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地理教研组工作计划

2024-07-14

八年级上册地理教研组工作计划(精选5篇)

1.八年级上册地理教研组工作计划 篇一

八年级地理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创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教学,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养成动脑思考的习惯,充分发挥教师的特长,深化创新教育,优化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学目标

1、使由“学会”向“会学”转变。

2、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让学生通过网络资源自主学习。

三、教学设想

1、结合本班学生实际,制定相应的切实可行的具体的教学计划。

2、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知识的主人,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实行启发式,探究式,培养学法,提高能力。

3、要努力增设学生自己动手实验的机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地理 的自信心,面向体学生,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自主的体验探究过程的乐趣,以次来获得科学的学习方法。

4、要争取把多媒体应用到地理教学中,优化教学过程,创设情景、解剖难点。

四、具体措施

1、讲授切合实际、因材施教。以“开放式”、“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为主。采取先慢后快的进度:前三周较慢,待学生熟悉教材与教法、学法时按正常进度上课。

2、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知识的主人,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实

行启发式,探究式,培养学法,提高能力。

3、力求知识趣味化。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4、狠抓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积极参与。

5、练习要求规范认真。作业批阅及时、认真。

6、及时检测,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7、做好教后记,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与积累。

五、深入备课:

1、备学生

⑪帮助学生完成八年级地理学习的过渡。我们要切实作好八年级地理的教学,在教学进度上不能急于结束课程,提早复习,而要在教学中时刻向学生渗透地理学习的方法和规律。⑫帮助学生养成看教材的好习惯。根据以往八年级的学生的学习经验来看:很多学生心气浮躁、眼高手低,平时不重视教材中的基础知识,甚至不屑于做课后题,相反,却一心扑在做各种习题册和难题上,结果一些人连最基本的知识都弄不明白。因此在本学期将注重这方面的指导。

2、备教材

对一些暂时拿不准的问题,要进行广泛的讨论,以期在教学中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

3、备教法 尝试将“研究性”的教学思想渗透到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在备课中搜集和参考一些理论联系实际的生动材料,把一些平淡无奇的知识转变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创设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中要贯穿人文精神,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意志坚定、热爱科学的精神,培养学生道德高尚、献身科学的精神,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唤起学生关注地球、关注人类,提高环境道德素质,树立社会责任感。

l

六、教学进度安排

第一周:第一章

从世界看中国

第一节 辽阔的疆域

2课时 第二周:第二节

众多的人口

2课时 第三周:第三节

多民族的大家庭

2课时 第三周:复习检测

2课时 第五周:国庆假

第六周: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

地势和地形

2课时 第七周:第二节

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

2课时 第八周:第三节

河流和湖泊

2课时 第九周:复习检测

2课时 第十周:期中反馈测试

第十一周: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第一节 自然资源总量丰富 人均不足 2课时 第十二周:第二节

土地资源

2课时 第十三周:第三节

水资源

2课时 第十四周:复习检测

第十五周:第四章

中国的经济发展

第一节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

2课时

第十六周:第二节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2课时 第十七周:第三节

工业的分布与发展

2课时 第十八周:复习检测

第十九周至期末:复习

期末考试

2012级经过两年的地理学习,新课已结束,本学年进入复习教学阶段。本学年进入复习教学其总目标定义在:培养学生适应高考“能力立意、综合为主”的要求上,通过复习教学,将学生在新课学习时学到的零碎的、散乱的知识点,系统化、网络化、综合化,侧重点放在立足课本,夯实基础,重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上。真正使学生做到地理教材熟,地理图形空间熟,地理知识梳理清,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规律懂。通过全面系统地复习,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确保科学高效的进行备考复习,备课组特制定本学地理复习计划。

一、复习教学的理论思考与复习思路

(一)、根据考试大纲对地理高考命题要求来分析——确定备考复习方向,提高备考复习的针对性性。

安徽省自主命题从2009年开始至今已有3年,我们认真分析这年的高考试题,依据考纲,从地理学科自身的特点出发,再结合今年的重大地理事件以及课改精神可能带来的对命题的影响,以此分析来确定备考复习内容与方向是很有必要。

