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小学生作文

2024-08-31

和谐社会小学生作文(通用11篇)

1.和谐社会小学生作文 篇一

和谐社会小学生作文

鸽子,那种全身白色的鸽子,象征着和平,象征着和谐。可爱的白鸽又是团结与和平的化生,被人誉为神圣的和平使者。小区里,鸽子飞来飞往,常常在落地时被猫咬伤。一天,一只受伤的鸽子躺在草丛中,它小小的脑袋灵活的眼睛,娇小的身躯,雪白的羽毛,它雪白的翅膀流着鲜血,警惕的望着四周,生怕猫从哪儿溜出来,吞了它。

这时,迎面走来一个年幼的男孩子,走到受伤的鸽子面前,摸着受伤的鸽子,他的母亲想拉走孩子,对孩子说:“别去摸它,你瞧它多脏,还受伤了,弄不好它身上还有什么病,等会儿把你也给传染上了,快走吧。”那位母亲的`语气中有着掩饰不住的厌恶与讨厌。

“妈妈,鸽子象征着和平,象征着和谐,大家都叫它和平鸽,对吗?”孩子问。

母亲果断地说:“对啊。”“既然鸽子象征和平,和谐,在它受伤时,我们怎能 视而不见呢?”孩子理直气壮地说。

“这……”这位母亲不再说什么,似乎被孩子的话感动了。 片刻,他的母亲说:“孩子,回去拿点药给它抹上吧。”

孩子喜出望外,回家拿药了。这个男孩或许不那么成熟,但正是那稚嫩的眼神中,充满了对和谐的向往,他,懂得怎样去感悟和谐。

和谐,表面意思是和睦,可深入去理解,去感悟,和谐,是创建于和平之上的,和平,是和谐的基础,而人们幸福的生活,就要拿和谐当基础咯。在世界上只要有和谐,就不会有人吵架及打架,让欢笑洋溢在世界里。人和动物需要和谐,人和人之间,也需要和谐,毕竟,动物也是属于大自然的嘛。

现在我们中国也在向和谐社会发展,在路边,我们经常会发现有“创建和谐社会,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这样的字眼,说得没错,和谐,要从大家做起,只要人人从“我”做起,世界和谐,还用等吗?

2.和谐社会小学生作文 篇二

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的构成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收费制度的全面实行, 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 各高校逐步建立了以“奖、贷、勤、减”等为主体的多元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奖, 即:奖学金。按照出资主体不同, 可分为国家奖学金、学校设立的奖学金, 以及企事业单位、个人设立的社会奖学金三种。贷, 即:国家助学贷款。勤, 即:勤工助学。补, 即:困难补助。助, 即:助学金。减, 即:减免学费。这种资助体系自形成以来, 在资助贫困学生方面, 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大批贫困学生从中受益, 在一定程度上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成长成才, 顺利完成学业, 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 奖学金制度在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方面彰显力度不够。

高校设立的奖学金, 主要是奖励和资助品学兼优的学生, 受奖覆盖面一般只有25%—40%, 由于绝大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来自贫困地区, 学习基础较弱、底子较薄, 且由于家庭经济原因, 也就造成了奖学金获得者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应度并不是很高, 获得奖学金的机会对他们而言并不平等。

(二) 国家助学贷款居于资助体系主体地位, 但资助效能还需加强。

自1999年推出以来, 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但由于国家助学贷款属于信用贷款, 而目前我国个人信用制度、防贷款风险机制还不够健全, 特别是由于极少数大学毕业生恶意欠贷、部分毕业生还不起贷款、国家助学贷款办理手续繁杂等多方面原因的存在致使银行放贷积极性还不够高, 还有相当一部分经济困难的学生无法顺利获得国家助学贷款, 影响了国家助学贷款主体资助作用的发挥。

(三) 勤工助学已成为高校普遍采

用的资助贫困生的有效措施, 但由于高校校内勤工助学岗位都比较有限, 大规模开展校外勤工助学又存在一定难度, 而且勤工助学的工资报酬由于高校资金的限制, 最高上限也只有200-300元, 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需求相距甚远。

三、新形势下,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的构建

基于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的现状, 构建新形势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 就应依赖政府、社会和学校的共同努力, 其中政府是根本, 社会是基础, 家庭和学校是关键。

(一) 采取适度收费原则, 加大政府投入。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一直保持了国际上较快的增长势头, 然而教育投入却与此不相协调, 政府教育经费投入占GDP的比例和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因此, 政府要随着高等教育对社会发展贡献率的增大而加大成本分担的比例。

(二) 采取多项措施, 确立国家助学贷款在资助体系中的主体地位。

国家助学贷款作为帮助大学生完成学业、以信用贷款方式提供的个人消费信贷, 具有商业性和政策性并存的双重特性。在我国个人信用体系尚未完善的时候, 为解决眼前贫困大学生的有效资助问题, 在生源地, 可以允许以家长名义申请助学贷款, 国家承担相应贴息。

(三) 充分发挥学校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中的关键作用。

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下, 高校作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直接承担者, 可依据学校实际境况, 采取多项措施:一是可以统筹各项资助措施, 最佳优化配置有限的助学资源, 避免少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交叉受助, 资助对象范围狭小的情况, 将所有资助经费统筹使用, 形成特困资助与贫困资助、重点资助与一般资助、长期资助与临时资助相结合的运行模式。二是不断创新资助形式, 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人文关怀和思想引导, 通过开展“情系母校, 爱心捐赠”等多项丰富多彩的活动, 激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感恩意识, 形成“以困助困, 感恩社会”的良好风气, 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做到“资助”与“育人”相结合。

