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 北师大版

2024-08-29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 北师大版(共10篇)

1.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 北师大版 篇一

第2课 “贞观之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基本史实,通过分析唐太宗的执政措施和政绩,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本课教学以老师讲解为主,启发、引导学生思考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明白“成由勤俭,败由奢” 的道理。认识虚心接受他人正确意见的好处,从唐朝的强盛中,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为今天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发读书的决心。

重点与难点:

1、重点: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

2、难点:如何帮助对学生正确的评价唐太宗。

教学方法:讲解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唐人街最早叫“大唐街”。唐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强盛的朝代。在海外的华侨、华人往往称自己是“唐人”,他们聚居的地方便称为“唐人街”。美国最大的“唐人街”在旧金山。旧金山的“唐人街”始于1850年前后。当年开发美国西海岸的华工初来异国,人生地疏,言语不通,因此他们便集中住在一起,团结互助,休戚与共。起初,他们开设方便华工的小茶馆、小饭铺,接着是豆腐坊、洗衣店等等,逐渐形成了华工生活区。后来,越来越多的当地人,也经常光顾这里,他们称这里为“中国镇”,爱上了这里的中国饭菜。后来,“唐人街”成了繁华街道,街上除了饮食业外,刺绣、中国古玩等也都在当地享有盛名。同时,唐人街办起了华人子弟学校,从事中文教育。还有各种同乡会、俱乐部、影剧院等,成了富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特殊街区。每逢春节,这里均耍龙灯、舞狮子,爆竹声中除旧岁,保留着中国传统的种种风俗。事实上,唐人街遍及世界许多地方,只是有的地方不这么叫就是了。(板书)

一、隋亡唐兴

(一)、隋炀帝的暴政

(二)、李渊建唐代隋(618年)(学生自由阅读课文找出答案)

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的次子,智勇兼备,文武双全,在唐王朝的建立和统一战争中功勋卓著。为夺取皇位继承权,他发动政变,杀死太子李建成和三弟李元吉。不久,他又迫使李渊退位,于626年即皇位。通过这段材料,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当今社会应该树立公平竞争、共同进步意识,然而从“骨肉相残”我们又认识唐太宗的缺点,但比起他后来的政绩是微不足道的。(板书)

(三)、李世民登基(626年)衔接:我们刚讲了李世民是经历了一场争权夺位的激烈斗争玄武门之变后登基的,他知道了打江山、打天下的难,他也知道守江山更难,所以,唐太宗李世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巩固自己的统治,那唐太宗采取了那些措施呢?贞观之治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呢?让我们学习第二个内容贞观之治(板书)

二、贞观之治

(一)、原因:

李世民从隋末农民起义中看到了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吸取隋亡的教训,明白统治者不可过分压榨农民,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展示《唐朝雨中耕作图》感受经济繁荣景象。古代孔子“仁”的思想,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今天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以人为本”(板书)

1、以隋为鉴,以人为本 ;

2、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

唐太宗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他还中用敢于直言的魏征。魏征前后向他进谏二百多次,是最著名的谏臣,受到唐太宗的器重。贞观时期,名相、名将辈出。展示纳谏图。对于我们当今中学生来说,应如何借鉴唐太宗身上的品质?敢于接受批评,认真改正错误。(板书)

3、勤于政事,善于纳谏 ;

唐太宗下令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板书)

4、精兵简政,吏治清明 ;

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扩充国学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参加科举考试人达千人以上。(板书)

5、不拘一格,唯才是举。

(二)、表现:

1、政治比较清明;

2、经济发展较快;

3、国力逐步加强。(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

深入探究:

想想上学期所学的历史知识,比较一下唐太宗和汉文帝有什么共同之处? 重视农业生产,轻徭薄赋,注重节俭。而唐太宗比他们还有注重纳谏这一点。

课堂练习

1.唐朝建立的时间是()A.589年 B.581年

C.605年

D.618年

2.敢于直言,向唐太宗进谏200多次的大臣是()A.房玄龄 B.杜如晦

C.魏征 D.姚崇

3.以下史实不属于唐太宗的是()

A.建立唐朝

B.合并州县

C.注意发展生产

D.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 答案

1.D 2.C 3.A

2.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 北师大版 篇二

教材分析

本课的主题是唐朝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并以唐朝的建立、“贞观之治”、女皇武则天等内容为线索展开的,唐太宗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和一系列的治国措施,有利于社会发展,为唐朝进入鼎盛奠定基础;女皇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统治期间,使唐朝经济进一步发展,在唐朝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学情分析

这节课本着“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情感的提升”这一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培养学生收集史料、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为进一步掌握唐朝历史奠定基础。2.能力培养点

思考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唐太宗和武则天简单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3.情感体验点

使学生认识唐太宗、武则天的开明思想及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今天祖国的繁荣发展离不开改革开放的实行,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采用课前让学搜集有关资料,预习课文,课上观看课件,讲述故事,小组讨论,互动交流等方式,让学生在交流中完成重点内容的学习。2.难点:怎样评价唐太宗、武则天?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讲述有关他们的故事,再通过学习历史事实,了解历史上的唐太宗、武则天,逐步掌握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教学方法

讲述法、材料展示法、小组研讨法、问题探究法 教具学具准备

媒体课件及相关资料 课 型

新授课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播放《贞观之治》主题歌视频1,请看视频,赏音乐。提问:这是哪部影片的主题歌?(学生回答:<贞观长歌.>、<贞观之治>)。《贞观之治》这首歌唱的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比较开明的政治家,他是谁?(生答:唐太宗李世民)他统治时期,唐朝是一种怎样的局面呢?今天,让我们走进隋唐时代,共同分享唐初第一个盛世(课件2)第二课 “贞观之治”(板书)【学生好奇心强,通过看视频、赏歌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通过提问,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

新课教学

1. 唐朝建立

(1)隋朝灭亡 A.提问,大家回顾上节课学到的隋朝历史有两个明显特点是什么?(学生回答:一是繁荣,二是一时即时间短。)

B.对学生的回答加以肯定。隋朝繁荣的原因是隋文帝励精图治,国家统一,社会安定。那么隋朝短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展示隋炀帝像及材料2,(让学生看材料并回答)。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学生结合课本回答)。说明了隋炀帝暴虐无道,终于导致 隋末农民大起义。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所杀,隋朝灭亡。

C.那么,隋朝何时建立的?(生答:581年)灭亡于618年,共存在38年。同学们再想一想这与前面学过的灭六国的哪个朝代相似?(生答:秦朝)隋与秦有何相似之处?(学生分组讨论,2分钟然后回答)归纳、(展示课件4).【通过新旧知识的比较,体会“得民心者的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为学习唐太宗开明治国思想的形成奠定基础,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2)唐朝建立

A.继隋亡之后是哪个朝代?(学生回答:唐朝)建立者是谁?(生答:唐高祖李渊)都城在哪?(生答:长安,今陕西西安)。【了解唐朝建立的史实。】

B.展示课件4,唐高祖李渊有四个儿子,相互争权夺利、骨肉相残,终于爆发了“玄武门之变”。请位学生说一说“玄武门之变”。(学生讲故事,了解唐太宗登上皇位的过程)【通过讲故事,了解唐太宗登上皇位的史实,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C.这位同学讲的很生动,大家讨论一下,应如何评价“玄武门之变”?(学生讨论2分钟,引导学生不能只看事情的表面,还要分析其结果,对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应加以肯定,起阻碍作用应加以否定。学生回答)同学们讨论的结果有这么几种情况:一是否定“玄武门之变”,二是对事变后,唐太宗励精图治,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加以肯定,三是在否定了骨肉残杀的同时,肯定了其后的“贞观之治”。显然前面的两种观点比较片面。【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刚才同学们在评价“玄武门之变”时,提到了“贞观之治”,那么“贞观之治”指的是什么?它是如何出现的? 2.“贞观之治“