1、国家考试大纲坚持以能力立意的原则不会改变。教育部考试中心对地理科考试能力要求主要有十种:①识记重要地理事物的名称和空间位置;识记重要的地理数据;了解涉及地理的重大时事。②正确解释和区分地理概念及其含义。③掌握我国区域地理特征及差异;掌握本《考试大纲》中规定的世界区域和国家的地理特征。④熟练判读各种比例尺的地图及地形剖面图,并能在图上填绘重要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布区;熟练使用和说明各种等值线图、示意图、景观图像、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的统计资料及图表等,并能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⑤描述、概括、理解各地理事物(包括自然地理要素、人文地理要素以及人类活动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等各方面)的空间结构联系和发展变化过程。⑥认识和理解我国地理国情,基本国策和有关政策法规以及区域的国土开发和整治措施。⑦理解地理基本规律和原理,运用所学的地理及相关学科的知识和观点,运用地理事实材料,简明地推导或定性地说明地理规律和原理。⑧使用和分析各种资料,进行地理信息的提取、认定、判断及反思。⑨比较、分析、评价地理事物和现象,并尝试创造性地解释和解决地理问题。⑩在给定的时间内,完成各种地理计算或逻辑推理过程;进行文字准确、条理清楚、逻辑严密的表述。以上这十种要求就是地理复习教学的“纲”,正确解读这十种能力要求,就能确定我们备考复习的内容与方向。

2、结合安徽实际,考查对江苏区域地理知识和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将是一个新动向

这可能是命题创新的突破点,也是符合大纲要求的,大纲中第三能力要求:“掌握我国区域地理特征及差异,主要是要明确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认清区域中主要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及其形成的原因,从对这些特征进行对比中发现它们之间的差异,从而加深对我国区域地理特征的理解的细化”。从江苏省4年来的自主命题研究看,都体现了这一命题趋势。结合地方地理知识,考查学生对本省区区域地理特征及差异,以及经济可持续发展中面临问题的分析能力;关注社会(包括重大时事),贴近生活;试卷体现出开放性、渗透性,重视探索性与联系实际。这是复习教学必须关注的的。如西部大开发、经济全球化、可持续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泛珠三角”经济合作区、苏南地域经济发展特色等,就些试题时代特色鲜明。今年江苏地质、气象灾害频繁发生,又是改革开放十年成果展示年,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建设年等,这些都有可能也会纳入考试题中。课改精神也可能带来的对命题者的影响,复习教学必须加以关注。

(二)、从地理自身学科特点分析——确定备考复习的内容、技能与能力培养方法,提高备考复习的实效性。

1、侧重地理思维能力的考查,特别是考查学生对地理图表判读、获取信息、分析、归纳能力。

地理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这历来是高考考试的重点,这也能充分体现出地理学科的特点,如地理命题中强调图文并茂,要求学生通过对图文分析,描述图示的地理特性等。即要求学生运用地理理性思维,给出地理事物在条件改变的情况下原有结论和特点发生的变化等。通过图文或文字材料强调学生信息获取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复习教学必须加以关注。引导、启发考生的创造性思维和逻辑思维。

