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2024-06-27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共8篇)

1.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篇一

论 文 提 要

榆中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发展的现状,根据国家对农业推广服务体系工作职能的要求及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从管理体制、人才结构、资金投入、推广方法等四个方面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当前实际情况,提出了创建区域农技站,突出公益职能;创建乡农技综合服务中心,增强经营性服务职能,创新农技推广体制,建立多元化经营服务实体;创新农技推广方法,建立相配套的农技推广保障措施;切实增加投入,改善农技推广服务部门工作和环境条件五项措施办法。经过改革创新建立新型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使农技推广手段跟上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时代的步伐,增强服务功能,拓展服务领域,使农技推广提高到现代化水平。

榆中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现状

问 题 及 对 策

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是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支柱,是实现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工业化的基本保障。我国现有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是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虽然经过多年改革,但仍未能突破原有体制的框架,这种单一行政分割式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存在多方面的弊端,已无法满足农民对技术的多种要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建设必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WTO的规则相适应,与科技进步的要求和新的农业技术革命的形势相适应。因此,对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建设必须进行全面的改革和战略性的调整,尽快建成区别于原有模式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一、机构改革与发展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榆中县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经历了不同时期的发展过程,取得了较大成绩。20世纪50年代初成立了县农业技术推广站,1956年改名为县中心农业技术推广站,设贡井、城关、高崖3个区站,1957年增设青城区站,有农技干部25人,1959年秋,各区站撤销,至1962年农技干部只有6人,1972年恢复农业技术推广站,各乡镇也配备了一名农技专干,在全县逐步建立了四级农业科学实试网(县农科

所、公社农技站、大队科研站、生产队科研组),80年代初榆中县作为全国首例县,成立了县农科学实验推广培训中心(简称农技推广中心),区、片农技站重新又恢复建立起来,设金崖、连搭、甘草、贡井、新营五个区站,后又增设青城区站(有人员、未房屋),人员逐年充实增加,最多时达108人。这一时期也算是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最发达、事业最活跃、成果最辉煌的时期,全县初步形成了比较健全的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农业技术推广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在开展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新成果推广应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配方施肥、普及农业科学技术知识,提高农民素质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推广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从90年代初开始,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由于人员不断精简分流外调,区站逐渐撤销,人员减至55人。

榆中县现有19个乡、8个镇,耕地面积107万亩,农业人口39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93%,现有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一处,从业人员55人,其中行政管理干部3人,技术干部40人,工人12人,技术干部占职工总数的72%,技术干部中:高级农艺师3人,中级职称17人,初级职称20人;本科学历7人,大专学历22人,中专学历11人。已建起27个乡农技站,现有从业人员57人,其中初级职称43人、中级职称14人。

二、存在问题

目前,榆中县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管理体制不顺,运行机制不健全。

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在管理体制上经历了多次变更,时而由县级农业部门管理,时而下放到乡镇管理,几经反复。自1992年农技区站撤销之后,乡镇农技站人、财、物“三权”下放到乡镇,使县级农业部门对乡镇农技站在业务上难于管理,大部分乡镇把农技人员充当行政人员使用。农技站在业务上没有主动权,技术干部做行政事务的多,搞业务的少,农作物病虫害得不到及时防治,试验示范、新技术推广任务被动应付,使许多科研成果推而不广,直接影响了科研成果的转化利用和农业生产的发展速度。

2、人才结构不合理,技术服务落后。

人材结构包括科技人员的知识结构及科技部门的人才结构两个方面,主要表现为:一是普通技术人才多、新特技术人才少;懂生产性技术人才多、懂加工贮鲜的人才少;单专业人才多、复合型人才少;技术服务人才多,企业管理人才少;产前产中服务人才多、产后营销人才少;农技推广服务队伍及人才素质自我提高严重滞后,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发展的需求。据调查,全县县、乡两级共有农技人员97人(县级40人,乡镇57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24人,占25%,绝大部分为中专学历,所学专业大部分为农学、植保、园艺。二是新特专业人员很少。

3、事业经费严重不足,设备更新缓慢。

从近些年县、乡农技部门财政拨款的情况来看,农技事业经费仅仅是农技人员的工资费用,其它试验、示范、推广经费微乎其微,农技部门根本无法开展事业活动,现代化的仪器设备无资金购置。

4、方法简单,机制单一。

主要表现在推广手段老套落后、推广媒介不广、推广方法简单、推广对象不明确、推广针对性不强,因而推广效果欠佳;科技与生产没有融为一体,推广者与推广对象“两张皮”;技术经济化、技术实业化步伐缓慢,以技术入股、技术承包、技术转让、人才出让、生产要素互补、联办园区或联合开发某一产业等推广机制用得不活。另外,培育与扶持民办科技服务组织,领办与联办专业协会也做得不够,推广缺少中介力量。

三、建立新型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的对策

新型农技推广体系是一个以政府为主导,以国家专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体,专业技术推广机构与科研所、大专院校、涉农企业、农民技术协会结合,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业技术服务网络。新型农技推广体系是承担公益性技术推广服务职能的事业单位,它的基本职能:一是新技术、新成果的引进和试验、示范与推广;二是科技和市场信息的传递;三是动植物检疫和重大疫病的防治;四是科技扶贫和防灾减灾技术的推广应用。五是对所辖区域的农业生产进行技术指导,对农情、墒情、苗情进行预测预报,参与当地推广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六是对农民进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并接受他们的咨询;七是对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和农业科技协会进行指导和管理;八是依法承担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的质量监督及农产品质量检测工作;九是承担上级推广机构布置的试验、示范、推广、监测任务。

当前,在我国社会化农业技术服务组织不健全的情况下,政府农技推广机构仍然是农技推广体系的主力军,其地位在相当长的时间不会动摇。

为此,要创新农技推广机构管理体制,必须要按照“稳定公益性,放活经营性”的发展思路,采取“三位一体”的模式,即以农技中心及区域农技站为主,以试验示范基地(点或示范园区)为依托,以民间组织为纽带,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技机构改革,用改革促进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事业,加强农技推广服务工作。

