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语文课程教学总结(共14篇)
1.小学教师语文课程教学总结 篇一
新课程的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而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当前新课程发生变革的关键,微团队的建设正好成为了解决这两大问题的最好的平台。在县教师进修校的倡导下,我校于5月份成立了学科微团队,确立了研究主题,旨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新课改的实施保驾护航,也希望通过微团队的研究来寻找适应农村小学校情、学情的课改途径与方法。
一、勤学的团队
1、学习《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县语文为团队活动方案。
《语文课程标准》是应时代要求,全面阐述了语文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构建了新的语文目标体系,也使我国语文教学的.改革再次跃上一个新的台阶。为此,在教研活动中,我们组织教师继续学习《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其中阅读教学目标做了深入学习、对实施建议进行讨论研究,形成操作共实。大家又共同学习了县小教部下发的语文微团队活动方案,围绕课改教学模式,以改进课堂教学为重点目标。
2、练习教学基本功
语文教学是一切学习的基础,教师的言行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因此语文教师基本功的练习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半期来我们组对此作了一系列的努力。课堂教学中练习说普通话,课后教师练习朗诵,并定期进行教师朗诵交流活动;要求学生字迹工整,教师首先要求板书工整,评改作业字迹工整,给学生起好示范的作用。
二、善思的团队
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进一步落实,为使大家对更新的模式教学进行更深入的研讨,我们进一步转变教育理念,坚持“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1、以课堂为载体,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在上半期工作中,我们始终围绕课堂这一阵地开展教学研讨活动。(1)本校教师相互间的听课学习:利用空堂的时间,深入年级的语文课堂,听课,并在课后与上课教师交流上课和听课心得,分析本课教材,根据课标评价课堂,根据学生的学习活动评价教学效果。(2)上好研讨课,每一次教师执教的研讨课,课后教师们都会进行深刻的思考和交流,及时调整了教学中的不足,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修改教案,共同合作争创优质教案,在进一步的磨课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3)组织专题赛课活动。在上学期开展了语文组的赛课活动,对课型进行了专题研讨:怎样上好阅读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教研活动促发展
教研活动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平台,在活动中我们力求让教师在活动中得到发展(1)教研活动主题明确。在开展教研活动之前,我们制订了活动计划,落实了活动主题:怎样改进阅读课教学?重视朗读、感悟、积累。在教研活动中,我们力求从小处着手,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使老师在每次活动中有所得,使学生在教师的活动中得到实惠。
三、务实的团队
我们团队的教师总是以满腔的热情投入教学中,以一颗无私的心对待每一个学生,虽然团队中教师年龄结构偏大、团队成员少,但研究的劲头丝毫不差。
1、精心备课,踏实走好每一步
面对新课程,我们全组人员同心同力共同商讨教案,努力地备好每一堂语文课教案,并根据实际情况作好复备,反思。并不断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取长补短,共同探索着新课程的教改方向。
2、师生互动,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精心备好的课,总要有一个结果。我们语文组老师欣喜地发现,在信息技术渗透进课堂时,学生的活跃思维被激活了。课堂上举手的人多了,敢于大胆直言的人多了,敢于和老师争论的人也多了。
3、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
为了检阅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为了领悟优秀古诗文的独特魅力,为了加强对古诗文的感悟,增强文化底蕴,我们根据教学内容规定学生必读课外书目《弟子规》并要求在期末各班进行读书交流。
4、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
上学期,我们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如写字比赛、朗诵比赛、读书交流活动……这些活动拓宽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天地,增加学生语文实践机会,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当然,在教研组活动中还有些不完善的地方。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教学工作苦乐共伴。我们将本着“勤学、善思”的准则,再接再励,把工作搞得更好,使教师、学生都得到更好的发展。
2.小学教师语文课程教学总结 篇二
1、以略读课文为工具,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略读课文是学生从知识的掌握到运用的过渡工具。基于这一点, 在略读课教学之前, 教师应着力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 目的是激发、培养阅读的兴趣。例如, 在学习《只有一个地球》时, 我先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学, 自学的提纲是:练习感情朗读;围绕“课后习题”,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 明确文章的体裁;提出疑问。学生经过自学, 既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 又为第二个环节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2、以略读课文为工具,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阅读是通过文字信息获取知识的一种活动。略读课恰是借用略读课文这一工具, 达到使学生获取知识, 提升能力的目的。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这类课文时, 应抓住重点, 引导学生领悟感知, 以此来解疑并揭示文章的主题、写作技巧和方法。
例如, 在学习《只有一个地球》的第二个环节时, 我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为什么说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 同时又太容易被破坏了?”为主线, 依据语言和思维互相依存的原理,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修辞方法和写作技巧, 欣赏作者的布局谋篇, 领悟文章的主题。另外, 我抓住重点句、段, 让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 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 深入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为探究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以略读课文为工具, 提高学生探究能力。为了使略读课文充分发挥其工具作用, 我把略读课上成了“课内为点、课外为面、课内外和谐街接”的开放课, 为学生创造了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教师与学生一起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在保证学生充足的学习时间和空间的同时, 让学习者积极参与, 合作学习, 自主探究。
