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溪县特困村贫困现状调查报告(共8篇)
1.泸溪县特困村贫困现状调查报告 篇一
XX乡XX村贫困分析报告
一、基本情况
XX乡XX村位于AA县的南端、XX乡西部,距县城45公里,是2004
年由原XX乡XX村与BB村合并的大村。全村19个村民小组,1108户,4067人,其中贫困人口758户、3040人。耕地面积3435亩,其中水田2018亩、土1417亩。林地面积1810亩,其中森林850亩,退耕还林660亩。2009年全村人均纯收入1021元,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75%。交通、水利设施薄弱,耕种条件恶劣,经济作物单一;农村用电难、饮水难;学校教学环境较差,村民不能安居乐业、致富奔小康,相当部分村民外出务工谋生,村集体经济不仅为零,村级债务高达31.5万元,是全县有名的贫困村。
二、贫困现状
1、贫困面宽人多。除场镇周边5个村民小组外,其他14个村民
小组特别贫困,占村民小组的74%。全村1108户,4067人,其中贫困人口758户、3040人,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75%。
2、光棍特殊人口多。年满35周岁以上的光棍汉达104人,有低
保108人,残疾人105人,五保62人。
3、受教育程度低。户籍上的村民无一人有大学学历,高中文化
程度仅195人,仅占5%,初中文化程度有454人,占11%,小学文化程度有1540人,占38%,文盲有1157人,高达28%。
4、党员结构老化。共有党员115人,其中50岁以上的党员86
人,占80%,30岁以下的党员5人,仅占4%。
5、收入渠道单一。村民主要靠种田、养猪和外出务工维持生活,人平纯收入不足1100元,养殖专业户仅4户。
6、居住条件差。低矮陈旧的老式砖房、木架房达90%,土墙房35间、危房户达386户。其中第九村民小组属地质灾害点、山体易滑地段,仅搬迁4户,由于群众经济困难,还有38户应搬未搬。
7、基础设施差。现有小二型病害水库(敞口堂屋水库)一座、山坪塘8口、人畜饮水困难、农业灌溉难,由于资金缺乏,原有渠道也多年失修。农电线路由于年久失修,出现老化现象,尚有10余户未通电。道路通行能力差,全村仅有1.2公里村道硬化,还有多个村民小组至今未通公路。
8、贫困村农业发展受阻。因山多坡陡、田土地块少、土壤土质薄、基础设施差,耕种极不方便,种植效益低,致使抛荒现象严重,整个农田抛荒的有90亩,整个旱土抛荒的有150亩。
三、贫困原因
1、自然环境恶劣。XX村由于地处边远地区,交通不便,山中树虽多,但价值低,利用少,因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使农业发展受到阻碍。由于土质差,出产率低,许多农田几近荒芜。
2、村民整体素质差。XX村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群众长期处于半封闭状态,农民眼光短浅,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落后,满足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同时农民存在惰性心理,不愿意花脑力、劳力来改变自身状况,等、靠、要消极思想根深蒂固。同时受教育程度不高,大多数群众无特长,挣钱门路少,故很多村民仅处于温饱线上、离现实小康生活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3、村组集体经济弱。XX村由于集体经济收入基本为零,村级集体每年要支付会议开支、困难补助、农业投入等只能“等靠要”。由于村级经济薄弱,给村上各项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4、传统产业收入低。村民大都进行传统种养殖业,田里种水稻、小麦,土里种玉米,坡上缺果树,圈里少家禽。风调雨顺仅能穿衣饱腹。如遇自然灾害,大多借粮度日。
四、脱贫对策及建议
1、洗脑激发群众热情。思路决定出路,只有解放群众思想才能改变现状。一是组织带领干部、党员、群众代表参观本乡特困村梅子、以及三年来全县十一个特困村不等不靠,奋斗三年脱贫的成果。用身边的事带动本地的人。二是发挥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的教育作用,开阔眼界,增强干群干事创业的积极性,解决等、靠、要的消极思想。三是在本村中培养典型,通过党员带动群众,先富带动后富,形成传帮带和你争我赶的良好局面。
2、夯基改变“双生”环境。着力改变生存环境,倾力改善生产环境。一是打通致富路。充分利用国家十二五开发和贫困村建设的优惠政策,充分发动和调动群众积极性。力争硬化村主干道3.6公里,确保19个村民小组,组组通公路。建好院坝院落便民道。解决出行难。二是解决饮水难。针对地质钻探、煤层开采造成饮水难的问题。在有条件的地方接通自来水,推进打井工程。搞好集中供水。力争社社院院有管道,家家户户有龙头。三是打造新风貌。以建设有规划、风貌有文化、环境优美化、生活城市化为目标,做好村民居民点规划。鼓励群众到居民点建房。居民点沼气建设使用达到100%,院坝硬化100%,户办工程100%,一池带五改达到100%,村民良好生活、卫生习惯达100%,突出推广太阳能。特别是充分利用好地质灾害点建设的国土、民政方面的政策,实施好9组35户地质灾害点的迁居工程。争取支持,全力改造危房。让群众安居乐业。四是改造农用电。争取农网改造排危,实施户表工程,改造低压线路,保障村民生产、生活用电,推进生活电器化。五是提升农业保障力。重点推进8组、1
5组所在小二型病害水库敞口堂屋水库的改造,安保堵漏扩容,增强水库的调节能力和农业灌溉能力。加快7.6公里环山堰的整治,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3、固本强化产业支撑。脱贫关健是产业。根据XX村的实际,产业发展上重点推进“三一五一三”。三即以场镇居民消费为重点,以2、3、4、5组为基地,发展300亩优质蔬菜,依靠良种良法,打好上市时间差,引导居民消费;一五即以青壮年劳力为资源,劳力输出1500名,抓好劳务开发;一即以16、17组为重点,大力发展优质水果,力争水果面积达到1000亩;三即以3000亩森林、退耕还林、四旁林为依托大力推进特色畜禽业发展。突出梅子黑山羊、林下鸡、黄牛的发展。畜禽收入占山区半山区的农民收入的60%。
4、党建保障工作推进。一是以农村“四讲教育”为主导,培育新型农民,倡导新风尚,创建一个良好发展环境;二是以“创先争优”为主题,两发挥两促进,三是向培养,十个岗位,点燃一盏灯,照亮一大片,营造奋发向上,百舸争流的大好局面。
搞好贫困村建设,干群有四盼:一盼政策到位,有利于贫困村发展的优惠政策及早出台到位;二盼项目到位,给项目调动群众建设的积极性;三盼人员到位,管理的、科技的、协调关系等各类专家实干家深入贫困村,教给群众点金术,增强自我造血功能;四盼资金到位,上级的、社会的各级各类资金为贫困村建设助力。
2012年7月8日
2.泸溪县特困村贫困现状调查报告 篇二
1 调研村社的基本情况及产业现状
1.1 桑坪镇兴梨村的基本情况及产业现状
兴梨村位于海拔1 057m以上的高山地区, 山高坡陡, 森林覆盖面积大,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基本上没有农机耕作道路。 全村辖7个村民小组, 979户, 共有3 390人;耕地面积1 600亩, 其中水田面积340亩, 森林面积16 548亩。 2014年, 人均收入4 800元, 建卡贫困户124户、547人, 其中42户180人有一定的劳动力, 人均收入2 600余元;已对20户100人采取了生态搬迁集中安置;产业现状主要是以传统的水稻、玉米种植和生猪、牛羊养殖为主, 黄花、魔芋、楠竹农户有种植习惯, 但没有形成规模。
1.2 双土镇古佛村的基本情况及产业现状
古佛村位于海拔1 002m的高山地区, 山高坡陡, 生存条件恶劣,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没有农机耕作道路。 全村有农户1 110户、2 658人, 林地面积7 977亩, 草地面积2 500亩, 水田面积2 463亩, 旱地面积1 238亩;2014年, 人均收入3 880元, 有建卡贫困户105户、349人, 人均收入2 580元。 产业现状主要是以传统的粮油种植和山羊、生猪养殖为主, 没有其它特色产业。
1.3 石门乡石门社区的基本情况及产业现状
石门社区位于海拔1 050m的高山地区, 辖4个居民小组721户2 163人, 林地面积7 010亩、草地面积38亩, 水田面积1 870亩、旱地面积780亩;2014年, 人均收入达5 900元, 有建卡贫困户274人, 其中有一定劳动力户45户、110人, 人均收入2 300元;已对15户、50人实施了生态搬迁集中安置。 产业现状以粮油种植为主, 茶叶、辣椒、有一定的药材种植习惯, 但没有形成规模。
1.4 泥溪镇胜利村的基本情况及产业现状
胜利村位于海拔240m的低山河谷地带, 两岸山高坡陡, 发展不平衡, 辖11个村民小组、648户、2 030人, 林地面积11 080亩, 水田面积1 500亩、旱地面积有2 460亩, 2014年人均收入4 500元; 有建卡贫困户55户181人, 其中25户95人有一定的劳动力, 人均收入2 450元;已搬迁贫困户5户18人集中安置。 产业现状以传统的粮油种植为主, 在河谷沿线以黑木耳和香菇种植为主, 具有一定的规模, 山坡地带以牛、羊、鸡散养为主。
2 产生贫困的根源
2.1 自然条件较差
从调查的4个村来看, 有3个村社处于海拔1 000m以上的高寒地区, 山高坡陡, 土地贫瘠, 粮食作物产量低, 森林覆盖面积大, 野生动物较多, 种庄稼基本上是有种无收。
2.2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因其自然条件所限制, 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 成本高, 国家投资有限, 如今仅有的村社便道也是“水泥路”, 山平塘等水利设施年久失修。 调查的4个贫困村基本没有入田农机耕作路, 农业机械化水平十分低下。
2.3 产业发展不平衡
