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党建工作基本情况

2024-08-09

村党建工作基本情况(共8篇)

1.村党建工作基本情况 篇一

…党建情况汇报

…村位于卫辉市区南部,现有村民350户,1200口人,全村耕地面积400余亩。近年来,该村党支部以“三级联创”为契机,按照“五个好”目标要求,强堡垒、抓机遇,带领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扎实苦干,开拓创新,开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

一、抓党建,建制度,党员素质不断提高。积极开展“五好”党支部创建活动。

1、不断加强领导班子成员的政治理论学习,严格贯彻落实民主生活会制度、党员、村民代表议事制度、定期考核制度等,将领导班子建设纳入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班子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增强,形成了讲团结、讲民主、讲奉献、讲创新的工作作风。

2、不断完善党员管理制度、支部会议制度、设岗定责制度、党员例会制度等10多项党建制度,用制度来规范工作。村内事情和各项工作都是在党支部的领导下,由村两委干部集体讨论研究决定,党支部的号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大大增强。

3、建立健全“三会一课”、党内民主生活会、村务公开、村级财务管理、廉政建设和民主双评等各项规章制度,用制度规范党员干部的工作和行为。村支部在党员中坚持实行党员民主议事制度,发挥党员双带作用。

二、抓建设,强推进,有效改善民居环境。积极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同步实施村庄规划、道路硬化、街道亮化。2008年以来,该村全面实施城中村改造和新型住宅社区建设。社区规划投资4000万元,建设安置楼4栋,总占地40亩,总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目前,已完成投资2900万元,建房4万平方米。

三、抓文明、整村貌,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村党支部大力进行生态文明村建设,在村民中大力弘扬开放、创新、诚信、和谐、文明、向上的精神,积极开展村民道德教育活动,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树立讲文明、讲道德的良好风气。投资130万元建起了高标准的文化大院,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实现了学习有场所、活动有场地、娱乐有去处的目标。在村辖区内进行路面硬化,种植观景树,确定专职环卫人员,使全村达到“四化”(净、绿、美、亮)卫生要求。目

前,全村无黄、赌、毒现象,计划生育工作也得以顺利开展。一种科学、文明、健康的新型生活方式已形成,广大村民的思想素质有了进一步提高。

2.村党建工作基本情况 篇二

发展特色景观村镇旅游, 有利于保护和利用自然与人文景观资源, 打造美丽家园, 传承传统文化;有利于推进小城镇和村庄发展, 带动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村镇人居环境;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扩大内需, 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丰富人民物质和精神生活,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利国利民、适应时代要求、可持续发展的一项事业。

纵观世界许多国家不同阶段农村建设重点的变迁, 可以找出一条相似的发展轨迹,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农村建设的重点依次为农田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治理→维护和打造农村景观、发展乡村旅游。今天欧洲、日本的农村建设就处于重点维护、打造农村景观、发展乡村旅游的阶段。我国正处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中期, 这一阶段一般需要20多年。由于我国快速工业化、快速城镇化以及农村快速变化的特殊国情, 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中期, 我国也同时步入了农村环境治理以及维护、打造农村景观和发展乡村旅游的初期阶段。我们要认知和把握农村发展的客观规律, 并根据我国实际, 推进村镇旅游。创建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是一项示范工作, 它将发挥带动和引导作用。 (见图1)

二、特色景观旅游村镇的特色要求

创建特色景观旅游村镇, 关键在特色。村镇特色景观应具备以下三个基本性质。

1. 乡村的 (或小镇的)

发展旅游有许多方式, 特色景观村镇旅游就要挖掘和把握乡村特色, 围绕小城镇特色做文章。乡村特色包括山水、“绿色”的环境氛围、开阔的空间、新鲜的空气、晴朗的天空和星空、多样的农作物、牛羊鱼鸟等自然景观, 以及村落、农房、小路、悠闲的生活方式、农家菜、乡土文化、农牧业生产活动等人文景观。这些乡村景观使游客感受到美、心情平静、返璞归真、舒适、愉悦、故乡情结、新鲜味觉和传统文化等, 体验到在城市感受不到的精神享受。小城镇也同样要挖掘和体现小镇风貌、韵味、特色文化等城市里没有的特色景观。

一些村镇开展油菜花节、采茶采果、龙舟节、森林长走、古镇游等, 都是利用乡村和小城镇特色景观发展旅游, 吸引了很多游客。相反一些地方不注重乡村特色, 建设游乐场等城市型娱乐设施;农家乐住宿用的农房盲目使用城市建筑要素, 贴瓷砖、院内外到处搞水泥硬化, 使城市游客到来后感觉不到乡村特色。德国的旅游村庄, 将传统农房改造成旅馆, 农房外面做些修整, 保持传统农房特色, 里面重新改造, 干净整洁便利, 深受游客喜爱。日本一个乡村利用当地生长的树叶装饰菜肴, 游客在享受美食的同时, 引起对室外自然景色的联想。这个小小的做法, 表现出主人要让客人感受本地乡村特色的诚挚心意。 (见图2-图4)

此外, 我国一些小城镇的旅游饭店和设施的建筑体量追求高大, 追求气派, 与村镇特色不符。旅游村镇的建筑等设施的体量宜小不宜大, 布局宜散不宜聚, 色彩宜冷不易暖, 风格宜朴不宜华。

2. 当地的

村镇推出的特色景观必须是当地的、原有的、根生于当地生产生活和历史中的, 而不能是搬入或复制其他地方的, 也不能是无中生有的。当地性要求有以下两层含义:

一是要立足当地景观资源。对游客来说, 当地的要素才有吸引力, 才有价值。使用当地素材和烹饪方法做的菜肴、当地的传统工艺品或特产品、当地的戏剧等文化活动、利用当地历史典故打造的主题旅游活动、当地特有的自然景观和田园风貌等都深受游客的喜爱。但是一些地方在发展村镇旅游工作中, 搞了许多脱离本地特色的项目, 例如, 没有熊的地方买熊建熊园, 进行售票参观;没有鸽子和驯养传统的村镇, 却引进大批鸽子驯化, 进行表演;与长城无关的地方建长城景观;温带地区买入热带树种进行绿化等等。这些使游客看后不仅缺乏满足感, 反而会产生牵强附会和疑惑的感觉。

二是要立足当地的人才和经营组织。一些地方引入旅游开发建设公司, 由公司控股, 当地受益较少, 这种模式不值得推荐。发展特色景观旅游村镇, 在立足当地资源的同时, 利益要还原当地, 人才使用要当地化, 使当地村民、镇民和企业及政府受益。当地组织或企业应控制旅游开发建设公司, 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的聘用应优先录用当地人。如果当地人用不好, 外来人做主, 依靠当地资源发展起来的旅游业容易发生纠纷和混乱, 不可持续。国内外的实践经验表明, 一个好的当地领头人是决定村镇旅游发展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同时也要加强对当地就业人员的培训, 并适度引进管理人才和经验。

