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的基本方法有

2024-10-07

创新的基本方法有(精选10篇)

1.创新的基本方法有 篇一

当家具(除电器)和床上被褥等着火时:

(1)拿脸盆或其它可装水的东西接水,直接泼向着火物;

(2)如果家里有长水管,也可以直接一端接到水龙头,一端直接喷向着火物灭火;

(3)如果找不到可以装水的东西,可以拿被褥或衣服等,在水中浸湿盖在着火物上。

当电器或者线路着火时:

(1)切断电源;

(2)用干粉灭火器或者是气体灭火器灭火。

切记:当电器或者线路着火时不可以用水直接浇灭!!!

当燃气罐等着火时:

(1)拿被褥或衣服等,在水中浸湿盖在着火物上,既能灭火,还能防止气体泄露;

(2)迅速关闭阀门,防止因着火引发爆炸。

切记:当燃气罐着火时,不可以使用通电的东西,防止因气体泄露引发爆炸,造成更大规模的火灾!!!

当油锅起火时,这个貌似老生常谈了,但在这里还是想和大家再探讨下:

(1)立刻关闭燃气阀门;

(2)马上用锅盖盖住油锅。

燃烧3要素是可燃物、助燃物和达到着火点,这里用锅盖盖住油锅就能有效与助燃物隔绝。

同时注意:油锅起火时,不可以直接用水扑灭!!!

2.创新的基本方法有 篇二

1 “热力学平衡态”概念的延展性讲解

在物理化学教学中,尤其是在热力学部分的教学中,学生能否准确理解“热力学平衡态”概念直接影响他们能否完全掌握热力学的基本内容,并为后续课程奠定扎实基础。教材中对“热力学平衡态”的定义是通过一段文字的叙述来给出的:“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经过足够长的时间,系统各部分可观测到的宏观性质都不随时间而改变;此后即使切断系统与环境间能量与质量的传递,系统的宏观性质仍不改变”。尽管这个定义很严谨,而且后文又从热平衡、力平衡、相平衡和化学平衡上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并明确其在微观上是一个动态平衡,但综合作者的教学经验可知,学生仍难以全面理解该定义。

为了提高该知识点的教学效果,作者在教学中采用延展性的讲解思路,先提出在物理中所学习过的匀速直线运动,学生们已经学过物体在匀速直线运动和在静止时均受力平衡,因此二者同属于平衡状态,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平衡态并非仅仅是指静止(或定态)。接着举例说明水在101.325 kPa、273 K下的固-液相平衡,从微观上来看,在某一时间段内,由液态转变为固态的水量,与由固态转变为液态的水量相同,但从宏观上来看,系统并没有发生变化,且此时温度不变(热平衡),相组成不变(相平衡),从而进一步帮助学生掌握“动态平衡”的概念。其次举例说明化学平衡,aA+bB=yY+zZ在反应达到平衡时,虽然从宏观上看来好像是反应完全停止了,但在微观上看来,其实是正向反应与逆向反应的反应速率恰好相等,这也有助于学生理解平衡态就是该变化过程在一定条件下最终进行的限度。最后,也是最为关键和重要的是要把“热力学平衡态”与“可逆过程”联系起来,在热力学教学内容中,有相当多的篇幅是对可逆过程进行讨论的,其实可逆过程也可以近似看作是一种平衡态,为了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在讲授热力学第二定律有关“可逆过程”的内容时,作者先将教材[3]中理想气体活塞的可逆膨胀和可逆压缩讲解清楚,接着以设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在每次从活塞上取走(或添加)一颗砂粒时,系统的内压与外压相差无限微小,是否可以将其看作是无限接近平衡的一个变化过程?答案自然是肯定的,如此一来,学生也就不难接受“可逆过程”其实也可以近似地看作是一种“热力学平衡态”了[10]。

2 “等压热”、“焓变”与“热力学状态函数”的串并讲解

如果某系统不做非体积功,则该系统经历等压过程后,其所吸收的热在数值上等于该系统的焓变,即:

ΔH=Qp=∫CpmdT (1)

对于学生来说,理解该概念本身并不困难,难点在于如何使学生理解:对于非等压过程,比如等容(或等温、绝热)过程,该等式仍然成立。

学生自然而然产生的第一个疑问是:对于等容过程,该过程所产生的热就是等容热Qv,并无等压热Qp,怎么会有该过程的焓变ΔH=Qp呢?第二个疑问是:对于理想气体的等温过程,系统的焓变ΔH=0,而该过程产生的热Q=-W, 并不一定为零,如何理解等温过程的ΔH=Qp呢?第三个疑问是:对于绝热过程,系统与环境并无热交换,即Q=0, 那为什么该过程的焓变ΔH 不一定为零,且ΔH=Qp呢?

学生之所以会产生这些疑问,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学生对于过程发生的条件与其热力学状态函数改变量之间的关系尚未吃透。笔者的教学实践表明,要想避免学生产生类似的疑问,一定要在这里把状态函数的基本特征进行联系讲解。

我们知道:热力学状态函数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对于始态和终态均相同的两个过程而言,其热力学状态函数的改变量是相等的,比如:有两个相同始态的系统,分别经历等压过程和等容过程,达到相同的终态,如图1所示。

根据以上讨论,可以从图1中非常容易地得出:对于等容过程而言,公式ΔH=Qp也是成立的。对于等温和绝热过程的讲解思路与此完全相同,只不过对于理想气体的等温过程而言,由于温度不变,dT=0,因此根据公式(1)可得其ΔH=Qp=0。

3 举例讲解压强对气相化学反应标准平衡常数的影响

在教材[3]中,有关化学反应“标准平衡常数”Kθ有这样的陈述:(1)气相反应的化学标准平衡常数不随压力变化而变化;(2)改变气相反应的压强,只会使平衡组成发生变化。

