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疑病症

2024-08-23

剖析疑病症(共5篇)

1.剖析疑病症 篇一

疑病症的原因是什么

疑病症的原因一:恐惧衍生疑病。有些患者亲眼看到自己亲属或好友死于某种严重疾病,患者自身就会产生怀疑,自己也要步他们的后尘。例如见到肝癌患者,自身就会感到肝区不舒服,听到别人患鼻咽癌,就会反复检查自己的鼻咽。

疑病症的原因二:继发获益,会巩固疑病症的症状。一些疑病症的症状是产生于长期的压抑、缺少关爱、处境困顿中的。患者的身份可以获得别人关爱,获得暂时的支持,这时病人就会继发获益,疑病症状会因而会巩固下来。

疑病症的原因三:性格缺陷。疑病症患者的性格孤僻、内向、固执、过分关注自身、要求完美、敏感多疑、自恋、自我为中心、兴趣狭窄、胆怯、脆弱、暗示性强的性格可为疑病症的发生发展提供重要条件。

疑病症的原因四:医源性因素。到医院检查治疗,一些医生的不恰当的言词,过多的医学仪器设备的检查,一些没有必要的治疗,或者一些无关紧要的手术等等都可能引起疑病观念的产生。

青少年疑病症心理原因:

1)逃避心理

不少青少年疑病症患者觉得“病了就可以不上学或承担某些社会责任”,因此宁愿自己“病”着。孩子遇到压力,无法面对,选择疑病症来逃避。

2)畏惧心理

某些青少年疑病症患者自身出现某些状况后很担心,产生畏惧心理,因此产生不断就医的举动。

3)脆弱心理

由于对孩子过分溺爱,导致孩子无法经受点滴挫折压力。青少年心理比较脆弱,经受不了太大的打击,一出现不良情绪就认为自己患有“重病”。

4)孤独心理

家人疏于对孩子的关心,或许只着重物质生活的给予,而忽略精神层面的关注。某些青少年缺少父母的陪伴或是玩伴,要是“病”了就有人照顾了。

孩子也有压力,当无法承受种种压力,又找不到合理的解决办法,就会想通过单纯依靠“生病”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逃避、畏惧心理,脆弱、孤独心理,正是导致孩子疑病症的诱因。

2.疑病症有特征 篇二

我看了张伟的所有检查结果,也知道他平时的健康状况,于是直言说他是“疑病症”。看着张伟不服气的样子,我告诉他,疑病症有五个显著特点,你自己对照对照吧!

一是症状与实际不符:疑病症的症状繁多,涉及面广,可涉及人体各系统各器官,但反复检查却查不出相应的病变,或者检查的结果与患者对病情严重程度的描述不符合,即病人的主诉比检查结果严重。有时候症状会“变幻无穷”,服了一段时间药,好了没多久,其他方面的不舒服又来了。

二是有诱因:疑病症发病前往往有精神刺激的前提,或是因某亲朋好友患重病甚至死亡心有余悸,或是因自己患某种疾病而紧张恐惧,或是为工作、人际关系而苦恼,或是因医生言语不慎而造成不良暗示,等。当然,也有些疑病症是医源性的,也就是说,是由于医生的不恰当言语、态度和行为造成的。

三是关注病情:疑病症患者非常关注自身的“病情”,对身体的变化十分重视,为此而焦虑、着急,甚至写日记将每天的病情变化记录下来,就诊时给医生看。患者到处求医,而且对医生讲的每一句话都听得十分仔细,回去后反复分析研究,想找出医生的“话外之音”。

四是性格不健全:疑病症与病人的神经类型及心理素质(性格基础)有密切关系。一般来说,善思索易钻牛角尖的人,精神状态不稳定,对周围事物高度敏感的人,性格内向、抑郁寡欢、心胸狭窄、谨小慎微的人,对自己过度关心的人,最易患疑神疑鬼的疑病症。

五是自知力完整:自知力又称内省力,指病人对其自身精神状态的认识能力,即能否判断自己有病和精神状态是否正常,能否正确分析和识辨,并指出自己既往和现在的表现与体验中,哪些属于病态。患者通常能认识到自己的哪些症状是病态,并要求治疗。

3.剖析中国本土品牌五大病症 篇三

品牌在中国虽然成为风行营销词已逾十年,也早已得到企业界的重视,然而,据有关专家称,本土企业真正在做品牌的屈指可数。甚至许多知名品牌还在品牌管理上犯低级错误。

为什么“昙花品牌”仿佛是中国品牌发展的宿命?把脉中国本土品牌,我们诊断出如下五大主要病症。

一、缺乏品牌意识,“短视”、“投机”现象严重

在中国,缺少真正有品牌意识的企业家。甚至许多销售额几十亿、上百亿的企业高层管理者都无法清晰地回答创建一个长寿强势品牌的关键要素是什么。

在目前中国崛起的民营企业中,大多数企业老板及营销团队都一直矢志不渝地把产品销售当成品牌经营。认为产品销售量上去了,市场占有率有了,品牌也就做好了。老板们心里明白,销量关乎企业利润,关乎企业生存,而品牌管理听起来好听,但见效太慢,远水解不了近渴。所以企业更关心的是搞定经销商、进店、促销、降价,宁愿年薪百万聘一个销售总监,也不愿月薪几千请一个品牌经理。这种浮浅的品牌意识导致许多企业热衷于价格竞争、广告狂轰、促销等“短视”、“投机”行为。我们不难看到,历届广告“标王”都是本土品牌。许多企业销售好的时候,他们片面认为自身品牌已经完美,无需再投入大力资金进行品牌建设。销售不好时又会以资金不足的理由拒绝品牌建设。

