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插上自信的翅膀》教学设计

2024-09-17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插上自信的翅膀》教学设计(共8篇)

1.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插上自信的翅膀》教学设计 篇一

“你真没用,才考了这么一点分.”

“这道题你做错了”

“你的字写的难看极了”

。。。。。。。

每每听到这些,你的心情又是如何啊?

我相信一定很不爽。

可是我们的孩子受到的评价不就是这些吗?

我们的眼睛总是聚焦于孩子的缺点与不足,每每与他们的闪光点视而不见。孩子们和我们一样是人而不是神。是人就有自己的个性。是人就有自己的缺点和优点。倘若之盯着孩子的缺点,孩子觉得在父母和老师的眼里自己一无是处,不管自己如何的努力都“咸鱼翻不了身”长此以往,自卑压抑由此而生,干脆去做一条师长眼中的“咸鱼”了。一无是处占据的领地不断地扩大,闪光点就像躺在河床的鱼儿奄奄一息。孩子的自卑一天天“黑云压城城欲摧”,心中有话不和父母说。于是沉默寡言,心事重重。

当你看到自己的孩子怯生生的拿着试卷让你签字的时候,当你总是数落自己的孩子没用的时候,你可知道,他们的心里在滴血。

只是你看不见,因为你没有用心--爱心。

请用全面视角去看我们的孩子吧。唐代的李白曾今写过“天生我材必有用”,也许他的外语很差,但是他的数理化数一数二:也许他连作文也不会写,但是只要他听到美妙的音乐就兴高采烈:也许他一看到数学公式就头疼,但是他的画栩栩如生,充满灵气。甚至他更本不爱学习,不喜欢学校,但不知你看到没有:他常常在家里做好了饭菜等父母回来。。。。。。。。

这时候你惊讶的发现,你的孩子是天底下最棒的。

“不错,这次考试虽说没有及格,但比上次进步了不少”

“除了这道题,别的题都做对了,你真棒,。。。。。。。”

“只要你认真,一定会把字些的很整齐”

你看见了吗?孩子眼中闪过一丝亮光。

孙义坤

2.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插上自信的翅膀》教学设计 篇二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语文,教学

高质量的语文教学必须要在最大程度上重视且不断深化信息技术和学科之间的结合, 从而更加优质地实现语文课程教学的目标。怎样更加高效地通过信息技术优化语文教学中的信息资源, 无疑也是提升语文教学效果的重大基础。对此, 本文展开了富有成效的探索, 且创设了一套以学生为主体, 信息技术为导向的全新教学模式。

1 提升学生探索精神, 培养个性发展

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个性发展最为突出的一门学科, 并且教育资源极为丰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 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还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苏教版小学语文《黄果树瀑布》为例, 教师可以按照课文, 先激发学生进行探索的热情。接下来, 教师辅助学生完成思绪整理, 让学生能够自主地进行文字分析, 自我设立相关问题以及探究问题, 例如, 为什么该景区会有徐霞客的雕塑?徐霞客是什么人?出了黄果树瀑布以外, 世界上还有哪些著名的瀑布?等等。之后, 教师再给予学生一定的相关技术导航, 在说明学习方法的前提下, 让学生通过自身途径获得信息。由于有了“学习任务”作为驱动, 学生能够在不同的思维探索中收获自主性的思路, 并且在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提升信息处理能力。

2 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延伸学习渠道

现阶段, 小学语文教材整体还相对单一, 无疑只是语文教育中的“一粒尘埃”, 而信息技能的巧妙应用, 可以给学生创建一座与世界取得沟通的桥梁, 从而给学生的意识注入鲜活的时代记忆。以苏教版小学语文《恐龙》为例, 该文属于理论性文章, 主要向学生说明了恐龙的生存年代、种类、习性等, 在小学生的好奇心驱使下, 往往会对恐龙产生一种神秘的喜爱。[1]此时, 倘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单纯地将教学局限在文章所提供的知识传递上, 便无法满足不同阅读兴趣与语文能力学生的求知欲, 也极大地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对此, 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之前将恐龙的相关材料, 放置到文件夹里, 把教材中所提到的霸王龙、剑龙、翼龙等做成一个网页, 最大程度地介绍给学生。[2]网页所提供的相关图片、声像视频, 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全面理解教材中的精华, 另一方面, 也能让学生在自我领域, 提升学生和教材的高级对话。