而对于“标准平衡常数”,许多同学的理解是Kθ与气相反应各个组元的分压pB密切相关,如下式所示:

Κθ=Π(pBpθ)υB (2)

既然改变压强会改变平衡组成,那么pB也会随着总压改变,“Kθ好像应该会产生变化的嘛”。这样一来,学生自然而然会对上述知识点产生疑惑,感觉是相互矛盾的。为了更好地讲解清楚这一知识点,笔者采用了举例说明的方式,对此进行了深入浅出地讲解。

首先,对于任意某一反应,若ABYZ四种物质均为气相,即:

aA+bB=yY+zZ (3)

其在一定温度T,总压p下的吉布斯能改变量可写为:

ΔrGm(Τ)=y[μYθ(Τ)+RΤln(pY/pθ)]+z[μΖθ(Τ)+RΤln(pz/pθ)]-a[μAθ(Τ)+RΤln(pA/pθ)]-b[μBθ(Τ)+RΤln(pB/pθ)]=BvBμBθ(Τ)+RΤlnΠB(pB/pθ)vB=ΔrGmθ(Τ)+RΤlnΠB(pB/pθ)vB

根据吉布斯判据可知,在不做非体积功的前提下,当反应(3)在等温等压(T,p)条件下达到平衡时,其吉布斯能改变量ΔrGm(T)=0,则:

ΔrGmθ(Τ)+RΤlnΠB(pB/pθ)vB=0 (4)

Κθ(Τ)=ΠB(pB/pθ)vB=exp(-ΔrGmθ(Τ)RΤ) (5)

从(5)式可见,标准平衡常数Kθ的数值大小仅与温度T和该反应的ΔrGmθ(T)有关,与总压p无关,亦即标准平衡常数Kθ在一定温度下是一个定值,不随总压变化。

在讨论压力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时,可以举合成氨反应为例:

N2(g)+3H2(g)=2NH3(g) (6)

当该反应在一定温度T和压力p下达到平衡时,其标准平衡常数为:

Κθ(Τ)=(pΝΗ3/pθ)2(pΝ2/pθ)(pΗ2/pθ)3=exp(-ΔrGmθ(Τ)RΤ) (7)

如果保持温度T不变,将此平衡体系的总压强p增加至原来的2倍,这时各组分的分压分别变为原来的2倍,则此时:

Q=(2pΝΗ3/pθ)2(2pΝ2/pθ)(2pΗ2/pθ)3=14Κθ(Τ) (8)

即原平衡被破坏,反应将向右进行。随着反应的进行,pN2和pH2不断下降,pNH3不断增高,反应向生成物NH3增多的方向移动,即反应向∑vB<0的方向移动,最后使Q=Kθ,体系在新的条件下重新达到平衡,但是该反应的Kθ(T)数值并未改变。

4 结 语

物理化学是一门理论性非常的课程,作为一名物理化学教师, 需要在教学方法上不断进行探索改进,尽量避免学生在学习深奥理论的同时,产生较强的逆反厌学情绪,笔者在多年的课堂一线教学中,不断总结个人不足,针对课程难点和重点,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课堂讲授方法,教学实践表明,这些方法都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成果,同学们对于这些难点和重点的学习效果以及对于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和信心也大大加强。诚然,所有这些讲授方法和技巧并不是对每一个学生都有效果,笔者提出这些方法和技巧,谨为抛砖之举,冀盼与同行讨论提高。

摘要:在物理化学教学中,能否使学生深入理解热力学平衡态、热力学状态函数和化学反应标准平衡常数这些基本概念,对于整个课程的学习是至关重要的。本文从这几个基本概念的讲解思路和讲授技巧出发,对于物理化学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改革的经验和心得体会进行了讨论,提出了一些初步探索。

关键词:物理化学,热力学平衡,状态函数,标准平衡常数,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胡英,吕瑞东,刘国杰,等.物理化学[M].第5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6.

[2]傅献彩,沈文霞,姚天扬,等.物理化学(上册)[M].第5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8.

[3]程兰征,章燕豪.物理化学(机械热加工及金属材料专业用)[M].第3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2.

[4]朱志昂.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J].大学化学,2012,27(05):9-13.

[5]李学峰,赵艳茹.案例法在物理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大学化学,2012,27(05):14-16.

[6]杨风霞,连照勋.提高物理化学课堂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J].大学化学,2012,27(04):23-26.

[7]黑恩成,彭昌军,薛平,等.在改革与创新实践中提升“物理化学”教学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10(4):30-31.

[8]庞秀江,陈利,孟阿兰.物理化学课堂教学中多向交流的教学模式探索[J].大学化学,2010,25(05):28-30.

[9]李长顺.物理化学课程教学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6(7):147-148.

3.创新的基本方法有 篇三

【关键词】写作 基本方法 应用 创新

引言

一篇已完成的作文往往包含着学生的知识、情感、思想、品味,甚至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体验。而在一篇篇作文的背后,起决定作用的是学生的写作素质,毋宁说,写作素质的高低决定了作文的高下之分。那什么是写作素质?简而言之就是人们在写作实践中展现出的素质之和,具体包括语言、生活、知识和对文章的谋篇布局。在这个意义上,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素质就成了作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换个角度,对提高学生写作素质基本方法的训练就成了语文教学中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同时,面对网络化、信息化的今天,我们如何创新现有的基本方法,采用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消化的方式进行传授也是任何语文老师必须重视的教学过程。

