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2024-07-30

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8篇)

1.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篇一

摘 要:本文主要探讨了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如何提高学习效果的办法,提出了对该门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的途径。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 教学模式 技能培养 资源平台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人们的生产生活无处不与计算机息息相关,所以,计算机应用基础也就成为了中等职业学校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是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入门课。

本文在分析该门课程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改革和创新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设想。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更适合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呢?这就要求教师深入分析中职学生特点、教材特点、课程知识结构特点等,做到因材施教,才能充分地激发出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浓厚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地学、轻松地学,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教师要大胆对传统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和陈旧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与创新。

一、转变观念,着力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关键和前提是转变观念,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培育活力课堂。

按照基于学生、调动学生、激励学生、教会学生、发展学生的原则,打造活力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大力推行以项目特别是真实项目为载体的教学方法,将学生的学习和工作任务紧密联系起来,实现一体化教学。

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而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其应用计算机能力培养要求也不尽相同。

对汽修、机电、服装等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课程内容以提高计算机使用水平为出发点,结合本省计算机等级考试要求,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如:键盘、鼠标等硬件的操作使用,Word2003文字处理软件、Excel2003电子表格软件的操作使用,Windows XP的操作使用等基本知识和概念,以及因特网、浏览器的使用方法等,教学重点定位在计算机常识的普及和生活技能的培养上。

而对于计算机专业或与计算机关联程度高的专业的学生,教学要求除了掌握上述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获取“双证书”需求外,还要学习计算机常见的软件、硬件应用知识,重点应定位在工作技能和能力的培养上。

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专业和实际情况,采取分层教学模式,调整内容以及教学课时。

在教学中,教师要灵活推行运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等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二、加强上机实操训练,强化技能培养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强调实用性和操作性,强化上机操作训练,是学生提高技能的重要条件。

为了提高上机实操训练教学的效率,教师针对实训任务,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指导学生,认真设计实习步骤、程序、方法,按综合实训的要求上机,并及时对学生进行提问、辅导、答疑,注意检查每一个学生的操作情况及对项目技能的掌握程度,要求学生认真完成上机报告。

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要放手让他们钻研下去,为他们提供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提高能力。

在实操训练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

当教师发现具有创意的作业时,应通过多媒体演示给学生;也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作业进行示范、讲解,并请其他同学进行评论、提出改进意见,以达到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三、建立网络教学资源库,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资源平台

在教学改革过程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仅凭课堂是不够的,必须加强课后的教学延伸。

可将电子教案、各模块习题及答案、模拟试卷及答案、上机实验案例及素材、在线测试和计算机等级考试模拟试题等教学资源存放在网络上,供学生自主下载,进行学习和练习。

通过网络自主学习,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形式多样的教学资源,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之,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基础课,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已不适应现代计算机技术发展的需要,也不适应企业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必须更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改变教学理念,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真正让学生愿意学、学得好、学得轻松愉快,让学生毕业后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一线技术人才。

2.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篇二

关键词: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任务驱动,教学改革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社会生活离不开信息技术, 社会需要大量既熟悉专业知识又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因此, 计算机应用能力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势在必行。目前, 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的基础知识, 培养学生在本专业领域中的计算机应用开发能力, 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 具有自行提高应用水平的能力。《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高等学校学生在计算机基础教育方面的入门课, 也是一门必修课程。要想搞好《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 就要进行改革。改革要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手段以及考试方法等方面入手

1 明确教学目标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是大学生深入理解信息化社会的入门教育, 在很多高校, 《计算机文化基础》都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 但是有些高校开设本课程的目的并不明确。并没有解决为什么要学, 学了文化基础有什么用的问题, 其实应该将计算机知识与专业知识的学习结合起来, 为后续计算机课程的学习以及把学到的基础应用到以后的实际工作中打下牢固的基础。大学阶段的计算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在信息方面的素养, 而不是小学和中学阶段的简单的了解计算机, 要求大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后利用计算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得到提高, 能吧计算机作为一种有效的工具, 应用到自己的专业中去。

2 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除了基础知识的教学, 还要重视计算机实践操作和应用能力的培养。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技能课, 必须安排大量的实际操作才能掌握好, 所以应适当提高实践教学的学时数, 加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和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和实践操作以后要对计算机的安全方面的知识还有文化道德方面的知识进行讲解, 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养。另外不同专业的讲课重点要有所侧重, 比如, 比如说中文相关专业学生应具备较好的文字编辑和文档处理能力;财会专业的学生应具备较好的数据处理能力等。