3. 具有积极意义的

要创造健康向上的旅游活动。特色景观不能是不健康的、低俗的、猎奇的, 不能搞赌博、色情、残酷刺激等活动和设施。要通过特色景观村镇旅游, 熏陶和激发人们热爱国家、热爱自然、关心三农、保护环境等情操, 使人们获得美的享受、身心的休整、家庭的欢乐。

要由娱乐为本向城乡交流转变。现阶段我国村镇旅游的大部分项目是以商业盈利为目的的娱乐活动, 如钓鱼、采摘、农家菜、当地农产品和工艺品销售、各类售票的参观等等。开展这些活动的目的之一主要是促进城市人在农村消费, 促进农民和集体增收。这种娱乐和商业为本的村镇旅游并没有错误, 但属于初级阶段, 村镇旅游的高级阶段应是以促进城乡交流为目的的。

日本在促进城乡交流、开展乡村旅游方面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例如组织中学生到农村接受农业知识现场讲座;组织市民到农村与农民一起下水田体验传统的插秧, 或一起建造传统的农房, 感受“汗滴禾下土”的辛苦, 领会农村生活最真实的一面, 同时将现实中已不再有的人工插秧和农舍建筑作为文化, 加深认知并传承;组织市民到农村与农民一起在路旁栽花, 共同打造美丽乡村景观;举办市民和村民的交流餐会, 促进相互了解。这些活动都不是以商业盈利为目的的娱乐活动, 而市民和村民都得到了很大的满足。实际上我国的市民去农村未必只满足于休闲娱乐, 未必对与农民交流、了解农民、农业、农村不感兴趣, 只是我们旅游活动的开发导向存在不足。创建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 就是要向村镇旅游的高级阶段迈进, 在由娱乐为本向促进城乡交流的转变方面创建示范。 (见图5-图8)

三、特色景观旅游村镇的基本要求

1. 安全

到村镇旅游的人们比较担心的是安全问题。首先是饮食安全。要保证饮食卫生, 建立严格的卫生监管机制。特别是饮用水安全, 使用非城市管道供水的村镇, 要提高分散供水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水平, 对饮用水质要定期检查。要加强村镇垃圾和污水治理, 排除水质污染等问题。

其次是设施安全。要采取措施, 保障交通、住宿、游乐等设施的工程建设质量。例如, 检查和排除道路及桥梁的安全隐患、防止地质灾害、住宿设施应符合抗震标准, 购置安装符合安全标准的游乐设施。同时要建立安全管理机制, 例如游水等有危险性的活动场所应建立监护和救援制度。

2. 便捷

便捷是保证村镇旅游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村镇一般远离城市, 保证便捷, 首先要保证交通便捷。要加强村镇至高速公路出入口、机场、火车站等区域交通节点的连接道路建设, 完善域内交通手段, 缩短交通时间。其次是资讯便捷。2006年我去匈牙利的一个小村庄参加一个专家会议, 村庄和住宿地点虽小, 但国际电话、传真、互联网、预定车票、信用卡使用等功能齐全, 游客可以感受到与身在大城市一样的便捷。

3. 舒适

3.村党建工作基本情况 篇三

在曹县卫生局党组书记、局长刘存华的带领下,参加一體化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现场观摩会的与会人员,深入到曹城办事处王乐田村卫生室、倪集乡宋炉庙村卫生室、青菏办事处钟口村卫生室、普连集镇普连集村卫生室,对一体化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专题现场观摩,旨在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明确目标、理清思路、交流经验,深入扎实地抓好一体化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推进工作,确保人民群众享受到由于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所带来的实惠。该县卫生局党组成员胡树营、武歩海出席现场观摩会,该局机关有关股室负责人、全县各乡镇卫生院院长、分管院长参加现场观摩会。

刘存华一行认真听取卫生院负责人、卫生室负责人的工作汇报,查看村卫生室规划布局、整体设置等情况,详细了解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采购配送、药品配备、业务收入、群众受益等情况,关切询问一体化村卫生室负责人在推进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过程中需要帮助解决的困难;刘存华与正在村卫生室看病治疗的群众亲切交谈,安排卫生院负责人要以人民群众满意为标准,狠抓医疗服务质量的提升工作,为人民群众创建一个温馨舒适、科学安全的医疗卫生服务环境。

刘存华在曹城办事处王乐田村卫生室表示,一体化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工作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降低人民群众医疗费用负担、缓解人民群众看病贵的有效途径,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工作理念的深刻体现,扎实有力地抓好一体化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工作不但是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需要,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全面协调发展的需要,该县各卫生室要本着对人民群众身体健康高度负责的精神态度,严格按照实施方案要求,高质量、高水平地抓好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工作。

刘存华强调,与会人员要认真听、仔细看,学习推进一体化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工作的先进经验和有益探索,把好的做法、好的经验带回去,结合各自乡镇的实际工作情况,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完善工作机制,全力抓好贯彻落实,真正为人民群众提供防治必需、负担得起、使用放心的基本药物,科学稳妥地将一体化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工作推行深入。

刘存华要求,各卫生室要用以点带面的工作方法,着力将一体化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工作抓紧抓实抓出成效。加大宣传力度,坚持正确的宣传舆论导向,科学引导人民群众优先合理使用基本药物;规范工作程序,科学探索先进的管理办法,提升工作效能;强化工作措施,促进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工作深入开展。各卫生室要坚持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把各种不稳定因素化解在萌芽状态。要站在讲政治、讲大局、讲发展的高度,把排查化解矛盾纠纷放在心里抓在手里,按照属地化管理的工作原则,深入基层主动了解人民群众的所需所盼所求,真心实意地帮助人民群众解决各种难题,全力维护好卫生事业和谐发展的良好工作局面。各卫生室全面加强新农合精细化管理工作,确保新农合制度发挥出最大化的惠民功效。

4.村基本情况和工作成效汇报材料 篇四

上二村是汉藏族混居的自然村,距乐都区碾伯镇23公里,距乡政府3公里,属于脑山地区,有4个社,共180户667人,少数民族137户330人,党员25人,劳动力310人,全村耕地面积2730亩,人均4.3亩,退耕还林1500亩,林地面积1230亩,主要种植洋芋、油籽、小麦、青稞等农作物。2019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579元。

2015年确认建档立卡户55户207人,一般贫困户(三档)37户,134人,低保贫困户(二档)16户,68人,低保兜底户(一档)2户,5人。其中因缺技术致贫的20户、因病致贫的11户、因残和因学致贫的各6户、因缺劳力致贫的5户、因缺资金致贫的3户、因自身发展动力不足致贫的2户、因缺土地致贫的1户。

