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质量检验管理制度

2024-06-20

过程质量检验管理制度(共8篇)

1.过程质量检验管理制度 篇一

[质量管理]生产过程质量管理措施有哪些?

任何企业,在面临生产旺季的时候,总会存在质与量的选择。要么求一时之利而毁企业之发展前程;要么顾及质量、精心耕耘。如果产品质量一旦出现问题,不但会增加返工而产生的额外成本的增加,更会遭致客户投诉,直接影响了公司的经济效益,损害公司的名誉。因此,加强企业产品质量管理势在必严。

一、生产过程的质量管理

工业生产的全过程是指从市场调查开始,经过产品开发设计,产品工艺准备,原材料采购,生产组织、控制、检验、包装入库到销售、服务等一系列过程。即构思、生产理想的产品,将产品推向社会,向用户提供使用价值。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就是全过程的质量管理,通过提高各个环节的工作质量,来保证产品的质量。

衡量生产过程优劣的标准是:高产、优质、低耗。也可以说是多快好省,其量化的指标体现在投入产出率。在生产过程中,企业管理者力求以最少的劳动耗费(包括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生产出尽可能多的满足用户需要的产品。对我们来讲,就是以最少的成本生产出满足公司品质要求的产品。

要实现生产过程的这个目标,一是各个生产要素,人、财、物、信息等在质和量上满足生产产品的需要,这是组织好生产过程的前提基础条件。因此,生产管理必须从基础条件入手。二是要使各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处于最佳的结合状态,按照产品生产工艺要求组成一个彼此联系的、密切协作的、有序的、效率高的完整体系。要保证最佳的结合状态,其中具有丰富的管理内涵,它必须通过一系列的技术方法和管理措施,运用计划、组织、控制的职能得以实施和实现。我们近期推行的5S管理以及将要推行的全面质量管理,都是完善我们管理水平的具体措施。

生产过程质量管理的任务,就是实现符合性质量,使生产出来的产品符合设计要求的产品标准。经检验符合标准的是合格品,不符合标准的是次品或废品。检验产品是全体管理人员以及全体员工共同的任务,当然更是QC人员的职责。

二、生产过程质量管理措施

1、坚持按标准组织生产。标准化工作是质量管理的重要前提,是实现管理规范化的需要,“不讲规矩不成方圆”。企业的标准分为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工作标准实际上是从管理标准中分离出来的,是管理标准的一部分。技术标准主要分为原材料辅助材料标准、工艺工装标准、半成品标准、产成品标准、包装标准、检验标准等。它是沿着产品形成这根线环环控制投入各工序物料的质量,层层把关设卡,使生产过程处于受控状态。在技术标准体系中,各个标准都是以产品标准为核心而展开的,都是为了达到产成品标准服务的。我们公司的工作标准中的生产工序流程和办房吓数,具有随意改动性,这是必须加以重视完善的一个问题。

管理标准是规范人的行为、规范人与人的关系、规范人与物的关系,是为提高工作质量、保证产品质量服务的。它包括产品工艺规程、操作规程和经济责任制等。企业标准化的程度,反映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企业要保证产品质量,首先要建立健全各种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力求配套。二是要严格执行标准,把生产过程中物料的质量、人的工作质量给予规范,严格考核,奖罚兑现。三是要不断修订改善标准,贯彻实现新标准,保证标准的先进性。

2、强化质量检验机制

质量检验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以下职能:一是保证的职能,也就是把关的职能。通过对原材料、半成品的检验,鉴别、分选、剔除不合格品,并决定该产品或该批产品是否接收。保证不合格的原材料不投产,不合格的半成品不转入下道工序,不合格的产品不出厂;二是预防的职能。通过质量检验获得的信息和数据,为控制提供依据,发现质量问题,找出原因及时排除,预防或减少不合格产品的产生;三是报告的职能。质量检验部门将质量信息、质量问题及时向厂长或上级有关部门报告,为提高质量,加强管理提供必要的质量信息。

要提高质量检验工作,一是需要建立健全质量检验机构,配备能满足生产需要的质量检验人员和设备、设施;二是要建立健全质量检验制度,从原材料进厂到产成品出厂都要实行层层把关,做原始记录,生产工人和检验人员责任分明,实行质量追踪。同时要把生产工人和检验人员职能紧密结合起来,检验人员不但要负责质检,还有指导生产工人的职能。生产工人不能只管生产,自己生产出来的产品自己要先进行检验,要实行自检、互检、专检三者相结合;三是要树立质量检验机构的权威。质量检验机构必须在厂长的直接领导下,任何部门和人员都不能干预,经过质量检验部门确认的不合格的原材料不准进厂,不合格的半成品不能流到下一道工序,不合格的产品不许出厂。

3、实行质量否决权

产品质量靠工作质量来保证,工作质量的好坏主要是人的问题。因此,如何挖掘人的积极因素,健全质量管理机制和约束机制,是质量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质量责任制或以质量为核心的经济责任制是提高人的工作质量的重要手段。质量管理在企业各项管理在占有重要地位,这是因为企业的重要任务就是生产产品,为社会提供使用价值,同时获得自己经济效益。质量责任制的核心就是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生产人员在质量问题上实行责、权、利相结合。作为生产过程质量管理,首先要对各个岗位及人员分析质量职能,即明确在质量问题上各自负什么责任,工作的标准是什么。其次,要把岗位人员的产品质量与经济利益紧密挂钩,兑现奖罚。对长期优胜者给予重奖,对玩忽职守造成质量损失的除不计工资外,还处以赔偿或其它处分。

此外,为突出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还要实行质量否决。就是把质量指标作为考核干部职工的一项硬指标,其它工作不管做得如何好,只要在质量问题上出了问题,在评选先进、晋升、晋级等荣誉项目时实行一票否决。

4、抓住影响产品质量的关键因素,设置质量管理点或质量控制点。

质量管理点(控制点)的含义是生产制造现场在一定时期、一定的条件下对需要重点控制的质量特性、关键部位、薄弱环节以及主要因素等采取的特殊管理措施和办法,实行强化管理,使工厂处于很好的控制状态,保证规定的质量要求。加强这方面的管理,需要专业管理人员对企业整体作出系统分析,找出重点部位和薄弱环节并加以控制。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是一个企业整体素质的展示,也是一个企业综合实力的体现。伴随人类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顾客对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因此,企业要想长期稳定发展,必须围绕质量这个核心开展生产,加强产品质量管理,借以生产出高品质的产品,让企业领导放心,让我们的客户称心!

2.过程质量检验管理制度 篇二

1 我国建筑施工项目质量管理现状

1.1 建筑施工项目质量体系

在多数项目上未能得到真正有效运行, 程序文件得不到有效贯彻执行。在这些工程项目上, 具体有如下表现:施工组织设计及施工方案编制欠针对性, 施工作业指导书不能紧贴作业面。每个工程都有各自的特点, 但有些项目部却照搬方案;材料进场检验及试验不到位, 致使有不符合要求的材料被使用;工程技术交底笼统、形式化;过程检验不规范, 作业人员以完工为目的, 质量好坏不管, 而项目质检员又未能尽责;质量控制点的设置与管理不合理、不规范, 关键、重点部位有失控现象;工程质量检验评定不客观、不及时。

1.2 各参建单位的人员问题

施工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少、施工人员未经岗前培训盲目上岗, 严重制约、影响建筑业健康发展和工程质量, 成为保证、提高质量一大障碍;监理单位人员监督力度欠缺, 由于监理人员多数受雇于建设单位, 导致独立发挥职能不够, 权威性不强, 监管不力。

1.3 建筑施工企业法律意识淡薄

在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及其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标准的颁布实施, 既明确建筑施工企业的责任和义务, 同时也明确了施工企业在工程技术、质量管理中的操作程序和规范。但一些施工企业由于法律意识淡薄, 法制观念弱化, 在施工活动中违反操作, 不按图施工, 不按顺序施工, 技术措施不当, 甚至偷工减料, 由此造成工程质量低劣, 质量事故不断发生。

2 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措施

2.1 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

质量管理体系是为实现质量保证所需的组织结构、程序、过程和资源。施工单位在开工前必须对工程质量形成的全过程及所有的质量活动进行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并形成质量手册、作业指导书等, 明确质量管理体系人员, 并对难点进行专项施工组织设计, 对可能发生的情况写出应变措施, 报监理单位审批同意方可实施。整个工程应实施项目经理负责制, 工程责任层层落实到人;在施工前应作好各施工员、班组长的层层技术交底, 并配备专职的质量检查人员;在每一道工序进行中, 必须坚持自检、互检、交接检, 完工以后, 再由专项质检员检查, 然后在自检合格基础上, 向监理申请验收, 质监部门抽检合格后方可进入下道工序。对于原材料的使用必须坚持先检后用, 杜绝了不合格产品进人施工现场, 以避免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2.2 有效加大监督执法力度, 确保工程质量

