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初中衔接语文

2024-10-24

走进初中衔接语文(共11篇)

1.走进初中衔接语文 篇一

浅议中学语文教学中高初中衔接

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金火中学 李荣志

教育专家指出:中学语文教学必须教学生“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一言说之,即听说读写能力,即培养有语文素养的人。这就需要一个培养过程,即学习过程。有人曾说,一个人的学习过程是这样的:小学教学重在“扶”,中学重在“半扶半放”,高中重 在“始放”,大学重在“全放”。由此可见,这个过程明显体现出逐步加深,互相联系的关系。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衔接”。何谓“衔接”?它指事物间相连接。

新颁布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普通高中教育是面向大众的、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基础教育。”高中语文课程应“继续坚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基本理念”,应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与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相衔接,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 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设计课程目标,继续关注学生的语言积累以及语感和思维的发展,帮助学生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实践中,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增强语文应用能力,培养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由此可见,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初高中语文课程学习衔接的重要性。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来审视语文课程,我们发现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和高中阶段语文课程标准虽是分开制定,其实是一个整体。整个目标系统呈现整体性、相关性、动态性的特点,也呈现出层级性、结构性,每个子目标都与同级或不同级的系统密切相关,相互作用。我们必须拾级而上,才能取得顺利的进展,收到明显的效果。所以,衔接非常重要。

初高中学语文教学的衔接一直是个重大的课题,长期以来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脱节现象。跨入高中后,原本靠教师“提携”式的依赖性逐步放手,有相当一部分初中生感到很不适应,学习兴趣减退,学习质量大幅度下降。原来在初中阶段语文成绩名列前茅的,能够达到优级的,到了高中阶段,相当部分学生的语文成绩产生滑坡现象,可能只有八、九十分。巨大的心里落差,久而久之,不但语文学不好,而且还会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产生消极影响。假若教师在这一“特殊现象”出现的过程中,能冷静地分析其原因,在教学中实施一定的教育技巧和教学方 法,有的放矢地开展初高中学语文教学的衔接工作,可能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初高中学语文教学的衔接上,存在如下问题:

其一,单向性。高中、初中各自为阵,很少考虑彼此学段的教材与教学特点。从事初中的语文教学多年,我强烈感受的一点是语法知识的断接。这几年,中考语文科淡化语法知识,甚至不考语法知识。在应试教育这根指挥棒下,初中语文老师没上语法课,或不重视语法知识,这恐怕是一种普遍现象。到了高中语文课上,老师吃力的讲解语法,学生听得是满头雾水。而今年中考又考查了语法知识,语文老师教语法知识“不亦乐乎”,这是一种好苗头吧!

其二,片面性。存在明显的重知识的倾向,对学生整体语文素养的培养关注不够。与初中阶段相比高中语文重知识的倾向更严重。题海战术似乎成了提高成绩的法宝,然而几张试卷,几份考场作文也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扎实其基础知识,又怎能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呢?从初中开始就要善于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关注社会,关注人生,阅读名着,注重积累,勤于思考,勤于练笔,在语文的广阔天地里幸福成长!几年的坚持,一定能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其三,狭隘性。只关注知识能力等工具性方面,缺少对学生情感、态度等人文性方面的关注。初中阶段我们重视语文的工具性,扎扎实实地抓基础知识,却忽视语文的人文性,缺少对学生情感、态度等人文性方面的关注。高中语文应重视课标,注重工具性和人文性并举。如上《荷塘月色》时,教师不要把重点放在背景的介绍,而是要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引领他们领略荷塘月色之美、那片难得的宁静之美。

现阶段初高中语文学习衔接上,主要是:

1.教材的对接,加快高中课程改革的步伐和教材改革的步伐,让初高中教材更好地接轨。初中语文教材上内容较少,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难度、深度和广度降低了,在教学课时上也相对充足,因此,老师和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消化与吸收。 但是高中语文,在教材上,知识性内容比初中内容多得多,没有了初中的直接,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重的是理解、分析。因此,在学习知识的难度上,较之初中明显加大。而且高中的教学课时少了,这也加重了学生学好语文的难度。所以做好初高中语文的衔接很有必要。

2.教法的对接,在严格训练、讲究效益的基础上,开阔学生的阅读面。通过课外阅读、看报纸、听广播、查阅资料等活动,教会学生做读书笔记;通过组织演讲比赛、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综合能力。初高中阶段能持之以恒。教法的对接一定会让学生受益匪浅。

3.学法的对接,初中的老师逐步放手,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高中阶段的自主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当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正有计划地进行全面性的课程、教材与师资培训等方面的改革工作,这无疑为我们搞好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但根据 课程、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改进语文课堂教学工作毕竟是我们初高中学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的义务。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和学校都应该积极创造条件与机会,让初高中教师定期进行交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中学教师应坚持以素质教育观点指导课堂教学改革,重点围绕如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培养创新精 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来确定自己的语文教学思路,为奠定基础学科的基础而努力。

2.走进初中衔接语文 篇二

一、小学与初中语文教学衔接的意义

小学语文的难易程度与初中语文相差甚远, 小学语文教给学生一些简单的语言知识和语法,而到了初中,语文学科的内容变得深奥复杂起来。这就使小学与初中语文的衔接显得十分突兀,学生也会觉得语文知识晦涩难懂。所以为了不影响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解决小学语文与初中语文的衔接问题就成了当务之急。由此可见,小学与初中语文教学的良好衔接,是从小学语文学习过渡到初中语文学习的必然要求,也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状态。

二、小学与初中语文教学衔接的现状

(一 )小学教师缺少衔接意识

小学语文教师一般都是学生的班主任, 除了要管理学生的学习,还要管理学生的生活,就像学生的亲人,对学生有启蒙作用。但是很少有语文教师能够想到小学与初中教学衔接的问题。 小学语文教师只是教授学生一到六年级的知识,学习模式也是小学时期的, 很多语文教师并不知道初中语文学习模式,小学到初中的教学衔接就这样被忽略了。要想解决小学语文与初中语文教学的衔接问题, 就要从教师的教学方式入手,在小学六年级时切实实行初中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习小学语文知识时能逐渐习惯初中语文学习模式, 那么当学生升入初中时,学习语文的压力就会大大减轻。

