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中的人生智慧

2024-09-17

成语故事中的人生智慧(共9篇)

1.成语故事中的人生智慧 篇一

通常,学生向我借钱,他们一开口,我不由分说就借给他们,为什么随便就把钱借给学生呢?因为学生还未踏入社会,他们基本上是淳朴善良的,作为一位教师充分相信学生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也就是说,学生的品质是学生借钱的抵押品。

银行大额借贷,第一,必须有相应的抵押资产;第二,必须有可行性报告;第三,必须由担保人。不然银行借贷出去的钱岂不是都成了死帐烂帐?九十年代,因为家人生病,急需一大笔医药费,我向一家企业借贷,财务科开具一张支票,结果银行因为我没有发展生产及其盈利的可行性报告,拒绝支付,当时急得我差一点没有跳楼。

银行小额贷款,虽然无须财产抵押,但是,担保人和发展生产的可行性报告还是需要的,无论是大额贷款还是小额贷款,银行的目的是为了盈利。

黑社会放高利贷,也必须充分了解你的偿还和抵押能力,或者房产或者妻女,一旦你借钱不还,他们就开始使用非常手段,殴打、砍手脚等最后获得丰厚的汇报。

教师借钱给学生甚至送钱给学生跟社会性借贷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不以盈利为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度过暂时的难关,刻苦努力地学习,将来成为有用的社会性人才。记得我自己上中学时,因为是靠打临工来养活自己,时常饥一餐饱一顿,有时遇到雨雪天干脆就饿肚子,我的老师就时常借钱给我,有时直接就是把饭菜票送给我,我不忍拂了老师的好意,一般都是接过来,根本不用,还是照样忍饥挨饿,过几天又还给老师,因为我不知道倘若把这这个钱花了以后自己能不能挣到钱偿还老师,如果挣不到钱,岂不是败坏了自己的品质?正是因为我从不欠老师的一分钱,有一次,老师竟然借给我十元钱十斤粮票,当时,教师的月工资只有五十多元,29斤粮票,我知道这个钱和粮票的分量,尽管当时已经有两天水米没打牙了,我也没有敢动那十元钱,通常,我一个月靠打临工只能挣到七八元钱,就能维持一个月的生活,十元钱对于我那简直像一个天文数字。

现在,经常有人说教育越来越差了,培养的学生品质太差。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以为这种说法欠妥,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形成学校固然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学生并不完全是学校教育出来的,他们作为社会一份子,还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广泛影响,从最近向我借钱的一部分学生身上就表现出这种不良影响的严重性。

有一个学生对我说,他带的零花钱丢了二十元,向我借十元钱,我借给了他,后来他说:“钱是我自己弄丢的,不能再向家里要钱了,所以就没有钱还了。”我想,一般家长听说孩子把钱弄丢了会不问青红皂白把孩子打一顿,免得这个学生挨打,于是摆摆手说:“算了,以后注意就是了。”

大约是这个学生宣传的结果,好几个学生都找借口向我借钱,我把钱借给他们,有的五元,有的十元,其中一个女孩子说是月经来了,要买卫生巾,借了二十元。过了一个星期,我向这些学生收债,他们无一例外地回答:没有钱。我初略算了一下,学生从我手里借走的钱不到一百元,对于我不是什么大事,有一个女生家长说想做生意偿还学校里的资料费苦于没有资金,我当时就送给他两百元。应该说学生借的钱不过是很少一点钱,不值什么。但是对于学生来说这就是一件大事情,因为他们明知自己没有偿还能力而借钱挥霍,必然形成一种错误认识,对于善良的人只需要凭借欺诈的手段就可以获得金钱。

那一位说月经来了借钱买卫生巾的女生的母亲很细心,发现她这一个星期多了一些零花钱,向我询问,我告诉她借钱的事,她说:“老师请再也不要借钱给她,女孩子骗人最后必然落入骗子之手。”后来她替女儿还了二十元钱。

还有那一帮借钱的男生估计家里至今还不清楚,所以也没有人还钱。这一件事很清楚的说明现在的小孩子与我们青少年时代对于借钱这一问题的看法有多么大的区别。

当然,诚信可以做人,未必能成事,做大事者未必诚信,却可以高官任做,骏马任骑。

2.成语故事中的人生智慧 篇二

一、妙语引导,初入情境

引导关键在于一个“引”字,学生面对陌生的文章,犹如第一次吃菠萝,不知从哪儿入口。这就要求教师通过妙语引导,帮助学生找准阅读切入点,有效拉近读者与作者的情感距离,迅速进入情境。从而点燃学生探究的激情。引导贵在语言之妙,首先要言简意赅,其次要有明确的针对性,第三要富于激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快速进入引导情境,有的放矢地展开阅读探究。通过引语,不仅把课内课外阅读联系起来,而且营造了情境,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由盲目阅读变为自觉阅读,初步领略到了探究的乐趣。

二、耐心诱导,渐入佳境

诱导,如春蚕抽丝,夜雨润物,于绵长中求顿悟;于无形中达豁然。它一方面着力于知识的衔接和深化,更着力于由已知到未知,由感性到理性的循序渐进,从而达到循循善诱,把学生带入阅读的佳境的目的,进一步点燃学生阅读探究文本内涵的智慧的火花。

诱导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一个眼神,可以是一个手势,可以是一句温馨的提醒,可以是一声严厉的棒喝……方式虽异,但目的相同,在于教师针对文本,灵活运用。

如在分析《故乡》中杨二嫂这一人物形象时,学生很难用一个词语来概述杨二嫂“两手搭在髀间”所展现的个性特征,阅读交流陷入僵局,我就让一个平时性格开朗的高瘦的女生站在台前,表演一下这个动作,结果学生一下子用“泼辣”一词概述了出来。再如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时,我让学生用一句话来概述诗人杜甫的伟大之处,学生只能抓住杜甫推己及人而读,显然不够深入。我就设计这样一段诱导词:范仲淹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欧阳修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与民同乐”……任何一个人的伟大在于他把灵魂的根扎在社会的苦难之中。通过这样的诱导,学生豁然开朗,既明确了杜甫的伟大之所在,同时进一步深化了对文本的探究,更重要的是学生受到了更震撼的人生启迪。

三、正确疏导,臻入化境

鲁迅先生说:“看人生因作者而不同,看作品又因读者而不同”。作者思维不同,学生思维各异,在新课改大潮的洪流中,学生对文本的个性解读得到了空前的张扬,虽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哈姆雷特所展现的本质还必须是哈姆雷特,如果把哈姆雷特解读成了奥楚蔑洛夫,这就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个性解读,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正确疏导就显得极为重要了。

