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制定学习目标

2024-10-18

引导学生制定学习目标(精选12篇)

1.引导学生制定学习目标 篇一

学生为何要制定学习目标?

俗话说:成功的人生就是一个好的目标体系,当目标完全融入生活的时候,人生目标的达成就只剩下时间的问题了。特别是处于学习阶段的学生,更应该指定一些属于自己的目标。制定目标的好处有多种,至少可以在下面的几个方面体现:

一、目标可以让学生产生积极的心态。

目标是你努力的依据,也是对你的鞭策。目标给你一个能看得见的彼岸,随着你实现这些目标,你就会有成就感,你的心态就会更加积极主动的向更积极地方向转变。

二、目标能是你看清使命,产生动力。

有了目标,有了目标,你心中的世界就变成一幅清晰的图画,你就会集中精力和资源于你所选定的方向和目标上,因而你就会更加热心于你的目标。

三、目标是你感受到生存的意义和价值。

人们处事的方式主要取决与他们怎样看待自己的目标,如果觉得自己的目标不重要,那么所付出的努力自然也就没有什么价值,如果觉得目标很重要,那么结果就一定相反。如果你心中有了理想就会感到生存的重要意义,如果这个理想是由许多目标组成的,那么你就会觉得为目标付出的努力是有价值的。

四、目标使你把重点从过程转到结果。

成功的尺度不是你做了多少工作,而是获得多少成果。

五、目标有助于你分清轻重缓急,把握重点。

没有目标,没有目标我们很容易陷入跟理想无关的现实事务中,一个忘记最重要事情的人,会成为琐事的奴隶。

六、目标使你集中精力把握现在。

目标对目前的工作和学习具有指导作用,也就是说,现在做的就是为未来更大的目标所做的,是未来目标的一部分。因而更加让人中是现在,把握现在。

七、目标能提高激情、有助于评估进展。

目标,使我们心中的想法具体化,更容易实现。学起习来做到心中有数,热情高涨。目标同时提供了一种自我评估的重要手段,及标准。你可以根据自己离目标的多远来衡量取得的进步,测知自己的效率。

八、目标使人产生信心、勇气和胆量。

信心、勇气和胆量。来自于“知己知彼”。对目标以及实现过程的清晰和透彻的认识,必然使你从容不迫,处变不惊。

九、目标使人生自我完善,用不停步。

自我完善的过程,其实就是潜能不断发挥的过程。需要发挥潜能,你必须全神贯注于自己的优势并且会有高回报的方面。当你不停地在自己的优势这方面做出的努力的时候,这些优势必然进一步发展。

十、目标使你成为一个成功的人。

美国著名哲学家爱默生说:“一心向着自己目标前进的人,整个世界都给他让路”。

那么有的学生为何还没有设定目标?可能有下面几条原因:

一、不知道目标的重要性。

二、设定目标以后怕失败。

一旦有了目标就要去努力,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必定会遇见障碍和艰难,对于那些怕吃苦的学生,就选择“安于现状”,那么以后失败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三、怕制定目标被人耻笑。

有些学生制定目标不能从实际出发,眼高手低,难免会被一些人耻笑,甚至觉得这学生有精神病,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相信这目标能实现,其实制定目标是自己的事情,没有必要让别人知道,也没有必要想大家公布。我见到一个学生,成绩很差,可是在他家墙上就贴一行醒目大字:“清华,你是我的”。结果这今年的高考中这学生一败涂地。所以制定不切合实际的目标,还有自己拿目标为荣的人,才会被被人取笑,当然不努力的人,而且说大话,更被别人取笑。

四、有一些学生不会设定目标。

我每当遇见来咨询我的学生时候,我就对他说,你把你目前遇见的所有不足的地方给写下来给我,而有许多学生连自己遇到的那些不足都不清楚,那怎么还能制定好的目标呢?自己很难看清楚自己啊,平时没有总结,也没有归纳,是很危险的。

无论是学习和工作,绝不能“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希望大家都能制定出适合自己的目标.

2.引导学生制定学习目标 篇二

一、正确理解《课标》设置的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

以学生发展为本, 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是《课标》的核心价值追求, 以此为基础设置了相关的学习目标与课程内容。《课标》通过总目标——分目标——水平目标——课程内容 (标准) 形成完整的学习目标体系, 四者紧密相关, 互相渗透、互相作用。课程学习目标是从相对宏观逐渐到相对微观;从相对抽象逐渐到相对具体;从相对模糊逐渐到相对清晰。要正确制定本校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目标, 就要正确理解《课标》三个层次的目标体系, 及其关于目标的表述。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应根据《课标》要求, 结合具体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阶段、教学资源等整体思考与设计具体的学习目标。防止将《课标》的学习目标与内容 (标准) 直接作为学校的具体课程学习目标, 甚至作为单元学习目标、课时学习目标等问题的出现。

二、正确理解《课标》设置的分目标

《课标》在学习目标的基础上依据三维健康观和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的特性, 将学生的学习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方面。运动参与是积极参与体育学习与活动的态度以及正确的方法;运动技能是体育文化、科学锻炼与娱乐知识以及正确进行运动的方法;身体健康是形成关注自身健康的意识和行为, 提高体能水平;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是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内化为自己正确的态度、情感、价值观等。《课标》的这种划分实际上是指明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关注学生在四个方面的教育与发展——制定了四个方面的分目标, 而不是仅仅关注体能与运动技能的发展。为体育教师创设特定的环境和条件来实现特定的目标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只有对于分目标的联系与区别有明确而正确的理解, 依据分目标创设不同的情境, 实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端正学生体育学习的态度和正确认识与处理人际关系等不同的价值追求。

