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规划题

2024-07-08

十二五规划题(共8篇)

1.十二五规划题 篇一

呼伦贝尔市“十二五”规划《纲要》复习题

一、选择题

1、《呼伦贝尔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是2011年3月28日 次会议审议通过的。A、市二届五次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 B、市二届四次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 C、市二届三次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 D、市二届二次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

2、我市“十二五”规划《纲要》主要框架中,共分 章、分 节,约56000字。

A、12章42节 B、11章44节 C、12章44节 D、11章42节

3、“十一五”时期,我市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主要指标完成或超额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目标,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完成规划目标116.5%,是2005年的2.9倍。

A、322.35亿元 B、932.01亿元 C、800亿元 D、2130亿元 4、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完成规划目标108.4%,五年累计完成2039.8亿元,是“十五”期间累计投资的3.7倍。A、189.3亿元 B、534亿元 C、645亿元 D、6500亿元

5、“十二五”时期,国家政策带来新机遇。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战略和 若干新政策与新措施实施,将对我市生态保护、产业升级、经济转型、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产生积极推动作用。A、《关于促进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若干意见》 B、《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

C、《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 D、《呼伦贝尔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

6、“十一五”时期,我市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元,年均增长12.5%,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元,年均增长14.5%。

A、8228 3202 B、15200 5250 C、32600 12600 D、14857 6295

7、“十一五”时期,我市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加大,污水、垃圾处理能力明显增强,城镇承载能力进一步提升,城镇化率达到。A、52.8% B、67.5% C、51.25% D、55%

8、我市“十二五”规划《纲要》主要指标体系设置时,结合我市实际并与自治区编写组进行了衔接,本着可比、对应、符合新要求原则,设置了 主题领域的 主要指标。

A、四个 26项 B、五个 28项 C、五个 27项 D、六个 29项

9、“十二五”规划《纲要》主要指标强调了做大经济总量和转型升级、保障和改善民生、生态环保、开放合作,其中预期性指标 项,约束性指标 项。

A、16 11 B、17 10 C、15 13 D、14 15

10、“十一五”时期,我市保障性安居工程共建设 万户,其中林区棚户区改造4.31万户、经济适用住房2.3万户、廉租住房1.6万户。A、12.34万户 B、15.6万户 C、6.36万户 D、8.21万户

11、“十二五”时期,我市地区生产总值目标值可达到 亿元,是2010年的2.3倍,年均增长 %。

A、322.35亿元 18% B、2130亿元 18% C、932亿元 23.9% D、800亿元 23.9%

12、“十二五”时期,确保粮油基地稳定增产。大力培育农畜产品加工原料基地,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粮食增产计划,实现粮食增产100万吨以上,粮食生产能力达到 万吨。

A、600万吨 B、1000万吨 C、750万吨 D、700万吨

13、推进农牧业科技创新,推进农牧业科技园区建设,农牧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 以上,种植业新品种普及率达到 以上,牲畜良种化率达到95%以上,林木良种使用率达到50%以上。A、80% 90% B、90% 80% C、85% 95% D、95% 85%

14、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增强集聚产业、吸纳人口和辐射带动周边乡镇发展能力,积极打造副中心城市,以建设现代化国际口岸型城市为目标,发展国际贸易、现代物流、进出口产品精深加工、旅游休闲等产业,市区人口占本地区人口比重达到50%以上。A、满洲里市 B、扎兰屯市 C、牙克石市 D、额尔古纳市

15、“十二五”规划主要指标中,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达到6500亿元,年均增长 % ? A、25% B、18% C、27.8% D、17%

16、批准实施,为我们扩大开放与区域合作,利用“两 种资源、两个市场”提供了难得机遇。

A、《关于促进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若干意见》 B、《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

C、《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 D、《呼伦贝尔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

17、“十一五”时期,我市全面实施草原沙区治理工程,累计投入治沙专项资金3.1亿元,治理面积达到 万亩。

A、575万亩 B、542.6万亩 C、4480万亩 D、210万亩

18、“十一五”时期,我市进出口总额累计达到122亿美元,是“十五”时期的1.9倍。累计引进国内(市外)资金 亿元,是“十五”时期的6.2倍。

A、498亿元 B、430亿元 C、1644亿元 D、3500亿元

19、“十二五”时期,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2600元,年均增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600元,年均增长。A、17% 15% B、15% 17% C、17%左右 15% D、15%左右 17% 20、“十二五”规划主要指标中,哪个指标是约束性指标 ? A、地方财政总收入 B、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C、人口自然增长率 D、旅游业总收入

21、“十二五”时期,旅游业作为我市资源转型的主导产业、第三产业的核心、呼伦贝尔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国内外游客人数达到1800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达到 亿元。

A、143亿元 B、330亿元 C、620亿元 D、210亿元

22、“十一五”时期,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明显增强,发展环境明显改善。五年间公路总投资 亿元,建设总里程9250公里,首条高速公路滨洲线阿牙段开工建设,市域公路网建设顺利推进。

A、193.7亿元 B、53.42亿元 C、38亿元 D、122亿元

23、“十二五”时期,我市坚持加快发展基本原则,处理好 的关系,以做大经济总量为目标,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增强经济发展实力。A、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 B、做大总量与调优结构 C、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集聚发展 D、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

24、加快中心城区建设,完善城镇体系建设打造副中心城市中,以建设生态型农业中心城市为目标,发展绿色农畜林产品生产加工、生态旅游、商贸物流等产业,市区人口占本地区人口比重达到40%以上,是。

A、满洲里市 B、扎兰屯市 C、牙克石市 D、额尔古纳市

25、我市“十二五”规划主要指标与发展目标中,地方财政总收入达到

亿元,年均增长18%。

A、93亿元 B、210亿元 C、30.9亿元 D、84亿元

26、积极培育煤炭石油产业集群,立足于保障电力、化工等产业发展对煤炭的需求,统一规划探采,统一配置利用,积极建设国家大型煤炭能源基地,煤炭总产能达到 亿吨。

A、300万吨 B、500万吨 C、1300万吨 D、1.5亿吨

27、积极争取 将上升为国家定位,建设享誉国内外知名的草原民俗文化旅游品牌、培育旅游精品线路。使旅游业成为我市资源转型 的主导产业、第三产业的核心、呼伦贝尔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A、“呼伦贝尔中国最美的草原”品牌 B、国家原生态多民俗文化旅游胜地 C、沿边开发开放试验区 D、北疆生态安全屏障

28、“十二五”时期,以景区建设为重点,打造国际原生态多民俗文化旅游 胜地,深度挖掘森林旅游资源,通过开发森林豪华列车游、狩猎游、体验游等产品提升旅游产品档次,建设 功能景区。A、地质公园科考探险旅游功能景区 B、建设民族文化旅游功能景区 C、建设全生态休闲观光旅游功能区 D、大兴安岭森林生态旅游功能景区

29、加大固沙和潜在沙地治理与防护力度,强化沙区治理与草原生态保护相关措施,每年治沙防沙面积达到 万亩以上。草原沙化得到根本控制,草原质量和草原生态系统得到明显改善。

A、500万亩 B、100万亩 C、2500万亩 D、1860万亩 30、“十二五”时期,我市积极发展对外贸易,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扩大贸易规模,优化贸易结构,拓展经济增长的外部空间。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 美元。对俄蒙边境贸易额占全区对俄蒙边境贸易总额提高到60%以上。

A、48亿美元 B、16亿美元 C、32亿美元 D、23.3亿美元

二、多选题

1、以“三改一建”为重点,大力实施农村牧区经营体制改革,鼓励农牧民以多种方式实施土地、草场流转与集约经营。“三改一建”具体是指 A、改革经营体制 B、改变生产方式 C、改善生活条件 D、建设社会主义新农牧区 E、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2、推进小型农田草牧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多方筹集资金,鼓励和支持农牧民发展以节水喷灌、滴灌为主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加大“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力度。“五小水利工程”具体是指 ? A、小水窖 B、小水池 C、小塘坝 D、小泵站 E、小水渠

3、“十二五”规划主要指标中,改善民生类指标中都有哪些 ? A、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B、农牧民人均纯收入 C、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D、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 E、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F、城镇登记失业率

4、“十二五”规划主要指标中,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类指标中都有哪些 ?

A、人口自然增长率 B、沙区综合治理面积 C、新增活立木蓄积量 D、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 E、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 F、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

5、积极调整畜牧业区域结构,牧区以草畜平衡为原则,推行 鼓励发展原生态草原畜牧业,实现草原畜牧业协调稳定发展。A、划区轮牧 B、季节休牧 C、增大减小 D、少养精养 E、集约化养殖

6、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重点抓好农畜产品加工转化,提高转化率,加快培育壮大煤炭、化工、电力、多金属、生物制药、装备制造等产业,构筑支撑呼伦贝尔科学崛起的新型产业体系。实施点状开发、集约发展,工业向园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聚,建设。

A、大基地 B、大园区 C、大企业 D、大集群 E 大项目

7、优化产业布局,建设百亿级工业园区中继续坚持 的发展原则,充分发挥园区和基地作用,按照功能定位设置相关产业,不断优化产业布局,提高产业集约、集聚水平。

A、点状布局 B、集约设置 C、循环利用 D、深度转化

8、优化园区布局中,按照资源要素合理配置、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要求,统筹安排各工业园区与产业基地布局。形成。加强工业园区与产业基地分工协作,统筹配置资源,实现优势互补。

A、“U”字型经济带 B、“T”字型经济带 C、口岸经济带园区 D、点状布局工业园区

9、整合园区,提质扩容,扩大规模,明确功能定位,推进工业园区与基地全面升级。积极打造产值500亿元以上园区,下列哪几个是500亿元以上的园区。

A、满洲里煤电化基地B、陈巴尔虎旗工业园区C、伊敏煤电化基地 D、呼伦贝尔经济开发区 E、呼伦贝尔工业园区

10、我市十二五时期,旅游与文化重点开发项目中的五张文化名片具体是指 ?

A、五彩呼伦贝尔儿童合唱团 B、天骄•成吉思汗 C、拓拔鲜卑D、蒙古古乐E、呼伦贝尔大雪原

11、加强与东北地区合作,全面落实东北四省区合作机制,深化与东北地区在 市场建设、社会事业、信息传媒等方面的对接与合 作,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A、发展规划、B、产业政策 C、基础设施 D、生态保护 E、旅游发展 F、对外开放

12、统筹旗市区间协调发展,推动旗市区间资源要素共同集聚,统一规划、共谋发展。根据各旗市区资源和组合加工条件,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建立和完善旗市区间产业布局、发展措施等协调机制。实施,实施资源互换和整合,共建产业园区,发展旗市区间“飞地经济”。

A、联手谋划项目B、联合建设基地C、联合打造品牌D、联合开拓市场

13、按照突出特色、合理布局、科学规划、注重实效、保护环境的原则,构筑各具特色的中心镇和重点镇。积极发展旗市中心镇(城关镇)和重点镇,加快建设一批 等各具特色中心镇和重点镇。A、口岸型 B、旅游型 C、农牧型 D、工贸型

14、“十二五”时期,我市要加快铁路网建设,推进建设边境铁路、跨境铁路、断头铁路,改造既有铁路,建设专用铁路和市域铁路,形成 的铁路运输网。

A、四口跨境 B、四口跨省 C、三横三纵 D、四横四纵

15、切实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建立高效实施、监测、监督体系。精心组织,狠抓落实,明确责任主体,强化绩效管理,逐步形成 的规划实施保障机制。

A、政府引导 B、社会参与 C、衔接协调 D、运行高效

16、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统筹城乡发展,加强新型农牧林区基础设 施建设中,要着力改善农牧民生活条件,实施农村 “六到农家”工程,加强农村牧区生态、水利、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A、水 B、电 C、路 D、气 E、房 F、优美环境 G、垃圾处理

17、积极组织和调度相关部门与各旗市区,把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纲要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作为中心工作,。A、加强协作 B、密切配合 C、形成合力 D、统筹推进

18、“十二五”时期,我市推进民航机场建设,实施海拉尔机场航站区升级改造,加快扎兰屯、鄂伦春支线机场建设,大力推进 通勤机场前期工作,形成以海拉尔为中心的呼伦贝尔通勤机场群。A、陈旗 B、根河 C、尼尔基、D、莫尔道嘎

19、建立和完善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的覆盖全市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形成 的社会保障机制。A、学有所教B、劳有所得C、病有所医D、老有所养E、住有所居 20、加快推进文明社会建设,努力构筑边疆稳定民族和谐示范区 大力弘扬 的呼伦贝尔精神,促进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A、博大 B、至诚 C、和美 D、共赢

21、积极推进节约能源中,要发展公共交通与现代物流集约配送,鼓励使用 汽车,限制和淘汰能耗超标的交通工具和农业机械设备。A、环保型 B、节能型 C、大排量 D、小排量

22、积极发挥森林和草原优势,深入发掘碳汇潜力,逐步建立森林碳汇体系,进一步采取 措施,增加森林面积与蓄积量,增加碳汇能力。

A、森林抚育 B、低产低效林改造 C、人工造林 D、封山育林

23、为适应气候变化,加快培育以低碳排放为重点的工业和交通体系,走绿色发展之路。提倡社会公众绿色生活方式,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鼓励居民使用。