调查的泥溪镇的胜利村低山河谷地带, 家家户户种植黑木耳, 收入不错。 但在河谷两岸的山坡地带, 山高坡陡, 土地贫瘠, 生存条件恶劣, 没有产业带动, 缺乏增收渠道, 收入低下, 贫困户较多。
2.4 农副产品商品化率低
调查的4个村均没有形成“一村一品”的特色, 即使有产业也没有形成规模, “车子装不满, 篮子装不下”、“自己吃不完, 外面吃不到”, “烂市”现象时有发生, 农民是增产不增收。
2.5 生理疾病导致贫困
建卡贫困户多数是长期生病, 挣钱不够吃药开销, 部分为智障户、无劳力户, 产业脱贫有难度。
2.6 农民失地影响生产
已搬迁户处基本上集中安置, 他们到一个新的地方后, 居住条件是变好了, 但无处种地带来了更大的不便;有的还得回原处种, 对于无劳力户来说, 仍是致富无路, “等、靠、要”的思想越发严重。
3 产业扶贫及高山生态搬迁的发展对策
根据县委、 县政府的安排部署, 2017年全县要全面实现脱贫的发展目标。 从对建卡贫困户的走访和镇乡、村组干部的座谈中得出, 大家都认为“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将扶贫资金用于产业的发展才是脱贫的根本, 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用好扶贫资金。 现将从农户和村组干部处调研的产业扶贫和高山生态搬迁的发展对策归纳如下。
3.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调研的4个村社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是造成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 如桑坪镇的兴梨村没有一条能满足农机作业的机耕道路, 全靠“肩挑背磨”和原始的农耕生产, 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十分低下, 人力劳动成本高居不下, 种植业基本没有经济效益;塘、库、堰、渠年久失修, 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人行便道、公路的建设也十分滞后, 严重制约了贫困村的脱贫。 因此政府应该加大对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
3.2 因地制宜确定主导产业
贫困村社在产业发展上, 既要造就“一村一品”的规模, 又要结合本地实际和群众的种植习惯发展产业, 只有这样才能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脱贫”。调研得出4个村社的主导产业就各有不同, 具体介绍如下。
3.2.1 桑坪镇兴梨村在产业发展上, 该村应以农民习惯性种植的黄花为主, 现在黄花的市场行情见好, 可亩产干黄花150kg, 市场价为30元/kg, 如果形成规模后, 由专业合作社注册商标, 搞成礼品盒, 进入超市, 可进一步提高价格, 并能有效抵御市场行情的波动。 对不适宜种植黄花的农户可以适度规模地饲养山羊和生猪。 森林覆盖面积大, 种植庄稼困难, 野生动物危害大, 可引导不愿搬迁的农户种植魔芋, 提高其经济收入。
3.2.2 双土镇的古佛村因山高坡陡, 土壤贫瘠, 种植粮油作物和经济作物产量低、收入少, 要充分利用丰富的林草地面积。 在产业发展上, 该村应尊重农民养殖牛、羊和鸡的习惯, 若每户养羊30只、喂鸡50只, 也能有不错的收入。
3.2.3 石门乡的石门社区在产业发展上, 该社区应用好已有的资源, 将原来的茶园进行品种改良, 做大盘活, 解决本社区群众的就业;再就是利用农户具有种植辣椒的习惯, 发展辣椒产业, 与公司签订订单, 解决过去丰收销售难的问题。
3.2.4 泥溪镇的胜利村在产业发展上, 河谷沿线应充分利用黑木耳种植专业合作社的优势, 大力发展黑木耳和部分香菇种植; 在河谷沿线外的两岸山坡组应以养殖山羊和生猪为主。
3.3 合理引导外出务工
目前, 对于贫困村社中有劳动能力的家庭来说, 其主要收入仍是以外出务工为主。 外出务工收入占据家庭总收入的70%以上, 这部分家庭的脱贫仍然是做好外出务工人员的合理引导或强化其职业技能培训。
3.4 因户施策精准定位
过去对建卡贫困户的核定有一些偏差, 有的是为了让孩子读书将其列入建卡贫困户, 而有的贫困户因无法脱贫也没有列入建卡贫困户。 建议本轮扶贫攻坚应将所有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列入建卡贫困户;对不符合条件的, 坚决不能因照顾读书或其它原因再列入建卡贫困户行列。 针对不同贫困户的情况, 确定扶贫方向。
3.5 强化技术指导服务
目前, 贫困村因地处边远山区, 交通不便, 很少有技术人员上门服务指导, 基本上就是农民自己“碰运气, 靠血财”搞种养业。 如双土镇古佛村的刘国兵在2014年饲养的山羊死亡了180多只, 没有任何收入, 只能靠借钱维持生活。 建议要对贫困村养殖、种植户定期开展技术培训或技术人员结对指导, 解决技术人员的交通经费问题, 其绩效与结对指导的业绩挂钩, 要彻底从政府的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 而现在很大一批专业技术人员已被“行政化”, 基本上不再从事技术指导服务工作。
3.6 合理运用高山生态搬迁政策
3.贫困村渔业产业情况调查报告 篇三
贫困村渔业产业情况调查报告 2 篇
贫困村渔业产业情况调查报告第 1 篇
乡,为通平两县交界处。乡政府距县城 62 公里;距东约 12 公里,同县镇相邻;南约 13 公里,与县接壤;西约 4 公里、北约 3 公里,与镇濒临,西北隔与镇相望。近年来,乡党委、政府始终坚持穷财政不能穷老区百姓,欠发达不能欠老区民生的执政理念,关注民生,依法行政,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治安良好,尤其是通过扶贫工作的开展,乡的道路和饮水问题得到了明显改善。同时,由于无工业发展,污染较少,空置建设用地较多,发展空间较大,后发优势明显。
一、基本情况
乡面积 39.9平方公里,人口 1.31 万。8 个村委会。其中贫困村 2 个,分别是村和村;已脱贫 1 个,为村;未脱贫 1个,为村;发展渔业产业的贫困村 2 个。
二、贫困村渔业发展情况
村幅员面积 4.19平方公里,辖 4 个村民小组,有耕地面积 1185 亩,林地面积 2570 亩,其中:田 711 亩,土 474 亩;农业总户数 315 户,总人口 1202 人(其中共有劳动力 697人,外出劳动力 290 人);建档立卡贫困户 54 户,138 人;低保户 27 户,53 人。村现有池塘养殖 7 个,大水面养殖 80亩,流水养殖 1000平米;水产养殖基地 7 个。
村位于乡东大门,距乡政府 9 公里,幅员面积 8.2 公里,辖 7 个农业合作社,农村小学 1 所,农业人口 1998 人,城镇居民 106 人,总户数 456 户,建卡贫困户 140 户、353 人,劳动力 890 人,常年务工人员 790 人,残疾人 170 人,其中持证残疾人 90 人,五保孤儿 24 人。村现有养殖池塘 189 个,大水面养殖 168 亩,流水养殖 90平米,稻田综合种养 230亩;水产养殖基地 23 个。
1、自然条件制约。村有山坪塘 25 口(其中国家补助资金已整治 1 口,国土整理整治 2 口);村有山坪塘 7 口,已整治 1 口。村、村尽管人均耕地较多,但总体上淡水资源短缺,特别是村平均海拔 850 米,是一个典型的深丘旱山村,98%的农户吃的不安全的堰塘水,基本靠天吃饭。这种自然环境,使农业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制约,底子薄,基础差,这都成为发展的不利因素。
2、区域瓶颈锁闭。村和村地处乡边缘,道路交通状况差,甚至曾连独立的村级公路都没有,村、村落入夹缝之中。这样,周边村良好的基础设施、服务条件更多对这两个村表现为虹吸效应,一些企业很容易在周边落地生根,这种区域上的不利条件成为制约两个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当然这也会成为后发优势,即随着周边地区的发展也会产生溢出效应,反而促进两个村的振兴。
3、人文心理影响。由于历史上主要是靠天吃饭,加上商
业经济和工业经济不发达,交通不便、地处沿边,整体经济落后,思想解放的程度也受到制约,错失了几次改革发展的良机。加之两个村地处乡边缘,属于贫困区域,在乡发展的战略部署、目标设计、重视程度等全局性安排中,一度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历史上由于受极左思潮干扰领导班子不团结也造成了一定影响。
三、贫困村渔业发展规划情况
村、村渔业发展规划被纳入乡十二五发展战略以来,乡党委、政府加快这两个村的建设力度,工作的重点业放在了发展产业上。
1、特色养殖。村有良好的养殖传统,是我乡规模最大渔业养殖基地之一。近几年随着扶贫开发工作的深入推进,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村人口规模小,又处在边角地带,缺乏养殖企业作为龙头,因此在依托金山村颐养中心这个平台,精心打造,扩大养殖面,发展庭院式特色渔业养殖,吸引游客观光旅游,对农民发家致富,将有良好的带动作用和发展前景。拟规划建设渔业养殖基地 15 个,养殖户 35 户,发展稻田综合种养 200 亩。
2、休闲旅游。村已在潘家河水库建 1 个纯天然的流水鱼养殖基地,以此为载体,将其余的水产养殖基地精心打造,发展休闲旅游,制定了发展规划,形成规模效应。虽然每逢周末,周边乡镇有很多游客前来看山、游览水库和垂钓,但
由于缺乏必要的投资商和具有龙头性质的旅游项目,旅游开发还没有形成规模。如果将所有的渔业养殖基地精心打造,形成田园式的风光,随着经济发展,这里的水库、田园风光、垂钓将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向往之地。拟规划建设渔业养殖基地 30 个,养殖户 50 户,发展稻田综合种养 500 亩。
3、服务业。目前在村、村投资的企业用工人数普遍较少,随着企业项目的增加,一些大型企业的进驻,如果在休闲旅游方面能有大的手笔,服务业的比重将会有更大的提高。
四、贫困村渔业发展建议