应用信息技术功能, 不仅能够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更加容易突破, 而且可以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 灵活对知识的应用, 进而减少教师在教学中的难度。以苏教版小学语文《琥珀》为例, 该文的教学难点是让学生正确明白科学家是如何利用这块琥珀, 实现科学想象的。而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教师可以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 让学生在学生阶段可以即时地通过课件完成自主学习, 利用信息技术完成独立指导, 最终掌握课文重点。

3 构建教学情境, 激活学生思维

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的结合, 能够让枯燥的文字瞬间变得有声有色, 把学生带入进各种情境中, 让学生可以十分形象地感知课文所描绘的场景, 并且培养学生的洞察力, 激活学生思维使之深入发展。以苏教版小学语文《春天》为例, 春天的景色, 相对于小学生来说, 尽管也并不陌生, 然而由于其洞察水平局限, 使其在学习过程中, 通常也只是浮光掠影, 无法真正地掌握教材中的核心内容。

为了避免这个遗憾,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进行情境教学。例如, 可以播放符合春天主题的视频《春天在哪里》。学生只需要利用鼠标点击相关的词语, 就可以显现出与之有关的视频、图像、词语介绍, 让学生可以对与春天相联系的主题有着更加明确的理解。如学生只要点击“桃花”时, 就可以看出一枝桃花从含苞到待放的生长过程。视频实物的介绍, 旨在向学生展开某一事物的具体属性, 并且把那些不易于捕捉的景色再次重现, 丰富学生感知。学生在视频情境中感知、思考, 不仅可以激活其思维潜能, 还可以获得审美的快乐。

信息技术拥有形象性、有效性的特征, 可以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知识以外的能力因素参与到学习中来。通过信息技术实施语文辅助教学不但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性, 进一步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在自然中学习知识, 从创造性的学习氛围中获得新知。

4 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

以苏教版小学语文《莫高窟》为例, 在课堂教学上, 教师可以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最关注的内容展开探究学习, 之后再按照相关标准, 全面深化自身学习心得。如部分内容要求学生要结合教材的段落说明彩塑的特征;部分内容要求学生在欣赏之后, 随着配乐一齐朗诵;部分内容要求学生结合短文, 总结自己内心想法。之后, 教师再组织学生进行协作学习, 并且将其感触发在学校论坛上。学生利用相互协作学习, 最终达到智慧共享, 并且深化了课文理解。

通过信息技术手段, 建立班级论坛, 让学生利用网络实现在线讨论与交流, 并且把内心感悟通过文字表达出来, 这也在无形中提升了学生的语文表达水平。教师也可以在班级论坛中确定一些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话题, 让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内容, 发表自己的见解。

综上所述,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 最大程度发挥信息技术的效用, 不但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还能够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更是让学生不断探索, 重新发现自己, 完善自己的过程。能够肯定地说, 信息技术教育为小学语文插上了一双翅膀, 给小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与丰富的平台。

参考文献

[1]胡梅秀.多媒体技术对小学语文的意义及应用[J].成功 (教育) , 2013, 19 (3) :84.

3.插上自信从容的翅膀飞翔 篇三

放松的心态让我顺利通过复赛

因为我所就读的高中经常会让我们参加很多英语比赛,所以有过比赛经历的我自然而然很轻松地去看待这次比赛,心里也没有过多的担心和紧张。整个初赛过程对我来说显得很平静很简单。

拿到初赛关于“tiger mother”的题目之后,我很快写完后就在网上提交了,后来也没有特别在乎。不久之后,初赛成绩下来了,我顺利进入复赛。复赛在我们学校举行,于是整个听力、作文、口语的答题过程,我也觉得很放松。现在回想起来,可能就是这份放松的心态让我取得了好成绩。在复赛中,我出人意料地取得了全国第六的成绩,成功获得参加决赛的资格。这么轻易走进决赛,连我自己都不敢相信。

从那时起,我便准备开始认真专一地对待比赛,想要在决赛中和来自全国的高手们一较高下。

决赛的失利让我收获从容和自信

去年8月,在北京举行的创新英语大赛决赛给我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记忆:北京站,“彪哥”举着创新英语的旗帜疯狂地呐喊助威;寝室里,来自全国各地的朋友们讨论着各地的方言;在八项能力测试时,大家挥汗竞争的认真劲儿;决赛场上,一张张激动紧张的笑脸和大家热烈的掌声……这其中,最深刻的记忆莫过于我在决赛场上的表现和赛后的深刻感悟了。