其实品牌经营与产品销售是两个概念,

产品销售帮助企业实现短期、当期利益,但难以保证或兼顾企业未来。而品牌经营则同时经营过去、现在、未来,它实质上是企业在消费者心中不断存下去的,未来可以顺利拿回来的一大笔信誉存款。是建设一座立于现在、功于未来的商业信用宝库。品牌经营不仅要考虑到产品的销售量,更要考虑品牌的核心价值、品牌定位、品牌的精神文化、品牌的气质特征、品牌的美誉度忠诚度、品牌联想等等。

二、品牌定位模糊,品牌核心价值不清晰,缺乏个性,甚至沉醉于“模仿秀”

当今社会,消费者喜好趋于个性多元化,没有一个品牌能成为通吃的“万金油”,缺乏个性,趋于雷同的品牌核心价值,会使品牌很快淹没于茫茫的品牌海洋中,只有个性鲜明,具有高度差异化的品牌核心价值,才能万绿丛中一点红,以低成本收引消费者眼球。按照品牌定位理论,模仿型的品牌定位(ONEMORE),无论它初期活得怎样,长远看只能死路一条。

例如:有关机构曾对中国彩电五大品牌进行品牌资产调研,结果发现,消费者对最大三个品牌的品牌联想几乎惊人的一致。

中国炊具行业,驰名商标出了好几个了,但包括苏泊尔在内的几十个品牌,没有一个有自己清晰的定位,苏泊尔号称科技提升生活,但消费者却感觉不到它的科技含金量。

酒鬼酒宣称自己是“中国酒文化的引导者”,然而酒文化又是一个多么宽泛的概念,将自己等同于酒文化,这样的文化又有几个人能领悟其中的内涵。

4.帮助老人告别老年疑病症 篇四

王老师只有一子,已婚,虽然住在同一城市,但平时工作忙,很少回来。老伴去世后,王老师一直沉浸在悲伤中,看着家中旧有的摆设,与老伴几十年的生活经历如电影一般在脑中萦绕,挥之不去。

此外,王老师年轻时一心想当时装模特,但听从母愿考了师范学校,模特梦一直没能实现。如今每每想起,还不断叹息。

都是老年疑病症惹的

王老师这种情况属于老年疑病症,主要症状是身体感觉不适,坚信自己得了病,反复求医,多方检查。虽经多个医生诊断予以排除,仍不相信,担心小病拖大,躺在床上,没人侍候,因而整天心情焦虑、紧张、害怕、担忧,影响正常生活。

一般来说,人退休后,生活环境的变化会导致心理上的变化。以满足的心情回顾一生的人,不管他的人生在别人眼里是否成功,他本人都能以一种满意的姿态接受过去的全部,对不满意的部分能够理解,宽容对待。这样的晚年是平和愉悦的,将欣慰地走到人生的终点。而不能做到良好整合的人,会对自己过去、现在有诸多不满意,由此落入失望的境地,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困扰,疑病症便是其中一种。

像王老师,对自己的人生不满意,老伴的去世、生活内容的变化、孤单的感觉,更加促进了她的失意感,身体偶有不适,便诱发了对疾病的恐惧。当然,也不排除王老师借此希望求得身边人对自己的关怀。

勿念过去,不惧未来,过好当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对王老师来讲,重要的是过好当下,对过去、对未来,都没有必要过多思虑。回忆过去,后悔,无奈,抱怨,并不能改变已成的事实;担心生病,担心将来,与现实也毫无益处。实实在在地过好今天,想着如何过好明天,这才是王老师可以做也是应该做的。如果年轻时没能走T台,现在何不补救?与其把时间花在奔走医院上,不如披着夕阳的余晖潇洒走一回。

子女要多理解,多关怀

老年疑病症的好转有赖于亲人的关怀,亲情是良药,健康离不了。王老师的孩子要经常与妈妈联系,打电话也好,回来看望也罢,要多与妈妈有情感的联系,多肯定她,多赞许她,多感激她……可以说,要把老人当孩子养。儿媳可以“投其所好”,买些时装给她。

5.找出来的“感觉”——疑病症浅析 篇五

这位老先生是一位古玩收藏家,这已经是他第二次到我这里来复诊了。在这之前,他为了自己的“怪病”几乎跑遍了综合性医院的各个科室,做了不知多少检查,光化验单就已经贴了厚厚的一本了,但是都无一例外地没有什么有意义的阳性发现。最后不得不到心理门诊来就诊。了解了相关情况后,我心里已经有了初步的判断,于是我问了老先生这样一个问题:“您既然很喜欢收藏古董,那么您去逛古物市场‘淘宝贝’的时候觉得身上难受吗?”