摘要:为解决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问题, 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以“奖、贷、助、补、减、勤”为主体的多元化资助体系, 但也存在着不足。进一步做好贫困生资助工作, 需要政府、社会、学校的共同努力, 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管理服务体系。

关键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国家助学贷款

参考文献

[1]张麦花:《教育成本分担比例对贫困家庭子女求学的制约》[J].辽宁教育研究, 2006, (5) [1]张麦花:《教育成本分担比例对贫困家庭子女求学的制约》[J].辽宁教育研究, 2006, (5)

3.和谐社会下学生德育工作创新 篇三

关键词 和谐社会 学生德育工作 理性化 人本化 开放化 层次化

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科学判断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深刻总结我们党促进社会和谐的历史经验,全面分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明确了未来十五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执政党明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是没有先例的。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深化,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又一次飞跃。在此重大历史进程中,学校教育工作尤其是学生德育工作如何应对和适应这一新的时代,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和青少年学生素质就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第一,充分认识学生德育的理性化。学生德育、智育、体育是学校的基本职能和任务,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学生德育主要教学生如何做人,智育主要教学生认知,体育主要教学生健身。青少年学生尤其是大学生都是有一定文化知识的,有理性思维能力的人。在学生德育中应让他们明礼、知礼。“不学礼,无以立”,当今的礼即理。学生德育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科学的、真理性的道德知识,让学生懂得大道理,让“大道理管小道理”。让他们站在世界的高度、国家的高度认识到自己的使命和责任,自觉地肩负起国家重任,“舍小我为大我”。三四十年代的青年学生看到在三座大山的统治下中国人民陷入苦难的深渊时,激起巨大的爱国热情,投笔从戎,冒着生命危险奔向前方。近年来,全国有成千上万名大学生为了开发祖国大西北,立志到西部地区工作,他们是有觉悟的、有理性的优秀青年。学生有了思想觉悟、理论修养,就会有正确的选择、明确的方向、坚实而持久的行动。有人一味地排斥理性教育,鼓吹什么“远离理想、回避崇高”,显然这是十分错误和有害的。理想是精神支柱,崇高是前进的目标,一个没有远大理想和崇高目标的人必然会失去前进的动力,迷失前进的方向。

第二,突出重视学生德育的人本化。“文革”期间,把思想政治工作取代学生德育工作,把学生中的所有问题都上升到思想政治问题。一是化“小德为大德”,如学生爱吃零食说是小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学生努力学习说是走资产阶级白专道路,学生中有了心理障碍说是有政治思想问题;二是“重大德轻小德”,即重政治立场、政治方向、阶级斗争观点、路线斗争觉悟,而轻视道德品质、人生修养;三是在“左”的思想影响下,把思想政治工作用于管学生、整学生,动辄批评训斥、上纲上线。我们讲的学生德育是指育人的工作,它包括政治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心理健康的培育。学生德育工作的人本化主要应体现在关注人、爱护人、帮助人、教育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学生德育要给学生理论知识,怎样做人的道理;要帮助学生克服前进道路上的思想障碍、心理障碍;既敢于表扬和发扬先进,也敢于和善于批评错误和落后,而不是放任自流,以促使学生健康地成长。学生德育工作的人本化还要体现在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同样的教育,在有些学生身上反映出正教育,而在另一些学生身上则反映出零效应甚至负效应,因为各人的基础和接受度是不同的。因此,学生德育的人本化就是要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要关注和促进每一个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第三,积极倡导学生德育的开放化。学生德育工作不能封闭在校园内、课堂上,而要走出校园,走出课堂。人是社会的人,人的思想道德是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改革开放、市场化的进程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在过去的计划体制和封闭式教育下,学生接受的是一元化的主流教育,很少接触西方的、外来的文化,也没有遇到因改革开放、市场经济而带来的一些消极影响和价值观的冲击。因而当时一元化的主流教育是适应封闭环境下学生的实际情况的,而在当今开放化的社会里,学生除了受学校教育的影响外,还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思想文化影响,实际上受到了多元化的教育。古人云:“行为德之基也,基,始也。德自行而进也,不行则德何由积?”(《陆九渊集》卷三十四)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巩固学生德育的理论,感受到道德的重要性,从而更加严以律己。要学会游泳光讲理论不行,必须到水中去实践,不跳下水,永远不会游泳。三是学生德育工作的多样化。即学生德育不能仅停留在课堂教育上,一味地单向灌输,硬性要求,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因此要开放化、多样化。要把组织学生参观、访问、社会实践、开展志愿者活动、文明修身活动等多种形式结合起来。开放化还包括汲取和借鉴外国的学生德育成果和经验运用到我们的学生德育中来。

第四,认真分析学生德育的层次化。青少年学生由于受到的家庭影响、社会影响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各人的内在需求与价值追求不同,对道德判断标准不同,所能接受的道德教育、道德活动也不同,因此学生德育工作必须有层次性。学生德育的效果取决于受教育者的接受度,接受度又取决于受教育者的需求度。比如有些学生积极要求入党,有远大的理想和志向,而学生德育工作仅仅停留在一般的“文明礼貌”、“爱护公物”上,则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相反,有些学生缺乏远大理想和志向,平时松松垮垮,不求上进,而学生德育工作则对他们进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他们很难听进,因此应从“文明礼貌”、“爱护公物”谈起。总之,受教育者的内在需求和价值追求是有层次的,因而也就产生对不同层次学生德育的欢迎度和接受度。学生德育工作越贴近受教育者的内在需求,就越能产生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的协调和共振。相反,如果学生德育工作不从受教育者需求出发,则会受到冷淡或排斥。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人民日报》: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2006年11月3日.