在北京的比赛虽然是以夏令营的形式举行的,但并不轻松。“八项能力测试”让我有些招架不住,这项比赛里的题目简直是各种考试的混合体,我觉得最能考出能力的题目都考到了,而且还不简单。之后的“故事接龙”由电脑分组,各组分别抽题准备。我们这组抽到了“喜羊羊和灰太狼”这个题目,经过我们小组成员一起紧张地讨论后,我们定下了故事结构,时间即使不够充分,我们上场发挥得还不错。第二天的“辩论赛”更是棘手,我们小组不仅要讨论我方论据还要猜想对方论据然后给以回应,再加上全程要用英文来表述,我们在各个环节都不敢疏忽怠慢,最终我们这组在辩论赛中取得了最高分。

就在那天下午,老师打电话告诉我,我进了“全国二十强”,要马上去开会准备第二天的二十强决赛。我从那一刻开始就十分紧张,前几天的比赛让我意识到决赛肯定不简单。得知比赛的第一个环节是以“Microblog”为话题的演讲后,我就开始紧张地准备着:写稿子、改稿子、背稿子……那天晚上我很晚才睡。因为紧张和忙碌,第二天我早餐、中餐都顾不上吃就去踩台、拍摄二十强宣传片、背稿子。到下午比赛正式开始的时候,我觉得时间过得尤其快。比赛中,我依然克服不了紧张不安的情绪,总怕自己的演讲不能让评委满意,另外要命的一点就是我居然发现自己饿得头晕眼花。在我赶完时间演讲完后,评委问了我几个问题,慌张的我只给出了简短的回答。这一连串的反应导致我在决赛场上完全发挥失常,我并没有得到自己理想的分数。

这次决赛经历真的给了我很多思考,我开始后悔当时不该那么紧张,以致失去自信。其实决赛考验的不仅仅是能力,还有我们的心态。从这件事情上,我深刻领悟到了一点,遇到事情不能因为慌张而自乱阵脚。虽然决赛失败了,但我明白了只有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并做好充足的准备,才能迎接困难和挑战。决赛场上的这次历练让我现在面对其他面试、比赛的时候不再紧张,而是从容对待。

比赛让我结识了难能可贵的朋友

现在回想起来,通过这次比赛,我结识了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朋友。我们彼此鼓励、关心,我们一起分享各自成长过程中的趣味故事。虽然大家现在的学业很忙,但我们都还在保持联系。一场比赛让原本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变成了志同道合的好朋友,这应当是我从这场比赛中得到的最大回报。

4.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插上自信的翅膀》教学设计 篇四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是滋养人类心灵的精神营养, 就像人的身体发育需要吸收多方面的物质营养一样重要。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学生难以掌握的一个难题,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创设阅读的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外也要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爱上阅读, 用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1.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到快乐, 才能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他们才会主动地、自由地阅读。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不能过早地介入学生的阅读, 要适当地做些引导, 可表扬, 可点拨, 可要求, 有了阅读的兴趣孩子才爱上阅读。

2. 培养学生阅读古诗, 感悟古诗。

古诗具有对仗工整、平仄押韵、朗朗上口的特点, 最适合吟唱。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利用这一特点, 这样做是符合诗的本性的。从源头上讲, 诗和音乐是二而合一的, 它们是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才分化的。但是就算在分化以后, 诗依然始终携带着着音乐的性质, 所以人们常常把诗又叫诗歌。诗歌即是说诗可以歌也。对仗工整、平仄押韵的古诗这一特征尤其鲜明。古人吟诗就是唱诗。虽然我们今天已经基本不知道古人是怎样吟诗的, 但是我们可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我们对诗的理解尝试运用这种方法。“两句三年得, 一吟双泪流。”“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教师在教学中不妨学古人如此一吟。教学《望庐山瀑布》时, 就可尝试这种方法。教师可以先做示范, 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吟唱一番, 提醒学生注意吟唱的语气、语调和节奏。经过几遍示范, 学生就会掌握一些要领, 比如, 学生明白第一句中的“生”字该读重、读慢, 以突出香炉峰的烟雾不断地、慢慢地向上升腾的情景;第三句中“飞流直下”形容瀑布笔直而下, 气势磅礴, 因此读此句吐字要强劲、响亮, 而“三千尺”是作者夸张的写法, 读的时候音可以适当拖长, 以增强气势;第四句中“疑”是诗人大胆而新奇的想象, 应该重读, 以突出诗人对大自然的赞叹。在学生基本掌握吟唱技巧的基础上, 接下来就让他们自己试着做, 教师要不断指导他们, 提醒他们注意吟唱的抑扬顿挫, 引导他们真正进入诗中, 品味出诗的情韵。这样学诗是很有趣味的, 能让学生依稀领略到古人的风范, 较好地还原和理解古诗。