2、扎实基础,复习教学做到求实,求解,求活仍是有效备考复习的法宝。地理能力是以基础扎实为前题的。学生有了比较扎实的基础知识,虽还不能满足高考取得好成绩的要求,但有了扎实的地理基本知识后,就能以此为知识的生长点去获得更多的知识,就能够运用这些共性的原理去解决千差万别的实际问题,就能够进行创造,就能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学生地理高考是否能取得好的成绩,固然受多因素的影响,但与我们平时的教学是否做到求“实”、求“解”、求“活”有着重大的关系。这儿讲“实”的含义,一是一种教学态度,一定要有一个求实的工作态度,认真踏实地工作作风;二是讲地理基础知识的落实。我们现用的地理课本中的文字系统、图像系统、练习系统三者是有机结合、互为补充的,成为该学科完整的知识体系。教学一定要以教材为依据,以考纲为导引,系统地一章一节,一图一表,一题一讲练,扎扎实实引导学生复习,理解,迁移,运用。一定要要求学生对地理教材的熟悉,地图空间位置的落实,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记忆与理解正确,真正使学生做到教材熟,图形空间熟,知识梳理清,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规律懂。求“解”,就是教师教学,一定要重视学生的“理解”。识记能力强固然重要,但没有理解,我们无法想象能学懂地理。能力的形成是以理解为前题的,学习地理如果让学生死记硬背是不会形成知识迁移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这就必须重视地理理性的教学。地理理性知识主要阐述学生能够接受的地理基本原理,它们是地理知识的骨架。学生只有牢固地掌握住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地理特征,才能学好地理基础知识。学生只有对地理抽象的知识理解得深刻、透彻,才能提高各种能力。这儿讲的求“活”,一是讲教学的方法“活”与教会学生在懂得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地理特征的基础上能够“活”用,即一个教法,一个学法。教师面对学生、教学内容等实际,灵活运用教法,对学生获取地理知识,掌握理解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地理成因是很重要。教学艺术是教学方法“活力”的体现。而教学方法“活力”,潜功能作用又会促进学生的活学与活用。复习课堂教学要解决“复习课炒现饭、无趣味、无新鲜感”的问题。通过教师灵活运用教法和教学艺术去营造一个和谐的、愉悦的、良好课堂复习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的,是可以明显地提高复习教学效率,也是复习质量的保证。

二、复习计划安排

本学年,我们将高三分为基础复习、专题讲练、模拟冲刺三个各有侧重的复习阶段——即三轮复习。第一轮(2011.9—2012.1):基础复习,构建知识网络。这一轮复习立足高考的角度,将学生在新课学习时学到的零碎的、散乱的知识点,以章节为单位串联起来,并将它们系统化、网络化、综合化,侧重点放在立足课本,夯实基础,重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上。做到理解要到位,记忆要牢固。真正使学生做到教材熟,图形空间熟,知识梳理清,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规律懂。通过全面地复习教材,提高灵活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良性循环,实现质的飞跃。

第二轮(2012.1—2012.3):专题讲练,提升综合能力。二轮复习以专题复习为线,以高考考点复习为面,以知识的整合、能力的形成为目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联系热点,渗透考点。通过专题讲解,其重点是学科综合能力的培养。我们把地理教材内容概括为四大系统,设置四大专题:

1.地球运动专题包括地球的运动、大气的运动、水体的运动、地壳和地表物质的运动,地理事物时空变化。本专题内容分属于教材不同的单元,但它们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要求学生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去分析问题,从而推理出地理事物的成因和规律,也可以从地理事物的时空变化和分布推理出成因。让学生掌握各种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让他们遇到某一事物的时候会自己分析,自己找规律,做到举一反三。

2.人地关系专题包括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它们贯穿在教材很多单元,专题复习中要把它们从教材中提取出来,整合为“地理四大问题专题”,集中探讨各个问题的成因、规律、表现以及对策,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这部分内容发展变化较大,要注意更新。

3.区域地理专题它包括自然区域、农业区域、工业区域、城市区域、政治区域等。区域地理是文综考试命题的出发点,学生必须有清晰的区域概念,才能有极强的应变能力,所以,在考试中区域地理常常是地理科试题的瓶颈。高考涉及的社会热点本身就具有地域性,高考备考中,要引导学生弄清当今世界大势所趋,要将社会热点与书本理论知识结合起来思考,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社会。4.地理图表专题地理复习的“三关”(基础关、图像关、综合关)中,最难的就是图像关。高考中常出现“文综的瓶颈是地理”的现象。图像专题正是针对这一问题设计,包括日照图、等值线图、统计图表、地形剖面图、地质图及相关地理计算。图表分析是学习地理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也是高考中考查学生分析、判断能力的理想手段,图表的阅读分析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在高考中的表现。在专题复习中,要求学生达到图文转换、文图转换、图图转换,并能对图表综合归纳读出各种信息,找出有用信息分析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独立的思维品质和创新意识。

第三轮(2012.3—201.6):模拟冲刺,提高应试水平。三轮复习即最后的冲刺复习阶段。这一阶段建议主要通过精心编制的模拟题,以及对江苏各地调研考试题的研究,找信息,找命题趋势,努力探命题答题的规律,感悟试题特点,训练答题技巧,保持审题、纠错灵感。同时抓学生答题的规范,答题常规训练,防止学生答题因不规范和卷面不整洁失分。加强对尖子生心理健康指导,提高抗挫能力。树立他们的信心,以最佳的竞技状态迎接高考的到来。

