成功》这篇课文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读一遍,读完后让学生用“读了课文,我知道了”开头说一说自己的收获,结合学生的回答找出文中能概括文章所讲两件事的一段话,让学生板书两件事,说说自己印象深的一件事,讲讲理由,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段,理清课文的脉络。

文章不是无情物。文章总是表述着作者一定的感情。我让学生在第三次读课文之后说说自己读了课文之后的感情,在这个环节可能是我表述上有点问题,学生没有能够完全应该说什么。好不容易学生说出了诸如“激动、愤怒”的词语,就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自己情绪变化的依据,交流时先说让自己“愤怒”的内容,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由于课堂驾驭的问题,这节课在时间上没有处理好,最后的生字学习与书写环节没有能够落实,使其成为本节课教学败笔中的突出一点,目标没有达成,毕竟第一课时的教学,生字的学习和书写应该是一项重要的内容。

语文课堂的变数实在是太多,教育是慢的艺术,而语文教学更需要慢。高效课堂,任重,道远。

《郑成功》教学反思2

前一段时间,参加了学校“新课标下语文读写结合”教师比武课活动。经过一番精心的准备,我自信地走进课堂,教学环节一个接一个地展开……下课了,当再次捧起《语文课程标准》认认真真地读,认认真真地反思,总感到我这堂“顺顺当当”的课竟有那么多不足。

下面是我教学中几个不足之处的情景回放。

①课前,我仔细地计算每个教学环节甚至每句话所用的时间,把40分钟细细地分配好,记在教案右侧。

②课上,我似声情并茂地说着“过渡语”(课前精心设计,练习了许多遍),学生专注地看着我,眉眼间却没有我期待的感动与共鸣。

③拓展延伸阶段,学生纷纷拿出我事先准备的训练纸,几乎千篇一律地“读写结合”。

反思自己的不足,我感受到要赶上新课程改革的快车,就必须转变教学观念,重新认识“教”与“学”的本质及其关系。

一、教学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

情景①在传统教学中司空见惯,面对新课改精神,这样的“认真”行为显得那么可笑,那么机械。

布卢姆曾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的确,教学过程是人与人交流沟通的过程,并非生产过程,完成一个个具体任务的时间,怎么可能精确到用多少分钟来划分呢。传统教学中,我们总试图使自己的预测和课堂上出现的状况完全吻合,这太缺乏创造性了。

新课程指出,教学内容是教师与学生一起合作创造的极其复杂的产物。它不只是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科书,更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实实在在的体验、认识、感悟、思考……教学中后者不断补充、变革着前者,教学过程也因此成为一种持续生成、转化、建构、提升的动态生长的过程。可见,成功的教学并不只是顺利地完成教学计划,或完成几项预定任务,它应该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二、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新课程提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不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jiao往的“教学”是假教学。

回放情景②中,教师的“激情”与学生的“冷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教学是“双边活动”,它是师生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感召,智慧与智慧的碰撞。忽视了与学生的交流、再动情的演说,也只能是教师授业技巧的表演。学习了新课程的理念我体会到,教学不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在教学中,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做为“共同体”的组成部分,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师生间的交往是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的对话。在交往互动中,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实现教学相长。

三、学习过程是学生构建知识的过程

情景③拓展延伸环节,我担心学生不能很好地迁移课文中的写作方法,又担心学生不能理解资料,于是讲得机械,标出重点词句发给学生。学生写时只需按条条杠杠标填进去即可。学了新理念,我认识到这样做根本就是对学生的不尊重,不仅剥夺了学生动手查资料的权利、连学生的理解过程也包办代替了。我这种“过度保护”心理,究其根源是未能认清学习过程的本质——学习过程是学生构建知识的过程。

建构主义教学论指出,人的认识不是被动地接受的,而是通过自己的经验主动地建构的。教学应力求使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的建构,而不是要求他们机械地认识知识。建构知识的过程对学生来说是“潜能的开发,精神的唤醒,内心的敞亮,独特性的彰显与主体性的弘扬”;对师生共同活动来说是“经验的共享、视界的融合与灵魂的感召”。

