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营养改善计划制度

2024-09-25

学校营养改善计划制度(共9篇)

1.学校营养改善计划制度 篇一

新坝中心学校营养餐改善计划经费管理制度

“学生营养餐”的供给制度是国家惠及于民的大政方针,为了让这项政策更好地落到实处,特就资金管理问题制定如下制度。

一、营养餐资金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要有专门台账,并做到日清周结,每周公布帐目,接受家长及教职工的监督。

二、每天按国家规定的营养餐标准制作优质等值的营养餐。

三、营养餐支出票据必须有供货商、监督小组成员、工作小组成员及教师代表、食堂管理人员签字,再由分管校长审批方可入账。

四、营养餐支出分月汇总,学期结束召集教职工代表审核账目。

五、成立一个由家长、学生、教师代表共同参加的营养改善计划监督小组,定期对食堂和账目进行检查和核算,并在学校公示栏处公布结果,以保证营养改善计划的顺利实施。

六、学校在公示栏处设置监督举报电话和公众意见箱,以便广泛接受社会监督,保证工作的廉洁性和透明性。

2013年元月制定

2.学校营养改善计划制度 篇二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以下简称“营养所”)组织各地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对“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地区开展学生营养监测工作,699个国家试点县均进行常规监测。按随机抽样原则,每县各抽取20%~30%的试点小学(含中心小学和教学点)和初中作为调查学校。2012和2013年分别调查3 910所和5 523所试点学校。

1.2 方法

调查学校填报统一编制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营养健康状况监测供餐单位供餐调查表(以下简称“供餐表”),记录早、中、晚餐的就餐天数和就餐人数等,采用称重记账法收集调查期间学校食堂为学生提供的食物量。调查表由营养所设计,经专家研讨会审核并进行预试验后修订。营养所对各试点省进行统一培训,再由各省对各试点县进行二级培训,各调查学校数据上报员经培训合格后,进行正式填报。

“供餐表”包括2个部分:第1部分记录每2个月内各年级学生的就餐人日总数。按照小学一~三年级、四~六年级和初中将调查学校学生分为3组,以四~六年级小学生为参考人群,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就餐人日数参考能量需要量进行折算。即四~六年级小学生的人日系数为“1”,一~三年级小学生和初中生的人日折算系数分别为0.9和1.1。第2部分为“食物购买记录表”,记录学校供应的食物量均为食物可食部的生重。根据各监测学校上报的“食物购买记录表”信息,计算该校年度内学生各类食物的实际供给总量,再根据《中国食物成分表2009》[4]的食品编码将所有食物归为粮谷、蔬菜、禽畜肉、鸡蛋、豆制品、牛奶、植物油7类,同时计算各种食物能量和营养素的实际供应量。

将学校报送的7类食物和主要膳食能量及营养素的实际供应量进行汇总后,除以同期内的标准化就餐人日合计数,得到该校每日生均各类食物和主要膳食能量及营养素的实际供应量。以“我国贫困农村地区四~六年级小学生每天食物基本构成”[5]为7类食物的建议供应量为食物供应量参考值,以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10~12岁儿童的能量和营养素平均膳食摄入水平[6]为膳食能量和营养素的推荐供应量参考值,分别将生均食物或膳食能量和营养素的实际供应量中位数与参考值进行比较,了解学校的学生餐膳食供应情况。

1.3 数据上报和处理

调查学校每2个月填报1次“供餐表”,数据经县级、市级和省级疾控中心逐级审核后,通过“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营养健康状况监测评估系统”上报。对上报数据进行清理和分析,数据清理后的异常值返回试点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核查和修正,建立最终标准数据库。

1.4 统计分析

采用SAS 9.1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以P<0.05为统计学检验水平。膳食供应情况呈偏态分布,采用百分位数进行统计描述、非参数秩和检验进行组间比较。

2 结果

2.1 学生食物供应状况

如表1所示,学校各类食物的生均供应情况呈偏态分布。实施“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1 a后,2013年学生粮谷、鸡蛋、豆制品和牛奶的人均供应量高于2012年,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而蔬菜、禽畜肉和植物油的供应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注:**P<0.01。

2.2 学生膳食能量和营养素供应状况

如表2所示,学校能量和各类营养素的生均供应情况呈偏态分布。实施“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1 a后,除维生素C以外(P>0.05),学生能量、蛋白质、维生素A、钙、铁和锌的供应量均较2012年有所增加,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

注:1 kcal=4.18 k J;**P<0.01。

3 讨论

国内外研究表明,学校供餐计划可显著改善学生的膳食摄入、认知发育、学习成绩、出勤率等[7,8,9],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饮食习惯,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这些习惯还会影响到家长和教师,产生显著的社会效益[10]。我国实施的“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旨在改善我国贫困农村地区学龄儿童的营养健康状况[11]。本文对2012年和2013年全国“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监测的膳食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实施1 a后,调查学校学生粮谷、鸡蛋、豆制品和奶类供给量有显著提升;除维生素C外,能量和其他营养素的膳食供给量也均有显著提升。提示“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学校的膳食供应情况已显现出改善效果。

虽然“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学校的膳食供应情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与参考值相比仍存在差距。本文分析发现,7类食物中,仅粮谷和禽畜肉的供应情况相对较好,其他食物的供应量均低于参考值的70%。从营养素供应情况看,能量、蛋白质、铁和锌的供应情况相对较好,但维生素A、维生素C和钙的供应量仍低于参考值的70%。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学生每日鸡蛋、豆制品和牛奶的供应量中位数分别为11.3,9.8和0 g,远低于我国农村学生的鸡蛋(90g)、豆制品(200 g)和牛奶(150 g)参考摄入量[5]。以上食物的优质蛋白质含量丰富,可为学生提供生长发育必需的各种营养素,如大豆的营养价值很高,蛋白质含量高达35%~40%,脂肪含量为15%~20%,且85%为不饱和脂肪酸,此外还含有丰富的钙、铁、维生素B1、维生素B2和维生素E等营养素[12];鸡蛋的蛋白质是各类食物蛋白质中生物价值最高的一种,必需氨基酸种类齐全,含量丰富,与人体蛋白质氨基酸模式最接近[13];牛奶的蛋白质含量为3%,且含钙量高达104 mg/100 g。

