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核算结转流程

2024-10-03

成本核算结转流程(共10篇)

1.成本核算结转流程 篇一

生产车间成本核算流程

一.原料采购:

1.采购部门严格按照材料供应计划进行原料采购和供应。

2.采购部门根据原材料需求计划编制和月度原材料采购供应计划,其内容包括:材料名称,规格型号,供应数量.3.采购部门必须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采购.制定好相关标准,把关好采购原料及产品的质。

二..原料入库:

1.原料入库时,核算员会同原料仓管进行核查确认,签字后方可入库,入库数量和入库单必须上交财务,所有原料不得无单进行入库,特殊原料入库前原料仓管必须会同品质部相关人员进行抽样检测,无质量问题或符合相关标准后,由品质部提供检测报告签字后交原料仓管进行入库。拒绝不合格或手续不齐全的货物入库,杜绝只见发票不见实物的现象。

2.原料入库后,不得按个人意愿随意摆放,必须按规定进行摆放,由主管会计定期会同仓管盘点,每隔一段时间,如有原料损耗,原料仓管和核算员必须计算出损耗数量,由品质部出具报损报告和报损数量上交财务

3.仓库管理员在月末结账前要与车间及相关部门做好物料进出的衔接工作,各相关部门的计算口径应保持一致,以保障成本核算的正确性。4.库成物资清查盘点时发现问题和差错,应及时查明原因,并进行相应处理。如属短缺及需报废处理的,必须以书面形式按审批程序经领导审核批准后才可进行处理,否则一律不准自行调整。

三..原料出库:

1实存数量与账面数量要相比较,计算出原料应出库数量。.2.原料出库要和原料库存记录相核对,无误后调拨出库。

3.出库单录入通过原料仓管,核算员,一致的原则进行核对,核算完毕各方签字留存后,上交一份给主管会计。

4.核算员负责审核调拨数量和原料使用记录是否相符,对出库的数量的准确性负责,利润测算要会同原料保管和核算员,原料仓管共同盘点

5.严把退、换货关:仔细核定有效凭证,退、换货予以标识。

6.每月末进行盘点,做到日清日结,配合公司财务部门做好盘点抽点工作。

四.生产领用:

1.生产任务下达后,由财务和生产部相关人员进行预算后,由生产部人员拿预算表并开具领料单经主管人员签字后,仓管方可协同生产部人员进行领料,领料单上必须注明生产任务单的编号、规格、数量,杜绝多领,否则仓库管理员有权拒绝。

2.生产部领用原料后严格按照生产流程进行生产,降低损耗,减少生产成本。

3.车间员工及相关人员必须配合合理工作安排,尽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不得疏忽或拒绝管理人员要求或工作安排;

4.车间人员领取物料时必须持车间主管开具的领料单不得私自拿走物料.生产完成后,如有多余的物料及时退回仓库不得遗留在车间工作区域内;

5.生产过程中好坏物料必须分清楚,并要做出明显的标记,不能混料.在生产过程中要注意节约用料,不得随意乱扔物料,工具,移交物料要交际协调好,标示醒目;

6.原材料直接放置到生产现场的,仓管员必须按规定的位置并摆放整齐,标示清晰;各生产现场原材料保管和适用,由该现场直接管理人员或该工序直接操作使用员工直接保管和维护,不得随意放置物品。

7.包装好的产品应放置在暂放区内,批号标示明确,以便检查验收及转序寻找,搬运方便,防止在使用批号,型号,规格时拿错。

8.每日在清理现场时必须将不能回收的废物及时放到垃圾桶或外面的垃圾堆里,现场清理余料时,将有用的余料清理出来,能及时合理分配使用。

五.产后管理: 1.剩余原料:

(1..产品生产完毕,所剩原料必须办理退库手续。(如不退库,必须由生产领用人员办理一张退库单,一张领料单的上交财务).(2).库房保管员和核算员负责剩余原料的质量和价值认定。(3).每批次加工生产后,将剩余的原材料清点登记入册 2.半成品:

(1)生产剩余半成品储存在半成品仓库(现在没有建立半成品仓库就暂存在成品仓库由仓库管理员负责,标明半成品数量,规格,类别,根据仓库条件分门别类进行堆放,做到堆垛整齐,货物标签明显好方便入出与盘点)。

(2)严把入库验收关:确认并核签有效入库凭证,按照凭证所列项目进行详细核查,若不符做好记录并及时通知有关部门。

(3)严格履行出库手续:确认并核签有效出库凭证,按推陈储新先进先出原则发货,发货坚持一盘底二核对三发货四减数。坚持单货不符不出库!

(4)严把退、换货关:仔细核定有效凭证,退、换货予以标识。

(5)每月末进行盘点,做到日清日结,配合公司财务部门做好盘点抽点工作。3.成品

(1).生产部完成产品包装后,由品质部开出成品检验报告后,按照不同的批号,批次进行入库,仓管必须严格按照数量,规格,类别,开出入库单,并上交财务。由主管会计进行核对。

(2)成品发出必须由营销部开具销售发货单据,仓库管理人员凭盖有财务发货印章和营销部门负责人签字的发货单仓库联发货,并做好相关登记。确保所有成品进出有据可依有据可查,保证公司财产安全。

(3)岳阳营销中心需调拨产品入库,必须开具调拨单后,由公司成品仓库发往岳阳营销中心仓库,岳阳营销负责人确定调拨数量后,签字确认后,调拨单随发货员返回后上交财务核对。

2.成本核算结转流程 篇二

一、高校成本核算现状

(一) 对成本核算没有明确要求

(1) 事业单位属性导致成本核算流于形式。高校是事业单位, 其运营并不是为了营利。而成本核算的概念通常是从经济人角度出发的, 假定经济主体的目的是为了营利, 在此基础上分析其成本与收益, 并衡量两者之间的关系, 从而明确经济行为是否符合成本收益原则。但因为高校不是经济人, 导致其在实际工作中其并不重视成本与收益关系的衡量, 因此, 也并不重视成本核算工作, 进行的成本核算基本上都是为了应付检查, 完全流于形式, 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