[3]中国精神文明网:简论学生德育为现与大学生和谐发展 2005年6月17日.

4.和谐社会作文 篇四

5·12四川大地震中,灾区人民蒙受了身心和生命的巨大损失,天真无邪的孩子转眼成了孤儿,年过半百的老人转眼失去了可以依靠的子女,等等这一切的危难在全世界的瞩目下发生了。然而天灾虽避之不及,但人情却及时地温暖了灾区人民受伤的心,全国各地随处可见为灾区人民捐款捐物的善举,更有好心人亲自赶赴灾区帮助灾区人民一同度过难关。我还是个小学生,零用钱不多,但也毫不犹豫的捐出了100元。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地震也受到了国际友邦的大力援助,美国、日本、沙特阿拉伯等都毫不吝啬地为灾区捐赠了巨额善款。所谓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应该就是描述这样的情况吧。

然而,假如社会不够和谐,灾难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近期,我在阅读报纸的时候看到中东地区的一则新闻,以色列用战机轰炸了巴勒斯坦,造成很多无辜百姓流离失所,整日人心惶惶。

在我眼里,和谐社会还应该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惹人喜爱的海豚,由于人类的滥捕乱杀、工业生产导致的水质污染等,数量也急剧下降。近年工业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废水、废气,也威胁到了动植物的生存。比如两百多年前曾一度旺盛繁殖而如今数量下降到5株的百山祖冷杉,就是最好的例子。

5.和谐社会作文 篇五

记得有一个星期天,天气骤变。刚刚还是晴空万里,转眼就狂风大作,暴雨在即。1栋301室住户出去了,只有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在家,阳台外晒满了棉被和衣服。302室的住户收完衣服后,见对门还没反应,以为他们在看电视没发现变天。就去边敲门边喊:“下雨了,下雨了”。好半天门才开,露出小孩迷茫的小脑袋。哈,他看电视入了迷,还不知道呢。302室得知大人不在家,立马帮所有衣物收进来,大雨也随之而至。

我刚出生时,体质很弱。三个月大时得了一种叫“肠套叠”的病,医生让我转院去了衢州人民医院。由于天气不好,连续阴雨。我换下的衣服和尿布晒不干,妈妈愁眉不展。邻床的小哥哥是本地人。他妈妈知道后,天天把我衣服和尿布带回家烘干后再送回来。后来,那小哥哥出院了,他妈妈还来帮我衣物取去烘。至今妈妈说起来仍然感动不已。

前些天,我在报上看到一篇令人震惊与感动的报道:某地区的一位见义勇为者,为了保护邻居的财产,和歹徒殊死搏斗,最后身中3刀还和另一位赶来的邻居一起力擒歹徒并扭送到公安局。那歹徒叹息到“:没想到竟有这种人,如果人人都这样,那我们这一行有什么赚头?迟早是活活饿死,不如老老实实回家种地......”

6.和谐社会作文 篇六

和谐如春风拂面,使人倍感亲切,和谐如久旱甘霖,使人心田滋润。高尔基曾经说过:“人应该尊重彼此之间的.相互帮助,这在社会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是啊!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离不开别人的帮助,而别人也同样希望有我们的帮助。只有在充满爱心,富有同情心的关爱和互助的社会中,我们才能生活得更幸福,更美满,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和谐更加欣欣向荣。

现在,我作为一名学生,主要的任务就是专心学术,还要用爱心去关爱社会上的每一个人。俗话说地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生活在一个和谐的社会。花开有绿叶扶持;月缺有星星为伴……天地万物都懂得互相扶持,和谐相处,更何况我们呢?

播下一棵种子,收获一片希望;播下良好的行为,收获人生的精彩。让和谐的影子跟随着我们真诚的步伐,风,吹不倒;雨打不散,如影随形,让我们携起手来,从我做起,从你做起,从我们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

7.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大学生就业公平 篇七

一、大学生就业公平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

大学生就业公平不仅是社会公平与正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还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奋斗目标, 对于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要高度重视解决大学生就业公平问题, 充分发挥大学生就业公平在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推进社会和谐进步、营造良好社会风气方面的重要推动作用。

(一) 大学生就业公平有利于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社会公平与正义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 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 在和谐社会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只有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 社会和谐因素才会不断增加。如果没有对社会公平与正义的维护和实现, 社会不和谐的现象将大量存在, 进而会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大学生就业公平作为社会公平与正义的重要内容, 要通过维护和实现大学生就业公平达到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面对我国大学生就业不公平问题的现状, 要把解决大学生就业公平问题作为解决社会公平与正义问题的着力点, 通过大学生就业公平问题的解决, 体现并力促社会公平与正义, 进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二) 大学生就业公平有利于推进社会和谐进步

