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启示录读后感

2024-08-19

心灵启示录读后感(共11篇)

1.心灵启示录读后感 篇一

师爱不是给予和付出这么简单,它是一门艺术,是一种基于“爱学生”的教育艺术。

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在一个阅览室里,只有一个读者,心理学家进去,故意坐在他旁边。多次实验证明,没有一个被试者能忍受一个陌生人紧挨自己坐下,他们或者很快换到远一点的地方坐,或者很警觉地问:“你想干什么?”

的确,人与人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每个人都需要一个使自己感到自由、放松的空间。保持合理的距离是必要的。很多时候我们老师的教育行为即便是出于爱和善意,也要给学生留一点心灵空间,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自尊,不要擅自闯进学生的精神领域。

有一位热心地教师让全班学生为班里一位贫困学生捐款,满以为他会十分感激。出乎意料的是,这位学生却从此一蹶不振,和老师也开始疏远。原因是全班都知道了他的家庭情况,让他觉得抬不起头。

我们常常用“无微不至”来形容教师、家长的关爱。这种关爱使他们把孩子们看成是容易受伤害的、容易受诱惑的、防范能力差的和自理能力弱的。他们恨不能把孩子们的一切置于自己的视线之内,孩子们偶尔离开他们的视线,他们就莫名其妙地恐慌。他们恨不得用自己的成功经验和法则来指导孩子们的一切,孩子们偶尔的逾越雷池,哪怕一星半点就会引起他们的担忧。这样,他们常常自觉不自觉地以“保护”的名义进入孩子的“领地”。但在孩子看来却是一种侵犯,是一种干涉,甚至是一种屈辱。对待“入侵者”,他们轻则警告,重则反击。相反,一旦教师和家长尊重了他们的“主权”,大家讲和睦相处。如果教师和家长I卫了他们的“主权”,大家将结成联盟。与友邦的的盟约将被遵守,甚至其“领海”和“领空”也会向你开放。

教师对学生的尊重还要融入智慧。有时的不经意会是一种刺痛,有时的太刻意将是一种伤害;有时的忽视使学生感受到的是冷落,有时的关注在学生心存尊重不一定使孩子感受到尊重,只有爱心和智慧并重,才能使老师恰当把握尊重的尺度。

一句话结语:“你愿意人怎样待你,你也要怎样待人。”

2.心灵启示录读后感 篇二

人类的精神世界注定是一个矛盾的复合体, 他如果漂浮于天空, 定会满怀诗情地回望大地;生存于大地, 又会举目将梦想的方向指向天堂。这大概就是法国诗人兰波“生活在别处”的含义所在。而现实是:天下熙熙, 皆为利来;天下攘攘, 皆为利往。众生皆在功名利禄的江河中挣扎。这固然是居于社会的人类求得生存必备的准则, 但“物极必反”的恒定信条亦会反作用于人类。在这种逐物与求心的矛盾中, 脆弱的人类终究易倾向一边, 而庄子却实现了二者的平衡。一方面, 在他看来, 自然界的山林皋壤可以使人“欣欣然而乐”, 甚至在人间的污泥浊水中也可以象乌龟一样“曳尾于塗中”, 获得游世的自在逍遥。另一方面又应看到对此在世界的沉溺必然导致自己最终为物所役, 具象的羁绊会隔阻精神的高飞远举。在这种背景下, 一种人生的大自在、大幸福、大自由的获得, 不在于对尘世的沉溺而在于疏离, 不在于对现存世界的迷恋而在于超越。所以肉体上的居尘与精神的出尘, 回望着此在又眺望着彼岸, 就成为庄子这位哲学家典型的人生姿态。

庄子这一人生姿态的形成有着深刻的现实原因, 且这一原因跨越了两千多年, 不但先秦时期的圣哲先贤仰望着他, 就是当下众生同样召唤着精神“逍遥游”的人生范式。这种跨越时空的同构关系使庄子哲学有着亘久不衰的生命力。在战国时期, 他抗议“人为物役”, 要求“不拘于物”, 要求恢复和回到人的“本性”。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 他同样是治愈当代干瘪而荒枯心灵的“灵药”。需辨明的是, 笔者并不否认庄子所构设的社会理想具有空幻性, 如他在《庄子·盗跖》中言:“当是时也, 山无蹊隧, 泽无舟梁……同与禽兽居, 旅与万物并……民居不知所为, 行不知所之, 含哺而熙, 鼓腹而游。卧则居居, 起则于于, 民知其母, 不知其父, 与麋鹿共处, 耕而食, 织而衣, 无有相害之心, 此至德之隆也。”[1]笔者重点论述的是庄子居于尘世, 精神远游, 追求本真情怀的理想生命范式对现代为物质所异化的个体人生的启迪意义及心灵明示。诚如李泽厚在《中国思想史论三部曲:古代、近代、现代》中所说:“从整体来说, 历史并不回到过去, 物质文明不是消灭而是愈来愈发达, 技术对生活的干预和在生活中的地位, 也如此。尽管这种进步的确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但历史本来就是在这种文明与道德、进步与剥削、物质与精神、欢乐与苦难的二律背反和严重冲突中进行。具有悲剧的矛盾性;这是发展的现实和不可阻挡的必然。”[2]他进一步解释道:“庄子 (以及后世一些批判文明的进步思想家们) 的意义, 并不在于这种‘回到自然去’的非现实的空喊和正面主张, 而在于它们揭露了阶级社会的黑暗, 描述了现实的苦难, 倾诉了人间的不平, 展示了强者的卑劣。”[3]庄子在这种文明批判中更为重要的独特处, 在于他第一次突出了个体的存在。他关心的不是伦理、政治问题, 而是个体存在的身 (生命) 心 (精神) 问题, 这才是庄子思想的实质。庄子尽管避弃现世——一个在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功利信念驱使下个体使本真的自我适应社会性的此处存在, 但并不否定生命而是对生命抱着珍爱的态度, 以审美的眼光令人生充斥着感性的光辉。快意逍遥, 忘记名利, 追求自然, 这种过滤掉社会性的赤子情怀恰与自然遥相呼应, 既可补充、加深儒家而与道家一致, 也是活在当下的人们挣脱物欲的枷锁, 放飞心灵, 为精神的荒漠培植一片汪洋的绿色, 为异化的人生注入诗情画意的契机。

