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人教版必修三 《咏怀古迹》教案(共7篇)
1.2015-2016学年人教版必修三 《咏怀古迹》教案 篇一
必修三语文《咏怀古迹》教案
一、诵读提示
这首诗于绵丽之中隐含着诗人的悲愤,不可以艳诗视之,应读得既有韵致,又不流于轻浮。
前一层宜用叙述调读,但其间亦略有变化:“群山”二句点明咏歌的对象,可用诗人指点望中之景的口气读,不快不慢;“一去”二句概括叙述昭君一生,有怜其远嫁之意,速度要慢些,“台”“留”二字可有延长音,以示咏叹。
后一层宜用咏叹调读。“画图”二句属于用事(亦称用典),借汉元帝后悔之情写昭君之怨,辞艳而情悲,字字皆泪,宜用沉抑、低回之调读;“千载”二句是全诗高潮,点明昭君之“怨”,两句须一气读出。“千载琵琶”四字用平调,“作胡语”三字用升调,至“分明怨恨”升到最高点,然后用降调徐徐读最后王宇,有余音绦绕之感。
二、整体感知
杜甫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自云安(今四川云阳)到达夔州(今四川奉节东),一住两年。这是他创作中的一个繁荣时期,两年内写出了430多首诗,占全集诗中的七分之二,而且有不少长篇。从总体看,不少论者都认为在思想内容上比过去的作品略见逊色,其实,其中也有不少作品无论在思想性或艺术性上都堪称传世之作,《咏怀古迹》(共五首)即是一例。
《咏怀古迹》是一篇结构严密的组诗,五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庚信故宅、宋玉故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庙,都是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关于它的整体结构,明人王嗣奭(Sh了)在《杜臆》中有很好的解释:“怀庚信、宋玉,以斯文为己任也;怀先主、武侯,叹君臣际会之难逢也;中间昭君一章,盖入官见妒,与入朝见妒者,千古有同感焉。”可资参考。
咏昭君这一章内容大意在“诵读提示”中已略及,勿庸赘述。
三、鉴赏要点
1.王昭君形象的塑造
杜甫善于在叙事诗中塑造人物的形象,例如《兵车行》中的行人,《石壕吏》中的老枢,《新婚别》中的新妇,都十分动人,能给读者留下隽永的印象。而律诗主要用于抒情,虽有叙事成分,不过是作为抒情的依托,并不承担塑造人物形象的任务。这首诗却略有不同:它仍然重在抒情,而它的抒情是通过塑造王昭君的动人形象实现的。
诗的开头,以“群山万壑赴荆门”写昭君的出生地,是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这大概是因为诗人首先想到,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殊方异域,并在那里度过自己的一生,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坚强性格的象征!接着叙述昭君的一生,诗中出现了两个典型的镜头:“一去紫台连朔漠”写昭君由汉宫到匈奴的行程,颇有“关山度若飞”的气概,“一去”二字尤其真切,从正面表现了昭君的坚强性格;“独留青冢向黄昏”写昭君坟上长出青草,它仿佛告诉人们,昭君虽死而故国之思犹在——她依然向往着自己生长的地方,这又进一步丰富了昭君的形象。
但昭君远嫁对她个人来说,毕竟是一种不幸。这种不幸又是怎样造成的呢?“画图省识春风面”一句,就是对这个问题的答复。“画图”,指汉元帝“按图召幸”一事,但诗人用事巧妙,仅以“省议春风面”五字带过,把史家因“为尊者讳”(见“有关资料”)而隐去的事实含蓄地揭露了出来,说明了皇帝的昏庸。接着再说大错已经铸成,即使昭君的魂魄月夜归来也是徒然的了——这一句除讥讽昏庸的统治者而外,还兼有跟上文“独留”句相照应的作用,形象地表现了昭君的故土之思。
最后两句写千年(实际是8)以来,人们从琵琶伴奏的《昭君怨》歌词里听到了她的悲怨,也是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人们既赞扬她美好的品格,又同情她的不幸。
2.诗人的寄托
诗人在此时深深怀念昭君不是偶然的,他的遭遇跟昭君太相似了:昭君入宫见妒,他入朝见妒;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他“飘泊西南天地间”(《咏怀古迹·其一》);昭君思念故土,魂魄月夜归来;他思念长安,“每依北斗望京华”(《秋兴·其二》)。更何况这一年他已有55岁了,“美人迟暮”之感与日俱增,但他不敢怨君,所以借王昭君之事抒写自己的悲愤
《咏怀古迹》诗歌鉴赏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这是《咏怀古迹五首》中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诗的发端两句,首先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这是三峡西头,地势较高。他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三峡东口外的荆门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远隔数百里,本来是望不到的,但他发挥想象力,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他就以这个图景作为本诗的首句,起势很不平凡。杜甫写三峡江流有“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长江二首》)的警句,用一个“争”字,突出了三峡水势之惊险。这里则用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生动。这可说是一个有趣的对照。但是,诗的下一句,却落到一个小小的昭君村上,颇有点出人意外,因引起评论家一些不同的议论。明人胡震亨评注的《杜诗通》就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意思是这样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清人吴瞻泰的《杜诗提要》则又是另一种看法。他说:“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始产一明妃。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地。”意思是说,杜甫正是为了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所以才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她。杨伦《杜诗镜铨》说:“从地灵说入,多少郑重。”亦与此意相接近。究竟谁是谁非,如何体会诗人的构思,须要结合全诗的主题和中心才能说明白,所以留到后面再说。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前两句写昭君村,这两句才写到昭君本人。诗人只用这样简短而雄浑有力的两句诗,就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从这两句诗的构思和词语说,杜甫大概是借用了南朝江淹《恨赋》里的话:“明妃去时,仰天太息。紫台稍远,关山无极。望君王兮何期,终芜绝兮异域。”但是,仔细地对照一下之后,我们应该承认,杜甫这两句诗所概括的思想内容的丰富和深刻,大大超过了江淹。清人朱瀚《杜诗解意》说:“‘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说得很对。但是,有神的并不止这两个字。只看上句的紫台和朔漠,自然就会想到离别汉宫、远嫁匈奴的昭君在万里之外,在异国殊俗的环境中,一辈子所过的生活。而下句写昭君死葬塞外,用青冢、黄昏这两个最简单而现成的词汇,尤其具有大巧若拙的艺术匠心。在日常的语言里,黄昏两字都是指时间,而在这里,它似乎更主要是指空间了,它指的是那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它是那样地大,仿佛能够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独有一个墓草长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想到这里,这句诗自然就给人一种天地无情、青冢有恨的无比广大而沉重之感。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这是紧接着前两句,更进一步写昭君的身世家国之情。画图句承前第三句,环珮句承前第四句。画图句是说,由于汉元帝的昏庸,对后妃宫人们,只看图画不看人,把她们的命运完全交给画工们来摆布。省识,是略识之意。说元帝从图画里略识昭君,实际上就是根本不识昭君,所以就造成了昭君葬身塞外的悲剧。环珮句是写她怀念故国之心,永远不变,虽骨留青冢,魂灵还会在月夜回到生长她的父母之邦。南宋词人姜夔在他的咏梅名作《疏影》里曾经把杜甫这句诗从形象上进一步丰富提高:
昭君不惯胡沙远,
但暗忆江南江北。
想珮环月夜归来,
化作此花幽独。
这里写昭君想念的是江南江北,不是长安的汉宫特别动人。月夜归来的昭君幽灵,经过提炼,化身成为芬芳缟素的梅花,想象更是幽美!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这是此诗的结尾,借千载作胡音的琵琶曲调,点明全诗写昭君“怨恨”的主题。据汉刘熙的《释名》说:“琵琶,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琵,引手却曰琶。”晋石崇《明君词序》说:“昔公主嫁乌孙,令琵琶马上作乐,以慰其道路之思。其送明君亦必尔也。”琵琶本是从胡人传入中国的乐器,经常弹奏的是胡音胡调的塞外之曲,后来许多人同情昭君,又写了《昭君怨》、《王明君》等琵琶乐曲,于是琵琶和昭君在诗歌里就密切难分了。
前面已经反复说明,昭君的“怨恨”尽管也包含着“恨帝始不见遇”的“怨思”,但更主要的,还是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永远怀念乡土,怀念故土的怨恨忧思,它是千百年中世代积累和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乡土和祖国的最深厚的共同的感情。
话又回到本诗开头两句上了。胡震亨说“群山万壑赴荆门”的诗句只能用于“生长英雄”的地方,用在“生长明妃”的小村子就不适当,正是因为他只从哀叹红颜薄命之类的狭隘感情来理解昭君,没有体会昭君怨恨之情的分量。吴瞻泰意识到杜甫要把昭君写得“惊天动地”,杨伦体会到杜甫下笔“郑重”的态度,但也未把昭君何以能“惊天动地”,何以值得“郑重”的道理说透。昭君虽然是一个女子,但她身行万里,冢留千秋,心与祖国同在,名随诗乐长存,为什么不值得用“群山万壑赴荆门”这样壮丽的诗句来郑重地写呢?