我国实施“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1 a后,试点学校学生食物和膳食营养素供应量均有普遍提高,但与参考量比较仍处于偏低水平,尤其是鸡蛋、豆制品和奶类的供应缺乏。建议试点地区和学校增加上述各类食物的供应,并注意均衡搭配与合理营养。同时,由于不同地区的气候及土地环境等不同,所出产的食物也有所差异。因此,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的食物资源,既能节约食材成本,也能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摘要:目的 了解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1 a后试点学校的膳食供应改善情况,为制定和修正学生营养干预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记账法,对全国2012年3 910所和2013年5 523所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学校食堂食物供应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实施1 a后,学生粮谷、鸡蛋、豆制品和牛奶的供应情况均有改善(Z值分别为-3.94,-6.80,-8.26,-4.45,P值均<0.01),但蔬菜、禽畜肉和植物油的供应量与干预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0.19,1.28,-0.65,P值均>0.05);膳食能量、蛋白质、维生素A、钙、铁和锌的供应情况也有显著改善(Z值分别为-3.84,-3.86,-5.26,-5.83,-2.77,-6.66,P值均<0.01),而维生素C供应量与干预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03,P>0.05)。结论 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后,试点学校学生膳食供应情况有显著改善,但与参考量比较仍处于偏低水平。

3.云南营养改善计划实现全覆盖 篇三

鲁昕指出,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要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密切配合、协同推进,做到三个“专”:成立专门机构,加强统筹协调,各省和各市县级政府要成立营养改善计划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建立专项制度,强化工作落实,建立主任办公室制度、月通报制度、简报制度、工作调度制度和分省包干督察制度;设立专家组,加强业务指导,因地制宜帮助研究制定营养配餐指南和食谱。

针对2012年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工作,鲁昕强调,要落实政府责任,抓紧建设责任体系,政府层面统筹建立起省、市、县三级责任体系,学校层面把责任体系建到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与有关供餐企业(个人)之间签订目标责任书。做好监督检查,建立實名制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和学生营养健康监测评估制度,主动接受各方监督。

另据悉,从2011年秋季学期起,国家确定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启动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工作,云南省有85个县列入试点地区。在此基础上,云南省政府决定启动省级试点,从2012年春季学期开始,将国家试点外的44个县(不含县城所在地学校)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纳入营养改善计划。省级试点的营养膳食补助标准与国家标准一致,为每生每天3元(全年按照学生在校时间200天计算,每生每年补助资金600元),所需资金由省与州市共同分担。

《云南省义务教育学籍管理办法(草案)》举行听证

本刊讯(记者 矣 勇) 2月20日,省教育厅举行《云南省义务教育学籍管理办法(草案)》听证会,来自全省教育行政部门、义务教育学校和法律界等方面的15名听证代表围绕《办法(草案)》的规范性、可行性等提出了修改意见。

《办法(草案)》共12章40条。在入学招生方面,明确了按照学生实际居住地就近或相对就近、划片、免试入学的制度,改变了以户籍为主导的学籍管理弊端;明确了适龄儿童入学的法定年龄及其界定日期;明确了非户籍地学生入学的基本要求。在政府行为方面,规定了实行入学通知书发放和义务教育证书颁发制度,从“入口”和“出口”两个最重要的环节体现政府责任,强制适龄儿童少年接受完有质量的九年义务教育。在管理手段方面,规定了从学生注册入学到毕业的各个环节,实行全程网络管理,确保管理工作方便、快捷、精确、高效。在管理行为方面,取消了留级制度,禁止开除学生的行为,规定了学生缓学、转学、休学、复学、跳级以及学生学籍注销的具体情形和办法。在学生评价方面,突出了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明确了实行综合素质评价和学业水平考试的制度和办法,明确了要用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培养学生;明确了“奖励为主、处分从轻”的奖惩制度,提出了处分不得计入学生学籍档案的要求;明确了学生及其法定监护人对学校处分学生进行申请复议的制度。

听证代表认为,《办法(草案)》充分体现了义务教育法、云南省实施义务教育法办法以及教育规划纲要的相关要求,对加强和完善全省义务教育学籍管理、充分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益,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大班额现象,有的代表提出,《办法(草案)》应对班额进行相应规定,以遏制大班额问题,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办法(草案)》第四章对云南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转学手续办理程序进行了详细说明,有代表建议,希望对跨省转学的程序也作相应规定。另外,学生的处分、跳级以及民办学校的招生等,也是听证代表关注较多的问题。

截至2011年底,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在学人数达629.34万人,占在学人数的70%。为规范和加强义务教育学籍管理,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益,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提高义务教育水平,省教育厅从去年初开始进行义务教育学籍管理办法的制定,《办法(草案)》的制定经历了调研学习、征求意见、论证修订3个阶段。

4.学校营养改善计划汇报材料 篇四

2012年春季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情况

汇 报 材 料

自开展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工程以来,我校深入贯彻落实上级有关会议及文件精神,成立专门的工作机构,建立健全各项制度,精心组织,认真工作。现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菜子中学是陇西县唯一一所农村县直独立初中。现有教职工53人,教学班16个,在校学生680人。2012年春季680名学生全部纳入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营养改善计划。学校现有食堂一个,从业人员10名,均持证上岗。自2月26日开始供餐,截止5月31日,每天供餐680人次,每生每天3元,共67天,共给学生供餐136680元,运行良好。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强领导,建立机构。