一、关于提高学生写作素质的基本方法分析

(一)带领学生做好审题训练

审好题是写好作文的第一要求,审题关系着作文是否成功。审题错误就是方向错误,虽已千言却离题万里。在日常的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去揣摩和理解命题者的意图,有的放矢地去构思一篇文章,这样才能保证作文的高水准。举个教学中的例子,有一篇叫《我走过的路》的命题作文,这里就不妨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我们既可以把这里的路理解为现实中物理意义上的马路,来写成一篇记叙文、说明文,但同时又可以深入挖掘,把这里的路写成心灵之路,心路历程、梦想之路等等的小说、散文或议论文。再比如说,《老师》这篇作文,可以启发学生不仅指学校中的授课老师,所有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有启迪、有帮助的人都可以作为这篇文章的主角进行创作。通过审题训练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开疆辟土。

(二)指导学生良好的选材

选材在某种意义上即是取舍,首先要指导他们选择比较真实同时又有一定意义的材料。具体来说,最好选择他们熟悉的、经历过的事情来写,这样作文表达起来会情真意切、游刃有余。笔者曾经有一位学生写了一篇怀念外婆的文章,这位学生自小与外婆一起生活,后外婆因病离世。在这篇文章中因写的是亲身感受,所以读起来感人肺腑。其次指导学生选择一些较为典型乃至比较新颖的材料。通常典型的材料都是一些饱含哲思和人生经验的材料,能揭示事物本质,具有深刻的说理性和思想高度;比较新颖的材料则会吸引读者眼球。

(三)辅导学生做好文章的立意

立意决定作文的高度和好坏。所谓立意,即是指已提炼和确定的作文之主旨思想。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辅导学生知晓,立意一是要健康和深刻;二是要明确,即旗帜鲜明支持什么、大张旗鼓反对什么;三是反映社会主旋律,积极进取。毫不夸张的说,作文的主题就是文灵魂,作文的素材、叙述和表达都是围绕着主题进行。东一榔头、西一棒头的作文一定是失败的作文,在教学中要引领学生关注社会、与时俱进,把新时代的精神和内容融入自己的文章,作为主题发扬光大。这样的文章才能博得老师的青睐和高分。

(四)引导学生尝试不同行文技巧

行文技巧是一个给文章增色的重要手段。运用恰当的技巧不仅突出主题,结构优美,而且展现了作者的语文功底,引导学生尝试运用一些行文技巧也是提高写作素质的重要方法之一。第一,关注作文的开头和结尾。有以下技巧可用:①引用名人名家事例或名言开头或结尾,②设计前后呼应的开头和结尾,③创设情景,铺陈环境,④问式或哲理式等等方法。第二,多种写作手法结合。根据加文章体裁和主题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写作手法,比方说设置悬念,欲扬先抑、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倒叙法、插叙法等等,通过不同的写作手法烘托主题,使文章曲折有致、过渡自然、引人入胜。

二、关于提高学生写作素质方法的创新性研究

(一)从善于模仿走向创作

学生具有较好的模仿能力,在作文写作中指导学生对范文和经典进行模范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让学生在模范中学习和领悟各种写作方法和技巧,帮助他们了解文章结构和布局。笔者认为模仿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和创新的平台,推动他们走向创作。

(二)鼓励博览散文和小说

要鼓励并带着学生博览优秀名家散文,学习散文优美的辞藻、如何将厚重的思想交织在华丽的篇章,像鲁迅、梁实秋、余秋雨等人的散文名篇。也要学生品读优秀小说。学会小说以小见大的表达和丰富、精湛的语言风采。

4.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篇四

将供应链管控模式按照供应链管理两种实施方式分为领导式管控和中介式管控这两种模式。下面,我们从供应链战略管控、供应链战略伙伴选择管控、供应链管理的优化与评价来分析供应链管控行为。

1.在时间上重新规划企业的供应流程,以充分满足的需要。推迟制造(PostponedManufacturing)就是供应链管理中实现化的重要形式,其核心的理念就是改变传统的制造流程,将最体现顾客个性化的部分推迟进行。

2.在地理上重新规划企业的供销厂家分布,以充分满足需要,并降低经营成本。这里要考虑的是供应和销售厂家的合理布局,因为它对生产体系快速准确地满足顾客的需求、加强企业与供应和销售厂家的沟通与协作、降低运输及储存费用等起着重要的作用。

3.在生产上对所有供应厂家的制造资源进行统一集成和协调,使它们能作为一个整体来运作。企业往往有很多的供应厂家,为了满足某一个具体的用户目标,就必须对所有这些供应厂家的生产资源进行统一集成和协调,使它们能作为一个整体来运作。这是供应链管理中的重要方法。

5.做说明文阅读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篇五

1.说明对象 一般来说,事物说明文的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直接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物说明文的对象往往就是文章说明的主要内容,需要结合文章的中心句及关键词加以概括。一篇文章有一篇文章的说明对象,局部段落有局部段落的说明对象

2.把握说明事物的特征 直接找出说明事物特征的句子;首先看题目,其次抓中心句及关键词;文中没有明显交代事物特征的,需要逐层,逐段加以归纳概括,提炼事物的特征

二。辨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1.下定义 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本质特征

2.举例子 举了什么的例子,具体,清楚,有力地说明事物的什么特征

3.列数字 例举了什么的数据,准确,具体地说明事物的什么特征

4.打比方 将什么比作什么,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的什么特征。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使读者更易理解

5.分类别 全方位,多角度地说明事物的什么特征。使说明更有条理,更清楚

6.作比较 将什么和什么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说明事物的什么特征

7.引资料 简洁,有力地说明事物的什么特征。既增强了说服力,又增强了趣味性

8.摹状貌 具体,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的什么特征

9.作诠释 进一步地解释事物的什么特征

10.画图表 简明,直观,具体的说明事物的什么特征

三。品味说明文的语言

说明文语言要求准确科学,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主要表现在

1.表示时间,空间,范围,程度,特征,性质,数量等有关词语要准确无误,如基本,大约,比较,一般,极个别,主要等表示修饰限制的词语

2.注意约数和确数。无论使用的是约数还是确数,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文语言风格可以平实,也可以生动活泼