杜甫的诗题叫《咏怀古迹》,显然他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的。他当时正“飘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虽然他在夔州,距故乡洛阳偃师一带不象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相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
清人李子德说:“只叙明妃,始终无一语涉议论,而意无不包。后来诸家,总不能及。”这个评语的确说出了这首诗最重要的艺术特色,它自始至终,全从形象落笔,不着半句抽象的议论,而“独留青冢向黄昏”、“环珮空归月夜魂”的昭君的悲剧形象,却在读者的心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
《咏怀古迹》原文和译文
原文: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译文:
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
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
凭着画工画的画像只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面容,空有她那怀念故国的魂魄月夜归来。
即使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情。
2.2015-2016学年人教版必修三 《咏怀古迹》教案 篇二
教学重点:赏析诗歌意象运用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效果。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吟咏昭君同时寄托的深沉悲慨。
教学方法:预习法:诵读法;揣摩法。
教学准备:课件与视频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名人导入三峡风光,地杰人灵。荆楚之地,湖北秭归,不仅孕育了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也生长着一位倾国倾城的姑娘,她就是王昭君。(板书课题)
诗人回眸杜甫,字子美。亲历“安史之乱”,诗怀忧国忧民。人称“诗圣”,赞誉其“穷也兼济天下”的.高尚情怀,褒扬他登峰造极的七律艺术。
背景剪影因好友严武突然病逝,失去了生活依靠的杜甫离开了成都草堂,乘舟沿江直至夔州,绘山川之壮阔之美,抒忧国忧民之思。
初读感知
1.视频朗读。
2.集体朗读(配乐)。
3.自由朗读,思考:
1)诗人从哪些方面追怀王昭君的故事?
2)故事中你读出了王昭君哪些情感?
3)诗人咏怀王昭君的用意有哪些?
精读揣摩
一、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钟灵毓秀之乡,山水奔腾之势,为昭君村的展现勾勒出阔远壮盛的背景,表现不同于寻常闺阁女子的身世遭遇,突出其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联的特殊性。
赴:极富动态和气势,表现了荆门山的雄奇美丽,引出昭君的不同凡响。
二、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为了祖国民族的安宁和平,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大漠的征途,昭君用美丽的青春和生命维系着中原与匈奴几十年的友好往来。
紫台:壮丽繁华的汉宫朔漠:荒寒萧索的大漠
青冢:青春容颜的埋葬黄昏:黯淡无边的凄凉
艺术效果:色彩鲜明,两两对应。
一“连”字诉说了昭君关山迢递的迷茫凄伤与生命荒寒的岁月悠长;
一“独”字勾勒出昭君背影的孤独寂寞,寓形象于意象之中,两相衬托,旷古凄凉;
一“向”字透露出永恒的怅恨,以渐进的动态感传达了玩味不已的神韵。
三、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貌若天仙却不受宠幸,被遣匈奴仍怀念故国;生命已逝却魂归故乡,清冷幽寂只闻环珮作响。
画工的颠倒妍媸,元帝的昏庸大意,造成了昭君一生的悲剧。一个“空”字流传着昭君绵绵不尽的深沉遗恨。
四、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琵琶声响,亘古悠长;挥泪泣血,幽怨情长。王嫱,不仅是一个深明大义舍小为大的和亲使者,而且是一名日夜思乡借曲抒怨的悲苦宫女。这才是血肉丰满真实可信的明妃,才是有性格有情结的中原姑娘。
怨恨:诗眼。一怨元帝昏庸,二怨远赴他域,三怨终老番邦。
千百年中世代累积和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和乡土最深厚的共同情感在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身上表现的尤是深沉悲凉。
写作用意
借古抒怀:诗人着眼昭君被统治者所远遣所抛弃的那种悲慨和寂寞孤独,借她想念故土夜月归魂的形象,寄托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
课堂小结“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杜甫咏怀古迹,表达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悲。
板书设计
昭君杜甫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3.2015-2016学年人教版必修三 《咏怀古迹》教案 篇三
基础过关
知识点一 转基因植物
1.我国转基因技术发展态势良好,农业部依法批准发放了转植酸酶基因玉米、转基因抗虫水稻的生产应用安全证书。下列关于转基因玉米和转基因水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转植酸酶基因玉米的外源基因是植酸酶基因
B.转基因抗虫水稻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减轻了环境污染 C.转基因抗虫水稻是否具有抗虫性,可通过饲养卷叶螟进行检测 D.转基因抗虫水稻的外源基因是几丁质酶基因 答案 D 解析 转植酸酶基因玉米的外源基因是植酸酶基因,转基因抗虫水稻的外源基因是Bt毒蛋白基因,而几丁质酶基因是抗真菌转基因植物常用的基因;转基因抗虫水稻减少了农药的使用,减轻了环境污染,同时降低了农业生产的成本;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表达最简便的方法是个体水平的检测。
2.运用现代生物技术的育种方法,将抗菜青虫的Bt毒蛋白基因转移到优质油菜里,培育出抗虫的转基因油菜品种。根据以上信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Bt毒蛋白基因的化学成分是蛋白质 B.Bt毒蛋白基因中会有菜青虫的遗传物质
C.转基因抗虫油菜能产生杀虫蛋白是由于具有Bt毒蛋白基因 D.转基因抗虫油菜产生的杀虫蛋白是无机物 答案 C 解析 转基因油菜抗虫性状的出现,是由于通过转基因技术导入的外源Bt毒蛋白基因在油菜体内表达的缘故。Bt毒蛋白基因为双链的DNA片段,来自原核生物,其中不含有菜青虫的遗传物质。Bt毒蛋白基因表达产生的蛋白质是高分子有机化合物。
3.番茄营养丰富,是人们喜爱的蔬菜。普通番茄细胞中含有多聚半乳糖醛酸酶的控制基因,控制细胞产生多聚半乳糖醛酸酶,该酶能破坏细胞壁,使番茄软化,不耐贮藏。科学家通过基因工程将一种抗多聚半乳糖醛酸酶的基因导入番茄细胞,获得了抗软化番茄。下列关于培育抗软化番茄的叙述,错误的是()A.运载工具是质粒 B.受体细胞是番茄细胞
C.目的基因为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 D.目的基因的表达延缓了细胞的软化 答案 C 1 解析 抗软化番茄的培育是以质粒作为载体,将目的基因(抗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与质粒结合形成重组DNA,利用含重组DNA的土壤农杆菌去感染普通番茄,目的基因进入普通番茄细胞中的染色体DNA上,从而使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不能表达。知识点二 转基因动物
4.上海医学遗传研究所成功培育出第一头携带白蛋白的转基因牛,他们还研究出一种可大大提高基因表达水平的新方法,使转基因动物乳汁中的药物蛋白含量提高30多倍。“转基因动物”是指()A.提供基因的动物
B.基因组中增加外源基因的动物 C.能产生白蛋白的动物 D.能表达基因信息的动物 答案 B 解析 转基因生物是指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导入外源基因培育出的能够将新性状稳定地遗传给后代的基因工程生物。转基因动物是指基因中增加了外源基因的动物,如题中的转基因牛携带有外源的白蛋白基因。
