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科学活动:亮亮的眼睛

2024-10-23

小班科学活动:亮亮的眼睛(通用17篇)

1.小班科学活动:亮亮的眼睛 篇一

小班健康活动:大大的眼睛

卢家巷幼儿园 张敏

2014-11-1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眼睛的结构,知道眼睛的功能。2.通过看眼睛、说眼睛,增进互相了解和交流。3.意识到保护眼睛的重要性,萌发保护眼睛的意识。

活动重点:引导幼儿初步了解眼睛的功能,知道保护眼睛的方法。

活动难点:让幼儿意识到保护眼睛的重要性、让孩子学会爱护自己的眼睛。活动准备:

物质材料准备:万花同、望远镜、图书、图片若干张。活动过程:

一、猜谜导入,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 谜语:上边毛、下边毛中间有颗黑葡萄。

二、相互观察小朋友的眼睛,认识眼睛的外观结构

1.眼睑:它分上眼睑和下眼睑,找一找我们的眼睑再哪里?摸一摸我们的眼睑还会眨呢,我们平时说的眼皮就是眼睑。

2.眼睫毛:眼睑上长着一些小细毛,有的黑黑的、长长的,有的短一些,你可以摸一摸自己的眼睫毛在哪里。

3.眼球:眼睛里还有什么呢?在里面还有一个眼球,请小朋友告诉老师眼球是什么形状的,并请小朋友转一转自己的眼球,让幼儿知道我们只有两只眼睛,一只左眼一只右眼,眼球会转。

三、了解眼睛的功能

1.请小朋友闭好眼睛,可不能睁开呀。老师手拿一本图书,请小朋友们看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看见了吗?为什么。

2.现在赶快睁开眼睛来看看老师手拿的是什么?看见了吗?为什么? 3.请小朋友自由选择一种,老师准备好的万花筒、望远镜,图书等物品看一看、玩一玩。小结:眼睛闭上后看不见任何东西,眼睛睁开,眼球转一转,看清楚所有东西,我们的生活、学习、劳动处处离不开眼睛。

四、保护好眼睛。

1.眼睛很重要,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它们呢?为什么有的人带眼镜或眼睛生病呢? 2.指导幼儿观察图片,联系自己说一说平时是怎样做的。

图1.姿要正确。

图2.看电视时间不要太长,看完后闭上休息一会。

图3.手揉眼

图4.距离的不要太近

图5.在阳光灯光下看书

小结:小朋友们可要爱护好自己的眼睛,保护好视力注意用眼的正确方法

五、儿歌《保护眼睛》

请幼儿闭上眼睛休息一会,欣赏儿歌内容:小眼睛,亮晶晶,样样东西看得清,好孩子讲卫生,不用脏手揉眼睛。

活动延伸:

让幼儿了解一些有关盲人的知识,激发幼儿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愿望。

2.小班科学活动:亮亮的眼睛 篇二

1.感知冰的各种特性。

2.尝试利用工具积极探索, 感受探索的乐趣。

活动准备

吹风机、锤子、餐刀、热水袋、热水, 内含一颗糖果的冰块若干 (同幼儿数) 。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 出示大冰块, 激发孩子参与的热情, 初步感知冰块的特性。

提问:你们看这是什么?摸摸看, 你有什么感觉? (教师手持冰块让每个小朋友先摸一摸, 进行初步感知) 你们能看见大冰块里有什么呢? (糖果)

2. 教师小结:原来冰块是透明的, 我们可以看到里面有一颗糖。

提问:你们想吃冰块里的糖吗?怎么才能把糖果取出来吃呢? (幼儿自由发言, 说说自己的办法。)

二、介绍工具

师:老师帮你们准备了很多工具, 我们来看一看都是些什么。 (重点介绍电吹风及各工具的使用安全)

三、幼儿尝试

1. 幼儿自己取冰块, 教师引导孩子观察冰块, 进一步感知其特性。

提问:你拿的冰块摸起来有什么感觉啊? (冰冰的、凉凉的、硬硬的、滑滑的)

2. 幼儿取工具, 尝试将冰块中的糖块取出。

提问:你是用什么方法把糖果取出来的? (对已经取出糖的小朋友进行鼓励, 请其再拿一块冰换一种工具进行尝试。)

四、幼儿集中分享经验

1. 提问:小朋友都很努力试过了, 你们都吃到糖了吗?谁愿意来介绍一下自己取糖的经过?

3.小班科学活动:摇摇乐 篇三

球是孩子喜欢的玩具,日常生活中接触较多,它的特征明显,可以抛接、滚动,但是我想到孩子总喜欢买超市投币机里的球,他们总是好奇于打开球的那瞬间每个球里都会带给他们不一样的惊喜,所以我着重和孩子一起探索球肚子里的秘密,设计了本节科学活动“摇摇乐”。

二、活动目标

1.知道球体的材质不同,会发出不同的声音。2.尝试运用多种感官,感知球体的不同特性。3.在动手操作中体验探索、发现的乐趣。

三、活动准备

每人3个小球(玻璃球、泡沫球、毛线球)、每人3个大塑料球(可以打开的冰淇淋盒)、调查表、红黄蓝3个大篓。

四、活动过程

1.玩小球,感知小球特性

导入语:看见小椅子下面放的什么呀?

(这是玻璃球、毛绒球、泡沫球。)

导入语:我们一起摸一摸,捏一捏,掂一掂这三个球,你发现这几个小球有什么不一样?

环节自评:这一环节是让孩子通过感官分辨小球之间的不同,玻璃球硬且重,毛绒球和泡沫球软且轻,为下面幼儿猜测小球和大球碰撞后发出声音的大小做铺垫。

2.摇一摇,辨球的声音大小

(1)想一想,猜一猜。导入语:今天大球也来和小球宝宝做游戏了。我们把3个小球宝宝分别放到大球里摇一摇,猜猜谁的声音最大?出示记录表:你觉得哪个小球发出的声音最大,就把你的红苹果贴到它下面的表格里。

(2)做一做、验一验。导入语:请带上你的3个小球宝宝分别放到大球中,摇一摇、听一听,哪个小球宝宝声音最大(幼儿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幼儿操作得出结果:教师在记录表上贴大中小三朵红花表示三个球的声音大小。

环节自评:这是本节活动的重点和难点,幼儿在熟悉三种球的特性基础上,老师抛出问题,孩子通过猜测—操作—验证的过程,发现又硬又重的球于大球碰撞发出的声音大,而又软又轻的球碰撞后发出的声音小,这个环节中孩子的探索积极性很高。而在最初的教案设计中,这一环节的最后还曾提问孩子:“为什么玻璃球发出的声音大,而塑料球和毛绒球发出的声音小呢?”后在试教的过程中发现,这一提问让原本很热烈、愉悦的探索氛围一下子冷了场,这说小班的孩子对于经验的总结还是能力不够的,而且也让我意识到,孩子在科学探索过程中的感受远比结论的陈述重要得多。

3.辨声音送球宝宝回家

导入语:球宝宝累了,要回家休息,出示分别有玻璃球、泡沫球、毛绒球标记的篓子,请幼儿听声音辨别是哪个小球,并将小球分别送回家。

教师与幼儿一起检查球宝宝送得对不对。

环节自评:这是一个经验巩固的过程,在分类操作中,将孩子已获得的经验用游戏的形式进行巩固,这个环节中,孩子大多能通过大小球碰撞后发出的声音来辨别这三种小球。

4.选择球宝宝为歌曲伴奏

小球宝宝的声音真好听,我们来开个小小音乐会。听歌曲《大雨小雨》,让幼儿根据歌曲的歌声选择自己喜欢的小球为歌曲伴奏。

环节自评:这是一个经验的延伸,也是一个区域融合的过程,让孩子将科学操作中获得的经验在打击乐活动中体现出来,孩子们纷纷表示大雨应该用玻璃球发出的声音来伴奏,而小雨应该用塑料球或毛绒球发出的声音来伴奏。

五、活动延伸

1.将大小球投放到科学角,让孩子继续探索,不同的力道摇动球之后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2.在美工角投放材料,让幼儿制作泡沫球和毛线球。