公元626年6月4日发生“玄武门之变”,两个月后李世民即位,627年改年号为贞观。贞观年间(627----649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贞观之治”】(1)治国思想 A.唐太宗有哪些开明的治国思想和措施,促使唐初的繁荣呢?请同学们看书找出能体现他开明思想的一段文言。(学生看书并说出)材料6“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太宗”(学生阅读材料,然后回答)

a.在这段材料里,唐太宗把君主和百姓比作什么?(生答:舟和水)b.他认为君民关系应该怎样?(生答:君民关系如同舟水)c.这说明他认识到了什么?(生答: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d.唐太宗引用这句话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生答:告诫统治者要吸取隋亡教训,不要过分压榨农民)B.通过对上面的理解,唐太宗由此产生了哪些较开明的治国思想? 引导学生看书归纳、回答,政府要------,皇帝要------,大臣要------。(学生回答)展示材料8并张贴。

(2)治国措施

A.由于有了这些治国思想,结合课文内容讨论,唐太宗采取了哪些治国措施?(学生分组讨论,3分钟后回答)生1回答,生2有不同见解,第四课还要学习他在文化方面的措施,那位同学先说出来和大家分享?(生答)对,他完善科举制,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扩充国学规模,扩建学社,增加学员。综合起来有这几点,归纳(展示课件9唐太宗的治国措施并张贴。)【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归纳概况的能力】 B.唐太宗主要任用哪些贤才?(让学生看课件9,生答:房玄龄、杜如晦、魏征)“房谋杜断”指的是什么?(学生讲述,唐太宗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房”是指房玄龄,“杜”是指杜如晦。)唐太宗又是如何纳谏的?(魏征前后进谏二百多次,受到唐太宗的器重,魏征去世,唐太宗十分痛心地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死了,我失去了一面镜子。”其中“一面镜子”就是指魏征。)【强调唐太宗重用人才,虚心纳谏】

C.(展示并分析材料11.)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在日常生活中,当你的同学有缺点时,你会怎么办?当同学直率地指出你的缺点时,你的态度又该如何?(学生思考回答)对,当同学有缺点时,应选择合适的时机为他指出来,帮他及时改正,这才是对同学真正的关心和帮助;当同学直率地给我们指出缺点时,我们应该诚恳地去接受、去改正。【学生虚荣心强,通过思考从唐太宗身上可以发现他虚心接受别人意见的优点,而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善于接受他人的意见,以此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教学生做人的道理】

同学们回顾一下,唐太宗和以前的汉武帝有什么共同之处?(引导学生进行比较,然后归纳。展示课件12.)【加深对唐太宗的认识,为学习盛世局面的形成做准备】(3)“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

A 唐太宗的这些治国措施产生了怎样的社会作用? 分析材料13.提问,a.这两段材料的意思是什么?(学生阅读材料回答:贞观初年,社会生产力遭到破坏人烟断绝,道路萧条;经过唐太宗的励精图治,出现了农业丰收,粮价下跌,社会治安良好的繁荣局面。)b.这说明了什么?(学生通过对比、回答)归纳。(看材料14并板书)【培养学生阅读史料,通过史料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

c.“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除了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思想和政策外,大家还想到了哪些?(引导学生多角度的思考、回答)共同归纳:是的。有国家的统一社会安定,有大臣的辅佐,科技的发展,人民的辛勤劳动------【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B.通过对唐太宗的学习了解,大家认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引导学生从他的治国思想、治国措施,到“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再肯定他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通过学习唐太宗的治国思想、治国措施到“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得出对“唐太宗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的评价,即客观又实事求是、史论结合,培养学生掌握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思考:(课件)唐太宗的开明政策,促使了唐朝的繁荣,而今天我国各行各业繁荣发展,主要是实行什么政策的结果?(生答:改革开放)。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中学生,你有何启发?(学生思考回答)对,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为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而努力学习!【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女皇武则天

继唐太宗之后有位很有作为的女皇帝,(观看武则天15)图中这个主要人物是谁?(学生回答:女皇武则天)

A.武则天是个怎样的人?(展示无字碑16),这是按武则天临终遗言立的“无字碑”,其意是功过是非由后人评说,请大家讲几件与武则天有关的故事。(几位课前已 3 准备好的学生讲述武则天的故事)总结:生1讲述武则天从入宫到为后的经历,生2讲武则天与四个儿子的关系,生3讲武则天的腐败统治。【通过上网搜索,了解影视作品中残暴的武则天的形象,培养学生课外搜集史料的能力】

B.同学们讲的都很好,看来大家受影视作品的影响很大,不能客观地评价,评价历史人物,要抓主流,看其对历史发展是否起推动作用。其实,(课件18)武则天十分重视农业生产,把农业生产的好坏作为考核地方官政绩的重要条件,她宣布50岁免徭役;她在政治上打击士族势力,发展科举,重用人才如姚崇、宋璟等人,军事上加强边防郭沫若称她“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现在,大家该如何全面、客观地看待武则天?(学生2分钟讨论,并结合课本回答)然后共同归纳。现在如果让你为“无字碑”题写碑文,你会怎么写?(学生回答,“政启开元,治宏贞观”)【从学生讲武则天的暴政,到听老师讲武则天的仁政,学生会从正反两方面客观的分析,逐步学会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想一想,唐太宗和武则天的治国措施有何共同之处?(展示课件19,引导学生比较材料)(学生比较后回答:重视发展农业生产,重用贤才)现如今,我们党和国家有哪些惠民、重农、重人才的政策?举出实例说明。(引导学生回答)如:免除农业税,地亩补贴,购买大型农机补贴,取消义务教育学杂费,加大教育经费投入等。这种“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是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真正代表。【激发学生更加热爱党、热爱伟大祖国的情感】

教学总结

(课件19)请学生根据“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女皇武则天”这条主线,自由发言、总结。再共同归纳: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隋亡唐建,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他的开明治国思想和治国措施,造就了“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此后,武则天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人称“政启开元,治宏贞观”,为唐朝进入鼎盛奠定了基础。

知识巩固

(1)唐朝建立于-----------年,建立者是------------------,都城在------------(今-----------)。

(2)。唐太宗任用许多名臣,其中“房谋杜断”是指--------------和-------------,唐朝最著名的谏臣是--------------。(3)。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这里“她”指的是--------------。(4)。“贞观之治”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重视发展生产,B.选拔人才,虚心纳谏。C.减轻农民的负担

D.吸取隋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

(5).武则天称帝时,改国号为周,然而人们还认为她是唐朝皇帝,这主要因为()A.武则天统治时间短

B.武则天创立国号,大臣不予承认 C.武则天是唐高宗的皇后

D.武则天继承了唐太宗的一系列的政策

(6)列出汉武帝和唐太宗的历史功绩 汉武帝

政治:削弱诸侯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破格录用有真才实学的人

经济: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亲临黄河第一线,重视兴修水利

军事:派兵反击匈奴,夺取河套地区和河西走廊,使匈奴再也无力与西汉对抗 思想文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长安兴办太学 民族关系:派张骞出使西域 唐太宗

