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共10篇)
1.人教版(新)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篇一
5古诗词三首 牧童 【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诗意:
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注释:
弄:逗弄。
蓑衣:棕或草编的外衣,用来遮风挡雨。
舟过安仁 【宋】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稿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诗意:
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篱,停下了船桨。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注释:
安仁:县名。在湖东南部,宋时设县。
篙:撑船用的竹竿或木杆。
棹:船桨
怪生:怪不得。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诗意: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一座小茅草屋,茅草屋就在长满青草的溪边。听见茅草屋有人操着柔媚的南方口音带着醉意在互相说话取笑,是谁呢?原来是一对白发夫妻;再看看茅草屋外,老夫妻的大儿子在小溪的东面锄豆田里的杂草,二儿子正在编鸡笼子,调皮可爱的小儿子,趴在溪边剥着莲蓬,那憨稚之态格外让人喜欢。注释:
清平乐:词牌名,“乐”读yuè。茅檐:茅屋的屋檐。吴音:吴地的言。
相媚好:这里指互相逗趣、取乐。翁媪:老翁、老妇。亡赖:同“无赖”,“亡”读wú,这里指顽皮、淘气。
2.人教版(新)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篇二
关键词:三生,三生课堂,英语教学
明德中学 “三生”理念 ( 生命教育、生活教育和生态教育) 是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引进的。其主旨是减负增效, 打造高效课堂。“中小学生命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首席专家肖川教授认为:“生命教育”作为教育的价值追求, 作为真正人道的教育, 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生命的意义, 确立生命尊严的意识, 高扬生命的价值, 使他们能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1生活教育即从生活中学习, 教育在生活中进行。生态教育是指教育中的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资源等各因素应该像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一样, 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最终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所谓英语 “三生课堂”, 是指让英语课堂 “生命化、生活化和生态化”。“三生课堂”要求老师关注学生个体的 “生命、生活、生态”, 创设优质高效课堂。要打造英语 “三生课堂”教师应明确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发展、让教学结果自然生成, 从而提高课堂效率。下面笔者以 《人教版新目标七年级英语下册》为例, 分析如何有效实现英语 “三生课堂”。
1. 让学生自主, 打造生命化课堂
英语 “三生课堂”以学生终身发展、全面发展为本,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幸福奠基。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尊重每一个学生, 把自主性还给学生, 让每一朵花都能绽放。要营造出富有生命力的英语课堂氛围, 教师在设置教学环节时要难度适宜, 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目标才是适合学生的, 否则将大大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让课堂沉闷无聊。以记英语单词为例, 很多学生畏难不愿记单词, 为此笔者将每单元单词按10个一组分配, 每天记10个, 大大降低了难度, 第二天课前笔者将花5分钟时间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口头抽查单词记忆情况。每个学生抽查一个单词, 全对的小组可以加分。因为第一天回家抄写并默写了这10个单词, 第二天他们通常都很有信心来回答单词。学生们总是抢着预约第二天的单词抽查名单。再比如默写单词, 笔者先前一次默写一个单元, 学生得满分者甚少, 后来笔者把一个单元分两次默写, 全对者比先前多了, 学生也更喜欢默单词了。所以教师在设置任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水平, 布置难度适宜的练习, 这样效果或许更好。
2. 教育从生活中来, 到生活中去, 使学习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说, “生活即教育, 在生活里找教育, 为生活而教育”, 这要求我们备课时不是从教材、教参出发, 而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 课堂以生活为本。在讲授Unit 8 Is there a post office near here时, 笔者就先搜集了部分学生家庭附近的建筑物, 在课堂活动 “ A guessing game”中, 选择一些学生上讲台来, 其他学生猜测 “Is there a/an…near your home?”, 因为这些建筑物来自学生身边, 所以学生们积极性很高, 他们想知道自己同学家附近有些什么建筑物, 而那些上台的学生也很希望与大家分享自己家旁边有何种建筑物。再比如在讲授Unit 9 What does he look like? 时, 笔者预先搜集了学生家长的一些照片并设置了一个孩子用英语描述自己父母的长相的环节, 再出其不意地放出孩子们父母的照片, 家长的参与让孩子对本堂课印象十分深刻。当笔者问孩子们: “Do you love your mother / father?” 和 “I think your mother is the most beautiful woman /your father is the most handsome man” 时, 孩子们都给予了肯定回答。这样的环节取材于孩子们的生活, 同时还渗透着浓浓的亲情教育。
3. 小组合作, 人人参与, 教师巧设问题, 打造生态化的课堂
英语 “三生课堂”强调小组合作, 共同参与。生态化英语课堂强调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教学的生态系统, 以实现教师和学生共同和谐发展。教师着眼于学生整体, 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自然生成。以Unit 4 Don’t eat in class为例, 这个单元重点是谈论规则, 笔者设置了一个环节, 小组合作为本班制定班规, 同时选出最酷班规。孩子们分组合作, 讨论热烈。最后纷纷要求展示自己小组制定的班规。再比如英语写作, 传统写作模式中老师把题目给定, 对题目做点简单分析, 让学生独立完成, 结果是一些学生总觉得无话可写。笔者的做法是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作文, 采取合作学习模式, 大家集思广益, 共同探讨完成作文。在这种模式下, 平时不爱写作文的学生在其他同学的带领下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或看法, 每个小组成员都会或多或少地贡献自己的力量。以小组合作形式写出文章, 再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互相批改作文, 最后老师总结。随着合作机会的增多, 学生们的互帮互助意识增强了, 团队感也增强了。写作变得有趣味性了。要打造生态化课堂, 作为课堂组织者, 引领者的老师也要善于设置问题。
“三生”英语课堂要求老师以培养学生将来的生存能力为目标更加用心地去备课, 让自己的课堂符合基本的认知规律和教学规律, 不能破坏学生自然的生长过程, 让每一朵花都自然地开放。
参考文献
[1]汤罗英.明德三生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4.5
[2]许韶歆.创建三生课堂提高教学效益[J]基础教育参考2012.08
[3]汪小红, 刘忠政.论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生态化[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 (11)
3.人教版(新)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教学难点
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课前准备
1.了解诗人的生平。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童年,是纯真、难忘的岁月。身处童年,我们每天都在编织着美丽的故事。这些故事饱含着我们的快乐、梦想和追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词三首》也真实地再现了多彩的童年生活。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牧童》和《舟过安仁》。看看这几个孩子的身上是否有你们的影子。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牧童》。要求读正确,读通顺。2.指名读诗,正字音。尤其注意“铺、蓑”的读音。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通过查字典,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词语的意思,想想这首诗大体写什么。把不理解的地方勾画出来。
4.指名交流,适时点拨。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再读古诗,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可以与人合作。2.汇报: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诗境,悟其感情
1.教师有感情朗读,学生闭目想象。2.学生发言,把所想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4.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诗人吕岩借写牧童悠然自得的生活,抒发了自己淡泊名利,追求自由自在的乡村生活的思想感情。)