六、活动反思

材料的选择注重操作性。由于是小班的科学活动,在幼儿独立操作时不能因材料带来太多的障碍,因为在活动中,孩子要反复把小球放进、拿出大球,而摇动时小球要藏在大球里,不能让孩子发现是哪一种球在摇动,所以在选择大球时我动了不少脑筋,选择了很多方案后又都否决掉了,正好幼儿园门口的小店里有这种球形的冰淇淋,盖子可以旋转打开,我试了试小班的孩子打开饮料瓶盖的能力,发现这种盒子最合适我的活动,事实证明这个冰淇淋盒帮了孩子操作活动的大忙。

过程的设计注重探索性。要培养孩子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就要给孩子足够的猜想和验证的空间。本节活动本着幼儿为主体的原则,通过孩子对于小球的经验积累到孩子猜测结果再到孩子验证猜测结果,直到获得经验的积累,这一层层递进的过程中,处处都留下了孩子探索、操作的痕迹,三种小球的不同之处、和大球碰撞发出的不同声音,都是孩子自己动手探索发现的,孩子的科学操作兴趣浓厚,主动性、积极性都得到了极大的发挥。

4.小班科学活动:亮亮的眼睛 篇四

活动目标:

1、熟悉五官的位置,了解五官的名称,能用“xx,xx在这里”讲述。

2、倾听指令,正确指出五官的位置。

活动准备:

空白的脸谱和五官的磁性图片。

活动过程:

1、出示空白的脸谱图片,引导幼儿认识五官及位置。教师:这是什么?脸上缺少什么?

教师分别出示五官图片贴在黑板上,带领幼儿说出五官名称。

教师:我们的脸上有几张嘴巴?几只眼睛?几只耳朵?几个鼻子?他们在我们脸上的什么地方?请个别幼儿上来将五官的磁性图片,贴在空白的脸谱图片上。

2、游戏活动:嘴巴嘴巴在这里

教师介绍游戏玩法。教师:全体幼儿拍手,教师做发令者:xx,xx在哪里?全体幼儿边指边说:xx,xx在这里。(最后一拍时,用手指相应的部位)教师带领全体幼儿开展游戏,鼓励幼儿边说边指相应的五官。也可以与个别幼儿玩游戏。延伸活动:

5.小班科学活动《奇妙的声音》 篇五

活动设计意图:

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声音无处不在,而小班的幼儿对大自然的声音充满好奇和探索,作为教师要引导幼儿通过感受生活中的一些声音来发展幼儿的感知觉,从而引发幼儿对周围生活事务的敏感性。我用生活中幼儿熟悉的声音作为活动的引子,让幼儿在听听、说说、玩玩中感知、辨别生活中不同的声音。为了让这样的科学探索活动不那么枯燥,我又在活动中融入了音乐的元素,让幼儿更加乐意去探索。基于以上思考我设计了本次活动。活动目标:

1、体验探索声音的乐趣,乐于表达自己的经验和感受。

2、能辨别生活中不同的声音。

3、在为乐曲伴奏中,感受声音的轻响。重点:探索用各种办法让物体发出声音。

难点:感受用力大小不同,发出的声音轻响不同;装的多少也影响瓶子发的声响(太少声音小,装满没声音,感受事物的相对性)活动准备:

1、宝宝生活中声音的flash。

2、录音带: 大鼓和小鼓的道具和音乐

3、每人一只塑料小瓶,小盆4个,黄豆若干,二瓶软硬不同的糖果,大鼓小鼓各一个(图片)。活动过程:

(一)、生活中的声音

听声音:(以宝宝早晨的生活背景)笑声——鸡鸣——盥洗——汽车声。引导幼儿说出笑声、动物的叫声、听水声进行猜想、说出马路上的汽车声等。

(二)、让小瓶发出声音,为大鼓小鼓伴奏

1、让空瓶子发出声音

宝宝来到幼儿园,老师要和宝宝一起玩啦。这里有一个瓶子,你能让它发出声音吗?(幼儿每人取一小瓶子,探索用各种办法让它发出声音)。

2、用瓶子装豆让它发出声音

这里有许多豆子,小豆和瓶子在一块能发出声音吗?

3、(放录音)引导幼儿跟着音乐摇瓶子:用儿歌“你的小瓶子,有声音吗?有有有”有节奏地引导幼儿感受音乐。

4、出示大鼓和小鼓图片,引导幼儿用瓶子摇出大鼓和小鼓的声音,感受用力大小不同,发出的声音轻响不同;装的多少也影响瓶子发的声响(太少声音小,装满没声音,感受事物的相对性)

(三)、为“大鼓小鼓”唱歌,边摇瓶子配乐曲边唱歌。

(四)、幼儿通过尝一尝,咬一咬,区别糖果的软硬不同,知道装硬糖果的瓶子摇起来会发出大鼓的声音,装软糖果的会发出小鼓的声音。活动延伸:

6.小班科学活动—有趣的风车 篇六

活动目标:

1、观察、感知风的存在,知道风能使风车转动。

2、通过玩风车这个活动让幼儿知道用拨、跑、甩、吹等方法使风车转起来。

3、激发幼儿对风车探索的兴趣,体验探索的乐趣。活动重难点:

通过玩风车,让幼儿知道用拨、跑、甩、吹等方法使风车转起来;能大胆的在同伴面前讲述自己的发现。活动准备:

电吹风;电风扇;纸扇、书本若干;音乐;多于孩子人数的风车、纸扇、电风扇。活动过程:

一、感知风,认识自然界的风,自己动手制造风。

1、老师今天要和小朋友玩变魔术的游戏,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教师用纸扇给小朋友扇风。)教师:刚刚感觉到了什么?

2、有风来的时候是什么样的?(教师引导幼儿从天上白云飘、树叶摇、红旗舒展、小草点头等方面来理解。还可以说舒服、冷热等感觉中理解风。)

3、教师出示小风扇,给幼儿吹风,让幼儿感知风的存在。

4、我们小朋友也能制造风,大家动手试一试。(幼儿身边准备了纸扇、彩带、书本等让幼儿制造风、感知风的工具)

5、教师小结幼儿制造风的方法。(吹、扇)

二、玩风车,初步获得让风车转起来的经验,体验探索的乐趣。

1、教师:小朋友和风玩得真开心,老师这里有一些风车,它们也想和小朋友一起来玩一玩。要求小朋友玩的时候要照顾自己的风车(观察),跟小朋友说一说你是怎么玩的?

2、幼儿自由挑选风车,选一个空的地方玩。教师放音乐,制造轻松活跃的气氛。

3、幼儿自由探索,教师巡回观察。

观察孩子探索风车的玩法,抓住个别典型的玩法。教师引导幼儿用语言交流自己的玩法和发现。你的风车宝宝是怎么转起来的,快告诉小伙伴吧!

4、引导幼儿在同伴面前讲述自己玩风车的发现。

(1)让孩子停止玩风车,坐下来休息。

教师:小朋友带着风车宝宝回家了。你们看老师的风车宝宝多听话,我叫它停它就停,叫它休息它就休息。小朋友,让你们的风车宝宝也休息一下吧。

(2)教师引导幼儿讲述并演示自己的玩法,教师:“你是怎么让风车宝宝转起来的?”请幼儿演示给同伴看,同时请同伴一起尝试风车的玩法。

(3)教师小结:我们知道用嘴巴吹吹、用手拨、跑一跑、甩一甩的方法让风车宝宝转起来,小朋友真能干!