教师还必须认识到,要经历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必定要面临问题和困惑,挫折和失败,甚至可能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表面上却一无所获,但是,这却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它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而眼前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应该说是值得付出的代价”。

《郑成功》教学反思3

本学期继续推行新的教学理念——学讲计划。结合这一次的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我在这一课课前让学生做了常规的预习作业后,着重提出了:你有什么问题需要问?你需要哪些资料帮助你了解课文?以来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不懂就问,勤于搜集资料的好习惯。

课堂上,有布置就要落实。课堂上把学习的主动权放给学生,每一小组领取自己的任务后,小组成员配合,先是互相交流自己学到的知识,然后提出问题,小组内解决,如果不能解决整理好后,班级共同解决。老师提出几个主问题,引导学生汇报自己的所得。

首先抓文章结构,了解文章内容。文章题目是郑成功,你知道了什么?又想知道什么?简单的问题,把握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了脉络。然后抓住事件,如何写的?这是学生回到文中,通过具体词语,了解了写法,明白了人物特点。尤其通过两军对比,展示郑军的英勇善战:敌军:企图负隅顽抗——惊恐万状、乱作一团——举手投降。理解了负隅顽抗,指导借助坚固的大炮想来抵抗,结果还是失败,体现了郑军的特点。这是在有这个词引发前面郑成功的战前准备,看出了收复的不易,郑成功功绩的巨大,难怪值得人们记住。

学习当中,当说到还有那些民族英雄时,部分学生只想到了爱国,没有领会民族含义,看来平时还要注意细节,让学生有个明确的认识。

《郑成功》教学反思4

一、正确处理好预设和生成

语文教学一定要有目标,依据是课程标准,是每个学生要达到的底线,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一定要明确;同时要用活的眼光看学生,灵活的驾驭课堂,艺术的体现教学目标的落实。

教学手段的实施是为了教学目标的实现,背离了这一点,一节课是不成功的,于是我设定了“通过人物对话和战争场面感知郑成功这个人物形象。”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的设计更为科学。通过朗读了解两军作战的情景,抓住重点词语,想象作战的激烈和艰难,感受郑军官兵的机智英勇,从而感知人物形象。为了能够灵活的驾驭课堂,我做到每字每句分析透,设想学生会谈什么问题,站在更高的点审视这篇文章,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正确把握语文课程特点

语文教学必须突现语文课程特点,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这是广大的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是怎样融合怎样实施呢?在此,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语文学科的根本特点是工具性,这是任何学科所没有的。对于这一特点,我们决不能含糊,要作为第一任务来完成,要把思想教育蕴涵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决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思品课。

《课标》中对小学高年级段的阅读要求明确了标点、词语、句子、篇章布局、表达方式的训练。教材则紧紧围绕着《课标》,精心设计每课的课后习题,我们要在备课中要潜心钻研课后题,明确本课的教学重点、训练要点,在实际教学中落实。抓住了这个航标,何愁课堂教学不有效?以本课为例,课后题4就是针对本文的结构特点设计的练习题,这是同单元其它课文没有的,为此,我突出了结构的学习。在教案的结构设计上,我以文章的最后一节带动全文的学习;在感知人物形象上,我抓住文章重点章节让学生理解体会。这样的课堂教学是有效的。

《郑成功》教学反思5

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孩子们对民族英雄郑成功肯定是非常陌生的,虽然电视里放过关于郑成功的影片,但孩子们对这些历史故事都不太感兴趣,故此,学习《郑成功》一文就需要作一番准备。

一、以情境激兴趣

创设与本课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学习任务”进入学习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实现积极的意义建构。为此,在教学时,我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一组学生熟知的民族英雄的画像,引导学生感知、了解我国历史上的这些伟大的民族英雄,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接着就将郑成功的画像定格在屏幕上,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这么一位相貌平常的人究竟做出了怎样惊天动地的大事,成了历史上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欲望。相信有外在的画像的刺激和内在学习任务的驱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定能被充分地激发。

