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范文

2024-10-04

教学内容范文(共7篇)

1.教学内容范文 篇一

幼师生教案写作教学反思-中学数学论文

幼师生教案写作教学反思

南京幼儿高等师范学校学前教育系

周燕

【摘要】会写教案,会进行教学设计是每位学前教育师范生必须具备的教学技能。文章在对目前教案教学模式进行新尝试和对学生关于教案写作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从教案教学方式、教案语言的组织、教学设计的困难、利用模拟课堂教学提高学生教案写作四个方面进行反思,以期提高模拟课堂教学在教学中运用的质量。

关键词 反思;幼师生;教案写作教学

中图分类号:G6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5)12-0034-02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要进入幼儿园工作,成为一线教师,因此,会写教案,会进行教学设计是每位教师必须具备的教学技能,也是教师专业化的重要体现。进入四年级后,学生便开始接触教学法课程,如幼儿园音乐教学法、语言教学法、美术教学法,等等,这些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是教会学生如何设计和组织幼儿园的集体教学活动。为了实现这个终极目标,先行目标就是要让学生学会设计和撰写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即教案。教案是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用于课堂讲授及组织教学的重要蓝本,一篇优秀的教案可以为教师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提供方向的指引与方法论的指导。笔者从事学前教育教学法课程的教学已有五年时间,担任过多门教学法课程的教学工作,发现多数学生撰写教案的能力都比较薄弱,要想写好教案一直也是学生觉得比较难的事情。因此,笔者在教学中尝试找出学生撰写教案能力薄弱的原因并且探讨了相应措施,以期能改善这一现象。在新学期第一次接触教案写作的幼儿园美术教学法的课堂上,和往常一样,笔者先详细讲解了一个完整的教案,包括导入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以及撰写这几个部分的具体要求。讲完之后,笔者没有让学生直接练习写一份教案,而是先观摩了一个幼儿园美术教学的视频“创意彩条装饰”。在观摩之前,先带着学生一起学习了视频中教师撰写的教学准备,教学准备包括物质准备和前期经验准备,物质准备又包括教具准备和学具准备。了解了这些基本情况之后,学生开始看视频,要求边看边记录下整个教学的流程。看完之后,笔者留出15分钟时间,请学生尝试撰写这个活动的教学目标,然后请学生来读一读自己撰写的教学目标,最后再出示原教案中的教学目标,请学生比较,找出差距,总结出教学目标撰写时应该注意的问题。接着,笔者又留出半个小时,要求学生尝试写出教案的基本部分和总结部分,然后和原教案进行比较,分析自己在写作中存在的问题。下课后,笔者就留了一道写教案的作业。通过这种视频观摩加讲解教案写作的方式,学生书写教案的整体情况较往年有了一定的进步。为了进一步从学生的角度了解他们在撰写教案中存在的困难,笔者设计了一个“关于师范生撰写教案的调查问卷”。通过对学生问卷的分析,发现学生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困难:①教案语言的组织问题;②不能很好地把握不同年龄班幼儿能力发展的差距,经常是“想当然”地设计教学环节;③教学目标的撰写存在较大的问题;④不知道怎么设计教学活动。总结完之后,笔者专门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帮助学生分析了他们在进行教学设计、在写教案过程中的问题,并逐一提出了解决策略。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学生教案写作的能力得以大大提高。

教案是教学设计的文字表达形式,直接体现着师范生的教学设计能力,笔者就此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反思,并提出了如下四种策略:

一、对教案教学的反思 当前,多数教师在进行教案教学时都将重点放在教案的格式、教案的组成部分上。而通过采取了视频观摩讲解教案写作的方式,不仅让学生了解了教案写作的格式,知道幼儿园教师的教学设计思路是如何用教案的形式呈现出来的,而且把纸质的教案和动态的教案实施结合起来。这种方式就像在静态、纸质的教案和动态的教学活动设计组织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帮助学生把握了教案写作和教学设计的重点。

此外,还为学生树立了教案格式书写的榜样。虽然在传统的教案教学中,教师也会选择一个很规范的教案文本供学生学习,但是由于没有观摩过和教案匹配的教学视频,学生对教案的揣摩仅仅停留在文本上,因而很难深入理解。通过将教案和视频观摩相结合,学生可以边观摩边看教案,将两者建立起及时的联系,学生知道了什么是教案中教师的指导语,什么是教师的核心提问,什么是教师对本环节的总结、对下一环节的过渡,为什么教案中不要写幼儿的回答,等等。

二、对教案语言组织问题的反思

教师的教学设计意图要通过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教案写作语言与一般的人与人交流并不相同,也不同于书面的文字记述,而是介于口语与书面语之间的一种具有属于学科特性的讲述话语。学生教案的语言问题主要表现在语言组织不通顺,句子主谓宾不完整等文字组织方面的低级错误。之所以会出现这个问题,无外乎有两个原因,一是学生文字组织的基本功较薄弱,错别字、语句不通顺等情况时有出现;二是学生对待写教案的态度不够认真,通常是写完就交,基本不检查。文字功底不是一下子就能有大幅度提高的,但是学习态度可以纠正,学习方法可以改进。所以,笔者要求学生写完教案之后认真读几遍或者请同桌帮忙互查,在和学生的交谈中得知,大家都认为这种方式有效地解决了教案文字方面的问题,后来写完读教案修改教案、已经逐渐成为他们下意识的行为。

三、对教学设计困难的反思

本学期进行的期中问卷调查总结出学生在写教案中存在的困惑,其中反映最多的问题是拿到一个活动主题后不知道该如何设计,没有思路。即便有时候好不容易想到某个教学环节,但可能并不适用于某个年龄班,而学生并不能很好地把握小中大班幼儿发展能力的差距,而是常常根据自己的经验设计教案。我们知道,教师教学设计的能力是需要长期实践练习的,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最终实现教案写作能力的提升。

那么,怎样能在这种现状的提前下尽可能提高学生教学设计的能力呢?对此,笔者采取了两种方法:一是多看一些幼儿园教学设计的书。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所以,在带领学生一起分析、总结他们在写教案中的困惑后,笔者就为学生列了幼儿园课程设计方面的书单,如《渗透式领域课程》《多元能力课程》《生态式艺术课程》等,要求每位学生必须小中大班的课程各读一本,分五大领域进行摘抄并分析教案每一步骤的意义,制作属于自己的教学设计集锦。这样,到了期末考试的时候每个学生都积攒了厚厚的一本教学设计集锦。二是每节课的最后十分钟用来给学生训练教学设计,学生亲切地把它称为“教学设计头脑风暴十分钟”。在这十分钟里,笔者会给学生出一个任意年龄班的美术活动的内容,请学生先思考目标,然后思考“头脑风暴”这个教学内容可以设计哪些环节,笔者则一一记录在黑板上,然后带着学生逐一分析他们提出的教学设计方案。与此同时,要求学生在开始写教案时尝试在自己的大脑中构造出一种课堂教学的场域,即在自己的头脑中主动建构一种对于即将面对的课堂环境的感觉预设,并带着这样的感觉进行教案的设计。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教学设计能力都有了一定的进步。