经几年人口自然增减变化、对标整改,2016年为55户207人,增加2人,减少2人;

2017年为55户204人,增加3人,减少6人;

2018年为55户201人,增加3人,减少6人;

2019年为55户200人,增加2人,减少3人。

上二村于2016年人均收入达到3316元的标准,实现户脱贫、村退出。

二、工作成效

(一)“两不愁、三保障”工作进展情况:

1.产业扶贫。2016年,为上二村53户202人共投资109万元,安装分布式光伏共196.5kw。每千瓦年平均发电1500度左右,年人均收益810元左右,截止目前光伏发电运行正常,光伏产业为贫困户带来了稳定收入;

2016年实施国际农发项目,建档立卡户55户达到全覆盖,贫困户户均投资10384元。通过产业的帮扶,有效的提高了贫困户的收入,为他们实现“不愁吃、不愁穿”的脱贫目标奠定好了基础。

2.医疗保障和救助。有效的实施了基本医疗保险报销、大病医疗保险报销,儿童营养改善项目等,2019年医疗住院16人次,医药费报销比例达90%以上,解决了贫困户看病难、吃药难、住院难的问题。

3.危旧房改造。2016年至2018年,全村危房改造共计25户,享受补助资金45万元,其中建档立卡户7户,享受补助资金31.5万元,为贫困户住房安全提供有力的有保障。2016年建档立卡户代东曲1户5人村内搬迁自主安置,享受建房补助资金10万元,旧宅基地已全部复垦。

4.发展教育。紧紧围绕“四年集中攻坚,一年巩固提升”的总体要求,实施教育脱贫工程,让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截止目前,全村无因贫辍学的学生,大学生“雨露计划”教育补助四年累计发放22人次共计10.4万元。

(二)重点工作开展情况

1.交通、水利、电力及通信四项扶贫。全村道路修建畅通,农户饮水安全达标,均有安全用电,已实现通信全覆盖。

2.医疗卫生扶贫。有标准化的60平方米村卫生室,配具有职业资格的村医一名,并与贫困户签定医疗服务协议。

3.低保兜底。2016年底全村共有低保兜底户2户5人,2019年7月份属性调整后,现有2户2人。低保兜底脱贫的实施,为孤寡老人保障生产、生活正常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016年低保发放16户68人,资金共计12.5万元。

4.文化惠民扶贫。2017年实施高原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投资190万元修建村级活动场所60平方米,文化广场1处,村级文化活动室1处,60平方米医疗室1处,更新农户大门,修缮围墙等。

5.转移就业。通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转移就业、鼓励扶持自主创业、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等工作,截止目前,职业技能培训人42人次,劳动力转移就业223人次,其中:贫困劳动力就业78人次,致富带头人培训1人次,公益性岗位安置1人次。

6.生态保护与服务。截至目前,全村生态公益林护林员共8人,每年人均收入1-1.2万元,全部为建档立卡户贫困人口。

7.金融扶贫。截止目前,全村互助资金借贷50万元,25人(贫困户8人),到期还贷28万元,其余均未到期;

“530”扶贫小额信贷贷款43万元,还均未到期。金融扶贫对贫困户稳发展、促产业方面提供了资金上的保障和支持。

8.科技扶贫。每年以“科技活动周”、“科普日”及传统节日为载体,通过开展科技知识宣传活动,普及科学知识,树立科学理念,让“学科学、懂科学、讲科学”的理念深入人心。

9.电子商务扶贫。设立“乐村淘”电子商务平台,通过电子商务平台的搭建,进一步拓展村内电子商务的运用,多元化促进生产生活发展。

(三)一联双帮情况

海东市工信局、市科技局领导高度重视“一联双帮”工作,2016年起,27名干部职工与上二村55户贫困户结对认亲,经过多次到贫困户家中访问,沟通交流,及时掌握贫困户在生产生活当中所存在的困难,并帮助贫困户解决发展问题,有效地促进建档立卡户发展生产稳定脱贫。在2017年积极争取扶贫项目,为全村174户农户每户购买1辆三轮农用摩托车,共计84万元;

每年为村民及时提供春耕的化肥、洋芋种、地膜等生产农用品;

5.**村创卫工作情况报告 篇五

莲山 课件 w w

w.5 Y k J.COm 9

**村创卫工作情况报告

我村位于**市区西部,全村总面积1747.4亩,总人口2237人,705户,13个村民小组。2004年全村社会总产值为1.6亿元,村财收入22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972元,村固定资产总值5千多万元。2003年我村被**市委评为全市第十届“文明村”。辖区内主要有三大生活密集区(**桥新村片、**新村、**新村片、**路片),为做好我村环境卫生管理工作,有效改变村容村貌,树立整洁、优美、文明的农村新形象。我村两委干部非常重视创卫工作,在经济上全力支持,并包片落实卫生责任。现将今年以来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健全日制保洁制度。

每年出资7万多元聘请的11名保洁员(**桥新村片4名、**新村片3名、**片3名、综合楼1名)并签订本岗位责任制,确保辖区内全日制保洁。实行干部卫生分片包干责任制,在年初工作分工安排时就签订责任书,将本片卫生情况作为每位干部年终考核项目,与奖金相挂钩,做到责任到人。

二、广泛宣传,努力做到“三进户”。

利用宣传栏、宣传品广泛宣传,宣传健康知识、日常卫生常识等,在各小区均设立健康教育宣传专栏,坚持做到每季度至少更换一次内容,同时大量订阅《健康报》、《福建卫生报》《中国人口报》等报刊,以村文化站,老人馆等为活动阵地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工作活动如:电教录像、文艺演出、请卫生所的医生举办健康知识讲座等。注重围绕“安全与健康”这一核心信息为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工作,主要有母婴安全、注射安全、性安全、自觉维护环境卫生、食品卫生等。还针对社区仍存在的卫生问题和近期常见病、传染病来开展防治知识宣传和行为干预,发放有关宣传资料。今年以来共出专刊12期,发出宣传物品7000多份。

三、做好节假日卫生清理,狠抓“治五乱”工作。

我村特别重视“治五乱”工作,经常组织人员对全辖区进行卫生清理,及时清除柴草乱放、粪土乱堆、垃圾乱倒、污水乱泼、畜禽乱跑等现象,并对有关人员进行批评教育,杜绝五乱现象发生。今年1月份我村出资1520元组织人员对全辖区进行卫生大扫除,特别对卫生死角进行清理。春节前夕,又出资860元组织人员对全辖区进行卫生清理,使村民过上干净整洁的新年。“五一”前又出资1980元对乱设障碍物和乱堆放杂物、建筑垃圾进行全面清除。国庆期间,又出资4万多元,组织30多人,出动了2架拖拉机、3架机板车、1架铲车、2架清洁水车,干群齐动手对辖区进行卫生大清理,清理“龙王”台风灾后垃圾和淤泥,共清理垃圾200多吨、淤泥3000多吨、疏通沟渠60多米、喷消毒药27多人次。