二、澄明的心灵, 理想的人格

作为一种社会伦理学, 儒家要求人通过高尚的行为达成整个社会的和谐, 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克制自己的欲望冲动, 将道德理想主义具体化为个人生活的禁欲主义。道家作为一种自然哲学, 与儒家关注区域的狭隘和哲学人格的内敛相比, 它的目光指向天道自然, 它要在“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境界中实现人与世界的和谐共荣。这种哲学明显更具开放性, 更能启人心智, 开人胸襟。如果说诗与艺术的本质是自由, 其最高境界是审美的自由境界, 那么道家哲学明显更接近艺术的真谛, 更能在艺术家和诗人中找到知音。事实也是如此。人们一般认为, 儒家文化据于中国文化的表层结构, 是主外的;道家则据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结构, 是主内的。它为知识分子提供了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在中国历史上, 真正唯美的艺术和美学精神的诞生大抵脱不了道家哲学, 尤其是庄子的影响。正如陈鼓应所言:“庄子思想把人的生命安放到较广大的天地里去寻找意义, 使人的精神与外界宇宙无限地、自由地相联系、相结合;将人的的精神从现实世界中提升到一种高度的艺术境界。从这个角度看, 庄子思想之扩大人的思想视野, 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是其他各家难以望其项背的。庄子的思想, 不仅在中国哲学史上居于主导地位, 而且对美学史、文学艺术史的影响之大, 也非其他诸子所能望其项背。”[4]

庄子哲学是美学, 这似已成为学术界的共识。但陶东风在《从超迈到随俗——庄子与中国美学》一书中的论断颇值得深思, 他于书中云:“从严格的学科形态的角度说, 这一观点是不能成立的, 因为严格学科形态意义上的美学须拥有一系列属本学科的概念范畴体系和逻辑体系, 而庄子哲学恰好不具备这种体系性。”[5]诚然, 当我们从审美是一种人生境界这一本体论角度谈美学时, 才能说庄子哲学是美学。而庄子哲学对于中国美学及艺术的影响, 最主要的在于铸造了文人士大夫以至普通百姓的人格、心态和人生观念。从积极的方面说, 庄子哲学具有超越性、批判性的一面, 培养了古代文人对现实的批判精神和与统治阶级的不合作态度, 为文人在黑暗的社会现实中留守一片心灵的净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将“桃花源”的“社会理想”装载在心, 怀着超迈的心灵跋涉于乡野, 即使心存魏阙, 仍旧以一颗固守清贫与任真的果敢之心抵住了仕途的念想, 既而像庄子一样让心灵远游, 风行水上。如果我们说向往自然、追求澄明淡定的心灵注定要被逐出主流的历史之外, 如果说帝王将相、王公大臣的器重是一名知识者青史留名的必要保证, 那么, 坚守并努力实践着理想人格的庄子则就会毫无立 (下转第4页) (上接第59页) 足的空间。可对于洞察人生真谛的庄子而言, 他宁可像乌龟一样在污泥浊水中打滚, 也不愿在权力的束缚下变成一具行尸走肉。历史跨越千年, 庄子所缔造的“理想人格”在这个喧嚣的尘世正慢慢走近每个人的心灵。

作为人生彻悟者的庄子不是虚无主义者、悲观主义者或享乐主义者, 而是一个“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漫游者。由于有这种超越性的精神作保证, 他在生与死、自然与社会之间穿梭游走, 在蝶梦中体验着形变的自由, 在濠梁之下的游鱼那里体验到逍遥之乐。他有时从乡野愚夫身上磨砺自己的智慧, 如《逍遥游》中关于“宋人资章甫而适诸越”、“宋人有善为不龟手”的议论;有时又在和辩友的的扯皮中展示言语的机锋;他爱智慧也爱生活, 爱自然也爱人生。他从不愿意陷入哲学的独断, 而是随时准备揭示任何一种哲学观念的合理性和片面性。在戳穿了许多戴着真理面具的谎言之后, 他最终找到了那不可证伪的自然之道, 但这种游于道境的哲学又注定对人世不会产生直接的功用。这就像他笔下的朱泙漫, “学屠龙于支利益, 单千金之家, 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6] (《庄子·列御寇》) 但庄子也并不为此感到焦虑和苦恼, 他认为无用正是大用——“今子有大树, 患其无用, 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 彷徨乎无为之侧, 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斧斤, 物无害者, 无所可用, 安所困苦哉!”[7] (《庄子·逍遥游》) 庄子本人和他哲学, 正是引人在无限的阐释和解读中感悟到了别样的精神愉悦, 但到底最终成佛成魔, 则全靠每个人心灵的妙运。

摘要:当下繁富的物质、迅捷的科技自是人类力量的明示, 但拘囿其中的现代人亦不少, 他们看似握住了华贵的物质, 却遗忘了心灵的处所。精神的荒漠、异化的人生违背了人类的初衷。回望两千多年前的庄子, 以浇灌贫瘠的精神领地, 进而守望精神的伊甸园, 拂拭心灵的尘土, 摒弃由物质上的“巨人”和精神上的“矮子”构筑的畸形人生, 开辟一条朝着“理想人格”进发的精神旅途, 这在当下以至将来都是一个永恒不绝的主题。

关键词:荒漠,异化,心灵,理想人格

参考文献

[1]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3.778

[2][3]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三部曲:古代、近代、现代[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71

