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大学语文-期末复习指导

2024-10-24

3大学语文-期末复习指导(共8篇)

1.3大学语文-期末复习指导 篇一

大学英语3期末复习

1.If either of you had been able to _______ your anger the fight would have been avoided.a.hold backb.hold onc.hold outd.hold up

2.Many students are taking part in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in their ______ to enhance their communicative skills.a.questb.strainc.temptationd.campaign a.scatterb.dedicatec.give offd.hand out a.hopefulb.definitec.productived.super

5.We can’t ________ her to be able to take responsibility just because she has been working for her boss for two years.a.interpretb.grantc.detachd.assume

6.He left the office, still ______ by the way she had spoken to him.a.annoyedb.been annoyed

c.being annoyedd.to be annoyed

7.__________ is the arbitrary circumstances both of my arrest and my subsequent fate in court.a.It is made rather disturbingb.what makes it rather disturbing

c.It makes rather disturbingd.It is rather disturbing

8.You ______ at the door before you come in.a.mean knockingb.are meant knocking

c.mean to knockd.are meant to knock

9.Mary has ____ a couple of hours on Saturdays to help her mother with her computer.a.put awayb.set asidec.get offd.take on a.likesb.realizesc.imaginesd.considers

11.The statistics show that those who prefer electronic dictionaries _________ 55 percent.a contributedb.amounted toc.headed ford.took in

12.Set your mind at ease.____ you get accustomed to the noise here.a.It will be soon afterb.It wouldn’t be long before

c.It is a short time whend.It is in a short time before

13.All the questions the police asked _____ where she had been on the night of the murder.a.brought upb.revolved around

c.built ond.singled out

14.Give them an inch, ________________.a.and they will make a mileb.they will make a mile

c.so they will make a miled.or they will make a mile

15.Let’s stop taking nonsense and _______ analyzing the tough situation.a.go onb.go offc.go intod.go about

Key

1-5 aadcd6-10 abdbc

11-15 bbbad

2.如何做好小学语文期末复习 篇二

关键词 复习 兴趣 效率 合作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9-0062-02

复习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必要环节。学生通过复习,将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归纳、总结,巩固,从而达到加深理解、系统吸收、灵活运用,教师也可以通过复习对平日教学进行补充和延伸。然而,枯燥无味的复习课往往令学生厌烦,令老师头痛。究其原因,一是复习内容简单重复,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二是复习形式单调乏味,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导致复习效率低下,复习效果差。对此,教师需要对已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一次全面的梳理,总结规律,并且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潜力,让学生再次感受文化之旅的魅力。我认为做好小学语文期末复习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明确复习的意义

复习有三个意义,1.复习是一种强化。课堂上教师讲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并不是学完之后就能记住和理解的。复习则是一个克服遗忘、强化理解的过程,复习的越及时、越连贯、越系统,学过的知识就巩固得越扎实。2.复习时一种升华。 学生在复习的时候,可以把平时学到的零散的知识系统化、完整化,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重新认识。3.复习可以弥补教学的薄弱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复习对平时没有讲明白的地方或者在某个环节出现疏漏的地方进行查缺补漏。

二、认真制定复习计划

期末总复习时间比较紧,而复习的内容又比较多,为了在较短的时间内突出重点,全面复习,我们必须认真地制定复习计划。照计划进行复习,能使我们的复习条理更清楚。复习计划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第一,制定复习进度时间表,明确在什么时间复习什么内容。第二,明确复习内容。复习什么?怎样复习?复习要达到什么目标?该如何达到这些目标?这些问题在复习前学生都必须心中有数。只有目标明确,才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三、精心设计复习教案

复习阶段教案的设计要偏重知识的系统性及相互之间融合,而不是简单的重复教学。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整册教材。在期末总复习之前先把全册教材中的基础知识按照拼音、字、词、句等不同的内容进行分类,要认真找出知识之间的关联,建构知识体系,组建能够涵盖教材知识的网络图,以点连线,以线结网,使语文复习形成系统化、网络化。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起来条分缕析,应用起来开阖自如。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学习效率。

四、摸清学生知识掌握情况

学生学习的基础各不相同,为了更有效率的进行复习,教师必须首先摸清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教学和训练。教师应该在复习课前采取测验、考查、提问,或通过座谈、个别了解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摸底、调查,如:在复习时教师可提示:本册教材你自己认为哪个单元学得较好,哪个单元有点问题?哪个知识点你还是感到困惑?让学生在复习前就做到心中有底。根据反馈来的信息,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制定复习课教学方案。

五、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摸清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之后,我们就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做好辅差工作。同一复习内容,对低层次学生,教师不仅改进教法,还指点学法,清除他们学习中的障碍;对高层学生启发诱导,以进一步拓宽他们的知识面,使他们不停地向新知识领域迈进。教师评价学生不能只用“一把尺子”,而应该因人而异,给他们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对胆怯的学生要鼓励,树立他们的信心,对容易骄傲自满的学生,要适当的“泼一点冷水”,让他们正确对待自己。

六、多侧面地讲解相关知识

复习课要重温过去所学过的知识,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因为复习要体现拔高的原则,所以这种重温又不能是机械的、简单的重复,而应以原有知识为基础向外拓宽。平时的讲读课教学由于受教学内容和目标、时间的限制,不能随意拓宽,而复习课上因为经过多篇课文教学、多个知识点的讲解,已具备了拓宽的条件。

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结果重要,过程更重要;知识重要,方法更重要。在复习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尽可能多地给予自主复习的机会,坚决摈弃越俎代庖的做法,努力让知识成为学生自己的思考结果。教师划定复习范围或确定复习项目,学生依据课文、课堂笔记、平时作业及相关学习资料,确定复习重点,列出复习提纲,自行复习,让学生在复习中分析比较、归纳总结,举一反三,自悟规律,自主掌握学法。其次,不搞标准答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在复习中,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复习的时间上和复习次数上,不搞一刀切,不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使学生的见解更加多元,体验更加深刻。

八、精选习题

为了更全面、系统地掌握、巩固所学知识,复习课必须要有适当数量的复习资料,这是搞好复习工作的物质基础,但现在的复习资料铺天盖地,我们不能一味拿来。而必须要精心挑选,否则,学生如果不加选择地做题,做得越多越糊涂,头脑越乱,反而不利于更好地掌握知识。其次,教师要养成自编资料的习惯。编写的原则是: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以教材为基础;切合学生的学习实际;要摸清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对于学生掌握差的知识要优先编入资料中。

九、加强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

小学语文复习的内容多、时间紧、任务重是复习中一个突出的矛盾,为了减轻工作大力,提高复习效率,应加强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开展科组内集体定计划、备课和编写复习资料的教研活动。集中众人的智慧,提高了资料的质量,实现资源共享。全体教师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密切配合、协同作战,争先为学生成绩的全面提高献计献策多作贡献,形成了教师群体的整体教育合力,从而促进学校各班各项管理措施的落实和管理目标的实现。

3.大学语文期末复习资料 篇三

1、演讲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内容既要有充足的学术含量,又不能过于专业化;既要体现学术报告的严肃性,又要调动会场的气氛,在情绪互动中达成最佳的演讲效果。

2、该篇说到语言的功能、陷阱各有几个方面,具体有什么例子?

三方面的功能:一个功能是现实有用的功能,包括交流,包括表意,包括记录,包括传之久远,这是现实的和有用的功能;第二个功能是生发和促进的功能,推进思想、推进感情、推进文化、创造文化;第三个功能是一个浪漫的功能,是语言和文字离开了现实或者超出了现实的功能。

陷阱:1)语言和现实和你的思想感情脱节(包括言不尽意、言过其意、文不尽言、言过其实、甚至脱节);2)好的、成功的语言表达和文字表达,还面临着可能异化的命运,变成了俗套:3)狗屎化效应:本来很好的一句话,太普及了,就把它降低了,过于通俗化了;4)语言文字它可以反过来主宰我们,扼杀我们的创造性,扼杀我们活泼的生机。

3、这篇演讲稿自己有什么特点?

这篇演讲稿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外松内紧”。演讲人态度轻松,仿佛随意说来,其实内在的逻辑很严谨,条理清楚,原则问题分寸感很强。第二个特点是“亦庄亦谐”,不时穿插几句调侃语,将严肃甚至沉重的话题更加机智地表达出来。第三个特点是“取譬引喻”,演讲依赖口语传播,讲道理就必须通畅晓白,此文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举例子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问题。

《一个特立独行的猪》王小波

1、该篇主旨(该篇谈了什么话题)

全篇其实一直蕴含着令人警醒的提示:被他人(甚至还要包括被自己——当然是按照他人的意志)安排或设置的生活,是不幸的,因为那意味着自由的被扼杀;而人们往往对这样的生活安之若素,很难因此也很少特立独行如此猪者;人们于此应有省悟,敢于无视别人对你的生活的“正义的”却是粗暴的设置,否则岂不愧对猪乎?

