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本,更新教学理念 讲座

2024-07-16

以学生为本,更新教学理念 讲座(通用11篇)

1.以学生为本,更新教学理念 讲座 篇一

浅谈生本教育理念下的中职语文教学

内容摘要: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教育要从学生的发展出发,使学生获得全面、主动、有个性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中职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本,激活课堂,激发学生兴趣。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

以学生为本

激活课堂

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要平等对话,尽管师生的平等对话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由于中职生文化基础较弱,学习习惯较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据笔者观察,在教师授课过程中,部分学生昏昏欲睡,甚至有个别学生打哈欠;如果教师提问,课堂则异常安静,指定学生回答,学生不是呆若木鸡,就是不知所云;进行分组讨论时,课堂气氛不活跃,有些小组的学生只是自己看自己想,有的则浑水摸鱼,谈论不相关的话题,当交流某种观点时,学生不愿主动站起来回答......总的来说,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吃力,课堂效率低。究其原因,是我们只认可了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下语文课堂小组讨论的形式,却没有领悟其实质。因此,要避免这种局面,进行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备课备学生,创设情境,激活课堂

学生是受教育的对象,是汲取知识的主体,作为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备课思想,就是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组织教学内容,与学生进行换位思考,以学生易于接受为标准。倘若教师在课堂上只是灌输思想,那就很难唤起学生的心灵共鸣,很难激发学生去积极思考。另外,中职学校的学生虽然学习基础和学习习惯都不是很好,但很多学生却有

共5页第1页

可资发展的潜力,只是表现的领域不同而已。这就需要教师在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终极目标的参照下,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去看待每一个学生。目前,中职学生个人意识强、多叛逆。那么,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就须注意赏识教育,进行微笑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忌说空话、大话,宜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贴近生活的、与教学内容密切联系的话题。例如,在学习《音乐就在我心中》这篇文章时,我创设的情境就是让学生谈谈自己喜欢的音乐。有的同学喜欢流行音乐,诸如周杰伦、王力宏的歌;有的同学喜欢古典音乐,如“梁祝”、“高山流水”等;有的同学喜欢钢琴曲,如贝多芬、巴赫的作品等。由于音乐这个话题,学生熟悉且兴趣浓厚,这样很快,就拉近了学生与教师的距离,课堂一下子活跃了。

又如在学习《雨霖铃》时,如果仅靠分析文本,学生是很难体味出词中那深沉而忧伤的意境的,于是我利用多媒体设计了这样一个画面:在萧瑟的秋天,一个女子凭窗向远处伫望,窗外是片片飘飞的落叶,落叶下,一个孤独的身影越走越远。课堂教学时我展出这幅画面,引导学生去感受这首词的意境。接着,我播放了《雨霖铃》的课文录音,那声情并茂的语言,那忧伤缠绵的音乐,把学生领入到一个朦胧而又凄迷的情感世界中。

二、培养主体意识,激活学生,参与互动

在人本教育中,要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变被动的“要我学”为主动的“我要学”,从单纯的学知识到主动自觉地掌握知识。而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下,我们习惯于“满堂灌”的方式,要求学生毫无批判

共5页第2页

地全盘接受,这只能抑制学生的自我主体意识。我们要改变这种陈旧的方式。要进行有效地教学,就要善于调动学生,就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而不仅是以教材为主体,以师生共同探究平等对话为基础推进教学,决不能仅把课时内要完成的教学内容作为最终目的。古人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有效教学中,教师的情感,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感染学生,使学生产生同样的情感。要想激活学生,教师首先要进入“角色”。教师是课堂的发动机,教师舒缓,幽默的语言,丰富、优雅的表情,都能给予学生积极的感染。也只有在这种民主、平等、开放的对话中,才能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和新颖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兴趣是成功的先导”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出来,学生的求知欲也就被激活了,只有思维活跃了,才能进行有效的互动活动。

例如,在《离太阳最近的树》这课的串讲中,我抓住“我骑马穿行于略带苍蓝色调的红柳丛中,曾以为它必与雪域永在”这句话,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在这句话中暗示了什么?学生很快就回答说:“暗示了红柳的悲剧。”于是我接着问:“作者认为可悲的仅是这些吗?”同学们思考的积极性提高了,有的说:“可悲的是人们亲手毁灭了红柳,破坏了环境。”还有的说:“人们目光短浅,愚昧落后。”于是,我因势利导地让他们来讨论一下文中司务长的所作所为。我话音刚落,教室里便纷纷议论开了,看到同学们热情高涨的样子,我安排了他们采取辩论的方式来发表各自的见解。通过这种方式,很快就点燃了学生深入探究的火种。因此,要形成有效的互动课堂,教师的引导很关键,学生毕竟是学生,不完全具备对知识的辨别能力,需要教师

共5页第3页 的有效引导。要使学生每堂课都学有所得,还要教给学生学科的学习方法。中职语文教学,与其面面俱到,还不如抓住一个重点,激发学生兴趣,师生共同探究。这就需要教师在有效的教学过程中,抓住一个提纲挈领的总纲,注重提问的艺术。问题设置要有层次,切入点宜小且具体,有必要把一个大问题分成若干小问题进行讨论。

譬如,在教授《沁园春·长沙》时,如果教师直接问:词的上阕写景抒情与下阕回首往昔有什么联系?学生恐怕难以跨越问题的鸿沟,而导致思维卡壳,课堂冷场,那么,教师就宜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几个较容易的问题,以降低问题的难度。

(1)上阕描绘的景是什么地方的景,这些景有什么特点,这与当时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有什么联系?

(2)词中承上启下关系说明下阕由景到人,作者用哪个字来过渡到往昔同伴的回忆?

(3)作者回首往昔,目的是什么?(4)这首词的主旨句是哪句?你如何理解?

