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自主学习

2024-08-03

初中历史自主学习(精选8篇)

1.初中历史自主学习 篇一

初中历史教学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安徽省无为第二中学丁晓来

内容摘要

新课程的教育理念是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突出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终身发展。“学会学习”成为新课改的主旋律。因此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必须着眼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最终学会学习,为他们的今后发展奠定基础。关键词

自主学习兴趣主体创新习惯

新课程的教育理念是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突出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终身发展。“学会学习”成为新课改的主旋律。因此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必须着眼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最终学会学习,为他们的今后发展奠定基础。

那么,在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谈谈一些粗浅的做法。

一: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

课堂教学的空间不是真空场所,它充满着无形的但又最敏感的人为因素。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总是担心失去自己在学生心中的威信而影响教学成果。往往教师高高在上,学生正襟危坐;教师口若悬河,学生洗耳恭听。这样紧张沉闷的气氛不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扼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告诉我们,这个年龄的学生“亲师性较强”,如果他们对某位教师有好感,他们便对这位教师任教的学科有兴趣,就肯下功夫去自主专研这门课程。因此,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自主学习知识的前提。我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尽力尊重每位学生,关爱每一位学生。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以认真的态度倾听学生的意见。对于学生提出的奇异想法,我也选择恰当的角度予以评价。教学中我还精心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消除学生的畏怯心理,从而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平等、尊重、理解的基础上,学生们才能乐于参与教学活动且勇于参与教学活动,水到渠成完成“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二: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乐于接触认识某种事物并力求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积极的意识倾向。”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这些话都点明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性。没有兴趣,学生学习历史也就失去了动力,更无从谈起自主学习了。因此我在日常的历史教学中,尽量采用各种方式去激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1.新颖的导入

我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常常根据所教的知识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一些新颖且有趣的导入语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如学习《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时,我首先调动学生思考:电视剧《射雕英雄传》中有一个全真教,你们知道它是属于哪一个宗教吗?由于学生对这些武侠类的影视非常熟悉,他们听了这个问题后,学习的兴趣立刻被充分调动起来,迫不及待地看书、讨论,积极主动地搜索答案了。

2.开展各种课外活动

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各种形式的活动也能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和关注。如讲完《“蒸汽时代”的到来》后,我组织学生动手写一篇小论文:我眼中的科技革命。学生们兴趣盎然,积极参与。通过这次论文比赛,既训练了学生评价和认识事物的能力,也让学生在搜集、整理相关资料的过程中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学完《戊戌变法》一课时,我组织学生对谭嗣同从容赴死的做法展开辩论,也增强了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认识能力。讲《北方民族大融合》后,我则让学生自主设计一张南北政权对立情况表,使历史知识的学习和学生的实践相结合。学《秦王扫六合》后,我动员学生搜集或制作各国的古钱币,然后举办一个小小的战国钱币展览会,既使学生理解了统一的意义,又使学生见识了古钱币的知识。通过这些形式多样、动手动嘴又动脑的小活动,学生对历史课的喜爱油然而生。

3.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我往往还借助多媒体的直观性强、信息量大且灵活便利的特点,创设历史景象,使历史教学突破时空限制,让历史“再现”在学生面前,拉近了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时空距离。让学生在视觉听觉的刺激下接近历史,理解历史,探索历史;让学生身临其境,在感性上受到强烈刺激,形成较为深刻的历史表象;造成强烈的精神震撼从而抒发出内心的情感,也容易引起共鸣。比如我在执教《最可爱的人》一课时,我利用《上甘岭》、《志愿军军歌》等影片和歌曲来再现抗美援朝时的情镜,感受志愿军战士保家卫国、血战沙场的情景。学生看后一片沉寂,继而又热血沸腾,似乎自己就置身这场战争之中。这些现代化教学手段消除了学习的疲倦感,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也有利于自主学习的培养。

三 :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占据绝对的中心地位,成为一切课堂的主导力量;被动学习、从属学习、他主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形式,缺少自主的权力。因此,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必须要求老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必须要在课堂教学中把过去独占的权利分解开来,更多地赋予学生,使学生成为决定自身学习与发展的主人。

转变传统教学模式的方式有许多,我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通常是这样做的:

1.给与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

历史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是学生具有自主的时间和权力,具有实现其

自主学习的条件。而传统的“满堂灌”、“满堂问”是不足以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这是因为学生的学习时间没有保证,他们缺乏属于自己支配的课堂时间,自主学习也就不可能实现。因此,给予学生自主权,最根本的一点就是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当然,给予学生的这一段时间,一定是要让学生去“自主”地支配。我们教师在这段时间内,要提出一些带有引导、启发功能的建议或问题,但不限定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和学习活动目标。如我在教学《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让学生自订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我只给同学们提俩个建议:一是自主阅读教材,把教材内容读懂读透;二是自主确定学习目标,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方面来考虑。五分钟后学生们的汇报相当精彩:提出的学习目标很全面,解决的办法也清晰且操作性强。

2.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和能力

这是实施自主学习模式的基础。首先要教给学生阅读教材的方法。在平常的历史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粗读、细读、精读”教材。所谓“粗读”就是浏览教材,抓住课题和子目。知其大意;“细读”则是对教材逐字逐句地读,了解时间,地点,人物等历史基础知识;“精读”就是对事件的背景、影响等重点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归纳成要点。通过阅读、思考,将教材内容问题化、答案内容要点化、要点内容条理化。

其次是引导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结构。众所周知,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特有的知识结构,如果掌握了知识结构就从整体上掌握了这么学科的线索,学习起来就会驾轻就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历史学科也是如此。我在教学之中,总是进行结构教学:展示教材结构,勾勒教材线索,揭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以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点的整体认识,让学生掌握方法,学会学习。

3.引导学生创新

创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创造力与智商有关,但并不是完全的对应关系,它与人的后天教育和引导亦密切相关。因此,我在日常的历史教学中,尽量注意挖掘教材,设置新情景,拓宽学生思路,不以某个现成结论来束缚学生思维的发展,允许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观点,甚至宽容学生某些认识上的错误,从而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并进行疏导、调适,鼓励学生大胆求异创新,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清除障碍。比如我在教学《土地改革》一课时,学生思考、讨论并充分发表土地改革意义后,我适时地引导:这场运动除了教材中归纳的几点外,还有其他的意义吗?学生们立刻静下来,翻书、思考,不久有一学生回答说:土地改革也巩固了新生的政权。我立刻肯定了这位学生的答案,并表扬他大胆求异、不拘泥于课本的精神。这即加深了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又有意识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创新意识。