三、进一步激发幼儿探索风车的兴趣,拓展幼儿的思维。教师:老师还有一个很大的本领,我能变出一个东西,它可以让很多的风车一起转起来,你们相信吗?我们一起来看看。(展示电风扇吹风车)小朋友除了电风扇还有其他什么办法能让风车宝宝转起来呢?请小朋友拿着小风车,我们一起到操场上去探索风车的奥秘吧!教学反思:

7.小班科学活动:亮亮的眼睛 篇七

一、小班幼儿关注事物表象——活动形式应凸显科学现象

由于小班幼儿的观察水平较低, 往往只能够关注事物的表面特征和非常明显的科学现象, 对多种材料的比较探究和细致观察有很大困难, 不善于整体或者多角度地去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因此, 为小班幼儿提供的材料应简单、直观、有趣, 这样才能够激发他们与材料充分互动的兴趣, 进一步探索事物间的简单关系。

纸飞机是孩子们喜爱的玩具之一, 活动中, 我先为孩子们准备了:画好黑线的彩色纸、回形针若干, 剪刀人手一份, 做好的纸飞机若干。紧接着, 我就与孩子们共同探索了关于纸飞机的多种玩法, 首先, 我请幼儿将自己从家里带来的纸飞机拿来玩一玩、飞一飞, 他们大多数是手拎高了放下或者向上抛扔等等。接下来, 我就为孩子们介绍了一种新的玩法, 让孩子们将纸条一折二, 沿着老师画好的黑线用小剪刀剪开, 再夹上回形针, 孩子们惊奇地发现, 飞机在下降时是会旋转的, 趁着活动气氛的热烈, 我让孩子们比比谁的飞机在空中旋转的时间最长。活动中, 孩子们感受到了纸飞机飞翔的乐趣, 从而也锻炼了孩子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激发了他们的探索欲望, 并且发展了幼儿大肌肉动作的平衡协调能力。

二、小班幼儿知识经验贫乏———活动内容应注重生活性

“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 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而幼儿新经验的获得, 建立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 这影响着幼儿当前探索的兴趣、注意力和持续性。由于小班幼儿科学知识经验匮乏, 因此, 科学探索活动的材料应来源于幼儿生活, 建立在幼儿一定的生活经验基础之上, 并尽可能使其在生活中得以持续, 以助于他们知识经验的建构。

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餐巾纸可也是有奥秘的, 活动一开始, 我便以一个小游戏, 激发他们浓烈的探索兴趣。游戏问题是:能否用一张薄薄的餐巾纸把装了水的瓶子给拎起来?孩子们一开始摸不着头脑, 七嘴八舌说个不停, 并不断进行了尝试。可是, 有的孩子能拎起来, 有的孩子却在拎的时候, 餐巾纸就断了。他们百思不得其解, 兴趣浓烈, 继而我引导幼儿跟着我一起探索, 先撕短边, 再撕长边, 孩子们发现, 沿长边能撕成条条, 沿短边只能撕成碎片。于是, 我便揭开了这个奥秘:餐巾纸里藏着的秘密就是纸的纤维走向, 我们顺着纤维走向把餐巾纸拧成绳, 纸的纤维结合在一起, 就能共同抵御外界的拉力, 这样纸绳就能拎起瓶子了。纸纤维是我们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的物品, 孩子们通过本次活动, 更深入了解了餐巾纸的奥秘, 并在做一做、玩一玩中不光得到了快乐, 而且还收获了科学道理。

三、小班幼儿直觉行动思维占优势———活动材料应突出操作性

小班幼儿直觉行动思维占优势, 他们对事物的认识是感性且具体的, 必须要借助于对事物的直接操作, 以具体的事物和材料作为中介和桥梁, 才能认识物质世界。因此, 在小班开展科学教育活动时, 应更多地选择操作性强的材料, 从而支持幼儿持续地感知操作与现象变化间的关系, 实现教育目标。

在探索“管道”活动中, 我先让孩子们自由发挥, 将一个个小管子按照他们个人自己的想法进行拼搭、组合, 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接着, 我出示了一些玻璃弹珠和小吸管, 让幼儿将它们分别放入自己制作的管道当中 (一只手抬起管道, 使管道倾斜) , 有个别幼儿成功了, 因为他搭出了一条直直长长的管道, 玻璃珠子和小吸管分别顺利地快速通过了, 而有的幼儿则没有成功, 因为他们搭的管道当中加入了许多小弯道管子, 所以让玻璃弹珠和小吸管出来并不容易。孩子们看到管道随着自己的操作而发生明显的变化, 兴趣越来越浓, 他们主动要求增添材料, 并兴奋地宣告自己的发现, 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

四、小班幼儿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活动方式应更具游戏化

幼儿科学教育的方法与形式应符合幼儿的心理和生理特点, 教师要因时、因地、因内容来采取不同的形式。小班幼儿生活经验少、注意力不够稳定、活动中情绪波动较大, 而利用游戏开展教学, 能使幼儿在宽松的氛围中获取知识, 增强学习兴趣。

为了引导幼儿了解“飞盘”的不同玩法, 以及探索不同形状的飞盘与距离远近的关系, 我带着幼儿来到了敞亮的操场, 便于孩子们更为有利的观察和探索。活动刚开始, 我就出示了3 种不同形状的飞盘:三角形、圆形、长方形, 鼓励幼儿自由玩一玩, 再请个别幼儿来说说自己的玩法。然后3 人一组 (分别是每人一个三角形、圆形、长方形飞盘) 比比谁的飞盘飞的比较远, 接着我便引导幼儿集中探讨:“哪个飞盘飞的最远?为什么?”孩子们在一番热烈讨论之后, 我进行了总结:圆形飞盘在飞的时候转的很快, 空气宝宝拉它的力量就很小, 飞的也就远了;长方形、三角形飞盘在飞的时候转的比较慢, 空气宝宝拉它的力量就比较大, 所以就飞的近了。

小班幼儿对于周围世界的新奇事物、现象, 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 会自然而然地去感受和关注事物的联系、发展与变化。在今后的科学教育活动中, 我会继续致力于引导幼儿进一步尝试各种材料的多种玩法, 引导幼儿大胆求证事物的发生与结果, 引导幼儿在观察感知、操作尝试中去了解, 开阔眼界, 发展逻辑思维与想象力, 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摘要:科学教育活动, 能充分满足幼儿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望, 教师要提供符合小班幼儿身心发展特征和认知规律的材料, 实践“教学做合一”的理念, 能使科学教育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8.也谈小班科学活动环境创设 篇八

小班阶段的科学活动是幼儿整个科学领域学习的启蒙阶段,是最初的科学兴趣和科学素养的生长点,因此我们应该充分的重视这个阶段幼儿科学活动的环境创设,来为幼儿的科学素养的成长服务。本文从材料篇、探索篇、精神篇三个方面,分别论述了:科学活动前的材料准备的适宜直观和自主性、探索过程中的科学氛围与物质支持以及生活经验影响和延伸、科学永不能抛弃的人性本质。

关键词

小班 科学 环境

科学家迈克尔·谢尔曼提出:“让科学普及化,成为生活的一部分。科学就像玩游戏一样,一旦你学会了游戏规则,就可以和你的孩子一起同乐”。《纲要》也强调了“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知兴趣和探究欲望。科学教育应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取材,促进儿童探究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要善于观察幼儿,选择幼儿感兴趣的、“跳一跳够得着”的内容和材料,充分运用幼儿的多种感官获得直接经验,开展科学探索活动。

一、材料篇:有的放矢

1.教师在演示中所用的物品必须适宜。

比如在科学活动《认识轮船》中,因为教学目标要求孩子们了解螺旋桨的特点,因此我选择了一艘螺旋桨颜色形状非常仿真且突出的玩具轮船,以此来给孩子们一个逼真的印象,引起孩子们探索和了解的兴趣。而在科学活动《小船开了》中,孩子们觉得纸船肯定要沉掉,于是我选择了两张很相似的纸,其中一张是上蜡的,以此来引起孩子们的认知冲突,唤起他们好奇、探索的激情。在《特殊用途的汽车》这一活动中,我不仅提供了三种特殊的汽车图片、玩具模型,还提供了使用这些车子的特殊岗位者,使他们对这些特殊车的功用有了更深刻全面的了解。

2.对于小班幼儿科学活动来说,必须提供能够感官参与的物质材料,才能激发他们去探索、去观察、去了解,从而有所发现和思考。

因为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学习方式是直接的、感官的、具体的,而非抽象的。如果在科学活动中,幼儿只能“远观”而不能“近玩焉”,则将学无成效。

3.小班幼儿的观察水平较低,往往只关注事物的表面特征和非常明显的现象,因此小班幼儿的操作材料不是多多益善。

过多,或不恰当,则会影响科学探索的重点,影响孩子的探索兴趣。例如科学活动《会滚动的轮子》中,我为了孩子们比较的需要,选择了四种能滚动的和三种不能滚的,而每种物品都具有不同的特征,比如能滚动的物品我选用了球体、圆柱体、圆锥体、椭球体。我想如果我在选择物品时没有突出活动的核心内容,随意选择,则孩子们把握不了探索的中心,浪费了探索的时间,混乱了活动中的思维参与,这样就会得不偿失。在《球宝宝真神奇》中,我只选用了三种物品,皮球、土豆、正方体积木,后两者正好用来衬托和对比皮球的有弹性、能浮在水面、会滚动的三个特点。如果东西太多或者不合适,则会干扰孩子们去观察、分析和思考。