5.自由读诗,要求带着和诗人一样的感情朗读。6.练习背诵。
五、总结学法,自读感悟
1.总结学习方法:刚才我们通过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悟其感情的方法学习了《牧童》。请你用这种方法学习《舟过安仁》。
2.自读古诗,了解大意。
(1)自由读诗,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2)指明学生读,正音。(注意读准“篙、棹”)(3)多种形式读诗,要求正确、流利。
(4)自学,看看能否弄清诗的意思,提出不明白的地方。特别提示:看图理解是好方法。
(5)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3.再读感悟,体会诗境。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全班交流,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要求:内容具体,人物形象生动。(3)师生共同评析。4.品评诗句,悟其感情。
诗人通过细心的观察,把两个顽童刻画得栩栩如生。猜猜诗人当时是以一种怎样的心情在观察两个孩童?(喜爱)
5.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六、拓展活动
1.课外读读写儿童的诗。2.推荐背诵杨万里的其它诗。
第二课时
一、乐调情
1.用学生熟悉的曲子唱纳兰性德的《长相思》。2.学生交流有关宋词的知识,教师适时小结。
3.板书题目,读题。(强调“乐”的读法)4.介绍辛弃疾生平。
二、读入情
1.自由读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2.指数名学生读,正音。(读准:醉、相、媚、锄、媪、亡赖、剥)3.采用各种形式读这首诗,要求:正确、流利。
三、品悟情
1.自由读词,理解词语意思,准备质疑。2.全班交流,教师适时引导。
3.同桌合作,结合插图和注释,理解句子意思。4.全班交流,各抒己见。5.教师范读,学生闭目想象画面。
6.请学生自由谈所想象的画面。(特别提示: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呢?)(作者采用白描手法,直接描写三个儿子的行动,刻划他们的形象。小儿剥莲蓬吃的 那种活泼天真的神情状貌,最有趣了!)7.学生自由读,边看图边读边悟情。
三、议深情
1.请学生自由谈所悟到的思想感情。
2.总结: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词也一样。作者用精炼、生动的语句,通过写景与叙事,创造了具有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描绘了一幅宁静、悠闲的乡村生活图。这样的情景作者不但十分的喜欢、而且非常的热爱、向往、羡慕。让我们一起再来背一背这首词吧。
四、布置作业
1.同学们,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古代文化瑰宝,而宋词则是这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婉动听的歌。希望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读读宋词,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4.人教版(新)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篇四
五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人教版
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描述的是纯真、难忘的童年岁月。教材安排了有关童年的古今诗词,也有名人名家对儿时情怀的追忆,讲述的都是亲身所为,亲眼所见,而口语交际和习作的安排都是针对童年话题的说说写写。《古诗词三首》是本组教材的开篇,天真烂漫的童年情怀,容易引起孩子们的共鸣,也特别能激发对童年的向往,用古诗词的语言描述的童年情景,更是活泼跳跃,意境深远。《牧童》、《舟过安仁》两首诗以轻松、诙谐的笔调描绘出悠然自得、无忧无虑的牧童和两个张伞使风的顽皮儿童,凝练的诗句中充满了童真、童趣。《清平乐?村居》以轻快、流畅的语言,徐徐铺开一幅恬淡、惬意的农家生活图,令人深深地沉醉其中。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新字,通过看图比较等方式,记住“篙”、“棹”的音形义。会写7个生字。
2.读准诗词,注意停顿,读出节奏,有感情诵读三首古诗词
3.通过画面想象,图文结合,查看注解、关键词比较等方法,品词潜句,体会牧童的悠闲无虑,使风儿童的顽皮可爱,以及溪畔农家生活的和美、恬淡、惬意。
4.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诗句的意思,并能够将自己喜欢的一首改编成一段话。
教学重点
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加强诵读,从中体悟诗词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抓重点词,感受诗词独特情韵。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预设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牧童》、《舟过安仁》。
一、话题导入:
1. 板书童年。齐读。有人说童年是一首首动听的歌,有人说童年是一幅幅美丽的画,你说童年是什么?七彩斑斓令人难忘的童年,让古今中外所有的人都怀念着,留恋着,让你们这些小小的孩子珍惜着,童年还是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2. 出示两首诗,自读。
二、学习《牧童》
1.只显示一首《牧童》看屏幕自读。
问:会读了吗?这首《牧童》让我想起了清朝诗人袁枚的《所见》,齐背: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读起来多么有声有色,动静相宜啊。
2.我们也把这首诗读活吧,老师建议看着书再读。
问:为什么要看着书读?因为书中有许多辅助的知识。谈一谈。生看书自读,边想象边自读。教师表扬读书姿势,表扬读诗时的神情动作。
3.指读。正音。讨论“铺”与“横”的读音。教师出示字典中的意思,让孩子们选择正确读音。再指读。“蓑”读准平舌音,看图了解,集体书写这个字。
4.诗歌,朗朗上口,古人读文作诗难免摇头晃脑,正是因为古诗具有强烈的节奏感。你能让节奏感强烈点吗?
5.指读,停顿时间的长短由自己决定,看谁读得最象诗。
6.读了很多遍了,你读懂了哪一句?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7.聚焦作者吕岩。吕岩,字洞宾,就是传说中八仙之一,早年中过秀才做过官,晚年隐居山中,人们不知其去向,于是大家都说吕岩得道成仙了。你说,神仙一般的吕洞宾为什么偏偏为牧童赋诗一首?肯定是牧童有哪方面的东西,吸引了他?再读诗歌,说说,让神仙羡煞的究竟是什么?
8.指说。体会情感,随机点拨,比较“六七里”写出了草野的辽阔,“三四声”写出了吹笛的随意,笛声的稀少,但足以表现牧童随意随性的情景,数字前后不得调换。“弄”字感受随意自在。“不脱蓑衣卧月明”由“不脱”体会悠闲自在,无拘无束。读好句子。
9.齐读诗歌。这是一位怎样的牧童?(悠闲自在,无拘无束,无忧无虑„„)带着这样的感情一次次齐读。我们喜欢这样的童年,齐背。
三、学习《舟过安仁》
1.出示诗。读读作者的名字,杨万里。还记得他写的其他古诗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荫。儿童疾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这是杨万里写的《宿新市徐公店》。今天我们来学习他写的另一首描写孩子的诗。
2.这一路,途中一船上的两小儿深深吸引了杨万里。自学古诗,自说意思,思考是什么吸引了诗人。
3.指读一二句。读准“篙”与“棹”,说说图上哪个是篙,哪个是棹,可以用几种方法来判断?做做“收”和“停”的动作。指读。
4.一船两小儿,普通渔民家,一撑篙,一划棹,本来也没有什么令人生疑的地方啊。你倒说说什么地方引起了作者的好奇心?多么奇怪的收篙停棹。
5.河水轻泛波,两岸苇草茂。清风拂面来,小儿童心俏。小伙伴撑着篙,划着棹,撑着撑着,划着划着,你仿佛听到其中一个说?另一个说?
6.为什么这样?读三四句,读懂了吗?说说。
7.怪生的意思?怎么读,最能读出杨万里恍然大悟,被孩子们的天真顽皮逗乐了的样子呢?指读。(老师仿佛看到杨万里,捋着胡子哈哈大笑。老师似乎看到杨万里眯着眼睛,颔首微笑。老师觉得,你也很想成为这样的小孩子„„)
8.你就是杨万里,你坐船过安仁,你看到了一船两小儿,你来读整首诗,你也来读。指读。如果说《宿新市徐公店》中,杨万里抓住疾走追蝶,写出童年的烂漫,那你说,《舟过安仁》抓住了什么情景?(无雨张伞,张伞使风)我说,杨万里,这么爱写儿童的事,肯定是羡慕儿童。你说羡慕的是什么?(天真烂漫,调皮可爱„„)带着这样的感情,一起读。
9.背诵。
四、背诵积累
背给同桌听,背完跟同桌说说你更喜欢成为哪个孩子?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清平乐?村居》,选择喜欢的古诗词写一段话。
一、复习引入,比较诗词 1. 上节课学习了两首古诗,齐背。刚才背诵的两首古诗每一句都是几个字?所以也称七言诗。出示《清平乐?村居》,观察一下,这首跟我们平时看到的古诗有什么不同?
2. 题目有两个,像这样的古诗形式叫“词”,读准“乐”,前者是词牌名,最早的词是用来像歌一样吟唱的,不同的词牌代表不同的乐曲呢,所以念yue,齐读,后者是该词的内容,有的词只有词牌名,没有后面的小题目。因为词的句子长短不一,词又被称为“长短句”。
3. 联系旧知。还记得我们学过的两首词吗?其中一首词牌名就叫《忆江南》或者叫《江南忆》,作者白居易。齐背。另一首是张志和的《渔歌子》,齐背。我们今天的这首词,跟我们学过的这两首还有一个不同之处,观察?(两段。)许多词都像这样分成上下两段,中间空开,上下段分别被称为上阙和下阙。
二、品词体会,感情朗读
1.自读准音,指读上下阙。
2.再自读,汇报读懂了什么,不懂什么?
3.集体交流:翁媪、吴音、亡赖。翁媪,文中指的是一对上了年纪的夫妻,那能不能换成夫妻?亡赖,通假无赖。相媚好,指互相逗趣、取乐。
4.指说末句意思。说说“醉”在这里是什么意思?陶醉?沉醉?酒醉?低矮的茅草房中的这一对翁媪为什么而醉?为谁而醉?(为夫妻情深,相敬如宾,其乐融融而醉)。读好“白发谁家翁媪”中的羡慕之情。
5.还为什么而“醉?(为儿孙满堂,家庭和美)随机教学下阙,扣词“卧剥”,体会小儿的淘气。淘气而让人欢喜。指读。
6.是的,多么令人羡慕的农家生活,作者辛弃疾是宋朝著名的爱国词人,与苏轼被世人和成为“苏辛”,而他的诗以热情洋溢,慷慨悲壮,豪放爱国著称,没想到被这贫寒的农家生活深深打动,豪放热情的诗人辛弃疾也醉了,你说最是打动他的是什么?随机指导提升朗读。齐读。
三、指导释义,仿说句式
1.多幸福的农家生活,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吗?指说词义。教师随机点拨。
2.“大儿锄豆溪东”,这句话写了“谁在,干什么,在哪儿”跟我们平时表达的顺序有所不同,你能这样来说说“中儿”“小儿”和“翁媪”吗?