为把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落到实处,使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真正成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和阳光工程,学校成立了由赵继周校长为组长,杨旭副校长为副组长,张桂祥、李海诚、倾军红、王亚斌、刘亚东为组员的菜子中学营养餐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做好营养改善计划管理工作,确保按时、保质、足额、准确发放,人数统计情况统计上报,组织严密,确保了营养改善计划的顺利开展。

(二)加大宣传,营造氛围。

为了让师生和家长明白“营养改善计划”工作的重要意义,教育学生怀着感恩的心态面对学习,珍惜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生活条件,以优异成绩报答祖国的深切关怀,我校利用校园橱窗、主题班会、国旗下讲话等宣传阵地进行宣传,再通过下发告家长书的形式,向家长宣传营养改善计划的有关精神。通过大力宣传,做到家喻户晓,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同时也教育学生做到珍惜每一粒粮食。

(三)健全制度,确保安全。

一是学校先后制订了《菜子中学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方案》以及学生营养食品检验、入库、储存、加工、留样、发放等相关环节的管理制度。

二是确定以食堂为主体的供餐模式。学校通过调研,综合核定批发价格后,确定牛奶、鸡蛋、豆浆、油饼组合配餐。对有特殊疾病、过敏体质忌食的学生单独造册,注明忌食内容,单独安排早餐。

三是学校建立“营养改善计划工程”档案。将每月、每学期学生人数分班登记造册,实行动态管理,从未出现虚报、漏报、瞒报等现象;领取营养餐时由班主任和学生代表三人签字,并由班主任负责营养品的具体发放,确保每位学生能按时、足额领取到营养品,对于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处理过程、处理结果等都要进行登记。

四是班主任要经常性的对学生进行生活指导、健康教育等工作,负责用餐期间的秩序,监管用餐的全过程,统一实行集体用餐和监督用餐,防止学生烫伤、留餐、弃餐等行为,学生在食用中,如发现有

变质、有异味情况时,教育学生立即停止食用,变质食物立即收回。若发生腹泻、呕吐等不良反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第一时间确保学生及时治疗,通知家长,确保学生安全,然后调查原因,落实责任,及时整改。

三、总结经验,查摆困难。

通过建立强而有力的领导组织,建立健全各项机制,我校营养早餐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在总结经验的同时我们也发现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学校食堂基础设施薄弱,操作间面积狭窄,食堂总面积不够标准,短期内难以解决。二是鸡蛋牛奶运输过程中损坏、质量检测较为困难。供货商提供的鸡蛋没有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对鸡蛋保质截止日期难于确定。三是承包人存在市场成本与经营效益的压力,营养标准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工作打算

1、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充分发挥各个工作机制职能作用,确保营养早餐工作扎实有效。

5.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财务制度 篇五

1、学校报账员为营养改善计划会计,并兼任食堂中心会计。

2、膳食中心设置出纳、采购、保管工作岗位,建立膳食中心工作人员岗位责任制,明确责任,各司其职,相互监督。

3、营养改善计划资金实行学生实名制管理,分账核算、封闭运行,专款专用,严禁克扣、截留、挤占挪用。

4、膳食中心坚持为学生服务的宗旨,按照保本经营的原则,为学生提供等值优质食品。

5、膳食中心必须到指定的具有合格资质的大商家采购食品并开好各种票据。严格验收、登记、保管、出库制度。会计做好资金账和食物账。

6、保管员要建好物资管理台账。

7、实行财务月报制度。每月将膳食中心财务运行情况公开一次,广泛接受监督。

8、领导小组和监督小组对膳食中心的财务管理实行动态监控,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6.营养改善计划资金管理制度 篇六

隆安县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资金管理制度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意见》(国办发„2011‟54号)精神,切实做好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资金管理使用,确保资金管理使用规范和资金安全,特制定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资金管理制度。

一、做好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专项资金与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生活补助专项资金的统筹衔接工作。按照各自的资金管理要求,分户运行,独立核算,严禁产生挤出效应,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

二、县财政部门收到中央专项资金预算文件后,及时下达预算,并区分中央专项资金的支出类型,通过特设专户办理财政直接支付业务。

三、国家补助资金要足额用于为学生提供等值优质的食品,不得直接发放给学生个人和家长,严禁用于补贴教职工伙食和其他学校公用经费支出。有条件地方可实行餐卡(券)制,将补助资金直接打入受助学生个人就餐卡或发放餐券。

四、制定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经费管理办法,明确资金使用范围和支出标准,将专项资金纳入国库单一帐户体系,实行分帐核算,集中支付,专款专用,节余留用。严禁克扣、截留、挤占和挪用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资金。

五、实施学校要进一步健全学校财务规章制度,加强学校财务管理,充实财务机构,配备专(兼)职财会人员,对学校食堂实 1

行成本核算。

学校要按照规定,结合本校实际制定食堂经费使用与管理办法,细化支出范围与标准,加强实物消耗核算,单独建立食堂帐目,实行成本核算,厉行节约,确保资金使用安全、规范和有效。

五、学校食堂结余款项要专项用于改善学生伙食,不得用于发放学校教职工福利资金或其它食堂经费服务方面支出。

六、定期公布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资金总量、学校名单及受益学生人数等信息。

实施学校食堂应实行财务公开,应定期公布经费帐目标、配餐标准、营养食谱、食品数量和价格,以及用餐学生名单等信息,自觉接受学生及其家长和社会监督。学校食堂每学期期末应将食堂收支情况进行全面结算,并将结果向学校师生和家长公开,同时报县教育主管部门备案。