2、该篇在行文和选材上有什么特点?

①本文说的是猪事,实则讲的 是人世。以鲜活而平庸的生活琐事作譬,引出严肃的论题,这也正是作者的议论深刻而不显枯燥的原因之一。②本文的写作风格是幽默而严肃,活泼而平实,犀利深刻而具温情与善意。③文章的主题与作者的态度是严肃的,但又出之以幽默之语,调侃是其突出的特色。④作者的态度平实,行文却跳荡活泼,毫不枯燥。作者的批判相当犀利,当得起一针见血。但在这批判锋芒的背后,却是作者对社会、对人群的热切的关爱。

《天才梦》张爱玲

1、怎么样理解“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

张爱玲兰心惠质,心思细腻,她认识到生命的美丽,故把生命比作“华美的袍”,但同时高度敏锐的感觉能力使她无法摆脱孤独,过于强烈的心理反应,使她与社会、与他人难以正常相处,也使她认识到世界的丑态和生活的艰辛,而这些又是生命中必不可少的东西,所以,热爱生命就要正确地理解和经历那些艰辛和苦恼。

2、天才有什么痛苦,张爱玲母亲的那句话有什么含义?

“我宁愿看你死,不愿看你活着使你自己处处受痛苦。”她母亲这句判断,含蓄而尖锐地道出了一个敏感的天才所可能遇到的困难与麻烦。天才的痛苦其实并不在下文她所说生活能力的低下、待人接物的低能;而在于高度敏锐的感觉能力以及过度强烈的心理反应,使她与社会、与他人难以正常相处。这才是关键。张爱玲晚年近于自闭的生活方式,充分证明了她母亲判断的正确。

《楚辞*渔父》屈原

1、本文采用了什么样的文学手法? 虚拟对白。

2、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本文采用虚拟对白的文学手法,借助于对话表现屈原内心的矛盾冲突。

3、文中屈原和渔父各代表了什么形象?

渔父:洒落超脱,全身远害;屈原:坚守信念,宁为玉碎。

《史记*刺客列传》司马迁

1、具体分析司马迁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来塑造荆轲这一人物形象的?你认为荆轲的形象在今天还有价值么?

或于典型环境中塑造人物,如秦廷行刺至于荆轲的沉毅、神勇性格之表现;或欲扬先抑,如为突显后来荆轲之勇先写他与鲁锯践争道造叱而逃;或对比映衬,如前有田光为激励荆轲而自杀,有樊於期为助荆轲刺秦而献上自己的人头,后有高渐离行刺作为余波,映照出荆轲的英雄形象,而秦舞阳之怯懦,则反照荆轲之胆识。人物不论主次,俱皆传神,燕太子丹,田光、樊於期、秦舞阳等人若众星捧日般烘托围绕荆轲,从而营造出慷慨悲烈的氛围。荆轲形象的价值所在:重然诺、讲义气、轻生死。

2、分析文中各人物的形象。

《礼记*大学》

1、“三纲领八条目”是指什么?试用现代文表述。

“三纲领”:

“明明德”——强调的是自我的道德完善;

“亲(新)民”——强调的是推己及人的道德感化作用; “止于至善”——则强调的是为善不已,守善不渝的道德境界。“八条目”:

1)格物——在读书中求知,在实践中求知,而后明辨食物,尽事物之理; 2)致知——为求真知,从推致事物之理中,探明本心之知; 3)诚意——意念要诚实;

4)正心——除去各种不安的情绪,不为物欲所蒙蔽,保持心灵的安静; 5)修身——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6)齐家——整顿自己的家庭及其宗法、等级,进而教化人民; 7)治国——为政以德,实行德治,仁政与国中; 8)平天下——布仁政于天下,使天下太平。

《现象七十二变》罗大佑

1、题目是什么意思? 预示时代的多变。

2、歌曲内涵是什么?

面对生活各方面的急剧变化,歌者的怀疑、讽刺、失望和无奈。

3、这首歌表达了作者对生活得什么感受?

表达了歌者对病态社会无情的鞭挞,现实了对虚假丑恶的反叛、嘲讽和批判精神,同时也体现了歌手自己在东方和西方、传统与现代、严肃与通俗间,碰撞摸索的内在紧张与困惑。

《诗经·秦风·蒹葭》

1、《诗经》的内容和艺术特点? 内容:“风”、“雅”、“颂”。

艺术特点:1)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2)赋比兴的表现手法;3)复沓的章法;4)四言为主的句式;5)丰富生动形象的语言。

2、《蒹葭》的主旨和艺术特点?

主旨:是一首怀人的诗。旧说或以为讽刺秦襄公不用周礼之作,或以为招引求贤之作,今人多主爱情之说,而又有断章取义作为一般意义的追求、向往等象征的说法。

艺术特点:1)作品用笔简炼,只是勾画出一个思念、追索者得轮廓,渲染出清冷的氛围,而没有在具体细节上落一点墨。诗中境界空旷辽远,而三节的复沓又有所变化,从而产生了迷离朦胧的审美效果。

2)诗的表现手法相对抽象一些,笔触疏落,意义并不十分确定,流出较多的空白供读者发挥自己的想象。

3)临水怀人,水的阻隔,水的波动,水的绵绵不尽,都与怀人时的情思产生潜在的关联,情与景之间自然交融。

4)采用复沓的形式,在营造缠绵、追索的氛围时,起到了独特的作用。

《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

1、虚拟手法是怎么应用的?

人类普遍具有理想的追求,也普遍渴望有人能真正的了解自己。这首诗借助于对具体形象——一个假想的歌者与一个假想的听者的描绘,把这两种欲望表现出来。“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其中蕴含的对知音、知己的渴盼,正是人类共有的一种情感基型,所以特别能打动人心。

2、该篇为五言诗,被称为“五言之冠冕”。

《长恨歌》白居易

1、主旨是什么?为什么对本诗的理解众说纷纭?

该篇以安史之乱为背景的唐明皇、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原因在于本诗题材的双重属性:所写涉及历史事实,而人们对唐玄宗、杨贵妃的历史评价颇不一致;李杨的爱情故事已经成为传说,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超出了历史的真实。

2、该篇艺术上有什么特点?

1)不拘泥于历史,而是借着史实的一点影子,根据传说,演化出一个回旋曲折、婉转动人的故事。他的兴奋点不在于历史评判,而在于对情感的刻画和对爱情的颂扬。诗把爱情,特别是悲剧的爱情,写得美丽凄艳,从而在历代读者的心中引起反响与共鸣。

2)《长恨歌》更加辞采华美、音调洪亮,语言凝练,描写传神,当之无愧地成为叙事诗第一名篇。

3)从叙述手法看,本诗是完全地按照时间顺序线性叙事。这种叙事方式虽然简单,但穿插于其中的场面、情感、人物描写,却非常生动。

3、该篇应用典故的诗句有哪些?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无题二首》(其一)李商隐

1、李商隐的无题诗总体有什么特征? 意旨含蓄朦胧。

2、这首诗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这是一首有作者自己出场的爱情诗,抒写对昨夜一暗通款曲,而今旋成间隔 5 的意中人深切的怀想。

首两句写昨夜楼下相望的情景,一句中两用“昨夜”,表现出诗人对“昨夜”刻骨铭心的珍重之情。何以如此珍惜呢?下面便以彩凤、灵犀作比,既表明相望之苦,又写出心心相印的愉悦。接下来是对楼上欢会的想象。最后结合身世之感进一步渲染有情人难以亲近的无奈与遗憾。

《临江仙》(夜归临皋)苏轼

1、结合苏轼的思想和生平分析这首充满理趣而又放纵不羁的词?