三、考试计划

此计划是根据“2011年级复习考试计划”而制定。因此,此计划中安排的考试次数、考试时间与2011年级考试计划具有一致性。如果年级考试计划有变,此计划服从年级考试计划。此计划立足于地理第一轮——“基础复习”的内容、进度、知识与能力要求而制定。

(一)、考试次数与时间安排:(9月—3月)

考试次数、考试时间与2011年级考试计划保持一致性。(年级统考五次,自主小考试五次)

(二)、各次考试的命题范围与命题者、审题者:

各次考试的命题内容、范围与复习进度基本保持一致。命题立足在“扎实基础,落实双基,梳理知识,拓开广度”,为学生高考奠定坚实的基础的“基础复习”目标要求上。

统一次:(9月7-8)全部内容。

自主第一次:(9月20日)自然地理中的“地图与地球”与“天气与气候”。统二次:(10月7-8)自然地理中的“地图与地球”与“天气与气候”。自主第二次:(10月20日)自然地理中的“天气与气候”,“陆地与海洋” 统三次:(11月7-8)“天气与气候”,“陆地与海洋”,“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

自主第三次:(11月20)自然地理全部内容。统四次:(12月初)自然地理全部内容,人文地理(高中必修下册前2章)自主第四次:(12月20)人文地理、选修一。统五次:(1月初)“世界地理” 与“中国地理总论”。自主第五次:(1月20)区域地理全部。

说明:

1、如中途复习进度与上内容有较大差异时,作临时变动一定提前一周通知学生。

2、如新老校区都用此题,且新校区复习进度与上内容有较大差异时,需提前一周通知命题者。

(三)、试卷结构与试题难度:

试卷结构:与安徽高考地理试卷结构保持一致。即:分选择与综合两类。选择26个题,每题2分和3分;综合3大道,选做题2题(各10分),题分为40分和20分。

试题难度:(年级)控制在0.50—0.56之间;试题要符合命题的一般原则。

2.八年级上册地理教研组工作计划 篇二

摘要:初中地理新教材已在全国范围内使用并取得一定成就。本文对广东地质版八年级上册地理活动系统实施情况进行调查,从结果中分析原因,并针对问题提出教学建议。

关键词:地理教材;活动系统;实施现状

地理活动能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相互合作获取地理知识,从而获得地理素养、提高综合能力。广东人民出版社和地质出版社联合出版发行的《地理》教材按照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要求编排的地理活动,实施效果值得关注。本文将通过对南充市所使用的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材——广东地质版(2013年7月第2版)中的活动系统实施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开展活动面临的问题,探讨解决措施。

一、地理教材活动系统的特点

1.类型功能多样化,导教导学情景化

本文参照尹燕立总结的中学地理活动的分类方法[1],以及张晓芹总结的活动系统分类体系[2],结合广东地质版活动系统内容,将八年级上册活动分为三类:认知性活动、操作性活动、综合体验性活动,其中认知性活动占70%,操作性活动占24%,体验性活动占6%,具体情况见表1。

由表1可知,活动具有多样性,活动功能也因此多样化。这使单一的讲解—接受式变为探究式、讨论式、体验式等多种教学模式,从而引导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由于教师采用的教学模式需要问题及生产生活现象等营造情境,且需要学生的参与,因此本教材的活动系统能促进师生互动情境、问题情境、生活情境的形成。

2.活动与正文互补,巩固与教学并存

部分活动置于知识点之后用于巩固知识,但更多是穿插于课文系统之中。部分知识由学生探究和思考完成活动得出,用于补充正文进行教学,教材因此也增强自身探究性和实践性。且学生沿一定思维在思考中进行整堂课的学习,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活跃课堂气氛。

3.注重能力提升,体现情感培养

活动系统内容重视学生认知能力,尤其是读图表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读图表类活动(约占41%)及问题分析类活动(约占23%)共占总活动的64%。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尤其是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约占总活动的12%。在所有活动中都体现情感培养,尤其在综合体验性活动中更为明显。

