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册语文教学计划

2024-10-13

第三册语文教学计划(精选10篇)

1.第三册语文教学计划 篇一

第三册信息技术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分为3个单元,分别为:制作课余计划、制作精美课程表、用网络学习和交流。

1、制作课余计划

本单元共分6课,设置有“课余计划”和“收集废弃饮料瓶计划”两个案例。其中,“课余计划”分5课讲解,侧重基础知识的介绍;“收集废弃饮料瓶”计划为综合案例,侧重于应用。将信息技术整合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与情感的培养。本单元主要介绍利用常用的信息处理软件——“WPS”软件开展写作。

2、制作精美课程表

在第一单元学习用“was文字”软件来制定课余计划的基础上,本单元主要学习表格的创建、编辑和美化的基本方法。制作表格是利用电脑进行文字处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本单元内容较单一,就是围绕如何制作、修改、美化和完善课程表来介绍表格的使用的。通过绘制课程表这样一个与小学生的学习生活密切联系的任务,培养小学生使用电脑处理表格的能力。本单元逐一学习在文档中插入空白表格、输入内容;绘制表格斜线、插入行、对齐单元格文字;修饰表格中文字、设置表格边框、填充单元格底纹;设置行高和列宽合并单元格等操作。

3、用网络学习和交流

本单元以三年级下学期第2单元“网络奇趣之旅”为基础,学生已经学会上网、浏览查找信息、保存网上资料等基本操作。本单元主要是让学生利用网络来交流信息,目前利用网络进行的交流形式很多,如电子邮件、论坛、博客、在线聊天等。考虑到人们平常使用最多的交流形式、授课时间、教师操作控制等情况,教材中只重点介绍电子邮件和论坛的使用。

二、教学目标

1、掌握计划的基本写法(基本格式)

2、通过比较,使学生弄懂“记事本”与“WPS”文字软件的区别,初步了解“WPS文字”软件的窗口组成。

3、了解在电脑中写计划与在纸上写计划的异同点。

4、掌握制定计划的一般步骤,以及在电脑中写计划的一般步骤。

5、掌握文字选定的基本操作。

6、掌握复制与移动的操作。

7、深刻理解“先选定,后操作”的规则。

8、学会文字格式与段落格式的修饰。

9、掌握表格的插入方法。

10、学会对表格进行编辑,如绘制斜线、对齐文字等。

11、学会对表格文字、边框进行美化修饰,会填充单元格底纹。

12、会对表格进行完善,如设置行高和列宽、对单元格进行合并或拆分等。

13、学会申请自己的电子信箱。

14、熟练收发电子邮件。

15、学会发送和接受邮件的附件。

16、会管理自己的电子信箱。

17、初步学会在论坛中注册用户、发帖子、回复帖子。

三、学情分析

通过一年的接触和学习,四年级的学生对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操作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但因为接触信息技术课程的时间还比较短,操作水平还不是很高,加上大部分家庭没有电脑,平时上机实践的时间也很有限。对于基本的软件,比如WPS等文字处理软件等等还是比较陌生的,因此,在完成本册既定教学任务的同时,还需要加强学生计算机基础操作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措施

1、通过规范讲解演示帮助学生掌握软件操作的步骤及要点;

2、劳逸结合,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协助,通过小老师来指导程度薄弱的学生,以期学生信息技术水平的均衡发展;

4、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上级教育部门组织的电脑制作比赛活动;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网络教室环境,配套光盘,相应的课件、软件

六、课时安排

第1课 输入计划内容 2课时 第2课 修改计划文字 2课时 第3课 调整计划顺序 2课时 第4课 第5课 第6课 第7课 第8课 第9课 第10课第11课第12课第13课第14课美化计划文字 2修饰计划段落 2写出心中计划 2创建课程表 2编辑课程表 2美化课程表 2完善课程表 2发送邮件传作文回复邮件说意见信箱管理号轻松论坛交流 2课时 课时 课时 课时 课时 课时 课时 课时 课时 课时 课时

2

2.第三册语文教学计划 篇二

一、指导观察, 了解课文

“图”与“文”是看图学文教材的两个要素, 因此教好这类课文的基本策略就是正确处理这两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这类课文中的“图”, 从形式上看, 有单幅图和多幅图, 在低年级教材中大部分是多幅图, 如本课, 有四幅图, 图意相连, 反映了事物发展变化的逻辑过程。教材非常重视图, 线条明快, 主题突出, 人物神态鲜明, 很形象地揭示了人物瞬时的表情和动作, 揭示事物的发展过程, 因此, 便于学生观察。

这类课文中的“文”是文学作品, 不仅结构严谨, 思路清晰, 而且在语言运用上独具特色, 动词和形容词运用准确、形象、描述生动, 富于童趣, 其内容与思想能为儿童所掌握和理解。