二、自主、合作、探究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活动必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使得学生能在民主、宽松、和谐的气氛中,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学习的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地、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因为学生是知识建构过程的主体。本文是一篇讲述历史人物故事的文章,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其人其事远不止课文中所写的这些,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及历史书籍搜集、整理郑成功的相关材料。按课本——课外——课本的思路,开展自主探究学习活动,拓宽、延伸课堂教学的内容,准确把握民族英雄郑成功这个人物形象,领悟课文的主旨。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我适时引导学生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获得的关于郑成功的观点、看法与学习伙伴进行交流、讨论,甚至是争论。这样,学生的思维火花在碰撞中才能得以持久,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才成为一种可能。

《郑成功》教学反思6

第二课《郑成功》讲完了,总觉得的有些仓促,对于课文的内涵讲的不够透彻,在教学形式上,速度过于快,对最精彩的第五段没有深入分析,给学生留下的印象仅限于皮毛。课后我回忆了整个教学过程,总想着用最短的时间得到最大的效果,但结果不尽如人意。

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一位教师在教学时所追求的,我们都喜欢用最少的时间,寻求最大的教学效果。学生面对一个陌生的文本时,教师又如何寻求教学的有效性呢。引导学生寻找与文本的距离,是学生探究性语文的基础。但是文本与学生的距离是非常多的`,因为学生在知识阅历、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与作者的距离是显而易见的。寻找空白找到例点与探究性阅读之处,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文本呈现了那么多东西,我们是否要面面俱到呢?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的语文教学又变成了“杂货铺”。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个例子中会有许多东西值得学生去学习。作为教师,引导学生寻找文本的距离应该去寻找例点,与学生真正有距离的例点。这还要我们教师在学生学习文本之前进行必要的分析,寻找文本与学生之间的认知冲突。抓住了这个冲突,学生可以对文本实现真正的解读,真正有所获,真正能得其滋味,从而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郑成功》这篇课文,它的主题是非常简单的,通过读书让学生领会郑成功英勇顽强,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如果仔细研读就会发现,这篇文章的第五节描写的战斗场面非常精彩,而课后也有一个描写场面的练习。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讲,场面描写也许不算难,但要他们描写一个战争的场面,这似乎是第一次接触,也许这就是文章的例点。一位有经验的老师是这样处理这一部分的:在学生通过阅读文本了解了郑成功收复台湾的经过之后,我并没有让学生一节节的诵读课文,而是向学生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文章的哪一节写得最精彩。学生的回答当然带有他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大多数学生还是认为第五节写得最精彩。于是我引导学生再次朗读这一节,来研读这一节中最为精妙之处。

《郑成功》教学反思7

《郑成功》是苏教版第九册语文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该单元的主题是爱国主义,课文记述了明朝末年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史实,歌颂了郑成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气节。

我在教学中,仍是指向内容的阅读。首先,从整体到局部,通过找中心句,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整体把握,理清学习的思路。其次将重点放在收复台湾过程的教学上,做到有重点,抓难点。最后,纵观全文,总结拓展思考,通过对课题的探讨,对郑成功成功的原因探索,让学生从分析中再一次回顾人物的品质和精神,加深理解,升华情感。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分解理解内容并不难,郑成功精神的总结也很顺当,但是学生概括、提炼能力却相当差。比如,在学习郑军作战过程中,学生能使用“首先……接着……然后……最后……”这样的先后词复述作战过程,却说不出这个作战方案怎么样。这里的原因有学生的,学生对于作战布局、方案能词语接触太少,平时的学习、生活基本都是父母、老师安排好的,对于自己时间的处理安排太少,自然也就不清楚合理、严谨的方案是怎么回事。因此,教师如果只是直接推论,学生只能是被迫接受教师的答案。在这个问题上,我尚且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