政治:吸取隋亡教训,勤于政事,任用贤才,虚心纳谏;发展科举 经济: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

军事:在西域设置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安西都护府 思想文化:重视培养人才,扩充国学规模,增加学员 民族关系: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促进唐蕃和好

板书设计

1.2.教学反思

第二课 “贞观之治”

一.唐朝建立 1.隋朝灭亡

2.唐朝建立

二.“贞观之治”

治国思想—— 2.治国措施——

3.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 北师大版 篇三

〖内容标准〗 〖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要求学生了解光武中兴的主要内容以及东汉衰败的主要史实。

2.能力培养

①引导学生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总结古代中国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②依据历史图片想像并手描述汉人的日常生活,培养学生观察、想像和描述的能力。③介绍天干地支表及十二生肖。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通过讲解柔术治天下和以文治为主要特征的“光武中兴”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使学生懂得国家的兴旺,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文化事业的繁荣。〖教学要点〗

1.重点 光武中兴

2.难点 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教学建议〗 1.光武中兴

①向学生指出:东汉都城洛阳在西汉都城长安之东,如同东周的都城洛邑在西周都城镐京之东,因此历史上有西汉、东汉、西周、东周之称。历代史书常将西汉称为前汉,东汉称为后汉则是从时间上指称。

②介绍课文小字部分,让学生懂得,王莽改制是一场失败的改革,它不但没有解决严重的社会问题,反击了社会矛盾,以此作为“光武中兴”的铺垫。

③有关光武中兴的内容,可让学生阅读教材,总结出两特征(以柔术治天下;注重文治)和五大内容(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废除捐税,减轻田租;提倡节俭,精简机构;整顿吏治;兴办地方官学)。总结课文小字,将光武中兴的内容与王莽的统治进行对比,还可适当穿插《后汉书》中的一些小故事,诸如:“寻找严子陵”、“奖赏闭门人”等,以突出光武帝重视人才、整顿吏治的中兴特色,加深学生对光武中兴的理解。同时,对光武帝重视教育

也可作一定评论。关于“中兴”一词可稍作解释:由衰弱转入重新兴盛。

④为使学生对光武帝其人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可指导学生收集更多的相减史料,在课外以活动课的形式进行展示、交流。

⑤让学生依据课文中的三幅插图想像汉人的日常生活,以此突出“兴武中兴”的结果与作用。

⑥引导学生以讨论的形式比较“兴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总结古代盛世凹面的出现的共同原因,即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统治者善于用人、纳谏;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行之有效政策的长期坚持,有持续性和稳定性等待。

2.东汉衰败

①引导学生依据课文及小字分析东汉衰败的原因,即年幼的皇帝被各种势力左右、地方割据势力猖獗、农民起义爆发等,并指出具体表现,诸如官僚、地方兼并土地、官僚宗族世代把持政权,左右选官舆论、大地主拥徒附和私人武装家兵等等,指出这是东汉末年形成割据势力的原因,更是三国分立的历史根源。

②关于天干地支及十二生肖的内容,应作一定的解释与说明,并教会学生换算方式。(以上内容主要来源于教师用书)〖教学实录〗

〔复习旧课〕(约2分钟)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第11课 统一国家的巩固。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有关汉朝的历史,将同学们将书翻到:

第12课 东汉的强盛

(板书,以下绿色黑体字为板书内容)

〔阅读教材〕(约10分钟)

下面给同学们5分钟时间,请大家认真阅读教材,看书时用笔标出你认为应该掌握的内容或者你不理解的内容,看完书之后,我会要求大家合上书本,回顾你记忆中的本课内容。〔合书布点〕(约10分钟)△采点布点

学生阅读完教材后,先指定二、三名同学讲述教材内容,然后由其他学生补充。强调当有同学讲述时,其他同学要注意听,不得随便插话,如有不同意见,必须在他人陈述完

之后,举手发言。教师根据学生讲述的内容采点、布点(板书)。东汉

光武中兴

“柔术”→奴婢、捐税、节俭、吏治 ?

文治 →图书馆、太学、郡国学

衰败 中央政权 → 弱 地方割据 → 强 官僚、大地主

兼并土地、把持政权、左右选官、占有田庄、私人武装 △布点小结

本课内容虽然比较简单,但要把内容归纳起来,也是有一定难度的。“光武中兴”是本课的重点,“中兴”是指由衰弱转入重新兴盛。我们在学习这段历史时,要注意把它与“文景之治”联系起来,比较他们的异同。〔分层推进〕(约20分钟)△再读教材 △快速提问

①东汉(公元25年、刘秀、光武帝、洛阳、东汉。提醒学生注意:汉武帝是西汉的刘彻、汉光武帝是东汉的刘秀)②光武中兴

⑴背景(光武初年,满目疮痍 chuāngyí创伤,也比喻遭受灾祸后凋敝的景象。杜甫《北征》: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要求学生注意西汉初年与东汉初年的情况相似之处)⑵特征(以柔术治天下;注重文治。提醒学生其与西汉初年“休养生息”政策、“居马上得天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的相似)

⑶内容(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废除捐税,减轻田租;提倡节俭,精简机构;整顿吏治;兴办地方官学。把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的政策与相关内容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回忆学过的内容)⑷影响(光武帝重建汉朝政权,结束了西汉末年以来长期混乱的局面,在位30年间,社会呈现出较为安定繁荣的景象,史称“光武中兴”。“中兴”:由衰弱转入重新兴盛。)③东汉衰败

⑴东汉时期,与中央政权离心离德的地方割据势力主要指的是哪些人?(官僚、大地主)

⑵官僚、大地主为什么能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兼并土地、把持政权、占有田庄、左右选官、私人武装)

⑶田庄的私人武装称为什么?(部曲、家兵)△处理问题

①“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

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统治者善于用人、纳谏;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行之有效政策的长期坚持,有持续性和稳定性等。

②想像汉人的日常生活(参照课文中的插图)

③纪年法的换算 〔贯通评价〕(约3分钟)

4.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 北师大版 篇四

【课标要求】

知道西汉的建立,了解“文景之治”。【教学目标】

1.了解西汉的建立的基本情况,掌握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等基本史实。2.通过研读与本课相关的史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做到论从史出。

3.认识到西汉社会经济之所以得到恢复发展,是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和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认识“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教学重难点】

重点: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 难点:汉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 讨论法 问题探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鳞。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这是唐朝诗人王珪所作《咏汉高祖》中的诗句。秦亡后,经过四年“楚汉战争”,刘邦打败了项羽,统一了全国,建立了汉朝。然而,由于多年战乱的影响,社会面临诸多的困难。对此,汉初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样的政策?又出现了怎样的局面?让我们一起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探讨这些问题吧!一.西汉的建立

1.根据课本,概括西汉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2.材料研读

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西汉刚刚建立时,是一幅什么景象?造成这一景象的历史原因是什么?