[4]陈鼓应.老庄新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4

[5]陶东风.从超迈到随俗——庄子与中国美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89

3.心灵启示录读后感 篇三

摩西奶奶,美国家喻户晓的老奶奶,风靡全球的风俗画画家,典型的大器晚成代表。76岁开始画画,80岁在纽约举办个展,90岁,作品畅销欧美,100岁,她启蒙了后来成为世界一流文学大师的日本青年渡边淳一。

在20多年的绘画生涯中,她共创作了1600余幅作品,在全世界各地举办画展数十次,作品被介绍到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瑞士、丹麦、意大利、中国、日本、新加坡、台湾等全球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给无数年轻人带来最纯净的心灵启迪,受到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一致欢迎。101岁去世,时任美国总统肯尼迪致讣告词,称其为“深受美国人民爱戴的艺术家”。

4.心灵启示录读后感 篇四

在去往香格里拉的路上,我们的导游卓玛姐姐就是一位藏族小姑娘,一路上她给我们讲诉了她家乡的风俗习惯,说她的家乡十分贫穷,至今连电话和电视也没有,平时联系只能写信,虽然那里很贫穷,不过她们不求奢华,只想着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她们吃的就是糌粑、青稞和土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都是这样,那里的孩子上学很困难,上学要到几百里以外的县城去读书,七八岁的孩子就要住宿在学校,一般的孩子只读到五六年级就辍学了,最多也只读到初中,我们的导游卓玛读到了高中,是村里唯一的高中生,是从山里飞出来的金凤凰。她们那里特别穷,一年一家人的收入才只有八百到一千元。只能用马到山下很远的镇子里驮回一些生活必需品,比如:盐巴、布料等。她们的鞋呀、衣服呀都是自己动手做的。那里的孩子大多数连糖都没有吃过,我给导游姐姐一块糖,她高兴的不得了,她们最大的愿望就是去北京的天安门看看,拍张照片。

还有一件事也令我很难忘:有一天,我和妈妈、奶奶去了一座寺庙,那里有一位姐姐,她说她在这儿学习制作唐卡已经有十二年了,除了一日三餐外没有任何报酬,只是为了学习唐卡文化,去传承这门古老的艺术,稍有空闲她就去帮助村子里那些贫困孤苦的老人干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现在唐卡成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在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5.用心灵赢得心灵读后感 篇五

我知道要成长为像李镇西那样的好老师是很不容易的,必须不停地实践,不停地读书,不停地思考,不停地写作,我常常感到没有时间去读书,其实说到底还是习惯的问题,我没有读书的习惯,有很多时间就在闲聊中、闲逛中溜走了,不仅自己不读书,还责怪孩子不读书,其实就是家长的身教作用。谁都清楚“厚积薄发”的道理,不去读书,哪来丰富的积累呢?我们很多人有满腔的工作热情,有无私奉献的精神,但最终都走不远,原因就在缺少阅读,缺少笔耕。所以,让我们和孩子一同读书吧,让读书、写作也成为我们的习惯。

从李老师的书里,我学到了很多教育子女的方法,因为我接触到的孩子都是小学生,而李老师从初中教到高中,对长大的孩子如何教育给我指明了方向,尤其是对她女儿的培养给了我很多的启示。

“不和其他孩子比”

李镇西从不在孩子面前说别的孩子有多优秀,不拿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比,只和自己比,而我以前通常就喜欢拿同事的孩子、班里的其他孩子来跟自己的孩子比,有时候孩子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和人家一比,一点成功感都没有了。我们这样做其实是长了别人的威风而灭了自己孩子的志气,这一点我要好好地记住,任何时候都要让孩子对自己充满信心。我还常常这样反思:怎么教育别人的孩子那么容易,而教育自己的孩子那么难,其实,我们有时候不由自主地犯了一些教育的大忌:越是想自己的孩子什么都优秀,对孩子的压力就越大,孩子反而就不优秀了。

“和孩子一道成长”

李老师的这本书对我来说真是一场及时雨,他不仅在业务上教会了我一些班级管理的经验,还用他成长的经历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长,都可以享受幸福,只要用研究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工作,带着一颗思考的大脑从事每天平凡的工作,每一天都会很充实,也永远不会感到疲倦。而印象最深的,还是家长要和孩子一道成长,这是民主型家庭教育的特点。在这样的家庭中,家长是把孩子当作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而不是一个“物”。我们要努力做一个具有民主情怀的家长,和孩子平等相处,我们对孩子的教育,恰恰就蕴涵在我们和他一起成长的过程当中。最好的教育,是家长无声的影响,作为家长,要随时自然而然地倾听孩子的内心世界,这样才有教育的成功。

“不要用‘粗心’来原谅自己”

看到李镇西在书中的这句话,我不禁为他大声叫好。自己做事情失败了,我会为自己找借口“粗心”,学生考试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我和家长交流的时候也会用上“粗心”,其实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误区。李镇西对他女儿说,从来就没有“粗心”这个说法,也就是根本不存在粗心这个问题,出错是因为你对知识的掌握不熟练。对于非常熟练的东西,我们无论怎么“粗心”都不会出错的。比如每天回家,一边唱歌,一边想心事,都不会影响准确地走回家的路,背乘法口诀,如论怎样受干扰,怎样精力不集中,九九表还是一点错都没有。可见,题目做错了,要么是对这个知识根本不懂,要么是对知识不熟练,因此不要用“粗心”原谅自己。

“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李镇西在书中提到怎样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品质,第一条就是“做人第一,善良最美”。他对女儿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女儿很小的时候,就这样教育她了,没想到,在他女儿长大之后手机屏幕保护,就设置了这一行字,成为了她的行为准则。多么让人感动的话语啊,生命的价值就在这几个字中闪闪发光,人的确应该有一种宽宏的胸怀,高远的追求,努力活出自己的精彩。

6.心灵启示录读后感 篇六

我学会了在我的笔记簿甚至心里写下不要紧,在遭受挫折时;在情绪崩溃时;在伤心堕落时;在失去理性时,对自己说一声不要紧,便会发现生活依然美好,失去了一些,还有更美好的事物。还学会了在自己力不能及时,勇敢的说出不字,它并不丢人,反而会让自己摆脱困境。

更了解了对就是对,不作任何解释也是对;错就是错,怎么解释都是错。如果干了一件事情,失败了,为了表白自己的能力,开始忙于解释,向所有目睹甚至了解事情经过的人解释。说自己当时太紧张,说那天家里发生了一场变故,说当时的客观条件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尽管这些理由都是真的,尽管听的人会不住地点头,尽管自己花去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最后换来的并不是人们真正的理解而是无奈的同情!