1、在工业发展方面,对招商引资的项目有一个统一的规划和要求,总体是环保,可持续发展,确保生态良好。重点是村潘家河水库生态园区。招商引资应当更多地采取走出去的战略。主要是当前村、村发展的政策优势和地理优势日显,一些企业将蜂拥而至。主动走出去,将能够更好地选择低碳、环保和效益好的优势企业进驻。同时探索区域合作新模式,充分发挥村、村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实现与不同发展区域的优势互补,打造新型农业集聚区。
3、加大村、村的宣传力度,扩大村、村的周知度和知名度。目前,了解村、村的还比较少,很多人对这两个村还比较陌生。这一方面说明过去的发展缺乏有影响的产业和品牌,也说明这是一个亟待开发的处女地。
4、发挥好后发优势和地缘优势,为将来的红色旅游及休闲旅游发展留下充足的空间,并从旅游规划和项目入手,着手招商引资,形成工业和旅游业同步规划同步发展的格局。
5、先行从建筑规划、建筑格局角度考虑,对全区域的发展超前运作和管理,如成都市在各乡镇设立规划师一样,使村、村成为特色鲜明、风格独特的居地,既是新农村建设的典范,也是新农村的典型。
6、待服务业发展到一定程度,能够更好地消化农村劳动力的时候,可以适时推进农业规模经营,在新农村建设方面有大的突破。
7、通过红色旅游休闲旅游和生态农业发展,把、老区精神、地域文化、特有农作物、渔业产品和其他特色产品带动起来,发展起来,打出自主品牌。
8、从产业扶贫的角度看,渔业养殖的空间和市场还很大,仅仅乡自身就有着较多的市场需求。一方面需扩大养殖的种类和规模,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通过扶持的方式为养殖业找到市场和买家。养殖空间亦亟需拓展,渔业养殖相当部分还处在零散状态,规模上不去,导致外销不畅,开拓市场仍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
9、致力打造乡的软实力。乡由于经济发展落后,社会影响、硬件环境、财政支持存有某些方面的局限,但是营造乡软实力还有较大空间,这就是充分挖掘乡的人力资源、环境
资源、社会资源,通过打造软实力,构建形成一种各方面关注、各界支持乡村、村发展的良好氛围。
贫困村渔业产业情况调查报告第 2 篇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通过市政府及主管部门扎实有效的工作,我市的现代渔业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已经成为我市经济的重要增长点,有力地促进了渔业增效、渔民增收和渔业的可持续发展。2014 年,全市完成渔业经济总产值 470 亿元,完成水产品总产量 109 万吨,水产品产值 145 亿元。
(一)政策措施日臻完善。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远洋渔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建设蓝色粮仓的实施意见》、《青岛市蓝色粮仓建设规划(2014-2020)》等推动现代渔业发展的政策性文件,明确了我市建设蓝色粮仓的任务目标和保障措施。坚持抓好渔业生产安全和水产品质量安全,建设了渔船信息管理系统和渔业安全生产短信平台,大力推行渔业标准化生产,实施水产品质量安全黑、红名单制度,加大检验力度,有效保障了水产品质量安全。
(二)渔业经济结构日趋优化。积极推动传统的捕捞、养殖渔业向远洋、深加工和渔业三产转型。一是大力发展远洋捕捞。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和政策支持,推进远洋渔业开发合作,截至目前,全市共注册远洋渔业公司 27 家,批准远洋渔船 125 艘。二是渔业重点项目建设稳步推进。投资总额 100 亿元的中国北方(青岛)国际水产品交易中心和冷
链物流基地的一期工程已经开工建设,预计 2016 年建成投产。三是水产加工和渔业三产逐步壮大。全市共发展水产品加工企业 240 多家,去年共完成出口创汇额 16.6 亿美元,建成休闲渔业基地面积近20 万亩,国家级休闲渔业示范基地 8 处。
(三)渔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提升。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大力推行渔业健康养殖和渔业资源修复,努力提高渔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目前,全市完成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面积 7 万亩,占全市池塘总面积的 60%,建成工厂化养殖车间 110 万平方米,发展深水抗风浪网箱 450 个。全市已建成 7 处增殖休闲型海洋牧场和 1 处公益型海洋牧场,投放礁体总计达 137 万多空方。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的现代渔业发展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近海捕捞和沿海养殖明显下滑。近些年来,由于近海捕捞渔船数量和功率总量居高不下,资源破坏强度大的作业方式和违规网具屡禁不止,近海捕捞能力远远超过可捕捞量,导致近海渔业资源匮乏。调研中不少渔民反映,出海的收获甚微,近海几乎无鱼可捕。同时,受城市扩张、旅游发展和重大涉海项目建设的影响,沿海养殖水域和滩涂面积也在不断缩减,加之部分水域环境被污染,我市海水养
殖面积由 2012 年的 4 万公顷减少到目前的 3.3 万公顷,养殖渔民失海问题日益凸显。
(二)渔业生产集约化水平和科技转化水平不高。调研了解到,虽然全市已经有 7 万亩养殖池塘完成了标准化改造,但多数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的清淤、护坡、水电等简单改造,较少配备废水处理系统、增氧系统或开展生态养殖模式。工厂化养殖总体建设标准不高,配套设施简陋,养殖模式粗放,循环水养殖系统应用比例较低。与此同时,受多种因素的制约,渔业科研成果推广应用比较困难。
(三)渔业市场竞争力有待加强。虽然我市渔业资源比较丰富,渔业经济起步较早,但仍然缺少像山东好当家集团这样产业链完整、在全国叫得响的渔业品牌,现有的渔业企业多数以生产、销售初级水产品为主,水产品加工企业也是对海产品的简单初级加工,加工层次和附加值较低,全市渔业专业合作社的力量普遍较小,渔民在技能提升、产品销售等方面的组织化程度较低。另外,我市在远洋捕捞、冷链物流等方面的发展较威海市等渔业先进市还有较大差距。
(四)财政和金融支持不足。渔业是高投入、高风险的产业,资金对现代渔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近年来,燃油价格、人工费用、渔船价格和物流成本等快速上涨,渔业生产经营的成本持续上升。近三年来,我市以发展远洋渔业和推动渔业大项目建设为契机己争取国家专项资金 5.8 亿多
元,在增殖放流和海洋牧场建设中完成各方投资 4.2 亿元,渔业油价补助严格执行国家标准足额发放,但除此以外,各级财政没有安排支持现代渔业发展的专项资金,公共财政支持现代渔业的范围较窄。同时,由于渔业养殖成本和损失难以核算,渔业养殖保险仍是空白。
三、意见建议
加快发展现代渔业是我市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一环,全市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加强领导,认清形势,明确任务,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推进我市现代渔业发展再上新水平。为此提出以下意见建议:
(一)要抢抓历史机遇,努力使现代渔业走在农业现代化的前列。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历史阶段,是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期。作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现代渔业发展是保障国家食物安全的重要途径,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是促进农民渔民就业增收的有效手段,也是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拓展国际发展空间的战略举措。青岛是全国重要的沿海城市之一,也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龙头,发展现代渔业的条件和资源得天独厚。市政府和主管部门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现代渔业发展的重要性、艰巨性,把现代渔业发展放在突出位置来抓,采取有力措施,凝聚各
方力量,加快推进步伐,努力使现代渔业发展走在全市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前列。
(二)要坚持生态优先,大力推动渔业发展方式转变。渔业是资源型产业,要像严格保护耕地一样保护渔业资源和海洋环境,确保渔业资源永续利用、可持续发展。要坚持控制近海、拓展外海、发展远洋,严格休渔禁渔制度,完善捕捞业准入制度,逐步减轻近海捕捞强度,促进近海捕捞渔民转产转业。要把远洋渔业作为当前我市现代渔业发展的重点,鼓励现有远洋渔船更新改造,鼓励和扶持远洋渔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积极推进冷链物流基地和海外渔业基地建设,提升远洋渔业资源开发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要加大渔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力度,依托驻青海洋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科研力量,积极鼓励渔业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构建包括良种繁育、养殖、加工、储运和销售等产业链各环节的现代渔业产业技术体系。要加强渔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探索建立科技入户长效机制,强化公益性服务职能,增强科技成果推广能力。继续强化增殖放流、人工鱼礁投放、海洋牧场建设等措施,加强海洋生物资源保护。