3 改革教学方法

传统的讲授法在文化基础课程教学中又具有几乎是不可避免的缺陷。如果教师不能够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启发, 则难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使之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而不能够积极思维, 不利于学习能力和独立思维、批判精神的培养。“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主要特点是“任务驱动, 注重实践”。它很适合计算机类课程比如“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 因为该类课程大多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要求学生既要学好理论知识, 又要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同时由于这些课程知识要求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与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才能适应信息时代与学科知识发展的特点。

任务驱动教学能体现计算机教学的特点, 尤其是在文化基础课程教学中, 更适合培养高素质的应用人才。“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 有别于传统教学的新型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提倡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 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建构既是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 同时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这种方法教学能够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高层次的专门人才。

4 改革考试方法, 培养学习兴趣

考试与考试成绩是学生非常敏感的问题, 我们可以实行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平时成绩侧重于操作技能的考核, 期末考试成绩侧重于理论知识的掌握。例如:每学完一部分内容, 就结合实际应用出题进行一次小考试。在考试内容上作这样安排:在考Word这一部分时, 要求学生自己编辑排版一个“个人简历”文件;在考Excel时, 要求学生建立一个数据库, ;在考Power Point时, 要求学生把学校的各个教室和景观等制成集文字、图片、声音、动画为一体, 并能连续播放的精致美观的幻灯片, 并按实际操作的水平给分。评分过程是公开、公平、公正的, 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考试, 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期末考试时, 使用计算机考试系统进行考试, 内容包括客观题和操作应用题, 客观题主要考察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 操作应用题用于评测操作系统、办公软件和Internet应用等内容。考试结束后, 系统自动阅卷和人工评卷相结合, 给出正确的分数。最后根据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进行综合评定成绩。实践证明, 这种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考试方法实施以后, 学生对学习更有了信心和兴趣, 课堂学习效率也因此提高了, 老师组织课堂教学也变的容易了, 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有了显著的提高, 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更加浓厚了。

5 结束语

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学生素质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走如社会以后, 各个领域都需要用到计算机知识, 学校要想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提高学校的竞争力, 必须不断进行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必须急学生之所急, 想学生之所想, 面向市场, 面向就业, 从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 不断进行探索, 不断进行改革, 这样才能推动本科院校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玉.对搞好高职计算机应用教学的几点认识[J].中国成人教育, 2004 (5) .

[2]万景.非计算机专业类计算机基础教学相关问题的思考[J].中国科学教育, 2004 (10) .

[3]郭俐, 肖祥慧.计算机类公共选修课网络教学模式探讨[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21 (2) :105.

3.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讨 篇三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 教学改革 课程教学 实验教学

0 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无论在生活、工作以及科学研究当中,计算机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且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对于提高非计算机专业人才的计算机能力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该课程的开展也已经获得高校的高度重视[1]。然而,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省市地区文化和经济水平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也参差不齐。因此,如何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适应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人才需求,成为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过程中的重要问题。

1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1.1 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及家庭中计算机的普及,大多数学生已经对计算机的操作及应用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由于地区和经济的差异,学生接受计算机教育程度又有所不同,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知识掌握得也不系统、不全面,这些都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给老师带来很大的挑战[2]。因此,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进一步深化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1.2 教学方式单一,未紧密联系所学专业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教师课堂教学内容大多停留在统一的教学内容、统一的教学进度阶段。所教授的内容也与学生所学专业联系较少,未注重学生所在专业对计算机技术的要求。只有做到学以致用,才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发掘学生潜能。

1.3 教学方式单调,教学效率低

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大都采用多媒体理论授课和机房上机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理论授课过程中,教学方式还是停留在教师演示、学生模仿的阶段,而且这种模仿仅仅是在脑子里面的想象,学习的同时并没有实际操作,因此多媒体课件的模式化限制了教师和学生的思路。机房上机实验也大都停留在学生无组织的状态,有的甚至将计算基础课程上机实验作为玩游戏的时间,没有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也没有制定一定的考核手段加以约束。

1.4 教学评价体系单一

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我们一般将平时考勤和期末考试成绩作为学习该门课程的评价标准。这样的模式仅仅以强制性的方式将学生领入课堂,以应试的方式教授学生理论知识。这样的传统教学评价方式并没有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起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

2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如何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操作能力,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前面提出的课程教学现状,提出以下几种教学模式。

2.1 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

由于地区和经济的差异,学生接受计算机教育程度又有所不同,因此可以借鉴英语分班制,让入学的新生参加一次计算机应用基础操作能力模拟考试,根据考试成绩进行分层次教学。分层次教学的目的在于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计划并讲授不同难度的教学内容,使得在不同计算机基础上的学生可以学习到新颖的计算机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这种教学模式也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分配教师教授班级时,应充分考虑班级的层次与教师能力。