7.反思走向成功 篇七

《爸爸去哪儿》这档节目一经播出, 就引发了收视热潮。在电视台收视率上, 节目播出当日, 就创下CSM全国收视率1.1, 收视份额7.67%;CSM48城市网收视率1.46, 收视份额6.45%的好成绩, 力压同时段其他综艺节目, 成为一匹收视“黑马”。2014年6月20日《爸爸去哪儿》第二季强势回归, 播出第一期全国网收视率就高达2.48, 赢得全国排名第一的好成绩。并且在即将到来的暑期档中, 《爸爸去哪儿》的收视率还有进一步上升的空间。

1.《爸爸去哪儿》的本土化创新

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的版权是购买于韩国MBC电视台的《爸爸!我们去哪儿?》节目组。原版节目是记录五位帅气的明星父亲与自己的几个子女一起旅行, 到偏僻的村庄生活72小时, 参加各种比赛, 完成各种任务。

湖南卫视的《爸爸去哪儿》基本套用了原版模式, 都是由五位明星爸爸独自带着孩子到陌生的地方进行生活体验, 但两档节目有一些不同点。为了符合中国本土情况和中国受众的观赏习惯, 湖南卫视的《爸爸去哪儿》在尊崇原版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度的本土化创新。

首先, 原版节目中有大量的游戏环节, 情节进展缓慢略显拖沓;而湖南卫视的《爸爸去哪儿》节目组编排的成分更大, 节奏紧凑分明, 更容易让受众沉浸其中。

其次, 在拍摄地点上, 韩版选择的拍摄地点一般都是没有明显特征的乡村;而湖南卫视版的拍摄地点变化却非常大, 遍布大江南北, 从北京郊区到宁夏沙漠, 从东海小岛到云南水乡, 既体现中国地域特色, 变换的环境又增加了节目的看点。

再次, 因为韩国有鼓励生育政策, 一般家庭有多个子女, 所以原版节目注重展现的是父子之间、孩子们之间的关系;而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生育政策, 湖南卫视版的则是侧重考验明星爸爸独自照顾孩子的能力, 体现的是爸爸与孩子的共同成长。

最后, 相较于韩版, 湖南卫视版增添了一些新的节目元素, 如外景主持人。湖南卫视主持人李锐以“村长”的身份出现在节目中, 虽然出场时间不多, 但把节目的每个环节串联在了一起, 使得节目连贯性更强。第二个增加的元素是访谈环节。湖南卫视在节目中增加了对明星爸爸们的访谈, 让爸爸们直接对着镜头说出对自己对孩子的评价或者一些难以通过画面表现出来的部分, 使得受众能进一步走进爸爸们的内心, 了解爸爸们的感受。相较于原版, 湖南卫视版还增加了主题曲。湖南卫视节目组为《爸爸去哪儿》打造了同名主题曲, 由五对明星父子 (女) 共同演唱, 对明星爸爸们和孩子来说, 都是一项特别的体验。主题曲在每期节目的末尾播放, 配合的画面是本期节目的精彩画面集锦, 既起到了回顾的作用, 又有MV的效果, 十分博人眼球。

2.《爸爸去哪儿》成功的原因

《爸爸去哪儿》在国内的一炮走红,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这档节目收视率的节节高升, 又是什么缘由让一档事前宣传可谓低调, 没有炒作、没有绯闻、无法进行话题营销的亲子类节目如此走红呢?

2.1 节目引自东亚文化圈

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具有其自身独特的文化特点, 同属于一个文化圈内会较容易进行相互学习、消化、发展与改造。中国与韩国同属东亚文化圈, 虽然具有各自的历史文化传统, 但是由于地域上接近、历史渊源颇深, 所以在文化方面存在许多共通之处。一档节目整体的定位首先要符合社会整体价值观念和文化诉求。东亚文化圈侧重“集体”、“家庭”的价值观念, 不同于西方文化圈对于个人价值的崇尚。自古以来, 家庭就是国家一下级的单位, 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生活组织形式, 除了有繁衍、生产、消费等功能, 还具有养育和教育下一代的这一重要功能。不同家庭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对儿童的心智发展有着巨大影响, 人们在关心孩子的教育状况的同时, 也越来越关注家庭生活对孩子的影响。中韩两国在家庭的理念上有许多一脉相承的地方, 《爸爸去哪儿》节目组就是看到了韩版《爸爸!我们去哪儿?》将视角对准亲子关系之后获得的成功, 才将这个中国同样关注却还是空白的综艺视角从韩国直接引进中国。

