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随笔:《黄山奇石》教学反思(通用12篇)
1.教学随笔:《黄山奇石》教学反思 篇一
《黄山奇石》教学反思
李咪娜
《黄山奇石》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本文主要介绍了黄山“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及“金鸡叫天都”这四种奇石。由于教室条件的限制,多媒体无法应用,这个学生在理解课文的思想情感上有一定的困难。
在导入课文时,我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作为切入点,通过介绍黄山的美丽风景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并用适当的夸张的表情勾起他们的兴致。
由于没有多媒体,教学时,我们只能依靠课文的三幅插图对黄山的奇石进行想象。在体会黄山的奇和趣时,我让学生通过想象和朗读进行体会。让学生从朗读和自己的想象中来体会黄山奇石。在朗读指导过程中,教师的师范作用很重要。教师在示范了一两段后可以让学生自己尝试着去朗读课文,自己体会课文的思想情感。
最后,我让学生仿照课文仿写最后一段中所提到的其他奇石,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从而让他们更加的体会黄山的奇特和有趣。
不足的是,在教学时,生字词的教学还是有些拖沓,环节设计的也不是很进奏。
2.教学随笔:《黄山奇石》教学反思 篇二
一、教学目标的确立与教学内容的选择
《黄山奇石》一文是人教版二年级的教材, 全文以“奇”字为主线, 描写了“仙桃石”、“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等奇石的样子, 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和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而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 不是每一位学生都到过黄山游览, 即使是去过黄山, 也未必留意过黄山的奇石, 那么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在哪里呢?
研读课堂实录我们会发现:于老师利用《黄山奇石》进行听、说、读、写训练。于老师的教学目标可以归纳为: (1) 学习本课生字, 注意“区”字的笔顺; (2) 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 重点理解“风景区”和 “秀丽神奇”; (3)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 以“奇”为线索, 理解“黄山奇石”的奇特之处, 并读出奇特、读出有趣, 背诵喜欢的段落; (5) 模仿课文写“奇石”的方法, 根据文中的名称展开想象, 再描写几一种“奇石”的样子; (6)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和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这样的教学目标既符合《语文课程标准》对于第一学段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又依照了儿童的视角, 体现了“以儿童的悟性订深浅”、“视儿童的耐性取多少”、“就儿童的知性分先后”的原则。
二、学习活动的开展与学生的学习方式
于老师的课堂上, 最多的是听、说、读、写的各种训练活动。但是, 于老师的高明之处是把各种训练活动变成学生喜欢的小游戏、小比赛。这些活动没有任何痕迹, 却能轻易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进语文, 运用语文。
【片段一】
师:小朋友一见我出现在讲台前, 就知道我是来给你们上课的老师, 对不对?
生:对! (齐答)
师:此时此刻你一定会说一句话, 而且开头一个字是“啊”, 是不是?能把你们心里的话说给我听听吗?
生:啊, 原来今天给我们上课的是一位老爷爷啊!
生:啊, 这位老师头发都白了, 还能上课啊! (笑声)
生:啊, 我以为今天上课的是女老师, 没想到是位男的, 而且是个……
这是《黄山奇石》的课堂导入环节, 这样的导入, 既是与学生“套近乎”, 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同时又是在现实情境里进行语言的训练, 促进学生的语言交际。课堂一开始就凸显出了浓浓的语文味, 导入与训练语言同构共生, 厚实而灵动, 孩子的语言智慧、人文智慧怎能不提高?
