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

2024-10-22

创新——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8篇)

1.创新——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 篇一

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之路——以2010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为例 来源:企业管理杂志社 发布时间:2010-12-06 10:23:45 查看次数:135■ 文/胡 迟 前不久,中国企业联合会按照国际惯例连续第6次推出了2010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各项数据显示,2010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的营业收入、资产总额分别比上一年增长了2.36%、17.01%,均低于2005—2010年间的平均增长率21.35%、22.37%。特别是营业收入的增幅下跌较多。相比之下,利润总额却比上一年猛增26.63%,扭转了去年利润同比下降的情况,且高于2005—2010年间的平均增长率19.23%。进入门槛值的增长幅度为-14.49%,这是自2005年第一次推出“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以来,5年间入围门槛值首次出现下降(5年间入围门槛值的平均增长率为15.53%),也充分说明金融危机延缓了我国制造业企业的扩张步伐。营业收入、资产总额增幅减缓,而利润总额大增,反映出金融危机对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影响在不同年份有所不同。在《财富》2010全球500强排行榜中,中国公司群体呈现出了逆势上扬的良好特性。中国内地共有43家企业入围,比去年多9家,有18家制造业企业达到世界500强标准,比去年多5家,其中,有14家企业申报并获确认,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是除江苏沙钢集团有限公司外,第二家进入世界500强的民营企业,而去年退出世界500强的中国计算机生产企业——联想集团,今年仍然在世界500强的门槛外徘徊。

劳动生产率偏低、研发投入一直不足、“大企业病”的困扰、工资推动成本上升是2010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此,我们提出以下促进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对策与建议。

一、大力推进自主创新

主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鉴于自主创新已不再是一个全新的话题,我国企业在经过改革开放30余年的高速发展之后,不应当只是简单地泛泛而谈,或浅尝为之,而是应该站在更高层次、以更广阔视野推进自主创新,还应当从体系角度,建设适应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高效的企业自主创新体系。其中,从我国企业的发展状况出发,现阶段推进自主创新需要着重关注以下两点:

1.不断提高研发投入

中外企业的无数经验表明,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始终是自主创新的第一要务。尽管从企业的纵向发展上看,我国企业的研发投入一直在增加,但研发投入还是不及国外企业的多。总体上看,我国企业在技术创新领域与国际先进企业的差距首先就是研发投入上的差距。即使在遭受金融危机冲击的不利情况下,许多国外企业宁肯更多地削减生产和销售领域的支出,也不愿意削减研发投入。一项针对日本246家大公司的调查显示,这些企业的2010研究开发总投入比上一增加5%。其实,国内许多企业已经具备高投入的实力了。因此,我国企业应当在以往投入的基础上,抓住机遇,以继续加大研发投入作为推进自主创新的“牛鼻子”,并根据新形势下的特点,在研发模式与投入结构上做相应的改进,使研发资金用在“刀刃上”,真正见到效益,确保研发高投入的可持续性。如果要立足于赶超国际先进目标,我国企业前期的投入还应当高于国际平均水平,如同韩国企业曾经做的那样。

2.注重原始自主创新

我国制造业企业更多的是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中以引进技术再创新与集成创新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时至今日,我国企业提供的产品及服务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其差距已经有了明显的缩小,引进带来的“红利”已经大为降低。今后的发展需要更多地靠自身的原始自主创新(对外引进也不可放弃)来推动,而且只有通过原始自主创新,我国企业才有可能超越国际先进水平,否则永远难以望其项背。以美国为例,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凭借在信息技术等高新科技领域酝酿的一系列原始自主创新在90年代获得丰硕成果,在世界产业结构调整中领先一步,把日本、欧洲远远甩在后边。相反,日本实行跟随型发展模式,在险些

超过美国之际又再度落伍。因此,原始自主创新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综合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愈来愈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二、继续承接国际产业转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成功地利用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与机遇,制造业通过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实现了飞速成长,以“后发优势”极大地提高了产业层次与水平。与发达国家横向比较,我国制造业的技术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缺少自主品牌和营销网络。因此,继续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仍然是制造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1.对不同产业实行不同政策

我国制造业涵盖范围较广,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因此,当前要根据不同产业的发展水平与国际产业转移的新趋势和特点,对不同产业实行不同的政策。首先,对于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要大胆实施“走出去”战略,使之尽快成长为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全球性产业。如对于服装纺织产业和消费类电子产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来说,中国不仅有着劳动力成本的优势,而且还有一定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的优势。对这类产业,要在大力推动企业跨国经营、扩大产品出口的同时,积极鼓励企业在国外办厂,开展境外加工贸易,使这类产业逐步成长为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全球性产业。其次,对于具有高成长性和较大市场空间而又缺乏技术优势的产业,要继续实施“引进来”的发展战略,把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自主创新结合起来,实现中国制造业的跨越式成长。再次,对于部分技术密集型产业来说,无论是从资金投入上还是从技术开发水平上分析,国内企业难以单纯依靠自己的力量在短期内完成赶超,就要在引进产品的同时逐步引进相关产业和技术,逐步引导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制造基地和研发中心。要充分利用好国外资源,加快培育一批面向21世纪的新兴制造产业。

2.产业转移与科学发展观相结合在参与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中,我国企业还必须注重可持续发展,坚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与新型工业化道路相结合。既不能因噎废食,以为引进的产业都是污染产业而不敢承接产业转移;也不能目光短浅,为了一时的经济增长而“引污入室”。这一方面需要国内尽快建立、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坚决禁止污染严重且无法治理的项目向我国投资和转移,严格控制有一定污染但国内有治理技术保障的项目引进,并要求执行其母国环保标准;另一方面也需要我国尽快完善政府绩效考核机制,逐步由传统GDP考核向“绿色GDP”考核转变,逐步建立和完善地方官员生态政绩考核制度。彻底防止和杜绝一些地方政府官员迫于招商引资的压力,急功近利,未经严格考察审核和项目环境评估就匆忙上马,给国外产业向国内进行环境污染性转移提供机会,损害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技术引进与技术创新相结合制造业企业目前的状况决定了我国企业必须把国际产业转移中的技术引进与开展自主创新相结合。首先,在继续鼓励跨国公司加大在我国投资力度的同时,采取各种手段鼓励其向我国转移关键技术,并不断提高承接转移产业的技术层次。逐步完善外资企业在中国本土市场上的竞争环境,逐渐由单纯鼓励外商在华投资设厂转变为鼓励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机构,使我国逐步由跨国公司的“加工基地”向“研发中心”转变。其次,要切实增强我国相关产业对技术引进的消化吸收能力。在引进过程中要重视技术专利和专有技术的引进,并加大对技术消化吸收的投入,形成对引进技术的系统集成和综合创新,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我国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

三、推行扁平化组织变革

组织结构是企业经营的主要平台。合理的组织结构有利于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反之则会制约企业的发展。通用汽车公司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倒下与其长期患有“大企业病”有直接的关系。通用汽车公司在后来的重组中重点对组织结构及业务结构进行了调整。许多企业在金融危机中的不良业绩与危机后的调整充分说明了企业再造理论一直指导着全球化及网络

经济时代企业的发展方向。因此,在经历了罕见的金融危机后,不失时机地总结反思,积极推进组织结构变革,对于我国制造业企业的转型升级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

在信息化时代,由通讯与计算机技术作为重要的物质基础,组织结构变革的重要趋势之一是扁平化。扁平化组织具有快捷、灵活、高效又富有弹性等优良特性。但在实践操作中应当避免走入把扁平化与扁平型的组织结构形式混淆的误区。对于我国制造业企业来说,企业是否需要进行组织结构形式的变革及如何进行扁平化变革,是企业的外部环境、技术条件、人员素质、工艺水平、企业文化诸因素与组织结构形式相互配合协调的结果。不能把“扁平化”当成一种标签,为“扁平化”而扁平化。企业进行扁平化变革的基本条件是要有良好的计算机网络环境,良好的信息化工作基础。因为企业进行扁平化变革后,需要有良好的计算机网络来处理企业中的大量信息,要改变原来金字塔式的垂直组织主要通过等级链进行信息沟通的方式,使组织成员在每个点上都能获得所需的信息。

四、制造企业服务化

现代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融合发展日益深入。这种融合更多地表现为服务业向制造业的渗透,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直接作用于制造业的生产流程。从产业角度看,这就是生产性服务业;从企业角度看,则是制造企业服务化。制造企业服务化的发展路径和典型模式主要有两种:

1.依托制造业发展服务业

许多传统的制造业企业通过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来整合原有的业务,形成了新的业务增长点,通过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提升了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在美国许多著名的制造业企业中,服务业在企业收入和利润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已经很难判断它是制造业企业还是服务业企业。典型的代表是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惠普公司、思科等企业。例如,通用电气是世界最大的电器和电子设备制造公司,它的理念是“致力研发开创优质产品,价格实惠相宜,保证令顾客称心满意”,目标是在经营的每个行业取得全球领先地位并推动客户成功。在金融危机的不利环境下,通用电气在2008年仍然能够取得180亿美元左右的盈利,能够做到这一点主要是因为通用电气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充分利用自身所具备的品牌、技术、内容开发、全球化、人力资源、财务实力等关键能力,执行“重组”战略,捕捉“全新机会并获得利润增长的业务”,把服务渗透到了自己的日常作业管理之中,依托制造业积极发展商务金融、消费者金融、信息技术等利润丰厚、发展前景广阔的生产性服务业,使企业的制造功能和服务功能融合为一体,极大地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2.从提供产品转变为提供服务和方案

当今的消费者更加注重产品个性化以及产品使用的便利性与服务附加值的增加。国际上一些大型的传统制造企业积极发展各类与产品相关的服务业务,向服务业渗透和转型,从销售产品发展成为提供服务和成套解决方案,作业管理从制造领域延伸到了服务领域,服务业务成为新的增长点和利润来源,为这些传统制造企业赢得了竞争优势。许多企业的生产与服务功能已经融合在一起,模糊了两者之间的界限。IBM公司传统上是一家信息工业跨国公司,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从硬件向软件和服务的战略转型。事实证明,IBM的转型取得了成功,服务业务占公司总营业收入的比重超过了50%,IBM公司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信息技术服务企业,集服务提供、外包提供、咨询提供和产品支持于一身,创造了科技企业发展的新模式。

五、实施有效兼并重组

规模经济是现代制造业最重要的特性。对企业而言,要实现规模效益,就必须做大规模,而从扩张路径上看,兼并重组历来是企业做大做强的重要途径。我国制造企业和国际同行相比较规模普遍偏小,大部分不能发挥规模经济效益。企业在兼并重组中有两点是特别值得注意的:

1.不惟规模是论

通过兼并重组扩大企业规模的大方向是正确的,但也需要切忌惟规模是论。首先,规模增加要有助于企业竞争力的提升,而不是扩大规模后反而背上了包袱。其次,机制改革要优先于规模重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机制落后的企业会先被市场淘汰,而不是规模较小的企业被淘汰,这一点十分值得决策部门重视。再者,规模重组要有利于叠加优势与成长潜能的发挥,要十分注意不同企业不同的历史背景、隶属关系的沿革、专业的特性、企业文化、产品结构等状况,要将这些方面的互补性大于竞争性的企业合并重组,才能达到发挥叠加优势的效果。

2.注重后期整合并购后期的整合非常重要。由于并购不仅涉及到目标企业的员工、工会、管理层、客户、治理结构等资源,还涉及到两个企业的文化融合,且文化融合相对来讲更为困难和重要。如果无法整合目标企业,融入目标企业所在国的文化体系之中,并购之后的经营通常会失败。这一点在海外并购中显得更为重要。另外,发达国家的兼并重组与行业集中局面是长期历史演变的结果。在一个行业里,稳定的3-5家龙头企业的形成,少则经历半个世纪,多则经历一百多年。而国内目前由国资委主导的央企整合重组计划在3年之内就必须完成。因此,注重后期的整合,对达到既定目标、实现预期效果就更显重要。

六、大力发展新兴产业

当前,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经之路,这与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一脉相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重点产业调整转型升级”课题组测算数据显示,未来3年新能源产业产值可望达到4000亿元;2015年环保产业产值可达2万亿元,信息网络及应用市场规模至少达到数万亿元,数字电视终端和服务未来6年累计可带动近2万亿元的产值。因此,大企业投资新兴产业前景看好,对企业自身提高产业层次、国家实现经济结构调整都具有积极意义。其中应当注意的问题是:

1.找准投资方向

目前对新兴产业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但新兴产业所包括的行业范围的确非常广泛,大概有:光伏、风能核电、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航空制造、半导体照明、金属新材料、非金属新材料、生物、绿色食品等。相比之下,企业的规模再大,其资源也是有限的。因此,企业在进入新兴产业时,一定切忌跟风与盲目投资,而是要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资源禀赋与相关的产业路径,找准投资方向与行业制高点,防止重复建设。例如,江西省把新能源产业、绿色照明产业、新材料产业、大飞机制造产业四个领域定为本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2.带动传统产业

我国目前还未完全实现工业化,我国的现代化发展战略应该把工业化和新工业化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成为复合型的发展战略。所以,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应当力争实现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良性互动与相互促进,以新兴产业带动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这种新兴产业的正溢出效应与上面的投资方向有关。只有当新兴产业的投资与发展是沿着传统产业相关联的方向进行时,新兴产业对传统产业才会有切实的带动效应。认识到这一点对我国目前实施的区域发展战略也很重要。例如,东北地区在实施振兴老工业基地战略中就必须考虑,如何布局新兴产业来带动东北地区以钢铁、汽车制造、机器加工、机床等在内的装备制造业为主的众多传统产业。■

2.创新——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 篇二

关键词:节能减排,企业管理,转型升级,创新驱动,改革

2012年8月6日, 国务院以国发【2012】40号文印发了《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 该规划书明确要求到2015年单位工业增加值 (规模以上) 能耗比2010年下降21%左右。在煤炭生产、加工方面要求推广年产400万吨选煤系统成套技术与装备, 到2015年原煤入洗率达到60%以上, 鼓励高硫、高灰动力煤入洗, 灰分大于25%的商品煤就近销售;积极发展动力配煤, 合理选择具有区位和市场优势的矿区、港口等煤炭集散地建设煤炭储配基地;发展煤炭地下气化、脱硫、水煤气、型煤等洁净煤技术, 实施节能技术改造, 加强煤矸石集合利用。《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通篇极尽中央节能减排、绿色生态建设的决心、信心。

国内经济增长增速放缓, 能源结构调整正在进行, 煤炭产能过剩、进口煤大幅增加, 煤炭市场需求不足, 并呈现弱势下行。估计今后很长一段时间, 这种局面很难有效改变。在这十分严峻的形势下, 煤炭企业如果依赖于政策救市或等待经济回暖而自然解套, 恐怕无法切底实现。

一、煤炭企业管理者或领导班子应认真分析形势, 梳理思路, 多管齐下, 积极应对

1.高度重视安全生产

安全生产一刻也不能松懈, 要以安全就是企业的生命线为理念, 越是困难时期越不能放松抓安全的投入、管控, 绝不能为了过紧日子而减少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要积极采用先进的技术与装备实现智能化开采和自动化生产, 力图摆脱高危险等一系列问题。智能矿山在勘探开采、运输装车、矿山管理、人员调动、信息共享等诸多方面优势明显, 智能化、高效化、一体化是智能矿山的主要特征, 不仅能够提升煤炭开采效率, 还可以有效降低煤炭事故发生概率。智能矿山建设其实早在几年前就被国家提出, 却无法真正完成, 目前智能矿山在建设当中主要面临3个难题。首先是技术研发难度较大。我国矿山地质条件复杂, 需要针对不同地质条件研发不同的设备, 难度较大。其次, 技术不成熟。在建设智慧型矿山的路上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我国技术还不够成熟。在远程控制、环境探测、数据分析等方面还有一些关键技术需要突破。第三, 领导力度不足。虽然我国目前的政策鼓励“智慧矿山”的发展, 行业内也有对这一领域的多种尝试, 还有相关协会联盟的成立。但是对于整个智慧矿山建设领导力还有提升空间, 提高智慧矿山建设的引导能力、集中分散的技术力量等问题亟需解决。为大力拓展煤炭企业的生存发展能力, 应从以上方面积极探索之。

2.以创新驱动引领企业, 再造生存发展空间

一是科技创新, 2015年以前是研究机构、教育机构、学部“三位一体”的组织架构和管理体制。最近国务院正大力推进以加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科技创新体制改革, 大力加强了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煤炭企业可按照本企业规模成立科技研究院、所、室, 再按企业的实际需求分别成立如煤层智能开采工程 (工艺) 研究, 支护工艺及其材料研究, 智能监控及其系统维护等项目的研究小组;二是管理创新, 企业管理涵盖的内容纷繁复杂, 看似简单。但是要达到管控高效, 如人力资源管理就不能局限于泰勒、马斯洛理论, 因为它们产生的年代和社会形态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具有较大的差别, 在继承别人研究成果的同时结合中国国情, 进行消化吸收, 发展创新, 适宜中国人的文化习惯, 才能档次高, 效能高。三要重视管理技术手段更新, 如网络技术、大数据分析等。随着“互联网+”浪潮的兴起, 煤炭企业电商市场已经悄然起舞, 但目前处于探索阶段, 还没有成熟的模式。