三、正确理解《课标》关于分目标的表述

为了实现寓教育于体育之中的追求,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标》中对于分目标的表述根据不同的教育追求采用相应的表达方式。体能与运动技能的学习目标采用行为性目标表述:它是对学生通过体育学习后应出现的可观测行为的精确陈述。行为目标的表述包括四个部分:学生;教学情境;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表现;学生完成知识技能的最低熟练水平。如水平一目标“初步了解安全运动以及日常生活中有关安全避险的知识和方法”, “初步了解个人卫生保健知识和方法”。这样的目标表述更多地指向引领体育教师创设训练的情景。

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的学习目标, 以及部分运动参与目标采用表现性、体验性等非行为性目标表述:它是对学生通过体育学习中将要做什么, 将如何表现, 将要学到什么等的描述。

表现性目标往往是阐明在特定的教学情景下, 学生表现什么, 如何表现。如水平一目标“在体育活动中保持积极稳定的情绪”, 水平三目标“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体验性目标主要是描述学生在体育学习锻炼中的心理感受、情绪体验, 人与人的沟通与交流等, 如水平一的“体验体育活动对情绪的积极影响”、“在体育活动中适应新的合作环境”;水平三的“体验运动乐趣与成功”、“感受多种体育活动和比赛的乐趣”目标等。这样的目标表述更多地指向引领体育教师创设教育的情境。

《课标》对于分目标的不同表述, 体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多元价值追求, 引导体育教师从“教教材”走向“用教材教”, 在实现发展体能、学习掌握运用运动技能的同时, 更好地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寓教于体”的目标。

四、依据《课标》, 结合实际制定具体的学习目标

体育教师在实施《课标》的过程中制定目标主要包括:水平目标的细化和校本化;学年目标 (学期目标) ;模块学习目标、单元学习目标、课时学习目标。依据《课标》精神, 结合实际, 创造性制定明确、具体、可操作的学习目标的具体要求表现在:

1. 明确具体

根据《课标》结合学生、学时、资源等因素制定出不同层次的目标, 并能够为具体的教学内容、学习活动与情境创设提供明确的指向, 所有的学年、模块与单元计划的学习目标应是该水平目标的进一步细化:如水平一爬行游戏单元计划的学习目标:运动参与——能愉快地学习各种姿势的爬行动作;运动技能——能手脚并用协调爬行, 能说出5种以上爬行动作的特点;身体健康——会做出爬行类游戏, 发展身体的协调性与灵敏性;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在游戏中表现出对他人的尊重与关心, 能和他人合作完成各类爬行游戏。

课时目标则应在单元目标的基础上, 根据单元目标及其本次课在单元中的前后联系, 更为明确具体。如, 水平一的爬行游戏第三节课的课时学习目标:90%学生能学会手脚 (膝盖不着地) 的爬行动作和2种拓展性的爬行动作, 提高爬行速度和动作的协调性;在游戏中能及时为同伴鼓掌加油, 呐喊助威, 表现出对他人的尊重与关心。此外, 水平四自编棍术组合的课时学习目标:认知目标——能够说出自编棍术组合大动作名称与方法;理解“形神兼备”的含义;运动技能目标——80%的学生能够完成自编棍术的完整动作, 并能对所学的动作进行合理命名;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目标——在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敢于创想的行为和敢于在他人面前展现自己的动作。

明确具体还应包括随着学习水平、学习单元和学习课次进展逐渐提高的含义。如运动技能的认知目标从记住、知道, 逐渐提高为分析与评价, 最后达到运用。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的目标从被动到主动, 从接收到创造等。如, 在单元教学计划中的学习目标一定要逐渐增加难度。即使教同样的运动技能或行为, 课的目标也应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加大难度, 提高要求。

2. 弹性开放

制定学习目标应在做到明确具体的同时, 还要注意学习目标制定的弹性与开放。

弹性是指体育教师应将学习目标视为更为有效教学的指南, 而不是将学习目标视为教学的圣经。从理论层面来说, 制定单元目标或课的目标不可能是每个学生都能达到的目标。因此, 一个单元或一节课的学习目标, 应预计有多少学生会达到目标, 并在单元或课结束时进行评价, 以确定你的预计是否准确, 并以此为依据调整单元或课的目标, 使其既有一定的挑战性, 同时大多数学生能够完成。

开放是指体育教师应充分认识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是一个极为复杂、多变的人与人之间发生的过程, 无论体育教师有多少经验都不可能料事如神, 总会有体育教师意料之外的情况发生。也就是说学习目标的制定不可能在教学实践中一成不变得到实现。体育教师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学习目标与改变教学策略。只有如此,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制定与过程实施才有可能既科学严谨, 又灵活有效。

3.如何引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 篇三

对于即将扬帆起航的水手来说,有了航行的目标,还需要确定的航行计划和路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要想使遠大理想逐步变成现实,就需要根据自己的主、客观条件,制定实现理想和目标的具体计划。

对于我们山区小学的学生来说基本上是仅限于学校课程安排,而没有自己单独制定学习计划的,有的学生甚至认为,学校有教育计划,老师有教学计划,跟着老师走,按照学校要求办就行了,何必自己再定计划,而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学校和老师的计划是针对全体学生的,每个学生还应该按照老师要求针对自己的学习情况制定具体的个人学习计划,特别是修学以后的自学部分,更要有自己的计划。 由于学习计划有必要又大有好处,所以有计划地学习成为优秀生的共同特点。学习好和学习不好的差别当中有一条就是有没有学习计划。这一点越是高年级越明显。

针对这种情况,我准备引导学生学习制定一定的学习计划,以便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学习潜能,增强学习效果。学生在制定计划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一、针对性原则