四:训练学生的学习习惯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实现这一教育理念转变则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注意训练学生的学习习惯,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打下基础。

1.预习的习惯

要想学生在课堂上实现有效的自主探究,并与老师进行轻松的交流,光靠课堂上那么短暂的时间是不可能做到的。因此,每堂课的下课前,我总是把下一节课的内容提前告诉学生,启发、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使之形成习惯。

对学生的预习,我有明确的要求:一是课前认真阅读教材;二是让学生尝试着解决课本中的习题、动脑筋等;三是继续查资料做深入的研究。大多数学生能

达到前两个要求,少数学有余力或有兴趣的学生则要求达到第三个要求。

通过预习,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自学能力,为自主学习奠定了基础。

2.复习的习惯

及时的复习,既能有效地巩固旧知识,又能消化新知识。所以我也特别要求学生养成及时复习的好习惯。学生的复习,我也把它分成三种:第一种是先复习,再做作业;第二种是先做作业,有时间再复习;第三种是安排时间集中复习。复习时注意整理、归纳,形成知识结构。我在布置假期作业时,多要求学生把已学过的知识进行梳理,使其系统化、结构化。对不同的复习阶段及不同的学生,我则有不同的复习要求。

五:定期组织单元检测

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每结束一个单元后,总提前通知学生进行复习,再定期进行单元测试。通过检测,一是让学生做到考前对所学知识进行认真系统的复习;二是让学生总结考后情况,查缺补漏,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绩。考前复习过程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学生考试成绩怎样,就要看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学习态度是否积极主动。考试结束后,我会做好质量分析,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加以指导,我还要求学生也去总结考试成败的经验和教训。我对考得好的学生及时给予鼓励;对考得差的学生我不会严斥,而是在学法上给予正确的指导,帮助他们树立成功的信心。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能培养独创性和唤起知识愉悦感,是教师的最高本领。”新课改的理念也提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主动获得知识,让学生学会学习,终身发展。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自主教学模式,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成为历史课堂的真正主人,以实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目标,是我们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主要参考文献:

1.《课堂教学问题诊断与解决·初中历史》天津教育出版社2009年

2.《初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法》开明出版社2003年

2.初中历史自主学习 篇二

一、树立有效教学观念, 主动转变教学方式

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而提出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 是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运用这一理念, 可以引导成员自觉遵循教育教学规律, 明确把握课题研究目标, 结合教学实际采取有效方法, 通过科学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 实现课题研究效率的最优化。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效率, 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所谓“有效”, 主要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后, 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 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 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 那么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 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 则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 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衡量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唯一指标。

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挥着管理和指导作用, 因此, 历史教师在课堂中能否运用崭新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 对于课堂教学中能否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非常重要, 只有教师及时更新了教育观念, 树立了牢固的教学效率意识, 才能主动研究课堂教学规律, 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引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 历史课堂教学效率才能提高。

二、问题导入, 激发兴趣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 创设问题探究情境十分重要。初中学生一般都在12~14周岁之间, 这一时期的学生好奇心强, 求胜心强, 敢于质疑, 善于探究, 只有教师深入了解学生及时更新教育观念, 主动转变教育教学方式, 就会主动尊重学生, 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 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 就会自觉地采取各种教学方式和手段, 达到提高学生历史学习效率的目的。

在历史教学中, 我主要采取以下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是结合时事,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上课时, 利用当前发生的世界各个地区发生的热点问题等时事资源, 鼓励学生对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发展进行思考, 如朝鲜核问题、我国的辽宁号航空母舰和蛟龙号载人潜水器, 以及南海、钓鱼岛维权、叙利亚战争等;二是引导学生古今对比,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利用古今的一些名人或英雄相对比, 如岳飞、张衡、祖冲之、杜凤瑞等, 探究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史和人文美德;三是借助实物、图片等创设相关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如我从县内出版的报纸中挑选一些有关古缯国、楚长城的资料, 还动员学生从家里带来一些珍藏的古钱币及在名胜风景区拍的相片等, 在历史课堂上展示出来, 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加深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四是在讲授一些历史知识时, 补充介绍一些课外知识以扩大知识面;讲一点有趣的历史典故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讲一点历史变化变迁的原因引导学生;开历史故事会让学生自己讲述历史;组织学生编历史剧等。这样可以促使学生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始终保持兴奋状态。五是巧妙设置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 使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 探讨问题, 研究问题, 解决问题。如我在教学《五四运动》一课时, 首先提出“为什么爱国是五四精神的主旋律?”这一问题, 要求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 从五四运动的起因、宗旨、过程和意义对五四运动进行全面了解。课堂上,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开展讨论, 在讨论中解决了问题, 找到了答案。

三、设置讨论情景, 引导学生质疑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历史情境, 让学生尽快进入历史情境,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历史教学, 体验人物心灵, 思考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进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为了实现这一点, 我主要通过情景假设法、角色扮演等方式, 指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如在教学左宗棠收复新疆这一历史事实时, 我先让学生认真阅读一遍课文及相关材料, 然后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是左宗棠, 你该如何收复新疆?”再组织学生独立思考, 并进行分组讨论, 学生在积极参与讨论过程中达成了一致意见, 解决了问题, 实践证明历史课堂学习效果良好。另外, 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走上讲台当一当老师, 体验教师组织教学的过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就某一个专题展开辩论, 利用多媒体教学设施, 播放一些相关的影视资料, 还可以编排和表演一些历史短剧, 学唱历史歌曲, 编写家庭史、社会史, 举办故事会, 撰写学生小论文等多种形式, 这些都会让学生感到新鲜有趣, 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知识, 提高历史教学效率。