公平是社会进步的内在属性、价值标尺和本质需要, 不仅有利于缩小社会成员之间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方面的不平等和差异, 还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 是时代发展要求的呼唤。大学生就业公平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 大学生就业不公平问题是对和谐社会建设的最大危害, 不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进步。只有认真解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不公平问题, 真正使社会向大学生提供的就业岗位面向全体所有大学生, 让所有大学生共享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成果, 实现大学生彼此之间的和谐, 并通过大学生之间的和谐带动促进整个社会和谐, 实现全体社会成员共享社会和谐进步成果。

(三) 大学生就业公平有利于形成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

要真正激发整个社会活力, 必须坚持正确导向, 在社会上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 使整个社会形成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大学生就业不公平问题, 必然会对大学生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再通过大学生将负面影响传递给整个社会, 在社会中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不利于整个社会形成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因此, 要努力解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不公平问题, 在全社会实现大学生就业公平, 使大学生共享社会公平与正义文明成果, 才能引导大学生在校期间认真学习、扎实工作、勇于实践、增长才干、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知识, 带动整个社会形成一种好学上进的良好社会风气, 进而使整个社会保持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

二、大学生就业不公平对和谐社会建设的危害

大学生就业不公平, 不仅会严重阻碍和谐社会建设, 也会造成人才和资源的巨大浪费, 还会不利于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屡见不鲜的大学生就业不公平问题, 必将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不和谐因素。

(一) 大学生就业不公平严重阻碍和谐社会建设

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在要求和本质属性, 和谐社会建设必须高度重视解决大学生就业公平问题。如果就业环境公平, 即使仍然会有部分大学生因为某种原因找不到满意的工作, 也不会因此对社会心生不满和怨气, 社会仍然是和谐的。但是如果就业环境不公平, 部分大学生凭借社会关系就可以找到满意工作, 就会使部分大学生因为没有公平就业环境找不到理想工作, 心灵受到冲击和伤害, 进而会对整个社会产生反抗心理。如果大学生就业不公平不能及时得到有效遏制, 就会使大学生长期被就业不公平问题所困扰, 必然导致不健康心理问题的产生, 势必会误导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 其后果必将严重阻碍和谐社会建设。

(二) 大学生就业不公平必然造成人才和资源巨大浪费

如果大学生劳动力市场处于完全公平的自由竞争状态, 不受任何非市场因素的干扰和影响, 那么大学生劳动力市场配置的结果必然是大学生人得其位、位得其人, 大学生完全可以凭借个人能力找到理想工作。但是不公平的就业环境, 大学生人力资源配置不再遵循市场规律的要求, 低能的大学生凭借社会关系就能被配置到重要岗位上, 高能的大学生因为没有社会关系找不到与自己专业或能力相匹配的工作岗位, 迫于生存压力只能选择与自己专业无关或能力不相匹配的工作谋生, 使得所学的专业知识处于闲置或荒废状态, 劳动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受到极大限制, 个人的积极性也很难得到充分发挥, 获得发展的机会大大减小。其结果只能造成大学生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 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一股逆流。

(三) 大学生就业不公平不利于整体国民素质提高

每个父母不惜一切代价投资高等教育, 目的是希望孩子大学毕业后能够找到理想工作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是如果读书不能改变孩子的命运, 就会在孩子的父母中产生“读书无用论”。现实的大学生就业不公平问题, 使孩子的父母感到忧虑, 使他们常常陷入经济成本与回报的痛苦思考中, 挫伤他们对高等教育投资的积极性。如果大学生毕业后不能找到理想工作改变自己的命运, 其结果不仅会影响父母投资高等教育的积极性, 也会使许多青少年选择不进入学校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 必将影响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这对于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无疑是致命的打击, 势必会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

三、实现和谐社会视野下大学生就业公平的对策

实现大学生就业公平与促进社会和谐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实现大学生就业公平会促进社会和谐因素的不断增加, 促进社会和谐又会为实现大学生就业公平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因此, 党和政府既要一手抓实现大学生就业公平, 又要一手抓促进社会和谐, 做到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 为实现和谐社会视野下大学生就业公平各司其职, 努力实现大学生就业公平, 从而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一) 进一步营造公平公正的大学生就业竞争环境

要采取一系列切实有效措施, 为大学生营造公平公正的就业竞争环境。一是构建合理社会流动机制。要努力构建合理的社会流动机制, 使大学生在现行制度框架内能够自由合理流动, 并通过自由合理流动获得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岗位, 发挥自身的特长和专长。二是规范招聘行为。招聘过程中, 坚持公平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 加强对招聘行为的监督和检查, 尽量减少人情因素对招聘行为的干扰, 实现大学生就业公平竞争。三是惩治大学生就业不公平行为。严肃处理利用职权干扰大学生就业公平竞争的腐败行为, 及时制止大学生就业不公平行为, 保障大学生公平就业的合法权益。四是消除人为限制因素。消除人为就业歧视, 将不必要的身高地域限制排除在外, 避免优秀大学生由于身高地域原因受到不公平的就业待遇, 更好保护大学生就业平等权。五是缓解大学生就业供需矛盾。在产业政策上加大对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就业产业的扶持力度, 不断增大大学生就业容量, 缓解大学生就业供需矛盾。