【片段二】
师:下面的四段咱们分组读, 进行比赛看哪一组读得好, 各组先练两遍。
(下面接着每组先推荐一名朗读水平高的人进行“个人比赛”, 再各组齐读进行“集体比赛”, 气氛十分活跃, 最后集体评出名次来。)
师:课文有会背的吗?这样吧, 你们选取比较喜欢的一段来背一背好吗?能背一段, 合格;背两段的属于超额完成任务, 将授予 “背诵小能手”称号———口头的, 虽然是口头的, 但是也算数, 要知道这是你们的大朋友于永正送给你的。先准备一下吧, 到时候我争取背三段希望各位小朋友也能送给我一个“背诵小能手”的称号。
(学生练习, 指名背。凡是能背出两段的, 于老师都口头授予“背诵小能首”的称号。最后于老师背诵了3、4、5三个自然段, 背诵得正确、流利、有表情、有动作, 博得了同学们的掌声。)
看看这些活动, 哪里是学习?分明是朋友之间的游戏, 比赛朗读、比赛背诵, 这些都是于老师的高明之处。老师和学生融为一体, 学生既感到亲切, 又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激励, 此时的教学就成了学生的一种“生活”。
在于老师的课堂上, 学生的学习大多是读一读、说一说、写一写、评一评, 学生或者自主学习、或者小组活动、或者组间评比, 学生是在用“语文”的方式“学语文”。
在于老师的课堂上, 师生是平等的。这种平等不是教师强加的, 而是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和自己一样, 一样读书、一样背诵比赛, 这种“蹲下来看学生”的行为, 是源于于老师平等、民主的意识, 更源于于老师的实际行动。这样的课堂学生没有任何压力, 有的只是快乐与成长。
三、教师的助学行为
这篇课文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也是有教学难点的, 学生对于课文中“风景区”和“秀丽神奇”的理解存在认知的难度。在教学时, 于老师为学生搭建了“脚手架”, 帮助学生理解词语。在理解“风景区”一词时, 于老师边给学生介绍, 边在黑板上画画, 经过于老师的介绍, 再辅之于形象的板画, “黄山风景区”就一清二楚、一目了然了;于老师用黄山的“迎客松”和“猴子观海”的图片, 让学生感受什么是“秀丽神奇”。这些都是于老师对于二年级学生生理特点的把握, 低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很强, 对于抽象的词语, 如果没有大量的形象作为支撑, 只是读一读, 或是搬出词典上的解释, 学生是很难理解的。这就是于老师在钻研教材、钻研学生, 他了解了学生学习的困难, 然后设置教学活动来帮助学生化难为易, 克服这些困难。有了老师的帮助, 学生的理解自然就会水到渠成。
另外, 在说话、写话环节, 于老师也考虑到了学生的年龄特点, 让学生先口头练说, 然后再写下来。于老师引导学生:“你觉得该怎么写就怎么写, 能写多少就写多少。书上写‘仙桃石’不就是一句话吗?”让学生先说再写, 思路更加清晰。听着于老师的话, 学生们哪里还有对于写话的畏难情绪?于老师还强调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理解想象“奇石”的样子, 不一定非要和书上的一样。
3.教学随笔:《黄山奇石》教学反思 篇三
(一)教学反思的内涵
教学反思是教师基本的研究行为,涵盖甚广。从狭义的角度理解,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实践为研究对象,以体会、感想、启示等形式,进行全面冷静的批判性思考,从而对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修正、调整,使教学实践进入更优化的状态,取得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作为教研成果的表述形式,可以把教学反思这样界定:教学反思是对教学现象批判性思维活动内容、过程与结果的文本化,是对教学实践研究中反思活动真实记录的写作文体。
(二)教学反思的基本结构
教学反思在结构上可分为标题、正文两部分。
1.标题。