此原则包括时间上、目标上的针对性。在时间上,计划必须要明确具体。要明确是长期计划还是短期计划,长期计划可以是整个小学,也可以是一个学年;而短期计划则是一学期或一学月,甚至是一周。无论是长期计划还是短期计划,都要力求具体、明确。在目标上必须切实可行。制定目标要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目标既不能定得太高,也不能定得太低(假设学生的平时成绩只有60分,那么他的目标就只好定在65左右)。因为太高了不容易实现,挫败学习积极性,丧失学习竞争意识;目标太低了很轻松地达到目标,对于不太懂事的小学生来说就容易滋生骄傲自满情绪,影响进一步目标的实现。

二、增强原则

该原则包括渐进增强和优势增强。渐进增强是指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即在成绩目标通过努力达到后要一步一步增强(如果第一次定的65分达到了,那么下一次则应该定70分,再下一次则定75分,以后再80、85),但增强幅度不要太大。而优势增强则是指在制定计划时要体现不同科目所制定的目标也不同,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科目,体现自己的优势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特长,即哪一科成绩好其目标就应该定高一些,突出优势以弥补或避免自己的弱项,即做到扬长避短,同时也为今后的专业或工作打下基础。

三、弹性原则

这主要指制定计划时要留有一定的波动空间。针对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考试内容的难易等等,给自己一个掌握教学内容和考试分数的浮动空间,以免挫伤学习积极性。此外在计划实施过程中,随时感受计划实施效果及进程,如果有问题或变化(比如:小学学生在执行计划时容易出现反复、拖拉、敷衍、放任等现象或者因为客观原因导致计划无法实现等)就要根据这些出现的问题及变化及时调整或者补充、修改计划,以确保学习计划能够得以顺利实施。

四、自然原则

在制定计划时也需要考虑到自然规律、季节变化,生物钟等。比如,上学年秋冬季节寒冷,下学年春夏季节暖和,学习时间的安排上应有相应的变化。

五、可行性原则

制定好计划后还应该想一想该计划是否可行。比如,寄宿制学生要受学校学习时间的限制,早晚自习会不会与计划冲突,能否使其融合;走读学生也应该考虑做家务、往返学校与家这些事情所消耗的时间与计划实施之间的是否冲突,如何调节等等;有何外部干扰、内部障碍等等。

总之,制定好了计划就像一切准备就绪等待发射的卫星一样一旦发射进入轨道,就会沿着轨道不停地飞行。这就需要你坚持做惯性运动,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入自己的学习轨道,在自己的学习自由王国中展翅翱翔,早日戴上那梦寐以求的王冠,走向属于自己的辉煌的明天!

4.学习如何制定目标 篇四

学习如何制定目标。目标包括:短期目标、中期目标、长期目标、人生终极目标。

制定目标以后,要按计划实施。一定记住,今后无论做任何事情,要让计划先行,执行随后。养成一个良好得习惯,这将使你受益终生。

1:明确的目标可以战胜惰性

无法战胜自己的惰性。便很难把握自己的时间、很难把握自己的时间、很难把握自己的生活、很难面对困难和挫折。如此下去,意志力从何而来呢? 2目标是创造快乐学习的原动力

如果漫无目标,勤于玩耍而懒于做事,这样生活浪费了大好时光不说,心里终会充满空虚、悔恨、苦闷,对自己会越来越不满意。因为目标指引者行动,如果不知道去哪里,就不会走在一条正确的道路上。长此以往,1就会是自己无法进入状态,1对一切都失去兴趣。

3目标不会使自己骄傲

因为你的面前有目标,所以你完成一个目标以后,就会向着一个更高的目标前进。总有下一目标在等着你,因此,你就不会在成功中迷失自己,不会在洋洋洒洒的赞扬声中迷失自己,也不会停止自己追求的脚步。因为你明白,你今天取得的成绩,不是你的终极目标。

如果你的目标不落实到文字,你的目标仅仅是个说法| 如果你的目标没有按计划执行,目标只是目标而已|

良好习惯是健康人生之基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一个人取得的成绩往往取决与性格上的伟大。

一切都是从童年开始的。不同的童年造成杰出青年与平庸青年之分。而这:“不同 的基本点之一就是行为习惯的不同。

习惯是什么呢?习惯就是: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因此,也可以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礼貌习惯

1:同学帮你,道声谢谢

注意:今后向任何人说谢谢的时候,看着对方,面带微笑。如果你以前没有注意过,先拿自己的镜子练习10遍。2妈妈做好晚饭,对妈妈说:谢谢

3:进爸爸、妈妈的房间,要敲门。

4:学校要开家长会,你会选择以下哪种形式呢?

A:爸爸,明天下午要开家长会,你去一下。

B;爸爸,有事要麻烦你一下,学校明天下午要开家长会,不知道你有没有时间。

点评:也许你会说,两种说话方式的目的和结果都是要爸爸去,不都一样吗?其实,不管用哪种方式,爸爸都会去的。但可

气一些更好,因为我们占用了爸爸的时间,就需要和爸爸商量。这也是懂礼貌的表现。

礼貌是无声的绍

无论在任何时间、任何的地点,当我们需要别人帮忙的时候,都要用客气的态度,用商量的口气;当别人帮助我们的时候,真诚地道谢,做家务也同样,而是从今后一直坚持它。坚持并不是要求你每天自己洗衣服,每天花费大量的时间做家务,只是要你做你力所能及的家务通过做家务陪养勤劳的好习惯。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十分重视少年儿童良好习惯的培养。他认为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此,叶圣陶专门写过《习惯成自然》和《两种习惯养成不得》等文章。

养成习惯贵在躬行实践。作为一位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实践家,叶圣陶先生非常强调在习惯养成中的身体力行。要养成某中好习惯,要随时随地加以注意,躬行实践,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他在《习惯成自然》一文中写道:“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正用心去观察;要有劳动的能力,必须真正动手去劳动;要有读书的能力,必须真正把书本打开,认认真真去读;