…………

7.心灵启示录读后感 篇七

这是一本献给老师的心灵之书,书中选取了七十余篇充满温情的、智慧的,富有启发意义的精短美文。书中个个故事让我感动,我也理解教师需要用心去爱学生。书中《今生没有赶赴的约会》、《诚实值一百分》、《给天使缝补翅膀》、《一朵栀子花》和《零分之约》中的老师细心观察,善解生意,用睿智、独特的教育方式为孩子排解心灵上的障碍,可见其教育艺术,让人由衷地钦佩。

我想到了我的学生,想到我们班上的后进生,我总是以为要想提高他们的成绩,只要细心钻研教材,做好精美的课件,课堂上注重关注每位学生,分层次教学,多让后进生回答问题,让他们找回更多的自信,课后跟紧他们的学习,做好这些就会很好的督促他们学习。现在看来我做的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学习要抓,心灵更要抓。我们要找出后进生之所以后进的不同原因,还要采用不同而有效的教育方式去排解学生心灵上的障碍,让他们排除万难,自己主动学习。

8.美丽心灵读后感 篇八

这是另一场比赛,今天终于可以挥舞胜利的棕榈枝 人类的爱心孕育了这一切,我们生活在其中

感受它的和善、快乐和柔弱

微风中,最平庸的小花给带给我无尽的沉思

眼泪不由得往下落

----华兹华斯《不朽的丰碑》 《美丽心灵》是一本关于一个真实天才的极富人性的书,这本书讲述了一个疯狂天才的真实故事。

众所周知,纳什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天才学者,在数学和经济学,尤其是二者的交叉点——博弈论方面为人类做出巨大的贡献。同时他又是一个深受精神分裂症折磨的病人,在学术生涯达到最鼎盛的时候患上被称为“精神癌症”的精神分裂症,而且一病就是整整三十年,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末,成为一个“游荡在范氏大楼里的普林斯顿幽灵”。

书的前半部分,为我们描述的是一个科学家实现价值的过程,天才的数学家约翰·纳什在麻省理工学院工作,很年轻时就作出惊人的数学发现,奠定了经济学中博弈论的数学基础,开始具有国际声誉。影片集中表现的是那种狂热,那种幻想,那份心中的爱国热情。他能从表象的数学公式中,发觉内在的联系。能从天空中的点点繁星中构建属于他和爱人的图形,这种本领注定他是个不平凡的人,拥有不平凡的人生轨迹。

书的后半部分,这样的科学家,竟然疯了,而且潜伏的那么长久。妻子的偶然发觉,开始了纳什的苦难。书中在表现纳什认识到一直以来为之奋斗的事业竟是虚幻所表现的茫然让我感动,那是一种怎样的折磨,或许人在这个时候会感到生命不再存在意义,如同一副全无活力的躯壳苟活于世,但是纳什没有这样做,依靠妻子的支持和那种对祖国,对科学的热爱,让他最终战胜了自己的另外一种世界。

纳什最终也没有摆脱幻觉的世界,但是他所热爱的人和事业给与他承认与帮助,给予了他全新的生活,让他可以在数学的世界里面遨游。或许这就是人的思维的一种真实,作为人,一个普通人谁又能彻底摆脱幻想的世界呢!只是没有纳什来得那么强烈!

纳仕的一生在失败、孤独、成功、迷茫、妄想、绝望中不断的轮回,年少的轻狂、孤独、聪明、失败,青年的成功,中年的痴狂,老年的平淡、宁静,注定了他不一般的人生经历。可是他一生的挚爱---艾丽西亚和身边的朋友对他却不离不弃,用爱去包容他,帮助他,最终成就了一名伟大的经济学家。

我想,纳什的“美丽心灵”在于,他战胜了自己。而这里还有另外一颗同样美丽的心灵,那就是他的妻子。在他生命里最艰难的时候,在他在自己构建的虚幻世界和现实世界痛苦徘徊的时候,他的妻子始终相信他能战胜这些,一直在他身边帮助他,最终用爱战胜了幻觉。

和艾利西亚一起创造这个奇迹的,还有纳什在普林斯顿的那些好友,那些卓越非凡的科学家。他们珍惜纳什的天赋就像珍惜自己的声誉一样,他们给予纳什的温暖和帮助,支撑着纳什在长达30年的患病之后,能够重获理智。

文中不时流露出的普林斯顿那种人文关怀的气息,是此书另一个感动我的地方,纳什患病后的大部分日子都是在普林斯顿度过,里面描写的点点滴滴我都很难相信是真的,然而我还是愿意相信,这样一个有着爱因斯坦、冯·诺伊曼等数学界顶级人物的校园里会发生这样的故事。大学有大爱,大师有大情。

这本书给我的东西太多,不只是对纳什这个传奇人物的了解,更是对于艾利西亚一种人格魅力的敬佩,对普林斯顿那种人文关怀精神的感动。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的心里充满着感动的温情,眼睛几次湿润,纳什无疑是不幸的,30年的重症精神分裂的折磨不是我们能体会的。纳什又是幸运的,他有着如此非凡的智力,这是上苍给予他的厚爱。他拥有着如此忠贞温暖的伴侣,和如此仁厚待他的同事朋友。