A、节能灯、B、太阳能热水器 C、节能环保型交通工具 D、可再生能源

24、大力发展特色种养殖基地中牙克石市、根河市、鄂伦春旗发挥冷资源优势,重点发展 等特色养殖,养殖规模达到100万只左右。A、狐 B、貂 C、獾子 D、獭兔

25、推进农牧业科技创新,推进农牧业科技园区建设,大力开展动植物新品种、农牧林业实用新技术和科技新产品的研究创新,加快实用增产技术推广和普及,提高,加大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力度。A、良种选育 B、栽培技术 C、节水灌溉 D、科学施肥水平

26、大力发展马铃薯与蔬菜基地,以 等马铃薯优质产区为重点,推广优良品种,提高产品档次。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150万亩左右,平均单产达到2500公斤/亩(鲜薯),总产量达到225万吨。A、扎兰屯市 B、阿荣旗 C、莫旗 D、海拉尔区

27、优化林区产业布局,建设各具特色的产业园区和产业集聚区,引导林 区产业向重点镇和产业园区集聚。以林区 为方向,扶持发展旅游、食品、养殖等接替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A、产业集聚B、人口集中C、服务完善D、生活舒适

28、积极培育多金属产业集群,积极开发、整合利用境内外 等“一盆两带”禀赋的多金属资源,统一规划,统筹开发与利用。A、铅锌 B、铜钼 C、煤矿 D、铁矿

29、积极培育生物制药产业集群,充分发挥我市 等资源优势,全力引进高技术、大集团,加快发展生物制药产业。A、玉米 B、马铃薯 C、中草药 D、动物脏器

30、在保护好环境的前提下,深入开发呼伦贝尔旅游资源,大力打造“呼伦贝尔中国最美的草原”品牌,挖掘 历史文化,加快建设民族文化旅游功能景区。

A、蒙古之源 B、敖鲁古雅使鹿部落 C、鄂伦春古冰川遗迹卑 D、拓跋鲜

31、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 的方针,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全面实施新型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制定实施城镇居民养老保障政策。

A、广覆盖 B、保基本 C、多层次 D、可持续

32、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以 为扶贫开发重点,大力实施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移民搬迁扶贫、劳动力转移培训,逐步改善贫困地区生产条件,提高贫困人口综合素质、生活水平和稳定发展能力。A、“三少民族”地区 B、人口较少民族地区 C、革命老区 D、边境牧区

33、按照生态文明发展的总体要求,全面实施生态市建设规划,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为方向,统筹抓好农区、牧区、林区、垦区、矿区、园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建立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和减少污染排放约束机制,大力发展。

A、效益经济 B、低碳经济 C、循环经济 D、绿色经济

34、我市构筑联动发展的新型城镇体系,积极发展旗市重点镇,下列重点乡镇中属于旅游型的有哪几个。

A、柴河镇 B、莫尔道嘎镇 C、蘑菇气镇 D、黑山头镇 E、南木鄂伦春民族乡 F、满归镇 G、锡尼河索木

35、加快公路、铁路、民航、水运、管道等对外运输网和市域交通网基础设施与对外通道建设,逐步建成空中、地上、地下,功能完善的综合交通网络。

A、联通俄蒙 B、畅通东北 C、贯通市内 D、承接沿海

三、填空题

1、“十一五”以来,美丽发展的成功实践,再造了发展新优势,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探索形成了的工作思路。

答案:“有退有进,美丽与发展双赢”

2、我市正确处理发展经济、保护生态和改善民生的关系,既不走重开发轻保护的路子,也不走重保护轻开发的路子。生态保护上,突出美丽发展,坚持,经济发展上,坚持 ;民生改善上,实 施了。

答案:“点上开发、面上保护”

“点状布局、集约设置、深度转化、循环利用” “六个一”幸福指数工程

3、“十二五”时期,我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抓住发展不足这个主要矛盾,以 为主旋律,以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牧业现代化为主功方向,全面完成“十二五”发展目标任务,努力建设幸福呼伦贝尔。

答:美丽发展、科学崛起、共享繁荣

4、坚定不移地走开发与保护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发展路子,在保护中发展,以发展促保护。把 作为各项工作的前提,大力保护和修复森林、草原、湖泊、湿地等生态系统。

答:生态保护

5、我市处理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集聚发展的关系,实现城镇和产业项目建设集约、集聚和规模发展,促进 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答:人口向城镇集聚,产业向园区集聚,6、“十二五”时期,我市积极落实国家草原生态保护奖励补偿政策,建立草原保护长效机制,实施,实现人、畜、草平衡。答案:“增草、稳畜、减人”

7、加强农牧业产业化基地建设。促进特色优势农畜产品生产向优势区域集中,实施标准化、规模化种养殖,建设 六大基地,实现粮、油、肉等农畜产品稳定增长。

答案:“粮、油、薯、乳、肉、特”

8、“十二五”时期,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中大力发展特色种养殖基地。扎兰屯市、阿荣旗和莫旗扩大经济林种植面积,发展沙果、榛子 等产业,种植面积达到100万亩,产量达到75万吨,产量1万吨。

答案:榛子 沙果

9、加快推进对外开放,努力构筑联通俄蒙对接东北承接东部发达地区的开放新格局,用好用足国家关于 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政策,积极拓展政策应用范围,争取国家支持将 整体列入国家级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范围,带动全市口岸经济全面发展。

答案:满洲里 呼伦贝尔

10、十二五”时期,我市加快建设呼伦贝尔国省道干线公路(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和二级公路)、农村公路、边防口岸等公路,形成 运输网大格局。

答案:“四横五纵十二出口”

四、判断题

1、经过全市人民的不懈努力,主要指标完成或超额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目标,2010年地方财政总收入达到93.22亿元,完成规划目标110.7%,是2005年的3.0倍。()

2、“十二五”期间,发展目标中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6500亿元,年均增长20%。()

3、农牧业实现稳步发展,牲畜头数达到1610万头只,粮食产量增加到120亿斤以上。()

4、“十二五”期间,继续实施林区生态保护工程,提高林业生态系统功能,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和现代林业示范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2.8%。()

5、坚持协调统筹原则中,要促进投资、消费、出口协调拉动,促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立足于岭上、岭东、岭西地区协调发展,统筹少数民族地区协调发展,统筹城乡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协调发展。()

6、加大草原沙地治理力度,加大固沙和潜在沙地治理与防护力度,强化沙区治理与草原生态保护相关措施,每年治沙防沙面积达到120万亩以上。()

7、“十二五”时期,我市要加大牧区禁牧、划区轮牧、草畜平衡、游牧民定居等政策补贴力度,落实草原生态补偿奖励机制。发展农村牧区金融机构,加大贷款力度,提高贷款规模。()

8、“十一五”时期,深入实施“天保工程”,活立木蓄积量增加了9154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51.25%。()

9、“十二五”时期,我市要大力发展绿色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业,实施深度转化,提高综合加工率,粮食转化达到60%以上,肉类转化达到65%以上,油料转化达到80%以上,鲜奶转化达到85%以上。()

10、按照集聚、集约、升级、延伸原则,引进国内外大型龙头企业,实现规模化、集群化、现代化和专业化园区建设,带动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

五、简答题

1、“十二五”时期,我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牧业现代化为主攻方向,努力建设幸福呼伦贝尔。为完成“十二五”目标,我们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坚持美丽发展原则。坚持加快发展原则。坚持转型集聚原则。坚持富民强市原则。坚持协调统筹原则。坚持重点突出原则。

2、“十二五”时期,我市发展的战略定位是什么?

答:通过五年的不懈努力,将呼伦贝尔打造为国家优势特色产业基地、北疆生态安全屏障、沿边开发开放试验区、国际原生态多民俗旅游胜地、边疆民族和谐幸福家园,推进呼伦贝尔美丽发展、科学崛起、共享繁荣,努力建设幸福呼伦贝尔。

3、我市“十二五”时期,处理好全面发展与重点发展的关系,在统筹抓好产业发展、社会事业、文明建设的同时,围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全面推进“五区”建设,“五区”建设指的是?

答:生态重点抓沙区、城镇重点抓棚户区、工业重点抓园区、旅游重点抓景区、农业重点抓示范区。

4、“做大做强呼伦贝尔中心城区,加快发展副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中心镇、重点镇,构筑联动发展的新型城镇体系。”是我市十二五时期城镇体系发展的目标,请问呼伦贝尔中心城区、副中心城市,具体是指哪些区域?

答案:呼伦贝尔中心城区:包括海拉尔区、中心城新区、巴彦托海镇、宝日希勒镇、呼伦贝尔经济开发区、呼伦贝尔工业园区、陈旗工业园区。副中心城市(5个):满洲里市、牙克石市、扎兰屯市、根河市、额尔古纳市。

5、加快呼伦贝尔中心城区建设,完善新、老城区城市功能,理顺管理体制,提高城市品位,提供发展平台,增强集聚力、辐射力和承载力。实现呼伦贝尔中心城区集聚能力,具体指哪方面的集聚?

答案:实现规模化工业集聚,现代服务业集聚,人口集聚,产业集聚,教育集聚,医疗集聚,旅游避暑和休闲养老集聚。

6、“十二五”期间,我市紧紧抓住重要历史机遇,坚持扩大总量与调优结构并重,富民与强市并举。发展目标中实现“四个突破”是指什么?

答:实现“四个突破”即,在构筑产业体系上实现新突破,在融入东北振兴方面实现新突破,在中心城区建设上实现新突破,在林区经济转型方面实现新突破。

7、“十二五”期间,我市紧紧抓住重要历史机遇,坚持扩大总量与调优结构并重,富民与强市并举。“两个高于”、“五个翻番”分别指什么?

答:发展目标中实现实现“两个高于”(发展速度高于全国、全区平均水平),实现“五个翻番”(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总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城乡居民收入等主要指标均实现翻番)。

六、论述题

1、我市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加快发展多元经济、循环经济,突出建设重点产业集群,请问八大产业集群是什么?

答:积极培育农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积极培育多金属产业集群、积极培育煤炭石油产业集群、积极培育多元化工产业集群、积极培育电力产业集群、积极培育建材产业集群、积极培育生物制药产业集群、积极培育装备制造与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2、加快推进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努力构筑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请指出我市“十二五”时期打造的九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具体有哪些 ?

答案:培育壮大物流业集聚区、培育壮大商业贸易集聚区、培育壮大汽车产业集聚区、培育壮大家居建材集聚区、培育壮大宾馆会展集聚区、培育壮大特色餐饮业集聚区、培育壮大金融中介集聚区、培育壮大家庭服务业集聚区、培育壮大总部经济与房地产集聚区。

2.十二五规划题 篇二

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到“十二五”规划纲要, 未来5年推动我国实现科学发展的行动纲领已经制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 (2011-2015年) 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 《纲要》具体描绘了我们国家未来5年的发展蓝图, 主要阐述国家的战略意图, 明确政府工作的重点, 是未来5年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 也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一个重要的依据。

《“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共62章5万余字, 另有5个图片和22个专栏, 分为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强农惠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营造环境、推动服务业大发展, 优化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 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创新驱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标本兼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传承创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改革攻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互利共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发展民主、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深化合作、建设中华民族共同家园, 军民融合、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强化实施、实现宏伟发展蓝图等16篇。

《“十二五”规划纲要》体现6大特点, 最突出的特点是规划纲要通篇贯穿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围绕主题主线确定政策导向、设置规划目标、明确战略重点。二是力求做到五年与十年、当前与长远的有机结合, 做好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重大部署紧密衔接, 巩固和扩大应对危机成果;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 为实现奋斗目标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三是努力体现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的导向, 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四是坚持民生优先原则, 在收入分配、就业、基本公共服务、医疗、教育、住房、社会保障等诸多方面, 提出了明确目标和具体要求。五是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动力。六是在体现规划战略性、前瞻性的同时, 努力增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纲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这是“十二五”规划指导思想的精髓和灵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是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的转变, 是中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 将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

《纲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和核心任务, 对需求结构、供给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等进行全方位调整, 推动经济转型升级;通过实施扩大内需战略, 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进一步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纲要》把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建设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 从历史的高度强化科技创新、教育人才、资源环境、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发展, 为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纲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 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 加强社会建议, 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纲要》把深化改革开放作为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深化行政体制、财税体制、金融体制、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等领域的改革, 力争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 形成有利于推动科学发展,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体制机制。

我国未来5年科学发展的行动纲领已经制定。经过今后5年努力, 实现“十二五”规划纲要各项目标, 我国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经济结构调整将取得重大进展, 科技教育发展将明显加快, 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将取得显著成效, 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将全面改善, 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的能力将显著提高, 将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3.解读“十二五”规划《建议》 篇三

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是指导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编制的纲领性文件。从“七五”计划开始,中央已经提出了六个中长期规划《建议》。“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于编制“十二五”规划、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第一,《建议》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党的十六大确定,我国现代化建设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党的十七大根据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发生的新变化,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新世纪的头十年已经过去,现在到2020年还有十年时间,“十二五”时期是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在新世纪头十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奠定了重要基础。但也要看到,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相比,特别是与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新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当前,我国发展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性机遇,也面对诸多困难和挑战。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在全面分析国内外发展环境和趋势的基础上,对未来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总体目标、战略任务、重大举措作了全面部署,这将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再上一个新的台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第二,《建议》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党的十七大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2010年初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建议》提出,“十二五”规划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并在各项任务和重大举措的部署中,全面贯穿了这一主题和这条主线,这必将有力地推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第三,《建议》对于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具有重大指导意义。我国外贸出口总值已居世界首位,境外投资规模也在迅速扩大,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对外开放面临新的形势,即由出口和引资为主转向进口和出口并重、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如何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进一步开创互利共赢的格局,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也是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建议》对未来5年的开放战略作了全面部署,提出了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等项任务,必将推动与围际社会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分享发展机遇,把我国对外开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第四,《建议》对于各级政府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在“十一五”规划主要任务胜利完成之际,围家有关部门正在研究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各地党委正在研究提出指导当地“十二五”规划编制的《建议》,各地政府也正在开展当地“十二五”规划的研究编制工作。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科学分析了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明确了今后五年我国发展的大政方针、奋斗目标、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这对各地区各部门贯彻中央精神、结合全国和各自实际制定好中长期规划,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指导作用。