当前条件下, 加强工程质量监督工作是提高建设工程质量的最为有效的措施之一。国家颁布了一系列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法规, 确保了工程质量监督工作有法可依。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都应给予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确保监督工作的全面开展。工程质量监督和管理机构要加大对工程建设全过程质量的监管, 尤其要加大对工程质量的违法违规行为的执法力度, 使工程参建单位牢固树立质量意识。监督过程中一旦发现违法违规行为, 要依法严肃处理, 切实做到违法必究。认真对待现场质量检测工作施工现场质量检测是质量控制最具体的体现和操作, 其工作的严格程度、科学程度和细致程度直接影响着建筑工程的质量。

2.3 提高人员素质是提高工程质量管理的根本保证

要从根本上提高工程质量管理水平, 归根结底必须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 科学技术是由人来创新的, 制度也是通过人去制定和执行的, 只有提高人员的素质, 才能使新技术、新方法和政策法规得以应用和贯彻实施, 才能进一步提高建筑工程质量。加强人员的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 使其不断在建筑工程建设实践中得到锻炼, 以提高人员的决策能力、组织能力、指挥能力、判断能力和应变能力。这样有了高素质的工程管理人员, 加上实施工程全程管理和加大工程质量监督与执法力度, 就可以保证工程的质量。

2.4 适当提高质量通病的易发部分工程的造价

从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的状况出发, 国家的建筑工程质量标准还是比较低的, 有的工程造价也比较低, 在短期内大幅提高工程造价存在困难, 但对一些由于造价较低而易出现工程质量问题的部位, 应适当提高工程造价, 有关管理部门应重视, 杜绝一味地降低工程造价, 而忽视工程质量的现象。

3 建筑工程施工过程质量控制要点

3.1 坚持以预防控制为主、技术措施先行的质量控制方法

对工程难点组织技术攻关, 针对易出现的质量通病拿出预防方案。例如, 对在小区建设初期, 框架结构易出现梁柱部位与砌体之间的抹灰开裂问题, 采用砌体二次砌筑并加钢丝网的技术措施。对外墙易出现的渗漏问题除在外墙抹灰时掺加防水剂外, 在外墙涂料的选择上还特别注重选用具有防水性能的涂料。根据工程特点做出有针对性的技术措施, 有效地控制了质量通病, 从而达到较好的质量效果。

3.2 建立并完善工序质量控制制度

1) “三检制”和检查验收制度:在施工过程中应做到检查上道工序、保障本道工序、服务下道工序, 做好自检、互检、交接检;遵循分包自检、总包复检、监理验收的三级检查制度;严格工序管理, 认真做好隐蔽工程的检测和记录。

2) 实行挂牌制度:实行技术交底挂牌;施工部位挂牌;操作管理制度挂牌;半成品、成品挂牌, 以明确责任。充分调动每个人员的主观因素, 挖掘和发挥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质量意识, 即在各个部位的作业完成后, 在墙上将作业班组和个人的名字、作业状态、质量检查和评定结果进行标注, 从而激发责任感, 加强监督, 增强质量意识。

3.3 重点把好材料及设备质量关, 必须做到“先检后用”

1) 择优选购, 不要采购生产厂家不清、质量不明的建筑材料、制品或设备。2) 购入的材料、制品在使用前, 必须严格按规定进行质量检验和检测, 合格后方可使用。

4 结语

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 只有认真负责地做好各个环节的工作, 才能真正搞好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对于目前建筑工程中存在的质量问题, 必须从政府、企业等各个方面找原因, 认真分析, 不断进行改进和加以完善, 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建筑工程质量, 为社会创造高品质的建筑工程。

摘要:建筑工程是一项量大面广的社会系统工程, 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利用工程项目中质量管理的各项措施, 加强施工过程质量控制, 是消除质量通病, 提高施工项目质量的关键环节。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管理,质量控制

参考文献

[1]韩志国.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制的使命[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2.

3.过程质量检验管理制度 篇三

[关键词]教学管理 过程管理 人才培养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 G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9-0171-04

教学过程管理是一个传统的话题,培养目标和过程的相互关联决定了加强过程管理的必要性,其贯穿于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之中。过程管理中涉及的因素和环节很多,并在深化教学改革及教学条件不断改善的过程中产生变化,各种因素和环节对整体教学质量都会产生影响,忽视或削弱任何环节的管理,都会直接影响到整体教育质量的持续提高,出现人才培养质量的下滑,直接影响到培养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就业率,进而影响到学校招生、学校的评价指标和评价结果。因此,对教学过程中影响教学质量的各个因素加强严格而科学的管理始终不能松懈。由于现代大学生独生子女偏多,存在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和自我构建合理知识结构的能力不够、价值观念不成熟等多种因素[1] [2],即使学分制教育模式也要加强过程管理[3],注重预防,培养过程中每个环节质量得到保证时,人才培养的最终质量才会得到保障。

一、加强制度建设,规范教学过程管理

教学规章制度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保障,制度建设的导向作用就是要达到教师的主要精力投入教学工作并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管理人员的主要精力投入管理和服务工作、学生的主要精力投入学习的目的。[4]

教学规章制度即各方面的运行管理规定和要求,分为管理和过程操作两部分。管理部分包括教学管理、教学研究、教学质量管理、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学生管理、学籍管理、学位管理、教务管理、实践教学管理、教材建设及管理等多方面的教学规章制度。过程操作包括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简介等实施课程教学的基本文件。教学管理制度是优化教学管理的必要条件,各项规章制度必须严格执行和严格考核。如,教学工作的定员、定额、定质、定量和定时间的岗位责任制度;教学单位一把手为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制度;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制度;师德教风建设制度;中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制度;课程首席教师制度;实践教学制度;学风建设制度;教学工作奖励制度;教学工作考核一票否决制,若相关职能部门和各学院在教学管理中出现严重教学管理事故,取消其年终教学工作考核评优资格;教学工作例会制,学校每个月一次,学院隔周召开系主任例会;领导干部和教师听课制,将听课情况纳入干部和教师个人工作年度考核;课堂教学质量的专家听课评价制,对专家们指出的问题要求认真整改;学生网上评教制度,制订了学生网上评教办法,学生定期评教;学生教学信息反馈制度,在学生中聘任教学信息员,由公开身份和不公开身份的教学信息反馈员组成,定期召开座谈会,及时了解学生的意见,不断改进教学工作,并将有关材料留存备查;实行教学状态信息发布制度,学校定期发行教学工作简报,发布各教学单位的教学状态数据;建立和完善教学检查制度,坚持以常规检查为主,开学检查、专项检查和期中检查为辅的原则,常规检查由各教学单位组织安排,开展日常事务性检查,直接参与教学活动,开学检查、专项检查和期中检查由教务处组织实施,开展教学检查的重点在于总结经验,查找问题,以利于采取措施及时整改。制度建设有利于建立正常教学秩序,有利于协调各方关系,实行依法治校,以法治教,提高管理效能,保障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积极推进信息化管理,提高过程管理效率

现代高校管理发展已日趋精细,教学信息作为一种资源在高校教学管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教学信息具有量大、离散度高、更新速度快、涉及面广等特点,直接影响教学管理效率和人才培养质量。教学信息化管理使教学过程管理更加规范、精准、时效、信息共享。抓教学信息化管理,包括教学管理队伍建设、计算机及网络配置、完善的教学管理文件及网络化教学信息管理软件、信息交流平台等方面。教学管理人员除了熟悉教学管理文件,热爱本职工作,具有较强责任心和细心外,还应具有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熟练操作常用办公软件和教学管理专用系统,能完成教学信息的处理及分析。通过网络化满足师生及家长校内外访问,软件功能满足学校现有各项教学管理工作需要,界面友好操作性强及系统维护简单,用户角色全面囊括各级教学工作者和学生,升级改造便捷,网站访问容纳量大,学生集中选课时段快捷无拥堵。教学管理人员之间利用其他群体交流的网络平台如QQ群、移动飞信群,网络课程中心,学校内部办公网络系统等等完成众多的需要沟通和协调的事务性工作,提高工作和管理效率。教学过程中各类报表繁多,把报表建立网络化信息库,需要的报表直接从网上下载填表打印签字跑程序备案,不需打印的直接在网上查阅即可,节约纸张和成本。比如,教师课表,进度表,调课申请表、学生增删选课申请表、课程替换表、学籍异动处理表等等。

三、学、教、管协同工作,持续提升教学质量

学、教、管之间要求主次分明,目标明确,职能与责任清楚,分工合作,互为关联,共同完成教学过程管理。

(一)学是前提。学生对所学习的东西和所做的与学习有关的事情应感兴趣,有热情,有自觉性,有自我控制能力。比如学分制下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灵活选择自己的学习进程,课前预习与阅读,课堂参与、现场实做,课后讨论、复习、作业、提问,考试,总结,各种实践教环节,参与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学校有益的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等。实际上,运行过程中,会出现一些情况,如:由于约束机制减轻了,选择面宽了,分类指导不到位等原因,导致学生不知道如何去选择;管理和监控没跟上导致部分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有所下降;由于外部社会环境的变化,更具吸引力,部分学生出现较严重厌学、逃课现象,等等。因此,在对学生如何根据自身情况合理选课加强指导的同时,对那些学习自觉性较差或自我控制能力弱或基础差、学习比较吃力的学生在学习方法上加强指导,对学习过程加强监控。