景象:西汉建立之初,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大片的土地荒芜。当时连皇帝的马车也配不齐毛色相同的四匹马,有些将相出行只能乘牛车,人民得不到温饱。原因:秦的暴政和秦末长期的战乱。

根据上述经济状况,如果你是汉初统治者,你的首要任务是什么? 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

于是,汉高祖采取了以轻徭薄赋、注重发展农业生产为主要内容的休养生息政策。休养生息政策到底包括哪些具体的内容?又产生了什么样的作用呢? 二.休养生息政策 1.材料研读

材料一 颁布军队复员令,凡复员的军吏卒,可按军功大小,分配田宅或免除赋徭。动员流亡之民回乡,“复故爵田宅”。在全国推行释免罪人和奴婢,增加农业劳动人口。

材料二 刘邦根据官吏俸禄和政府开支制定全国赋税总额。田租,或称田赋,即土地税,征收率为什五税一;口赋,也称算赋,即人口税,每人每年一算(120钱)。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汉高祖在位时期采取了哪些休养生息政策? 汉高祖下令“兵皆罢归家”,让士兵还乡务农。

汉高祖将那些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以增加农业劳动力。汉高祖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还相应的减免徭役和兵役。2.作用

经过汉高祖和继任的统治者的休养生息政策,注重农业生产,是汉初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

西汉王朝到了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他们又采取什么措施发展生产? 三.“文景之治”

1.阅读教材介绍汉文帝、景帝时的主要措施(找出关键词):

文帝和景帝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还轻徭薄赋。把田租降到三十税一。2.材料研读

材料一 汉兴七十余年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货财。

——司马迁《史记•平准书》

材料二 海内安宁,家给人足。

——《资治通鉴》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文景时期出现什么现象呢?

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3.动脑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的阿房宫,建筑群规模宏大,正殿东西约五十步,南北约五十丈,殿内可纳一万人„„为修建这些宫殿,从各地运来最好的石料和木材,有的地方树木都被砍光。

材料二 汉文帝非常注意节俭,并以身作则。他穿的衣服比较粗糙。一次,文帝想建一座露台,经计算要花费大量的钱。他说:“这些钱相当于中等百姓十户的家产,我继承先帝的宫室还感到惭愧,为什么还要建造露台呢?”

①秦朝的统治者与汉文帝的做法有何不同? 秦朝的统治者奢侈腐化,汉文帝注意节俭。②你能说出秦亡汉兴的原因吗?

秦对人民实施暴政,而汉朝统治者轻徭薄赋、奖励农耕、提倡节俭、以德化民。③“以德化民”中的德,是什么意思?对现在的治国有现实意义吗? 仁德。有现实意义,如:我国现在既依法治国,又以德治国。【课堂小结】

西汉初建,民生凋敝,政权不稳。高祖吸取教训,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稳定政权。文帝、景帝继续推行此政策,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为武帝大一统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学习本课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顺民心者昌,逆民心者亡。残暴统治必然招致灭国的横祸,温和的统治才能使社会安定,人民接受统治并促使社会向前发展。【板书设计】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5.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 北师大版 篇五

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敦煌莫高窟中泥塑造像和壁画的了解,知道敦煌莫高窟是我国伟大的艺术宝库。

通过对唐代典型乐舞作品的观察、欣赏,知道唐代乐舞取得的巨大成就。

过程与方法:

教师以具体史料介绍敦煌莫高窟丰富的艺术宝库,重点介绍彩塑和壁画内容,通过对比龙门石窟,云岗石窟和莫高窟,来体会莫高窟的艺术神韵。

收集唐代有关乐舞图片和《丝路花雨》中的舞蹈片断,制作课件,让学生欣赏并从中感受唐朝乐舞的艺术魅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唐代乐舞和敦煌莫高窟中的雕塑壁画的有关内容的学习,能体会到其中的艺术魅力,感受古代先人的伟大创造力,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唐朝的诗歌,无论是李白的豪放不羁,杜甫的委婉大气,还是白居易的千锤百炼,都带着我们进入了诗人的世界,带着我们通过文字看到了唐代社会。而这一节课,我们再从另一个从侧面来了解一下唐代社会。就让我们跟随着精美的壁画,细致的雕塑以及风情万种的舞蹈,共同体味一下唐朝的艺术。

说了这么多,同学们不仅要问:唐朝艺术是什么呀?我们也没见过。下面就请同学门看几幅图片。这些画都是产生于唐代.问:那他们现在都在哪呢?

问:那么这些画他们最早来自于唐朝的哪里呢?

不是繁荣的长安城,不是鼎盛的洛阳,而是来自于当时看起来一个很偏远的地方,它是唐朝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他就是敦煌莫高窟。

下面请大家带着问题来看一段录像

敦煌在哪?莫高窟在哪?

莫高窟距今已经有多少年的历史了?

什么人修建了莫高窟?又为什么修建?

莫高窟在唐代达到了它的鼎盛的时期,那么唐代的莫高窟里都有什么呢?(看图)

看了这些图片,他们共同刻画了什么?

问:佛教什么时候传入中国

问:佛教传入中国后,我们的先辈们为了表达对佛祖的崇敬之情,敬佩之心,开始雕刻石像,于是出现了石窟艺术(龙门石窟,云岗石窟)展现图片。

问:你感受到了两者有什么不同。

鲜明的对比,一下子就能让我们体会到敦煌艺术的精雕细刻与绚丽多姿,同学们都知道刻画佛像是为了让佛来保佑平安,因为平安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最基本观念。当时的人除了刻画佛之外,还画了与他们密切相关的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如果你是当时的人你会画些什么呢?哪些是与你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呢?(自由回答)

现在让我们看几幅图(看图)

(无论是不是玄奘,他都体现了当时的僧人互相之间交流着对佛教的理解。大象是我国原来就有的吗?是通过商业贸易交往过来的。这些人正在去交易的地方。这些只体现了敦煌一个地方的情况吗?敦煌只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一站。他恰恰体现丝绸之路的经济、文化的交融,贸易往来的频繁。这种频繁的贸易往来,文化的交流,为什么会被允许出现呢?体现了唐朝的开放风气,大唐的博大胸怀,海纳百川的胸襟,所谓“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唐朝的这种开放风气还体现在另一种艺术成就上,那就是风情多种的乐舞

问:观察唐朝音乐都包括哪些?那说明了什么呢?

音乐和舞蹈是密不可分的,舞蹈是流动的艺术,但是唐朝的舞蹈已经不能复原了,那我门通过什么方式才能看到呢?

让我们来看看敦煌壁画中都给我们展示了什么呢?

飞天,这就是敦煌壁画中著名的飞天,他指引着人们走向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极乐世界是人们想象中的最美好的世界。飞天舞就表现了人们充分的想象力和对美好世界的向往与憧憬。

让我们把眼光集中在飞天上,想象他从古老而有神秘的印度起飞,飞过巍巍的昆仑山脉,从新疆飞到了敦煌,飞往神州大地,飞向遥远的东方。在这些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的精灵里,如果我门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它是:人与神,静止与流动,瞬间与永恒,这就是天人和一的境界。

既然这是人们想象,这些优美的舞姿人们根据什么来想象呢?还有一些表现现实的舞蹈,下面请看两幅画,看看他们在干什么呢?