3.加强市场营销工作, 努力做到适销对路, 与客户间做到良好对接

一要摸清煤炭企业的上游企业需求的详细情况, 如季节变换、国际国内情况对煤炭需求构成的影响, 对煤炭需求的质量指标、价格、数量, 销售部门将其整理并建立客户数据库。二要将本企业煤炭质量指标的家底情况作出详细的数据库, 有的可详细到各采区的质量数据。三要依据市场, 如动力配煤、型煤生产、其它客户需求情况, 把生产出来的煤进行再加工、配置, 适时将产品推向市场。

二、基于国企的改革指导意见, 积极作为, 谋定而后动

一些企业存在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市场主体地位尚未真正确立, 严重滞后于保持经济增长中高速和中高端水平的国家战略要求, 为此党中央高度重视国企的改革发展。

1.煤炭企业也要积极融入经济改革发展的浪潮中, 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为目的, 以发展混合所有制为抓手。企业管理者首先要放眼本区域内商业类和公益类国有企业。按国企的改革指导意见, 商业类国有企业必须实行商业化运作, 公益类国有企业必须引入市场机制, 这给以劳动密集的煤炭企业的转型带来了机遇。大多数煤炭企业建矿时间长, 矿内居民生活区就像一个小城镇, 学校、医院俱全, 而矿内居民的管理职能基本由矿工会代管, 煤炭企业的退休职工更是由企业统管到底, 按国企改革指导意见, 这些公共管理职能应归位于相关政府部门和单位。

2.大多非煤板块的成本费用大大摊薄了煤炭企业的利润, 通过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 实现非煤产业成本费用的自我消化, 还可成为企业新的效益增长极和战略支撑点。

3.煤炭企业还可借力“一带一路”战略, 放眼全球资源、市场、客户。基于煤炭企业密集劳动、管理规范、有一定的技术潜能等特点, 紧密结合企业转型、升级的要求, 综合利用富余产能, 在行业内或跨行业消化富余人员, 逐步淘汰、已不适应企业发展的落后产能, 优化产业链。

三、结束语

通过以上对煤炭企业所面临的形势和对策的分析, 煤炭企业的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煤企更应借国企改革的东风, 抓住时机, 积极完善机制, 走出以转型升级、创新驱动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3.创新——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 篇三

什么是“顶层设计”

《企业大学》:请您介绍一下什么是顶层设计?顶层设计的关键要素是什么?

高建华:“顶层设计”这个概念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只是过去大家忙于低头拉车,而忘了抬头看路,更不愿意花时间做基础性的工作。不管是“大鱼吃小鱼”,还是“快鱼吃慢鱼”,大家把关注点都放在了规模指标和速度指标上,而忽视了质量指标。结果必然是欲速则不达,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顶层设计”这个源于工程学的概念,早在30多年前就已经被跨国公司普遍采纳,其作为经营管理的指导方针。企业通过“顶层设计”这样一个系统性思考的方法论,可以有效地解决错综复杂的市场问题和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难题,为企业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简单说来,“顶层设计”就是用科学的方法论对企业未来五年的发展做出系统性的规划。也就是按照“以终为始”的原则,基于对目标市场的理解、对用户需求的把握、对竞争格局的认知,通过系统的分析把经营管理目标设定好,把用户心目中理想的完整产品描述清楚,把实现目标的关键要素和主要挑战罗列出来,预见到潜在的问题和风险,从而根据目标去配置资源。做到缺什么,补什么,倒排时间表,形成一个通俗易懂的“剧本”,然后让各个职能部门的管理者按照“剧本”上的分工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顶层设计”有六个关键要素:即前瞻性预判、从后往前看、系统化思考、方法论支撑、数据化分析和科学化分析。

《企业大学》:企业“顶层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什么?要进行“顶层设计”对企业和企业家有哪些要求?

高建华:我想“顶层设计”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成为目标客户心目中值得尊重、值得信赖的品牌,成为真正的智慧型企业。要做到这一点,仅仅让用户满意已经远远不够,必须想办法让用户愉悦,让用户感受到企业的人文关怀,要超出客户的期望值。

当然,仅仅意识到“顶层设计”的重要性还不行,必须让更多的中国企业掌握进行“顶层设计”的方法论,顺利实现企业的转型与升级。转型就是变革一切,重新寻找企业活下去的理由和价值。当然,转型意味着中国企业不得不经历一次痛苦的“蜕变”,这是成长过程中最艰难的时刻。因为这意味着企业在某些方面甚至要否定自己过去的成功,这是一件很多人都不情愿做的事。

因此,企业“顶层设计”的三要素是:动力、能力、方法论。这三个要素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进行“顶层设计”时,需要企业家们既要有前瞻性的眼光,做到先知先觉,还要有顽强的毅力和执着的精神,更要有科学的方法论。

顶层设计中国企业的转型与升级

《企业大学》:您认为中国的企业转型需要从哪里入手?将涉及企业经营管理的哪些方面?

高建华:在我看来,企业转型最重要的无非是四个层面:企业家转型、战略转型、管理体系转型升级与企业文化转型。这是一个有先后顺序和逻辑关系的系统。其中,企业家转型是“顶层设计”的第一步,属于远见和动力系统,是前提条件。也就是说,我们的企业转型首先要解决企业家自身的思想意识转变问题。因为企业家是企业的领头羊,只有当领头羊想清楚了,想透彻了,企业转型才不会迷失方向,才不会走弯路。

《企业大学》:“顶层设计”的难点是什么?如何才能高效、稳妥地完成轉型与升级?

高建华:换句话说,“顶层设计”的难点是思维模式的转变。由于历史原因,中国企业家已经习惯于“摸着石头过河”,导致很多人误以为计划赶不上变化,就可以不要计划。虽然大家都知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但是却经常为自己无法把握未来找借口,为自己不做战略规划找理由。一方面,大家不愿意陷入被动挨打的境地,急于扭转现状,杀出重围;另一方面,却深陷其中,自己给自己画了一个圈,无法摆脱困境。到头来年复一年地跟在别人后面走,始终没有掌握竞争的主动权和主导权。

套用一句时髦的话来说,“顶层设计”就如同企业的导航仪,是引导企业走向成功必不可少的关键部件。大家可以试想一下,一艘没有导航仪的小船或大船,在大海上航行将会是什么结局?运气好的话,可以像《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主人公那样,最终有一个美好的结局;但是,运气不好的话必然葬身于惊涛骇浪之中。

要强调的一点是,“顶层设计”绝不能沦为空谈,也不能闭门造车,更不能甩手外包。过去几年,很多企业为了图省事,总是委托咨询公司替企业做战略规划,结果,订出来的战略制总给人一种隔靴搔痒的感觉——虽然说得都对,但却难以落地。

当然,早在十几年前就有很多优秀的中国企业意识到了“顶层设计”的意义和价值,愿意花时间进行“顶层设计”。就拿我自己来说吧,从1997年开始,我先后帮助国内几十家企业做过“顶层设计”。从最早的伊利乳业,到万科地产,再到后来的海洋王照明、中国银联等等。这些企业之所以成为所在行业或者细分市场的领头羊是有道理的。其实,企业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板的眼光和境界。

《企业大学》:您的《赢在顶层设计》一书的写作初衷是什么?

高建华:希望通过这本书,让大家明白如何进行系统性思考,如何转型成功,如何摆脱疲于奔命、整天“救火”的状态;能让更多的企业家和高级经理人抓住问题的本质,学会用巧劲解决问题;看清楚企业“顶层设计”背后的逻辑,知道转型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我相信,少数企业一旦掌握了“顶层设计”的方法论,就能够在本行业中鹤立鸡群,从而带动整个行业进行洗牌,加速优胜劣汰,尽快提高产业集中度,增强企业的获利能力。关键只是看谁先迈出第一步。

从改革开放之初的“摸着石头过河”,到今天的注重“顶层设计”,中国企业迈出了可喜的一大步,是第二次跨越,但愿这是中国企业集体觉醒的时刻。我坚信,一旦中国企业学会了用国际化的视野看问题,用国际化的语言进行沟通,用国际化的方法论来设计企业的未来之路,就会有一大批中国企业集体突出重围,成为征服世界的生力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会有实实在在的“着力点”。

因为有了“顶层设计”,才能让中国企业少走弯路、少缴学费,逐渐从微利经营转向厚利经营,从后知后觉到先知先觉;才会涌现出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企业,实现质的飞跃。

变革中的中国的企业与中国企业家

《企业大学》:您如何看待中国企业以及中国的企业家?