这样一问,使学生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同时,又让学生在讨论中体会到了学习语文的无穷乐趣,在潜移默化中训练了学生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形成良性的有效教学的循环模式。

三、创造语文实践机会,丰富课堂,锻炼能力

《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大纲》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所

共5页第4页

以作为语文教师,应积极构建一个开放的语文学习体系,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锻炼能力。所以,根据职业中学学生的特点,我们可以尝试着把单一枯燥的语文课变成形式丰富的剧本表演课,朗读比赛课、演讲课、辩论课等。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语文运用的能力。学习了《项链》、《茶馆》等文,我们编排了课本剧,经过了精心准备,专门拿出一节课进行表演,并让学生点评,既巩固了课堂所学,又提高了学生们的各种能力,使他们受益匪浅。

此处,我还建议学生们在课外多读一些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我时常安排阅读课上让他们交流各自的读书收获和体会或选择一些教育性比较强的美文,采用朗读比赛的方法,逐步引导学生进行赏析和讨论,久而久之,既拓宽了他们的文学视野,又锻炼了各种能力。

总之,以人为本是时代的要求,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我们只有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发展,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探索适合于新时代需要的教育教学方式,才能迎来中职语文教育的春天。

参考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孙春成:《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漫谈》,语文出版社

2001年7月版

雷泽怀:《我对生本教育的几点思考》,人民教育,2009(15)

共5页第5页

2.以学生为本,更新教学理念 讲座 篇二

让所有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之中, 就不能离开“关注”二字。“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它意味着:第一, 不能忽略没一个孩子。每一位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个体, 都有自己的理想、追求和尊严。所以, 在课堂上关注没一个学生, 让没一个学生都有表演的机会和表演的舞台, 这本身就是教育的前提。第二, 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课堂应该成为学生感觉愉悦的地方, 而不能够当作刑场。学生如果把课堂当作刑场, 一句话都不敢说, 这还能算是语文课堂吗?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 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 学生对学科学习的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极?这一切必须由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来引导他们, 将心比心, 有了对学生的关注加关爱, 学生才会喜欢上这门学科, 也才能在课堂之上畅所欲言, 才能成为课堂的主角。第三, 关注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师不仅要充分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 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 而要达到这个目的, 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学生真正喜欢上语文这门课程, 逐渐体会到怎样学习语文, 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的习惯。

初中语文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心声》就是一篇充分体现上述新课程新理念的文章。它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名叫李京京的男生, 因为有着和课文《万卡》中的主人公相似的情感, 他特别想在程老师的公开课上朗读一段课文, 并在课前主动向程老师提出。因他嗓子沙哑, 老师怕影响公开课的效果, 断然拒绝了他的要求。李京京没有放弃, 最后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到了在公开课上朗读课文的机会, 他情真意切的朗读, 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老师和同学。基于此, 文章的主题可以概括为:通过写李京京渴望朗读课文、倾诉思念之情, 却遭拒绝, 最后勇于争取、表达心声的故事, 告诉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上, 美好的愿望遭到他人拒绝或嘲讽时, 不要灰心沮丧, 更不要轻言放弃, 而是要执著追求, 用努力为自己争取成功的机会。

二、《心声》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 上课前, 我们先来一个“真心话大冒险”的游戏——请同学们畅所欲言, 说说你心里最想对别人说的话。

生1:我觉得, 父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热爱自己的父母。小时候, 父母对我是百般呵护, 生怕我受到一点伤害。生病了, 父母整夜整夜的陪着我;伤心时, 父母想方设法的逗我开心。从那个时候开始, 我就知道了什么事养育之恩。

生2:现在, 我觉得同学们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很和谐。有许多同学比较自私, 不愿帮助别人, 老是想着自己。记得有一次, 有一道题我不会做, 我问过很多同学, 他们中有学习好的, 也有学习差的, 但没有一个人告诉我如何去做。

生3:自从上学以来, 我觉得家长与我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了。他们不理解我们, 除了打骂就是要我学习, 都没有其他的语言了。

师:刚才我们有三位同学说出了自己的心声 (板书课题) 。其实, 我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秘密, 自己的心声, 当你遇到困难时, 是不是很想找个人来倾诉一下?今天, 我们来共同进入一个小朋友的心声之中, 看看他有怎样的困惑。

(二) 整体感知 (略)

(三) 教师课堂小结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 我体会到学生的学习首先必须是在一种思想很自由、很宽松, 乐意进取、乐意参与, 情绪很高亢的状态下进行, 这样他们才能够积极举手发言。因此, 我从初一进校开始就注重培养学生发言的习惯, 每节课都有专门的同学记录全班的发言次数, 到周五班会课的时候就评选出一周发言最多的小组和个人发言最多的前3名, 并发些小奖品。学生都对这种游戏很感兴趣,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首先就意味着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也就是说, 学习方式转变首先要考察的内容, 就是课堂的教育氛围、环境:学生是在什么样的状态下学习的?教师会设计什么样的教学情景, 设计什么样的课堂氛围?

进一步来说, 新课程课堂该有什么样的教育氛围?学生要什么样的学习状态?我觉得要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 学生要自由。我们要求课堂要有规范, 要有纪律。课堂规范和课堂纪律最核心的实质与理念就就是自由, 所谓自由就是解放学生的头脑, 解放学生的心理, 放飞学生的心灵, 让他们无拘无束, 这是最基本的东西。

第二, 要有宽松的氛围。所谓宽松, 我想就是允许学生说错话, 说真话, 把自己最想表达的东西充分表达出来。我个人的理解, 回答问题不够正确, 就是让学生打开心窗, 把他心里想到的、碰到的经验和体会充分地表露出来, 以使我们的教学真正进入孩子的心理。我们的课程, 如果不能够将孩子的经验、孩子的认识真正整合起来, 那么孩子的经验就无法完成再构, 形成新的体验, 更谈不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转变。

3.以学生为本,更新教学理念 讲座 篇三

关键词:以学生为本 工作重点 成人成才 管理

0 引言

高校辅导员是學生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在教育教学工作实施的过程中起中流砥柱作用,既是联系各科教师及学生的纽带,更是沟通学生与学校,社会的桥梁,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在教学管理工作中注重“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建立一套科学,规范,人文性的工作制度,对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学校和学生的成长发展将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1 “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提出背景

高校教育本来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文教育,但是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却淡化了以学生为本的核心要素,而在管理上强化了知识的教育,专业的教育,以及学校的稳定,有些时候只注重工作成效,忽略了管理对学生的真实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中人才的竞争已非常激烈,作为高等教育者我们肩负着培养人才的艰巨任务,在当下我们必须调整教学管理思路,把培养出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实用型人才,增强学生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作为教学管理的目标。雅思贝说:“教育是人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以学生为本”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是根据大学生成长发展特点发掘他们智慧潜能的教育教学管理理念。“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思想,摒弃了过去老师在教学管理过程的个人权威,针对当代大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实际教学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种片面的,不科学的管理理念提出的。