二、地理教材活动系统实施的现状

本次调查对象为南充市11所中学的八年级学生及相应的地理教师,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学生共发放1 093份问卷,实际回收1 082份,有效问卷为979份,有效率为90.48%。对教师发放25份,回收与有效问卷均为25份。

1.对地理教学重视程度存在显著差异

调查显示,仅20%的学校和96%的地理教师重视地理教学。多数学生认为地理学习重要,73%的学生认为地理重要,17%的学生认为非常重要,仅10%的学生认为不重要。学校、教师、学生对地理重视程度各不相同,绝大部分学校不重视地理教学,大部分学生重视地理学习,多数地理教师重视地理教学。

2.活动实施频繁且效果一般

在地理活动实施中,教师经常实施活动占36%,有时实施活动占48%,偶尔和很少实施活动分别占12%和4%。由此可见,活动在地理教学中实施较频繁。教师实施活动的题材大部分源于教材,自主设计地理活动较少。活动实施效果调查显示,教师认为很好、一般和不理想分别为24%、68%和8%,而学生认为很好、一般和不理想分别为39%、54%和7%。由此说明,实施效果总体一般,但学生比教师对活动效果更满意,说明学生易于接受开展活动。

3.活动实施不能完全满足学生期望

调查显示,学生最感兴趣的活动是耗时的操作性活动和体验性活动,而实施最多的是认知性活动,说明实施最多的活动并不能满足学生的兴趣。在实施活动过程中,认知性活动多采用分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基本能满足学生期望,非耗时的操作性活动多采用学生合作的方式,基本满足学生期望,这两类活动教学实际情况与学生期望基本一致。耗时的操作性活动几乎不开展,但学生希望开展此类活动,体验性活动多采用观看视频和讲述的方式,而学生最期望的是真实体验,其次是通过观看视频和教师讲述的方式进行此类活动,因此,学生更乐意参与活动并亲身体验活动。

4.活动系统功能基本体现

活动系统能有效促进师生互动,引导教师情景教学,转变授课方式,影响学生学习方式。调查显示,68%的教师认为活动系统能有效促进师生互动,76%的教师认为活动系统对教师授课方式影响较大,48%的教师认为活动系统能经常引导情景教学,94%的学生认为活动对自身学习方式转变影响较大。因此,活动系统功能基本能得到体现。

三、地理教材活动实施存在的问题

1.分析课标不深入

教师上课效果跟其对教材加工程度及对课标的研读深度有关。40%的教师只对教材活动略微加工,不能进一步挖掘教材价值,不能使用各种可激发学生兴趣的资源,易照本宣科,只图完成教学任务。60%的教师会对教材活动充分加工,考虑学生已有知识、心理特征、学校资源及环境、教材实施难易度等因素设计地理活动实施过程。但教师分析课标不深入,易局限于教材,不能充分利用教材以外的课程资源丰富教学活动。

2.实施活动与学生兴趣不匹配

学生最感兴趣的活动是耗时的操作性活动和体验性活动,但耗时的操作性活动几乎不实施,体验类活动很少真实体验。其原因主要是:课时太少;活动设计缺乏必要材料,活动可操作性低,硬件设施不允许,课堂纪律难控制;安全因素与学校不重视也是不可忽略的原因。因此,教师实施最多的是认知性活动,由于不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所以学生参与活动积极性不高。

3.课外活动开展少

由于各学校有安全工作责任追究制度,学校和教师担忧安全问题,不愿意让学生走出校园进行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等课外活动,因此,导致活动不开展最主要原因是安全因素,学校不重视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等课外活动甚至持否定态度。其次是地理课时少,三是与考试无关及难度太高。然而,五谷不分的学生大有人在,生活常识严重缺乏,所以带学生进行野外实践并了解自身生活的环境非常重要。

四、地理教材活动实施的思考与建议

1.加大投入,建立激励机制

学校应投入资金建立地理实践考察基地,增添地理实验器材,设置地理兴趣课堂,增加地理课时。学校应以长远发展为目的实施教育教学策略,鼓励教师开展地理活动。建立激励机制,自上而下地建立地理实践成果评估体系,学生与指导教师均参与评比,将地理活动开展情况与教师职称评定结合,学生参与活动情况计入期末考试总成绩。