5.转基因技术可以改良动物品种,生产人类需要的药用蛋白。下列符合生产药用蛋白的是()A.养殖转生长激素基因鲑鱼 B.养殖抗口蹄疫病毒转基因兔 C.养殖转乳糖酶基因牛 D.从牛乳汁中获得人血清蛋白 答案 D 解析 基因工程可以利用某些特定的外源基因在哺乳动物体内表达,从这些动物的乳腺细胞中获得人类所需要的各类物质,如激素、白蛋白等。
6.下列关于用转基因动物作器官移植供体的研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器官短缺和免疫排斥是目前制约人体器官移植的两大难题 B.猪的内脏构造、大小和血管分布与人极为相似 C.灵长类动物体内隐藏的、可导致人类疾病的病毒少于猪
D.无论以哪种动物作为供体,都需在其基因组中导入某种调节因子以抑制抗原决定基因的表达,或设法除去抗原决定基因 答案 C 解析 猪体内隐藏的、可导致人类疾病的病毒远远少于灵长类动物,是目前人体最理想的器官供体。为解决免疫排斥问题,必须除去抗原决定基因,或在其基因组中导入某种调节因子,以抑制抗原决定基因的表达。
知识点三 基因工程药物和基因治疗 7.下列不属于基因工程药物的是()A.从大肠杆菌体内获取的白细胞介素 B.从酵母菌体内获取的干扰素 C.从青霉菌体内获取的青霉素 D.从大肠杆菌体内获取的胰岛素 答案 C 解析 基因工程是使外源基因在受体细胞中表达生产基因产品的技术,A、B、D三项均为外源基因的表达,而青霉菌产生青霉素是一种正常基因的正常表达,故青霉素不属于基因工程药物。
8.腺苷酸脱氨酶(ADA)基因缺陷症是一种免疫缺陷病,对患者采用基因治疗的方法是:取出患者的淋巴细胞,进行体外培养时转入正常ADA基因,再将这些淋巴细胞注射入患者体内,使其免疫功能增强,能正常生活。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正常ADA基因替换了患者的缺陷基因
B.正常ADA基因通过控制ADA的合成来影响免疫功能 C.淋巴细胞需在体外扩增后再注射入患者体内
D.腺苷酸脱氨酶(ADA)基因缺陷症属于先天性免疫缺陷病 答案 A 解析 基因治疗是将正常的基因导入到有基因缺陷的细胞中,正常的ADA基因可以控制合成正常的ADA来影响免疫功能;为获得大量含ADA正常基因的淋巴细胞,需在体外扩增后再注入患者体内;腺苷酸脱氨酶(ADA)基因缺陷症属于先天性免疫缺陷病。能力提升
9.“工程菌”是指()A.用物理或化学方法诱发菌类自身某些基因得到高效表达的菌类细胞株系 B.用遗传工程的方法,把相同种类不同株系的菌类通过杂交得到的新细胞体系 C.用基因工程的方法,使外源基因得到高效率表达的菌类细胞株系 D.从自然界中选取能迅速增殖的菌类 答案 C 解析 用基因工程的方法,使外源基因得到高效率表达的菌类细胞株系一般称为“工程菌”。10.下列有关动物基因工程的说法,错误的是()A.将外源生长激素基因导入动物体内可提高动物生长速度
B.将肠乳糖酶基因导入奶牛基因组中,使获得的转基因牛分泌的乳汁中,乳糖的含量大大减低
C.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得到的乳腺生物反应器可以解决很多重要的药品的生产问题
D.用转基因动物作为器官移植的供体时,导入的是调节因子,而不是目的基因,因此无法抑制抗原的合成 答案 D 解析 用转基因动物作为器官移植的供体时,可将器官供体基因组导入某种调节因子,以抑制抗原决定基因的表达,或设法除去抗原决定基因,再结合克隆技术,培育出没有免疫排斥反应的转基因克隆器官。
11.下列关于基因工程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基因治疗就是把缺陷基因诱变成正常基因 B.基因诊断的基本原理是DNA分子杂交 C.一种基因探针能检测水体中的各种病毒
D.利用基因工程生产乙肝疫苗时,目的基因存在于人体B淋巴细胞的DNA中 答案 B 解析 基因治疗是把正常基因导入有基因缺陷的细胞中;基因诊断是让正常人的DNA与病人基因组中分离出的DNA进行杂交来诊断疾病;一种基因探针只能检测水体中的一种病毒;利用基因工程生产乙肝疫苗时的目的基因是乙肝病毒的核酸。
12.学家培养的转基因奶牛乳腺细胞能够合成并分泌抗胰蛋白酶,这是动物乳房作为生物反应器研究的重大进展。下列与合成并分泌抗胰蛋白酶无关的是()A.核糖体上遗传信息的翻译 B.与细胞中中心体有联系 C.内质网膜与高尔基体膜相联系 D.奶牛基因与抗胰蛋白酶基因重组 答案 B 解析 中心体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与抗胰蛋白酶的合成与分泌无关;抗胰蛋白酶的化学成分是蛋白质,在核糖体上合成,然后经过内质网、高尔基体的加工、包装和运输,才成为具有特异功能的抗胰蛋白酶;转基因奶牛体内的抗胰蛋白酶基因是通过基因工程导入并表达的,其原理是基因重组。
13.基因治疗是人类疾病治疗的一种崭新手段,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基因治疗是治疗人类遗传病的最有效的手段
B.基因治疗是一种利用基因工程产品治疗人类疾病的方法 C.以正常基因替换致病基因属于基因治疗的一种方法 D.基因治疗的靶细胞可以是体细胞和生殖细胞 答案 B 解析 基因治疗是指将人的正常基因或有治疗作用的基因通过一定方式导入人体靶细胞以纠正基因的缺陷或者发挥治疗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生物医学新技术。
14.利用基因工程生产蛋白质类药物,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将人的基因转入细菌细胞;第二阶段:将人的基因转入小鼠等动物的细胞。前两个阶段都是进行细胞培养,提取药物。第三阶段:将人的基因转入高等动物体内,饲养这些动物,从乳汁、尿液等中提取药物。
(1)将人的基因转入异种生物的细胞或个体内,能够产生药物蛋白的原理是基因能控制__________________过程(用遗传信息图示表示)。
(2)为了获得更多的目的基因,可以用______________技术使目的基因在生物体外大量扩增。(3)由于重组DNA分子成功导入受体细胞的频率______,所以在转化后通常需要进行________操作。
(4)利用转基因牛、羊乳汁提取药物工艺简单,甚至可以直接饮用治病。如果将药物蛋白基因移到动物如牛、羊的膀胱上皮细胞中,利用转基因牛、羊尿液生产提取药物比乳汁提取药物的更大优越性在于:处于不同发育时期的________________(填性别)动物可产生药物。答案(1)DNA→RNA→蛋白质(性状)(2)PCR(多聚酶链式反应)(3)低 筛选(4)雌性、雄性
解析 基因工程成功的标志是合成相应的蛋白质,表达出相应的性状;在实验室中可以通过PCR技术对目的基因进行扩增;目前条件下,基因工程的成功率还是比较低的,所以要进行逐步地筛选;在选择基因表达生物时,要注意方便与可行性。
15.干扰素是治疗癌症的药物,成分是一种糖蛋白,它必须从血液中提取,每升人血中只能提取0.05 μg,所以价格昂贵。现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的基因公司用如图所示的方式生产干扰素,试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从人的淋巴细胞中取出________________,使它同质粒相结合,然后移植到酵母菌体内,让酵母菌________________。
(2)酵母菌能用________________方式繁殖,速度很快,能大量生产________________,不但提高了产量,也降低了成本。
(3)有人尝试将干扰素基因与大肠杆菌的质粒重组,转入大肠杆菌体内后,形成“工程菌”,此种操作能制备到干扰素吗?________________,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中国青年科学家陈炬成功地把人的干扰素基因移植到烟草的DNA分子上,使烟草获得了抗病毒的能力,试分析:
①人的基因之所以能移接到植物体内,其物质基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烟草有了抗病能力,这表明烟草体内产生了______________。这个事实说明,人和植物共 用一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蛋白质合成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干扰素基因 合成干扰素(2)出芽生殖 干扰素(3)不能 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无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细胞器,无法合成糖蛋白(4)①DNA结构基本相同 ②干扰素 遗传密码 基本相同
解析(1)通过基因工程构建“工程菌”的方法是:从淋巴细胞中取出干扰素基因,与质粒结合形成重组质粒,并通过相应的检测与鉴定得到相应的酵母菌,然后通过培养该酵母菌,使之合成大量干扰素。(2)酵母菌能进行出芽生殖,迅速繁殖菌体,同时也能大量产生干扰素。(3)由于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无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细胞器,无法合成糖蛋白,因此通常不用来制备干扰素。(4)基因工程的理论基础:由于不同生物的DNA结构基本相同,不同生物能进行基因的移接;同时由于所有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因此蛋白质合成方式基本相同,烟草体内可以产生干扰素。个性拓展