教学反思的标题不是必须有的。如果把教学反思写在教案之后,作为“教后记”,就没必要拟标题。如果在教学实录基础上写教学反思,这是课堂实录与教学反思相结合,也没必要另起标题。作为一篇独立的特殊文体呈现,且篇幅较长,则应拟定标题。其拟题方法与教研论文相同,即归纳、概括反思的基本观点和内容。《中学语文教学》2004年第10期开辟专栏“反思,教师科研的起点”,发表5篇教学反思文章,标题为:《从反思中学习反思》《追求真实的阅读》《实现知识发现中过程与目标的统一》《不曾预约的精彩》《尝试着,发现着》。第一篇反思标题点明本文内容是谈反思活动中的体会;第二、三篇反思标题指出作者的教学观点;第四、五篇反思标题比较新颖,是用艺术化手法拟定标题。也有很多教学反思采用“内容加文种”办法拟标题,如《关于死记硬背的反思》《<田忌赛马>教学反思》。
2.正文。
一般将正文分3个板块:
(1)背景。简要介绍与教学实例相关的材料,如,事例发生的时间、地点,活动的目的、形式,教材的内容、特点,教学的目标与重点、难点等。这部分内容要依需而定,很多教学反思作者觉得必要不大,也可以省略。
(2)教学事例描述。这部分内容写法与“案例”相同。要详细、具体、生动地描述事例的真实情境。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写出事件的过程,人物活动的典型细节。要注意详略得当,与反思关系紧密的,着重反思的行为、环节等,要详细写,其余的可以略写。
(3)反思与讨论。严格地说,教学反思实际上是研究日志的一种记录形式,但它不同于一般性的记录与白描,其根本区别在于它强调反思应是批判的、发散的。比如反思教学方法,可反思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更适合此班学生和本节课内容,学生对于讨论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是否适应,选择、使用不同教学方法时要注意什么策略等。反思教学程序,可以反思导入、教学推进、教学收束等环节是否衔接得恰到好处,哪些环节可以少花时间,哪些环节应多用些时间等。写好这部分的关键是用先进的理论对事件作审视与分析,要把理论与以认识为基础的经验联系起来,从多角度审视教学情境,既要从教学技术上思考、质疑或评价教学的有效性,又要用反思的结果矫正不良的教学行为,并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
(二)教学反思写作应注意的问题
1.把反思与行动结合起来。
教学反思强调批判性,但是不能仅仅停留在对自身行为或教学现象作思辨的层面上,要把教学反思延伸到教学行为的变化上。同样,写教学反思不仅仅是做了一篇“文章”,更重要的是促进行为的矫正。西方研究者曾提出教学反思的框架:第一步,选择特定的问题;第二步,收集资料,形成问题框架;第三步,解释情境和指导行动,并对行动长、短期效果加以考虑;第四步,开始实施新的行动。后两步都着眼于行动的改进。
2.拓开反思的视界。
中小学教师在写教学反思时,常把视界框定在“对自己教学实践进行反思”上。这样,仅仅把视点聚焦在技术层面,就使反思减弱了批判性,不利于教师专业发展。教学反思应是对教师全部教学生活的审视。毕田增、赵敬春在《走进校本学习与培训》中提出教师反思的7个视角:第一,回顾教师作为学生的自我经历来反思;第二,通过榜样教师来反思;第三,通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回顾进行反思;第四,通过学生的眼睛来反思教师自己的教学;第五,通过邀请同事、专家观察研究教师教学来反思;第六,通过阅读文献来反思自己的教学;第七,通过家长对学生的发展意见反思教师自己的教学。(开明出版社,2003年7月版,第42 ~ 47页)
作为教师,除了教学反思外,还应有教育反思。教学活动毕竟是教育活动整体中的一部分,离开对教育整体的了解与研究,教学反思就因缺少与相关领域的联系而陷入困境。教育反思可结合某些不断重复发生的问题情境撰写。比如,一些经常发生的现象而自己并不全然了解;不断发生的问题与冲突;不断重复的经验而今天备感不舒服;学生中发生的问题须要用新理念去诠释。
3.突显反思的个性。
教学反思与教学经验总结、教学案例有相似之处。它们的对象相同,都是针对教学实践所作的内省式思考,都以改进教学实践为直接目的,都要有教学情境描述和理性分析。但是,教学反思与它们有很大区别,如果不明了“区别”,则很容易把教学反思写成教学经验总结或教学案例。教学反思与教学经验总结、教学案例的主要区别有三方面:
表述方法不同。教学经验总结与教学案例虽对事例作理性加工,但只是粗加工,更注重情境描述,对成功的内因、外因,问题的症结,采取措施的依据等缺少深层次考虑。而上述问题恰是教学反思的重点,反思是伴随整个教学实践的监控、分析和问题解决进行的。它有情境描述,但这种描述是为“内省”提供凭借、交代背影的,最终落在批判性思考上。