为什么说“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进程看,“十二五”时期处于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上,做好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意义重大而深远。

第一,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来看,“十二五”时期是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本世纪第一个十年已经过去,目前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还剩十年时间、两个五年规划期,“十二五”时期正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对照“十一五”规划的执行情况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可以看出,总量指标完成得比较好。甚至可以提前、超额完成任务,而结构性指标完成情况存在差异,一些指标完成的难度较大。2001-200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 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8%,这已超过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的速度要求。与此同时,服务业比重、研发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等指标与规划要求相比还有差距,缩小城乡、区域、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任务相当艰巨,特别是农村面貌还比较落后、社会发展一条腿短的问题仍较明显。“十二五”时期,我们在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能否在解决结构性问题上取得重大进展,关系到为实现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第二,从深化改革开放来看,“十二五”时期是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近年来,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和经济体制的要求,各项改革积极推进,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但必须看到,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还不到位.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体制机制还不健全。“十二五”时期在不少重要领域都面临改革攻坚的重大任务。财税体制改革牵一发动全身,涉及多方面利益关系调整,要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要求,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加强县级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财力保障:要改革税制,完善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和服务业发展的税收政策。要吸取国际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结合我国实际,进一步完善金融体制,提高我国金融业的竞争力和服务水平,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同时,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有待进一步理顺,垄断行业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需要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需要进一步转变。还要推进社会领域的改革,包括如何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兼顾好提高效率和促进公平;如何把握好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的关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推进基二公共服务均等化;如何创新社会管理体制,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总之,改革的任务繁重而艰巨,需要精心谋划、稳妥实施。

4.十二五规划 篇四

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

“十二五”规划的五年,是我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跨越式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科学编制和组织实施“十二五”规划,对于全县上下统一认识,凝心聚力求发展,团结奋斗促和谐,努力实现全县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快速、健康发展,树立“开放、富强、和谐、文明”的绥棱新形象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一、“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十一五”期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关心支持下,围绕经济发展更好更快,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财政实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殷实富庶,社会环境安定有序,塑造起开放、富强、和谐、文明的新形象的总体目标。以跨越式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实现了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预计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GDP)达到30亿元,比规划目标(以下简称“目标”)高7.2亿元,比速度目标高6.2个百分点,比十五期末增长112%;全口径财政收入实现1.5亿元,比目标高9300万元,比速度目标高22.9个百分点,比十五期末增长269%。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预计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五期末的60.6:11.3:28.2调整到56.7:16.7:26.7。工业增加值达到4亿元,占生产总值的13.33%。

固定资产投资创历史新高。“十一五”期间,全县实现村村通白色路面、城镇主次干道全部硬化;改造棚户区34个、泥草房6649处,城镇房地产开发新建居住小区60多个;新建城镇供水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垃圾治理工程等基础设施项目30余项;新建和改造嵩天薯业等重点项目近40项。预计“十一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超过30亿元,是“十五”期间累计投资的3倍多。

农业优势得到进一步巩固。预计2010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17亿元,比“十五”期末增长98.38%,农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以水稻、大豆为主的种植业生产和以生猪为主的畜牧业得到巩固。农业产业化起步良好,以嵩天薯业为龙头的马铃薯产业和以食品公司为龙头的粘玉米产业已经初步形成。

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初见成效。节能减排成效显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等约束性指标控制在省市下达的目标范围内,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0.925吨标准煤,城镇绿化覆盖率3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8平方米,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51%,比“十五”期末提高1个百分点。

居民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预计2010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65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000元,分别比目标高13.2和17.3个百分点,分别比“十五”期末增长153%和191%。城乡居民人均存款大幅增加,城乡居民的生活环境和质量 1 明显改善,住房、高档耐用消费品需求量猛增。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覆盖率大大提高。新农合、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低保不断扩面,实现了应保尽保;新农保试点使农户提前10年享受到养老保险待遇。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教育“两基”达标工作通过国家验收,高中升本科进段率达到46.61%以上,位于全市前列。新建职业技术学校和实训基地,三年职业教育攻坚工作圆满完成。科技创新成效显著,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县乡镇计划生育服务站建设基本完成,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目标范围内。新建了文化广场和体育休闲广场,县医院易地新建和群众艺术中心工程已经开工,城镇和农村有线数字电视入户率分别达到70%和65%,全县卫生、广播电视、文化、防灾减灾、老龄、妇幼等事业蓬勃发展。

城乡建设稳步推进。全方位开展“六城建设”,城镇新建主次干道56条27.5万平方米,实现全部硬化和绿化;开发综合楼200多万平方米,主要街道和楼体全部亮化;主要路口和重点单位实现网络监控。全县建设通乡通村屯道路1538公里,实现村村通白色路面;累计投入资金8000多万元,解决了全县所有村屯的饮水安全问题;投资新建一批新农村试点村,大力发展蔬菜和农业优势产业和劳务经济,促进农民增收,逐步夯实了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扶贫开发有了进一步创新,实行县级领导、有实力部门包扶等有效措施,以整村推进的方式,使20个后进村脱贫。

突出困难和问题

尽管在“十一五”期间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由于基础差、起点低,一些长期积累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主要表现在:

经济结构调整仍不够理想。三次产业调整中,工业比重偏低,农业仍占较大比例。

大项目少,发展后劲不足。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产值超亿元企业还没有,已经建成的嵩天薯业等企业还没有真正起到龙头作用。工业企业现代化、科技化水平较低,产品附加值不高,抗风险能力较弱。

财政收入低,支付能力差。地方财政收入2010年才超过亿元,收入低,满足不了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

二、“十二五”规划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保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主题,紧紧围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为安民、惠民、富民为目标,城乡统筹协调发展,逐渐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努力建设和谐、开放、富强、文明的新绥棱,进一步夯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

基本原则

坚持科学发展原则。围绕生态功能区建设要求,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提升经济综合实力。

坚持重点突破的原则。坚持产业优先,发展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园区工业产业,培育壮大现代物流、服务、旅游等新兴产业,突出抓好大项目建设,强力推进城乡 2 建设。

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把节能减排、环境保护作为重点,正确处理好持续加快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系,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实现城乡互补、区域协调、统筹发展。

坚持民生为本的原则。坚持民生为先、民生为重、民政为本的执政理念,最大限度地解决民生问题,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改革成果,最大限度地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凝心聚力。

三、发展目标

经济增长。到2015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力争达到60亿元,比2010年增加30亿元,年均增长14.87%,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6901元。三次产业比调整为45.0:18.3:36.7。全口径财政收入达到

万元,比2010年增长

万元,五年平均增长

%;全社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5亿元,年均增长25.59%。

结构调整。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7%以上;城市化水平达到42%左右。

社会进步。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民主法制、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加强。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80%以上,职业技术教育有较大发展;城镇养老、医总体疗、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基本健全,实现全覆盖。全县人口总规模控制在34.5万人以内。

人民生活。城乡收入差距逐步缩小,价格水平基本稳定。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4000元和12000元,年均分别增长7.72%和11.38%。

资源环境。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资源利用率明显提高。生产总值单位能耗0.78吨,比“十一五”期末降低15.68%左右,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少于75826公顷,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达到国家和省市下达的控制目标要求,县城生活垃圾全部实现无害化处理,县城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0%,县城规划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4%以上。

四、主要工作任务

1、以推进粮食产能工程为重点,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绥棱县是农业县,农业人口占总人口达到60%以上,如果解决城乡发展不协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是能否实现经济继续稳定发展,和谐社会建设的难点。“十二五”期间我们要以农民基础设施和农业增收为为重点,最大程度的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2015年,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27亿元,年均增长9.69%以上。

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以发展优质高效农业为目标,继续抓好绥棱县粮食产能规划实施。加强“三河两岸”综合治理,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加大土地整理和中低产田改造,加强耕地保护和土壤改良,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农田。发展节约型农业和循环型农业,严格控制化肥、农药、废水等污染,切实改善农业生态环境。重点抓好阁山水库、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旱田节水灌溉、黑土区水土保持、长阁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克音河堤防、涝区治理、农村饮 3 水安全等项目建设,为农业和农村生产打下坚实基础。抓好粮食作物的良种推广、农机现代化建设等项工作。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优先在革命老区村安排项目。重点搞好良种繁育工程、各类农产品种植加工基地以及乡镇配肥站、农作物品种选育基地和病虫害检疫体系、种子检验中心等农业及农村基础建设项目。

调整种植业结构。适当压缩大豆种植面积,扩大水稻、玉米、马铃薯及蔬菜、北药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重点抓好后头乡大蒜、葱、棚式瓜菜项目、四海店晚西瓜种植、上集镇紫皮蒜种植以及黑木耳、菇娘等特色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大力发展马铃薯良种繁育和种植基地建设;继续扩大水稻、大豆的标准化种植及绿标认证面积。深入实施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实现种植业的提质、增效。调优生产要素结构,通过规模化经营和农机化工程,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土地综合产出效益。“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水稻、大豆的标准化粮田建设和以对俄葡萄生产出口基地和山野菜生产基地为代表的特种作物的规模化生产。到2015年,全县耕地面积稳定在190万亩以上,粮食产量达到20亿斤以上。

大力发展养殖业。以规模化养殖为主要发展方式,提升标准化生产水平。把畜牧业作为我县农业产业战略性调整的主导产业,“十二五”期末畜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重要争取达到40%以上。重点发展生猪、大鹅、牛、羊、驴、鹿、樱桃谷鸭和鸽子等特色养殖业的标准化和规模化建设。抓好畜禽良种基地、动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基层防疫体系建设等基础性保障工程建设。到2015年,全县生猪饲养量达到100万头以上,家禽饲养量达到800万只以上。

努力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通过引导农民优化种植业结构调整提高经济作物面积,适度推广规模化种植的办法增加种植业收入;通过推进畜牧养殖业发展提高农业产出效益提高养殖收入。通过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组织劳务经济等办法提高农民的工薪性收入;通过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机制和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等办法,创造条件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到2015年,非种植业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比重要提高到50%以上。

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扶持发展农机合作社、农机协会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扩大农村经理人队伍,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健全农村市场管理体系和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实施农业农村信息化工程,建设面向农业大户、龙头企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体系。推广深入实施良种化工程,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农业信息平台,提高农业信息化建设水平,增强农民科学种田和捕捉市场的能力。

2、以促进产业建设为重点,适度发展工业经济。充分发挥我县资源优势,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力发展产业经济。2015年,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11亿元,年均增长17.08%以上。

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搞好给排水、道路、绿化、电力设施、通讯设施等基础设施,增强园区吸引力;科学引导企业向园区发展、投资向园区汇聚,走企业集中发展、产业集聚强势和资源集约利用的路子。到2015年,园区内主要道路全部实施硬化,水、电、通讯等设施基本完备,达到“七 4 通一平”的标准。

培育龙头企业。进一步做强嵩天薯业、董氏集团、华木木业、三合木业等重点骨干企业,实现大企业带动大发展。进一步优化企业资源配置,支持重点骨干企业扩张。鼓励企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增强企业发展活力和抗风险能力。在“十二五”期间力争在木材、建材、食品、旅游和手工艺品加工产业这五个产业各培育出1-2个龙头企业。在木材产业上,抓好人工板材加工、木制品综合精深加工项目;在建材方面,重点抓好陶粒及其砼制品节能保温材料、混凝土砌块、多排孔秸秆免烧砖等项目;在食品方面,重点抓好蒿天公司马铃薯加工、速冻粘玉米加工、山野菜食用菌特色农产品加工及乳业公司冷饮等项目建设;在工艺品加工方面,抓好黑陶、草柳编、树皮画规模化加工和以木制手工艺品加工;同时,抓好绥棱化工、服装、纺纱、丰收机械等原有企业的技术改造,扩大绥棱二塑公司防水卷材生产和销售规模,促进传统优势产业的升级改造。

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继续以大项目建设为牵动,以区域一体化为平台,推动绥棱县项目建设提档升级,坚持走依托资源又不依赖资源开发项目的路子,大中小齐上,工农贸齐抓,壮大项目总量,提高项目质量,靠产业的规模推进牵动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重点抓好特色织布、印染项目建设和以风电、太阳能发电、秸秆发电等可再生能源产业项目建设,发展新兴产业,力争在五年内至少新上一个再生能源项目。

3、以服务业为重点,大力推进第三产业发展。推进服务业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不断壮大服务经济,到“十二五”期末,全县第三产业业增加值要达到22亿元,年均增长22.42%以上,金融保险、旅游和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明显提高。