二、培养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

作文历来是一个薄弱的环节, 写作文成了学生望而生畏的课程。学生怕写, 教师怕教。这历来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语文新课标指出, 小学写作教学应贴近实际, 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 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热爱生活, 表达真情实感。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认识生活, 走进生活, 积极挖掘, 努力打开作文新局面。

积累。首先, 朗读和背诵, 是学习语言的好办法, 能发展学生的记忆力, 提高学生理解文字的能力, 促进写作, 规范学生的书面语言, 积累语言。在课堂上注意训练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 从中积累大量的佳辞妙句, 精美篇章, 不断充实语言库存, 领悟作者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方法、能力。其次要精读, 选择材料。通过对一篇篇精美范文的观察、研习、化用 (能动模仿) , 可以使学生从作者创作思路的“原型”之中, 得到启发, 获得规律性的写作知识, 获得语言和语感的积淀, 为学生写作找到拐杖和依靠。

2. 通过写日记、周记、读后笔记来提高写作能力。

坚持写日记、周记是积累材料的是最好方式, 也是练笔的最佳途径, 由于日记、周记的内容很广, 可写听到的、看到的, 也可写想到的。总之, 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可无拘无束地表现出来。这样就让学生有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 也能写真实的事情。写读后笔记也是学生的练笔过程、思维过程, 阅读之后, 让学生或就着作品蕴含的思想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写读后感, 或摘录好词好句, 或体会文章写法。

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 培养学生练后反思、有错必改的习惯。

在教学的过程中, 每位有经验的教师都会有针对性地布置一些练习, 用于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但在其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做完题目就认为是大功告成, 没有将知识引申、扩展、深化, 因此, 缺少反思和改错这一解题之后的重要环节。一般说来, 习题做完之后, 经过复查, 如做对了, 应反思“是怎样做出来的?为什么这样做?为什么想到这种方法?有无其它方法?哪种方法更好?”等等。如果错解了, 更应进行反思“错解根源是什么?解答同类试题应注意哪些事项?如何克服常犯错误?”等等, 力争做到“吃一堑, 长一智”, 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自己。

2. 坚持阅读、积累、勤动笔的习惯。

每天保证让学生有一定的课外阅读时间, 内容包括书报、电视节目等;同时养成读思结合、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坚持做好读书笔记。读到文章中好的材料或者有启发的问题, 立刻圈点勾划或抄录下来, 然后归纳要点, 认清妙词佳句, 辨明蕴藉精妙之处, 并且记下心得体会, 形式内容不限, 可以是只言片语, 也可以是格言警句和精彩文段, 还可以是漫画创作等。这样在丰富学生词汇、语感的同时, 也逐渐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和鉴赏能力。经过实践, 我们会发现凡是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的学生, 他们的思维会更敏捷, 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也会提高很快;反之, 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老是停留在原地不动, 或者提高很慢。

5.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插上自信的翅膀》教学设计 篇五

关键词:家校合作;小学英语教学;英语素质;学习习惯

教育不仅仅是教师和学生的活动,我们更应该重视家校之间的配合,重视和家长的联系沟通,以达到共同教育,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学校教育和教育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不关心家长的教育修养,任何教学和教育任务是不可能解决的。”通过苏霍姆林斯基说的这段话,我们知道家庭与学校合作教育的重要性。

当前,小学英语学科的英语教师教三个或四个班,每班约45名学生。小学生学习英语可塑性强。但由于年龄小,他们中许多孩子自我控制能力较弱、贪玩、畏难情绪、意志力不强……每个孩子的情况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和家长如果能够合作,以适当的方式,参与到孩子的学习中来,共同观察、指导、监督和帮助孩子,我们将能获得可喜的成绩。

在家校合作中,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必须是平等的,教师是家长和孩子联系的纽带,教师要帮助孩子在心中树立起父母的伟大和无私形象,教师也要密切关注孩子的闪光点并告诉家长,让家长感到荣幸。目前,家校合作教育的方式有很多,但针对小学英语教师教学班多等特点,适合小学英语家校合作教育的方式有哪些呢?