对理论追求的力度不同。教学反思、教学经验总结、教学案例都需要理论支持,但都不以建构理论体系为目的。这是共性。比较起来,对理论追求的力度以教学反思为最。比如,教学案例,重在提供真实的事实,虽有案例分析,但这只是提示性的,不求深刻、透彻。教学反思重在审视事例,它要努力谋求在广阔理论背景下解读所遇问题的性质、内涵、意义,不限于对具体问题的本身的了解,也不单凭经验去分析;它要用理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它要在结论上强调理论的抽象。所以,教学反思更强烈地追求理论的支持。
表述形式不同。教学反思必须把“反思”作为一个大的板块,而且是主体板块。有的教学反思,甚至把事例描述与理性思考融在一起,很像学术小论文。教学经验总结与教学案例则不必如此表述,而且与教研论文有鲜明的区别。
(三)教学反思示例
尝试着,发现着
上虞市丰惠中学 蒋惠丽
一、教学准备(略)
二、过程描述(略)
三、反思和讨论
本节课的出发点是实践“发现教育”的理念。因此,问题的设计本应该是以学生为本。但回过头看,走的似乎仍然是“接受”式教学的老路。学生的回答基本没跳出我的预设,许多地方没有真正读出他们自己的东西。如果说有的话,大约就是最后快下课时,让学生们找最能触动他们内心的句子。大部分学生的目光都投向了“我忍受了十年的侮辱,固然我因为活下去,才积累了经验,才有机会写出它们;但我明白了一点:倘使人人都保持独立思考,不唯唯诺诺,说真话,信真理,那一切丑恶、虚假的东西一定会减少很多。活命哲学和姑息养奸不能说没有联系。以死抗争有时反能产生震撼灵魂的效果”。只是,时间已经不允许我们再作展开。要不然是很可以听一听学生们是怎么看待这样的文字,这才是他们自己的“发现”。
重新审视已经过去的这节课,会发现教学中有些东西已经跟自己的初衷渐行渐远了,甚至可以说很模糊了。作业本中许多学生谈了他们对郑振铎先生的尊敬。这正是大量时间花在把握郑先生形象上的结果,也算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吧。另外,问题的设计缺少创造性,可供学生发挥的地方不多。学生的回答集中于筛选文章信息,很少有自己完整的分析。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比较单一,缺乏启示性,特别是能够引起学生思考的东西太少。从学生的反馈不难看出学生对这篇文章的认识是有多种态度的,而对相同的文本,不同的学生可以读出自己个性的东西,但对共性的东西,其实有许多地方他们是不太懂的。如果一开始就质疑会如何呢?这个问题也曾考虑过,当时担心引入背景容易喧宾夺主就没有做。这也反映了我的不自信吧。好在虽然上了一节自以为失败的课,学生们还是各有自己的阅读体验,有的甚至还推翻了我当初的设想。如李镇西老师所言,重要的是学生获得了什么,不是吗?
(《中学语文教学》2004年第10期)
二、教学随笔的写作
(一)教学随笔的内涵
随笔是随时表现作者所见、所闻、所感的散文体裁。教学随笔就是采用随笔的形式,表现研究者在教育教学实践与研究中的经验、教训、感受、体会,或用随笔的形式发表对教学的意见、见解。
教学随笔形式自由,有时像小品文,有时像日记,有时像杂文,有时像读书笔记或听课评课稿。教学随笔短小精悍,多则三两千字,少则百十字。作者把亲历中生成的点滴想法记下来,写清即可,所以,有人称教学随笔是教研表述的“轻骑兵”。教学随笔讲求时效,一旦由情境所触动,产生灵感,就必须迅速捕捉住,立即记下来,否则,时过境迁,无情境诱导,灵感不再现,或即回忆起来,也无原来的冲动,写不出原来的神韵。教学随笔内容不限,教师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写,大到教学思想,小到一丁点的感触,只要有想法,且想法有新意,都可以成为教学随想的素材。纵横捭阖,天南地北;大政方针,细微琐事,均可入文。
(二)教学随笔写作应注意的问题
1.多学多看多思。
没有随想就谈不到写“随笔”。随想产生在对教育教学现象的观察和思考之中。教师要做教学研究的有心人、敏感人,养成留神观察、思考教育教学现象的习惯,多问“为什么”,多作由果及因的琢磨,多生发有灵性的念头。要成为执著的学习者,坚持不懈地吸吮新的教学理论。理论素养高了,对教学生活的感受就增强了。如果教师能用新奇的视角审视貌似平凡的生活,就一定能感受美、发现美,产生美的随想。
2.见微知著,平中见奇。