四、同质异构, 鼓励为主,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时始终以正向引导, 以肯定、激励为主, 是历史课堂教学中必须坚持的原则。教师应该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根据“同质异构”的原则, 建立公平、公正、合理的学习成绩考评机制, 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竞赛, 并将考评量化制度化, 这样可以促使课堂教学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和积极向上的竞争氛围, 从而使历史教学达到有效学习的预期目标。

我在开展有效教学研究的过程中, 结合班主任提供的情况, 对班级的学习小组进行大胆改组, 采取同质异构分组法, 将班级中的学生按照同质异构原则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 鼓励小组之间开展学习竞赛。课堂上, 根据历史课堂教学中设计的有关问题, 鼓励学生在自主学习环节开展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阶段任务完成以后, 通过个人展示环节, 激励学生在小组之间展示, 并将学生探究的成果量化成平时学习成绩, 在课堂上予以公示, 使学生在展示过程中切实感受到了通过自主学习获得的进步和发展, 让学生体验了成功的愉悦。如在教学《国运兴衰, 系于教育》一课中, 在课前预习探究的基础上, 主要以教材的八幅图引导学生查找资料, 让学生围绕主题进行设想, 并要求学生在小组之间进行展示, 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自己是责任的主体, 让学生感受到自主学习的快乐。

摘要:自新课程实施以来,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成为广大历史教师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作者结合教学实际探讨这一问题, 以期为初中历史教学提供有益借鉴。

3.初中历史教学如何实施自主学习 篇三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策略

学生对学习历史有无兴趣,既是反映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较强自主学习能力需要我们采用适当的策略对其加以培养,保证学生由“要学”顺利向“会学”转变。

一、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构成要素

1、学习历史的动机。学习动机,又称为学习动力,其主要用来指推动学生开展学习的内在原因,包括学习需要、对学习必要性与重要性的认识,以及学习兴趣、爱好及信念等。就初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动机而言,其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目标意识, 认为学习历史是必要的,其是与某个目标挂钩的,如中考,有明显的暂时性、阶段性特点;第二类是价值意识,认为学习历史是与个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相关的,可以从中借鉴或者启发;第三类是个人兴趣,如喜欢历史内容的丰富性等。

2、学习历史的方法。学习历史需要有强烈的动机、有明确的目标,也是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前提,但真正的自主学习还需要有科学学习方法的支持;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构成要素。较高的自主学习能力,通常伴随着科学的学习方法;如课前,合理安排历史学习时间、科学制定历史学习计划表,很好完成教材阅读、资料查阅等活动;课中,能很好地找出重点、难点及确定关键问题,同时能够大胆质疑、发现与分析问题等;课后,则能很好地独立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预习,及时整理、反思、复习学过的内容等等。

3、学习历史的效能。自主学习能力高的学生,学习成绩提高较快,也就较容易获得较高的学习效能。但自主学习能力与学习效能之间不是一种直接因果关系, 因为自主学习能力与学习成绩之间不是一种简单因果关系, 学习成绩同时还受到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学习目标等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 这也就导致学生的学习效能也同时受到学生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和学习目标等的影响。

二、初中历史教学实施自主学习的策略

1、树立学生主体地位,给予学生充分自主权。我们知道,在过去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却没办法通过自主的思考和学习将学到的知识内化成自己的东西,长期下来,学生的思维变得固化,不利于初中历史教学水平的提高,也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因此,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改变不合时宜的教学理念,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彰显,从而激发学生自身的学习潜能。举个例子,老师在教《夏、商、西周的兴亡》这部分内容时,老师可以先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阅读,然后让学生对这部分的知识进行整合,用简单的小故事方式给其他学生讲述这个时期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这样的话,学生便会认真阅读课本中的内容,然后划出重点的内容,并且通过自己的思考将内容进行整合和总结,从中提炼出夏、商、西周这段时期发生的重大事件,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而不是由老师个人单一地讲授,将知识内容全盘地“倒”给学生,从而提高了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历史是极具魅力的,这个科目的学习需要非凡的意志和兴趣,若是为了考试而学习这门课,就会感觉这是一个艰巨而且枯燥的科目。所以,教师在初中的历史教学上要注意培养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给学生展示出历史唯美的一面,增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情。首先,可以通过故事串讲形式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使学生为了了解历史的发展而学习历史这一科目。其次,我国历史具有特殊性,魅力值要超过世界各国的历史,其中国家的兴盛、衰亡、荣耀和屈辱都值得学生去记忆,如我们讲宋朝历史时可以鼓励学生去听一些有关宋朝历史的评书或是小说等,让学生从各个角度增加学习兴趣。要突出历史英雄人物的事迹,如在南北宋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民族英雄岳飞,通过描述岳飞一生的事迹让学生对其经历义愤填膺,也认识了南宋统治的昏庸和北宋末期统治的咎由自取,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这段历史的了解发表各自的观点,然后教师集合这些观点作出评价,让学生把这段历史前后通过记忆连锁串联起来,结合兴趣和知识,让学生自主且自愿去学习历史,效果事半功倍。

因此,初中历史教学虽然同其他科目一样,学生成绩的提高才是我们要达到的最终目标,但这不是唯一的目标,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能提高成绩,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态度上有一个质的改变,所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也是教学的目标,这才是提高学生成绩的保障。

3、预设课堂情境,促进课堂生成,实现课堂的精彩。教师在课前的准备就是预设课堂学习方式,预设学生思考的问题,分析课堂可能生成的问题,预设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活动方式,预设学生的互动,师生互动的双边活动等等。预设是课堂的生命之源,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新课程理念下的预设课堂必须是符合学生发展规律,达到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有目的设计活动。

教学中,我积极采用多媒体手段直观形象、生动地展示历史问题,如使用影视和音乐以及多媒体历史形势地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探索兴趣。采用设问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采用辩论赛活动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预设留有空间,鼓励学生提问和质疑,促进课堂的生成,让课堂充满求知、探究、辩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课堂学习的精彩和有效。采用歷史问题与现实问题联系和比较的方式,煅炼学生应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4、注重学生探讨、讲练结合。一讲到底的历史课不一定是好课,但只学不讲或少讲也不一定是好课。学习的金字塔效应对我启发很大(研究表明:24 小时后保持率,听讲5%、阅读10%、试听结合20%、示范30%、小组讨论50%、时间联系75%、教别人或马上运用可以达到90%),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就告诉我们,教学要让学生自己思考,不到学生求知时不去开导他,发问后不到学生有所领悟时不去启发他。初中生正处于智力发展和知识积累的转型期,他们不仅对问题感兴趣,而且已经不满足于接受某种现成的结论,他们具有独立思考、钻研问题,展开争论的能力,因此我在处理初中历史教材时,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思索能够理解的就不讲,而对于那些教学重点、难点,往往通过教案让学生先自我学习。老师要预设学生会出现的问题可以通过选择题或材料题呈现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学生说不透或不当的地方再讲。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先要培养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给学生创设具体情境,拓展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参考文献

[1] 黄金顺.试论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 北极光. 2015(09).