四、对利用模拟课堂教学提高教案写作能力的反思

教学设计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桥梁性学科,师范生不但要掌握教学设计理论,还要具备将教学设计理论付诸实践的能力,所以,在教法课中,一直都有模拟课堂教学的环节。在传统教学中,学生设计好教案后,教师就会安排模拟课堂教学,在做中感悟和体会教学设计的原理与方法,模拟上课教师说课,然后这个活动就结束了。但笔者发现存在这样一个情况:学生在说课时往往会提到在上课时感受到原教案中的某些教学环节或者提问不太合适,而由于教师没有强调,所以几乎没有学生会主动再去修改原来的教案。为此,笔者尝试在学生进行模拟课堂教学后再请学生在反思的基础上对原有教案进行进一步改进。这样,师范生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才能随机应变,才能灵活地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问题。

此外,笔者还有意识地把学生在模拟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作为小案例让他们进行思考。比如,学生在进行模拟课堂教学大班歌唱教学《小熊过桥》时,最后一个环节设计的是小朋友分角色演唱。在组织这个环节时,教师还没有说清楚具体的要求就直接让学生选择扮演熊宝宝还是熊妈妈,结果小朋友在这个环节全都乱了。于是笔者抓住机会请大家思考,教师组织存在什么问题?如果你是老师,你会怎么组织这个环节呢?在这个情境中,大家都能积极动脑筋思考更好的组织策略,而且能激发师范生对实际问题进行思考,能提高师范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应用教学设计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曹周天.教案写作的概念、问题与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29).[2]姜春霄.“教学设计”培训策略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7,(2).[3]牛震乾.教案问题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4.(编辑:朱泽玲)

2.教学内容范文 篇二

关键词:高中必修教材,写作教学,范文系统

教材是学校、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托。当今语文教材打破了以前由单篇选文堆砌而成的选文体系, 而形成了以范文系统为主, 知识系统贯穿其中, 作业系统、助读系统为辅的综合教材框架体系。

教师借助范文系统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技能, 帮助学生学习语文基础知识, 积累言语素材, 塑造良好情趣。范文系统不仅对阅读教学, 更对写作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

教师借助范文系统, 呈现出具体写作内容, 变抽象的话题为具体的文章, 使教学内容更具直观性。范文系统同时提供给了学生写作素材, 便于学生积累信息内容。一篇篇范文就是一篇篇例子, 通过这些例子, 教师归纳总结文章的写作手法和写作技巧, 便于学生进行模仿和创新。在教师的点拨下, 学生进行范文的阅读分析, 将从范文的主题、选材、结构、写法中获得启发, 利于拓展学生的写作思路。

一.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写作”范文系统的不足

王荣生教授按照功能将教科书中的选文分为“定篇”“例文”“样本”和“用件”四种类型。“定篇”是语文科课程规定的内容要素之一, 指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篇目。它要求是世界和民族文化、文学优秀的经典作品, 目的是彻底、清晰、明确地领会作品。“例文”是给语文知识的学习添补进经验性的感知, 它是为诗文和读写诗文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等服务的。它要求足以例证知识, 且又能避免篇章中其他部分所可能引起的注意导致精力的涣散而干扰了所“例”的主题。“样本”的要求是典型, 它必须是从学生现在在读或将来要读得现实情境中的真实取样。“用件”指由选文里所讲的东西触发, 去从事一些与该选文或多或少有些相关的语文学习活动。它要求为探究提供足够的材料。

根据王荣生教授的选文类型分析理论, 我们可以发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写作”教学范文系统的不足之处:

1.例文与样本定位不清

“例文”以知识统帅选文, 只用“文”的某个部分或某些点的某些方面, 且集中使用相当数量的篇目。“样本”产生于学生与特定文本的交往过程中, 是提供给学生自主阅读的, 以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教材中的写作范文系统以例文与样本为主, 每个写作专题的范文基本以片段形式出现, 且多篇集中, 只用原文中的某个部分或某个方面, 以提供适合学生的写作手法知识和写作内容知识, 符合例文的部分特征。但以范文系统统帅知识系统, 由例子归纳总结写作手法, 既要求学生自主阅读理解, 又要求教师讲解总结, 例文与样本的定位不清, 导致教学目的不明确。写作范文系统中的样本和例文本身并非学习的目标, 例文是达到目标———习得一定的写作规则的手段, 样本是提供给学生自主阅读的, 进而帮助学生养成写作同类诗文的能力。因此, 在范文系统中, 需要区分“例文”和“样本”。

2.选文陈旧, 脱离学生的生活背景

范文系统中的很多文章节选自“阅读鉴赏”里的“定篇”文章, 如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等等, 都是教材中的篇目, 这些篇目需要真正地理解和欣赏。而这些篇目写法借鉴的功能早在课文讲授时就被教师深度挖掘, 在写作范文系统中重复出现, 效果并未叠加, 学生大部分达不到对这些文章百读不厌的审美高度。

教材中的写作范文多选自名家的经典著作, 较少选用同龄学生的文章。因范文的写作年代久远, 脱离了学生的生活背景, 与学生的审美修养、成长阅历产生了较大差异, 容易造成范文被学生主观搁置, 学生无法真正学习到写作技能。

3.点评与指导过于简单抽象

教材将展示范文与点评范文相结合, 将一些理论性强的概念、方法夹杂在例文和引导语之间, 规律性的写作知识和写作方法独立成段, 从技巧、主旨、情感方面侧重点拨, 让学生有所得、有所悟, 使学生更加明确地运用所学的知识指导写作。但点评与指导过于简单抽象, 指导的内容不够丰富, 讲解停留于介绍层面, 缺乏吸引力和说服力。如“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这一专题, 教材提出要抓住景物本身的特点, 还要突出感情特点, 分别引入范文《济南的冬天》和《紫藤萝瀑布》, 但如何抓住景物的特点, 怎么样写出景物的特点, 如何突出感情特点并未介绍。

二.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写作”范文系统的使用改进对策

1.明确写作教学目标

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教材的特点之一就是要落实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编制教材的重要依据, 同时也是编制写作范文的重要依据, 根据教学目标选择范文, 才能真正落实教学目标。

写作教学目标是写作教学活动的指南, 是对学生写作学习结果的预期。学生的写作学习结果包括写作内容知识、写作技能和写作策略性知识。写作内容知识依赖于学生通过平时生活积累和在其他学科习得, 因此, 学生通过写作课堂教学主要习得的是写作技能和写作策略性知识。

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写作”部分教学中, 教师只有明确每个专题的写作教学目标, 根据确定下来的写作教学目标选用教材中的范文, 补充其他范文, 才能有比较明确清晰的方向。如“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涉及写作内容知识———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写作策略性知识———发掘感动点, 提炼素材, 整体构思。此处教材收录《哑巴母亲》和《父亲》中的片段作为范文。这两篇范文引出了写作内容, 但作为教学重点的写作技能和写作策略性知识, 却没有相应的范文提供参考和学习。此处需要教师提供大量素材, 选用感人片段, 训练学生提炼素材的能力, 更要入选完整篇章, 进行整体构思的分析, 以弥补此处范文缺失的空白。