2.2 优质的播出平台

《爸爸去哪儿》播出的平台是湖南卫视。湖南卫视在收视率排名中, 一直是业界的佼佼者, 收视率排名省级卫视第一, 全国第二, 是仅次于CCTV1的电视台, 有着相当扎实的群众基础。据统计, 在按收视人群排位中, 湖南卫视的电视影响力也位居第二, 其中15~24岁尤为突出。温达尔在“使用与满足”理论中关于媒介效果的“对媒介的依赖”提出, 人们越是渴望从媒体那里获得满足或认为他们获得了满足, 就会越依赖这个媒体。湖南卫视通过多年悉心经营, 成功推出了《超级女声》、《快乐大本营》、《天天向上》、《我是歌手》等一批广为人知的节目, 这些节目可谓是伴随了一代人的成长, 在中国电视综艺界都具有很好的口碑, 确立了娱乐传媒的强势品牌地位。通过以往的节目, 湖南卫视积累了大批对湖南卫视有媒介依赖的受众。这批数量极大的受众会固定收看湖南卫视的节目, 并且通过口碑传播, 还能进一步帮助推广节目。《爸爸去哪儿》在湖南卫视这一优质的平台播出, 为节目的热播提供了客观条件。

2.3 精良的节目制作

《爸爸去哪儿》精良的制作为节目的质量提供了保障, 满足了受众内心对节目的期待。该节目是由制作《变形计》的谢涤葵团队打造, 《我是歌手》金牌制作人洪涛监制的。据湖南卫视官方资料显示, 为了能达到最好拍摄效果, 现场加上监控共有40多个机位, 每期90分钟的节目是从近1000个小时的素材中剪辑出来的。现场各工种人员加起来有100余人, 包括制片、摄像、现场导演、编剧, 甚至医疗团队。《爸爸去哪儿》由韩国引进, 无论是节目设置, 还是拍摄手法都有韩国方面进行指导, 湖南卫视抓住此机会, 学习了韩国节目画面更加生动、活泼有趣味的特点。其中受众能直接观看到的有趣夸张的字幕就十分有特色。字幕并非按照传统都安排在屏幕底部, 而是将一些字幕设置成闪烁或者放大, 放在人物周围, 不仅解释了画面, 还将许多隐藏的笑点了出来, 产生了喜剧效果。如田亮叫女儿“Cindy”的时候, 由于发音不准, 总是发成“森碟”, 节目组特地为此配上了有趣的字幕, 连田亮自己看了以后都笑称“字幕组太有智慧了”。

2.4 微博互动的助推

“相比传统营销, 微博营销最大的特点在于裂变式的反应, 而微博名人, 可以说是这个营销的重中之重。如果说微博营销可以引起爆炸般的反应, 那微博名人就是点燃这个火药桶的引线” (禹卫华, 2012) 。微博已经成了当今传播讯息最快的平台之一, 任何人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爸爸去哪儿》节目播出后, 五位“星爸”甚至是“星妈”都通过微博与粉丝互动, 积极晒宝贝们的生活照, 增强了节目的影响力。除此之外, “女汉子”、“黑米”、“奥特蛋”、“国民情侣”、“打豆豆”、“寇静一定拯救了银河系”等与节目相关的话题也成了微博上的热门话题。其反响剧烈, 可见一斑。

在节目播出之后, 《爸爸去哪儿》的官方微博也在短期内吸引了近250万粉丝的关注, 截至作者写稿时, 《爸爸去哪儿》官方微博的粉丝数量已经达到465万之多。微博的互动环节在后期的反馈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方面受众可以在官方微博中看到一些没有在节目中播出的花絮, 满足已经收看过节目的受众的后续期待。另一方面, 微博经过明星间的互相转发, 产生辐射效应, 再影响各自的粉丝, 增加了节目受众的数量, 又导致了收看每期节目的受众越来越多, 收视率也越来越高, 口碑传播和人际传播也成了节目宣传的一部分。