16.如图所示为人体正常红细胞和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红细胞形态及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基因治疗过程,请回答以下问题:
(1)________图细胞为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红细胞,这种病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造成的。
(2)写出以下结构或物质的名称:
A.____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___。(3)写出以下过程的操作内容: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用携带正常基因的载体(病毒)侵染造血干细胞;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该方法属于________(填“体内”或“体外”)基因治疗,其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乙 基因突变
(2)合成血红蛋白的正常基因(目的基因)造血干细胞
6(3)将正常基因导入到载体中 将载体(携带正常基因)导入到造血干细胞染色体上 经过改造的造血干细胞输入到患者骨髓中产生正常的血细胞(4)体外 操作复杂但效果较为可靠
解析(1)由于基因突变使红细胞在形态上呈镰刀状而易破碎,如图乙。
(2)在基因治疗过程中,A为目的基因,可以与载体结合后导入受体细胞中,D作为受体细胞应为具有持续分裂能力的造血干细胞。
4.2015-2016学年人教版必修三 《咏怀古迹》教案 篇四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了解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2.知道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以及意义。3.了解康普顿效应,了解光子的动量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略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界的奥秘,能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
★教学重点 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 ★教学难点
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以及意义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教学用具:
投影片,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提问:回顾前面的学习,总结人类对光的本性的认识的发展过程?(多媒体投影,见课件。)
学生回顾、思考,并回答。教师倾听、点评。光的干涉、衍射现象说明光是电磁波,光的偏振现象进一步说明光还是横波。19世纪60年代,麦克斯韦又从理论上确定了光的电磁波本质。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正当人们以为光的波动理论似乎非常完美的时候,又发现了用波动说无法解释的新现象——光电效应现象。对这一现象及其他相关问题的研究,使得人们对光的又一本质性认识得到了发展。
(二)进行新课 1.光电效应
教师:实验演示。(课件辅助讲述)用弧光灯照射擦得很亮的锌板,(注意用导线与不带电的验电器相连),使验电 器张角增大到约为 30度时,再用与丝绸磨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锌板,则验电器的指针张角会变大。
学生:认真观察实验。
教师提问:上述实验说明了什么?
学生:表明锌板在射线照射下失去电子而带正电。
概念:在光(包括不可见光)的照射下,从物体发射电子的现象叫做光电效应。发射出来的电子叫做光电子。
2.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1)光电效应实验
如图所示,光线经石英窗照在阴极上,便有电子逸出----光电子。
光电子在电场作用下形成光电流。概念:遏止电压
将换向开关反接,电场反向,则光电子离开阴极后将受反向电场阻碍作用。
当 K、A 间加反向电压,光电子克服电场力作功,当电压达到某一值 Uc 时,光电流恰为120。Uc称遏止
mevceUc2电压。根据动能定理,有(2)光电效应实验规律① 光电流与光强的关系饱和光电流强度与入射光强度成正比。
② 截止频率νc----极限频率
对于每种金属材料,都相应的有一确定的截止频率νc。
当入射光频率ν>νc 时,电子才能逸出金属表面;当入射光频率ν <νc时,无论光强多大也无电子逸出金属表面。③ 光电效应是瞬时的。从光开始照射到光电子逸出所需时间<10-9s。3.光电效应解释中的疑难
经典理论无法解释光电效应的实验结果。经典理论认为,按照经典电磁理论,入射光的光强越大,光波的电场强度的振幅也越大,作用在金属中电子上的力也就越大,光电子逸出的能量也应该越大。也就是说,光电子的能量应该随着光强度的增加而增大,不应该与入射光的频率有关,更不应该有什么截止频率。
光电效应实验表明:饱和电流不仅与光强有关而且与频率有关,光电子初动能也与频率有关。只要频率高于极限频率,即使光强很弱也有光电流;频率低于极限频率时,无论光强再大也没有光电流。光电效应具有瞬时性。而经典认为光能量分布在波面上,吸收能量要时间,即需能量的积累过程。
为了解释光电效应,爱因斯坦在能量子假说的基础上提出光子理论,提出了光量子假设。4.爱因斯坦的光量子假设(1)内容光不仅在发射和吸收时以能量为hν的微粒形式出现,而且在空间传播时也是如此。也就是说,频率为ν 的光是由大量能量为 E =hν的光子组成的粒子流,这些光子沿光的传播方向以光速 c 运动。
(2)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在光电效应中金属中的电子吸收了光子的能量,hEkW0一部分消耗在电子逸出功W0,另一部分变为光电子逸出后的动能 Ek。由能量守恒可得出:
W0为电子逸出金属表面所需做的功,称为逸出功Wk为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3)爱因斯坦对光电效应的解释:
①光强大,光子数多,释放的光电子也多,所以光电流也大。②电子只要吸收一个光子就可以从金属表面逸出,所以不需时间的累积。
③从方程可以看出光电子初动能和照射光的频率成线性关系 ④从光电效应方程中,当初动能为零时,可得极限频率:cW0 h爱因斯坦光子假说圆满解释了光电效应,但当时并未被物理学家们广泛承认,因为它完全违背了光的波动理论。
5.光电效应理论的验证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花了十年时间做了“光电效应”实验,结果在1915年证实了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h 的值与理论值完全一致,又一次证明了“光量子”理论的正确。展示演示文稿资料:爱因斯坦和密立根
由于爱因斯坦提出的光子假说成功地说明了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荣获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密立根由于研究基本电荷和光电效应,特别是通过著名的油滴实验,证明电荷有最小单位。获得192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点评:应用物理学家的历史资料,不仅有真实感,增强了说服力,同时也能对学生进行发放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例题
(教材36页)
学生通过运算得出相应的正确结果。
点评:理论联系实际,适量的练习题可以进一步巩固和掌握所学理论知识。6.光电效应在近代技术中的应用(1)光控继电器可以用于自动控制,自动计数、自动报警、自动跟踪等。
(2)光电倍增管可对微弱光线进行放大,可使光电流放大10~10倍,灵敏度高,用在工程、天文、58科研、军事等方面。7.康普顿效应(1)光的散射
光在介质中与物质微粒相互作用,因而传播方向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散射。
(2)康普顿效应1923年康普顿在做 X 射线通过物质散射的实验时,发现散射线中除有与入射线波长相同的射线外,还有比入射线波长更长的射线,其波长的改变量与散射角有关,而与入射线波长
和散射物质都无关。(3)康普顿散射的实验装置与规律:
按经典电磁理论:如果入射X光是某种波长的电磁波,散射光的波长是不会改变的!