(2) 不追求营利导致成本核算权威性不高。高校最主要的工作是教学与科研, 实际收益很少是以经济形式体现的, 绝大部分都是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与工作能力、学术科研高度等难以量化的指标, 因此, 也就没有衡量高校营利的机制, 相关部门不太重视高校究竟获得了多少经济收益, 也就不会重视其成本核算工作。直接导致了高校的成本核算工作缺乏足够的权威性, 内部很多部门对成本核算都采取应付的态度, 即使核算完全超出了限定的预算限额也不会受到任何处罚或者警告。

(二) 成本核算技术过于落后

(1) 缺乏统一的核算口径。虽然学术界一致认为不能将所有费用都作为高校成本进行核算, 但是对到底哪些费用可以作为成本, 哪些费用不能作为成本没有统一, 导致了成本核算缺乏统一口径。高校各部门出于最大化自身利益的考量, 往往都会选择影响程度不高的成本, 回避具有重要影响的成本, 这势必会导致成本核算沦为高校管理的装饰, 核算结果并不具有代表性。

(2) 核算对象过于复杂。高校实施的教育分为不同层次, 而各层次教育又分为很多年级;同时, 教育还有专业之分, 在这种情况下核算教育成本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因为几乎没有任何直接的办法能够对不同学生群体的教育成本进行区分, 如果简单的加权或者翻倍计算, 计算结果的有效性则很难得到认同。

(3) 核算期间难以界定。高校进行成本核算的时候, 以教育期间作为核算基础也可以, 以会计期间作为核算基础也可以, 但是不同期间核算出的成本可能存在巨大差别。通常, 比较习惯的成本核算做法是以会计期间为基础, 但是高校的教育并不是完全按照会计周期进行的, 核算之后必须进行大范围调整, 让原本就很复杂的成本核算变得更加难以控制。

(三) 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1) 成本结构过于多元。高校的教育类型分为很多种, 在组合成本结构时对不同教育类型应赋予何种权重存在很大争议。学术界的做法是建议对越高层级的教育赋予越高的权重, 但具体的权重值还要结合高校的教育实际来制定, 导致高校并没有明确的成本结构组合可以参考, 赋值具有很大的主观性与随意性。

(2) 培养周期各不相同。高校会为不同层次学生设置不同的培养周期:专科三年、本科四年、硕士研究生根据实际情况有三年也有两年半、博士研究生则不定, 这种周期的差异性为成本核算增添了一定的难度。

(3) 费用类型过于多元。高校的费用类型非常多元, 虽然可以将其笼统地分为直接费用与间接费用, 但是却严重抹煞了费用的效益性;另外, 间接费用的比例过大也导致了成本核算严重失衡。高校在实际工作中, 几乎很少会将间接费用细分之后再核算, 都是简单的将其加总而已, 导致成本核算结果与实际成本投入之间存在很大区别。

二、高校成本核算流程优化建议

如果以作业成本法为基础, 可以将成本核算分为两部分:首先, 按照资源动因将实际取得产品而产生的消耗分解到各个作业环节中;其次, 按照作业动因将成本分解到具体的对象上。

(一) 建立资源项目

基于作业成本法进行成本核算, 首先必须建立资源项目, 也就是尽可能的将高校一切成本支出都纳入项目之中, 从而对其进行全面细致的核算。作者结合我国高校的教育实际, 认为其可以将教学、科研、后勤等活动产生的成本分类核算, 这样能够避免出现错漏, 从而为后续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二) 分析作业项目

因为高校的事业单位属性, 其管理组织也是以职能为基础的水平架构, 并不是企业的垂直架构。基于此, 分析其主要作业的时候, 必须先按照作业性质对其分类。具体可以分为以下两类:第一, 主要作业。这种作业是学校的基本作业, 包括教学与科研的方方面面, 从院系的管理到学生的管理都属于这种作业。第二, 支持性作业。这种作业是以主要作业为基础进行的, 是对主要作业的重要辅助与支撑。两种作业的具体内容如表1。

(三) 分析资源费用

在作业项目的基础上, 需要了解资源费用的产生原因, 也就是各个作业进行了哪些能源消耗、产生了哪些费用。以作业成本法为基础分析, 可以将资源费用分为以下三类:第一, 专属资源费用, 也就是其费用的产生集中于一个或者几个作业上面, 能够明确将其产生过程定位出来;第二, 终结性资源费用, 只要通过最终结果就可以将成本分配到具体的活动中, 不用分析各个作业, 可以将其直接纳入教育成本之中;第三, 非专属性资源费用, 也就是费用产生的过程涉及了很多作业, 必须对不同作业进行细化与拆解, 之后再决定应该以何种方式核算教育成本。

(四) 汇总资源费用

高校教育分为几个层次, 不同层次的教学与科研深度存在很大区别, 相应的, 产生的费用也各不相同。因此, 在核算成本的时候, 需要对不同情况进行针对性考虑, 从而保证核算结果的科学性与准确性。结合我国高校的运营实际, 对资源费用进行了如表2的汇总。

(五) 明确作业动因

每项作业都有需要完成的任务与实现的目标, 高校进行的各项作业也是这样, 为了研究方便应该组建作业中心。所谓的作业中心就是把彼此关联或者存在一定关系的作业有机联合在一起, 从而实现集中管理以及简化成本核算过程的目标。由于学校的费用类型非常多, 而且有些费用的金额十分巨大, 因此, 需要组建多个独立的作业中心;不过, 也不是作业中心越多就越好, 因为太多很容易加重管理成本负担, 而且还会导致信息过多, 加大核算的工作量。笔者建议高校可以按照部门属性组建作业中心, 这样不仅能够实现对不同作业的分类核算, 还能提升成本核算的效率。