[2] 王宗平.浅析信息技术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作用[J]. 宁夏教育科研. 2015(03).

[3] 罗艳菊.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 情感读本. 2015(32).

4.初中历史自主学习 篇四

张德荣

【摘要】:正历史课程标准倡导的基本理念是让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倡导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从而提

【作者单位】: 江苏兴化市海南中心校;

【关键词】: 自主学习能力 初中历史教学 培养学生 评价学生 主体性 历史课程标准 探究式学习历史问题 多样化 教学过程

【分类号】:G633.51

【正文快照】:

5.初中历史自主学习 篇五

课堂教学,“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学校教育工作的最基本的形式”(巴班斯基),是所有的教学活动中最关键、最活跃的场所,也是不同时代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参与是学生要实现主动发展最基本的保证条件,也是高效率课堂教学的前提。课堂教学要求学生参与,且是主动参与,而不是被动参与。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这也给老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对于中学历史教学来说,我们已经认识到:历史是那些曾经鲜活的事件、人物、制度、艺术等等转化为文字、文物载于史册的凝固,历史课堂就是要把这些看似凝固了的历史一丝丝地抽出,让他们穿越时空变成鲜活的、真实的和流动的。从这种意义上说,历史学习是学生的发现之旅和情感体验之旅。历史教师的作用是尽可能地帮助他们去穿越这段时空,而不是代替他们去做。历史课堂如何突显学生的主动参与性是我在最近数年的教学实践中一直在努力探索的一个主题,下面我将结合一些具体的案例谈谈自己的一些设想和实践。

1、用教师的高昂的情绪带动学生的积极情绪,课堂开讲的前一分钟拿出来鼓舞士气、激励学生。

学生上课首先接触的就是教师,所以对于调动课堂气氛,我们教师义不容辞。每一节课前,我们都要调节自己的情绪,把坏情绪、低落的因素在走进教室的那一刻全部抛在教室外边,要用清亮的声音唤醒学生,用跌宕起伏的音调带动学生,用强者风范来吸引学生。学生很容易被老师的情绪所感染。

我上课那一天是阴天,学生的情绪很低落,听课教师精神也不太好。但我说,今天虽然天气不好,但同学们的精神状态不错。让我们一起喊,“我参与,我快乐,我展示、我进步”。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一节课的精神都比较好。

有一天上课的时候是晴天,我说,今天天气晴朗,让我们带着晴朗的心情,走进历史课堂。学生问候的声音也变得洪亮,精神抖擞的进入了课堂。

2、创建情景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教育家赞可夫曾提出:“凡没有发自内心的求知欲和从兴趣而来的东西,凡没有经过紧张的脑力和克服困难而达到真正理解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的。”可见求知欲是推动学生寻求知识、探索真理的一种精神力量,是学生智力发展及品质发展的起点。历史教师作为教育的引导者,更应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兴趣与求知欲关系密切。因此让学生怀着极大地兴趣参与历史知识的获取过程是我们要做的首要工作。

课堂情境的创设要能很快的激起学生的兴趣,把学生的直觉、情感和灵性充分地调动起来。我在课堂中的实践有以下的案例。

如,高一年级历史课《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以《谁杀死了胡惟庸?》让学生参与破案的形式引出本课的关键人物,使学生能带着浓厚的兴趣走进老师为他们事先铺垫好了的这段历史,开始认识明朝是如何解决君权和相权的矛盾的。讲到明朝设置内阁时,让学生参与排演一幕短剧《是谁告的密?》,使其能更生动地体会内阁在加强君主专制制度中起的作用和它 1的负面影响。

如,讲必修一《辛亥革命》时我播放了电影《辛亥革命》的电影片段,然后问学生:刚才的电影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学生们马上争着说因为看到了“起义门”“铁血十八星旗”、“孙中山”、“袁世凯”等等。然后我适时抓住他们高昂的情绪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将一起度过宝贵的45分钟,以课堂探究的形式追溯历史,缅怀先烈,思索现在,开拓未来。”

3、在讲课的过程中设置问题,让思考主宰学生的精神,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一种可怕的危险──这就是学生坐在课桌后面而无所事事,每天十几个小时无所事事,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地无所事事。这样会使一个人走入歧途,在道德上败坏下去。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都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只有教师的思想才有可能去点燃它。”是的,学生如果生活在思考的环境中,就会使学习有明确的目的性,一旦达到目的就会给学生带来宝贵的成就感,很有可能让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进而对一些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开始从思考中取得智慧。

我们的学习指导就可以做到这一点,以题目的形式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通过这样的锻炼,学生在动脑思考的同时,还拓展了知识面,一举两得。但我们的学习指导设计的问题是预设的问题,我们还可以自己生成问题。比如我在二轮赛课中,讲第二十一课二战后苏联经济改革时,其中讲到“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时:(1)在企业管理方面:(2)在工业方面(重点)我让学生自己设计问题。

“谁能说一下,这个问题的考点应该是在什么地方?请你设计个问题?”同学们纷纷举手。最后梁天琳同学预测了考点,设计了问题。考点是,在工业方面。设计的问题是“勃列日涅夫改革,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的原因是什么?”我找她的同桌回答了她的问题。学生兴趣盎然,疲惫一扫而光。

想到爱因斯坦说过的一句话:“我们体验到一种最美好、最深刻的情感,就是探索奥秘的感觉,谁缺乏这种情感,就丧失了在心灵的神圣的颤栗中如痴如醉的能力。”我们把学生对未知的探索情绪调动起来,让他们自己在思考中去解开历史神秘的面纱,好在其中,乐在其中,思在其中。