3.小结:茅舍、小溪、青草,多清新优美的田园美景,翁媪醉酒舍中,大儿锄豆溪东,中儿编笼溪中.小儿剥蓬溪头,寥寥几笔描画一派田园生活景象,给人和平安宁、自然朴素之感,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这正是词人“醉”的原因吧!
4.积累自背,感情齐背本词。
四、想象练笔,拓展延伸
1.童年是牧童无忧的笛声,童年是无雨张伞使风,童年是溪头卧剥莲蓬,让我们再深情读这三首古诗词。
2.你最喜欢哪一首?是的,你最喜欢的哪一首里肯定有什么东西让你很动情,你最喜欢的那一首里或许有你童年的身影,你最喜欢的那一首里肯定有你难忘的场景,拿起笔,把你喜欢的那一首变成一片风景,一件小事,加上你的感想,变成一段小文章吧。
3.交流点评。
5.人教版(新)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篇五
1、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还精通音律,都说他“词中有画,画中有词”,那么,你从他的《渔歌子》里看到了哪些景物呢?
2、不仅仅是景物,还有丰富的色彩,你都看见了哪些颜色呢?
3、都说“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可是,我似乎听见了……也闻见了……?
在引导学生走进张志和的“桃花流水”的,我们得品味诗人的心境了。
1、张志和为什么会在这“斜风细雨不须归”呢?(联系诗人的生活经历来体会。)
2、将张志和哥哥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与张志和的《渔歌子》对比欣赏,强调“狂风浪起且须还”“ 斜风细雨不须归”,进一步感受诗人陶醉于山水的悠闲自在。
3、张志和是“直钩垂钓,不放鱼饵“,你说他钓的是什么呢? 读到这里,我和学生们都早已身临其境了,任清风抚面,任芬芳扑鼻,只仰望白鹭展翅,只俯看桃花带露随流水……哪还怕什么“斜风”,早是水中一尾鳜鱼,张志和也钓起了我们心中的“清新、飘逸、悠闲自在……”
6.人教版(新)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篇六
一、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狂奔、狞笑、拥戴、清瘦、沙哑、放肆、豹子、呻吟、搀扶、祭奠、乱哄哄、势不可挡、跌跌撞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4.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1.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请看老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以前我们学过的有关“桥”的课文,都有哪几篇?简要地说一说这几篇课文分别写的是什么内容。
(3)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又会写些什么内容呢?请同学们大胆地猜测一下。
2.初读课文,验证猜测。
(1)快速读课文,看一看你刚才的想法与作者所写的内容有没有吻合或者相似之处?
(2)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3)我们平时在读文章的时候,要养成一个习惯,看见题目后先想一想这篇文章可能会写些什么,如果让我来写,我会怎样写。如果能够坚持这样做,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会提高得更快。
(4)再次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正确,句子读通顺。遇见不理解的词语可以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式自己解决,也可以向学习伙伴请教。
(5)检查生字认读和课文朗读情况,对存在问题予以指导。
3.细读课文,探究人物。
(1)想一想课文中的老汉是个怎样的人,画出描写老汉的有关语句,在旁边做上批注。
(2)与小组同学进行交流,互相补充完善。
(3)组织全班交流。你认为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请同学们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教师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让学生的思维产生碰撞。
(4)课文在写“木桥轰地一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时,“老汉似乎要喊什么”,想一想:老汉要喊什么呢?
4.布置作业:抄写生字词。
第 二 课 时
1.听写词语。
2.感情读文,升华感受。
(1)课文哪些地方最令你感动?画出有关语句,并在旁边写上你感动的原因。试着把你的感动通过朗读表现出来。(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先说自己在哪些地方深受感动,为什么感动,再来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并说一说自己为什么这样读。组织学生共同评议。
(4)指名有感情朗读全文。
3.研读课文,学习写法。
(1)这篇课文感人至深,震撼人心。除了内容的原因外,还因为作者在表达方法上的独具匠心。请同学们再来认真读读课文,看一看作者在表达上都有哪些特点,比一比谁的发现多。
(2)小组合作探究,比一比哪一小组的发现多。
(3)各小组推荐代表汇报本组“新发现”,教师可以围绕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发现、归纳总结。
探究问题1作者为什么要到结尾才点明“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你认为这样安排结构有什么好处?
探究问题2文中多处描写了大雨和洪水,把这些语句找出来,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探究问题3这篇课文很多句子很有特点,你发现了什么,这样写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
4.交流收获,总结提高。
学习课文之后,你有哪些收获?可以从思想内容上谈,也可以从表达方法上谈。
7.人教版(新)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篇七
古诗词三首独坐敬亭山
教学序号
授课时间
年月日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理解诗中词意,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古诗。
3、在理解感悟诗的过程中,能通过想象和朗读了解诗意。
4、能感悟古诗内容,意境,体会诗人孤独寂寥的情感。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领悟诗意,感悟诗情(难点)
教具准备
板书设计
古诗词三首 独坐敬亭山
乡愁满怀寄情山水孤独寂寥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个性化设计
导入
口述学习目标
三、初读古诗 感悟孤独
五、作业
同学们知道李白吧?李白的诗你能背几首?(图片以及古诗)
1、这幅画面,是正在浅吟低唱《静夜思》的李白,无论古今,不分中外,所有在外的游子都有一种怎样的情怀?——
是啊,这是一个乡愁满怀的李白。(板书:乡愁满怀)
2、《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豪情万丈啊,这又是一个怎样的李白?正是,潇洒的李白,豪放的李白,寄情山水的李白。(板书:寄情山水)有谁知道敬亭山?(图片《敬亭山》)是啊,敬亭山又被称为“江南诗山”。自李白《独坐敬亭山》这首诗篇传颂后,敬亭山声名鹊起。白居易、杜牧、韩愈、刘禹锡、梅尧臣、汤显祖等许多名人慕名登临,吟诗作赋,绘画写记。历代吟颂敬亭山的诗、文、画达千数,敬亭山这座“江南诗山”,也因而饮誉海内外。
2、再读课题:敬亭山前面加了个“独坐”,应该怎样读?你为什么这么读? 开始——
好!谁来试试!
4、同学们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1、李白到底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他写这首诗想告诉我们什么?让我们走进这首诗——(齐读课题)《独坐敬亭山》。“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这首诗里分明写了好几样景物,为何李白要说“独自坐在”敬亭山呢?请在诗中划一划,找一找你所感悟到的词语。好,你找到了什么词语?(“飞尽”是指——)是啊,所有的鸟都飞走了,敬亭山静悄悄了。你呢?(“独去闲”是指——),满山不见一只鸟,不闻一丝鸟鸣;辽阔的上空不见一朵白云„„这是一座怎样的敬亭山?
3、读读这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李白久久地坐着,久久地看着,鸟飞云去之后,静悄悄地只剩下谁了?诗人凝视着秀丽的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在李白的眼里,还有云么?还有鸟么? 这句话是说——
是啊,李白看敬亭山,敬亭山看李白,看来看去,谁也看不够。“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又何足挂齿啊!再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人山脉脉相望,紧紧融合。——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好一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庭山”。李白啊李白,你游历了那么多名山,你曾豪情万丈,你曾广交朋友,为什么此刻这么深情地看着敬庭山呢?(孤独)你从哪里感受到了“孤独”呢?