2.强化素质,提升实践能力

教师除掌握过硬的地理专业知识外,还必须掌握其它相关学科知识,具有运用地图、图表、数据的技能,具备地理考察、调查、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和地理分析方法。此外,需提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制作课件及电子挂图,运用google earth遥感图像讲授中国自然地理概况,将GIS技术运用于中国人口、农业、工业、交通的教学中。

3.研透课标, 灵活安排活动

教师设计活动时需对课标及教材进行研读,根据课标要求及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或重新设计活动。例如,“土地资源”一节安排学生搜集资料的活动,教师可灵活地将“搜集资料”改为“读图表分析”,教师准备图表资料,引导学生读图读表思考,训练其分析问题的思维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对于耗时性活动,教师可设计颇具价值且可操作性强的活动,灵活安排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完成,如地理小报、班级小规模调查等。对于野外考察、调查研究,由于考虑到安全及时间因素,教师可分批带领感兴趣的学生利用周末到野外进行考察和调查,这样的活动有针对性且效果更好。

4.合理设计,提高参与积极性

新课标更注重学生能力、学习过程与方法,因此讨论法成为地理活动常见的教学方法,应用最广泛的讨论方式为问题式讨论[3]。初中生在学习地理过程中常对新奇有趣的教学材料感兴趣,故教师应选择新奇的主题,如生活中常见却容易被忽视的地理现象、微小但充满大学问的地理问题等。设计问题时,应设计具启发性及方法渗透与逻辑追问的递进式问题,多角度多方向并延长问题链,引发学生多向深入地长链条思考,问题解决后有反思也能向其它方面发散。教师需提前设计好引导方式而不是直接由学生的答案得出结论。

参考文献:

[1] 尹燕立.高一地理教材活动系统内容、功能与教学方法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

[2] 张晓芹. 高中地理新教材活动系统研究[D]. 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

3.八年级地理上册教学计划 篇三

英德市第八中学 张七妹

一、学情分析

经过七年级的地理学习,二个班的学生只有少部分已经初步掌握了学习地理的方法,少部分同学掌握了阅读地图并通过地图分析地理现象的方法,一部分掌握了初中地理教学大纲规定必须掌握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从上个学期期末检测的成绩来看,二个班的平均分在45分,48分,这对于学生学习八年级地理只是有了初步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八年级 上下册。

三、教材分析

第一章 中国的疆域与人口

本章主要学习中国疆域概况、人口与民族特点、构成与分布,掌握行政区划划分的标准。本章的教学重点是中国疆域概况、人口与民族特点及其分布特点、行政区划划分标准及行政区划构成。本章的教学难点是掌握三十四个省级行政区划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以及部分省级行政区划的地理位置,记住中国省级行政区划图。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本章的内容较多,包括中国的地势特点与地形特点,掌握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三大丘陵的地理位置和特色。学习中国的气候类型及其分布,中国河流与分布,区分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内流区与外流区、内流河与外流河的特点。本章在中国地理中占有重要的作用,内容繁多,难度较大。教学中应注意结合立体模型图,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本章主要学习中国的自然资源概况,包括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海洋资源等,学习它们的分布及特点。通过学习本章理解人口问题对自然资源对影响,明确节约自然资源的重要意义。本章的教学重点是部分重要的自然资源的分布。本章的教学难点是部分重要矿产资源如煤碳、石油、铁矿和有色金属的分布。

第四章 中国的区域差异

本章主要内容是学习中国四大地区的概况和自然地理特点。本章的教学重点包括中国地理中最重要的三大地理界线,尤其是秦岭-淮河线在中国自然地理上的重要意义。其次是四大地理区域各自的自然地理特色。教

学难点是理解三大地理界线两侧不同的自然地理特色形成的原因。

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本章是中国区域地理的开篇,上承中国地理总论部分,下启中国区域地理部分。在前四章讲述中国地理概况、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本章将进一步阐述我国不同地区的地下差异。要求我们从宏观上把握区域地理的概况,认识各地区的地理差异,为学好分区地理打下基础。