2.2 课程教学内容适当根据教授专业调整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硬件组成、操作系统、自动化软件使用、Internet基础及应用、多媒体技术基础和信息系统安全等内容。针对不同的专业,授课老师应该在基本的教学内容基础上添加与本专业相符的内容的介绍。例如对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可以在办公自动化软件和多媒体技术基础上多加以介绍,因为他们在以后的学生和工作中会经常与文档处理、表格报表打交道,因此通过强调学习这些内容的重要性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必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3 教学方式网络化

现如今,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等信息技术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渗透到各个领域,人们通过互联网能够及时方便地获取各种信息。再加上高校校园网络的完善与应用,极大地促进了教学工作的进展[3]。因此,通过利用计算机网络和网络教学资源,我们可以将课堂和上机实验上的内容公布在网络上,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学习和练习。这样就可以以传统教材、网络课件、网络资源为基础,优化组合多种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从而对传统教学进行补充和拓展,进而提高《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

2.4 评价体系多样化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普及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并加以运用,因此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考察应该要占据最终考核的一大部分。在我们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期末考试为完全机考,学生利用计算机对试题进行解答并加以操作,考试系统自动对学生的结果进行评价。此外,平时上机实验的情况也应作为该课程评价的一个标准。当然,为了体现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允许学生利用这门课程的一些知识提供作品,作品内容可以限定为与自己学习专业有关或者不做限定。最终通过所有计算机基础授课老师的评分,得到该课程的另一项的考核分。因此,通过以上课程评价体系的多样化,既在课程学习上对学生起到限制和引导作用,也能对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得以体现。

以上教学改革方案各有优劣,可以根据学校情况注意不同教学方式的结合使用,不管是何种教学方式,一定要及时地鼓励和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开发他们的潜能,为学生增添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3 结论

《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本文针对作者实际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并结合如今计算机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从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作者已经将提出的几种教学模式引入到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经过一学期的学习,极大地提高了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为后续计算机相关课程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柴水英,黄小莹.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的设置与教学改革探索[J].福建电脑,2008(3):203—204.

[2]张晶.高校计算机技术分级教学探讨[J].现代计算机,2007(11):50—51.

[3]何聚厚,田娅薇.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基金项目:

4.浅谈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篇四

[摘要]:计算机基础教育可以推动计算机知识的普及,促进计算机技术的推广应用,为社会培养人才。因此,加强计算机基础教育,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尤其是实践操作能力已成为各个学校所关心的问题。

关键词: 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当今社会中,人们把计算机的使用能力及其应用水平作为衡量一个人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而作为未来人类素质的重要方面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改革,自然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许多学校都列了专题进行研究。

但是在目前的学校中,计算机基础课还存在一些弊端:1.计算机基础教学也跌入应试教学的泥潭, 目前一部分学校把计算机等级考试成绩和非计算机专业的毕业学位证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面对学校下达的等级考试合格率的要求,而不得不忽略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一味追求考试合格率,而学生为了顺利拿到学位证,不得不把很多精力投入到与考试相关的学习中,如考试技巧、大量试题练习等,这样,致使好多学生毕业了都不知道如何使用已学的计算机知识来辅助完成一些简单的工作,比如代写毕业论文完成一份应聘求职书的设计。有很多学生毕业了还得花很大力气通过各种渠道重新学习计算机知识。这是应试教育带来的后果。2.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相脱节,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承,理论是基础,实践是手段,应用是目的。很多大学生存在这样一种情况,上课听老师讲授的内容都能听懂,但是当需要自己操作时就无所适从,即课堂授课理解和自己真正动手实践不能统一,或者把老师布置的作业顺利完成作为唯一的上机实践任务。因此,一旦题目变换一下就不会做了,欠缺举一反三的能力。3.教学内容脱离实际,随着计算机科学发展的突飞猛进,软硬件的更新换代速度相当快,而我们的教学内容跟不上发展的速度。另一方面,计算

机基础教学存在就事论事的现象,只是教会学生如何操作,而忽略对学生“计算机意识”的培养,也就是没有很好地激发学生具有用计算机解决面临任务的强烈愿望,很少教会学生什么事情可以用计算机解决,如何有效地使用计算机,如何在自己的专业中使用计算机等,因此造成学生很大困惑,觉得没有学到多少有用的知识,挫伤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上述各种问题决定了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计算机基础教学目标的改革