同时对小班幼儿来说,很多活动还是需要人手一份的操作材料,这符合他们的心理特征和学习方式。小班幼儿很容易因物品的归属问题引发争执。例如,科学:玩具真好玩,面对孩子们喜欢的玩具,如果做不到人手一份,那么整个活动只能限于争抢玩具的闹剧中,活动的重点和目标都将难以实现。

4.科学活动所需的材料可以是让孩子们自己去准备,因为在他们自己参与准备的过程中,他们会对材料有提前的感知和了解,可以更好的激发他们参与科学活动的兴趣。让孩子们从准备阶段就参与,可以无形中传递一个信息:孩子们自己是这个活动的唯一的主人,老师只是他们的一个辅导者。

二、探索篇:步步为营

1.适宜的透着科学信息与气氛的环境创设能更好的引起幼儿的探索激情和兴趣。

例如开展科学活动《我的小手真干净》之后,我在盥洗间外面和水龙头上面都张贴好科学洗手步骤图,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形象来引起孩子们学习的兴趣,用简明清晰地图示教给孩子们正确的洗手方法。正是有了这些图示,洗手对孩子们来说变成一件即科学卫生,又充满情趣的事情。

2.我们应该为幼儿提供充分自主的、幼儿可以完全动手参与的环境。

幼儿只有在自己亲自动手探索的过程中,才能对物质材料有充分的感知和兴趣,才能对材料有所发现和疑问。因此我们的教学目的应该巧妙的隐藏在材料之中,让科学探索环境来做幼儿学习的指引,从而支撑幼儿的自主学习和发现。试想如果幼儿不能动手参与种葱,只是观察老师种葱的话,孩子们真的能明白种葱是怎么一回事 吗?他们会主动去观察葱的成长吗?

3.小班幼儿的科学活动我们同样也可以从他们的生活经验入手,并在生活中发现科学现象,生出最初的兴趣,开展最原始的科学启蒙。

例如科学活动《我们的身体》就是随时随地可以和孩子们去交流、探索的科学话题,我们也可以利用张贴身体结构图、可活动的身体模型等方式来营造更轻松的随常的科学氛围。另外我们在平时生活中也要经常引导幼儿通过看闻摸嗅等感官参与探索活动,营造探索的习惯。如科学《好吃的桔子》,就可以是延续到生活中的例子,另外还有如针筒吸水、玩沙玩泥、打泡泡、沉浮游戏等等。或许这些我们未必能当下解决孩子们的为什么,但我们要努力让孩子们产生为什么?让孩子们时常的开展科学探索,学习把握事物的特征,学习从普遍现象中总结规律。这应该是小班幼儿科学活动的意义所在吧!

4.科学活动环境的创设也不必停留于活动当场,我们完全可以做很多的延伸。

比如把科学探索材料投放于区域活动之中,让孩子们的科学观察有长期的持续的活动机会。在《香香葱》活动中,因为孩子们自己种的葱有很多不完美,我就让孩子们观察大家种的葱有何不同,猜想怎样的种法才能让葱长得好等。有的孩子种的葱后来死了,孩子们就自己总结了原因,对葱的成长有了更多的了解。试想如果我们只是让孩子们种种就算了,不启发他们去观察、去比较、去思考,那孩子们的发现也必将止于表面。事实上,真正的科学活动都是长期的、持续不断地探索。

三、精神篇:人性为本

科学是人从事的活动,科学是人对待人、事、物的活动,科学应该保持人性。

在科学活动中,我们往往会提供很多材料来便于孩子们开展探究活动,同时为了吸引孩子们的探究欲望,我们也常常会赋予这些材料“生命”——即以拟人化的方式给材料命名。然而在赋予材料“生命”之后,我们在引导孩子们开展探索时也不能忘记用对待“生命”的方式来对待这些材料。

观摩过一个科学活动,老师请孩子们给大蒜宝宝装上双腿(插铅丝,底端黏上橡皮泥),让它站在平衡木上。在活动开始部分,老师热情的展示这些材料,鼓励孩子们帮助大蒜宝宝站起来。在操作过程中,大部分孩子都很专心的按照老师的要求在操作,有一个女孩子拿着大蒜宝宝迟迟不“动手”,老师便鼓励她快点帮助大蒜宝宝,可是女孩回答说:“老师,把铅丝插到大蒜宝宝身体里,它不痛吗?”老师当时有些愣住,但随即答道:“不会痛。”便走开了。女孩仍然没有使用铅丝,她找了橡皮泥,直接用橡皮泥给大蒜宝宝捏了两只脚,看到大蒜宝宝站起来了,她非常高兴。可是在老师讲评孩子的实验结果的时候,老师对她的作品“视而不见”。

9.小班科学活动《蛋的秘密》 篇九

活动目标:

1、通过视觉、触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感知蛋的外形、结构等特征,了解蛋的特性。

2、鼓励幼儿积极大胆地参与科学活动,体验活动带来的乐趣。活动重难点:

积极参与活动,感知蛋的秘密。活动准备:

1、幼儿:人手一个生鸡蛋,装在篮子里,每桌一个玻璃碗。

2、老师:各种蛋、电磁炉、平底锅、玻璃碗、蒸熟的鸡蛋各一个。活动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出鸡蛋:

1、以“小客人”的方式引出鸡蛋,作自我介绍:大家好,我的名字叫鸡蛋,今天到小(1)班来和大家交朋友,你们想和我一块儿玩么?

2、提出交朋友的要求:桌上的每个篮子里都装有一个鸡蛋宝宝,小朋友们待会儿可以轻轻地走过去,用小眼睛看一看蛋宝宝长什么样子,是什么颜色的,然后用手轻轻地摸一摸蛋宝宝,还可以玩一玩,感觉一下。我们的蛋宝宝呀最怕疼了,等一下我们去认识他们的时候可要轻轻拿,轻轻放,别让它们受伤了。

二、幼儿探索,感知外形:

1、幼儿自由找位置进行探究,感受蛋的外形特征,师巡回指导:

2、请小朋友们回到自己的位置上集体交流:(1)说说你看到的蛋宝宝是什么样子的。

引导幼儿说完整话:我看到的蛋宝宝是(圆圆的\一头尖一头圆\像手一样的颜色)

(2)用手摸一摸蛋宝宝,什么感觉?(滑滑的、硬硬的)(3)轻轻拿起来,放在鼻子前闻一闻什么味道?

3、师小结:蛋宝宝是圆圆的,一头更尖一头更圆,它的颜色是淡淡的黄色,摸起来滑滑的、硬硬的,闻起来有一股淡淡的腥味。

三、再次探究,认识内部:

1、从“受伤”的蛋宝宝引出蛋的内部结构:刚才有小朋友不小心让蛋宝

宝受伤了,打碎了,我们一起来看看蛋宝宝身体里有哪些秘密

2、师敲开蛋壳,将蛋清和蛋黄倒在玻璃碗里(每组一份),引导幼儿认真观察,大胆参与,和同组的同伴互相说说蛋宝宝的身体里藏着什么秘密?

(1)从颜色和形状上认识蛋清和蛋黄:(2)摸一摸,粘粘的,闻一闻,腥味更重(3)摇一摇,蛋清会像水一样动来动去

3、以“蛋宝宝变魔术”的形式将蛋清、蛋黄倒入锅中加热:

引导幼儿观察,了解蛋遇热会凝固、蛋清变白、蛋黄变硬等特性,展示蒸熟的鸡蛋,感知熟蛋不易碎

4、师小结:

四、总结提升,延展课外:

1、教育幼儿自己的身体也像蛋宝宝一样容易受伤,要学会保护自己: 2、请幼儿回家请教聪明的爸爸妈妈,蛋宝宝还以做成哪些又营养又好吃的美食,下节课回来告诉和老师小朋友一起分享。

10.小班科学活动《奇妙的盐》 篇十

1、了解盐水能使物体浮起来的现象。

2、能大胆探索和实验,体验科学操作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幼儿人手一份:小番茄、矿泉水瓶(瓶口以无法塞入幼儿的手为宜)、筷子、盐、糖、勺子

2、教师材料:矿泉水瓶2个各放一个小番茄(一瓶是盐水、一瓶是清水)、筷子、盐

3、每组擦布若干。

活动过程:

一、魔术“番茄宝宝浮起来”导入,激发幼儿好奇、探究的兴趣。

1、教师出示两杯杯水,提问:这是什么?