3. 对《爸爸去哪儿》的反思及其存在的问题

3.1 节目引发的反思

在三天两夜的生活体验中, 爸爸们在照顾宝贝们饮食起居期间流露出来的真情实感, 让受众感受到了真切的温暖和满满的正能量。例如田亮为了满足女儿滑沙的愿望, 他默默地在女儿身后保驾护航, 不顾自身危险从60多米高的沙坡上跟着女儿的滑沙板一路冲下来。正是这样一些微小的细节, 虽然是普通父母对待孩子最真实的常态, 但透过荧幕, 给了受众太多的温暖与感动。更重要的是, 该节目以一种娱乐化的方式, 引发了社会大众对于亲子教育的广泛思考, 凸显了娱乐节目本身以外的价值。

亲子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之一, 但是处理好亲子关系却是一种极具挑战性的课题。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快, 生活压力大, 在家庭中肩负更多责任的父亲更多地把精力和时间放在自己的事业上, 忽略了和孩子的沟通交流, 父亲与孩子单独相处生活更是少之又少。父爱本该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但现在父爱的缺失成了现代社会的普遍状态。《爸爸去哪儿》以明星亲子秀的方式向社会传达出亲子互动、父子 (女) 共同成长的意义, 也使得一些父亲开始反思自己与孩子之间的关系。《爸爸去哪儿》的热播不仅是一场收视率的大狂欢, 而且体现出了人文关怀的态度和立场。

在节目引发的关于教育模式的探讨中, 不同于传统探讨亲子教育的严肃色彩, 节目更多的是引导人们在不同家庭亲子互动中反思教育的模式是否恰当:是主张兄弟式的张亮好, 还是主张权威式的郭涛好, 是大陆的教育模式好, 还是香港、台湾的教育方式好, 等等。受众还会关注父子 (女) 相处中的一些小细节, 在观看的同时反思在日常生活中自己的教育是否存在疏忽。

3.2 节目存在的问题

令人耳目一新的《爸爸去哪儿》掀起了收视狂潮, 同时引发了大家的广泛思考, 但同时存在一些非议。参加《爸爸去哪儿》的“萌娃”们, 大部分都是第一次出现在公众的视线中。在参加节目之前, 虽然自己的爸爸是明星, 但是孩子的生活还是和一般儿童一样的, 在普通幼儿园、小学上学, 有小伙伴一同玩耍。但是通过节目成名以后, 大众的目光都追随着这些“萌娃”, 注意他们的一举一动, 媒体还会将他们生活中的一言一行报道出来。一方面, 如果都是正面的新闻, 则会使孩子认为自己非常优秀, 很是成功, 已经不需要和别的孩子一样努力就可以得到大家的关注, 容易导致孩子变得狂妄自大、不思进取。另一方面, 如果很多负面的报道被孩子知晓, 那会对孩子的内心造成极大的创伤, 儿童的心灵比较脆弱, 铺天盖地的责骂对孩子的成长会起到毁灭性的的打击。

在第一季节目播出之后, 五位“萌娃”的人气爆棚, 随之而来的是无数的广告和通告等的邀约。除了郭涛表示不愿意孩子过早地进入娱乐圈外, 其他几位“萌娃”都接拍了广告、电影。代言费和片酬也都是“天价”, 其中王诗玲就以七位数接拍了首个广告, 如想让一家三口一起代言, 代言费更要高达1500万元。这不禁让人有所怀疑, 孩子是否已经成了父母的印钞机, “天价”的代言费会不会对孩子的金钱观造成负面影响。孩子并不是父母手中的木偶, 在孩子还没有判断能力的时候, 父母就替他做了人生的规划:进军娱乐圈, 让孩子整个暴露在公共媒体面前, 这对孩子是极大的不公平。