七、严禁学校食堂发生下列行为:

(一)收入不入帐,私设“小金库”。

(二)弄虚作假,虚列支出。

(三)克扣、挤占、挪用学生伙食费。

(四)其他违纪违法行为。

八、结合现有学籍管理平台,建立营养餐实名制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对学生人数、补助标准、受益人次等情况进行动态监控,严防套取冒领资金行为。

九、建立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资金专项审计制度。审计部门要加大对学生营养改善专项资金使用的监督力度,每年都要将学生营养改善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列为审计重点。

十、建立专项资金管理问责机制。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资金实行“谁使用、谁负责”的责任追究制度。对于虚报、冒领、挤占、挪用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资金等行为,一经查实,严肃处理。

二○一一年十二月十八日

7.学校营养改善计划制度 篇七

1 对象与方法

1. 1对象于2013年,在实施“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50个重点监测县中,按照不同供餐模式,随机抽取2所小学和2所初中作为重点监测学校。当某种供餐模式不足2所小学或2所初中时,则抽取该供餐模式下所有学校作为重点监测学校。在每个学校按年级分层,以教学班为单位随机整群抽样,从小学三年级到初中三年级,每个年级抽取1 ~ 2个班,确保每个年级达到40人左右,要求男女生基本各半。共抽取学生29 317名,其中男生14 811名,女生14 506名;小学生16 730名,初中生12 587名;寄宿生12 810名,非寄宿生16 507名;食堂供餐15 023名,企业供餐9 145名,混合供餐5 149名( “混合供餐”指兼有学校食堂和企业2种供餐方式的模式)。

1. 2方法调查使用统一编制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营养健康状况监测学生调查表”(以下简称“学生调查表”),收集学生的基本情况以及零食消费情况。该调查问卷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设计,并经专家研讨会讨论及预调查后修订。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详细介绍该问卷的填写方法后,学生当场完成并收回。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对各省和重点监测县工作人员进行统一培训后,各省再对省内各监测县进行二级培训。所有调查员均经培训合格后进行正式调查。问卷调查结束后,调查员对每一份问卷都进行核查,如发现填写错误或漏填等立即让调查对象补充。

1. 3统计方法所有调查数据均采用统一编制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营养健康状况监测评估系统”进行录入和上报,上报数据采用SAS 9. 2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不同组间百分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 < 0.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零食消费频率、品种、花费79. 7% 的学生每天吃1次以上的零食,小学生和初中生每天吃1次以上零食的比例分别为79. 5% 和80. 0%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学生选择零食前3位依次为蔬菜水果(54. 3% )、饼干面包(45. 5% )和方便面(41. 7% );其中初中生和小学生选择零食前2位种类相同,第3位有所不同,小学生为坚果(39. 7% ),初中生为方便面(46. 8% )。初中生(24. 2% )通常每天花费0. 5元以下买零食的比例低于小学生(38. 5% ),但他们通常每天花2元钱买零食的比例(42. 8% )高于小学生(22. 0%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 01)。见表1。

注:()内数字为报告率% 。* 为秩和检验。部分调查项目结果存在缺项。

寄宿生、非寄宿生平均每天吃3次以上零食的比例分别为16. 3% ,12. 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1) ;寄宿生每天花0. 5元以下及1元左右买零食比例低于非寄宿生,但寄宿生每天花2元钱的比例(46.0% ) 高于非寄宿生(30. 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0 . 01 ) ;寄宿生和非寄宿生选择零食品种无组间差别。

2. 2不同供餐模式学校学生的零食消费频率、品种和花费吃食堂供餐、企业供餐及混合供餐的学生平均每天吃1次零食以上的比例分别为81. 0% ,79. 1%及77. 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 01);但选择零食品种无组间差别。吃企业供餐学生通常每天花0. 5元买零食的比例(38. 7% ) 高于吃学校食堂供餐的学生(29. 1% ),每天花1元买零食的比例在3种供餐模式中相似,吃学校食堂供餐的学生每天花2元用于零食的比例最高(34. 7% ),高于采用混合供餐(30. 8% )和企业供餐的学生(24. 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 。见表2。

注:()内数字为报告率% 。* 为秩和检验。部分调查项目结果存在缺项。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零食已成为不少中小学生日常膳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过多摄入零食会影响儿童青少年的能量代谢,并影响正餐的摄入,改变饮食结构,引起一系列健康问题[7]。

2002年中国营养与健康调查报告显示,农村3 ~17岁儿童青少年零食消费率为29. 6%[8]。本次调查发现,试点地区 学生吃零 食的现象 比较普遍,有79. 7% 的学生每天吃1次以上的零食,食用学校食堂供餐、企业供餐及混合供餐的学生平均每天吃1次以上零食的比例分别为81. 0% ,79. 1% 及77. 2% ,与刘爱玲等[9]在2009年发表的一项7城市中小学生零食消费行为的研究结果相似。说明农村儿童的零食消费行为近年来有明显增高且越来越普遍,应对他们加强零食与健康相关的宣传教育,纠正不良零食行为,通过合理零食消费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

《中国儿童青少年零食消费指南》建议,零食的选择要多选奶类、水果蔬菜类和坚果类的新鲜食物[1]。但本次调查发现,有40% 学生选择膨化食品和方便面作为零食,其原因是这类食品口味多样、口感舒适、容易获得、食用方便,而它们大多是高能量、低营养素密度的食物[10];同时,这类食品中含有较高的油脂和添加剂,食物的能量密度相对较高,经常食用极可能导致肥胖[11]、高血压[12]、糖尿病等[13]。为此,在对相关人群进行零食与健康方面的宣传时,要侧重如何合理选择零食的教育。