1、我们一起读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在李白的眼里,那是无情的鸟儿在弃他而去,那是高傲的云在弃他而去。再读: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其实在自然环境中,鸟飞云走,是很自然的。为什么这时候的李白却是那么孤独?你想过么? 谁再来读读前2句。齐读。
2、老师也来试一试。闭上眼睛,想想,那是怎样的一翻情景呢?人看山,山看着人,人陪伴着山,山陪伴着人。配乐,范读。同学们来!(齐读)
3、这哪是人和山。分明是两个李白,分明是两座敬亭山!李白啊李白,你有什么话想对敬亭山说呢?敬亭山啊敬亭山,你有什么话对李白说呢?(2)引读:
啊!鸟儿和云朵也讨厌我,只有你陪伴我在身边。(齐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是啊,只有我们两个人在这里真有点死气沉沉啊。(齐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不用答不用问,一切都在不言中(齐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相看两不厌,只有李— 背诵这首诗。
学生回答
1、齐读课题《独坐敬亭山》。学生回答 找生回答
3、读课文:带着你体会到的情感,按自己的节奏自由读两遍 找生回答 齐读课题 学生回答
3、齐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
再读: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齐读)(1)练笔:
李白神情地看着敬亭山,轻轻地对他说:“„„”
敬亭山深情地看着李白,轻轻地对他说:“„„”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1、古诗三首望洞庭
教学序号
授课时间
年月日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认识“螺”,掌握“庭、镜、磨、螺、潭”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课文。
3、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
4、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的意境。
5、学习通过查阅工具书了解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
6、了解洞庭湖的静美。体会诗人用心感悟自然,用爱抒写自然的情怀。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1、认识“螺”,掌握“庭、镜、磨、螺、潭”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课文。
3、体会诗人用心感悟自然,用爱抒写自然的情怀。
教具准备
1、学生准备:
搜集有关春天的古诗,借助工具书理解古诗。
2、教师准备:
写好古诗的黑板、古诗课件
板书设计
古诗三首望洞庭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学生活动
个性化设计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二、自学古诗,感悟诗情
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师:前三篇文章我们了解了大自然的美丽,今天我们来看看祖国风景名胜的美。谈谈自己到过哪些风景名胜,激发学生对风景名胜的向往。
1、读诗。
2、解诗题:
诗题“望洞庭”“洞庭”指的是洞庭湖。
从一个“望”字你了解到了什么?
3、解诗句:
⑴ 请大家读一读诗句,对哪些字词还不明白。
⑵ 学生质疑:
根据学生发问和回答,课件出示难解字词意思,让学生板书(看注释、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
⑶ 以四人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诗句的意思。
⑷ 你学懂了哪一句,向大家汇报一下:
根据学生发言进行补充纠正(连字词意思、看插图等)。
⑸ 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1、如诗句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如《望洞庭》中“洞庭”“湖光”“秋月”“潭面”“无风”“镜”“遥望”“山水”“白银盘”。
2、读着诗句让你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3、解答疑问:
“两相和”“镜未磨”“翠”“青螺”等词语的理解部分学生会感到困难,教师可以结合资料进行说明。
4、读全诗,体会望洞庭的动之美。
5、品味吟读,入境背诵:
理解了诗歌意思后,如果你能够入情入境地想象诗人当时的情景,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就更好了。
鼓励学生背诵。
1、自主认识字词,同桌互相测试。
2、指导学生找形近字的方法记忆“庭、镜、磨、螺、潭”生字。
孟浩然也写了一首描写洞庭湖的诗,我们来比较背诵欣赏。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忆江南
教学序号
授课时间
年月日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词这种文学体裁。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词。
3、理解词的意思,想象词所描绘的画面。
4、培养学生具有初步鉴赏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1.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
2.有感情朗读。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
教具准备
学生课前收集有关这首词写作背景资料、李白写的其它有关古诗词。教师准备配乐朗读的古筝曲及《忆江南》歌曲。
板书设计
忆江南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学生活动
个性化设计
一、理解诗题,感受美
二、品词析句,体会美
三、探究诗意 感悟情
四、探究诗意 感悟情
五、拓展诵读,表现美
1、江南指的是长江以南。江南处处是小桥流水人家,山清水秀,景色宜人,享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大家对江南应该并不陌生,请回忆一下,哪些诗人曾带我们游览过江南的美景? 写下了赞美江南的诗词,谁愿意把你积累的诗词背一背?(指3-至5名学生)教师对学生背诵情况做总结。
2、师生交流诗人创作的背景(课前查阅的资料):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曾在苏杭为官,江南的旖旎风光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回到洛阳多年以后,他对江南依然魂牵梦绕,六十七岁那年,写下这首绝唱《忆江南》。
3、教师范读并播放古筝曲。
4、理解“忆江南”
5、初步认识词这种文学体裁 你对词了解多少?学生交流。教师小结。(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可以配上乐曲唱歌。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因此又叫长短句。比如“蝶恋花”“渔歌子”“卜算子”等,词牌不同,词的句子也不同。它和乐府是同一类的文学体裁,也同样是来自民间文学词牌名它与音乐曲谱有关,而与词的内容一般没有什么关系,作者只是以谱填词。而白居易的这首词,内容恰与词牌相吻合。此时他身在洛阳,写的又是自己对江南春色的记忆,也许这正是作者选此词牌来抒发自己江南情节的用意所在。)
1、诗是无情画,画是有情诗。听老师朗读,边听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读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自由表达。)
2、学生自由朗读词,采用对照注释等方法,理解诗意。(根据需要可进行合作式学习。)【设计意图:文本已提供了注释,让学生自主研读解释词句的意思,通过反复诵读、合作交流获得对词的整体感受。】
3、学生自读自悟,理解词意。在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教师多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4、小组交流讨论:你读懂了什么?你认为这首词的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等全班交流时共同解决。教师参与部分小组的学习,掌握学情。
5、集体交流,整体感知词的大意。(指名概述词的大意,其他学生纠正、补充。教师注意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仔细体会词句,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词的意思。)
6、请大家用自己最喜欢回最擅长的方式来展示这首词所表达的意境。
7、学生分组练习、展示并进行评价。
请猜测诗人当时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写下这首词的呢?这种心情在词中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呢?诗人通过反问突出了身在洛阳的自己对江南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可是诗人眷恋的仅仅是江南的美景吗?回归整体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进一步感受词中所描绘的优美景色,感受作者写法之妙。
“古人唱歌兼唱情!”诗歌,需要有音乐性和图画性。但它感动人心的艺术魅力却不独在于声韵悠扬,更在于以声传情;不独在于写景如画,更在于借景抒情。同学们请听:
1、播放《忆江南》歌曲。(学生自由发挥,尽情抒情,展示自身独特的体会,和诗的情感产生共鸣,师生沉浸在忆江南的美好境界之中。)
2、吟读成诵。
白居易一共写了三首《忆江南》,赏读其它两首。再次深刻地感受诗人对江南无限的赞叹和思念。自学、感悟、诵读。《忆江南》之二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再重游?
《忆江南》之三
8.人教版(新)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篇八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
(二)过程与方法:能根据老师的解释和教材中的注释,可以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语言美。
教学重点:学会背三首古诗词并默写。教学难点:能理解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资源:教材书、PPT课件。
教法:朗读法,讲解法,引导法,鼓励法。学法:小组探究法,合作学习法。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诗中出现的生字。
2.能结合教材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3.背诵古诗并默写。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古代诗人?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独坐敬亭山”这首诗,你们想学吗?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白”,字太白。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3、借助诗文注释,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三、理解新词、掌握生字
1、板书生字,组织学生读生字并组词。亭:敬亭山
2、指导书写
四、释题
1、“独坐敬亭山”这个题目告诉了我们什么?(写景的观察点)
2、是谁“独坐敬亭山”? 李白
3、试说诗题的意思。
李白(我)孤单一人坐在敬亭山上(观看)。
五、理解诗文意思(1)“众鸟”指什么?(天上的很多鸟儿)(2)“尽”是什么意思?
(一个也没有)(3)“孤云”是什么意思?(孤单的一片白云)(4)“相看”是指谁与谁“相看”?(李白与敬亭山)(5)“两不厌”是什么意思?
(厌,满足。这里可以理解为“我”静静地凝视着敬亭山,敬亭山也一动不动地看着“我”,互看不够)。
六、感情朗读,升华诗意
1、背诵诗。
2、默写诗。
七、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那首诗?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晓诗题──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
八、布置作业;1.抄写生字并组词。2.背诵古诗。
九、板书设计:
十、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诗中出现的生字。
2.能按照老师的解释和教材中的注释,会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3.背诵古诗并默写。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你知道洞庭湖吗?