组建作业中心之后, 需要确定不同作业的内在推动原因, 并基于这些原因确定成本, 这里应注意:首先, 作业中心各作业的内在推动原因存在某些共性, 而这些共性使得成本产生过程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其次, 作业的内在推动原因具有代表性,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产品和资源之间的消耗关系;最后, 作业的内在推动原因应该可以量化, 也就是能将其以数字的形式表现出来, 并具有良好的可比性。通过上面的论述, 已经了解应该基于哪些原则组建高校的作业中心, 并且明确了作业中心各作业的内在推动原因选择。接下来, 就要以此为基础组建作业中心, 作者充分分析了我国高校的运营实际, 并结合相关教育以及成本管理理论, 建议高校采取如表3所示的作业中心组建方式。

(六) 核算成本动因比率

结合高校的教育以及科研实际, 进行成本核算的时候必须考虑作业内在推动原因对成本产生的原因, 因此, 需要核算成本动因比率。

(1) 资源动因率。

该比率是反映成本消耗对象在实际作业过程中消耗了多少资源的, 也就是说究竟哪些资源推动了产品的生产, 从而导致了相应的成本。具体核算过程中, 要根据作业中心实际消耗资源的情况核算该比率。不过, 由于资源投入与消耗存在很大的关联性与特殊性, 因此, 在计算时还需要考虑该项资源消耗是否产生了其它产品或者收益;如果有, 具体的程度如何, 这些对成本核算同样具有重要影响, 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2) 作业动因率。

该比率是反映成本在不同对象中具体如何分配的, 也就是说究竟成本被各种对象以何种方式以及比例分解了, 每个成本对象通过分到的成本实现了哪些收益。不同成本对象的这一比率存在很大区别, 核算时应注意以下三方面:首先, 强度动因。虽然进行的主要是教学与科研业务, 但高校仍然有一定的特殊性作业, 而且这些作业具有一定的边缘性与隐蔽性, 有时候很难发现。为了提升对这部分作业的核算效率, 高校应按照强度动因对作业进行区分, 从而保证核算的作业成本真实准确。其次, 数量动因。有些作业并不是只执行一次就结束了, 在高校的运营过程中同一作业可能会多次反复的出现, 基于这种情况, 需要对这类作业的数量动因进行考察;同时, 结合作业发生的频率对其进行周期性的计算。最后, 执行动因。高校在运营过程中, 有时会面对一些突发状况, 而针对这些突发状况进行的作业并没有规律可循, 高校只能通过执行作业的目标进行动因分析与成本核算, 因此, 在核算成本的过程中还要注重对这类动因的分析, 这样才能保证成本核算的全面性。做好以上三方面的工作之后, 就可以将相应的成本直接作为成本对象进行核算了;至于那些没有直接在教学与科研中发挥作用的成本, 则需要对其所在作业中心的其它作业进行分析, 从而将其计入相应的成本核算范围, 进而保证成本核算的科学性与准确性。

(七) 教育成本核算

做好以上所有工作之后, 就可以通过上面的数据计算进行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了, 作者将上面的研究结果进行了整合, 对高校实际运营过程中发生的教育成本进行了分配, 具体见图1。

参考文献

[1]程海涛、武美云:《作业成本法核算高职院校教育成本的可行性分析》,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上旬刊) 2012年第2期。

[2]童靓瑛:《高校教育成本控制问题探析》, 《财会通讯》 (综合·中) 2011年第11期。

3.成本核算结转流程 篇三

【关键词】教育事业单位;成本核算;流程设计

近些年,国内的高职院校发展迅速极大的增长了毕业生的数量和毕业生就业的规模。但是由于教育经费的不足和成本管控不当使得一些教育事业单位在经费方面陷入困境。引起学者对于教育事业单位成本核算问题的关注和就此问题较为深入的研究。加强树立成本意识,要以降低成本为中心目标切实提高教育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不仅要借鉴于企业中产品成本的核算原理和模式,还要与现行的高校会计制度相一致,提出较为完善的教育事业单位成本核算的流程设计。

一、教育事业单位成本核算的重要性

国内教育事业单位的改革方向是建立一个可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可以满足社会公共服务需求的、精简高效的现代化教育事业组织体制。随着教育事业单位的不断深化改革,就要借鉴企业财务管理中采用成本核算的方法,促进教育事业单位形成合理投入、有效发挥作用力的良性循环机制,完善教育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体制。在教育事业单位成本核算的重要性主要有两点:

其一是强化内部管理的需求,在教育事业单位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在不断的扩大业务范围、增加业务活动等一系列提高和加强单位内部管理的措施,这就需要成本核算监督各项收支的有效性、合理性和合法性以此来优化成本结构、减少财务资金的浪费和损失。

其二是作为编制预算的基础,从预算的意义上来说,成本是一项较为全面的经济指标,它可以直接或是间接的反映教育事业单位各项业务的业绩实况,为单位领导者提高可以验收的费用支出明细和依据,成本核算还可以为教育事业单位编制预算提供依据,确保单位准确的编制预算和明确单位内部科学、合理的工作管理目标。

二、成本核算中科目设置的注意事项

1.不应计入教育事业单位成本的支出项目

奖学金和助学金相当于教育事业单位收入转移的且与培养学生无关的支出,是教育事业单位收入的抵扣项目;离休人员和退休人员的相关支出和离退休费;教育事业单位附属机构可以自收自付,教育事业单位给予的投资款项不作为成本支出。所以说,奖学金和助学金、离退休人员的费用、与教育事业单位无关的附属机构的支出项目都不计入教育事业单位成本的支出项目。