“望子成龙, 望女成凤”是自古以来, 中华大部分父母们的夙愿, 但过早成名, 对孩子的成长和日常的生活势必会造成影响。作为一档综艺节目, 《爸爸去哪儿》无法回避其本质属性所带来的问题, 那是否要让孩子参加这类节目, 就是明星父母们应该慎重考虑的问题了。

摘要:亲子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引自韩国, 在做了适当的本土化创新后, 一经播出就引爆了一轮收视热潮, 得到广泛好评。通过研究分析了该节目大获成功的四个原因:节目引自东亚文化圈、优质的播出平台、精良的节目制作、微博互动的助推。节目热播现象引发了一些关于亲子教育思考, 文章探讨了该节目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爸爸去哪儿》,亲子教育,湖南卫视

参考文献

[1]吕景舜, 余晓泓.湖南卫视品牌发展策略及启示.现代经济, 2008:7 (13) .

[2]禹卫华.微博虚假信息传播的新问题与应对——以“微博打拐”事件为例.新闻记者, 2011 (05) .

[3]萧研.《爸爸去哪儿》海外引进之路.法人, 2013 (12) .

[4]童真, 董锋.寓教于乐寓学于乐——从媒介功能看韩国《爸爸去哪儿啊》的成功.南方电视学刊, 2013 (05) .

[5]王楠楠.明星真人秀节目发展探微——《爸爸去哪儿》热播引发的几点思考.新闻世界, 2014 (01) .

8.让反思引领我们走向成熟 篇八

首先,板书设计在教学中没有受到大多数教师高度重视,其实,好的板书是课堂的窗口,它既能体现教师巧妙的构思,又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它是一种教学艺术的美,是教学内在的和外在的美的统一,是教学美的创造和欣赏的统一。其实,板书的特点就是:板书工整,内容简练,结构性强,重点突出。板书的书写是教学设计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它要求一个教师心理要有大局观和对教学设计的整体把握及清晰认识。板书要求的就是:主要内容要完整保留,使学生对全节课的内容有一个连贯的全面认识。利于教师在最后阶段对知识的复习、巩固、整理、总结和提高。结构要与讲授的内容一致,具有揭示教学主要内容的作用。结构设计要新颖,利于激发学习兴趣;板书的文字、图表要美观;各种颜色粉笔可以搭配运用,突出板书的层次,知识的重难点、图形的脉络及题中的数量关系等。这一点,很多老师不是很在意,常常觉得板书的实际作用不是很大,其实板书恰恰是更有利于学生在课堂教学即将结束之际全面整理和加深所学知识的一个机会和方法。

其次,教学后记很多教师也没有能够给予足够的重视,认真回顾教学全程并及时地记录下来,能很好推动教学水平和个人业务能力提高。我个人常常在课后进行反思,在教案上认真记录每天教学心得体会,哪怕是只言片语也给我的教学做了最好的诠释。客观地总结自己课堂教学中得与失、课前准备中的成功与不足,虽然文字不是很多,但却是很实在地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系统的反思,几年下来,我已经写出了几本的教学心得体会,体会也越来越深,教学水平在反思中也水涨船高。实际上,课堂教学中林林种种都是在体现教师自己以往所做的一切,学生表现的好与坏与你的带动和引导以及教师本人课堂的驾驭能力有直接的关系。学生课堂是否活跃与教师教学风格也是密切相关的。学生不积极、不主动,教师应该多在自己的身上进行反思。课堂气氛、学习氛围主要是依靠教师来营造,它反应的是老师课内课外与学生的互动的程度,体现的是老师的教学能力,包括你的课前设计与准备,课上的灵活驾驭,课后的积极反思与调整。这也是教师教学基本功的一种体现。