(三)要创新体制机制,激发现代渔业发展的内在活力。渔民和渔业企业是渔业生产的主体, 加快现代渔业建设关键是要维护和发展好渔民和渔业企业的利益,调动渔民和渔业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继续坚持渔业基本经营制
度,保障渔业生产者依法享有长期稳定的水域、滩涂承包经营权和使用权。进一步健全养殖水域滩涂占用补偿和救济制度, 帮助失海渔民就业、转产。要积极推进渔业产业化经营,推动水产品养殖、捕捞、加工、物流业的相互融合和一体化发展格局。加快水产品精深加工、冷链物流和批发市场建设,支持发展形式多样的休闲渔业,扶持一批有品牌影响力和产业带动能力的渔业企业。要鼓励发展渔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和专业合作组织, 加强业务指导和培训,促进专业合作组织开展品牌化建设,推行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
(四)要落实保障措施,促进现代渔业又好又快发展。建设现代渔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历史任务,市政府要加强对现代渔业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渔业主管部门要履行好行业发展管理和协调服务职能,各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确保国家、省、市的各项渔业扶持政策落到实处。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部署,切实把水产品质量安全作为一件大事来抓,落实生产经营者责任追究制,确保消费者吃上健康、放心的水产品。要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支渔惠渔力度,把财政投入的重点从发展生产、保障供给扩展到质量安全、资源养护、海上维权、安全生产、改善渔民生活等。要加强与金融机构的联系协作,积极开发服务现代渔业发展的抵押、保险等金融产品,降低
4.贫困村调查表指标解释 篇四
1、少数民族聚居村(单选)是指由县人民政府认定的少数民族聚集村。本村地域内的少数民族人数占全村总人口30%以上的村。
2、实施整村推进状况(单选)是指截止上年12月31日,该行政村实施整村推进的实际状况。
3、上年是否遭受严重自然灾害(单选)是指由于遭受自然灾害造成上年全村农业生产减产达到正常年景3成以上。全村种植各种作物减产达到正常年景的3成以上;或全村养殖各类牲畜因自然灾害或疫情损失存栏3成以上。或住房或生产用房因灾造成损失占全部房屋3成以上,就可以视为遭受严重自然灾害。
4、如果遭灾,是哪种自然灾害(指标多选)。
一、基本情况
5、自然村数是指所登记的行政村中自然村的个数。自然村指的村民相对集中居住自然形成的村落。村民居住户非常分散的山区、牧区按村民小组划分。
6、总户数是指长期(一年以上)居住在行政村内农户,户口不在本地但在本村居住一年以上的农户,计入总户数;举家外出一年以上农户不计在内。
7、总人口是指经常在家或居家6个月以上的人口,虽然在外居住6个月但收入带回家,且经济和生活与本户连为一起的人口。
8、#少数民族人口是指依据该人口身份证或户口本的民族状况为少数民族的人口总数。无身份证或户口本的人口需要经乡镇级公安户籍部门甄别并出具证明。
9、劳动力数是指本村男性16-60岁,女性16-55岁具有劳动能力的人数。在年龄范围内但丧失劳动能力的人,不计在内,在年龄范围外但经常参加劳动应计算在内。
10、贫困户数是指人均纯收入在2300元以下的2011年建档立卡的五保户、低保户、扶贫低保户、扶贫户。
11、贫困发生率是贫困户占农业人口的比率。
12、上年参加各类培训的人次是指本行政村村民上年参加的各类短期或长期培训的人次。
13、输出转移劳动力人数是指本行政村村民通过各类短期或长期培训后,组织外出务工的劳动力人数。
14、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户数:是指农民自愿参加的,以农户经营为基础,以某一产业或产品为纽带,以增加成员收入为目的,实行资金技术、生产、购销、加工等互助合作的经济组织的户数。
15、已搬迁户数是指居住在自然条件极端恶劣或地质灾害地区,已经搬迁的农户数。
16、已搬迁人数是指居住在自然条件极端恶劣或地质灾害地区,已经搬迁的人口数。
二、基础设施状况
17、行政村是否通路(单选)是指本行政村能驶进汽车或农用机动车(砂石路或柏油路或水泥路面)。
18、通路的自然村个数是指能驶进汽车或农用机动车的自然村个数(砂石路或柏油路或水泥路面)。
19、饮水困难的自然村个数是指要到1公里以外,垂直高度100米以上取水,或缺水时间半年以上的自然村数。
20、通电户数是指能够使用电力资源进行生产和生活的户数。
21、通广播电视户数是指能够接收中央、省或县级任意一级广播电视节目的户数。
三、发展状况22、2000年以来国家投入情况是指自2000年以来县级以上(含县级)部门投入到村的各类资金总和。
23、是否有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指农民自愿参加的,以农户经营为基础,以某一产业或产品为纽带,以增加成员收入为目的,实行资金技术、生产、购销、加工等互助合作的经济组织,如有,请注明名称。
24、村有无集体经济,如有,请注明集体经济收入(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是指归本村全体村民所有的,村级集体经济活动所得的全部收入。
25、上年外出务工人数是指本行政村上年外出务工的全部人数(包括经过各类培训后外出务工的劳动力)。
26、上年经济作物面积比例是指2011年除粮食、绿肥、饲料作物以外的用于出售产品的其它作物面积占全部作物面积的比例。
27、上年人均占有粮食是指2011年本行政村生产的全部粮食总产量除以总人口。
28、上年农民年人均纯收入是指该村农民总收入扣除相应各项费用性支出后,归农民所有的收入除以全部人口的平均值。
四、生产生活条件
29、人均耕地面积是指人均专门种植农作物并经常进行耕种的田地面积。
30、有效灌溉面积是指具有水源,土地比较平整,有灌溉工程或设备已经配套的面积。
31、距最近乡镇集市的距离是指本行政村村委会距最近的一个经工商管理部门批准设立的各种农副产品和小商品交换的乡镇集市的距离,不论这个乡镇是否管辖本村。
32、距最近的车站(码头)的距离是指本行政村村委会距最近的车站(码头)的距离,不论这个车站(码头)是否与本村同属一个乡镇。
33、近三年新修钢筋混凝土和砖木结构住房户数是指近三年新修的房屋梁、柱和承重墙是用钢筋混凝土或砖石木材建造住房的户数。
34、拥有农用机动车(摩托车、三轮车等)户数是指拥有农用机动车(摩托车、三轮车等)的户数。
35、饮用安全饮用水户数是指经公用设施处理,经管道输送到住宅或院子内,一户或多户使用的自来水户数,和使用井口距离水面3米以上深井水的户数,以及使用井口距离水面3米以内浅井水的户数。
36、使用固定或移动电话户数是指使用固定电话或移动电话(手机或小灵通等无线电话)户数。
37、有彩电户数是指使用彩电户数。
38、上获得信用社贷款户数是指2011年在农村信用社贷款的农户户数。
39、使用卫生厕所户数是指使用有上下水冲管道设备的厕所,包括与沼气池或农村三隔池连通的厕所户数。
40、使用煤炭和清洁能源作为主要炊事能源户数是指使用煤炭和清洁能源(太阳能、天然气、液化气、沼气、电)作为主要炊事能源的户数。
41、塑料大鹏/温室是指能透光、保温或加温的由塑料薄膜和钢(竹、木)架支撑的大棚和温室(含符合条件的设施农业和设施牲畜棚圈)。
五、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状况
42、劳动力的文盲、半文盲人数是指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的人数。
42、距最近的六年制小学的距离是指本行政村村委会距六(或五)年制小学最近的的距离,不论这个小学是否与本村同属一个乡镇。
43、距最近的乡级医院的距离是指本行政村村委会距最近的乡级医院的距离,不论这个乡镇是否管辖本村。
44、卫生室是指本行政村有经县级卫生部门批准建立的卫生室。
45、幼儿园或学前班是指本行政村有经县级教育部门批准建立的幼儿园或学前班。
46、农村文化活动室是指在本行政村有经文化部门确立的农家书屋和村文化体育活动设施。
47、农家超市是指在本行政村经商务部门批准建立的经营日用百货的针对服务农民的超市。
48、上年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合作人数是指本行政村内参加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制度人口数。
49、上年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是指本行政村内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人数(以下简称新农保)。新农保最大的特点一是缴费采取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模式;二是支付分为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基础养老金由国家财政全部保证支付,农民60岁以后都将享受到国家普惠式的养老金。
50、需搬迁户数是指居住在自然条件极端恶劣或地质灾害地区,需搬迁的农户数。
5.贫困村精准扶贫效益分析报告 篇五
XXX 村精准扶贫工作效益分析报告