1、创建区域农技站,突出公益职能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02年农业和农村工作意见》指出:“继续推进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改革,逐步建立起分别承担经营性服务和公益性职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为此,要以改革为契机,总结全县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经验教训,构建新型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实行公益性职能与经营性职能分离。根据2003年农业部、中央编办、科学技术部、财政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在县以下跨乡镇建立区域农技推广站、区域站规模可根据当地行政区域和农产品区域化布局及耕地面积的情况而设立,一般可按照10万亩左右的耕地面积建立一个区域站,每个县建立4~6个,每个站按1万亩耕地配1个编,每个站人员编制8~10个人的要求,榆中县可建立定远、甘草、贡井、新营、青城五个区域站。区域站人员在县农技中心和所属乡镇农技人员中选聘,竟争上岗;区域站定性为国家事业单位,属县农技中心的派出机构,人、财、物由县农技中心统一管理,为副科级事业单位。区域站履行《农业推广法》所授予、委托、执法、管理等公益性服务职能。执行上级农业推广部门下达的各项试验、示范推广服务以及作物病虫害防治等工作。不再从事任何经营

创收活动,成为一个完全履行农业技术推广公益性职能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

2、创建乡农技综合服务中心,增强经营性服务职能

将现有的乡农技、农机、农经、林业、畜牧、水产站等合并,组建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使它们各条战线上之间的相互交流,拓宽了技术人员的知识面;另一方面加强了农副生产、结构调整的统一领导,使各自为政转化为整体作战,增强了为农服务功能。机构改革也达到了精兵简政、优化结构、规范管理,增强职能的目标。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应定性为国家事业单位实行企业管理,行政上隶属乡镇政府领导,业务上接受上级农技推广部门的指导和管理。每个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定编4~6人。在经费管理上实行自收自支,自负盈亏,财政扶持,促进发展。鼓励它们走自我发展、自我积累的路子,积极探索和建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运行的新机制,努力把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成为一般性技术推广与生产经营相结合的农业经济实体。主要职责:对本乡镇范围内实施的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开展配套服务,参与新技术、新品种的试验示范工作。对于政府和上级农技推广部门安排的试验项目,实行市场竟争机制,开展有偿服务。在开展经营服务过程中,可建立农技信息(咨询)服务公司、生产资料(种子、化肥、农药)经营门市部、创办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组建农技股份公司、农产品购销服务公司,兴建农产品加工厂、贮藏保鲜库等,形成多功能有活力的农技经营服务新机制。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建立产前、产中、产后全程综合服务体系。

3、创新农技推广体制,建立多元化经营服务实体

要在健全与巩固国家农业推广体系的基础上,积极培育和扶持各类民办科技服务组织。要允许和鼓励先进农民、种养大户、购销大户、龙头企业、涉农单位及广大科技人员等领办创办,建立在农户基础上的、吸收众多农户参加的各种专业协会、研究会、联合社及合作社,产业服务中心等民办科技型服务组织,为会员及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让科技与生产结成利益共同体。这些服务组织与国家推广体系建立有机联系与合作,成为国家推广服务体系的重点补充及依靠力量。

4、创新农技推广方法,建立相配套的农技推广保障措施

首先,要按市场需求,产业要求,破除就技术抓推广、各自为阵单打一的旧习惯,树立为产业发展全面推广与全程服务的新思维,围绕当地的产业创新,搞好相应的科技创新与服务创新。即要围绕产业搞推广,围绕推广搞服务,搞好服务捉推广。在推广方法上,首先要狠抓农业科技培训,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体向农民宣传农业科技知识;通过定点或现场授课向农民讲授农业科技知识;通过农技推广示范园、示范基地或示范点,扶持和培养种植大户和科技示范户,形成一个个真实的科技辐射源,使农民看得到、学得会、用得上,引导农民跟着干、照着做、得实惠,让农民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农业科技知识。其次要搞好信息服务,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进程中,农技推广工作者要为农民解决好两大生产难题:一是提供生产信息——种什么、怎么种;二是提供市场行情——能否卖得出、卖得好。如何沟通信息联系,做好农民的参

谋,是农技推广服务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考核农技推广工作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这就要求农技推广工作者去了解市场,分析市场,利用因特网浏览市场,掌握市场,在做好良种、农药、化肥、栽培、病虫测报及防治等技术咨询服务的同时,参与流通,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的指导,切实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有效服务;再次,要通过农技“110”等多种形式,加强农贸市场管理和监督,切实维护农民销费者利益,严厉打击农贸市场中的不法行为,坚决杜绝假冒伪劣农资产品的流行。

5、切实增加投入,改善农技推广服务部门工作和环境条件

农技推广工作是一项公益性很强的事业性工作,产生的是社会效益。其推广经费来源应坚持政府拨款为主,多元化投资为辅。按照WTO的有关原则,要减少对农业生产流通领域的直接资金投入,增加对农业科研教育、推广等领域的资金投入。那么,如何投资才能有效改善农技推广服务部门工作和环境条件?首先,要保障公益性技术推广职能的各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工资,对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实行全额预算管理。其次,要增加对公益性农技推广项目的资金投入,扩大项目覆盖面,延长项目实施期,以充分发挥技术推广机构的公益性推广应用。再次,要增加农技推广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添置必要的仪器设备,办公设备,使推广手段跟上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时代的步伐,增强服务功能,拓展服务领域,使农技推广提高到现代化水平。

参 考 书 目

一、《榆中县志》,第二编,第一章,第七节。

二、《中国农技推广》杂志,2002年第5期,2003年第1—5期。

三、《甘肃农业》杂志,1995年第8期。

四、《甘肃农业科技》杂志,2002年第9期。

2.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篇二

关键词:绿色农业,理论体系,农业技术,推广

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对于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堪称我国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随着农业环境不断被破坏,可持续农业及绿色农业在我国得到了大力推广与普及,也取得了较好的发展效果。本文介绍了绿色农业及相关农业技术的推广发展,并提出相应的推广策略,以期给相关人士提供参考依据。

1 绿色农业理论简述

绿色农业的概念范围相对较广,其中不仅包括了绿色植物业,还有园艺类农业、菌类农业等,这些农业类型的性质虽然有所差别,但是对于农业经济的作用却有一致性。在绿色农业的应用方面,还包括了无公害性质的绿色农业产品,即绿色食品。