例如在教学鲁迅的《故乡》时,学生对杨二嫂有了这样一段“个性”解读——杨二嫂身上有着一种执着的个性,因为她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这种为了目标而不懈努力的执着令人敬佩——初一听,颇有道理,细一想,甚觉不妥。杨二嫂的所谓“执着”只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而已,如果这样的所谓“执着”也值得学习,我们的学生将会成为怎样的一个人,我们的精神文明又何以得到正确的弘扬?面对学生这样荒唐的解读,我予以了耐心的疏导。

四、巧温旧故、妙引新知

也就是通过复习已学知识的方式来进而过渡到新课内容的讲授。开课时,引导学生学习与新课有关的新知识。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我看来,交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教巧之所在。”新旧联系,温故知新,既能巩固旧知,克服遗忘;又能让学生自信百倍,去学习新知。如于漪老师在教朱自清的《春》一课时,是这样导入的:“一提到春天,我们就会想到春光明媚,绿满天下,鸟语花香,万象更新。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用彩笔描绘它,歌颂它。同学们想一想,诗人杜甫在《绝句》中是怎样描绘春色的?(生背)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怎样描绘的?(生背)现在我们就欢快地生活在阳春三月的日子里,但我们往往只知春,而不会写春,那么请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来描绘春景的色彩、姿态呢?”这段导语先温习以前所学关于春的诗句之后顺势引入新课。回味古诗,无形之中,学生就感受到春天的绚丽多彩,而朱自清的《春》更对他们有了诱惑力。这样导入,学生必会迫不及待地去赏《春》。再如导入新课《范进中举》可以这样开头:

“我们学过了《孔乙己》,鲁迅以传神的笔调,塑造了一个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孔乙己’这一典型形象。孔乙己的悲惨命运,使我们从一个侧面认识到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黑暗,今天,我们要从范进的喜剧命运的另一个侧面,去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荒诞和罪恶。”学生的认识是逐步向前发展的,不可能产生大的跳跃。因此,由已知走向未知易于成功,新的知识用旧的知识作为台阶易于被学生所接受。由“孔乙己”这一刚学过的人物入手导入新课,还可以使两个形象形成对照,形成有机的联系。

3.人生中的智慧与妥协 篇三

然而,一旦你懂得了妥协,其实何尝不是获得了一种智慧?

王勃说:“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是啊,非无圣主,只是贾谊这个人“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我以为,这里的“识不足”指的便是贾谊缺乏妥协的智慧。他不遵循世代相传的游戏规则,不理睬人们约定俗成的种种禁忌,不但招致了小人的嫉恨,也让原本赏识他的文帝觉得他华而不实。他的感情那么真挚而热烈,不懂也不愿意妥协,离京后深感委屈,哀伤自悼甚而一蹶不振。《吊屈原赋》与《鹏鸟赋》传入京都后,文帝虽赞赏其文采,可更认为此人气量狭小,不堪重用。更让人惋惜的是,在梁怀王不慎坠马身亡后,本无责任的贾谊害怕文帝追究,又追悔自己的疏忽,从而更加郁郁寡欢,哭泣不已,一年后伤感过度而死,时年33岁。

可是,时光走到了几百年后的苏轼身上,妥协却闪现出了它智慧的光芒。因为政治原因,苏轼落难了,依靠朋友的帮助得了一块荒芜的旧营地来耕植度日。可他并不曾跳着脚咒骂和怨尤,而是欣欣然,干脆将自己号为东坡居士。

从得意非凡的苏大才子变成了“竹杖芒鞋”的苏东坡,稍作妥协的他就将命运的乖舛踩在了脚下,从此,他走向了成熟,走向了更广阔的人生空间。面对市井小人的无礼斥责,他竟“自喜渐不为人知”,这种妥协已是有了包容的智慧了。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里的小童仆早已熟睡,任凭东坡先生在外把门敲了又敲.小童仆都无法应声开门。算了算了,转身“倚杖听江声”去吧,这种妥协更是有了淡定的智慧。

若说被宠赏时的东坡如一杯豪酒,那么落难之后的东坡却竟如一盏清茶了。豪酒浓烈,难免伤人伤己;清茶淡雅,更可养身养心。恰是因为有了对生活的某些妥协,使得他不怨不叹不嗔不怒,到了黄州,尽游赤壁,“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到了苏杭,“写”下了被台湾女作家张晓风称之为他“写得最长最美的一句诗”——苏堤;到了偏远、蛮荒的岭南,竟也“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欣然先做个饕餮者。这样,东坡先生就在每一次被贬谪过后反而更近禅一些,更亲佛一点,所以,他拥抱了清风明月,拥抱了苦境中一丝美味带来的欣喜,最后拥有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至臻境界。

妥协,不是消极的退却,而是一种智慧的守护。懂得智慧妥协,即使我们的生活做不到昂扬,但至少会更活泼一些,更有滋有味一些!

4.点亮人生的智慧故事 篇四

第一章 处事处处有智慧

1留三分余地给别人,就是留三分余地给自己。凡事不能只看眼前的得失,不要机关算尽,考虑到以后的生存和发展才是最明智的谋略。

2真正的强者总是善于隐藏自己的锋芒,掌握一种外圆内方,锦里藏针的管理、处事技巧。3范范蠡之所以辞官退隐,就是考虑到不要让尊名大利给自己带来身家性命之忧。事实上他的考虑是有道理的。与他共扶勾践的文种就因不听范蠡的规劝接受了越国的尊荣大名,结果果然死在勾践手下。说到底,像范蠡这样的处理名位的方式,都是为了在形式上放弃之后,更永久地保有它。

4当双方相争时,第三方越是不介入,其地位越是重要,当他以置身事外的形态进行仲裁时,更能显示其权威性。学会了置身事外,你就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档次。

5反其道而行之

很多时候我们都在拘泥于自己固有的思维来考虑事情,结果往往可能会适得其反,但是,只要你换个方式思考,可能就会别有洞天,另有一番天地了。

6愿者上钩

人际往来,帮忙是相互的,且不可像做生意一样赤裸裸的,一口一个“有事吗”“你帮了我的忙,下次我一定帮你”。忽视了感情的交流,会让人兴味索然,彼此的交情也维持不了多长时间。要讲究自自然然,不故意“打埋伏”,以免被别人想:“和他做朋友,如果没用处,肯定会被一脚踢开!”