升入初中的学生年龄大概是十二岁到十四岁, 初中教师就认为学生已经进入青少年时期, 不用每天耳提面命地管理了。其实不然,刚升入初中的学生不再像小学那样受拘束,一时不习惯,如果此时教师不了解学生内心的感受,就会导致学生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 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都比较叛逆, 普遍不爱学习, 教师的不关注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所以在学生刚升入初中时,教师应该考虑到学生的感受和学生之间的差异,了解到这种差异,才能有效帮助学生投入到学习中。

三、小学与中学语文教学衔接的有效策略

(一 )语文学科知识的衔接

小学到初中的语文知识有一部分体现在了教材上,所以小学语文与初中语文教材的衔接在小学与初中教学的衔接中占有重要地位。初中一年级教材的部分内容应该适当与小学 六年级的教材内容相连接, 这样初中语文的内容就会显得不那么突兀,学生就能较快地接受新知识。

除此之外,语文学科的知识更多地体现在平时的经验和积累上。语文主要学习的是中文,这个范畴很大。我国的语言世界博大精深,是从五千年文明的历史长河之中不断探索淘沥出来的,语文这门学科包含的知识十分多元化。小学到初中所学到的知识还只是冰山一角,就令人叹为观止了。所以我们必须处理好小学语文和初中语文教学的衔接问题,这样才能使处于小学与初中过渡时期的学生真正学习好语文学科。

(二 )正确教学观念的衔接

与初中相比,小学要学习的知识相对较少,学习氛围也比较轻松, 所以小学的学习方式从总体上来说是轻松愉快的。可是当学生进入高中就渐渐不会这么轻松了,学习的知识内容会不断增加,难度也会随之增加,还要面对中考压力, 学习方式就会在繁多的课业中逐渐改变。此时学生会处于迷茫阶段,不知道该如何学习。这时就需要教师用正确的教学观念引导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给学生灌输自主学习观念,让学生能够明确了解到如何从小学学习生活过渡到初中学习生活。

(三 )学生学习模式的衔接

小学的学习模式就是教师讲课、学生记录初级学习方 式,方方面面都需要教师和家长监督引导。在升入初中之后, 学生已经从儿童迈入青少年的行列, 需要有自主学习能力。初中的学习模式是独立的学习模式, 所以在刚刚升入初中时,教师必须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才能适应初中的学习氛围。

四、结语

3.走进初中衔接语文 篇三

关键词:小学语文;衔接;激活思维;迁移习惯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118-01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研员,有一段时间因为小学语文教研员的空缺,由我代岗了几个月的小学语文教研员,经过深入调研和思考,我认为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内容比较简单,知识点比较少,教师教学中的侧重点紫玉知记和一些浅层次的理解,学生思维的难度并不大。而中学语文教材的内容一下子就加深了,知识点比较多。对学生的要求也大大提高了。除了知识点需要大量记忆以外,更侧重分析和理解,还有对文言文的分析和理解,在这个问题上,我认为中学语文教师应该有针对性的加强与小学的衔接,提高语文教育教学的效果。

一、加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力度

中学语文教材的内容增加了,南多难度加深了,知识点增多了,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自学能力。而刚刚从小学毕业的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自学能力还是比较差的,这样,初中教师尤其是初中一年级的教师就要有意识、有步骤的给学生设计一套自主学习的方案。例如怎样预习----听课----复习----作业这四个环节,教会学生们怎样在掌握好基础知识的同时,联系学过的知识,怎样进行分层次阅读理解,怎样做好知识的归纳和总结,怎样运用联想法、加引申义等科学的知记方法提高学习效率等等,教师应该更多的把方法的教授放在知识教授的前面,真正在初中学生中体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运用学到的自学方法,动脑、动口、动手,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老师则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教师要学会抓契机,巧点拨,教授知识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中,总之,教师要学会消除学生作为小学生时的依赖心理,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上下功夫、花心思。

二、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堂教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初中教师应该大力改变小学教师“哄孩子”的教育模式,摒弃以“教”为中心的课堂结构,不能把学生的头脑当成知识的容器,而是要把学生的头脑当成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尽量多的设计以“导学”为核心的课堂结构,由语文学科在辐射其他学科,使学法指导渗透在每一个教育教学环节中。

1.激活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对学生进行思维方法的指导和训练,鼓励发散性思维,要设计具有思辨意义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的活动比如,高尔基的《海燕》一课就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1)写海燕为什么要写环境?2)在这样的环境下,海燕有怎样的表现?用括号标出。3)作者对它有怎样的情感?4)哪些词语最能体现这一情感?5)用一个词或一个句子表达你对海燕的情感?6)写海鸟的目的是什么?7)其他海鸟的特点是什么?体味作家用词的精妙。8)你是海这乌云、狂风、雷电说什么?9)作为读者,你想对海燕说什么?问题的设置都是为了引导学生思考,激活学生的思维。

2.拓展迁移习惯。

课外学习活动是学生课堂内容学习的补充和继续,它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科学知识,加深和巩固课内学习的知识,而且能够满足和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培养他们独立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初中教师就要有计划有步骤的布置课外月度任务,比如一些名家经典《水浒传》《西游记》《朝花夕拾》等等好的文学作品,指导学生把他们在阅读中的体会、感想、收获写成读书笔记,逐步养成积累语言、学习自主写作的习惯。

教师还有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法养成适用字典的习惯;养成书写规范工整、格式行款正确的习惯;养成读书做笔记的习惯;养成勇敢质疑的习惯等等。因为习惯的力量是非常巨大的。学生如果能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那么就能更快的适应任务重、节奏快的初中语文学习。