2 “以学生为本”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理论基础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对于教育而言要“以人为本”在实施过程中就是要“以学生为本”把学生的成人成才当作教育的根本目的,在管理过程中以学生为出发点和中心,围绕着激发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同时兼顾学生心理健康实现成人成才的一系列管理活动。这种教学管理理念明确把以学生为本作为教育教学的最高价值取向,就是要在工作实施过程中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障碍,把服务学生的理念渗透到教学管理工作中去,着力创造和谐友爱的学习生活环境。当然以学生为本并不是说要溺爱学生,我们还要以学生为本建立起合理有效的约束机制,强调学生的自律,自重,自尊,自强符合广大学生的利益。

3 “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管理模式应突出工作重点

3.1 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 胡锦涛同志在加强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大学生群体有着较高的文化和思想道德水平,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很强,他们怀揣理想,有热情,有激情,同时由于他们缺乏在多种环境中的社会实践磨砺,眼界狭隘,追求短浅;对道德的认识水平也不高,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并因此导致身心健康受到伤害。因此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很值得关注,在教学管理中不断分析总结大学生成长发展特点,及时调整思想道德教育思维方式坚持以学生为本,引导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

3.2 以成才为目标,增强学习意识,深化学风建设 作为一名学生其首要任务就是学习,笔者鼓励大学生在大学生涯中注重语言表达、人际交往、与人处事的培养,但大学生更应该注重的是专业技术和基本技能的学习。21世纪最重要的就是人才,只有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才能在当今人才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教学管理者要和班委一道共同深化学风建设,增强学风建设。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调动每个学生积极投入到良好的学风建设中去;在工作中在,抓重点,注意细节,讲究成效,把学风建设工作落到实处;在生活中,经常与学生互动交流,找问题,听意见,采纳好建议。在毕业之前确保每位学生都有一项适合某项工作的专业技能。

3.3 关心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近些年来在金融危机冲击下,人们面临的买房困难,工作难找,物价上涨等社会问题,都切实影响着还没有走出校门的学生。研究表明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的青年学生面对的诱惑比任何年代都多,同时心里承受的负荷比任何年代都重,关心大学生心理健康是我们这一代教育工作者不得不提不得不抓的一项工作,努力做好学生干部工作,建立有效心理健康预警机制,从他们那里及时获得学生生活学习情况,帮助广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学生各方面的心理适应能力。我们要充分考虑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人际关系,自我认识,情绪调控,环境调控,师生关系,交友恋爱等方面给予正确的指导,增强青年大学生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为学生在大学校园身心和谐发展创造条件。

3.4 关注贫困生的学习生活 目前国家已经形成了奖、助、贷、补、减的多元化大学生救助体系,我们工作的重点是让国家这些救助政策真正落实到需要的学生身上。一方面认真履行国家学校帮扶政策,另一方面拓宽勤工俭学的渠道,为贫困大学生勤工助学创造条件。此外对家庭特别困难的大学生我们要舍得想办法给予特殊的帮助,其实很值得我们关注的是贫困生的人格尊严,在青春期的青年大学生对人格尊严有强烈的需要,因此我们开展的一切救助政策要充分尊重贫困大学生的人格尊严,确保贫困大学生像其他学生一样在校园健康成长顺利完成大学学业。

3.5 做好“后进生”教育引导工作 “后进生”就是那些在学习成绩不良,存在心理障碍,行为习惯异常,思想品德较一般学生发展相对滞后的学生。“后进生”的成因是有很多方面的,包括来自家庭的,学校的,社会的等长期复杂的综合因素。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谁不爱学生,谁就不能教育好学生”笔者认为,对于后进生的教育要有信心,耐心,细心,爱心,切忌对他们有偏见,要像对待其他同学一样尊重其人格。“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于这些特殊群体,我们要正确地对待他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他们沐浴在爱的阳光里尽快跟上大多数学生的步伐。

4 “以学生为本”教学管理模式的意义

学校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学生为本”是构建和谐校园,发展人文主义教育的需要;社会不断发展“以学生为本”更是变革传统学生管理模式,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新的世纪尊重人才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既包括德智体的发展,同时也包括心理、性格、兴趣、意志、气质等健全发展,“以学生为本”满足大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需要;“以学生为本”把爱融入到教学管理工作中,增强了师生友谊符合以人为本的教育精神。

5 结束语

学生工作是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肩负教育学生,管理学生,服务学生的辅导员管理工作始终要以学生为本的学生工作理念,耐于听学生的心声,协调学生,老师,学校,社会,家庭以学生为本,为社会培养教育出有知识,有能力,身心健康的社会人才。

参考文献:

[1]黄希庭.大学生心理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

[2]胡近,陈洁琦.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M].

4.以学生为本,更新教学理念 讲座 篇四

教学管理是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最本质的因素,是决定我系办学品位的核心。以学生为本,全力打造高校教育教学工作氛围,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我系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需要。为了加大力度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有效提高教学效果,结合我系具体情况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1、教师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课堂教学效益的显著提高为核心,以“学生发展”为第一服务要素,遵循教学规律,优化课堂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课堂引领能力。

2、以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显著增强为重点,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升。

3、真正转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法,营造良好的相互学习和交流的氛围,体现学生主自学习、师生有效互动的教学策略,向课堂要质量,向学生要发展。4.4月16日创业设计大赛暨职场竞聘模拟活动。提升学生就业能力。

5.4月17-18日,中小学听课系列活动。09级1班、10级1班到十三中学听课。6.4月18日,举行教工“以学生为本”教育教学大讨论会议。

7.4月18日,举行学生“以学生为本”---我喜欢的教学方法大讨论。

8.4月21日,举办“三字一话”大赛,通过比赛,让学生锻炼教师职业技能。

9.5月25日,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月举办一系列心理团体活动,为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以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

10.5月26日,举办教育科学系首届师生趣味运动会。加强师生联系,增进师生感情,构建和谐的人际氛围,促进师生关系健康发展。

教育科学系将牢牢确立“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并把它始终贯彻在教育工作的一切领域和过程中,因为学生是教育科学系的生存之根本、发展之基础、力量之源泉。“以学生为本”办学理念的构建关系到学校的高品位发展、教师的高水平发展和学生的高智能发展,得在当今,功在长远。教育科学系将会不懈地抓平时、抓细节,为学生一生奠基,为社会发展服务,是我们教育科学系最终的夙愿。

教育科学系

5.以学生为本,更新教学理念 讲座 篇五

一、“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

“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观“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 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 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而人们从事各种物质实践活动最终都是为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和解放。科学发展观根据唯物史观原理把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作为根本目的, 全面系统地回答了要什么样的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等基本问题, 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发展的各个领域。