四。掌握说明顺序

1.常见的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有;【1】从现象到本质【2】从结果到原因【3】从特点到用途

【4】从整体到局部【5】从概括到具体【6】从主要到次要【7】从一般到个别

2.确定说明顺序;【1】应明确说明的对象是事物还是事理,一般事物说明文采用空间或时间顺序,事理说明文采用的是逻辑顺序【2】把握语言的标志。从语言标志看,空间顺序有东西南北,上下左右等方位词的标志语;时间顺序有表时间的发展,事物各个阶段的标志语,而逻辑顺序有首先,其次,为什么,原来,因此等标志语。还要注意有时说明文的顺序。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

5五。把握说明文的结构

6.汇报工作有哪些基本方法? 篇六

一、工作汇报的分类

机关的工作汇报,从体裁上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一是综合性汇报。多见于半年或年终工作总结前后。综合性汇报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民生等工作的全面情况。主要应讲清全年或阶段内的工作思路,做的主要工作,取得的主要成绩和进步,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今后的打算等。

二是专题性汇报。多见于办完一件事情或干完一项工作以后,就这一件事、一项工作所作的汇报。专题性汇报,要求主题明确,内容单一,不涉及其他无关的内容。

三是随机性汇报。是指在上级领导和机关领导下部队期间,机关干部在陪同上级领导实地检查工作时或散步、聊天过程中随机所作的汇报。随机性汇报与专门安排的汇报相比,没有预定的内容,没有限定的时间,没有固定的地点。通常情况下,应汇报领导最为关注的问题和本单位急需领导和上级机关掌握了解的情况。

四是提示性汇报。多见于在上级机关召开的座谈会或领导实地视察工作期间,领导想到了某一问题或看到了某一情况,需要进一步了解时,要求就某事或某项工作所作的汇报。提示性汇报,要严格按照领导所提出的问题,准确详细地说明情况。

机关的工作汇报,从内容上也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一是情况汇报。主要包括工作的进展情况,主要特点,收获提高,存在问题等。基本要求是,工作的过程要反映清楚,主要内容都要讲到,特点要鲜明。

二是经验汇报。以做法或体会为主,不过多地涉及工作情况和工作过程。

三是问题汇报。即专门就某一问题所作的汇报。应着重讲清问题的表现及发展的程度,发生问题的主客观原因,应接受的教训,以及解决问题的措施等。

四是计划打算汇报。是指某项任务下达以后或某项工作展开之前,就完成任务或开展工作的具体安排,向上级机关所作的汇报。

二、工作汇报中常见的问题

当前,机关在工作汇报中常见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散”。即汇报的主题不突出,事无巨细、面面俱到。本来是了解一个方面的工作,却汇报了诸多方面的情况;汇报的内容都是工作过程与事例的堆积,缺乏用主线穿引。

二是“偏”。汇报人没有把握住要汇报的主题,过多过细地讲了与主题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内容。

三是“乱”。缺乏梳理和归纳,想到哪里就讲到哪里,往往这个内容没讲完,又讲到了那个问题上,使听汇报的人无从下笔,甚至滔滔不绝地讲了半天,自己也不清楚讲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

四是“空”。不是紧紧把握住本单位的特色汇报,而是大话、套话、官话、空话连篇。

五是“浅”。缺乏分析、提炼和升华,就事论事,说了就了,谈完就完,不善于从工作中总结和提炼出带规律性的东西和给人以启迪的经验。

六是“假”。不是实事求是地反映情况、客观公正地评价工作,而是有意拔高、掺水分、说假话;甚至把点上的成绩说成是面上的工作,把个别人的成绩说成是单位的普遍水平,把工作设想说成是已做过的工作等。

三、工作汇报的基本要求

汇报工作没有固定模式,但有些基本要求必须掌握。根据一些同志的经验体会,要搞好工作汇报,必须做到以下十点。

1.身份要明确。首先要明确是谁的汇报。也就是说,汇报人是代表党委,还是代表行政单位作汇报。其次是向谁汇报。即听汇报的人是哪个领导。通常情况下,向直接上级汇报,应尽量具体;向高级领导机关汇报,应相对概括。

2.主题要突出。汇报的内容都要紧紧围绕主题而展开,与主题无关的内容不宜涉及。

3.情况要准确。要通过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全面准确地掌握情况。特别是涉及数字、比例、评价之类的内容,要恰如其分、准确无误。

4.结构要严谨。要把准备汇报的内容进行认真组合排列,或围绕横向到边,或沿着纵向到底。

5.层次要清楚。准备讲几个问题、先讲哪个问题、后讲哪个问题,要心中有数,切忌交叉混乱、重复颠倒。为便于听汇报的记忆,每个问题最好都提炼出一个比较鲜明的观点,或者先讲一个中心句。

6.事例要典型。要紧紧围绕主题或要表达的意图选择事例。所用事例要有典型性,使人听了能够引起关注或留下深刻印象。

7.详略要得当。一般说来,对有本单位特色的内容要尽量具体讲,共性的东西可以从简讲;对上级特别关注的内容要尽量具体讲,一般性的工作可以从简讲;对别人没有讲到的内容要尽量具体讲,别人已经讲过的内容可以从简讲;对上级不了解的情况要尽量具体讲,上级基本掌握了的情况可以从简讲。