从图文的联系上看, “文”是叙述图意的, 它从抽象水平上揭示人物、事件及其发展和结果;“图”则把课文直观化、形象化、视觉化, 两者互相配合, 互相衬托, 构成一种独特的课文。由此可知, “看图”是“学文”的基础, “学文”是“看图”的目的, 所以, 要教好这类课文, 应先从图入手, 让学生学会看图。

首先, 应当掌握观察图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让学生对画面有个总的了解, 掌握内容梗概, 再抓住各幅图画面的特点, 细致地观察。如, 在教学本课时, 教师引导学生看图一, 它画的是种葫芦“那个人”看见葫芦长得可爱, 心里十分高兴。先让学生观察画面怎样表现葫芦长得可爱, 再细致观察凝缩在画面上的那个人的瞬时表情。多幅图的, 可按图画的顺序观察, 也可采取变序的手法引导观察。如, 本课教学中, 将图四 (这幅图画的是葫芦变黄了, 一个一个地落了) 提到图一后面, 把两幅图进行比较, 学生知道葫芦从“可爱”到“落了”, 那个人的心情从“高兴”到“发忧”, 之后再看图二和图三, 找出小葫芦“谢了”的原因和过程。这样处理增加了学习的兴趣, 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其次, 应掌握画面的特点, 突出观察的重点。如, 在本课对图的观察, 教师抓住了葫芦的变化及那个人不同的表情来理解课文。

二、图文结合, 理解课文

1.利用图帮助理解文中的字词

“文”中的词句蕴含在“图”中, 因此, 在读“文”之后, 可以引导学生再回到“图”中通过观察“图”所表达的情境来学词学句。如, 让学生读“花谢以后, 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句中的“挂”字, 教师引导学生仔细地观察葫芦与藤间的柄, 从而理解为什么用“挂”字;本句中的“谢”字, 通过媒体的画面向学生演示了从花开到结葫芦的变化过程, 从而理解这里的“谢”指花瓣干枯、脱落。

2.利用图帮助句、段的理解

应在理解图意的基础上, 借助生动形象的画面, 引导学生理解句与句间的联系, 再理解一段话的大致意思。如, 教学2、3 自然段时, 先看图, 图中的葫芦叶上“爬着一些蚜虫”, 那个人“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 后来, 邻居劝他治虫子, 他说“要的是葫芦”, 结果“蚜虫更多了, 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 一个一个都落了。”这几个句子间的联系通过观察图画, 能够理解它们的意思。又如, 在教学第三段时, 通过看图三 (本图画的是邻居劝那个人治虫, 被他拒绝) , 知道邻居的着急和那个人的不以为然, 从而理解本段的意思。

3.借图指导朗读

朗读前, 先引导学生看图, 从图意理解体会文字的语气、感情等。学生边看图边读, 就能逐步体会文字间所含的思想感情。如, 教学第一段时, 从图一中可以看出那个人对葫芦十分喜爱, 心里很高兴, 教师指导学生用高兴的语气读。又如, 教学第4 段时, 先看图四中小葫芦的变化, 再看那个人的表情, 知道他此时心里是很伤心的, 再指导学生用伤心的语气来读。

三、展开想象, 培养思维能力

看图学文的教学, 还应抓住“说”与“想”, 利用图的直观和形象, 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并重视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从画面出发, 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 展开合理的想象, 并及时引导抽象概括。如, 教学本课时, 教师提出问题:小葫芦为什么这么可爱?那个人的做法说明什么?他为什么说“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根据图画, 对这些问题展开了合理的想象, 从而知道小葫芦可爱是因为叶子长得好, 那个人不治虫, 是因为他不知道叶子与葫芦的关系, 他只要葫芦不要叶子。理解回答这几个问题后, 又问:那个人的做法对吗?错在哪里?通过这些问题, 发展了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 提供了说的机会, 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概括能力, 为后面提出寓意打下了基础。

此外, 通过观察图画, 阅读课文, 回顾生活经验, 想象事物发展过程的某些细节, 把“文”中使用的字、词, 如“每天”“可爱”“自言自语”“一个一个”“挂”“落”“盯”等形容词、动词及相关的句子说出来, 不仅加深了理解课文, 还丰富了学生的词汇。

四、加深理解, 明白寓意

本篇是一则寓言, 除理解字、词、句、段外, 更重要的是要理解寓意, 要通过看、读与听等方面的工作促进理解, 理解寓意是为了达到教育思想的目的。本课的图生动地再现故事发展的过程, 在指导观察时, 要指导学生认识事物间的联系, 为揭示寓意做好准备。通过读, 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弄清句子间的联系, 通过听教师的讲解, 自己的思考, 逐步得出本课故事蕴含的内在意义。教师根据“图”“文”完整地复述性地讲解是非常必要的。如, 小葫芦真可爱, 可是它的叶子生了蚜虫, 那个人却只盯着葫芦看, 邻居劝他治虫, 他却说只要葫芦, 结果葫芦慢慢地变黄了, 一个一个都落了。