教学随笔主要特点是短小,一般不就大事大非发长篇大论。随机性、短小性决定教学随笔只选小的材料,即就微小的事,论倾向性、代表性问题。比如,河北抚宁县教育局教研室的陈利国在研究小学语文教材时对《鸟的天堂》一文中“不可计数”的“数”字读音产生想法。他发现,小学生词语手册都认为“不可计数”的“数”应读“shù”。作者认为“不可计数”的“数”应读作“shǔ”,于是写成了一篇不足七百字的教学随笔,谈得有理有据,观点鲜明,严谨精当,体现了“见微知著”。教学随笔要小中见大,平中见奇,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那么,所选的材料就必须典型,不能落俗套,不能平庸随俗。随笔只有“奇”而“新”才能诱人阅读。
3.掌握写作的技巧。
(1)标题。
教学随笔一般要有标题。标题讲究传神、有力、有趣,能激起他人关注。拟教学随笔标题的方法很多,主要依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和作者的风格。如果以议论教学问题为主,常把论点概括成短句或词组作标题,如《诗的节奏不容忽视》。如果以议论事件为主,则可把事件归结为标题,如《由猴子“捞月亮”想到的》。有的随笔为求新颖、有吸引力,常借修辞手法拟标题。如《对新课程语文教学的冷思考》《引导“上钩”》《我感冒了》《假如孩子是你的,你心疼吗》《老虎该不该打》。有的引用名言、警句、俗语作标题,也别有韵味,如《条条大道通罗马》《润物细无声》。
(2)恰当地使用表述方法。
教学随笔以叙事议事为主,因此,恰当地使用记叙、议论尤为重要。常见的表达形式有5种。其一,先叙后议。把记叙教学事件放在前边,记完事再集中议论。如果侧重记事,则详细记叙事件发展过程,并有细节描写,议论可简要些,点击到观点即可。如果侧重对教学现象发议论,则简叙现象,如同写小议论文。其二,先议后叙。开篇即阐述自己对某个问题的观点,然后再记叙现象,现象是对观点的印证,是由观点联想到的。所以先议论,是因为作者的某种观点是自己长期认识的积淀,不吐不快,只有快吐才尽兴。记叙完例证后再回到话题上来,以简要议论作结。其三,议叙融合。在典型事例记叙中融入议论。这种写法要求作者选准议论点。要有感而发,在哪个环节有感触就在那里发议论,议论后继续记叙。有时,还可夹入少量的抒情语言。其四,多叙而少议。全文主要记一件难忘的触动最深的事,不作整段的议论,只是在记叙中用三言两言点化自己的观点。其五,多议而少叙。这种随笔就是一篇微型的论文。一般先交代背景,或引用原话,继而引发议论。这种写法多为阅读学习中受某一现象或文本中某些语言触动,生出感悟或见解,有了强烈的写作欲望,于是,兴之所至,一挥而就。
(3)语言质朴、洗练。
教学随笔是随时随地随意的笔记小散文,不宜刻意雕琢,要尽量保持原滋原味。话不要多,语言力求生动、活泼、简练,使人短时间就读完,读后有快慰感、幽默感、收获感。
(三)教学随笔示例
刮刮老师的鼻子
湖北宜都实验小学胡文渊胡忠敏
前几天,听了一节很有意思的语文课,其中一个小小的细节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上课的老师为了检查同学们的读书情况,安排一个刮鼻子的游戏。为了让学生明白游戏的规则,老师邀请一个同学和他一起示范。那是一篇科普说明文,里面有很多新鲜有趣的知识,老师合上书,让学生就课文的内容向老师提问,如果老师答不上来,按照游戏规则,学生就可以当众刮老师的鼻子。才一个回合,老师就有意败下阵来,老师一米七几的个儿,俯下身子把鼻子送到学生面前,一时间,全班哗然,老师的鼻子也可以让学生刮?看到老师乖乖送上来的鼻子,和老师合作的那位学生手足无措,怯怯地,不敢伸手,在老师的一再鼓励下,那位同学终于轻轻地用手指擦了一下老师的鼻尖。
看到这时,我们不禁为上课的教师叫好,能让学生刮自己的鼻子的老师,在我们这个有着师道尊严传统的国家,在眼下很多人还在以老师镇不镇得住学生、学生怕不怕老师为标准评价教师的现实下,不仅需要勇气,更要有教育智慧。21世纪,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已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主流。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过程将转变为老师和学生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以人格平等为首要条件。只有把老师和学生放在平等的地位,师生之间的对话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才是着眼于人的发展的教育行为。高高在上的家长式作风不利于学生健全个性的发展,作为教师,要尽可能多地要求学生,更要尽可能多地尊重学生。高效率的教育当然需要教师的威信,但这种威信不是建立在教师和学生的等级差别上,不是因为和教师相比,学生是“天生的弱势群体”,真正意义上的教师的威信,应该是源于学生对教师本人的教育智慧和人格魅力的认同。师生之间的对话,更需要双方互相尊重。只有学生尊重自己的教师,才可能“亲其师,信其道”。只有教师把学生当做具有独立人格意义的“人”看时,以人为本的教育才会成为可能。