本次调查还发现,有近1 /3的学生每天花至少2元钱购买零食,其中初中 生 (42. 8% ) 高于小学 生(22. 0% )、寄宿生(46. 0% ) 高于非寄宿生(30. 6% )。表明部分学生在享受“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补贴3元的同时,每天仍花费2元钱购买零食。一方面提示现在的学生,特别是中学生和寄宿生能自由支配的零用钱较多,可以自由购买零食;另一方面提示在实施“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同时,应重视对学生的健康教育,只有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过度吃零食的危害,才能提高学生健康水平,保障“计划”实施的效果。因此,应从社会、学校、家庭层面联合起来对学生加强营养健康教育,特别是对初中学生尤其是寄宿学生的教育。此外可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在我国制定和出台相关政策措施等。1954年,日本国会通过《学校供食法》,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的饮食习惯与促进身心素质的健康发展,让“食育”成为智育、德育、体育的基础[14]。2008年韩国出台的儿童饮食生活安全管理特别法中规定,学校食堂和食品食堂周围200 m为绿色食品区域,禁止出售 影响儿童 健康饮食 行为的食物[15]。

另外,此次调查还发现,吃学校食堂供餐的学生每天至少花2元钱购买零食的比例(34. 7% ) 高于吃企业供餐学生(24. 7% )和吃混合供餐学生(30. 8% )。前期的调查结果显示学校食堂营养师和厨师的专业水平也会直接影响学生餐的营养质量、感官和学生摄入营养等[16]。即使在硬件设施合格的食堂,工作人员数量不足或素质不高也是制约学校食堂供餐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一问题在农村学校更为普遍和突出。此外,企业供餐具备盈利性,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往往注重饭菜口味来迎合学生口味多样化的需求;而食堂提供的饭菜品种单一,在保证营养的前提下,忽略了口味的多样化。提示今后在进一步落实“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推进学校食堂建设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学校领导及食堂工作人员进行科学配餐和烹调的指导,把营养和美味结合起来。

8.学校营养改善计划制度 篇八

摘要 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成效取决于实施过程的管理水平。陆续出现的一些食品和资金安全事故,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因此,须加强安全管理措施;计划实施过程中的舆情监测滞后、舆情管控乏力,表明舆情管理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多数学校只重视营养餐的制作,忽视了利用营养餐加强营养教育和劳动教育,营养改善计划的教育管理亟待加强。

关键词 营养改善计划 安全管理 舆情管理 教育管理

2011年底开始启动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试点至今已有5年时间,这一计划主要取得了两方面的成果:一是通过营养干预,学生的饮食得到优化,体质明显增强,学习成绩有所提高;二是通过当地采购,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增加了就业岗位。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成效取决于实施过程的管理水平,这一计划的运作主要涉及到安全管理、舆情管理和教育管理,管理手段包括行政手段、制度手段、经济手段和教育手段等。

一、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安全管理

营养改善计划免费营养餐的制作不能只注重效益,还要确保营养餐的数量和质量安全,强化安全管理。数量安全涉及资金使用,质量安全涉及生命健康。安全管理的原则应该是坚持“防患未然”,管理部门需要事先分析和研究各种不安全因素,对参与生产的人和物进行有效控制,并能通过技术、组织和管理上的有关手段,来消除安全隐患。

1.营养改善计划安全管理的意义

营养改善计划要“把食品安全摆在首要位置”。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年龄低、自我保护意识弱、身体抵抗力差,稍有不慎,容易造成食品安全事故,危害少年儿童的身体健康。而且,营养餐安全事故通常是群體性的,涉及成百上千的家庭,一旦发生,影响深远,将对营养改善计划的声誉造成巨大损害。

资金安全也是营养改善计划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如果操作不当,容易滋生腐败,影响资金使用效益。营养餐资金如果没有足额用到食品的制作,必然会导致营养餐份量减少、营养不足,甚至出现假冒伪劣食品,对食品安全威胁很大。

2.营养改善计划安全管理的有关措施

(1)食品安全管理措施

目前,营养改善计划的供餐模式主要有食堂供餐、企业供餐和家庭托餐等。部分地区认为企业成品供餐更安全,又好管理,其实是对食品安全的误解。营养餐成品不仅要保证源包装的食品安全,还要保证食品运送、存储过程中的安全,破袋、超过保质期、霉变都是营养餐成品的安全隐患。而食堂供餐能保证食材新鲜,营养餐温热可口、营养充足,是保证食品安全最好的供餐模式。

《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食品安全保障管理暂行办法》是食品安全的制度保障,规定了食品采购、贮存、烹饪、留样等环节的管理措施。食品采购是从源头上对食品进行把关,大宗食品一般采取县里招标和配送的形式,新鲜食材由学校自行采购;食品贮存应当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有些食品需要冷藏保鲜,注意及时清理、销毁变质和过期的食品;食品烹饪时应烧熟煮透,严禁使用不合格的食品添加剂;食品留样的时间为冷藏48小时,以便万一发生中毒事件,能够及时查明原因;食品分发应及时,注意餐具和用餐环境的消毒,并防止学生分发食品和吞咽食品时被烫伤。学校要定期对食堂从业人员进行体格检查,加强食品安全培训,强调学校老师陪餐制度,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学校应该采取应急处理办法。