教师对这件事情发展过程的讲解, 虽然简单, 但过程清楚, 再现了葫芦“落”的经过和原因, 揭示了寓意: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 不能只看片面, 应看得全面。

五、设计练习, 促进巩固提升

应当结合图、文进行语言训练, 这是语文课必须进行的内容。上边说的听、说、读、看, 都是语言训练的形式。语言训练首先当然是字、词、句的训练, 但这不够, 在阅读课对阅读理解的考查, 对课文内容的有理解的整体把握, 也是重要的语言训练。例如, 教完本课后, 教师设计这样的练习:种葫芦的人不听邻居的劝告, 不去治 ( ) 的蚜虫, 结果, 叶子上的蚜虫 ( ) 了, 小葫芦慢慢地 ( ) 了, 一个一个都 ( ) 了。

这道题在填完关键词后, 让学生一起诵读一遍, 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印象, 因为有课文的学习基础, 因此这种印象是一种理解性的印象, 而不是混沌模糊的;因为, 学生已掌握了“叶”与“葫芦”间的关系, 所以, 这道题的练习既有概括性, 又有发展性。因此, 通过这样一道练习题, 对刚刚学完的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进行检验, 是十分明智的做法, 效果很好。综上所述, 我认为安排好以上几个环节, 处理好图与文的关系, 从图到文, 图文结合, 用适当的方法引导理解课文, 再配上恰当的练习题, 基本上就能搞好这类课文的教学了。

参考文献

3.第三册语文教学计划 篇三

新课程教材在内容的呈现方式上有很多创新和突破,利于引导学生发现、探究。本篇课文在教学时,针对学生喜爱故事的特点,教学中展示直观的图片,形象生动的字幕和动画,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画面的感知和观察让他们主动读故事,引导他们自主评价故事中的人与事,从中理解和懂得故事中所包含的道理。

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围绕“怎样看问题、想问题”这个专题,选编了一些能给人以启迪的成语和故事,让学生在阅读中识字,在阅读中感悟生活的哲理。寓言故事《我要的是葫芦》,让学生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只顾“结果”而忽略了过程。

以“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落呢?”这一质疑为突破口,采用变序阅读法,先学习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再重点朗读中间两段,感悟问题的原因:种葫芦的人,只要葫芦,而不管叶子,他不知道事物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他所犯的错误,可以从他的语言中看出来,因此,抓住文中的人物语言朗读体会,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识课文中6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认真观察画面,看懂图意,弄清课文内容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和陈述句不同的语气。

4、培养学生能善于接受别人正确的建议和劝告,在不同的环境中懂得采纳良好的意见。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乐于并善于开动脑筋,积极探索大自然的无穷奥秘。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画面和图片,弄清课文内容,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体会文中几种句式的不同语气。

教学难点:懂得叶子和葫芦的关系,任何事物之间都存有内在的联系。

设计流程

一、激趣导入,课题质疑

【出示图片】

师:大家看看,图片上的葫芦,你喜欢哪一个?

学生自由发言。

师小结:葫芦可以用来食用,还能做成乐器和工艺品。在生活中,这种可爱的植物让很多人喜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我要的是葫芦》。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产生疑问:最后种葫芦的人是不是得到葫芦了?

设计意图:通过图文结合,让学生对新生事物产生联想和猜测,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科学奥秘的兴趣,激发学生动脑看图的能力。

二、初步阅读,解答疑问

【出示图片】观察两幅插图,并作对比。

1、学生自己观察第1、2幅插图,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

2、教师指导学生发现两幅图的不同。

葫芦长势不同:一是长长的藤上长满绿绿的叶子,一是叶子枯黄,且有好多小孔。

葫芦不同:一是可爱的,挂在藤上;一是干瘪的,掉在地上。

人的表情不同:一是面带微笑,很满意的样子;一是满脸惊讶,很奇怪的样子。

设计意图:两幅插图的画面对比鲜明,能够帮助学生感知故事、理解课文,所以,教学时采用变序阅读法,细致观察图片后,给学生提供了质疑的机会,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阅读。

三、品析课文,明白事理

1、学习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这个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生:讲那个人看见叶子上生了蚜虫一点也不在乎,眼睛只盯着小葫芦,盼它长大。

2、让学生想象那个人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说的,然后练习读一读。

指导学生理解:有几个虫子不可怕,只要葫芦能长大就行了。

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对几个虫子不在乎的语气,对小葫芦喜爱的语气。感知感叹句与陈述句不同的语气。

设计意图:学生们结合生活体验,而后教师再加以补充。让学生通过观察、朗读、思考得出结论:葫芦叶子与果实有着密切的联系,叶子上生了很多蚜虫不治就会死掉,葫芦自然也就保不住了。