第六章 北方地区——本章将从自然特征与农业,东北三省,黄土高原和北京进行学习。领略我国北方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

第七章 南方地区——本章将从自然特征与农业,长江三角洲,香港和澳门,台湾进行学习。从中体味自然环境对我国经济和政治的影响。

第八章 西北地区——在这章里首先从农业谈到西北地区的特征和不足,再通过塔里木盆地的实际体会,认识西北是我国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第九章 青藏地区——这章先从农业谈西藏,最后通过高原湿地的教学,领悟青藏高原的价值。

第九章 走向世界的中国——中国,这只腾飞于世界的东方巨龙将以崭新的姿态翱翔于天宇、走向世界。

三、教学措施

1、强化基本技能训练,通过识图、绘图、比较、分析、归纳、总结等方式,提高学生地理基本技能和阅读、分析、理解能力。

2、强化学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存在的地理现象和解释地理现象产生的原因的能力。开展形式多样的化的课堂教学方式,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3、加强课后的辅导,注重学以致用。开展各种地理小知识竞赛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地理知识,并提高应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4、搞好单元测试,发现问题及时加以解决,以确保所授知识的准确性,同时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思想品质。

四、培优辅差计划与主要措施:

l.课外辅导,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加以辅导训练。

2.采用一优生带一差生的一帮一行动。3.请优生介绍学习经验,差生加以学习。4.课堂上创造机会,用优生学习思维、方法来影响

差生。

5.对差生实施多做多练措施。优生适当增加题目难度,不断提高做题能力。

6.充分了解差生现行学习方法,给予正确引导,朝正确方向发展,保证差生改善目前学习差的状况,提高学习成绩。

7.重视中等成绩学生,保持其成绩稳定和提高。8.必要时与家长联系,协助解决差生的学习问题。

4.八年级地理上册教学计划 篇四

本人执教八年级共两个班C203,C205,c209,203班和205班是我自己带上来的班,所以本期开学的首要要任务是就是要尽快摸清两个教学班的具体情况,以便于结合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既要抓好后进生的的学习,也要保证优秀生原有的状况。总的来说,虽然所教班级不多,但我认为任务艰巨,因为初二面临明年的毕业会考,要做的工作是比较多的。但相信经过努力,这一些目标应该会实现。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期共有四大章内容必须掌握,而且中考重点章节较多,尤其是有关中国地理基础知识方面的内容,历年来考点多,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Ⅰ:中国的疆域和人口

本章应掌握的有关中国的疆域;行政区划;人口;民族。有关中国面积大小,人口多少,政区轮廓,行政区的名称简称是重点。

Ⅱ:中国的自然环境

本章包括了中国地形,气候,河流等有关自然环境方面的内容。中国形类型及分布,地势特征;中国气温分布降水分布以及成因;河流的水文特征与地理环境关系,长江黄河发源各河段的特点是什么以及如何治理。

Ⅲ:中国的自然资源

了解各种自然的基本概况;中国的土地资源分布和特点有哪些以及与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水资源海洋资源的特点是什么以及分布在哪里。

Ⅳ:中国的区域差异

中国面积广大人口众多,自然环境各具特色,因此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秦岭—淮河一线是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除此之外,还介绍了另外几条地理分界线,这几条地理分界线有什么意义。把全国分成了四大地理区域。每个地理区域各有什么与其他区域不同的地方,这些差异的形成又与地理环境有何关连。我们如何在不同区域内发展经济,如何因地制宜地充分地发挥当地有效的自然资源来生存。

三、教学大体思路和目标:

把握课程新理念,培养能力求发展

《地理课程标准》中鲜明地提出了地理学科的六大理念,其中“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是这次课程改革中突出强调的两个最重要的理念。这也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育理念的充分体现。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做到:

①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与评价机制

改变地理学习方式,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体现出来,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评价学生不能以分数来作为评价学生唯一的标准,要重视学生的发展变化,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并充分注意他们在情感态度行为方面的变化,在实施课堂教学中特别要注重这点。