3.适当的降低学习难度,增强学生信息心。

初中一年级的新生面对新的学习环境、新的老师、新的同学,是需要一段时间去适应的。初中教师也要理解刚升初中的学生心理,适当的降低学习难度,增强学生信心,让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到桃子,在不断的成功的体验中给予学生的自信心,从而产生持久的学习动力。在课堂教育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师还是要在初期保留一些简单轻松的教学用语,避免使用深奥晦涩的语言,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思维能力。

教师要想法设法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真正的热爱上语文,甚至是文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比如,设计一些适合中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方案。排演课本剧,因为初中学生已经有了更强的思维能力和执行力,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演完以后再次谈论、体验所学内容,让学生在形象、直观、立体的思维中解读课文,从另一个角度培养初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在比如,模仿电视中的认生字、接成语、背诗词比赛。在紧张的竞赛氛围中,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生字、成语、诗词的知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被充分调动。

4.走进初中衔接语文 篇四

人在一个轻松的环境里,学习起来就没有压力,就会感到快乐,语文课的教学也不例外。怎样才能有轻松的氛围?那就是微笑面对学生,多鼓励、少批评。记得以前刚刚到小学任教那段时间,我一直板着面孔,因为我认为我要在孩子们面前保持特有的威严和威信。没想到有一天我听到孩子们背后的议论:“语文老师就像一个冰激凌,我们上课都很害怕。”„„有一天我对孩子们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了。看到孩子们快乐的样子,我也舒心的笑了。从此,我一直以微笑面对学生,学生们也都非常喜欢我了。即使孩子们有不遵守纪律的时候,我都用眼神、手势来暗示他,尽量不批评,多鼓励。

我还尝试让音乐走进语文课堂,也收到比较好的效果。比如:随着教师的讲解、示范,播放轻音乐,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配播儿童轻快乐曲,在语文课结束部分用音乐舞蹈的形式来结束课程。我对比过同样内容的两节课,一节是没有用音乐的传统课,另一节只是在课的结束部分用了音乐舞蹈来放松。结果是第一节孩子们脸上没有多少表情;第二节孩子们笑声不断,不但身体得到了放松,精神也非常愉快。所以让音乐走进课堂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还能增加课堂的愉快气氛。

5.走进初中衔接语文 篇五

初中的语文能力的形成过程是接受型,高中的语文能力的形成过程是自觉型。由于初中学生受年龄特征等限制,在能力方面要求较低。加之初、高中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学习的要求不尽相同,初中新课程有意淡化、弱化某些语文能力,这就决定了初中中考语文试题大部分是知识型的,尤其是基础知识的考查,能力型的较少。这种考查形式使学生把精力多放在对课本的死记硬背,考前的临时突击,养成了很不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思维定势,过多地依赖老师,掌握知识以机械记忆为主。特别是对语法知识教学的淡化,中考不涉及,致使我们不够重视,“只学不考”变成“不考不学”,使得许多知识点无法讲透,特别是古文教学只能生硬地将一些语法现象讲给学生听,而学生也无法做到真正理解,更加不会举一反三,给学生以后的学习中造成了许多困难。还有,自从高考作文命题采取话题作文之后,学生都是写作话题作文的,这导致作文没有文体了。其实文体明确了,结构知道怎么安排了,再在摘抄积累的素材基础上,充实文章的内容,好文章自然水到渠成。一个人的学习过程是这样的:小学教学重在“扶”,初中重在“半扶半放”,高中重在“始放”,大学重在“全放”,由此可见,这个过程明显体现出逐步加深、互相联系的关系。只有了解小学、初中、高中语文的差异性,才能传好初中这一接力棒。尽管这三者的语文教学存在知识思维层次上的差异,学法上的差异,知识体系的差异。但三个阶段的教学必须是连接的,我们初中教师更应该帮助学生渡过适应期,促使他们健康成长。

针对以上情况,我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将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以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的两条教育原则为依据:一是循序渐进原则;二是可接受性原则。在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既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使他们能够接受,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同时对初中要求偏低或不作要求而高中需要或要求较高的知识或方法进行摸底。授课时有意识地补充有关知识,积极地引导、促进学生从学过的知识内容引出新知识,使知识衔接更有针对性。

总之,为了使学生的语文学习继续和深入,教学中既要紧扣《大纲》和教材,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又要面对现实,瞻前顾后,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保证学生语文学习的“可持续性发展”,为学生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语文教学探索

名:聂

莹 时

6.走进初中衔接语文 篇六

一、研究大纲是做好衔接工作的保证。

语文不如数理化之清晰,因而语文教学往往陷入了一种不可知论的状态,有人还美其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其实,这是不可许的。作为一线教师如今须做到以下三点:

1、研究92年大纲与2000年大纲之异同。

2、研究2000年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之异同。

3、研究初中、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之异同。这三者的研究正如法律的确定,它使教师有了准绳,有了依据。例如,92年大纲与2000年大纲之异同,也说明它们存在着继往开来的衔接关系:92年大纲对语文的人文性提得不是很明显,着重于工具性。而2000年大纲则将人文性与工具性相提并论。那如何做好这理念的认可与改变就尤其重要了。其实,语文是一种特殊的工具,是思维和交际的工具,是负载和传递信息的工具;语文的运用,离不开人的思想感情、阅历和素养的参预。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我认为低年级应着重于工具性,而高年级再侧重人文性也不迟,那问题就是要如何做好这阶段过程的衔接工作。如初一年在小学识字的基础上进一步识字,更加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在小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注重书写,并引导学生去认识书法家练字的经过;还有背诵默写等等都不能一下子松开。正如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先生他在起始年段也曾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对某一方面给予大胆的出其不意的肯定,从而使学生对语文产生极大的兴趣,这是从小学到中学“衔接”的典型,同时也是语文教坛一个佳话。发现两个大纲之异同,我们就能了解新大纲的意图所在了。其实,这就是新旧大纲间的衔接。只有真正做到对大纲之异同而心中有数,那在实际衔接教学过程中会有很大启示的。这样才能找到符合教学规律的教法,才能遵照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再如,新大纲分明一体化设计,整体考虑,互相衔接,这是建国以来的第一次。由此可见,各方面的衔接问题已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越来越受人们重视了。就背诵篇目而言,大纲规定小学不少于150篇,以绝句为主;初中背诵不少于80篇;高中背诵古文20篇,诗词、曲50首。这些无不说明从小学到初中,乃至高中的连贯性和层次性已尤为突出了。作为教师认识这一点是很有必要的。对此,我采用每天一诗,先诵再背再懂,至于有些诗词懂与否,我认为随着孩子长大或年龄的增长会懂的。或在起始年段不提,在初二、三年再继续训练也不迟。这既能体现训练的层次性与序列性,也符合人的认识与发展规律。