9.心灵游戏读后感 篇九

人生非游戏,游戏却可以改变人生。书中的7个游戏并没有标准答案,答案需要你自己寻找,而寻找答案的同时,也许就是改变人生的开始。

人生的确充满痛苦,亦同时满载幸福,视乎你从哪一个角度去观察、感受、真正的快乐由此至终也是握在自己的手中,只要懂得放开手,便会自然看的清。看清了自己的内心世界,才会明白自己生活的真正意义,才会珍惜现在的所有。

关注生命的价值,我们要关注生,其实也要关注死亡,可能有时候对死亡的理解和关注能够让我们更好的去理解生命,当我准备了解心理时,老师建议一定要看看毕淑敏的《心理七游戏》了,活动过程虽然简单,但是中间的过渡说词是相当重要的,不能创设良好的情绪氛围,则达不到活动的效果。既然如此,一直的夙愿这次应该去兑现了。

阅读这本书,确切地说,是在做。做完了第一个游戏,记录一下自己的感想。你会觉得,它只属于自己,因为其中会留下生命的秘密;发现这本书,你会欣赏,它是最好的礼物,因为对任何人可能都有所帮助。一个游戏,指引一条道路;一个选择,决定一种命运。你今天选择这本书,幸福可能今天就降临;你现在开始做游戏,改变也许现在就开始……

书中介绍了七个游戏:

游戏一,“我的五样”。拿出一张白纸,在纸上写下“XXX的五样”几个字,这个XXX当然就是你自己的名字。作者特别强调书写这个过程,因为她觉得当你全神贯注一笔一划地书写自己的名字的时候,事实上就是在感受一个独特的自我。然后一口气写下浮现在你的脑海里的对于你来说最重要的五样东西,可以是具体的,比如人,物,也可以是抽象的,比如一种关系,或者感情什么的,总之是当你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最先出现在你的脑海里的东西。把这几样东西用大的字体清楚地写出来,不用考虑他们的顺序。但是,人生总会充满各种意外,你不能总能拥有你想珍惜的东西,因此你不得不放弃。然后就是一个比较痛苦的放弃的过程。你一个一个将它们从白纸上抹去,要抹得干干净净,不留一点能辨认的痕迹,或者干脆就把它抠掉,最后只剩下一样东西。这样东西就是你最重要的东西。正如作者所言:“你要学会放弃、的确,我没有这个权力,但生活有这个权力。”

游戏二,我生命中的重要他人。“重要他人”是一个心理学名词,指的是对你的心理和人格形成产生过重大影响甚至决定性作用的人,当然这里指的影响既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这个游戏可以帮助你了解自己心理和性格形成的原因,抚平心灵的创伤,实现更和谐的人格。作者在做这个游戏的时候,想起了让她失去唱歌能力的长辫子老师。童年的记忆无法改写,但对一个成年人来说,却可以循着“重要他人”这条缆绳,重新梳理我们和“重要他人”的关系,重新审视我们的规则和模式。如果它是合理的,就变成金色的风帆,成为理智的一部分。如果它是晦暗的荆棘,就用成年人有力的双手把它粉碎。

游戏三: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这个游戏里,要求就各种关于你的项目,比如身高,体重,外貌,性格,学历,职业,出身,配偶,理想等分别填写你的真实情况,你的理想情况和别人眼里的印象,读后感《心灵游戏读后感》。这个游戏可以帮助你了解自己活得有多真实。

游戏四,你的支持系统。一个好汉三个帮,一根篱笆三个桩。完成之后,请设想,当你遇到灾难或是无以名状的忧郁、危机之际,你将和谁倾心交谈?你会向谁发出SOS呼救?你能得到谁的帮助?这些人构成你的支持系统。但要记住,支持是双向的。无条件地求助别人的心理支撑,就如同乞丐的讨要,并不总能如愿。

游戏五:再选你的父母.父母是不可以再选的,但可以在我们的心中重新认识并复活。

游戏六,写下你的墓志铭。长的是人生,短的是年轻,所有面向死亡的修行,都是为了更好地活着。你无法预计死亡拜访你的时间,但你可以提前预备好款待他的茶点。在生命遭遇突发危险,就要猝然截断的时候,一生浓缩成一部几十秒的VCD,在你的脑屏幕上急速放映。亲人像走马灯似的在你面前闪过,你对这个世界还有什么话说?要将最后的话留给谁?人生,总要留下点你走过的痕迹,尽管这痕迹可能显得很浅很淡。

游戏七:生命线。承认自己的局限,承认人生是波澜起伏的过程,接纳自己的悲哀和沮丧,都是正常生活的一部分,犹如黄连和甘草,都是医病的良药。

虽然是急于找到我要用的游戏,但是看完开头,我停下来了,这是一次怎样的阅读,我会怎样阅读下去,我无法体会,无法想象。“让我们一起来玩游戏吧。我和你分享这其中的甘苦,一如在沙漠的烈日中我们同饮一捧清凉的泉水,漫漫征途中我们合乘一车奔向远方。”读到最后一句,我想也许这次探险不知道会有什么样的收获,但是我会经历,我会体验,哪怕只有一点点收获我想也不会违背作者的初衷了吧。

健康到底是什么,这是许多人不停的追问,也是人不停的渴求。

“如果把人间比作原野,每个人都是在这片原野上生长着的茂盛植物,这棵植物会开出美丽的三色花:一瓣是黄色的,代表我们的身体;一瓣是红色的,代表着我们的心理;还有一瓣是蓝色的,代表我们的社会功能。”蒙田说过:世界上最重要的事就是认识自己。解读心灵的秘密,了解自己,是一切成功的基石。从这个意义上讲,心理学不单是一门严谨的科学,也是心灵探险。如何知道自己的心理是否健康?心灵健康不是一句空话,明了自己的心理结构,是一个系统工程。