2.区分例文与样本, 删改选文系统

教材中的写作范文系统以例文和样本为主, 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应区分例文与样本, 发挥各自不同的功能。例文的实质是将本来含有无限可能性的诗文, 限制在一个特定的侧面, 用特定的点来作为例子。选文主要起例证知识的作用, 在教学、教材层面, 教师要明确“例文”在“例”什么。对例文的处置方法, 是该篇的时候, 必得完篇;该段的时候, 就得用段。为使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 需要集中使用相当数量的例文。而作为样本的范文, 产生于学生与特定文本的交往中, 知识自然而然地渗透其中, 教师只讲授学生在写作学习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主要供学生自主阅读。

在每个专题中, “写法借鉴”中的范文, 应视为例文, 教师根据已确定的写作目标, 详细分析范文的写法规则和写作策略。而“话题探讨”中的范文, 可视为样本, 使学生产生对写作话题的感性认识。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在写作指导后至少需三篇能够明显体现写作手法或者规则的文章同时出现, 才能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和强化记忆的作用。因此, 在教授写作技能之后, 教师应提供一组范文作为样本, 供学生自主阅读, 进而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以加深对写法借鉴的印象。

3.补充其他选文, 设计指导步骤

教材中的写作范文多选自名家的经典著作, 选文陈旧, 且较少选用同龄学生的文章。教师在对写作范文系统进行二次开发时, 应多补充现代作品和同辈人的作品。每个专题中, 可选用一篇同辈人的作品作为例文, 补充一至两篇同辈人的作品作为样本。同辈人的作品与学生有较多的共同点, 因而容易被接受被自觉地模仿学习。

同时, 还要注意所选的例文在无关特征上要有变化。根据知识分类学习论, 某个图式的不同例子同时或连续处于意识之中, 学习者才能抽取出例子之间的相似之处, 在认知中形成这个图式。如围绕“通过想象进行虚构要合理有目的”这一规则选用的例文不能都是写想象描写内容, 他必须是既要有想象描写内容的, 也要虚构故事情节的, 还要有虚构人物形象, 只有这样, 才不会使学生形成的图式过于狭隘。

教师通过分析例文, 点评指导, 展示样本, 可达成写作知识目标。但学生想要把写作技能达到运用自如的境界, 还必须经过充分的练习。本文主要研究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写作”教学的范文系统, 此处对练习系统不做过多分析。

参考文献

[1]王丙太.学生作文应发挥教材范文的作用[J].现代阅读, 2013 (1) .

[2]李丽娟.人教版“表达与交流”写作部分的二次开发[D].福建师范大学, 2012.

[3]王璞玉.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 (必修) “表达交流”部分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09.

[4]王爱华.新课程高中语文写作教材比较研究——以人教版、苏教版、沪教版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 2009.

3.教学内容范文 篇三

1.区域推动

区教研室中学语文教研员已有《初中语文写作序列教学的实践与研究》课题方案,且有将其中“初中语文写作教学范文序列编排与实施的研究”子课题交由笔者分项负责的有利条件,笔者力争通过研究与实施,力推我区初中语文写作教学范文序列及教学向前发展。

2.教学现状

(1)教材缺少写作系统

从当前教材整体安排来看,明显缺少一个写作的系统,无写作知识,无写作技巧,无文体要求,无阶段作文侧重点要求等。各单元、各年段只解决了写什么,没有按写作的规律指导学生怎样写,怎样循序渐进地写。这显现了教材编写的突出缺陷。

(2)文体缺少各类范文

当前学生写作难以“仿效”,作文对于大多数初中学生是为难的事,按照学生自己的思路写作,结果是写出了“四不像”作文。初中生没有典型例文,写作不入门,基础没打好,创新当然无从谈起。

(3)话题作文消极影响

话题作文,一用就是十余年,操作上由于曲解了原意,宽泛的话题提供了套借作文的便利,而功利的动机助推了套借作文的盛行,抄袭作文、改头换面的作文大为流行,扎实而费力的作文教学被遗弃,取而代之的是功利地准备作文与作文嫁接,作文教学被边缘化。

二、研究内容

我们用比较清晰的流程图解读研究内容:

1.全面扩大范文储备——解决“有文可范”的问题

(1)细挑文本选文

挑选有代表性的可供语文教师开展写作教学参考、而又可供学生开展写作学习与摹写的文章作为典型选文。

(2)精挑同伴选文

着眼于把“学生作品”转型成为“学生范文”,让同伴将同伴的作文当作范文。这样的范文一旦成为教师“教之范”、学生“学之范”,必将在学生习作中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

(3)慎挑辟精选文

选择相关一部分名家短篇作可仿之文。譬如,老舍的短篇、季羡林的散笔还是被一一收入其中。经典之于写作,并不相悖;只要有补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只要学生够得着,稍微挂得高一些未必就是坏事。

2.科学编排范文序列——解决“有序可循”的问题

(1)推进年段编排

按六册三年段各自的重点与特点,进行有序编排,对教材进行二度剖析,形成列表式推进的编排基准。

(2)推进体系编排

是从“选材”“立意”等到“语言”的方法系,还是架构从“记叙文”到“议论文”到“散文”的文体系,是挑定选文的关键。以七(下)第六单元为例,“观察自然界动物(状貌),并做客观描述”成为本单元一个重点要突破的“写作基元”,于是以例文《猫》为教学范文,该文作者通过仔细观察,准确地把握住了“童猫”猎奇顽皮的特点,以“抓线团”的小细节生动表现出养猫的无限乐趣。

范文的合适并不在于主题的深幽,并不在于内容的新异,并不在于言辞的华丽,并不在于它有多么高雅,而是“合适的就是最好的”。

(3)推进特色编排

特色编排专门指临时性的、个性化的编排方式,它在没有一定的融通的境界下也是不可轻易得之的,但对学有余力、写有特色的学生和教有个性的教师来说至关重要。

3.有效实施范文教学——解决“有效可证”的问题

(1)择点试验

择班试点,如果试验期成果明显,师生综合评价较佳,则可以进行全面推行。

在择点试验前努力做好三项重要的前提工作:

①精选模仿范本,在写作教学中预设模仿目标

教学过程中预设模仿目标,比如,本次教学要解决“学生不擅结尾”的问题,即应该将教学目标定位为“以范文促进学生作文结尾方法的习得与良好结尾习惯的养成”。于是,就应该着重选择结尾有亮彩、有余味、有哲思的范本进行教学实践。

②结合自身感受,在写作教学中体现模仿个性

所谓个性,既指教师“教”的第一革新,也指学生“学”的第一革新,是对原有范文习得“智”和“技”的基础上,彰显的一种新的思考和新的改进。

③提升模仿品位,在反馈实践中生成模仿价值

提升模仿品位,在反馈实践中彰显模仿的综合价值,包括写作的价值观和生命力、实效力和功用性,甚至是一个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范文习写,比较全面地改变或提升自己。