②构建新型的地理课程

这要求我做到不断学习,转变观念,跟上时代的步伐,尽快适应地理新课程的教学。加强科学研究,由“教书匠”型转变成“学者型”教师。还要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不能满足于“三板”教学,而要努力学习与掌握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技术。体现教学新原则,调整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本期除了完成必须的教学任务外,要把教学重点放在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上。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来实现这一目标。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中国的自然环境,人口和疆域,资源,四大分区特征。

五、教学安排

全期共19周,每周2课时,共38课时。

5.八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工作计划 篇五

依据新课标要求为指南,以人教社教材为依据,以学校教学工作计划为指导,认真落实该学科的教学常规,切实加强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积极参与有深度的教学研讨和交流活动,达到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任务。通过引导学生学习与生活密切关联的地理知识,达到让学生自觉形成地理思想,培养学生浓厚的学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二、教学任务

本学期要完成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的全部教学任务。

教材内容讲述的是中国地理知识的前半部分,内容分为从世界看中国、中国的自然环境、中国的自然资源和中国的经济发展四大部分。

本册内容表现出对各种能力的培养,教材有很多篇幅的图片和活动的训练。我国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但存在巨大的地域异,这就需要在教学上处理好整体与差异的关系。例如:我国的疆域面积居世界第三,但东西和南北都跨度很大,带来了冬季气候上的南北差异也带来了东西的时间差异。又如:我国地形以山地为主,但地形复杂多样。自然环境存在南北气温的差异、东西降水的差异。自然环境的差异带来了各区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不同。因此北方地区的能源与工业,南方地区的商业与农业,西北地区矿产资源与畜牧业,青藏地区的高寒景观各具特色形成了四大地区差异。再如:我国自然资源丰富,许多资源的总量都居世界前列。由于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东西差距较大,许多重要的资源分布不均,再加上技术力量还相对薄弱,在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会造成极大的浪费。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南,如何因地制宜地开发可更新能源,保护好现有的能源是该章节不可忽略的主题思想。

三、学情分析

本学年任八年级七个班的地理教学,学生学地理的能力总体上讲,层次差别不是太大,每班的大部分学生在七年级时地理掌握的比较好,有少部分的学生稍差些,在知识点的掌握和分析问题能力上,有三个班较好,两个班其次,两个班较差一些,针对这些情况,本学期要有改进,加大转差力度,尽量缩小层次差,使各班都至少有30%的优生,80%的合格。

四、教学目标

1.通过本学期地理课程的学习,要使每个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都得到应有的提高和发展,达到既学到知识,又锤炼了能力,还形成了时代要求的世界观;

2.努力提高学生成绩,在期中与期末检查中力争95%合格,30%优秀,尽量把不合格控制在5%以下;

3.继续加强教学研讨和交流活动,不断改进措施,取长补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切实做好教学常规工作。

在教学中具体落实措施如下:

(1)充分发挥双主体的作用,采用各种形式,给学生一个学习探究、合作的空间,培学习地理的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加强“双基”的基础上,注重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与培养;

(2)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提高读图能力,并且要大力开发课程资源,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有用的地理;

(3)做到精讲精练,重知识体系、结构、联系和思维方法及解题思路,不面面俱到、拖泥带水,要讲究教学技巧和艺术,提高课时效率。训练题要做到精选练、重基础,提倡微型题训练,讲练结合,巩固与提高并进。

(4)要善于把握重、难点教学,指导学生抓住生活实际中的具体问题,运用所学地理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活学活用。复习时,切忌要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机械背诵,应把教材内容和实际生活紧密相结合,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和归纳,让学生从教材内容中挖掘有一定思维深度的问题,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做到“宽口径、粗线条、广辐射”;

(5)抓好常规地理课堂教学。认真备课,紧握集体智慧和力量,注重实效。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作用,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目标,上好每一节课;

(6)认真学习新课标理论,领会新课标精髓,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7)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随时随地做好地理知识的资源收集和整理工作,为地理课件的制作准备充分的素材;

(8)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在教研组,教务处的指导下,努力使教育教学能力再上新台阶。

(9)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学科知识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0)每次检测后,要切实做好质量分析总结,注重查找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上一篇:描写冬天的句子-段落下一篇:国庆赴书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