高建华:改革开放30多年,造就了一大批成功的企业和企业家。尽管中国目前并没有统一的标准,我还是尝试着把中国的企业家分成三代,仅供大家参考。

第一代企业家:善于抓机会,敢为天下先,在政策不明朗、法制不健全的市场环境中大胆尝试,“摸着石头过河”,造就了一大批成功的企业。当然,企业的命运取决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很多人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甚至成为牺牲品。第一代企业家的成功至少证明了一点:早起的鸟儿有食吃。

第二代企业家:依靠拼体力,不怕吃苦,整天起早贪黑工作十多个小时,没有休息日、没有节假日,透支了身体健康,甚至是为了企业的发展鞠躬尽瘁。尽管如此,企业的命运却往往寄托在老板一个人的身上,还没有从“人治”走向“法治”。第二代企业家的成功至少证明了一点:有志者事竟成。

第三代企业家:发展凭智慧,靠系统思考,能够居安思危,总能走在时代的前列,先知先觉的一批人。通过企业愿景吸引留住人才,通过战略规划和商业模式设计把握未来商机,通过管理体系激发团队的正能量。不管做什么,他们都会坚持三项基本原则:基于利他的理念,依靠创新的产品,去赢得满意的客户。第三代企业家的成功将会证明:系统制胜的时代已经来临。

《企业大学》:您对中国的企业和企业家有什么期待与忠告?

高建华:面对全球化的市场,面对不确定的未来,一定是有人欢喜有人忧。我坚信前两代企业家已经到了谢幕的时候,现在登台的是第三代企业家。他们将担负起征服世界的重任,让中国企业、中国品牌走向世界。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改变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惯性思维,用系统性思考对企业进行“顶层设计”;必须尽快完成企业的转型、升级与再造,从微利经营的泥潭里走出来,逐渐进入厚利经营的状态,成为智慧型企业,实现真正的产业升级。

4.创新——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 篇四

苏政发〔2011〕117号2011年8月15日

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

企业是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的主体,是技术成果的主要创造者、使用者和推广者,是经济实力和发展活力的根基。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强企业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特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明确企业创新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扣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江苏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按照“自主创新,高端引领,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的要求,以聚焦高端产业技术创新为核心,以培育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为重点,以深化产学研合作为载体,着力加大投入,着力激发活力,着力集聚人才,着力优化环境,协调推进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全面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企业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为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主要目标。到“十二五”末,全省企业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企业发展质态明显改善,企业管理水平明显提升,企业创新环境明显优化,富有竞争力的区域创新体系更加完善。具体目标:力争全省大中型骨干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2%,实现企业研发投入、企业研发人员总量比“十一五”末翻一番。培养1000名科技企业家、10000名职业经理人。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达14500件,培育一批国内外知名品牌,制(修)订一批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技术改造投入实现倍增。培育100家具有国际竞争力、引领产业发展的创新型领军企业。重点产业的主要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二、大力推进企业技术创新

(三)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深入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工作,推动企业真正成为创新需求、研发投入、技术开发和成果应用的主体。切实加强企业各类研发机构建设,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建设技术研究院,支持大中型企业普遍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研究生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并购或建立海外研发机构。切实加大企业创新特别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在重点行业、重要产业集聚区加快建设各类科技服务平台。到“十二五”末,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等各类技术研发机构达3000家以上。

(四)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深入实施自主创新“双百工程”和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计划,集成国家、地方及社会创新资源,着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引领产业发展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推动创新型领军企业主动参与国际研发分工,设立海外研发中心,更多介入国际技术标准制定。支持创新型领军企业进入国际资本市场融资发展。

(五)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积极探索多层次、多形式的产学研联合方式。培育建设一批企业牵头、高校和科研院所参与的新型产学研共建研发机构,切实改变科研与产业、研发与应用相脱节的状况,实现创新要素与生产要素在产业层面的有机衔接。加强产学研合作载体建设,鼓励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建“孵化器”、实验室等各类研发紧密联合体,促进大型科研基础设施和开发平台开放使用,实现全社会资源共享。引导产学研各方围绕产业技术创新需求和打造重点产业链,建立各类产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战略联盟。

(六)加速创新成果转化。积极推动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优化投资结构,提高创新成果转化项目投资规模,打造产业发展新亮点。鼓励企业大规模开展新产品开发和技术改造,在新兴产业规模发展、产业链配套完善、信息化工业化融合、节能减排降本增效、质量品牌创优、中小科技型企业成长等重点领域,扎实推进“百项千亿”技改工程,全面提升企业质态。对装备水平、工艺技术和产品质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传统产业企业,经省财政厅、经济和信息化委、科技厅、国税局、地税局、质监局按照制订的规范标准联合认定,企业所得税超过高新技术企业适用税率征收的,超收部分的市、县留成,市、县可视情安排支出支持企业发展。

(七)支持企业开拓新产品市场。鼓励保险公司创新科技保险产品,建立企业创新产品市场应用的保险机制。鼓励高新技术企业积极投保科技保险,防范化解产品研发与创新风险。通过政府首台首购(用)、以奖代补等多种形式,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新产品市场。支持企业积极推广新产品,对参加国内外品牌会展和由省有关部门组织的重点品牌展销活动的企业,由省财政厅会同相关部门对企业展位费用给予适当补助。

(八)强化信息技术带动作用。运用信息技术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围绕传统优势产业和重点产业集聚区,通过典型引路筛选出一批适合行业应用的信息化解决方案,提高全行业信息化应用程度。大力实施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信息化支撑行动,推动设计数字化、装备智能化、生产自动化、管理网络化、商务电子化“五化联动”。开发推广云计算、传感制造等新技术,培

育一批信息化服务企业,促进信息技术的集成创新与协同应用。大力实施企业信息化“百企示范、千企试点、万企行动”工程,促进信息技术对企业的全面渗透,打造一批“智慧企业”。强化信息安全保障,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三、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九)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放宽民营经济准入门槛,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改制和重组。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围绕产业链延伸配套、强强联合和上下游一体化经营,开展跨国、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实施海外并购,建立海外供应和销售基地、境外加工生产基地。支持省内企业收购国外研发机构、品牌营销网络,建立产业创新国际合作联盟,提高企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增强企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十)健全企业创新激励机制。建立与创新成果挂钩的薪酬制度,在创新收益的分配上要向对创新成果作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倾斜,拉开创新与非创新、高水平创新与一般创新的收入差距,鼓励科技人员持续创新。鼓励企业试点推行股票期权等多种形式的股权激励机制。

(十一)加强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强化宣传引导,营造保护知识产权的社会氛围。有针对性地对企业领导、管理人员、科研人员进行知识产权知识的宣传普及,帮助企业树立应用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的理念,为企业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知识产权工程师。推进企业建立规范化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建立知识产权预警机制,强化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的知识产权管理。引导和支持企业将知识产权战略与企业经营发展战略有机结合,有效利用专利信息开展技术创新和市场分析,积极构建专利池并建立知识产权联盟,积极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发布重点专利成果产业化导向目录,鼓励企业加快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化。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依法严厉打击各种侵犯知识产权行为,切实保护企业创新权益。

四、大力推进企业管理创新

(十二)提升质量水平。组织实施“质量强省工程”,大力推广“5S”(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和素养)管理、六西格玛管理、精益管理等先进质量管理方法。积极推行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培育一批在全国、全省具有示范作用的卓越绩效标杆企业。广泛开展“QC”(品质控制)小组等群众性质量活动。加快质量诚信体系建设,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建立健全质量检验监测体系。鼓励企业实施管理体系认证,积极争创全国质量奖。

(十三)强化标准建设。支持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修)订。组织研究制订对产业特别是新兴产业发展有重大促进作用的技术标准和体系,鼓励企业建立国际标准跟踪机制,积极争取国家标准创新贡献奖。

(十四)创新管理模式。引导企业导入现代管理理念,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先进管理模式,提升企业管理科学化水平。加快推进企业决策机制、用人机制、分配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创新,完善管理流程,实现从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加快企业股份制改造和上市步伐,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鼓励企业依法登记股权、进场交易。支持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促进企业由渐进式的产品创新扩展到突破式的商业模式创新。积极借鉴和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总承包总集成等新型商业模式,引导企业突破行业界限和传统思维,通过重组既有模式、改变关键环境等方式,增加企业收入,降低成本和控制风险,使商业模式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倍增器。