四、推进辖区健康教育,提高村民健康意识。

成立了由总支部书记为组长,主任为副组长的健康教育领导小组,调动发挥党员、干部、群众开展健康教育的积极性,营造有利开展健康教育的小区社会环境,统筹安排健康教育所需经费人员,配置小区内各活动场所的器材、健康教育宣传专栏和标语牌,切实解决落实开展健康教育活动中遇到的财力、物力、人力上的困难和问题。在营造整洁舒适的外环境同时,营造一个支持村民开展健康教育工作的社会环境,达到村民们自觉摒弃生活陋习,养成科学卫生的生活方式。

五、巩固除“四害”活动成果。

为巩固往年除“四害”活动成果,坚持做到了每月检查下水道、树丛、草地、建筑物周围等外环境,该清理的清理、该疏通的疏通,从6月上旬开始,坚持经常性对辖区内进行喷洒药物灭蚊、灭蟑、灭蝇,投放药物灭鼠。并指定专人做好记录。今年分别在4月、6月、8月、9月、10月组织人员配合市爱卫办除“四害”专业队对本村大小街道、公共场所进行喷药灭“四害”。今年以来累计向街道办事处或市爱卫办领购2000多包澳敌隆灭鼠剂、5000多包灭蟑螂药均无偿分发给村民,并要求其将发放的药剂定时投放使用。

我村创卫工作取得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今后我村立将再接再励,发扬特色,巩固成果,以群众得实惠为目的,不断深化创卫建设,努力提高我村创卫工作水平。

文 章来源

莲山 课件 w w

6.村财务公开情况工作汇报 篇六

一、基本情况

为了保证这次村级财务审计工作顺利完成,我们抽调了得力财务人员,组成了审计小组,认真组织了审前培训和审前调查工作,由乡副书记带队,统一部署,分工协作。每进驻一个村我们都贴出了审计预告,召开了部分村民座谈会,进行了走访调查,实地查看。从审计开始到审计结束,我们用了4天时间,共计审计了8个行政村,走访了48户农户,实地查看了3个项目工程。从审计情况来看,全乡只有洞背、井屋、江南有一些收入外、其余5个行政村都是空壳村,村里全年收入来源,目前绝大部分行政村全靠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每村45000元)进行日常运作。

二、审计查出的主要问题

(一)收费票据不规范,存在乱收费现象

审计查明,部分村一是没有使用乡财政所统一监制的收费票据收费,而是用自制现金收入凭单收费。二是违反有关规定收取不当的管理费。

(二)项目工程竣工结算未经审计而报账

从审计情况来看,8个行政村,-所有项目工程建设都没有经过竣工决算审计。违反了莲府办字[]103号《关于规范我县基建审计工作的通知》的规定。

逃避审计监督,为挤占挪用扶贫专项资金、虚报工程支出提供了方便。

(三)白条列支现象仍然严重

在审计中我们发现,白条列支现象还是相当严重。8个行政村均不同程度存在白条支付费用现象,有的村几万的工程款支出都不开正式发票,更有甚者,近十万余元工程款也用白条支付报账。这严重损害了国家利益,为偷逃税者大开了方便之门。

从实际情况来看,村里有的费用支出确实无法取得正式发票,但大宗的工程支出一定要求对方提供正式税务发票方能付款,并要求项目工程必须经审计方能最后结算。

(四)报账不及时,坐支收入及白条抵库现象普遍存在

在审计中发现,村里报账员因业务素质原因,收入不及时缴交村级财务代理室入账,而直接用于费用开支,因此村里账面现金余额很大。这种现象既违反了《现金管理条例》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原则,又逃避了乡政府对村里收支的监管,使村级财务代理室失去了应有的作用,仅为村里凭证的保管员。究其原因,一是报账员业务素质过低,报账不及时;二是报帐员对现金管理管理规定执行不严格。

(五)村干部工资标准执行不平衡,标准不一

审计发现,各村在执行村干部工资时,标准不一,有的村三太头工资平均每月每人800元,有的只有500元。这种现象即给村级财务代理室监管带来不便,又容易造成村干部之间相互攀比,影响工作开展,打击村干部积极性。建议镇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和标准,规范村级财务代理室操作规程。

(六)将专项资金挪作他用或滞留账户不及时下拨现象存在

按规定,新农村建设扶贫专项资金坚持“六个不搞”和“三个不准”,严禁用于兴建和维修村委会办公用房等。但在审计中我们发现,部分村将新农村建设扶贫专项资金全部用于村委会办公楼建设,部分村将财政下拨的专项资金滞留账户。至审计之日,该资金仍滞留在账户上,没有用到项目上去。

(七)村级招待费过多,资金使用不合理

从审计中可以看出,村委会招待费严重超标,多数村年招待费在7000元左右,有些村甚至超过一万多元这对于年收入45000元的空壳村来说,严重超标。

三、当前村级财务管理中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管理意识淡泊

有村委会没有把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有的村干部认为行政村一级没有必要搞预、决算,只要自己不贪污,只要钱用在集体事业上,怎么用都没关系。

(二)财务公开流于形式,透明度不高

按照《村委会组织法》规定,村委会实行财务公开制度。但是有的村财务公开随意性大、流于形式或透明度不高;有的村公开的内容不具体、不真实,民主理财小组监督乏力,导致村级财务管理乱上加乱。

(三)非生产性开支数额相当大

违反规定乱开支。尽管农村税费改革中规定村级不允许有招待费、自行设立的奖金之类的费用报账,但有的村还是我行我素。非生产性支出如招待费等开支随意性大,浪费现象严重。有的村里开支无约束,花费无度,致使村里欠债很多。

(四)财务监督控制机制不健全

1、收支审核把关不严。白条入账、白条支出多且真实性不强,手续不全。

2、财务监督主体力量不足。乡村级财务代理室监督力度较弱,对村财务不能进行及时有效指导与审查。

3、财务制度不健全。有的村或没有财务制度,或未构成完整的财务制度体系。有的村竟将现金放在村干部手中,给村干贪占、挪用提供可乘之机。

4、村级财务审计流于形式。村级财务审计一般由乡政府行使,并由乡村级财务代理室具体执行。但由于这种审计缺乏独立性,专业能力和人员素质都较差,对审核查出的问题处罚不力。

6、财务核算管理不规范

(1)会计事项核算不清,收支不实。

(2)违反现金管理条件。主要表现为:一是村级财务中白条抵库、坐支现金现象严重,部分领导干部有长期借用公款现象;二是没有建立现金日记账,或者虽建有日记账,但记账和修改都不规范。