3、自主学习第三自然段。

分角色朗读,边读边体会邻居和种葫芦的不同看法。

指导学生朗读:读出不以为然,自以为是的语气。邻居的话要读出诚恳的语气,提出自己的建议:不要先盯着葫芦,叶子上生了蚜虫要快治。感知反问句与陈述句不同的语气。

4、教师和学生一起归纳:那人不但错在不懂叶子和果实的关系,还错在不听邻居的劝告,有错不改。

四、拓展想象,训练口语

1、读了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

4.小学语文第三册教学计划精品 篇四

教学计划

学习习惯

继续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并养成习惯。

继续培养专心倾听的习惯,养成认真写铅笔字的习惯。

培养勤于朗读背诵,乐于课外阅读的习惯。

汉语拼音

继续巩固汉语拼音,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阅读、学习普通话。

认识大写字母,能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识字写字

准确认读456个生字。会默写出279个生字,掌握29个偏旁。

能按笔顺正确书写、默写生字。能按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匀称。

口语交际

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听懂别人说的一段话和一件简单的事。

能在看图或观察事物之后,用普通话说几句意思完整、连贯的话。

能当众说话,做到口齿清楚,语句完整,有礼貌。

阅读

继续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能复述课文。会分角色朗读课文。

能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常用的词语的意思。

能借助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境,知道课文的大意。

写话

能运用学过的词语写句子,能理顺次序错乱的句子。

学习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图画和简单的事物,写几句连贯的话。

学会“祝贺”、“购物”、“待客”等方面的言语焦急的本领,能用几句连贯的话不有关的内容写下来。

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和感叹号。

学期奋斗目标

课堂教学质量力求良好以上。

期中、期末测试成绩及格率达96%,优秀率达80%

教科研课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措施

充分利用阅读课,注重读写结合。

充分利用各种电教媒体,提高学生的习作兴趣。

写话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习作源泉。

加强课外阅读,开拓学生习作视野,丰富学生阅历,积累词语。

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 内容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识字1——3

识字4 练习1

课文1到3课

课文第4课 练习2课文5——7课课文第8课 练习3课文9——10课课文11——12课练习4期中练习识字5——7识字8 练习5课文13——15课课文16 练习6课文17——19课课文20课 练习7课文21——23课练习8复习期末考试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小学语文第三册教学计划精品,小学语文教学计划,希望对你有帮助!

5.第三册语文教学计划 篇五

学 科 教 学 计 划

科 目 语文

年 级 二年级

教 师 何玲娟

诸暨市暨阳街道浣纱小学

2004 年 8月

2004 学第 1 学期小学 语文 三 册教学计划

2004 8

一、班

本班共有学生 人,男生 人,女生 人。大部分学生文明守纪,好学上进,接受能力也较强,集体荣誉感强。但也有小部分同学(特别是几个男生)纪律散漫,行为习惯不好,学习没有自觉性。针对这部分学生在今后的教学中采取多种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遵守纪律,爱学习,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整个班级形成一种好学的氛围,促使大家共同进步。

二、

本册教科书设计了八个专题,围绕专题以整合的方式组织了八组教材内容。依次是:美丽的秋天,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热爱祖国,怎样看问题、想问题,友好相处、团结合作,关爱他人,保护环境、爱护动物,热爱科学。每个专题的涵盖都比较宽泛,避免了局限性。教材内容比较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具有一定的德育价值。每组教材都包括导语、一课“识字”、四~五篇课文以及“语文园地”。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识字课的形式多样,有词语、成语、谚语、三字经、对联、儿歌等。全册课文共三十四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语言生动,对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本册课文不再全文注音,多音字随文注音,生字在当页文下列出,注有汉语拼音并配有赏心悦目的背景图,以引起学生的注意。“语文园地”包括四个栏目:我的发现–––鼓励学生探究发现,引导学生了解汉字的特点及字词的一些规律,掌握识字的方法;日积月累–––引导学生积累好词佳句,优秀段篇,复习学过的字词,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练习;口语交际–––在双向互动的口语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展示台–––给学生提供展示课内外学习所得的舞台。

三、

1.复习巩固汉语拼音,能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

2.认识450个字,会写350个字。要求认识的字能读准字音,结合词句了解意思,不作字形分析,不要求书写。要求会写的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意思,正确书写,练习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运用。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在生活中自主识字。养成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3.会使用音序查字法,学习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

4.喜欢阅读,对阅读有兴趣,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和自己喜欢的课文片段。

5.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主动积累词语。

6.能阅读浅显的课外读物,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

7.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学习使用句号、问号和叹号。

8.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和愿意与人交流的意识,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听懂主要内容,能主动与别人交谈,讲述简短的故事和见闻。说话时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9.对写话有兴趣,能把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了解日记的格式,学习写日记。