2、“今天我还带来了一位小客人—小番茄。”(出示小番茄)

3、夏天到了这两个番茄宝宝要到水里去游泳,扑通一声跳下水,你发现了什么?

番茄怎样了?(一只沉在水底,一只浮起来)

4、我浮在水面上好舒服呀!(边说边举起相应的瓶子)

5、(同上)我沉在水底下好难受!(边说也边举起相应的瓶子)你们有什么办法让它浮起来?

5、幼儿想办法,教师验证。

6、别着急,我来想个好办法,让番茄宝在水中浮上来。这是我的魔术粉(盐),我要把它倒进去,用魔棒搅一搅。

(师往杯子里倒入魔术粉,用搅拌棒慢慢搅拌,边说“变变变”直至蛋浮起来)

蛋宝宝怎样了?(浮起来了)

二、是什么魔术粉让番茄宝宝浮起来?引发幼儿猜想。

1、请你猜一猜,我的这个魔术粉到底是什么呢?

(幼儿自由发言,猜想)

2、邵老师也在你们的桌上放了一样魔术粉,等下请小朋友去试试看,把你的这个魔术粉用勺子倒入水中,小番茄能浮起来吗?

三、幼儿操作,将糖放入水中看能否让番茄浮起来

1教师提出操作要求:小勺子舀一勺放到瓶子里,把勺子放回罐子里,一只手握住瓶子,一只手拿筷子搅呀搅。多放几勺,看看这个魔术粉能让小番茄浮起来吗?(不能)

四、操作结束,教师提问:

1、你们的魔术粉让小番茄浮起来了吗?——没有

2、“为什么?为什么邵老师的魔术粉放在水里能使小番茄浮起来啊?你们的魔术粉是什么呢,——糖,,请幼儿尝一尝。邵老师的这个到底是什么呢请小朋友来尝一尝,原来是盐。”

3、那这回你们桌上的魔术粉跟邵老师的是一样的,是盐,大家快去试试吧,看看它能不能让番茄浮起来?

四、幼儿再次操作实验,了解盐水能让物体浮起来。

1、教师提出实验要求:用小勺子舀一勺盐放到瓶子里,把勺子放回罐子里,一只手握住瓶子,一只手拿筷子搅呀搅。等一会看看浮起来了吗要是还没有就在往水中加盐,一直到番茄浮起来为止。

3幼儿操作,教师指导和提示:1)勺子使用后放回罐子里;2)盐掉下了捡起来放进瓶里;3)搅动筷子的动作与方向 4)提醒幼儿多次加盐

4、幼儿实验成功后,鼓励他们相互观看。

5、实验结束,教师提问:这回你的小番茄浮起来了吗?原来什么能让东西浮起来啊?——盐。

6、教师小结:原来在水中放入盐,不停地搅拌变成盐水后能使东西浮起来,哇,这盐的本领可真大。

四、活动延伸

1、(出示土豆块、鸡蛋)这些东西叫什么?

2、它放到水里会怎样啊?

3、如果它也想跟小番茄一样浮在水面上,我们有什么办法呀?

11.通过小班科学活动案例看幼儿记录 篇十一

案例一:各种各样的纸

活动“各种各样的纸”的主要目的是让幼儿在撕撕玩玩中感知绉纸、手工纸、硬纸板等各种纸张的特性,如纸板坚硬、餐巾纸轻软、手工纸薄脆等。为了进行更直观的比较,教师指导幼儿按不同牢度将撕下来的纸有序黏贴在记录表上。

分析:对于大年龄幼儿来说,他们不仅能用语言表述“坚硬”“松软”“薄脆”这些感觉,还会借助生活经验用各种替代的方法来表达(如画上芝麻饼干表示手工纸的薄脆),可是这样的表达对小班幼儿来说很困难。案例中教师采用的记录方法既方便又直观,可以让小班幼儿一目了然地认识事物的属性,符合小班幼儿的特点。

当然,实物黏贴也不是任何活动都适用。一些容易黏贴、大小合适的探究材料(如树叶、纸张、布等)比较适合采用实物黏贴的记录方式。此外,教师可以根据活动内容提供一些实物照片或实物简笔画,这与实物黏贴有异曲同工之妙。

案例二:落下来

一次秋天外出活动时,孩子们看到在空中飘飘悠悠的树叶,便兴高采烈地张开双臂迎接树叶落下。于是,教师设计了活动“落下来”。在活动中,教师提供了餐巾纸、沙包、“丫”字形纸片,鼓励幼儿仔细观察这三种物体落下的情景。孩子们一边观察一边向教师报告他们的发现:“餐巾纸落得很慢的!”“餐巾纸飘来飘去的!”“沙包是快快落下来的!”“纸片转着圈落下来!”“纸片转起来像直升机(螺旋桨)!”……

孩子们兴奋地借助肢体语言与教师、同伴交流着自己的发现。接着,教师在幼儿自由探索、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组织幼儿进行了经验分享。当教师问他们能不能把树叶落下来的样子记录下来时,孩子们露出了为难的神情。于是,教师当即用“直线落下”帮助幼儿记录沙包下落的过程,用“曲线落下”帮助幼儿记录餐巾纸飘落的过程,再用“螺旋线条”帮助幼儿记录“丫”字形纸片飘落的过程。

分析:在活动前教师曾自问,小班幼儿能不能将自己想表达的内容记录下来。根据对小班幼儿认知及记录等方面能力的了解,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于是教师便预设了师幼共同记录的方式。果然,经验交流的情况坚定了教师原先的预设——利用集体记录帮助幼儿共同记录所观察到的情景。教师还自编儿歌“沙包落下来,直直快快”、“纸片落下来,转着圈儿”、“餐巾纸落下来,摇摇摆摆”来帮助幼儿整理经验。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集体记录是教师帮助幼儿提升经验的过程,不仅有利于幼儿交流、巩固探究中获得的科学经验,而且解决了幼儿记录的困难,为幼儿学习记录提供了榜样。

案例三:运水

小班幼儿喜欢玩水。于是,教师提供了一个装满水的水盆,一个空盆,还提供了一些工具。孩子们在游戏中很自然地运用工具去“运水”。在一次次“运水”过程中,他们不断地使用工具,认识工具。

游戏结束了,“谁的本领大”成为幼儿交流、记录的主要内容。教师为幼儿设计了这样一张记录表格(如图一),表格中的工具暗示小班幼儿要有目的地去尝试各种工具。不仅如此,教师还为幼儿提供了许多笑脸花朵图案,小班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操作情况在每种工具相对应的空白处黏贴上不同数量的笑脸花朵,以表示这些工具运水本领的强弱。

分析:在大班我们也组织过类似活动,教师为大班幼儿提供的记录表格(如图二)给了孩子们很大的空间,幼儿不仅记录了自己的实验顺序,还记录了自己的猜想和实验结果。比较小班、大班这两张记录表格,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差异:提供给小班幼儿的记录纸浅显易懂,直观形象并具有趣味性,有明确的任务指向,使小班幼儿一目了然,并容易记录。而教师为大班幼儿提供的记录表则几乎是一张空白表,幼儿自主的空间较大。

为什么小班和大班的记录表有如此大的差异?原因是小班幼儿有关科学活动记录的经验很少,记录能力也很不足,所以教师提供的记录表格必须浅显易懂,有明确的任务指向并易于操作。而大班幼儿已积累了较多的记录经验,他们的记录能力也较强,因此,教师可给予他们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鼓励他们进行个性化的记录。

12.小班科学活动:亮亮的眼睛 篇十二

活动目标:

1、感知5以内的数量,学习手口一致地点数,并说出总数。

2、能够用语言表达出点数的结果。活动准备:

知识经验:有点数5以内数量物的数学基础以及点数的概念。

物质经验:教育图谱一副,5个房子,各种动物340只。活动过程:

一、手指游戏,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游戏1—5《手指变变变》初步感知点数节律

二、学习5的点数

(一)出示图谱,教师带领幼儿复习4以内的点数。

师:今天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副美丽的图画,我们一起来看看图上有什么?