仔细观察他们的衣服,动作、舞姿

中原地区的舞蹈是什么样的呢?前面我们欣赏了静止的画,让我们看看凝固的陶俑。

两种舞姿,一个柔美,一个活泼刚劲把这两种优美的舞姿结合在一起的集大成这是《霓裳雨衣舞》,他当时可不是什么人都可以看的。它是宫廷舞蹈,它的乐曲是唐玄宗所作的,编舞是大名鼎鼎的杨贵妃。唐玄宗统治时期是唐朝历史上什么样的时期,在最鼎盛产生的《霓裳雨衣舞》是唐代舞蹈的巅峰。仔细观察哪些地方体现了两种舞姿。

舞蹈中我们看到了融合,舞蹈中我们看到了美,所以当时的唐朝诗人白居易感慨的说: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

问:这么美的舞蹈,这么精美的壁画,这么细腻的彩塑,共同构成了璀璨的唐朝艺术,那么什么样的时代才能产生这样的艺术成就?

6.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 北师大版 篇六

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黄帝其人以及他对华夏族的形成所作的贡献,尧舜禹时期的禅让。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讲故事和短评的形式,培养学生表述能力以及正确认识世界的能力。思想目标:

通过学生讲述的历史传说故事,使学生感受到黄帝对华夏族形成的贡献以及炎黄子孙对黄帝的崇敬,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

教学重点:炎帝与黄帝的贡献,尧舜禹和禅让制 教学难点:尧舜禹禅让的实质。教学设计:

本课可通过在学生课后查找资料的基础上,由学生讲故事的形式和教师讲解深化知识形式,使学生形成某些正确的历史观点。板书:远古时代的传说故事会

几个主要传说: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夸父追日、后羿射日、尧舜禅让、大禹治水、精卫填海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远古时代的历史,除了考古发掘材料是可靠的以外,古书中保留下来的古代神话与传说也是值得注意的。它虽不完全真实可信,但和可靠的材料相对照,却也能从另一个角度了解远古时代的历史。我们中国人,无论在祖国还是在海外,每当提到炎黄子孙这个充满感情的词的时候,总是心情激动。那么,这个称呼是怎么来的?尧舜禅让又是怎么一回事?远古时代的一个个传说将帮助我们揭开一个又一个谜底。下面就请同学们讲一讲你所知道的远古时代的一些传说故事。

学生讲故事之后,教师进行启发式讲解,运用问答法。注意讲解:

1、“炎帝与黄帝”一目,叙述了炎帝、黄帝对华夏族的形成所做的贡献。这部分内容属于古史传说。由于这些传说见之于古代历史记载,并且经常为人们所引用,教师在这里应引导学生将这部分材料与大汶口文化后期的考古材料结合起来,以加深学生的历史感。炎帝、黄帝、蚩尤是约四千多年前分别居住在我国西方、北方和南方的三个部落联盟的首领,在向我国中部地区发展的过程中,他们发生了冲突,也产生了联系。炎帝和黄帝联合打败蚩尤,以及炎帝和黄帝结成联盟,适应了父系氏族公社后期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发展趋势,奠定了日后华夏族形成的基础,因此黄帝被尊为华夏族的祖先。在这里结合书上的想一想和材料阅读帮助学生进行理解。

2、尧舜禹的禅让是本课的一个难点。讲清它的关键在于:禅让的实质是原始社会时期的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这主要表现在:第一,新的部落联盟首领是

通过部落联盟会议民主推选出来的。第二,被推选出的部落联盟首领没有特权。第三,禹治水成功,说明为群众办事是他的责任和义务。

3、大禹治水的传说可使学生感受到一种可贵的工作精神。还要指出禹身分转变直接关系到中国古代最早的国家——夏朝的建立。补充资料:

1、炎帝与黄帝

炎帝,姜姓,号神农氏,是原来居住在我国西方(今陕西南部岐山一带)的一个部落联盟的首领。黄帝,姬姓,号轩辕氏、有熊氏,是原来居住在我国西北(今陕西北部)的一个部落联盟的首领。蚩尤为九黎部落联盟的首领,九黎原住在我国东南部(今山东、安徽一带)。三个部落联盟逐步向我国中部地区推进。结果是九黎最先进入。当炎帝也推进到我国中部地区时,与九黎遭遇,双方发生冲突,经过长期斗争,九黎得胜。炎帝被迫逃往涿鹿(今河北怀来县或涿鹿县),与早已移居在那里的黄帝联合,共同对抗九黎,这就是“涿鹿之战”。九黎战败,蚩尤在战斗中被杀。九黎的一部分加入了炎、黄两个部落联盟,另一部分南下与苗蛮部落联盟居住在一起。炎帝和黄帝在共同打败九黎后不久,他们之间又在阪泉(今河北怀来县)地方发生了大冲突,这就是“阪泉之战”。最后炎帝被打败,炎帝和黄帝两个部落联盟结成了新的联盟。炎帝、黄帝和部分九黎结成一体定居中原后,共同开发黄河中下游两岸,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

2、尧、舜、禹的禅让

部落联盟设联盟会议,各氏族部落的首领都是该会议的成员。相传,尧年老的时候,在部落联盟会议上提出后继人问题,兜(Huāndōu)推荐共工,尧虽不同意,还是让他担任工师之职,以考验其才能,结果不行,大家又才推举舜,说他很能干。于是舜协助尧20年,又代尧摄行政事8年,得到各方面的锻炼。尧死后,舜才正式主持联盟的事务。舜继位后,挑选贤人,治理民事,用禹治水就是其中一项重要措施。舜老的时候,也召集部落联盟会议,禹因治水有功,被大家推举为后继人。于是禹代替舜处理联盟事务。17年后舜死,禹正式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尧、舜、禹的禅让,已经可以看出原来老的联盟首领已具有相当大的权力,但最终还得服从联盟会议的决定。因此,当时的禅让制在实质上仍是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课堂练习:指导学生做书上的自我测评题。

7.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 北师大版 篇七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识记:1.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2.中英谈判和香港回归;中葡谈判和澳门回归。

3.海峡两岸隔绝状态的结束;“汪辜会谈”;“九二共识”;“和平之旅”。

理解:“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及其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对实现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复兴的巨大历史意义。

运用:1.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中国为什么能收回香港、澳门,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培养学生用联系、发展的观点观察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在全面掌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阅读邓小平关于台湾问题的有关讲话,深入了解“一国两制”理论提出的时代背景、内容及其实践。

2.观看有关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纪录片及电视、广播、报纸中有关“一国两制”的新闻,深刻体会其实践作用。

3.有条件的同学,可以到港澳地区参观、旅游,亲身感受“一国两制”的伟大成就。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及其实践,认识到实行“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根本保障和惟一可行之路。

2.通过学习“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认识到实现祖国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意义。【教学重点】

1.“一国两制”构想的深刻内涵。

2.“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教学难点】

1.台湾问题的由来以及两岸关系的发展过程。

2.在坚持“一国两制”的方针指导下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教学方法】

讲述法、讨论法、资料分析法、直观演示法。【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情景设置:课前3分钟时,利用教室多媒体设备播放乐曲《我的中国心》,同时并在课件上展示台湾风光图片。

多媒体展示: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作品《乡愁》和爱国诗人闻一多的作品《七子之歌——台湾》 《乡 愁》 余光中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七子之歌——台湾》 闻一多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明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教师提问:余光中在《乡愁》中表达了强烈的思乡之情,希望台湾回到祖**亲的怀抱,今天诗人的愿望有没有实现呢?闻一多在《七子之歌》中所呼唤的“七子”是指香港、澳门、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大连七个地方,如今七子都回来了吗? 学生回答:强烈的思乡之情;台湾还没有回来。

教师过渡: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但是由于历史上的某些原因人为地造成了现在台湾与大陆的分离状态,这就是所谓的“台湾问题”。建国五十多年来,台湾问题一直悬而未决,台湾还没有回到祖国的怀抱。历史的使命交到我们这一代人手上时,我们要怎样才能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呢?怎样才能实现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二、讲授新课

情境营造:遥远的海岸,北归的候鸟,于右任的《望大陆》(“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意在突出这样一个主题——浅浅的海峡,国之大殇,乡之深愁,祖国统一。

教师提问:为完成我们祖国的统一大业,党和政府殚精竭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什么方针呢?