一、适合小学英语家校合作的教育方式

1.教师家访

这是比较受家长欢迎的,班主任和辅导员老师经常采用的,也很高效的家校合作方式之一。而我在这里提醒英语老师千万别错过了这样好的交流机会。每次教师在家访之前最好与家长预约,不做“不速之客”,避免使家长因为教师的突然来访而感到不自在。同时,家访一定要围绕事先确定的目的进行,无目的的家访可能是在浪费家长时间,引起家长误解。

2.设立家长开放日

我们强调教师要走进学生家里向家长了解学生的全面情况,为了密切家校联系,增进亲子关系,英语教师还应把家长请到课堂中来,每个学期要安排“家长开放日”,让家长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近距离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与教师亲密接触,让家长感受教师的教育方法,发挥全体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拓展家庭教育的空间。听完课后由家长填写《家长观摩教学反馈表》,教师再根据家长的意见、建议,做好解释和修正自己教学方法的工作。

3.现代信息技术全方位应用于家校互动

现代信息技术为家校互动搭起了新的沟通桥梁,解决了传统模式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在线座谈、网上家长学校、家教论坛等互动方式在各学校相继出现。这些网络和信息平台在现实中发挥了它们不可估量的优势,教师、家长和学生感受到了实质上的变化,反响很大。将互联网和通讯技术等与传统的交流方式结合,两者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进一步提升家校合作的质量。我校就应家长需求引入了家校互联网互动平台。网站开设了“家校互动”栏目,分“家长学校”“教子随笔”“生活百科”等多个专栏,教师将每周家校联系卡、一些生活常识、教子经验、问题处理方法等,也通过短信为家长提供实用的教育子女的经验,受到了家长的欢迎。

家校合作的最终目标,首先在于促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保持一致,形成合力,促进青少年儿童在品德和学业及其他各方面得到良好发展,身心健康成长;其次是通过家校之间的合作,提高教师、家长的教育素质和能力,促进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强化教育机构的自我管理,推进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的进程。

二、家校合作关系的建立对于小学英语教学的优越性

1.家校合作关系的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良好的行为习惯影响孩子的终生,都将决定孩子的成就!学校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主要渠道,学校严格按照要求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教育。然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连续不断地,数年如一日地努力。家庭是学生接受教育最早,时间最长的场所,家庭教育的模式适合与否,对其能否顺利接受学校教育关系极大。因此,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的一致和配合,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2.家校合作关系的建立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

学校和家庭相互协调,将发挥最大的教育功能。当学生感到老师和家长在为自己的进步而协同努力时,他们会受到极大的鼓舞,进而产生向上的动力,激发成就感,并最终转化为进取的实际行动,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孩子们心理上受关注的需要。目前一个班都是四五十个学生,英语教师又上几个班,教学很难保证其针对性,给英语教学带来了难度。家长的文化层次在逐渐提高,对于教育方面的知识也逐渐增多,家长在了解学校教育的同时,能够适时、适度地在家予以辅导,一对一地辅导更好地巩固了当天所学、同时有利于亲子关系的加强。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英语教师的教学压力。学生成绩提高了,学习兴趣也就水涨船高了。

在英语教学中开展家校合作工作时,我们倡导“三边互动”,即教师和学生、父母和子女、家长和老师之间都应有不断地对话,让先进的理念、创新的思维、鲜活的知识伴随着思想和情感,在彼此之间的交流互动中积极有效地沟通渗透,让家校合作教育为小学英语教学插上腾飞的翅膀。

参考文献:

[1]刘华善.用课程推进家校合作[J].现代教学,2006(03).

[2]卫珍.家校合作:适应性教育的渠道[J].新课程:综合版,2010(11).

[3]黄俊源,肖霞.家校合作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新课程学习:综合,2010(01).