2、结合课件中显示的图片来介绍洞庭湖。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三、理解新词、掌握生字
1、板书生字
组织学生读生字并组词。庭:洞庭,家庭 潭:潭面,古潭 螺:青螺,螺丝钉
2、指导书写
四、释题
“望洞庭”这个题目告诉了我们什么?(作者望月下洞庭湖所见到的美丽景色)
五、理解诗文意思
(1)理解“湖光秋月两相和”。相:相互。
和:和谐、协调。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2)理解“潭面无风镜未磨”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
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朦朦胧胧、模模糊糊。)
这句诗意: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3)理解“遥望洞庭山水翠” 遥望:从远处看。
这句诗意:从远处看洞庭湖的水光山色。(4)理解“白银盘里一青螺” 青螺: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白银盘:洞庭湖的水面比喻白银盘。
这句诗意:银白色的盘子里放着一枚小小的青螺。
六、感情朗读,升华诗意
1、教师领读。
2、学生课堂有感情的展示读。
3、尝试背诵
七、课堂小结:
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老师希望大家从小好好学习长大以后考上内地大学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看一看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八、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盘点里的词语。2.背诵古诗。
九、板书设计:
十、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这首词中出现的生字会读,会写并会组词。2.理解词意,体会词人表达的情感。2.背诵这首词并默写。教学过程:
一、巩固导入
白居易不仅诗写得好,填词也相当出色,想不想学一首?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他的词:《忆江南》。
二、认识词牌
请同学们就这首词与前面学过的古诗比较,看看有什么区别。
(词是古代诗歌的一种,配上乐曲就可以歌唱。词的句子又长又短,又叫长短句。)
三、初读全词,感知词的特点
1、自由练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读流畅。2、初步感知词的特点。3、指名读。(重点提示“谙”这个生字的读音)。
四、自学交流,探究词意
1.“江南好”这是词人对江南春天的赞美。2.“风景旧曾谙”中的“旧”:从前,指词人年轻时游过杭州。“曾”:曾经。“暗”:熟悉。
这句可理解为:江南真美啊!我对江南的美丽风景曾经是多么的熟悉,多么的了解。3.“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春回大地的时候,百花盛开,每天太阳从东方升起,阳光普照大地,遍地开放的鲜花更加艳丽,春光明媚,天蓝水碧,由于红日映照,所以江花更红,像燃烧的火焰,由于江花红,所以江水显得更加碧绿,“蓝”字形容春水的深碧。
4.“能不忆江南?”江南的这种风光在洛阳是看不到的,所以词的结尾用反问句“江南的风景这样美好,能不让人回忆吗?”
五、巩固练习
1.先小声练习朗读,读出词中的停顿,再次朗读。2.朗读并背诵。
六、课堂小结
把你感悟词人情感的方法与同桌(或小组内)交流。
七、作业布置
1.抄写词语盘点中的词语。2.背诵这首词。
八、板书设计:
9.人教版(新)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篇九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查阅有关诗人生平的资料,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2.体会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教学重点:
查阅有关诗人生平的资料,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教学难点:
体会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诵读,再读古诗
1.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古诗的平仄,教师领读,学生齐诵。
2.同桌互听诵读。
二、交流资料,探究志向
1.了解咏物诗。
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三首咏物诗所歌咏的事物。其实,咏物诗也不单单是咏物,它们更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对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在诗中,作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这就是“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
2.学生自读批注,找出诗中所言之志向。
师:三首诗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向?请找出相关诗句,并作好批注。(学生自读批注)
3.批注交流要点:
(1)《马诗》“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中的“金络脑”表示对自己的期望很高,自己是一匹骏马,应当装备精良。“快走踏清秋”表明自己乐于效力,定然不负所望的决心。一个“踏”字写出马之矫健,然而前面冠以“何当”两字,却使热烈的期盼化为一声长叹。“金络脑”是贵重的鞍具,象征马受重用,显然,这是作者希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嘶鸣。作者的志向就是投笔从戎,驰骋沙场,建功立业。
(2)《石灰吟》中“烈火焚烧”指的是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还象征着诗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粉骨碎身”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的过程,而“浑不怕”三字又使人感受到其中不怕牺牲的精神。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诗人以石灰自比,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3)《竹石》中的一个“咬”字,写出了竹子的顽强。“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坚韧不拔的品质,一个“任”字,又写出了竹子无畏无惧、慷慨潇洒、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郑燮不但写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用他的话说是“画竹子以慰天下劳人”。所以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刚正不阿、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也写无数地位低下条件不佳的劳动者,在恶劣的环境中顽强生存的品格。
4.过渡:以上探究的诗人的志向,我们都是从诗歌中读出来的。现在我们交流一下同学们课后查阅到的诗人的生平资料,也许能更深刻地理解他们在诗中表达的志向。
5.交流诗人的生平:
(1)李贺少有才名,本来想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但是被人嫉妒放出流言,进士的“进”和其父亲李晋肃的“晋”谐音,古代对于避讳很看重,所以经过有心之人的传播,说李贺不能考进士,要不然就是对其父不敬、不孝。所以李贺一生是很失意的,所作诗词多有愤愤不平之意,《马诗》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其人本是一匹有远大理想的千里马,渴望“金络脑”和“快走踏清秋”。
(2)相传有一天,于谦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们煅烧石灰。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他深有感触,便吟出了《石灰吟》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据说此时于谦才十二岁,他写下的不只是石灰的形象,更是他日后的人生追求。于谦少年时十分仰慕文天祥,除了读书,还努力钻研古今治乱兴衰的道理,慨然有“以天下为己任”之志。于谦相貌英伟,善谈吐,声音洪亮,每次奏对时言辞极有条理,引起了明宣宗的注意。他忘身忧国,性格刚强,才思畅通敏捷,考虑周到仔细,一时没有人能比得上,再加上他看不起怯懦无能之辈,在朝中颇遭忌妒。但于谦很受宣宗和后来的英宗器重,大小事情均按他意思办理。他主持兵部工作时,正值明朝内忧外困之时,他采取正确方针,化解了危机。明英宗时,瓦剌入侵,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正是“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3)诗人郑燮是著名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是他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作者73岁所作《竹石图》,就是他这种傲岸和刚直人格的写照。在他为官期间,做了不少益民利众的好事,深得人民爱戴,但他在荒年为百姓请求赈济,却得罪了知府和地方豪绅。他刚正不阿、心系民众和“出淤泥而不染”的清高性格,耻于折腰,便藐视权贵,解绶挂印,毅然辞官而归,回扬州卖画为生。“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反映的就是他的正直倔强、铮铮铁骨。
6.师:了解了诗人的生平,我们对于这三首咏物诗一定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对于诗人高尚的人格和高远的志向有了更多的敬意。再读这三首诗,我们看到的就不只是这三个事物了,我们分明还看到了隐藏在诗歌背后的、和这个事物有着相同品格的诗人了。请带着这样的感情诵读《古诗三首》。
三、小组交流,感悟写法
1.探究写法:
师:诗人的志向我们已经清楚,那么这三首诗在表达的方法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1)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
(2)诗人运用象征、比拟等手法,通过描摹客观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情感,揭示作品的主旨。
(3)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或刻画,间接表现出作者的志向、意愿。采用托物言志,关键是志与物要有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
四、拓展延伸,积累古诗
(一)拓展延伸一
蝉
[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①朗读古诗,探究志向。
师:《蝉》一诗歌咏的是什么?描写了蝉的什么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志向?
②学生交流:
诗中所描写的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响亮的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它写明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助力(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
③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资料:虞世南作为唐贞观年间画像悬挂在凌烟阁的二十四勋臣之一,以博学多能、高洁耿介名动一时,与唐太宗谈论历代帝王为政得失,能够直言善谏,为贞观之治作出独特贡献。为此,唐太宗称他有“五绝”,并赞叹:“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忧不理!”从他不是以鲲鹏鹰虎,而是以一只不甚起眼的蝉来自况,也可见其老成谨慎,以及有自知之明。
(二)拓展延伸二
咏煤炭
[明]于谦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①朗读古诗,探究志向:
师:《咏煤炭》一诗歌咏的是什么?描写了煤炭的什么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志向?