我觉得“反思”是一种简单有效、值得推介的教学形式。当一个老师在走出课堂之际,在办公室偶坐片刻休息之时,对自己刚刚经历的课堂教学作个简单的“回放”或“检索”,问上一两个问题,略作思考。下一节上课铃声未响之前,在备课本上或是在课文旁注一注、写几句,抑或留住精彩,抑或暂搁困惑,也可只言片语记下顿悟和思索――因为当时你没有那么多的工夫去好好的记录和整理。而这些真切的感受往往是稍纵即逝的,它会在你匆匆准备下一节课时,在你一天忙碌的改作、辅导中不知不觉地溜走了,或是在你若干天后坐下來有心整理时,你可能已记不起什么来了。因为印象特别深刻、铭记不忘的教学故事,在平常的教学工作中总是不可多得的,也是不可渴求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成功源于习惯,细节决定成败”。如果当“反思”成为我们老师的习惯,它将是老师专业成长的一条“绿色通道”,在不断的反思中提升教学的智慧,在不断的反思中走向和谐的课堂,走向一个令人注目的教学高度。

教学反思,无论是一份精彩的记录、还是一丝遗憾的感慨,或是一点灵感和触动,它们的珍贵之处是都来自课堂、来自学生、来自教师自己的教学经历,来自于课堂现场的忠实记录,来自那一份无法复制的瞬间,不断的反思会让教师更好地尊重学情,更好地关注学生。归根结底,反思的初衷与最终目的是两句话:问的都是你的学生学得怎么样?为的都是你的学生学得能更好。当一个老师心中装满学生的发展的时候,就不会为教学生涯的周而复始而忘记了每四十分钟都是学生生命的一个旅程,不会为追求课堂的唯美而忽略了学生的感受,不会为个人的作秀而淡忘了学生是主体,不会为课堂的表面精彩而忽视了学生的发展。

多年的教学实践和不断的教学反思,让我学习到了很多老师的教学长处,也看到了别人和自己的教学不足,我们不仅要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各个环节,重要的是还要不断反思我们的教学行为和教学艺术等诸多方面,以期全面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由于长年身处教学第一线,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感觉:那就是一般的道理学生都明白,课堂上讲者觉得上课沉重,听者觉得是个负担。基于这样的认识:学生在不同的情况下,一般会处于什么样的心理状态之中;当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时,针对不同的学生,教师应采取什么样的方式予以帮助,并能收到实效。同时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行为究竟可能会给学生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所有这些问题就都摆在了我的面前,如何让课堂生动起来,如何让学生积极地投身到学习中来,变成了我不断思考的问题。通过不断的反思,我认为面对现在的学生,教师需要投入和付出的不仅仅是时间、精力和脑力,还有感情也就是教师的爱。爱学生是和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连在一起的。学生需要老师的抚慰,盼望老师的理解,同时更害怕受到来自老师的伤害。所以和学生相处,必须用真心去面对所有的学生,改变教师过于师道尊严的形象,我常常想如果有一天把我们的课堂教学全程录像,课后再回放给自己看,我相信我们自己都会被自己震惊:严肃,死板,冷酷,缺少欢笑,理解更缺少鼓励,尤为缺少的是师生的平等。我们常会被很多公开课的教师在赛课的舞台上所打动,就是他们把笑容和宽容,把平等和激励,把理解和关爱带给了学生。我们老师自己在学生时代都会有很多的感动和感激,那就是某一位老师也许不经意的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温暖的话语,一声真诚的期盼就改变了我们人生很多。在多年来的教学中,我常常把自己放在学生中间,俯下身去聆听他们的所思所想,很多的时候在被学生们感动着。我的学生经常在黑板上,作业本中的小纸条上向我传达各种心声,这些来自孩子们的声音恰恰被我融到了我的教学设计中,体现在了方法上。以我的经历来看,我的教案,教学设计是我和学生们同完成的。我自己正是在反思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更是在反思中的过程中,逐步成长并走向成熟。

我记得国外一位教育专家有过一个公式很能说明问题: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试想一下,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具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还有人说过:写一辈子教案不会成为名师,但是写三年教学反思会让自己成为名师,这句话有些夸张,但是我想也正是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反思自己,才会找到提高的方法和途径。

上一篇:清洁生产培训心得下一篇:月度目标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