二、研究教材之间的衔接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

(一)、熟悉中小学教材,处理好衔接,明确教法学法。

现在属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种种迹象表明了,小学生升初中后,往往觉得小学学过,初中还在学,甚至于高中还学,教材内容的重复性,因而使学生产生厌学畏惧心理,这些表明了小学与初中、高中等在教材的衔接上出现了不应有的“软”的问题。这就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这往往也造成一种怪异现象的出现:大学厌高中,高中厌初中,初中厌小学;小学厌初中,初中厌高中,高中厌大学的恶性循环现象。其实,问题就在于“衔接”上,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正如飞驰的火车,小学中学高中大学等就象一节节车厢,如何使之能与火车头一块向前奔,这每一节车厢的交接处就显得尤为重要,否则,后果就难以设想了。这次新大纲很明显就给予了一定的考虑:小学低年级课文贴进儿童生活,充分考虑与儿童经验与想象的关系,课文类型以童话、寓言、诗歌、故事为主;中年级课文题材、体裁、风格多样,并有一定数量的科普作品;初中课文古代诗词和文言文占30%左右,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各占50%;高中加强了文学教育的分量,在整套教材的选文中,古今中外的文学作约占课文总数的60%,使学生在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研读中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丰富精神世界。这就使三个层次的教学侧重有所分清,再也不会出现那种高中的有可能在初中学,初中的有可能在小学学,小学的有可能在初中学,初中的有可能在高中学的不大正常的现象。简而谈之,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在教学生画知识树又何尝不是如此的想法呢?在画知识树的同时,实际理清了各知识之间联系。这正如新大纲所说的“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意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境之间的联系。”应该说在这一点上,新大纲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此情况下,作为语文教师应将教材吃透了,研深了,才能充分把握意图,把语文教学带到新天地里。

(二)、初中阶段教材之间衔接问题的再认识。

92年的教学大纲曾给沉闷的语文教学注入了生命力,全国各线教师高兴劲甭说了。在注重主体作用方面,这套教材给予了极大的体现。试用修订本教材又进一步给予了重现,但更重要的是本次修订对三个阶段的认识有所变化。三个阶段体现着互相衔接,逐步递进的学习程序。第一阶段指导学生从整体上学习和把握运用语文的能力;第二阶段,进而分解为三种表达方,使对实用文体学习得到提高和逐步加深;第三阶段,从文章的学习过渡到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这样,由简及繁,由浅及深,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这样,三个阶段的过渡衔接很显然地突出来了。这可关系到学生学习递进和加深,因此,教师应从宏观角度入手,及时思考各个阶段的侧重点,并将之施于教学备课中,充分考虑课堂各个环节的衔接,正所谓:有所侧重才能有所收获。

(三)、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与生活之间的衔接。

早在湖北省宜昌市语文教改课题“课内外衔接”的实验中,刘国正先生将此概括为“内引,外联,对比”,充分肯定了课内外衔接的好处和作用,说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双冀”。究其实质,语文四种能力的培养无不与生活联系。新大纲特别注重这点“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班渠道,增强学习语文实践的机会。”刘国正先生又说“教室的四壁不应成为水泥的隔离层,而是多孔的海绵,透过多种孔透使教学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通。”同时,大纲也提出“小学鼓励学生自由阅读,有问题提出来,能与别人商量;初中要求阅读后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问;高中要求学生能对课文阐发、评价和质疑。”这是需要建立在对生活有着直接感受与间接感受的基础上的。为此,我大胆在课内外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1、根据速读的要求,即一分钟要500字左右,我适当选择了课外材料为内容,开展了听力训练。由缓而急,由简而繁,逐渐地使学生认识到听力训练单靠课本材料是不够的。如今经过一阶段的训练,部分同学的听力能力很明显地进步了。

2、根据课本中安排的活动课材料,进行了多次语文实践活动。如家乡崇武是个新兴旅游单位,为此我请学生到游览区作调查,写题为《我爱美丽的家乡------崇武》、《欢迎你到崇武来做客》的文章;为了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过去,我让学生就姓氏的来源作为调查,写题为《我从哪里来------“寻根问祖”姓氏来源调查活动》的报告;对中小学生错别字尤其严重的情况,我就开展了《请讲普通话请用规范字》的活动;对中小生看电视非常严重的事实,我就开展了《关于中小学生看电视利与弊》的书面争论等等,不一而足。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促进学生对生活的再认识,体现生活主人翁的作用,使所学的不是死知识。

3、就课内而言,我主要围绕课文开展有关衔接工作,如学习了《数字杂说》,我就让学生写《也谈数字的妙趣》,(可填对联、谜语、诗词等等);学习了《皇帝的新装》,我就让学生编话剧(曾在校五四晚会上演,效果还好);学习了《大自然的语言》,我就让学生写《浅谈闽南农谚》等等。应该说这“读”,就是让学生投入到别人的直接的感受中去,对学生来说这其实是间接感受,因此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否则的话,只能又回到那种令人生厌的学习中。而“写”是一种直接感受的表白,这就需要学生很真实地再现了。如何衔接,实际是离不开生活的。这正如刘国正先生所说的“„„脱离生活,写就变成无源之水,技巧就变成无所附丽的文字游戏。而与生活结合,则读有嚼头,写有源头,全局皆活„„”。由此可见,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与生活之间的衔接是必不可少的。