②学生交流:
前四句描写煤炭的形象,写尽煤炭一生:黑色的煤炭出生于混沌的地层,燃起的火炬如春风,烈焰照破黑夜。后四句有感而发,抒发诗人为国为民,竭尽心力的情怀。全诗以物喻人,托物言志。诗人一生忧国忧民,以兴国为己任,其志向在后四句明确点出,其舍己为公的心志在后两句表现得尤为明显。综合全诗,诗人在诗中表达了这样的志向:铁石虽然坚硬,但依然存有为国为民造福之心,即使历尽千辛万苦,自己也痴心不改,不畏艰难,舍身为国为民效力。
五、小结课堂,布置作业
师:咏物诗是我国古诗中的一大类别,数量丰富,请课后再积累三首自己喜欢的咏物诗,了解诗人的生平故事,加深对诗人志向的理解。古人不仅在诗中表达志向,画里也常有乾坤,请看55页单元导语中的插图。“岁寒三友”——松竹梅,这三种植物在寒冬时节仍然可以保持顽强的生命力,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高尚人格的象征。课后,同学们还可以找来这样的诗文画作来欣赏,感受作者高尚的品格。
板书设计
10 古诗三首
咏物诗
托物
言志
马——驰骋沙场 建功立业
石灰——不怕牺牲 坚守情操
竹——正直倔强 铮铮铁骨
课时作业
一、背诵古诗,说说志向。
《马诗》借咏(马)表达了诗人李贺(驰骋沙场、建功立业)的志向;《石灰吟》借咏(石灰)表现了诗人于谦(不怕牺牲、坚守情操)的志向;《竹石》是一首咏物诗,也是一首(题画)诗,刻画竹子的同时表现了诗人郑燮的(正直倔强、铮铮铁骨)。
二、总结写法。
咏物诗是运用(托物言志)写法的诗歌,通过对某一事物的歌咏,表达诗人的(人生志向)。
三、朗读诗歌,分析。
青松
陈毅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来源:学科网]
这首诗歌咏的对象是(青松),诗中的青松处于大雪重压之下,但却依然(挺拔笔直),表现了诗人陈毅(坚韧不拔、宁折不弯)的高洁情操。
教学反思
《古诗三首》中选编的三首古诗都是托物言志的诗歌。在教学时,我从整首诗入手,让学生感知大意,借助书中注释和课外查阅的资料,始终让学生处于积极的探索学习当中,身处其中,方能心知其味。
这三首咏物诗按时代顺序编排,从唐朝李贺,到明代于谦,最后是清朝郑燮,有写于年轻时的,有写于古稀之年的,有落魄的文人,也有大功于社稷的功臣。教学过程中,我紧紧抓住咏物诗的体裁特点,从朗读入手,先解决字词问题,再质疑古诗,借助注释理解句意,最后联系诗人生平故事,走进诗人,了解写作手法,从而品味诗歌传达出来的诗人的志向。逐层深入的方法,让学生不仅打好了扎实的基础,理解了诗句意思,而且能理解诗中的情感,能学习并运用诗人所用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中,我多次运用查阅资料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课外资料加深对古诗内容的理解,想象诗中描写的事物的特点,并用问题引导贯穿学习,适时点拨,降低学习的难度,尽可能照顾中层学生和潜能生,使他们也能感受到学习古诗的乐趣。
10.五年级语文下册21古诗三首教案 篇十
一、单元名称:
月是故乡明
二、单元教学目标、重难点:
1、会写18个生字,会认2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文中的重点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5、摘录让自己感动的词句,积累表达乡思的诗句
6、通过读故事,体会诗人写诗时对运用字词的认真态度,领悟到汉字的意趣和蕴味。
重点:
1、会写18个生字,会认2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文中的重点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摘录让自己感动的词句,积累表达乡思的诗句
难点:
1、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2、通过读故事,体会诗人写诗时对运用字词的认真态度,领悟到汉字的意趣和蕴味。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内容及课时分配:
思乡一直是古人乃至今人不变的主题。体悟乡愁,与作者内心心灵的碰撞,激发我们的建设家乡,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古诗词三首》都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得思念与热爱。诗句语言凝练,意境优美,尤其是诗人能借助日常生活一些小小的片段——寄家书得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真切细腻的抒发了自己内心得到感受。
《梅花魂》是通过一位老华侨十分珍爱墨梅图,在回国之计把墨梅图和绣着血色梅花的手绢郑重的交给外孙女让她好好保存的往事,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位眷恋祖国的海外游子的形象。梅花与老人交相辉映,融于一体,梅花魂已注入老人得生命之中。通过赞美梅花来颂扬像梅花一样有气节的中国人,寄托了老人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之情。
《桂花雨》通过和作者一起沉浸在童年的美好回忆中,喜欢桂花的迷人香气,难忘帮大人摇桂花、收桂花的快乐情景,从而体会作者离开家乡后赏桂花,给母亲带桂花,却又时时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渐渐的,作者的思乡情便也像桂花的香气一样,溢满字里行间,也久久萦绕在我们心头,且引得我们浮想联翩。
《小桥流水人家》是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语言清新流畅,一个“爱”字通篇全文,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梦中江南水乡图,也为我们拨动了心底的那根思乡之弦。
《口语交计习作一》通过借助策划活动,学习怎样和别人围绕一个话题来讨论、商量出一个结果。习作是想象作文,基于对家乡的热爱与关注,想象20年后回故乡的情景,是本组主题学习的延续。
《回顾拓展一》是配合课文的学习内容,结合课内外学习资源,让学生在回顾与拓展中积累语言,学会表达方法,感悟锤炼语言的重要性。
《古诗词三首》
3课时
《梅花魂》
2课时
《桂花雨》
1课时
《小桥流水人家》
1课时
《口语交际及回顾拓展二》
3课时
五、教学措施:
家乡,在游子的心里,永远是最温馨、最难以割舍、最令人魂牵梦绕的地方。本组的诗文可以说都是游子们思乡怀乡的绝唱。因此,感受乡情,体悟乡愁,品味生活,就像是一杯香茗,飘着悠悠茶香,越品情越浓。
1、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是语文课堂的的主旋律。
2、注意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走进生活,感受生活,体会作者的内心世界
3、通过反复走进文本,多种形式的阅读课文,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思乡情。
4、课件及音乐、图片的使用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五 古诗词三首
课文简说。
这是李白于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秋游安徽省宣州时所作。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诗人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孤独寂寞的感情,也正是诗人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以山为伴,寻找安慰的真实写照。全诗的大意是:仰望天空,只见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地越飘越远,四周一片寂静。我静静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着我,好像在互相交流,彼此总是看不够。此时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3.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重难点: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课前准备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
2.了解唐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的生平。3.收集思乡的古诗词。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最美好、最真挚的情感。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与“月”有关的诗词呢? 2.是呀,从古到今,月亮总是让人情不自禁思念家乡,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关于月亮的诗。
3.揭示课题: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板书课题。了解“泊”字字义,选择正确读音。)交流资料,了解诗人
课前,你收集了诗人的哪些资料,请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1.指名读诗,全班读,注意读准字音。
2.自己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3.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并说说你最欣赏诗中哪一句。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刚才同学们说得最多的就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诗(出示),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2.请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生机盎然的春天的样子。现在请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在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景色呢?畅所欲言。4.同桌互读,练说。5.指数名学生说。
6.小结:你们的回答真精彩!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简短的同一个语句在不同的人的脑海中勾勒出不同的画面。
7.请你用朗读把你脑海中勾勒的画面读出来。小组内练读,指名读。8.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草长莺飞、满目新绿的春天,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还能让你有更深入的理解。
9.指名说,同学们理解得多丰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男女生赛读。
10.关于“绿”字还有一个故事,引导阅读“资料袋”。了解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11.看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触呢?
12.小结: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一个字修改十多次,我们在习作中难道不该反复修改吗?记住:文章是改出来的。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1.这么美的春色,谁不流连忘返呢?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其间了吗? 2.诗人想干什么?家乡在哪儿?引导学生从课题和诗句一、二行处理解。3.请你在教室的地图上找找它们的位置吧。再好好读古诗。4.学生上台指地名,然后简介王安石把南京称为故乡的原因。5.你从哪里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家乡呢? 6.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
7.感情朗读。
回归整体,深化体验
1.漂泊在异乡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眷恋啊!让我们一起来感情朗读这首诗吧。2.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回顾内容,谈话入题
古诗《泊船瓜洲》让我们体会到了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的千般惆怅?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表达思乡之情的呢? 初读古诗,整体感受
1.读一读《秋思》和《长相思》,要求正确、流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弄清不懂的词。
2.指几名学生读,正音。
3.看看诗词题目,你发现了什么?
4.同样的思乡之情,但表达却不相同。和你的伙伴好好读诗,看看诗人们是怎么表达的?
5.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任选一首读。品读诗句,领悟感情
1.诗人那浓浓的乡情,藏在哪些诗句中呢:读,勾画。2.指名答。
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4.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5.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惆怅满怀的感觉。6.诗中诗人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 7.小组内交流: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
8.引读“意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提示:头脑中想象情景)9.这一次又一次的想写信、封信、拆信的过程,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的挂念。10.感情朗读。
11.王安石见月惆怅,张籍见秋风而感慨。那么,纳兰性德又是如何将情藏于诗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吗?