2015 年,xxx 乡 xxx 村按照区委和乡党委精准扶贫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六个精准”要求,超前谋划,迅速行动,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关键环节,强化顶层设计,切实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引向深入。以“规划到村、帮扶到户、责任到人”的工作思路,强化组织领导,狠抓工作措施,全面落实省、市、区“1+17”、“1+19”、“1+19”精准扶贫实施方案,扎实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富民产业培育、环境综合整治等各项工作,全村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基本情况及致贫原因分析 (一)基本情况:xxx 乡 xxx 村地处祁连山北坡浅山区贫困片带,因受自然、区位、发展基础等诸多因素影响,经济社会发展与城郊乡村存在一定的差距,是全市 65 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之一,辖 6 个村民小组,270 户,970 人。水浇地 1764.3 亩,人均仅 1.82 亩。主导产业以种植业、养殖业和劳务输出为主。2013 年,新一轮建档立卡工作开始后,经过仔细摸排,全村人均纯收入 2300 元以下的扶贫对象 30 户,100 人,贫困户人均纯收入为 2202.32 元。至 2014 年,全村脱贫 11 户 40 人(剩余 19 户 60 人),返贫 17 户 55 人,贫困发生率 11.85%,全村人均纯收入 2736 元以下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36 户 115 人,贫困户人均纯收入 2256 元。贫困人口中,一般贫困户 17 户 55 人,低保贫困户 19 户 60 人,其
报告文档·借鉴学习中,因学致贫 10 户 35 人,占 30.4%;因病致贫 8 户 23 人,占 20%;因缺发展资金致贫 10 户 31 人,占 27%;缺技术致贫 4 户 11 人,占 9.6%;缺劳力致贫 1 户 2 人,占 1.7%;因残致贫 2 户 8 人,占 7%; 因婚致贫 1 户 5 人,占 4.3%。
2015 年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7543.6 元(2014 年贫困户人均 2256 元),同比增长 334.3%。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9280 元(2014 年为 7671.6 元),同比增长 20.97%。36 户精准扶贫户 2015 年年底均已实现整体脱贫,其中建档立卡因残致贫 2 户 8 人,均已实现脱贫。
(二)主要致贫原因分析:
1.自然条件恶劣。xxx 村土层浅薄贫瘠、气候恶劣,耕地复种指数小单位面积产量低,平均年降水量不足 320mm,沟壑、光秃、干旱成为鲜明的地理特征。传统产业得不到增值提升,有效资源不能充分开发利用,难以形成增收致富的支助产业,农民脱贫致富困难较大。
2.农民素质偏低。xxx 村贫困人口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发展家庭经济缺计划,缺技术、缺管理能力,即便是外出打工收入也与非贫困户有很大差距。加之其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落后,小富即安,“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严重,凡事都等国家和社会的救助。
3.子女上学致贫。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本村大部分青壮年远赴新疆、青海等地打工,有的举家外出,导致孩子在幼儿、小学阶段就被迫外出上学。还有一些家长为了照顾子女上学,只能寄居或租住在城区陪读,这样无形中
报告文档·借鉴学习也加重了经济负担,对于尚未根本脱贫的农民更是不堪重负。
4.因灾因病返贫。一方面,受自然条件的制约,自给自足、靠天吃饭的农业生产,无法抵御旱、涝、风、雪、雹、霜和虫害、疫情等频发的自然灾害。另一方面,贫困户中有长期生病或重大疾病患者,不仅不能通过劳动获得收入,治疗费用就成了这些农户的沉重负担,这类贫困户因为长期长期生病和积累的医疗费用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自身无精力和信心摆脱贫困,导致重新返贫。
二、主要工作成效
(一)突出基层组织“强筋骨”。火车跑得快,全靠头来带。基层组织的一班人就是火车头,村党支部在精准扶贫伊始,积极把扶贫开发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结合起来,以村务监督为重点,加快完善村级治理机制,结合市区两级政府下派的挂职干部、驻村干部,创新完善村级党组织设置,积极推动精准扶贫村的发展和民生改善。成立了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钱英文任组长,政府区长张玉林、市委老干局安月香、市供销社党组书记、主任魏士博、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秦福伟任副组长,乡党委书记、政府乡长、驻村工作队总队长、包村领导、村党支部书记、驻村工作队队员为成员的党委副书记、包村领导、驻村工作队总队长为副组长,乡属各站所站所长、驻村工作队队员、贫困村支部书记为成员的 xxx村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村两委切实落实领导责任,把扶贫工作记在心上、扛在肩上,坚持上下同心同力同向,把工
报告文档·借鉴学习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机制等真正落到了实处。切实做到目标任务明确、完成时限明确、帮扶措施明确。履行扶贫第一责任人职责,通过“硬”指标,形成“硬”约束,确保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顺利实施。在选好配强村级班子的同时,把群众信得过、“双带”能力强的致富能人充实到村两委队伍中,建设一支“永不撤走的工作队”。投资 8 万元,改善村级党建活动阵地,对原有露天的办公场所进行封闭处理,改善党员、群众开会、学习难题。充分利用农闲时节,村党支部经过协商,就近带领党员群众代表到甘州区明永镇沿河村、民乐县南古镇马蹄村等地学习高原夏菜种植技术,改善传统种植结构。开展“党心连民心、亲情进万家”活动 20 余次。发挥农村党员志愿者为主体的志愿服务活动,开展了以“一举一动树形象”为主题的“三个一”即“每月做一件好事、参加一次公益活动、帮助群众解决一个问题”活动,赢得了村社群众的广泛好评,也树立了党员志愿者的榜样形象,贫困群众对干部队伍的满意率 100%。
(二)突出社会保障“全覆盖”。村两委高度重视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惠农政策的落实,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全面落实并强化低保、五保、残疾、新农保、临时救助等保障制度,确保“应保尽保”。
一是认真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养老保险工作。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养老保险工作,全村参合人员 970 人,参合率 100%。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 530 人,参保率为 100%,164 名老人领取基础养老金,其中扶贫户参保 63 人,11 名
报告文档·借鉴学习老人领取基础养老金。
二是民政工作扎实推进。加强低保规范化建设,全村低保 123 户 195 人,五保 15 户 15 人,36 户贫困户中 19 户 60 人全部纳入低保。至目前,共发放低保金15.3 元,五保金 3.99 万元。
三是扎实开展帮扶捐助活动。市老干局、供销社、区房管局等帮扶部门捐助现金 6 万元,为困难户学生捐赠文具 79 套,衣物 79 套。9 组人大代表、18 名政协委员为困难户宣传政策、制定脱贫计划的同时,帮扶资金 4.6 万元,进一步增强了精准扶贫工作“助推力”。四是加强 教育医疗卫生工作。现有学前教育适龄儿童 16 人,均在 xxx 乡中心学校幼儿园就学,并有校车按时接送,毛入学率 100%;小学、初中适龄儿童 61 人,均在 xxx 乡中心校就读。现有占地面积 60平方米的标准化卫生室一处,配有医师 2 人。
五是抓实抓好文化事业:村内现有文化广场 1 个,总面积 2300平方米,舞台面积 200平方米,配套安装体育路径工程 10 套,音响、灯光各一套,共开展活动 12 场次,满足了村内群众的文化娱乐需求。全村通宽带 17 户,其中36 户精准扶贫户通宽带 3 户,3G、4G 网覆盖率 100%。
六是做好养老互助院建设:xxx 村养老互助院占地面积 300平方米,建筑面积 150平方米,设置老年活动室 1 间、午间休息室 4 间,厨房 1 间,室内各项制度完善,床位 8 个,常住老人 6 人,棋牌桌 4 张,音响一台,电视一台,满足了村内老年人对文化生活的需求。
(三)突出基础设施“补短板”。坚持分类施策、因地制宜,在水、电、路以及科、教、文、卫等方面抓紧项目建