4、充分利用分层教学和小组进行知识竞赛,让学生体验收获的幸福感,扩大学生的主动参与面,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新课程的根本理念是关注人的发展,即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全员发展和个性发展。新的历史课程标准也强调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健康发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地通过分层教学来扩大学生的主动参与面,尤其是困难面学生的参与更是体现高效课堂的一个关键。我在课堂上对学生划分了小组,并且对小组成员进行了分层,分A、B、C三等,分别为小组加1分,2分,3分,鼓励基础稍差的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为了照顾各个层面的在一堂课的教学中我在问题设计方面往往要考虑三个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分别能参与讨论,能解答。对于困难面的学生我设计的问题一般是比较基础的知识点,但是设问又不能太机械往往通过比较有趣的问题呈现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即使他们没有能够很好地解决问题也要肯定他们的参与,即时发掘他们思维中的闪光点,给以鼓励。对于会学、学得好的学生我给他们设计一些发散思维的或者有深度的、有挑战性的问题,让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得到很好的培养和深化,我也鼓励他们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我的较多的问题是针对中间层次的学生,通过问题的解决落实双基,突破重难点,当堂过关。我们学校的教学模式,就是“自主预习、合作学习、探究研习”,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避免了满堂灌。以下是我的案例。

例如,我在讲专题《辛亥革命》时,针对低层面设计了如下问题;"你看到的视频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通过地图观察武汉在中国的方位?洋务运动提出了什么口号?辛亥革命的中心领导人是谁?辛亥革命的“破旧”和“立新”分别是什么?”等等。针对中间层的设问有“20世纪初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是什么?举例说明孙中山的评价‘张之洞是不言革命之革命家‘?洋务运动和辛亥革命的联系?为什么说孙中山是辛亥革命的领导者?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打开了中国进步的闸门?”等等。针对高层面的提问有“结合20世纪初的国际国内形势谈谈辛亥革命发生的时代背景?辛亥革命是不是进步的历史潮流?你如何看待武昌首义的成功?举例说明辛亥首义的精神内涵有哪些?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武汉武汉人民是这样继承和弘扬首义精神的?”等等。

小组合作学习和讨论也是实施分层教学突显学生主动参与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一般情况下一节课可以展开最多不超过两次的小组活动。在分组的过程中我会按不同层次的学生组合成一组,让能力强些的同学当负责人,低层次的学生得到帮助,大家平等探究,自由发言辩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放开自己,通过个体和团队的共同体验获得成功。

例如,在复习新中国的风雨历程时,我把全班学生分成“巩固新生政权,进入社会主义,两弹一星,外交成就,失误与挫折”五个大组,每个大组4人组合为小组。让每个小组合作设计知识框架和复习问题。然后选出负责人依次在全班进行学习交流。课堂上我下讲台进行指导,惊喜的发现学生们都有很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几乎各个层面的学生都参与了。在一个研究外交成就的小组,在组长的指导下设计了很精致的表格,大家都讨论着要提哪些问题来复习探讨。在小组交流的阶段,当组长把知识框架贴在黑板上的时候,一些第三层面的学生也认真观察并敢于指出上面的错误和不足,他们的表现都得到了我的肯定。学生自己提问和解答,学生的参与性非常高昂。这节复习课通过这种方式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分层教学的实施,克服了传统历史教学的思维定势,代之以教师尽力引导、学生全员共学的局面,调动了各个层次同学的积极性,使全体同学都能主动参与课堂各项活动,实现了信息的多向交流,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构建了和谐而高效的新型历史课堂。

6.初中历史自主学习 篇六

如何组织学生在历史课堂上自主学习

活动时间:2016年6月8号 活动地点:侯马五中教研室

参加人员:徐林芳 常雁鸣 李改玲 李新娣 杨彩萍 崔河燕

杨晓华 张美荣

形式:课例研讨 做课教师:常雁鸣 主持人:李改玲 记录人:张美荣

研讨主题:如何组织学生在历史课堂上自主学习活动流程:确立主题 课题由来 备课回放 课例示范

课后反思 交流研讨 提炼总结 布置任务

一、主题由来

主持人:现代科技日新月异,国家经济飞速发展,社会迫切需要那些勇于探索,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但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历史课教学多数教师固守的是“讲解-接受”的模式,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充分发挥,创新性学习能力没有得到充分挖掘,长此以往,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甚至弃学。如今课堂教学方式发生了变化,要求我们教师要改变传统枯燥乏味的教学方式,转变教学观念。为此,教师在授课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和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自身对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今天我们就依托常雁鸣老师的《民族团结》这节课谈一下《如何组织学生在历史课堂上自主学习》。

二、理论学习

主题确定后,我们按市教科局教研室的要求,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进行了自主学习,并召开了集体学习研讨会,对相关问题展开了讨论并加深了认识。

三、集体备课,确定课例

课例: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民族团结》 主讲教师:常雁鸣老师

四、课堂实录,印证预设

《民族团结》教学实录 侯马五中政史地教研组 常雁鸣 【教学目标】

(一)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民族团结的概念;各民族分布特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内容和意义;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少数民族地区的迅速发展;西部大开发给少数民族地区带来了新气象。

(二)通过“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一目的学习,培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基本观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教材中几幅插图的观察,使学生逐步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三)通过对一些少数民族文化生活、民俗的介绍,使学生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通过对孔繁森先进事迹的描述,使学生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逐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教学重难点】

(一)本课重点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同时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也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是保证祖国统一、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各民族团结起来,为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

(二)本课的难点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在筹建新中国的时候,中国共产党提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建议,是基于多方面因素的考虑。这一知识点涵盖的知识面较广,理论性较强,八年级学生难以把握,因而具有较高的难度。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法建议】本课采用分组教学方法,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课前布置导学案。

第一组问题包括:我国的民族关系概况?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在筹建新中国的时候,提出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的建议?

第二组问题包括: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影响?西藏人民翻身当家作主人开始于哪一事件之后?