2.科研项目支出要记入教育事业单位的成本核算中

关于科研项目支出是否计入教育事业单位成本核算中一直存在争议,有些学者认为:科研发生的一切费用均与培养学生无关不应计入教育事业单位的成本核算中。但是科研所用的固定资产和科研人员的费用支出大多与教学相结合,科研项目支出的内容一般还是以实验和教学,教师还是以培养学生为主,科研为辅(相关费用少也可以忽略不计),完全不同于专业的科研学院。所以说教育事业单位要按照一定比例扣除后再计入教育事业单位的成本核算中。

3.间接费用分配标准和方法

间接费用分配标准的选择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课时数:从学校教务管理部取得的可以是本学期的实际课时数也可以是本学期的计划课时数;(2)实验实训时数:以受益学生所耗用教学设备实验课时为分配标准,可以是本学期实际耗用时数也可以是本学期计划耗用时数;(3)教师工资:以受益学生对象为耗用教师工资的分配标准;(4)折合学生数:将学校内所有的学生人数折合成标准学生人数。举例说明,短期的职业培训学生的系数是0.5,三年制高职生的系数是1,五年高职生的系数是2,以此折合后的学生人数为标准学生人数。

三、教育事业单位教育成本核算的流程设计

本文倾向于总账明细账双轨制的流程设计,在教育事业单位成本核算时总账和明细账要结合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两种方式核算。不仅要保证高职院校的会计制度要求,还要与政府预算保持相应的对应关系,在收付实现制的方式下教育事业单位要满足国家宏观管理对教育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需求,在权责发生制的方式下满足教育事业单位微观管理的需求。

1.确定成本对象和成本计算期

教育事业单位要进行成本核算首先要确定什么是成本核算的对象和核算哪个时期的成本。本文认为,教育成本是教育事业单位都较为关心的一个关键问题,所以要把教育事业单位需要提供的以每个学生为成本对象、以每年的教育服务作为成本计算期。国家可以将它作为拨款的重要参考依据和学费的制定标准,教育事业单位据此编制预算,有力管控教育事业单位的教育成本,制定院校长期发展的规划。

2.设置教育成本核算科目和教育成本计算单

既然教育事业单位的成本核算要用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两种方式,在会计科目的设置上就要改进了。本文建议教育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应该增设累计折旧、预提费用、待摊费用和教育成本等明细科目:累计折旧科目主要用于核算教育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折旧情况;预提费用科目用于核算本学期应承担的教育成本但在实际在以后的学期中共同承担的教育成本;待摊费用科目核算支出已经发生,但应由以后的几个学期共同承担的各项费用支出;教育成本科目是核算教育事业单位为学生提供教育服务所发生的成本支出项目。成本计算单是教育事业单位发生的各项费用支出加以严格划分的教育成本核算和非教育成本核算的项目。

3.记录、归集和分配费用

首先要将教育事业单位发生的全部奋勇划分为与教学有关的费用和与教学无关的费用;然后再将与教学有关的教学费用具体划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直接费用按教学产品分类直接计入该产品的成本中,间接成本按用途归集到各部门再进行分配;接下来要分配辅助教学部门的相关费用,根据成本核算的规则采用直接分配法分配该费用;教育事业单位还要分配单位内部一级行政管理的相关费用,其费用属于全院校的共同支出,要按一定比例分配到各个教学部门;再然后,分配各个教学单位相互之间提供的服务费用,当然这也包括外单位提供教学的服务费用;最后教育事业单位要计算出各个教学部门的成本明细,计算出个年级、各专业学生的教育成本支出。

4.计算教育事业单位的教育成本

通过上个步骤的归集和分配,计算出各项教育成本的支出项目汇总计入教育成本核算科目上,由此得到各个教育业务产品的成本费用。直接教育成本和间接教育成本之和是教育事业单位的教育总成本,将教育总成本除以每年度实际受教育的学生总人数就可以得到每个学生受教育事业单位的教育服务的年均成本。本文认为教育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要根据单位内部的教育成本计算单汇总出不停年级、不同专业的生均成本和教育总成本。同时,教育事业单位要根据实际管理需求设置各部门的费用明细表、教育总成本表和年生均成本表等成本报表来为教育事业的那位提供可靠的教育成本信息资源。

5.编制教育事业单位的成本报表

成本报表是反映教育事业单位费用支出的核算结果,还可以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成本信息的重要载体。所以说编制成本报表是教育事业单位成本核算的最后一个步骤。通过对教育总成本的系统核算,管理者可以深入了解教育事业单位的教育成本总体水平,通过对每年不同的教育成本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差距和问题,及时提出应对措施来降低教育事业单位的教育成本,从宏观上更加方便管控教育事业单位的发展速度和规模。

参考文献:

[1] 郝兵.非盈利性国营医院科室成本核算流程[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8(5)

[2] 刘慧丽.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成本分担中存在的偏差及纠正.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3(10)

4.成本核算结转流程 篇四

成本核算的主要内容:

1.材料成本、人工成本、制造费用;

2.其中材料成本的计算尤为重要,一般分为主要材料和辅助材料。人工成本和制造费用能确定产品成本归属的直接计入产品,不能明确划分成本归属的,根据实际生产工艺确定分配标准。一般流程:

1、根据生产方式确定成本核算的方法,常用的方法为: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实际运用中,这三种可以相互结合。如果公司具备完善的信息管理制度,如ERP等数据管理软件,而且运行良好(虽然绝大部分公司的ERP徒具形式,或仅仅勉强达到数据统计功能,但也对成本核算的细节起到一定帮助)。

2、基本资料收集:

2.1《BOM表》,即生产工艺流程标准及材料用量标准。这是实际生产成本分配标准的重要参考资料之一;

2.2车间材料领、用、存明细表,这个不用说了,主要材料的统计,重要性不问可知。关键是要根据确定的成本核算方法设定统计表的项目格式。或按订单统计,或按产品品种统计,或根据生产步骤统计,或三者结合。