1.加强学生选课环节的指导,积极发挥学业导师在学生学习和选课方面的指导作用。帮助学生了解本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情况、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发展方向和前沿知识,根据个体情况和特点,确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及先后修读顺序。

2.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及对学习过程的监控。坚持对大学生进行指导、管理及一定的监控,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状况和生活状况,跟踪学风,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克服松懈思想,培养自主自律意识,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在思想道德、知识、能力、身体健康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和快速提升。

3.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管理。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深化对学习过程的质量控制管理,对学生提出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和步骤要求,并按学习质量要求进行检查、评估,及时纠正质量偏差。要求学生树立良好学风,积极配合教师科学教学法,使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训练和培养。

(二)教是关键。教师在人才培养过程所有教学活动中始终起主导作用,教师的工作特点具有示范性、教育性、工作内容复杂性和创造性、工作方式的个体性和独立性,在与学生相处过程中通过自身的德、才、学、识熏陶感染他们,影响教育他们。因此,需要不断加强教师良好的教风、师德、师风和强烈责任心的建设管理,端正教师的教学态度,加强教师的基本功培训,从各方面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提高其授课技能和水平,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教师的教学应教会学生学习和发现,注重知识更新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将所讲概念、关键内容准确地传授给学生,并加强课堂秩序管理,合理安排时间进行辅导,针对教学重点布置和认真批改作业,传授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方法,指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实战能力。[3] [4] [5]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需要不断改革,以多元化的方式培养人才,努力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打基础。加强启发式、研究式、讨论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的小班上课,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6]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习方法的设计者、教学环境的营造者、教学的引导者,师生平等,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探索,与教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多种学术观点并开展讨论,追踪本学科领域最新进展,注重培养学生兴趣、主动性和创造性,训练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动手能力、判断能力、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的能力。我们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了研讨与探究课程群作为创新学分,鼓励学生参与各种竞赛,如“全国方程式赛车”、“节能赛车”、“智能赛车”、“交通科技大赛”、“挑战杯、“电子设计大赛”、“数学建模”、“机器人大赛”等科技实践活动,推行大学生参与教师科学研究项目或自主确定选题开展研究,进行初步的探索性研究工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挥课外教学的积极作用,充分地利用校园网、课程中心、易班、电子图书室、多媒体教室等数字化教学和管理平台,开展多种形式、多种途径的教学模式,进一步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服务。

教研活动对于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必须有计划有内容在固定时间开展教研活动[5],加强教研活动管理。学期初应制订学期教研活动主题计划,至少两周过一次教研活动,教研活动中由老师进行主题发言,共同讨论。教研活动的形式可以适当灵活,如集中进行、教学沙龙研讨等形式。教研活动必须有考勤记载,有详尽的活动情况记录等以备检查和存档。

教师的备课非常重要,应加强备课管理,切实做到提高教学质量。[7]多位老师上同一个代码的课程,组成本课程的教学小组,开展有活动计划及实施意见的集体备课,课程主管负责组织和实施,教学效果通过本课程的统考来评价。在课程教学进程中,间周一次,课程小组开展讨论和交流经验活动,及时处理发现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在下一阶段实施。集体备课有利于教师教学队伍建设,特别是对青年教师和新上课教师有带动和指导作用,对他们在教学上的成长大有好处[8],保障了本课程的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

加强实验过程的管理,避免重理论,轻实验的现象。实验内容、学时、方案必须严格讨论确定,严格执行实验课程安排和指导,控制实验小组人数,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兴趣、习惯和动手能力。学生认真撰写实验报告,指导教师需认真批改报告,及时反馈和指导学生。加大设计性、综合性与创新性实验开出率,开展实验技能竞赛和评比活动,完善实验考核体系,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自拟方案、设计方法和步骤、不俱困难和失败,逐步形成科学严谨的实验态度、积极探索的实验精神和勇于创新的实验能力。让大学生尽早进入实验室,整合与优化配置实践教学资源,深化管理模式改革,实现实验室资源共享,增加实验室开放时间,提高设备利用率,使实验室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基地。

(三)管是保证。即教学过程管理,加强管理能促进教学活动的有序和有质量地进行,保证最终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1]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重视教学管理队伍的业务水平和能力的培训,研究新形势下教学管理规律,不断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在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中,注重知识结构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杜绝“因人设课”和“因无人而不设课”。科学处理专业特色共性与学生个体多样性问题。人才培养方案一经确定,应严格执行,并保持其相对稳定性,不能随意调整和修改。

积极推进考风建设,以考风促学风,以教风带学风,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和诚信教育,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勤奋刻苦、自强不息的精神,严格考试管理,严肃考场纪律。创造客观、公平竞争的环境,实行监考责任追究制,坚决遏制考试作弊现象,以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质量。[5] [9]校院两级成立巡视小组坚持考场巡查,学生持证考试,制度上促进监考人员严格、认真地监考。改革由期中和期末考核两次甚至只期末考试一次最终确定学生该课程的学习成绩的考核方式,加大平时考核成绩的权重,将课堂上学生讨论发言、质疑和回答问题、课堂测验、课外练习、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期中考试、平时实验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成绩等与期末考试成绩依照一定的比例,计入课程总评成绩,使之尽可能真实和客观地反映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和实际的知识、能力水平。[9]根据课程特点,考试形式多样化,开卷、闭卷相结合,笔试、口试、答辩、机试多种形式相结合;在纸质考试的同时增加面试和口试,重点考核学生获取新知识及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避免死记硬背。

加强毕业设计(论文)过程的管理与监控,围绕选题、指导、初期检查、中期检查、后期检查、评阅、学院答辩、学校抽查答辩等环节设立明确的规范和标准,在选题、立论、资料搜集、方案比较、设计、调查、实验、总结、结论等方面给学生以具体的指导,选题注重与工程实际紧密结合,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和方法训练,不少于80%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应来自于工程实际项目。

四、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初见成效

加强教学过程管理进一步促进了课程建设和改革,在学生课程学习中初见成效。如,汽车底盘构造A的课程教学,重点改革了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应用性,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采用“引导—探索—实践—掌握”的教学思路组织教学,根据汽车构造课程的特点,结合先进的教学条件,在介绍汽车结构时,采用直观教学法,用大量视频将汽车的结构直观的展现给学生,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阐述工作原理时大量采用二维、三维动画,形象生动的展现汽车构造的工作原理。建立课程题库和实训技能考核规范,改变由一份试卷闭卷考试定该课程成绩的考核方法为过程考核和最后考核两部分构成成绩。其中,过程考核包括课堂练习、平时作业、中期论文、中期考试、课程综合性大作业、同组学生评价等方面,过程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50%,从课程题库抽题闭卷考试方式进行期末考核,考核成绩占50%。这样,改变了以前的老师灌得多、学生被动学习、学生掌握知识不牢、死记内容对付考试、应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差以及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的积极性低、获奖学生人数少等问题和现象,提升了学生对知识的真正掌握度和实践应用能力,效果明显。

加强教学工作过程管理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方面都反映出较好的效果。教学队伍责任意识进一步加强,老师们在上课前的教学准备更加充分,课堂教授的方式方法在向多样化转变,现代教育教学手段的应用意识明显增强,教师能更好地处理开展科研工作和教学工作之间的关系,基本上能做到科研成果服务于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教学队伍从事创新教育的指导水平、能力和人数明显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精神明显增强。近几年,学生参加全国科技活动获奖的数量和级别不断突破,如,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2011和2012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瑞萨杯获全国二等奖;第一届中国大学生方程式赛车比赛获综合第三名,获“赛车最佳造型”等25个单项大奖中的11个单项奖,第二届和第三届也是连连获得佳绩;各届Honda中国节能竞技大赛获西南赛区第一名4项,全国第四名1项;第三届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获西南赛区二等奖和三等奖,获第四、五届或西部赛区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第六届获西南赛区一等奖、二等奖,全国总决赛一等奖、二等奖;中国汽车造型设计大赛获奖,“美新杯”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获奖,“挑战杯”四川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获奖;毕业生就业率平均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等等。学生的这些表现反映出抓教学过程管理在创新性人才培养中发挥了较大作用。

五、结束语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教学过程管理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组成环节,是培养质量的基本保障。科学合理地设计和管理人才培养过程非常有助于培养人才的成长,有助于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进一步促进教育教学整体质量的提高。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进程中需要不断改革和探索新的教育机制及教学模式,不断探讨影响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教学质量的因素以及如何通过教学管理的手段或方法来克服影响教学质量的不利因素,注重预防,在发展中创新,最终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

[ 注 释 ]

[1] 陈一虹.论学分制条件下的高校教学过程管理[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151-152.

[2] 夏韩辉,黄伟萍.论学生管理工作中制度化与人性化的有机融合[J].高教探索,2012(6):30-33.

[3] 马定桂.教学过程管理与教学质量监控[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3):128-130.

[4] 罗云.本科生一般学业自我及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2(8):90-92,78.

[5] 温素平.加强高校教学过程管理提高教学质量[J].高教高职研究,2009(46):190-191.

[6] 曹霞,姚利民,黄书真.提升高校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探讨[J].高教探索,2012(2):70-75.

[7] 贾文忠.教学过程管理应把握的原则[J].教育沙龙,2007:89.