四、

1、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分析记忆字形,看图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发挥创造性,设计活泼多样的教学方法,在游戏中、在活动中、在语言环境中巩固识字。注意纠正学生的写字姿势,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2、重视朗读指导,采用多种方法,每篇课文都要给学生充分朗读的时间,充分利用插图,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3、注意每组教材在内容上的联系,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内容,设计教学方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4、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发挥“学习伙伴”的作用,借以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积极参与交流、讨论和语文实践活动。将游戏、唱歌、猜谜语、表演等引进课堂,也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自然、社会,走进沸腾的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5、引导学生积累好词佳句、优秀篇段并复习巩固学过的字词,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练习。教学时,要鼓励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主动积累词句,将积累的词语运用于口头和书面语言之中。

6、鼓励学生互相释疑,合作释疑,培养他们勤思善问的习惯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进度表

周次

起讫

日期

单元及总课时

教学内容

课时安排

备注

18、30-

9、5

识字1

1、秋天的图画

2、黄山奇石

2

2

3

29、6-

9、12

3、植物妈妈有办法

4、古诗两首

语文园地一

2

2

2

39、13-

9、19

识字2

5、一木朱紫丁香

6、我选我

2

2

2

6.第三册语文教学计划 篇六

(一) 教材的优势

教育部2007年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 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 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在这个要求中明确提到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为了满足文化全球化的趋势, 教材的内容一方面应当在选题上做到国际化, 另一方面也应对英语国家中国的文化在课本中适时呈现, 这样既有助于学生了解国际形势, 也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礼仪和传统, 还能与中国的风土人情相对比, 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

1.教材选取了当今世界主要的热门话题, 将听说与视频内容紧密结合

《新思路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主题鲜明, 强调鲜活的语言和时新材料的选择, 确保了教材的时代性和生命力。以《新思路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第三册》第二版为例 (以下简称为新思路) , 这部教材贯彻了教学大纲的宗旨, 选取了经典的有代表性话题, 其丰富性和覆盖面广的特点在该教材的选题中可以体现。

2.教材选取了英语国家原版视频, 让学生感受不一样的文化

庄智象和束定芳在《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 (1996) 一书中曾经明确提到在编写英语教材时要遵守的五大基本原则——系统原则、交际原则、认知原则、文化原则和情感原则。而文化原则的含义就是“外语语言材料要尽量选择典型的代表目的语主流文化的各种题材和风格的文章和段落”。新思路选择了许多英美原版视频, 让学生享受纯正的英式和美式发音, 感受地道的英语语言。例如该教材的Video Watching部分, 基本上都是原汁原味的人物采访或者新闻报道, 对于学生的听力是很好的锻炼。而原版视频的选择, 能够让学生通过教材了解英美国家的主流文化。

3.教材中融入了中国本土文化元素, 培养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培养

在前面提到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提到, 除了基本的语言基础知识以外, 也需要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文化交际是对内对外双向的, 因此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实践中, 既要求学习者对国外文化、礼仪等知识有一定的理解, 还要求学生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 并且能用目的语正确的表达本国的文化信息。以新思路的Unit7为例, 该章节出现了很多如“紫禁城”、“嘉峪关”等中国文化中常用词汇的表达, 还有对一些传统文化, 如“敦煌莫高窟”的介绍。学习这些表达和介绍是非常有意义, 如果学习者在交际活动中对这些本土文化的表达有错误或者产生歧义, 那么很可能引起误解甚至导致整个交际活动的失败。

(二) 教材的局限

1.语言输入难度大于语言输出

新思路这套教材符合大学英语课程所提出的要求, 在教材内容设计以及听说技能的培养方面有相当的实用性。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语言输入, 有利于学生交际能力的发展。然而培养学生跨文化的交际能力, 除了听力的训练, 也应该重视说的能力。听是语言输入的过程, 说是语言输出的过程, 听说技能从本质上应该是相互匹配的, 也就是说教材的容涉及的语言的输入与输出应该是均等的, 但在新思路中语言的输入与输出在题量与难度上有一定差异。题目的设置包含了大量的语言输入, 任务也是以听力技能培养为主。另外部分原版的英美视频生词较多语速也过快, 对于大部分基础不牢固的非英语专业学生而言, 这些材料的难度与学生的水平有出入, 这就就造成了语言输入与输出的差距。

2.信息时效性问题

在对英美或者中国本土文化进行介绍时, 不可避免的会涉及到一些时事信息, 如对国家或者人物当下情况的介绍, 这类信息就存在时效性的问题, 一部教材出版后其内容不可能时时更换, 然而如果这些信息发生改变, 就有可能给学生造成困惑。如在Unit1中有一个对话:

W:Who is the current President of Russia?