8.评价要客观。既要讲成绩,也要讲问题;既要讲经验,也要谈教训。做到讲成绩不拔高、不扩大,讲问题不回避、不掩饰,不讲过头话,不用过激言词。

9.语言要简练。口齿要清楚伶俐,除标题观点外,不要重复,不要啰嗦,不要带口头语,多用一些群众的语言和生动的词汇来表达。

10.时间要适中。当听汇报人有具体要求时,要严格按照规定的时间汇报;没有具体要求时,也要根据领导在本单位总的活动时间和活动的内容来把握好汇报的时间;当多人共同向上级汇报时,作为主汇报人要留出一定时间,让其他同志予以补充;还要注意留出一定的时间,请上级领导作指示。

四、搞好工作汇报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采取多种形式把情况掌握准。掌握情况是搞好汇报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必须重视对情况的控制和掌握。要根据汇报的内容决定调查了解情况的形式。对于涉及单位全面建设或重要工作方面的汇报,要经集体研究讨论;对于单项性的汇报,要与分管的同志交换意见,对一些把握不准或掌握不清的内容,可以采取个别交谈、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征求大家的意见,把基本情况准确全面地掌握。

2.反复思考,把汇报提纲准备细。能否汇报好,很重要的是准备得充分不充分。在时间、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一些重要工作和综合情况的汇报,最好能写出汇报稿。如果时间不够充足,也要列出详细汇报提纲,把汇报中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典型事例、有关数据等一一列出来。如果因时间紧、来不及准备汇报提纲时,也要静下心来,认真打好腹稿,切忌信口开河,想到什么说什么。

3.注意从听汇报人的言行表情中捕捉信息,努力把汇报的重点把握准。要汇报好,首先要符合上级了解情况的总意图。做到这一点,既要靠汇报前的认真准备,也要靠汇报过程中的见机调整。通常情况下,听汇报的人对上级机关比较关注的问题,听起来认真,记得仔细,问得具体,遇到这种情况,作为汇报人,就要在原来准备的基础上加以发挥,把问题尽量讲得详细具体。属于上级机关已经掌握了的内容或与本次汇报关系不大的内容,一般引不起听汇报人的兴趣。其表现是,听起来精力不那么集中,问的话少、记录也少。这种情况下,作为汇报人就要尽量从简说起,必要时可以不讲这方面的内容。

4.采取多种形式配合,力求把汇报的效果保证好。为了增强汇报的效果,必要时可以采取一些配合形式。常用的有以下几种:一是图表讲解。如汇报单位完成任务等情况时,在口头汇报的基础上,再看一看图表和有关数字统计,听汇报人会记得更清楚。二是检验实物。如汇报党建时,可以让听汇报的人检查一下笔记、心得体会等。三是实地观察。如汇报试点打造情况时,可以结合看一下现地等,更容易加深人们的印象。

7.创新的基本方法有 篇七

世界上不少国家都在进行改革, 改革的方法大致有两种, 一种是激进的改革, 典型的是俄罗斯的休克疗法;一种是逐步推进的改革。我国的改革属于后者, 人们称之为渐进式改革。

所谓休克疗法, 就是一步到位的改革。俄罗斯在上世纪90年代初实行了这样的改革。当年俄罗斯领导人认为, 苏联在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改革, 是零敲碎打、修修补补的改革, 解决不了问题, 改革应当大刀阔斧、一步到位。他们采取了休克疗法式的改革, 大致是:第一步, 也是改革的重头戏, 就是物价改革。从1992年1月2日起, 一下放开90%消费品、80%生产资料的价格, 到了4月, 消费品价格就比1991年12月上涨了65倍。第二步, 与物价改革几乎同步, 出台了财政、货币“双紧”政策, 采取了增加税收等措施, 引起企业生产萎缩, 失业人数激增。第三步, 大规模推行私营化。快速私营化使大批国有企业落入特权阶层之手。推行休克疗法的改革, 使俄罗斯的GDP几乎减少了一半, 人民生活水平一落千丈, 社会陷入一片混乱。

我国的改革从总体上说, 是渐次推进的。

以农村的改革为例, 1978年11月, 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悄然实行了包产到户, 这是对人民公社体制的冲击, 从此拉开了农村改革的序幕。党中央积极引导农民的改革, 但没有下令立即在全国全面推行, 而是允许各地依据自己的情况执行。这种责任制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行, 到1983年初, 全国农村已有93%的生产队实行了这种责任制, 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作为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也失去了存在的基础。1979年, 四川广汉县南阳公社建起了全国第一个乡政府, 取消了人民公社。但直到1982年12月, 第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才作出了改革农村人民公社政社合一的体制、设立乡 (镇) 政府的决定。到1984年底, 全国建立了9.1万个乡 (镇) 政府。经过长达5年的时间, 人民公社制度才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这是我国农村渐进式改革一个完整的阶段, 在这个历史进程中, 农村和整个社会没有发生大的震荡, 农村的渐进式改革很成功。

再以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的改革为例, 也是采取了逐步推进的方法。我国并没有一下就制定退休制度, 而是在1982年党的十二大上决定建立顾问委员会, 作为新老交替过渡的组织形式, 经过了10年时间, 到1992年的十四大, 才作出不再设立顾问委员会的决定, 实行退休制度。实践证明, 采取渐进方式解决老同志的退休问题, 使干部制度得到完善, 很稳妥。

经济体制的改革, 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包括国企、物价、金融等方面的改革, 以及市场体系的建立, 更是经过了许多步骤。

回顾我国30多年来的改革历程, 对照别国的休克疗法改革, 渐进式改革的优点是很明显的:第一, 渐进式改革每一步改革的力度较小, 群众比较能够承受, 也有利于锻炼广大群众的承受能力;第二, 由于改革采取渐进的方式, 震荡小, 有利于社会的稳定;第三, 有利于改革的领导者总结和积累经验, 探索和开拓改革的新路子。