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有些人微不足道,有些人却是我们生命中的“贵人”,是你生命中的“重要他人”。什么是重要他人呢?“重要他人”是一个心理学名词,意思是在一个人心理和人格形成的过程中,起过巨大的影响甚至是决定性作用的人物。“重要他人”可能是我们的父母长辈,或者是兄弟姐妹,也可能是我们的老师,抑或萍水相逢的路人。童年的记忆遵循着非常玄妙神秘的规律,你着意要记住的事情和人物,很可能湮没在岁月的灰烬中,但某些特定的人和事,却挥之不去,影响我们的一生。如果你不把它们寻找出来,并加以重新的认识和把握,它就可能像一道符咒,在下意识的海洋中潜伏着,影响潮流和季风的走向。你的某些性格和反应模式,由于“重要他人”的影响,而被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如果你在空中,它是一朵蒲公英般的降落伞。

如果你在水中,它是一艘堡垒般的潜水艇

如果你在人间,它是你心灵的风雨亭。

碌碌中我们追求着一份好的工作,追求更多的钱,虽然家庭、健康、友情等等也很重要,但在日常排序中,它们明显地优先于其它——换句话说,我们更迫切、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达成它们。可到了舍弃的时候,它们却成为最先被舍弃掉的东西。

反推过来,人的半生追求的竟是生命中较为次要的东西,而最重要的东西则搁置一边任其发展,甚至牺牲了最重要的东西来达成次重要的东西,想想真是可笑又无奈。

是不是非得等到残酷的命运要我们痛苦地舍弃的时候,才发现自己错过了生命中最重要的那部分?

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任启蒙老师,父母对我们是有深远影响的人,父母在我们心目中是什么样的位置,《再选我们的父母》或许可以让我们来思考怎样来做到去正视父母对我们产生的影响,来真正理清楚我们内心世界父母的影子,使得我们能够更好的成长。《墓志铭》和《生命线》则是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10.《心灵密码》读后感 篇十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心灵密码》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心灵密码》读后感1

心灵本没有密码,但密码无处不在。生命中最重要的是哪几样东西?如何识得生命中的贵人?她的恋爱为什么总是无疾而终?爱,何以暗中藏着一柄钩子?如何预防“七年之痒”?什么使女人变得丑陋?……

近期,拜读了毕淑敏的新作《心灵密码》。

阅读,在如小溪般汩汩流淌的文字中感受到心灵的契合,是件令人惊叹和美妙的事。

“我们每一个存在都如此独特,又伤痕累累。我们必须给自己寻找安身立命的支点,接下去不慌不忙不糊涂不焦虑从容安详飘然一生。”

“每一个生命来到世上,都带着千姿百态的特征,等待我们去挖掘。让我们尊重生命中的多样性,让他们更加自由的生长,让我们这个世界更加丰富多彩。”

“痛苦和磨难是人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生命的常态就是平稳和深邃,还有暗流。在最深刻的层面,我们不单与别人是分离的,而且与这个世界也是分离的。坏天气、悲剧、死亡、生病,都是生命中的粗纤维,我们只有安然接纳。你不可能要求一个没有风暴的海洋,那不是海,是泥潭。”

“虽然我被欺骗过许多回,但我依然相信人是值得信赖的。对自己与他人,要有深切的诚实;对社会要有兴趣,对他人的福祉有关怀,有能力与他人真诚相爱,能推动人们在爱的关系中成长。”

“寂寞是一种悄然的存在,不要挑战它,也不要逃避它,学着共处就是。需要别人确认才觉得自己活着的人,总是在逃避寂寞。节省下来的时间干什么?只好另外想办法来谋杀时间。我是一个视时间如生命的人,实在不敢这样浪费,甘愿寂寞着。”

“一定有一本书是你的至交。在改变人生活的力量中,以不被察觉的方式出现,那是影响力;以显而易见的方式出现,那是权力。说到书呢,似乎两者都不是,是你自己的顿悟与书上的内容吻合了。”

“人的生活需要偶尔的浪漫和奢侈,这也是生活有趣和值得眷恋的理由。爱情中的人们更有资格浪漫一些,因为这样的时日不多。”

“不要相信这个世界是平等的那些话。现阶段,这只是一厢情愿。没有人承诺和担保你一生下来就享有阳光灿烂的平等。你可以发出声音,这是你性格发展的权利,它们可能被听到并引发改变。”

“在人际关系或人生里,我们没有义务一定要爱某个人。如果一定要找一个人值得你永远去爱,那就是你自己。真正的爱别人,是建筑在爱自己的基础上的。因为是你自己觉得那个人值得去爱,我们才去爱他的。这是听从了自己的一个决定。”

“因为懒惰和匆忙,我们失去了很多东西。为了人生的幸福,我们必须学会爱日常的生活琐事才行。如果年长而不倨傲,沧桑而不绝望,睿智而不让他人压抑,华贵而不让他人自卑,就是人生的大境界了。”

“我希望人能安宁的活着,享受小小的但持之以恒的幸福。无数的但微不足道的幸福堆积起来,聚成了波涛万顷的沧海。

《心灵密码》读后感2

读完毕淑敏《心灵密码》一书,感触很深。一是有感于她对人性的理解是那么的深刻;二是有感于她对人的心灵深处的秘密的解读是那么的透彻;三是有感于她给迷惑、彷徨在十字路口的心灵指明了方向。

最早读毕淑敏的文章,是中学课本里的《提醒幸福》和《离太阳最近的树》,从课文中能够体会到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光辉的追求。作者能写出这样细腻而又富有人生哲理的文章,除天赋外,与她的人生经历有很大关系。她17岁当兵入伍,11年走遍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山;转业后又从事医疗工作;46岁开始攻读心理学博士,并成为著名的心理咨询师;将目光由星空转向人的心灵,在心灵深处寻找生命的真谛。

《心灵密码》一书,上百篇文章,从不同的侧面来反映人生——人为什么要活着?怎么才能更好的活?从不同的角度来反映人性——什么是真、什么是善、什么是美?每一篇文章都在敲击着读者的心灵,都在和读者进行心灵上的对话。

她是军人,她是医生,她是心理咨询师,她是作家。每一种身份都对人生有不同的体会和理解。最后汇聚于一身的她,就对人性的理解有了进一步的升华——让你在不知不觉中一一解读人性深处的心灵密码。