“习惯成自然”就是能力。什么事“成自然”呢?叶圣陶先生认为“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费什么心,仿佛本来就是那样的意思”。

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习惯,增强能力。叶圣陶认为,“我们

在学校里受,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多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孔子一生“学而不厌”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有两种坏习惯不能养成。叶圣陶认为,习惯不嫌其多,但有两种习惯养成不得,除此之外,其他的习惯多多益善。这两种习惯就是:不养成什么习惯的习惯和妨害他人的习惯。

5.如何制定学习目标-中学作文 篇五

作为一名初中学生,自主学习是很重要的。由于刚进入初中的七年级学生,他们从轻松的学习课程瞬间提升了多门课程,会使他们有些吃力。从现在开始,他们就该学会自主学习,老师管得不会太严,大多时候都要靠自己习。

仅仅只会自主学习还不够,还要学会能够与他人交流,讨论,分享自己的成果,这样才能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增大自己的视野,正如政治书上所说的:竞争中合作,合作中竞争。我们同学之间应该有这样的思想,如此做才能共同进步,使自己成绩有所提高。对于学习,初中生们应该有一个现实的目标,对于自己能力有所提高,自己能够完成的良好目标。这样有目标地学习,才能事倍功半,加大自己的提高速度。给自己每天安排个计划,有时候不一定要按照计划来,计划是人定的,人应该根据当时的情况做稍微地改动。每天都有不同的计划,会使自己的规划能力增加,是一个一举多得的方法。

在学习上,不要花太多的时间,人也应该劳逸结合,只要知识点懂了,上课认真了。剩余的时间应该做一下运动,锻炼一下自己,使自己体质要好,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

6.制定学习目标需要注意的事项 篇六

制定学习目标的是四个关键点

一、学习目标需要细分并具体化

比如一个孩子的学习目标是提高阅读能力?其实这不是目标,对大脑接受到的指令来说完全是模糊的。所以需要我们将阅读能力分解成若干小能力,每种能力需要通过怎样的方法来达成,再细分下去。比如阅读能力中理解能力是其中的一项能力。理解能力如何组成?它又是由搜索信息的能力,链接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逻辑的能力等组成。那么我们再细分,搜索信息的能力靠什么方法来提高呢?我们在课堂上强调一种方法,它是学习记标记。那么学习目标及时每节阅读课文都必须记标记,并给予检查记录,这样才叫制定学习目标。

二、学习目标是基于自身的不足。

学习目标必须是建立对自身不足分析和确认的基础上,这样才会有效果。一般来讲发挥长处不需要过多的动力,只有认识的自己的不足,并且有动力要加以改进的时候,目标才是有效有的学生的成绩比较平稳,而有的学生的成绩忽高忽低。在制定自己的学习目标的时候,要知道自己的真实水平。不能按一次考试水平为准,应该按学生的多次成绩综合考虑,科学掌握自己的真实水平。

三、学习目标的难度要合适

目标制定的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目标制定的太高,自己不容易实现,会给自己带来挫败感。如果目标定得太低,又达不到激励学生的作用。所以,在制定目标的时候一定要选择合适的目标。如果制定的目标不合适,要及时作出调整。

四放平心态:

自己制定的目标,有时候经过努力能够实现,此时肯定很开心。有时候经过很大的努力却实现不了目标,这个时候可得要气馁。在这里我要强调的是,无论目标是否达成,都不能影响了学习。毕竟制定学习目标只是为了激发自己的学习动力,为了提高自己的学习积极性。它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需要注意的事项

第一,学习计划要实际。很多同学的学习计划可以用八个字来形容“煞费苦心、收效甚微”,主要原因就是学习计划不实际,有的计划几乎没有休息时间,有的计划内容太多,根本完不成。因此学习计划一定要实际、实用,尽量不要给自己计划的太满,一旦完不成就有一种“破罐子破摔”的心理,最后导致计划失败,自己也开始自暴自弃了。

第二,学习计划要有目标。在海上漂泊的小船,一定要有目标,知道自己到哪里,否则就会迷路。学习计划就像这条小船,一定要在计划中设定目标,告诉自己下一个目标是什么,这样,就能让自己尽快进入学习状态,按计划完成任务。

第三,学习计划要有侧重点。同学们在制定学习计划时,容易犯这样的错误:为了避免偏科就会“眉毛胡子一把抓”,每科一平均,然后按照时间来学,其实做反而容易偏科,如果强项和弱项花费同一时间,那么就导致强项越强,弱项越弱。

第四,学习计划要详细。计划不能就是一个大纲就完了,我们需要具体的每一天,要把每一天的任务都安排好,这样,才能保证每天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学习起来才更有动力,同时也能保证学习计划得到更好的执行。

第五,学习计划要适时调整。学习计划不是一成不变的,所谓计划赶不上变化,因为某些外界因素影响学习计划时,要注意随时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

第六,学习计划要量身定做。不少学生热衷于“北大学霸学习计划”“状元学习计划”,其实,这些计划都只适合“学霸”“状元”并不一定适合自己,所以学习计划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别人的学习计划只是一个参考,千万不能照抄照搬,只有自己的计划才真正的适合自己。

第七,学习计划要严格执行。相信同学们在制定学习计划的时候都希望能够按照计划执行,但是,大部分学生在执行过程中就会“走样”,学习计划表也就成了摆设。这也就是一个又一个计划失败的诱因。

7.引导学生制定学习目标 篇七

一、帮助学生干部树立合理的目标,适当地引导学生干部追求内在目标

目标可以让学生干部拥有使命感,感受生活是可控的,努力实现目标有助于合理利用时间。和那些随机选择的目标相比,为了个人内在的目标而努力会给个体带来更多的成就感。心理学研究表明,不管在哪种文化中,只有目标反映了其内在需求和价值的人才会获得更多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二、追求内在目标可以提升自尊心,增强学生干部的自信心和满足感,提高办事效率