三、研究学生是做好衔接,提高质量的重要因素。

1、心理学告诉我们;研究好各阶段学生的特点,各年段学生,各类学生的特点,这包括学生在学校、社会、家庭、年龄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现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素质参差不齐,这就给如何做好衔接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只有正视这一点,才能做好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环节。因此,教师应考虑这些环节的衔接。教育是没有小事,因为事事都有可能在今后给学生产生这样那样或好的或坏的影响。

2、作为语文教师,了解学生各个阶段学习语文水平,帮助他们做好思想、感情、知识等的衔接。特别是中下生应侧重于基础的再现与反复,优生可着重从拓展、加深方面考虑。

3、无论在哪个阶段,教师都应及时计划,及时总结,及时反馈,多与学生探讨,找出衔接的问题所在给予解决。

7.多媒体走进初中语文课堂的体验 篇七

一、用直观生动的视听材料激活学习兴趣

多媒体最大的特点就是直观性、生动性、形象性和变化性, 因而它能极大限度地营造教学情境、激活课堂气氛。例如《周庄水韵》《苏州园林》《游恒山记》等写景抒情或介绍景物的课文, 文中所描绘或介绍的地方是我们农村大多数孩子未曾见识过的, 我们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在互联网上搜集这些地方的相关图片, 并把它们制成CAI视听课件。对于《骆驼寻宝记》《犟龟》这样的童话, 我们还可以根据文章内容, 制作动画课件, 上课时运用多媒体播放出来。这些优美诗意的画境、趣味盎然的情境带给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感官上的享受是传统教学所无法企及的, 学生可谓百看不厌, 百听不倦。在欣赏的同时, 老师应适时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感受文章语言的精妙。他们的朗读能力、欣赏能力就会在这边听边看边读的多媒体教学课堂中不断提高。

二、用变换字形等动画效果突出重点

传统的中学语文教学工具是粉笔, 传统的教学流程是从书本到黑板, 由于受板面的影响, 许多重要的内容不能在黑板上呈现, 师生互动效果不太显著, 学生容易疲劳, 思维常常停滞。多媒体技术可以全面展示所学课文的重点内容。如引导学生赏析课文的精点段落, 像七年级下册《海燕》一文的第一、第八自然段等。可以通过多媒体把这两段落的内容显示在大屏幕上, 对于其中“天上也是皎洁无比的蔚蓝色, 只有几片薄纱似的轻云, 平贴于空中, 就如一个女郎, 穿了绝美的蓝色夏衣, 而颈间却围绕了一段绝细绝轻的白纱巾”等等这样生动优美的句子及段落的重点、要点内容, 可以进行闪烁、下划线、改变色彩或字形等动画设置, 若有必要还可配上朗读。这样, 鲜明的表象与语言文字就会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双向联系, 学生非常乐意面对屏幕字斟句酌, 有针对性地对文段重点进行积极的思考, 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准确性、严密性。

三、多媒体走进课堂后应该注意的负面效应

多媒体教学走进语文课堂确实激起了广大师生的新奇感、神秘感。以它独特的图、文、声并茂的特点激起了教与学的兴趣, 谈教改, 开口闭口必言现代教育数字技术, 多媒体作为其中的佼佼者, 更是诸多专家、名教师等讲座或公开课的宠幸儿。但是, 笔者经过几年的摸索和体验, 深感多媒体教育在我们现有的教育设施的硬件、软件尚限制着多媒体教学在语文课堂的全面铺展。多媒体技术虽然是高科技产物, 但它缺乏对具有艺术性、模糊性、多向性、多变性特点的语文教学的适应能力, 因为语文毕竟属于社会科学范畴, 而多媒体技术是自然科学的产物, 因此, 多媒体技术走进语文课堂后必然存在着难以弥补的缺憾。

“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 语文教师要利用多媒体上课, 要上出自己的个性特点和教学风格, 必须自己制作课件, 由准备到上课, 其工作量是相当惊人的。首先, 得备好一份极为详尽的书面教案, 然后根据书面教案收集素材, 插入图片、文字、声音、录像, 组接起来, 按自己的思路设想呈现出来, 光制作一堂课的课件恐怕非一天不可, 而作为教师并非只做一件事就行了, 还得上课、批作业、找学生谈心、参加政治学习、教研活动, 还需要适当的休息等。所以, 像这样的情况偶而为之倒也可以, 但如天天如此, 几乎把它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手段, 对于大多数学校的教师来说, 恐怕是不现实的。

多媒体所使用的特殊技术, 不管是图片的展现, 文字的安排, 画面的录制, 还是声音的录播, 都体现其新颖、快捷、美观、奇特的形式特点, 从word到几何画板到Authorware, 都体现出科技的巨大魅力, 从其使用伊始, 确实激起了学生的兴趣, 新奇感, 较好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因而, 就这一点, 教师都叹服其优于传统教学, 它增加了课堂容量, 加快了课堂节奏, 调动了学生的主体积极性, 但我们决不能因此而乐此不疲, 因为这一优点如长期使用便会很快丧失, 为什么呢?我们静下心来想一想, 学生表现出来的极大兴趣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的?不容讳言, 那就是新奇感, 对其形式的新奇, 而非是对教学内容本身表现的魅力产生的新奇感和兴趣, 由这种形式激起的兴趣不会维持太久, 靠新奇感激起的兴趣很快就会变成乏味, 多媒体课展现的是高科技的神奇, 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就是这些科技手段, 它展现的方法不能日见一新, 因此, 它所激起的兴趣缺乏自身的张力。到时, 学生见多了, 也就见怪不怪, 继而乏味了。

参考文献

[1]卢锋, 黄婷婷, 秦军.信息技术与影视艺术教育实验教学的整合[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 (02) .