我不禁又想到一个“亲吻小猪”的故事……(略)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愿我们的老师、校长以及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能在自己教育智慧的支撑下,蹲下身来看学生的世界,更愿我们能培养出更多敢刮老师鼻子、敢让校长亲吻小猪、敢跟权威叫板的学生。
(《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4年第6期)
4.《黄山奇石》教学反思 篇四
今天学习《黄山奇石》。我受名师课堂启发,在朗读上下功夫。对“仙桃石”和“猴子观海”两块石头的描写,请孩子们反复读。第一次让他们想着石头像什么来读。第二次,找出描写的关键词来读。第三次,带着喜爱的感情读。第四次,去掉部分文字,填空式地朗读。第五次,只留下图片和四个关键字来读。指名读,请他再推荐另一个同学读。没有刻意说背诵,但是看图描述图中石头,用“在……有……它……这就是”的句型来说的时候,已经能完整背诵。并且几个程度好的学生会用这个句型改写另外两个自然段。练笔题是看图用“好像、真像”等词说说图中的石头,并写下来。都能动笔写,大部分观察仔细,能用较流畅的语句表达。但回家后的练习,用“好像”写句子,刘锦琦等几个同学却写成了“我好像我的妈妈”这样的句子。我在下面评论了“要写成比喻句,你这句不是比喻句。”怎样才能将课堂内容迁移,让孩子们在平时生活中能运用课堂上积累学到的,学会表达,这是一个努力的方向。
今天还听了窦桂梅老师的一堂课。她强调了语文课的目标是情感的课堂,感悟的课堂,交际的课堂,这三点要细细体会,并努力实践。
5.《黄山奇石》教学反思 篇五
《黄山奇石》是一篇描写景物的散文,课文描绘了黄山奇石之神奇,景色之秀丽,具体地描写了四种奇石,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文章构思清晰,意境优美,想象丰富,情趣横生,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熏陶。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前让学生观看了有关黄山的一些图片,重点欣赏了黄山四绝,使学生感受到了黄山奇石所具有的独特的美,明白了黄山奇石尤其吸引中外游客的原因,同时也产生了进一步了解与欣赏奇石的强烈愿望,于是带着浓厚的兴趣步入了对新知识的探索。
在品读文章时,我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奇石读一读,然后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向大家介绍。在这节课中,学生用感情朗读、抓重点词、动作表演、小导游介绍等形式来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他们的兴趣很浓,热情很高,效果也非常好。
6.语文黄山奇石教学反思 篇六
在教授接下来的两段时,我也是采用抓关键动词和朗读相结合的方法,学生乐在其中。在回顾全文时,创设情境,让学生当小导游,给游人介绍黄山的奇石,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复述课文的能力,自然而然地学生也能说出黄山奇石到底“奇”在哪里?
最后还想学生展示了“天狗望月”、“仙女弹琴”、“狮子抢球”的图片,并引导学生模仿文中描写奇石的方法,抓住一些关键的动词,用上“好像”等词语来仿写“仙女弹琴”。当然我也出示了一些提示,孩子们在思考后都动笔写了起来,他们写得都很棒,在意料之外。
这堂课也获得了师傅的肯定。
7.小学语文黄山奇石教学反思 篇七
在本课教学中,我力求使媒体用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处。如在品读“猴子观海”这块奇石时,有的学生虽然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知道了“云海”不是真的海,而是“猴子”站在陡峭的山峰上看到的云雾,但“翻滚的云海”到底是一幅怎样令人心醉的画面呢?