这首《临江仙》写于苏轼因“乌台诗案”谪居黄州的第三年。诗人夜饮大醉,回到长江边上的住所临皋亭,倚仗门外,静听那不息的滔滔江流声,于夜阑风静中,超然物外的逸想联翩而至。

这首妙词充满理趣而又放纵不羁。这种理趣,不在于理的高深,而在于趣的点化。所谓“趣”,就是以超然而幽默的眼光观照人生,观照自我。词中正面说理的句子只有“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但此前此后的描写都是围绕着这一题旨展开,并赋予其活泼的趣味。特别是“小舟从此逝”两句,以想象中的行为的放纵旷达,表达心灵的自由解放,诗人面对苦难的那一份洒脱和幽默跃然笔端。

《贺新郎》(“把酒长亭说”)辛弃疾

1、辛弃疾的诗歌的内容和特点(稼轩体的内容和特点)

本词记一次英雄相会,这次相聚历时十天,史称辛、陈“鹅湖之晤”,这首词表达了辛弃疾对陈亮的思念之情。词中描绘了二人兄弟般真挚的友谊,和对志同道合朋友的怀念,也抒发了抗击金兵,光复失地的共同理想。

词中多用比拟、隐喻。如“剩水残山无态度”等句,以比兴见意,语语双关,寓情于景,感慨万端,流露了对国事的忧愤。隐喻之旨趣都在若有若无之间,而意味也由此而生。

4.大学语文第二学期期末复习资料 篇四

班级春游踏青

 活动策划书

 给系领导的请示

 借条(班级或个人借物或借钱)

 请假条

 给任课教师的邀请函

 通知

春游活动策划流程

 意见征集

 活动方案

 请示

 各部门备案(保卫团委系)

 联系车辆

 介绍信(院办)

 预算(交通、门票、餐饮等)

 通知

**

一、前言(活动目的、意义或主题)

二、活动安排

参加对象

地点

往返时间

交通工具

经费预算

活动设计

所需器具

安全教育

请示

 称谓(顶格):系领导

 活动安排汇报(参加者、负责人、活动类型、时间、交通工具、安全教育等) 结语(空两格):以上请示,当否,请批复。

 落款:班级

 时间:*年*月*日

关于在XX市举办“XX洽谈会”的请示

XX市经贸委:

为了扩大我XX商品的知名度,向全国推广,繁荣市场,满足消费者需求,拟于今年X年X月X日至X月X日在XX市举办“XX洽谈会”。洽谈会摊位共XXX平方米,展团由我公司及生产厂家派人组成,经费自理。

妥否,请批示。

XXX公司

X年X月X日

借条

债权人债务人欠款内容归还时间签名及时间

今借到***¥**(大写)元整(小写:),自年月日至年月日,期限为个月,于年月日一次性还清。

此据

借款人:(签字、手印、签章)

(身份证号码)

借款日期:年月日

**班向通信工程系文艺部借音响壹对,用于班级集体活动,于二0一一年六月十五日归还。

此据

**班

经手人:签名

年 月 日

请 假 条

 抬头(顶格):准假人称谓

 正文(空两格):说明请假事由、请假时间。

 结语:望准假。

 落款:请假人姓名

 请假时间:年 月 日

邀请函

 抬头(顶格):被邀请者称谓(敬语)

 问候语(空两格):您好

 祝谢(空两格)

 邀请参加活动的名称、时间、地点、安排等。

 结语:兹诚邀阁下(贵单位)出席。

 联系方式:

 落款:班 级

 邀请时间: 年 月 日

 回执(附)

关于X X活动有关问题的复函

X X公司:

贵公司X 月X日送来的函件收到。对贵公司提出的问题,本公司有关领导进行了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由贵公司委托本公司策划和实施的X X活动,已于日前结束。本公司认为,这一活动总体上是成功的,舆论反响也是好的。至于活动中出现的个别操作失误,对整个活动并无大的影响。何况,造成这一失误的原因,与贵公司某些现场执行人员自行其事、不按实施计划执行有一定关系,似不应由本公司承担全部职责。所以,贵公司据此提出要扣除合同中议定的公关服务费用,似于理不合。敬请贵公司领导重新审议此事。本公司不希望因为这一细节问题而诉诸法律,并因此影响双方的友好合作关系。

专此复函,顺颂商祺!

XX公司

X年X月X日

通知(关于本周末春游出行的通知)

 抬头(顶格):参加春游的各位同学

 正文(空两格):出发时间、地点、需携带的器具等事项。

 结语:望相互转告。

 落款:班委

 时间:年 月 日

通 信 工 程 系 第 二 届 辩 论 赛

 活动策划方案(附赛制)

 给系部领导的请示

 给各班级的通知

 主持词的开场白和结束语

 海报宣传

辩 论 比 赛 策 划 书(方 案)

 前言(目的、意义)

 主题(或口号)

 比赛形式

参加对象

时间

选手产生

组织形式

辩题产生

流程(附赛制)

 场地

评委

奖项设置

经费来源

宣传

主办/协办/承办

请示

 抬头:系领导

 正文:本次比赛主要事宜介绍及需要支撑

 结语(空两格):以上请示,当否,请批复。

 落款:主办方

 时间:*年*月*日

 附方案

通知

 抬头:各班级

 正文:简述比赛目的意义、比赛形式、参加对象、报名方式、时间等。

具体见附件=

落款:主办部门

年月日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①,执事敬②,与人忠③。虽之夷狄④,不可弃也。”

【解译】樊迟问怎样行仁。孔子说:“在家能恭敬规矩,办事能认真谨慎,对人能忠实诚恳。虽然到了夷狄,这三种德行也是不可放弃的。”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①?”子曰:“行已有耻②,使之四方 ③,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④?”曰:“宗族称孝焉⑤,乡党称弟焉⑥。”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⑦,硁硁然小人哉⑧!抑亦 可以为次矣⑨。”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⑩,何足算也!”

【解译】子贡问道:“怎样才可以算作士人?”孔子说:“一言一行自己要有羞

耻之心,出使别国,很好地完成君主的使命,可以算作士了。”子 贡

又问:“请问次一等的呢?”孔子说:“本宗族的人都称赞他孝顺,乡

亲们都称赞他敬爱兄长。”子贡又问:“请问再次一等的呢?”孔子说:“说话一定算数,办事一定坚决果敢,尽管是一个浅薄固执的小人物,也可算作更次一等的士了。”子贡又问:“现在那些掌权的怎么样?”孔子说:“唉!鼠目寸光的人,算得了什 么!”

【原文】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①,必也狂狷乎②!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③。”

【解译】孔子说:“我找不到言行合乎中庸之道的人与他交往,那一定要同狂者和狷者交往了。狂者有进取心,狷者绝不肯做坏事。”

【原文】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①。’善夫!”“不

恒其德,或承之羞②。”子曰:“不占而已矣③。”

【解译】孔子说:“南方人有句话说:‘人如果没有恒心,不可以当巫医。’这话真好啊!《易经》上也说:‘如果不能永恒地保持自己的德行,免不了承受羞辱。’”孔子又说:“这是不必占卜的。”

【原文】子曰:“君子和而不同①,小人同而不和②。”

【解译】孔子说:“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声附和,小人同流合污而不和谐。”

【原文】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①,何如?”子曰:“未可也②。”“乡人皆恶之③,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解译】子贡问道:“全乡的人都称赞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还不行。”子贡又问:“全乡的人都厌恶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还不行。不如全乡里的好人都喜欢他,全乡的坏人都厌恶他。”

【原文】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①,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②;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③。”

【解译】孔子说:“给君子做事容易,却难以讨他的喜欢。不以正道去讨他的喜欢,他是不喜欢的。而到他使用人的时候,对人却能按才能的大小合理使用他。给小人做事很困难,却容易讨他的喜欢。虽然不以正道去讨他的喜欢,他也会喜欢的。而到他使用人的时候,对人就求全责备了。”

【原文】子曰:“君子泰而不骄①,小人骄而不泰。”

【解译】孔子说:“君子安详而不骄傲,小人骄傲而不安详。”

【原文】子曰:“刚、毅、木①、讷②近仁。”

【解译】孔子说:“刚强不屈,果敢坚毅,质朴老实,言语谨慎,具有这四种品德的人接近于仁。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感悟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思是说君子用自己的意见去纠正别人错误的意见,一切恰到好处,却不盲目附和;小人总是盲目附和,不肯表达自己的意见。

自古至今,人与人处世交往,君子与小人之分也就如此。真正的君子,并不太在意人际往来中的利益纠葛和是非恩怨,但在大是大非面前却勇于坚持立场,保持思想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某一问题持有不同的看法,这是极为正常的。真正的朋友应该通过交换意见、沟通思想而求得共识。因此,真正的君子之交,并不寻求时时处处保持一致,而是容忍对方有其独立的见解,自己也不隐瞒不同的观点,赤诚相见、肝胆相照。但是小人却不是这样,他们或是隐瞒自己的想法,或是根本就没有自己的思想,只知道见风使舵。更有甚者,还党同伐异、以人划线,形成不同的帮派。比如在学术领域,就有这么一些人把学术之争变成了门户之见。学术之争本来是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流与碰撞而去伪存真,促进学术的进步发展,而门户之见则是无原则地坚持自己的观点,将学术之争演变为利益争斗。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应该如何相处,如何来看待不同的观点。只有不同的思想相互碰撞,才能产生出新的灵感、新的火花,使我们聪明起来,推进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不断向前迈进,向前发展。高明的人总是追求和谐,包容差异,在丰富多彩中达成和谐。

《长恨歌》的主旨是什么?历来聚讼纷纭。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三种意见:双重主题说。认为这首诗一方面对李、杨荒淫无度、招致祸乱作了明显讽刺,另方面对两人的爱情悲剧及彼此间的诚焉相思赋予了深切同情,而且更偏重于后者。整首诗,自始至终贯穿着两重性,贯穿着李、杨身兼爱情悲剧的制造者与承担者之间的冲突。冲突的体现者主要是两个人物本身,而冲突的必然结果是人物的长恨。

三种说法中,我们认为“双重主题说”较为客观、中肯,符合于作品实际。此就三个方面再略作阐述或补充。

5.3大学语文-期末复习指导 篇五

《君子于役》找出诗中描写农家晚归景象的句子,说说这些景象中包含着怎么的思妇之情?