M:Medvedev, the former President Putin’s fellow-townsman and junior fellow apprentice.

总理都是有一定任期的, 俄国总理一旦更换, 课本中的信息就失效了。再如Unit4的video watching听力部分有一句话:

Premier Wen Jiabao on Wednesday met with a delegation ofJapanese war orphans.

这一信息就出现了失效的情况, 这一类问题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 因此面对类似的问题, 教师应当做适当解释以免给学生造成误解。

二、教材二度开发的具体实施

Mc Donough和Shaw (1993) 曾经提出英语教材取舍和调整的一系列目标, 即本地化、个性化、个别化和现代化。Mc Donough和Shaw认为英语教材二度开发可从以下几方面操作:添加、删减、修改、简化和重新排序等。程晓堂建议教师从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删减、补充、替换教学内容和活动、扩展教学内容或活动步骤、调整教学顺序、调整教学方法等这几方面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国内外学者在对教材二度开发的问题上提出了很多切实可行的办法, 结合本部教材的使用对象和该教材的内容, 笔者从以下几方面对该教材的二度开发提出一些建议:

(一) 适当补充文化相关内容

在教材中有一些关于文化方面的信息, 由于书籍的限制因素和学生对象的水平没有进行深入的讨论, 在教师的具体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生具体的上课情况予以补充。如在Unit4当中提到了“Thanksgiving Day”但对于感恩节的由来没有作具体介绍, 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对此补充一些课外信息, 加深学生对感恩节的理解。再如, 在Unit7中出现了“silkroad”, 但是没有对丝绸之路的历史作介绍, 教师可在教学中让学生来思考, 组织适当的语言对外国朋友介绍中国的丝绸之路。

(二) 适当删减、替换部分较难的或者专业性较强的内容

教材中有一些专业性较强的题材或者内容, 非专业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遇到这种情况, 教师可以因地制宜, 尽力简化或者删减、替换掉较难的部分, 让教材内容更易于接受。如Unit3中有对“sync”同步问题的讨论, 分为两个视频, 第一个是对同步概念的介绍, 第二个是对同步发生的条件进行探讨, 第二部分是对第一部分的深入, 学生对同步这一学术概念没有了解过, 因此这部分内容比较难。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两段内容全上或者省略其中一个, 再或者换其他方式方法来代替第二部分较专业的探讨。

(三) 根据学生专业适当融入个性化、个别化的元素

大学英语针对的是非英语专业学生, 因此在教学中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式教学, 尽量通过与学生专业相关的英语知识来引起他们的兴趣, 实现个性化教学。例如在Unit2中出现了《濒危物种法》, 这个部分在给法学的学生进行教学时, 就可以适当的让学生了解具体的法律内容, 或者该法律的来源和具体操作, 这样有助于学生增加英语知识, 同时也能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

新思路的一大特点就是将教材、光盘、网络等多种载体构成了一套立体化的大学英语听说教材。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也应该充分利用这些丰富的网络资源, 在课堂教学的具体过程中利用网络材料精心设计注重师生互动教学活动。例如在Unit 5 Internet and Crimes中有大量与网络话题相关的信息和资源, 教师在教授这一章节时可以根据需要, 结合教材与教学本身, 与学生探讨当今的网络问题, 也可以利用网上的动画、新闻信息等资源来活跃课堂气氛, 并通过讨论或辩论的方式加深学生对网络和犯罪的了解。

摘要:本文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出发, 研究教材的二度开发问题, 以《新思路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第三册》第二版为例进行了分析和说明。笔者首先分析了教材二度开发的必要性, 介绍了该教材的优势, 然后探讨了教材的局限性, 最后针对该教材的二度开发的具体实施问题, 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教材,二度开发

参考文献

[1]庄智象、束定芳.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年.

[2]程晓堂.英语教材分析与设计.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年.

7.第三册语文教学计划 篇七

1.suggest(unit 2) vt.建议,后接that从句,用虚拟语气,动词形式为(should) do,也可接动名词;表明着、暗示着,后接that从句,用真实语气;提出(意见、计划、理论等)。

He suggests that I (should) go to Beijing tomorrow.

他建议我明天去北京。

I suggest his giving up smoking. 我建议他戒烟。

The dark cloud in the sky suggests that it is going to rain.

天空中的乌云表明天要下雨。

Can you suggest a way out of this problem?

你能提出解这道题的方法吗?

■ 典型题例:

The parents suggested ____ in the hotel room but their kids were anxious to camp out during the trip. (NMET2006上海)

A. sleep B. to sleep C. sleeping D. having slept

析:C 句中suggest表示“建议”,后面应接动名词作宾语。

2.break out (unit 3) 战争/火灾/争吵爆发。

The American Civil War broke out in 1861.