突出发展旅游业。以后头乡等革命老区为重点,把全县划分为五个片区,发展各具特色的红色游,重点搞好郝大干战斗纪念牌、车站街第一个党支部纪念碑、白马石、老金沟纪念碑的建设,以及森工局区域内的抗联遗址认定和建标和双岔河双泉村、泥尔河克苏里村建碑工作。重点抓好阁山旅游区综合开发、阁山滑雪场、大青观森林公园、双岔河湿地保护区及半截河和四峰山狩猎场等旅游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和革命老区的“红色游”等系列旅游景区景点的综合开发。坚持政府引导、企业开发、社会参与、区域合作的方针,着力在开发“三色游”和宣传促销上搞突破,打造旅游品牌,规划精品线路,开拓客源市场,推进旅游产业向支柱产业迈进。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以综合物流中心、冷链物流中心、粮食及食用油仓储、养老服务中心为重点,推进现代物流、交通运输、金融、保险、通讯、信息、中介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鼓励和支持引进区域性、专业化保险公司,建立结构优化、功能互补、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保险市场体系。拓展规范律师、公证、法律援助、司法鉴定、经济仲裁等法律服务业;发展科技中介、项目策划、项目融资、财务顾问等投资与资产管理服务业。支持发展市场调查、资信服务、健康咨询等咨询服务业,推动广告业健康发展。以社区服务中心、老年公寓重点,大力拓展医疗保健、家居装修、社区服务等新兴行业;继续引导物业管理向标准化、规范化发展。

巩固和加强商贸流通业。大力发展超市、连锁经营等多种业态,扎实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促进各类消费品加快进入农村流通领域,引导和扩大农村消费,促进我县经济增长由投资型增长向消费型增长转变。以中心路星级宾馆为重点,改造提升商贸、餐饮、住宿等传统服务业。力争到2015年,全县建成1-2个三星级酒店,积极吸引著名餐饮娱乐及连锁企业进入我县,加快中式快餐的发展,推进家庭餐饮服务社会化;重点抓好现有农贸、农资等综合市场、基层供销网点及汽车维修等各类专业市场的管理,使之规范化发展,规模化经营。加强专业市场建设,重点抓好董氏东兴物流园建设。积极培育和发展新的消费热点,引导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增强消费对经济的拉动力。

加快发展文化和体育产业。加快振兴传统文化体育产业,大力发展新兴文化体育产业,推进演艺娱乐、体育服务、健身休闲等重点产业的发展。坚持市场导向,重塑文化市场主体,积极推进文化领域结构调整,加快以黑陶工艺品和农民画为代表的民间艺术发展。积极发展体育健身休闲市场,扩大社区体育健身市场服务规模和内容,积极培育农村体育健身市场。推动户外运动等新兴经营项目发展。

4、以城乡社会事业为重点,加快和谐社会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与人民群众利益最直接的问题,在构建和谐社会上取得明显成效。

加快发展教育事业。巩固提高基础教育。把学前教育作为发展教育和改善民生的重点任务,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民办并举的学前教育办园体制。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到2015年,改造县幼儿园,每个乡镇建设一所公办中心幼儿园,改建一批村级幼儿园,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65%以上。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保障机制,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切实缩小校际、城乡之间的办学差距。积极开发优质教育资源,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首要任务,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加大学校校舍安全工程建设力度,对县域内初中及各小学进行改造,力争在“十二五”期间新建一所高中。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继续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力度,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加快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和农村成人教育,构建灵活快捷、实用、现代的继续教育模式,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大力发展体育和文化事业。进一步完善公共体育健身场地设施建设,逐步实现体育资源社会共享。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转变体育事业发展方式,创新公共体育服务的运行和管理机制,增强人民体质,提高生活质量。继续加强城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办好广场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以及企业文化、假日文化,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提高全体公民素质。重点抓好电视塔异地建设、广播局地面数字网络项目、电影院、社区活动中心和青少年活动中心建设。

加强交通通讯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强城乡各级道路建设,在诺敏河阁山段建设一处高标准公路桥,为绥棱中部地区发展创造条件。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和清洁能源交通。到2015年,在实现“村村通”工程基础上,争取60%的屯间道路的实现硬 6 化。推进城市光纤到楼入户,扩大普遍服务范围,加快农村宽带网络建设,推进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网共建共享、互联互通和业务融合,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5、以推进民生工程建设为重点,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促进充分就业。实行就业优先发展战略,积极拓宽就业领域。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扩大就业容量,保持城乡就业稳定。继续实施税费减免、培训补贴、小额担保贷款等就业政策,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鼓励复员军人、下岗失业人员灵活就业。建设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实施公共就业服务场所功能一体化工程,为有效扩大就业提供优良政策环境。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加快劳动标准体系建设,完善劳动保护机制。到2015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

增加居民收入。增加城乡居民劳动报酬,完善有利提高劳动报酬的职工工资制度,健全农民工工资福利待遇制度,逐步提高退休职工基本养老金水平和最低工资标准,使劳动报酬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落实税收调节政策,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逐步缩小城乡间、地区间、行业间和社会不同阶层间的收入差距。

健全保障和救助体系建设。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步伐,逐步提高新农合、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标准,扩大基本养老、失业、工伤、生育等城镇及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覆盖面。做好农民工、城镇居民、灵活就业人员、低收入者和学生等群体参加社会保险工作。加强社保规范化、信息化、专业化和标准化建设,巩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范围。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逐步拓展社会福利保障范围。搞好城乡极贫帮扶和资助贫困学生行动,确保贫困生不缀学、上好学。坚持家庭、社区和福利机构相结合,逐步健全社会福利服务体系。提高农村“五保”供养水平,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达到70%。

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建立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建设,重点抓好县医院异地建设项目,好中医院、保健院扩建改造、卫生监督所办公用房、社区卫生服务站、各级计生服务体系和、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所建设;加强和完善疾病预防控制、残疾人康复、妇幼保健、应急救治、卫生监督和计划生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和服务功能。完善重大疾病防控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进一步健全以县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为基础的农村医疗服务网络,加强县医院基础设施和医疗设备配置。巩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缩小保障水平差距。做好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逐步开展异地就医结算服务。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合理降低基本要物价格,实行基本药物统一配送。加强食品医疗监督体系建设,强化监督力量,保证人民群众身体健康,重点抓好食品药品监督检验用房及相关配套建设项目;

全面做好人口工作。以“惠家工程”为牵动,提供优质服务,积极推进新型生育文化建设和村民自治,抑制新生人口性别比例升高和早婚早育、非婚生育势头,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保证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老龄服务专业化队伍建设,积极发展养老事业。推动妇女平等依法行使民主权 7 利,提升儿童福利水平。加快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逐步提高低收入残疾人生活救助水平。

优化居住条件和环境。多渠道筹集资金,积极落实“三供两治”工程、廉租房、公共租赁住房、泥草房改造等政策,继续实施城区成片开发改造和易居住房建设,进一步改善人居住房条件。力争到2015县城区平房全部改造建设成楼房,城镇危房改造和农村泥草房改造基本完成改造目标,城镇污水处理率不低于90%,争取实现集中供气。重点搞好城镇绿化,突出造片林、块林,做好城乡结合部的绿化工作,全面提升城市绿化的档次和水平,形成“城在林中、林在城中、人在绿中”的生态景观。同时,加强城市管理,整治违法违章建筑、户外广告、临街管线,规范建筑秩序。合理布局市场网点,清理非法违规临街占道经营,规范市场秩序。完善交通安全设施,加强机动车辆运营管理,倡导文明交通行为,规范交通秩序。

6、以推进城镇化建设工程为重点,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

搞好城镇规划。全面实施城乡总体规划和详控规划,聘请专业机构,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打造基础设施完备、服务功能完善、内外交通顺畅、环境整洁优美、地域特色突出的小城镇建设发展要求,搞好城绥棱镇工业园区以及绥棱镇、上集镇、四海店镇、双岔河镇和阁山乡城镇建设规划,推进新区发展。

推进“六城”建设。以构建和谐绥棱为目标,继续推进卫生城、园林城、平安城、乐业城、旅游城、文明城的“六城”建设。以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为保障,进一步加大对城镇基础设施的投入,进一步提高城镇管理水平,建设卫生城;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大力开展植树、栽花、种草活动,打造优美的居住环境,到2015年城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不低于10平方米;进一步完善“打、防、控”体系,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增强群众的安全感,维护社会稳定,创平安新绥棱;通过发展产业经济、加快城镇建设、鼓励全民创业等渠道,使城乡劳动力都有活可干,有业可就。同时,通过加强社会保障,让人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充分依托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抓好阁山综合旅游开发、革命老区红色旅、旅游纪念品一条街和草柳编、树皮画规模化加工和以木制手工艺品加工等旅游工艺品开发,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力争把绥棱建成滨北地区的旅游城;推进全民素质的提高,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打造文明市民群体,建设文明城。继续转变政府职能,抓好政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严格执行政务公开制度,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努力建设服务政府。

加快小城镇建设。充分、合理利用国家实施林区转型、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小城镇建设的契机,积极争取资金,推进绥棱城区建设,引导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聚集,增强小城镇吸纳能力,提高城镇化的整体水平和质量,到2015年,全县城镇化率力争达到42%以上,基本形成以绥棱镇为中心,以上集、四海店、双岔河和阁山为支撑的城市发展格局。

7、以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保障生态安全。以修复生态和保护环境为重点,保障生态安全。“十二五”期间,要将修复生态 8 和保护环境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通过禁止非保护性采伐、植树造林、扩大封山育林范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等多种途径,加大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培育力度,到2015年绥棱镇森林覆盖率不低于51.5%;严格保护草原和湿地资源,加快双岔河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半截河自然保护区工程等项目建设;以十五井沟、九江沟为重点,加大小流域治理力度,加强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能力。通过生态工程建设,努力恢复与建设各类生态环境,实现各类自然资源的高效与合理配置和永续利用,在“十二五”期间初步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模式。

抓好节能减排,实现绿色发展。要继续以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实现经济绿色发展。加强项目审批管理,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新增投资,同时,加快淘汰小造纸、小水泥厂等高耗能落后生产能力;继续推动集中供热扩面,推进污水和垃圾处理项目、水源地污染综合治理、废旧汽车回收处理项目的实施建设,到2015年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

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充分利用我县各项资源,吃干榨净,实施资源利用最大化,重点发展以中高密度板、废水废气回收综合利用、秸秆综合开发等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的循环经济建设,到2015年争取建成5个以上投资过亿元的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

五、保障措施

1、健全完善制度建设,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制、限时办结制、绩效管理等制度,促进政府廉政勤政和依法行政。对重大决策部署执行不力、落实不好的,凡履职不尽责、在位不作为的予以问责。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充分发挥人大的监督和政协的参政议政作用。加强和改进党的群众工作,健全基层群众自治机制,进一步发展基层民主。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联系和服务群众作用。进一步提高各部门的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公正廉洁执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加强审计监督、行政监察。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坚持群众路线,不断增强群众工作本领,扎实做好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团结群众工作。

2、加大招商引资和资金投入力度,保证项目建设顺利进行。一是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发展机遇,积极争取国家投资项目。积极向上级争取资金,进一步加强对国家投资政策及投资重点进行研究与分析,做好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有针对性地争取上级支持。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以团队招商、专业招商、以商招商为主。要充分利用和发挥各种行之有效的招商方式和方法,努力提高招商引资的命中率和成功率。明确主攻方向,调整招商引资项目结构。要充分发挥我县资源优势和低成本优势,扎实推进大开放战略,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不断加强与南方发达地区的联系,加大力度,下狠功夫,积极创造条件引进资金和项目。重点引进发掘工业、农业、贸易、旅游等产业项目。重点引进一批产业关联度高、带动力强的工业项目;引进一批附加值高、产业链长的生态农业项目,积极引进一批劳动 9 密集型和高新技术项目,着力做大绥棱木材、建材、食品、旅游和工艺品五大产业。三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对拟上的重点项目,都要严格按要求进行规范操作,委托有资质的部门认真进行调研论证,编制项目申请报告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并聘请省内外知名专家进行评审,及时沟通各部门做好项目规划、土地预审及环保等方面的工作,确保项目的准确性和可行性。

3、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稳定,营造和谐的社会发展环境。

5.十二五规划 篇五

为实现我市“两年进前五,三年进百强”宏伟目标,依据我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基本原则,结合我区实际,制定凤凰城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一、“十二五”发展的基础与环境

(一)凤凰城区自然概况

凤凰城区位于凤城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区划位置是南以二道河为界,北至中兴村,东至新民村,西至二台村,辖区总面积74.9平方公里。总人口112,121人,其中农业人口16,728人,分布在8个自然村,51个村民组。全区现有山峦面积5,722亩,耕地面积11500亩,农业保护地面积1,200亩,农民人均耕地面积0.6亩。区机关设置31个站、办、所,现有机关干部87人。区下属17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办公人员100人。区属小学5所,现有在职教职工294人,学生3732人。区属医院1所,现有医护、行政人员118人。

(二)“十一五”计划执行情况回顾

“十一五”期间,区党委、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超常推进,必保落实”发展理念,依托区位优势,大力推行产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生产力布局,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跃上一个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2010年预计达9.4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平均增长11.2%,2010年人均 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1000元,居全市较高水平。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全口径财政收入2010年预计实现9400万元,年平均增长21%。“十一五”时期是我区建区以来各项事业发展成效最佳,经济实力增量最大,招商引资数量最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最快的时期。

“十一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特征是:

——农业综合开发和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农业总产值2010年预计达到12.6亿元,“十一五”年均递增12%。依靠科技力量,调整产业结构,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形成了蔬菜保护地生产4200亩,其中,黄瓜、鲜姜、花卉生产已形成我区农业的支柱产业。现代农业示范点取得实质性进展,有利地推动了我区农业的转型升级。