12.小组内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13.全班交流,师引导体会“风一更„„无此声”。入情入境,深情朗诵
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也就不同。我们在朗读这些诗词时,一定要想象画面,要用心体会他们的感情。让我们再一起朗诵这感人的诗词吧。找寻规律,识记生字
1.找出本课四个生字,读读相关句子。2.用你认为可行的办法去记忆。3.学生练写。
教学反思:《语文课程标准》
5、6年级诗歌学习的目标是:“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在指导学生理解诗意的环节中,我采用的是常规的教法,没有什么特别之处:1.初读诗歌,感知内容。2.大家轻声地读一读诗,读准字音,并结合重点词的意思想想这首诗的意思。3.指名读,正音:间、重、还4.说说诗歌大致的意思。
五年级的学生已学过很多古诗,他们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对学习古诗抱有一定的热情。尽管如此,本环节的教学仍然不能马虎,这就像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很重要。梅花魂
教材分析:
《梅花魂》是归国华侨陈慧英所作,作者通过回忆自己和外祖父一起在国外生活直至分手的一段生活经历,表达了对外祖父的怀念和外祖父思念祖国,眷恋祖国的爱国之心,赤子之情。
《梅花魂》这篇课文以梅花为线索,作者回忆了外祖父生前的几件事,从中表现了这位老人对梅花的挚爱,表达了身在异国的华侨眷恋祖国的思想感情。文中的外祖父把对祖国的深深的眷恋与挚爱寄托在爱梅花上。在他眼里梅花有着坚强不屈的灵魂,他把这种灵魂视为中国的民族魂,并以此鞭策自己,不忘自己是个中国人,表现出他的一颗中国心。这样的思想要通过抓住外祖父的言行从他“爱图”、“谈图”、“送图”的情景中去体会。学习目标
①认识“魂、幽”等12个生字,会写“魂、缕”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飘泊、玷污”等词语。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能从句子中感受外祖父的思乡之情。③从课文中感受外祖父对祖国无限眷恋的思想感情,领悟梅花不畏“风欺雪压”的品格。
重难点:读懂课文,能从句子中感受外祖父的思乡之情。课前准备
①查找有关梅花的资料。了解梅花的特点。②自学生字词。
③回忆已在古诗中品味的游子的思乡之情。第一课时 导入揭题
①(教师板书“梅花”二字)你见过梅花吗?你知道梅花的品格吗? 学生相互交流课前查找的有关资料。②查字典说说“魂”字的解释。
③揭题释题。(教师板书“魂”字)“梅花魂” 读课题,你的心中有疑问吗? 学生针对课题进行质疑。
教师过渡语:是啊,梅花只不过是一种植物,它何来之魂?带着“?”让我们走进课文,来解答心中的困惑。初读感知
①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生字新词。
②小组伙伴之间互相读课文,交流自读生字新词的效果,教师重点指导“缕、葬、腮、甚、眷、飕、衰”的读音,指导“幽、衰、葬”的字形。③全班交流,指名分段读。
④用较快的速度再次阅读全文,想一想课文内主要写了几件事?
(五件事:a、外祖父常常教“我”读唐诗宋词,还常流出眼泪。b、外祖父对墨梅图分外珍惜,“我”不小心弄脏,他竟大发脾气。c、外祖父因不能回国而难过得哭了。d、外祖父将最宝贵的墨梅图送给了“我”。e、分别那天,外祖父有把绣着梅花的手绢送给“我”。)合作交流
①讨论交流:比较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你发现了什么?(第一自然段作者由梅花想到了外祖父,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又由梅花图想到了外祖父那颗眷恋祖国的心。)
②教师导语:是啊,看到梅花,看到那朵朵冷艳、缕缕幽芳的梅花,会让作者忆起已葬身异国的外祖父,外祖父留下的一方梅花图与手绢,让作者永远感受到外祖父那颗眷恋祖国的心。同学们,让我们和作者一起穿越时空隧道,走近外祖父,去感受一下吧!
③分小组学习课文,画出令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在旁边做简单的批注。④自己读一读所画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复习: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用默读批注法初读了6课,谁还记得文章写了哪五件事?(吟诗落泪、弄脏梅图、提起回国、赠送梅图、赠送手绢五件事。)上节课,同学们还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这篇写事为主的文章以《梅花魂》为题呢?这节课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深入的学习课文。
二、新授: 师:同学们,你们看,故乡的梅花又开了。那朵朵冷艳、屡屡幽芳总使我想起漂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来。(课件:梅花图)望着那朵朵梅花,我不禁想起了与外祖父之间的往事。((学生听,进入情境。)2 请大家默读文章所写的五件事,边读边用直线划出描写外公表现的句子,用波浪线划出描写“我”的表现的句子,划完后读一读,体会句子的意思。(4分)(学生用心去读书,养成独立阅读的习惯。)两人一组汇报句子,一人读外公的表现,另一人读“我”的表现。(初步感知)(1)外公落泪我拍手笑(2)外公发脾气我不理解(3)外公哭起来我不明白(4)外公送我梅图我不知为什么(5)外公送我手绢我不解(板书五件事)4 从“我”的表现中,你体会到什么?(总结出婴儿不理解外公的所作所为。)当时幼小的莺儿不理解外公的感情,你明白吗?你是从哪读懂的?请你从刚才划的外公表现的句子中找到最能表达外公感情的的句子,大声的朗读。6 请你以小组为单位,把自己读的最好的句子读给小组同学听,小组同学来评议。7 全班交流,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同学们要认真听,对同学的朗读加以评议,如果你觉得自己比他读得还好,那你就站起来读。第一件事:
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之类的句子,常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1)指名读
(2)同学加以评议:重点体会外公在吟诵诗句时的意境,体会老人思念故乡之情。
(3)你们想试一试吗?每个人试着读读。(4)全班齐读,共同体会老人的思乡之情。
第二件事: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1)指名读
(2)同学评议:声不在高,批评的分量重,十分严厉。(3)带着这样的感情试着读出来。(4)指名读。(5)简单评议。第三件事: 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呢!
(一)(1)学生读到时出示投影(2)是啊!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歌颂了梅花精神,你知道哪些呢?(学生诵读自己搜集到的有关梅花的诗文。)
(3)你见过梅花吗?想再看一看吗?一会儿我们一起来欣赏梅花,边看边结合着同学们找的的句子、资料和生活中的经验想一想梅花与其他的花到底有什么不同。(学生说,评议,抓住愈是寒冷句,教师边总结边变“愈”字的颜色。)(4)每个同学试着读出这种感情。(5)指名读。
(二)(1)外公由梅花联想到什么?