7宽厚为人

在官场上宽宏大度,可以化敌为友,加强同僚之间的关系。王旦虽不是名相,但其政绩也不错。当寇准对王旦苛刻时,他不生气‘不报复,终于感动了寇准。看看我们的周边,人们之所以总是觉得烦恼缠身‘充满痛苦,怨天尤人,多半是因为我们缺少像王旦那样的宽容吧。8借粮

人们对雪中送炭之人总是怀有特殊的好感。对身处困境中的人仅仅有同情之心是不够的,应该以具体的帮助,使之度过难关,这种雪中送炭、分忧解难的行为,最易引起对方的感激之情,进而形成友情。

9深谋远虑

永远不要以为随便找个靠山就万事大吉、高枕无忧了,有的时候会因为你站错位置而面临灾祸,所以在决定时,一定要深谋远虑、高瞻远瞩。

10山盗解围

其实,人在旅途,急需要别人的帮助、又需要帮助别人。从这个意义上说,帮人就是积善。11团结合作,和谐相处

只有用以己度人的宽厚态度去对待别人,才能广结善缘,达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目的。后退一步天地阔,不去拥挤,在别人无意中妨碍你时,退让一步,就会避免与人发生摩擦,而且在通常情况下也能实现你的政党欲望和目标。郭子仪和李光弼在大敌当前的情况下,能以国家利益为重,抛却旧怨团结对敌,确实为人所称道,也为同僚相处树立了一个样板。12焚庐灭鼠

遇事一定要冷静分析,想个周全的法子去解决。若凭一时的冲动蛮干,只会得不偿失。13兔死狗烹

增强忧患意识和危机感是非常重要的。唯有对坎坷命运有思想准备的人,才能忍辱负重,奋勇抗争,最终战胜厄运,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安于已有的成就,沉浸在已得的安乐幸福之中;而要放眼未来,想到未来的生活道路,未来要做的事业。

14留一手

王彦博是官场老手,请同僚签字,就有话可说,这就是:“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由于文彦博存了心计,免遭陷害。这一招可以说叫留一手。

15假僧真做

装疯卖傻是在特殊情况下的保身之法,一般来说,帝主高高在上,手握生杀大权,身为臣子,一旦被皇上怀疑,就会有被杀头的危险,此时装疯卖傻,使皇上消除疑忌,就可以保全性命。

16小不忍则乱大谋

“小不忍则乱大谋”已成为人生的警言。确实,作为一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政治家、军事家,却必然会熟知此道。

17遗计遗福

在官场中,相互之间勾心斗角,排挤是很常见的,不仅姚崇排斥张说,张说也排斥过姚崇。只不过彼此、彼此罢了。但是姚崇能想到身后事,足以证明此人深谋远虑,不是一般人可比拟的。

18刘邦智逃鸿门宴

处事策略应该是当断则断,当斩则斩,干净利落,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第二章 巧言妙语的智慧

古人说:“慧于心而秀于口。”语言是人的一种行为活动,是一个人智力的反映。语言智慧是人在语言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机智、艺术以及丰富的人文素养和人文底蕴。

1纪晓岚能言善辩

急智不是轻易就会得来的。而是需要知识。于朴实的解释中,可以窥见超人敏捷的非凡才华。2宋玉妙辩

楚王提醒的委婉,宋玉也辩解的委婉。面对别人的指责,宋玉没有直接进行辩驳,不在事实上、细节上纠缠,而是通过讲故事来说明问题,再作类比,点出含义,使误解、疑虑消除,确实是高明的自辩方法。

3智破谗言

听到谗言,不加分析、不知辩解,则会受到他的伤害,只有忍一时的气愤,用巧言妙语去击破它,才能更好的保全自己。

4陈毅的幽默对答

在特定语言环境中,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将真话变为错话,曲折的说出来,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好结果。有一说

一、有二说二,将要表达之意寓于其他话中,而不能做所谓的“直肠子”,快人快语,结果事情搞砸得也快。

5晏子使楚

随机应变为本领导非天生,而是学识才能的体现。有丰厚的学养才可能有这种金口玉言般的智慧。

6儒生有功

随时的反驳之所以有力量,就是因为他讲的都是事实——事实胜于雄辩。

7巧遇应对的纪晓岚

与人应答,要看场合、气氛。明知对方是戏弄自己,那么也就采用同样的方式来对付。面对皇上的捉弄,纪晓岚一点也不争辩,而是采取迂回的办法。他借所谓屈原的劝说,给由已找出不投水的理由。因为乾隆绝不会承认自己是昏君,所以纪晓岚很自然地就从“死”中解决了。

8徐茂公“巧踢球”

思不出位,要求说话办事不要超越自己的名分地位,该说该做什么,不该说不该做什么,都以自己的职责为限,谨慎慎重,这是处事精明老练的表现之一。徐茂公可以说是精明老练之辈,他的一句“这是陛下的家事”,堪称绝佳妙语,包容量极大,在不卑不亢的情况下将“球”踢了回去。

第三章 随机应变的智慧p66

反其道而行之

一个刚退休的老人在郊区买了一所房子,刚开始的几个星期还很安静,不久便有三个年轻人在附近踢垃圾桶闹着玩。

老人受不了这样的噪音,他对年轻人说:“我喜欢看你们这么玩,如果你们每天都来踢垃圾桶,我给你们每人十块钱。”

三个年轻人很高兴,于是踢得更欢。

过了几天,老人忧愁地说:“通货膨胀减少了我的收入,从明天起,只能给你们每天五块钱了。”

年轻人显得不大开心,但还是接受了老人的钱,并依然去踢。

一个星期后,老人又对他们说:“最近没有收到养老金支票,对不起,每天只能给两块了。” “两块钱?”一个年轻人脸色发青,“我们才不会为了区区两块钱,浪费宝贵的时间在这里撒野呢,不干了!”

5.智慧人生哲理故事 篇五

一位读博的弟子发现自己的导师和师母十分和睦,就笑着问其要领。导师笑着说:“也没什么,只是我吃惯啦你师母的饭菜,非他亲手所做就吃不饱。”弟子回头笑问师母“是这样吗?”师母回答说:“我倒没觉得自己做饭如何,只是我神经衰弱,晚上听惯了他的打鼾声,如果听不见反倒睡不香啦!”

隔了几天,弟子陪导师出差。发现导师吃的比在自己家里还多还香,就又问导师。导师笑着说:“为了和谐嘛!”弟子随即拿起电话拨通了导师家里的电话,嘱咐导师家里的保姆:“导师不在没有打鼾声,你一定要关照好师母的休息!”保姆笑着说:“放心吧!师母这才真正睡得香啦!”

弟子悟出其道:宽容谅解!

6.职场智慧故事:快乐改变人生 篇六

但是,他的精神没有垮。每天清晨5点左右,他就从长登上爬起,迅速地梳洗之后,就从这个“家”徒步去上班。一路走得很有精神,遇到别人,还热情地打打招呼。

终于有那么一个早晨,他朝公司走去,又遇到一个很体面的绅士。可能是每天清晨都碰面的缘故,日子一久,彼此间很自然地打个招呼,道声“早安”。这天,他们照例打过招呼之后,那绅士叫住他聊了起来。

“我看你,全身充满干劲,日子一定过得很痛快吧?”