小结:有小蜜蜂,有小狗,有小花,有小鸟。

师:哇,有这么多美丽的东西,那我们拿出右手的食指来一起数一数它们都有几个好不好?

小结:有一只小蜜蜂,两朵小花,三只小狗,四只小鸟。

(二)学习5的点数。

师:刚才宝宝们都数对了,真棒,那现在又飞来一只小鸟,现在树上有几只小鸟呢?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小结:老师刚才是点一个数一个、点一个数一个。现在老师请一个小朋友上来数一数,其他小朋友就做小老师看他数的对不对。

师:刚才小鸟飞来了,我们来一起看看还有谁来了。

小结:又开了三朵小花,飞来了四只蜜蜂,走来了两只小狗,现在一共有五只小鸟,五朵小花,五只小狗,五只小蜜蜂在这里玩。

重点引导幼儿一个一个点数,最后说出总数。

(三)出示操作盘,引导幼儿点数。师:请小朋友们拿出小椅子下面的操作盘放在小腿上,看看盘子里面都有什么?数一数有几只?谁愿意来说一说的。

小结:盘子里面有很多小动物,有小鱼、袋鼠、青蛙、小狗、小鸟,一共有五只小动物。

三、巩固5以内的点数

(一)出示5座房子。

师:今天老师还准备了很多的房子,请小朋友来数数总共有几座房子?房子上面有什么?你喜欢什么小动物?

小结:一共有五座房子,房子上面也有很多的小动物,有小鱼、松鼠、老虎、小兔、小猫。

(二)游戏:森林party。师:房子里面住了那么多的小动物,今天森林里的国王给了小朋友一个任务,它说它想在森林里开party,请你们去参加,但是每个小朋友要带五只小动物去,那现在请小朋友一起去请它们出来。(1)提出要求:

1、每个小朋友拿着自己的操作盘,一个人只能请5只小动物(可以请不同的动物)。

2、去请小动物的时候要轻轻地,不能把小动物的家弄倒了,不然会吓到小动物。

(2)验证幼儿操作结果。

师:小动物请完以后请小朋友把它们带到我们的位置上,跟旁边的小朋友一起数一数看你是不是请了五只小动物,待会才能去参加森林party。

师:每个人都请了小动物了,那现在请你们把托盘放在椅子底下,有哪位小朋友要上来把你请的小动物介绍给大家认识的,看看一共有几只?

小结:今天我们的小朋友真棒,都学会了怎样数数,而且也能按老师说的请五只小动物出来玩,现在小动物们玩累了,我们来一起把它们送回家休息。

活动延伸:将房子及小动物投放到益智区,供幼儿进行点数或排序。

活动反思:

游戏是幼儿园教学的灵魂,更是他们这个年龄的教育灵魂。因此本次活动我抓住我班幼儿的这一特点让幼儿在有趣的游戏及动手操作中体验点数的乐趣,学习手口一致地点数5以内的数量物,为了使数学活动与生活紧密相连,我在教学具方面做了充分的准备。本次活动主要以一些材料将情境性教学、幼儿操作、游戏贯穿始终,促使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体验,达成教学目标。在本次活动中,主要让幼儿趣味学习数学。一是操作法,给幼儿充分的操作,引导幼儿在体验中找到点数的规律。二是游戏教学法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的认知特点,活动要让幼儿保持兴致、惊喜不断才能吸引幼儿活动的注意力。

为了更有效地围绕目标进行教学,通过一些材料的运用,将情境性教学、幼儿操作、游戏贯穿始终,促使幼儿在活动中体验点数活动的乐趣。本次活动主要通过三个环节来完成:一是:游戏方法引入活动,使幼儿初步感知点数乐趣,激发幼儿兴趣。二是:通过观察图片和幼儿点数图片上5以内的数量物和幼儿操作的过程中,让幼儿初步学习手口一致的点数5以内的数量物。三是:通过游戏,复习巩固手口一致的点数。三个环节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环环相扣,充满了趣味性、游戏性。在活动中,也有个别幼儿产生了困难,我在幼儿操作的过程中仔细的观察每一位孩子的表现,发现问题及时给予个别指导。课程的教育理念中指出,要为幼儿提供适时、适宜、适度的教育环境,以促进幼儿的发展。而手口一致的点数,只有在实践操作中,让幼儿们去反复练习、反复操作,才能更好地掌握活动内容。现将对本次活动作出一个自我反思:

优点:

1、材料准备充分,能够运用多种不同的材料进行游戏活动的运用。

2、重难点的把握有突出,有达到预设的活动目标。

3、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能够将游戏贯穿始终,促使幼儿在活动中体验点数活动的乐趣。

4、幼儿参与的积极性较高。缺点:

1、材料:图谱的设计可以更加美观一点,将背景涂上颜色。房子的设计也可以自己挖两个孔,用皮筋栓在椅子上。

2、在第二环节第三部分的时候,在验证的时候也应该让幼儿一只一只动物拿起来粘在黑板上。

3、第三环节,在语言上没有多加指导,应该提醒幼儿用完整句回答。第二部分的时候可以多创设一个情景,让幼儿的目的性更明确一点。

4、在提要求的时候应该更加简练一点。

13.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好玩的肥皂 篇十三

1、能运用各种感官感知肥皂的主要特征,了解肥皂的基本用途。

2、乐于参与活动,能大胆表述自己的发现。

3、在游戏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形状、颜色、气味不同的肥皂若干,盛水脸盆4只,吸管若干根,擦手毛巾。

活动过程:

一、幼儿感知各种各样的肥皂,说说自己的发现。

1、宝宝们看,老师这里有一只神秘的盒子,盒子里有一样东西,猜猜看会是什么呢?

(1)让幼儿猜一猜,摸一模,闻一闻。

(2)原来是肥皂宝宝,请一幼儿把肥皂宝宝请出来。

2、老师这里还有许多的肥皂宝宝,我们也赶快把它们请出来吧。幼儿来桌子边围着一起喊:肥皂宝宝,请出来!(老师打开盖布)

(1)哇,这么多的肥皂宝宝呀,请你们每人挑一块你自己喜欢的肥皂宝宝,拿在手中仔细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说说你的肥皂宝宝是什么样子的?

先与旁边小朋友互相讲一讲,再请小朋友来告诉大家。

(2)教师小结:这么多肥皂宝宝是不是一样的?什么不一样?(有各种形状、各种颜色、闻起来有的香味,有的药味。)

二、说说肥皂的用途。

1、那你们在什么地方也见过肥皂宝宝?

2、肥皂宝宝是用来干什么的呢?它有什么用?

什么时候要洗手(在饭前便后、手脏)、洗澡(保护皮肤)、洗衣服(干净、香)等

3、教师小结:肥皂的用处。

三、感知肥皂遇水后的变化。

老师告诉你们一个小秘密,肥皂宝宝有一个好朋友,你们知道它是谁吗?(水)他们经常在一起玩游戏,你们想一想跟肥皂宝宝和水一起来玩玩?(先把袖口卷起来)

1、老师提出要求:看一看,肥皂在水里会有什么变化?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2、幼儿操作:引导幼儿在玩中发现肥皂的小秘密:发现很滑、用手搓能产生泡沫,能溶在水里。

3、把肥皂放在筐中,到一边去把小手洗一下,然后用毛巾把小手擦干。再过来告诉大家你的发现。

(1)肥皂在水中摸起来有什么感觉?(滑滑的)

(2)小手搓一搓会发现什么?(泡泡)

14.浅谈幼园小班科学教育活动 篇十四

一、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要源于生活,还要回归到生活中去。

3岁的幼儿对于周围世界中新奇的事物、现象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会很自然的去感受和关注事物的联系、发展与变化,特别是对那些和生活经验有关的事物。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进行筛选出合适的内容,有目的地组织各类活动引导,让幼儿去思考为什么、怎么办,去大胆的求证事物的发生与后果。