(十五)加快品牌创建。全面增强企业商标注册、培育、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打造自主品牌。鼓励企业开展商标国际注册,使用自主品牌拓展国际市场,培育国际知名品牌。加强对企业自主品牌建设的支持。政府采购在同等条件下应优先采购驰名、著名商标及省名牌企业的商品和服务;优先扶持驰名、著名商标及省名牌企业建立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鼓励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和小额贷款公司面向驰名、著名商标及省名牌企业开展商标质押贷款;支持帮助驰名、著名、知名商标企业在海关总署办理知识产权海关保护备案手续;对品牌培育基地内知名品牌企业在土地供给、融资贷款等方面优先安排。研究制订《江苏省名牌管理办法》,完善名牌培育、评价、宣传和保护机制。鼓励企业争创中国工业大奖。对企业发展品牌中实施的新产品开发、质量攻关、标准体系建设、品牌营销与推广等项目给予支持。倡导企业信用自律,建立企业信用信息征集、整合、记录、披露和使用制度,培育合同诚信企业、质量诚信企业、诚信经营企业、技术合作诚信企业。

五、构筑企业创新人才高地

(十六)着力培养创新型企业家。深入实施“科技企业家培育工程”,推进“企业家素质提升计划”,在国内外知名高校建立培训基地,开展思维创新、管理创新等培训,培养一批具有全球战略眼光、市场开拓精神和持续创新能力的领军型战略企业家。采用市场化运作模式,深入开展职业经理人任职资格培训与认证工作,加快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创新意识的职业经理人。大力弘扬企业创新文化,倡导以创新为荣的价值导向,营造敢冒风险、尊重创造、允许失误、宽容失败的企业创新氛围。(十七)壮大企业创新人才队伍。组织实施“双创计划”、“333工程”和“汇智计划”,鼓励企业面向海内外招揽人才,在创新创业实践中培养人才。“十二五”期间,重点引进100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技创新团队、2000名创新创业领军

人才,资助2000名博士到企业创新创业;培养1000名企业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从高校、科研院所选派10000名教授、博士到企业和基层服务,选聘500名优秀科技企业家到高校担任“产业教授”(兼职教授),全面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依托企业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千人计划”工作站等创新平台,吸引更多的高端人才到企业创新创业。

(十八)大规模培养高技能实用性人才。面向产业发展需求,适当调整大专院校专业设置和招生计划,优化发展职业教育。实施百万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依托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大型骨干企业、技师学院、高级技工学校等,加快培养造就一批企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进一步健全企业职工培训制度,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企业“首席技师”制度,重点从我省支柱产业中的骨干企业选拔培养500名技艺精湛的“首席技师”。企业要按规定足额提取并合理使用职工教育经费。

(十九)创新企业人才政策。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按不低于企业销售收入的0.6%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用于企业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在我省企业创新创业的国家“千人计划”、省“双创计划”人才,“科技企业家培育工程”、“333工程”培养对象,以及省“产业教授”(兼职教授),个人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市、县可给予奖励,奖励总额原则上累计不超过30万元。鼓励科技人才到企业推进创新成果产业化,其工作成效作为职称评审的重要条件。

六、强化企业创新保障措施

(二十)进一步落实鼓励创新优惠政策。本着便利、快速、从优的原则积极受理企业相关申请,进一步落实引进技术设备免征关税、重大技术装备进口关键原材料和零部件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企业购置固定资产抵扣增值税、软件产品超税负增值税即征即退等鼓励企业创新的各项优惠政策。落实国家进口先进设备贴息政策,制订我省引进先进设备贴息目录。指导和支持企业设立专门账户,正确核算研发费用,更加有效地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简化认定工作流程,鼓励和支持更多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

(二十一)加大对企业创新的支持力度。支持企业积极申报国家有关创新专项,对国家要求地方配套且符合配套规定的项目,省在现有相关专项资金中优先给予配套。整合优化省有关专项资金,在支持重点上由单个企业向产业链整体关键环节转变,在使用方向上向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创新服务平台倾斜,提高资金使用集中度和效率,形成政策叠加效应。对新兴产业领域经省级认定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高新技术和自主创新新产品以及首台(套)装备,给予一定比例的保费补助;对收购国外研发机构、品牌营销网络的省内企业,按收购合同金额的5%给予最高不超过5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对获得中国工业大奖和全国质量奖的企业,分别给予300万元和2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从2011年1月1日起,对新获中国驰名商标的生产型企业给予5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其他类型企业给予3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对承担国际(国家)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分委会、工作组的企业,省级财政每年给予适当资助;对主导制(修)订国际标准、国家标准的企业,省级财政分别给予50万元和3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各市、县(市)人民政府也要加大力度支持企业创新。

(二十二)积极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加快发展创业投资,积极引导创业投资加大对初创期、种子期科技企业的投入力度。鼓励和支持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公司债、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信托产品等债务融资工具以及上市融资、增资扩股等方式筹集创新资金。支持发行中小企业集合票据、集合债,稳步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高新技术企业挂牌交易、科技保险、科技担保等工作。引导银行加大对创新型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整合全省产权市场资源,建立区域性产权交易市场,为非上市公司提供股权转让服务。支持国家级高新区争取开展国家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试点。鼓励企业盘活现有存量用地,对用于企业创新的科研试验用地,参照工业用地管理。企业兼并重组中涉及的划拨土地,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经所在地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划拨方式使用。划拨土地使用权价格,可依法作为土地使用权人的权益。国家及省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确定的企业兼并重组项目涉及的原以划拨方式取得的生产和经营性用地,按照有关规定依法批准后,可以作价出资(入股)方式处置。

(二十三)加强企业创新的组织领导。坚持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落实岗位责任制,形成协调高效的组织服务体系。建立科学评价体系,把企业创新作为地方发展和部门工作业绩评价的重要内容,分解落实企业创新目标任务,加强考核评价和督查推进。加强协调配合,建立政府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协调机制、省与地方支持企业创新的联动机制,集成各种创新资源和力量,共同推动企业创新工作。省人民政府每2年表彰一批企业创新先进单位。

5.创新——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 篇五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创新发展,提升发展质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经济综合竞争力,促进全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统一思想,深刻认识企业创新转型升级发展的重大意义 加快企业创新转型升级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转方式、调结构,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和具体体现。全区各级各部门要深刻认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支持企业加快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环节,把支持企业加快发展作为建设国内一流开发区的战略措施。

二、加大创新投入,激发创新活力

(一)鼓励企业加快技术改造。

认真执行国家的产业政策,积极鼓励工业企业创新发展模式,升级装备能力。凡经开发区审批或备案,或报经省、市审批并按时报送投资月报表的工业性投资项目,实行技改补贴。

1、企业以银行贷款为主投资的项目,根据贷款合同实际到位资金的1%计算确定贴息额度,贴息额度一般不超过50万元。

2、企业以自有资金为主投资的项目,根据设备采购合同金额或技术投资的1.5%计算确定资助金额,资助金额一般不超过50万元。

3、对列入市级以上重点技术改造和创新项目,新增固定资产确需加速折旧的,可以缩短折旧年限或者采取加速折旧的方法:采取缩短折旧年限方法的,最低折旧年限不低于规定折旧年限的60%;采取加速折旧方法的,可以采取双倍余额递减法或者年数总和法。对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可在计算应纳所得税时予以扣除。税务机关应及时办理事前备案手续。

(二)鼓励企业推进科技创新。

1、对新认定为国家级、省级、市级企业技术中心或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的研发机构分别一次性给予50万元、20万元、5万元的补助。

2、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二、三等奖的项目,管委会分别给予20万、15万、10万元的奖励;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一、二、三等奖的项目,管委会分别给予10万、5万、3万元的奖励。获省级行业协会或日照市科技进步奖一、二、三等奖的项目,管委会分别给予3万、2万、1万元的奖励。

3、当年省认定、国家认可(不包括重新认定的)的高新技术企业,奖励3万元。通过科技、财政、国家税务三个部门高新技术企业资格认定的企业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4、对在区内申请并付诸实施的发明专利每件资助2000元,实用新型专利每件资助1000元,外观设计专利每件资助600元,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点专利实施项目一次性给予5万元的资金扶持。

5、区内企业生产的重大首台(套)技术装备中成套设备价值一般在1000万元以上,单台设备或关键部件价值一般在500万元以上,经省经信委认定的首台(套)技术装备,给予5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三)鼓励企业拓展外向型经济。