“托您的.福,还好。”他回答说。

“我看你每天起得很早,是个难得的年轻人。我想请你吃早餐,有空儿吗?”

“谢谢您,我已经用过了。”他很大度地说。

“哦,那就改天吧,

请问你在哪里高就啊?”

“我在保险公司当推销员。”

“是吗?既然你没空儿吃早餐,那我就投你的保险好啦!”

听了这句话,他一下愣住了。整整4个月的时间,他没有拉到一分钱保险。霎时间,他深深地感受到了“喜从天降”这句话的滋味。

这位体面的绅士是附近一家大酒店的老板,经过这位绅士的介绍,他很快地就与其他公司搭上了线,获得许多的潜在客户。于是,风生水起,经历了最穷困潦倒、落魄到睡公园的生活后,他从这一天彻底“转运”了。

职场顾问点评:人的生活由物质、亲人朋友还有精神组合而成,一个人的心态决定了他的处事态度,而很多事情的成功与否又取决于做事的态度。这则职场智慧故事的主人公是成功的,因为他一直保持着一颗快乐的心,尽管生活穷困潦倒,但他的坚持和快乐让他走向了成功。

这则职场智慧故事还告诉我们,保持一个快乐的心境,不仅对自己的身体有好处,而且对我们为人处世也有很大的帮助。谁都希望和一个笑容满面的人,而不是一个垂头丧气、拉长着脸的人做朋友。微笑改变我们的心态,继而改变我们的处事态度,很容易就改变了自己的一生。

职场励志文章推荐预读:

80后要牢记的10个人生底线

人生路上最危险的三种心态

19部励志电影 教会我们什么

7.成语故事中的人生智慧 篇七

(一) “故事教学”的内涵界定

故事教学是教师在课堂上根据所讲授的内容穿插一些相关的简明、短小故事, 以说明、注解、强调所讲内容, 或干脆用故事内容代替讲课内容, 以达到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听课兴趣、启发学生思考等目标。这种深入浅出、化繁为简、寓教于乐、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 称为“故事教学法”。

(二) 故事教学的适应性分析

心理健康课要达成的一个目标就是要帮助学生了解或掌握一些心理保健的方法和技巧, 学会自我剖析、自我调适、自我疏导, 甚至自我宣泄等, 最终达成“助人自助”。它重要的不是向学生传授心理学知识, 而是以相关心理学理论基础为背景知识, 并将这些知识经过处理之后, 以比较通俗化、生活化的阐释形态, 渗透到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 引导学生从自己或同龄人的生活中发现一些不客观、不全面、不健康的心理现象, 并学会调整或改变的方法, 从而达到促进健康、完善人格的目的。

心理健康课可运用的活动形式丰富多样, 如:游戏、故事、角色扮演、情景模拟、讨论沟通、行为训练、心理测试、心理短剧等等。而笔者认为, 故事教学在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课中的有效运用, 不失为一种极具效率的形式。究其原因:一是学生普遍对故事很有兴趣;二是故事素材多, 能为职业学校心理健康课中的各个主题服务, 准备方便;三是课堂展现故事方便, 教师、学生均可参与。

笔者对自己所在学校220名中职生进行了有关故事教学的问卷调查, 其中一个问题是:“你喜欢在心理健康课上与大家一起欣赏故事吗?”结果显示:有75%的学生选择了“喜欢”。这显然与他们所具的心理特点相吻合。

问题:你喜欢在心理健康课上与大家一起欣赏故事吗?

中职生在自我认识、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控、异性交往、亲子关系、实习就业等方面, 比同龄人有更多的困惑。对这些困惑, 一方面他们常常不愿意向亲人或老师倾诉;另一方面, 同龄人的解答常常又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 于是许多学生喜欢看故事、听故事, 尤其喜欢关注跟他们有类似经历的同龄人的真实事例。他们希望从各类故事中寻找到引起自己困惑的原因、排解困惑的方法, 或者通过与他人进行对比以获得心理平衡或产生心理共鸣。

在上述问卷调查中, 对“你认为在心理健康课上所欣赏的故事对你有帮助吗”这一问题的回答是:71.8%的学生选择了“有点帮助, 偶尔会用故事调整自己的心理”, 14.5%的学生选择了“很有帮助, 很多时候会用故事调整自己的心理”。可见, 绝大多数学生对故事教学还是持欢迎态度的。

问题:你认为在心理健康课上所欣赏的故事对你有帮助吗?

二、故事教学:在教学实践中的实施与案例解析

要让故事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还需要教师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掌握正确的方法和策略, 尤其需要根据课堂的实际需要对故事进行合理选择和编排。为此, 笔者结合自身的中职心理健康课教学实践, 谈谈故事教学法在心理健康课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一) 运用故事导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果一节课开始就引人入胜, 激起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很快集中精力并积极期待交流新课, 那么学生常常会更好地跟上教师预设的课堂学习、活动的节奏。因此有经验的教师, 对一节课的导入都会做精心的设计和准备。导课并没有固定的形式, 其方式方法的选择取决于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时段等要素的理解和把握。笔者认为:中等职业学校的心理健康课比较适用于以故事呈现的方法引入新课, 即故事导课。

案例1 NBA VS心理故事

上课铃响过足足有两分钟了, 某职业学校网络专业的某个班级还是闹声一片。男生们还沉浸在课间观看的NBA球赛中。

虽然上课时间一到, 学生就该马上进入上课状态, 但此时学生的心理状态的确很难平静下来, 跟他们再缠下去也没有意义, 这个时候扯着嗓子发火似乎显得太不理解学生的心情, 容易引起学生产生抵触情绪或对接下来的课不理不睬。

这时, 老师打开电脑和投影, 故意把一个word文档的字号设得很大, 然后自顾自静静地欣赏一个心理故事。学生们随之很自然地由关注NBA转移到关注心理故事了。

故事看了大半, 老师把电脑最小化, 笑眯眯地问学生:“大家刚刚欣赏的这个故事中的谜语, 谜底我们早就知道了。”“是‘人’。”很多学生异口同声地喊。“可是, 大家猜猜:俄狄浦斯最后有没有娶自己的妈妈做妻子呢?你听说过‘恋母情结’并知道它的来历吗?人认识自己真的就那么难吗?大家还要不要继续看故事?”“老师, 快点讲呀。”显然学生这会是被故事给吊足胃口了……于是, 在欣赏完故事后, 全班同学很专注地跟着老师一起交流“自我认识”这个话题。

在案例1中, 学生因课前观看NBA球赛, 不能及时转移注意力, 进入课堂教学氛围。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如果以一种简单压制的方法, 硬性要求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中来, 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 则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 甚至容易导致学生与教师产生一种对立情绪。这时, 教师以一个颇有吸引力的故事无声地、渐渐地转移了学生注意的兴奋点, 自然地导入课题。教师的做法传递给学生几个信号: (1) 教师对他们的激动和兴奋予以适当的理解; (2) 这节课还是要上的, 不可能用于看电视; (3) 跟老师一起关注故事中引出的某个话题。这个故事不仅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排除了第一个障碍 (即学生不愿听课) , 还为下面的课堂活动做了很好的铺垫 (即引出课的主题) 。很显然, 这堂课的导入效果是明显的。

实际上, 运用故事导入, 并不一定需要教师事先预设, 有时可能是临时生成的, 但同样也会产生很好的效果。

案例2

在相处了半个学期后, 许多班级的学生都已经习惯了在心理健康课上享受听故事的乐趣了, 每次上心理健康课时, 学生都迫不及待地等着听故事。

“真想听故事吗?”