传统性质的农业技术创新工作主要考虑的是如何应用农业技术及如何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等,没有考虑农业生态这一层面。绿色农业理论体系,需要相关部门对农业技术进行绿色创新,使我国传统农业向绿色农业方向转变,合理应用绿色技术。目前,绿色农业在我国得到了大范围推广,不仅使农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还能合理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提高农作物种植者的经济收入,进而实现我国农业经济的全面发展。

2 绿色农业理论体系下农业技术的推广及其推广策略

2.1 主要农业技术的推广

2.1.1 粮油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绿色农业的实施、发展,粮油技术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因此,在绿色农业理论体系下,推广农业技术时应重视优质粮油技术。优质粮油技术的应用、发展需要合适的环境及自然因素等给予支持,如土壤因素、光照时长等。优质粮油技术的推广需要既满足生长环境的具体需要,又保证自身结构的完整性。对于水稻品种来说,要注重其外观及营养成分,保证水稻的品质较高;对于玉米品种,应选择蛋白质含量较高、油质丰富的品种;对于小麦品种,应保证其内部面筋的具体含量及蛋白质成分等。

2.1.2 无公害栽培技术

在绿色农业技术的推广中,无公害栽培技术的推广是核心组成部分,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与实践价值。无公害农产品的产地环境较好,农产品的具体生长过程符合有关标准,毒害物质的残留量在可控范围内,农产品的安全性较高。因此,无公害农产品目前得到了广泛关注,其栽培技术的推广也变得更为重要。

某地在推广农业技术的过程中,着重推广了无公害农产品的栽培技术,其主要内容如下:

首先,在选择无公害农产品的栽种地时,推广人员主要选择了土壤肥沃且透气性好、水源充足、空气环境较好、交通便利的区域。在确定好栽种区域后,推广人员还采取了“连片种植”的栽种形式,保证无公害农产品的栽种面积在66hm2以上,便于统一管理。

其次,推广人员还很重视选种工作,主要选择的作物种子都是抗病害能力较强、抗逆性较强、产量较高的品种。在选种后,推广人员还对作物种子进行了高温晾晒,并将其浸泡于药剂水溶液中,以此杀死种子中残留的细菌成分,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无公害农产品受病菌、细菌的侵害。

最后,推广人员还着重对种植工作加以推广、分析。告诉种植户,在种植无公害农产品的过程中,可以实行“水旱轮作”,尽量避免同一种作物的连茬种植。此外,推广人员还表示,种植户可以根据不同作物的自身状况来安排种植时间并选择恰当的种植方式。种植户应当严格控制无公害农产品的种植密度,避免农产品在栽种过程中过于紧密,以此确保无公害农产品得到阳光的充足照射。此外,推广人员还指导种植户培育壮苗,合理进行移栽。若种植户种植的是豆类作物,应在作物展开第一片真叶的时候将植株进行移栽;若种植茄果类作物,可以选择9———11月期间进行作物移栽,这样就可以保证无公害农产品的作物生长情况较好。正是由于该地区的农业部门工作人员做好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才使无公害栽培技术在当地得以大范围应用,推动了绿色农业在当地的合理、有序发展。

2.1.3 农业管理技术

在绿色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中,农业管理技术推广也较为重要。传统模式的农业种植,有时并不关注农业管理技术,造成农作物产量较低,种植户的收益无法得到合理保障。针对绿色农业,其农业管理技术主要可包括灌溉与施肥两个主要方面。在农作物灌溉方面,沙质土壤一般可以进行常量灌溉,黏质土壤应采用深沟排灌形式,地势较为低洼的土壤环境可以选择小水频灌形式。夏季时可以每日进行多次灌溉,但是要控制好灌溉量,且不可在中午时分进行灌溉。在施肥方面,应尽量选择生物肥料,也可选择复合肥及有机肥,根据不同作物的需求控制相应的施肥量即可。

2.1.4 病害防治技术

推广人员可以利用农业措施加强病害防治效果,如在农作物生长环境中进行灭蛹,以此杀死虫卵,避免农作物遭到害虫侵袭。推广人员应当指导种植户对农作物的病害枝条、腐烂枝叶等进行及时的剪除、杀虫及清理。推广人员还可以指导种植户利用物理措施与生物措施。若采用物理措施,需要种植户使用杀虫灯、诱杀剂、诱杀板等捕杀害虫;若采用生物措施,种植户可以选用合适的生物药剂、或在种植环境中放养鸡鸭、害虫天敌等,以此达到病害防治目标。

2.2 具体推广策略

2.2.1 加强宣传

若想采取相应的策略,以此保证绿色农业技术的推广效果,首先就需要农业部门加强宣传。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种植户长时间采用传统的农业技术进行种植,对于绿色农业技术既不了解,也没有兴趣去学习如何应用。因此,农业部门应积极宣传绿色农业技术,让种植户认识到绿色农业技术的重要意义,明确知道绿色农业技术不仅可以提高其个人收益,也能实现农作物的高产、丰产。农业部门可定期指派推广人员深入基层,到各个乡、镇、村开展宣传,还可以与当地的媒体等展开合作,加大宣传力度。

2.2.2 结合实际

一些地区虽然积极推广了绿色农业技术,但是却没有收到预想的效果,绿色农业技术也没有得到合理的应用。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在推广绿色农业技术的过程中没有将其与当地的农作物种植环境相结合。因此,农业部门在推广绿色农业技术时,应先对当地绿色农业的开展情况、发展趋势、作物生长情况、作物分布情况等加以分析,还要将当地农业生产的自然环境纳入考量范围。在此基础上,农业部门才能选择相应的绿色农业技术加以推广,确保所选择的农业技术与当地的农业生产相匹配,避免两者存在严重脱节。

3 结语

在绿色农业的相关理论体系背景下,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关部门应当大范围、高效率地推广包括粮油技术、农业管理技术、病害防治技术、无公害栽培技术在内的农业技术。与此同时,农业部门还要采取相应的推广策略,保证农业技术的推广效果。

参考文献

[1]何胜娟.绿色农业理论体系下的农业技术推广略论[J].南方农业,2014,4(21):90-91.

[2]王晓光,李春华,曹凤军.在绿色农业理论体系下推广农业技术分析[J].中国农业信息,2013,22(17):181.