第三组问题包括:请举例说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情况?中央提出实施()以来,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西部地区出现了大开发、大发展的新气象。

第四组问题包括: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学法指导】

(一)分小组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参与的热情,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乐学。

(二)运用教材中的几幅插图,训练学生从历史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历史史实,得出正确结论的方法。

(三)多使用图片,尤其是和时事有关系的,让学生感觉到历史并不遥远,培养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能力,也通过图片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课堂实录】

(一)导入新课。用多媒体播放歌曲《爱我中华》片断 导入新课。

(二)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

在第一、二小组的问题回答完之后,进行以下方面的引导与探讨:

1.引导学生阅读本目教材第一段,用多媒体设备给出我国的56个民族及其主要分布地区。使学生理解三个问题:一是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二是民族团结的概念。民族团结是指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的和睦、友好和互助、联合的关系,以及各民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促进国家的发展繁荣。三是各民族分布的特点。

2.用多媒体设备给出教材中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有关内容,引导学生阅读本目的小字部分,帮助学生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重点指出: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都是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组成部份。

3.组织学生讨论: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作如下归纳:①中国在历史上长期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中国的国情和历史传统。②各民族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形成了各民族只适宜于合作互助,而不适宜分离的民族关系。③近代以来,各族人民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解 放的革命斗争中,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形成了相互离不开的政治认同。

(三)各民族共同发展

第三组问题回答完之后进行以下内容:

1.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国家在少数民族地区建设的一批国家重点项目,如: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在学生对少数民族发展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指出: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尽一切努力,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发展与进步。①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生产发展。②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农牧业经济,加大少数民族地区改革开放的力度。③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优惠的财政政策。④鼓励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贸易,照顾少数民族用品生产。⑤帮助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⑥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宽于汉族的计划生育政策。

2.第四组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总结以下内容:

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影响:①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得益于政府重视,给予政策保障和多方支持(人力、物力、财力)。②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大发展,且已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③西部大开发战略使少数民族地区出现了大开发、大发展的新气象。

(四)问题探究 动脑筋

谁能说说孔繁森在西藏工作期间做出的贡献?除课本上的,你还知道哪些事迹。活动与探究

用直线将少数民族歌曲与它所属的少数民族连起来

(五)巩固练习

导学案自主测评部分

(六)布置本课作业

了解身边有哪些具有民族特色的事物。

五、课例示范 由常雁鸣老师做示范课:《民族团结》

六、交流研讨

(一)做课教师进行课后反思:

由常雁鸣老师结合本次研讨主题做课后反思,如何组织学生在历史课堂上自主学习。

常雁鸣:各位老师大家好。本次教研的主题是《如何组织学生在历史课堂上自主学习》,所以顺应新课改的形势,体现新课改的精神,在本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都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真正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本节课的教学,主要以分组合作自主学习为主。就本节课的教学中的得与失做一下回顾:第一,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掌握课本中提供的基础的历史信息。进一步加深理解、掌握和应用。第二,把课堂中的大量时间交给了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本节课把时间还给了学生,使学生的活动具有较强的目的性。通过一些教学活动,不仅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在老师的引导下加深了教学内容 的理解和掌握。本堂课以党的政策,民族的发展、民族情和畅想未来为线索,按照激情阅读—理解—掌握的有效教学步骤,循序渐进的理解课文内容,完成了教学目标。首先,把学习的提纲发放给学生,给学生的学习以提示。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既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又升华情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开课之前以一首《爱我中华》之曲,把声情并茂,56个民族的图像一一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创设情境,调动学生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以“民族知识知多少”和“谈一谈你身边的民族团结的事例”的常识提问作为本课导入,这一设计也激发学生的兴趣,效果不错。课堂提问的精心设计有利于鼓励学生、激发学生兴趣、提供线索,引发学生思维。结尾又以一首《我的中国心》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这既照应了开头,深化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升华了学生的情感。最后老师送给学生历史歌谣《五十六个民族团结歌》。第二,在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课文内容。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对于少数民族的了解仅体现在知道有哪些少数民族。通过本课教学之后,学生从课件中形象直观地了解到了少数民族的服饰、风俗习惯,分布及其存在的优势,让学生看、听、思相结合,从而认识到党的民族政策和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起到的主要作用,以及党对民族地区的开发加强民族 团结的必要性,为下文《香港、澳门的回归》,《海峡两岸的交往》学习奠定了很好的基础。第三,用故事激趣,在故事中明理、导行。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本课教学时,教师针对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布置了学生搜集有关民族团结的故事,同时又充分学习文中《党的好干部----孔繁森》,榜样的事迹成了学生学习的一面镜子,不仅让学生思想上受到感染,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指导了学生的行为。在此基础上,教师运用课件相机出示反面的事例,让学生在对比中明理、导行。对学生提出做人的要求。第四,设计活动,强化学生的明理、导行。结尾设计的《畅想未来》篇让学生畅所欲言,又一次把课堂推向高潮。大多数同学争先恐后,纷纷举手要求回答问题,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教师及时地进行引导,把学生的思想引向一个新的境界,特别是某某同学的发言与众不同,提出:长大后即使到西藏地区工作,也不愿牺牲在西藏,针对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我及时的与学生进行了讨论给与了肯定。体现了生命的重要性,体现了以人为本的重要性。第五,在教学中,给与学生学习的时间还是有点过少,总想多讲。课堂练习设计缺乏科学性,不能面向全体学生。在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时,处理的过于简单。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一点认识,由于水平有限,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恳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二)集体研讨 主持人:下面我们就围绕本次研讨的主题,针对这节课上体现的得与失,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成功的做法以及存在的困惑,展开讨论交流,希望各位同仁积极发言。(主要内容)

李新娣:首先,可以肯定一点,常老师的这节课应该算是上的很成功的。他教学中始终是以小组合作为主,为学生们自主学习创设了一个轻松地氛围,这样有利于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杨彩萍:常老师在教学中鼓励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一点值得我学习,我觉得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在本节课最后问学生“你觉得我们还应该掌握哪些内容”,让学生找问题,必然会动脑筋。总之,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原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整个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任何时候都应鼓励学生提问。回答问题固然是一种能力,善于提出问题更是一种能力。