日之夕矣,羊牛下来。日之夕矣,羊牛下括。乡村晚景园中,妇人最深切的思念,最浓挚的哀愁尽在这日常的景致中,此诗中“黄昏”的确是思妇情感的触发点,全诗最感人的情绪和力量都淡淡的归入了“夕阳暮归”这一幅古老农耕社会中最平常的画面

对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的鉴赏

颔联着重描绘汉江及其周围的水光山色、表现了汉江的浩渺无涯,诗写江流上天入地,展现了无限阔大的空间,虚实结合,令人驰骋遐想,一动一静互为相衬,此联雄放和飘渺相结合,气韵生动,富有水墨画意、“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两句是否可说与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有异曲同工之妙?

1此诗主要是揭露主将骄逸轻敌,不恤士卒,致使战事失利。历来注家未对序文史事详加考核,都以为是讽张守珪而作。其实,这是不符史实的。此诗所刺对象应是受张守珪派遣、前往征讨奚、契丹的平卢讨击使、左骁卫将军安禄山。

全篇“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二句最为沈至”(《唐宋诗举要》引吴汝纶评语),这种对比,矛头所指十分明显,因而大大加强了讽刺的力量。

有钱的人家酒肉等美味吃不了都要发臭了,而路上却还是有被冻饿致死的无家可归者。反映社会两极分化 唐末兵荒马乱,生灵涂炭,官员贪图享乐,不顾民生

都有对比手法,以乐反衬悲,以富反衬贫,辛辣讽刺了“不均”这个现实,抨击了豪门望族的麻木和奢侈

2应该说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思想境界更高。壮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是属于边塞诗,本质是对于自己建功立业无门而上层军官腐败的不满。而杜甫这两句诗虽说不能表达出对封建社会的不满,但是也有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抨击,在当时社会犹属难得。

谈谈“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两句的看法

这两句反映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不能伸,宦途不得意,心情抑郁,思欲远离这愁人的环境,摆脱烦忧,到一个逍遥的新世界去——人生在世,是如此的不如意,倒不如明天就散披着头发,驾着扁舟到海上遨游去吧!诗人感到自己的抱负实现不了,只好走披头散发,不跟权贵合作,云游四海,自由自在之路。这种“散发弄扁舟”的态度,不是消极归隐,而是一种抗争,有积极的反抗因素。胸襟豪迈阔大,语言豪放自然 对《长恨歌》的主题思想,有认为是歌颂李阳爱情的,有认为是讽刺唐玄宗荒淫误国的。。谈谈你的理解

1、讽喻说,目的在于讽刺和暴露他们的荒淫生活

2、爱情说,歌颂他们真挚感人的爱情

3、双重主题说,认为长诗兼具讽喻和爱情的意味

浪淘沙表达了作者的怎么样的思想感情,如何看待它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故国之思亡国之痛

浪淘沙艺术表现上有何显著特色?

艺术特色

《贺新郎》词的来头说“老大那堪说”,结尾却又表示要“看试手,补天裂”,你觉得两者矛盾吗,为什么? 看似矛盾,实际上表明作者抗金复国的夙愿从未改变。可以看出开头第一句是发牢骚,是被迫闲居、虚度年华的愤闷,而末句,则表达其一生的豪情状志,这种被压抑的豪情壮志因好友陈亮的到来而爆发,因此前后感情正相吻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三个“中国人”的指向

6.20140619中哲期末复习3 篇六

一、定位与佛老的关系:与《周易参同契》的关系

(1)有许多学者考据《太极图说》源自于道教经典,但是《太极图说》真正的意义取决于对图式的解释。《太极图说》实际上是由《周易》的一些观念发展出的一个宇宙论模式。它的基本思想史把《系辞》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演变为一个以“太极”为最高范畴的宇宙论体系。

(2)“无极而太极”:太极是指未分化的混沌的原始物质,无极是指混沌的无限。“无极而太极”的意思是太极作为原始物质本身是无形的、无限的。周敦颐的宇宙论是一种“气一元论”,太极元气演化出二气五行,一气表现为各自差别的万物——“一实万分”。宇宙的多样性中包含着统一性,统一性表现为差别性。(3)太极动静:太极的显著运动产生了阳气,太极的相对静止产生了阴气。宇宙运动的过程就是运动和静止不断交替循环的过程,宇宙的生成本质上是阴气和阳气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交合。动静循环没有极限,两者相互转化。

(4)人极论:“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人时宇宙间最灵秀的气构成的,这种灵秀之气构成的形体自然地具有了知觉能力和思维能力,而由此也就有了善与恶。圣人以“仁义中正”为道德原则,又以主静的方法进行修养。人与天合,突出了自然主义与人文主义的结合,提升了人的主体性。

(5)诚神几:“寂然不动,诚也”诚是人的本性,是至善的,又寂然不动,就是说本性没有活动。当人与外部事物发生接触,本性决定思维活动作出反应。本性为静,发而为精神,知觉是动,精神活动刚刚萌发而尚未明显时叫做“几”。性本没有善恶,但到了“几”的状态就可能有善恶,周敦颐认为人必须在欲念萌动时审慎地加以检查。

(6)境界论:指出理学学以成圣的宗旨,提出“寻孔颜乐处”的命题。“圣希天,贤希圣,士希贤”,认为一个士应该把诚圣成贤当做一生希望达到的理想,更具体的说也就是“志伊尹之所志,学颜渊之所学”。

(7)虽然周敦颐经常借引佛老经典,少言孔孟,但其本质上仍是儒家理学的代表人。《太极图说》从儒家经典《周易》的一些观念发展出的一个儒家的宇宙发展观纲要,倡导寻考研了出的人生理想,深刻影响了二程与道学的发展。

二、与二程的关系:周敦颐是二程的老师吗?

【张载】:

一、问题:用白话解释“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客形是什么意思,本体是什么意思?传统中国哲学所谓本体的特殊所指?(1)本体:气的本然状态,是不可见的

(2)客形:暂时寄居的状态,终归要回归气的本质

(3)无形的太虚是气不可见的本然状态,它的聚合离散都是其气暂时寄居的状态,最终将回归气本身。

二、谈谈变化气质

(1)变化:张载将宇宙变化的种种问题称为“气化”。他将气化分为两种主要形式,一种是“变”,一种是“化”。“变言其著,化言其渐”,著变是指食物的显著运动,渐化指的是食物逐渐而细微的变化。“变”与“化”两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宇宙的运动是由于气本身具有内在的运动本性,其根源在内部而不在外部。(2)“由太虚,有天之名;由气化,有道之名;合虚与气,有性之名;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太虚就是天,气化的过程就是道,虚和气构成了性,性和知觉构成了心。太虚之气就是宇宙的本性,太虚之气聚而为气,气聚而为人,人的本性根源于太虚的本性。

(3)太虚聚而为气,太虚之性也就为气所具有,气的这些属性在构成人物之后也要成为人的属性。天地之性就是太虚之气的本性,体现在人表现为仁义礼智。(4)气质之性是指气积聚为形质而后具有的属性,主要是指人的秉性如刚柔缓急等。

(5)“成性”:张载认为虽然每个人都具有天地之性,但是也都具有气质之性和善恶之习,并不是每个人都做到了“成性”——即充分实现了自己的本性。只有以理制欲和修养工夫才能真正做到实现自己的本性。如何生长出仁义礼智,这是张载思想的内在困难。

(6)“变化气质”:张载提出“为学大益在自求变化气质”,“强学以胜其气习”,气质是先天的,习是后天的,两者都会妨碍尽性,所以人的为学不仅要穷理,还要克胜气习。(7)人性之中既有天地之性,也有气质之性,道德意识若不能驾驭由气决定的欲望和脾性,就叫做“性命于气”;若道德意识能够驾驭,统率欲望和脾气,就叫做“性命于德”。

(8)大心:不能把思维限制在个体感官直接接受的现象范围之内,要对宇宙万物有所了解,必须努力扩展自己的思维,超越感官的局限,以彻底发挥思维的能动作用,这就是尽心,也叫做“大心”。