6.安全感:让孩子插上自信的翅膀 篇六

安全感的建立是和父母功能的发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我能生存下去吗(0 ~ 90 天)

从舒适的子宫降生到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以前丰富、稳定的营养现在完全中断,羊水中的自由自在也被一种铅一样沉重的感觉代替。所有这些变化都是剧烈的:想喝水不能自己拿,想吃饭不知道饭在哪里;头不能抬,甚至连笑也不会;不能向别人示好,不能满足别人任何需要,而自己的需要却多得不得了,吃喝拉撒睡都是问题……会有人能毫不厌烦地悉心照料帮我生存下去吗?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之初,就是伴随着这样的焦虑、惶恐和疑问度过的。

怎么做?

这个阶段孩子最大的需求就是生存,从生理营养和心理营养两个方面获得满足以便生存下去。生理营养即各种生理需要的满足,而心理营养则并不是那么显而易见。这个时期婴儿的心理营养主要有两种:

其一,被无条件接纳。

其二,被看成是最重要的人。

如果孩子在“无条件接纳”和“重要感”两个方面得不到满足,孩子的安全感很可能会出现问题,占有欲强,长大后可能会特别“黏人”。

我能做我自己吗?(90 天~ 36 个月)

这个时期,总体来讲,孩子开始学习分离和独立,以及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4 ~ 10 个月

孩子比以前已经长大了很多,自我意识从此开始萌芽。另外孩子开始学会一些自我安抚的方法,如吃手,或者迷恋一些毛巾、柔软的毛绒玩具等。孩子已经不像上一个阶段那样完全依赖母亲了。

怎么做?

这个时候考验的是母亲自己有没有安全感,是否能够忍受孩子不再完全需要自己。如果母亲安全感不足,就会把放手看做失去,从而给孩子过多的照料和关注,以求孩子像以前一样完全需要自己。故而妨碍了孩子分离和独立。

10 ~ 16 个月

孩子开始学会走路,这大大拓展了他的生活空间。孩子开始更多地交替尝试亲密与分离。常见的表现是,一会儿跑到你身边让你抱,一会儿又跑到旁边自己玩。

怎么做?

最好的做法是,当他需要你抱的时候满足他,当他想自己玩时也要允许他自己玩。而不是跟着你的情绪走,高兴时不管孩子的意愿拉过来就抱,不高兴时却又不理孩子。当然,这不是说我们不能掌握主动,想抱的时候可以去抱,但是如果孩子表示拒绝,就马上放下,让他自己玩。

正常情况下,经过多次的交替尝试亲密和分离,孩子建立了初步的安全感,就不会那么黏人,也不会排斥别人抱他。

16 ~ 24 个月

开始尝试更多的分离和亲近,表现出明显的“脾气”,有时候显得不是那么好理解。比如:你帮他穿好衣服,他却脱下来要自己穿,可是自己又不太会穿,穿不上就急切地要你帮,你去帮他,帮多了,他又不耐烦、生气。

孩子的心理多少有些矛盾:他迫切地想要“自己来”,但是自己不会、不能的时候,又迫切想要你的帮助和支持。但是如果你过多地参与,他又会感到你干涉和妨碍了他的自主尝试。

怎么做?

不要威胁。千万不要对孩子说“再闹我就不喜欢你了”这样的威胁性语言,听到这样的话,孩子会更加不安。

失去了安全感,不但不利于规矩的建立,更有可能损伤孩子探索新事物的动力。

最好的方法是跟着孩子的需要走。他想“自己来”,就给他空间,让他自己做。他没主动要你帮助,无论他做成什么样,只要没有危险就不参与。但是在他表示需要帮助时,你也要马上回应,当他觉得不需要的时候再停手让他自己做。

24 ~ 36 个月

这个时期孩子能走了,会跑了,探索的空间更大了,他对许多事物都充满兴趣。但是这时他的生活经验也相对匮乏,不太了解水、火、电、煤气、攀高等危险因素的存在。如果你毫不在意,那孩子就会出现危险。但要注意不能因噎废食,过分保护。

怎么做?