8.谈谈小学初中高中语文知识的衔接 篇八

关键词:语文能力;教育管理;实用知识;中国文化

生活中我们要交际,交际就要说话。而说话是一门很高级的学问,要说得得体、简洁、中听,要说的有内容、有情趣。“话不投机半句多。”不会说话的人,是很难在社会上立足的。写文章就是将所说的话用优美的、规范的汉字表现出来。它是让人看得,有宣传保存的可能。遇到胡写乱画、胡言乱语怎么能够交际?因此,加强中小学生语文素养势在必行,要做好小学初中高中语文知识的衔接。

一、现在的中小学生语文能力令人担忧,语文教师要引起高度重视

我走访许多中小学校,语文课花费的教学时间最多,而语文能力反而不如其他课程的能力强。这说明我们的语文课效率不佳,做了好多无用功,教师辛苦,学生劳累。语文本来是很有意思的一门基础课,硬是给弄成了一门死学问。小学生不会说流利的普通话,初中生不会写简短的文章,高中生不会写常见的汉字。我们的文化好像要被肢解了一样,这不是危言耸听。大家想想,好多招聘单位接到的满是错别字的个人简介,多么的尴尬。有高文凭的天之骄子写一百个汉字,差不多要出现三四十个错别字。这难道不令人担忧吗?曾几何时,哪瞧见生活中的大学生不会写借条,不会大写的壹贰叁,不会签自己的姓名,等等。学生是无辜的,我们的语文教学是有责任的。希望广大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这一现象。力争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辛勤工作,为扭转这个不好的局面作出自己的贡献。

二、中小学教育管理有待调整,不能有有碍学生发展的现象存在

国家的语文课本是指挥棒,我们工作起来有本可依。一套语文教材,那是专家辛勤工作的结果。九年义务教育各学科自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小学语文和初中语文教材已经接轨,这只是教材的衔接而已。可是,现在大多数中小学分设,小学老师教小学的,初中老师教初中的,各干各的,老死不相往来。同行是冤家,勉强见面也是你说我的不是,我说你的不是。这可苦坏了无辜的学生们。其实,义务教育阶段中小教师是一家人,都是初等教育工作者。大家平日里工作要多沟通,小学语文老师要跟踪自己的学生,看学生去了初中以后有进步没有?初中老师要常去小学,了解一下自己学生以往的语文基础,便于更好地开展语文教育教学工作。而目前的高中教育,更是农村学校教育的象牙塔,高高在上,不与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老师交流。反正国家不严格高中学生入学率和巩固率,基础差的学生就辍学。

三、小学初中高中语文应该传授给学生实用的语文知识,千

万不要照本宣科,教出些高分低能的学生来

我们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写字的姿势要指导;汉语拼音要熟练;分析汉字的音形义,用简单的句子表情达意,激起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能完成简单的语文阅读题;会写有真情实感的短小文章。再就是背诵一些名家名篇,在语感上给学生以熏陶。课不必讲得太深,作业不必做得太多。要避免重复无效的劳作,还小学生一个快乐健康的童年。初中学生在小学语文的基础上再深入一下,应该将语文字词等学习任务,放手让学生自学,指导好记叙文的写作,熟悉说明文的特征,了解议论文基本常识即可。大力提高学生解决课本延伸的阅读题的能力,用掌握的语文阅读能力去解决实际阅读问题。做到准确、简洁、流畅、有文采。反对标准答案之说,抓住要领,灵活作答就不错了。多开展些辩论会,多办办手抄报,多搞几次班级演讲,多谈谈读名著的心得体会等,都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高中语文是一个较高档次的语文园地。学生要增大阅读面,熟悉各种文章体裁,有逻辑思维知识,能写出有一定哲理的议论文。教师要做导演,引领学生在高中阶段语文能力大大提升。高中有必修语文课本和选修语文课本,教师要当好编辑,凡是能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内容,教师一定要指导到位。

四、语文教育任重而道远,中小学语文教师要担当起提高学生中国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先锋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流派似繁星,内容包罗万象。语文教师要经常学习,多遨游在中国文化的大花园里。多嗅花朵,才能呼出芬芳。一个知识渊博的语文教师,学生是爱戴的。语文教师要能说一口纯正的普通话,写一手漂亮的汉字,最主要的是语文教师要有激情,有热爱汉语的赤胆忠心。古今中外,都要涉猎,立足本国,借鉴外国。让我们的学生继续做捍卫汉语尊严的卫士。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就完成了历史使命。我们语文教师也就无愧于子孙后

代了。

9.走进初中衔接语文 篇九

主题活动方案

“走进小学

观看一年级新生入队仪式”

活动名称: “幼、小衔接”联动活动

活动时间:

2016年1月11日

13:00---14:300 参加人员:学前班全体家长及已经报名今年9月就读我园学前班家长。(共计人数:58人左右)活动安排:

一、活动前准备:

1、提前一周出海报。

2、召开班级老师会议,传达本次活动的目的、要求等。(各班自信统一着装)

3、教师对参加活动幼儿进行常规培训,并初步了解南岸珊瑚实验小学的办学历史,办学理念:亲亲课堂:“亲和、亲证、亲在”

4、提前两周做好与珊瑚小学的衔接工作,提前一天安排一名老师到学校熟悉活动场地。

二、活动目的:

对孩子来说,进入小学是人生重要转折点,我园一直坚持与珊瑚小学共同致力于幼小衔接研讨工作,让孩子们初步了解小学生生活和激发他们入学的愿望,使幼儿及家长从思想上、行为上、心理上做好入学的准备,使孩子赢在人生的第一步。

三、活动形式:参观

四、人员安排:

总策划:

陈园长

郑园长

王主任

参与人员: 毛.罗、何、杨、郑、刘、孟、田。

对接班级:孟----二班、田---一班。

五、活动流程:

1.13:00.从幼儿园出发(全程家长不参与)2.观看一年级新生入队仪式 3.参观学习科技馆 4.感受校园生活

5.14:30 活动结束。教师清点人数返回幼儿园

感谢小学对本次活动的大力支持!