(二) 进一步制定保障大学生就业公平的法律法规

实现大学生就业公平是一项系统工程, 不仅需要良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 更需要保障大学生就业公平的法律法规做坚强后盾。虽然我国现有的一些法律法规对于保障大学生就业公平起到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 但是还没有只针对保护大学生就业公平的法律法规。只有通过法律法规对大学生就业公平的强制性保护作用, 大学生就业公平才能从根本上得到实现。为了保障大学生就业公平顺利实现, 要推动国家相关部门加快对大学生就业公平的立法工作, 制定一部只针对维护大学生就业公平合法权益的《大学生就业公平促进法》, 才能为保障大学生就业公平提供法律依据。要通过对大学生就业领域做出明确具体的法律适用规定, 使大学生就业公平问题有法可依, 使大学生和用人单位在法律法规的制度框架内被选择和选择, 使大学生在受到就业不公平时能够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就业权益。只有大学生就业公平问题得到法律法规有效保护, 大学生这个特殊的人力资源才能通过市场公平就业竞争得到合理配置, 从而实现大学生人力资源配置最优化。

(三) 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大学生就业市场

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不完善、不规范, 是导致大学生就业不公平的重要原因。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大学生就业市场, 切实改善大学生就业市场发育的主客观环境, 使市场机制在大学生就业市场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形成有利于大学生在全社会自由流动和公平竞争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一是打破大学生就业市场和人事制度的人为分割, 打破限制大学生自由流动的种种行业性和区域性壁垒, 加大对人事代理工作的改革力度, 消除大学生以人事档案为核心对单位的依附关系, 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人事制度, 使大学生能够跨地区跨行业自由流动。二是建立全国统一的大学生就业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完善大学生就业信息传播渠道, 实现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公开化, 实现大学生就业信息共享、就业信息公平, 实现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信息对称, 遏制权力和财富等社会资本“那支看不见的手”在背后运作, 防止出现“权力寻租”。三是加强大学生就业市场规范化建设, 加强对大学生和用人单位双方就业信息的调研、反馈、监督、把关, 减少投机行为, 使就业信息提供形式更为多样、就业内容更为丰富、就业成效更为明显, 形成统一、开放、公平和有效的大学生就业市场。

(四) 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就业公平监督

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就业公平监督, 是大学生就业公平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如果没有加强对大学生就业公平的监督, 实现大学生就业公平只能是一句空话。一是要利用媒体的影响, 发挥媒体影响面广、速度快的优势, 使大学生就业潜规则及时曝光在广大民众面前无处藏身, 使许多在当今制度框架下貌似合理的就业歧视行为和不公正就业行为接受公众的评判, 使就业歧视行为和不公正就业行为无立足之地, 保护大学生的公平就业权益;同时, 要利用媒体加大宣传力度, 使整个社会了解大学生就业歧视的不同形式、大学生就业歧视的社会危害性, 使大学生了解在就业权利受到侵害时如何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增强大学生就业权利保护意识, 使大学生平等就业观念不断深入人心, 解决大学生就业公平这一难题。二是要善于运用行政监督保证大学生就业公平, 劳动人事职能部门要通过依法行使就业行政监督权, 通过劳动仲裁等方式和途径制止侵害大学生就业公平的有害行为并及时加以纠正, 对于那些任人唯亲、不按规章选人用人的单位与个人, 按照有关规定给予批评和必要的纪律处分, 行为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依照法律追究有关责任, 才能达到警示作用, 把侵害大学生就业公平的行为降到最低限度。

摘要:大学生就业公平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 大学生就业不公平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最大危害。面对大学生就业不公平问题, 要营造公平公正的大学生就业竞争环境、制定保障大学生就业公平的法律法规、规范和完善大学生就业市场、加强大学生就业公平监督促进大学生就业公平的顺利实现, 进而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关键词:和谐社会,大学生,就业公平

参考文献

[1]文学禹.论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大学生就业公平[J].思想教育研究, 2009 (02) .

[2]张金麟.论我国大学生公平就业环境的构建[J].经济问题探索, 2006 (01) .

8.和谐社会小学生作文 篇八

一、感恩及感恩教育的内涵

“感恩”是个舶来词,源自基督教教义,是一个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概念。它在牛津字典里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

在我国的汉文化中,“感恩”一词最早出自晋代文学家潘岳的诗《关中》“观遂虎奋,感恩输力”,亦取“感戴恩德”之意。传统的儒家文化把“感恩”表述为“仁”、“义”、“孝”。“仁”要求博爱众生,常怀恻隐之心,感念自然创造众生和社会创造人生之恩;“义”则是和朋友肝胆相照。乃至“士为知己者死”,感念的是朋友知遇之恩;“孝”则为“爱亲、敬亲”,以报父母抚育之恩,其中父母养育之恩最直接最深厚,植根于家庭。“感恩”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被解释为“恩惠就是他人给予的好处,感恩就是感激别人对自己的恩德”。确切地说,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识恩、知恩、感恩、报恩而至施恩的人文教育,使感恩成为一个人自觉不自觉的思维意识和行为习惯,成为他内在的品质。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社会的人,不可能独立于社会和他人而单独存在。“一个人活着不只是在为自己而活着,由于一些千丝万缕的情愫,使得人在某种程度上乐意为别人而活着,不得不为别人而活着。”其中之一便是恩情,由于恩情的存在,我们不能只为自己考虑,“恩情是联结人与人之间的一个良好的纽带,更是连结大到国与国、地区与地区、小到家庭与家庭、人与人,进而支撑起—个社会。”所以,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应该心存感恩。如果一个人不知道感恩,并以实际行动来报答从外界所获得的恩情,那他就不是一个人格完整、心灵健康的人,就不是一个受他人和社会欢迎的人。但是,感恩并非与生俱来的天性,它需要通过教育来点拨和引导,帮助人们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并对其回馈以感恩的态度,从而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德和责任,进而外化为感恩的行为。