国家教育部要求培养学生计算机开发能力,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质。这里所提的计算机素质,我们认为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具备较宽的计算机知识面;二是具备快速接受计算机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三是善于利用计算机技术去解决实际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要求,首先必须考虑到计算机基础课程应具有知识面宽、更新速度快、可操作性强、能跟踪新技术等特点,通过学习使学员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常用技术,提高学员在计算机上的动手能力,重点培养学员应用计算机去解决实际问题,并具有自动吸取计算机发展的新技术、新知识。

二、明确教学目的,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全面建设核心课程

目前,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课程设置,存在着一些不合理性,例如,开设的课程较单一,课程学习时间较短,课程学习较孤立。这种计算机课程的设置,学生不能系统和完整的学习计算机知识,不能及时地掌握计算机新知识、新技术,缺乏计算机能力培养的连续性,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要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实现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就是要求从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设计和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整体走向出发,合理地更新与选择教学内容。计算机基础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素质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为目标,课程体系建设应充分考虑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的新形势,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更新教

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把体现计算机发展、具有时代特征的内容反映到课程体系中来,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新知识和新技术,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特点,对课程内容进行全面调整,重点围绕着贴近实际应用,以应用为目的,以应用为出发,即以提高技能为宗旨进行内容整合和提高,使课程内容体现了先进性、实效性和应用性。我们将计算机基础教学分为三个层次。1.计算机文化基础:要求掌握计算机最基本的知识和技术2.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这一层次主要是进行程序设计语言、程序方法、数据库系统。目的是使学员具备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

3.计算机应用技术基础:这一层次主要是进行硬件技术基础、多媒体技术、网络与安全技术的学习与掌握。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积极更新教学内容

计算机基础教学应该大力提倡“精讲多练”,“精讲”要求教师讲出内容的精髓和基本知识点,“多练”要使学生有机时、有目标、有实效。因此,计算机实验教学应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要作统筹安排,形成较完善的实验教学体系,以利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计算机基础教学应努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将能力培养贯穿在教学全过程,以保证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条件等具体因素,我们应该选择比较合适的教学方法。

四、建构新的教学模式

新的教学模式可以表述为:以学生为中心,由教师组织、指导教学过程的实施,通过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成使学生有效的实现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这种模式下,对教师业务素质的要求更高了。教学过程各要素的功能、作用及其关系是:

学生: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知识灌输的对象。

教师: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知识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主动施教的知识灌输者。

教材:所提供的知识是学员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而不是教师向学员灌输的内容。

媒体:是创设学习情境,使学生主动学习、协作、探索、完成知识意义建构的认知工具,而不是教师向学员灌输所使用的手段、方法。

教师、学生和教材三个要素的作用就是为了帮助和促进学生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而媒体主要是在创设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方面发挥特有的作用。

五、改进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性教学

在计算机教学中,要注意教学方法的改进。计算机与其他学科相比,知识更新速度快,若计算机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不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则学生缺乏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因而教学的注重点应从“教”转向“学”,逐步改变旧的教学模式,有步骤有计划地过渡到“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即以学生为认知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主动建立知识和能力结构的教学模式上去。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和书本知识的学习,把学到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自觉应用到学习计算机新知识的过程中,从而提高学习质量,并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我认为教学方法一般包含这样五个环节:

1.创设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2.确定问题: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解决的问题,这一问题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

3.自主学习:不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

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有关线索,并要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合作学习: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5.效果评价: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该过程可以直接反应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只需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即可。

观念创新是方向,只有观念创新才能确立正确的目标;思维创新是方法,寻求思想方法和行为方法;知识创新是目的,创造新的知识实体。实现三个创新的中心环节是思维创新,而思维创新的核心则是学会运用非逻辑思维的方式去思考问题。因为只有变向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等这些非逻辑思维方式才有可能导致差异,从而提出新问题,确立新观念,创造新的知识实体。

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是学生能够积极思维的动力。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并且要不断向学生提出新的教学问题,为深入的思维活动提供动力和方向,通过课堂教学,既使学生获得相关知识,又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创造性的人才。再如,学校可以开设一些课外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兴趣。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学手段上,多媒体教学环境已经比较普及如何充分利用校园网络、Internet优势使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从课堂拓展到网络环境,不仅仅是一个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更重要的是通过网络的交互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也给教师带来了紧迫感,教师若缺乏必要的培养和进修学习,缺乏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掌握,直接影响计算机教学的质量,因此,计算机基础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就成为一个关键性问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师资水平,教师要积极自我学习计算机新知识、新技术,并且积极参加科研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了解这门学科的最新发展,了解国际上的最新技术,从而提高自身素质。只有提高整个计算机基础教育师资队伍的计算机水平,才能使计算机基础教