(2)全面推行

可以采用“七年级做一做,八年级碰一碰,九年级闻一闻”的做法,既不是盲目推进,也不是止步不前。在此过程中生成积累教学案例、教学课件、相关资料等有效“用具”。

(3)反思跟进

反思择点试验成败,反思全面推行得失,以归因法甄别分类,以实际跟进的方式调整部分序列上产生的各种矛盾、多样问题,以确保序列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4)凝固升华

凝固已有的包括“教师‘教”“学生‘学”和“学生‘作品”在内的多元成果,并且升华一线教学方法、思想等,是范文写作教学整体推进的又一重要环节。

三、研究成效

1.诞生了精优初选范文

“通过了新一轮的写作教学改革,推进了我区新课程背景下语文写作教学范文序列编排与实施工作,并通过序列的编排和改革的整体推进,改善了我区已经开展相关实践工作的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范文教学现状”。此举也使得初中语文开始有了新的范文序列。

2.促进了学生写作能力

笔者所在学校仅其中一个学年,即有近100人在报纸杂志发表习作,有400余人在全国及省、市、区各级各类征文比赛中荣获等级奖,收获了最外显的成功效益。笔者所在学校的校园文学社,近年成功晋膺“全国示范校园文学社团”。

3.提高了教师教学水平

切实提高了教师范文写作教学“编”的能力、“教”的水平,使笔者、研究教师及其所带的团队形成一种“破难攻坚”的意识、一种“系列推进”的做派。

4.创新了写作教学格局

为推进写作教学改革贡献了“智”与“力”,“点”与“面”的多重力量,不仅仅收获了“写作分数的提高”,更在于收获了“写作教学新方式变革带来的写作教学状态的绝对性变化”,创设了一种基于范文写作教学的生态化写作新格局。

参考文献:

郭莉.初中作文序列训练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

4.教学过程[范文] 篇四

[教学目标]

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3、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教学重、难点]

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文学常识介绍: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做。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由于作者文化素质较高,有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五言之冠冕”。

(诗歌的知识:诗歌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分界分为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就古典诗歌分为诗、词、曲。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三、诗歌鉴赏品味

1.读完这篇文章,你认为这首诗的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游子思乡之情。

2.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明确: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

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3.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是什么?这对全诗意境的营造有什么作用啊?

明确:芙蓉即荷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之感,屈原作品中也视“荷”为香草,把香草比喻成高洁的品质。这为文章奠定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4.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

明确: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5.采摘花草送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常有出现。现实生活中情人节送玫瑰,母亲节送康乃馨。采摘这些花草的目的是表达对亲人以及朋友的思念和祝福。但是这芙蓉没有送出去了没有?没有。文章中作者自问自答可以看出来作者的情绪出现了变化。由欢欣转为失落,6.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

7.诗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远道”的吗?如果不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所思”是时时刻刻在他心头的,“涉江采芙蓉”也是为了她,如果诗首就开门见山地把她表出,诗就平淡无味了。这句话是全诗发展的顶点,顶点同时也是转折点,一方面替上文的发展暂时作一结束,一方面为下文的发展作一伏线,所以照例是要摆在中间的。

8.五、六句既有人物动作描写,也有心理刻画,其中“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明确:“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地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一词是写主人公与环顾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9.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

明确: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想爱却不能相守,黯然的心情令人消魂,这种分离是不同与秦观的《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一个是永久的分离,一个是让人产生距离产生美。

10.试对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加以概括。

明确: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二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四、总结:

对于古文的思想感情可用三种方法:、通过诵读,直接品味本文的思想感情。

2、通过分析,抓取意象—意境---思想情感

3、寻找文中关于文章主旨的表达情感的语句。

【教学过程】

导入语:

同学们,驻足岁月的长河,我们常常会感慨:有多少分离,就有多少思念,有多少思念,就有多少忧伤。今人常祈盼,古人亦“涉江”。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古诗十九首》,共同去感 悟《涉江采芙蓉》中无际的思念与弥漫的忧伤。(1分钟)

一、认读,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或小声朗读一遍课文,边读边画出不认识或容易读错的字,写在笔记本上。(2分钟)

2、学生再默读或小声朗读一遍课文,同时参考注释,查阅字典,画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实词,写在笔记本上。(2分钟)

(多媒体投影)

参考:

芙蓉(fú róng)欲遗谁(wèi)...

芙蓉:荷花 泽:湿润的洼地 遗:送

二、朗读,解析语句

1、教师做朗读解析指导(2分钟)

本文是一首五言诗,读的时候节奏是“

二、三式”,但是在朗读的时候可以将第三个字适当延长发音时间,要注意读准语调,语速和断句。

下面来练习朗读,同时解析句子的结构和语义,每一句都要读准并要理解正确。

2、读解全诗。

⑴找同学朗读一遍全诗,同学评价,教师点拨。

⑵学生个人或小组讨论研究断句和结构,每人至少感悟一、二句。然后全班讨论。(6分钟)读解参考:

“涉江/采芙蓉”读作升调,要读出一路涉江采摘行程中的无限期待、欣喜的感情。“兰泽/多芳草”读作降调,要读出采到鲜花、兰草后的欣慰与踏实的感情。

“采之/欲遗谁”这句用设问语气读,声音放轻,语速放慢,从朗读中渗透出一点似有若无的伤感。“所思/在远道”中“所思”声音略拖长,读“在远道”时需略带沉重,用重音降调读。“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第一句读升调,第二句读降调,声音拖长,语速放慢,要读出些许失落与惆怅,仿佛觉得浩浩长路,虽然牵系着那女主主人公的心与爱,却无法牵起望断天涯的他乡与故乡。

“同心/而离居”末字要以平调拖长,表达出因无望而带来的无奈。接着重读“忧伤/以终老”依然用略平的降调读,表达出岁月沧桑,生活煎熬已使得抒情主人公心如止水、哀莫心死的感情,凸显其无望无奈中深陷忧伤、终老无望的形象。

⑶背诵全诗,课上检查(2分钟)

三、品读 鉴赏语言

1、学生齐背全诗。(1分钟)

2、逐句解读鉴赏诗歌,师生交流,讨论。(5分钟)

⑴鉴赏第一、二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提问:这两句诗是诗歌的起句,有何特色?

参考: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中的“芙蓉”谐音为“夫荣”,“芙蓉”即“莲花”,“莲”谐音“怜”,“怜”即“爱”。由此可见,采莲女子内心充溢着无穷无尽的爱恋。同时“芙 蓉”“兰泽”“芳草”又让人顿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美好。⑵鉴赏第三、四句: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提问:这两句诗运用了那种表现手法?