[3]孙辉.绿色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

3.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篇三

关键词 绿色农业;农业技术;推广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21-00-02

1 绿色农业理论体系相关概述

传统的农业技术创新只是单单从工程技术层面或经济效益角度出发,并没有考虑到以自然环境为主的生态经济层面。所以,应大力提倡绿色技术创新,使常规农业逐渐转向绿色农业,让绿色技术成为发展绿色农业的保证。从近年来绿色食品发展的势头分析,人们越来越重视绿色农业,构建绿色农业体系可以拓宽农村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还能有效改善生态环境,获得潜在的经济效益,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2 基于绿色农业理论体系下的农业技术推广

2.1 农作物无公害栽培技术推广途径

无公害农产品是指产地环境符合无公害农产品的生态环境质量,生产过程必须符合规定的农产品质量标准和规范,有毒有害物质残留量控制在安全质量允许范围内,安全质量指标符合《无公害农产品(食品)标准》的农、牧、渔产品(食用类,不包括深加工的食品)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识的产品。广义的无公害农产品包括有机农产品、自然食品、生态食品、绿色食品及无污染食品等。

首先,无公害蔬菜基地选择在水源灌排方便,土层深厚,土壤肥沃,空气无污染,交通条件好,远离城区的农业生产区域,面积在66.6 hm2以上,连片种植,实施统一管理。其次,科学选择种子,一般选取抗病虫强和抗逆性较强的优质高产品种。在播种前,需晾晒蔬菜种子,并采用药剂混合温水消毒处理种子中的病菌,将土壤中的病原菌,杂草,虫卵等使用土壤杀菌药物消灭干净。同一类蔬菜种植方可以水、旱轮作为主,避免连茬种植。一般根据蔬菜的品质特性、气候特征及栽培方式等合理选择蔬菜种植时间,避免田间积水而影响菜苗生长可采取小高墒栽培方式,播种时合理控制种植密度的话可保证菜苗间能保持一定的光照,菜苗株间的湿度可得以降低,在菜苗种植过程中对病株或病虫株进行清除可有效预防或降低病虫害的发生几率。再次,培育壮苗:茄果类适合9月下旬至11月上旬进行育苗移栽,次年2月大苗移栽,豆类早春栽培应育苗,在第一片真叶展开时移栽,对极易感病的冬瓜、西瓜、西红柿等可采用嫁接育苗。加强育苗期温度管理,合理调节苗床温度,培育壮苗,预防苗期病虫害。最后,栽培管理:无公害蔬菜种植灌溉技术原则为沙土壤以常灌为主,粘土壤以是深沟排水为主,低洼地以小水勤灌为主。在夏季种植时需多灌,但要合理控制灌水量,轻度萎蔫少灌,严重萎蔫多灌,一般9∶00及18∶00为最佳浇灌时间段。施肥方面以有机肥为主,可根据蔬菜生长需要适当选取其他肥料,保持生长土壤具有充足的肥力。如果蔬菜在生长过程中有特殊的养分需求,可在实践论证后选用适量的复合肥或有机专用肥。

2.2 无公害蔬菜病虫害防治技术推广

无公害蔬菜指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型蔬菜,能充分发挥蔬菜的营养保健功能,在目前绿色农业的影响下,更应积极推广无公害蔬菜病虫防治技术,尽可能控制病虫害的发生,提高经济、社会及环境三大效益。

3 农业技术利用途径建议

3.1 加强宣传推广力度,深化绿色农作物是宝贵资源的认识

近年来,绿色食品逐渐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为“绿色农业”发展铺垫了一个良好的契机。然而就目前绿色农业实际发展状况分析,在理论体系方面缺乏系统性。

3.2 提高农作物品质,科学调整绿色农业结构

绿色农业应围绕高效农业技术、农蔬产品安全质量及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的,制定与绿色农业发展所需的技术标准,不断扩大生产覆盖率。

3.3 结合实际加强农业技术推广

首先,加强农产品生态化发展,成立农产品监督管理机构,加强农产品“三品一标”的认证和管理。其次,完善农产品科技化的推广,开展科技入户下乡活动和农技推广服务,完成科技支农对口帮扶示范户,开展农业实用技能宣传培训,发放各类技术宣传手册,为农民开展免费技术培训加强示范带动作用的良好发挥,通过一系列的技术推广才能扩大农产品的规模化发展。

4 结语

总之,绿色农业是一种农业发展上的新型模式,与其他农业生产技术相比,绿色农业理论下的农业技术最大的优势就是突出综合效益和远期效益,相关部门应加大绿色农业体系下的农业技术的推广力度,政府应给予强有利的财政支持,要明白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财政资金的投入是保证新技术的开发研究,也是鼓励农民生产信心的途径,从而实现农户经济效益和政府社会效益双丰收。

4.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篇四

介绍了精确农业技术体系的基本内容,论述了我国作为农业大国研究和发展精确农业高新技术的必要性;讨论了我国发展精确农业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及开发推广精确农业技术的对策.

作 者:刘军 霍利民 任振辉 杜占芬 作者单位:刘军,霍利民,任振辉(河北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河北,保定,071001)

杜占芬(安国市农业局,河北,安国,071200)

5.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篇五

XX县地处渭北旱塬西端,全县辖10镇5乡,240个行政村,人口25万,土地总面积228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0.87万亩,人口密度103.7人/平方公里,地广人稀,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山区农业县。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之后,面对千家万户的生产指导工作,我县针对乡镇农技站力量薄弱的实际,在加强县级农技中心建设的基础上,尝试区域站的基层农技机构设置模式,先后创建区域性农技站7个,以此来强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健全基层服务网络,使全县农技推广事业健康发展,为全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建立区域农技站,探索农技推广服务新路