学得以顺利进行。

七、结束语

当然要把计算机融合到学科的教学中去决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教学改革任务。必须首先转变传统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指导下,充分发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等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认知工具作用。

参考文献:

[1]牟连佳,梁皎,等.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团.高教论坛,2005,(1): 94-98.[2]李茹.计算机基础教学与考试的研究与探索团.教育理论与实践.[3]解福,魏东平,等.计算机文化基础.中国石油大学出版

5.高职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改革 篇五

关键词:高校;计算机;网络技术;实验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是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计算机教学,由于计算机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所以在进行理论教学的同时必须进行实践教学。

计算机网络基础为计算机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实践机会,它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知识的理解和培养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应用能力。

一、高职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的内容

计算机网络基础包含课程和综合实验两类。

课程涵盖了网络组建、协议分析、网络设备配置、网络应用开发部署和网络性能测试等基本内容。

在完成各个单元实验后,可根据实际的网络应用需求,综合运用课程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组建具有一定规模的实际应用网络并接入互联网,进行应用测试和分析,完成综合实验或课程设计[1]。

(一)课堂教学。

这种形式是在教师讲授过程中安排学生在课堂中进行的实验,亦称“随堂实验”。

这种教学把学生活动跟课堂教学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比较适合中小学生的特点,因而对中小学生比较适用。

课堂实验从属于计算机课堂教学,要受课堂教学规律的制约:1.教学内容必须与教师讲授内容有密切的联系,具有说服力。

2.操作简单。

3.时间较短。

课堂教学要求教师有较强的教学能力以及实践经验。

为了搞好学生课堂教学,教师要精心地选择教学内容和设计方案,充分地做好教学准备。

教学前要使学生明确教学目的,了解教学的规则和要求,在学生操作时,要做好巡视,指导学生做好课程准备。

另外,还可以根据实验操作对象把计算机实验分为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根据学生对教师控制是否反馈把计算机实验分为操纵型实验和调控型实验。

(二)实验室实验。

这种形式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实验室中独立地操作来完成一定的实验任务的实验。

这种实验持续时间比较长,通常以课时为单位。

学生实验室实验的功能和目的主要有以下几项:1.学习某些实验方法。

2.初步学习或者练习某些实验操作。

3.比较系统地形成或者巩固计算机知识。

4.形成或者加深对某些计算机概念、原理和规律的认识。

5.复习、运用、巩固和加深已学的计算机知识和实验技能,并初步应用于一些简单的实验问题。

6.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怕困难、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以及爱护实验器材、遵守纪律等良好品质。

在学生实验室实验中,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独立性较强,需要他们作好预习,具备一定的预备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需要教师加强指导,要设计好实验方案,组织好教学过程,保证学生实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高职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

目前我国高职的`计算机网络教学中,比较重视课堂教学环节,部分有条件的学校开设了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

实验内容的安排主要集中在网络基本环境的建设与网络设备的使用能力的培养上。

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中通常会安排异步串行通信实验、文件传输协改,Ethernet组网实验、虚拟局域网配置、路由器配置、E-Mail服务器配置、域名服务器配置和Web服务器配置等。

这些实验内容安排是很好的,但是完成实验需要有一定硬件条件。

很多师资力量不足的学校,还没有能力开设网络实验课程[2]。

例如“简易VPN网络的组建”实验教学为例,本实验使用的软件为SoftEther,它可以在因特网的一台主机上模拟一台HUB或者模拟一块以太网卡,并在虚拟网卡和虚拟HUB之间建立一个Tunnel(隧道)。

这样,安装了虚拟网卡的因特网上的主机就可以通过SoftEther建立的隧道穿越因特网和路由器连接到虚拟HUB上,实现了一个简单的VPN连接。

由于内网通常使用了保留的IP地址(如192.168.x.x),这些IP地址是不能被路由的,因此因特网上的主机无法访问内网中的主机。

但有了SoftEther,就可以很方便地实现Internet上的主机与家庭LAN或者企业LAN中的主机的互联。

在教学中,每个实验小组配置有一台无线路由器和两台安装了SoftEther软件的P4微机,另外提供两个校园网络接口。

因为校园网提供的网络接口具有合法的因特网IP地址,因此在实验中可以利用它们来模拟因特网连接。

实验中的无线路由器用来建立内网,只使用它的路由功能和交换机功能,而不使用它的无线网络连接功能。

三、高职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途径

(一)建立层次化的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体系。

针对目前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的现状,进行计算机网络基础实验教学的改革,要建立科学的计算机网络基础实验教学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网络应用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编程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