感恩教育应包括三个层面:

首先,是认识层面。感恩教育要教会大学生识恩、知恩,了解自身所受的恩惠,并在内心认可这些恩惠。其次,是情感层面。感恩教育要引导大学生细心地捕捉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的恩惠,在认识基础上,唤起大脑中的情绪记忆,产生一种温暖的幸福感,从而转化为一种自觉的感恩意识,产生回报恩情的自觉愿望。最后,是实践层面。感恩教育还要教会大学生将内心的感恩意识转化为报恩或施恩的实际行动,并将之形成一种习惯。

二、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意义

感恩是一种文明,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责任,是社会上每一个人都应该具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只有懂得感恩,才会懂得付出,才会懂得回报。只有懂得感恩的人多了,才能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

(一)感恩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的自立意识与社会责任感

通过感恩教育,使大学生克服自我中心主义,培养他们换位思考的思维方式。只有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将心比心,才会真正理解、同情和尊重他人。通过感恩教育使大学生能对自身生活进行反省,明白自己应该做些什么,能够做些什么,明白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正确定位自己,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从而使他们树立自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感恩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所谓“素质”是指人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包括人的思想、知识、身体、心理品质等。素质教育是指以提高全民素质为宗旨的教育,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多方面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的理念就是“以人为本”。通过感恩教育,使大学生认识到,离开了集体,离开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单靠个人的力量是难以成就大事的。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一定得到过父母、老师、他人以及社会的帮助,“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应该用自己的感恩之心来回报父母、老师、他人,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社会。

(三)感恩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指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和谐社会,即和谐发展的社会,包括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因素。建设和谐社会呼唤和谐教育。“和谐教育”必须致力于促进人内在的全面和谐发展,体现个人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与人文价值的统一和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而通过感恩教育,可以树立起知恩图报的社会风范,让这个世界充满友爱,以期实现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三大和谐,进而升华我们的人格,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加强感恩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三、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表现及其成因分析

(一)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表现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高等教育是继承人类文化、传播人类价值的重要媒介。遗憾的是,缺乏爱心、良知和责任感的问题在当代大学生中普遍存在。

1,对待父母、亲人缺乏感恩意识

“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一个人为人处世最起码的道德规范。但现在,很多大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后脱离了父母的视线和约束,把父母的含辛茹苦抛之脑后,追求享受,放纵消费,无休止地向父母索要金钱,把父母给的学费用于通宵上网,购买高档手机等高消费商品,大手大脚,大肆挥霍。

2,对待他人缺乏感恩意识

与人为善、互相帮助是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的社会道德准则。深圳的歌手、五星级义工丛飞多年来自己省吃俭用,先后将积攒下来的演出所得分别捐助了178名贫困学生,累计捐款捐物金额达300万元。可当他罹患癌症住院治疗面临经济困顿之时,竟没有一个受助者前来看望。这不仅使人想起那首令人感动的《感恩的心》,歌中唱到“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可以说这首歌曲的流行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现象,实际上,它唱出的恰恰是对日益淡薄的感恩之情的大声呼唤。

3,对待社会、国家缺乏感恩意识

当代大学生大多数都非常珍惜上大

学的机会,对家人、社会给予他们的帮助心存感激,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予以回报。其中一些大学生感恩父母、感恩社会的故事令全社会为之敬佩和感动,如“感动中国”人物徐本禹、洪战辉等。但也有部分大学生由于道德情感的缺失而出现种种不良表现。一些大学毕业生谈起母校时感情淡薄,在描述对母校的印象时,“失望”“没感觉”“可算离开了”这样的词汇使用率相当高,甚至有人还用一些侮辱性字眼来贬低培养了自己四年的学校;一些老师为资助贫困生自掏腰包上万元,受助者毕业时竟悄然“蒸发”;甚至还有学生拖欠学费和助学贷款,学校不得不选择与其对簿公堂。众所周知,对享受了国家助学贷款的高校大学生来说,按期还款是他们应尽的义务和责任。究其根源是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感恩教育的忽视。这不仅暴露了社会道德的缺失,也显示了教育道德的缺失。感恩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是高校普遍对感恩教育比较忽视,对感恩教育的实施力度较小,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也未形成“学会感恩”的良好氛围。

(二)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成因分析

1,家庭教育的偏失

第一,家长对德育的忽视及代际冲突引发感恩缺失。现在的孩子普遍缺乏感恩之心,原因在父母,根子在社会。中国家庭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重文化教育,忽视做人教育。为使儿女有出人头地的机会,盼着子女“金榜题名”“光宗耀祖”“成龙成凤”,父母常常替孩子办许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放松了对孩子的品德教育和感恩教育,忽视了家长的首要任务是教育孩子如何做人。尤其是当今绝大部分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家长认为自己对孩子的付出是天经地义的,这必然导致当前很多大学生不懂得珍惜父母的养育之恩,漠视社会的关爱之情。这种现象让我们感到痛心的同时,也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加了很大的难度。