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此后, 经济学家和领导干部对计划与市场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 提出各种见解, 出现多次交锋和碰撞。1984年10月,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的《经济体制改革决定》提出, 社会主义经济应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 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这个文件实际上已将社会主义经济定性为“商品经济”, 这就意味着将要放弃长期使用的“社会主义经济是计划经济”的提法。这是一个重大的改变, 是一个突进。邓小平说, 这个文件好, 说了新话, 说了老祖宗没有说过的话, 就是指此而言。

此后, 关于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经济学家和领导干部继续进行探讨, 有争论, 有交锋。有人强调公有制, 有人强调有计划, 更多的人强调商品经济, 而不说市场经济, 怕同资本主义分不清界限。

1992年初, 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他说:“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 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破除了长期以来认为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不能搞市场经济的传统观念。这是思想理论上的大突破。

1992年10月, 党的十四大决定, 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改革的目标模式。十四大以后, 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 改革进一步推进。这是我国改革一次大的突进。

渐进中有突进, 渐进与突进相交替, 一步步推进, 这是改革的辨证法。不能以形而上学的眼光来看待渐进式改革。改革在渐进中必须有突进。对于这一点, 要从我们改革的根本性质上来看。

我们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从总体上说, 自我完善就是要改变社会主义的传统模式, 实现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建立一种新型的社会主义模式。这是社会主义的质的更新。经济体制不是孤立地存在, 它同政治体制、文化体制和其他各方面的体制密切联系, 成为一个社会的整体。因此, 社会主义的质的更新必然表现在社会的各个方面。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伟大革命”这个提法充分表明了改革的深刻性和艰巨性, “伟大革命”要求有质的变化, 而质的变化就意味着突进。

改革在经济体制方面是质的改变, 在政治体制方面, 也要实现某些质的改变。

邓小平分析我国的政治体制后指出, 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存在着不少弊端。主要的弊端是:官僚主义、权力过分集中、家长制、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形形色色的特权。邓小平说:“如果不坚决改革现行制度中的弊端, 过去出现的一些严重问题今后就有可能重新出现。只有对这些弊端进行有计划、有步骤而又坚决彻底的改革, 人民才会信任我们的领导, 才会信任党和社会主义, 我们的事业才有无限的希望。”邓小平还指出,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中的种种弊端, 多少都带有封建主义色彩。革除封建主义残余, 革除家长制, 以民主取代过分集中的权力, 这些, 都是政治领域的质的更新。

邓小平的讲话已经过去了很多, 今天来看, 政治体制中有的弊端已经基本革除 (如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 , 但有的弊端却有了新的表现和恶性发展。如权力过分集中, 产生形形色色的特权;如权力与资本结合, 权力与黑社会势力结合。总的来看, 邓小平讲话中指出的问题、发出的告诫, 仍然适合当前的情况。

政治体制改革, 就是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这方面, 党的十六大已经提出:“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但这只是总的理念、要求和原则, 还需要形成具体目标模式, 形成可操作的机制。这就需要实行突破性的改革, 要有突进。在其他各个领域, 情况大致也是如此。社会主义的质的更新, 必须通过改革的突进, 才能实现。

30多年的改革, 成绩很大, 但冷静观察, 还没有哪一方面的改革已经完全成功, 都是正在进行时, 都需要在渐进式改革中, 适时突进, 不断推进。

现在, 推进改革的呼声很高。有的论者提出, 要进行第二次改革;有的论者提出, 要重启改革;有的论者提出, 要再改革。这些提法各有其含义, 但都表示希望改革要有新的突进。

8.日记的基本写法有几种? 篇八

(1)略记。这是种纲要式的备忘录。它只是简略地记录当天发生的最主要的事情,以备日后查用“录以备考”是日记的基本功用,而备忘式的略记也是日记的最基本、最简单的形式。

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收在《鲁迅日记》中的日记就写得“很简单”,写的是“信札往来”,“银钱收付”,“以便检查”。这种日记主要是备忘,均采用略记的格式。请看他在1935年4月17日的一篇日记:昙。上午得西谛信。午译《俄罗斯童话》全部讫,共十六篇。下午得唐信。晚生活书店邀夜饭于梅园,同座9人。得《译文》二卷二期稿费二十七块六角。

这篇日记所记的,有天气、得友人信、完成童话作品的翻译、应邀赴宴、得稿费等。显然,这是备忘式的日记,是略记。这篇略记式日记的特点是:①文字简洁。全篇日记只用了57个字,主语“我”均被略去。甚至还用了文言词“讫”。②略去详细内容和具体过程。比如同桌聚餐的9人都是何许人,在餐桌上的谈话情况、内容也都一概略去。③按当天时间的先后顺序,只是三言两语地记下当天主要事情,不加任何描写、议论和抒情之类的内容。由此看来,鲁迅先生的这类日记内容丰富,其特色是客观地记述自己生活经历中的人物和事件,一般不做主观的议论和评价。文字简短,记述扼要。从上述这篇日记中,我们可以看出鲁迅日记的这一特色。

采用略记方式写日记,可以起到备忘作用。如果坚持下去,在培养自己对生活的认真态度,避免自己在待人接物方面的疏漏等是有好处的。但由于它太简略,对于青少年练写作则无多大意义。它用适用于事务、头绪较多的情况,适用思想成熟的中老年人。