“以人为本”体现了对西方传统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生活理念的扬弃。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是一种价值理性思维, 它否定了以神为本、以官为本、以物为本的工具理性思维, 提倡尊重人权, 尊重生命, 肯定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体性。西方流行的消费主义生活方式把无度的消费作为通向个人幸福和国家发展的有效途径, 甚至作为对经济繁荣的贡献和对社会的道德责任, 人们用物质的占有来衡量生命的价值, 导致人的全面异化。科学发展观仍然以发展为第一要义, 以发展好、满足好、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目标, 同时更加注重公平正义、道德文化建设, 不断满足人们的精神追求, 最终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解放发展是一切人自由解放发展的前提”。

二、真正贯彻以人为本, 不断更新育人理念

(一) 教学维度

教学中, 要让学生作为教学活动及过程的中心, 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需要, 尊重他们的个性, 注重因势利导、因材施教, 要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要确立以下原则:第一, 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是好的, 都是积极向上的, 想要成才的, 都有无限的可能性、巨大的潜能, 努力为每个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机会和可能。第二, 要运用熏陶、感化、激发、榜样示范等手段和“无言之教”, 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 在教学中尽量给予学生体验、观察、模仿的空间, 对其进行非智力因素的教育。第三, 要多运用“正强化”“正能量”, 给学生营造自我肯定、自我激励的氛围, 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 培养学生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第四, 要坚持民主、平等的师生观, 加强对话与交流, 允许学生提出异议甚至“犯错”, 要建立客观、科学、全面的学生考核评价体系。

(二) 德育维度

德育工作肩负着为国家培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 也关系着学生全面发展与人格养成的重任。学生工作贯彻以人为本要树立以下原则:第一, 德育要为学生的潜能开发和全面发展营造更多的平台和宽松的环境。第二, 德育要突出培养学生的主体性道德人格, 尊重、理解、宽容、信任学生, 提倡民主氛围, 提倡对话交流。第三, 要发挥德育的实践养成性, 坚持知行统一原则, 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 塑造其价值观念。第四, 注重校园文化和环境对学生潜移默化的熏陶、引领、示范, 利用当地的传统文化资源和民风民俗等群众资源。第五, 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教育要课程化、多渠道、全覆盖, 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团辅活动等。

(三) 管理维度

人是组织中最重要的资源、最宝贵的财富, 要树立“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理念。管理中重视个人的尊严, 要不断满足群众的多重需要。要发挥教职工的主体性, 最大限度地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 要明确:第一, 管理者与教师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分工合作关系, 广大一线教职工才是学校建设和发展的真正主体; 倡导人性化的管理方式, 注重培育优秀的师资榜样, 发挥师德示范的力量, 激发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主动性创造性。第二, 建立全方位的绩效考核制度, 全面、准确地衡量教职工工作成效, 建立灵活开放的用人机制, 加大对教职工的培训, 帮助教师设计职业生涯规划。第三, 关心教职工生活, 合理解决其困难, 关心其精神生活和业余文化生活, 重视学校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 重视教师的精神需要, 使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

教育是做人的工作,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以人为本”为教育工作赋予了更高的价值追求和理念方法, 是办教育的根本目标所在。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自身的责任与使命, 更新育人理念, 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使大学真正成为探索真理和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殿堂, 使每一个学生感受到人性的尊严、成长的快乐和独特的价值, 寻找和不断实现自我的价值!

参考文献

6.以学生为本,更新教学理念 讲座 篇六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生

一、生本理念的含义

生本理念在我国是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早在17世纪便已被提出,经过长期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基本教育理念,目前已被广泛应用到了教育实践当中。生本理念主要是指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教育,这与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基本教育思想相契合。以生本理念为基础的教学模式不但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改变了传统教学课堂的氛围,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中实现知识的获取,并且有效提升了教学效果。

二、生本理念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应用的必要性

生本理念在当今的小学教育中已经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尤其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学具有着一定的特殊性,不仅要实现对小学生语言知识与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还担负着对小学生初步审美能力、道德认知、汉文化语境等能力与素质的培养任务,因此,生本理念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对于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贯彻生本理念是新时期对小学语文教育的必然要求

小学语文教学承担着培养小学生基础语文素养、语言沟通与理解能力、基本道德认知能力的重要任务,是儿童语文综合能力培养的基础阶段。新时期,国家对教育领域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小学语文课程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对小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培养的要求,教学理念的改革与教学质量的提升刻不容缓。而生本理念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小学生在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也能够引导和帮助小学生树立起课堂主人翁的意识,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并为其未来自主学习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贯彻生本理念符合新时期对小学语文教育的要求。

(二)贯彻生本理念是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具有一定的枯燥性,容易使学生失去兴趣,尤其是对于小学生而言,因其年龄特征,具有着注意力不容易集中的特点,如教师在课程设计中没有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心理特征,不能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就有可能导致小学语文课堂出现学生溜号、不注意听讲、课堂秩序混乱,或者学生对语文知识缺乏兴趣,知识掌握不扎实,教学效果不理想的问题。生本理念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充分从学生角度出发,进行课程设计,开展教学活动,通过良好的课堂氛围的营造,以及有趣的教学内容设置,充分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使语文课堂充满趣味,课堂秩序也能够得到有效保障,进而提升教学效果。

三、小学语文课堂贯彻生本理念的最佳途径

(一)创造平等教学环境,改变师生关系

要想使生本理念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得到有效贯彻,教师应充分认识到生本理念的本质,改变传统的师生角色关系,从学生的视角看待教学过程,为学生创造一个平等的教学环境。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就是教师组织并逐步形成小学生美好学习生活形态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宽松、平等、民主、开放的课堂环境做平台,小学生以绝对的体量参与并占据教学过程中的大部分,充分体现了“生本”理念下的教学策略,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以主动的态度接受教师预设的各种环节,进而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达到加速学习的目的。

(二)创新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发散思维

要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贯彻生本理念,还需要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方式,以有趣的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避免教学过程的乏味枯燥,进而使学生自觉将注意力集中到教学活动中来,并通过教师巧妙地设计与引导,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发挥想象力,使他们在发散思维中探索学习的路径,并结合教师适时点拨,抓住学习重点,在拓展学生知识面的同时,培养学生横向分析的能力。

(三)优化课程教学设计,加强实践教学

在贯彻生本理念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以生本理念为基础,对课程教学设计进行优化,要认识到实践教学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意义,应该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实践活动,如让学生模拟课文进行表演,设计情境短剧,或者设计一些能够充分发挥和锻炼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小游戏,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锻炼自己语文综合能力,并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优势,使他们能够在积极的参与中实现知识的获取。另外,教师还可以组织适当的户外课,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大自然,并在自然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的灵感,使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得到提升。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新时期对小学教育的基本要求,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贯彻生本理念,不仅有利于小学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也有着积极的作用,教师应充分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特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通过课堂环境营造、创新教学方式,以及优化教学设计等多种途径共同着手,找到贯彻生本理念的最佳途径,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孙揆: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以学生为本,【j】语文通讯201408.