报告文档·借鉴学习设,努力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大力推进贫困村通畅工程和农电改造、卫生室改扩建、贫困人口饮水安全以及贫困村通讯信号及网络信号的覆盖工作。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破解全村经济社会发展瓶颈的首要任务,加强与上级主管部门衔接,积极争取帮扶部门的帮助和支持,重点抓好自来水管网改造、土地整理、村社道路、危房改造等项目建设。2015年,共筹资 1137.24 万元,实施各类项目 13 项。投资 73.2万元的 13.6 公里自来水管网改造项目已竣工投入使用,解决了全村人畜饮水“难”的问题;投资 115 万元的 2.6 公里村社道路建设项目已全面竣工投入使用,基本解决了群众行路“不便”的问题。投资 394 万元的 2500 亩土地整理项目已进入收尾阶段,投资 88 万元的蓄水 1.4 万立方米塘坝建设项目已完工交付使用。筹资 270 万元完成 18 户精准扶贫户危房改造。投资 12 万元完成 640 米高低压线路改造,照明电与动力电村社覆盖率 100%。投资 62.4 万元,镶嵌村社道路两侧路牙石 1800 米,整理花坛并铺设面包砖 1500平方米;投资 5.64 万元,绘制文化墙 320平方米;整理砂石、粪土、柴草等“三堆”2000 多立方米;赠送“快乐老乡”宣传牌 36 副。全力推进环境整治工作,受益农户 225 户 720余人,每户补助资金 3000 元。极大改善了 xxx 村生产生活环境,群众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社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四)突出产业发展“强支撑”。精准扶贫重在扶业,贵在扶业,难在扶业。xxx 村“两委”同各级帮扶力量精心
报告文档·借鉴学习制定产业发展规划,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推进扶贫方式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引导群众精准脱贫。
一是精准选择特色产业。引导贫困户开展“多种一亩经济田、多养一只羊、多栽一棚菜、多输转一名劳动力、多学一门技术“五个一”措施,努力做到村有富民产业、户有致富门路、劳动力有增收技能。积极对接帮扶单位,逐户落实帮扶措施,在巩固现有旱地谷子、中药材等优势产业的基础上,帮助精准扶贫户大力发展高原夏菜和特色养殖产业,进一步拓宽增收渠道,确保贫困户收入持续增加。与绿涵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实验种植高原夏菜 25 亩,与区农技推广中心合作,推广繁育中药材 100 亩。
二是创新利益联结机制。xxx 村贫困户致贫因素多,整体素质偏低,农业生产技术参差不齐的问题比较突出,通过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和帮助其发展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契约农业”、“订单农业”,着力解决农产品销路不畅的问题。至目前,投资 32 万元,新建钢屋架大棚 20 座,引导 13 户精准扶贫户种植高原夏菜 20 亩。投资 19 万元,对 19 户精准扶贫户投放怀胎母羊 190 只(每户 10 只),现已产羔羊 200 多只,户均羊饲养量达 25 只以上,户有致富门路的目标基本实现。
三是加大涉农资金保障力度。2015 年,xxx 村实现各项涉农贷款 806 万元,比 2014年的 560 万元相比,增加 246 万元,增幅 43.93%,其中 36户精准扶贫户每户贷款 2.95 万元,总计贷款 106.2 万元。成立互助资金协会 1 个,区级财政补助资金 20 万元,群众自筹 5 万元,极大地解决了群众“融资难”问题。有政府组
报告文档·借鉴学习织,实现农业保险对贫困户全覆盖,户均大农业保险额 125元。三 是着力打造农业品牌。依托本地“金 xxx”小米专业合作社品牌效应,加强特色农产品宣传和推介,充分利用“互联网+”精准扶贫模式,建立村级电子商务营业网点 1 个,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产品销售难问题。通过多措并举,提升产业扶贫的实效性,引导群众稳步脱贫,可持续发展。目前,全村共有专业合作社 6 家,36 户精准扶贫户全部加入金 xxx小米专业合作社和星宝药材专业合作社,实现了精准扶贫户100%加入合作社。
(五)突出教育培训“拔穷根”。扶贫先扶智,治穷先治愚。把扶贫工作由过去的单纯物质帮扶转向重人力资本开发。
一是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加大宣传引导力度,树立正反典型,激发群众参与扶贫攻坚的积极性,对主动脱贫的给予表扬奖励,对被动脱贫者给予正面引导。
二是重视贫困家庭人口优生优育问题,避免因智力、先天疾病等因素导致的贫困,不仅要让脱贫人口能够“站起来”而且要能够“走的远”,改变“一代穷世代穷”局面。
三是实施“就业培训到人工程”,对贫困对象开展实用技术和劳动力转移培训,推进实用技术、职业技能等培训。至目前,组织精准扶贫户赴城郊乡镇、民乐等地观摩学习高原夏菜种植技术 2 批 60人次,共举办肉牛、肉羊育肥、旱地谷子、中药材、高原夏菜种植技能培训班 4 期,培训人数 280 人次,技能鉴定 65人。36 户贫困户中获得职业资格证书 35 户 35 人(双巴西一家 3 口,除女儿外均为残疾)。全村输出输转劳动力 350 人,报告文档·借鉴学习实现劳务收入 560 万元。新培育科技示范户 7 户。
四是加强对贫困家庭“两后生”教育培训。整合各行业部门和社会资源开展助学就业,帮助贫困户家庭“两后生”参加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学历教育,力争实现培训一人、脱贫一家的目标。
(六)突出驻村帮扶“显成效”。一是摸“准”扶贫对象,确保精准扶贫“靶向定位”。严格执行识别标准,多次入户摸底调查,建立贫困户基本情况数据库,通过分析致贫原因,逐户确立帮扶项目,建立脱贫规划台账,明确帮扶责任单位、帮扶人员,填写发放了精准扶贫户登记表、扶贫手册,制定了贫困户脱贫计划,真正做到了“户有卡、村有簿、乡有册”。
二是创“优”工作机制,确保精准扶 贫“阳光普照”。深入开展大走访、大调研,认真倾听贫困群众诉求,与贫困户交心谈心、算对比账,帮助群众找准最适宜、效果最好、收益最高的富民产业。每户制定帮扶计划 3-4 项,谋划布局产业项目 1-2 个。按照“不脱贫不收队”的工作要求进行帮扶,切实把群众组织起来,把产业培育起来,把土地流转起来,把发展环境优化起来,把村庄环境美化起来,把村社两级干部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着力推动贫困村经济和各项事业健康发展。
三是因户施策,确保精准扶贫“准确滴灌”。按照 “一户一策”的产业扶持办法,对劳动能力较弱的农户每户投放基础母羊 10 只以发展养殖业,覆盖精准扶贫户19 户。对有劳动能力,但缺乏资金的农户每户帮助建设钢屋架大棚一座,发展设施农业,覆盖精准扶贫户 13 户。对有一技之长但缺乏劳务信息的农户,帮扶单位帮助联系就业工
报告文档·借鉴学习作岗位,以增加劳务收入,覆盖精准扶贫户 3 户,短期外出务工 26 户 63 人。对家庭人员患有重特大疾病的农户,帮扶单位联系医院就医,报销费用,解决尾欠费用,覆盖精准扶贫户 5 户。
6.泸溪县特困村贫困现状调查报告 篇六
为全面了解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工作进展情况,进一步研究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工作,2009年5月,我们对郧县白浪镇杨沟村、郧西县香口乡孟川村、竹溪县城关镇郭家梁村和龙坝乡砖裕沟村等3县4个乡镇的4个扶贫互助合作社开展了调查。总体印象是:试点单位领导高度重视、群众踊跃参与、起步规范有序、运行平稳安全、互助合作社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发展。
一、4个扶贫互助合作社的基本情况
1、社员入社情况。4个村共有农户1328户,其中贫困农户359户。4个村根据全省贫困村生产发展互助资金试点工作的要求,分别组建了扶贫互助合作社,共有518户参加了扶贫互助合作社,占农户总数的39%,其中贫困户入社189户,占贫困农户总数的52.65%。
2、资金构成情况。4个扶贫互助资金总额为63.19万元,其中社员认购基准互助资金3.19万元,占互助资金总额的5.1%。社员认购的基准互助资金额度不同,其中,杨沟村、郭家梁村和砖裕沟村每个社员认购基准互助资金100元,孟川村是每个社员认购50元。执行的月占用费率为4.5‰或5‰,年占用费率为5.4%或6%。
3、资金使用情况。三个村累计借款金额为32.1万元,占资金总额的50.8%;累计还款7.8万元,占累计借款总额的24.3%;收取占用费0.44万元。社员借款资金主要用于生产发展,增加经济收入。具体项目主要集中在中药材种植、胡桑种植、蔬菜种植、养猪、养羊和养牛等方面。
二、3个试点县的主要做法
(一)领导重视。3个县都成立了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基本上都是由分管农业的县委副书记或常委副县长任组长,扶贫、财政、民政、农业、科技以及项目乡镇主要领导为成员组成,充分显示出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试点乡镇和试点村也相应地成立了领导小组,各级分别选定精干、实干、责任心强、有经济管理实践经验的党员、干部,组成了工作专班。各县扶贫办牵头,制订了操作性强的《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明确试点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实施步骤的措施、互助资金构成及使用原则、互助资金监管与评估等方面的内容;领导小组根据《实施方案》的要求,给各成员单位及相关负责人提出了明确的工作要求和具体的任务。
(二)广泛宣传。一是深入学习试点精神。3个县都组织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试点村的党组织、村委会负责人,集中学习了国务院扶贫办《关于做好2008年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工作通知》(国开发办„2008‟37号)、《湖北省贫困村互助资金扩大试点工作指导意见》(鄂政扶发„2008‟50号)和省扶贫办、财政厅《关于在贫困地区开展“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深刻领会开展互助资金试点工作的宗旨、意义和总体要求。二是积极开展培训活动。3县都印发了培训资料,对试点村的干部进行了业务培训。三是广泛宣传试点政策。各试点村先后都召开了村组干部会议、村民代表会议,采取入户宣传、送发宣传资料、调查访问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村级发展互助资金政策、社员的权利与义务、资金的运行管理与风险防范等知识,消除了村民的疑虑,扩大了农户对互助资金政策的知晓面,提高了农户的参与率。