小班正规性的科学教育活动《游羊村》一课,立足于《小司机》和《去春游》的两个活动的要素,从幼儿生活中最常见的交通标志出发,结合游公园时要了解的路线图,所建构的一个科学探索活动。活动中由教师带领幼儿去喜羊羊家游玩的情景作为主线,符合了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一路上设置了红绿灯、转弯、停车等几个常见的交通标志,马上就激发起幼儿将已有的生活经验表达表现出来了,也为接下去的环节做好了铺垫。接着来到羊村门口,又设计了喜羊羊要考考大家才能进羊村的环节,让幼儿挑战认识更多的标志,增加了活动的游戏性。教师提供的标志就考虑好了难易程度,比如公共厕所、垃圾箱等都是孩子常见的,教师要做好就是及时回应,逐步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给了幼儿提升经验的机会。进入羊村后,教师将刚才所认识理解的标志融入到羊村地图中,用ppt做成生活中的场景,使幼儿对于刚刚所熟悉的标志又运用到了生活场景中,加以巩固提升。同时在活动中又将如何看懂羊村地图的活动构建,为以后的读地图活动又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活动最后一个环节,是让幼儿找一找喜羊羊送的礼物(都是孩子们喜欢吃的食品)上面有没有标志,结果幼儿找到了商标、条形码、环保等很多标志,知道以后买东西要看标志的道理,进一步的使教育活动内容回归到了幼儿日常生活中。

在以前的活动中我比较重视的是传递知识、教授技能,而现在在主题活动的背景下,针对小班幼儿特点,将来源于生活中幼儿所关注的内容组织了很多科学教育活动,有《给三只熊送礼物》《越开越大的花》《蚕宝宝》等。为幼儿从小培养善于观察、发现的能力,及理解科学,热爱科学的兴趣有很大的作用,也为幼儿今后的生活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经验。

二、科学教育活动开展的形式要全方位、多角度的达到均衡。

新《纲要》提出: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探究活动,进行尝试,感受参与的乐趣。教师要适应幼儿的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差异性和选择性,尽量让幼儿采用自己的学习方式,并尽情的让其充分发挥。如在小班正规性科学活动“圆圆的菜”中,让幼儿去摸一摸袋子里有什么,“我摸到的是苹果”“我摸到了皮球,它是大大圆圆的。”尽管与答案有很大的偏差,但每个幼儿都有机会运用感知觉并大胆的讲出自己的感受,参与到活动中,从而也激发了幼儿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通过《有趣的蛋》、《会变魔术的颜料》、《蚕豆》等这些正规性科学活动,使小班幼儿获得了符合年龄特征和接受水平的科学知识和经验,而且让他们感觉到了自己的能力和成功的喜悦。

在科学探索活动中,区域活动是正规性教育活动的延续和补充。如 “圆圆的菜”结束后,我将这些圆圆的菜投入到了区域中,还投入了一些长长的菜:芹菜、长豇豆、胡萝卜等等,让幼儿在区域的游戏中巩固对圆圆菜的认识,并尝试比较、归类等,我在小篮筐上用图示表明了某一特征引导幼儿按蔬菜的归类,可以是外形、颜色、大小,完全靠自己的理解完成游戏,满足幼儿好动的天性,

在创设良好的的教育环境,充分利用幼儿园、家庭、社区,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知识、增强能力,扩大幼儿对科学知识的视野,丰富幼儿对自然和社会及现代科技的认识。

三、科学教育活动有别于单纯的知识教学活动。

在《新纲要》中提出: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已经从停留在注重教师静态知识传递,转变为注重儿童情感、态度和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他人环境的积极交流和谐相处。科学教育活动不等同于单纯的知识教学,重要的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自身活动,实现幼儿科学素质的早期培养。

如:《毛毛找朋友》这个活动就是让小班幼儿在找找、摸摸过程中,发现生活中有毛的物品,感受它们给生活带来的方便,并乐意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告诉大家。小班年龄的幼儿对绒绒毛毛的物品特别喜爱,那些柔软的毛毛总是让他们想起母亲温暖的怀抱,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征,从这个点出发,引导幼儿运用触摸感知有毛的物品,可谓顺水推舟,必然有助于幼儿感知觉的发展。

小班年龄的幼儿正处于由直觉行动到形象思维的过渡阶段,对事物的认识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行动,根据此阶段幼儿的身心特点,让幼儿在操作中感知体验“玩一玩、看一看、想一想”中,激发起幼儿的好奇心、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在游戏中探索和思考。

四、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贯穿于科学教育活动中。

《纲要》体现着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以幼儿发展为本。这就意味着教师在开展幼儿科学活动中,作为儿童发展的“支援者”,由单纯的知识“传授人”转变为幼儿学习的“引路人” ,与孩子们一起摸、爬、滚、打,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主动学习的学习者,而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器。在认识蚕豆的话动中,都是以幼儿自己动手操作为主,自己想方法拨开蚕豆、观察蚕豆,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我再进行小结。整个活动中,我更多的是一个观察者、游戏者,同时接受幼儿抛过来的问题,给于提示、引导,帮助幼儿在操作探索活动中发现获得,让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

总之,小班的科学教育活,最重要的是提高教师自身的科学素质,开阔视野,博览群书,吸取信息,不断更新观念,不断开展有关的科研工作,在实践中探索一条适宜幼儿发展的新路子。同时以幼儿主体为先,以幼儿发展为重,还要与家庭、社区紧密配合,整合多方面教育资源,形成合力,全方位地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

15.小班科学活动教案《有趣的萝卜》 篇十五

感知各种萝卜的不同特征,指导萝卜的品种。

初步尝试在表格上记录自己猜想的结果。

愿意进行探索活动,感受发现的快乐。

活动准备

白萝卜、胡萝卜、一点红、绿萝卜的实物准备;小刀一把;

再准备一块砧板。

活动过程

一、萌发探索萝卜的.兴趣,教师引导

师:小朋友,小兔菜地里的萝卜成熟了,让我们一起去帮帮他们,拔萝卜吧!

师幼随着音乐,拔萝卜。

二、感知萝卜的外部特征(颜色、形状、表面)

师:你拔了一个什么颜色萝卜?(幼儿介绍自己拔的萝卜的颜色、形状)

(1)比较颜色:看一看,它们的颜色一样吗?它们分别是什么颜色?

(2)比较形状:比一比,它们形状一样吗?摸摸它们的皮有什么感觉?学习并运用词:光滑。

(3)了解萝卜的名称

白色萝卜叫白萝卜,绿色的萝卜叫绿萝卜,黄色的萝卜叫什么呢?(胡萝卜)……

(4)观看PPT,了解萝卜的生长

师:这些萝卜是长在哪里呢?(泥土里、田里)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师小结:其实这些萝卜是一个大大的根,长在泥土里,我们需要用大大的力气把它们拔起来。

三、萝卜分类

师:这儿有四个框框,有白色、绿色、橘黄色、一点红四种颜色的框框

――幼儿根据自己手中的萝卜的类型进行分类

师小结:我们认识了萝卜的颜色,这些都是萝卜表皮的颜色,就像我们小朋友穿的衣服一样。

四、观察、记录萝卜皮肉的颜色

如果把萝卜切开来,会是什么颜色呢?

――出示表格

师:这张表上有什么呢?表格上的小问号是什么意思呢?眼睛是什么意思?

――教师根据幼儿的猜想,依次贴上不同的颜色标志

――切开相应颜色的萝卜,让幼儿进行验证。

师小结:原来呀,白萝卜和胡萝卜表皮的颜色和肉肉的颜色是一样的。

师:一点红、心里美的萝卜切开来是什么颜色呢?

――拿2张颜色图片,上来贴在表格上。

师:请小朋友说说看,你选了哪几种颜色?为什么?

――女孩子、男孩子分组粘贴,进行猜想

一点红――切开来(白色)

心里美――切开来(枚红色)

五、品尝萝卜

师:那我们小朋友都喜欢吃萝卜吗?---喜欢、不喜欢。

16.小班科学活动:好吃的橘子 篇十六

一、活动目标:

1、喜欢吃橘子,积极参与活动,乐意用语言表达自己对橘子的认识;

2、通过看、摸、尝等各种感官感知橘子颜色、形状、味道等特征;

3、初步掌握橘子的剥法,初步了解橘子的外部及内部特征,丰富对橘子的经验。

二、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见过、吃过橘子。

物质准备:橘子幼儿人手一个、篮子、卫生纸若干。

三、活动过程:

(一)以游戏导入引出橘子,吸引幼儿兴趣

指导语: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神秘的口袋,这个口袋里装了一个好吃的东西,老师想请一个聪明的宝宝来摸一摸,看看谁能猜出来是什么,谁愿意?