第二,“施恩不言谢”导致感恩之心的淡薄。中国的父母有一种传统意识,“施恩不言谢”。父母为养育自己的儿女不辞辛劳,并不要求孩子立下什么契约与誓言,也不求孩子回报。在他们的眼里,为孩子付出是自己的责任,而孩子们是否会反哺则是孩子们的良心问题,这就使许多孩子形成了只知道索取却不知道感恩的心态。尤其是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优越的生存环境使孩子无法体会到父母的艰辛,根本无法理解和懂得什么叫“感恩”。

2,学校教育的脱节

高等教育机构由于受各类教学评估的影响,过多地把重心放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育培养上,特别是近年来高等学校就业体制改革后,学生就业率高低成了衡量高等学校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一些高校内还没有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少部分专业教师认为,学生的德育工作是辅导员的事情,与自己没有什么关系,使得高校德育尤其是感恩教育被不同程度地淡化,忽视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和情感教育等一些基本素质培养,没能有效引导教育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3,社会教育的弱化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在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欺骗欺诈活动有所蔓延;一些地方封建迷信、邪教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成为社会公害;一些家长价值观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以权谋私等腐败现象给学生的成长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给学生的学习和娱乐开辟了新渠道,同时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也通过网络传播腐蚀着学生的心灵。社会变革不仅体现在经济体制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也都造成了冲击。青年大学生是最早接受新事物、新观念的群体,意识形态领域的冲突使部分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团结协作观念较差等问题。

4,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缺失

当代大学生自主意识、权力意识强烈,但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能力较差。不少学生自立意识、责任观念淡薄,依赖思想、享乐思想严重。他们认为父母、朋友和社会所给予他们的都是理所当然的,不需要去报答。总是要求别人做这做那,对自己要求却不严格,遇到一点不顺,就满腹牢骚,抱怨社会对他们的不公正。相反很少反思自己应该做些什么,自身存在什么问题,当然也就很难弄清楚自己的社会角色,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四、加强大学生感恩意识教育的措施

(一)培养感恩意识

所谓感恩,就是意识到今天自己获得的一切,不是凭空而来,除了自己的努力,还有许多人在背后的创造和奉献。这意味着要永远记住那些人和事,并准备为回报而付出努力。培养感恩意识,教育学生深刻理解感恩的内涵,真正懂得在内心深处培植一种感恩的思想,如此才可以沉淀浮躁与不安,消融不满与不幸,进而把感恩转化为一种发自内心的行为。当生活面临种种失败和无奈时,能够勇敢地面对,旷达地处理,因为失败而找到自身的差距和不足,因为不幸而寻求慰藉和温暖,并进一步激发起挑战困难的勇气,获取继续前进的动力。

(二)利用实践内化学生感恩品质

将感恩教育真正渗入学生的心灵,内化为感恩品质,关键在于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社会实践是磨炼个性和锻造人格最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将感恩教育融入社会实践,才能为大学生与现实生活的直接对接找到突破口,为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与升华提供新的平台,让感恩意识进他们的耳,入他们的心,产生情感体验,转化为他们的内在品质。高等院校开展感恩教育要通过社区服务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体会到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帮助与施恩,不但锻炼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还能升华他们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只有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使大学生对感恩教育的认识从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高度。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追求,获得亲身体验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

(三)营造一个良好的感恩环境

开展感恩教育首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温馨的感恩环境,创造一个充满人文情怀的校园。校园环境对大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生活于其间,也浸润于其间。要采取营造感恩校园环境的多种活动形式,如举办感恩电影展、举行以“感恩”为主题的班会、征文或演讲比赛等等。

9.和谐社会小学生作文 篇九

妈妈告诉我:“做文明的小学生,就要讲究卫生”。坚持良好的卫生习惯,保持干净整洁,爱护环境卫生,不乱丢杂物、不随地吐痰,爱护花草树木……。“做文明的小学生,就要懂礼貌”。见面问声好、分手说再见,公共汽车上主动给老爷爷、老奶奶让座,做事情礼让三先,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一句句“您好”、一声声“谢谢”,文明就在你、我的身边。

老师告诉我:“做文明的小学生,就要认真遵守《小学生行为规范》”。热爱劳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大人的事情帮着做;遵守纪律,上课不交头接耳,下课不吵嘴,不打架;遵守交通规则,过马路要走人行道,不闯红灯、文明行路……。“ 做文明的小学生,就要热爱学习”。上课要认真听讲,课后要独立完成作业,多读一些健康有益的课外读物,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了为国家建设出一份力,发一份光。大家知道,我们中国是人类历史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代代传承了许许多多传统和美德。从孔融让梨、程门立雪到毛主席敬师,从头悬梁、锥刺股到周恩来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从做好事不留名的雷锋叔叔到生命不息、学习不止的张海迪阿姨……,他们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具体体现,他们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是我们每一位小学生乃至所有人学习的楷模!让我们做文明的践行者,每天改正一点点不好的、不文明的习惯,努力提升我们的文明素质,一股清新的文明之风就会包围着你。让我们做文明的宣传员,肩负起社会小主人的责任和使命,用我们文明的行动去感染周围的每一位同学、家长和亲朋好友。