学生回答:“一国两制”。板书:

一、“一国两制”的构想

多媒体播放:《邓小平关于台湾问题的看法》。

教师提问:(从影片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邓小平同志认为我们应该怎样解决台湾问题?也就是说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学生回答: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但绝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教师提问:什么是“一国两制”?“一国两制”的构想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提出的?它的理论形成的过程如何?这一理论又是怎样得到实践的?

让学生看书,小组讨论。根据教师提示的五个关键词“雏形”、“萌芽”、“提出”、“确立”“运用”,归纳“一国两制”理论的形成过程。学生找出答案后,教师再用多媒体课件打出答案,肯定学生的回答。

提示:雏形——毛泽东、周恩来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设想;萌芽——1981年,叶剑英“九条方针”;提出——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构想;确立——1982年《宪法》第31条;1984年六届二次人大正式通过;运用——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教师提问:“一国两制”下,对港澳地区与对台地区的细微差别是什么? 提示:可以驻军与否是差别所在。港澳地区的“驻军”问题属于国家主权问题,所以外国军队必须撤离。而台湾地区的“驻军”问题属于内政问题,所以在保证对大陆不构成威胁的前提下,台湾可以驻军。(接着,教师可以就此话题点出下一个教学子目,虽然一国两制是首先针对台湾提出,对台湾也有很多优惠,但由于种种原因,最后构想还是首先在港澳地区实践。)板书:

二、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多媒体展示:香港、澳门的区旗和区徽,并附简单意义分析。并打开轻微的背景音乐《东方之珠》《香港,别来无恙》。

教师提问:香港问题的由来是怎样的?其领土是怎样被割让与租借的?香港问题的解决过程如何?香港回归的意义是什么?

提示:用小动画的形式简单演示香港岛、九龙司、新界被割让与租借的过程:香港岛——1842年《南京条约》中被割占;九龙司——1860年《北京条约》中被割占;新界——1898年《中英展拓界址专条》中被租借。

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根据画面内容归纳“一国两制”在香港走向实践的步骤。

提示:1982年,邓小平会见撒切尔夫人(在此处可向学生解释“主权换治权”的实质);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1990年,人大通过《基本法》。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2006年,展望香港“香港明天更美好”。教师提问:香港的回归有什么重要意义?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香港回归洗刷了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翻开了香港历史新的一页,中华民族在祖国统一大业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另外,香港的成功回归,为澳门回归、台湾统一提供了借鉴意义。

多媒体展示:共同欣赏澳门的象征标志《大三巴牌坊》以及闻一多的《七子之歌——澳门》。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姓名?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母亲,我要回来,母亲!教师做简要的旁白,向学生介绍澳门问题的由来以及“一国两制”构想在澳门的成功实践:“一国两制”在香港的成功实践为澳门回归提供了范例,1987年,中葡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将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回归当日,举国上下一片欢腾,澳门人不论男女老少都尽情地挥洒自己的欢乐之情,而回归后的澳门也继续保持繁荣,成为“一国两制”实践的又一个成功范例。请大家记住这一天,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家了。

教师提问:香港、澳门回归有何伟大的意义?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A.洗雪了百年耻辱。B.开创了香港和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

C.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D.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做出了新的贡献。教师讲述:香港澳门已经顺利回归,但是祖国的统一大业尚未完成。

多媒体展示:中国地图,在香港、澳门的大致方位贴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别行政区的区旗,指

出现阶段祖国统一大业尚未完成。

教师讲述:明确认识解决台湾问题的重要性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统一,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是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重大原则问题;解决台湾问题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稳定与发展。

教师提问:为争取祖国统一大业早日完成,在党、政府和广大两岸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两岸关系的发展如何?台湾问题的前景如何?现阶段妨碍台湾与祖国大陆统一的政治因素有哪些?应该怎样解决台湾问题?

学生阅读书本,归纳分析,教师列表总结。多媒体展示:

1979年,大陆停止炮轰金门,实现了两岸30年来的真正停火;1980年,海峡两岸出现一股和缓松动的暖风,民间交往的坚冰开始被打破;1987年10月,台湾当局决定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并在经贸往来、学术交流上采取更加松动弹性的做法;1988年11月,台湾当局又决定有条件地允许大陆同胞赴台湾探亲,“三通”限制逐渐放宽,这是两岸关系出现缓和的突破性进展。1992年汪辜会谈;海基会和海协会达成“九二共识”;2005年连战、宋楚瑜大陆行。

板书:

三、统一大业必将实现

教师过渡:虽然台湾当局仍在很多地方设置障碍,但是两岸同胞冲破层层阻碍,交往越来越密切。这些行为告诉我们:“台湾,也想回家!” 多媒体展示:

材料一:A.1990.9李登辉声称“台湾早已是一个主权独立国家”B.1999.7李登辉提出大陆与台湾的关系是“国与国”关系,至少是“特殊的国与国”关系的“两国论”C.2002.8陈水扁首次明确宣称,台湾是“主权独立国家”,“台湾与对岸中国,一边一国,要分清楚”„„D.2003.9.28陈水扁在民进党十七周年党庆晚会上第一次亮出“台独”时间表,声称要在2004年“完成历史性首次‘公投’”,„„于2007年实施“新宪法”。材料二:台独活动的图片“公投”与“军事演习”。

材料三: 2000年5月20日,陈水扁执政上台。半个月之后,美国批准售台价值3.56亿美元的F-16战机装备的先进导航和电子反制系统。9月28日,美国又售台价值13.66亿美元的中程空对空导弹、“鱼叉”舰对舰导弹等。这一年美国对台三次军售就达19.82亿美元。美国东部时间2月19日,美国和日本在华盛顿举行了“美日安全保障协议委员会会议”(简称美日安保会议)。会后,双方发表了《联合声明》,对1996年制定的《美日安保协议》做

出重大修改,第一次公然把台湾海峡列为两国的“共同战略目标”。日本也首次宣称关注台湾,台湾不仅仅是美国问题,也是日本问题了。

结合当代时事政治材料三段,加强学生联系教材和台湾当今实际讨论:当今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阻力有哪些? 怎样解决台湾问题?政府的观点?你有什么好建议吗? 提示:A.国际反华势力

B.“台独”势力(认识“台独”的实质及危害,结合2005年12月3日台湾地区“三合一”选举蓝绿阵营变化说明台独不得人心)

情景设置:图片——飞机,大炮,海军陆战队,潜艇等,面对嚣张的台独势力,怎样解决台湾问题?难道“让鲜血染红台湾海峡”?