参考:

以“乐”写“哀”的衬托手法。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中的“遗”是“赠送”的意思,采莲不为欣赏悦己,而为送人示爱,而所送之人却又远在异乡,爱的心声化作了无边无际的思念。

⑶鉴赏第五、六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提问:“还顾”“漫浩浩”两词运用巧妙,请简要分析。

参考:

“还顾”是一个多么充满情感的动作性的画面,我们仿佛能亲眼目睹主人公的动作,而“漫浩浩”用两个叠字,写极了路途的遥远和无尽。短短十字,因空间而产生的无限哀愁显露无余。游子尚可望乡,思妇却不知望向何方,一份无着的思念,使她感到了无声无言的迷茫。

⑷鉴赏第七、八句: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参考:

“同心而离居”是游子漂泊的结果。也是一个明确的原因,使得相恋双方终老忧伤。作者的哀情当真是由眼前之乐景而激发出来的吗?不!他的哀情是时时在心头的,而这哀情的根源是什么?诗的最后一句告诉了我们——“同心而离居”是他无尽哀愁的根源,是他终日忧愁以至老的根本原因!作者虽未直接抒情,却给了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让人觉得余韵未歇、意犹未尽。

3.学生再次轻读课文,总结抒情主人公情感的变化。(2分钟)

参考:

爱恋——思念——迷茫——忧伤(板书)

四、研读 探究问题

问题1.《涉江采芙蓉》里写“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这对全诗在营造气氛上有什么作用?以花草赠给亲朋时古人常有的一种行为,请举例说明,并谈谈你对这种行为怎样理解。学生研读诗歌,然后全班交流:(3分钟)

参考:

“涉江采芙蓉“一句,营造了清幽、高洁的意境。花草娇嫩美丽,同时又给人欣欣向荣的感觉,以花草赠亲朋,既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例如: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还有“灞桥折柳”等。

问题2:抒情主人公是游子还是思妇?

学生研读诗歌,然后全班交流。(3分钟)

参考:

在田田的荷叶间采莲思念的,常常是望夫荣归的江南女子,诗歌的第一层“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恰是描绘了思念中的女子不畏辛苦,采莲摘草,欲送心上人的情景,仿佛羞赧尚在,浅笑犹存。然而,诗歌的第二层“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以一设问的形式使得美好的意境徒然蒙上了一层愁绪,采花摘草的快乐就在无人可送的转折中颓然然消失。所思念的人在哪儿?在远方,他是游子。他为何远游已不言自明。“在远道”的意境如此苍凉,恰与“涉江”“兰泽”相应。

一、二相联,便觉得江水的浩渺,沼泽的苍茫一下子让人倍感惆怅,因为遥远,因为不知他身在何方,所以思念也就失去了方向。迷茫中,一个想法正渐渐清晰:此时他在想些什么,做什么呢?诗歌自然转入第三层,“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在思妇的想象中,虚拟了远方游子正在异乡蓦然回首悄然遥望,思念妻子,思念家乡。然而通往家乡的路那么漫长,何时功成名就,何日共话当窗。漫漫归乡路正象征了无尽无期的心路。诗歌的第四层“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又回到现实,思妇游子心心相牵,却相隔遥远。一直到老的分离除了给人一层一层的忧伤,又会有什么呢?

五、联读 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阅读《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一诗,谈一谈这首诗和课文在写作手法上的异同?(5分钟)

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诗歌解析:

在春天的庭院里,有一株嘉美的树,在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出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春意盎然。女主人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树花,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花的香气染满了妇人的衣襟和衣袖。可待到折下花来,才猛然想到:天遥地远,这花无论如何也不可能送到亲人的手中。这花有什么稀罕呢?只是因为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参考:

异:所选意象不同,《涉江采芙蓉》借“芙蓉”“兰泽””芳草“等美好情景来以乐景衬哀情,而《庭中有奇树》以树为寄托物。另外,《涉江采芙蓉》结句哀伤不止,而《庭中有奇树》则自我宽慰。同:都采用了先扬后抑的手法。前六句诗人对于花、树的珍奇美丽极力赞扬,最后点明了全诗的主题。

六、写读 化入为出

以《“涉江”情》为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随笔,发挥想象,注重自己的感受。(10分钟)作业:

1、整理并抄写随笔,下一节课进行展示。

2、背诵并默写全诗。

总结语:

5.政治学习内容[范文] 篇五

重温“两会”精神,促进教育发展

两会是中国的窗口,关注中国就不能不关注两会。学校组织全体教职工收看了两会特别报道,意义十分重大。

目前进行的新课改对我来说是一种挑战,同时也是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为了进一步做好自己的工作,我给自己提出了如下的要求。

1、多读书,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做一个高雅的人。

作为一名教师,首先,我要继续认真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备良好的师德。师德不是一个抽象的政治说教,而是具有深刻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格的,一个有广博知识的教师才会有道德感召力,仅仅依靠说教的道德教育必然是苍白的。

2、虚心请教,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要积极向同伴学习,多走进同组教师和优秀教师的课堂,多向大家学习。

3、加强教育教学研究,做创新型的教师。能够自如的驾驭教材,了解教材特点,掌握教学重点和难点,并能恰当地制定教学计划;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效地把握课堂教学活动。

4、不断学习信息技术,学会动手制作课件。

电脑现已被运用到教学中,电脑的运用大大推进了社会的发展,效率的提高。新世纪教育工作者应具备最先进的教育理念及驾驭课堂的能力,向45分钟要质量。因而能够制作一些分散教材难点、突出重点的课件使用,无疑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尝试运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培养个人良好的心理品质。心理素质指表现在教师身上的那些经常的、稳定的、本质的心理特征。我要努力将自己的心理素质调整好,力争达到以下表现:(1)广泛的兴趣。应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对学生心理、对所授的学科,教育科学方法研究的兴趣。(2)高尚的道德情感。对学生、对所授学科的以及道德感、理智感、审美感等。(3)坚强的意志。表现为明确的目的性;一贯的坚持性;处理问题的果断性;克服困难的勇气性。(4)良好的性格特征。要热情开朗,耐心细致,沉着冷静,诚实正直,与人为善,温和宽厚。(5)发达的认知能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

第二次

做一名有魅力的教师

教育是塑造人的工作,它远比创作一件艺术品要重要得多,决不允许失败,所以我们更有责任做得完美。一个理想的教师应当是一个仁者,一个智者,一个乐者,一个行者。

一个仁者:教师的职业是神圣的,教师必须是一个有大爱的人。

一个智者:教师必须是一本学生永远读不完、读不够的书。教师的智慧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

一个乐者:一个引领孩子们成长的人,必须是一个乐观向上、热爱生活、充满激情的 人,教师要心存美好,用高尚的人生观去影响孩子们。

一个行者: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教师永远是一个行者,一个乐于学习、实践、研究、创新的行者。只有勤奋、勇于探索的教师,才是一个好教师。

第三次

中共中央八项规定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会议强调,抓作风建设,首先要从中央政治局做起,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以良好党风带动政风民风,真正赢得群众信任和拥护。

会议一致同意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

一、要改进调查研究,到基层调研要深入了解真实情况,总结经验、研究问题、解决困难、指导工作,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多同群众座谈,多同干部谈心,多商量讨论,多解剖典型,多到困难和矛盾集中、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切忌走过场、搞形式主义;要轻车简从、减少陪同、简化接待,不张贴悬挂标语横幅,不安排群众迎送,不铺设迎宾地毯,不摆放花草,不安排宴请。