80年代以来,为了加强农技体系建设,我县按照“县建中心乡建站”的基层农技服务体系建设要求,在健全完善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基础上,建立了19个乡镇农技站,但因受地方财力的制约,当时成立的乡镇农技站基本上是一人一站,人、财、物三权归乡镇政府,农技人员常被当地政府派搞其他工作,难以顾暇农技推广事业,工作不独立,技术服务乏力。针对此种情况,1988年以来,在县农业局的大力支持和领导下,我们充分利用渭北旱塬综合开发建设、粮食自给项目、商品粮基地项目、旱作农业项目以及基层农技体系建设等项目配套资金,按照集中财力,高起点、高标准建站原则,依据我县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和特色农业区域分布特点,经过统一规划,统一征地,在我县西部深山区、南北部浅山区、千河沿线川塬区等不同自然区域,相继建立7个跨行政区域的县级以下区域性农技站,每站占地面积2-3亩。区域农技站建设总投资78万元,建有办公楼、营业房、仓库及其他附属建筑,建筑面积1130平方米,并配有恒温箱、天平、土壤水分速测仪等简易检测仪器设备57台套,价值16万元。每站配备工作人员3-4名,区域性农技站人、财、物“三权”由县农技中心直接管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四有”基层农技站,已成为我县农技推广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人员配置上,按照区域农业经济特点,从县农技中心在岗人员中抽调相应专业的工作人员22人,配备区域农技站。22人中,农艺师2人,助理农艺师7人,技术员5人,技术工人8名。区域农技站自建立以来,坚持以“三农”服务为宗旨,以技物配套服务为手段,以科技示范基地为阵地,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积极参与实施重大技术的引进推广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区域农技站由于“三权”归县农技中心,保证了基层农技站国有资产不流失,管理不脱节,业务工作能正常顺利开展,充分弥补了因乡镇农技站管理体制不顺而造成的种种弊端。多年的实践证明,区域农技站在新技术引进及产前、前中、产后服务中起到了中坚作用,农情监测、新技术示范、农民培训、田间指导等主要公益性农技推广工作大都由区域站完成,是符合我县实际的一种新的农技服务模式。

二、加强管理,充分发挥区域农技站的基层网络优势

区域性农技站是县农技中心下设的基层派出机构,也是农技推广工作的前沿阵地。为了充分发挥区域站的重要作用,增强农技推广活力,我们从加强管理入手,着重抓了以下几点:一是实行公益性技术推广与经营性技物配套服务相结合的“一站两制”。二是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业务工作按照县农技中心的总体推广计划,将任务分解到各区域农技站,并将示范样板和科技示范园建设作为硬性指标任务下达各站,一些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也首先安排在区域站实施。技物配套服务按各区域站实际状况及地域优势,确定合理的经营任务和利润指标,同时将精神文明建设也纳入目标责任制管理。三是严格检查考核。县农技中心对各区域站和工作人员制定了翔实的考评考核办法,依照目标责任书,逐项量化考核打分,并将平时的考评结果作为年终考核的依据。各工作人员的考核结果作为下人事聘用的重要依据。四是实行工作人员聘用制,即由县中心招聘区域农技站负责人,并签订目标责任书,再由区域站负责人招聘各站工作人员。

区域性农技站作为县级技术推广机构与乡镇农技站联系的纽带,在完成县中心下达的各项任务的同时,对辖区乡镇农技站的技术推广工作起着指导作用,组织乡镇农技站,协调与乡镇的关系,并参与实施辖区乡镇重大农业技术推广及科技宣传培训工作。近年来,全县“三田”建设、优质粮油、设施农业、平衡施肥、病虫害测报与防治等主要技术推广工作都以区域站为主导力量组织完成。原创文章,尽在文秘知音网。

区域性农技站实行“一站两制”的运行机制,在目前财政困难,推广经费不能保证的情况下,通过技物配套服务,来弥补经费不足,促进了公益性技术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如我县温水区域农技站在黄姜引进示范推广中,所需的技术培训、资料发放、示范推广等经费都来自经营服务创收,使黄姜生产成为温水地区的一大支柱产业,种植面积达到1万多亩,被誉为XX县黄姜生产第一镇,有过辉煌的一页。

三、区域性农技站运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由于实行“一站两制”,公益性技术推广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使得各站注重追求经营利益最大化,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公益性技术推广的工作力度。二是人员结构不尽合理,技术力量薄弱。7个区域农技站共有农技人员22人,其中非专业技术人员8人,占总人数的36.4%。三是推广经费严重不足,农技人员知识更新,新技术成果引进、试验、示范难以深入开展。县财政只保人头工资,各区域站的水电费、办公费等正常开支费用通过技物配套服务只能勉强维持,工作人员的下乡补助、各种津贴等福利待遇更无从谈起。四是服务手段落后,缺乏必要的测试仪器、交通工具及通信设施。五是技物配套服务上缺乏一定的资金投入,效益比较差。

四、区域农技站今后的工作思路及对策

6.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篇六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力度,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机制,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产品有效供给。我国农业推广体系主要包括从国家到乡镇的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县乡两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是推广体系的主体,属于事业单位,按专业领域分为种植业、畜牧兽医、水产、农业机械、经营管理5大系统。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提出明确的思路和目标,就是要构建“多元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培育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主体”。

一.我国目前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有如下特点

1.推广主体多元化

我国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两个《意见》,重新整合现阶段的农业技术推广资源,在加强现有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建设的基础上,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同时明确为农业技术推广主体;目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主体主要包括政府专门推广机构、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农民组织和社会化专业服务机构四个大的类别。

a.政府农技推广机构一般是根据当地政府的工作重点,选择对国计民生有重大影响的技术,选择上追求先进、实用,不管技术出处。农业科研教育单位一般是以自主研发选定、推广范围的界定,主要体现政府行为。

b.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其拥有庞大的科技创新队伍和大量的在校本科生、研究生,通过多种形式组织这支队伍深入农村参加农业技术推广活动,对当地的农业发展必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进行农业技术推广有充分的条件、充足的能力和巨大的潜力。一是所推广的成果、技术一般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在现行科技管理体制下易于立项而获得资金支持;二是科研设备先进,便于在推广过程中获得相关技术数据.增强说服力。农业科研、教育单位是农业科技的主要创新源头,教育单位较基层农技推广工作者对农民和其他应用者具有较高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易于在推广过程中产生较强的“专家效应”。

c.农民组织,农民自发组织的协会,其最大优势是与农民、生产、市场连接密切,引进的推广技术针对性强,对接错位的几率低。

d.社会化专业服务机构,优势一是技术提供者与应用者直接对接,推广效率较高:二是企业的产品需求与农民的技术需要有直接的经济利益关系,推广者与应用者都有积极性;三是推广资金有保证。