多媒体展示:“解决台湾问题的紧迫性”(介绍党和国家关于台湾问题的一系列政策方针,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相继提出的“八项主张”及“十六大”报告的有关强调和2005年全国人大通过的《反分裂国家法》。)

第一条 为了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维护台湾海峡地区和平稳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根据宪法,制定本法。第二条 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包括台湾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共同义务。第八条 “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造成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事实,或者发生将会导致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重大事变,或者和平统一的可能性完全丧失,国家得采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教师提问:怎样认识台湾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重要性——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统一,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是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重大原则问题;解决台湾问题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稳定与发展。紧迫性——国际上敌对势力对我国的敌视还存在,台独势力猖獗,破坏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导致两岸关系紧张。

课堂总结:为了早日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邓小平创造性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此方案首先在解决香港问题上得到成功运用,随后澳门问题也得到圆满解决,海峡两岸关系发展迅速。台湾问题虽然比较复杂,但我们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采用“一国两制”方案,台湾会早日回到祖国环抱,最终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课后探讨:“运用所学知识,你认为为了实现祖国统一,我国可以采取哪些具体措施解决台

8.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 北师大版 篇八

知道辽、宋、西夏、金等政权的并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辽、宋、西夏是三个并立的政权,说出耶律阿保机、赵匡胤和元昊三位杰出政治家的主要功绩。

分析宋辽、宋夏和议的影响,提高客观认识历史事件的能力。

在学习关于“宋夏和战”的内容时,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设计“辽、西夏、北宋建立简表”,学习采用表格方式表述历史知识的方法,增强采用多种方式表达观点的能力,并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

运用比较和归纳的方法,分析辽、西夏两个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措施及其与宋的关系,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必然。

通过思考课堂讨论题和“材料阅读”题,提高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辽、西夏与宋的战和关系,和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契丹族、党项族与汉族的密切交往,对奠定祖国的辽阔疆域,开发边疆地区,促进社会的进步,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华民族具有极大的凝聚力,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各族人民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教学重点:知道辽、宋、西夏是并立的政权;培养学生客观认识历史事件(如宋与辽和西夏的战争与和议等)和采用表格方式表达观点的能力;认识到契丹族和党项族等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对开发边疆地区、奠定祖国辽阔的疆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宋辽、宋夏的关系;认识到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必然。

教学手段:运用地图、表格等手段。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这一课中,赵匡胤、“陈桥兵变”是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内容,契丹族和党项族则是学生比较陌生的民族,封建化进程对学生而言也比较难理解。因此,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内容,通过讲故事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辽、北宋、西夏并立形势图”,让学生认识到三个政权的并立;并通过有关图片讲解和适当地补充知识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学习效果,以实现教学目标。

作业安排: 填充图。

教学过程

导入设计:

出示《五代十国后期形势图》,指出中国历史在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由统一再次走向分裂。学生齐读导言,激发学习兴趣,引入新课。

讲解新课:

一、澶渊之盟:

1.北宋政权的建立。

教师依图《五代十国后期形势图》,简单介绍唐亡以后的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指出由于后周世宗的改革和民心所向,统一趋势逐渐加强。

接着,请学生讲述并演示“陈桥兵变”的故事(课前即让学生自己准备),了解北宋王朝的建立经过,并以此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随后,利用《辽、北宋、西夏并立形势图》说明北宋基本上统一了中原地区和南方,并强调指出北宋未能统一全国,同时并立的还有辽、西夏等政权,由此引出下面的学习内容。

2.辽政权的建立。

指导学生演示课本内容,适当补充有关知识介绍契丹的强大,并对课本插图进行简单介绍,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组织学生讨论:“契丹矛”和 “契丹文字”说明了什么?

“契丹矛”反映了契丹族已会制造和使用铁器以及勇猛善战;“契丹文字”是学习汉文化的重要成果。说明契丹民族的强大。

3.宋辽之间的和战。

建议教师采用读书指导法、谈话法指导学生学习这一内容。

关于北宋的北伐,可向学生提问:“北宋为什么要对辽进行北伐?北伐的结果如何?” “为什么北宋的北伐会失败?”。

以此指出当时的北宋还不具备统一的实力,统一的时机还不成熟。多次对辽战争的失败,使北宋统治者产生了“畏辽”的心理,加之国内矛盾日益尖锐,农民起义不断发生,宋开始侧重于镇压国内人民的反抗,对辽政策由进攻转为防御,实行了“守内虚外”:禁军有一半是驻防在京师及其附近,其余分别戍卫国内要冲地区,只有少量的禁军屯驻在边境上。这使得北宋御敌能力更为减弱。辽统治者则对北宋进行了大规模地进攻。

学习“澶渊之盟”时,可先让一学生绘声绘色地讲述“澶州之战”,通过故事帮助学生了解辽攻宋的目的(掠夺、扩大地)、了解寇准主战具有反掠夺的正义性以及宋真宗的懦弱、妥协,知道宋朝是在有利的形势下订立了“澶渊之盟”。盟约内容学生了解即可。

关于“澶渊之盟”的评价,是本课的一个难点,教师可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一些问题来得到正确认识,如:

“当时辽宋为什么会议和?”(辽军事上的失败和北宋的软弱)。

“北宋政府每年送给辽的‘岁币’是从哪儿来的?”。

“签订了盟约,基本不打仗了,对双方有什么好处?”等。

指导学生了解课本中选自《栾城集》的一段引言,增强对和议积极作用的认识。

二、宋夏和战:

1.夏政权的建立。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简介夏政权的建立。

2.宋夏之间的和战。

本部分内容与“宋辽之间的和战”内容非常相似,组织学生讨论辽、夏政权与宋的关系的共同点。可让学生在阅读课本基础上互相提问,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活跃课堂气氛。

要注意让学生弄清楚:“西夏为什么要进攻北宋?”、“西夏和北宋达成议和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认识宋夏之间的和与战?”等几个问题。

教师引导分析辽、西夏统治者的掠夺性和北宋统治者的腐朽、软弱性。

三、碰撞中的融合:

课本介绍了辽、西夏统治者向汉族学习的措施和成果。

辽统治者重视农耕,推行汉法,革除弊端,创立“胡、汉分治”的政策,使辽很快进入封建社会。西夏统治者也积极地学习汉族先进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并最终确立了封建制度。宋与辽、西夏在碰撞中、特别在和议后的密切交往中,共同获得了新的发展,进行了新的融合。

建议教师首先提问“契丹族、党项族与汉族融合的表现有哪些?”,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要提醒学生注意结合前文内容)、自由发言,教师最后可归纳出以下几点:

学会农耕、学习汉族的政治制度、模仿汉字创造文字、学习汉人的生活习俗等。

可利用课本插图和彩图加强学生对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感性认识。

(彩图“契丹王子骑射图”)。

“辽马鞍、铃铛”既反映了其游牧民族的本色,服饰和马鞍上精美的龙形等雕饰又反映了学习汉文化和与汉民族的融合。彩图“西夏文敕牌”反映了西夏文是学习了汉字的方块字形、采用了汉字的笔画创制的,是民族融合、少数民族发展进步的重要体现。

小结全课:

9.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 北师大版 篇九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要求学生掌握经济“巨无霸”、“世界警察”、爵士乐、摇滚乐、好莱坞等基本历史知识。2.分析二战以后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及表现,美国充当“世界警察”的原因与目的,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探究战后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学生认识到其背后深刻的原因,同是感悟到美国成功的经验可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学习借鉴。