四、审计意见和建议

(一)建议村级财务代理室建立健全内控制度。一是建立会计、报账员考核制度,保证会计资料及时、完整、真实;二是强化票据审核制度,实现二级审核制,严格把关,做到不合规票据决不入账;三是加强村级财务人员业务培训学习,提高业务能力,及时报帐,按时报表;四是对村级三大头工资待遇要有一个明确规定,或制定一个幅度,防止相互攀比,乱发钱物现象发生;五是加强内部检查,提高会计质量。

(二)加强对专项资金的管理。做到专项资金专款专用,保证财务的真实性,防止挤占挪用、套取专项资金现象再度发生,杜绝贪污和损失浪费国家资金,使党的惠民政策真正落到实处。

(三)加强农村集体财务的管理和监督,贯彻《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实行财务公开和民主管理。一是农村各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大会或成员代表大会是决定该集体经济组织重大财务活动和财务事项的最高权力机构。凡关系集体经济组织各成员切身利益的事项,如集体土地征用、变卖、出租,集体企业改制,干部报酬,大额举债,大、中型固定资产的变卖和报废处理,“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等重大事项,都必须经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大会或成员代表大会讨论决定。二是建立民主理财小组,实现民主管理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民主理财小组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大会或成员代表大会推选3-5人组成。民主理财小组享有对本集体经济组织财务活动的民主监督权利,参与制定本组织的财务计划和各项财务管理制度,参与重大财务事项的决策,有权检查审核财务账目,有权否决不合理开支。民主理财小组要有专门的议事规则,定期召开例会,充分履行职责。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有权对本集体的`财务账目提出质疑,有权委托民主理财小组查阅审核财务账目,有权要求有关当事人对财务问题作出解释,有权直接向农村经营管理部门反映本集体经济组织的财务管理状况。三是实行财务公开,维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民主权利。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所有财务活动,必须按照农业部、监察部颁布的《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公开暂行规定》进行公开,接受成员监督。凡是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普遍关心的财务活动,都要及时逐项逐笔进行公布,对群众提出的问题,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有义务及时给予解答和解决,并将结果向群众公布。财务公开要一目了然。财务公开是给群众看的,凡是群众关心的事都应详细列出,力求及时、真实、具体,对一些群众关注的情况:如干部报酬、非生产性开支、集体资产使用情况等,要作详细说明。

四是加强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的指导和督促检查。对于财务不公开或假公开的集体经济组织,要组织专人帮助其清理财务,并监督其进行财务公开。当地乡(镇)党委、政府应依据党纪、政纪的有关规定对拒不执行财务公开的有关责任人员作出严肃处理,务必使农民群众满意。

(四)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一是加强集体资产管理,防止资产流失。进行清产核资,明确集体资产的归属,科学评估确认资产价值,建立资产台账,完善集体资产的监管办法。集体土地、厂房、设施、设备等产权转移时,必须经过农村集体资产管理部门和具有评估资质的单位按照程序科学评估,按照市场原则确定价格;集体的土地、企业、设施、设备出租时,出租方案必须经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大会或成员代表大会讨论通过;集体建设项目、购置大型或大批设备,必须公开招标。二是建立健全各项财务管理制度,规范财务活动程序。应当着重抓好民主管理和财务公开制度、现金银行存款管理制度、债权债务管理制度、资产台账制度、财务开支审批制度、会计人员管理制度、“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等制度建设,特别要抓紧建立农村干部任期和离任审计制度。三是建立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工作流程规范。财务事项发生时,经手人必须取得有效的原始凭证,注明用途并签字盖章;经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审批同意并签字盖章;交民主理财小组审核同意并签字盖章;由会计人员审核记账;按程序实行财务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7.村党建工作基本情况 篇七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为使本研究具有更强的针对性, 本文选择思南县亭子坝乡青龙村、石阡县中坝镇江河村、印江县合水镇兴旺村等三个石漠化典型个案作为研究对象。

三个行政村的大致情况如下:青龙村位于思南县亭子坝乡东北面, 距离乡政府所在地10公里, 东接思南宽坪苗族土家族乡, 南邻思南杨家坳苗族土家族乡, 西连凤冈县, 北靠德江县, 辖6个村民组, 有217户, 936人, 以土家族、苗族为主, 全村土地面积1030亩, 人均土地面积1.1亩, 收入来源主要依靠外出务工和种植业, 其中主要经济农作物是烤烟、玉米, 年人均收入在2000-2300元之间。江河村位于石阡县中坝镇东南部, 距离镇政府所在地5公里, 东接甘溪乡, 南接坪山仡佬族侗族乡, 西邻国荣乡, 北接汤山镇, 辖12个村民组, 386户, 1862人, 以仡佬族、苗族为主, 全村土地面积1360亩, 收入来源主要靠种植业、养殖业、旅游业和外出务工, 其中主要经济农作物是烤烟、水稻以及茶叶, 年人均收入在3000-3500元之间。兴旺村位于印江县合水镇东北部, 村委会距离镇政府2公里, 东接木黄镇, 南连永义乡, 西邻郎溪镇, 北接天堂镇, 辖10个村民组, 453户, 1927人, 以土家族、苗族为主, 全村土地面积730亩, 收入来源主要靠种植业和外出务工, 经济农作物是烤烟、茶叶, 年人均收入在2200-2500元之间。

确定了个案研究对象后, 运用田野调查法和抽样调查法, 于2012年3-12月深入上述三个村作了较为深入的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方式包括走乡串寨、走访农户、个别访谈等。共走访了100户农户, 访谈对象主要是户主。在100名访谈对象中, 男性占58%、女性占42%, 15岁以下占10.6%, 15—64岁占68.2%, 65岁以上占21.2%。

2 西南石漠化地区贫困人口基本特征

2.1 人口数量特征

(单位:人)

(单位:人)

(单位:人)

注:迁入人数是指因结婚娶进本村的女性;迁出人数是指因结婚嫁出去的女性、升学把户口迁出本村的学生以及地域搬迁到外地的人群。

从表1、表2、表3可以看出, 三个村的人口增长有以下几个特征: (1) 自2008年以来, 除2009年恰逢生肖中的“猪年”, 农村都有“金猪银娃”的迷信说法, 出生人数相对较高外, 三个村的新生婴儿整体呈现下降趋势; (2) 在迁入人数与迁出人数对比中, 迁出人数在近三年出现增长态势, 其中以2011年较为突出。 (3) 汇总2008至2012年的数据, 人口自然增长数都是正数, 人口净迁入数都为负数, 且三个村的净增长数都是负数。