7.以学生为本,更新教学理念 讲座 篇七

关键词高中历史 新课改理念 以学生为本

近年,“新课改”成为教育改革领域的“主流话语”之一。新课改在全国范围内之所以比较顺利地推进,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新课改彰显了“以学生为本”的核心价值理念。下面以高中历史新课改理念为例,来试谈高中新课改是如何体现“以学生为本”价值理念的,以俟批评。

高中历史新课改“以学生为本”的价值观念,具体表现为 “以学生及其发展为中心”的理念。“以学生为本”的新课改,旨在凸显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长远、全面而健康的发展为终极诉求,而其它理念均以此而展开,具体表现于如下诸方面:

一、教学内容以专题扩展和纵向贯通为核心

《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以专题为基准,进而立足以“全球视界”为视角的宏观观照高中历史教学设计,具体作法是将与某专题相关的古今中外重大历史事件有机地编排在一起,从而形成了“政治”、“经济”和“文化”三条主线(必修)之下的25个专题和选修课程之下的6个专题。这种宏观把握范式之下,教学加强对庞杂历史现象的宏观整合,让学生对历史的阶段特征、前后绍继、特殊意义的理解有了更加明晰的历史定位感,体现着“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二、教学方式注重师生、生生互动,并充分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社会资源

《新课标》中说:“历史教科书呈现方式多样化,为师生创造性的教与学,留有充分的空间,以利于学生的探究学习”,同时,历史课程资源涵盖教材(及其配套教师用书)、图书馆、历史音像资料、家庭、社区、历史遗存、互联网等等。这表明:在课堂上,一方面教师要发挥自己的“主导性”(不是“主体性”),合理而适度地运用多种教学资源,并且“活化”教学课堂氛围,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在课堂外积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并加以有效利用。

三、教学表述注重严谨与通俗的融汇

《新课标》对教材编写“克服专业化和成人化倾向,增强可读性,适应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显然,其寓义已超出教材编写的范畴,对教学表述方式的指向意蕴也是显而易见的。历史表述的通俗化和大众化,却往往被史学工作者所忽视或淡化。高中历史教学是历史普及的方式之一。一种极具亲和力和易被理解的课堂讲授和教学互动,无疑是对学生理解的重要助推力,是新课改“以学生为本”理念的体现。然而,历史叙述通俗化却每每趋向另一极端——过分追求课堂的“新意”,却导致历史学科的庸俗化,乃至造成对历史的曲解——所以,一定要处理好二者间的关系。

四、教学目标的“育人”意识得到进一步彰显

《新课标》说,要将学习历史变成一个“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历史教学“尤其应发挥历史课程独到的教育功能,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精神的熏陶,促进学生科学历史观和健全人格的形成”。这一理念指明了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教学的理想状态:学生在教师和教材等多重资源的启牖之下去思索、发现、探讨和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获得历史知识、感知历史积蕴、体悟人类文明的魅力,更为重要的是,基于此过程的切身感受而达到问题意识和思维能力全面提升、情感培养和价值观的重塑等目的。显然,“育人”成为了新课改教育的最终目的,“以学生为本”价值理念得到进一步升华。

五、 教学评估的多样化,弱化考试对教学的负面影响

《新课标》“立足学生全面发展”的考虑,胪列学习档案、历史习作、历史制作、历史调查和考试五种形式作为评价策略。前四种方式,对激励学习兴趣、挖掘智能潜力和提升综合素质颇具丰富的建构意义。然而,在现实中教学评估必然要“量化”方才算是到位。所以,《新课标》认为“历史考试是学习的一种评价方式”,并尤其强调考试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多样性的统一”。显然,国家在承认考试“合法性存在”的同时,刻意强调其合“理”性。这“理”,即在于考试当是教学的评价举措之一,而非教学的目的。确然,考试作为一种国家选拔人才的举措之一,其历史合理性和现实必要性也是不言而明。然而,当因考试的过度功利化因素影响到高中历史教学本身所承载的“以学生为本”价值诉求的时候,国家教育部门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点,并以新课改的形式在价值导向层面做了些许的提示,实为合理之举。

综上可见,新课改的多种教学理念,均渗透着“以学生为本”的核心价值理念,凸显了通过“教学”的方式而达至“育人”的最终目的。显然,“以学生为本”的新课改理念指导下的的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理想型”学生,应当是具有创新思维、富有个性、极具活力、全面发展的“社会人”,而不是一种只会“做题”的“考试人”,这或许才是新课改“以学生为本”价值理念的核心所在。

然而,新课改“以学生为本”理念的提出,并非“断层”式的突进跃升,乃长期教学经验积累的结果,也是对以往教育理念的系统反思。何况,教育终归是一种内在知识外化(教师)和外在知识内化(学生)的过程,是一个“教”与“学”相长互推的系统工程,更是一种关乎个人、民族、国家和社会各方面的价值判断和措施取舍的永久大业,需要社会的全方位参与。正因如此,各省区的新课改,不是对之前合理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范式的全盘否定,而当是立足新课改契机、在绍继以往合理因素基础上的渐进改观。

如实而论,“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过去也提,却每每流于形式。毋庸讳言,新课改“以学生为本”理念的提出及其实施,本身就从一个侧面映现出以往高中教学中长期滞存的“弊病”的事实。显然,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教学如何真正践履“以学生为本”价值理念的任务仍是相当窘迫,更遑论懈怠。

参考文献:

8.以学生为本,更新教学理念 讲座 篇八

1. 符合教育模式改革的要求。

多年以前, 我国教育一直采用传统教育模式进行教学, 这种教学模式的优势是:注重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教育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提倡班级授课制;注重观察、实验;等等。它适用于过去的经济政治制度、生产方式、文化体系所形成的教育观念、方式、制度、体系。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是与现代教育相对应的概念。一般来说, 对传统教育不应给以一个固定不变的时间界说, 它的价值取向决定了它的教育模式和教育要求。我们不得不说, 传统教育符合了我国当代国情的教育发展需要, 给当代的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目前, 信息时代已经到来, 高等教育必然面临变革, 在这个时代下, 知识更新速度加快, 知识真正的进入了衰退期。例如:一名浙江大学毕业的本科生, 如果他在一年内找不到工作, 那么他跟普通高校的本科生相比, 他的优势就不那么明显了, 如果他在五年内没有找到工作, 他掌握的知识就已经陈旧了, 他在工作中就会发现很多知识已经利用不上了, 这不是他所学的知识不对, 而是知识已经被淘汰。其实, 传统教育的改革并不是对传统教育的放弃和淘汰, 而是对传统教育的优化和更新,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 在管理上, 重在培养学生的个性, 真正的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做到因材施教;第二, 在教学上, 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 让学生有自我学习的能力;第三, 在考核上, 不把成绩绩点当作考核学生成才的唯一标准, 不再以分数论英雄, 而是重在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进步。总之, 现代教育需要改革的是那些不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传统教育, 对那些仍然适用、甚至是优秀的东西, 则需要吸收、继承和发扬, 它真正坚持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让学生的主体地位显露出来。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是现代教育体制下的管理准则, 它是把学生放到了主体地位, 真正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要, 实现了师生关系的平等, 让学生向个性化方向发展。

2. 满足人才自身发展的需要。

在改革开放以前, 我国实现了精英式教育制度, 我们现在也把它叫做传统教育制度, 在这种教育体制下, 只有少数学生能进入国家高校学习, 而且这些学生毕业后就被国家统一分配, 这不仅是国家的形势所迫, 也是为了满足我国计划经济的需要。正是我国采用了这样的教育制度, 才培养出那么多优秀的领导干部和业务能手, 他们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让我国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 我国的综合国力得到了增强。所以, 传统教育并不是过时的、陈腐的教育, 对传统教育不能一概否定, 传统教育中好的、优秀的一面, 为历史所继承;过时的陈腐的一面, 需要加以扬弃和改造。

在新时期下, 随着学生受教育的需求逐渐加强, 各高校也实施了扩招, 这时, 我国教育发展真正的实现了从精英化模式向大众化模式的转变, 大学生的升学率超过了60%, 大学生有了自己选择学校和专业的权利, 也有自己择业的机会, 这是我国教育制度上的重大变革, 满足了大学生受教育的渴望需求。同时, 我国还继续保留了为国家培养专业人才的途径, 一些为国家事业做贡献的学生还可以选择接受国家的培养, 只要学生的条件合格就可以进入相关专业学校进行学习, 毕业后直接为国家工作。因此, 我国的教育体制已经实现了从单一制向双重制的转变, 这样既满足了国家选拔人才的需要, 也满足了学生自主择业的需要。经过教育体制的变革, 学生既然有自己花钱购买受教育的机会, 那么学校就必须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 学校和学生间已经成为了一种消费关系。

目前, 我国高校学生管理事务的任务很大, 它不仅要满足国家的教育需要, 也要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因此, 高校学生管理事务一定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一切从学生的利益出发来进行管理, 让学生实现个性化发展, 保证学生的整体能力得到提高。

二、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中的突出问题

由于当代大学生个性张扬、乐于表现, 他们根本不受拘束, 这给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带来了挑战, 下面笔者就介绍一下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中的突出问题。

1. 事务管理工作不科学。

在学生事务管理中, 学校把工作的重点放在教务管理、评奖评优、思想政治教育、就业指导等方面, 而对学生心理和情感上的问题却不重视, 这就导致许多学生遇到问题时由于处理不当, 出现很多过激行为。还有, 由于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在教学中难以做到因材施教, 这也给学生的发展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2. 事务管理机制运行不畅。

普通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部门包括教务处、学生处、就业指导中心、心理健康中心、宣传处等, 这些部门都分工明确, 互不干扰, 但是, 当有些事物需要联合处理时, 往往由于部门间沟通不畅, 不仅会导致工作效率低下, 更会出现推责问题。例如:某高校开展“纪念先烈报效祖国圆梦中华”主题教育活动, 这项工作由学生处和宣传处共同负责, 结果当全校师生集体去烈士陵园烈士事迹展览馆参观时, 发现由于馆内修缮而闭馆了, 发生这样的事就是由于学校活动管理部门没有和烈士陵园管理处提前进行沟通造成的, 结果两个部门间相互推脱责任, 这个事件说明了学校学生事务管理机制运行不畅会导致活动失败。

3. 事务管理队伍不专业。

学校选拔管理人员只重视候选者的政治修养和教学能力, 而对学生管理事务专业能力不进行考证, 所以, 选拔出来的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人员经验不足, 他们没有专业的事务管理能力, 导致学生事务管理工作达不到应有的效果。例如:学校主张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活动, 由于有些事务管理教师举办的活动不受学生欢迎, 结果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导致整个活动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从而流于形式。

4. 学生参与事务管理深度不够。

在实际教学中, 学生也是学生事务管理中的重要部分, 但是, 学校留给学生参与管理的权利有限, 都是涉及卫生检查、宿舍检查、校园秩序、简单讲座等内容, 而对学校的意见却难以被采纳, 这就造成学生参与事务管理是完全被动的, 根本难以有效的发挥出管理作用。

三、“以学生为本”理念下的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发展方向

1. 改善事务管理工作者的观念。

要想让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真正的发挥实效, 就要改变工作人员的观念, 让他们认识到他们不是学生事务的管理者, 而是学生事务的服务者;他们不再是管理学生, 而是要服务学生;他们不能以严格的要求来束缚学生的生活, 而是要给学生提供更大的活动空间进行学习和生活。

2. 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学校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尽量的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主张解放儿童的思维, 他坚持以儿童为中心组织教学, 发挥儿童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 他的实验成果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现在都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那么我们大学更要这样做, 让学生成为自己的管理者, 教师只需要做好学生的引导和指导工作,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服务, 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整体能力得到提高, 学生才能实现全面发展和进步。

3. 完善学生事务管理制度建设。

学生事务管理工作要想更加有秩序, 就要加强事务管理制度建设, 其制度的具体内容包括: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细则、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激励制度等。只有事务管理制度完善了, 学校管理才能做到分工明确、权责清晰, 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才能落到实处。还有, 在制定制度时, 学校要多听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使管理制度符合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需要, 从而让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为学生成才服务。

4. 培养专业的学生事务管理队伍。

面对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人才缺乏的现状, 培养一支专业的学生事务管理队伍很重要。在具体工作中, 学校选拔人才不仅要看候选者的个人素质和教学能力, 还要其具备一定的学生事务管理经验, 而且学校要定期对学生事务管理教师进行培训, 让他们认清自己的责任, 学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 从而形成为学生提供服务的意识, 多关心学生的思想和心理, 以便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指导和服务。