[8] 韦雪艳,纪志成,周萍,陆文君.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影响因素与提高措施实证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0(7):75-78.

[9] 周凌.强化教学过程管理提高教学质量[J].教学管理,2010:38-39.

4.产品过程质量巡检管理规定 篇四

产品过程质量巡检管理规定

1、目的

根据《产品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文件的要求,对生产过程中的关键工序质量及现场设备、物流、工艺参数否稳定正确进行巡检,确保产品质量稳定和产品要求的一致性。

2、范围

适用于对冲压、焊装生产过程中的关键工序的质量控制及现场工装、设备、物流、工艺参数稳定正确的控制。

3、职责

3.1质量部负责编制《产品过程质量巡检管理规定》并执行。

3.2质量部负责日常生产过程巡检工作,定期到各分厂检查关键工序工艺执行情况,每月不少于2次,并将检查结果进行记录。

3.3各分厂工艺技术人员、质量检查员共同参与检查。

4、工作流程

4.1 关键工序工艺执行情况检查

4.1.1由各分厂工艺技术人员在产品过程质量巡检时确认关键工序操作者是否按工艺规定的设备参数进行操作。

4.1.2 由各分厂工艺技术人员在巡检时检查关键工序执行文件的情况,检查执行的文件是否为有效版本,当文件发生更改,关键工序操作文件是否已同步更改。

4.1.3 各分厂工艺技术人员在产品过程质量巡检时,如若发现产品质量处于不稳定状态,应协同操作人员进行分析,查找问题所在协同制定措施,确保产品过程质量稳定。

4.1.4 各分厂工艺技术人员在产品过程质量巡检时,针对操作人员所作记录的及时性、准确性、全面性、清晰性确认,出现不符合规定要求时及时指导、限期整改,其后关注整改情况。4.2 关键工序产品质量巡检

4.2.1 质量部授权检验员配合巡检员、分厂工艺技术人员做好关键工序产品质量巡检。4.2.2 关键工序产品质量巡检依据工序使用的工艺文件、作业指导书进行检查。

4.2.3 检查验证关键工序(质量控制点)产品是否满足工艺参数、工艺产品质量规定要求。-(12)-05 产品过程质量巡检管理规定 版本/修订状态:A/0

4.3 质量部对整改的效果实施跟踪验证,未达到效果则进行下一轮制定整改措施,再验证效果直至闭环。

4.4 对整改措施属敷衍、不重视的单位,质量部视情节纳入考核。

5、记录

5.过程质量检验管理制度 篇五

一、输血护理服务的规定

1、血液必须保存在指定的血库冰箱内,温度应保持在4℃,保存温度不当可能导致血细胞破坏或细菌感染,血液自血库取出后应在30分钟内输入。

2、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和无菌操作技术规程。

3、严格执行双人查对制度。

4、根据医嘱进行输血,应向患者解释输血的目的及过程,要求患者及时报告不良反应。

5、输注两人以上供血者的血液时,应间隔输入少量无菌生理盐水,避免产生免疫反应。

6、输入血液中不可加入其它药品或高渗性或低渗性溶液,以防血液凝聚或溶血。

7、输血过程中密切观察输血反应,尤其是输血开始15分钟,护士应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皮肤变化,密切观察有无先兆输血反应的症状和体征,并及时处理。若出现严重的输血反应,立即停止输血,通知医生抢救处理,余血和输血器送血库,报输血管理委员会。

二、输血过程的质量监控

1、责任护士进行全过程质量监控。从抽血到输血完成的整个细节进行仔细观察并做好记录。

2、护士长或专业组长进行质量控制。

3、护理部督查输血病人的护理记录,并纳入护理质量考核。

三、效果评价及持续改进

1、护理部每半年进行一次对全院所有输血病例质量的成效评价。

2、对每一例输血不良反应进行分析和持续改进。

输血过程中的质控评价流程

1、《临床输血申请单》由经治医生填写,主治医师核准后签字,交护士站采集受血者血样。

2、护士根据输血申请单资料,采集前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病室、床号、血型和诊断后,将标明患者完整信息的标签贴到紫色试管上,再采集受血者血液2毫升注入紫色试管内,上下混均,并填写抽血时间,在《临床科室输血单》上签署采血人姓名。

3、由医务人员或专门人员将受血者血样及《临床输血申请单》送交输血科。

4、送检人员在输血科填写送达时间、姓名性别、病案号、血型、输血前检查等内容,与输血科接收标本者两人共同核对后,双签名确认。

5、取血时医护人员携带病历到血库,与血库人员双方交接核对:

(一)受血者科室、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血型(包括

Rh

因子)、血液成分、血量、有无凝集反应、交叉配血结果;

(二)核对血袋标签:献血者条形码编号、血型(包括

Rh

因子)、血液有效期、色泽。

(三)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液有无溶血及凝块。双方核对无误后,在发血单上双方签字方可发出。

6、血液取回后:

(1)输血前由两名医护人员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标签各项内容,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液颜色是否正常。准确无误在《临床科室输血单》上双签名后方可输血。

(2)输血时,由两名医护人员带病历共同到患者床旁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病室/门急诊、床号、血型等,确认与配血报告相符,再次核对血液后,用符合标准的输血器进行输血。

(3)取回的血应尽快输用,不得自行储血。输血前将血袋内的成分轻轻混匀,避免剧烈震荡,血液内不得加入其它药物,如需稀释只能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

(4)输血前后或连续输用不同供血者的血液时,用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

(5)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7、输血完毕后,交叉配血报告单贴在病历中,将血袋及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送回输血科,输血科记录时间、科室、患者姓名、血袋条码、回送者时间送交人签字,接受者签字并记录时间,血袋在2—6°C冰箱内保存时间不超过24小时。由后勤人员收集后统一销毁,注明收集时间和收集人签字。

流程:

医生填写输血申请单,主治医生审核,交由护士采血

护士查对后采集血样

送输血科,输血科核对后备血

医护人员与输血科医生共同核对后取血

输血前,两名医护人员带病历到床旁核对后输入

输血前后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

输血时应先调慢滴速,观察15分钟无输血反应后遵医嘱调节滴速,有异常情况及时汇报、处理

记录

输血完毕填写记录单,输血不良反应回馈单和血袋送输血科

END

6.质量管理体系之过程方法探讨 篇六

《过程方法在组织管理体系建立与认证审核中的应用与思考》

摘要:本文针对过程方法在组织管理体系建立与认证审核中的应用进行了剖析,指出:过程方法在组织管理体系建立的策划过程、控制过程及改进过程中有不同的应用与要求:

1、在策划阶段有八个方面的工作;

2、在控制阶段有消除异常波动、采用统计技术查找原因,采取措施消除原因,达到过程控制的目的;

3、在改进阶段有三个方面的工作。同时,针对应用与要求,以及所要达到的目的提出了以下解决办法:

1、在组织管理体系建立的策划过程阶段应从十二个方面着手解决,同时,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

2、在组织管理体系建立的控制过程阶段应从五个方面着手解决,同时注意四个方面的问题;

3、在组织管理体系建立的改进过程阶段应从三个方面着手解决。

过程方法在组织管理体系认证审核过程中的策划过程、控制过程及改进过程考虑的问题各有不同:

1、在策划阶段有十二个方面问题须考虑;

2、在控制阶段有五个方面问题须考虑;

3、在改进阶段有四个方面的问题须考虑。并针对考虑的问题与所要达到的目的提出了以下解决办法:

1、在组织管理体系审核过程的策划阶段应从九个方面实施;

2、在组织管理体系审核过程的控制阶段应从五个方面注意;

6、在组织管理体系审核过程的改进阶段应从四个方面落实。

由于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审核均是建立在过程方法的基础上的策划、控制及改进工作,只有通过过程方法分析和策划过程、控制过程和改进过程,才能够将影响管理体系的所有活动和所有环节控制住,确保产品、工作和服务的高质量。同时,在开展管理体系审核活动时,必须着眼于过程方法,把审核活动和相关的资源都作为过程进行管理,通过策划过程、控制过程和改进过程落实各项具体措施,只有这样,才可以更高效地得到期望的结果,保证组织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关键词:过程方法 建立与审核 应用

所谓过程,也就是“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一组彼此相关的资源和活动”。组织系统地识别并管理所采用的过程以及过程的相互作用,称之为“过程方法”。过程方法的目的是:

1、获得持续改进的动态循环,并使组织的总体业绩得到显著的提高。

2、通过识别组织内的关键过程、重点过程,随后加以实施和管理并不断进行持续改进来达到顾客满意。组织应用“过程方法”原则将会获得如下益处:

1、可以促进管理体系的过程实现动态徝环改进,从而不断提高效益。

2、通过识别组织内的关键过程、重点过程,以及关键过程、重点过程的后续开发和持续改进,促进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的形成和提高顾客的满意程度。

3、有利于了解组织的所有过程和这些过程的相互间的关系,更加有效地分配和利用组织的现有资源。

4、组织可以将复杂的过程不断地简化,通过过程方法提出过程的输入要求,对过程的输出结果进行检查,提供必要的资源,把过程的各项活动展开,充分发挥过程所涉及的所有部门与人员的作用,进而简化总个过程。