计算机计算机网络基础实验相关课程有计算机网络基础、计算机网络原理、网络工程、网络管理等[3]。

我们分3层次建立计算机网络基础实验教学体系,第一层次实验主要面向计算机网络基础开设网络基本技能实验课程,包括网络资源的搜索和使用、网络的基本接人实验、网络基本故障的判断和定位;二层次实验是面向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开设网络协议仿真实验,加深学生对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的理解;第三层次实验面向网络工程和网络管理课程开设网络工程和网络管理系列实验项目。

(二)制订优良的实验方案。

为了提高计算机网络基础实验教学的质量,要求必须有优良的实验方案并且把它付诸实现。

要有良好的实验方案,需要了解、掌握有关的计算机知识和实验技术原理。

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优秀的实验方案。

要使优良的实验方案付诸实现并取得预期的效果,实验者除要有良好的实验技能外,还必须理解、掌握实验的原理和方法。

为了充分发挥实验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必须恰当地规定实验的逻辑功能,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按照正确的程序和原则开展实验,使实验教学内容合理、先进。

参考文献

[1]国家级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课程建设”项目组编著.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课程建设报告[M].高等教育出版社,.03.

[2]贺昱曜,刘悦琴,巨永锋主编.信息学科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M].西北大学出版社,09月第1版

6.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 篇六

一、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现状

1. 在教学内容上, 要么和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内容不融通, 要么全是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内容的题库。

目前一部分高职院校,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内容和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内容不融通增加了学生的考证难度。另一部分高职院校, 课堂上教师仅仅讲解和演示有关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内容的全真题库, 缺乏典型真实生动案例, 这样做虽然能够提高考证通过率, 但学生学习起来感觉枯燥, 多数学生机械地学习, 死记硬背操作步骤, 不能运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与生活中实际问题。

2. 在教学设计上, 不考虑专业需求。

事实上, 各专业对计算机有各自的特殊要求。如电工专业的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过程中, 需要插入一些电工基础方面的公式, 需要绘制大量电路图;电会专业的学生需要懂财务函数, 调用现有模板创建企业财务报表等专业内容。

3. 在评价方法上, 以学生考试成绩为重点, 重结果轻过程, 不能体现“能力本位”。

能力本位的高职学生质量评价主要从思想道德、能力、知识三个方面来进行。其中, 思想道德评价以职业道德为核心, 能力评价以职业能力为核心, 知识评价以专业知识为核心。

4. 在学生基础上, 学生进校时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

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步入正轨, 高职新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逐年提高。但由于刚入学的新生来自不同的地区, 存在地域差异。地域差异、家庭经济差异和在中学接受的计算机教育程度不同, 导致学生进校时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

二、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

目前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实行各专业学生学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后参加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将学生高新技术考试成绩和课程成绩挂钩, 如果考试合格, 既能获取职业资格证书, 又能拿到该课程部分成绩。2009年学院实施教学改革, 教学质量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学生参加高新技术考试取得良好成绩, 90%以上学生达到中级操作员水平。教学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计算机高新技术职业认证与课程教学相结合

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是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统一组织的计算机及信息技术领域新职业国家考试, 考试合格者取得《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合格证书》。该证书作为反映计算机操作技能水平的基础性职业资格证书, 在要求计算机操作能力并实行岗位准入控制的相应职业作为上岗证, 在其它就业和职业评聘领域作为计算机相应操作能力证明。

课程教学结合职业认证的考核要求, 将职业认证考核的各技能点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减少学生考证难度, 提高就业成功率。

2. 专业需求与课程教学相结合

目前我院设有轨道系、机电系、电气系、信息系、经贸系和人文系。通过对各专业系的调研, 根据专业需求将教学内容融入6个课程模块:计算机基础知识模块、Word模块、Excel模块、PowerPoint模块、Internet应用模块、多媒体软件应用模块。模块内容根据不同的专业需求进行增加或减少, 如会计电算化专业增加财务函数, 调用现有模板创建企业财务报表等内容。

根据各专业需求和教育部关于公共基础课程改革方针策略, 将教学模块划分为:

(1) 公共模块。通过对各专业系的调研, 结合社会对计算机操作的整体要求, 确定公共模块 (见表1) 。通过公共模块学习, 会配置计算机, 并能安装计算机外设;会使用一种输入法录入文字;会制作简单Word文档和表格, 熟练图文混排和长文档的排版;会制作简单Excel图表并能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能制作简单演示文稿;会使用搜索引擎, 能利用MSN等网络工具进行通迅并收发邮件;会使用软件对图像进行简单处理。