二、要精简会议活动,切实改进会风,严格控制以中央名义召开的各类全国性会议和举行的重大活动,不开泛泛部署工作和提要求的会,未经中央批准一律不出席各类剪彩、奠基活动和庆祝会、纪念会、表彰会、博览会、研讨会及各类论坛;提高会议实效,开短会、讲短话,力戒空话、套话。

三、要精简文件简报,切实改进文风,没有实质内容、可发可不发的文件、简报一律不发。

四、要规范出访活动,从外交工作大局需要出发合理安排出访活动,严格控制出访随行人员,严格按照规定乘坐交通工具,一般不安排中资机构、华侨华人、留学生代表等到机场迎送。

五、要改进警卫工作,坚持有利于联系群众的原则,减少交通管制,一般情况下不得封路、不清场闭馆。

六、要改进新闻报道,中央政治局同志出席会议和活动应根据工作需要、新闻价值、社会效果决定是否报道,进一步压缩报道的数量、字数、时长。

七、要严格文稿发表,除中央统一安排外,个人不公开出版著作、讲话单行本,不发贺信、贺电,不题词、题字。

八、要厉行勤俭节约,严格遵守廉洁从政有关规定,严格执行住房、车辆配备等有关工作和生活待遇的规定。

第四次

“约法三章”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自己的首场“总理记者会”上表露了新一届政府在反腐倡廉上的决心,并给新一届政府“约法三章”。

李克强总理会见中外记者时与人民约法三章:本届政府内,一是政府性的楼堂馆所一律不得新建;二是财政供养的人员只减不增;三是公费接待、公费出国、公费购车只减不增。这三条中央政府要带头做起,一级做给一级看,要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政府就要过紧日子。反腐必须与时俱进。随着发展市场经济,腐败现象接连不断 地发生,而且越来越严重,甚至涉及到许多高级的领导人。各种腐败手段、花样不断翻新,腐败者非法所得从短期向长期演变。反腐败斗争,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因而不可能一蹴而就。要能处置反腐败斗争中的新问题,我们就要更新反腐的思路,做到与时俱进,用新的政策和措施来处理腐败的新问题。有与时俱进的反腐新思路,腐败分子的新动向就会化成泡影。

反腐的关键还在落实。造成腐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权力过于集中,而又得不到有效的制约和监督。为政清廉应该先从自己做起,己正,才能正人,这是古训,也是真理。自古有所谓“为官发财,应当两道”。既然担任了公职,为公众服务,就要断掉发财的念想。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反腐败要“老虎”“苍蝇”一起打,这是向全社会的庄严宣誓。反腐靠制度,但关键在落实,国家应当在完善反腐制度的基础上制定精细条款,同时司法机关要注重研究打击性贿赂等反腐新课题。

与民“约法三章”,更显反腐决心。反腐倡廉工作,既要长抓不懈,又要与时俱进,成败的关键在于落实,在于领导。要让权力在公开透明的环境中运行,使人民能够更为充分和有效地进行监督,这也是把权力涂上防腐剂,只能为公,不能私用。还要建立和完善不能贪、不敢贪的反腐机制,让腐败行为、腐败分子依法受到严惩,绝不手软。

第五次

做一名有专业感的教师

从实践操作层面和教师教学的技术和能力来讲,当前教师的专业性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教材的解读能力”。画家不一定能成为优秀的美术老师,作家不一定能成为优秀的语文老师,数学家不一定能成为优秀的数学老师,原因就在于他们还不具备对教材的解读能力。一个教师,其专业能力的最根本之处在于,他阅读教材的时候能自觉地从学生学的角度、教师教的角度以及训练价值的角度、人文熏陶的角度、难度把握的角度、坡度设置的角度,去审视教材,从而筛选出最具科学性、艺术性和有价值的教学要素来。这种能力必须成为教师的基本功,它是教师区别于其他人的重要标志。

2、“与学生的交往能力”。成年人一般都和成年人打交道,由于年龄相仿,就较容易设身处地地沟通和共鸣。教师却不同,是与比自己小很多的孩子打交道,成人的价值观和孩子的价值观有很大区别,这种价值取向上的差别,会造成师生之间的隔阂。目前师生间的感情隔阂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也是师生无法享受教育幸福的重要原因。可以说,良好的与学生的交往能力的缺失,正直接影响着师生的生活质量。因此,把教师与学生交往的能力纳入教师的基本功,是十分迫切的,每一个青年教师都要注意和学生多交往,在交往中掌握交往的技术、获得交往的能力。

3、“课堂组织管理能力”。课堂的组织管理需要一定的管理艺术和能力,这种艺术的本质是要进入学生的心灵世界。比如某个学生上课不专心听讲,提醒了,又分神了,那可能是他在课外或课间,遇到了烦心事,你意识到这些,就能正确地处理,有效地组织了。

4、“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学生间或师生间会有各种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教师要具备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就像一个军队首长要有处理突发战机变化的能力一样。战争,事关人的生命;教育,事关人的灵魂。之所以提出这个能力,是因为我们经常能看到,众多教师经常简单乃至粗暴地处理各种课堂上和课堂外的突发事件,一些研讨课上,我们还能看到青年教师面对突发事件,手足无措,不了了之,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和课堂生活质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成长。

5、“试卷编制能力”。毋庸讳言,在素质教育旗帜下的学校依然存在着严重或比较严重的应试教育,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无法回避升学,回避考试,考试已成为学校和当地 教育部门无可抵挡的要事。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已成为试卷的大本营,“一体机”已成为生产试卷的专用机。很多老师不看试题质量,拿来就用,导致学生“花时多、收益小”。在这一背景下,教师编制试卷的能力已不容忽视。让教师具备编制试卷的能力,不是要让教师从此没日没夜地去出试卷考学生,恰恰相反,由此,我们至少可以做到,没有意义的试题不给学生做,从而让学生省出精力去做更有益的事。

知识都像人的衣服一样,会旧,会过时,世界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瞬息万变,知识和信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的爆炸过。正像一位商业人士讲的,你必须时刻睁大商业的眼睛,因为你一不留心商业信息和情报,你就会被无情的商海淹没。作为教师,如果你不睁大眼睛,不以积极的心态去关注和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你就会被淘汰。

第六次

新型教育模式

一、咬定一个目标:打造幸福人生,引领教育发展。

二、坚持两条原则: 求实——实际、实在、实效。

求新——立新意、出新招、谋新利。

三、主攻三大任务:

(一)铸师德 重点:

1.明确三种观念。⑴积极主动人生观;⑵开明阳光教育观;⑶为和谐发展服务管理观。2.强化7 种意识。⑴立德为先,全面关心的育人意识;⑵以生为本,催人奋进的服务意识;⑶守土一方,尽心尽力的责任意识;⑷着眼整体,精诚合作的大局意识;⑸群雄逐鹿,不进则退的危机意识;⑹“活到老,学到老”的学习意识;⑺“把简单的事做精彩,把平凡的事做经典”的精品意识。