2.3仓库材料进、出、存明细表,这个是为了检验车间领、用存明细表的正确性,也是十分重要的;仓库成品进、销、存明细表,这个是成本报表的重要采用数据《生产成本表》、《销售成本表》。

2.4员工工资明细表,人工成本原始资料。关键是要分部门统计,如果有计件工资更好。2.5制造费用明细表,按部分统计,这个要在原始单据在最初入帐时都要按部门记帐。这个是分步法成本核算的基础之一。

3、成本报表与成本分析:

3.1成本报表主表是《产品生产成本表》和《产品销售成本表》,这个做起来不复杂,关键是之前的资料统计要细致,才能计算的相对精确。

3.2成本分析的一般分析方式主要是盈亏分析和保本点分析。

3.3深入的分析是品质成本分析和重点成本分析,这才是成本控制的基础。

5.成本核算结转流程 篇五

事业单位结转和结余简称结转(余),是指在一定期间收入大于支出后的余额。新制度按照其资金的性质和用途不同分为财政补助结转结余和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其中财政补助结转结余不参与事业单位的结余分配,具体设置“财政补助结转”和“财政补助结余”两个科目核算;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通过设置“非财政补助结转”“事业结余”“经营结余”和“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等科目进行核算。

一、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变化比较

1.财政补助收入核算的变化。新事业会计制度下的“财政补助收入”科目用来核算事业单位从同级财政部门所取得的各类财政性资金拨款,在该科目下设置“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两个明细科目,并在“基本支出”科目下按照“人员经费”和“日常公用经费”进行明细核算,在“项目支出”科目下按照相关具体项目进行明细核算。而原会计制度中的“财政补助收入”科目,用来核算事业单位按照核定的预算及经费领报关系所收到的由财政部门或上级单位拨入的各类事业经费。财政补助收入在本次制度改革前后取得的方式也发生了重大改变,原制度下的事业单位在申请财政补助资金时,需要填写“预算经费请拨单”,然后报同级财政部门批准;新制度下按照财政直接支付、财政授权支付及其他方式进行分别核算,同时增加了在国库直接支付方式下因购货退回等所发生款项退回的账务处理。

2.财政补助支出核算的变化。新制度在“事业支出”科目下按照部门预算要求,设置“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两个明细科目,同时在这两个二级科目下再按财政资金的性质分别设置“财政补助支出”“非财政专项资金支出”和“其他资金支出”等明细科目进行核算。而原制度在财政补助支出方面并没有进行单独的说明。

3.财政补助结转结余核算的变化。新制度按照公共财政管理科学化和精细化的要求,创新性地引入了“财政补助结转”和“财政补助结余”两个科目。其中,“财政补助结转”用于核算事业单位滚存的财政补助结转资金,包括基本支出结转和项目支出结转;“财政补助结余”则用于核算事业单位滚存的财政补助项目支出结余资金。在原制度下却没有按照资金的性质来区分财政补助结转和非财政补助结转,在年终账务结转处理时,“财政补助收入”科目的期末贷方余额全部结转到“事业结余”科目,“事业支出”科目期末借方余额全数结转到“事业结余”科目,“财政补助支出”包含在“事业支出”科目下,因而在原制度下结转结余资金的性质是混淆的,并且也没有区分结转与结余。

二、财政补助结转与财政补助结余核算

财政补助结转结余科目下通过设置“基本支出结转”“项目支出结转”和“项目支出结余”3个细分科目,用来核算每年滚存的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财政补助结转又分为基本支出结转和项目支出结转;而财政补助结余仅仅是指财政补助项目支出结余资金。需要明确的是,事业单位的基本支出实行的是定员定额的管理办法,因此基本支出结转一般是直接结转到下一使用,不存在“基本支出结余”这一核算科目。因此,财政补助结余指的仅仅是项目支出结余,对于财政补助结余的资金是不能结转到下继续使用的,而是应统筹用于编制以后的部门预算,或者按规定上缴或注销。年末,事业单位应将“财政补助收入”和事业支出下的“财政补助支出”这两个科目的本期发生额全部结转到“财政补助结转”科目,同时要将财政补助结转账户余额中符合财政补助结余性质的项目余额转入到“财政补助结余”科目。

【例1】某市政府水利部门所属事业单位甲水文局201x年有关财政性资金收支科目发生额如表(1)列示。

甲事业单位年终结转财政性资金收支时,账务处理:

(1)结转财政补助收入时会计分录如下:

借:财政补助收入――基本支出 5 400 000

财政补助收入――项目支出――A项目350 000

财政补助收入――项目支出――B项目250 000

贷:财政补助结转――基本支出结转5 400 000

财政补助结转――项目支出结转――A

项目 350 000

财政补助结转――项目支出结转――B

项目 250 000

(2)结转财政补助支出时会计分录如下:

借:财政补助结转――基本支出结转 5 350 000

财政补助结转――项目支出结转――A项目

320 000

财政补助结转――项目支出结转――B项目

230 000

贷:事业支出――财政补助支出――基本支出 5 350 000

财政补助结转――项目支出结转――A

项目 320 000

财政补助结转――项目支出结转――B

项目 230 000

(3)结转属于财政补助结余性质的项目余额时会计分录如下:

借:财政补助结转――项目支出结转――A项目000

贷:财政补助结余――A项目 30 000

三、非财政补助结转与非财政补助结余核算

为了核算本剩余滚存的非财政补助结转资金及非财政补助结余资金(包括事业结余和经营结余),新制度设置了“非财政补助结转”“事业结余”与“经营结余”等科目进行核算。非财政补助结转是指事业单位除财政补助收支以外的各专项资金收入与其相关支出相抵后剩余滚存的、须按规定用途使用的结转资金。期末,事业单位应当把事业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上级补助收入和其他收入4个账户本期发生额中符合专项资金收入的部分结转到非财政补助结转账户;将事业支出和其他支出两个账户本期发生额中属于非财政专项资金支出的部分结转到非财政补助结转账户。同时应对非财政补助专项结转资金余额进行分析,符合结转性质的资金按照规定结转下一继续使用,属于已经完成项目的剩余项目资金要缴回原专项资金来源单位,或者根据批准将同意留归本单位使用的资金转入到事业基金账户。对于非财政非专项资金收支及经营收支以外资金的各项收支结转到“事业结余”科目,对于经营性质的资金收支结转入“经营结余”账户。

【例2】某市政府水利部门所属事业单位甲水文局201x年有关财政性资金收支科目发生额如表(2)列示:甲单位的经营结余按25%的所得税税率缴纳所得税,职工福利基金提取比例为30%。假设甲单位非财政补助结转项目年末已经完成;经过批准,剩余资金的50%退回到原拨入单位,另外50%留归本单位使用。

甲事业单位年终结转非财政性资金收支时,账务处理:

(1)结转事业类收入中非专项资金收入时会计分录如下:

借:事业收入 170 000

上级补助收入 150 000

附属单位上缴收入 80 000

其他收入 20 050

贷:事业结余 420 050

(2)结转事业类收入中专项资金收入时会计分录如下:

借:事业收入 250 000

贷:非财政补助结转 250 000

(3)结转事业类支出中非财政非专项资金支出时会计分录如下:

借:事业结余 340 250

贷:事业支出――其他资金支出 170 250

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 62 000

上缴上级支出 90 000

其他支出 18 000

(4)结转事业类支出中非财政专项资金支出时会计分录如下:

借:非财政补助结转 230 000

贷:事业支出――其他资金支出 230 000

(5)结转经营类收入支出时会计分录如下:

借:经营收入 60 000

贷:经营结余 60 000

借:经营结余 50 000

贷:经营支出 50 000

(6)结转非财政补助结转资金时会计分录如下:

借:非财政补助结转 20 000

贷:事业基金 10 000

银行存款 10 000

四、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核算

事业结余和经营结余属于非财政补助结余,根据规定,事业结余和经营结余一般在年末时要转入到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这一账户,用于分配。但如果经营结余为负数,则不能结转。事业单位在会计所实现的非财政补助结余资金应该按照准则的规定进行分配:首先,对于有企业所得税缴纳义务的事业单位应当按照规定的税率计算应缴的所得税;其次,按不超过40%的规定比例来提取职工福利基金,用于单位职工的集体性福利支出;最后,在实施前两项分配后,把当年所剩余的未分配结余资金结转到事业基金账户,用于弥补单位以后的收支差额。

【例3】承【例1】、【例2】甲事业单位年终结转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资金时,账务处理:

(1)结转非财政补助结余资金时会计分录如下:借:事业结余 79 800

经营结余 10 000

贷: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 89 800

(2)提取企业所得税税金时会计分录如下:

借: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 2 500

贷:应交税费――应交企业所得税

2500(10000×25%)

(3)提取单位职工福利基金时会计分录如下:

借: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 26 190

贷:专用基金――职工福利基金26 190[(89 800-2 500)×30%]

(4)将结余分配账户余额转入事业基金时会计分录如下:

借: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 61 110

贷:事业基金 61 110(89 800-2 500-26 190)

五、净资产会计科目结转流程图

根据会计制度规定,并结合以上核算实例,编制下图。

6.成本核算结转流程 篇六

结转结余和结余分配的核算

事业单位应当严格区分财政补助结转结余和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财政补助结转结余不参与事业单位的结余分配,不转入事业基金,单独设置“财政补助结转”和“财政补助结余”科目核算。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通过设置“非财政补助结转”、“事业结余”、“经营结余”、“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等科目核算。

(一)财政补助结转结余的核算

财政补助结转资金是指当年支出预算已执行但尚未完成或因故未执行,下年需按原用途继续使用的财政补助资金。财政补助结转包括基本支出结转和项目支出结转。

财政补助结余资金是指支出预算工作目标已完成,或由于受政策变化,计划调整等因素影响工作终止,当年剩余的财政补助资金。财政补助结余是财政补助项目支出结余资金。

事业单位应当按照有关部门预算管理的规定,使用和管理财政补助结转资金和结余资金。

1.财政补助结转的核算

(1)会计期末

借:财政补助收入——基本支出、项目支出

贷:财政补助结转——基本支出结转、项目支出结转

借:财政补助结转——基本支出结转、项目支出结转

贷:事业支出——财政补助支出(基本支出、项目支出)或“事业支出——基本支出(财政补助支出)、项目支出(财政补助支出)

(2)年末,按照有关规定将符合财政补助结余性质的项目余额转入财政补助结余

借:财政补助结转——项目支出结转

贷:财政补助结余

或相反分录。

(3)按规定上缴财政补助结转资金或注销财政补助结转额度的,按照实际上缴资金数额或注销的资金额度数额

借:财政补助结转”

贷:财政应返还额度、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银行存款等科目

取得主管部门归集调入财政补助结余资金或者额度的,做相反会计分录。

2.财政补助结余的核算

(1)年末,按照有关规定将符合财政补助结余性质的项目余额转入财政补助结余

借:财政补助结转——项目支出结转

贷:财政补助结余

或相反分录。

(2)按规定上缴财政补助结余资金或注销财政补助结余额度的,按照实际上缴资金数额或者注销的资金额度数额

借:财政补助结余

贷:财政应返还额度、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银行存款等科目

取得主管部门归集调入财政补助结余资金或者额度的,做相反会计分录。(二)非财政补助结转的核算

非财政补助结转资金是指事业单位除财政补助收支以外的各项专项资金收入与其相关支出相抵后剩余滚存的、须按规定用途使用的结转资金,通过设置“非财政补助结转”科目核算,以满足专项资金专款专用的管理的要求。