根据以过程为基础的质量管理模式,组织的管理体系过程主要由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产品实现、测量分析与改进等四个大的过程形成的。过程的策划、控制与改进都是在四大过程的基础上的策划、控制与改进。任何其它的过程活动都是四大过程活动的子活动与孙活动(也叫子过程与孙过程)。子活动与孙活动既存在于职能之中,又可能跨越职能。根据本人多年从事管理体系建立、审核、咨询的工作经验与心得体会,过程方法在组织管理体系建立与审核过程中应用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过程方法在组织管理体系建立过程中的应用: 1.1、过程方法在组织管理体系建立过程中策划阶段:

为使过程的结果满足要求,对过程所需要的活动、步骤、控制方法、设备、材料、人员及职责分工、信息、资料等进行综合考虑安排的活动可称之为过程策划。过程策划包括如下几项工作:1.1.1、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结合顾客的要求,确定实现组织具体过程或产品的质量目标,质量目标要包括产品目标要求,其要求应该量化,便于测量、分析和比较。1.1.2、过程策划还包括确定过程应开展的活动,与相互资源(人、机、料、法、环、测)要求:配备能胜任工作的员工,明确职责与权限;明确设备与精度要求;安排需加工的原材料;准备执行规范、验证标准和文件;对过程结果需进行的测量、分析和改进的安排等。1.1.3、把一个复杂过程分解成几个子过程或更进一步的孙过程构成。有时一个简单的过程通常也由若干个活动或步骤构成,这些子过程或孙过程的活动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按一定顺序组合在一起的,依靠信息与物质进行流动,以及控制与运行过程人员职责、权限的分配。1.1.4、应用流程图的方法,按照过程实施顺序和逻辑关系加以策划,使之更加直观、明白,便于员工理解,也利于现场操作与控制。1.1.5、过程策划的结果形成文件,用以指导和控制过程的有效运行。对于简单的小过程,操作者在确保过程得到有效控制,做到胸中有数,过程结果符合要求的的前提下,也可不要形成文件。如零部件加工的简单过程,操作者可按照规范要求,作好加工前的准备工作,确定加工步骤,包括设备的维护与调整、工装卡具的确定与调整、材料的准备和检验、以及工艺文件的准备与检查等,即可认为进行了过程策划。1.1.6、“过程的监视与测量”中的“过程”指的是体系的全部过程,测量和监视的内容是“过程能力”,而不是过程的输出,也不是过程的结果;过程能力是指满足体系策划时提出的要求(目标)的程度或本领。如:产量能力、质量能力、人员素质能力、设备能力、应变能力等。1.1.7、“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的确认”是指“特殊过程”,凡“特殊过程”都要进行确认,关键过程由组织自己确定,要把“特殊过程”列入“关键过程”控制也是可以的。1.1.8、对于服务行业,“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的确认”都存在“特殊过程”,过程确认的准则包括:确认的时机、确认的方面(设备、人员、原材料、工艺方法、环境、测量等)及参加确认的人员。1.2、过程方法在组织管理体系建立过程中控制阶段:

由于操作者技能之间的差异,设备状况的不同,操作者对作业程序和规范要求的理解和执行上存在区别,以及工艺文件的变更与换版等,造成员工观察产品质量特性值产生波动性的变化。这类波动分为正常波动和异常波动。过程控制主要是研究异常波动,并对异常波动采取措施,消除或抑制引起异常波动的原因,确保过程质量特性值符合要求。

实施过程控制是以作业标准化和管理工作标准化为前提条件,也就是接受控制的过程要具有一定的能力,其产品随机波动引起的质量特性值的偏移(误差)集中在中心值的两侧,而且在误差范围之内。在实施过程方法控制时,重点研究异常波动,并对异常波动引发的质量特性的偏移(误差),采用实验设计方法、回归分析方法、排列图,控制图等方法查找异常波动的原因,采取措施消除这些原因,使过程的结果达到符合要求的目的。

1.3、过程方法在组织管理体系建立过程中改进阶段:

> 质量改进就是通过采取各项有效措施提高产品、体系或过程满足质量要求的能力,使质量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新的高度。过程方法在质量改进过程中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PDCA循环过程就是一个质量改进的过程。质量改进采用的是科学的方法与程序,依据科学的规则、规定执行。质量改进是在现有质量保持基础上的突破,是增值的质量输入转化为质量输出的活动。PDCA循环是大环套小环、不断上升的过程,每循环一次,产品质量、工作质量或服务质量就提高一步。

2、质量改进侧重于过程突破。只有质量改进才能不断提高组织满足顾客要求与产品质量能力,使质量达到一个新水平。只有不断实施持续的质量改进,才能实现质量突破。

3、系统识别并管理所采用的过程以及过程的相互作用可以获得持续改进的动态循环,并使组织的总体业绩得到显著的提高。

2、过程方法在组织管理体系审核过程中的应用:

在组织管理体系审核过程中如果按条款的方法审核则破坏了过程的完整性,难以确定过程有效性。若按过程方法审核则有如下好处:1)、由于QMS的基础是过程,QMS有效性会在各个过程控制的基础上产生。2)、按过程方法审核确保了三个基本问题的解决:2.1)、过程已被识别并有适当规定;2.2)、确保了过程按规定实施。审核时验证了输入、输出的规定是否相一致;程序文件是否有效;相关活动是否符合;资源是否满足规定要求。2.3)、确定了过程是否有效并验证做了哪些验证、检查或试验;与准则要求是否一致;过程有效性及能力;过程存在问题,影响如何等。同时,组织管理体系审核工作是一项系统工作,是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过程方法在ISO9000系列标准-2000版中贯穿组织管理体系建立与审核全过程。在审核的策划、控制与改进过程中充分体现了过程方法与PDCA循环的应用。没有哪一项审核不采用过程方法实现。2.1、过程方法在组织管理体系审核过程中策划阶段:

在组织管理体系审核过程中策划阶段,过程方法主要应考虑如下问题:2.1.1、审核过程是否合理;2.1.2、外包过程审核是否包括在内;2.1.3、审核产品实现过程及各个小过程是否得到了识别,并提出了审核要求;2.1.4、文件审核时过程的识别是否充分,包括删减的合理性;外包、关键过程、特殊过程及其它过程识别的正确性;2.1.5、审核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与接口是否明确(包括输入、输出关系,接口关系(如:各个过程之间的职责是否明确规定等));2.1.6、审核过程的计划与安排是否进行了策划;2.1.7、各过程的起点与终点是否得到了充分的控制;2.1.8、审核组织的手册、程序文件及职责、权限时是否进行了明确,是否与组织的实际相符;2.1.9、组织体系的四大过程是否在文件是得到了体现,策划时是否得到了贯彻执行;其职能是否得到了明确分工;2.1.10、审核“过程的监视与测量”中的“过程”时是否审核“过程能力”,是否以过程审核的方法测量“过程的监视与测量”全过程,其执行效果如何;2.1.11、审核“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的确认”时是否审核“特殊过程”,审核时审核确认是否进行及是否正确,是否按5M1E进行了控制;2.1.12、对于服务行业,审核“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的确认”时是否审核组织的“特殊过程”,审核过程是否包括确认的准则,如:确认的时机、确认的方面(设备、人员、原材料、工艺方法、环境、测量等)及参加确认的人员等。

2.2、过程方法在组织管理体系审核过程中控制阶段:

在组织管理体系审核过程中,应严格执行过程方法的控制原则。主要是应解决如下问题:2.2.1、应回答5W1H问题;2.2.2、应根据审核计划与规定、策划安排实施审核过程的监控;2.2.3、要注意区分审核的不同阶段,落实审核的人员、职责、安排与要求;2.2.4、整个审核过程包括实施过程必须严格执行PDCA循环的原则规定;2.2.5、在审核过程中注意审核的方法与技巧。2.3、过程方法在组织管理体系审核过程中改进阶段:

任何一次审核都必然存在没有解决的问题或可能需进行改进的方面。因此,在组织管理体系审核过程中,应针对改进问题与标准要求,建立和执行改进措施,不断地持续改进与提高,按PDCA循环的原则、方法制订改进计划、落实改进措施、检查改进效果、总结改进经验,不断地提高组织管理体系的有效性与可行性。过程方法在组织管理体系审核改进过程中主要是:2.3.1、严格执行PDCA循环的原则、方法,2.3.2、根据审核计划的安排与存在的不合格项或不合格品产生的原因落实改进措施,并验证改进效果。2.3.3、在平时的监督审核与现场检查时若发现问题,制订改进计划(整改计划、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计划),并加以实施,再检查落实效果,然后加以总结。2.3.4、总结的结果若能形成文件则制订规定、文件;若需对现有文件进行改进的,则改进现有文件,形成新的制度、规定,并加以贯彻执行。

根据以上过程方法在组织管理体系建立与审核过程中应用要求的阐述,提出如下组织管理体系建立和审核过程中的应用方法:

1、过程方法在组织管理体系建立过程中的应用方法: 1.1、过程方法在组织管理体系建立过程中策划阶段:

众所周知,过程控制在现代管理中是完成各项工作的有效方法。管理者只有把彼此相关的资源和活动作为一个过程来加以控制,才能得到预期的结果。所以1.1.1、在方针的制定方面,企业要在整个范围内,按需要确定彼此相关又相对独立的过程,这将导致获得更多的所期望的效果,更好地利用资源,更短的研制生产周期,以及更低的成本;1.1.2、在目标确定方面,要了解并确定过程能力,这将导致产生富有挑战性的目标;1.1.3、在经营管理方面,在所有的过程中,都要采用过程控制方法,这将导致费用的降低,减少失误,缩短周期,结果更加令人满意。1.1.4、在人才资源管理方面,要建立一个有效的低成本的人才资源管理过程,如聘用、教育与培训等,这些过程要与企业的需要相匹配;1.1.5、在过程策划中结合市场调查与顾客的要求,确定实现组织的具体过程(必须是全部过程)与产品的质量目标,质量目标应包括产品目标要求,并使目标量化、可测量、分析和比较;1.1.6、过程策划时应确定过程应开展的活动(即全部活动)与相互资源(人、机、料、法、环、测)要求;1.1.7、把一个复杂过程分解成几个子过程或更进一步的孙过程构成(此过程必须便于操作与执行);1.1.8、应用工艺流程图或程序流程图的方法,按照过程实施顺序和逻辑关系加以策划,达到员工直观、明白、理解,并有利于现场操作与控制;1.1.9、过程策划的结果应形成文件,且文件应便于指导和控制过程的有效运行;1.1.10、“过程的监视与测量”中的“过程”应为体系的“全部过程”,测量和监视的内容应为“过程能力”;1.1.11、在实施“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的确认”时,应对“特殊过程”进行确认;1.1.12、对于服务行业,“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的确认”中的所有“特殊过程”,均应进行过程确认。同时,在考虑应用过程方法时,必须注意如下问题:

1、要抓住影响过程的主要因素

过程有大有小,有的简单也有的复杂。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各过程的运行均存在着波动,对这种波动进行分析,找出主要影响因素,策划时可针对主要因素制定控制措施,以便过程得到有效控制。

2、要注意以往类似过程的相关信息

充分收集和利用以往类似过程和相关信息,做到早期预警,最大限度地减少失误,是降低成本提高过程效率的有效途径。

3、要加强对特殊过程的控制

当过程结束后,其过程不能通过检验或验证来判断过程的结果是否符合要求的过程称之为特殊过程。在过程策划时,应对此类特殊过程的关键因素如人员、设备、原料、作业方法、作业环境、测量工具和程序等进行确认(即对人、机、料、法、环、测等5M1E因素进行认可),确保过程结果满足要求。1.2、过程方法在组织管理体系建立过程中控制阶段:

过程控制,这是质量体系保持有效运行的核心。过程控制要突出强调它的符合性。体系的执行过程与《手册》、程序文件及操作文件、标准的符合性越高,则体系运行有效的可能性越大。要达到过程与效果的符合性,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2.1、要确保方针被全体员工所理解。方针是组织体系建设的宗旨,它既表达了企业进行体系建设的思想,也表达了如何实现满足方针用户的需求,全体员工在理解方针的基础上,并用其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以增强自觉性。1.2.2、在组织体系运行过程中要不断地强化组织机构的职能,促进体系的完善和发展。企业为适应自身发展的需要和体系建设的需要,所配置的机构和人员等资源,是维系体系正常化的基本保证,要保持资源的相对稳定,才能使得所有的职能得以发挥,促进体系日益规范化。1.2.3、严格程序文件的执行率。程序文件是对《手册》的具体细化,是保持体系如何运行的具体指导,对程序文件的执行过程,要强调说到的就要做到,一切按程序办事,有板有眼,克服那种小事省环节,大事绕道走。对过程性要求所制定的程序文件100%的执行,做到体系运行渠道畅通,不留死角。1.2.4、认真落实各项记录。在体系运行中,记录是体系运行的痕迹,透过记录能看出管理体系运行的实际情况。记录最重要的要讲真实、客观,记录不能弄虚作假。如果记录失去本来的面目,那么组织体系建设的所有活动也就成了形式主义的代名词,变成了没有实际效果的花架子,这样就不利于体系的完善。1.2.5、适时的管理评审。对组织体系的运行情况进行评审,及时对组织体系作出评价,有效的加以保持,对运行效果不理想或者无效的,及时制定纠正和预防措施,强化整改,达到有效运行。

为了保证过程得到有效控制,达到预期目标,应做好如下工作:

1、选用合格人员,减少人为失误;过程的运作关键是参与过程活动的所有员工具有相应的能力能够胜任工作,做到第一次做好,并且每一次做好,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人为失误引起的异常波动,从而减少成本损失。

2、严格执行管理规范,保证过程稳定性,管理规范化是过程控制的前提条件,也是减少异常波动的重要手段,一般来讲,管理规范是以过程运作中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的总结,违背管理规范要求,可能造成操作失误或重犯以往错误,进而破坏了过程的稳定性。

3、及时发现异常波动,采取措施减少损失。过程运行中,要对影响过程结果的各项因素进行监控,包括人、机、料、法、环、测等方面,必要时对相关因素应进行过程能力确认。当发现过程出现异常波动时,要调查分析产生波动的原因,采取相应措施,消除原因使过程重新回到稳定状态。

4、做好记录,为完善和改进过程提供依据。随进做好各项记录,充分应用统计技术方法对过程运行状况进行分析,确定完善和改进过程的方法和步骤,确保过程能力稳定和提高。

1.3、过程方法在组织管理体系建立过程中改进阶段:

在组织管理体系建立过程中改进阶段,组织应:1.3.1、严格按PDCA循环过程的四个过程与八大步骤认真执行,严格遵守科学的规则、规定;1.3.2、充分理解质量保持与质量改进的区别与联系,保证质量改进与质量突破的形成;1.3.3、识别并管理所采用的过程以及过程的相互作用,执行持续改进的PDCA循环。

2、过程方法在组织管理体系审核过程中应用方法: 2.1、过程方法在组织管理体系审核过程中策划阶段:

在管理体系审核过程中策划阶段,确保:2.1.1、审核过程应符合标准要求与《手册》要求,符合策划的安排;2.1.2、外包过程应包括在审核范围内;2.1.3、审核产品实现过程及小过程时应进行详细识别,并且按审核要求实施审核;2.1.4、文件审核时过程的识别应充分,包括删减内容、外包过程、关键过程、特殊过程及其它有关过程的识别应充分、正确;2.1.5、审核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与接口应明确(包括输入、输出关系,接口关系等);2.1.6、审核过程的计划与安排应进行策划;2.1.7、各审核过程的起点与终点应明确,并得到充分体现;2.1.8、组织的手册、程序文件及职责、权限在审核时详细、明确,与组织的实际相符;2.1.9、组织体系的四大过程在审核文件时得到体现,策划时得到贯彻执行;其职能有明确分工。2.2、过程方法在组织管理体系审核过程中控制阶段:

在管理体系审核过程中控制阶段,确保:2.2.1、严格按5W1H落实各项审核内容;2.2.2、根据审核计划与规定、策划安排实施审核过程的监控;2.2.3、区分审核的不同阶段,落实审核的人员、职责、安排与要求;2.2.4、在整个审核过程包括实施过程中执行PDCA循环的原则、规定;2.2.5、在审核过程中按审核的过程方法与技巧执行。

2.3、过程方法在组织管理体系审核过程中改进阶段:

在管理体系审核过程中改进阶段,确保:2.3.1、严格执行PDCA循环的原则、方法;2.3.2、按审核计划的安排与存在的不合格项或不合格品产生的原因落实改进措施,并验证改进效果。2.3.3、在平时的监督审核与现场检查时若发现问题,随时制订改进计划(整改计划、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计划等),并且加以实施、检查落实效果与总结。2.3.4、若能形成文件的则形成新的规定、文件;若需对现有文件进行改进的,则改进现有文件,形成制度、规定,并且加以执行。

7.软件开发过程的质量管理 篇七

质量控制:为达到规范或规定对数据质量要求而采取的作业技术和措施。这就是说,质量控制是为了通过监视质量形成过程,消除质量环上所有阶段印起不合格或不满意效果的因素。

1 概述

软件质量,概括地说就是“软件与明确地和隐含地定义的需求相一致的程度”。具体地说,软件质量是软件符合明确叙述的功能和性能需求、文档中明确描述的开发标准、以及所有专业开发的软件都应具有的隐含特征的程度。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软件规模越来越大,复杂性越来越高,而软件的开发能力却远远跟不上应用需求的速度扩展,出现了所谓的“软件危机”。时至今日,计算机在在工业控制、医疗、通讯、交通、航空、航天、经济、金融等领域的应用中,对软件的质量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软件失效逐渐成为系统瘫痪的主要原因。因此,软件质量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

目前,国内大多数软件企业首先选择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作为提高软件产品的质量和提高生产率的过程改进框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ISO9001用于证实组织具有提供满足顾客要求和适用法规要求的产品的能力,目的在于增进顾客满意。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扩大和日益国际化,为提高产品的信誉、减少重复检验、削弱和消除贸易技术壁垒、维护生产者、经销者、用户和消费者各方权益,这个第三认证方不受产销双方经济利益支配,公证、科学,是各国对产品和企业进行质量评价和监督的通行证;作为顾客对供方质量体系审核的依据;企业有满足其订购产品技术要求的能力。