(2) 选用模块。根据各专业系对计算机的特殊要求 (如轨道系专业大类要求会电工基础公式的录入、电路图与流程图的绘制, 会计电算化专业要求会Excel高级应用, 文秘专业要求文本录入速度的提高、Word表格的美化等) , 以及社会对某些职业的特殊要求, 并结合各专业系的计算机应用课时量来确定各系各选用模块。 (见表2)

专业需求与课程教学相结合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奠定了基础。

3.“案例教学、一体化课堂”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是指根据职业岗位的需求和后续课程的应用, 选择来自学习和实际工作岗位的真实典型案例作为教学载体, 进行课堂教学情境设计和教学内容的组织。

一体化课堂是指将教学课堂搬进设施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机房, 使教学和实践在同一个教学单元时间、同一个教学场所内进行, 做到趁热打铁、强化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

“案例教学、一体化课堂”教学模式下的教学环节依次为:案例引入、案例分析、讲解与演示、课堂模仿、分组实战、师生互动、归纳总结。实践证明“案例教学、一体化课堂”教学模式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 能够有效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参与性, 拓展学生思维。选择侧重符合专业特征的典型案例能够提高学习兴趣。

4. 过程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课程考核方式

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过程考核包括职业态度与素养、6S管理和模块考核。6S指整理 (SEIRI) 、整顿 (SEITON) 、清扫 (SEISO) 、清洁 (SEIKETSU) 、素养 (SHITSUKE) 、安全 (SECURITY) 。把6S管理纳入过程考核, 其目的是为了通过规范现场、现物, 营造一目了然的工作环境, 培养学生良好的工作习惯, 其最终目的是提升人的品质。终结性考核以参加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成绩为准。过程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课程考核方式 (见表3) 体现能力本位的高职学生质量评价, 改变了过去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方式, 可以全面、客观地评定学生的课程成绩。

参考文献

[1]罗祖玲.基于就业能力的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与职业, 2009, (30) .

7.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探索 篇七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 教学改革探索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9C-0059-03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和普及,高职毕业生在工作过程中都面临着使用计算机的需要,因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已成为高职院校的一门重要的职业基础课程。经过10多年的教学、改革和建设,学校和企业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已经达成共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应该满足学生的社会需求和学习需求,使学生具有计算机应用基础理论知识,并能运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调研分析表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目前仍然存在高职毕业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与社会需求不适应、教学体系与学生的专业需求不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与教学模式不适应等问题。为了提高教育成效,本文拟以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探索。

一、构建课程框架。确定教学内容

一般而言,新生入学时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已经学过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并获得计算机等级一级证书,有的从未接触过计算机,这是课程教学最大的难题。为了破解这一难题,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构建了“1+X”的分层、分级、分类(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体系,如表1所示。“1”是指不管学生的基础好坏,通过教学都要达到计算机等级一级水平并获得证书;“X”是指对于基础好的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和兴趣及发展需要参加计算机选修课程的学习,如办公软件应用、Visual Basic程序设计、C程序设计、数据库技术等,通过教学要达到多种计算机职业资格的水平并获得证书。

(一)学生分层

学生入学后,根据学生的计算机认知水平和个人意愿,将学生分成两个层次:A层为基础较好的学生,基本掌握了中英文输入方法和Windows基本操作,会使用Word、Excel进行文字处理和表格的设计,了解Internet知识及使用,会使用常用软件的部分功能;B层为基础较差的学生,没有接触过计算机或对计算机知识了解很少。

(二)教学分级

分级教学是基于同教材、同进度而采取不同要求来实现的。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确定教学要求。为了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实施分级教学。分级教学就是要求基础较好的A层学生达到中级或高级职业资格认证的水平,基础较差的B层学生达到高校计算机等级一级水平。实行分级教学是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从实际出发,分层推进、分级要求,整体提高的有效措施。在教学中,不搞“一刀切”,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到分级要求,虽然基本教学内容相同,但要求的侧重点不同。对于B层学生,从基础知识入手,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对于A层学生,从应用入手,深入学习应用技巧,结合各专业的应用实例展开学习。在备课时,按照不同层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训练内容和课堂活动内容。在授课和上机辅导时,对不同层的学生提出不同级的要求,对B层学生要多鼓励,多指导,培养学习兴趣,鼓励向高层努力;对A层学生要严要求,全面巩固提高,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完成难度较大的综合训练,达到熟练操作和灵活应用的目的。为了快速提高B层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水平,在A层学生中挑选乐于助人的一些学生,课外帮助辅导B层学生,这样既可发挥个人特长,又可激发学生的团队精神。