(2)资金安全管理措施

从2014年11月起,营养改善计划膳食补助标准由3元/人,天提高到了4元/人/天,达到每生每年800元。《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对资金安排、拨付、使用、监督等作了详细规定:中央财政每年9月按教育部核定的学生人数向省级财政拨付资金,然后由省级财政在25个工作日内拨付到县级财政;补助资金实行专项管理,纳入国库,分帐核算,集中支付;营养餐补助资金应足额用于购买食品,不得用于水电煤气费、劳务费、宣传费、管理费、运输费等,不得直接发放给学生,不准克扣、截留、挤占和挪用。各县要加强实名制学生信息管理,核准营养餐受益学生人数;资金落实到学校,要求学校有专(兼)职财会人员,加强食堂会计核算,并定期公布营养改善计划资金使用明细帐目,接受学校膳食委员会或有关社会机构的监督。

二、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舆情管理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有关工作的通知》提出:试点地区要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注重舆情分析,对营养改善计划实施过程中发生的焦点问题、重大事件,要及时正面回应,公布真相,避免造成被动局面。教育部下发的《全国学生营养办关于切实解决好当前营养改善计划实施中五个突出问题的通知》,把“加强正面宣传,及时处置突发事件,解决好舆论引导问题”作为五个突出问题中的一个,再次强调了营养改善计划中舆情管理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1.营养改善计划的舆情状况

2012年4月到2013年5月,是各地营养餐舆情事件集中爆发的时期,镇雄县、织金县、洛宁县、石门县、大通县等地先后发生营养餐中毒事件,那坡县、凤凰县等地营养餐资金被克扣等,瞬间将营养改善计划推到全国舆情的顶端。以凤凰县营养餐严重缩水事件为例,据美亚舆情网监测统计,2012年11月24日至11月27日,该事件的网络信息总计3259条,其中新闻1665篇,微博631条,论坛560篇,博客35篇。2013年6月之后,全国性的恶劣舆情事件大幅减少,媒体关注较多的主要有2014年7月滕县营养餐问题招标事件。

2.营养改善计划的舆情焦点

全国多地爆发出来的营养餐食物中毒事件及营养餐资金被侵夺事件,使部分群众对地方政府的政策执行能力产生怀疑,营养改善计划的公共话题由政策的宏观面转向执行的微观面。营养改善计划的舆情焦点集中在:营养餐食品和资金安全中的漏洞;政府渎职和政策执行力危机;舆情当事人的安全保障;营养餐事件处理结果的暗箱操作;营养餐制度建设。

3.政府应对营养餐舆情事件的管理措施

(1)舆情监测

舆情监测是对公众的言论和观点进行监视和预测的行为。互联网时代,公众的议论和观点经常在网络上发布,因此,舆情监测的重点是要加强网络上的舆论监测。有些地方政府处理营养改善计划舆情事件时,没有做好舆情监测工作,导致信息不全面、发现不及时、分析不准确,为舆情管控留下隐患。2012年10月30日,凤凰县支教教师梁栩哗在新浪网上发布一条微博,指责营养餐严重缩水,侵犯了学生利益,微博迅速被转发5141次,评论1007条。舆情已经达到一定的强度,但当地政府毫不知情,没有任何应对措施。11月20日,梁老师再发微博,称“两天的营养餐都未送达,山区的孩子们饿肚子”。25日,全国各大媒体迅速跟进报道,网民言论纷纷,舆情达到危机程度。第二天,凤凰县教育局才出面表态,努力平息舆情。从舆情形成到政府表态,经过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政府错过了管控舆情的最佳时机,最后被媒体批评,政府形象严重受损。

(2)舆情管控

如何平息舆情或引导舆情走向是考察政府舆情管控能力的重要表现,从多起营养餐舆情事件的处理经过来看,许多地方政府对舆情的管控能力较弱,无力引导舆情走向,只能任由舆情非理性发展。

2012年3月29日,贵州省织金县发生营养餐中毒事件,政府最后得出结论,排除了人为责任事故,认为疑似中毒事件的原因为学生群体性心因性反应。2014年10月11日,江西省石城县发生营养餐中毒事件,政府调查的结论与织金县如出一辙,是天气变化导致的身体不适及学生群体性心因性反应。两起调查结论不仅没有平息舆情,反而让舆情再起波瀾,网民质疑心因性反应怎么会导致大面积的学生头晕、呕吐、腹泻甚至昏倒等症状。遗憾的是,织金县和石城县在公布调查结论后,都没有作进一步解释,对网民的质疑置若罔闻。

舆情管控的目的不是压制舆情,面对舆情危机,政府应以人为本,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明确权责,及时处理。对群众的疑问政府应选择易于接受的措辞,反复耐心地解答。舆情管控得当,政府才可以把“危”变为“机”,得到群众更多的支持和信任。

三、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教育管理

营养改善计划不仅仅是学校的一项日常工作,而且是学校唾手可得的教学资源,学校应该充分利用这一教学资源,做好学生的素质教育工作,在学生营养餐的制作、食用、清理等环节对学生强化营养教育、劳动教育、感恩教育、养成教育等。

1.营养和养成教育

营养改善计划实施之后,农村中小学生的营养状况得到显著改善,但与此不协调的是,根据有关调查发现,学生的营养知识并没有明显提高,挑食偏食、不吃早餐、爱喝碳酸饮料等行为依然普遍,这种情况恐怕和学校疏于进行营养教育密切相关。学生如果没有正确的营养知识和饮食行为养成,极有可能重返头晕、贫血、消瘦、体弱等亚健康状态,而且导致亚健康的原因可能并非贫困。

农村学校要加强学生的营养和养成教育,必须落实每两周1课时的健康教育课,此外还可以利用营养改善计划这一教学资源,采取“寓教于餐”的形式。比如老师带领学生到食堂去参观,现场讲解食物制作过程中营养搭配和营养流失的有关知识;学校食堂推出“自助餐”,让学生自己选择饭菜的数量和种类,学会营养均衡;在用餐时间,老师要强调用餐礼仪和用餐习惯,让学生互相检查是否有挑食偏食、吞咽过快等毛病;对个别有厌食症、食物不耐受症或盲目减肥的学生,学校要安排营养老师进行专门指导;学校还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避免学生在学校形成的良好饮食习惯到了家里又变了样。