在环境安全的前提下,孩子探索自己和世界的活动应该被保证。同时用各种方法让孩子了解危险,而不是严厉地禁止。比如,可以轻轻碰一下冒着热气的水杯,让他感受到热水的温度。

另外,“分离”并不仅仅是时间和空间上的,更是心理上的。如果你准备好了,在和他相处时,就不要把目光全放在他身上,不做他的手,不做他的脚,更不做他的代言人。

影响安全感建立的2大家庭要素

1和谐的夫妻关系

对于小婴儿和低龄的幼儿来讲,父母就是他的整个世界。因为还不能够区分自己的行为和环境的关系,孩子经常把父母间的冲突归因于自己不好、不乖,从而产生很大的不安和负疚感。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父母能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美好的婚姻,这不仅直接利于孩子安全感的建立,对于孩子社会化、人际关系等诸多方面也是大有裨益。

2母亲有足够的安全感,情绪稳定

只有母亲本人的安全感和价值感足够时,才不需用通过成为“好妻子”或者“好妈妈”来证明自己好。如果过度期望通过“好妈妈”来证明自己,母亲常常会陷入焦虑。而自信、稳定、成熟、理智的养育态度,既能减少妈妈不必要的内心消耗,同时也会带给孩子安全而平和的状态与气质。

专家简介

孟迁:中国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劳动部高级育婴师资培训师。CCTV 少儿《成长在线》《宝贝一家亲》、CETV《父母大人》、BTV《宝贝星计划》等节目客座专家。著有:《做好父母这件事》、《上帝也是单亲》、《孩子是棵树》等。教育博客:http://blog.sina.com.cn/dzt

7.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插上自信的翅膀》教学设计 篇七

【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 英语学习 整合 问题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23.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11-009-0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现代教育技术广泛应用,优化了英语课堂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电教媒体的多样性、灵活性使得英语课堂更具个性化,也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本文就以5B Unit4 《An English friend》一课为例来进行阐述。

一、“活”化教材,学中激趣

教育家赞科夫说:“如果真正的、广阔的生活冲进教室的门而来到课堂上,教室的天地就开阔了”。学生是课堂上学习的主体,英语是学生认识、学习及掌握的对象,是客体,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没有能够真正做到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 学生被当成语言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不是积极的创造性语言的使用者。重要的是,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为表达意义服务,做到语言形式和语言意义的结合。只有在这种服务和结合中,才能使learning和doing互相促进和融合,才能使学生在长期的课堂实践中,逐步学会做一个积极的创造性语言的使用者。如在An English friend一课中,我用扫描仪把班里同学的照片扫描下来,又从网上找了一些名人:姚明、郭晶晶等。当他们看到班里的同学的照片时变得非常开心、活跃,一个个俨然成了小小解说员。?可见语言和情景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学生只有真实的语言环境之中,才能自然产生一种用英语表达感情的欲望,同时多媒体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打破了课堂教学的时空界限,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从而使孩子更有兴趣地进行英语语言交际活动,进而点燃创新的火花。

二、展示知识结构,优化学生思维

多媒体信息技术能系统地将文字、图片、声音和图象直观地展现出来,使得认知活动从文字走向图象、从无声走向有 声、从单调走向多彩、从单一走向多元,由此产生丰富的内心体验,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深刻性和多向性。运用这一技术,可以帮助学生构建了良好的认知结构。如我在教学An English friend 一课时,通过图片的展示,配和音乐,介绍老师的一些基本信息包括家庭(family), 学校(school),所教的科目(subjects)等。这样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学生针对图片所展示的方面对老师进行提问,不仅自然地导入新课,而且起到了温故而知新的作用,为接下来新课中学习如何了解一个人的各个方面,以及介绍自己并学会和他人交朋友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通过图片,录像等多媒体技术直观的展示一个人的生活的各个方面,为学生进行英语语言交流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也为学生的语言输出提供了话题的架构,优化了学生的英语语言的思维。

三、优化视听说组合,增加操练密度,提高教学效率

能否顺利解决教学重点和突破难点,完成学目标,是衡量一堂课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多媒体技术是集板书、演示、练习于一体,它节约了教师在课堂中大量板书的时间。利用它辅助教学,可大容量、超高速、反复地给学生操练新授内容,这样学生参与的机会就明显增多,教学的密度和广度也随之增加。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它这一优势,基本上达到了人均操练3-4次的预定目标,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5B Unit 4 An English friend一课时,我避免了用简单枯燥的单词操练。针对新词London的教授我运用多媒体技术视频播放英国伦敦的景色,同学们特别感兴趣。当谈到a small town near London时,为了加强学生的实际理解,我又穿插了一首英文歌,让学生们在乐中学、学中乐。孩子们还能说一说自己家乡周围的一些小城镇。S1:“Changqiao is a small town near Suzhou”.色彩鲜艳的画面、逼真的视觉形象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了英语课堂教学的效率。