2 问题分析

影响软件质量的主要因素,这些因素是从管理角度对软件质量的度量。可划分为三组,分别反应用户在使用软件产品时的三种观点。正确性、健壮性、效率、完整性、可用性、风险(产品运行);可理解性、可维修性、灵活性、可测试性(产品修改);可移植性、可再用性、互运行性(产品转移)。

通常所理解的软件开发,大部分是指编码。而实际工作中,一般将软件开发周期划分了六个阶段———计划、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运行维护。各个阶段都有独立的人任务,也就涉及到了任务完成得质量。也就是说,软件系统表现的程序中的错误,并不一定是编码引起的,很可能是在设计过程中或者需求分析阶段产生的问题引起的。这样,对软件质量的度量决不能限于程序本身,而编码以前所完成的各个阶段的工作质量同样至关重要。

3 解决策略

那么如何在控制风险,提高软件开发质量,提高软件开发过程的透明度?这就要求在开发过程中的各个阶段,严格按照相关规范和标准中的“质量控制”进行操作和管理。

在国际上,质量控制对象根据它们的重要程度和监督控制要求不同,可以设置“见证点”或“停止点”。“见证点”和“停止点”都是质量控制点,由于它们的重要性或其质量后果影响程度有所不同,它们的运作程序和监督要求也不同。为了方便理解,就“见证点”和“停止点”做以下说明。

见证点的运作程序和监督要求如下:

1)施工单位应在到达某个见证点之前的一定时间,书面通知监理工程师,说明将到达该见证点准备施工的时间,请监理人员届时现场进行见证和监督。

2)监理工程师收到通知后,应在“施工跟踪档案”上注明收到该通知的日期并签字。

3)监理人员应在约定的时间到现场见证。监理人员应对见证点实施过程进行监督、检查,并在见证表上作详细记录后签字。

4)如果监理人员在规定的时间未能到场见证,施工单位可以认为已获监理工程师认可,有权进行该项施工。

5)如果监理人员在此之前已到现场检查,并将有关意见写在“施工跟踪档案”上,则施工单位应写明已采取的改进措施,或具体意见。

停止点:

停止点是重要性高于见证点的质量控制点,它通常是针对“特殊过程”或“特殊工艺”而言。凡列为停止点的控制对象,要求必须在规定的控制点到来之前通知监理方派人对控制点实施监控,如果监理方未能在约定的时间到现场监督、检查,施工单位应停止进入该控制点相应的工序,并按合同规定等待监理方,未经认可不能越过该点继续活动。通常用书面形式批准其继续进行,但也可以按商定的授权制度批准其继续进行。

在软件开发周期中,该方法同样适用。

4 过程分析

下面就各个软件开发周期的各个阶段,如何进行质量控制所所设置的见“见证点”或“停止点”。

4.1 计划

计划也是总体规划。软件系统的规划是软件系统开发的起始阶段,它的基础是需求分析计划的作用主要有:

1)指明软件系统在企业经营战略中的作用和地位;

2)指导软件系统的开发;

3)优化配置和利用各种资源,包括内部和外部资源;

4)通过规划过程规范企业的业务流程。

一个比较完整的计划,应当包括软件系统开发的目标,软件系统的总体框架、软件系统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流程、软件系统的实施计划和相关的技术规范等。

本阶段在确定软件实施计划时,需要确认一个见证点———可行性报告。也就是说,在确定软件开发的实施计划过程中,需要相关领导和该软件系统的策划人员和设计人员分别依据各自所掌握的业务信息,评估并确认该软件系统实施计划的客观性和可行性。一旦发现该计划风险过高,例如:工期过紧或复杂度过高,需重新审议,决定是否实施该项目或者改变实施计划。

4.2 需求分析

软件系统需求分析阶段的目标是为软件设计极端提供系统的逻辑模型,是以企业的业务流程分析为基础,规划即将建设的软件系统的基本架构。它是企业的管理流程和信息流程的交汇点。

需求分析的内容主要包括:组织结构分析、业务流程分析、数据和数据流程分析、系统初步方案等。

在需求分析阶段,主要是和顾客交流沟通,充分掌握顾客基本信息,准确理解顾客需求,客观分析业务流程和数据流,结合软件系统开发特点,形成详细的严谨的顾客需求分析文档。形成文档后,需要顾客的确认,保证调研人员理解的正确性和描述的准确性。如果该文档不能得到顾客确认,后续的软件开发工作即存在巨大风险。所以,该需求分析文档即是客户的“见证点”。

本阶段,在软件开发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很多软件后期无法继续运作或者后期开发修改量过大,基本都是由于在需求分析阶段不充分或者不精准,造成了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的过多浪费。如果,在后续开发过程中,需求不明确、新增需求或者需求发生变更,要及时与顾客沟通并确认。

4.3 设计

软件系统设计阶段是根据系统分析的结果,设计出软件系统的实施方案。软件系统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系统架构设计、数据库设计、处理流程设计、功能模块设计、安全控制方案设计、系统管理流程设计等等。

在设计阶段,需要全面理解需求分析报告的内容,进行合理化、科学化设计是保证后续软件编码高效、系统运行通畅的保证。

因为本阶段所涉及的软件设计分类内容很多,在此,以功能模块设计和数据库设计加以说明。

1)功能模块设计分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概要设计,主要是根据需求分析文档,划分出软件系统所需要完成的功能模块。而详细设计,就是该模块在软件实现中所需要的细节。通常,概要设计是由调研人员完成或参与完成;而详细设计实在该概要设计的指导下,参照需求分析文档完成。这时候,“见证点”是,概要设计文档和详细设计文档,需要调研人员、设计人员、编码人员的确认。当设计文档不符合需求分析文档的内容时,需重新设计;当设计出来的模块功能,编码人员无法从技术上实现时,需要设计人员重新从技术立场更改设计方案。

2)数据库是依照某种数据模型组织起来并存放二级存储器中的数据集合。这种数据集合具有如下特点:尽可能不重复,以最优方式为某个特定组织的多种应用服务,其数据结构独立于使用它的应用程序,对数据的增、删、改和检索由统一软件进行管理和控制。

在我们进行数据库设计中,首先设计的是逻辑数据库。也就是根据需求报告,设计数据库的结构和整体性能。然后根据逻辑数据库实现数据库物理设计,包括选择数据库产品,确定数据库实体属性(字段)、数据类型、长度、精度等。

数据库逻辑设计决定了数据库及其应用的整体性能,调优位置。如果数据库逻辑设计不好,则所有调优方法对于提高数据库性能的效果都是有限的。为了使数据库设计的方法走向完备,数据库的规范化理论必须遵守。规范化理论为数据库逻辑设计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工具,在减少了数据冗余的同时节约了存储空间,同时加快了增、删、改的速度。

另外,在规范的数据库逻辑设计时,还应考虑适当地破坏规范规则,即反规范化设计,来降低索引、表的数目,降低连接操作的数目,从而加快查询速度。常用的反规范技术有增加冗余列、增加派生列、重新组表等。

增加冗余列:有时要进行查询的列分布在不同的表中,如果这个连接查询的频率比较高,那就可以根据需要,把其它表中的这一列加进来,从而使得多个表中具有相同的列,它常用来在查询时避免连接操作。但它的坏处就是需要更多的磁盘空间,同时因为完整性问题需要增加维护表的工作量。

此时,“见证点”在数据字典上。需要确认的人员是软件开发过程中所涉及的各个人员。因为数据库设计,是整个软件系统的基础,数据库设计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软件系统的质量,所以,该处也可以设置“停止点”。

4.4 编码

软件编码是将上一阶段的详细设计得到的处理过程的描述转换为基于某种计算机语言的程序,即源程序代码。

编码是实现系统功能的阶段。在本阶段中,代码错误是每个程序员都会遇见的问题,可以在编码调试中解决。而算法错误的检查,在后续的测试或者编码人员自测中发现并解决。

在整个软件系统中,个人认为,编码阶段是最单纯的阶段,完全由编码人员根据详细设计文档,结合数据库设计文档,实现模块乃至系统功能。编码过程的功能过程实现代码“见证点”,由编程人员个人设定。在检查编码的规范性、可读性性、效率时,“见证点”可由相关检查人员设定。如果在编码过程中发现某些设计功能过于复杂时,需要向设计人员提出申请,设计人员可以设定改模块的代码实现过程的“见证点”。

4.5 测试

软件测试就是利用测试工具按照测试方案和流程对产品进行功能和性能测试,甚至根据需要编写不同的测试工具,设计和维护测试系统,对测试方案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估。执行测试用例后,需要跟踪故障,以确保开发的产品适合需求。

使用人工或者自动手段来运行或测试某个系统的过程,其目的在于检验它是否满足规定的需求或弄清预期结果与实际结果之间的差别。

通常软件测试的目的如下:

1)测试是为了发现程序中的错误而执行程序的过程;

2)好的测试方案是极可能发现迄今为止尚未发现的错误的测试方案;