珊瑚青青幼儿园

2016年1月8日

活动安全预案

安全工作不能忽视。由于本次活动要出幼儿园,安全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家长和老师最为担心的一个方面。为了确保活动安全顺利地开展,我们特拟定出本安全预案。

1.加强教师的安全意识。防患于未然,是做好安全工作的最好保证,而教师是活动的主要组织者,所以安全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加强教师的安全意识。在参观活动前,应专门组织教师们讨论、假想活动中可能遇到的安全隐患,并设计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2.加强幼儿的安全意识。孩子们很容易激动,走出活动室、走出幼儿园,面对广阔的大自然,他们更有一种无拘无束的感觉,但放松的同时也很容易产生不安全的因素。我们应在教育目标中加大安全教育的比重,将安全教育工作渗透到外出活动的各个环节,组织孩子们讨论一系列安全问题,如走路时怎样才能不掉队、怎样才不会撞上别人和车辆、怎样过马路等,使孩子们的自我保护能力得以提高。

3.出发前的准备工作。如提醒幼儿喝水、大小便,清点孩子的人数、工作人员的配备情况等。准备好照相机、摄像机。

4.做好活动中的保育工作。

活动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幼儿的身体情况和情绪状态,及时调整活动的节奏和速度,给予适当的休息,教师经常清点幼儿人数以防幼儿走失,及时提醒幼儿进行上厕所等,保证活动的顺利和安全。所以,即使参观活动结束了,教师也不能掉以轻心,要坚持做好活动后的保育工作,组织好后续工作。

10.小升初语文衔接班 篇十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复习的内容是:句子。请大家认真跟随老师一起进入复习课堂。

【复习要点】

1、知道什么是句子,从语气和作用上了解句子的类型。

2、扩句和缩句练习。

3、认识几种常见的修辞手法。

4、认识并修改常见的病句。

5、进行句式变换练习。

一、句子及其类型: 分辨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四种句子类型。

二、改变句式

1、把字句、被字句、陈述句的互换;

2、肯定句、双重否定句的互换;

3、陈述句、反问句、感叹句的互换;

4、直接引用和转述句互换。例题:

他紧紧地握住了老人的手。(变为被字句、把字句)

例题:

他是一个好人。(变反问句、感叹句)

例题:

我必须去图书馆看书。(变双重否定句)

三、修改病句:内容和结构上有毛病的句子叫病句。常见的病句有:

成份残缺;搭配不当;重复罗嗦;语序颠倒;前后矛盾;用词不当;指代不明;分类不当;不合事理;含糊不清等。

注意:

1、先找出句子的主干,检查句子是否完整,搭配是否恰当。

2、如果句子主干没有毛病,就检查辅助成份与主干搭配是否合适。

3、检查句子是否符合逻辑,语序是否合理,指代是否明确,有无逻辑错误等。

4、如果确有错误,就开始动笔修改。

例题:

(1)学习《革命烈士诗两首》一课,使我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2)我游览了万里长城、故宫博物院、秦始皇兵马俑和南京长江大桥等名胜古迹。

(3)秋天的北京是一个迷人的季节。

(4)全班同学都到齐了,只有王娟同学没有到。

五、常用关联词使用列举:

1.转折关系尽管……可是……

虽然……但是……

…却……

……然而……

……可是……

……但是……

2.假设关系

如果……就……

要是……那么

无论……都……

不管…也…… 倘若……就......要是……就…… 3.并列关系

一边……一边……

即使……也……

是……是……

既……又…… 4.递进关系

不但……而且……、不光……也……、不仅……还…… 5.选择关系

不是……就是……

是……还是……

或者……或者……

要么……要么……

与其……不如……

宁可……也不……

6.因果关系 因为……所以……

之所以……是因为……

……因此…… 7.承接关系

先……再……首先……然后……先……然后……接着……最后…… 8.条件关系

只要……就……

只有……才……

六、认识修饰句子的方法

1)比喻句。常用的比喻词有“好像”“犹如”“仿佛”等,有的比喻句用“成了”“变成”“是”等代替比喻词,如:我们是祖国的花朵。比喻句的特点是:本体和喻体有些相似,并且本体和喻体是不同类的。所以有比喻词的句子不一定就是比喻句,如:小花长得好像她妈妈。(X)

2)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使物像人一样。如:青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此句用“告诉”“快乐”等写人的词语来写小动物。

3)夸张:故意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地描述。如:(夸大)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缩小)在巴掌大的牢房里,他照样锻炼。

4)排比:把意思相联、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大体相等、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排列在一起。如: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天山南北,传到白山黑水之间,传到大河长江之南,使全国的人民心一齐欢跃起来。

5)设问:自问自答。如: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儿声音呢?不是的。

6)反问:无疑而问,问而不答,答案暗含在问话中。如: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

7)疑问:提出问题。如:今天你去图书馆看书吗?

句子专项训练

改变句型:

(1)把下列句子改写成反问句。

为了把祖国建设得更强盛,我们应该努力学习。

(2)把下列句子改成陈述句。

人的聪明与愚笨,难道是天生的吗?