2.推广形式多样化

①推广员主导式。即推广体系实行垂直管理,推广的主角是推广员。农户可以通过电话、信 函等方式直接向推广机构的领导。②农民参与式。其核心是转变农民在推广工作中的定位,推广过程是组织农民参与的过程。参与式模式之所以广为采纳,就在于它充分体现了推广工作的宗旨——引导农民共同解决问题,从而保证了推广工作的效果。③培训与访问结合式。其核心是专家培训推广员,推广员向农民推广技术。④项目带动式。一般指在国际援助等重大项目和国内重大项目的支持下,在特定项目区实行特殊的推广机制。多年来国际农业发展基金(IFAO)在中国贫困地区实施的小额信贷扶贫项目就实行这种模式。国家和地方政府立足国际和国内农业发展趋势,瞄准现代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选定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推广项目,设立专项资金,加大投入,支持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开展推广工作,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产学研相结合。

3.我国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以政府为主导

我国政府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工作非常重视。国务院于2006年8月下发了《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发[2006]30号),农业部于2006年11月下发了《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的意见》

(农经发[2006]29号),相继提出了逐步构建“多元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培育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主体”的要求。

4.推广组织呈现多元化

推广组织与推广主体相对应,经过30年的改革与探索,我国农业推广组织现已形成多元化的雏形。目前影响最大的农业推广组织主要有5种类型,即行政型农业推广组织、教育型农业推广组织、科研型农业推广组织、企业型农业推广组织和自助型农业推广组织,行政型农业推广组织改革和完善基层农业推广组织体系,加强体系内的分工与协作,通过制度创新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教育型农业推广组织深化高校科技管理制度改革,创新推广运行机制与实施方式;科研型农业推广组织转变科研导向,优化部门与单位设置,创新管理体制和规章制度;企业型农业推广组注重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并进,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强化农业企业发展的社会责任;自助型农业推广组织加强组织管理,完善组织制度,改进推广服务方式与手段。

5.农业技术推广的片面性

我国现行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按照计划经济体制要求建立起来的,其机构设置、人员配备、推广方式等均与当时的经济体制相适应。表现为推广主体单

一、机制不灵活、经费保障不足、推广与科研教育衔接不紧密等。令人焦虑的是,目前在全国很多地方,农技推广体系已名存实亡,甚至销声匿迹。

二.构建多元参与的推广体系

构建多元参与的推广体系主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2.1确立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在农技推广体系中的主体地位

建设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最重要的是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确立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在农业技7l之推广体系中的主体地位,与现行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一起,形成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三大主体。农业科研、教育单位要在强化其科研自主创新和人才培养主要职责的基础上,在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2.1.1 以体制创新为突破口,充分发挥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在农技推广体系中的作用。在深化农业科研、教育机构改革的过程中,建议政府在省级以上农业科研、教育单位设立专门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赋予其一定的推广职能,并拨付相应的农业技术推广经费。对地市一级,建议探索一种新的体制,使农业科研、教育单位与推广机构协同联动,真正实现三大农业技术推广主体有效融合。

2.1.2.以项目为载体,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创新。国家和地方政府应立足国际和国内农业发展形势,瞄准现代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每年选定一定数目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及农业技术推广项目。鼓励和支持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发挥自身优势,参与竞争;明确规定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申请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必须有农业科研、教育单位作为人才和技术支撑;以项目为载体实现农业科研、教育单位与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特别是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有效对接,以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

2.1.3.选派科技特派员,参与、引导、辐射带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不断深入。科技特派员制度1999年首创于福建南平,2002年5月科技部和人事部联合启动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的试点工作。截至2005年底,全国已有24个省593个县开展试点,共选派科技特派员23 115人,成为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成功实践,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已经对推广该制度立项助。要加大力度,进一步鼓励、支持农业科研、教育单位选派科技特派员深入农村基层。要营造稳定的政策环境,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为科技特派员制度的推行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措施和良好的环境条件。

2.2.4.实施多层次技术培训,为地方农业生产培养技术骨干。要支持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利用自身的专家优势,通过多种渠道,健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实施“绿色证书”、“跨世

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新型农民创业培植”等培训工程,有计划、大规模、多层次地开展农民培训,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农业教育和科研单位也可以通过开设农业技术推广专业或成立农业技术推广学院,招收农业技术推广专业学士、硕士和博士,为农业科技推广培养大批高层次人才。

2.1.5.鼓励科研人员深入推广第一线,直接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要支持农业科研、教育单位有计划、按比例地组织科研人员和教学人员深入基层农村,开展公益性农业技术咨询、推广、服务工作。与之配套,建议在农业科研、教育单位设立一定比例的农业技术推广岗位,在科教人员工作量中规定10%一30%用于基层推广服务(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自2005年起规定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占中层班子任期目标考核的10%)。要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支持农业科研、教育单位的科技人员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到农村基层和农业龙头企业兼职。对科教人员兼职的合法收入应予保护。

2.1.6.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基地),辐射带动科技成果转化。鼓励支持农业科研、教育单位结合自身的技术和人才优势,与地方政府、涉农企业等联合建立农业N-技示范园(基地)。通过有效运作旨在达到以下目标:一是使农业科研、教育单位的科研成果进一步熟化、完善;二是有利于新技术、新成果的组装配套,集成创新;三是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农民积极采用新品种、新技术。

2.17.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实现农技推广手段创新。随着农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农业信息技术研究成果在提升传统农业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与推广工作,鼓励支持农业科研、教育单位以提高农业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完善信息技术重点学科为总抓手,实现农业技术推广手段的创新。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突破:一是利用人工智能与自动控制技术进行农业生产环境数字化实时监控方面的技术集成与推广应用;二是研制和开发主要农作物生长发育数学模型,并结合3S技术开展农业空间信息与决策的研究;三是构建地方农业信息共享平台,并与国家农业数据共享平台实现对接,利用电话语音技术和媒体融合技术等,为农业信息服务终端提供多渠道的实时信息服务;四是对农产品生产进行全程的数字化管理,建立农产品追溯体系,通过信息技术确保农产品的安全和优质,进一步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4.实施多层次技术培训,为地方农业生产培养 技术骨干。要支持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利用自身的2.2充分发挥涉农组织在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中的作用