2.2 人口素质特征

(1) 身体素质。由于身体是人口素质的生理基础, 主要包括身体发育是否健全, 体质和智力的强弱。在设计调查问卷中, 主要把调查对象分成三组, 着重关系身体状况的盲、聋、哑、残、病五个方面进行考察。

(单位:人)

(2) 科学文化素质。从表5可以发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现象:一是小学、初中文化的农民相对较多, 三个村达到小学、初中学历占到本村人口的80%以上;二是三个村的文盲、半文盲的人数都能控制在10%—15%之间;三是三个村高中以上文化的人数能够在8%—9%左右。

(3) 思想道德素质。从表6可以看出:人们对国家惠农政策的关注, 对脱贫致富心情的强烈期待, 对目前的生活现状都有很多不满意的地方, 诸如:家庭收入来源单一、小孩上学成本较高、各种农资物价上涨、养老生病的担心等等, 但不论他们遇到多少困难, 在受访的92%对象中都对生活充满美好的期望。

2.3 人口结构

(1) 性别结构。按照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性别比例105.20来看, 目前三个村的性别比都高于这个比例。性别结构的严重失调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人口结构现代化以及人口可持续发展都产生了影响。

(2) 年龄结构。根据调查资料表明, 抽样的三个村的年龄结构图表均呈现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结构, 处于劳动年龄人口比重较高、抚养负担最轻的人口红利高峰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农村的老年化现象将加剧, 与此带来的各种农村养老、社会稳定等问题会更加突出 (如图1~图3所示) 。

(3) 人口社会经济结构。改革开放以来, 虽然西南石漠化地区的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很大的发展, 但由于深处西南, 交通、信息闭塞, 尤其是缺乏主要优势工业产业支撑, 经济发展缓慢, 从而直接导致人口变动出现两个方面的现象。一是在受访的三个村中调查到从事农业生产最好的农户每年年收入平均在2—3万之间, 受比较收益的直接影响, 农村地区大量青壮年劳动力为了维持家庭生活, 不得不选择外出务工, 按每个家庭外出务工平均有2—4个人, 每月收入在3500-7000元计算, 整个家庭除去生活成本, 全年收入在3—6万之间。在调研的三个村里面, 发现出去打工的人群占到本村人口的25%—35%之间。其中, 青龙村外出务工人员327人, 占到全村人口的34.93%;江河村外出务工人员574人, 占到全村人口的30.83%;农村外出务工人数723人, 占到全村人口的37.51%。二是以石阡县江河村为例, 生猪养殖达到100头的有1家, 年产值6—7万元左右;山羊养殖达到40头的1家, 年产值5万元左右;牛养殖达到15头的1家, 年产值6万元左右;茶叶种植达到200亩的3家, 年产值12万元左右;从事农村旅游的7家, 年收益2—3万元左右。由此造成的问题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他们中的大多数由于文化程度薄弱和劳动经历有限, 导致在目前农村科技产业转化过程中, 许多有比较优势的经济作物不能迅速推广;另一方面他们长期形成了固有的农业粗放型生产经验和自给自足的生活态度, 在有限的土地上年复一年地重复着同样的耕种方式, 对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带来了更为严峻的挑战。

3 西南石漠化地区农村贫困人口问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3.1 人口数量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1) 农村人口梯度转移聚集趋势明显, 农村人口数量总体下降。“农村人口梯度转移聚集是指农村劳动力按照一定的产业梯度由低级向高级, 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 从区位梯度上看, 农村劳动力呈现农村→小城镇→中小城市→大城市→城乡一体化的转移过程”。农村人口梯度转移既是劳动力实现现代化配置的动态过程, 也是实现工业化、城市化的必然要求。在抽样调研的三个行政村中就可以发现, 每个村的迁出人数都高于迁入人数, 包括几个方面群体:一是正常婚嫁嫁出去的女性, 这部分人群基本可以与婚娶进本村的女性人数相抵消;二是因读书考取大中专院校的学生, 这部分群体正随着农村教育环境的改进而逐步上升;三是外出务工人员在外通过自己的能力求得生存发展的空间, 随之举家外迁到较近的乡镇、县城或者是外地, 这部分人群起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民工潮”, 这部分人群是在调查中是最多的, 且影响力最大。在翻看2010年《重庆统计年鉴》时发现此类现象得到印证, “2009年重庆全市城镇化率达到51.6%,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

(2) 农村人口数量基数较大, 就业形势仍相当严峻。从理论上看, 一个地区的劳动就业率与劳动的需求量是呈成正相关关系, 与劳动力的供给量是成负相关关系。在生产力发展较为落后的西南石漠化地区, 能够提供的劳动范围与劳动条件 (即就业机会) 是有限的。结合调研发现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就业结构相对不合理, 受区位优势、交通信息的负面影响, 西南石漠化地区贫困人口主要从事第一产业, 在耕地面积一定的情况下, 从业人员的比例在不断上升, 又由于近年来大宗农资产品价格上升, 第一产业种植出来的产值相对较低, 亟待利用本区良好的资源禀赋和优美的自然环境, 对农民进行职业技术和服务培训, 调整该片区的三次产业结构, 尽可能增加二、三产业的就业人数, 搭建城乡就业平台, 逐步引导农村就业向城市, 特别是小城镇就业;二是就业渠道相对狭窄, 在调研地区的城镇和农村, 由于没有相对大型的工业和服务业, 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相对较少, 应结合西南石漠化地区特殊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和农产品优势, 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和公司制农业企业, 鼓励小微企业贷款进行自主创业。

3.2 人口素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1) 农村产业结构亟待调整, 人口与资源环境寻求和谐共存。美国经济学家D.Gale Johson分析, “中国农民每增加一年的在校时间, 其收入可增长3.6%—5.5%, 如果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受教育水平达到城市人口受教育水平,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可缩小15—20个百分点”。客观而言, 西南石漠化地区长期受石漠化的影响, 很多可耕种的土地大量流失, 加之主观上该区域农民自我封闭意识严重, 组织化程度低, 多数农民缺乏市场经济和现代管理知识培训, 不懂得及时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调整生产, 短期内要实现高效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目标相对比较困难。

(2) 农业科技推广缓慢, 制约农业生产率提高。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每年取得6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 但转化率仅有30%—40%。由于农业技术推广普及率较低, 客观上就需要农业科技部门与各地方政府建立搭建农业科技示范园平台, 通过科技试点和科技培训, 引导广大农户种植比较利益与经济附加值都较高的农产品, 逐步破解贫困地区农民思想保守、缺乏知识、缺少资金的现状。

(3) 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养, 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是建设新农村“乡风文化”的本质, 西南石漠化地区部分贫困人口存在思想观念、技能培养、文化学习和法制意识上的淡薄, 不愿意主动学习和掌握现代化知识技能和观念, 安于现状的小农意识浓厚, 由此给农村稳定和城市化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为使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整体提高, 需加快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设, 积极开展农民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 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 同时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管理和规范, 抵制腐朽落后文化, 使农民群众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 开展心理咨询服务, 针对性对农民出现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疏导。