散射中出现0的现象,称为康普顿散射。康普顿散射曲线的特点:① 除原波长0外出现了移向长波方向的新的散射波长
② 新波长随散射角的增大而增大。波长的偏移为0
波长的偏移只与散射角有关,而与散射物质种类及入射的X射线的波长0无关,0c(1cos)c = 0.0241Å=2.41×10-3nm(实验值)称为电子的Compton波长只有当入射波长0与c可比拟时,康普顿效应才显著,因此要用X射线才能观察到康普顿散射,用可见光观察不到康普顿散射。(4)经典电磁理论在解释康普顿效应时遇到的困难①根据经典电磁波理论,当电磁波通过物质时,物质中带电粒子将作受迫振动,其频率等于入射光频率,所以它所发射的散射光频率应等于入射光频率。②无法解释波长改变和散射角的关系。(5)光子理论对康普顿效应的解释
①若光子和外层电子相碰撞,光子有一部分能量传给电子,散射光子的能量减少,于是散射光的波长大于入射光的波长。
②若光子和束缚很紧的内层电子相碰撞,光子将与整个原子交换能量,由于光子质量远小于原子质量,根据碰撞理论,碰撞前后光子能量几乎不变,波长不变。③因为碰撞中交换的能量和碰撞的角度有关,所以波长改变和散射角有关。(6)康普顿散射实验的意义①有力地支持了爱因斯坦“光量子”假设; ②首次在实验上证实了“光子具有动量”的假设;
③证实了在微观世界的单个碰撞事件中,动量和能量守恒定律仍然是成立的。
展示演示文稿资料:康普顿
康普顿的成功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在他早期的几篇论文中,一直认为散射光频率的改变是由于“混进来了某种荧光辐射”;在计算中起先只考虑能量守恒,后来才认识到还要用动量守恒。
康普顿于1927年获诺贝尔物理奖。展示演示文稿资料:吴有训对研究康普顿效应的贡献1923年,吴有训参加了发现康普顿效应的研究工作.1925—1926年,吴有训用银的X射线(0=5.62nm)为入射线,以15种轻重不同的元素为散射物质,在同一散射角(120)测量各种波长的散射光强度,作了大量X射线散射实验。对证实康普顿效应作出了重要贡献。
点评:应用物理学家的历史资料,不仅有真实感,增强了说服力,同时也能对学生进行发放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7)光子的能量和动量说明:动量能量是描述粒子的,频率和波长则是用2Emchm2cEhPmchhhcc2c来描述波的
(三)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让学生概括总结本节的内容。请一个同学到黑板上总结,其他同学在笔记本上总结,然后请同学评价黑板上的小结内容。
学生活动:认真总结概括本节内容,并把自己这节课的体会写下来、比较黑板上的小结和自己的小结,看谁的更好,好在什么地方。
点评:总结课堂内容,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能力。
教师要放开,让学生自己总结所学内容,允许内容的顺序不同,从而构建他们自己的知识框架。
(四)作业:“问题与练习”1~6题。
★教学体会
5.2015-2016学年人教版必修三 《咏怀古迹》教案 篇五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诗中塑造的昭君形象; ②掌握诗中所用技艺和手法; 2.过程与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围绕中心分析细节材料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品味诗人杜甫在诗中的情感,探讨如何正确对待挫折。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王昭君的形象(重点)
2.深入理解杜甫在诗中的情感(难点)教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昭君出塞、身死异国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从西晋的石崇开始,到南北朝的鲍照、庾信,再到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写过咏昭君的诗,其中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最为深刻感人,并被誉为咏昭君诗之绝唱。尽管柔柔弱弱的王昭君,没有叱咤风云,没有威风凛凛,然而诗歌那苍凉悲壮的意境,仍能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那段凄婉哀怨的历史。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杜甫的《咏怀古迹》,感受王昭君这一形象永恒的艺术魅力。
二、朗读及整体感知:
1、诗体:从标题我们应该猜得出来,《咏怀古迹》是一个系列,它一共五首七言律诗;
2、内容:每首各抒一人一事,分别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3、主旨:这组诗与《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昨天我们已经讲到,这一年,安史之乱虽然已经结束,但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是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在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的同时,诗人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4、听示范朗诵,学生认真品味诗歌情感。
三、解析诗文:
首联: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点明出生地:昭君村)1.释“壑”“赴”“荆门”“尚”“明妃”。“壑”:山谷,山沟。“赴”:奔向,投向。“荆门”:山名,位于湖北枝城市西北,东眺武汉,西临三峡,南望潇湘,北通川陕,素有“荆楚门户”之称。“尚”:还有。“明妃”:王昭君,西晋时因避晋文帝司马昭讳,改为明君、明妃。2.赏析“赴”字之妙。
6.2015-2016学年人教版必修三 《咏怀古迹》教案 篇六
名校讲堂 1.词语积累(1)词语
门槛(kǎn)重荷(hè)..深邃(suì)磐石(pán)..喧嚣(xuān xiāo)..(2)成语
杂乱无章 零乱不堪 2.主题解说
本文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贝多芬这位遭受命运沉重打击的音乐巨人在耳聋后的生活状态,刻画出一位喜欢孤独与安静但又渴望被人们理解与关注的老人形象,表现了贝多芬对音乐的痴迷与投入,不屈于命运的打击而顽强创作的伟大精神。
3.重点突破
你认为贝多芬是一个怎样的人?
提示:贝多芬是一个独立而骄傲、沉郁而坚强、严肃而善良、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献身音乐的人。
4.难点攻克
“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提示:贝多芬把耳聋的自己比作是“倒落了的火山”,“熔岩”指他的创作激情。他的意思是说,正当他对音乐的理解更进一步,创作欲望旺盛之时,却遭到耳聋的打击,他不甘心就此放弃他的音乐事业,“拼命”“巴望”表现出他与不幸命运做斗争的决心。
5拓展延伸
关于与命运抗争的名言
①即使翅膀断了,心也要飞翔。
——张海迪 ②人们可以支配自己的命运,若我们受制于人,那错不在命运,而在我们自己。
——莎士比亚
③命运递给你一个酸柠檬时,设法把它制造成甜的柠檬汁。
——雨果
01积累运用
1.下列词语的字形及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女佣(yónɡ)
清晰
捏弄(niē)
磐石(pán)...B.下颏(kē)
悲剧
暄嚣(xiāo)
模样(mú)...C.弄堂(lònɡ)
灵魂
门槛(kǎn)
重荷(hè)...D.丧钟(sànɡ)
挣扎
深邃(suì)
愁苦(chóu)...2.根据下列表述,写出意思相应的词语。
(1)形容不整齐到了让人无法忍受的地步。()(2)形容光线十分昏暗。()(3)指(人或事物的特点)引人注意。()(4)拿不定主意,同“犹豫”。()3.依次填入横线上的关联词,最恰当的一项是()这犹如一座不见天日的囚室,牢牢地困住了他。不过,“聋”________带来了无可比拟的不幸和烦忧,________也带来了与人世的喧嚣相隔绝的安静。他________孤独,________有“永恒”为伴。
A.既然 却 虽然 但是
B.如果 那么 固然 然而 C.虽然 却 诚然 可是