(2)自由读外公说的话,想想还有哪些有气节中国人?(学生反馈,说自己知道的有气节的人。)(3)在读,读出中国人的气节。
(三)(1)我们再看13自然段,这是在我即将离开外公时他对我说的一段话,想一想此时的外公应用怎样的语气对我说这段话?(学生讨论:语重心长,教育,长辈对晚辈的关爱,期望之情等。)(2)每个人试着用这种语气来读。(3)指名读,大家评议。
(4)师生对读,体会外公的感情。外公就是这样一位时时刻刻都牵挂祖国的老华侨,他在临终前还不忘嘱咐家人,一定要把他的骨灰带回到祖国去,我们完成了老人的遗愿,把他安葬在梅花树下。又是一年的冬天来临了,面对着梅树下的老人,你想说些什么呢?(学生可以联系课文内容来谈,也可以结合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祖国的巨大变化来谈。9 老人为什么把自己珍爱的梅图送给我呢?齐读16自然段,思考。(把他的一颗眷恋祖国的心带回到祖国)多少年过去了,我终于明白了外公的心。10 根据板书,总结课文内容。这节课我们有深入的学习了《梅花魂》,知道了这篇文章由我看到了梅花想到了外祖父,回忆起他生前的五件事,进一步体会到了老人的思乡之情和眷恋祖国的感情,也从中感受到了老人盼望回归的心。学忘了课文,你明白文章为什么以《梅花魂》为题目了吗?(学生结合着自己的理解来谈。)古往今来,由于许多历史原因,许多向外祖父一样的中华儿女流落他乡。它们虽然身穿洋装、说着异地的语言,但是他们的血管里流动着中国人的血,它们的胸中跳动着一颗颗中国心。最后请大家欣赏张明敏演唱的歌曲《我的中国心》,让我们在歌声中体会爱国华侨们的心声。板书: 梅花魂 落泪
外公
赠手绢
训斥
思乡之情
赠图
痛哭
教学反思:教学本课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式。因此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抓课文中重点语句及相关段落进行交流,在引导学生品读词句中感悟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在不同的读中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表达方式,并对课文中人物对话进行分角色读,尤其是读好外祖父的话,从中体会外祖父对梅花特有的情感,进而领悟人物的思想感情。通过本课的学习,发现大部分同学对朗读有一定的兴趣,读的积极性较高。
但也发现个别学生感情读的能力欠缺,特别是那些基础差的学生,朗读中放不开,交流中语言表达能力也差,以上方面有待于在以后的学习中多指导,多训练,争取有所改进。
桂花雨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描写了在家乡摇落桂花时的情景,表现了儿时生活的乐趣,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
课文先写小时候对桂花的喜爱,写为什么要摇桂花,接着主要描写了“我”帮大人摇桂花、收桂花的快乐情景,最后写“我”对童年时代“摇花乐”的怀念。作者以童年时代的眼光看待事物,反映出纯真的童趣、纯朴的情感,这种情感集中体现在摇桂花这一场景之中。文章语言清新,情感丰富而真挚。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到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是教学的重点,教学难点是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选编本课的意图,一方面是为了继续培养学生分清文章主次的能力,理解课文内容,另一方面是激发学生对自己的童年生活、对自己家乡的热爱,培养热爱生活的情趣。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读读记记“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提前、香飘十里”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自读自悟和与同学交流,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教学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抓住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可以采用以下思路展开教学:自读自悟;细读悟情;品读体会。课前准备
学生已学了两篇回忆性的文章,可以根据学生家庭的实际,让学生听听长辈讲的关于小时候家乡生活的故事,丰富他们的感情体验,进一步体会人们的思乡情怀。
(一)谈话引入
1.谈话:同学们,童年是美好的、幸福的、难忘的,回忆童年美好的事情更是一种享受,充满了乐趣。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琦君的童年,欣赏美丽的桂花雨。板书课题。2.简介作者:琦君(1918—)现当代女作家。原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师从词学家夏承焘。1949年赴台湾,在司法部门工作了26年,并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后定居美国。出版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内有《烟愁》《细纱灯》《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千里怀人月在峰》《与我同车》《留予他年说梦痕》《琦君寄小读者》《琴心》《菁姐》《七月的哀伤》以及《琦君自选集》等。
3.介绍桂花:桂花:也称木犀,木犀科。常绿小乔木,高达15m,冠卵圆形。叶对生,硬革质,椭圆形至卵状椭圆形,全缘或具疏齿。花簇生叶腋或顶生聚伞花序,黄色或白色,极香,花期中秋。核果椭圆形,蓝紫色,翌年夏初成熟。原产我国西南、华中等地,今各地普遍栽培。变种较多,有金桂、银桂、四季桂。是传统的名贵香花,城市绿化、美化的重要树种。桂花经蜜饯后,可做各种甜食。
(二)检查预习
1.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桂花的名句。
因为桂花的花香持久,沁人心脾,历代文人墨客经常用美好的诗词歌颂它。你们读过哪些有关桂花的名句来跟同学交流一下好吗?我们却从未听说桂花会下雨。2.抽名读课文,解决生字、新词。3.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桂花雨”是什么意思?
课文主要讲了作者回忆自己童年的桂花和帮妈妈摇桂花的事。“桂花雨”是指好多桂花落下来,就像下雨一样。
(三)自读自悟细读悟情 1.自读自悟(出示思考题)
(1)默读2──6自然段,看看桂花给作者带来了哪些快乐?勾出有关的词句。(2)把你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读给同桌听。2.细读悟情(讨论交流)重点理解句子:
(1)“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一个“浸”字,形象地写出了桂花的香气,桂花不仅花开时香,晾干了泡茶、做饼也同样香气弥漫。桂花,永远香在人们的心里。它的香,已挣脱了季节的束缚,香甜了四季,也香甜了人们的生活。重点理解摇花时的乐趣:
(2)为什么说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理解“总是”)(3)画出“我”摇桂花的句子。
①理解“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②想象“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的情景。③为什么说桂花纷纷落下来的情景“真像下雨”,而且是“好香的雨”
(四)品读体会
1.八月桂花,十里飘香。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同是桂花,难道在不同的地方香味就不一样吗?为什么?
母亲这句朴素的话,与“月是故乡明”如出一辙。母亲每年都闻着桂花的香气,关注桂花,收获桂花,体验着馈赠桂花的快乐,吃着桂花做的食品,喝着桂花茶。桂花,已充盈她生活的全部空间。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是唯我的,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还会有什么可以替代它呢?桂花是没有区别的,问题是母亲不是在用嗅觉区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体味它们。一亲一疏,感觉自然就泾渭分明了。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家乡在母亲心中的分量。
2.“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个“又”字说明作者不止一次地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只是这次母亲的话使他又一次想起。淡淡的一句话,却传递出了作者对故乡桂花深深的怀念。家乡的桂花,是跟作者童年的快乐连在一起的,那种“摇花乐”和桂花雨已植进了他的生命,成为他幸福童年的最美好、最耐人回味的记忆。这恐怕是作者难忘家乡桂花的真正原因。
(五)拓展延伸
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有没有不能忘怀的人和事?如果有,说给大家听听。
六、板书设计
7*、桂花雨
桂 花 飘 香 十 里 摇 花 真 像 下 雨 爱 花 赏 花 拾 花 仿 佛 回 到 故 里
教学反思:<<桂花雨>>一课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文中弥漫着作者淡淡的思乡情绪和对故乡美好的回忆。这是一篇自渎课文,一节课究竟应该怎么上?新课程提倡,教师应遵循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状况来设计课堂教学,而不是请学生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过程参加学习,教师的“教”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这就要求教师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身上,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可能反应,并思考相应的对策。所以在设计时我尽量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线,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和理解,自己发现问题,并在读书、思考、讨论和交流中解决问题,掌握学习方法。并通过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说一说自己不能忘记的人和事,在阅读学习中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小桥流水人家
教材简析:
看到题目,一股淳厚的土气息迎面扑来,一片淳美的田园风光在脑海中徐徐展现,一阵心旷神怡的情愫便也在心头弥漫开来,久久萦绕。小溪潺潺绕村庄、杨柳依依垂水面、水鸟流水相和唱,这是多少人的梦里水乡、梦中江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守望相助”,小桥流水人家的人们恬淡、闲适的生活情况,又是多少人梦中的世外桃园啊!而这,就是我的故乡,不管过了多少年,不论隔了多少路,呵„„故乡的那湾水,那条桥怎能不令我怀恋?那愉快的童年和无数美好的回忆,怎能不令我思念?
读着读着,我们也似乎在溪水中嬉戏,在木桥上漫步,在茶园中驻足„„不经意间,我们心底那丝恋乡之弦是否也被拨动了呢? 教学目标 1.认识“潺、婀、粼、涸、缀、螃、蟹”八个生字。正确认读“词语盘点”中有关本课的词语。
2.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理解生词,理解课文内容。
3.想象文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浓浓思乡情,以及用具体的景物表达思乡之情的写法。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用具体的景物表达思乡之情的方法。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我”忘不了家乡的桂花雨,下面这篇课文的作者对故乡的哪些景致又久久不能忘怀呢?
板书课题:小桥流水人家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读通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大意。2.互相交流生字词的学习情况
3.指名朗读课文,然后交流:课文哪几个自然段着重写“小桥流水”,哪几个自然段着重写“人家”?
三、细读课文,体会情感
1.自由、反复地朗读课文,想象文中描写的情景。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根据文中的描写画一画自己最喜欢的景致。
2.互相交流:作者故乡的这些景致给你怎样的感受?(那么美,那么自然。)你从这些景致描写中体会到作者的什么情感?(对故乡的无比热爱和怀念。)3.请你通过朗读表达出你的感受。教师相机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课文。
四、再读课文,体会表达方法
交流:作者表达的是思乡之情,他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通过对故乡的具体的人、事、景、物的描写来表达的。)再读一读有关的句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不空洞,更真实,更感人。)教师点拨:希望同学们试着在自己的习作中加以运用.板书设计
小桥流水人家 那么美,那么自然 “我”热爱,“我”思念
教学反思:《小桥流水人家》是一幅美丽清新的写意画,是一篇沁人心脾的美文,是一首情真意切的家乡的赞歌。如何上好这节课?我尝试了以下的探索:
【人教版(新)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人教版(新)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06-19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计划08-12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整体教学设计ppt模版课件08-31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及名言警句归类10-17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好词好句09-23
人教新课标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七组23《刷子李》教学设计教案08-19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小学语文教学新模式构想_人教版新课标11-11
小学语文论文构建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_人教版新课标06-27
小学语文五年级古诗三首教案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