(9)诚明两进:自诚明,先尽性以至于穷理;自明诚,先穷理以至于尽性。

三、谈谈太虚即气

(1)“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太虚之气聚而为气,气聚而为万物;万物散而为气,气散而为太虚。太虚、气、万物都是同一实体的不同状态,而这两个相反方向的运动构成了宇宙的基本过程。

(2)“太虚”并不是虚无的意思,而是一种无法直接感知的极为稀薄的气体,它是气本然状态的样子,不能被人直接感觉,但并非是真正的无。

(3)可见的气是太虚凝聚而成可以看到象状的暂时状态,但其最终将回归气的本质太虚。

(4)所以虚气是统一的,万物和气之间是一种聚散的关系。宇宙是一个无限的实在,宇宙任何角落都被气充塞,并不存在真正的虚无。

(5)张载的“太虚即气”理论是针对佛老而建立的一种儒家本体论。因为气的任何一种状态都是暂时的,所以道教追求的“肉体长存”是无法实现的。又因为宇宙并没有真正的虚空,所以佛家追求的“空”、“虚”也是虚妄的。

(6)张载的“太虚即气”把宇宙的统一性毫不犹豫地归结为物质性的实在的“气”,所以是一种气一元论的唯物主义哲学。

【二程】:

一、为什么说二程认为“天理二字是自家体贴出来”。(天理观)

(1)程颢认为自然规律、社会规范、人性及其理性虽然各有其范围但是确是统一于普遍“天理”之下的。

(2)程颢:在天理说中对“形而上”“形而下”进行了区分。“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普遍的、抽象的东西。形而下:物质的、具体的东西。感性存在的东西,只有理性才能把握的是形而上的。所以,哲学的把握首先就要区分抽象的和具体的,但又必须了解道不离器,器不理道。(3)程颐:

A、对“一阴一阳谓之道”进行解释,一阴一阳指的是气的不间断的循环过程,道是指一阴一阳开合往来过程的内在根据,将其解释为理与气的关系。程颐认为一切事物莫不有其所以然,事物的所以然就是事物的“理”,人穷理就是要穷事物之所以然。

B、“至微者理也,至著者象也,体用一源,显微无间。”理是事物的本质,事物是理的表现,两者不是截然对立的,而是相互统一的。程颐以理为事物内部深微的原理,把事物看做是理的表现,以理为体,以事为用,认为体与用是统一的,强调本体与现实的密切联系,认为体用都是实在的,体就在用之中,体与用相即不离。

C、程颐认为就宇宙构成的材料说,不是循环的,而是生生的,具体的气都是由产生有消亡的。“道则自然生万物”“道则自然生生不息”,他把生生不穷的作用归之于道,而认为气是不断产生又不断消灭的。

(4)二程虽然受到了周敦颐和张载的影响,但周、张两人还是停留在以宇宙意识高度讨论人的意义上,没有将理当做核心。二程首先提出以“理”作为核心,将天理自然法则与人的道德法则贯通,关注现实道德生活,并影响了整个宋明理学。

二、识仁、定性。【识仁】:

(1)“学者须先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先秦儒学强调的博施济众和克己复礼的道德修养只是仁的“用”还不是最高境界。仁的“体”最高境界就在于“浑然与物同体”的精神追求。

(2)“仁”的这种精神追求的基本特诊是要把自己和宇宙万物看成息息相关的一个整体,把宇宙每一部分看做与自己有直接的联系,甚至就是自己的一部分。(3)识仁,实即体(认)仁,要去感受。仁的本质是生命流行的生意,与万物息息相通。本质上是一种悲悯的情怀。它是以情感和心理体验为基础的,由此会产生“乐”境,从容、自得、活泼泼地。【定性】:

(1)定性的实质是定心,即保持稳定,安宁、主体的心境。

(2)保持心以我为主,顺理而动,不将不迎。主张“内外两忘”,超越自我,不仅自然无滞,而且合于自然。

(3)“廓然大公”,不能有主观内外的界限,尤其不能厌恶外物,实质是主张大心,无私。主张要有,情感的心,仁心。

(4)不从个人利害出发,主张无私,与庄子、王弼的根本区别。

三、性即气,气即性

程颢:(1)“性”是天所赋予人的,传统性善论把恶完全看成是后天的,程颢却认为人性是由气禀决定的。骑兵有善有恶,从而人也有善有恶。

(2)性之善恶是气禀先天造成的,但不是不可以改变的,人努力修养,也可以改恶为善。

(3)程颢与其弟相比更加注重内向的体验,而轻视外在的知识。程颐:

(1)“性即理也,所谓理性是也”。“性”本来是指人的族类本性或事物的本质属性,“理”是指事物的必然法则和社会的道德原则。程颐认为性即理,实际上是以社会的道德原则为人类永恒不变的本性。

(2)程颐认为决定人的善恶的除了“性”之外还有“气”。

(3)“性”狭义是指性之本,人之为人的本质,也即是孟子说人性本善的性,它是无有不善的。

(4)“气”即是告子说的“生之谓性”,其意义是指所禀受,也就是生来如此的,它是有善有恶的,只能叫“才”,但有时气禀也被认为是一种性,被称为气质之性。

(5)“论性不论气(气质之性),不备;论气不论性(本质之性),不明”,讨论人性不能割裂本性之性和气质之性。四、二程异同:颢说简易,颐说缜密;颢说圆融,颐说笃实。(1)天理观:

程颢:对道的“形而上”“形而下”进行区分;不主张对天理心性的过度区分,强调一体、一本;天人本无二,不必言合;强调生生;强调两者的统一。

程颐:对体用的关系进行区分;强调对理气心性的区分;道未始有天人之别但在天则为天道在地则为地道在人则为人道;强调所以然。(2)论性:

程颢:强调定性

程颐:强调与性即理,气质之性与本性之性(3)功夫论:

程颢:诚敬和乐,不要过分把持,避免过于拘束而妨碍了安乐,强调自然活泼。

程颐:涵养须用敬,庄整严肃,外在规范的约束,主敬涵养。

格物致知。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曰穷其理而已。格物实质就是穷理,知识与道德的统一。

【朱熹】:

一、朱子理气观的基本内容。【理在气先】:

(1)理是物的规律和道德的原则,气是构成事物的材料,理气绝是二物,一切事物都是由理和气构成的。

(2)论事实,理气无先后,论本源,则有先后

(3)“未有这事,先有这理,如未有君臣,已先有君臣之理”一类事物的理作为这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规律体现在此类事物之中,不为此类事物中某个个别事物所私有,也不以个别事物产生和消灭为转移,所以说“理在气先”,体现了法则、规律的一般性和普遍性。

(4)“理在气先”是逻辑在先,是逻辑推论,实际上仍然是认为理是本、体,理是第一性的,气是第二性的。【理气动静】:

(1)太极是形而上者,是理,是无形无状的,其本身是没有动静之说的。动静是现象世界的表象,是指阴阳二气的动静,而不是太极自身的动静。

(2)动静的主体是阴阳,动静的根据是理。理自身没有动静,但是理存在于气之中,气是可以有动静的,理存于气中就像人骑在马上一样,这样一来理虽然无动无静,但是却拥有了相对动静。【理气变异】:

(1)从本源上将,先有理然后有气;从具体层面讲,现有气,然后才有特殊的理。

(2)气虽然是由理派生的,但是气一旦形成理就无法再规定气,而存在于气之中的理如何运用都要依赖于气本身。

(3)“论万物之一原,则理同而气异;观万物之异体,则气犹相似而理绝不同。” 【理一分殊】:

(1)缘起:程颐在回答杨时有关《西铭》问题时认为张载在西铭中贯彻了理一分殊,即对不同对象承担不同义务,而墨家则是无差别的兼爱,这是两者的根本差别。朱熹发展了程颐的理一分殊理论。

(2)在伦理层面:个人在宇宙之中处于一定关系之中,并由于所处关系位置的不同,对他人他物承担不同的义务。所以,仁爱的原则在实施上呈现出亲疏有别。但是期间所体现的道德原则又是一致的,即道德基本原理表现为不同的道德规范,具体规范中又贯彻着普遍原理。“理只是这一个,道理则同,其分不同,君臣有君臣之理,父子有父子之理”。

(3)性理上的运用:“本只是一太极,而万物各有禀受,又自各全具一太极尔”天地万物都作为一个总体来看,其中有一个太极,是这整个宇宙的本体、本性,这个太极是一。而就每一个事物来看,每一事物都禀受了这个宇宙本体的太极(理)作为自己的性理。在性理意义上,理一分殊的意义是指宇宙本体的太极与万物之性的关系。总的来说,宇宙万物的本体只是一个太极,而每一事物中也都包含着与那本体的太极完全相同或的太极作为自己的本性。