《心灵密码》读后感3

心灵本没有密码,但密码无处不在。生命中最重要的是哪几样东西?如何识得生命中的贵人?她的恋爱为什么总是无疾而终?爱,何以暗中藏着一把钩子?如何预防“七年之痒”?什么使女人变得丑陋?……

本书为作者厚积多年之功的最新力作。以作家、医生、心理师的多重身份,凭借丰富的人生阅历与专业的心理学识,以深沉厚实的诚恳与冷静真刻的良知为经纬,梳理人生顺遂,讲述生命悲欢,挖掘心灵沉疴,解锁心灵密码……

作者是个敏感的女性,书中的很例子都是以她的角度或是她认识的女性的角度作切入。她的敏感是她多年经历以及在写作中得来,她的文字与心理咨询的知识,在这本新书中得到进一步发挥。

之前看了《心灵7游戏》,也是一不错的书,她是一位好作家也是一位好的心理医生,可以说这位作家写心理治疗带文学性的书已经有自己的风格了,以后我也会期待她的作品。书中写的主题对女性不说比较广一些,例如她提到为什么优秀的女孩找不合适的伴侣,女性的厨房,给女性的花,当然更多的是男女都会涉及涉及的问题,如一夫一妻制,双方的恋爱的问题,其它的当然包括心理健康的问题。书中提到了一个心理疗法是她经常用的。找一张大的.A4纸,在一个安静的地方,写下让你极度忧伤的事情,一条一条地往下写,不能因为想到伤心不已的回忆而停止,写。接下来看看哪些事情可以改变,哪些事情不可以改变,对于那些不可以改变的事情,只能选择顺从接受,对于可改变的事情,就选择改变。最后,就是给自己写一句鼓励的话。上面的方法还是很有效的,心情会立即放松许多。

看完这本书,你将有更多的感悟,比起那些励志的小品,这本书有你疏导你心理问题的实际方法。即便是在这个不景气的经济时期,你也可以活出豁然开朗的人生。

《心灵密码》读后感4

读过很多本毕淑敏著作,但我似乎真的是不厌其烦。而这次,读其新书《心灵密码》,感到作家把关怀的精力,已经触及到了人的心灵深处。阅读这样的书,宛如清冽的山泉,可以洗刷心灵的疲惫与惶然。

众所周知,心灵本没有密码,但密码无处不在。在《心灵密码》中,毕淑敏将其师从心理学大师研修心理学的精深体会,与她开办心理诊所以来进行心理咨询诊疗的典型案例、精彩故事和优美的文字融为一体,讲述了每个人生命中都会面临的共同事件和共同感受,如生离死别、情爱怨仇、成败悲欢、喜怒哀乐;还讲述了许多人遭遇过的心理痛苦,以及许多人正在经历着的现实困惑。毕淑敏希望,这本书有一种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动和反思的力量,有一种励志的作用。

书中,毕淑敏用那敏锐的目光、宽厚的心怀,睿智的文字,讲述着女人、情感与家庭。如在《我的恋爱为什么总是无疾而终》里,作家借主人公梓怡的故事,最后总结道:“如果你有很多美丽的照片,请不要把自己的家变成展示这些照片的博物馆。那无意中将是一种排斥他人、唯我独尊的信号,说明你的世界里充满了你,让人却步。高傲自恋的女人,在让人欣赏的同时,会让人远离。男人和女人都对高度自我的人,敬而远之。”这些缠绕在我们身边的琐事,或提醒人们关注感悟幸福,或引发思索、联想,令人生出无限美好的情愫。

毕淑敏的书中,有的只是生活,真实而美丽。她不像学究们舞文弄墨,不像教授们高深说教,不像时评家语锋犀利,不像青春写手愤世嫉俗。诸如在《让女人丑陋的最根本原因》里,作家写道:“女人会不会因为心理不健康而变丑,我不敢打包票。因为心理不健康而导致身体上的病患,却是千真万确的。为了不得病,为了不变丑,人们只有更多地让爱意充满心扉。”这样的文字,折射着女性水样的光华,如一剂心灵处方,文火清蒸,给人恰到好处的滋养。

除了以上,毕淑敏还对人类的命运进行探究,对深层的人性进行审视。比如在《向一个小斑点致敬》里,作家提出:“人到了最后的关头,能够完成的,就是在身边咫尺之遥的范围内极简单的动作了。我由此想到,如果你有什么要说的话,一定要尽早说,不然就无人能听到。如果你有什么要做的事,要趁着血脉充盈之时赶快做,不要等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此刻,作家所描摹和传达的意境,或者是因为我们见惯不怪的麻木,或者是因为压根儿就没想到,总会产生一种与众不同的新鲜与惊愕,拓展了我们的思维,获得一种阅读的快感。

在《心灵密码》中,类似这样精彩而充满智慧的文字随处可见,书中还有许多如何排解人生苦痛的小故事,它们都会像是我们黑夜里看到的一扇有着亮光的小窗,将我们麻痹了许久的神经重新变得敏感起来,恢复我们对生活应有的感知能力。蒙田说过,世界上最重要的事就是认识自己。解读心灵的密码,了解自己,是一切成功的基石。

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毕淑敏说的“世上没有不劳而获的事情,对幸福愉悦的感受也是如此”。名医很多,作家也很多,但作家兼医师的人不多,能治病又能医治心灵的人也太少,毕淑敏做到了,而且还做得很好。毕淑敏用她温馨的感悟与思索,激发着我们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读该书最大的收获就在于此。

《心灵密码》读后感5

当合上最后一页书的时候,我并没有心潮澎湃、也没有忧伤或是激昂,只是闭上眼睛,似乎还能感到那些自然的文字,悠长的意蕴和清淡的情感。毕淑敏的文字最大特点便是自然朴实,如同一潭水,清澈平静,淡泊悠远,阅读这样的书,宛如置身于幽静的山间,可以安抚心灵的疲惫与惶然。