对企业参加经管委会认可的国内外各类经贸科技展览会给予补助。对企业参加境内展览的展位费,按照实际发生额的20%给予补贴,最高不超过1万元。对企业参加境外展览的展位费,按实际发生额的50%给予补贴,最高不超过3万元。

(四)鼓励企业强化科学管理。

管委会设立日照经济开发区企业管理奖。开发区企业管理奖分别设企业和管理创新成果2个奖项,每年评选1次,每次评选企业管理奖3个,每个奖金5万元;评选管理创新成果5个,每个奖金2万元。省、市企业管理奖原则上应从区级企业管理奖中推荐。

(五)鼓励企业推进节能减排。

1、对应用政府推广或企业自主创新的循环经济项目、节能、节水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且投资在50万元以上,按节能减排设备设施投入实际财务支出数的5%给予补助,最高不超过10万元。

2、对通过清洁生产审核、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管委会按照审核费用的50%给予扶持。

(享受本文件规定奖励的企业,仍可享受市级以上奖励)

三、推进产学研结合,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推进产学研联合创新,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共建研发机构,组建多种形式的战略联盟、产学研结合的研发基地,开展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根据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原则,建立双边、多边技术协作机制,通过相互兼职、培训等形式,加强不同单位科技人员的交流。鼓励企业研究开发经费安排一定比例用于产学研合作。企业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和国家机关,捐赠非关联的科研机构和高校的研究开发经费,可按规定在当年度企业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推进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中心成为产学研联合创新的主阵地。选择一批产业集中度高、技术优势明显的高新技术产业领域,联合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政府予以适当资助,市场化运作,构建产业联盟。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一)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家队伍。利用各类资源,建立多层次的企业家再学习培训体系。建立企业家协会,组织企业家进行广泛国际国内交流、学习、考察,不断提升企业家经营管理、开拓市场的素质和能力。积极开展创新型企业家评选,努力营造尊重企业家、爱护企业家的社会氛围。

(二)加强企业技工队伍建设和职工素质提升。整合调动各类培训资源,规范发展技能培训,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培训体系,加快培养企业技术职工队伍,提升企业职工素质。鼓励企业制定技工培养规划并纳入企业发展总体规划。积极发挥各行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利用行业协会的技术、网络优势,组织企业技术职工开展技术攻关、技能培训和技术交流等活动。落实企业教育培训经费政策。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从业人员技术要求高、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可按2.5%提取。鼓励企业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用于企业职工特别是技术职工的教育和培训。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可对做出突出贡献的技术职工给予股权、期权等方式的奖励,提高技术职工使用待遇。

五、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一)强化对企业创新的组织领导。企业创新工作在党工委、管委会的统一领导下,各有关部门要切实贯彻落实促进企业创新的各项政策,认真履行职责,形成工作合力,及时掌握动态,加强协调服务,努力把企业创新的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二)加大政府对企业创新的投入。确保财政对企业创新的投入逐年增长,强化财政投入导向作用,引导和带动全社会对企业创新的投入。管委会设立专项资金,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引导企业转方式、调结构,扶持重点产业链、特色产业集群基地、技术中心建设、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建设、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创新人才培育等企业的活动。

(三)提高服务质量,优化发展环境。各街道、各产业园区、机关各部门必须强化为企业服务的必须把支持企业加快发展作为事关发展、改革和稳定全局的重要工作来抓,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努力提高服务质量,不断优化发展环境,积极支持企业做优做强。

六、其它

(一)凡当年发生安全生产事故造成人员死亡、环境污染事故、产品质量事故、食品安全事故的企业,拖欠职工工资及其它严重违法乱纪被查处的企业,节能减排、计划生育和治安工作达不到要求的企业,不享受本意见的有关奖励政策。

6.创新——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 篇六

为深入实施“二次创业”工程,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实现转型升级,现制定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和实现转型升级暂行办法。

一、专利授权资助

1、对在专利申请过程中发生的费用予以资助。

2、资助对象:已取得授权的中国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

3、费用资助标准:发明专利资助10000元/件;实用新型专利资助5000元/件;外观设计专利资助1000元/件。

二、高新技术产业奖励

4、对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产品并已投入生产的,给予一次性5万元奖励。

5、对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除享受国家税收优惠政策外,给予一次性50万元奖励。

6、对新获得国家、省高技术产业化项目支持的企业,分别给予一次性10万元、5万元配套资金支持。

三、技术创新奖励

7、对新获得国家和省级重点新产品认定并批量生产的企业,分别给予一次性10万元和5万元奖励;获得省级新产品鉴定的企业给予一次性5万元的奖励。

8、对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分别给予一次性10万元、5万元奖励;对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创新型企业,分别给予一次性20万元、10万元奖励。

9、对新认定的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检测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给予一次性50--100万元奖励;对新认定的省级上述机构,给予一次性10万元奖励;对新认定的市级上述机构,有项目研究实绩的给予5万元奖励。

10、对新列入国家和省节能减排、循环经济重点示范项目的企业,分别给予一次性5万元、3万元配套资金。

11、鼓励开发区工业企业购买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利技术和科技成果。在本区实现产业化并经认定的,自购买之日起3年内,所购买的专利技术和科技成果转化形成的增值税开发区留成部分50%奖励给企业。

12、对新认定的国家知识产权示范、试点单位,分别给予一次性15万元、10万元奖励;新认定的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给予一次性5万元的奖励。

四、品牌创新奖励

13、对新注册商标并实现规模生产且成功通过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体系进行商标国际注册的企业,给予一次性10万元的奖励。

14、对新通过AAA级重合同守信用企业认定的,给予一次性5万元奖励。

15、对新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工商总局批准)、安徽省著名商标的企业,分别给予一次性30万元、10万元的奖励。

16、对新获得安徽省政府质量奖、安徽名牌产品称号企业,分别给予一次性10万元、5万元的奖励。

17、对开发区内参与国际、国家、行业和省级标准制定,并成为相应标准起草单位的企业,分别给予一次性20万元、15万元、10万元和5万元的奖励。

18、对新获得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OHS18000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分别给予一次性5万元奖励。

五、上市融资奖励

19、鼓励企业上市,企业因上市而补缴的税费,省级及以下留成部分由开发区财政按照等额补贴,全部补助企业用于生产发展。20、具备上市条件的园区外企业,将企业总部迁至开发区注册上市,一次性奖励1000万元。

21、在境内外成功上市的开发区企业,视企业业绩一次性给予500万—1000万元奖励。

六、鼓励引进人才

22、引进人才的重点对象分为四类。第一类是高层次人才: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两院院士、享受省级以上政府特殊津贴、获得省级二等以上科学技术奖励以及获评省级以上“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称号的人员。第二类是专业技术人才:符合重点领域、产业、项目发展需求具有正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高级技师资格或全日制高校博士学位并在某一专业领域有显著成绩的人员。第三类是管理人才:在所在工作岗位取得显著业绩且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大型企业(上市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第四类是急需紧缺人才:当前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点项目的关键岗位急需紧缺的高级职称技术人员。

23、采取“刚柔结合”的引进形式:一是“刚性”引进。通过调入、考入、招聘或长期挂职(1年以上)到开发区企业工作;通过创业,承租、领办、联办高新技术企业或从事其他专业服务来滁工作1年以上。二是“柔性”引进。通过担任顾问、短期挂职、兼职及其它方式,进行政策指导、项目攻关、咨询讲学、技术服务、专利开发、技术转让等。

24、“刚性”方式引进的人才:(1)提供人才公寓供其免费居住3年。3年后在开发区工作并定居的,发放一次性安家补助。具体标准为:两院院士30万元,国家级专家20万元,省级专家15万元;第2、3类人才10万元;第4类人才5万元。(2)发放生活补贴。生活补贴在其工作满一年后发放,最高发放3年,具体标准为:两院院士10000元/月,国家级专家6000元/月,省级专家3000元/月;第2、3类人才1500元/月;第4类人才1000元/月。(3)引进人才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就学,可选择市辖区内学校入学。(4)提供科研经费。引进人才带研发项目来滁工作,研发项目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可按有关规定程序向相关部门申请专项科研经费。(5)定期组织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健康疗养,通常每年一次。

25、“柔性”方式引进的人才:引进两院院士以及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享受国务院津贴的人员,根据其在开发区工作时间和业绩,每年发放最高5万元的生活补贴。引进其它类人才,其在开发区工作时间累计超过7个工作日,按100元/日发放生活补贴。引进人才作出突出工作业绩的,可参加健康疗养和各类人才评选表彰,根据项目申报科研经费。