2.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励志品质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当前许多学校重“智”轻“劳”现象比较严重,造成学生歧视体力劳动,实际的劳动技能也非常低下。因为体验不到劳动的艰辛和幸福,一些学生不爱惜劳动成果,营养餐随意浪费现象非常普遍。

2015年7月,教育部强调用3—5年时间,建立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营养改善计划中的营养餐是一项很好的劳动教育资源,在制作、食用、清理等整个过程都可以进行劳动教育。在营养餐制作阶段,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定期到厨房参加简单的劳动,如挑水、劈柴、烧火、拣菜、洗菜、切菜、烹饪等,先观摩学习再亲自动手;在营养餐食用阶段,可以安排全班同学轮流值日,值日生负责把全班同学的饭菜和餐具从食堂端到教室,然后分发给大家,并监督同学不能浪费;在餐后清理阶段,要求值日生整理餐具、清理垃圾,帮助食堂做好清洁工作等。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意见》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农村学校适度开展勤工俭学,补充食品原料供应。”有条件的农村中小学可以建立蔬菜或家禽基地,学生在老师或农户的指导下种植蔬菜、养殖家禽,开展集体劳动、分组劳动竞赛或蔬菜、家禽认养活动等。劳动教育的核心是要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品质,并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考虑到中小学生没有劳动经验,而且活泼好动,在学生劳动的时候,老师应该精心组织、亲临指导,防止出现安全意外。

3.感恩教育

感恩是个人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予的恩惠和帮助由衷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行为。有些享受了免费营养餐的学生对国家给予的帮助缺乏感恩意识,他们认为营养改善计划不是专门为自己一个人努力付出的,没必要特别去感激国家。事实上,由于缺少感恩教育,有许多学生对他人的关爱和帮助比较淡漠,缺乏正向感恩体验,平时对社会抱怨多,施恩和报恩行为少。

学校可以利用营养改善计划及“两免一补”政策,在食堂、教室、寝室等对学生现场演示教育;班主任可以召开主题班会,让学生以讲故事、演讲、辩论、唱歌、小品等形式宣扬感恩品质。感恩教育的关键是要在学校创设人文关怀的氛围,避免单一说教,教育形式多样化、教育内容生活化,必须让学生明白要感恩什么、为什么感恩和怎样感恩。

9.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工作管理制度 篇九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崇实进去,尚德励志,扎实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成分发挥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强体与育人双重功效,促进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特制定如下制度:

一、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责任追究制度 学校必须把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情况作为学校政务公开的一项主要内容。对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学校或个人,实行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责任追究制度。

1、凡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相关责任学校或责任人要做出书面检查,并在教育系统进行通报批评。

(1)无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相关制度、制度未悬挂上墙、制度不健全的。

(2)经检查发现。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制度形同虚设、执行不力的。

(3)未配备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专用贮存室的。

(4)贮存室无防鼠、防蝇、防虫、防潮、防盗、冷藏等相关措施的。

(5)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食品安全管理和从业人员无健康证的。

2、凡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对相关责任学校或个人给予警告或撤职等行政处理。

(1)确定享受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学生名单,不按照市、县相关规定办事、徇私舞弊、厚此薄彼,在广大群众中造成不良影响的。

(2)对管理不善导致学生丢弃、损坏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食品,造成恶劣影响的。

(3)因管理混乱,造成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食品浪费严重的学校和个人。

(4)对学生浪费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食品的行为处理不当,经媒体曝光,给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抹黑,造成恶劣影响的。

3、凡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将相关责任人员移交有关机关查处,追究刑事责任。

(1)对挤占、挪用、截留、克扣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专项资金或营养食品,造成恶劣影响的学校或个人。

(2)对虚报学生人数,套取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专项资金或营养食品,造成恶劣影响的学校或个人。

(3)对保管不善、操作不规范,造成学生群体性食物中毒等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

一、鹧鸪希望小学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食品接受制度

1、接货。接货应做到准备充分,手续清楚、责任分明、验明日期、单据和凭证齐全。接到到货通知后,应了解货物的类别、特性、数量、件重等具体情况。安排和准备卸货场地及货位,准备卸货、搬运设备及劳动力;并查验供货商提供的本批次食品质量检验报告单(或检验报告单复印件)。

2、检验凭证。凭证检验的依据是供货合同和日期。它包括的主要内容有物品规格、型号、数量、供货单位、供货方式、时间、地点、包装标准、双方管理人员签字。

3、货物检查和验收。首先对货物进行外观检查,看有无受潮、进水、破损、变形、污染、有无过期等现象;核对到货品名、规格、型号、标志、数量、发货单位、收货单位等是否正确。如发现有不相符的现象,管理人员有权拒绝签办理入库手续,并报告领导处理。

4、实行食品接收管理签字制度。食品接收管理人员接收食品必须严格检查产品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并做好详细记录,确认食品符合卫生安全标准后,须经交货与收货双方签字方可入库贮存。

二、鹧鸪希望小学营养改善计划贮存室管理制度

1、学校设置专用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食品贮存室,应设有防鼠、防蝇、防虫、防潮、防盗、冷藏和温度显示等有关设施设备,确保食品安全。

2、严格加强对贮存室的管理与监督,任何人未经许可不得进入贮存室。

3、做好对贮存保管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搞好室内卫生,定时对贮存室进行清扫和消毒。