“想!”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

“没问题!不过麻烦各位先帮我回忆一下我们上节课关注了什么话题?”

“这跟讲故事有什么关系?”“老师你快点啊, 别转移话题。”“哦, 想起来了, 就是有关注意力的内容。”同学们七嘴八舌的。接着老师开始请同学讲一个关于注意力的故事。

在案例2中, 教师一开始并未预设故事, 当学生满怀期待听故事时, 教师适当满足了学生的意愿。尽管不是预设的, 只要教师能准确掌握学生的特点, 当这种临时生成的故事能进入教学设计, 能为课堂的教学服务, 也同样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 运用故事串联:衔接课堂教学环节

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学科特点决定了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会更多地选择一种开放活动式的教学方法, 以此唤起学生认知、情感、行为的各种体验, 激发学生的内心的矛盾冲突, 引起学生的共鸣, 让心理学知识内化为学生的内在感受。然而, 这种教学特点也可能会导致课堂教学环节因教师无法控制课堂而出现脱节的尴尬局面。鉴于此, 在中职心理健康课教学中, 笔者尝试在两个不同的教学内容之间、游戏与讨论之间、学生讨论与教师的启发提升之间等等, 恰当地插入一个故事, 通过学生对故事的充分讨论, 将课堂教学环节有机地进行衔接, 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案例3

在交流《亲子关系》这节课时, 师生一起探讨、列举“你认为父母在跟孩子相处过程中, 有哪些表现会使孩子对父母缺乏耐心或反感”的话题, 学生情绪激动, 纷纷表达了自己对父母的不满。

教师没有直接评判学生对父母的不理解、不尊敬或不孝顺, 而只是为大家播放了一组有关父母为孩子无私付出的幻灯片。在看片的过程中, 学生的表情越来越凝重, 一改刚才“声讨父母千万个不是”的劲儿。直到故事结束, 教室里依然很安静。

这时, 老师布置了下一个讨论话题:“请大家思考并在纸上写下:父母令孩子反感或缺乏耐心的表现及原因。”学生们没有多说什么, 埋头在纸上书写。

在案例3中, 教师预设了两个让学生交流的话题, 但这两个话题如果让学生一个接一个交流, 也许学生心理上难以从上一个话题很快转移到下一个话题, 有可能他们的情绪还是停留在对父母的“不满”中, 体会不到父母的许多表现是出于对孩子的关爱, 致使达不到对第二个问题客观、全面的思考。在这个时候, 一个具有感染力的、承上启下的故事, 常常能让课堂两个话题的过渡显得自然有效。

(三) 巧妙设计故事: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活跃的课堂气氛能让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都得到充分发挥。但在中等职业学校的课堂上, 多数学生由于以往学习习惯较差, 没有很好的课堂纪律观念, 课堂活动的组织对职业学校的教师而言更具有挑战性。为了使学生能更有兴趣关注教师预设的话题, 师生互动得以更好地开展, 巧用对学生很有吸引力的故事, 帮助维持纪律或活跃课堂气氛是大有文章可做的。

在案例1中, 故事的安排起到了很好的维持纪律作用。在中等职业学校的心理健康课中, 教师根据不同专业、不同班级的课堂学习氛围, 预先准备一两个故事, 必要时可以起到活跃气氛、控制某些不良气氛或转移某种气氛的作用。

(四) 巧用故事情节:让学生在跌宕起伏中感悟人生

在中等职业学校的心理健康课中, 给学生欣赏故事, 并不单纯只是为了娱乐, 更多时候, 是借故事来引出或说明某一个话题, 帮助学生认知明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充分运用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体验故事所带来的乐趣的同时感悟人生, 这种方法更有利于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和辨析。笔者在“亲子关系”一课中, 就充分运用了玄机重重的故事情节。

案例4

老师讲了三个故事:

1. 他很爱她。她细细的瓜子脸, 弯弯的娥眉, 面容白皙, 美丽动人。可是有一天, 她不幸遇上了车祸, 痊愈后, 脸上留下了几道大大的丑陋疤痕。请问, 他会一如既往地爱她吗?A.他一定会B.他一定不会C.他可能会

2. 她很爱他。他是商界的精英, 儒雅沉稳, 敢打敢拼。一场经济危机, 他破产了。请问, 她还会像以前一样爱他吗?A.她一定会B.她一定不会C.她可能会

对前两个故事学生的选择结果为:第一题有10%选A, 10%选B, 80%选C。第二题, 30%选A, 30%选B, 40%选C。

“回答上面两个问题时, 你们潜意识里是不是把他和她当成了恋人关系?”老师问。“是啊。”同学们回答得很整齐。“可是, 题目本身并没有说明他和她是恋人关系啊?”老师停顿了一下, 现在, 我们来假设一下, 如果, 第一题中的“他”是“她”的父亲, 第二题中的“她”是“他”的母亲。让你把这两道题重新做一遍, 你还会坚持原来的选择吗?这一次同学们都100%选了A。

老师由此导入“亲子关系”的话题。

关于“亲子关系“这样的内容, 我们的学生已经听得太多, 道理谁都明白, 但真正要理解却并非易事, 甚至从一开始学生的心理就会产生抵触情绪。如果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处理和教学设计过程中还是利用传统的方法, 则很难收到理想的效果。为此, 笔者在设计本节课时并没有对学生进行空洞的说教, 而是精心设计了跌宕的故事, 并随之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在让学生连续做选择题的过程中层层深入, 不断深化主题, 并最终通过学生自己得出了结论:“这个世界上, 有一种爱, 亘古绵长, 无私无求, 不因季节更替, 不因名利浮沉, 这就是父母的爱啊!”一个沉闷的话题由此也得以顺利进行, 并很好地完成了整堂课的教学目标。