(二)通过各种感官感知橘子的外部特征

指导语:哪个小朋友愿意告诉老师你手中的橘子宝宝穿什么颜色衣服?它像什么?摸起来是滑滑的还是不滑?再来捏一捏你的橘子,是软软的还是硬硬的?我们再来亲一亲我们的橘子宝宝,有什么感觉?现在谁愿意来介绍一下你的橘子是怎样的?

(三)学习并掌握剥桔子的方法,观察橘子的内部结构(1)剥桔子

指导语:橘子宝宝的里边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给橘子宝宝脱衣服,看看是不是和小朋友说的一样,谁知道怎么给橘子宝宝脱衣服吗?(2)观察橘子的内部结构

指导语:小朋友都很棒啊,现在橘子宝宝的衣服脱了,里面和小朋友说的一样吗?有什么?

3、以游戏的方式尝橘子,表情游戏猜味道,并和客人老师分享(1)尝橘子

指导语:小橘子瓣想出来玩了,我们帮帮忙把它请出来把,看看这片橘子瓣像什么(可以根据幼儿的回答恰当儿歌的形式与幼儿玩游戏,如小月亮,挂天上,啊呜一口吃掉它!小小船,开呀开,一开开到嘴巴里。)(2)表情游戏猜味道

17.擦亮发现科学的眼睛 篇十七

关键词:兴趣 发现 分享

培养少年儿童具备科学素质,在科学领域有所成就,参与社会科学决策,最重要的是擦亮一双双发现科学的眼睛。只有发现科学有趣,只有让他们喜欢科学,他们才会愿意投身到科学的探究中;只有发现科学的奥秘,他们才会勇于迈出探索的脚步;只有发现生活中的困难和不便,他们才会努力去改进;只有发现……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引领孩子求知的必经之路。当老师在平日里司空见惯的事物上,揭开科学的面纱,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普普通通的现象蕴含着丰富的科学道理,他们一定也愿意亲身体验奥秘无穷、乐趣无穷的科学!

首先,教者要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

我们深知,要想让孩子们得到一杯水,我们首先要是一眼泉,要想让孩子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我们要先掌握科学知识和教育知识。像要炒股的人学习股票知识,要养猪的人学习养猪技术和有关猪的疾病预防一样。教师丰富的知识内涵影响着学生,感染着学生,激励着学生去努力学习和探索。教者拥有大量的科学文化知识,在向学生讲解科学道理的时候就能做到严谨、合理、清楚、透彻。如果老师知道的不那么全面,就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这也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态度,也激发了学生探索的精神。拥有的知识丰富,在孩子们面前举重若轻,始终引领着孩子们走在科学的道路上。

其次,感觉到科学的有趣

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索的课程和活动都在实验和游戏中进行,让孩子在实验中感受到自然界的变化;让孩子在动手操作中感悟到学科学的乐趣;让孩子对周围环境中经常感知的事物进行深一层的思考,培养孩子的思维深刻性。促进孩子的科学探索欲望。

作为引导孩子进行科学探索的老师,就要敏锐地有效地利用身边的科学事件帮助孩子开展科学探索活动,并及时地提供可以帮助孩子进行“实验”的各种游戏材料,一名优秀的科技教师,并不一定要在孩子“实验”前提出让孩子做什么、观察什么现象,而是通过游戏和实验,让他获得意外的信息。这也是科学探索的一个特点——往往在既定目标探索过程中会有新的结果或结论出现。再引导孩子进行实验以后的讨论,帮助孩子提出问题,引导孩子根据自己的“实验”总结结论。如果孩子自己提出“为什么”的疑问,可以引導他一起回答。我们在引导孩子们进行科学现象探索时,并不一定要给孩子讲清楚所以然,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助孩子对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进行关注,进而在此基础上给予孩子合理的、符合孩子认知水平的讲解。尽可能地创建条件让孩子参与到科学探索的动手过程中来,增强孩子的手脑协同性和探索的有效性。

有了这些快乐的体验,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科学的有趣,孩子们一定会爱上科学,主动去探索身边的科学的。

再次,正确评价,及时鼓励

培养学科学的精神和探索科学的奥秘不是一日之功,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就要求我们培养学生要具备持之以恒的毅力,在科学的道路上坚持不懈,做事态度要认真、严谨,凡事都要“打破沙锅问到底”,不懂的问题查阅书籍,利用网络搜索。直到弄清楚为止。

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这时就要求老师及时进行评价,肯定学生做得对的地方,帮助他们提出不足,发现做错的地方,及时纠正,给予正确的指导。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保持思维的积极性,给予他们敢想的胆量。培养他们主动创新的探究态度;鼓励他们只要肯努力,就一定会取得成功的。这些不拘一格的猜想,就蕴含着可贵的创造性。

只有这样,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才能持久。

二、有一颗敏锐的心

在引领学生学习科学的道路上,教者除了传播科技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方法、技能和启迪科学思想外,还要培养学生有一颗敏锐的心,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科学知识,能够对习以为常的科学现象说出“为什么”。

首先,利用课堂知识延伸

学生跟随老师,进行实验、观察等方法发现科学的奥秘,并能利用所学的科学知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探索感兴趣的科学现象。比如说我们在科学课上学习了《蚯蚓的生活习性》,课后学生就可以去探索蟋蟀、蚂蚁等小动物的生活习性。我们学过了风媒花和虫媒花,就可以观察周围的花哪些是风媒花,哪些是虫媒花……每节课都不是单一的,这样,孩子们的知识自然就丰富多了。

其次,利用科学家的故事影响

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数不胜数,只要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苹果落地,一千年,一万年以来,就这样静静地在人们身边上演,无数的人也只是忠实的看客。唯有牛顿,他留心了,他擦亮了智慧的双眸,并为之想象,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便达到科学历史的巅峰,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尊重科学,留心生活实际,就会给科学竖立起重要的里程碑。

阿基米德在洗澡时对身体上浮的现象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从而发现了旷世绝古的浮力定律,成为了一个不朽的传奇。

瓦特对烧开水时沸腾的水可以顶起壶盖这一生活常识仔细观察和认真分析,从而把人类带入了“蒸汽”时代,使人类科学一日千里。

给孩子们讲这些科学家的小故事,使他们对身边事物进行深刻的思考,激发他们从小热爱科学,擦亮探索科学的眼睛,留心观察生活中的自然现象,思考其中蕴含着的科学道理。

时间长了,孩子们提出的问题都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了:黄瓜为什么能爬蔓?盐为什么是咸的?为什么被蚊子叮咬后,涂点肥皂就不痒?……我就让他们自己去观察,写观察日记,让他们去探索,去查阅科学书籍和网络里的资料。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习得了知识,感到无比的自豪。

另外,用科学的头脑看待生活

爱因斯坦说:“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要让学生对周围的事物提出科学的问题,看谁提出的问题多,有价值。使学生始终保持一种强烈的问题意识。对于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科学问题,进行探索,找到答案。学生提出的问题,哪怕是错的也不要紧,学生提出的任何问题,都是他们经过思考的结果,是创新思维的萌芽。

生活中有很多不方便的事,只要我们稍微动动脑,就可以利用科学知识解决困难。我常给学生讲一些看似简单的小发明,如汽车上装垃圾的小盒儿,就是一名小学生发明的。在一定的科学知识的积淀下,在不断的发现生活思考生活中,有很多同学进行着对不便的改造和探索,2011年,我校二年级的一个小男孩找到我,说他的鞋垫总是从鞋里跑出来,很难受。于是,他就在鞋垫的下面缝了一小块儿胶皮,把鞋垫固定住了,鞋垫再也不来回串了。我告诉他:“这就利用了摩擦力。”这个小发明送到铁岭市去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还获得了二等奖。

生活是一切知识的源泉,生活处处皆科学,到处都可以找到科学的水滴,只有擦亮学生发现科学的双眼,才能激发学生寻找身边的科学现象,凡事都要问问为什么的科学品质。

上一篇:一个我最敬佩的人作文400字下一篇:脑科学精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