D.尽管 但 因为 所以 4.下面这段文字中画线的三个句子都有语病,请你修改。
阅读课上,①我们讨论并阅读了罗曼·罗兰的名著《名人传》,感触很多。②不但我被名人们的意志所震撼,更被名人们那“人可以被消灭,不可以被打败”的信念所折服。③我相信,在今后的日子里,这种阅读体验将无时无刻不伴随着我,激励着我战胜困难的动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这里我孤零零地坐着,写我的音符——我将永远听不见音乐,但是在我心里发出的回响,比任何乐器上演奏的都美”一句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A.表示解释说明
B.表示停顿 C.表示转折
D.表示讽刺或否定 6.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描写方法。
(1)他敲敲自己的耳朵,随手拿过来一张纸一枝铅笔给客人。()(2)客人带着好像敬畏又好像怜惜的神情,默不作声地望着他。()(3)一个身高五英尺左右的人,两肩极宽阔,仿佛要挑起整个生命的重荷及命运的担子。()7.《名人传》是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课外读物,根据你对这部名著的阅读,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这部名著是法国著名作家____________的作品。它叙述了贝多芬、____________、列夫·托尔斯泰苦难坎坷的一生,赞美了他们高尚的品格和顽强奋斗的精神。
(2)对下面材料归纳观点,不准确的是()音乐大师贝多芬三十二岁时突然耳聋了。当时他心情痛苦,绝望至极,甚至一度产生过自杀的念头,还写过遗书。但他并没有自杀,反而以更大勇气和毅力克服了困难,完成了《英雄交响曲》《田园交响曲》等伟大创作。他的最后一部杰作《第九交响曲》是在他的听觉完全丧失以后完成的。
A.人要经得起困难的考验。B.逆境能使人奋发图强。C.战胜自己,就是强者。
D.最杰出的作品往往是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完成的。
8.学习了本文,班级开展了以“面对挫折”为主题的班会,请你参与。
(1)【名人故事】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像贝多芬一样具有顽强的意志,坚持与命运抗争的杰出人士还有很多,请列举一些古今中外那些付出艰辛努力而成功的身残志坚的名人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鼓励弱者】生活中的弱者有很多(如孤儿、残疾者、贫困者等),他们需要我们的关爱,请结合身残志坚的事例用排比句式写一句话来鼓励他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巧对对联】有同学写了赞扬名著人物孙悟空的下联,请你根据对贝多芬的了解将上联补充完整。
上联:搏命运风浪,_________________(贝多芬)下联:降邪恶妖魔,大圣取回西天真经(孙悟空)02类文阅读
从罗丹得到的启示
茨威格
“我明天要去看罗丹,”魏尔哈仑说,“来,一块儿去吧。凡像你这样赞美他的人都该去会他。”
我充满了喜悦,但第二天魏尔哈仑把我带到雕刻家那里的时候,我一句话也说不出。在老朋友畅谈之际,我觉得我似乎是一个多余的不速之客。
但是,最伟大的人是最亲切的。我们告别时,罗丹转向着我。“我想你也许愿意看看我的雕刻,”他说,“我这里简直什么也没有。可是星期天,你到麦东来同我一块吃饭吧。”
在罗丹朴素的别墅里,我们在一张小桌前坐下吃便饭。不久,他温和的眼睛发出的激励的凝视,他本身的淳朴,宽释了我的不安。
在他的工作室,有着大窗户的简朴的屋子,有完成的雕像,许许多多小塑样——一只胳膊,一只手,有的只是一只手指或者指节;他已动工而搁下的雕像,堆着草图的桌子,一生不断的追求与劳作的地方。
罗丹罩上了粗布工作衫,因而好像变成了一个工人。他在一个台架前停下。
“这是我的近作,”他说,把湿布揭开,现出一座女正身像,以黏土美好地塑成。“这已完工了。”我想。
他退后一步,仔细看着,这身材魁梧、阔肩、白髯的老人。
但是在审视片刻之后,他低语了一句:“就在这肩上线条还是太粗。对不起„„” 他拿起刮刀、木刀片轻轻滑过软和的黏土,给肌肉一种更优美的光泽。他健壮的手动起来了,他的眼睛闪耀着。“还有那里„„还有那里„„”他又修改了一下,他走回去。他把台架转过来,含糊地吐着奇异的喉音。时而,他的眼睛兴奋得发亮;时而,他的双眉
苦恼地蹙着。他捏好小块的黏土,粘在塑像身上,刮开一些。
这样过了半小时,一小时„„他没有再向我说过一句话。他忘掉了一切,除了他要创造的更崇高的形体的意象。他专注于他的工作,如同在创世的太初的上帝。
最后,带着舒叹,他扔下刮刀,以一个男子把披肩披到他情人肩上那种温存关怀般地把湿布蒙在女正身像上。接着,他又转身要走,那身材魁梧的老人。
在他快走到门口之前,他看见了我。他注视着,就在那时他才记起,他显然对他的失礼而惊惶。“对不起,先生,我完全把你忘记了,可是你知道„„”我握着他的手,感动地紧握着。也许他已领悟我所感受到的,因为在我们走出屋子时他微笑了,用手抚着我的肩头。
在麦东的那天下午,我学到的比在学校所有的东西都多。从此,我知道凡人类的工作必须怎样做,假如那是好而又值得的。
9.文章开头交代去见罗丹的缘由后,为什么不立即写文章的中心事件——目睹罗丹专心工作的情况,而先写第一次见面的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罗丹忘我工作冷落了“我”,“我”反而“感激地紧握着”他的手,这表达了“我”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请具体说一说文章倒数第三段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同《音乐巨人贝多芬》一样,作者在写罗丹工作情景时,也两次写到他的肖像,请找出来说说各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3智慧背囊
名著导读——《童年》
【作家档案】
高尔基,举世闻名的苏联作家,被誉为“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和“苏维埃文学旗手”。脍炙人口的散文诗《海燕》,被列宁誉为“紧跟时代”的长篇小说。《母亲》以及“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是我们最为熟悉的著作。其中“自传体三部曲”堪称他创作高峰时期的代表作,被视为苏俄自传体小说新的里程碑。【作品简介】
《童年》讲述的是孤独孩童“我”(阿廖沙)的成长故事。阿廖沙三岁时,失去了父亲,母亲把他寄养在外祖父家。阿廖沙来到外祖父家时,外祖父的家业已经开始败落,阿廖沙的两个舅舅为了分家和侵吞阿廖沙母亲的嫁妆而不断地争吵、斗殴。由于家业不景气,外祖父也变得愈加专横暴躁。一天,阿廖沙出于好奇,把一块白桌布投进染缸里染成了蓝色,结果被外祖父打得失去了知觉。阿廖沙的母亲由于不堪忍受这种生活,便丢下了他,离开了这个家。在外祖父家里,只有阿廖沙的外祖母是最疼爱他的。
后来,外祖父迁居了,阿廖沙的母亲在一天早晨突然回来了。开始,她教阿廖沙认字、读书,但是,生活的折磨使她渐渐变得漫不经心,经常发脾气。后来母亲再婚,婚后生活也不幸福,经常挨丈夫的打。由于和继父不合,阿廖沙又回到外祖父家中,这时外祖父已经全面破产,他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困难了。为了糊口,阿廖沙放学后同其他孩子合伙捡破烂卖。同时,他也感受到了友谊和真情,在他以优异的成绩读完三年级后,就永远地离开了学校课堂。这时阿廖沙的母亲逝世,在埋葬了母亲以后,不久他便到“人间”去谋生了。
【人物性格】
阿廖沙:一个鄙视自私、贪婪,同情不幸,憧憬美好生活的正直少年。外祖父:粗暴、吝啬、贪婪、专横、冷酷无情、自私自利、金钱至上。
外祖母:阿廖沙最知心的人,仁慈、聪明,对生活的美好本质有信心,对周围的人放射着明亮的光辉。【艺术特色】
一、多视角的描写方法。
《童年》在艺术上运用儿童视角和成人视角交替使用的方法去描写。作品一方面主要从儿童的视角观察描写生活,使《童年》更加生动,充满童趣。另一方面,作家又偶尔以成人的视角评点生活,使作家笔下所写的文字含义更清晰更深刻,更富有思想性和哲理性。
二、语言艺术。
《童年》的语言十分生动活泼,场面描写惟妙惟肖,活灵活现。例如在外祖父家打架时场面的描写:
两个舅舅忽地一声站起来,把身子伸过桌子,冲着外祖父大叫大吼,像狗似的冤屈地龇着牙,哆嗦着。外祖父用羹匙敲着桌子,满脸通红,叫声像公鸡打鸣似的响:
“叫你们全给我讨饭去!” 外祖母痛苦得面孔都变样儿了,说:
“全都分给他们吧,你也好落得耳根子清静,分吧!”