四、科学运用,提高实效

1. 媒体运用要适时

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媒体的运用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所以要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适时地运用,不能仅是为了追求教学形式的多样性或为一味迎合学生的喜好而使用媒体,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媒体的作用。如果一节课中信息技术手段运用过于繁多花哨,时间过长,必然会增加课程容量,冲淡中心内容,减少学生的实际操作时间,大大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反而不利于英语知识的吸收,过犹不及。

2. 媒体运用要适度

这里的适度,主要是指媒体内容要紧扣目标,深浅有度。教学目标是课的灵魂,也是媒体内容选择的依据。教师要从有助于落实教学目标、有利于激活课堂并能从整节课的安排需要的角度来确定媒体内容,从而使媒体的运用恰到好处。

8.给小学语文教学插上创新的翅膀 篇八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创新 自主学习 思维

一、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小学语文教师在传授学生书本知识的同时也要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地去学习。教师要明确学习语文的重要性,要让学生了解在现实生活中语文这个学科和现实生活时刻都发生着密切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内在动力。

(一)导学——开辟自主的空间

在课堂上要给学生提供一定的自由活动空间,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分组讨论。例如,我在讲《太阳》一课时是这样完成这堂课的:(1)先让学生自己去读课文,然后让他们把自己读懂的内容说出来,再和同学相互交流;(2)学习太阳的三个特点时,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特点自主学习,然后小组合作,交流认识,相互增进知识;(3)在学生学习完太阳的特点后,让学生把这些特点和现实生活中的太阳对比。这样把课本上的知识带进实践中可以大大地增强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知道原来语文就在我们的身边。

(二)启思——激发积极的思维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很重要。思维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开发学生智力的襁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的思维花束灿烂地开放,就要教会学生学会思考、善于思考、积极动脑。

二、教师要鼓励学生养成大胆提问题的习惯

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学生提问题的过程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也是对知识进一步理解的过程。学生只有在思考之后才会产生疑问。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对问题的解决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我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并鼓励学生质疑,经常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质疑,发挥创新的潜能。有时候学生问的问题是教师想不到的,他们会比教师想得更全面和更周到。教师要多多鼓励学生质疑,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耐心地给予解答。学生提问题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学生在提问的过程中会不断将自己的知识联系起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寻求最简便、最准确的方法。

三、在教学过程中培养思维的创造性和创新能力

思维的创造性是指敢于超越传统习惯的束缚,摆脱原有知识范围的羁绊和思维定式的禁锢,善于把大脑中已有的知识信息重新组合,产生具有进步意义的新设想、新发现的思维品质。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灵活地迁移运用各种法则、原理、规律,能举一反三。

(一)词句

词句的运用训练是词句教学中较高层次的训练,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训练。如《飞夺泸定桥》一文中,“红四团仍旧摸黑……把增援的两个旅的敌人抛在了后面”,学生对文中的“抛”甚是不解。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这个词用得精妙之处,教师先让学生寻找与之相关的词语,有“扔、甩、落、丢”。学生在比较之后,意见不统一,很多人认为“扔、甩”比“抛”在文中更适合。教师并不急着把答案告诉学生,只是叮嘱学生再想想。这时,有学生站起来:“我觉得‘抛在文中更合适,因为抛不光说明远,还说明这个动作很轻松。”学生联系上下文的确发现红军在赶往泸定桥的路很轻松,轻易地克服了很多的阻碍。通过这样的思维训练,既使学生扩大了词汇量,又锻炼了学生品析词句的能力。

(二)段

读中悟写,读写结合,运用迁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穷人》这篇课文对桑娜内心活动有非常细腻的描写。桑娜矛盾的心理状态,真实地反映出一个穷人的思想感情,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学生首先要弄懂桑娜忐忑不安的心境是怎样产生的,然后悟出人物的内心活动与人物思想感情的关系,从而学习人物心理描写的方法。有位学生是这样写的:“今天,老师正式通知我参加今年全省的作文竞赛。听到这个喜讯,我又高兴又担忧。高兴的是有机会让自己一显身手,如果得奖,同学就会对我刮目相看;担忧的是万一比赛时作文没写好,没得奖怎么有脸见人啊。到时就太丢人了……”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叩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大门。

四、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求新的精神

上一篇:心理协会讲座新闻稿下一篇:车间主任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