——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工业增势强劲。“十一五”期间,我区把大力发展工业作为“十一五”经济建设的主攻方向,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努力培植汽车配件、锅炉、农机具等加工制造业和教具设备重点产业,初步形成拥有规模效益的24家企业。全区工业总产值2010年预计达到12.6亿元,“十一五”年均递增12%。民营经济发展迅速,2010年民营工业产值已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100%,民营经济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招商引资实现突破性进展。先后引进了凤城市生辉预拌混凝土有限公司、凤城市同济农机制造有限公司、丹东华旭食品有限公司、春城汽车燃气安装有限公司等一批域外投资项目。全区现有投 2 资上百万元以上的企业135家。“十一五”期间,全区累计域外投资达10.37亿元,是2005年以前的3倍,招商引资达9.5亿元。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十一五”期间我区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稳步增长,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9642元,“十一五”年均增长11.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483元,“十一五”年均增长9.8%。伴随城乡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居民的生活质量有了很大改善。市场繁荣、商品充裕。

——科技、社会事业稳步发展。“十一五”期间,我区加大实施“科技提升工程”,科技贡献率由2005年的22.2%,上升到2010年34.5%。教育“两基”达标通过省市验收,被授予“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达标单位。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9%,小学毕业生升学率达100%。素质教育全面推开,校园建设管理日趋规范化,教育质量稳步上升。计生整体工作水平进步较大,计划生育率达到99.5%,荣获“辽宁省计划生育婚育新风进万家先进集体”。人口自然增长率由2005年的7.66‰下降到2010年6.38‰。积极推进卫生改制,加快卫生事业发展,已形成比较完善的医疗保健机构,“初级卫生保健工作”通过上级验收达标。群众文体活动蓬勃兴起。全区广播电视覆盖率100%,有线电视入户率达98%,进一步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环境保护日益受到重视,各种污染治理和整治取得一定成效。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的进步,城区及村容村貌有了显著改观。

(三)“十一五”面临的发展环境与挑战

21世纪初,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正确分析我 区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宏观环境、现实条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科学确立我区“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及其战略举措的基本依据。

1、国际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科技革命和信息化建设突飞猛进,产业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加快调整,国际金融市场和经济走势不确定因素增加。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将拓展我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空间,但同时随着市场的全面开放,使我区许多缺乏技术优势的企业和产品面临强大的竞争压力和生存压力。

2、我国经济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变时期。经济发展已从供给导向和资源制约为主转向需求导向和市场制约为主,经济体制已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客观上要求我们认真研究需求总量与结构方面的变化,提高供给的质量和水平,积极扩大国内、国外市场,尤其要利用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积极开拓国内市场。

3、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政策的激励效应。国家相继出台了对科技创新型企业、新型能源生产企业、装备制造业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汽车制造及配件生产企业的优惠扶持政策,为这些企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4、全市的旅游开发,为我区经济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遇。由于我区处于城市的中心地带,各项服务设施、场所齐全。更有条件参与全市旅游开发的分工协作,更有条件加快发展。

但是我区经济与社会发展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经济整体素质不高,结构性矛盾突出。农业基础仍然薄弱,产业化程度低;城市规模的扩大占用了部分农业资源,一产减量和二、三产增量机遇并存。产业结构层次低,主要产业,主导产品优势不明显,企业科技创新和开发能力不足。

——市场体系建设进展缓慢,特别是技术、资金诸要素市场落后于经济发展要求。

——财政仍是“吃饭型”,而且比较紧张。

——社会事业相对滞后于经济发展,总体投入不足,社会事业设施落后,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不适应。

——社会稳定任务加重,人民群众对收入分配、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社会治安的状况日益关注。

展望未来,我们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既有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也面临激烈的多元化竞争。必须树立忧患感、危机感、紧迫感和使命感,做出正确战略选择,把握机遇,增创优势,加快发展。

二、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构想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思路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以凤城市“两年进前五,三年进百强”规划为目标,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型城区出发,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落实政策,多种经营促增收;强化服务,外招内扩促发展;统筹兼顾,各项事业齐发展;维护稳定,促进和谐保平安的发展思路。以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发展,财政增收,事业发 展,社会和谐为主题,全力实施四项工程,建设五大基地,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全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二)指导原则

围绕新时期发展的奋斗目标,“十二五”期间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继续保持适当的经济增长速度,增强综合经济实力;

——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全面提升整体素质;

——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招商引资格局,在利用外资方面,坚持以优质服务吸引投资者;

——实施工业强区发展战略,全区工业企业增长再上新台阶;

——实施可持续科学发展战略,促进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加经济增长中的科技含量,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努力增加收入,优化美化生活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加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丰富城乡人民文化生活。

(三)发展目标

重点经济指标(2015年)规划如下:

1、地区总产值达144.6亿元,年均增长8 %;

2、企业总产值达59.2亿元,年均增长20%;

3、工业总产值达65亿元,年均增长20%;

4、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22.3亿元,年均增长8%;

5、全部工业增加值达13.4亿元,年均增长8%;

6、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0.83亿元,年均增长8%;

7、全口径财政收入2.34亿元,年均增长20 %;一般预算收入1.32亿元,年均增长20 %;

8、固定资产投资7.5亿元,年均增长34 %;

9、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3933元,年均增长8%;

10、农业总产值达到18.5亿元,年均增长8%;

——科技教育加快发展。2015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3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步伐加快,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8%以上。逐步实现免费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

——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提高。全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50 ‰以内,2015年年末总人口控制在11.8万人以内。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上级规定的指标范围内,——人民生活质量继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8%、6%左右。城乡医疗卫生服务设施进一步改善,文化、体育设施增加。价格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

三、发展方向和重点——全力实施四项工程建设五大基地

四项工程即发展工程、开发工程、改造工程、服务工程。加快凤凰城区综合加工工业区发展;开发建设城东工业园区;加快建设改造两个市场(翰墨大市场、东街市场),扶持城区商饮服务等行业蓬勃发展。

建设五大基地,即一是以西街村为主的鲜姜生产基地;二是以东街、城东、新民村为主的蔬菜食用菌生产基地;三是以中兴村为主 的柞蚕、绒山羊基地;四是以北山、新民村为主的黄牛饲养基地;五是以西街、东街村为主的花卉种植基地。

不断完善基础设施,科学调正好教育、医疗网点布局,并加强基础性建设,搞好小流域治理工程;河道改造工程;饮用水改造工程;村路改造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和农村信息化网络工程。

(一)加快凤凰城综合加工工业区发展建设步伐

进一步加大城区综合加工区建设改造力度,利用五年时间计划投资8.3亿元,重点建设项目有:一是以辽宁承业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辽宁金伟汽车电机电器制造有限公司、格汝特汽研配件有限公司等企业为主,带动工业区内56家汽车配件生产企业快速发展。到2015年,实现项目固定资产投资4.5亿元,涡轮增压器产量达到60万台;起动机40万台;汽车半轴700万根,全行业年产值达到65亿元,利税达到5.4亿元。二是以航宇、东北和普乐锅炉等企业为主,带动综合加工区内12家锅炉生产企业,以建设东北锅炉城为目标,加快发展。到2015年,完成项目固定资产投资2.3亿元,锅炉总产量达到5000万吨,全行业年产值达到8亿元,利税达到1.2亿元。三是以凤城市宏远农机制造有限公司、凤城市同济农机制造有限公司、凤城市恒大精密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定型农机产品为主,带动同行业12家企业快速发展。到2015年,完成项目固定资产投资3.5亿元,铡草机年产量达到20万台;玉米脱粒机5万台;电磨15万台;灭茬机12万台,全行业年产值达到4亿元,利税达到0.45亿元。

(二)加快两大市场即翰墨大市场和东街市场的建设改造步伐(1)翰墨大市场第三期改造工程,该项目的实施将建成丹东地区规模最大的综合性批发市场,对促进丹东地区商品及农副产品流通,繁荣地方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扩大社会就业都将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十二五”期间年计划投资7500万元,建成1.4万平方米的贸易大厅及1.2万平方米的露天批发市场,增设7,500个租位。项目建成后,年实现交易额3亿元,实现收入1,800万元,实现税金450万元,新增就业岗位7600人左右。

(2)东街市场改造主要是进一步完善市场布局及内部设施。“十二五”期间拟投资建设保温(恒温)仓库,吸引更多的商贩进场经营,扩大市场的辐射范围。

(三)开发建设城东工业园区

城东工业区在“七五”时期已形成一定规模,当时的市属企业化肥厂、造纸厂、老窑酒厂、锅炉厂已是凤城的骨干企业。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快速发展,据初步统计,目前已有年实现百万产值以上民营企业40余家,其中,辽宁承业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丹东华旭食品有限公司、丹东跃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都是年产值超过500万元的企业。随着凤华路的拓宽改造以及草河新桥的建成通车,为城东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提供了交通上的便利条件。根据凤城市“十一五”规划,已确立我区为城区综合加工区的地位。为了满足广大民营企业经营者和外来投资者在城东、新民一带建厂经营的迫切要求,也为了解决我区缺少工业用地这一制约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区党委政府在“十一五”期间向市政府以及土地、规划等部门提出扩大城东工业园区的要求。到2004年底,规划部门的勘测定界 工作已经结束,扩大城东工业园区的规划已初步确定。目前,园区内现存可利用土地1500多亩(原凤华路至旧草河桥的道路西侧,东至草河大坝,北至旧桥上1.5公里处的河滩地)在今后的五年内要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工作,使园区企业总数达到75户,比“十一五”期末增加25户。到2015年末,园区计划完成工业总产值22亿元,其中:培育实现工业总产值超亿元的企业5户,实现工业总产值5000万元的企业20户,实现工业总产值超3000万元以上的企业10户。五年内园区固定资产投入要达到15亿元,要突出引进大项目,壮大园区实力,其中2011年要引进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2个,3000万元以上的项目3个,2000万元以上项目4个,实现2015年园区内固定资产投入22亿元的目标。

(四)扶持城区内第三产业蓬勃发展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快速行进,凤城市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及市容、市貌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需求空间不断扩展,传统的餐饮服务业不断提高经营的品牌和档次,新兴的服务业在不断增加,如:电信网络、健身美容、超市商铺、办公用品、医药卫生等等。据来自工商部门的统计,我区范围内从事第三产业服务业户达到5700户,年营业额达到55亿元,到2015年第三产业服务业户将达到6500户,年营业额达到62亿元。我们将充分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履行社区、司法、综合治理等部门的职责,积极扶持、正确引导,力所能及的为他们创造方便条件。保障其合法、有序、健康发展。

(五)建设五大基地(1)以西街村为中心,建设东北三省最大的鲜姜生产基地。在不断巩固和扩大生产规模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种植技术,把传统生产方式与现代种植技术结合起来,提升鲜姜的品味和生产水平。成立鲜姜种植协会,统一购买种子,生产资料,制定销售价格,并逐步向北山、二台、东街、新民村扩散,到2015年达到2000亩,把“西街鲜姜”的品牌推向东北三省,真正形成以西街村为中心的鲜姜生产基地。

(2)以东街、城东、新民村为中心的蔬菜、食用菌生产基地。充分利用城区建设不断扩大,市民蔬菜供应需要近郊或其他镇区解决的有利条件,建立以东街、城东、新民村为中心的蔬菜食用菌生产基地,不断开发暖棚、冷硼蔬菜生产,在原有的西红柿,黄瓜等传统蔬菜基础上,突出特色品种,大力发展食用菌、山野菜等特色蔬菜,培育带动农产品加工企业,形成适应市场需求的优势产业和名优产品。力争2011年全区无公害蔬菜达到2500亩,到2015年突破5000亩特色蔬菜生产规模。

(3)建设以中兴村为主的柞蚕、绒山羊及北山、新民村的黄牛、生猪饲养基地。

依托国家“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和省畜牧业倍增计划”。积极发展节粮型、圈养型禽畜养殖,提高规模化,集约化饲养水平,改良禽畜品种,做大做强全区黄牛、生猪、柞蚕产业。重点抓好中兴村柞蚕放养,新民、北山村的黄牛、生猪饲养。加强中兴、新民、二台村榛子资源管理,提高丰产水平。力争到“十二五”规划期末,11 北山、新民村黄牛饲养达到1.2万头,生猪饲养达到2.3万头,形成产业优势。

(4)发展以西街、东街村为中心的花卉种植基地

继续推行企业+基地+农户的农业经济模式。在巩固和扩大全区特色花卉生产规模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西街、东街、花园村种植盆景等名优花卉,不断开发,引进新的花卉品种,使花卉向优势品种集中,种植向规模化经营集中,用工业化种植技术逐步取带传统种植方式,培育适应市场需求的优势产业和名优出口产品。到2015年实现600亩花卉及苗木生产基地的规模。

四、推进全区各项事业不断发展

(一)、科教兴区

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科技是根本,人才是关键,教育是基础。要立足当前,着眼未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把教育摆到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大力开发人力资源,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技进步。积极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生产力实现跨越式发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新体制和新机制,从体制上解决科技与经济相脱节的问题。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成果转化为核心,以各类科技人才的引进为动力,充分发挥我区对外开放的各种优势,吸收、引进和消化国内外先进技术,纵深推进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围绕产业结构升级优化为目标,突出重点,大力组织实施三大科技创新工程,即现代农业技术创新工程、工业技术创新工程、国民经济信息化工程。全面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和科技中介服务 机构,加大农科教、产学研的结合力度,推广运用适用技术,推进科技资源的优化组合和合理配置。到2015年,初步构筑科技创新体系框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35%以上。