心灵本没有密码。但在《心灵密码》中,毕淑敏将其研修心理学的精深体会与她开办心理诊所以来进行心理咨询诊疗的典型案例、精彩故事和优美的文字融为一体,讲述了人生中都会面临的共同事件和感受,如生离死别、爱恨情仇、成败悲欢;讲述了许多人遭遇过的心理痛苦,以及许多人正在经历着的现实困惑。这本书将给旅途中迷失方向的孩子励志领航,有一种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动和反思的力量。

书中,毕淑敏用那敏锐的目光、宽厚的心怀、睿智的文字,讲述着女人、情感与家庭。如在《我的恋爱为什么总是无疾而终》里,作家最后总结道:“如果你有很多美丽的照片,请不要把自己的家变成展示这些照片的博物馆。那无意中将是一种排斥他人、唯我独尊的信号,说明你的世界里充满了你,让人却步,男人和女人都对高度自我的人,敬而远之。”这些缠绕在我们身边的琐事,或提醒人们关注感悟幸福,或引发思索联想,令人生出无限美好的情愫。

毕淑敏的书中有的是生活,真实而美丽。她不像学究们舞文弄墨,不像教授们高深说教,不像时评家语锋犀利,不像青春写手愤世嫉俗。如在《让女人丑陋的最根本原因》里,她写道:“女人因为心理不健康而导致身体上的病患,是千真万确的。为了不得病,为了不变丑,人们只有更多地让爱意充满心扉。”这样的文字,折射着女性水样的光华,如一剂心灵处方给人恰到好处的滋养。

此外,毕淑敏还对人类的命运进行探究,对深层的人性进行审视。书中她描摹和传达的意境,总会令人产生一种别样的新鲜与惊愕,拓展了我们的思维,获得一种阅读的快感,沁人心脾。

在《心灵密码》中,精彩而充满智慧的文字随处可见,书中还包含着许多排解人生苦痛的小故事,它们就像是黑夜里的一扇有着亮光的小窗,使我们麻木了许久的神经重新变得敏感起来,恢复我们对生活应有的感知能力。解读心灵的密码,了解自己,是使我们取得一切成功的基石。

“世上没有不劳而获的事情,对幸福愉悦的感受也是如此”。名医很多,作家也很多,但作家兼医师的人不多,能治病又能医治心灵的人更是寥寥无几,但毕淑敏做到了,还做得很好。毕淑敏用她温馨的感悟与敏锐的思索,激发着我们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

喜欢毕淑敏的书,一直喜欢,更喜欢的是书中给我们的生活启迪,简单、朴实,如一股清泉久久不息,直袭心灵深处……

《心灵密码》读后感6

毕淑敏,著名的作家,最近新出了一本书《心灵密码》,她以作家、医生、心理师的多重身份,凭借丰富的人生阅历与专业的心理学背景,以深沉厚实的智慧与冷静真切的良知为经纬,梳理人生顺逆,讲述生命悲欢,挖掘心灵沉疴,解锁心灵密码……

读她的这本随笔,几乎每一篇都能让我掩卷沉思,从她的书中,无论男女老幼都能找到一些适合自己百读不厌的文章。那些简短的篇章,以深沉厚实的智慧与冷静镂刻人世间的变故与悲欢,让人不得不铭记在心,不断地思索。

“心灵密码,心灵本无密码,但密码又无处不在”。读这本书可以从任何一页开始,对于我来说哪怕读了很多遍,每读一次都有不一样的心灵感受和收获。

生命中是由很多最重要部分组成,感情和理智是我们其中的一部分宝贵财富,有时候,远离就是更深刻的爱戴,而宁静则有一种特殊的力量……,书中的每一个文字,都让人温暖,仿佛自己的脉搏与作者一起跳跃来达到的共识那样心有灵通。

对大自然,她深情的说:“所有地球人,相互之间必须紧密连接。要有悲天悯人之心,不能让高山消融万年雪冠。万物灵长的我们,只有一个心灵的出口,那就是相亲相爱”。

对幸福,她出语不凡:“无数微不足道的幸福堆积起来,如同一滴滴饱含盐分的水珠立体集合,聚成了波涛万顷的沧”。这几句话,让我顿悟,滚滚红尘中,要坚定自己的信念,为自己找个安身立命的支撑点,即使向礁石一样,千疮百孔却仍能快乐的矗立着,从容一生。

11.心灵启示录读后感 篇十一

这本书中一个个真实的故事震撼着我的心。爱的力量让我大吃一惊!爱让一个个出身卑微的孩子成就,让一个个想自杀的孩子打消了这种想法……

我们不仅要爱别人,还要爱自己,发挥出自己的本质,可以改变被人对你的看法,可以让自己成为一对便士里的铸币……我们要做一个执着的追梦人,要去做,不放弃的去做,这样,你就能圆梦,记着所谓的障碍,只是你把眼光从目标上移开,林肯,达尔文,爱因斯坦……都相我们解释了这个道理;学习就要动手去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读了《小男孩》这个故事,我算是真正明白了达・芬奇的那句话:“画家如果拿旁人的作品做自己的标准或典范,他画出来的画就没有什么价值,如果努力从自然事物中学习,他们就会得到很好的结果。”也许,我们中国小孩之所以想想象力世界排名最后,就是像小男孩那样,思维被老师框定住了,我想对老师说:请让我们像写作文写出独一无二的文章那样活出我们精彩的人生。有人曾经说过:“第一个把女人比作花的人是天才,第二个把女人比作花的人是庸才,第三个把女人比作花的人是蠢才。”我想,我们应该像寻宝者那样,在你们的提醒或帮助下得到答案,而不是由你们直接告诉,这样,不仅失去了解题时的乐趣,还失去了活跃的思维,让自己对别人产生了依赖而不愿自己去做事了。

上一篇:企业价值观介绍下一篇:册亨县乡镇林业工作站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