1.期末

借:事业收入、上级补助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其他收入

贷:非财政补助结转

借:非财政补助结转

贷:“事业支出——非财政专项资金支出”或“事业支出——项目支出(非财政专项资金支出)”、“其他支出”

2.年末,完成非财政补助专项资金结转后,应当对非财政补助专项结转资金各项目情况进行分析,将已完成项目剩余资金区分以下情况处理

借:非财政补助结转

贷:银行存款(缴回原专项资金拨入单位)

借:非财政补助结转(留归本单位使用)

贷:事业基金

【提示】项目未完成,“非财政补助结转”科目有余额。

【例题•单选题】2015年12月31日,甲事业单位完成非财政专项资金拨款支持的开发项目,上级部门批准将项目结余资金70万元留归该单位使用。当日,该单位应将该笔结余资金确认为()。

A.单位结余

B.事业基金

C.非财政补助收入

D.专项基金

【答案】B

【解析】年末,事业单位完成非财政补助专项资金结转后,已完成项目的剩余资金留归本单位使用的,应该借记“非财政补助结转”科目,贷记“事业基金”科目,选项B正确。

(三)非财政补助结余的核算

非财政补助结余包括事业结余和经营结余。事业结余是事业单位一定期间除财政补助收支、非财政专项资金收支和经营收支以外各项收支相抵后的余额。经营结余是事业单位一定期间各项经营收支相抵后余额弥补以前经营亏损后的余额。

1.事业结余的核算

(1)期末

借:事业收入、上级补助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其他收入

贷:事业结余

借:事业结余

贷:“事业支出--其他资金支出”或“事业支出--基本支出(其他资金支出)、项目支出(其他资金支出)”科目、“其他支出”科目下各非专项资金支出明细科目、“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上缴上级支出”

(2)年末

借:事业结余

贷: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

或相反分录。

2.经营结余的核算

(1)期末

借:经营收入

贷:经营结余

借:经营结余

贷:经营支出

(2)年末

借:经营结余

贷: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

【提示】经营结余如为借方余额,为经营亏损,不予结转

【例题•单选题】事业单位在年末对非财政补助结余进行的下列会计处理中,不正确的是()。

A.将“事业结余”科目借方余额转入“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科目借方

B.将“事业结余”科目贷方余额转入“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科目贷方

C.将“经营结余”科目借方余额转入“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科目借方

D.将“经营结余”科目贷方余额转入“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科目贷方

【答案】C

【解析】终了,经营结余如为借方余额,为经营亏损,不予结转。

3.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的核算(年末)

(1)结转事业结余和经营结余

借:事业结余

经营结余

贷: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

(2)有企业所得税缴纳义务的事业单位计算出应缴纳的企业所得税

借: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

贷:应缴税费——应缴企业所得税

(3)按照有关规定提取职工福利基金

借: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

贷:专用基金——职工福利基金

(4)将“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科目余额结转入事业基金

借: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

贷:事业基金

或相反分录。

7.成本核算结转流程 篇七

所说的成本还原,就是将产品成本中的 “自制半成品”综合成本项目,逐步分解还原为各步骤上所耗费的直接材料、直接工资、制造费用等原始成本项目,以恢复产品成本的真实结构,从而求得按原始成本项目反映的产成品成本。因为工业企业在产品成本计算中,自制半成品成本随着生产步骤逐步累计结转,在产成品中以 “自制半成品”综合成本项目反映,这一综合成本项目内,包括了最后步骤之前所有步骤为生产产品而耗用的材料费用、动力费用、工资费用及制造费用,在产品成本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在完工产品成本的 “直接材料”、 “直接工资”、“制造费用”等成本项目内,只反映了最后步骤上的费用发生情况,这就导致了产品成本结构的不真实,不利于进行成本分析、考核与检查,为了满足成本管理的需要,在半成品按综合成本结转的逐步结转分步法下,必须进行成本还原。

2成本还原法在成本结转中的应用

产品成本计算方法分步法中成本还原,必须首先确认两个要素: 一是还原对象( 完工产品成本中所含上步骤转入半成品成本) ; 二是还原基数或标准( 上步骤所产半成品总成本或单位成本及其各成本项目的成本) 。有了这两个指标,就能进行成本还原了。通常所采用的成本还原方法是: 从最后一个步骤起,把各步骤所耗用的上一步骤的综合成本,逐步分解,还原成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等原始成本项目,从而求得按原始成本项目反映的产成品成本资料。也就是,将本月产成品所耗用的上一步骤半成品的综合成本,按照本月所产这种半成品的成本结构进行还原。产成品成本所耗半成品还原后的各项费用, 是以本月所产半成品的各项费用,分别乘以相同的还原分配率计算求出的,因而两者的各项费用之间的比例关系不变。也就是,产成品成本中的半成品费用按本月所产半成品成本的结构还原。成本还原方法通常有构成比例还原法和综合比例还原法。

2. 1结构比例还原法

构成比例还原法是计算上一步完工半成品各成本项目占其总成本的比例,按这个比例将本步骤的半成品进行成本还原。计算公式如下。

各成本项目占总成本的比例= 上一步完工半成品各成本项目金额/上一步完工半成品总成本 ×100%

还原成本= 本步骤所耗的上一步半成品总成本 × 各成本项目占总成本的比例

例1: 甲企业在2010年9月通过两个车间连续制造A商品,第一车间制造A半成品,投入第二车间深化改造制造A商品。所需原材料生产开始时一次性投入,在产品的完工程度为50%。根据两个车间成本明细账的有关资料,成本还原计算如表1所示。

产品名称: A 商品: 5000 件: 元

2. 2综合比率还原法

综合比率还原法是将需要还原的半成品的综合成本占本月所产该种半成品成本的比率,并按此比率进行成本还原。计算公式:

还原综合比率= 需要还原的半成品综合成本/上一步本月所产半成品总成本 ×100%

还原成本= 上一步骤完工半成品总成本 × 还原综合比率

承上例计算过程如表2所示。

产品名称: A 商品: 5000 件: 元

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两种方法的还原对象都相同, 还原的标准不同,但还原结果是相同的。

3成本还原方法的改进

从以上两种方法的计算过程来看,当我们的成本计算中既存在广义的半成品( 相对于整个企业的半成品) ,又存在狭义的半成品( 相对于某一个生产车间的半成品) 时,对结构比例还原法应用就可能出现混乱。况且,如果某产品的生产经过三个以上生产步骤,则通过一次成本还原后,仍然存在需要还原的 “自制半成品”综合成本项目,必须依次向前进行成本还原,还原步骤数减一次,直到最初的生产步骤才能将产品成本中的 “自制半成品” 成本还原为原始成本项目。这种成本还原方法,过于烦琐,费时、费力,不易操作。第二种方法综合比率还原法,我们在进行成本还原时,只需计算在半成品完工转出时各项费用在转出的半成品中的比重,即可顺利地进行成本还原。这样即使在生产步骤非常复杂时,也很容易进行成本还原,不容易出现计算错误。

8.材料成本差异与结转的处理方法 篇八

企业在采用计划成本核算时,购入时的材料按实际成本计入“材料采购”科目:

借:材料采购(实际成本)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应付账款/应付票据等

验收入库后按计划成本计入“原材料”,两者的差额计入“材料成本差异”科目中核算:

借:原材料(计划成本)

材料成本差异(超支差异)

贷:材料采购(实际成本)

(或)材料成本差异(节约差异)

发出材料时结转发出材料的节约成本差异时:

借:材料成本差异(节约差异=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材料成本差异率)

贷: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管理费用

发出材料时结转发出材料的超支成本差异时:

借: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管理费用

贷:材料成本差异(超支差异=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材料成本差异率)

材料成本差异率=(期初结存材料的成本差异+本期验收入库材料的成本差异)÷(期初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本期验收入库材料的计划成本)×100%

总结起来就是:“材料成本差异”科目借方登记超支差异及发出材料应负担的节约差异,贷方登记节约差异及发出材料应负担的超支差异,

 

9.成本核算结转流程 篇九

07年减值 100-80=20万

借:资产减值损失 20

贷:存货跌价准备 20

08年底价值恢复,不过必须是原来的减值因素消失导致的价值回升,否则不得冲减减值准备,且减值准备的冲减,以已经计提的金额为限,超过历史成本的价值,出于会计谨慎性原则不予确认,所以,08年末,冲减的减值准备是20万而不是30万,冲减后,账面价值100万

借:存货跌价准备 20

贷:资产减值损失 20

2009年底,应计提减值准备 100-95=5

借:资产减值损失 5

贷:存货跌价准备5

销售时,货品账面价值95,对应的减值准备 5,结转

借:主营业务成本 95

存货跌价准备 5

10.存货成本结转的税务处理方法 篇十

法条

第十五条企业使用或者销售存货,按照规定计算的存货成本,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释义

本条是关于存货成本结转的具体规定。

本条是新增加的条款,原内资、外资税法在实施细则中对此有具体规定。本法中之所以新增此条款,一方面因为存货成本构成了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作出税收上的规定,有利于贯彻收入成本配比的原则,保证税收收入的均衡入库;另一方面,存货成本的结转也是资产税务处理的重要一环,对其进行明确,有利于资产税务处理条款的完整性。另外,我国2006年新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财会〔2006〕3号),对存货成本结转的具体方法也重新进行了明确,为协调税法与会计的差异,减少税收管理成本与纳税遵从成本,也有必要对存货的成本结转进行重新明确。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第十四条的规定,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对于性质和用途相似的存货,应当采用相同的成本计算方法确定发出存货的成本。对于不能替代使用的存货、为特定项目专门购入或制造的存货以及提供劳务的成本,通常采用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成本。对于已售存货,应当将其成本结转为当期损益,相应的存货跌价准备金也应当予以结转。

税法上也允许企业按照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并在税前扣除,但不允许企业采用后进先出法结转已售存货的成本。这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第一,后进先出法主要是基于一个通货膨胀的市场环境下,物价迅速上涨,存货流动速度较慢,为了使存货结转成本更接近现行成本从而达到与现行收入相配比而采取的一种稳健的成本结转方法,以减少虚增利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物价变动的影响。但使用后进先出法,由于加大了当期存货的成本,在减少了虚增利润的同时,也降低了当期的企业所得税贡献。

第二,后进先出法的采用主要是基于一个通货膨胀的经济环境,但是,当前全球价格指数已呈现出明显的持续下降趋势,世界经济面临日益增大的通货紧缩危险。这主要是因为:

(1)信息技术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产业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降低生产成本和增加产出供给的同时,必然导致产品的相对价格不断下降。

(2)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国际产业分工和转移模式出现新的变化,全球范围内的竞争日趋激烈,生产能力的扩张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使得许多产品的价格难以上涨。

(3)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全球贫富差距扩大,加剧了总需求不足的矛盾,是造成全球通货紧缩趋势的一个重要原因。

(4)许多国家长期奉行以反通货膨胀为首要目标的宏观经济政策,在有效地降低了全球通

货膨胀率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目前全球一般价格水平走势低迷的局面。

第三,后进先出法在消除通货膨胀影响方面并不是一种理想的方法。因为随着企业的连续经营,存货不断流转,以前购进的存货成本可能要等到若干年之后才能得以结转,而若干年之后,这些存货的价值很可能已经面目全非了,这实际上并不利于对存货的管理。

上一篇:高三主题班会成绩分析下一篇:我崇拜的人4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