研究人员发现,追求内在目标的个体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有更多的满足感。例如,一个学生干部的内在目标若是通过策划和负责一个晚会来锻炼自己的口才、社交能力和领导力。那么,该个体明知主持和策划晚会占据很多时间和精力的情况下,依然全身心投入到该晚会的准备工作中。而且在与各部门联系的过程中,该学生干部增强了自身与他人的沟通协作能力,不仅锻炼了自己的口才和领导力,也收获了他人的支持和帮助,最后收获一台精彩绝伦的晚会。而倘若该学生干部一开始追求的是外在目标,即办一场轰动全校,深受大家认可的晚会,那么,上述所有的前期准备工作,都只是为最后一个结果呈现所做的铺垫。因为外在目标更多地反映他人对你的认可和期望,只注重结果导致自身压力也在不断地增强。

三、帮助学生干部协调各个目标,保持和谐一致

学生干部在工作和生活中会拥有多个目标。比如在学习上取得好成绩,在工作中能够有较好的锻炼和表现,在生活中拥有较好的人际关系。而多个目标有时在实现的过程中会出现矛盾的时候,比如社团文化节,作为社团负责人的学生干部可能会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筹备本社团的活动,而刚好赶上国家计算机或四六级英语考试,这时,该学生干部就需要合理地协调这两个目标之间的关系。还有一种现象比较普遍,学生干部在执行工作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两个目标上经常发生冲突。比如纪检部的学生干部往往需要协助执行学校的规章制度,和其他同学形成了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时常会因为工作的原因与他人发生一定意义上的冲突,影响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上述这种情况,需要及时出面协调,帮助学生干部正确处理工作中的人际关系,以维护学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

四、指导学生干部在工作生活中学会分解目标,提高目标达成率,增强学生干部的自信心

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需要将它们分解成多个阶段性的具体目标,并逐一完成。在开始一项活动之前,比如做义工活动。第一步,鼓励学生干部阐述自己对此次活动的期望、目标和设想。同时,针对这些目标,提出他们自己的看法和疑虑。第二步,确定此次活动的核心目标。第三步,对该目标进行具体说明,并下定决心努力实现。第四步,制定具体的执行计划:时间(周末),地点(某社区养老院),人员(志愿者,其他有意向的学生),具体活动(打扫养老院,帮老人剪指甲等)以实现目标。要全面考虑可能遇到的各种阻碍(例如,交通问题,养老院院方是否支持等),然后考虑解决策略。第五步,组内参加者互相支持,共同执行计划,克服各种挑战和困难。在追求目标,实施计划的过程中,有时需要对目标作出调整,或者重新考虑目标的优先级别,甚至改变目标(比如刚好赶上世界环境日,义工活动可能会改成环保宣传活动)。

高职学生干部管理中,最值得重视的一点是不要破坏学生干部的内在动机。社会心理学证据表明,如果人们对自己正在做的事很享受,那么过多地给予奖励则会破坏已有的美好。即过多的外部奖励会把享受变成一件苦差事。在高职学生干部管理的实践中,正确引导学生干部培养内在动机,以积极引导为主,以适度奖励为辅,不断挖掘学生潜在的优秀品质。

摘要:学生干部的管理在高职院校管理工作中颇受重视。从积极心理学内在目标引导角度出发,对高职学生干部管理和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和尝试,积极引导学生干部设立合理的内在目标,增加其自身的自信心,提高其工作积极性,使其在工作中发挥出自身潜力,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和学生干部自身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内在目标,内在动机,学生干部

参考文献

[1]索尼娅·柳博米尔斯基.幸福有方法[M].中信出版社,2014:182-196.

8.试论学习目标的制定与表述 篇八

课改至今,有关小学《品德与社会》的研究并不少见,但对教学过程中如何制定目标的问题,研究并不多,特别是缺少教师可直接借鉴的研究成果。因此,本文力求从学习目标制定的描述,来讨论《品德与社会》课的学习目标的确立依据和表述规范,以期为学习目标的制定提供一些参考。

一、学习目标的确立依据

1.相关课程政策

教师和学生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是学习内容的载体,很多人认为教材就是学习内容,这等于将教材固定成为一个僵死的教学资源。此处的政策,指的首先是代表国家意志,在国家政策层面上规定了学习目标的基本范围和要求的课程标准,其次为教材和教学参考等。

(1)《上海市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制定学习目标的首要政策依据。因为课程标准的核心是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学习目标的上位概念,所以课程标准在国家政策层面上规定了学习目标的基本范围和要求。”课程标准具有普适、基础和上位的特点,因此在分析课程标准时教师需要将浓缩的课程标准进行分解,并找到与本科学习内容方向相适应的阶段目标,使学习目标更具有操作性。

(2)《品德与社会》教材。教材是各地方教研部门根据课程标准,依据各自不同的区域情况编写的教学材料。与课程标准相比,它具有地方性,具体而灵活。对教材进行深入的分析,才能正确把握教材编写者的意图,使学习目标更符合编写的初衷,使课程标准与课堂教学良好衔接。同时,教材中的每节课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结构层层递进的,因此要兼顾到教材前后的学习内容,进行适当的联系或铺垫,以保证学生知识学习和认知发展的延续性。

2.对学习者的分析

作为知识的受体,学习者的特征决定了学习目标制定过程中所应顾及的学习难度和密度,因此在制定学习目标时,必须对学习者进行分析,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学情分析。