在构建以现行农业技术推广结构、农业科研、教育单位为主体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过程中,要积极支持涉农企业、农业产业化组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中介组织等广泛参与,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三元主体,多方参与”的农业技术推广新模式。

2.2.1涉农组织在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涉农企业、农业产业化组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中介组织等涉农组织是最贴近农业生产、最贴近农户的农业技术推广载体,在农业技术推广活动中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在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的基础上,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农产品流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个重要载体,也是我国现阶段农村改革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啪这种组织形式的出现,在农户与市场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已经成为我国现阶段农村市场经济中最具活力的一种组织形式。由于其不断引进、开发新技术和快速而有效扩散技术的运行机制,适应众多农户的要求,加快了利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步伐。从事农产品加工或生产经营农用生产资料的涉农企业,处于自身经济效益的考虑,积极参与了农业技术推广活动。只要通过一定的机制构建好涉农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分配关系,使两者成为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即可实现企业与农民经济利益“双赢”。

2.2.2积极引导和扶持涉农组织的健康发展涉农企业、农业产业化组织、农村合作经济组 织、中介组织等涉农组织是新型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重要补充,也是最接近农民的基

层推广单元。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统筹协调机制,当前这些组织的推广活动带有一定的随意性、片面性和功利性,其应有的作用未得到有效发挥。国家应给与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和扶持其壮大发展,鼓励其与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农技推广机构之间加强联合。作为三大推广主体的有效补充,其推广工作要纳入政府统一指导管理。首先,努力形成全方位支持涉农组织发展的良好氛围。要注意发挥涉农组织在新品种引进、新技术应用、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的载体和示范作用,形成全方位支持涉农组织发展的良好氛围。积极鼓励和支持各类涉农组织参与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产业化、农产品优势产业带建设和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等农业财政扶持项目建设,符合条件的涉农组织可以按规定的程序申报立项。其次,为涉农组织的健康发展提供法律保护。应加快涉农组织的立法步伐,尽快制订出比较完善的有关条例和示范章程,明确涉农组织的法律地位,为涉农组织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法规保障。再次,做好统筹协调、组织协作工作。必须尽快建立起一个高层次的宏观管理机构或建立一种新型的宏观调控机制,强化对涉农组织的支持服务和协调管理,做到“放而不乱,管而不死”。在充分发挥现行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业科研、教育单位三大主体优势作用的同时,积极支持涉农企业、农业产业化组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中介组织等广泛参与农业技术推广活动。构建新型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多个领域的机构改革和体制创新。如何处理好现行农技推广机构、农业科研、教育单位三者之间的关系,真正实现政府统筹、多方协作、优势互补、平等竞争,还需要做大量的调查研究和政策完善工作。但我们相信,只要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和两个《意见》,深入探索,勇于实践,构建新型多元化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7.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对策 篇七

1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社会的重要经济支柱,因此,只有建立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才能持续提高我国农业的生产水平,满足我国经济发展新需要。农业科技创新是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的原动力,只有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才能将先进的农业技术应用到实际生产中,使其发挥自身优势,为农民带来利益创新,推动我国农业向标准化以及科学化方向发展。

2 当前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管理体制不健全

当前农业技术推广形式主要是从中央到地方,但是在进行农技推广的过程中,很多部门都有管理的职能,人事分离的现象十分严重,各个部门之间容易出现互相推脱的情况,缺乏相互协作,这给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带来很大困难,阻碍了推广工作的进度,不利于农业建设。

2.2 职能错位、思想观念落后

当前,在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很多工作人员不能认清农业推广体系的相关职能,很多先进的农业技术没有在农业生产中得到有效应用,这样不仅浪费了农业技术,同时也浪费了农业资源,农业产业在很多地方也没有得到相关的提高和完善。

我国受到传统农业思想的影响,导致一些农业技术推广只能停留在理论阶段,落实到实际的时候就会出现很多问题,机制不够灵活就是其中最大的问题,机制的死板导致在落实推广工作的时候很难对号入座,新机制的应用需要很多时间。

2.3 缺乏推广经费

在实际推广工作中,装备完善、技术研发以及人才培养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做保障,很容易出现推广经费不足的情况,阻碍了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实施。

3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相关对策

3.1 完善基层推广机构

基层推广机构是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重要保障,要不断完善基层推广机构,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正确引导、科学处理,将先进的管理知识运用到基层推广机构中,提高机构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3.2 强化基层推广机构的管理

建立和完善可以在实际生产中应用的制度和体系,在管理方面,要积极学习先进企业和先进地区的管理模式,不断开拓创新,纠正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制定详尽科学的管理制度。同时,还要把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应用到推广工作中,使推广机构的管理体系向标准化和系统化方面发展。同时,还要运用网络技术,建立专门的推广网站,拓宽推广渠道。

3.3 更新推广方式

根据我国的相关规定,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和建设工作重点,要逐步放在创新体制结构、创新农业生产、对农业科技推广体制进行完善,对农业局的管理和指导方面上,要更新推广方式,强化考评考核和绩效管理,对农民、乡镇政府以及农业局3方实行科学的考核制度,建立责任制度、实行岗位管理,规范推广体系,确保有效的履行职能,保证新型推广方式顺利进行。

3.4 加强推广队伍建设

强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推广团队做基础,因此要做好人员招聘工作,积极吸纳高素质的推广人员,聘请资深的农业专家对推广人员定期进行农业知识和推广技能的培训,组织推广人员到先进地区进行学习,完善和丰富他们的推广技术。比如山东省,为了强化农业技术人员的推广能力,建立了网络信息平台,组织员工进行网络学习和交流,大大丰富了推广人员的工作经验和农业知识。

3.5 加大资金投入

为了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政府要持续加大投资力度,支持人才培养计划,并不断吸纳优秀的人才加入到推广体系中。同时,政府还要加大资金引进国外先进的农业技术,并且针对地区的实际情况,对技术进行改良,使其更适应本地区的农业实际水平。