5. 建立学生事务管理服务站。

学生是学校的主人, 他们有管理学校事务的权利, 因此, 建立学生事务服务站变得很重要, 这可以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例如:辽宁职业技术学院就成立了学生事务管理服务站, 这个服务站的负责人就是学生会主席, 他负责协助学校管理学生事务, 具体内容包括:为学校学生提供校外招聘信息;为学校举办的活动进行宣传;为校园环境建设提供建议;对优秀学生进行评测等。

四、结语

“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符合教育的发展要求, 它可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理念, 转变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人员的观念, 加强学生事务管理制度的建设, 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让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发挥出实效作用, 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高能力的合格人才。

摘要:坚持“以学生为本”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准则, 它是保证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落到实处的关键。本文首先提出了“以学生为本”是现代教育的发展需要, 然后分析了当前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最后总结了“以学生为本”理念下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发展方向。希望本文内容能对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研究工作有所借鉴。

关键词:以学生为本,事务管理,教育模式,机制

参考文献

[1]温学书.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以学生为本”的应用研究[J].文教资料, 2011, (10) .

[2]刘颖.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模式创新实践与研究——以学生为本视角下[J].学理论, 2014, (23) .

[3]李家新.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三种典型模式[J].现代教育管理, 2014, (03) .

[4]苏红.学生发展理论下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探究[J].科教导刊, 2014, (14) .

9.以学生为本,更新教学理念 讲座 篇九

一、科学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学习是一名学生提升自身能力的过程,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这就要求教师摒弃以往一味照本宣科、学生麻木接受的教学模式,而是要不断更新科学的教学理念,提倡让学生自主探究、动手实践、交流合作、阅读学习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积极探究学习.通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可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例如,在教“排列组合”这一节教学内容时,教师可提出一个探究性较强且可以让学生动手实践探索答案的问题:彩票中,双色球获得一等奖的可能性有几种?然后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自行讨论和探索,比赛看哪个小组可以又快又准确的探索出答案.学生通过自由讨论、自主探索,可以自主探索出答案,加深对“排列组合”这一内容的了解.教师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可以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科学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是一门开创思维的学科,也是一门实用的基础学科,对学生的基础知识积累与实践能力培养起着重要作用,尤其可以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做好数学知识的传授,还应加强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培养学生观察发现、演绎证明、抽象概括、运算求解、空间想象、数据处理、归纳类比等数学思维能力,使学生可以对客观事物中蕴含的数学知识进行思考和判断.

例如,在教“空间几何体”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提问学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同学们可以发现多少种形状的建筑物?这些建筑有什么几何结构特征?引导学生回想所见过的建筑,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相互交流几何体的特征,并请学生举例回答.通过讨论后学生均会对几何体有所了解,此时教师应展示出台、锥、柱、球等结构特征的空间物体,并顺势提问学生:同学们刚才所举的建筑都是由这些几何体组合成的,那么谁能通过观察这些空间物体而将它们进行分类,并说出你是根据什么标准来进行分类的?学生通过将所见过的建筑物和教师展示的空间物体进行对比思考后,会对其中的规律有所了解,此时教师可顺势导入“空间几何体”这节课的中心内容.通过引导对几何体联想的方式,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几何体知识的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空间想象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科学设计课堂教学方案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学习时需要较强的抽象思维,因而使得抽象思维较差的学生学习时难以掌握和理解,致使其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各种抽象的立体图形、无线循环的数字、复杂的公式等均让学生感觉索然无味,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因此,教师要不断改变和更新陈旧的教学方法,科学设计能够引起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教学方案,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

例如,在教“不等式运用”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播放一些五颜六色的礼物盒子照片,然后提出一个富有趣味的问题:去过礼品店的同学肯定知道,礼品店内的礼品都是用五颜六色、精美的包装纸包装的,现在店长遇到一个问题,她要包装一个特别的礼物,但是她只有一张长40 cm、宽30 cm的彩纸,她要用这张纸包装礼物,那么她可以做多大的礼物盒子呢?学生们联想到精美、漂亮的礼物盒子,而引起探究的兴趣,从而对问题进行思考,学生在思考未果时教师可导入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并教会学生使用不等式对问题进行运算,很快学生便能解答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答案.通过引起学生兴趣的教学模式,不仅教会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还可让学生深刻领会课堂教学的知识内容.

四、科学培养学生数学素养

在沉闷、枯燥的数学课堂中,若教师不仅能够将枯燥的数学知识与有趣的事物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还可以使用通俗、诙谐的语言和方式讲述一些与数学有关的人文趣事或奇异新闻,使学生们不再觉得数学枯燥和乏味,还会认为学习数学便可以像数学老师一样学富五车、通晓古今,甚至还会愿意和教师进行数学探讨,不再是敬而远之的学习态度.

例如,在教“微积分”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笛卡尔、莱布尼茨等数学家,并向学生讲解一些数学家们有趣的事迹,如可介绍著名数学家笛卡尔的事迹,他因将几何坐标体系公式化而被公众称为“几何之父”,他著名的“我思故我在”学说引起广泛关注,对欧洲人影响至深,被黑格尔称为“现代哲学之父”等.通过讲述著名数学家的事迹,引起学生对数学伟人的关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并学习数学伟人们质疑、探究、开拓的学习精神.

总之,在新时代的教育背景下,教师要贯彻落实科学的教育理念,做好高中数学教学,则必须不断改变和更新陈旧的教学思想;还应结合现代社会对教育发展的要求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科学设计符合科学教学理念的教学模式,如科学设计课堂教学方案,科学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数学思维能力、数学素养等,从而最终实现科学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燕.高中生数学应用与建模、探究能力的培养[J].魅力中国.2010(10).