(4)功夫论层面:理一分殊在功夫论上就要求下学上达,从具体事物中体察统一的普遍规律,要求格物致知,弄清事物不同理之间的差别。

(5)在与佛老的区分上:有理一无分殊,体用殊绝。与华严宗(没有本末关系)思想的差别。

二、格物补传

(1)格物:“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朱熹所理解的“格物”有三个要点:第一点是“即物”,就是接触食物;第二是“穷理”,即研究物理,第三点是“至极”即“极至”。朱熹认为格物的基本意义是要穷理,但穷理要到具体事物上去穷,穷理又必须穷其极至。

(2)致知:格物是指努力穷锁事物之理,当人们通晓事物之理后,人的知识就完备了,致知只是指主体通过考究物理在主观上得到的知识扩充的结果,致知作为格物的目的和结果,并不是一种与格物并行的、以主体自身为对象的认识方法或修养方法。致知知识就认识实践在主体方面获得的知识成功而言,没有即物穷理,主体自身是无法扩充知识的。(3)格物的对象:宇宙中一切事物

(4)格物的目的:达到对事物的“所以然”和“所当然”的了解——即是理、事物的普遍本质和规律。

(5)格物补传:格物的目的在于认识宇宙的普遍之理,不可能只格一物便能把握万物之理,也不需要把天下万物逐一格过。根据理一分殊,具体事物的物理、伦理是各个差别的,同时也是普遍、统一的宇宙原理的表现。只有通过“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的反复积累,在某一阶段上人的认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即“豁然贯通”,这样人的认识才会从个别中发现普遍,逐步认识一切事物共同的普遍规律。

三、朱子的已发未发说。早期思想:

(1)“心为已发,性为未发”:人只要生存着,心的作用就从不停止,所以心永远处于“已发”状态。“未发”不是指心而是指心之体——性,性才是真正寂然不动的未发。

(2)反对“未发之前”的说法,认为“心为已发,性为未发”,实际上是以性为体,以心为用。

(3)强调心为已发,功夫以察识为主 晚期思想:

(1)不像早期主张心都是已发,而把心分为“已发之时”和“未发之时”。已发,思虑已萌动时的状态;未发,思虑未萌动时心的状态。

(2)无所思虑的时候,此时思维作用没有主动发挥,相较于显著活动的状态属于静;主客体互动思虑意念产生,这种状态属于动。朱熹这种关于已发未发的观点是为了给静中涵养功夫一个地位。他将修养分为两个方面,一种是未发功夫,即主敬涵养,一种是已发的功夫,即格物致知。

(3)朱熹关于已发未发的使用还可以指性与情之间的体用关系。性使一个本质范畴,深微不发,只能通过现象的意识活动来表现,情则是一个仪式现象的范畴,情是性的表现,性是情的根据和根源。以未发为性,以已发为情。

(4)是对湖湘学派和道南学派的扬弃,有回到道南学派的趋势,但又有所不同。朱子“中和之悟”的最大收获,是祛神秘化,对崇实精神的突显,确立了下学上达,涵养与穷理兼顾的为学纲领。

四、朱子的其他概念 【心统性情】:

(1)“心主于身,其所以为体者,性也;所以为用者,情也”

(2)心兼性情。心是总体,内在道德本质是性(理),心的具体情感活动是情。性情互为体用,性为心之体,情为心之用。性无不善,情或有不善。

(3)心主性情。性情皆出于心,故心能统之。心对情的主宰作用,即意识主体和理性对情感的主导、控制,也包括道德意识对于非道德观念的裁制。(4)性必发为情,情必以性为本。(5)大大突出了情的地位。四端即是情。

【陆九渊】:

一、简述心即是理

(1)“仁义者,人之本心也”,陆九渊的本心学说继承了孟子。本心就是先验的道德性,即良知,它是每个人心本来状态,它存在于任何时代任何人身上,是普遍和永恒的。本心说肯定人的自主性。

(2)一切不道德的行为都是根源于“失其本心”,这并不意味本心失去,而是意味本心被蒙蔽,指功能的丧失,人一切为学功夫都是为了不失本心。

(3)陆九渊认为本心自身即是道德原则的根源,因而本心即是理,本心之理同时与宇宙之理是同一的。就伦理生活而言,成熟的人都有自己稳定的良心结构,良心与社会公认的道德准则是一致的。

(4)陆九渊承认宇宙之理的客观性,认为宇宙之理不受人的思维和行为影响,认为理具有普遍必然性,人与自然万物都后搜到理的制约。理并不是由人心所生,而是理既存在于人心,又普遍存在于天地之间,内心的道德准则和宇宙普遍之理是同一的。对理和宇宙的理解更突出人化的一面,特别强调理的普遍性。(5)修养观:以本心说为基础,人人都具有天赋的本心,道德境界的提高在于充分发挥道德主体的主观能动性。道德完善只能是每个人的自我实现,要求人要在自己内心中建立起道德自觉性。“自主”、“自立”、“自信”:人应该树立真正的道德自觉,让良心成为意识的主宰,任何邪说都不能动摇。“六经注我”:不迷信权威。“收拾精神”:把精神收摄向内,不外求,不要把精神花费在对外部事物包括古人传注的追求上面。“自作主宰”:不要依赖外在圣贤的经典,而要以自己的本心作为判断和实践的准则。

二、以陆学本心说而批评其为禅学,是否合适?(1)本心的本质是 道德意识 良知 天理流行

(2)外在特征有相似之处 ex:反对朱子“理一分殊”“下学上达”,强调发现本心、以我为主

【王阳明】:

一、心外无理

(1)王阳明通过“龙场悟道”得出“心即理”“心外无物”。理本来不是存在于外部事物,而完全地内在于我们的心中。

(2)“理”是一种道德原理,而道德法则是纯粹内在的,事物的道德秩序只能来自于行动者赋予其道德法则。

(3)“心即理”与中国哲学传统强调的大心之说有异曲同工之妙:心与天地宇宙般大,天地意识,心与天地一体,没有超越心之外的客观世界,也就不存在心外之理。

(4)心外无物强调有我之境,强调外物是一体化并非对象化——“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5)心外无物强调真实情感是至善的核心,只有从真实的内心出发才能求得真正至善的道理。

二、知行合一(1)知行本体:发展了宋儒“真知必能行”的思想。“本体”是指本来意义,即知与行就其本来意义而言,是相互联系,相互包含的,一切知行分裂的现象都背离了知行的本来意义。

(2)“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首先,道德评价上的知必然联系包含着行(不行孝的人不知孝)。其次,“知”是和行相关的,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只有经历过痛才知道什么是痛)(3)“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4)“知是行的主意(头脑),行是知之功夫(贯彻)”,主张没哟与脱离行的独立的知,也没有脱离知的独立的行的工夫,强调知以行为实现自己的手段。(5)如何理解“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不正确,要分成为善、为恶两种情况进行讨论。一念发动不善便是行恶了,但是一念发动善并不意味就是行善,只有把善的意志落实为善的行动,才是真正的知善。从为善方面,有行才是知,但是从为恶方面,不善便是行恶了。王阳明的知行观是重“行”的,这样概括就抹杀了他这一特点。三、四句教

(1)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2)“无善无恶是心之体”,强调的是心作为情绪——心理的感受主体具有无滞性、无执着性。人心本然状态也具有纯粹的无滞性,与太虚一样,人虽然有七情六欲,但是却应使其过而化之,不使任何一种留滞心中。并不是对性善的否定,而是强调性善所显示的清空、无杂质的状态。

(3)“良知”不仅是知善知恶的道德主体,还是具有“无善无恶”的情绪主体,拥有清空、无滞的特质。

(4)四句教讨论的是一个与道德伦理不同面向的问题,指心对任何东西都不执著的本然特性是人实现理想的自在境界的内在根据。

(5)表明了阳明思想内部的矛盾,预示着王门后学分化的可能性。

四、王守仁对朱熹思想的扬弃,表现在那几个方面。【心外无理】: 朱熹——理一分殊 【心外无物——格心vs格物】:

(1)“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意之所在便是物”的实际意思是“从心上说物”,事物作为人意向结构的一个极是不能脱离主体的,物只有作为人的对象才有意义,一切活动都是一时参与下的活动,离开主体的事物是没有的。

(2)“物”主要不是指现实的东西,而是指意向之物,即呈现在意识中的东西。(3)“心外无物”的根本目的在于把归结为意念从而把“格物”解释为“格心”。(4)王阳明把“格”解释为“正”;“物”则定义为“意之所在”;“格物”就是“去其心之不正”,格物即是格心。

(5)将朱子学中格物的认识功能与意义完全取消,代之以简易直接的方法把格物纠正克服非道德意识,否定了经典研究和对自然事物的考察,完全转向内心,反智识倾向。

【知行合一vs知先行后】:

王阳明和朱熹对于“知行”的不同观点,首先是由于两者对于“知”“行”不一样的定义。王阳明知的范围窄行的范围宽,朱熹反之。

朱熹(宋儒):行仅仅指人们对既有知识的践行,知不仅指主观的知识,也指求知的行为,致知格物亦属于知。

王阳明:知仅仅指良知,纯粹主观的范畴,而行的范围更大,可以包括人的心理行为。

【王夫之】:

一、王夫之的道器观

来源:程朱理学以“理”为万物的根本,其认识论的根源在于区别形而上和形而下两个世界,以形而下的世界为形而上世界的现实化,认为“道”比“气”更根本。王夫之在同理学的辩论中,为了从根本的思维方式上解决问题,也研究了“道”和“器”的关系,批判了两个世界的理论,却承认有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区分。

王夫之认为,“道”是无形的,“器”是有形的。无形的看不见,称为隐;有形的看得见,称为显。“器”指个别存在的东西,“道”指规律、规范或本质的东西。“道”作为一物之所以然或规律,不是感觉的对象,但存在于可以感觉的形体之中。可以看出,王夫之区别了形上与形下,同时又论证了形而上不脱离形而下而存在,认为本质的东西、规律性的东西,即存在于个体事物之中。

王夫之进一步论证了形上和形下的关系,认为二者不是绝对对立的,而是一个实体的两个方面,其统一的基础是“形”。形而上之道和形而下之器本来统一在一个形体之中,并非人为硬合在一起,自然也不能人为地使它们分离。所以形上形下之间本无固定的界限,只是人们考虑和谈论问题的角度不同,才给予了不同的名称。“道器无易体”,即道只能以器为其存在的实体。就是说,形下乃形上的基石,形而上的东西必须依赖于形而下的东西,道的内容是由器决定的。这表明世界上从来没有脱离个体的无形之上,王夫之并不否认有形而上的道,但却否认有形而上的世界,因为在王夫之看来,客观存在的世界只是有形的世界,即“器”的世界,有此世界方有形而上的“道”。这个论点表明,个体是唯一客观存在的实体,有个体方有形象,有形象方有数量,而后方有“道”和“理”。

王夫子否定了程朱学派道本气末的本体论,他指出充满天下的实体只是“器”,“器”是唯一存在的实体,而道不能作为独立的实体存在,所以“道”只能是“器”的道,不能说“器”是“道”的“器”,就是说,有器方有道,没有器便没有道。这表明抽象的原理原则依赖于具体的事物,个体事物改变了,事物的原理原则也随之改变。“道”作为法则或一物之所以然,不能独立存在,只有“器”才是唯一存在的实体,而道不是实体,只能依赖于器而存在。所以“据器而道存,离器而道毁”。同时他提出“圣人治器”,认为只有充分研究了具体事物,才能把握其中的规律——道。

王夫之的“道器”之辩,就理论思维说,属于一般与个别的关系问题,他坚持个别和一般的统一,不仅肯定规律性的东西、一般的东西以及抽象的原则寓于有形有象的个别事物或事件之中,更为重要的是,指出没有个体便没有规律,没有个别便没有一般,没有现象,便没有本质。

二、王夫之的性日生日成论

三、王夫之的能所论

四、王夫之的乾坤并建思想

【刘宗周】:

一、简述刘宗周对意和念的分别

在理学的心性论中,朱熹曾提出意为心之所发,即以意为意识活动中的现实意念。王阳明也说“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在阳明学说中,意亦指人的意念,良知则被规定为意念的本体,即本然的、未受人欲干扰的道德理性。

刘宗周反对把意看做“心之所发”,而强调意是“心之所存”,认为身之主宰是心,而心之主宰是意。因此,在刘宗周的学说中,意是一个比心更重要、更基本的范畴,也是他的心性论中的一个根本范畴。刘宗周认为《大学》本文以好恶讲诚意,他认为这个好恶不是指已发的对于某一具体对象的好恶,而是人的一种内在的好恶的意向,这个意向并不等于已发的意念,而是决定意念的、内心深层的一种本质的倾向。所以他说意不是心之所发,而是心之所存。同时他认为,这个内在的、本质的意向是好善恶恶的。这也就是说,他所理解的心之本体是指意识主体的一种原始的意向,所以它不是已发;意,是人心的内在意向,因而它是决定心的方向的主宰。无论意念是否产生,这种意向始终存在,所以“意无存发”“意无起灭”。他坚持他所说的,意不是心的德行,而是心的本体,朱子、阳明讲的已发之心对于他来说只是意之用。由于意不是已发,所以说意无存发;意不是念,故说念有起灭而意无起灭。刘宗周的这些说法,都是强调意与念的区别,他认为从前的思想家把意当成了念,实际上意不是念,不是心。由于刘宗周把“意”看做心理结构中最根本的范畴,他又常把这个意称为“意根”。

刘宗周之所以提出以意为心体,把意置于良知之上,把诚意置于致良知之上,一方面是由于他看到王门后学以意念为良知、任心而行的弊病,认为这是由于从已发之心上看良知造成的。所以他认为,良知的“良”不仅是一个先验性的概念,而且在心理结构上必须具有终极、原初、原始的意义。另一方面,从意识和心理体验的经验来看,我们的意念的发生和活动实际上常常根源于我们具有的深层的心理意向。从未发已发的观点看,正如阳明指出的,不能笼统地说思虑未发就是中,人的思维念虑即使未曾发作,意向有所向,这就是静而未静;而意向偏倚,思虑未发仍不是中。修养的功夫必须从这个意根做起,使这个意根不偏不倚而止于至善,也只有这样,意念层次的活动的道德化才能充分实现。

刘宗周认为《易》中的“几”也就是他所讲的意。几作为意不是指发动的初始状态,而是制约整体的内在深微的意向。在他看来,周敦颐所说的几者动之微,并不是指初动时的状态,而是指动的根据,动是显,几是微。如果几是动之初,则几前有静,几后有动,把整个过程割裂为无关的三截,只有把几理解为深微的意向,而这一意向始终存在并主宰过程,才是一贯之道。315

二、刘宗周合一论的具体体现

三、心无本体

四、黄宗羲的民主思想。

【戴震】:

一、戴震是如何论述“形而上”与“形而下”的?

宋明道学在宇宙论上提出三种主要的本体,即张载的气、程朱的理、陆王的心,戴震在宇宙论上继承了张载的气本体论,认为气的运行变化就是道。戴震讲的气是一种实体性的存在,而道则是气功运动变化的过程,道和气是结合在一起的。由于戴震把道解释为气化过程,那么他的道实际是运动中的实体存在物,这一点集中表现在他关于形而上和形而下的论述中。

按照戴震的说法,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区别只是在于不定形的气化过程和定形的具体气化产物的区别,形而上和形而下都是物质性的实体存在。戴震的说法合道与器、形而上与形而下为一体,维护了实体性的气的地位。

二、戴震的理欲关系论

与宋明道学存天理、灭人欲的基本价值观不同,明清思想家提出天理即在人欲之中,要求在现实的社会关系中建立合理的伦常道德原则。戴震的理、欲关系直接继承明清之际诸大家的观点,但他又有新的发挥,这就是他坚持理存于欲、人的自然感情与道德原则的一致性,又对宋明道学所说的理论本身的实质内容提出质疑,批判宋明道学“以理杀人”,从而对传统宗法等级社会的不合理制度提出了政治上的抗议。戴震的理、欲关系已经突破宋明道学的藩篱,有追求个人权利的近代精神。

戴震把人心中天赋的知、情、欲直接等同于至善的人性,这样的知、情、欲得到自然、完善的发展就是天然合理的。虽然他认为人心中的知、情、欲是天然合理的,但并不是说所有的知、情、欲都是合理的,实际上戴震也认识到人心、人性中有恶,他把这归结为知、情、欲的过失。戴震所理解的理就是知、情、欲的适宜状态,但这个理是形而下的、具体的,而不是宋明道学中超越的天理。戴震认为,欲和理是一致的。他对作为人性实体的血气心知加以剖析,血气产生情欲,心知认识义理,人的欲望是人性的自然,而人对欲望的理性认识就是必然,自然之欲与必然之理是一致的。人的自然欲望得到完善发展就是合理的,也只有合理的欲望才符合人的本性,合理的欲望就是有所节制的欲望,欲望不加节制就会丧失其自然本性。除此之外,戴震认为情和理也是一致的,合情的才合理,情的适度表现就是理。在这里戴震讲的是情理,就是说理的一句不再是宋明道学所讲的宇宙本体、人性本体,理的依据就在个体的人与人之间的共同的情感认同,它是经验的、具体的、现实的。虽然宋明道学也讲情与理的一致,但立脚点是超越的天理、人性,是从上往下讲的,重本体、整体;而戴震所讲的情、理一致的立脚点却是现实的、感性的情感,是从下往上讲的,重现实、个体。虽然同主情理一致,两者含义却根本不同。