美国内战爆发于1861年。

Last night a fire broke out in his house. 昨晚他家失火了。

A quarrel broke out between them and they said good-bye to each other. 他们两人之间爆发了争吵,他们分手了。

■ 典型题例:

I was still sleeping when the fire ____, and then it spread quickly. (NMET2006广东)

A. broke outB. put outC. came outD. got out

析:A 该空表示“火灾爆发”,应填broke out。

3.blame (unit 5) vt.责备;to blame,该受责备。

Why are you always blaming me? 为什么你老是责怪我?

You are to blame for this traffic accident.

你应当对这次交通事故负责。

■ 典型题例:

1.Mr. Green stood up in defence of the 16-year-old boy, saying that he was not the one ____.(NMET2006安徽)

A. blamedB. blamingC. to blameD. to be blamed

析:C to blame,应受责备,应负责,符合语境逻辑。

2.____ for the breakdown of the school computer network, Alice was in low spirits.(NMET2006福建)

A. Blaming B. BlamedC. To blame D. To be blamed

析:B由语境逻辑可知,该空表示“被责怪”,应填Blamed。

4.beyond (unit 6) prep. 在/向……的那边,远于;(时间上)迟于;(范围、限度)超出……,不在……之内。

Ill go beyond the mountains at present. 现在我要到山的那边去。

Some shops keep open beyond midnight. 有些商店营业到半夜以后。

That apple is beyond the boys reach.

那只苹果不在这个男孩够得着的范围之内。

The difficulty of his passing the exam is beyond description.

他通过考试的难度难以描绘。

■ 典型题例:

1.I am sorry its ____ my power to make a final decision on the project. (NMET2004上海春季)

A. over B. above C. off D. beyond

析:D 由语境逻辑可知,该空表示“超出(能力)”,应填beyond。

2.This new model of car is so expensive that it is ____ the reach of those with average income. (NMET2006江苏)

A. overB. withinC. beyondD. below

析:C 由语境逻辑可知,该空表示“超出范围”,应填beyond。

3.Its quite ____ me why such things have been allowed to happen. (NMET2006安徽)

A. for B. behindC. againstD. beyond

析:D 分析语境逻辑可知,该空表示“超出我所知的范围”,应填beyond。

4.——Can he take charge of the computer company?

——Im afraid its ____ his ability. (NMET2006四川)

A. beyondB. withinC. ofD. to

析:AIm afraid暗示该空表示“超出……范围”,应填beyond。

5.leave behind (unit 6) 留下,忘带,把……丢在后面。

Dont leave anything important behind. 别把任何重要的东西丢下。

Wait a moment; you left your book behind. 等一会儿,你忘记带书了。

Im sure Ill leave you far behind. 我相信我会把你远远甩在后面。

■ 典型题例:

——Are you going to have a holiday this year?

——Id love to. I cant wait to leave this place ____.

(NMET2006江苏)

A. offB. outC. behindD. over

析:Cleave behind原本表示“把……丢在后面”,此处引申为“离开”。

6.care for (unit 7) 愿意,喜欢,关心,照顾。

Would you care for a cup of tea? 你愿意喝一杯茶吗?

He cares for listening to music. 他喜欢听音乐。

We should care for each other. 我们应该互相关心。

The baby is well cared for. 婴儿得到很好的照料。

■ 典型题例:

After the earthquake, the injured were cared ____ in the hospitals or taken by air to the hospitals in the neighboring cities. (NMET2006江西)

A. of B. forC. after D. with

析:B be cared for,被照料,符合语境逻辑。

7.anyway (unit 7) adv. 不管怎样,无论如何;不论用何种方法。

Anyway I must find the lost child. 不管怎样我必须找到失踪的小孩。

Anyway you must stay here. 无论如何你得留下来。

It seemed as if I couldnt think of the right word anyway.

似乎我怎么也想不出恰当的字眼来。

■ 典型题例:

Im certain Davids told you his business troubles. ____, its no secret that he owes a lot of money to the bank. (NMET2006湖北)

A. However B. AnywayC. Therefore D. Though

8.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教学计划 篇八

教材说明:

一、教学内容:100以内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数学实践活动等。

二、教学目标:

知识点:

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l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 =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7.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8、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能力点:

1、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4、让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初步感受数学的思想方法,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5、初步培养抽象、概括能力。

6、初步培养分析、综合能力。

7、初步培养判断、推理能力。

8、初步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等品质。

9、注重体现探索性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德育点:

1、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3、结合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热爱生命的教育。

三、教学重点:

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

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

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四、教学难点:

1、使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学习解决现实生活中相关的计算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实践活动,提高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五、学生情况:

本班有学生35人,经过一年级的努力,多数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时能积极思考,积极发言,作业能认真按时完成。大部分学生能够熟练地口算100以内的加减,能提出并解决简单的问题。对位置、图形、统计等方面的知识也能较好地掌握。个别学生还没达到计算正确、迅速,今后要加强辅导。另外,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差,势必会影响整体水平的发挥,所以,尽可能转化学困生是本学期重点。