4、加强对食品的管理,不得将食品直接放置于地面,不得超时贮存食品,不许因学生请假不在学校而长期贮存食品。

5、存贮食品必须规范安全,加强值班,防止不法分子投毒而造成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6、贮存室管理人员应负责整理贮存室物品的出货、储存、保管、检验及台账报表的登记等工作。

7、贮存室内食品实行先进先出的原则,并按此原则分别决定储存方式和位置。

8、贮存室不准存放与食品安全无关的其它物品。

9、任何人除留样所需外,不准将贮存室物资试用试看。

10、任何人未经许可,不得进入贮存室。严禁室内会客及其他部门职工围聚闲聊。

11、贮存室严禁烟火。配置的消防器材,贮存室人员应会使用并定期接受有关部门的安全检查和监督。

12、贮存室管理人员对物品进、出,应当即办理手续,不得补办;应保证账物相符,经常核对,随时接受单位领导或上级有关部门的抽点。

13、贮存室每月应盘点一次,检查收发数量是否一致,账物是否相符。

14、贮存室物资如有损失,应及时上报领导,分析原因,查明责任,按规定办理相关手续。未经批准一律不得擅自处理。

15、贮存室管理人员下班离开前,应巡视贮存室门窗、电源、水源是否关闭,以确保贮存室的安全。

四、鹧鸪希望小学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留样制度

1、供给学生的每样食物都必需由专人负责,提前进行检验,并做好记录,未发现异常时才能向学生发放。若有感官异常或可疑变质的应当立即撤换处理。

2、留样食品放在留样容器中用保鲜膜密封后,放置于冰箱保鲜室内。所有留样食品均由下一批次留样食品替换。

3、留样期满,食用者无不良反应后,才能解封处理。

4、认真抓好食品检验、留样、解封处理记录,妥善保存相关资料档案。

5、凡未检验的食品禁止配发。否则按照相关规定,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五、鹧鸪希望小学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发放与用餐制度

1、班主任(或科任老师)要具体负责学生每天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食品的发放工作,并认真做好食品发放的登记和学生用餐后的反响、动态。一旦有特殊情况,要立即向学校报告。

2、班主任(或科任老师)要经常性的对学生进行生活指导、健康教育等工作,负责用餐间的秩序、监督用餐的全过程,要实行集体用餐和监督用餐,防止学生留餐、弃餐等行为,一旦发现要及时批评教育、妥善处理。

3、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食品发放工作人员要及时将食品发到学生手中,不得克扣、截留或转移给他人饮食,一旦发现,学校要严肃处理。

4、负责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食品发放工作的教师要经常对饮用营养餐的学生进行调查,逐一摸排,造册登记,如果食用营养食品有过敏者要立即向学校报告,并做好相应工作,予以调整。

六、鹧鸪希望小学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资金的管理与使用制度

1、必须按照公开公正、客观准确的原则,在每学期开学前后10天内,初审辖区内配发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学生名单,并造册登记,经公示无误后逐级上报。

2、认真做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资金的管理工作,将财政补助资金纳入国库管理,实行分账管理,集中支付,专款专用,坚决禁止挤占、挪用、截留或套取专项资金。否则,一旦查出按违纪行为论处。

3、补助资金要足额用于为学生提供食品,不得直接发给个人和家长。

4、有关学校要进一步加强财务管理,定期全面公开经费账面,确保资金使用安全、规范和有效。

5、认真做好农村语文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专项资金使用的资料、专账管理,不得销毁、丢失原始的印件,要有专人负责,否则发生账务上的混乱,支付不合理等行为要严肃查处。

七、鹧鸪希望小学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卫生管理制度

1、严格执行《食品安全法》、《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并组织营养餐管理人员、全体教职工认真学习,建立样的卫生检查制度和岗位责任制。

2、按照有关要求配备专(兼)职的卫生检查人员,检查搞好学生个人、教室、环境卫生,严把食品卫生关,自觉防病防疫,预防师生食物中毒事件,加强疫情控制的安全管理制度。

3、加强对学生的宣传和教育,使学生养成餐前、便后要洗手,不要暴饮暴食等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以防疾病发生。

4、严禁学生在地摊前购买不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零食、饮料。

5、学校“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食品贮存场所必须保持环境整洁,消除苍蝇、老鼠、蟑螂等有害昆虫及其孳生条件。

6、学校“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管理人员必须“两证”齐全,从业人员身体健康,并定期组织从业人员进行身体检查。取得健康证和培训合格证后方可上岗参加工作。

7、建立学校“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食品卫生责任制度,“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管理人员要搞好个人卫生。

8、学校积极做好学生近视、沙眼、龋齿等学生常见疾病和群体防治和矫治工作,建立健全学生健康档案。

9、坚持做好对学生的体检工作,学生体检率达100%。

10、学校要把食品安全常识和卫生防疫知识教育纳入学校教育计划,切实开展对师生宣传和教育工作。

八、鹧鸪希望小学营养改善计划档案管理制度

1、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工作应建立档案,由营养餐管理员负责管理。

2、上级主管部门关于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工作下发文件、通知、通报、讲话、检查情况记录、整改意见、措施等必须归档备查。

3、上级主管部门关于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工作各种管理制度,突发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和组织领导机构等材料都要装订归档。

4、学校接受、发放营养食品情况等材料必须及时归档,按月份存放。

5、对于突发事故,应同步介入收集相关材料归档备查。

6、学校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工作档案实行借还登记制度,按档案管理条例进行管理。

7、学校农村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工作档案的保管,注意防盗、防火、防遗失。

8、管理人员随时注意收集整理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材料并及时归档。若发生遗漏和失误要追究管理者的责任。

9、档案的资料必须真实、准确,为各级主管部门检查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落实情况提供详实的资料依据。

上一篇:以二十年后为话题的作文下一篇:急诊科护理的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