3.3 人口结构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1) 农村地区婚姻挤压问题突出, 影响社会稳定。从调研分析可以看出, 西南石漠化地区农村地区人口性别比例明显偏高, 远远大于107这个正常情况下的最高值。在一夫一妻的婚姻家庭制度下, 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如果男女数量的性别比超过正常值的范围, 尤其是适婚青年的男女比例不对等都会产生婚姻挤压问题。

(2) 农村抚养负担加剧, 社会保障面临挑战。前面分析表明, 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 留下大量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 这两部分人群的抚养问题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负担。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今天, 缺乏知识与技术的农民工大量从事工资低、条件苦的工作, 除他们正常的生活成本, 其他资金主要花费在儿女教育、老人养老方面, 抚养负担过重;二是贫困基本面较大, 国家社会保障难以全面覆盖, 在经济贫困的西南石漠化地区, 绝对贫困人口与低收入人口较多, 主要以农村低保对象、农村特困救助对象以及农村五保户对象为主。

(3) 促进农村人口转移, 合理整合社会资源。自2005年我国加快城镇化建设以来, 西南石漠化地区农村人口逐步向城镇聚集, 偏远地区的人口急剧减少, 由此造成两个方面的现象:一是城镇地区的人口呈现上升势头, 在土地、房屋等资源稀缺下, 产业发展、公共服务以及生活居住等刚性成本大幅上升;二是偏远地区出现空心化, 大量农村土地、房屋不同程度的闲置, 农村人口集聚与产业集聚形成极化效应, 改变农村原有的生产、居住和社会活动格局, 亟待通过政府引导盘活这些资源, 需要对城乡之间的土地、产业以及交通等公共资源进行网络配置, 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4 解决西南石漠化地区农村贫困人口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4.1 合理统筹人口生育政策, 提升人口质量, 平衡人口比例

通过走访调研, 当前的西南石漠化地区的计生工作更多地需要做好思想教育和宣传工作, 作为基层政府部门要关注好农村贫困群体的公共产品服务工作, 特别是计划生育的实施, 贫困的农村家庭结构日益简单, 男女地位在许多农村青年中已趋平等, 应抓住这一机遇,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倡导新型婚嫁模式, 比如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 抓好村级计生干部工作宣传等等, 逐步引导西南石漠化地区贫困群众改变“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 通过努力, 把偏高的出生婴儿性别比恢复到相对正常的状态。

4.2 纵深推进人力资源开发, 增加人力资本存量, 提升贫困人口综合素质

在调研过程中, 可以发现广大石漠化农村地区存在贫困面广、绝对贫困人口与低收入人口比例较大的特点, 其贫困发生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3倍, 大多呈现“一多两少两低”的现状, 即:家庭病号多, 劳动力较少, 经济收入少, 文化程度偏低, 身体健康状况低。由于贫困人口文化素质低, 缺乏生存的技能和市场竞争优势, 在一部分特困户中甚至出现了丧失基本劳动力, 自我发展力的情况。在新一轮的《国家扶贫开发规划》 (2011-2020) 中, 特别强调了从反贫困的角度, 继续对西南石漠化地区加大开发式扶贫的力度, 提升贫困人口的“造血”能力, 着重开展能力扶贫, 纵深从教育、卫生和医疗等方面推进人力资源的开发力度, 实现社会服务的均等化, 增加人力资本存量, 提升贫困人口应对致贫的风险意识。

4.3 有序引导贫困人口流动迁移, 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

西南石漠化地区贫困人口多散居在一些自然条件很差的地区, 由于环境恶劣, 自身素质较低, 需组织贫困人口合理有序迁移, 引导他们向经济条件、区位优势较好的城镇转移, 彻底消除因恶劣自然环境对贫困人口发展的制约。

(1) 和谐推进人口城市化, 实施自愿移民扶贫开发。西南石漠化地区贫困人口由于外出务工, 大量拥入城市, 使得城市进一步复杂化, 由此造成许多社会矛盾。因此, 对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自然资源贫乏的特困地区, 应结合退耕还林实行移民搬迁和易地开发的政策。按照群众自愿、就近安置、量力而行、适当补助的原则, 由政府建移民开发基地安置移民, 吊庄移民等形式实行移民扶贫开发。

(2) 扩大农村贫困地区劳务输出, 实现大中小城市及小城镇共同发展。西南石漠化地区要把劳动力输出作为突破口, 加强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 组织并引导合理转移, 在转移的过程中可以实现分段连锁, 即:先进入距离家乡较近的小城镇或小城市谋求生存, 经过一段时间后, 再向附近的中等城市或者大城市流动, 再经过一段时间后, 向东部沿海城市流动。

(3) 强化贫困人口社会保障建设, 建立完善新型的贫困地区人口理念。面对西南石漠化地区大量的贫困人口, 按照新农村养老和医疗保险的指导思想, 亟待在区域内建立一个相对科学合理、规范健全的涵盖贫困人口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等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以及社会救助于一体的城乡一体化保障体系, 促使该区域贫困人口在面临年老、疾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其他困难时, 能够得到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和资助。

总之, 关注西南石漠化地区贫困人口的基本特征问题, 就是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要实现本地区贫困人口的可持续发展, 就是要统筹解决好贫困人口的各种问题, 着重抓住本区域人口数量和结构变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交互关系和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和环境三者关系, 从而为促进西南石漠化地区贫困人口全面发展找到更好的途径和方法。

参考文献

[1]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 (2011—2020年) [Z].

[2]梁中堂等.人口素质论[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1985.

[3]王小平.中国农民素质问题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6, (06) .

[4]杨斌.贵州人口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研究[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 2005.

[5]唐宗力.皖南农村人口形势与影响农民生育行为的因素[J].安徽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5) :148.

[6]张林山.城镇化和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梯度转移模式[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2 (3) :17-20, 35.

[7]重庆市统计局.重庆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0.