(三)规范运行。一是建章立制。各试点村都起草、讨论和表决通过了本村的《互助合作社章程》、《互助资金财务管理办法》、《互助资金民主监督管理办法》、《理事会议事规则》、《监事会议事规则》和《担保管理办法》等系列工作制度,并且印刷张贴,让村民了解互助资金政策、办事程序、借款对象、扶持项目、借款条件和使用要求等,用制度规范扶贫互助合作社的运行。二是防范风险。扶贫办、财政局和试点乡镇签订了《互助资金拨款协议》,明确了双方的职责和义务;试点村开设了专门帐户,确定专人负责管理;借款农户需要其他社员提供担保,并实行了最高额借款限制,每户借款不得超过3000元或4000元,对互助资金的风险采取了多层次的防范措施,有效地预防和减少了资金使用中的风险;三是驻村指导。3县扶贫办都派出了强有力的工作专班,到试点村驻村开展业务;县扶贫办统一印制了文件、工作文本和社员证,亲临试点村农户开展各项工作,解决实际困难,指导扶贫互助合作社的组建、选举理事会和监事会、指导借款业务和确定产业项目,实地掌握了扶贫互助合作社的工作流程和取得的成效经验以及面临的困难等问题,为深化试点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四)对象严格。在组织农户入社的环节上,突出了贫困户优先的原则,各试点村都非常重视贫困农户的参与面。所调查的村,对绝对贫困户都采取了优惠政策,让他们直接取得了社员资格,享受到互助资金的扶持政策。3个村共有52户免交了基准互助资金。因此,贫困农户入社的比例较高,超过了50%,而其他农户的入社比例不足30%。
(五)效果明显。因互助资金划拨因素,借款发放工作刚起步,4个村共有83个农户借款。从借款农户的增收数据来看,互助资金的使用达到了预期的效果。郧县白浪镇杨沟村三组唐功秀借款3500元,种植了2700株木瓜、1200株山葡萄,买了5只羊和5头牛,预计年增收8000元。杨沟村一组李金贵,家有6人,借款1500元,发展袋料香菇8000多袋,正常年份可收入8万元,今年自己说已经赚得纯利润3500元,人平净增加600元。竹溪县城关镇郭家梁村六组郭国辉,年龄近60岁患食道癌,一子刚满20岁,尚未成家,是一个因病返贫的家庭,今年借了2000元,种植了2.5亩大棚蔬菜,增加纯收入7500元,有效地减缓了贫困进程。郧西县香口乡孟川村下半年为28户社员借款8.4万元,重点扶持了山羊养殖项目,社员购买能繁母羊400多头,预计能够增加纯收入15万多元;仅此一项,户平增加纯收入5000多元。
三、试点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3个县4个村的调查中,普遍反映开展互助资金试点工作存在着四大难点:
一是合作社注册登记难。按照国务院扶贫办和省扶贫办的文件要求,扶贫互助合作社在民政局注册登记。除了郧县杨沟村完成注册登记外,其他村都未能注册登记。郧西县民政局在向省民政厅和民政部咨询时,得到的答复是扶贫互助合作社不属于社团登记和民办非企业登记范畴。因不能注册,扶贫互助合作社的法律地位就不能定位,直接影响到《章程》内容、印章启用、银行开户、财务管理方式及程序等系列工作,进而影响到互助资金试点工作能否顺利实现预期目标。
二是规模产业发展难。首先,互助资金注入额度和农户入社的基准互助金总额各村都不超过20万元,不能支持规模产业的发展;其次,借款周期最长不超过1年,许多高效益的种植项目收获周期至少要2-3年时间,社员会因项目风险和还款压力而减少借款需求;三是2-3名社员的担保方式限制了借款面,也影响到产业发展的规模。
三是贫困农户借款难。虽然4个村的贫困户取得了社员资格,但在已借款的农户中,贫困户有借款的很少,主要因素是一般农户不愿给他们提供担保,他们找不到担保人,不能提供完整的借款申请;同时管理层考虑到他们自身的项目建设能力较差,担心项目失败,不能按时还款,审核时也不敢批准他们借款。
四是互助组织自我管理难。扶贫互助合作社本质上是农村的一个准金融组织,按照“民用、民管、民借、民还、循环发展”的原则,服务全体社员、谋求共同发展;实行“自主经营、民主管理、社员互助、有借有还、循环使用、滚动发展”;业务管理上涉及到相关金融政策、财务政策、产业政策等多个层面,由社员选举产生了理事会和监事会都是农民身份,缺少相应的知识准备,因此要实现“自主经营”和“民主管理”的目标还需要一段时间,还有很多工作要去培训,要去指导,要去示范。
四、几点建议
一是妥善解决好扶贫互助合作社的注册问题。建议省扶贫办、财政厅、省银监会和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等单位进行协商,妥善解决好扶贫互助合作社的注册问题,并联合发文到试点县。
二是实行竞争奖励政策。建议对经营管理有序、互助资金使用有效果、产业发展有规模、贫困农户增收幅度大的扶贫互助合作社,可增加互助资金的扶持额度,也可安排部分扶贫到户小额贷款贴息资金对社员的借款占用费进行贴息扶持。
三是要加强业务培训。建议加强对各扶贫互助合作社理事主任、监事主任及财务管理的业务培训工作,同时建议与金融监管部门协商,共同以信息披露和风险指引的方式加强金融业务指导,提高管理层的风险识别能力、风险防范能力和经营组织能力。
7.泸溪县特困村贫困现状调查报告 篇七
贫困村互助资金(以下简称互助资金)是指以财政扶贫资金为引导,村民自愿按一定比例交纳的互助金为依托,无任何附加条件的社会捐赠资金为补充,在扶贫开始工作重点村建立的民有、民用、民管、民享、周转使用的生产发展资金。开展互助资金试点工作是为了创新财政扶贫资金使用管理机制,提高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促进贫困户增收,提高贫困地区群众自我管理、自我组织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从而实现村民尤其是贫困群众可持续发展。
2009年,按照国家、省、市、确定的互助资金试点村筛选原则,竹山县秦古镇荆竹村、大庙乡黄兴村、得胜镇圣水村被列为省互助资金试点。试点启动以来,在县乡相关部门的具体指导下,三个村按照试点要求成立了扶贫互助社,选举产生了理事会和监事会,县民政部门依法进行了登记注册。三个村共发展入社社员233户,其中贫困户119户,贫困户入社率达到51%;三个村共筹集互助资金471600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45万元,社员入社缴纳资金21600元。截止目前,社员累计借款38.85万元。从多次检查结果看,三个试点村理事会、监事会工作认真负责,能够严格按章程办事,资金运作规范,管理精细,效益明显,能够担当起领导社员发展致富的重任。基层干部群众普遍反映这种扶贫模式简便易行,能够快速到户,扶贫效益明显。
一、进展情况
1、健全组织,制定章程。试点所在的乡镇高度重视,党委书记亲自参与,安排专人负责,成立筹备组,制定详细实施方案。县直相关业务部门加强指导。县扶贫办、财政局参与扶贫互助社从筹备到实施的全过程,利用有效形式,宣讲政策,发放资料,现场答疑,并监督选举产生理事会和监事会。为了真正体现社员们的意愿,“两会”选举采用了直选的办法,理事长、监事长、会计、出纳都是海选产生。老百姓非常看重扶贫互助社,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各互助社的《互助资金民主监督制度》和《扶贫互助社章程》,《互助资金管理使用办法》《理事会、监事会职责》等制度章程都是由社员大会讨论通过的。县民政部门按相关规定依法进行了注册登记。目前,三个试点村理事会和监事会都依据各自的分工,认真履行职责,组织和带领社员们发展生产,致富奔小康。
2、瞄准对象,重点重扶。贫困村扶贫互助社成立以后,瞄准扶持对象是关键。一个社资金量不大,不把握好政策,不瞄准对象,不依据章程办事,资金往往会跑边,而真正的穷人借不到款,享受不到扶持,扶贫互助社流入了形式。为防范于未然,三个试点村理事会和监事会在社员大会上郑重承诺,一定管好用好资金,严格执行“几借几不借”规定,资金重点向贫困户倾斜,并明确写进章程中。大庙乡黄兴村、得胜镇圣水村社员大会上还一致通过贫困户入社除不交一分钱,还享受资金占用费等优惠待遇。试点一年来,三个试点村贫困户社员借款达到一半以上,不符合借款的对象没有借走一分钱。从掌握的情况看,三个试点所发放的资金是安全的,借款户将资金都用在生产发展上,没有一例借来的资金喝酒赌博了。发放的资金也都能够按期收回,没有流失的风险。
3、强化监管,规范运作。县扶贫办、财政局联合对试点村《扶贫互助社章程》、《互助资金管理使用办法》等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及时进行监督,对台帐的建立、票据的使用适时进行指导和完善。先后对所在乡镇财政所所长、会计和扶贫助理以及村理事会、监事会成员进行了业务培训。与乡镇财政所签订了资金安全使用监管责任书。规范操作程序,明确了乡镇财政所对互助资金实行专人专账帮助和指导各互助社管理,对资金运行规程进行了统一要求。乡镇党委政府、财政所密切关注资金动向,做到该放的放,该收的收,该管的管,并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与此同时,县扶贫办和财政局还定期不定期的对三个村资金使用情况及借款风险进行监测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较好地解决了资金既敢大胆使用,又能保证安全的问题。用活了政策,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主要成效