加快发展教育事业。按照教育“三个面向”要求,以建设教育强区为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巩固提高“两基”教育成果,调整中、小学布局,改善办学条件。规范义务教育阶段的办学行为,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大力发展幼儿教育。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积极发展各类职业教育、现代远程教育、网上教育及其他继续教育,鼓励自学成才,逐步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实施教师资格制度,优化教师结构,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切实增加对教育的投入,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办学,继续实施“农民教育工程”为我区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吸纳、储备和开发潜在人才机制,做好引智工作。重点培养和引进一批我区经济发展急需的科技、金融、财会、外经贸、法律和现代管理的人才,加快造就一支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和企业家队伍。为各类人才特别是年轻优秀领导人才的成长、选拔和任用创造条件。完善对人才的激励机制和考核监督机制,为各类人才的创新、创业和发挥才能创造更为宽松的环境。加快建立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有效机制,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业的社会氛围。

(二)精神文明建设

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全面提高人民群众 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为我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坚持不懈地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的教育,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教育人民。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推进思想教育基地建设,加强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教育,特别是青少年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积极开展科普教育,加强科教基地建设,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方法,反对封建迷信。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创建活动,提倡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文明乡镇荣誉。深入开展双拥工作,重视民兵预备役建设,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国防意识。

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多出优秀作品和人才。积极开展群众性的文化活动,提高全社会的文化生活质量,促进文化事业发展。加强村文化室、图书室、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区机关老干部活动中心等设施的建设。不断完善城区多功能综合性的文化设施。规范文化市场管理,促进文化市场健康发展。(三)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

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发展经济的出发点和归宿。“十二五”期间要努力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的收入,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在改善居民物质生活的同时,丰富居民文化生活,美化城乡生产环境,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保障人民 安居乐业。

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努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培育和规范劳务中介组织与劳动力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职业培训,形成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进一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积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加大在职和再就业培训力度,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增强失业人员的就业和创业能力。理顺职工劳动关系,引导职工转变就业观念,实行鼓励自谋职业的优惠政策,促进多种形式再就业。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推行劳动预备制度,缓解就业压力。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依法做好扩大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完善失业保险工作。继续发展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等社会保障事业。加强和完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重视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强老年人服务设施建设,发展老龄事业。切实保障妇女、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支持残疾人事业的发展。进一步发展基本医疗、预防保健、卫生监督、义务教育、公共文化、公共安全等基本公共服务,为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创造条件。完善医疗服务、预防保健、卫生监督服务体系,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加强重点疾病的预防和控制。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加强和改善城乡特别是农村卫生服务设施建设,积极发展农村合作医疗,努力解决农民基本医疗问题。

(四)人口与资源及环境保护

实施可持续科学发展战略,促进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加强规划、综合协调,逐步形成以法律为基础,政府、企业 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可持续发展机制,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切实提高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控制人口增长和提高人口素质。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继续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努力提高人口素质。落实人口目标管理责任制,优化人口结构。普及优生优育科学知识,提高全民素质。大力推行计生利益导向机制,认真落实农村部分计生家庭奖扶政策,逐步转变群众的生育观念。到2015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50‰以内,人口出生率控制在5.52 ‰以内,计划生育率达98%以上,“十二五”期末总人口控制在10.8万人以内。

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积极推进资源利用方式的转变,走出一条资源节约型的经济发展新路子,建立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集中统一、精干高效、依法行政、具有权威的资源管理新体制。严格保护耕地,完善各类用地的管理制度,合理利用土地,鼓励节约挖潜,积极推进土地开发整理,盘活土地存量,实现全区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确保2015年全区农业保护地稳定在1500亩以上。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五、确保规划完成的措施

(一)统一思想认识

全区各级干部要充分认识制定全区“十二五”规划的重要意义,明确任务,树立改革和创新机制,转变观念,克服困难,团结一心,全身心投入到“十二五”规划的各项任务中去,为凤凰城区经济快速发展,农民增收奔小康做出贡献。

(二)深化体制改革 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归根到底要靠改革。要坚持把改革放在统揽全局的位置,大胆探索,勇于创新,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增创体制新优势,以改革促发展,以改革促开放,以改革求稳定。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要切实解决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和投融资的障碍,进一步放开非公有制经济的投资经营领域,营造各类所有制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的市场环境。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企业进行改革创新、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加快建立扶持企业发展的信用担保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各种所有制企业健康发展,形成各种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

(三)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开发工作力度

实现凤凰城区的“十二五”规划目标的关键在于千方百计地招商引资和项目开发工作上。要在全方位,全局性和全力以赴上下功夫,精心打造一批产品科技含量高,生产工艺新,产品附加值高的新项目。选择一批投资超千万的大项目,引进城东工业园区内,来巩固园区基础,扩大园区优势,推进园区整体发展。策划一批高起点、少投入、快产出、高效益的项目,引进到工业园区内,增强园区实力,壮大发展后劲,培育经济新亮点,增加财税收入,促进“十二五”规划任务的圆满完成。

(四)认真落实政策,促进农民增收

严格保护耕地,确保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用途不改变。做好农业发展的综合配套服务工作,搞好种养业良种推广,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动植物卫生防疫,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 17 市场信息,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等方面工作,促进农民增收,确保全区农业健康发展。

(五)全面做好稳定工作,为发展创造和谐的外部环境提供保障。

(六)制定奖罚措施,形成激励机制

全区要围绕“十二五”规划中的各项任务,分期制定各种奖罚措施,机关各站办、各村两委会对年内目标要进行分解量化到人头,同年度工资及奖金挂钩,重奖重罚,确实形成激励机制,推动“十二五”期间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

6.十二五规划 篇六

继续稳定和拓展外需,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推动外贸发展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提高转变、从成本优势向综合竞争优势转变。

十二五规划:优化对外贸易结构

第一节 培育出口竞争新优势

保持现有出口竞争优势,加快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新优势。提升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质量和档次,扩大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出口。完善政策措施,促进加工贸易从组装加工向研发、设计、核心元器件制造、物流等环节拓展,延长国内增值链条。完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政策和功能,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向海关特殊监管区域集中。鼓励企业建立国际营销网络,提高开拓国际市场能力。积极开拓新兴市场,推进出口市场多元化。

第二节 提升进口综合效应

优化进口结构,积极扩大先进技术、关键零部件、国内短缺资源和节能环保产品进口,适度扩大消费品进口,发挥进口对宏观经济平衡和结构调整的重要作用,优化贸易收支结构。发挥我国巨大市场规模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促进进口来源地多元化。完善重要农产品进出口调控机制,有效利用国际资源。

第三节 大力发展服务贸易

7.聚焦金改“十二五”规划 篇七

9月17日发布的《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回顾了“十一五”时期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取得的主要成就,分析了“十二五”时期金融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十二五”时期金融业发展和改革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政策着力点,并从改善金融调控、完善组织体系、建设金融市场、深化金融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维护金融稳定、加强基础设施等7方面明确了“十二五”时期金融业发展和改革的重点任务,同时提出了完善规划实施的保障机制。

加强和改善金融宏观调控——货币政策向价格型调控转变

《规划》提出,加强和改善金融宏观调控,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管理通胀预期和调整经济结构的关系,更好地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这意味着,金融宏观调控将在保持连续性、稳定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预见性、灵活性和有效性。

加强和改善金融宏观调控,适应了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从国际看,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金融发展模式均面临转型压力,货币、金融政策的国际协调难度增大。从国内看,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需要建立和完善能够有效调节国家开放经济的金融政策框架。同时,金融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的任务十分艰巨,对中小企业和“三农”等金融服务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完善金融宏观调控,既是对过去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对未来金融发展形势合理预判的需要。近几年来,央行货币政策在坚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管理通胀预期和调整经济结构关系的同时,努力实现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规划》提出,进一步完善货币政策决策机制,优化货币政策目标体系,关注更广泛意义的整体价格水平稳定。在继续关注货币供应量、新增贷款等传统中间目标的同时,发挥社会融资规模在货币政策制定中的参考作用。近年来,随着间接融资占比逐步下降,新增贷款已经不能全面反映社会融资状况,进而影响到货币政策操作的效果。2011年,央行提出“社会融资规模”概念,扩大了社会融资规模的统计范围,大大提升货币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在货币政策操作体系方面,《规划》提出,要完善市场化的间接调控机制,逐步增强利率、汇率等价格杠杆的作用,推进货币政策从以数量型调控为主向以价格型调控为主转型。近年来,央行不断丰富货币政策操作手段,包括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差别化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等交替使用。“十二五”时期,央行将根据经济金融形势,合理安排货币政策工具组合、期限结构和操作力度,将进一步增强货币调控的灵活性。

《规划》还提出,要进一步加强财政政策、金融监管政策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这也意味着政策职能定位将更加明确,财政部门与中央银行之间的合作机制将更加完善。

近年来,央行大力推动构建和完善逆周期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规划》提出,要借鉴国际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把货币信贷和流动性管理等总量调节与强化宏观审慎管理相结合,引导并激励金融机构稳健经营。同时,建立、完善逆周期缓冲资本和前瞻性拨备制度,建立和完善宏观审慎政策与微观审慎监管协调配合、相互补充的体制机制。另外,要研究制定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评估方法,构建层次清晰的系统性风险处置机制和清算安排。

构建现代银行业体系——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十一五”期间,我国银行业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综合实力显著提升。2010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达到94.26万亿元,比2005年末增长152%,平均资本充足率为12.2%,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达到217.7%,整体实力显著增强。

在这种背景下,《规划》对我国银行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目标和重点任务:“十二五”期间,我国将构建功能健全、服务高效、竞争有序、效益良好、安全稳健的现代银行业体系;大力推进政策性银行、大型商业银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地方中小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等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分层配置、科学合理布局,加快建设和完善社区金融服务组织体系,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加强以资本约束和风险管理为核心的银行业内控机制建设,提高银行业经营管理水平。

在银行业整体水平提升的同时,形成政策性银行与商业银行分工合理、相互补充、良性发展的格局,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提供与实体经济发展相匹配的金融服务,提高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

对于我国当前的金融服务薄弱环节——“三农”与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方面,《规划》鼓励中小商业银行选择合理的市场定位,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竞争能力。加快社区金融服务组织体系建设,促进地方中小商业银行更加专注于社区居民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同时,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发挥支农主力军作用,培育发展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规范发展农村信用合作组织,促进县域金融机构适度竞争。

对于银行业改革深化的任务,《规划》提出要继续深化大型金融机构改革,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厘清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管层的职责边界,形成有效的决策、执行、制衡机制。推进金融机构股权多元化,研究国家对国有控股金融机构的合理持股比例,完善国有金融资产管理体制。建立有效的选人用人机制、健全科学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

对于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要求,《规划》明确了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银行的改制和增资扩股。支持民间资本参与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小额贷款公司。

由于在“十二五”期间,我国银行业面临实施新监管标准的要求,《规划》提出银行业监管机构要积极稳妥推动实施新监管标准,不断优化监管工具和指标体系,切实提升银行业风险识别、计量、评价、监测、控制和预警能力。坚持动态资本充足率要求,有效控制杠杆化水平,强化贷款拨备率和拨备覆盖率监管要求,不断改进和加强流动性风险监管。

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股债并重提高直接融资占比

股权分置改革顺利完成、股票发行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证券机构综合治理全面完成并转入常规……“十一五”期间,通过不断的市场化改革,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稳健发展。截至“十一五”末,沪深两市上市公司已达2063家,总市值26.54万亿元,分别较2005年末增长50%和719%;证券业机构总资产达2.05万亿元,比2005年末增长583%。

《规划》规定,到“十二五”期末,我国非金融业企业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规模比重将提高至15%以上。资本市场是直接融资的重要渠道,进一步完善不同层次市场间转板机制和退出机制、深化新股发行改革、完善再融资制度和投资者回报机制、积极发展债券市场等措施的陆续推出,也意味着“十二五”期间我国资本市场改革将进一步向纵深推进。

为进一步提升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规划》明确提出了“十二五”期间资本市场发展的主要目标:市场化水平显著提升,多层次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从资本市场各个子市场来看,股票市场将成为未来改革发展的重中之重。《规划》规定,“十二五”期间,将规范发展主板和中小板市场,推进创业板市场建设,支持创新型经济发展;扩大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试点,加快建设覆盖全国的统一监管的场外交易市场;探索建立国际板市场;完善不同层次市场间的转板机制和市场退出机制,逐步建立各层次市场间的有机联系,形成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

除此之外,《规划》同时提出,将继续深化股票发行制度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弱化行政审批,提高发行定价的合理性;探索建立优先股制度;健全退市制度,坚持优胜劣汰,促进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协调健康发展;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再融资制度和投资者回报机制,引导和鼓励上市公司增加现金分红。

作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债券市场、期货和金融衍生品市场也将是“十二五”期间资本市场建设的重点。《规划》明确提出了“积极发展债券市场”的多项措施,比如完善债券发行管理体制、稳步扩大债券市场规模、加强债券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等。在期货和金融衍生品市场方面,则明确要求推动期货市场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积极稳妥地推进金融衍生品市场制度创新和产品创新,加强机构投资者队伍建设等。

优化布局构建现代金融组织体系,离不开证券业的规范发展。为此,《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将积极支持证券公司做优做强,支持期货公司通过兼并重组、增资扩股等方式,进一步壮大规模和实力,同时大力发展资产管理机构,壮大多元化机构投资者队伍。通过大力完善证券期货经营机构、服务机构和资产管理机构的治理结构与内控机制,不仅有利于鼓励组织创新、业务创新和产品创新,也有利于不断提升证券业机构的规范发展能力和专业服务水平。