学生很难体会的到,这时,若单靠我的讲解,无论讲得多么精彩,学生也很难体会、理解,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感悟,我适时地发挥多媒体特有的功能,及时地播放了“翻滚云海”的动态画面,学生看着如此美妙的“云海”,都纷纷发表自己对“云海”的独特见解。有的说“云海”真是波涛汹涌,有的说“云海”波涛滚滚,还有的说“云海”真是人间仙境,怪不得猴子在这么高的山崖一动不动,它是看得着迷了!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更加深深地体会到:要让学生注重对文本的感悟。重感悟就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地去想象。还应该相信学生的能力,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把更多的机会,更多的思考留给孩子。
8.小学语文《黄山奇石》教学反思 篇八
(一)识字写字:本课的识字量较大,教学时,我将识字与朗读与观察插图结合起来,边读边识字,以读促识,在朗读感悟之后,又用游戏的方式检测学生认读生字词的情况,我发现“膊、盘、巨、脖”几个字部分学生掌握的不好,又让学生互相交流这几个字应该怎样记?通过互相交流,学生全都掌握了本课的生字。指导书写中,我把形近字出示给他们区分,效果很好。
(二)朗读感悟:本节课我设计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和体会黄山石的奇妙,并爱用了多种朗读方法,如1、教师示范读,让学生边听边想像边思考,并说说自己听后的感受,也可以试着提出疑问。2、学生朗读:(1)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2)自读、齐读:要求把课文读正确、流利。(3)看图读,要求读出感情,读出赞叹之情,并让学生观察课文中的三幅插图,再朗读相应的三段文字,在朗读中体会黄山石的奇。(4)表演读,要求像小导游一样用自己的话试着说一说。
(三)实践活动:让学生想像“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的样子,并试着画一画,效果很好。
本节课在愉快的氛围中很快地度过了,但课上我感觉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有待加强,在让学生当小导游介绍时,学生表达的不流畅。
9.二年级语文《黄山奇石》教学反思 篇九
一、重视学生的朗读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注生学生对文本独特的体验。于是我就让学生看着石头的“可爱”之情,指导学生读出它们的神奇,学生的朗读水到渠成,真真切切。如:第四自然段,领读,填读,设悬读,(边问边读)抓住重点句,如:“仙人指路就更有趣了!远远望去,那巨石真像一位仙人站在高高的山峰上,伸着手臂指向前方。(作者用比喻的手法及三个动词,“站”“伸”“指”把“仙人指路”这块石头描述得栩栩如生。)填读:“仙人指路”像_____________……用同样的方法自学3——5自然段“仙桃石”好像——;“猴子观海”就像————;“仙人指路”真像————;“金鸡叫天都”就像—————。
二、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空间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石头,去读,去想。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发现学习,在教师精心设计的创造性问题情境中,学生个体主动地发现问题,并从不同地视角,通过不同的思维方式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法,它最终表现为学生独立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权利追求个性化,人性化,尽可能使教师的“指令性”为学生的“选择性”激发学生自主喜欢的内容,多读读,然后根据学生的爱好,喜欢怎么读,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成果向同桌汇报。在朗读过程中,我还利用了适当演示动作帮助学生理解词意,文意,这种方式,学生兴趣浓厚,产生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在处理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自主学习,通过读把自己的见解表达出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10.二年级语文黄山奇石教学反思 篇十
为了上好这第一次展示课,我慎重设计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因本课生字较多,要求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与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3、感受黄山奇石的奇、趣,体会对黄山奇石的赞叹。课后我认为我并没能做好一个引导者的角色,教学目标没能很好地实现。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导入环节我以导游的身份创设情境,配以图片引领学生“进入”黄山观赏神奇的景色。设计了旅途中遇到障碍,需要靠集体的力量清除“生字石头”才能继续游览这一环节,然而令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从这第一环节就出了重大事故,多名学生出现不认识生字的情况,于是我只能慌乱地结束了这一环节。在初步感知环节中,我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回顾课文内容,不知怎么读着读着变成了齐读,声音又小,造成一种非常没有精神的感觉。在精讲部分,我采取看图学文的方法,导学第二自然段,分看、找、议、读四步,辅以动作朗读,让学生体会黄山石的奇;再扶学第三自然段,巩固四步学习方法,最后让学生用这一方法自学第4自然段,相机进行辅导。课堂第四环节为练习巩固,我结合课后练习让学生模仿作者的描写方法,说一说“天狗望月”是什么样子的,以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想象力。最后一环节为书写指导环节,因时间浪费过多,也只能是匆匆带过。
这次展示课,失败的地方太多,却正如有经验的教师所言,这将成为我不可多得的经验财富,现总结如下:
1、课前准备没有做好。我选择的是第二课时来教学,但是由于记错展示课时间,导致第一课时基本没有讲,继而造成学生在复习生字的环节没能有个好的开始,这样一来也打击了孩子们的信心,致使之后的课堂格外沉闷,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更是寥寥无几。这给我敲响了一个大大的警钟,作为班主任一定要做好自己该做的每件事,才能给学生起一个好的带头作用,如果老师万事都得过且过、迷迷糊糊,那自己的学生也一定无法
得到更好地成长;
2、对自己的学生还不够了解。我对班里学生的评价为聪明有余,但过于活泼,在平时的课上,班级气氛总是过于热烈,我没有预料到学生在面对其他教师听课时会表现得那么紧张,没能更好地去安抚学生,反而为了让课堂能够有序进行,课前故意作出严肃表情来整顿纪律。我想我需要的正是努力做到班主任该做的,用自己的真心去关爱每一个学生,尽快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性格,多拿出一点耐心来,多多换位思考,才能带好整个班
级。
3、教具准备得不到位。因没有多媒体教学设备,所以我从网上下载了一些图片,用A4纸彩印出来,但是图片的清晰度不够高,且较小,后排的学生根本看不清楚,造成教学无法进行。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就需要自己多多下功夫去搜集教学资源,提前思考需注意的问题,做好准备应对的策略。
4、时间分配不合理。课上精讲环节的后半部分进行得很仓促,一方面时间不够,另一方面学生参与度不够,学习积极性不高,不但想讲的没能讲到,且留给学生朗读和练习的时间也不够,没能做到保证学生的主体性。尽量精简教师用语,言简意赅,尽可能的去引导学生,这都需要我在实际教学中不断加强锻炼。
5、提问方式不合理。我的问题设置,包括教师用语,都不够生动有趣,甚至于学生理解不了问题的指向,造成教学方向有些偏离,更多的是使学生无法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教学目标无法实现。同时,我的教学机智不够,面对教学过程的多个突发状况不但没能提前预想到,而且应对不足,没能及时调整教学方式,还需多多向其他教师学习,积累经验教训。
11.教学随笔:《黄山奇石》教学反思 篇十一
《黄山奇石》这篇课文围绕黄山石的“奇”,分别介绍了“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等景观。根据本课的特点及训练的要求,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认识石“奇”,还要让学生感悟石“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按照“观察——读文——想象”的方法学习第2~5自然段,然后让学生把想象到的内容写一写或者画一画。并且出示课后练习中奇石图片让学生说一说,给奇石取名字,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体会、感悟,启迪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陶冶学生的情趣,多元化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黄山奇石》教学反思二
小学生的思维最初是具体形象、动作和原有知识紧密相连的。而后才逐步转化为大脑的内部运动。根据学生的这一思维方式,我在教学过程中注意通过看图和模拟表演来创设想象思维的情境,引导学生掌握想象思维的方法,比如讲授《黄山奇石》时,图中的“猴子”指的是什么?“海”又指的是什么?学生很快发现,“猴子”是指山顶上像猴子的一块巨石;“海”是指山间像翻滚的波浪一样的云雾。显然人们把这两种景象融为一体,称为“猴子观海”。这本身已充满了想象的色彩,接着我又让学生细读重点句,从中找出“抱着”“蹲”“望”这些描写动态的词语,以及“一动不动”这个描写静态的词语,品味想象的意境。这是我让学生结合看图,自己描述看到的景象。有的说:“这只蹲在山顶上的猴子被翻滚的云海惊呆了。”有的说:“这只猴子被眼前的云海吓坏了。”还有的说:“这只猴子望着翻滚的云海在沉思。”这时我抓注时机,让学生将自己看到、想到的情景进行即兴表演,把图中景物,由语言变为动作,以此激发兴趣,强化想象思维。在此基础上,我通过谈话进一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如果这不是一只石猴,而是一只真猴,面对翻滚的云海,它会想到什么?”这时课堂立刻活跃起来,有的说:“它会想,我要是孙悟空踏着云彩飞过去见观世音有多好。”有的说:“我要是会游泳,跳下去游个痛快。”还有的说:“我要是长出翅膀,飞到对岸去该多好!”……就这样,我引导学生从观察入手,创设了想象思维的氛围,最终使学生的思维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黄山奇石》教学反思三
想象是人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在头脑中产生没有感知过或现实中尚不存在过的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小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经验大部分是间接经验,只有通过想象,才能了解教师或教科书所描绘的事物的情形和性质,进而理解这些经验。由此可见,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十分重要的。
12.乔艳芳 《黄山奇石》教学反思 篇十二
在这节课上,我首先让学生自主选择探究内容,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奇石研读,然后根据学生的爱好,如有的同学喜欢朗读,有的同学喜欢抓重点句体会句子的意思等等。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学习,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在这节课中,学生用感情朗读、画、抓重点词、动作表演等形式来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他们的兴趣很浓,产生的效果也非常好。
最后我让学生仿照课文,仿写最后一段中所提到的其他奇石,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从而让他们更加的`体会黄山的奇特和有趣。
【教学随笔:《黄山奇石》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黄山奇石 教学设计06-26
《黄山奇石》公开课优秀的教学设计08-14
随笔化作文教学反思10-26
教学随笔教学反思和教学案例的区别08-25
一年级英语教学反思随笔08-21
执教《黄山怪石》教学反思06-22
教学札记随笔07-16
小学教学随笔09-10
德育教学随笔11-10
三年级教学随笔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