(2)详记。即较为详细具体地记录下生活中有意义的场景、人物和事件。

如现代著名女作家冰心在1934年7月上旬,沿平绥路旅行时写下题为《云冈》的游览日记也是属于详记式日记。在日记中,作者记述了她游览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的详细情况,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先写早晨,遍探各窟,其中把她感兴趣的译经楼和两处刻石放在突出地位。午后,有机会看到刚打开的东边数窟,引起作者兴趣,也更有记录下来的价值。她从打石窟的人,打开办法,参观方式直到窟中所见,都做了比较具体详细地记录。下午由于天气变化,引出了“如在河内乘车”的场景,这段经历更不寻常。特别是作者由此产生的联想,推断出到处看见镇水牛像的原因,以亲身经历的事实来证实自己的推断。晚饭品尝了山西名酒的滋味,对作者个人也是件有意思并直提回味的事,当然要记录下来。晚饭看电影,内容是抗战时事和重要人物活动片,当然有记录的价值。总之,作者的《云冈》日记着重记叙了她参观石窟时的情景。作者的活动,对于她有多方面的意义和价值,所以作了详细具体的记录。

9.创新的基本方法有 篇九

1地理时区划分

地球是自西向东自转,东边比西边先看到太阳,东边的时间也比西边的早。东边时刻与西边时刻的差值不仅要以时计,而且还要以分和秒来计算,这给人们带来不便。

为了克服时间上的混乱,1884年在华盛顿召开的一次国际经度会议(又称国际子午线会议)上,规定将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东、西各12个时区)。规定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为中时区(零时区)、东1-12区,西1-12区。每个时区横跨经度15度,时间正好是1小时。最后的东、西第12区各跨经度7.5度,以东、西经180度为界。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上的时间就是这个时区内统一采用的时间,称为区时,相邻两个时区的时间相差1小时。例如,中国东8区的时间总比泰国东7区的时间早1小时,而比日本东9区的时间迟1小时。因此,出国旅行的人,必须随时调整自己的手表,才能和当地时间相一致。凡向西走,每过一个时区,就要把表拨慢1小时(比如2点拨到1点);凡向东走,每过一个时区,就要把表拨快1小时(比如1点拨到2点)。并且规定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为本初子午线,即零度经线。

2地理时区计算方法

地理时区计算方法:地方时的计算

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所以同纬度上不同的地区见到日出的时间有早有晚,东边的时刻比西边的时刻要早,这种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称为地方时。由于时刻东早西晚,所以每向东15°时间要早1小时,每向西15°时间要晚1小时,经度相差1°,时间相差4分钟。

地理时区计算方法:地理区时的计算

为了便于不同地区的交流,1884年国际上按统一标准划分时区,实行分区计时的办法。按照这个划分方法,地球上每15°作为一个时区,全球共分24个时区,每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即为该时区的标准时间区时。区时的计算一般分以下几个步骤:

1.时区的计算:

如果要求某一经度的区时,首先要计算出该经度所在的时区。经度换算时区的公式:经度数÷15°=M(商),n(余数)(n<7.5°时,时区数=M;n>7.5°时,时区数=M+1)。

根据此公式也可以计算M时区所跨的经度范围,即:15°×M(时区数)±7.5°(15°×时区数为这个时区的中央经线的经度)。

2.地理区时差的计算:

如果知道甲地的区时,求乙地的区时,首先要计算两地的区时差。如果甲、乙两地位于中时区的同侧,计算区时差用减法,如东八区与东二区差6个区时,西九区与西二区差7个区时。如果甲、乙两地位于中时区的两侧,计算区时差用加法,如西六区与东六区差12个区时。

3.地理区时的计算:

区时的计算遵循“东加西减”的原则。已知甲地的时间,求乙地的时间,那么乙地的时间=甲地的时间±甲、乙两地所在时区的区时差(乙地在甲地的东侧用“+”,乙地在甲地的西侧用“-”)。

4.计算结果的处理:

由于全天采用24小时制,所以计算结果若大于24小时,要减去24小时,日期加一天,即为所求的时间;计算结果若为负值,要加24小时,日期减一天,即为所求的时间。碰到跨年、月时,要注意大月、小月、平年、闰年。

地理时区计算方法:日界线

日界线简单地说就是“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从本初子午线开始,如果向东到180°经线,那么180°经线比本初子午线要早12小时;如果向西到180°经线,那么180°经线比本初子午线要晚12小时。这样,同是180°经线,时间却相差24小时。因此,国际上规定,把180°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它既是一天的开始,又是一天的结束,即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时刻相同,日期相差一天,东十二区比西十二区早一天。值得注意的是,国际日期变更线并非与180°经线完全重合,受各国领土的影响,有些地方日界线不得不改变它的位置而发生弯曲。另一条日界线为0时日界线(或子夜日界线),0时日界线向东到180°经线之间为“今天”,向西到180°经线之间为“昨天”。0时日界线的位置是不断变化的,在地球上,0时日界线是不断自东向西移动的。

地理时区计算方法:寻找时间计算的切入点

在计算时间时,能够迅速、准确地找到一个切入点,既可提高做题速度,又能提高做题的准确率。

1.依据晨昏线确定地方时:

由于赤道地区全年昼夜平分,所以赤道与晨线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时,与昏线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时。

2.依据太阳直射点确定地方时:

即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2时,与之相对的另一条经线的地方时为0时(24时)。

3.依据晨昏线确定日期:

如果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即晨昏线经过南北极点,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春分日)前后或9月23日(秋分日)前后,而且全球尽夜平分,晨线上各点的地方时均为6时,昏线上各点的地方时均为18时。当晨昏线与极圈相切,如果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全部为极昼时,这一天为6月22日(夏至日)前后;如果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全部为极夜时,则这一天为12月22日(冬至日)前后。

4.依据晨昏线计算昼夜长短和日出日落时间:

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全球昼夜平分,白天12小时,夜晚12小时;当晨昏线与经线斜交,计算昼长时,简单的公式为:昼长=昼弧的度数/15°。夜长=夜弧的度数/15°。昼弧的度数的计算: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的纬线圈,即从晨线与纬线圈的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的交点所跨的经度数。日出日落时间的计算公式为:日出时间=12-昼长/2,日落时间=12+昼长/2,例如白天是14小时,那么日出时间=时,日落时间=时

资料补充:

时区和区时

为了克服时间上的混乱,1884年国际上统一实行分区计时法,统一了时间标准.由于地球每24小时自转一周,一小时转15个经度.因此,国际上规定,每隔15°划为一个时区,全球可分为24个时区.以本初子午线为基准,从西经7.5°至东经7.5°,划为中时区,或叫零时区.在中时区以东,依次划分为东一区至东十二区;在中时区以西,依次划分为西一区至西十二区.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各跨经度7.5°,合为一个时区,称为东西十二区.