教学重点 经济“巨无霸”的成因及表现;跨国公司;好莱坞 教学难点 经济“巨无霸”的成因;爵士乐、摇滚乐的风格特色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美利坚的国旗自升起来以后,历经200多年的风风雨雨始终不倒,在今天的世界上依然高高飘扬,成为世人瞻仰的目标。于此同时美国逐步强大,坐上世界霸主的宝座,今天的美国依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人们都说美国是梦幻的国度,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个梦幻国度,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近距离的观察它。请同学们翻到课本P75,我们学习第11课《梦幻超级大国》。

讲授新课

一、经济“巨无霸”

展示课件“战后六国生产增长指数图表”,同时引用P65小字中的数据,引导学生观察,得出战后美国经济发展迅速的结论。

让学生阅读课文,探究战后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教师最后总结:

1.战时的资本积累(美国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两次世界大战中的策略和结果)2.政府有效的财政政策(战前的罗斯福“新政”,战后的财政扩张政策)

3.科学技术的进步(第三次科技革命)美国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批判继承。

学生再次阅读课文,探讨美国成为经济“巨无霸”的表现。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跨国公司发展迅速(跨国公司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展示课件,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美国跨国公司的标志(师生充分互动,同学们畅所欲言)。

展示课件进一步讲美国的信息技术,微软公司和比尔·盖茨。使学生感受美国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巨大成就。讲中国的龙芯,中国芯,麒麟操作系统,银河巨型机,台湾的板卡与内存,中国网民数量,手机用户量全球第一。中国的信息技术产业潜力巨大,正在崛起。

二、“世界警察”

随着美国的逐渐强大,成为世界经济霸主,成为世界政治霸主,成为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它的“霸气”越来越浓重了。

展示课件,概述美国的不良记录,引导学生探究美国充当世界警察的原因及目的。展示课件,结合漫画评价美国的国际警察形象。简介中国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外交,和谐世界。

(三)音乐、电影文化

美国是民族的大熔炉,提问美国有哪些人种(白人,黑人,印第安人,混血种人...)同学们的Mp3可调音乐风格,其中有Jazz,Rock...你们知道是什么含义吗? 1爵士乐 2.摇滚乐

20世纪50年代美国黑人的“节奏和布鲁斯音乐”、美国白人的“乡村和西部音乐”融汇成了摇滚乐。

欣赏世界舞王迈克尔.杰克逊《Who Badder》的Flash,感受摇滚的魅力。

3.好莱坞

找学生简介世界电影发展史:黑白默片→有声电影→彩色电影...世界电影正式诞生与1895年,标志是法国的路易.卢米埃尔在巴黎首映他拍的电影(之前已有一段发展经历,比如爱迪生在1889年发明电影放映机)。

中国电影诞生于1905年(第一部影片是《定军山》)。

展示课件,卓别林的照片和《大独裁者》(1940)剧照。简介卓别林被迫害的经历,《大独裁者》中对希特勒的讽刺。

美国好莱坞被称为“梦幻工厂”,这里是世界电影业的中心。电影越来越好看,是艺术与科技的完美结合。简介电影奖的最高奖项---奥斯卡奖。

展示课件,著名的好莱坞大片海报。学生可以补充自己搜集的其它大片的资料。

小活动:美国电影为什么能取得成功?

10.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 北师大版 篇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学习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体验调查研究的过程。(2)尝试设计一份营养较为合理的食谱。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健康生活的素养。教学重难点

1、尝试设计营养结构较为合理的食膳。

2、学生活动的组织教学。教学过程

师:上节课我们共同评价了我们自身的营养状况,调查了自己的饮食结构和习惯,同学们知道如何纠正自己的不良饮食习惯和饮食结构,什么样的饮食结构才更合理,更有利于青少年健康地生长发育呢?

(温故而知新,设置新的问题导入新课,学生的探究兴趣又被激发起来了)生:略(让学生充分发表他们的看法和观点)。

师:(点拨)现代社会上流行减肥,有些人为了达到苗条的身材,每天不吃或很少吃饭,大家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生:有的赞成,有的不赞成(让学生说明其理由)。

师:(引导)“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我们在追求形体完美的同时,更应关注合理膳食与健康。

师:课前我已经让同学们分别以谷类、蔬菜类、水果类、动物类、饮品类为5个调查活动小组。下面让我们一起跟着摄像机的镜头回顾同学们的活动风采。

(课下活动情景再现学生们分组活动的过程,包括市场调查、网上查询、小组讨论、小品准备等,通过小组活动,然后在课堂上表达交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学们在进行探究调查过程一定有很多乐趣,也一定有许多问题和困难,能不能介绍给大家听听?

小组1:在调查奶类、饮品时,店主看我们不买东西,不愿意接待我们,后来我们说明调查意图,他给了我们很多帮助,使我们得以顺利完成任务。在这次活动中,我们还学到了与人交际的一点技巧。

小组2:我们小组是把责任分到个人,然后按计划行动,最后讨论汇总,这样很节省时间。师:现在让各小组来汇报他们的战绩吧!

(让学生归纳总结信息,培养学生积极思维与合作的精神,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谷类、蔬菜类、粮食、动物、饮品各组代表到讲台上介绍他们调查的结果。师:听完了各小组汇报的市场食品消息,请同学们欣赏小品“谁的功劳大”。

(通过小品的编排和表演,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生:观看小品,细细品味并体会。

师:看来合理膳食对我们的身体健康非常重要,让我们大家手拉手共同关注人类的健康。我们应该按照营养学家们为我们提供的均衡膳食的基本要求来对一日三餐进行规划,做到合理用膳。

师:同学们是早晨8、9点钟的太阳,正处在生长发育旺盛的时期,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需要较多,可是我们有些同学在饮食上却不注意,因而影响了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请同学们欣赏他们自编自导的小品“谁之错”。

生:联系自己的饮食习惯,找出问题的原因所在。师:所以说青少年对营养有特殊的需要(板书)。

我们从一日三餐中获得的营养物质能否达到这个标准?能不能满足自身生长发育的需要呢?让我们一起通过活动来分析。

1、以小组为单位4人一组,分工合作,记录、计算、统计、设计表格进行总结。

2、各小组互相交流,阐明各自食谱的科学性所在。

3、讨论:交流结束以后,你认为自己的饮食结构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进一步修改你的食谱,使之更科学、合理。

(学生把自己设计食谱中的能量计算出来,进行定量分析。)

师:同学们为自己设计了一份食谱,应该说大家已经基本掌握了评价饮食结构的方法和均膳食的标准,大家心里最想做的是什么呢? 生:(发表意见、交流)略。

师:从我们呱呱坠地那一刻起,父母为了我们的营养问题就费尽心思,父母爱孩子天经地义子女能否也爱父母呢?请同学们课后对父母的营养情况做认真的调查,针对父母的营养状况及饮食爱好设计一份“爱心食谱”,并亲自动手为父母制作营养餐。教师会和你们一起分享真情和孝心。

(将教材的内容拓展,自身设计食谱后,为父母设计爱心食谱和制作爱心营养餐,培养学生亲自动手实践的能力,并体验情感的交流与表达,对学生进行“爱心献父母”的思想品德教育。)

上一篇:大学生助学贷款申请书范文下一篇:校内督导员培训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