崔河燕:我很同意刚才老师的意见,教会学生质疑提问,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中,常老师大胆的鼓励学生提问题。先提出一个实际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在讨论过程中为鼓励学生多提问题,他采用记分办法,进行比赛,并将得分计入平时成绩,这样学生们的积极性会高起来,自然自主能力会提高。杨晓华:这节课最大的亮点就是符合学生心理,如:学生们感兴趣的音乐就进入了这节课。常老师用音乐来调动学生们的兴趣,用兴趣激发学生们自主合作的能力。我在平时的教学中也是有意这么做的。我在上七下第二课《“贞观之治”》时,我先展示了一幅李世民的画像。学生看了以后,马上有人说:“唐太宗李世民!”我说:“对,是李世民,你是怎么知道的,你给大家讲一讲好吗?”学生说:“看过有关他的电视剧。”我问:“有多少同学看过?”这时,看过的同学纷纷举手。我说:“那好,大家说说,你们对李世民有一个什么印象?”有同学说:“英明!”有同学说:“谦虚!”也有同学说:“武艺高!”……我说:“那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看法,说说你的理由,好吗?”学生兴趣盎然,一一阐述了自己的理由。所以自主、探究式学习并不是高不可攀,只要让学生感兴趣,用兴趣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我们同样能够把课堂还给学生。

张美荣:在常老师这节课上我学到了在历史课堂上要努力构建一个师生互动、共同参与课堂活动的自主教学模式。有了这个模式,学生们才有自主学习的氛围。在这节课堂上常老师始终围绕事前分好的组来教学,学生们自主学习的很好。我在教学中也如此做过:如在讲到《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一课时,我做了这样的尝试,根据本课内容精心设计了研究课题:将全班同学组成一个联合考察团,假想从西安出发沿丝绸之路向西进行寻访考察。这个团队由旅游观光者、考古学家、古代商人、文化使者四种不同身份的人员组成,将分别为大家介绍沿途景色、考古发现、贩运的物品、传播的文化等。提前一周下发活动预案,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由选择身份,组成四个小组,互相讨论、交流。我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外知识和丰富、合理的想象来完成本组的主题,准备好回答相关的提问。同学们积极性都很高,通过阅读课本、同学间相互交流、查找课外资料、网上查找等多种途径进行整理搜集。在讲课的过程中,我注意及时点拨、指导、适时鼓励。整个过程所有学生都积极主动的参与。这样,学生通过亲自参与、亲身体验,缩短了与史实的距离,加深了对课文知识的理解,对比较枯燥的历史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多种能力。

李改玲:我很欣赏常老师在教学中始终鼓励学生。如:“第一个主动站起来回答问题的同学我们给他掌声”“第一个回答对的同学我们给他掌声”“第一个女同学回答问题的我们给她掌声”......在鼓励中,学生们就会愿意自主合作回答问题。

徐林芳:常老师从始至终以一种温和的口吻和学生们对话,这样就能让学生们觉得和老师是平等的,没有了紧张感,老师提到的问题也就愿意去思考,我觉得这样学生们自主能力一定会得到锻炼和提升。

七、活动总结

主持人:今天我们聚到这里,共同来探讨这个主题是非 常难得的。各位老师的积极性很高,大家都能积极发言,而且都能亮出自己的观点,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但在交流中又质疑了一些新的问题,有待我们继续研讨。对《如何组织学生在历史课堂上自主学习》这一主题,我们形成了以下几点共识:

(一)精心设计问题和组织学生活动、创设教学情境。

(二)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

(三)引进竞争机制,分组比赛,学会合作。

(四)鼓励质疑,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空间。

(五)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总之,在历史课堂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出发点和目标,从满足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需要出发,来组织实施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获得可持续性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我们每个教师必须关注的问题。我相信:只要我们在教学中有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发展的强烈意识和思路,提供适宜的土壤和适宜的发展空间,不断地进行培养和训练,久而久之,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一定会得到发展。

7.简谈初中历史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篇七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首先, 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 学习兴趣的水平对自主学习能产生很大的影响。 因此, 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教学艺术、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并且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 教师适当引入与课本知识有关的小故事可在教学环节中起到润滑剂的作用, 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上。 历史本身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 需要教师悉心备课,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 要在师生之间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学生的学习自主意识才会增强。 传统课堂上都是以教师为教学中心, 教师是知识的掌握者、课堂的主宰者, 久而久之, 课堂没有互动, 学生学习情绪低落, 教师缺少对学生的关注, 使师生关系僵化。 如此死板、枯燥的课堂, 在束缚学生思维、师生关系得不到改善的同时, 还大大降低课堂效率。因此, 教师应该主动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 换位思考, 把学生当做自己的朋友, 尊重、爱护、鼓励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2.创设情境, 提高兴趣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 对于初中历史学科, 一些学生接触到大量的时间、人物、事件后, 觉得难写难记, 枯燥烦琐, 于是产生厌学情绪, 进而完全失去学习的兴趣。 针对这种情况, 我采用各种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紧紧把握新课程的理念, 充分利用新版历史教材中的精美图片、地图、精当的史料、精彩的故事导入,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营造师生和谐的教学氛围, 创设优美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情绪上受到强烈的感染, 与老师形成互动,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学生不喜欢历史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历史是讲过去的事情, 时间相隔太远, 无法理解当时的历史氛围, 也无法体会当时历史人物的感受。 所以我们可以采用情景假设法、角色扮演等方式, 通过创设历史情境, 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走入历史人物的内心, 以至于“观史如身在其中”, 诱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走进历史情境, 体验人物心灵, 思考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3.挖掘教材, 探究本质和规律

只有通过对教材知识的深入挖掘和联系, 才能更全面深刻地理解掌握知识, 提高综合学习能力。 教材各部分的文字材料、图表等, 首先直接反映相关部分的主题, 体现为显性知识。同时, 它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其他部分的主题, 体现为隐藏性知识。 在学习中要指导学生对隐藏性知识深入挖掘和联系, 并进行知识的迁移。 如1865年, 美国从俄国购买阿拉斯加, 对美国领土扩张这一主题来说是显性知识, 在隐性知识上则反映出。 深入探究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首先是历史原因的探索, 从直接原因到主要原因、根本原因;从主观原因到客观原因;从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探索和分析原因。 其次, 由表象深入探索事物的属性和本质, 理解其本质含义。 在此基础上, 综合各方面因素, 总结出历史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 如辛亥革命失败, 直接原因是袁世凯篡夺, 主要原因包括革命党人的妥协等方面。 根本原因可以推到半殖民地半封建性社会性质, 它决定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性。