只有东西12区和中时区既跨东经度又跨西经度,其它的东时区跨东经度西时区既跨西经度.

每个时区跨经度15°,同一时区各处地方时也不相同,因此国际上规定,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叫做该时区的“标准经线”,标准经线上的时间,便是整个时区的“区时”.例如,中时区的中央经线是零度经线,零度经线的地方时便是中时区的区时;北京处在东八区,东经120°是东八区的中央经线,因此北京时间是采用东经120°的地方时,即东八区的区时.

标准时间:各国统一使用的时间,中国使用东8区区时,即东经120度经线的地方时即北京时间.国际标准时间,即0度经线的地方时.

时区区时特点

1全球共24个时区,每隔15°为一个时区

2时区数=已知经度/15°(商四舍五入取整数,即为时区数);

3中央经线的度数=时区数×15°,中时区中央经线为0°,东1区中央经线为东经15°,东西12区中央经线为180度经线.

4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差几个时区就差几小时.

5较东时区的区时较早

例:已知北京(东八区)时间为8日下午5:00,求华盛顿(西五区)的区时?

华盛顿的区时=12+5-(8+5)=8日4时

10.军事对外宣传有哪些基本形态 篇十

军事大众传播主要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实现有效信息传播。信息时代,大众传播的重要性和主导性作用毋庸质疑。我军对外宣传的大众传播指的是我军充分利用各类媒体技术,利用报刊、影视、广播、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实现我军信息的有效国际传播。21世纪,媒体技术发展迅速,新媒体作用日益凸显。新媒体指的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给我军国际传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史无前例的机遇。我军外宣工作者和广大官兵必须树立强烈的外宣意识,利用好新媒体技术,进一步优化传播策略,积极主动开展军事对外宣传,使我军国际传播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不断提升我军软实力,有效履行新时期我军历史使命。

军事组织传播主要通过相关的军事组织传播媒介,即军事对外宣传的主体充分利用相关军事组织的优势,开展横向、纵向的传播工作,实现信息在组织内的有效流动。尤其是充分利用一些特定团体的组织传播优势,加强军事对外宣传。比如,各类军事机构、军事学术团体与国内外同行或相关组织之间进行的军事交流、军事学术交往、军事社交活动等,都可以作为组织传播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尤其是我驻外使馆武官处,经常要参加驻在国武官团组织的各类军事外交和社交活动,如到军事单位参观、走访、发表演讲等,武官团成员一起旅行、聚餐等活动,都是进行有效军事对外宣传的重要途径。

军事人际传播,主要指军事对外宣传的主体和客体之间在直接或间接的对话、交流、交往过程中,进行一定的宣传,实现信息的有效流动,实现军事传播目的。随着我军使命任务的拓展,军事人际传播的频次越来越高,机会越来越多,作用越来越明显。我军要充分利用各种军事外交、军事交流、军事合作过程中的对外宣传机会,充分发挥我驻外武官处、开放部队以及执行国际维和、护航和人道主义援助任务的部队等多种渠道与方式,广泛开展以人际交往、交流为载体的对外宣传工作。在巩固并加强大众传播、组织传播的同时,进一步扩大人际传播的途径,增强对外宣传的力度、广度、深度、效度,加强面对面的信息传播,增强军事国际传播的实际效果。军事对外宣传的形态不能仅仅局限于大众传播和组织传播领域,它包含了各种形态的社会传播方式。信息时代,每名军人都要牢固树立“一言一行树形象、一举一动做宣传”的思想。虽然作用不一,但我军官兵都是军事对外宣传的主体。

不同形态的军事对外宣传之间有一定的交叉性、互补性,它们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是军事“大外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得当,可以达到军事对外宣传效益的最大化。

军事对外宣传的本质是军事国际传播,是涉及军事的跨文化交际活动,是一项跨领域、跨专业的系统工程,需要了解一定的新闻学、传播学、舆论学、军事学、信息学、国际关系、外交学等诸多学科理论知识。军事对外宣传要遵循国际传播的基本规律和一般原则,尤其要根据不同国家的宣传环境、宣传对象等对外宣传的客体,采取灵活策略,加强针对性措施,实现外宣效益的最大化。当前,我军要在国际上塑造威武之师、文明之师、和平之师的良好形象,提升软实力,有效履行历史使命,必须强化和改进对外宣传,构建我军特色的军事对外宣传体系。这个体系应该兼顾到信息传播的整个过程,包括信源管理、信息发布、媒介统筹、受众研究、效果评估等信息传播流程的各个环节。

21世纪,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信息传播过程发生了重大变化,直接影响到宣传工作各个方面。在国际传播领域,我军挑战与机遇并存。党中央和中央军委高度重视军事对外宣传,明确提出了我军对外宣传的根本任务和要求。为此,我军军事外宣工作必须根据我军外宣工作的总体部署,系统构建“大外宣”平台,精心设计外宣内容,科学统筹外宣渠道,认真研究外宣受众,及时了解外宣效果,积极主动开展军事国际传播。

(以上内容摘自《军事对外宣传研究》)

上一篇:河南省公路管理条例下一篇: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