戴震提出情作为价值标准,它可以和程朱理学的天理、陆王心学的良心鼎足而三,成为传统社会最基本的价值标准,这是戴震哲学思想的精华。以情为标准,戴震反对请外之理,对宋明道学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教条主义提出激烈批评。

三、戴震对理学的批判。

戴震在关于理的论述上的创建,就是他提出了“分理”的概念,认为理就是分,理总是具体事物的理。“分理”说的理论意义是极为重大的,他根本动摇了宋明道学核心价值观的本体论基础。

从气化分理的立场出发,戴震揭露宋明道学家所讲的理来源于佛、道二教,是脱离现实事物的抽象精神。戴震进一步批评宋明道学所讲的离开事物的抽象精神在宇宙中是不存在的,最终只能归结为个人的主观意见。戴震站在气化、事物的立场上,认为理在气中、理在物中,这样的理就是经验性的、具体的“分理”,所以,他竭力批评宋明道学家所讲的那种超越于具体事物之上的本体之理,认为那只是道学家自己的悬想、意见而已,所以他要“发狂打破宋儒家中太极图”。戴震还提出,宋明道学所讲的理从事实判断上讲是错误的,从价值判断上讲则是有害的,道家把特殊当成普遍、把意见当成天理,不知反思,不知人是有限的存在,把自我与天理合一,养成一种天人合一式的傲慢,以意见杀人而自以为替天行道、以理杀人。

戴震对于宋明道学的批判既有理论深度,也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宋明道学所提倡的理本身已经不合理了,而就是这种不合理的理在等级制度下也没有得到真正的贯彻,在理面前也不是人人平等的,理成了等级制度社会中上层压迫下层的工具。理本身的不合理导致人与人主体间性的第一重不平等,而这种不合理的理在运用过程中又受制于等级制度,进而导致人与人主体间性的第二重不平等。戴震对传统宗法等级社会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同时提出了批评,在处于传统社会核心的士大夫阶层出现这样明显的追求人的个性、平等的思想,这标志着漫长的中国传统宗法等级社会已经到了自我解体的阶段,戴震就是旧时代价值观的解构者和新时代价值观的探索者。

【王艮】

7.3大学语文-期末复习指导 篇七

1、围绕课本

其实小学的英语考试最多的就是课本的内容了,只要我们围绕课本复习就基本可以了,首先就是要对各个单元的知识进行梳理,特别是每个单元的单词要背好,其实小学每个单元的单词不算很多,一天一个单元,基本就能搞定了。

2、抽空复习阅读和听力

听力考试不管什么年纪都是要考的,所以每天最好抽空来练习听力,每天花上20分钟来放英语文章的听力来听,还有跟着阅读,时间久了就会有语感,对于听力的提高也会有帮助。

3、作文要求

8.3大学语文-期末复习指导 篇八

Module 3 Unit 2 Language 期末复习试题

重要短语句型:

1. in a sense从某种意义上说

2. stand for a beaming smile代表灿烂的微笑

3. inform sb of/ about sth.通知某人某事

keep sb informed of sth使某人被通知

4. including sth/ sth included包括某事

5. share sth with sb与某人分享某物

6. throughout history贯穿历史;throughout the world/ all over the world

7. be made up of/consist of由…组成

8. a language with some confusing rules 一种带有令人迷惑规则的语言

9. bring sth with sb to sp将某物待在身边带到某地

10. at the end of the 9th Century 在九世纪晚期

11. It’s certain that… …是确定的

12. sb find it hard to do sth觉得做某事很难

13. have similar meaning in …有类似的意思

14. contribute to / result in/ lead to/cause the development of……导致……的发展

15. be replaced by/ with; 被…代替

16. despite the fact/ in spite of the fact尽管事实如此

17. have an impact on(the English language)对…巨大冲击

18. at this point在此期间

19. raise animals 饲养动物

20. the upper/lower class上(下)层阶级

21. by the latter half of the 24th century到24世纪下半叶

22. one’s mother tongue/ one’s native language母语

23. undergo huge changes(underwent, undergone)经历巨大变化/ undergo treatment接受治疗

24. continue doing/ continue to do sth继续做某事

25. a sequence of events一系列事件

26. official occasions官方正式场合

27. make a promise; keep /break one’s promise做许诺;遵守诺言/食言

28. promise to do sth许诺做某事

29. a promising boy一个有前途的男孩

30. This is where I disagree.

This is what I disagree to.这就是我不赞同的地方。

31. spoken English/written English口语、书面语

32. I regret to inform you我遗憾地通知你

33. in addition=plus除此之外

34. have a word with=speak to与某人谈话

35. have words with sb与某人吵架

36. take sth into consideration考虑某事

37. take action/measures to do sth采取行动做某事

38. set high standards for为.........设高标准

39. below standard在标准以下

40. make a decision做决定

41. at one time曾经(at times 有时候)

42. at a time一次

43. due to/because of/ as a result of/owing to由于

44. ban sb from doing sth禁止某人做某事

45. easily accessed television programs容易接受的电视节目have access to

46. get along/on with sb与某人相处

47. There is no need to do sth没有必要做某事

48. waste time doing sth浪费时间做某事

49. It’s a waste of time to do/doing sth

50. shorten the distance缩短距离

51. embarrass sb into doing sth做某事使某人尴尬

52. refuse to accept an idea拒绝接受一个主意

53. from across the world从全世界

54. adopt one’s suggestion/a new teaching method

采纳某人的建议/一种新的教学方法

55. A differ greatly from B in size and shape

A与B 在尺寸及形状方面大大不同

56. the very first Chinese characters真正第一批简体中文

57. change over time随着时间改变

58. as a whole作为整体

59. on the whole(常用于句首)总的说来

60. combine two or more elements together把两种及更多种元素结合起来

61. the symbol for a man代表人类

62. be the opposite of sth是…的相反

63. Opposite our school are two shops.(倒装句)

Opposite our school is a shop.

64. reflect one’s thought反应某人的思想

65. be widely used in mainland China在中国大陆广泛使用

一、单词拼写

1. Whether we’ll go shopping or stay at home d_____________ on the weather.

2. The sick old man lay in bed t_______________ the winter.

3. According to the o______________ news, the coal mines have been shut down.

4. Your v___________ is too small; you need to learn more words.

5. Infectious (感染的) diseases are very easily s______________.

6. The government has b______________ the use of chemical weapons.

7. M___________ technology are developing at an amazing speed.

8. Don’t be too d_______ on your parents. You should learn to stand on your own feet.

9. We used to listen to the radio a lot, but n__________ we mostly watch television.

10. Government promises to c__________ more jobs for laid-off workers.

11. Although she didn’t say anything, I s _____________ that she didn’t like the idea.

12. During my trip around the world, I visited a d_______________ village in the centre of Africa and explored the Great Pyramid of Egypt.

13. I don’t know his password, so I can’t have a_________ to his computer.

14. He worked so hard that e_____________ he made himself ill.

15. I live here now, but I wonder who lived here o__________.

16. The English language has developed from c________ the words of several languages.

17. According to the weather report, it is l_______________ to be raining.

18. D__________his age, he took the second place in the race.

19. These data i_______________ a rapid increase in the economy.

20.They asked me so many questions that I got c_________.

21. Along the river are many trees ___________ (映射)in a lake.

22. It’s useful to read some ___________(简写)English stories.

23. I think you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your ____________(发音).

24. As we all know, France is a __________(欧洲)country.

25. He graduated from the English ____________(系)of Yang Zhou University.

26. Can you tell me something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___________(汉字).

27. When we began to talk about the trip, she became silent. It was obvious that she was trying to ___________ (避免,避开) the subject.

28. My weight was _________(减少)by five kilos after six months of regular exercise.

29. A lot of _________________(志愿者) came to help the survivors of the earthquake.

30. Of the two, the___________________(后者) is far better than the former.

31. The room was painted _____________________ (纯的) white.

32. Good is the _____________________(对立物) of bad.

33. The student is busy _____________ (记录) the changes of the experiment in the chemistry lab.

二、单项选择

1. ---Can you climb to the top of the high mountain?

---Sorry, I’m afraid that I can’t climb ______ high.

A. too B. such C. very D. that

2. The ________ temperature of water here is zero.

A. freezeB. froze C. frozen D. freezing

3. There is no doubt ________ John will come on time.

A. if B. why C. that D. how

4. ____ out for the money in that shop, the thief heard a strange sound and sweating ______ fear.

A. Reaching; with B. Sticking; for C. Sticking; with D. Reaching; for

5. Our team ________ of 12 members.

A. consist B. be made C. consists D. make up

6. _______ puzzled the police especially was _______ the murderer died.

A. What; how B. That; why C. Which; whenD. What; who

上一篇:与领导相处的重要礼仪下一篇:初中生物所有实验归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