3.弘扬7种精神。⑴“未雨稠缪,自主发展”的主动精神;⑵挑战自我,追求卓越的进取精神;⑶淡泊名利,好善乐施的奉献精神;⑷着眼双赢,着力沟通的合作精神;⑸敢破阵规,勇立潮头的创新精神;⑹脚踏实地,埋头工作的实干精神;⑺实事求是,不唯权威的科学精神。

措施:1.深化人事改革;(用人制度,分配制度。)

2.优化过程管理;(集团化管理模式,多元化监管机制。)

3.强化终端评价;(严控照顾项目,严把照顾门槛,严肃责任追究;发挥正面舆论激励引导作用,发挥绩效工资经济杠杆作用,发挥行政奖惩调节制约作用。)

第七次

(二)强师能

重点:增强教育力、沟通力、学习力、创新力。措施:1.紧紧把握培训重点开展培训活动;

2.精心设计培训课题;(着眼问题破解和教育方向引领及研究方法的总结与提炼)

3.丰富培训形式,注重三结合;(⑴空间上,上联下挂,横向交流,虚实结合;⑵时间上,集中培训与分散自学相结合;⑶功能上,吸收、消化、展示相结合。)

4.完善培训机制。(自主学习机制,定期交流机制,团队研修机制,考核评比机制。)

(三)奠根基

重点:健康、文明、好学、创意、活力

措施:1.加强课程建设;(基础性课程建设,拓展性课程建设,隐性课程建设。)

2.深化教育改革;(凸现学科核心价值,渗透多元文化;倡导分层教学;丰富学习形式:接受收、发现式、体验式、建构式了。)

3.完善激励机制;(星级改革、小干部任用改革、网上表扬等。)4.构建学生自主管理机制。(自修管理、就餐管理、社团管理等。)

第八次

科学发展观在教学上的体现及作用

作为教师,要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着力转变不适应和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教学理念,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就是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继续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创建充满活力、富有激情、学习气氛浓烈的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环境;就是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严要求,发挥示范和导向作用,真正当好学习实践活动的排头兵,最大限度凝聚智慧和力量,形成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合力。

那么作为一名教师,如何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使它在教学工作岗位上体现出来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要不断学习政治理论和新的教学理念,掌握现代教育教学技术,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

要随时掌握最新的教育理论和教学理念,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以应对可能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一定要把握好科学发展观这条正确的理念,不能一味的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处理一些问题。对于学生的教育我们要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无论是优等生还是中等生还是后进生我们要一视同仁,不能有所偏颇,只有让每一个同学都融入到班级的这个大集体中,才能发挥班级乃至学校的整体力量,才能有长期的发展。我们的教育应当是“创造一种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

二、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在追求素质教育的时代我们要充分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教育理念,在教学工作中要关心学生,无论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中,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和学习方法。我们还要深入到学生中去,去了解学生的想法和做法。不能一味按照教师自己的意愿来控制学生的一切行为。教师应该最为知识的传授者和引导着,学生才是学习的主题要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才能让学生热爱学习,从学习中找到乐趣。教师应该是导演的角色,学生是演员,只有演员入戏才能把戏演好。学习就是如此,只有让学生动起来,才能摒弃其他的坏习惯,把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

三、要不断的学习和提高自己

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学习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掌握本学科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增强科研意识和改革意识,积极参与教育改革,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教 育教学能力。现在社会是知识爆炸的年代,我们不能满足现状,而要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勇于在教学过程中实践,争做教学改革的领导者和示范者。

第九次

一、教育发展,德育先行

教书育人的我们要教会学生学习,更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他们最终要走向社会,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力,思想是最主要的因素。我们要加强知识中渗透德育,要努力成为教学与德育并举的多功能型教师。德育需要教师不断的总结经验,不断地探索,还要不断地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成功的教师。才能成为创新型教师。

二、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

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占有很大的位置,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一个有良好师德的教师应站在学生和家长的立场及处境思考问题,把学生和家长的意愿与发展需要摆在第一位。良好的师德在学生和家长心中都是受到十分的钦佩和尊敬的。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下接受教育,我们教师要提高自身的师德修养。教师还要有奉献精神,要发扬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教师这一职业只要有无私的奉献精神,那么你就成功了一半。把科学发展观和奉献精神结合在一起,那么就是一个成功的、高尚的、受人尊敬的教师。

总之,作为教师,通过学习,要进一步坚定共产主义的信念,明确努力学习提高的方向,感受到时代和社会赋予我们的重任。我们要紧紧抓住和充分用好这一难得机遇,在更高层次上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观念、开拓思路,努力推动科学发展观在我校的深入贯彻落实,推进我校教育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第十次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一、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二、爱岗敬业。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

三、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四、教书育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五、为人师表。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六、终身学习。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第十一次

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十不准”

1.不准参加邪教组织和封建迷信活动;不传播有悖于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言论; 2.不准坐着上课,不准带手机、寻呼机进课堂,严禁酒后上课,不在教室内吸烟,严格按课程表上课,不误课拖堂、擅自停课;

3.不准穿奇装异服、戴奇特饰品、浓妆艳抹、留怪发型; 4.不准说脏话、粗话;

5.不准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以及讽刺、挖苦、羞辱学生; 6.不准歧视残疾、弱智和后进学生,不劝迫学生辍学转学; 7.不准私自向学生收费或摊派学习资料及学习用品; 8.不准接受学生和家长的礼品; 9.不准训斥、羞辱、指责学生家长;

6.教学内容范文 篇六

一、让学生感悟知恩是实施感恩教育的前提

感恩在《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感恩”也是个舶来词, 牛津字典给出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知恩”于心, 就是对人间所有人所有事情能给予自己的帮助表示感激, 铭记在心;“感恩”于行, 就是在知恩的基础上, 能够懂得施恩于他人, 将心中的感知具体化、行为化, 形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美德。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感恩教育是教师的神圣职责, 因此, 教师应该在教学实践中联系生活实际, 以学生由内而外的“内省”为突破口, 把学生的感恩思想从内心中激发出来, 变“要我学好”到“我要我学好”, 切实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

初中语文教科书中所表现的“恩”有亲情之恩、友情之恩、社会之恩和祖国之恩等诸多方面,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是显示父母养育之恩的千古佳句。譬如: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就是描写父亲呵护儿子的亲情典范, 将父亲遭遇祸不单行仍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爱写得栩栩如生;邹韬奋的《我的母亲》主要是回忆关于母亲的四个生活片段———“元宵节观灯”、“讲故事泪如泉涌”、“我挨打她痛心”和“深夜劳碌”, 表现了母亲可爱的性格、努力的精神、能干的才具, 寄托了对母亲的深切思念之情, 该文无比深挚的爱子之情和优秀的性格品质对作者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类似课文的分析渗透, 进一步让学生懂得感恩, 从而爱父母、爱教师、爱同伴、爱身边人、爱社会、爱祖国, 并使感恩成为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优秀品德。