(1)学习者的特质。学习者的特质一般包含一些心理指标,例如学生的年龄、学习动机和兴趣等,不同的心理特质对同样的资源会产生不同的反馈,因此学习目标的制定必须考虑学习者的心理特质。例如,家庭和社区,都是人所归属的共同体,在这两个类似的认知环境中,一年级的学习目标着重于对于家庭成员的认识,体会在家庭这个共同体中的归属感,而对三年级学生就更进一步,要求他们能够逐渐融入到社会生活中。

(2)学习者分布。同一班级的学生在知识结构、理解能力、经验或经历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在确定学习目标时必须进行分层设计,以适应不同认知水平学生的需要。根据统计学理论,同一班级中的学生认知水平一般呈正态分布,因此确立的学习目标需要契合大多数同学的学习需要,并针对学有余力的同学有一定的拓展,同时兼顾学习困难的同学。

考虑学习者的分布,还包含了座位的安排。一个班级中人数众多,由于位置的关系,有些学生不能清楚地看到老师或是课件演示的内容,在制定学习目标时应该兼顾到这一点。

3.教学实践

教学实践不仅是对学习目标的实施,也是对学习目标本身的正确性和适切性的验证。因此,教学实践也应该作为学习目标制定的重要依据。

(1)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制定的学习目标在进行教学实践尝试之前都只是一种计划形态,只有经过实际的教学过程才能落到实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还要观察学习者的参与度与达标程度,作为调整学习目标的依据。

(2)《品德与社会》教学参考。教参即教材编写者提出的一些文本解读和教学建议(包括学习目标的制定),通常由经验丰富的教师、教研员、以及学科专家共同编制,是丰厚教学实践的积累。因此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认真研读教参,根据实际情况明确本课学习目标,有助于更好地把握学习内容。

将教参上的学习目标原封不动地作为自己教学的学习目标,也是片面死板的,因为教学是根据教学主体、受体、教学环境而灵活变动的,不根据实际情况修改教参建议的学习目标,就容易犯照本宣科的错误。

4.其他因素

学习目标的确立还可以考虑以下因素。

(1)对教学者的分析。教师作为教学者,存在主观能动性,因此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学素养也会影响到教学的实施质量,所以在确定学习目标时,也需要考虑教学者的情况。如喜欢学生协商讨论的教师在制定学习目标时更注重方法与能力的培养;注重情绪体验的教师就会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学习目标进行着重强调。

(2)现实案例与社会热点等时事性因素。品德与社会课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是需要与时俱进的,因此学习目标也必须契合社会中正在发生的时事,因为其中蕴藏了当前社会的发展态势,暴露了社会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揭示了社会生活中的一般准则。将学习目标与社会时事相结合,学生可以将自己在新闻、报纸、网络中耳闻目睹的事件与学习内容相联系,提高学习有效性,同时,对于社会事件的关注也可以促进社会参与行动的生成,为培养合格的公民奠定基础。四年级《共同维护食品安全》就适时以当时的舆论热点——“黄浦江死猪事件”为例,将社会时事与学习目标相结合,其制定的学习目标如下。

一是了解为维护食品安全,我国所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相关部门和机构采取的措施,尊重相关人员的辛勤劳动。

二是掌握根据一些食品质量标志、许可证等辨别餐馆和食品是否安全的方法,抵制有害食品。

三是掌握主动干预食品卫生的方法,感受维护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产生关心食品安全问题和自觉维护食品公共卫生安全的愿望。

二、学习目标的表述规范

根据马杰的目标表述理论,结合小学品德与社会的科目特性,可以确立品德与社会目标表述应该遵循的基本规范。

1.明确主语

学习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因此,在表述时主语一定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2.对预期的学生行为的表述

即三个维度的行为要求。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品德与社会目标的三个维度界定与其他课程都不相同(知识、方法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老师们对目标的三个维度始终弄不清楚。例如,把“知识”维度的目标表述为“知识与能力”或者“知识与技能”;把“方法与能力”表述为“过程与方法”等。有的则用“通过”等介词,来表述方法与能力目标,其实质仍然是“过程与方法”,和“方法与能力”还是有区别的。找准、找好动词,目标确立就更明晰、更具操作性了。在本学科的专业参考书《奠基从品行开始》一书中的第117页,提供了小学《品德与社会》常用的“三维目标的性质、学习水平与常用行为动词”表,可为教师在目标确立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使目标能定位得更加精确。

3.设定条件

条件是指制约学习行为、影响学习结果产生的特定前提。有些学习目标看似全面,实则很难落实。一是目标过于空泛,就是前提条件没有找准。如一位教师制定的《共同维护食品卫生安全》中有这样一条:“知道国家有关食品卫生的标准和法规,了解制定这些法规的意义。”我们不禁生出疑问:国家有关食品卫生的标准和法规有很多,课上应该了解哪些?哪些是课外可以了解的?为什么这些法规需要在这堂课中了解?这些都没有表述清楚,所以有诸多困惑,落实起来,执教者无法把握其中的“度”。

4.预设程度

即制定的学习目标最后能达到的表现程度,如“不少于800字”、“有80%的人能说出”。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与其它学科有比较大的区别,它对可测知识的要求并不高,最重要的是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和良好情感的培养。例如,一年级《学校生活有规律》原学习目标为:知道学校一天的主要活动内容及时间安排,体会规律性;适合学校的作息规律。修改后的学习目标为:能根据学校一天中的时间和场合选择相应的、正确的行为和仪态;了解学校的作息时间安排,感受到学校生活的多姿多彩,体会学校生活的乐趣,具有初步的时间观念,愿意遵守学校的作息时间。

分析可知:修改后的目标,前者为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是低年级的主要教育目标;后者让学生了解学校的时间安排,可以让学生学会读表,知道每个时间都有应该做的事情,并且从时间表上可以感受学校生活,让学生明白只有遵守时间,才能让学校生活有趣开心,这一点是落实情感目标的关键。