加快现代保险业发展——建立差异化竞争格局

“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市场需求,初步建成市场体系完善、服务领域广泛、经营诚信规范、风险防范有效、综合竞争力较强的现代保险业,实现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的统一。”这是保险业“十二五”期间发展和改革的目标。不仅如此,《规划》还为建立现代保险业勾勒出了推进的路径。

首先是要建立有现代结构的组织体系,即形成市场主体多元、竞争有序、充满活力的市场格局。包括推动保险集团公司进一步完善内部治理,加强资源整合,依托保险主业,促进业务协同,提高运营透明度;鼓励发展养老、健康、汽车和农业等专业保险公司,探索发展信用保险专业机构,初步形成专业性保险公司差异化竞争优势;支持中小保险公司创新发展,形成各有优势、各具特色的经营模式。

目前,我国保险市场上已有超过150家保险机构和保险资产管理机构,并已形成10家大型保险集团控股公司,专业保险公司的数量和涉足领域也在增加。但总体来看,保险机构的经营方式和发展模式仍趋于同质化,创新力度不够。《规划》特别将建立差异化竞争格局作为“十二五”保险市场发展的重要内容,意义非常重要。可以预见,下一步在多样化和多层次竞争格局的构建中,保险市场的空间和潜力将被进一步挖掘。

其次是明确支持有条件的国有资本、民间资本和境外资本投资保险业,为资金进入保险业铺平道路。目前,我国正处于由保险大国向保险强国转变的关键时期,能吸纳更多的资金进入保险业,必将提升保险业实力,继而提升保险业为社会经济服务的能量。

在开通业外资金投资渠道的同时,《规划》也为保险机构的投资打开了更大的空间。包括支持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和未上市企业股权;支持保险资金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拓宽投资渠道,依规投资保险类企业、非保险类金融企业和与保险业务相关的养老、医疗、汽车服务等企业股权,支持符合条件的保险公司规范上市等。

第三是强调保险业要在拉动内需中发展自身。《规划》提出要积极培育保险市场,更好地发挥保险服务功能,不断丰富保险产品,拓宽保险服务领域;大力发展个人寿险、健康保险、养老保险、企业年金业务,以及与住房、汽车消费有关的保险业务,搞好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试点;逐步建立国家政策支持的巨灾保险体系,完善巨灾风险分散转移和补偿机制。

近年来,保险开始越来越深入地影响百姓的生活,特别是社会关注的个税递延养老保险和巨灾保险。《规划》显然是将保险业的“十二五”发展更紧密地结合进拉动内需的大格局中,为保险业下一步发展找到了更精准的定位。

改进外汇储备经营管理——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

“十一五”期间,面对国际收支持续较大顺差,我国外汇管理工作从重点管外汇流出转为流出、流入均衡管理。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针对跨境资金流向复杂、市场主体便利化需求不断增多的现实,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我国外汇管理的理念和方式有了很大转变,通过简化审批流程、减少审批事项,强化事后监测分析和管理,实现了贸易投资便利化和审慎监管的有机统一。

通过推进服务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十一五”期间,国家外汇管理局进一步取消了行政审核、下放了审核权限,简化了服务贸易售付汇审核凭证和手续,为产业结构优化、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

截至2012年6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3.24万亿美元,10年间我国外汇储备增长超过10倍。总体来看,“十二五”期间,外汇管理改革依然面临严峻挑战。例如,外汇持续净流入的压力依然较大、大规模外汇储备经营管理体制还需进一步完善。

面对挑战,《规划》明确提出,以直接投资便利化为出发点,实现直接投资基本可兑换。在外汇储备经营方面,《规划》也提出,积极探索和拓展外汇储备多层次使用渠道和方式,完善外汇储备经营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深入研究和评估外汇储备经营的风险承受力,在审慎评估的基础上稳步推进多元化投资,优化货币资产配置,提高投资收益,实现外汇储备安全、流动和保值增值的目标。

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易纲此前曾表示,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十二五”期间,外汇管理工作应当重点把握以下几个环节:一是坚持把防范跨境资金流动冲击作为做好外汇管理工作的着力点。二是坚持把推进重点领域改革作为做好外汇管理工作的关键点。三是坚持把服务和管理并重作为做好外汇管理工作的落脚点。四是坚持把加强监管协调作为做好外汇管理工作的支撑点。

此外,在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方面,随着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投资总规模不断扩大,国家外汇管理局在严格把握贸易投资真实性,坚决打击违规资金跨境流动的同时,将不断简化外汇业务办理手续和流程,把积极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为企业和个人营造宽松便利的用汇环境。

“十二五”开局以来,云南金融业沿着“十一五”金融规划路径继续前行,同时金融业也热烈期盼着“十二五”金融规划尽早出台,这个愿望在9月17日得以落实,且较“十一五”金融规划的出台早了半年,由此为全省金融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当然,在两个五年规划的衔接之际,全省金融业健康、稳步发展的势头丝毫没有减弱,且云南特色愈发鲜明。

云南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平稳快速发展

在《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第六章第二节中,要求逐步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云南省处于中国-东南亚两大区域经济往来的交汇地带,随着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云南成为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云南省政府提出将用10~15年的时间将昆明建成金融机构集聚、产业发展与金融资源配置高效的区域性金融中心和人民币跨境结算中心。

2010年7月27日,云南启动跨境人民币结算试点,正式开始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以来,全省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平稳、快速发展。一是结算量较快增长,占同期全省贸易额的比例稳步提高。自试点开始至今年7月末,全省银行累计办理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539.23亿元,全年跨境人民币结算额229.86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80%,其中货物贸易122.57亿元;服务贸易和其它经常项目18.81亿元;资本项下88.48亿元。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额占同期贸易进出口总额的20.1%,较去年的15%提高5个百分点,远高于7.6%的全国平均水平。

二是人民币结算地域范围不断扩大,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向纵深发展。从结算的地域范围来看,与云南省开展跨境人民币结算的国家和地区从2010年的9个发展到目前的41个;结算量占比较高的结算对手国从试点初期主要分布在亚洲到现在新增了许多欧美发达国家,且对后者的结算量比重也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

三是跨境人民币结算品种日益丰富,银行清算体系基本建立。跨境人民币结算领域在试点初期主要在货物和服务贸易结算的基础上,新增加了境外直接投资、外商直接投资、贸易融资、项目融资等跨境人民币结算品种,业务种类得到进一步拓展;全省通过代理行清算、港澳清算行和非居民人民币账户(NRA)结算等清算模式,建立起了点对点,较为便捷的跨境人民币清算体系,有效助推了辖区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的正常开展。截至7月末,在云南省金融机构开立的同业往来账户从2010年末的17个增至26个。同样,NRA账户户数也从2010年末的272个增至650个,账户余额从1.06亿元增至2.52亿元。

四是云南区位优势日益彰显,与周边国家的本币结算稳步推进。人行昆明中支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央行的交流和磋商,支持和协调商业银行业务的对外开拓,在大量调研工作的基础上,促成了中老央行在昆进行本币结算会谈,为中老两国央行正式修订和完善双边合作协议、推进双边本币结算打下了基础。2011年6月9日,富滇银行在全国首次推出人民币对老挝基普的柜台挂牌,迈出了中老双边本币结算史上重要的一步。2011年12月19日,在全省6家银行开展人民币对泰铢柜台挂牌交易的基础上,依托全国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平台,实现了人民币对泰铢区域交易正式在昆明启动,首创了人民币对非主要国际储备货币在银行间市场区域交易的全新模式。2012年1~7月,人民币对泰铢银行间市场累计交易399笔,金额达17.33亿元人民币。今年6月,在昆明成功组织了“中泰双边本币结算会谈”,加大了人民币跨境结算政策的对外宣传,完善了中泰央行双边磋商交流机制,进一步推动了双边本币结算。

金融大力服务“三农”

2011年以来,人行昆明中支针对云南“边疆、贫困、山区、民族”的实际,在全国首创了金融服务“三农”的“一创两建”工作,全省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农村支付环境和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成效显著。结合推进“三农”金融服务改革创新试点,探索县域金融发展新模式,鼓励各州(市)、县(市)成立金融办,特别是在试点县的乡镇一级成立金融服务站,村级聘用金融联络员,有效填补、协调地方金融管理。借鉴发达地区县域金融发展经验,推动农村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房屋所有权等抵押质押贷款改革试点工作。截至2011年末,全省涉农贷款余额接近4200亿元,较年初新增730亿元。

一是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取得突破。“贷免扶补”贷款业务较快发展,林权抵押贷款余额继续保持全国第一,农户联保贷款、涉农小企业联保贷款以及农户住房、宅基地使用权质押贷款等服务“三农”的信贷创新产品有效开展。

二是农村支付环境建设成效显著。2011年末,全省农村地区银行类金融机构网点接入行内系统2926个,接入现代化支付系统1886个,覆盖面分别达到93%和59.79%;全省已建立32条刷卡无障碍示范街以及7个刷卡无障碍示范景区;全省农村地区人均持卡量增加到0.63张,较2008年末增长61.53%。积极推进了非现金支付工具在烟草、旅游、花卉、茶叶、药材等特色行业及专业市场的应用,全面推广云南省“农产品收购电子支付项目”,受益农户达198万户。在全国率先推出“惠农支付服务”业务,使村民足不出村就能办理小额取款、转账、缴费及消费等业务,2011年末,全省共建成开通759个“惠农支付服务业务点”,惠及云南省39个县的301个乡743个行政村,全年惠农支付服务业务交易26.8万笔,金额6755万元。

三是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全面启动。2011年末,全省农村信用社已为698万户农户建立了纸质信用信息档案,占全省农户总数的73%,评定信用农户415.96万户、信用村2586个、信用乡镇59个。人行昆明中支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推出的农户信用信息管理系统已在部分试点地区上线,通过上线全省农户信用信息管理系统,为农户建立电子信用档案,逐步实现州县两级农村金融机构农户信用信息共享。

云南省农信社:上半年特色农业贷款余额近15亿

作为支持“三农”的金融主力军,云南省农村信用社把服务“三农”作为立社之本,不断创新支农服务方式,改善支农服务质量。

截至2012年6月末,云南省农村信用社特色农业贷款余额14.84亿元,贷款户数28465户,上半年累计发放金额82702万元,累计发放户数13877户。云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提出,要进一步优化农信社扶持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企业的政策措施。重点研究和优化农信社信贷资金与财政资金联动的政策措施,特别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十二五”期间重点扶持的畜牧、果蔬、茶叶、薯类、生物制药、蔗糖、花卉、木本油料、橡胶、林产业、咖啡、桑蚕等12类特色优势产业的金融服务措施,针对性地制定对辐射带动能力强、符合产业发展规划和具有发展潜力的特色优势产业的扶持措施,形成扶优扶强一个企业,带动一片产业,影响带动一批的良好效应,使之逐渐成为云南省推动农业产业化的主要载体。

据省联社负责人介绍,围绕“十二五”期间重点扶持的12类特色优势产业,省农信社采用一系列特色信贷产品,支持建成优势农产品出口基地、农业产品加工企业的原料基地和名牌农产品生产基地。并加大信贷投入,重点用于支持企业以及其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其它成长性较好的涉农企业在农副产品收储、加工、销售以及技术研发、基地建设等方面的资金需求。同时,加大对各级涉农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企业的金融支持,有针对性地支持一批重点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充分发挥其带动示范作用,带动我省农业产业化发展壮大。

省联社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农信社将继续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特色农产品的信贷资金支持,并创新担保方式,拓宽保证担保融资渠道,解决贷款担保难的问题。另外,还将围绕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做好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的其它综合金融服务工作。如提供方便快捷的开户、现金、转帐、汇兑等结算业务服务,加强代收代付、代理配送、代理保险等业务,尝试担保类、承诺类和委托贷款等中间业务。

农行云南省分行新增贷款八成服务“三农”

2012年以来,农行云南省分行围绕地方经济发展重点,积极支持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以加大对“三农”和县域的有效信贷投放为重点,促进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截至6月底,该行“三农”贷款余额1013.36亿元,累计发放“三农”贷款351.29亿元,比年初增加74.74亿元,占全行各项贷款增量84.55%。

2012年年初的旱灾,使云南的畜牧、果蔬、茶叶、薯类、蔗糖、花卉等12类特色优势产业受到严重损害。农行云南省分行把做好春耕备耕和抗旱救灾金融服务作为服务“三农”的中心,及时准确掌握春耕备耕和农业生产的金融需求,深入涉农企业及时了解金融需求,全方位支持企业、农户春耕备耕。上半年,农行云南省分行依托地区资源优势,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季节性收购贷款、化肥淡季储备贷款和农业产业化集群客户融信保业务等金融产品,不断扩大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服务覆盖面。截至6月底,全行累计发放农业产业化贷款33.42亿元,贷款余额70.66亿元,比年初增加2.76亿元,已覆盖全省380户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53.68%。

2012年云南省将建20多家村镇银行

截至2011年年底,云南省村镇银行一共有10家,远远低于全国省市区平均有40家左右的水平。2012年7月26日,一家由上海农商银行控股的村镇银行在嵩明县成立。新建成的嵩明沪农商村镇银行,注册资本5000万元,由上海农商银行控股,这是上海农商银行在云南省建成的第一家村镇银行,下半年还将陆续建成9家。云南省政府金融办主任刘光溪说,今年下半年,除了上海农商银行外,重庆农商银行、交通银行、中国银行、民生银行等多家银行,也将建10家左右的村镇银行。刘光溪还表示,村镇银行是一种新型的地方农村金融机构,单是从银行业务上来说,与国有商业银行区别不大。但是村镇银行一般建在城镇上,贴近三农、服务三农。村镇银行在相同条件下,政策会偏向农民,给予农民贷款倾斜,并提供理财服务,帮助农民致富,同时和大的商业银行相比,小型的村镇银行操作更加灵活、存贷款效率更高,比如,村镇银行的贷款门槛相对要低,贷款审批的时间一般在7天左右,相比大的商业银行,能缩短一周的时间。