(五) 运用故事结尾:升华课堂教学主题

一堂课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如果说好的开头有先声夺人、启发诱导之功能, 那么, 精妙的结尾就应具有耐人寻味、言虽尽而意无穷的作用。在中等职业学校的心理健康课上, 以故事作为结尾是比较有效的方法。一个故事既是对前面整节课堂活动内容的概括和提升, 也可以作为下节课要关注话题的铺垫。笔者在教学“情绪”这个系列专题中, 通过第一节课“情绪对学习、生活和健康的影响”的教学, 在大家已经意识到“消极情绪会对学习、生活和健康带来很多不利影响”后, 临近下课时, 教师给大家欣赏了一个名叫《生气》的故事。

案例5

老人爱地巴每次跟人吵架后, 都会急急忙忙跑回家绕着自己的房子和田地跑三圈, 直到老年还是如此。大家一直不解其中的秘密, 直到一次爱地巴对孙子说出了其中的原委——年轻时吵完架生气时绕自家房地跑三圈, 是提醒自己房地还少, 不该有闲工夫生气, 要勤奋;年老时房地已经是当地最多了, 吵完架生气时还要走三圈, 是告诉自己已经最富有了, 没必要跟别人计较了。

在学生欣赏了故事后, 教师这样启发:不良情绪的产生在生活中是常见的事情, 既然不良情绪对人的不利影响很大, 学会用合理的方式调控是很重要的。我们下节课一起关注“如何合理调控情绪”。这样结尾, 收中寓展, 为下节课埋下了伏笔, 使此课的尾为彼课的头, 为讲解后面的知识做好铺垫。

三、故事教学实践的几点反思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的选择都不是唯一的, 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也都是因人而异的。在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课中运用故事进行教学, 对教师而言, 课前备故事, 课中如何演绎, 课后对整个教学的思考等等, 同样都是需要用心的。

(一) 故事内容必须符合中职生的心理特点, 贴近生活实际

中职生, 既具有同龄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又带有明显的职业学校的烙印, 他们的社会化程度相对同龄的普高学生而言要高, 而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则要远远低于普高学生, 缺乏钻研精神, 看待问题也常常比较偏激和固执, 他们对将来的职业既充满向往又模糊不清。在不同的阶段, 他们的心理状况也有所不同。因此, 在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课上运用故事教学, 选择的故事既要符合中职生的心理年龄, 又要照顾不同年级、不同阶段学生的心理状况, 这样的故事才更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在问卷调查“你最喜欢在心理健康课上欣赏哪一类故事”中, 结果显示有52.7%的学生选择了“同龄同学真实的故事”。

这一结果表明:在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课上, 讲述学生自己的或同龄人的类似经历, 对学生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教师准备故事要有所选择, 要既能为课的主题服务, 又能对学生的心理成长有用。有些简单的故事, 可以让学生听过后自己去感悟;有些故事, 需要教师引领学生一起解读并给予点拨, 才能更好地悟出故事的意境。在实践中还可以发现:相同的故事并不一定适合所有专业和班级, 教师要学会选择和整理。也就是说, 教师不仅要备故事, 还要考虑到学生, 以使故事更有针对性。

(二) 故事呈现方式可以多样化

一个故事在心理课堂上的呈现方式, 可以是多样的。可以由教师讲述, 可以由学生讲述, 也可以大家一起阅读, 或者让学生对故事进行续写, 还可以让学生走进故事, 即根据故事情节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等。

当然, 所有方式都是旨在帮助学生通过领略故事的魅力, 学会感悟、体验人生。除此之外, 每一种方式都有其影响优势:教师的精彩讲述和合理组织, 可以更高效地帮助学生明理、感悟;学生的讲述可以促进学生培养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一起阅读电子版本的故事, 可以更直观、生动, 增加课堂注意力, 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续写故事, 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发挥想象;角色扮演, 则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提高趣味性, 培养多方面能力, 更深刻体会故事中的意义。教师在任教过程中, 可以根据不同专业、不同班级学生的学习氛围, 采取不同的方式呈现故事, 以达到更好的辅导效果。

(三) 故事的讲述要富有感染力

教师的课堂劳动对象是充满朝气和活力的学生, 所以教师的劳动应该是富有激情的, 这样才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把学生吸引到教学中来, 并感染学生的情感, 甚至与学生产生共鸣。教师要想在课堂上精彩地讲述一个故事, 是需要充分的课前准备和讲究故事讲述技巧的。课前对故事采取有序地整理, 并针对不同班级的氛围进行适当的编排, 课堂上投入自身的情感, 可以将故事中的人或物活生生地带到学生面前, 甚至可以把学生带进故事。

除了要求教师讲述故事要精彩, 如果是学生讲述,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树立“锻炼自己、为大家服务、与大家分享快乐”的意识, 尽可能以最有激情和感染力的表达方式与大家共享故事。

(四) 教师要储备丰富的故事

给学生一滴水, 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课要运用故事进行教学, 就要求教师自己有丰富的故事素材, 才能做到信手拈来, 以备所用。所以教师平时要注重积累, 储备故事, 不仅数量要多, 还要对说明不同专题的、不同类型的故事加以分类, 也要有适合不同心理年龄的故事, 以便于在课堂上做到为己所用。

故事教学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 在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课上的运用, 不仅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活跃了课堂气氛, 使课堂教学的互动性更强, 提高心理健康课的效率。而且它是生活教育的一种积极的尝试, 可以促使学生对某些话题的思考和某些问题的关注更深刻、更久远。这种教学方法的合理使用, 相信对学生的心理成长会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摘要:“故事教学”以其独特的魅力在小学低年级段的课堂教学中普遍运用。本文从故事教学的可行性、如何运用故事进行教学、对故事教学运用的反思等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试图让美丽的故事走进中职学生课堂, 引导学生聆听、解读故事, 感悟、体验人生, 以期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帮助学生学会自助, 从而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

8.人生边上的智慧 篇八

在前言中,杨先生如此写道:“我正站在人生的边缘边缘上,向后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后看,我已经活了一辈子,人生一世,为的是什么呢?我要探索人生的价值。向前看呢,我再往前去,就什么都没有了吗?当然,我的躯体火化了,没有了,我的灵魂呢?灵魂也没有了吗?”这一段话点出了她要讨论的两大主题,一是人生的价值,二是灵魂的去向,前者指向生,后者指向死。我们读下去便知道,其实这两个问题是密不可分的。