9.学霸们是怎么制定学习目标的 篇九

目标要具体,一个宽泛的目标,等于没有目标。比如,“我要学好数学”就是典型的反面例子。

M (Measurable), 目标要可衡量

目标要可衡量,可以量化或者行为化。比如,上述目标可以改成,“下次月考的数学成绩排名在班级前三”。

A (Attainable), 目标要可实现

目标必须是可实现的。这个目标是根据自己情况设定的,又可以通过努力去达到的,这样的目标才是比较合适的。如果一个数学很差的同学,给自己定的目标是“下次月考的数学成绩排名在班级前三”,那么这个目标就很难达到,容易使自己受挫。

R (Relevant), 目标有相关性

短期目标与其他目标有一定的相关性。比如你的三年目标是考上985/211,那短期目标和三年的长期目标就具有很强的相关性,是实现长期目标过程中的一小步。我非常建议大家把长期的高考目标定得高远一些,欢迎大家报考清华大学~

T (Time-bound), 目标有时限

10.引导学生制定学习目标 篇十

一、活动目标的设计

小学体育教学活动是教师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参与身体练习的主要形式,是增进学生体质以及促进学生情绪成熟的最基本的途径。它是一种全方位的教育。在传授体育知识技能的同时,完善学生人格和个性,发展智力,更为终身健康打下基础。然而目前国内体育教学活动仍存在不少值得探讨的问题:①片面理解体育教育目标,未能全面发展学生的能力。活动往往重视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却容易忽视对学生道德情感、个性、社会性的教育。②体育活动训练化、机械化,总是以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正确方法”的传授者,未能实现学生主动、快乐和个性全面发展。③活动内容和形式比较单一,活动内容的设计缺乏科学性,会造成小学体育课堂上的乏味和不足,更会影响小学生对体育课的反感和学习兴趣.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设计一节体育课呢: 1.在小学各年级阶段目标是制订该年级阶段学生体育教学活动目标的主要依据。年级阶段的目标是通过该年级学生所开展的一个个具体的体育活动来实现的,因此,在制定每一个具体的活动目标时,应该和该年龄目标相一致。例如:低年级变换方向跑的要求是学生能沿场地周围跑,那么教学活动目标的制订就不能超出这个水平,否则容易使低年级造成身心疲惫,对体育活动失去兴趣和信心。

2.小学体育活动的具体内容和形式是制订活动目标的直接依据。一般来说,活动内容不同,则活动形式也不同,而活动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往往会使活动的价值(目标)也不同。例如:以探索体育器械或各种活动技能的玩法和学习主的教学活动,其目标往往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通过模仿动物以游戏形式组织的教学活动,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日标更强调让学生体验各种情绪或情感;而那些直接进行活动练习的教学活动,则把目标定位在掌握动作要领上;还有以两人游戏、三人游戏、小组游戏,集体游戏之类的教学活动,目标总离不开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遵守游戏规则的习惯等等方面。

二、活动内容的设计

1.考虑内容对目标的贡献率。在设计活动内容时,要考虑目标的需要,要从目标引发到教学内容选择上,这是很有好处和符合逻辑的。2.考虑小学生年龄特点和实际水平。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其自身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及规律,因而成年人进行的体育活动内容不适合小学生,即使有类似的活动项目,也不能有相同的要求。例如:打排球,成人排球有“扣球动作”的基本要求,而小学生低年级学习排球的话,是不可能达到要求的,教师必须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重新制定。

3.考虑活动课时与场地器材。在设计活动内容时,考虑活动的课时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小学阶段体育教学活动一般是一周3--4次,每次时间约45分钟左右。教师要充分利用每次的体育活动、组织和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小学生适应社会性的发展,其活动内容的选择显得甚为重要。既不能太通俗又不能太脱离实际,既不能太简单也不能太高不可攀,那就要选择那些具有典型性、基础性、实用性和可行性的活动内容。还要考虑到场地器材的现实条件。有些学校活动场地小,体育器材缺乏,这就需要我们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我们身边的东西制做简单的器材来进行教学。

三、活动方法的设计

11.围绕课程目标引导自主探究学习 篇十一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2A-0016-02

袁振国先生在《反思科学教育》一书中写道:“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没有问题,‘全都懂了,所以中国的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越少;而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有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有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都回答不了,那算是非常成功,所以美国的学生年级越高,越富创意,越会突发奇想。”这段论述正切中了语文课堂教学的要害,即学生在课堂中学什么和怎么学,是关系到课程目标的确立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这三个维度是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的。作为实现语文课程目标的课堂教学,认清学生学什么,确立怎么学的方法方式,是极为关键的。探究式课堂教学,是在学生质疑——提出问题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意愿,积极探寻问题和解疑的有效方法。以下笔者就语文课堂开展探究性教学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挖掘文本信息,激发自主探究欲望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本提供的信息除了字面之意外,常常还有更深层的信息,这些隐含的信息需要读者去发现、去破解。由于学生的认知经验各不相同,在发现、破解信息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惑也各有相同。因此,教师要准确地把握这些差异,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精心考量,提出难度适中、逻辑合理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这对课堂教学的组织与开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教师还应注重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让学生从课题、词句、内容等入手,充分挖掘文本潜在的信息,能够提出问题,并主动从文本中寻找答案,自主探究,质疑解疑。学生课前的自主探究,对于课堂教学更好地展开有着导向作用。

二、创设开放课堂,发掘自主探究潜能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学习主体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的重新构建与发展的过程,其条件是学习主体的有效参与。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富有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进行探究性学习是教学的关键。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批注、阅读反思、开放思维等探究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会“学习”、会“发现”、会“实践”。