3)成功的测试是发现了至今为止尚未发现的错误的测试。

不过,这种观点指出测试是以查找错误为中心,而不是为了演示软件的正确功能。只从字面意思理解,可能会产生误导,认为发现错误是软件测试的唯一目的,查找不出错误的测试就是没有价值的测试,实际上并非如此。我们其实应该这样理解:

1)测试并不仅仅是为了找出错误,通过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和错误的发生趋势,可以帮助项目管理者发现当前软件开发过程中的缺陷,以便及时改进;

2)这种分析也能帮助测试人员设计出有针对性的测试方法,改善测试的效率和有效性;

3)没有发现错误的测试也是有价值的,完整的测试是评定软件质量的一种方法。

测试的“见证点”是测试报告。

4.6 运行维护

软件系统运行维护是在指软件产品交付后,进行的活动。这个阶段主要是以顾客为主导地位,软件开发人员辅助该使用软件系统。这时,一份完好软件系统验收报告,无疑是最好的“见证点”。当然,该阶段一本详实的使用说明文档同样很重要。

通过质量控制,对软件开发质量加以管理,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规范开发流程、节约开发成本、提高开发效率。通过质量控制,提高软件开发过程的科学性、客观性、可控性和追溯性,保证软件开发产品的可靠性和可适用性,已成为越来越多的软件公司管理软件开发质量的重要和有效手段。

摘要:尽管当前社会的信息化过程对软件的需求增长非常迅速,各行各业都在进行着应用软件的开发和生产,但是,很多开发出来的软件往往不能和习惯的手工操作灵活、有效地结合起来;而有些软件则无法起到规范业务、提高效率的功能;更有一些软件,在投入了巨大的开发成本后,因为后续无法继续使用,而不了了之。因此,提高软件质量管理水平是相关企业面临的紧迫问题,而采用质量控制方式,则是解决该问题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软件质量,ISO9001,质量控制,见证点

参考文献

[1]黄庭满.国内商企应加快发展“信息流”[J].经济参考报.2004,11(6).

[2]王洪海,周祖德,陈幼平,等.基于Agent的虚拟企业信息集成技术的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06,2(4):372-375.

[4]翁佳.信息生命周期管理[J]情报科学,2005(6).

[5]全国质量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办公室.质量专业综合知识[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9.

8.军工企业生产过程质量风险管理 篇八

1、质量风险管理的涵义

所谓质量风险管理是指在对可能遇到的质量风险因素进行充分识别、量化和评价的基础上,对影响质量的风险因素进行有效地控制和监督,以最低成本实现最大安全保证,可靠地实现总体质量目标的科学管理方法。质量风险管理要求军工企业不断研究风险的特征和规律,采取各种措施识别、评估风险出现的概率及风险后果的严重程度,提出各种技术及管理措施,监测和控制质量风险,以规避、消除、减轻或遏制质量风险因素对军工产品在生产过程中质量上的影响。

2、质量风险的特点及潜在影响

(1)质量风险的客观性。质量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独立企业意志之外的客观存在,只要进行生产活动,必然存在质量风险。人们只能在有限的时间、资源范畴内采取措施改变质量风险存在和发生的条件,降低质量风险发生的频率和减少损失程序,但无法完全消除质量风险。同时它又是相对的,依赖于决策目标,主要取决于行动方案和未来环境状态,客观条件的变化是质量风险的重要成因。

(2)质量风险的可变性。在一定条件下,任何事物总是会发生变化的,质量风险也不例外。当引起风险的因素发生变化,必然导致风险变化。军工产品随着研制生产过程的推进,质量风险会发生变化,有些质量风险会得到控制,新的质量风险可能会随时出现,其可变性随时存在。

(3)质量风险的不确定性。军工产品生产过程中,质量风险的发生都是诸多质量风险因素和其他风险因素共同作用结果,是一种随机现象。个别质量风险事故的发生是偶然的,其规律难以把握,也决定了风险的不确定性。随着工作重点和环境条件的不断变化,质量风险会在质和量上发生改变。

(4)质量风险的多样性。随着军工产品在质和量上的要求不断提升,生产过程所面临的质量风险因素多,且内在关联错综复杂,各种质量风险因素之间及其外界因素交叉影响,使得质量风险呈现出多样化。

3、军工企业质量风险管理实施方法

质量风险管理是对遇到的质量风险进行充分识别、分析和评价,质量风险管理的一般过程如图1所示,质量风险管理过程是闭环型的过程管理,四个循环依次顺序推进,循环往复。

图1 质量风险管理过程

军工企业质量风险管理是按照风险管理流程进行管理。几年来,企业针对生产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异常波动,开展质量风险管理,加强质量控制,以适应企业对质量管理工作的新要求,我们应对质量风险管理时采取以下方法:

3.1以型号和产品质量为牵引,识别质量风险点

军工产品研制生产过程的质量风险识别是指对产品各制造单元进行系统输理和逐一筛查,对未发生的、潜在的以及客观存在的质量风险进行识别。竣工产品制造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均有可能存在质量风险,任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会对产品的成本、质量、角度进度乃至企业声誉造成严重影响,甚至会导致型号研制生产的失败。为有效识别生产过程中的质量风险,改善产品质量,企业可采取“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识别方式。“自上而下”是指由质量管理部门识别在型号管理过程存在的质量风险。“自下而上”是零件加工单位、装配单位识别零件加工、装配过程中存在的质量风险。

3.2对识别的质量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估,形成质量风险点防控清单

质量风险对企业是客观存在的,需要企业对已识别的质量风险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分析,可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通常采用风险优先数的定量方法评定质量风险,风险优先数取决主要取决于风险发生所造成的严重性、发生概率和检测概率,(即风险優先数=严重性×发生概率×可检测概率),三者的乘积数越大,质量风险越高。也可采取定性的方法评定,由质量管理部门对已识别的质量风险,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分析和评估,在综合考虑质量风险对产品交付、产品装配、试车合格率、外场使用的影响程度、风险重复发生情况、风险可能早期发生的程度等因素,并根据其影响对风险进行排序,对质量风险发生可能性大或后果影响严重以及风险因素涉及多单位的,纳入公司级管控范围;对风险发生可能性小且其影响不大的,风险因素涉及单一单位的纳入分厂级管控范围,形成质量风险防控清单(见表1),

3.3实施风险应对措施,对风险点进行管控

质量风险处置是针对产品质量风险制定改进措施计划。因此,企业应结合自身技术能力以及资金、人员、时间等资源状况,制定控制措施。对于风险影响大且难以解决的公司级质量风险,领导要牵头组织技术系统、质量系统等管理部门和相关生产单位人员共同分析、制定改进措施,并以会议纪要形式明确各项要求,下发有关单位落实。对需要开展技术攻关、技术协调、技术试验的,各部门之间要相互协作,形成质量风险防控合力。对风险影响小的分厂级质量风险,由生产单位领导牵头组织相关技术、质量人员制定改进措施。质量管理部门对质量风险改进措施的进展、攻关情况等组织人员进行检查,检查措施的合理性和解决措施的有效性,并对措施的执行进行连续监控,动态跟踪改进措施进程。对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处理建议,直到质量问题得以解决或降低到最小程序,为型号研制和生产提供有力保障。

3.4对质量风险迭代梳理,开展持续质量改进

军工产品在研制和生产过程中,质量风险因素是不断变化的,风险处置并不是质量风险管理过程的完结。企业对已经采取改进措施的质量风险要监控其变化,并定期组织评价改进措施的实施效果。评价通过工艺改进或采取其他措施后,质量风险点控制稳定情况。对质量风险点控制稳定,改进后的产品质量显著提高,取得明显效果的,要以文件形式将其改进措施固化,并对现场操作人员进行培训和宣贯,使其掌握产品生产过程中需要控制的关键环节,这时可从质量风险防控清单中剔除。对于质量风险点控制取得一定效果,但仍存在质量风险的,还需纳入质量风险防控清单,持续开展质量改进。同时也需要不断识别新的质量风险的出现。原有的质量风险消失,也可能有新的质量风险出现。质量风险管理工作仍面临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因此,质量风险管理也应遵循PDCA循环原理,迭代梳理,动态管控,持续改进。

3.5针对突发的批次性质量问题,开展专项检查或跟产检查

质量风险具有不确定性,企业对于突发的批次性质量问题,应及时采取应急处理,有针对性的开展专项检查或跟产检查,重点检查与质量问题相关的过程和接口活动,尽早查出影响产品质量的问题和风险隐患。如针对某加工单位交付零件在装配时发现厚度尺寸批量不合格问题,所开展的专项检查,对零件加工、检验、材料入厂检查、入厂检验项目、技术协议以及合同等进行全面检查,发现多环节存在问题,致使不合格原材料加工零件流入装配现场。针对专项检查查出的风险隐患,相关单位立即采取措施,对零件挑选使用,在零件加工工艺明确使用前检查要求;针对原材料规格尺寸难于控制难点,明确采购小规格板材,对剩余材料进行退货并通报供应商采取措施,供应商细化工艺控制要求。由于及早发现,遏制了事态的进一步发展,消除了质量隐患。

上一篇:危险作业安全管理规范下一篇:申请延期缴纳税款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