4.精心设疑, 鼓励学生质疑

斯托利亚尔认为:“知识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 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 才是真正的知识。 ”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 鼓励学生质疑。 “最精湛的教学艺术, 遵循的最高原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 可以先让他们在预习的过程中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设计问题, 带到课上, 师生共同解决;可以鼓励他们对老师在教学中出现的某些问题提出质疑, 通过师生交流甚至争论解决问题;可以鼓励他们对相关学习参考资料、练习题提出质疑, 师生通过交流予以解决;也可以鼓励他们对历史教材中的某些观点提出质疑, 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和主张。 通过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5.开拓学科内的横向、纵向联系

对历史学科内知识的综合能力, 是学生建构完整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的关键。 因此在学习中要注意知识之间的联系、对比和综合。 在横向联系上, 可寻找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区域或不同方面历史事物之间的联系, 分析其相互作用和影响, 并进一步归纳这一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 在纵向联系上, 可寻找同一大专题或小专题所属的各时期中外历史相关内容进行联系综合, 分析其相互关系, 比较其异同点, 分析其异同的原因、影响, 并尝试将各部分知识迁移重组, 形成专题线索, 以此提高综合归纳概括能力。

8.初中历史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 篇八

一、课前查询资料,自主、合作学习

每次在讲新课前,我都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让他们查询与本课有关的一些资料,这些要查询的资料可以是一个历史人物,例如,唐太宗、武则天、岳飞、文天祥等;可以是一个历史成语故事,例如,卧薪尝胆、破釜沉舟、四面楚歌等;可以是一件历史文物,例如,赵州桥、卢沟桥等等;可以是一处历史古迹,例如,长城、故宫等;可以是一个小制作,例如,自己制作雕版印刷品,制作战国时各种不同的货币模型等。学生也可以根据课本内容或查询的知识合作编演历史短剧,例如,三顾茅庐、杯酒释兵权等。

二、创设历史情境,精心导入新课

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导言犹如戏剧的序幕、说书的开头,能在课堂教学之始,便像磁石般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几分钟的引言切不可轻视。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就要使学生对新课立即产生兴趣。在讲“难忘九一八”一课时,我用满怀悲怆的语调说:“有这样一首歌,老一辈人都会唱,有这样一首歌听了让人永远难忘,这首歌深深铭刻在人们的心里,这首歌是苦难中国的历史见证。”之后播放歌曲《松花江上》这种富有浓郁激情的导入,字字情、声声意,使学生的心随着教师生动的极富感情色彩的语言而激动,在催人泪下的情感中受到熏陶和洗礼。这样导课,坚持扣住学生的心弦,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课堂效果也很好。

三、分组合作,整理所得资料,建构知识体系

新课程改革,提倡学生新知识的获得应该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获得,自主构建知识体系,而不应是靠教师把知识硬性灌输给学生。按照这个原则,我把学生分成小组,合作整理课前查询的资料,引导学生在整理资料的过程中注意找出历史要素,如,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概念。学生分组互相讨论、交流,踊跃发言,你找一个,我找一个,没找全的其他同学再补充,把学习中需要掌握的知识点都挖掘出来。在学生发言的同时,教师在黑板上记录着。师生共同整理板书,把本课中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归类。

四、质疑、设疑、释疑、理解历史

“疑”是思维的开端,“质疑”是人类思维的精华。在课堂教学中,我依据学生好问的心理特点,大胆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学生自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逐渐培养学生爱问为什么的科学品质,让学生从敢问到善问,大胆进行设想。在讲“西安事变”一课时,有的学生质疑:“在十年内战中,蒋介石杀害了成千上万的共产党和革命群众,西安事变捉住了蒋介石,中国共产党不仅主张不杀他,反而主张和平解决,释放他,这是为什么呢?”对学生的质疑,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让全班学生进行讨论,展开丰富的联想,待大家各抒己见后,我再把当时复杂的国际形势一一展示出来,说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及其重大意义。这不仅解决了学生的疑惑,更重要的是能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从而使学生进入一种热烈研讨、你争我辩的自主学习氛围,使整个课堂形成一个动态的信息交流网络。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又让学生在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养成质疑会问的习惯,而且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巩固提高,研习迁移

巩固提高关键在练,让学生通过一定量的练习与记忆,巩固已掌握的所学历史基础知识,加深理解所学的重、难点。练、记也有个科学性问题。练,要精、要到位、要举一反三,方式要多样,如,采用小组竞赛练。记,必须防止死记硬背,可采用数字记忆、列表记忆、口诀记忆等。

六、以史为鉴,感悟历史

历史的客观史实可以为我们提供许多可以借鉴的素材,历史是现实的留影,现实是历史的折射。有些人认为学历史没用,其实历史是人类智慧、经验的积淀。所以,只有努力拓展教材内容,并与现实相联系,才能将学生的学习引向一定深度。

在讲《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一课中,通过岳飞、秦桧两个人物的对比,使学生认识到爱国爱民者流芳百世,祸国殃民者遗臭万年,明白了做人要坚持正义,要有气节。从岳飞身上得到的启示更多,学生纷纷表示,要学习岳飞为国为民的高尚人格,学习岳飞精忠报国、坚持抗金、不惜牺牲生命的高贵品质,同时也认识到要坚持正义立场,做超越古人的现代人。

学习历史可以明理启智、鉴往知来。历史教学应该是最富创造性的一门学科,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获得不朽生命。初中历史学科自主学习模式教学有着广泛的可探究空间,作为历史教师,应当不断学习、勇于实践、开拓创新、形成风格,创造性地进行工作,让历史教学充满生命的气息。

参考文献:

尹承诺.初中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2008.

上一篇:未来的魔方墙作文800字下一篇:在县妇联福彩春蕾女童班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