(3)把下面句子改成用把字的句子。同学们交给我一项任务。

(4)下面句子改成用被字的句子。森林爷爷战胜了妖魔。

(6)按要求改写句子

浓墨似的乌云一下子遮黑了半边天。(被动句)(把字句)

生活在八十年代的青年人是多么幸福啊!(陈述句)

乌鸦的翅膀不能够挡住太阳的光辉。(疑问句):

青少年不能没有理想。(反问句)

(7)把句子改写成反问句和双重否定句 我有办法称出大象的重量。

我听说李晓为了帮助一位盲人昨天很晚才回家。

(7)把下面的句子改写成肯定句

如果现在的人看见月缺花残还要下泪,那不能不说他是个糊涂虫。

我暗暗叮嘱自己,这两天非要给他们姐弟俩买到两张电影票不可。

(9)把下面的反问句改写成陈述句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10)把下面的陈述句改写成反问句 这个真实的故事使我深受感动。

是春风吹绿了田野。

(12)修改病句

贯彻《小学生守则》以后,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这个班级的同学是全校开展学雷锋活动最好的班级。

同学们积极投入爱国卫生运动,把教室打扫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清清爽爽。

(13)缩句

活泼可爱的小男孩蹲在地上仔细地捡树种。

他穿着一件颜色跟树叶差不多的绿上衣。

(14)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空

不是„„就是„„

不但„„而且„„

小敏的课外活动丰富多彩,每天放学后()到图书馆看书,()到科技小组活动。

因为„„所以„„

如果„„就„„

()他学习刻苦,工作认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被评为“三好”学生。

不是„„而是„„

即使„„也„„

()我们的生活条件很好,()不能丢掉勤俭节约的好传统。

宁可„„也不„„

11.小学升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衔接 篇十一

为何会出现此现象?分析原因有:(一)初一新生跨入初中大门,心理年龄特征仍处于半幼稚、半成熟、半独立、半依赖,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交织的状态。而初中课堂教学中的趣味性、游戏性和激励性比之小学有所下降,以致一些学生觉得听课乏味而走神。(二)功课增加了,内容多了,难度大了,要求高了。学生一时难以适应,致使某些学生为应付而抄袭,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三)初中课堂教学任务比小学要重,而课外落实的时间又减少。一般小学时每篇课文都要求背诵,而初中更多的是每天上一篇课文,很少要求背诵,所以很多学生觉得课文上了还是很陌生。(四)分析初中语文试卷,阅读、理解的比例较多,难度增大。

应如何改善这一问题?教师应当重视小学和初中这两个学段之间的前后互相连接和过渡,即小升初衔接教育,要解决如何铺垫搭桥,促使“教与学,师与生”双双提前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相互了解,尽早尽快地相互适应,协调运转。把“突变”变成“渐变”,在“渐变”中顺利完成小学升初中的衔接过渡。

作为语文教师,研究学生是做好衔接,提高质量的前提。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小学生的思想状况、小学现行教材编排体系、基本内容及要求,小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掌握好衔接过渡的主动权,帮助他们做好思想、感情、知识等的衔接。进入初中的大门,他们面对的一切都是新的,新的环境,新的老师,新的同学,新的学习任务,等待他们的也许是一座座的“高山”,一道道的“沟壑”,此时帮助他们树立面对困难的勇气,克服困难的信心尤为重要。人教版语文义务教材的第一单元编排的就是有关于“人生”的话题,所以,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文本教材“体味人生,关爱生命”,让他们认识人生就是一个不断面对困难的过程;人生应该是豁达的,乐观的,奋发的,进取的。还可以让他们写写自我体验、个性特点、奋斗目标,以便教师更快更全面地了解学生。

注重学法培养是发展性教育,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关键所在。“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培养学生爱读书、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这习惯的培养应立足课堂,带动课外。体现在:1、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带着问题去读书,读书就是为了收获。这收获可以是一个字、一个词,也可以是一种修辞的运用,一种情感的体验等等。2、培養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积极思考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哪些是自己预习时没想到的,哪些是自己预习时没解决的。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大胆发言,在讨论中解决旧问题,发现新问题,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勤记笔记,善于把握文本重点,捕捉老师或同学发言中的要点和思想火花,勤记笔记便于课后整理,优化知识。3、培养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书面作业、口头作业、社会实践作业,都应踏踏实实、一丝不苟地完成,甚至能够自己给自己布置作业。

优化测验方法是培养学习兴趣、树立学习信心的根本所在。如果学生一进入初中,就遭到迎头泼来几盆“冷水”,那么一蹶不振、颓废丧志的学生也就接踵而来,畏学、厌学、弃学者逐渐增多。须研究测验方法,不能把传统的考试作为衡量学生学习的唯一法宝。教师可以为每一位学生记录语文成长“足迹”,注重平时的学习过程,参考测验成绩,全方位的考评学生。方法有:

背诵量化:相对于小学,学生花在读语文的时间要少得多。所以,在学生朗读时,教师首先明确背诵内容,让学生精读;再次采取激励方法,调动学生读背的积极性。对其背诵的速度、熟练程度、认真程度进行量化。让学生不断地看到自己成长的轨迹促进学生读背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课堂发言量化:不少教师慨叹,初一有几个会举手,初二没几个会举手,初三没人会举手。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进入青春期产生了害羞心理及从众心理;另一方面也因为发言并未给自己带来“实际”好处。为此对课堂发言进行量化,如:发一次言加一分,发言特别出色再多加分,并予以表扬奖励。提高课堂发言的积极性,更可以培养学生养成专心致志听课、积极思考问题的习惯。

作业态度量化:精选作业,最大程度地减轻作业量,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端正作业态度。教师做到有布置必批改,且每次批改均打出等级。作业优秀者给予表扬、加分,促使学生向优秀的同学学习,以逐步端正作业态度。

优化试卷提高成绩:面对初一新生,教师拟卷首先把握好课内和课外的比重。可以以课内为主逐步转化为以课外为主,以识记知识为主逐步转化为以能力训练为主。其次拟卷时尽量做到基础知识抓重点,字音、字形,词语,常识及名句填空均可以是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或是常见的内容。这样虽然初中的识字教学不再进行,也可让学生易得分,并养成自学课内基础知识的习惯。再次拟阅读分析题重感悟体验,适当增加开放性的题目,尽量做到只要学生读懂了文章就有话可写,有言可说,不会有无从下手的感觉。最后注重在题目中增加生活气息,注重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有感而发。甚而课内语段阅读的拟题可侧重于上课讨论过的,大部分学生都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组织起一段顺利流畅的语言。总之,拟题时把握的原则是既体现知识重点,又让学生易得分,还和中考题型相衔接。尽可能使每次测验都是本阶段学习和生活情况的最佳反馈。

上一篇:学习十八大有感下一篇:租房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