一年来,在互助资金的大力支持下,三个试点村面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特别是特色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增强了发展的后劲。3个村新增茶叶面积300多亩,提档升级300多亩,新发展烟叶面积300亩,新增生猪6000头、家禽5000只。据测算,社员户平可以增收300元以上,明显高于未入社的当地群众。大庙乡黄兴村互助社成立以来,把贫困户社员增加收入作为重中之重,加大对这部分人的支持,在发展产业上做文章,取得了明显成效。一年时间,该村新发展烤烟面积300亩,产值达60多万元;新增耕牛20头,良种母猪30多头,羊100多只,猪300多头,产值达40多万元,两项可增加收入100多万元。该村社员黄治先借款1万元,种植烤烟60亩,今年预计收入可以达到8万元以上,比去年增长了3万元。社员黄森先借款1万元种植烤烟40亩,今年预计收入8万元,比去年增长了3万元。得胜镇圣水村是茶叶专业村,群众都以种茶为主,过去因缺资金投入,收入低,效益不明显,成立互助社后,大部分社员借款购肥投入,茶叶产量成倍增加,品质明显提高,社员收入比往年大幅增加,互助资金推动了茶叶产业更好更快发展。该村社员师利国借互助资金3000元,用于畜牧养殖,2010年元月购母牛一头,种羊2只,目前牛存栏4头,羊存栏8只,预计年底出售牛2头,羊4只,可创收6000元以上。社员刘志海借互助资金3000元,种植莲藕,按目前长势和效益分析,预计可创收2万元。秦古镇荆竹村有社员34户,理事会发放借款21户,其中20户发展茶叶。社员胡锦重借款5000元,买了一台茶叶修剪机,其余钱购了2000饼肥,今年茶叶收入达到20000元,比去年增长1倍。社员饶正良借款5000元,发展牲猪30多头,成为当地有名的养殖户,一举甩掉贫困的帽子。社员饶子良借款5000元,流转土地30多亩用于发展茶叶,明年见收后也可望一举摆脱贫困,步入小康。调查中,试点村社员普遍反映互助资金对他们生产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不光是有了钱,更增强了他们生产发展信心和希望。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试点的效果看,互助资金明显的发挥了作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矛盾和问题。一是资金量偏小,满足不了社员发展需求。一个村财政扶持资金是扶持15万元,社员自筹1-2万元,要借的人多,需求量大,有点杯水车薪;二是政策宣传有待进一步深入。由于资金投放有限,借款的人多,存在有部分社员已缴纳入社费却借不到钱的问题,导致部分群众对互助组织持观望态度。三是资金监管有一定难度,卡的过严资金借不出去,不能方便群众,发挥效益。不严又怕资金放出去收不回来,乡镇财政所资金监管压力大。
扶贫互助社是扶贫开发的好形式,也是新生事物,为了把好事办好,使贫困群众真正受益,我们将在认真总结2009年试点工作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有计划、有组织、稳步扩大试点。同时,将进一步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把握政策,加强管理,规范运作,创新机制,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率,重点支持产业发展,让这一政策充分惠及贫困人口。
8.泸溪县特困村贫困现状调查报告 篇八
(一)典型村社简况
富裕村之一:文林南村位于文昌市东郊镇,是个省级文明生态村。全村66户263人,耕地60多亩。村民利用当地丰富的椰子资源,办起四家加工厂,除加工本村的椰子外,还收购加工邻村的椰子。生产的椰蓉、椰子糖、椰棕、椰垫、椰壳活性炭等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年销售总值1800万元,缴纳税金135万元。人均年纯收入5800元,家家户户住上了新房。村民组建的琼剧团,自编自演节目,弘扬文明新风,宣传政策法制,寓教育于娱乐之中。
富裕村之二:琼海市阳江镇边沟村16户55人,除32亩水田外,利用山坡地种植槟榔、胡椒等经济作物计425亩,户均15亩,还加工槟榔和培育槟榔苗出售。村民人均年纯收入8860元,家家户户住上前庭后院的小别墅。村里建起文化室、排球场。边沟村是红色娘子军的诞生地,是很有代表性的靠种植致富的国家级文明生态村。
富裕村之三:兰洋村是儋州市兰洋镇的一个黎族山村,有79户376人,耕地292亩,橡胶321亩,水果68亩,经济收入主要靠橡胶、养猪,同时利用靠近水泥厂的条件,到厂里打工或搞运输,年人均纯收入3684元,在全市名列前茅,是个省级文明生态村。
富裕村之四:白沙县打安镇地宝村是个黎族村庄,有18户89人,除水稻外,种植橡胶645亩、甘蔗200亩、木薯124亩、水果107亩,年人均纯收入3580元,全村有5户建起了楼房,13户建平顶房,家用电器一应齐全,消毒柜、电冰箱进了农家,被评为国家级文明生态村。
贫困村之一:文昌市东郊镇排沟西村是个革命老区村庄,24户90人,水旱田85亩,没有水利设施,不旱则涝,除种植水稻和一些冬季瓜菜外,没有别的经济作物或经济来源,人均年收入不足1000元,是个靠天吃饭的贫困村庄。
贫困村之二:琼海市龙江镇中洞第19经济社,26户106人,水旱田面积48亩,种植水稻和冬季瓜菜,另种植有橡胶、胡椒、槟榔等经济作物64亩,人均年收入1700元,在农村经济比较发达的琼海市属贫困村之列。
贫困村之三:儋州市木棠镇木园村,全村76户418人,土地面积1620亩,其中旱田282亩,坡地70亩,其余为荒地。干旱缺水,没有水利设施。遇旱年不仅无法种稻,连蕃薯等旱地作物也不能种植。家家户户外出捡破烂为生,人均年收入540多元,是个典型贫困村。
贫困村之四:保亭县新政镇新村,36户154人,水旱田136亩,坡地106亩,只种植水稻和一些旱地作物,人均年收入不足600元,是个仅有饭吃的贫困村。
二、富裕村与贫困村的对比分析
富裕村与贫困村之间,在社会经济发展、村容村貌以及村民的思想观念、精神状态等方面差距极大,不同区域的同类村社之间,同一区域的同类村社之间,也有较大差异。在这里,试就富裕村与贫困村之间的差距及其原因做简要的对比分析。
(一)自然资源、生产条件方面的差异
土地资源、水资源以及水利设施、交通条件是农业农村发展的基础。调查表明,富裕村所处的自然环境比较优越,土地较多而且肥沃,交通方便,水利设施完善,具备发展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良好条件。如琼海市龙江镇双举岭村,地处丘陵地带,既有灌溉便利、旱涝保收的水田可以种植水稻和冬季瓜菜,又有充足的山坡地适宜发展橡胶、胡椒等经济作物,~年人均纯收入达4180元。
相对而言,贫困村所处的地理位置比较偏僻,交通闭塞,土地资源贫瘠,水源欠缺,生产生活条件恶劣。木棠镇木园村是儋州市西北部干旱地区贫困村的缩影,全村76户418人,没有水利设施,没有一亩水田,十年九旱,人畜饮水困难。今年大旱,耐旱的蕃薯、甘蔗也旱死了,牛也饿死了。农民靠到城里捡破烂或到农场胶园捡胶泥谋生。
(二)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方面的差异
经济是基础,发展是硬道理。只有农村经济发展了,才能促进农村社会不断进步。富裕村已经完成或将要完成从以产品生产为主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向以商品生产为主的市场经济的转变,产品的商品率高,产业结构合理,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经济效益好,生产后劲足。如文昌市文林南村、白沙县地宝村、琼海市边沟村,经济发展推动着社会的进步,道路、水电、娱乐设施建设以及教育、卫生、养老等公益事业正在崛起,改变着农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儋州市的兰洋镇兰洋村,已实行由村统筹的义务教育制度、奖学金制度和养老制度。
相比之下,贫困村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产业结构不合理,生产项目单一,商品率低,生产主要是为了维持自身的生活,仅仅解决了温饱,无能力兴建基础设施和发展公益事业。如文昌市的排沟西村24户90人,水旱田85亩,没有水利设施,非旱则涝,水稻和冬季瓜菜产量低而不稳,村民生活困难,村里靠扶贫资金打了口水井,通电是靠搭上了邻村的线路,全村唯一的新房是媳妇从娘家借钱来建的。镇领导说,在宝芳镇仍有40%的村庄处于贫困状态。
(三)居住环境、家庭生活方面的差异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收入的增加,富裕村农民的居住环境和家庭生活有了极大的改善。如文昌市的美柳村、琼海市的边沟村、儋州市的侨南村、白沙县的地宝村、保亭县的什么东村,都是规划合理、整洁优美的花园式新农村。村庄青山绿树环
。所以,要采取有效措施真正普及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办好农业职业高中。各级财政要加大对农村教育事业的支持力度,贫困地区的中小学校,应当免收学杂费,对来自贫困家庭的住校学生,还应给予生活费补助。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科技人员,要为农民提供技术服务,把实用种养技术送进村送到户,帮助贫困农民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掌握技术,不断拓宽生产门路,增强发展后劲。
(二)总结推广经验,发挥富裕村的示范辐射作用
首先,总结推广富裕村特别是本地区由贫变富的村社的新鲜经验。基层政府和有关部门,可以通过召开现场会、组织参观学习或媒体宣传等方式,大力宣扬和推广这些老百姓看得见,学得到的好经验,以增强信心,拓宽思路,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
其次,倡导富裕村带动帮助贫困村发展。例如,利用富裕村在技术、运输、加工等方面的优势,与贫困村合作联营,实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走共同发展的双赢之路。另外,部分基本具备接待条件的文明生态村,可与旅游部门合作,探索发展农村风情游和农业生态游,拓展新的发展空间,提高发展水平。
【泸溪县特困村贫困现状调查报告】推荐阅读:
泸溪县医疗保险基金管理制度06-18
竹溪县妇女儿童发展规划调研报告10-10
尤溪县水利局班子08-07
巫溪县白鹿初级中学校08-26
濉溪县全面铺开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惠民工程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