在讨论人生的价值时,杨先生强调人生贯穿灵与肉的斗争,而人生的价值大致取决于灵对肉的支配。不过,这里的“灵”,并不是灵魂。杨先生说:“我最初认为灵魂当然在灵的一面。可是仔细思考之后,很惊讶地发现,灵魂原来在肉的一面。”读到这句话,我也很惊讶,因为我们常说的灵与肉的斗争,不就是灵魂与肉体的斗争吗?但是,接着我发现,她把“灵魂”和“灵”这两个概念区分开来,是很有道理的。她说的灵魂,指不同于动物生命的人的生命,一个看不见的灵魂附在一个看得见的肉体上,就形成了一条人命,且各各自称为“我”。据我理解,这个意义上的灵魂,相当于每一个人的内在的“自我意识”,它是人的个体生命的核心。在灵与肉的斗争中,表面上是肉在与灵斗,实质上是附于肉体的灵魂在与灵斗。所以,杨先生说:“灵魂虽然带上一个‘灵’字,并不灵,只是一条人命罢了。”我们不妨把“灵”字去掉,名之为“魂”,也许更确切。

肉与魂结合为“我”,是斗争的一方。那么,作为斗争另一方的“灵”是什么呢?杨先生造了一个复合概念,叫“灵性良心”。其中,“灵性”是识别是非、善恶、美丑等道德标准的本能,“良心”是遵守上述道德标准为人行事的道德心。她认为,“灵性良心”是人的本性中固有的。据我理解,这个“灵性良心”就相当于孟子说的人性固有的善“端”,佛教说的人皆有之的“佛性”。这里有一个疑问:作为肉与魂的对立面,这个“灵性良心”当然既不在肉体中,也不在灵魂中,它究竟居于何处,又从何方而来?对此杨先生没有明说。综观全书,我的推测是,它与杨先生说的“大自然的神明”有着内在的联系。这个“大自然的神明”,基督教称作神,孔子称作天。那么,“灵性良心”也就是人身上的神性,是“大自然的神明”在人身上的体现。天生万物,人为万物之灵,灵就灵在天对人有这个特殊的赋予。

接下来,杨先生对天地生人的目的有一番有趣的讨论。她的结论是:这个目的绝不是人所创造的文明,而是堪称万物之灵的人本身。天地生人,着重的是人身上的“灵”,目的当然就是要让这个“灵”获胜了。天地生人的目的又决定了人生的目的。唯有人能够遵循“灵性良心”的要求修炼自己,使自己趋于完善。不妨说,人生的使命就是用“灵”引导“魂”,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灵魂”。用这个标准衡量,杨先生对人类的进步提出了质疑:几千年过去了,世道人心进步了吗?现代书籍浩如烟海,文化普及,各专业的研究务求精密,皆远胜于古人,但是对真理的认识突破了多少呢?如此等等。一句话,文明是大大发展了,但人之为万物之灵的“灵”的方面却无甚进步。

尤使杨先生痛心的是:“当今之世,人性中的灵性良心,迷蒙在烟雨云雾间。”这位九十六岁的老人依然心明眼亮,对这个时代偏离神明指引的种种现象看得一清二楚:上帝已不在其位,财神爷当道,人世间只成了争权夺利、争名夺位的战场,穷人、富人有各自操不完的心,都陷在苦恼之中……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人世间,好人更苦:“你存心做一个与世无争的老实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挤你。你大度退让,人家就侵犯你、损害你。你要保护自己,就不得不时刻防御。你要不与人争,就得与世无求,同时还要维持实力,准备斗争。你要和别人和平共处,就先得和他们周旋,还得准备随处吃亏……”不难看出,杨先生说的是她的切身感受。她不禁发出悲叹:“曾为灵性良心奋斗的人,看到自己的无能为力而灰心绝望,觉得人生只是一场无可奈何的空虚。”

况且我们还看到,命运惯爱捉弄人,笨蛋、浑蛋安享富贵尊荣,不学无术可以欺世盗名,有品德的人一生困顿不遇,这类事例数不胜数。“造化小儿的胡作非为,造成了一个不合理的人世。”这就使人对上天的神明产生了怀疑。然而,杨先生不赞成怀疑和绝望,她说:“我们可以迷惑不解,但是可以设想其中或有缘故。因为上天的神明,岂是人人都能理解的呢。”进而设问:“让我们生存的这么一个小小的地球,能是世人的归宿处吗?又安知这个不合理的人间,正是神明的大自然故意安排的呢?”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的话,杨先生的潜台词是:这个人世间可能只是一个过渡,神明给人安排的真正归宿处可能在别处。在哪里呢?她没有说,但我们可设想的只能是类似佛教的净土、基督教的天国那样的所在了。

这一点推测,可由杨先生关于灵魂不灭的论述证明。她指出:人需要锻炼,而受锻炼的是灵魂,肉体不过是中介,锻炼的成绩只留在灵魂上;灵魂接受或不接受锻炼,就有不同程度的成绩或罪孽;人死之后,肉体没有了,但灵魂仍在,锻炼或不锻炼的结果也就仍在。她的结论是:“所以,只有相信灵魂不灭,才能对人生有合理的价值观,相信灵魂不灭,得是有信仰的人。有了信仰,人生才有价值。”

那么,杨先生到底相信不相信灵魂不灭呢?在正文的末尾,她写道:“有关这些灵魂的问题,我能知道什么?我只能胡思乱想罢了。我无从问起,也无从回答。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不知为不知’,我的自问自答,只可以到此为止了。”看来不能说她完全相信,她好像是将信将疑,但信多于疑。虽然如此,我仍要说,她是一个有信仰的人,因为在我看来,信仰的实质在于不管是否确信灵魂不灭,都按照灵魂不灭的信念做人处世,好好锻炼灵魂。孔子说“祭神如神在”,一个人若能事事都怀着“如神在”的敬畏之心,就可以说是有信仰的了。

杨先生向许多“聪明的年轻人”请教灵魂的问题,得到的回答很一致,都说人死了就是什么都没有了,而且对自己的见解都坚信不疑。我不禁想起了两千五百多年前苏格拉底的同样遭遇,当年这位哲人也曾向雅典城里许多“聪明的年轻人”请教灵魂的问题,得到的也都是自信的回答,于是发出了“我知道我一无所知”的感叹。杨先生也感叹:“真没想到我这一辈子,脑袋里全是想不通的问题。”“我提的问题,他们看来压根儿不成问题。”“老人糊涂了!”但是,也和当年苏格拉底的情况相似,正是这种普遍的自以为知更激起了杨先生深入探究的愿望。我们看到,她不依据任何已有的理论或教义,完全依靠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独立思考,一步一步自问自答,能证实的予以肯定,不能证实的存疑。例如肉体死后灵魂是否继续存在,她在举了亲近者经验中的若干实例后指出:“谁也不能证实人世间没有鬼。因为‘没有’无从证实;证实‘有’,倒好说。”由于尚无直接经验,所以她自己的态度基本上是存疑,但绝不断然否定。