26、对享受政策待遇的引进人才实行年度考核、动态管理,对考核优秀且做出突出贡献的,开发区予以特别奖励;不能很好履行工作职责的,不兑现相关政策。

七、附则

27、以上规定所涉及经费,开发区财政将设立“自主创新和转型升级专项基金”,纳入开发区财政预算。

28、具体操作办法:

申请奖励或资助的企业法人必须在取得授权或认定之日起6个月内向开发区经贸局提出,并同时提供以下材料:⑴申请报告;⑵《滁州开发区企业科技创新奖励资助申请表》;⑶授权或认定的证书和文件的原件和复印件;⑷能够证明申请人身份的有效证件或执照(如法人代表身份证、营业执照副本等)的原件和复印件;⑸其他相关证明材料。

企业向开发区经贸局提出申请,并提交相关证明资料后,开发区经贸局提出初审意见,开发区财政局审核,分管领导审查签字,再由管委会主要负责同志审批。所需资金从开发区“自主创新和转型升级专项基金”中单独支付。

29、本办法适用范围仅限于在开发区及科技孵化中心注册、税收缴入开发区金库的企业;滁开管发[2009]12号《关于加快发展保增长设立专项基金的暂行规定》中的奖励政策与本办法不一致的,执行本办法。

7.创新——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 篇七

关键词:创新效率,物流企业,转型升级

1 引言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物流产业转型升级是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十三五”时期,为了完成艰巨的改革、发展任务,应该依托创新大力培育现代物流产业,按次序、分步骤、有重点地积极推动传统物流业转型升级,改善经济发展质量,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经济潜在增长率,稳步增强物流经营主体的盈利能力。

在物流业快速发展进程中,物流成本高、效率低等问题制约着国民经济提质增效,日益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物流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主题之一就是创新,物流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开展创新工作,不仅要增加创新投入,更要注重创新产出,加强创新效率管理,对转型升级过程进行闭环控制和管理,不断增强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

2 文献评述

王佐(2014)认为,物流企业转型升级是资源重新配置、实现创新发展和领先发展的过程,具有物流产业、制造业、信息产业等产业联动与协调发展的显著特点,在依赖相关产业的同时促进关联产业发展,在更高级产业发展形态上融合共生[1]。刘勤、龚方恒(2014)研究电商物流服务升级问题时指出,物流配送中心硬件升级、服务模式创新升级、物流信息系统升级、物流服务内容升级是改善转型升级效果的四个着力点[2]。何黎明(2014)以我国经济发展为背景,研究了物流“新常态”,强调通过整合与创新助推物流企业转型升级,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增强市场主体活力,建立全球化供应链体系,推动物流企业规模化,实现资源要素优化配置[3]。李旭东、安立仁(2015)认为,我国外贸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之一是发展跨境电商,物流服务作为重要支撑,其原有的服务模式难以为继,物流企业应该创新服务体系,整合服务功能,提高物流效率,增强物流企业的综合竞争力[4]。

齐严(2010)分析顶级物流企业营销创新策略时发现,利用技术创新促进营销创新,不仅可以提高服务效益和创新效率,而且有助于抢占市场先机,应对各种环境危机和挑战,值得我国物流企业学习和借鉴[5]。慕静、张书芬(2012)应用协同演化模型,对天津综合物流园区的物流企业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支配物流企业集群创新的关键参量是合作创新效率和创新预期收益,建议依托集群优势不断提高创新水平和创新效率,推动物流企业持续创新发展[6]。何黎明(2015)基于超效率数据包络分析模型测算了2005———2012年我国五个经济大省物流业效率值,并指出物流业效率的核心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城镇化、人力资源、产业结构、制度因素等方面,建议各省因地制宜采取相应对策[7]。

目前,关于物流企业转型升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方向、路径、模型方面,少有研究关注转型升级结果和效率,不利于在转型升级工作中优化资源配置。因此,有必要立足创新效率视角研究物流企业转型升级问题,分析影响转型升级结果和效率的因素,并进行重点改进,进而为完善转型升级理论提供补充,为推动转型升级实践提供参考。

3 物流企业转型升级发展的现状、趋势和问题

3.1 发展现状和趋势

3.1.1 发展现状

(1)物流产业地位显著提升。2014年9月,《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正式发布,成为指导物流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标志物流业的产业地位进一步提升,物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基础性、战略性作用。

(2)增长速度高位趋稳。2014年,210万亿元的全年社会物流总额与2013年相比,增长8%左右;物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左右,达到3.4万亿元之多。社会物流总额和物流业增加值两项指标增速同比小幅度放缓,却高于同期GDP增速。中国物流景气指数全年在55%上下波动,物流产业运行总体趋稳[8]。

(3)技术推动行业变革。线上线下协调发展已经成为众多物流企业转型升级的共识,物流企业纷纷“触网”。大数据平台发力,云计算技术助力菜鸟网络有效解决“双11”快递高峰期爆仓压力。京东商城“亚洲一号”正式启用之后,物流服务能力赶超国际一流水平,每小时分拣处理能力达到16000件。专业物流应用程序(APP)蔚然成风,便利了收件、派件和物流信息查询,提高了顾客满意度。智能仓储系统受到资本热捧,自动化立体仓库、智能物流设备、自动分拣设备等智能化装备进入快速发展期。

3.1.2 物流技术创新与发展

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变革,物流企业发展与物流技术革新密切相关。如图1所示,轮船、火车、汽车和飞机等交通工具的出现,提高了货物运载能力,缩短了运输时间,降低了运输成本;随着货架仓库、计算机管理系统和条形码的应用,货物安置和调配能力大幅度提升;近些年,大数据、云计算、移动智能终端快速发展,带动了物流业智能化发展[10]。

3.1.3 物流业转型升级方向

(1)发展产业物流,联动融合转型。制造业、农业等传统物流,以及电商等新兴产业物流拉动物流产业迅猛发展,形成了物流业转型升级的需求基础。物流企业要充分挖掘产业物流需求潜力,与产业物流联动融合,升级产业物流供应链,进一步放大协同效应,建立产业联动融合的新型战略合作关系。

(2)健全配送体系,强化民生物流。电子商务爆发式增长,商贸物流服务水平不断创新,有效满足了人们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但是全国性的民生物流体系还没有建立,需要深入开拓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物流市场,加强配送网点建设,升级偏远地区物流配送系统。

(3)建立物流平台,整合物流网络。开发建设物流园区是发展物流产业的常见模式,产生了一定的产业集群效应,然而容易滋生地方保护主义,导致园区内部资源配置水平较低和外部资源整合幅度有限等方面的问题,物流平台建设迫在眉睫。为了充分发挥物流园区的应有作用,应该推动物流信息平台和实体平台融会贯通,鼓励各类平台创新运营模式,实现平台开放式发展,提高物流网络渗透力和辐射力。

(4)应用信息技术,创新物流发展。智慧物流是物流行业发展的新理念之一,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为物流业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可能。加快物流企业信息系统建设,促进物流信息互联互通,完善物流信息链,实现区域间和行业内的物流平台信息共享,将会给物流业带来重大变革[10]。

3.2 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 税费负担较重

2014年,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开展了一项“2013年度减轻物流企业负担调查”,根据对128家重点物流企业的调查结果分析,物流企业税费支出平均增加37.3%,同期主营业务收入增长6.2%。物流业税费支出增长快于营业收入与利润增长,不利于物流企业生存和发展。此外,物流企业过路、过桥费高居不下,占运输成本的9.1%。30.6%的企业反映公路收费标准过高,28.8%的企业认为超限收费标准不合理,同时存在收费标准不统一、超期收费、延期收费等问题[11]。

2013年,我国全社会物流业总费用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为18%,全社会物流费用率高于发达国家水平1倍左右,与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相比也处于不利地位。畸高的作业成本和较低的物流效率制约了物流业健康、快速发展,阻碍了宏观经济的运行质量和效率提升[12]。

3.2.2 运营能力较弱

物流企业的早期形态是储运部门和传统仓储运输企业,大多定位于货物的空间位置转移,大部分传统物流企业对市场经济发展的感知和判断能力较弱,在市场发现和满足顾客需求方面存在先天不足,企业运营能力相对不强。长期以来,传统物流企业主要开展“商品单一、大宗”订单业务,随着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物流业务订单呈现商品种类多、批次大、时限短的特点,传统物流企业缺少相应业务订单的匹配处理能力,业务量大幅下降,收益受损。为了提高运营能力,传统物流企业迫切需要进行转型升级,适应市场变化,建立现代物流体系。