10.以学生为本,更新教学理念 讲座 篇十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创新欲望

一、教师在教学中引入创新意识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以教材为纲,唯权威是命,唯标准是遵,使课堂教学变为单纯的语言文字训练的教学。学生的学习以模仿、操练和获得标准答案为目的。课堂教学沉闷、枯燥、单调。教和学都是为了考试,忽视学生个体的发展,学生的学习机械化。因此,我们要改变以往的教学理念,让学习成为学生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教学过程成为“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再是获得结果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强调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掌握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精神。教学过程中所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多义性,使学生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所面对的是不知道结果的问题情景,让学生感触创新,形成创新意识。如在教学《珍珠泉》这一课时,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结合学生身处山村的特点创设问题,让学生说说所见到的泉水有什么特点?这篇课文如果让你来写你要怎样写?于是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想法,有的说课文没有写出泉水的味道我要把它写出来;有的说作者没有把泉水的开发设想写出来,我要把它开发成矿泉水出售,让更多的人品尝它、了解它。

二、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1、在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对创新的“趣”。教学中学生是阅读的主体。阅读主体对阅读要有兴趣。兴趣产生了,自然会有阅读的激情(沖动),以激情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导语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导语是一节课的起点,精彩的导语不仅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因而,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认识水平、教材特点等,巧设导语,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及早地进入到最佳的学习状态。这样学生对枯燥的学习内容产生了兴趣,带着学习兴趣进入到求知探索过程。

2、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对创新的“奇”。学生的创新想法、创造活动,往往来自对某个问题的兴趣和好奇心。亚里斯多德说:“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目标激励、语言情感激励等,以“情”制胜。通过启发性语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使学生因问题生“疑”,因“疑”生奇,因奇生趣,积极地去探究、创新。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突破思维定势,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

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理念要“新”。我们在教学中要有“把整个世界作为孩子的教科书”的意识,而摒弃“把教科书作为孩子的世界”的观念。教学中严格按照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要求,把课堂与生活联系起来,延伸教学内容。

三、在练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吐故纳新的过程,需要反复尝试,深入探究。小学生在其学习过程中,通过其内因的作用,获得了一定的知识,初步养成乐于学习的习惯和创新的精神,这样在运用中不至于一味地操练和模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课堂练习是非常重要的一环,练习是课堂学习的延伸,对课堂学习知识的巩固。但是以往的练习只是对知识点的单纯的操练、识记,学生的练习只是课堂知识的重现,使学生的思维停留在复现、巩固阶段,不能做出对知识点的进一步深入理解和领悟。因此,我们要精心筛选和设计练习内容,并注意适度的深化才能达到使学生学会学习、创造、创新的目的。

四、在总结中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过这样的论断:“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需要感到自浅谈引导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教师在总结评价时,要突出做好学生有创新表现的总结评价,满足学生的这种需要。对“创新”的实现者要恰当地给予表扬和鼓励,用鼓励性的语言,或热烈的掌声,或赞许的目光,使学生充分品尝获得成功的快乐。同时,还要根据“创新”的不同程度提出更高的要求,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给予肯定性的评价。对那些与创新无缘的学生,不能用静止的眼光去看待他们,在教学中要从他们错误的回答甚至是荒唐的回答和思维中寻找出一定的思路和新意,给予鼓励性的评价,以保护这些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学习的自尊心,产生进取、创新的动力。

1、学习寓言展开想象。许多优秀的中外寓言故事,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学习课本的寓言故事时,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可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2、观察图画进行想象。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中的一年级课本图文并茂,为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供了有利条件。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插图时,要充分发挥图的潜在魅力,让学生在领会图意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的翅膀,由静到动,由形到声,想象画面外的情境,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五、结语

学生的每一点成功与进步都来之不易。小学生心中的创新并不是势高万丈的火焰,一旦熄灭可能毁掉学生的一生。在教学中有意识地采取多种措施使学生形成创新的意识、习惯,使学生坚定创造必定能成功的信念,形成爱学习、爱创新的习惯。引导学生想象,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11.以学生为本,更新教学理念 讲座 篇十一

相比2004年发布的《中小学生守则》, 新修订的《守则》一方面保留了2004年《守则》中仍具时代价值、体现中华传统美德、应长期坚持的内容, 如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诚实守信、珍爱生命等。另一方面, 新修订的《守则》补充了一些更具操作性、学生可以做到的具体行为规范内容, 如主动分担家务、自觉礼让排队、不比吃喝穿戴等;增加了新时期学生成长发展中学校、社会和家庭高度关注的内容, 如养成阅读习惯、文明绿色上网、低碳环保生活等。

新版《守则》适应中小学生学习生活的新环境, 遵循中小学生认知规律和语言特点, 表述生动、带有诗歌韵律, 朗朗上口, 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比如, 第八条守则是:“珍爱生命保安全。红灯停绿灯行, 防溺水不玩火, 会自护懂求救, 坚决远离毒品。”

据悉, 中小学生守则是对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和日常行为的基本要求, 随着社会发展, 经历了几次修改。《小学生守则》《中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分别于1981年、1991年、1994年发布, 对中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以及学校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教风起到了重要作用。

随着社会发展变化, 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 2004年教育部对上述守则和规范进行了修订, 将《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守则》合并为《中小学生守则》, 对《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内容进行了必要的调整和补充。

2004年版的中小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对于学生积极开展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问题, 如有些规定不符合实际, 日常行为规范内容过多且交叉重合等。为此, 2012年, 教育部启动了《中小学生守则》、两个日常行为规范的修订工作, 委托专家进行专项课题研究, 并通过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听取教育专家、中小学校长、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等各方意见。修订工作坚持贴近时代、突出基本、易记易行原则, 注重可操作性, 将《中小学生守则》和两个《规范》合而为一, 形成了新的《中小学生守则 (征求意见稿) 》。

新的《中小学生守则 (征求意见稿) 》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新版《守则》的制定, 历经基层调研、国际比较、多方参与、反复论证、集思广益的过程, 形成最大公约数、凝聚了广泛共识。《守则》将党的十八大以来, 中央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立德树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做出的重大部署落细落小落实, 引领和规范学生思想品德与言行举止。

(选自《中国教育报》2015-8-28)

【新闻链接】

中小学生守则

1.爱党爱国爱人民。了解党史国情, 珍视国家荣誉, 热爱祖国, 热爱人民, 热爱中国共产党。

2.好学多问肯钻研。上课专心听讲, 积极发表见解, 乐于科学探索, 养成阅读习惯。

3.勤劳笃行乐奉献。自己事自己做, 主动分担家务, 参与劳动实践, 热心志愿服务。

4.明礼守法讲美德。遵守国法校纪, 自觉礼让排队, 保持公共卫生, 爱护公共财物。

5.孝亲尊师善待人。孝父母敬师长, 爱集体助同学, 虚心接受批评, 学会合作共处。

6.诚实守信有担当。保持言行一致, 不说谎不作弊, 借东西及时还, 做到知错就改。

7.自强自律健身心。坚持锻炼身体, 乐观开朗向上, 不吸烟不喝酒, 文明绿色上网。

8.珍爱生命保安全。红灯停绿灯行, 防溺水不玩火, 会自护懂求救, 坚决远离毒品。

上一篇:安全经费管理制度下一篇:数控工艺员岗位职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