4 结语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持,在农业发展中,农业技术也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我国要加大对农业科技的重视,为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业科技建设,推广农业技术势在必行,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前提和保证。

摘要:为了推进新农村建设以及推动农村经济的更好发展,推广农业技术成为当前的重要事项。本文主要针对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为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相关对策

参考文献

8.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篇八

关键词 有机农业;种植;技术体系;农业生产;技术要求

中图分类号:F313.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15-0-02

现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着2个重要的问题,一个就是巨大的人口数量要求农业的单位面积粮食产量增加;另外一个就是农业生产中造成的对能源的浪费和对环境的污染。通过实践证明,对于农药的使用造成的污染问题,可以通过种植有机农作物进行避免。通过种植有机作物,不仅能够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而且,有机农业的产量基本和传统种植方式相当。什么是“有机农业”,相关学者专家认为:无论是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方式还是通过各种现代技术,如通过添加农药化肥所进行的现代农业生产,都被视作为传统农业。

1 特点分析

众所周知,对于有机农业来说,需要投入比较多的人力成本,而输入成本就相对比较少,但是,如果要对有机农业进行比较全面的管理,还需要投入一些额外的成本。由此,将重点介绍有机农业种植技术体系的几个方面。

1.1 提高作物系统的自我调控和作物保护能力

通过对不同农作物的混合种植方式可以有效的控制虫害,并且还能够有效的控制杂草。同时,还需要进行一些合理的栽培技术,如对播种的时间进行一些调整,增加作物的种植覆盖率,采用比较先进的植物杀虫剂等,从而尽量地减少虫害的威胁。

1.2 保持时空的多样性和连续性

为了防止水土流失,保证稳定的农业经济增长和长期的植被覆盖,通过研究表明,可以在同一个区域内种植多样化的植物,并且需要保存好非生产作物的生长区域。这样不仅能够让有利于提高食物的多样性发展,同时,种植多样性的作物能够有利于田间益虫的生长,减少了田间害虫的生长率,这样有利于整个农业生产的稳定性。

1.3 保证养分的封闭性循环

有机农作物通过保持土壤的养分、水分、能量以及废物在系统内部的闭合循环来维持土壤肥力。可以从生态农业的畜牧养殖中获取有机肥料来对土壤的肥力进行补充,也可以对土壤进行一系列地耕作活动,来使得土壤的肥力得到保证,这样就能够很好地减少对环境的服从。

2 存在问题

存在问题主要有2个方面:一方面,有机农作物需要更加科学的管理办法,这样就增加了投入的成本。比较成本的工作相对复杂。有机农业需要大量的人力成本。要想对有机农田使用最优管理实践时,还需要额外的成本。另外一方面,有机农业有时候需要利用一些比较高科技的生物技术,例如转基因技术。要让粮食变得更高产,更环保,更便宜,这样的代价也蛮高的。

3 对农业生产技术的要求

近年来,有机农业生产方式在100多个国家得到了推广,有机农业的面积和种植者数目逐年增加。全世界进行有机农业管理的土地面积已超过2 200万 hm2。此外,被各种认证机构认证为“野生收获植物”的面积有1 070万hm2。有机产品市场不但在欧洲和北美(全球最大的有机市场)拓展,在其他一些国家包括发展中国家也持续扩大,其中西欧和美国大约1%左右的农民在从事有机农业的生产,在美国,有机农场遍布全国各地。通过以上分析,对我国有机农业模式提出几个方面的建议。

3.1 发展有机种植业要与当地有机畜牧业相互结合

在我国几大产粮区内,可以根据市场对有机粮食的需求和粮食生产企业的发展目标相结合,进行有计划的大规模种植有机作物。并且,在发展有机作物的同时,需要根据当地有机畜牧也进行有效结合,从而,建立一个封闭的养分循环系统,在采用有机农业种植技术进行生产时,可以采用如下几种方式进行操作:第一,实行免耕作的技术,从而能够很好地保证土壤的结构,达到保证不受到水土流失的影响。第二,在进行有机肥料进行生产的时候,一定要采用合格的产品,从而很好地保护土壤中的养分,并且要能够很好地利用阳光、空气、水等自然资源。第三,种植生态农作物,减少虫害和杂草问题。并且需要进行有目的地生产活动,从而维持生存的多样性,使得整个农业体系得到稳定和发展。

3.2 推动高科技现代化有机示范园区建设

在我国,有机农作物都是在一些大中城市的周边发展得比较好一些,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在这些地区,国家颁布了一些相关的政策促进其能够较好的发展,并建立了一些农业示范基地等。通过对有机农作物和有机养殖业以及旅游休闲相结合的方式,建立了一体化的有机农业生产基地,并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这些示范基地中,大部分的种植技术都是利用现代化科技采用温室进行生产,并符合现代有机农业生存的要求,在有机农业的温室生产基地入口将生产操作规范进行公开化,同时,对有机农业的宣传力度进行扩大,从而能够起到很好的示范效果。现代人们都有亲近大自然的欲望,通过生态农业示范基地结合人们的这种亲近自然的愿望,建立一个具有乡土气息的并且可以让其进行参与的农业乡村旅游项目。例如北京蟹岛的熟菜采摘项目,同时,还需要保持农业环境的清洁和资源的循环利用,这样不仅能够减少生活垃圾,还能够提供高质量的有机肥料。

3.3 结合当地资源状况发展现代农业生态体系

在我国,有些地区由于可耕地面积较少,所以,其生态环境保存得比较完善,但是由于未进行开发,所以,这些地区都是相对比较贫困的。这些地区由于没有受到农业生存的污染,使得其能够具有很好的生态优势,而这些地区往往劳动力还相对较多,所以,对于建设有机农业是非常合适的。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利用现代生态农业的技术进行有机林果的生产,有机木材林生产或有机畜牧业生产。同时,还能够带动产品上下游产业的发展,给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效益,从而实现了生态环境的建设。

4 结语

综上所述,有机农业种植技术系统可以保证作物高产和较高的经济效益,而在实际工作中,要结合农业生产区域的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制定整体的生产安排,制定与生产活动相适应的管理体系,确保有机农业体系发挥更大的价值。

上一篇:大溪沟煤矿岗位责任制下一篇:李丽媛学业备考工作总结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