果然,老先生告诉我,只要他一去逛古玩城,就什么感觉都没了。可是回到家里自己一个人待着的时候,那些“难受劲儿”又会慢慢地浮出水面了,而且越“盯着”自己的症状“琢磨”,身上难受得就越厉害……

“疑病症”是咋回事?

相信不少家里有老人的读者朋友都会有同感,很多老年人总是抱怨身体不舒服,天天往医院跑,花了很多钱也查不出什么大病来,可是老人往往总是不放心,大有不查出个所以然誓不罢休的架势,搞得大家既着急又无奈。其实,这些老年朋友他们的病不在身上而在“心”上,这种情况在临床上叫做“疑病症”。

心理学上有一个原理叫做“感觉和注意的交互作用”,指当我们的身体或心理上出现某些不适感觉的时候,人本能的第一反应就是开始注意这个地方,而过多的注意会导致局部的神经末梢更加敏感,于是感觉就会更加明显,人自然也就会投入更多的心思去关注这里,关注的结果会使感觉进一步强烈……归纳起来就是这样一个过程:感觉→注意→感觉强烈→更加注意→感觉更强烈……形成恶性循环。

所谓疑病症,正是这样一个恶性循环。患者的烦恼往往开始于偶然出现的躯体不适,进而对这种不适产生了过度的关注,于是就发生了上面所说的感觉和注意的交互作用,以至于到后来几乎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自身的感觉上面。患者往往担心自己得了不治之症,反复地就诊、检查、化验……这些行为实际上都是把注意力投注在身体上面,都是不断地在强化感觉。结果就是各位经常见到的那样,这“病”总是查不出原因来,却越“看”越厉害。

标准是死的,人是活的

疑病症的最主要原因是由于患者对身体状况过分地关注,他们总是在追求一个“健康”、“正常”的百分之百的保证。要知道,人体这个系统是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的,而所有的“正常”指标都是人为制定的,并不一定能够涵盖所有的情况。也就是说,标准是“死”的,人是“活”的。就拿血压来说吧,它始终是在波动的,偶尔一两次高于正常值完全可能而且是在情理之中的。

我们前面提到的这位老先生就是总担心自己得了高血压,他每天去社区卫生院量两次血压,上午一次,下午一次。要是哪一次发现血压高一点点就紧张得了不得,马上跑去大医院看医生、吃降压药。情绪紧张到了如此“草木皆兵”的地步,恐怕换了谁血压也会高的,这所谓的“高血压”纯属是自己吓出来的。

“医学院大三综合征”

既然我们每个人都可能会不舒服,那么为什么大多数人都没得疑病症?难道他们没有感觉吗?

一般来说,人的注意力只能集中在一个方向上,要么是内部,要么是外部。战争年代曾有这样的事情:英勇的战士冲锋陷阵时身受重伤仍坚持作战,丝毫不觉得疼痛,直到战友提醒才发现已经挂彩了。同样的道理,健康人并不是没有不适的感觉,而是由于绝大部分注意力都投向了外部,无暇顾及内部的感觉,自然也就感觉不到难受了。有些人性格过于敏感细致,平时倒没什么事,可是当有了不适的感觉甚至受到暗示的时候就容易把注意力转向自身。

在医科大学,老师之间流传着一个名词叫做“医学院大三综合征”。这是说,医学院校的本科生上到三年级就要开始学习内科、外科等临床科目了,这个时候有些同学在课堂上学习了相关的知识后,就开始“对号入座”了,在自己身上寻找书本上的症状,找老师看病,甚至去医院做检查。这就是我们老百姓说的“找感觉”,这是由于授课过程中的暗示所导致的。

闲出来的“感觉”

前面我们已经仔细讨论了疑病症,这种情况在老年人身上尤其多见,这是为什么呢?

让我们再回到这位老先生这里吧。就在几年以前,这位老人是一家国有企业的厂长,工作很是繁忙,下班往往都比较晚。当时老先生的老母亲尚在世,所以这位孝顺的老厂长每天下班先不回自己家,而是骑四十多分钟的路程去看望自己的母亲,服侍她老人家吃过饭,安顿好以后再骑上一个多小时回自己家。晚上吃过饭后还不能休息,女儿是售货员,还要接她下中班。但是,即使这样“折腾”,当时却什么地方都不觉得难受。一年以前,老先生退休了,单位不用去了,老母亲过世了,女儿出嫁了,家里只有自己和老伴了。于是,各种难受的感觉接踵而来……

人在步入老年后,由于生活模式的改变,很多老人的生活一下子变得无聊、单调。如果每天无事可做,注意力就会很自然地由外界转向自身。于是感觉也就被慢慢地调动出来了,平时身体的一些细小的不适慢慢就开始明显起来。

把“病”交给大夫

上一篇:我爱书法六年级作文下一篇:童谣诵读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