8.村党建工作基本情况 篇八

摘要:广州作为城中村改造工作的试点,自城中村改造工作以来,改改停停,已历时5年,然实际改造工作推进时间只有3年。所以,无论是从广州城中村改造的进程还是从城中村改造审批结果都可以看出,广州城中村改造存在很多的问题,文章针对广州城中村改造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改造的措施。

关键词:城中村;改造;问题

一、广州城中村改造的进程

自城中村改造工作以来,广州作为城中村改造工作的试点,改改停停,已历时5年,然实际改造工作推进时间只有3年。---2008年前不让改;

---2008年出台城中村改造政策;

---2008年到2011年大力宣传推进城中村改造,村民改造积极性强,争先恐后的一窝蜂做方案,人力物力投入大,改造进入大跃进时期,然改造方案千篇一律,可批性很低,改造方案难以落地;

---2012、2013年各界进入反思,政府停止审批,城中村改造停滞,但也未出台新的政策。

---2014年初两会提出:要求用好城中村改造政策赶快改。

二、广州城中村改造存在的问题

广州138条村,至今,编制方案的村估计上百条,实际审批的村仅24条。

以荔湾区为例:荔湾区18条村纳入了全面改造,2009年-2011年就有14条村开展了现状调研幷编制了城中村改造方案,进而报给市政府审批,然实际审批村只有两条:西塱的裕安围自然村-整治改造的试点村;东漖村-早在08年就开始编制改造方案。

所以,无论是从广州城中村改造的进程还是从城中村改造审批结果都可以看出,广州城中村改造存在很多的问题:

1、改造方案千篇一律,改造模式单一,处理手段呆板

自从广州猎德村改造完成后,广州城中村改造进入大跃进时代,大家争先恐后的模仿猎德改造模式,纷纷编制城中村改造方案,并且方案基本千篇一律,毫无特色。猎德只有一个,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是其他村无法代替的,它改造的背景和时机也是其他村没有的。我们可以借鉴猎德的改造的成功经验,但是不可复制其改造成果,他是特定时期特定区域的产物。

目前荔湾区有18条村纳入了全面改造的范围。全面改造的模式在某种意义上等于全面拆除,但是在许多经济基础薄弱和一些现状经济发展较好、房屋质量较好的村庄,全面拆除的改造模式并不合适。城中村改造方案的好坏不仅在于它改造后房子建得有多漂亮,路修得有多宽;而且体现于改造后该地段产业的正确选择,市政设施和公服设施配套齐全,生活环境得到实质的改善,有完善的物业管理系统,人民的生活指数在预测值之上,改造过程中又不至于铺张浪费。根据村的发展历史,每条村都有自身的发展特点,不可复制,硬性套用固定的“城中村改造”政策,不懂得灵活变通和创新,势必导致改造模式单一,改造方案的千遍一律。因此,改造应当存在多样性,根据每条村的区位和特点创新多元化的改造模式,例如:对于居住区部分和经济发展用地可以采用不用的改造模式和开发时序,又要灵活使用城中村改造政策,真正做出适合村的改造方案。

2、政府主导性不够强大,政策不稳定,审批时间长

广州政府城中村工作主导不明确,改造工作的行政主体众多,包括国土、规划、建委、城中村等部门,这使得程序相对复杂、繁琐,审批走流程时间长;加上政策很不穩定,方案修改反复,导致方案审批时间愈加长。项目一日未批,村民抢建、违建还是一天天的进行,这就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不单使改造主体失去耐心,同时也影响公众对“城中村”改造的信心。

然纵观广州所批的城中村方案中,大多都是因为政府有需求,政府关注和指导工作力度明显提升,很多渠道都开绿灯,程序简单化,方案才得以审批。

从2004年起,深圳先后出台了《城中村(旧村)改造暂行规定》、《关于城中村(旧村)改造暂行规定的实施意见》、《城中村(旧村)总体规划纲要》、《城中村(旧村)改造专项规划编制技术规定》、《城中村(旧村)改造扶持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以及《城中村(旧村)改造中长期计划》等一系列指导性和操作性文件。这些文件不仅明确了改造目标、改造内容以及优惠政策等框架性原则,帮助各村从物质空间方面改造城市建设环境;而且保证了城中村从行政管理、土地房产管理、社区组织以及区域产业调整、文化资源融合等方面更好地解决原城乡“二元化”的社会形态问题。例如深圳的渔民村,政府给予资金扶持政策。一是渔民村获得政府给予向银行信贷改造资金的部分利息补贴;二是渔民村在补缴地价时还能依据政策享受到10%的优惠;三是区政府还给予部分启动资金,作为基建前期市政配套建设补助经费。又如大芬村,政府投资对原村民物业通过升级改造用于油画艺术市场,改造后原物业租金归村民,使村民及落户的经营者都在城中村改造中成为切实的受益者。配套政策对城中村改造工作的促进作用显而易见。

因此,城中村改造应以政府为主导,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应注重掌握情况,加强政策研究,尽快出台相关政策,优化行政审批、审核程序,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些支持、扶持、奖励等激励政策,加大宣传力度,善于发现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化解矛盾,提高政府服务能力与服务水平,促使城中村改造工作依法、有效、积极推进。

3、政策门槛太高,政府目标不明确,投入重点确定,导致改造偏离预期效果,改造不见成效

为控制城中村改造的大跃进,出台新的政策措施,抬高城中村改造的方案上报的门槛。房屋和土地需要实测数据,并要求国土部门确认;人口户数需要街道派出所盖章确认;楼面地价需要有资质的单位评估确认,经济测算才算有效,方案才能往上报。另外,改造方案两个“90%以上”通过率的要求太高,很难落实。新城中村改造政策规定,要求“城中村”改造方案、拆迁补偿安置方案等必须获90%以上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同意。以白云区田心村为例,村范围较小,户数少,90%以上村民同意改造的意见能迅速达成一致,但到后期实施,还是因为签订拆迁补偿协议未达到90%以上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同意而使项目推进停滞不前。

4、“城中村”改造缺乏有力的研究基础及技术指导

目前我市的城中村改造专项规划尚未编制,“城中村”改造并没有法定规划的指引,广州市在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时并没有详细考虑城中村改造,但“城中村”项目却以之为上层次规划,改造需求与控规产生缺口时,势必面临调整控规,进而导致改造工作推进困难,实际效益并不乐观。城中村改造无法自身平衡,规划相互间难以一步到位,相互对接;部门间各做各的;规划师关起门做方案,不接地气。

那么,一味严控容积率,是否适应广州当下土地资源供应?

很多人认为高容积率一定是影响城市景观与发展的制约因素,其实不然。综观国外先进城市,如香港,新加坡,它们并不一味排斥高容积率,而是探索在高容积率下的宜居城市。“城中村”改造是一个城市更新的过程与实践,涉及了多方利益,用地的低容积率发展并不完全适合于“城中村”改造项目。例如可以通过容积率奖励等方式鼓励空中花园、屋顶绿化、垂直绿化与街道绿化融为一体;通过多层次、多种类型的步行、车行和公共运输系统来组织市中心区的城市与建筑空间形式,市民可徒步或搭乘电动人行步道、高速电梯在各商业、办公建筑楼宇间穿梭,解决高容积率带来的不利因素,促使城市向健康、绿色方向发展。

三、那么,应当如何做好广州的城中村改造呢?

上一篇:井上偶遇小学作文下一篇:学校附属工程监理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