(三)管理分类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公共必修课程,不同专业对计算机应用的需求不同,课程教学内容应根据专业不同有所侧重。如机械类、电气类专业应侧重计算机维护、公式的插入及应用技巧,管理类、文秘类专业应侧重办公软件使用等。实行管理分类就是为了体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与专业要求相结合,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按照服务专业的思路对学生提出要求,确定不同的教学要求和考核目标。全部学生必须通过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按专业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如管理类、文秘类专业要获得办公软件应用中级或高级证书,机械类专业要获得计算机等级二级或AutoCAD高级(或AutoCAD初级工程师、AutoCAD工程师)等证书。

二、开发实训项目。突出应用能力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很多知识技能只有亲自动手,才能体会应用的真谛。只有让学生多上机动手应用,才能使之从实践中得到提高,激发学习兴趣,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理解与操作相结合。为此,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在一些专业增设了课程实训周,开发了一些实训项目,并精心设计了不同层次的实训内容。如制作生日贺卡、宣传海报、销售策划书、风景旅游幻灯片等项目。在项目制作过程中,教师及时发现学生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去动手、动脑,让学生亲身去探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

三、改革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影响了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导致学生比较熟练单独的操作,但不会综合运用计算机来解决实际问题,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因此,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改革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采用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8.《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反思 篇八

本学期,我担任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的课的教学,在这将近一学期的教学过程中,我有了很多体会。

首先,计算机作为人类计算与思维的通用智力工具,使人类的智能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人类创造了电脑,反过来电脑帮助开发人脑。计算机与基础教育相结合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大趋势。电脑作为人类总体指挥的结晶,作为新的现代化,谁不重视它的普及教育,谁就会在人才的激烈竞争中处于十分被动的地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不落伍,要想跻身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决定因素是其民族自身素质的提高,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素质的竞争。现在“科教兴国”的号角已经吹响,中华民族的腾飞大有希望。“计算机普及从娃娃做”正是“科教兴国”战略中的重要的一环。

一、优选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学习情趣的培养。

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它在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如在第一次进机房的时候,由于学生初次接触计算机时,大家都怀有一种畏惧又好奇的心理,很想知道计算机可以用来干什么,更想切身体会一下操作计算机的乐趣。学生学习任何事情的最合适的动机是当他们兴致高,心里想做的时候。我抓住这一契机先提出这样一些问题:“你见过计算机吗?”,“计算机有什么作用呢?”,学生纷纷举手,各抒己见。接着我再利用教学演示,向学生展示了一个色彩缤纷的电脑世界,通过观看,学生不由自主地产生了“人们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画图、制作动画、编辑声音等工作,它的作用真大”的想法。这时学生学习兴趣倍增,教学气氛活跃,从而顺利进入了新课的学习。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不断进行教学研究,在教学理论指导下,采用多种有效教学方法,激发兴趣,让学生自始至终愉快地学习,尽力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不断提高教学效率。

二、组织协作学习,促进学生自学能力、合作精神的培养。

英国大文豪肖伯纳曾作过一个著名的比喻,他说:“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那么,人均每个人将各有道理。”通过合作、交流,每个人很可能得到一个,甚至几个金苹果。这实际上包含有协作学习的意思。在带领学生上第一节计算机课时,我没有急于展开教学,而是首先分组,将几个同学分为一组,并告诉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必须相互合作,共同进步,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开展小组竞赛的活动,进一步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好胜心,并促进同学间的团结协作,只有合作愉快,才能获胜。同学间互相帮助共同解决困难,互相指正错误。共同进步,这样掌握知识又快又好。又如,学生借助互联网的功能,查找信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齐心协力一起解决问题,拓展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协作学习使得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加生动,活泼和丰富多彩。

三、加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当前,面向新世纪的基础教育的重任。推进教育信息化,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计算机的发展日新月异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必须重视计算机的基础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操作系统知识、打字基本功的操作、画图工具箱的应用、图块的操作等,都是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学生有了这些基础,就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信息技术,同时也是学生创造力的源泉。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已成为中小学创新教育的主渠道。作为与创新教育有着“天然结合”的计算机学科应当担起这个重任。

鼓励、指导学生大胆、灵活地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在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竞赛,进行自由讨论,互相交流方法,互相启发思路,以实现解决问题与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机统一。向学生提供形象直观的材料,还可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直觉力。

在计算机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创新教育的核心,实践是创新的源泉,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实际,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求新出异,提高学生创新的积极性。

上一篇:关于温暖瞬间为话题小学作文500字下一篇:电气工程专业导论课程论文书写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