“住嘴,都是你惯的!”外祖父叫喊着,两眼直发光。真怪,别看他个子小,叫起来却震耳朵。
这段文字虽然不长,却把一具乱七八糟的打架场面写得很有层次,把每一个人的动作、表情、心情都鲜明地描写出来,读后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独特的选材。
《童年》取材于作家的自身经历,然而它不是作家早年生活的简单再现。它一方面真实地描写了阿廖沙的成长过程和他的所见所闻,大量运用真实的材料。另一方面,运用典型化的手法,努力挖掘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材料,并对他们进行了提炼和加工,使他们能够反映生活的本质。因此,在《童年》中,人物已不再是单纯的个人,而成为某一类人的代表。外祖父的家已不是一个一般的家庭,而是旧俄时代那个由沉重的劳动、家长制手工业的生产关系和无聊生活造就的小市民社会的缩影。
参考答案
1.C(解析:A项“佣”应读yōnɡ;B项“暄”应写作“喧”;D项“丧”应读sānɡ。)
2.(1)零乱不堪(2)不见天日(3)惹人注目(4)踌躇
3.C
4.示例:①“讨论并阅读”改为“阅读并讨论”。②“不但我”改为“我不但”。③末句删除“的动力”或改为“成为我战胜困难的动力”。
5.C
6.(1)动作描写(2)神态描写(3)肖像描写
7.(1)罗曼·罗兰 米开朗基罗(2)D(解析:D项说法太偏执,材料并没有表达这一意思。)
8.(1)示例:司马迁身受宫刑,完成《史记》;张海迪自学成才,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民间盲艺人阿炳奏响《二泉映月》;奥斯特洛夫斯基创作了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2)示例一:面对困难挫折,让我们像张海迪那样坚强,像海伦那样奋进,像邰丽华那样拼搏。示例二:奥斯特洛夫斯基身体瘫痪,但他克服重重困难,创作了世界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音乐巨人贝多芬双耳失聪,但他扼住命运的咽喉,奏出了与命运抗争的最强音《命运交响曲》;民间艺人阿炳双目失明,但他与残酷的命运相抗争,谱写了凄凉哀怨的《二泉映月》。(3)巨人谱写英雄乐章
9.表现罗丹对老朋友十分亲热,对新朋友十分和善的性格特点,为下文写罗丹因专心工作而忘记身边的朋友作铺垫。
10.罗丹的忘我和专注是给“我”印象最深,影响最大的地方,为此作者才由衷地感激罗丹,并对罗丹的工作精神充满敬意。
11.由上文写罗丹的忘我工作,过渡到下文写由此给“我”的启示。
7.2015-2016学年人教版必修三 《咏怀古迹》教案 篇七
整体设计
本节概述
西汉是儒家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西汉初年,天下初定,需要确定皇朝的正统地位和统治基础,儒家思想开始受到重视。董仲舒结合百家思想,形成了新儒学体系,得出了“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宣扬“君权神授”,倡导“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确立了三纲五常。至此,儒学成为中国文化的正统思想,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
本课重点讲述了儒学在西汉被重视、推崇和发展为正统思想的过程。本课三目,第一目“从‘无为’到‘有为’”,阐述了汉初统治思想的变化,实际介绍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提出的客观需要。第二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着重介绍了董仲舒的新儒家思想,它适应了当时汉朝统治的需要,因而被汉武帝采纳。第三目“儒学成为正统”,教材重点介绍了汉武帝尊儒的措施,同时叙述了西汉的儒学教育状况,概括了“独尊儒术”的结果。
本课内容在本单元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便于系统了解儒家思想的发展。思路设计 ●教学重点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教学难点
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教具准备
(1)准备多媒体设备(电脑、液晶投影仪、视频展示台)及网络设备。(2)制作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本课以材料教学法为主,通过引用中国古代思想家的名著和论述以及一些图片,提供有效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识读、归纳、置疑、比较。一方面,帮助学生逐渐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也帮助学生开拓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养成思考、质疑的习惯,了解由史到论的历史研究方法。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提出的背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内容及实质,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等史实。
(2)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提出的背景,引导学生初步形成对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特定的思想文化的认识,即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探究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进行直观教学,巧妙地引导学生主动认识历史和探究历史。
(2)设疑讨论,深入浅出,循循诱导,层层剖析,引导学生在疑问中探究,在讨论中完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重要的历史人物影响着历史的进程,社会各方面事务需要人才。(2)汉代儒学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是中国封建统治延续持久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原因。
教学设计
导入设计 图片导入→
(课件展示孔子、孟子像)
提问:在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中,曾经出现过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大家认一下,这两位是谁?他们生活在什么时期?提出了哪些政治思想?当时,儒家思想的地位如何?
回答:„„
(多媒体课件展示董仲舒、汉武帝像)过渡:这两位又是谁呢?他们与儒家思想有什么关系?儒家思想的地位有何变化?这一变化对中国历史有什么影响?学完本节内容,同学们或许能自己找到答案。
材料导入→
多媒体展示材料:
材料一 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李斯上奏,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架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也,医乐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汉书·董仲舒传》
问题:三则材料反映了当时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 回答:„„
过渡:从战国到汉代,思想界呈现了从“百家争鸣”到思想一统的局面。西汉为什么要实行思想一统呢?用什么思想一统天下?为什么用这种思想一统天下?这又产生了什么影响?我们今天就来探讨这些问题。
(多媒体课件打出课题)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推进新课
指导学生整体学习,阅读教材P8~P10。
问题情境1: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过程中有哪两个关键人物? 师生互动:学生回答,老师适时肯定。副板书:董仲舒、汉武帝。问题:你了解董仲舒吗?
师生互动:学生发言,互相补充。多媒体展示材料:《史记·儒林列传第六十一》 “董仲舒,广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
“董仲舒为人廉直。是时方外攘四夷,公孙弘治春秋不如董仲舒,而弘希世用事,位至公卿。董仲舒以弘为从谀。弘疾之,乃言上曰:‘独董仲舒可使相缪西王。’胶西王素闻董仲舒有行,亦善待之。董仲舒恐久获罪,疾免居家。至卒,终不治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故汉兴至于五世之间,唯董仲舒名为明于春秋,其传公羊氏也。”
过程评价:董仲舒是西汉时期的大学问家。他为人正直、廉洁,一生不置产业,专事学业。任何成功都有巨大的付出。深厚的学养是他能够发展儒学的先决条件,加上时代的需要,他的成功就是自然的了。
过渡:是什么样的时代需要,促成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合作探究: 材料一 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同一颜色的四匹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鄙,边境)廪庾(粮仓)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校,计数)。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仟佰之间成群,乘粹牝(椁牝,泛指雌性的牲畜)者摈而不得会聚,守闾阎者食粱肉,为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汉武帝即位时,西汉国库中积蓄了大量的粮食和钱财,国家实力相当雄厚,有条件加强中央集权。同时,国家也存在土地兼并、商贾膨胀、王国问题、边境不宁等问题。
——《中国古代史》
请完成:
(1)材料一反映了西汉初年怎样的经济状况?由此统治者采纳了什么统治思想?(2)材料二反映了汉武帝时期怎样的经济状况?
(3)材料三反映了汉武帝时期存在着哪些问题?汉武帝要解决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师生互动:学生发言,互相补充,互相纠正。
过程评价:西汉初年社会经济凋敝,天子、将相的生活条件也很差,何况民众。因此统治者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吸取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汉朝经济逐渐恢复,国力增强,到了西汉武帝时期经济已经相当富裕。但社会也潜伏着危机,土地兼并、商贾膨胀、王国问题、边境不宁等问题威胁汉武帝的统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亟待解决。
(板书)
一、背景
1.“无为而治”不适应统治 2.社会危机潜伏
3.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需要
过渡:政治上的统一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需要有为的政治思想作支撑,那么,什么样的思想符合当时统治的需要呢?于是汉武帝开了个论证会,各派畅所欲言,气氛热烈。
合作学习
学生表演历史短剧“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前准备)请四个学生到讲台上来,其中一个扮演汉武帝(生A),另三个各扮演当时的法家(生B)、道家(生C)、儒家(董仲舒,生D)的代表人物,分别说明自己的主张及理由。
生A:众爱卿,今天让你们给朕出出主意,究竟采用什么思想来统治国家可永保江山? 生B:启奏陛下,恕臣直言,用法家的思想治国最好。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现在 有些人目无国法,不把皇上放在眼里,整天说三道四,这样下去,对国家不利。制定严厉刑法,对乱说者治罪,看今后谁还敢诽谤皇上!