加大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力度

中小企业是推动地方经济持续稳定增长,解决就业和提供财政收入的重要力量。中小微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一直是政府关注的焦点。当前,全省中小企业发展水平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不少差距,面临不少困难。为此,云南省政府积极创新财政投入机制,支持中小企业融资,通过投入方式的转变,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为中小企业融资增信,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放大、撬动作用,鼓励和引导银行信贷等资金流向工业、非公企业、节能减排、新兴产业、科技和劳动密集型企业等实体经济项目,促进企业加大固定资产投资,促进中小企业加快发展。

云南出台新规指导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2012年,云南省高度重视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4月11日,省长李纪恒主持召开省政府第75次常务会。会议强调,民营经济是推动云南省发展的重要力量,而资金短缺是制约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强化金融对民营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十分重要和必要。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非公经济、中小企业、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决策部署,坚持“非禁即入”和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原则,以扩大民营经济规模、促进全省产业转型升级为目标,以增投资兴产业、大力发展实体经济为重点,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加大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创业成长力度,不断扩大民营企业融资渠道和规模,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优化金融环境,实现民营经济与金融业互促发展、互利共赢。

6月18日,云南省政府召开了云南金融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政策宣传推进会。会议强调,“十二五”期间,云南将采取六大举措加大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力度。六大举措包括:完善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财政与金融联动机制;建立鼓励创业富民的长效机制;创新信贷服务方式;提高担保服务能力;创新监管服务机制;鼓励支持中小企业“走出去”。

8月14日,云南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对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进行了重点指导,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加大信贷支持;二是改善金融服务;三是拓宽融资渠道;四是完善信用担保体系。

中小微企业发展获金融动力

2012年,无论是在滇的政策性银行还是商业银行都积极转变发展方式,坚持差异化的经营策略,纷纷成立专营机构,大力推进面向中小微企业信贷的战略转型。不断加快对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创新,持续加大信贷支持力度,为中小微企业克服融资困难、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大的金融动力。

2012年,云南省各级人民银行多措并举,综合运用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加强信贷政策指导,强化与地方政府部门的沟通协调,积极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支持,金融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力度持续加大。截至2012年4月末,全省中小微企业贷款余额4544.19亿元,同比增长16.76%,高于全省各项贷款增速2.68个百分点;中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占全省各项贷款的比重为35.5%,同比提高了0.9个百分点。其中,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为2155.25亿元,同比增长16.11%,较年初增加92.08亿元。

工行云南省分行建立了涵盖省分行、二级分行、支行的中小微企业金融业务专营机构,形成“小企业金融业务中心+小企业专营支行+小企业金融业务分中心+小企业金融业务网点”的网络服务平台;农行云南省分行在省内设立了10家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通过打造专业化的小企业金融服务团队,为县域小微企业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交行云南省分行、中信银行昆明分行、富滇银行分别成立了服务小企业的特色支行、专业支行或专营中心,专门为成长性较好的高新科技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民生银行昆明分行成立了中小企业“千户百亿”和小微企业“万户百亿工程”领导小组及业务发展执行小组,通过建立分行领导挂钩推动工作责任制度、综合营销团队考核制度、评审前置及联动工作机制等7大措施积极推动中小微企业融资业务发展。

同时,各银行业金融机构根据中小微企业客户的不同类型和特点,积极改进服务方式,创新融资产品,量身定做“特色套餐”,为中小微企业客户提供多样化、综合化的金融服务。建行云南省分行开发了“成长之路”、“速贷通”、“小贷通”及“信用贷”4个小企业信贷产品系列,并在担保抵押方式上进行了创新,拓宽了担保范畴,切实解决小微企业担保抵押不足的问题;富滇银行研发了“富业百分百”、“承租权质押贷款”、“供应链融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及下岗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医融通”5个小企业融资产品,在稳定支持4万余人就业的基础上,又成功解决了3700多位下岗职工、高校毕业生及农民工的就业问题。抵押担保问题是制约和限制中小微企业融资的瓶颈之一。为此,各银行机构纷纷借助外力,探索新的合作途径,整合各种有效资源为中小微企业服务。国开行云南省分行与省金融办签订了《小额贷款公司金融合作协议》,与10家小额贷款公司开展转贷款合作,并将继续发挥开发性金融作用,全年计划至少发放28亿元支持云南中小微企业发展,进一步缓解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题。

同时,各银行机构针对中小微企业的特点,进一步规范业务流程,完善评级、授信管理办法,调整信贷业务审批权限,简化审批环节,缩短审批链条,以满足中小微企业客户短平急的资金需求。农发行省分行将小微企业贷款的审批权限下放至各州(市)分行,简化了流程,缩短了办贷时间。此外,各银行机构还进一步规范了对小微企业贷款的收费管理,逐步取消了小微企业贷款承诺费和资金管理费,对财务顾问费、咨询费等其他收费也相应作了限制,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

绿色信贷助推经济全面可持续发展

自2007年实施绿色信贷政策以来,云南银行业绿色信贷份额不断提高,银行贷款结构持续优化。虽然云南地处边疆,经济处于欠发达境地,但是截至今年3月末,云南银行业支持工业领域节能减排主要行业的贷款余额已经达到了2480.2亿元,比年初增加了140.9亿元,增长6.02%。其中节能减排推行的绿色信贷支持类的贷款余额,也达到了2416.21亿元,占全部节能减排行业贷款的97.42%,比年初增长了6.4%。而今年9月17日发布的《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第二章第三节规定:“加大对节能环保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科技自主创新等领域的金融支持……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支持低碳经济发展。”云南银行业始终没有放缓绿色信贷推动云南经济发展的步伐。在今年2月24日银监会下发《绿色信贷指引》后,各银行纷纷在绿色信贷上“加码”。

第一,大力支持新能源项目及节能环保工程。其中,中行云南省分行2010年末节能减排贷款余额超过333亿元,2011年末超过360亿元,较2010年增长8.63%。2012年3月末约380亿元,较年初增长4.66%。建设银行云南省分行共计投放395.45亿元。农行云南省分行累计向213家企业授信361.38亿元,支持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发电项目。大理州银行业金融机构与风电企业累计签订贷款合同项目额度28.25亿元,到2011年末,合计对8个项目发放了13.86亿元的贷款,支持了风力资源开发的利用。

第二,积极支持滇池综合治理等生态保护重点工程。“十一五”期间,特别是近两年来,全省银行业支持滇池综合治理的信贷投放总额达到了114亿元。仅富滇银行就累计投入信贷资金27.82亿元,支持了滇池水环境的治理。

第三,积极支持林业、水利等民生工程。截至2012年3月末,全省银行业林权抵押贷款余额已经达到了83.52亿元,比年初增加9.41亿元,增长12.7%,在全国省市区中排行靠前。同时,在云南遭遇连续三年特大干旱的灾情下,银行业着力发挥了“及时雨”的作用,截至3月末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贷款余额达233.75亿元,比年初新增了9.27亿元。

第四,有序退出,做到有扶有控、有进有退。有序退出“两高”及落后产能行业。截至今年3月末,节能减排主要行业中的限制类贷款余额比年初净减少了4.14亿元,降幅6.29%;淘汰类贷款减少2337万元,降幅为9.36%,两项合计共压缩了4.38亿元。涉及煤炭、钢铁、建材、火电、造纸、化工等6个行业,其中,对退出最多的前三大行业煤焦炭、钢铁、建材行业分别压缩了28271万元、25133万元、13458万元。

在绿色信贷的有力支持下,云南绿色经济发展成效明显:2011年全省单位GDP能耗下降了3.2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转换效率为71%,比上年又增加了一个百分点;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6.6%,重点能耗企业64种单位产品能耗中,比上年下降的有42种,下降面达65.6%。

工行云南省分行绿色信贷促洱海呈现新貌

2007年,工商银行云南省分行在国内同业中率先实行“绿色信贷”政策,把推进绿色信贷作为该行长期坚持的重要战略之一,并按照有利于促进生态保护、有利于预防和控制污染等的信贷基本原则,主动引领信贷资金流向绿色经济领域,收到了明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一方面,加大对节能环保重大项目和重点行业的倾斜支持力度。积极介入支持风电等新型可再生能源发展,向大理洱源罗平山风电场项目发放项目融资贷款4.4亿元,向梨园水电站、龙源电力大路湾风电、大唐朗目山风电等项目出具了177亿元有条件贷款承诺函,向石林云电投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投资新建的66兆瓦并网光伏电站试验示范项目意向提供8亿元项目贷款;先后投放2亿贷款支持了大理湖滨带生态修复建设工程、洱海流域村落面源污染治理工程等高原湖泊保护项目。另一方面,及时彻底退出技术装备落后和高环保风险的企业。对资源环境负面影响较大、缺乏发展前景的企业以及被国家有关部门列入落后生产能力名单的企业(或项目),坚决收回贷款。2011年8月,在相关媒体披露了云南曲靖铬渣倾倒致污事件后,该行高度重视,立即对该事件涉及企业进行了现场调查和深入了解,及时调整涉及企业的环保分类标准,对信贷资产进行有效监控。

为切除洱海污染源,该行为“洱海流域村落面源污染治理工程”建设项目发放贷款7000万元,积极支持洱海污染治理。近年来,由于洱海周边的过度开发、人口增长和生产发展过度,洱海周边村落大量污水未进行及时处理和收集就直接流入洱海,造成洱海水质逐步进入富营养化转型期。2009年,大理州决定启动“洱海流域村落面源污染治理工程”建设,项目总投资10140.2万元,而工行省分行就向该项目发放了7000万元的贷款额度。目前,该项目共建成农户庭院污水处理设施9811座,村落污水处理系统27个,太阳能中温沼气站6座,垃圾处置设施9座,接触氧化二级处理设施4座,污水处理厂1座。该建设工程实施后,洱海周边村落卫生状况已经得到全面改善,呈现出整齐、干净的面貌,有效改善了洱海水质及其流域大大小小的河流与湖泊的水环境。该工程的实施促进了周边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增加了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

8.视听产业“十二五”规划发布 篇八

“十二五”规划提振行业信心

《规划》指出,未来5年,我国要力争在“十二五”末成为全球最大的数字电视整机和关键件开发、生产基地,主要产品产量和质量水平位居世界前列。到2015年,以数字电视和数字家庭为主的视听产业销售产值比2010年翻番,达到2万亿元,出口额达到1000亿美元,工业增加值率达到25%。同时,优化产业结构,平板电视(LCD)占彩电产量的比重达到95%以上。据了解,截至2010年底,这一比重为79%。

对此,西南证券家电行业研究员李辉认为,《规划》从政策上明确了黑电子行业的结构调整优化,能引导行业良性发展和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高端产品占比将不断提升,从而提振毛利率。

或许是受到《规划》出台的刺激,2月27日,金融行业A股市场黑电板块整体爆发,除TCL集团停牌之外,交易中的四川长虹、海信电器、深圳康佳纷纷上涨,其中,四川长虹和海信电器双双涨停,在港交所上市的彩电企业创维数码收盘时也上涨3.9%。此外,拥有LED业务的小家电生产企业德豪润达也以涨停收盘。

值得注意的是,《规划》中提到,在规划期内,要推动建成5~10个应用特色鲜明、持续创新能力强、引领带动作用显著的国家级数字家庭应用示范产业基地,培育2~3个具有国际竞争力、年销售收入突破千亿元的领军企业,为做大做强信息产业提供有力支撑。那么这2~3个年收入突破千亿的领军企业会是谁呢?

彩电企业任重道远

根据市场调研机构Display Search发布的调查,三星电子2010年电视机的销售额高达259亿6900万美元(约合30万亿韩元),居世界首位。排名第二的是LG电子,销售额为166亿1300万美元。目前虽然海尔、海信、长虹、TCL、创维、康佳等企业年营业收入超过百亿元,按照美元与人民币汇率,国内企业与国际巨头仍存在较大差距。

某视听产业业内人士认为,国内视听产业中,彩电行业较有希望产生年销收入突破千亿元并实现国际竞争力的企业。不过要成为其中之一,国产彩电企业仍有许多工作要做。

首先,企业需要有全球化战略。国内彩电企业要从原来的产品出口完成向品牌出口的过渡。在国内企业中,像联想、华为等都是国际化探索较为成功的,他们的经验和模式值得彩电企业学习借鉴。另外,最近一些日系企业逐步淡出彩电制造业,也给国内企业的国际化之路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市场空间。

其次,要掌握核心显示技术及面板资源。液晶模组占了平板电视制造成本的60%到70%,显示技术的更新换代也往往会导致彩电行业的洗牌。因此,彩电企业要做成世界级规模,离不开稳定的面板供应,更离不开显示技术保持全球领先的优势。

再次,要掌握智能电视技术标准。随着电视机产品逐步IT化和智能化,企業已经进入以专利和标准为核心的技术竞争时代。企业不仅需要大量的研发投入以保持技术领先,同时也需要拥有一定的市场规模和行业影响力,才能把自身的技术转变为行业标准,才能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以支撑生态系统的运转。目前,国内彩电企业规模不大的情况下,企业间形成合作,联手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电视标准,更符合长远发展利益。

上一篇:大数据讲座总结下一篇:协会联谊活动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