杨先生的诚实和认真,着实令人感动。但不止于此,她还是敏锐和勇敢的,她的敏锐和勇敢令人敬佩。由于中国两千多年传统文化的实用品格,加上几十年的唯物论宣传和教育,人们对于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往往不肯相信,甚至毫不关心。杨先生问得好:“‘真、善、美’看得见吗?摸得着吗?看不见、摸不着的,不是只能心里明白吗?信念是看不见的,只能领悟。”我们的问题正在于太“唯物”了,只承认物质现实,不相信精神价值,于是把信仰视为迷信。她所求教的那些“聪明的年轻人”都是“先进知识分子”,大抵比她小一辈,其实也都是老年人了,但浸染于中国的实用文化传统和主流意识形态,对精神事物都抱着不思、不信乃至不屑的态度。杨先生尖锐地指出:“什么都不信,就保证不迷吗?”“他们的‘不信不迷’使我很困惑。他们不是几个人。他们来自社会各界:科学界、史学界、文学界等,而他们的见解却这么一致、这么坚定,显然是代表这一时代的社会风尚,都重物质而怀疑看不见、摸不着的‘形而上’境界。他们下一代的年轻人,是更加偏离‘形而上’境界,也更偏重金钱和物质享受的。”凡是对我们时代的状况有深刻忧虑和思考的人都知道,杨先生的这番话多么切中时弊,不啻是醒世良言。这个时代有种种问题,最大的问题正是信仰的缺失。

我无法不惊异于杨先生的敏锐,这位九十六岁的老人实在比绝大多数比她年轻的人更年轻,心智更活泼,精神更健康。作为证据的还有附在正文后面的“注释”,我劝读这本书的人千万不要错过,尤其是《温德先生爬树》、《劳神父》、《记比邻双鹊》、《〈论语〉趣》诸篇,都是大手笔写出的好散文啊。尼采有言:“句子的步态表明作者是否疲倦了。”我们可以看出,杨先生在写这些文章时是怎样地毫不疲倦,精神饱满,兴趣盎然,遣词造句、布局谋篇是怎样地胸有成竹,游刃有余,一切都在掌控之中。这些文章是一位九十六岁的老人写的吗?不可能。杨先生真是年轻!

二○○七年九月十日

9.哲理故事:从书法中悟人生智慧 篇九

中国书法博大精深。它不仅是一门古老而奇特的艺术,而且能够启迪人生、丰富人生,更重要的是它所承载的是传统、精神和民族的特征。

俗话说:字如其人。不同的人写出的是不同的字,如:贤哲之士的字,温和醇厚;英雄豪杰的字,沉着刚毅;脱俗奇人的字,磊落洒脱;文人学士的字,清俊秀丽……

智慧一:曲则全,枉则直

要想学写字,必先学做人。做书忌僵直之线,讲求一波三折。做人也是如此,直则易折。老子曾说过:曲则全,枉则直。因此,为人处事,做人做书都要讲究艺术,讲究曲线美。曲能生气,也能贮气;曲则有情,曲则生韵。

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很有作为且第一个使用年号的皇帝。他的奶妈,自以为是皇帝养母,故经常在外仗势犯事,汉武帝就要依法严惩。奶妈只得求助东方朔,东方朔说,这件事靠嘴巴讲是没有用的。于是他告诉奶妈,等皇帝下命令要办你,你被拉下去的时候,什么也不要说,但要走两步,便回头看看皇帝,走两步,再回头看看皇帝,切记你什么都不要说,这样,或者还有万分之一的希望。当皇帝下令拉下奶妈时,奶妈照做了。东方朔站在旁边骂道:你这老太婆是不是神经啦,皇帝已经长大了,还要吃奶吗?你快走吧!东方朔这么一说,皇帝听了很难过,自省,结果将奶妈释放了。正是东方朔运用了“曲而全”的艺术,不仅救了奶妈的命,而且还消除了汉武帝后来的内疚之情。

曲直之间,“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直来直去,往往是行不通的。这和书法是一样的,“无往不复,无垂不收”,不能老是横和竖,不用“使转”。当然“使转”过了头,字中尽是些圈圈眼眼,就太俗了,人也就变得滑头滑脑了。

智慧二:平淡自然,宠辱不惊

书法在笔法上,讲求“藏头护尾,力在字中”,做人就要“刚柔并济”;讲求“入木三分,力透纸背”,做人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用笔上要“藏露互见,方圆并备”,做人要能上能下,能屈能伸;结字上,讲求“重心平稳”,做人就要稳重,不要轻浮;结字要“点画呼应,顾盼有情”,做人要讲信任,和睦相处。

唐代书法家孙过庭在其著的《书谱》中说:“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这段精辟的论述,不仅揭示了学书的道理,而且还讲出了人生哲理。学书有成的人,大都经历了“平正—险绝—平正”的这样一条艺术道路。做人也是如此,我们度过了规规矩矩的童年、少年,有时觉得生活无聊呆板也无可奈何;到了意气风发的青年,始知自立自主,屡有奇想,敢做敢为,“初生牛犊不怕虎”,却有步入歧途的可能;到了阅世颇丰,思想成熟的中年、老年,则有看透,有彻悟,宠辱去留,无所动心,就有一种临风自笑的.雍容。

一个人和一幅字一样,险绝已经做到了,还要复归平正。字不要过于巧,巧过了头就俗,字要求变,但不能求怪。人也不必“锦上添花”,要平淡自然,宠辱不惊,但要达到这种地步,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有一个民间笑话,说的是一个老童生考状元,屡考不中。步入中年了,一次和儿子同科应考。一天,儿子看榜回来,高兴地敲门大叫:“爸爸,我考中了!我考中了!”这时,老子正在关门洗澡,便在房内大斥道:“考中了,有什么了不起,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太沉不住气了,大吼什么?”儿子又轻声细语地告诉老子:“爸爸,你也考中了。”老子听了,高兴极了,欣喜若狂,夺门而出,大声呵斥儿子道:“你为什么不早说?”儿子一惊:“爸爸,你怎么不穿裤子?”……

一个人要做到“宠辱不惊”,难啊!孟子说得好: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为大丈夫也。一个人得意也好,失意也好,宠辱不惊,去留无意,总是那个样子,这是最高境界的修养。

智慧三:写自己的字,走自己的路

古人说:书品即人品。品味一幅书法作品,是能够从中看到书家的人格品性的。流畅的书写反映出随和与机灵的性格;生硬的书写则表达出富有进取心和泼辣的风格;断续的书写说明直观感觉能力好;爱写草书则表明逻辑思维能力强;字里行间,间隔距离大,则意为害羞或性格孤僻;笔锋上斜表现出感情奔放;笔锋下斜则为消沉和压抑的象征。

上一篇:有关《狂人日记》精选心得体会1000字下一篇:炎热的教训作文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