3.2.3 信息化亟待升级

我国经济转变发展方式的新思路之一是信息化和产业发展纵深融合,物流业借助信息化进行转型升级,可以巩固在经济流通领域的支柱地位,进一步发挥产业链建设的桥梁作用,促进产业链协同发展。我国物流业历经多年发展,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物流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能力显著提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但是,我国物流业信息化水平仍然滞后于物流业发展需求,以低层次的基础信息化为主,只有少数物流企业围绕流程优化建设信息化系统。所以,物流企业亟需转变信息化发展思路,突破信息化瓶颈,奠定转型升级的信息化基础。

3.2.4 物流装备支撑能力不足

物流装备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基础支撑之一,与时俱进的物流装备可以提升物流服务效率,增强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我国物流装备产业经过长期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缺少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核心技术开发不足,竞争力较弱,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物流企业转型升级的短板。智能化、信息化技术为装备制造业带了革命性影响,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有利于破解物流装备发展难题,为物流企业转型升级提供硬件支持[13]。

4 创新效率导向的物流企业转型升级模型

如图2所示,创新效率导向的物流企业转型升级模型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即投入模块、创新模块、转型升级模块、创新效率评价模块。

(1)投入模块。物流企业进行转型升级需要大量的人员参与、资金支持,此外,相关政策保障措施必不可少,与人员、资金共同构成了物流企业转型升级创新活动的投入要素。

(2)创新模块。物流企业转型升级需要增强创新驱动力,可以分别从战略、组织、运营和技术四个层面进行创新,全方位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改善供给能力,实现转型升级创新式前进。

(3)转型升级模块。物流企业转型升级工作可以划分为明晰方向、确定动力、选择路径、取得成果四个阶段,其中,转型升级结果常常被忽略,不利于对转型升级过程进行闭环管理。所以,要深化对转型升级结果的认识,而且要树立创新效率导向,对转型升级结果进行分析和研判。

(4)创新效率评价模块。根据创新投入要素和创新产出要素,应用专业测算技术和数理模型,可以评估物流企业转型升级的创新效率,分析创新效率的影响因素,从而针对创新短板解决转型升级重点问题,促使转型升级动态运行。

5 对策建议

(1)树立创新意识。创新作为一种生产函数,综合利用多方面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通过产品、技术、组织等形式产生新的组合,引领社会发展。物流企业提升运营能力、提高信息化水平、改善装备质量,都需要在创新思维指导下进行,不能走老路,避免重复建设。

(2)坚持效率导向。效率是一个经济学概念,主要是指产出和投入的比值。管理学讲求双效管理,即效果和效率并重。物流企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可以改善转型升级效果,只有坚持效率导向,才能在保证效果的同时,减损降耗,实现绿色、节约发展。

8.以创新驱动 加快企业转型升级 篇八

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制造业大国,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经济发展受资源、环境的约束进一步加强,工业大而不强的问题还很突出,同时随着国内外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以及信息化的全面推进,我国产业发展进入了加快转型升级的新阶段。转型就是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向创新驱动转型、绿色低碳转型、智能制造转型、服务化转型、内需主导及消费驱动转型;升级就是全面优化行业结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组织结构、布局结构,促进产业结构的整体优化提升,实现由传统工业化道路向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转变发展方式,加快转型升级,是我国工业有效应对内外部环境变化、促进经济社会进入良性发展轨道的迫切需要,也是缓解资源环境约束、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客观选择。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如果行动迟缓,不仅资源环境难以承载,而且会错失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纵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产业发展仍具备不少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一是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重心加速向亚太地区转移,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利用国际资本、技术和人才等高级生产要素,有利于我国企业和产品加快“走出去”,融入全球经济。二是我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基础依然牢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快速推进,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蕴藏着巨大的需求潜力。经济发展的传统优势依然存在,劳动力资源丰富、素质提高,社会资金比较充裕。三是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将带来新的机遇。当前世界正处在科技和产业革命的前夜,虽然各方的认识还不一致,但可以肯定的是,面对即将到来的新一轮产业革命,我们与西方国家在许多领域几乎处在同一起跑线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抢占发展制高点的机会。

同时必须看到,我国产业发展还面临一系列新的风险和挑战。一是世界经济面临的下行压力和潜在风险加大,经济低迷成为全球经济的新常态,外需萎缩短期内难以根本好转。二是全球科技和产业竞争更趋激烈,各国围绕资金、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的争夺更加激烈,发达国家纷纷推行“再工业化”、产业回归和扩大出口战略。三是在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后,我国经济发展内部条件正在发生新的变化,传统比较优势弱化,经济发展已开始迈入平稳增长期,潜在增长率下滑。四是企业生产经营环境进一步趋紧,劳动用工成本、土地成本、融资成本、能源和原材料成本持续攀升,环保和节能减排压力增大,今年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仍将面临较大的经营压力。

面对产业发展新阶段、新任务,以及新机遇、新挑战,我们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走中国特色工业化、信息化道路,大力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特别是要着重落实好十八大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推动发展向更多依靠科技进步、更多依靠管理创新转变。在这方面,今年工信部将大力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大力支持企业自主创新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企业技术改造的指导意见,组织实施好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支持企业自主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努力突破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抓好“核高基”、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装备制造等科技重大专项。组织实施好国家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支持和促进重大科技成果工程化、产业化。扎实推进标准体系建设,制定石化化工、机械等19个行业和工程建设、节能综合利用、安全生产3个综合性领域的技术标准体系。

二、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着力化解产能过剩矛盾,按照“尊重规律、分业施策、多管齐下、标本兼治”的要求和“消化一批、转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的思路,把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加快推进重点行业企业兼并重组,引导产能过剩行业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压缩、整合过剩产能。研究制定促进企业做优做强的政策措施,鼓励优势企业在做大的基础上进一步做优做强,形成一批创新能力强、品牌经营水平高、管理卓越、社会形象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严格执行环保、能耗标准,完善政策措施,建立长效机制。

三、大力支持小微企业发展

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微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协调落实专项资金预算规模和支持项目,推动设立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探索建立企业减负长效机制,开展扶助小微企业专项行动,促进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

四、大力推动工业绿色转型发展

开展节能与绿色发展专项行动。强化工业节能降耗工作,加强节能减排重大技术示范推广,深化“两型”企业建设,围绕循环经济、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再制造产品推广等重大领域,抓好试点示范、重大工程建设、政策措施完善等工作。实施工业质量品牌能力提升专项行动,推进轻工、纺织等行业品牌建设和食品企业诚信建设,提升食品药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继续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引导企业提升质量管理和品牌培育水平。

五、大力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

围绕智能工业发展、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实施两化深度融合创新推进专项行动,推动重大信息化工程建设,继续推进两化融合试验区工作。

企业是工业转型升级的主体,也是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没有企业群体的转型升级,整个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就无从谈起。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关键是要加强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机制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落实十八大确定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关键在于企业。实现创新驱动战略,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对企业管理创新提出了新要求。企业家要富有创新精神,要充分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塑造创新的机制和文化,营造出“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尊重人才”的创新氛围和环境,不断组织实施创新活动。

一是加强技术创新,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道路。核心技术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培养的重中之重。与跨国公司相比,我国企业普遍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过多依靠引进国外技术形成的“竞争优势”很容易被模仿和复制。要不断加强技术储备和开发,建立健全技术创新投入、研发、转化、应用机制,加快突破一批重大核心关键技术,培育一批高附加值的尖端产品,打造一批国际知名的高端品牌。

二是加强管理创新,提高企业管理精细化和现代化水平。没有世界级的管理水平,就不可能造就世界一流的企业。与世界一流企业相比,我国企业在管理信息化、基础管理、风险管理、管理能力等方面还有较大差距。必须把管理和技术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既要重视技术创新,也要重视管理创新。要充分发挥管理创新对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和发展质量的促进作用,不断缩短企业的内部管理链条,增强集团在战略管控、投资决策、财务管理、资本运作、人才管理等方面的控制力;认真梳理企业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和潜在风险点,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体系。

三是加强机制创新,提高企业发展活力和竞争力。面对市场竞争格局和体制环境的深刻变化,对于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来说,最重要的是体制机制的创新。要加快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尽快形成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妥善处理培育壮大主业与放开搞活辅业的关系,集中有限的资源,真正做到主业突出,资产优良,发展壮大企业的核心能力;不断完善企业自身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增强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进行创新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上一篇:班级辩论赛主持稿下一篇:作文:我眼中的灵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