六、课时安排:60课时

(一)长度单位(4课时)

(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13课时)

1、两位数加两位数―――――――3课时左右

2、两位数减两位数―――――――5课时左右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我长高了――――――――――――――1课时

(三)角的初步认识(2课时)

(四)表内乘法

(一)(13课时)

1、乘法的初步认识―――――――3课时左右2、2~6的乘法口诀

5的乘法口诀―――――――――2课时左右2、3、4的乘法口诀――――――4课时左右

6的乘法口诀―――――――――3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五)观察物体(4课时)

(六)表内乘法

(二)(13课时)

7的乘法口诀――――――――――-5课时左右

8的乘法口诀―――――――――――3课时左右

9的乘法口诀―――――――――――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左右

看一看摆一摆――――――――――――1课时

(七)统计(3课时)

(八)数学广角(2课时)

9.第三册语文教学计划 篇九

一、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一年级的学校生活,学生的自理能力有了提高,能做到关心集体,热爱学校。但是学生的年龄比较小,自控能力差,坚持性短,所以我们老师要多指导、多教育、多开展活动,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生活知识和劳动技能,对自然现象或生活中的问题有探讨的兴趣。让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

二、教学目标:

第一单元“我在集体中成长”是在经过一年的班集体生活基础上,引导在丰富多彩的集体生活中,感受、体验、感谢老师、同学对自己的帮助,在完成集体的.共同任务中,能以小主人翁的身份发表意见,提出建议,对大家决定的事情努力去做,培养爱集体的感情和“主人翁”责任感。

第二单元“金色的秋天”二年级第一学期正值秋季,教材利用这一大好时机,把儿童带进金色秋天的大自然中观光,观察动、植物的变化,欣赏秋天多彩的叶、美丽的树、丰硕的果实,享受大自然带给人们的快乐,丰收带给人们的喜悦,使儿童由衷的热爱大自然,爱幸福生活,懂得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

第三单元“我们真棒”二年级儿童的心理发展很快,他们的心理发展是开发的。由于他们的经历很有限,内心时间不太复杂,做事、想问题都显得纯真、直率。这时候,引导他们初步懂得善待自己,善待老师、同学和伙伴,是极为重要的。教材选取富有童心的故事和事例,启发儿童在现实生活中,正确地对待同学,多发现同学的优点,学会赞美别人;正确认识自己的长处,抓住机会发扬自己的长处;生活中遇到问题会自己解决。促使儿童心理活动和社会性的健康发展。

三、教材分析:

本册三个单元共12个主题,落实了课标四个方面内容要求:

1、健康、安全地生活:

(1)秋天天气凉了,要添加衣服;

(2)秋游出发前准备什么,出行安全,怎样防止丢失和掉队;

(3)学做小雏鹰,要勇敢,不娇气;

2、积极、愉快地生活:

(1)快乐的暑假生活,我的心愿;

(2)团团圆圆过中秋;

(3)做个“快乐鸟”变烦恼为快乐;

3、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

(1)当好值日生、我是个小小保结员、让我们的教室清洁又美丽;

(2)“好书大家看”同学间的亲情;

(3)“团团圆圆过中秋”家人间的亲情;

4、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

(1)“找秋天”、“神秘的月亮”发挥观察力、想象力;

(2)“留住秋天”、“秋天的游戏”发挥想象力;

(3)制作“感谢卡”、“我的成长包”、“树叶标本”等发挥动手动闹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及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几教材重难点。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3、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讨论、资料收集、现场调查、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等。

【人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第三册教学计划】相关文章:

1.第三册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

2.品德与生活课程第三册教学计划

3.关于人教版小学二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

4.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

5.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设计

6.《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

7.人教版小学第二册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

8.人教版《品德与生活》下册教学计划

10.第三册语文教学计划 篇十

一、学情分析:

本学年是小学教育的第二年,在前一年的教学中,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在去年的教学中,学生各方面表现不俗,有较好的基础,但也有部分同学基础薄弱,班上两极分化严重。

二、教学内容:

这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三、教学目标:

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表内乘法。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7、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本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长度单位、表内乘法。

教学难点:角的初步认识、观察物体、数学广角。

五、渗透教育:

1、笔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计算的同时,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以便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应用意识。

2、提供关于空间与图形的丰富素材,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3、表内乘法教学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加强教学过程的探索。

4、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加强估计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5、注重体现探索性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探索和创新的意识。

6、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六、教学措施:

1、继续实施新课程标准,勇于创新,坚持教学“六认真”。

2、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选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电教媒体。

3、不断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4、对思维活跃、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要拓宽知识面。

上一篇:五年级作文:我有一个小小的心愿下一篇:关于生活的美文:采菊东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