10.创造和谐社会作文 篇十

一位手拿公文包,穿得像白领,戴一副眼睛的先生加入了小饭摊的行人行列。当一位营业员端着一碗紫菜汤路过时,“悲剧”在刹那间发生了:紫菜汤被打翻了,公文包掉进了地上,公文包掉进了地上的汤渣中。那位营业员的连瞬间变得凶神恶煞,而那位白领两眼瞪得很凶,嘴里仿佛有什么东西要吐出来似的,鼻孔也变得牛气冲天,接着就开始对骂。我意识到,这是一场“世纪大战”,我就赶紧撤了。

通过这件事使我对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和谐有了肤浅的了解。因为大人们张口就骂,闭口就打,像白领这样的优秀人士,十时毫十分虚伪,张口马克思主义,闭口自我主义,从而对儿童产生了不良影响,儿童也张口说脏话,人们之间的关系也变得不和谐起来,还有,人们的知识太浅薄了,满脑子想的都是“老文化”,对文化意识不屑一顾,因此社会又不和谐了。我十分困惑,为什么人们连和谐这个词的含义都不知道。我对他们并不是失望,而是希望他们对和谐理论能有更深的理解。

11.和谐社会小学生作文 篇十一

摘要:本文首先探析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接着剖析大学生诚信建设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最后提出和谐社会视角下大学生诚信体系构建的途径。

关键词:社会群体价值观念社会主义和谐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中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诚信问题也成为人们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作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后备人才群体,大学生也出现了诚信缺失现象,如考试中弄虚作假、偷盗同学财物、复印假证件、评优过程中拉选票等。大学生群体的诚信理念,将极大地影响国家未来发展的潜力。因此,构建和谐社会视角下大学生的诚信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当代中国的和谐社会作为中国社会发展战略目标之一,是人类先进文化与科学发展理论体系的延伸,是一种和睦、融洽且各阶层齐心协力的社会状态。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包括五个层面的和谐:个人自身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社会各系统、各阶层之间的和谐;整个国家与外部世界的和谐。

2大学生诚信建设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

2.1大学生诚信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诚信是公民道德规范的基础,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任务。从另一个角度讲,诚信是由各方面诚信组成。而大学生诚信是诚信的重要组成部分,缺少它社会诚信就不健全,完整的诚信风气就不能形成,而且会影响诚信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当然,和谐社会也难以构建。大学生诚信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大学生诚信建设也已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2.2大学生诚信建设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既是诚信建设的受益者又是诚信建设的参与者。从社会发展的趋势看,和谐社会建设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努力创造的过程,需要每一个社会成员共同参与,更需要通过一定群体在建设过程中起到示范性的作用。大学生有其优越的自身条件,具备了成为推动社会诚信建设的重要力量,但由于大学生自身的不稳定性又有必要决定对其进行规范和教育。

3和谐社会视角下大学生诚信体系构建的途径

大学生是和谐社会的组成部分,和谐社会大系统必然会影响大学生诚信体系的构建。因此应从大学生诚信内在体系和外在体系两个维度构建和谐社会视角下大学生诚信体系的构建。

3.1丰富大学生诚信教育内容

3.1.1注重诚信教育的时代性。高校在诚信教育方面既要汲取我国古代传统诚信教育的精华,又要借鉴国外先进的诚信教育内容,使诚信教育传统性与时代性相结合,更充分体现诚信教育的时代性。大学生诚信教育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际需要为中心,结合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习、生活、就业等实际生活中所面临的具体诚信问题,积极探索新世纪、新阶段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规律,坚持以人为本,以教育为导向的诚信教育内容。

3.1.2在专业知识教育中融入诚信教育。高等教育是学生步入社会最关键的教育阶段,与学生今后从事的职业最为接近。高等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事,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因此,在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上,除了对所学专业的具体理论和知识加以讲解外,要结合学科特点及课程内容,适时地融入诚信教育内容,使专业技能知识与道德品质的培养相融合,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又提高了诚信意识,增强了法治观念,既增强了对专业知识的学习理解,也增加了学生的诚信意识。

3.2建立完善的大学生诚信管理机制要改善大学生诚信状况,提高大学生诚信意识,除了加强诚信教育外,还要建立大学生诚信管理机制。各高校应该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成立独立的诚信管理机构,负责大学生诚信管理、大学生诚信教育及大学生诚信实践活动等。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大学生诚信档案包括三个部分:大学生诚信承诺书、大学生个人基本信息及大学生在校诚信表现。

3.3加强社会诚信环境建设诚信友爱被作为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提出,表明我们将诚信建设始终放在道德建设的首位。在和谐社会建设的大背景下,高校大学生作为事关中国未来发展的特殊群体,他们的诚信建设更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公民作为社会的产物,既能影响社会的环境走向,同时也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而对于身心尚未成熟的大学生更是如此。为此,必须净化社会风气,形成良好的社会诚信氛围。

参考文献:

[1]刘育兵.和谐社会视角下大学生诚信问题及对策研究[D].渤海大学,2013.6.

[2]蔡秀磊,周顺.大学生诚信现状调查与诚信教育研究[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9):60-62.

[3]李玉明,石玮,郭宇曦.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诚信调查报告[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2):61-63.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2014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和谐社会视角下大学生诚信现状调查与分析)。

作者简介:

上一篇:乡政府申报州级文明单位先进材料下一篇:5篇英文求职信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