生C:陛下万岁!臣以为法家的建议不可取。俗话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商纣王及秦朝的历史就是前车之鉴,用道家思想来治国最好,先辈一直用道家思想治国,才有今天的成就。既然道家的思想这么好,那就继续采用道家思想为妙。
生D: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皇帝乃是天子,既是上天的儿子,那就是奉上天的命令来统治人间的,皇帝是至高无上的,谁对皇帝说三道四就是对上天的冒犯,会遭到上天惩罚的。用儒家思想治国最好,用儒家思想来教化百姓,百姓就会安分守己,天下可以太平。而道家思想让人们没有约束,会说三道四,对天子不利。法家思想太残酷,不能体现皇上的爱民之心。儒家思想治国,既体现皇上的仁慈,又教化了百姓。臣以为要巩固统治,必须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
生A:董爱卿,你可知我朝眼下大患? 生D:臣略知一二。
生A:董爱卿,具体说来,如何对策。
生D:如欲加强中央集权,应实行“春秋大一统”,儒家六经之外的各家学术,都应当罢黜,以保证国家统治的安宁一统。因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思想的一统保证政治上的统一。一个国君的统治是受于天命,君王的权威不可动摇,此谓“君权神授”;皇帝必须听命于天,时刻注意上天的喜怒表现,按照上天的意旨行事,以达天人和谐。否则,上天必降灾异以示惩罚,这就是“天人感应”“天人合一”。至于人臣、子民,应遵守“三纲五常”,以达人际的和谐。
生A:何谓“三纲五常”?董爱卿,你快快说来。生D:“三纲”就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就是“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君臣、父子、夫妻,若能人人遵守,大倡孝道,必天下太平,繁荣昌盛,君王的王位永固。
生A:言之有理,马上给朕起草诏书告示天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过程评价: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剧烈动荡,新、旧制度的交替,导致思想学术界的学派纷呈、互相争鸣的局面,成为我国思想史上的第一次兴旺时期。秦朝专崇法家思想,焚书坑儒。西汉初年,奉行黄老之道,无为而治,与民休养生息,政治气氛宽松,各派思想得以复苏。但是,政治上的统一要求思想上的统一与之相适应,迫切要求一种为政治统一作出理论上的解释的学术思想。而法家思想在秦朝的滥用,已经造成严重的恶果。所以,温和的儒家思想适应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
问题:一种思想在一个时代的地位与哪些因素有关? 回答:热烈讨论。答案多样。
过程评价:思想的选择是三方面作用的结果:①学术文化自身的发展。②社会的政治经济形势。③统治者的需要。
(板书)
二、提出 1.汉武帝重视人才 2.董仲舒发展儒学(1)“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3)“三纲五常” 问题情境2:汉武帝是一个怎样的统治者呢?汉武帝通过什么手段来推崇新儒学思想?这些手段产生了什么影响?
师生互动:学生思维活跃,争相发言。多媒体课件展示:
汉武帝(前156~前87)是中国历史上很有雄才大略和作为的封建帝王。他在位(前141~前87年)时,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把西汉王朝的统治推向鼎盛时期。在政治上,改革仕进,实行察举制度,选拔人才;实行“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惩治豪侠,处置郡国豪富。在经济上,实行盐铁官营,中央专卖;中央铸“五铢钱”,统一货币;大规模地兴修水利,治理黄河,注意发展农业生产。在思想文化上,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设立太学,置五经博士,大力推行儒学教育。以上措施使中央集权的统治得到巩固和加强,并出现了封建大一统的鼎盛局面。
过渡:汉武帝在文化思想上的作为主要是实行了思想的一统天下。汉武帝是通过什么手段来推崇新儒学思想的?这些手段产生了什么影响?
回答:学生看书,讨论,补充。总结:(1)思想方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说:“今子大夫既已著大道之极,陈治乱之端矣,其悉之究之,孰之复之。”
(2)政治方面: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这一措施扩大了官员的队伍,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巩固了封建统治的基础,成为汉武帝文治武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给后世封建王朝在用人方式方法上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迪。
(3)教育方面: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这是封建国家利用政权的力量兴办教育、提倡儒学,其必然对整个社会的教育事业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板书)
三、推行
1.思想: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 2.政治:让儒者参与国家大政
3.教育:兴办太学和地方学校,儒家经典成为教科书
过渡:汉武帝的措施,为儒家思想上升到独尊的地位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从此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并延续了两千年之久。
(板书)
四、影响 1.儒学成为正统
2.儒学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
问题情境3:有人认为,儒学成为封建统治思想,是汉武帝放弃“无为而治”政策,希望有所作为的结果。若没有汉武帝,就不会有儒学统治地位的确立。你认为正确吗?为什么?
师生互动:不正确。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儒学获得统治地位,根本原因是经过董仲舒改造的新儒学适应了当时政治统治的需要。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直接推动了儒学地位的迅速提高,是儒学获得统治地位的重要原因。但并不能由此推断出“若没有汉武帝,就不会有儒学统治地位的确立”。若没有汉武帝,其他帝王也会选取适合其统治需要的政治思想。
过程评价:杰出的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起着重大作用,但不是英雄创造历史。课堂小结
学完本节内容,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有哪些疑问?有哪些不同的看法?你还想在哪些方面继续进行探究?
„„
疑问:(1)董仲舒的新儒学与孔孟儒学相比,“新”在哪里?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推动了历史进步还是阻碍了历史的发展? 师生互动:详见“活动设计”与“备选设计”。
板书设计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活动设计
董仲舒是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过程中的关键人物。有人评价董仲舒是“儒学大师”,也有人说他是“千古罪人”。这两种结论评价的依据主要是董仲舒的思想。那么,他的思想哪些是积极可取的?哪些是今天应当扬弃的?下面请同学们以前后左右四人为一组,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自行选择论题,进行讨论。
师生互动:第一组问题:董仲舒的思想是针对哪些问题提出的?它有哪些可取之处? 合作学习:(1)①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②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点。③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他大力提倡孝道,认为孝是天经地义。
(2)①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理,国家之需要的主张。虽然董仲舒的大一统主张充满了唯心的色彩,但是大一统确实是中国发展的主流,尤其是今天祖国统一的需要。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积极的方面看,思想的一统有利于政治上的统一。②“天人感应”的思想有利于约束君主的言行,防止过度专制。“天人合一”的思想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③“三纲五常”,提倡孝道,规定了为人处世的“度”,有利于减少人际摩擦,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人际关系的和谐。
过程评价:董仲舒发展了儒家思想,其思想为当时统治者所看重,因为它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发展。他的思想显然有合理成分。大家能用一双慧眼明辨,找出其有价值的部分,也反映出大家正以一种包容心态面对传统文化,这是可喜的。
师生互动:第二组问题:有人评价董仲舒是“儒学大师”,也有人说他是“千古罪人”。你认为说他是“千古罪人”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合作学习:主要依据是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而使汉武帝实行文化专制主义,阻碍了社会的发展。①董仲舒的大一统主张充满了唯心的色彩,“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扼杀一切不同学术流派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②“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纯属唯心主义,无稽之谈。③“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扬弃。“五常”推崇仁、义、礼、智、信,也存在封建成分。
过程评价: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汉武帝采纳,主要是因为它适应了时代的需要,有其必然性。但同学们看到了这一主张及其思想的消极面,反映了大家已逐渐养成了独立思考的学习品质,这一点非常可贵。谢谢你们,也给了我启发。
习题解答
学思之窗
想一想,汉武帝既然“独尊儒术”,为什么在他的统治思想中又杂糅了一些其他学派的思想?
解题关键:杂糅其他学派思想。
思路引领:汉代“儒术”的综合性,杂糅其他学派思想的合理性,加强统治的需要。答案提示:(1)董仲舒的新儒学本来就吸收了其他学派的合理成分。(2)其他学派的一些思想也有利于加强统治,比如法家思想。(3)解决现实的危机需要各种有为的思想作依据。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汉代儒学为什么能成为正统思想? 解题关键:儒学成为正统。
思路引领:西汉大一统政治局面对思想文化方面的需要,董仲舒的建议,汉武帝的具体措施。
答案提示:(1)西汉社会危机潜伏,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需要有关思想。(2)董仲舒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春秋大一统”等思想适应了时代的需要。
(3)汉武帝在推行儒学方面,采取有力措施:其一,全面肯定新儒学思想;其二,起用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其三,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
二、学习延伸
上述两条资料反映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请谈谈你对这种思想的看法。解题关键:仔细阅读材料,归纳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思路引领:从董仲舒新儒学思想内容的四个方面来思考。
【2015-2016学年人教版必修三 《咏怀古迹》教案】推荐阅读:
【语文】人教版必修3学年同步教学案:第3课 老人与海(学生用)06-27
人教版必修三全册教案10-07
【金版学案】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6 辛弃疾词两首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06-18
《步步高 学案导学设计》2013-2014学年 高中数学人教B版必修4第三章 3.1.1两角和与差的余弦08-30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蜀道难》素材积累08-09
【人教版】2011-2012学年八年级政治下册期末测试卷09-15
人教版必修3《过秦论》教案07-25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08-17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甘霖教案专辑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