1.阅读批注。“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见解。”阅读批注强调的是学生在独立阅读的过程中,对课文的语言文字进行感知,对课文的精彩片段、重点词句,在思考、分析、比较、归纳的综合探究基础上,用简洁的文字或符号进行标记。在某种意义上说,阅读批注可以达到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使每一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学生在批注中喜欢什么就画什么,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有感而发、有得而写、有疑而注,充分发挥了学生阅读的自主权。如对《麻雀》一文中的句子“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的面前”,笔者让学生探究句中的“落”字的用法精妙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对“落”字作批注。学生有的写“麻雀妈妈为了小麻雀奋不顾身”,有的写“老麻雀一心只爱着孩子,把自身的安危置之度外”,有的写“老麻雀心急如焚”,有的写“‘落字在这里要读得重而快”,有的写“用词生动、形象而且简炼”……学生分别从情感、心理、朗读方法、用词等方面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可谓入木三分。

2.阅读反思。反思是学习主体自觉地对认识活动进行回顾、思考、总结、评价、调节的过程。引导阅读反思,可以使学生自行调节学习策略、选择学习方法,如学完课文后,教师激发学生展开自我思考:我的理解准确吗?是否还有更贴切的答案?在学完《搭石》一课后,对文章结尾的点睛之笔“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这句话,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反思性问题:你觉得搭石是一块普普通通的石头吗?作者仅仅是在写搭石、赞搭石吗?学生反思后得出结论,有的说:写搭石是赞美了乡亲们尊老爱幼的心灵美;有的说:赞美了乡亲们相互谦让的心灵美;还有的说:赞美了山里人纯朴善良的高尚品质和讲文明、守秩序的风尚。这些都是学生经过阅读全文反思后得出的感悟。在教学中,教师尊重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和个性理解,学生学习时才会更加积极主动,他们的探究欲望才会越来越强烈。

3.开放思维。开放思维能为学生放飞思想、张扬个性提供广阔的空间。因此,语文课堂要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使学生之间产生思维碰撞,闪现思维火花。如教完《生命桥》一课时,笔者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这座生命之桥是有颜色的,你认为它是什么颜色的?学生的见解精彩纷呈,有的说:这座桥是红色的,因为那是老羚羊用鲜血换来的;有的说:这座桥应是绿色的,因为舍生忘死的老羚羊用生命换来了年轻羚羊生存的希望,这是一座爱心桥;还有的说:这座桥应该是多姿多彩的,因为那是年轻羚羊献给老羚羊的花圈和彩带……对于学生的种种回答,笔者以不同的方式给予了肯定,或是一个会心的微笑,或是一句真诚的赞美,又或是竖起大拇指。学生自由表达的丰富感受,正是他们积极探究所得。

三、巧设创新作业,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补充。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欲望,教师布置的作业要精、要巧,避免繁、滥,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且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作业的形式可以因文而异或因材而异,诸如阅读性作业、写日记以及创新性的作业等。如学完《桂林山水》一文后,教师布置选择性的作业:(1)自由读你喜欢的段落,抄写课后词语;(2)摘抄并背诵你认为优美的词语;(3)写一篇读后感;(4)请你当一回导游写一段导游词。笔者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爱好,选择其中的一项来完成,这样,可以让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都得到了训练,既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又提高了学生自觉完成作业的积极性。

自主探究学习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学习中激发兴趣、释放潜能,提高了学习效率。

12.学生制定学习计划 篇十二

2、利用上午2节课的时间分别独立完成2个科目的寒假作业

3、中午适当的午休(大约一个小时左右)

4、和上午一样,利用下午的时间做些寒假作业,但不可一下子贪多。要均衡、科学安排。

5、自由时间可以干一些喜欢的事情,但要控制在半小时的时间内,可以听听音乐放松一下,做做家务也是可以减压的。

6、晚饭之前是自由活动的时间,可以看电视等,也要看看新闻。

7、读一些好的小文章,写日记,读书和看电影要有写读后感的习惯,或是做一些经典优美句子的摘抄

8、每天学习时间最少保持在7-8小时(上课时间包括在内)

9、学习时间最好固定在:上午8:30-11:30,下午14:30-17:30;晚上 19:30-21:30。

10、既不要睡懒觉,也不要当夜猫。

11、制定学习计划,主要是以保证每科的学习时间为主。若在规定的时间内无法完成作业,应赶快根据计划更换到其他的学习科目。千万不要总出现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的局面。

12、晚上学习的最后一个小时为机动,目的是把白天没有解决的问题或没有完成的任务再找补一下。

13、每天至少进行三科的复习,文理分开,擅长/喜欢和厌恶的科目交叉进行。不要前赶或后补作业。完成作业不是目的,根据作业查缺补漏,或翻书再复习一下薄弱环节才是根本。

14、若有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千万不要纠结或置之不理,可以打电话请教一下老师或同学。

7:21 起床

7:40 洗漱完毕

07:40---08:00 听一篇英语听力

08:00---08:20 吃早饭

08:20---09:05 做作业【第一节课】

09:15---10:00 做作业【第二节课】(可以利用第一、二节课时间上家教课)

10:10---10:55 复习【第一科】

11:05---11:50 阅读【包括语文课外必读篇目,优美散文,作文范文等】

12:00---12:30 吃午饭

12:30---13:30 午休【午睡,实在睡不着的话休息会】

13:40---14:25 做作业【第三节课】

14:35---15:20 复习【第二科】

15:20---15:50 半小时自由时间【阅读,体育活动,或娱乐】

15:50---16:35 做题【做数学题,物理,化学题】【英语训练→完形填空,阅读理解等】

16:45---20:00 吃晚饭 自由时间【看电视→新闻、科普类等】(此段时间不固定)

上一篇:室内互动小游戏下一篇:有关元宵节日记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