二、让学生学会报恩是感恩教育的途径

“学春蚕吐丝丝丝不断, 做蜡烛照路路路通明。”千百年来, 许多仁人志士把教师比作春蚕和蜡烛, 在园丁们的无私呵护下, 有成千上万的祖国的花朵成为九州华夏的栋梁之材。鲁迅的《藤野先生》主要回忆了作者在仙台留学时期的生活, 记叙了鲁迅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的过程和对他的怀念。我在课堂教学中特别强调:文章不但流露出作者对毫无民族偏见的藤野先生的敬仰, 而且也反映“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报国之情。因为有这样一位高贵人格的老师, 也难怪鲁迅说:“在我所认识的老师之中, 它是最使我感激, 给我鼓励的一个。”因此, 鲁迅在人生的奋斗历程中, 藤野先生一直鼓舞着鲁迅从事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每当夜间疲倦, 正想偷懒时, 仰面在灯光下瞥见他黑瘦的面貌, 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 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 而且增加了勇气了, 于是点上一枝烟, 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学生感同身受, 内心深深感悟到“一日为师, 终生为父”的道理, 应该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虚心听取老师的谆谆教导, 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和优良表现来报恩于老师, 报恩于父母, 报恩于社会, 报恩于国家。总之, 作为教师, 高尚的人格魅力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促进教学上的师生互动, 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下精神的底子。

当然, 语文教学应该与其他学科联系起来, 开展跨学科的活动, 诸如在旅游中感悟自然之恩, 进而为让天空更蓝、河水更清、花儿更艳、草儿更绿而从自我做起, 从小事做起。

三、让学生感恩升华是感恩教育的保证

反映亲情、友情之恩的范文都是贴近学生生活琐事的, 主旨还是从微观角度来表述的。有些教师不但从阅读教学中全方位渗透, 而且还在作文课堂上得到体现, 往往在话题作文中让学生明白, 感恩素材的作文最能打动人心, 最能抓住读者的心, 使学生用心去寻找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感恩素材, 从而潜移默化地起到感恩教育的目的。

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 感恩教育的最高境界也要凸显爱国主义精神。因此, 教师在涉及重点体现爱国主义主题的范文时必须循循善诱的引导, 逐步由点到面, 切实让学生感悟爱国主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在讲授七年级下册周定舫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一文时, 让学生仔细品味小碑座的四周雕刻着以牡丹花、荷花、菊花等组成的八个大花圈的象征意义。通过讨论, 大家明白了这些花朵象征着品质高贵、纯洁, 表示全国人民对英雄们的永远怀念和敬仰, 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靠无数先烈用鲜血换来的, 作为长在红旗下、生在甜水里的中学生, 应该踏着无数英雄的足迹大刀阔斧地前进, 不断加深思想道德修养, 维护公平, 坚持正义, 明辨是非, 为人正直, 做一个有教养的现代人;加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 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从我做起, 从现在做起, 勤奋好学, 勇于创新, 以优异的成绩报恩于英雄, 报恩于中华民族, 报恩于祖国。如此的感恩升华, 还可以让学生在欣赏描写山川秀美的文章中得到实施, 诸如叶圣陶的《苏州园林》、朱自清的《春》和郦道元的《三峡》等, 学生从灿烂的民族文化中感知祖国的博大精深, 爱国主义精神深深地刻在他们的心里。

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是一个复杂的工程, 愿广大初中语文教师与时俱进, 锐意进取, 大胆探索感恩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合理渗透的奥秘, 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而努力奋斗。

摘要:感恩是培养健康人生之基石, 是人们关注的永恒话题。笔者从让学生感悟知恩、学会报恩和感恩升华等角度, 论述了感恩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合理渗透。

7.阅读、生活、兴趣、范文 篇七

指导学生从阅读中积累作文素材

对作文而言,阅读是“流”。阅读不但会使学生产生写作的欲望,而且大量的长时间的积累,还会在内容、构思、语言等方面,对写作产生多方面的深刻的影响。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供各种内容的读物,让兴趣各异的学生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读物。惟其如此,才有可能读起来爱不释手,并久而久之养成阅读习惯。其次要指导学生选择读物。学生除了自由阅读之外,教师也要提倡学生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要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这里所说的指导是推荐,是引路,而不是规定。指导学生选择读物,大体可以分为经典著作、当代各类中外优秀作品,以及科普、政治、历史、文化等各类读物。再次是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阅读的目的不同,方法也不同。要指导学生恰当地运用精读、略读、跳读、速读、朗读等方法,从而提高阅读效率。

回归生活让学生写作有了源头活水

所谓回归生活即让学生在生活中去观察,去体验,去积累,去练笔。无论是平时随机的观察,还是在有组织的活动中去观察,都会使学生产生写作的激情。教师应有意识地安排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然后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描述生活、欣赏生活。只有走进生活,才能有真切的体验。从1996年至今,我每年均带领学生到附近的社会福利院去参观感受,让学生们体验别样的经历与生活。学生们参观了观察室、康复训练室、卫生室、活动室,观看了那些具有不同程度的肢残或智力障碍的孩子的表演时,心弦无一不被触动。而后的写作中反映出了他们的心灵震动,如《同一片蓝天》《我们也是妈妈的“宝”》等文章,就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让写作成为学生生活的一大乐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多读书、多观察、多思考、勤练笔。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写作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让学生写自己熟悉的生活,抒发自己的独特的感情,才能诱发他们的写作冲动,从而产生写作的兴趣和热情。在作文训练中,还要精心设计能触发、诱发、激发学生创作激情的作文题,让学生觉得有人可写,有事可记,有情可抒,有感可发。如一次作文课,我要求学生以“对生活的思考”为题写一篇作文,学生们兴趣盎然,似有千言万语,不吐不快。有的倾诉了自己的苦恼,有的忏悔了自己的过去,有的写出了对人生的思索。学生对作文要有兴趣,要乐于书面表达,才能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利用范文让文章文采飞扬

语文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立足点都应该为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服务。学以致用是教学的目的,课文既是教学生阅读的例子,又是教学生写作的例子。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指导学生作文,可充分利用课文这一知识、能力、写作的载体,指导学生进行训练。语文教师要善于挖掘课本里的写作因素。因为课文是学生刚学过的、熟悉的、理解的,学生作起文来,有依有据,教师如果要求不高,多是片段、短文训练,不会很难,学生也肯写。如我教学朱自清的《春》时,“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运用拟人的修辞,形象地写出春草的生命力旺盛、生机勃勃、一片欣欣向荣之态。像这种优美的语句,可以让学生注意摘抄积累,模仿他的写法,创造出更优美的句子。类似这样的练笔,绝大多数学生是有兴趣的,都肯写,也能写好,练多了就熟能生巧,书面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思维能力和作文水准也会相应得到提高。因此我强调学生对所读之书要融会贯通、积累材料,让它成为自己写作的素材。只有合理利用范文,才会使学生阅读热情高涨,作文兴趣得以激发,有感而发,文思泉涌、动笔成篇,文采飞扬。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全面提高初中作文教学水平,教师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注重阅读积累素材,激发写作兴趣,多关注校园外的生活,结合课文指导学生多练笔。这样学生就会感到写作并不是一件苦差事,从而完成“要我写”到“我要写”的心理转变过程,写出有文采、有新意、令人耳目一新的佳作来。

上一篇:档案整理工作完成情况下一篇:德国交流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