我鼓励学生自愿组成小组, 在书中查找, 在网上搜寻, 联系生活实际, 结合社区环境, 走入社区调研, 进行课外探究。经过努力, 学生掌握了大量的数据。最后通过全班交流, 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要珍爱地球、保护地球, 就应从我们自己做起”。通过体验探究, 学生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成为教学的主人, 学习和发展的主人, 从根本上得到了认知、能力和个性的发展。
4、以略读课文为工具,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是外向的表达, 是一种以语言为工具的人脑的心理功能的实践活动, 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 发展学生心理能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 教师必须依据读写迁移规律, 顺应学生写作的心理, 指导他们运用所学的写作方法, 从读到写、以读激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 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基于这一点, 在略读课《只有一个地球》的最后一个环节中, 我安排了写的练习:请根据你学习本课的感受, 写一句警示语, 警示人们增强环保意识, 呵护我们的地球母亲。由于同学有内容、有素材、有激情, 在短短的七分钟的时间里, 有的学生就写出了观点鲜明、语句简洁通畅的警示语, 如“要节约用水, 不然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的眼泪!”“让贪婪变成理智, 保护人类唯一的地球吧!”“盲目生产、无休止的浪费会使不可再生资源雪上加霜!”等。
二、把握略读课文教学的尺度——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为例
长期以来,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略读课文不列入考试范围。许多老师只重视精读课文的教学, 对略读课文的教学研究甚少, 不能很好地把握它的特点。在实际的教学中, 往往出现两种倾向:要么与精读课文的教学没有什么区别, 字词句段、篇章结构, 面面俱到、精雕细琢;要么就轻描淡写、囫囵吞枣, 一读带过, 学生根本没有留下什么印象。那么, 略读课文教学的目标究竟是什么?教学中又如何体现它的教学特点呢?笔者通过对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一课的教学实践, 谈谈对略读课文教学的认识。
1、略读教学不等于略读。正像阅读教学不同于阅读一样, 略读教学也有别于略读。略读只是一种阅读的方式, 它的任务比较单一, 只是为了获取相关的信息。而略读教学则是一种教学活动, 它承担了更为广泛的任务, 不止是让学生在略读实践中获取信息, 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学习略读方法, 从而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因此, 在略读教学中光让学生略读是不够的, 还要授之以法, 循法而学。如《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一课的教学, 在学生初知文章大意后, 让学生动手制作《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的资料卡, 一方面培养了学生搜索有效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让学生明白, 对于有效的信息, 可以用资料卡的形式及时保存, 初步懂得资料卡的内容及制作方法, 从而培养学生及时积累资料的习惯。
2、粗知大意并不是浅知。略读课文不像精读课文那么严格细致, 只要求粗知文章大意, 但并不意味着就可以马马虎虎, 草草了事, 如果只把读书停留在初读阶段, 不加总结与反刍, 读到的东西就会成为过眼烟云。如果教师理解上有差异, 就会使教学陷入盲目性, 以为粗知就是浅知, 粗知就是少知。其实, 粗知是相对精读课文而言的, 略读课文少了识字、学词学句等许多头绪, 教学目标更为集中, 教学重点更为突出。但在阅读的方法上, 也不排斥精读, 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还是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 使略读与精读互相融合, 综合运用, 通过有层次的阅读, 在内容理解、情感感染与语言感悟上也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3.小学教师语文课程教学总结 篇三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业设计;阶段性总结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课题的提出
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的教学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要求作业的设计应是开放的,应努力实现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让作业成为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的一座桥梁,从而优化语文学习环境。摆脱封闭、僵化单一的状态,不仅要在形式上追求活泼多样,也要在内容上体现个性化、生活化和社会化,通过探索与研究,了解作业设计的途径与方法,不但可以巩固、消化、理解、掌握和运用课堂所学知识,而更应有助于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因此,我校申报了“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研究”课题,现将课题阶段性研究情况作一总结。
二、具体的实践
(一)制订计划:做好课题研究的准备
从课题审批下来后,我们召开了课题组会议,撰写开题报告,课题开题。课题组成员针对课题研究的对象,搜集相关资料,通过学习,更新观念,提高认识。从2011年10月开始,拟定了小学语文作业设计调查问卷,并在三—六年级各抽取20名学生和25名语文老师对调查问卷进行了抽样调查。同时,随即对我校的语文家庭作业进行了随机抽查,通过问卷调查和随机抽查的方式对我校的语文作业随机进行了全面的了解,发现我校的语文作业设计不容乐观,与新课程下作业设计要求相差甚远。作业设计形式单一,随意性强,一刀切的现象比较严重,缺乏层次性和趣味性。于是又召开了第二次课题组会议。会上,各课题组成员针对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提出了整改方案,在作业设计上提出明确的要求,作业设计要科学、合理、有效,达成共识。
(二)制定具体可行的作业设计方案
(1)基础型作业设计更加丰富多彩。为了提高学生作业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编写作业题,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提问。
①正音正字法取消了传统的课内字词教学。在前一天预习时,学生会根据自己的个人基础,借助字典、词典自主扫清“拦路虎”,为课文正音正字。设计了这项作业,改变了原有的读课文、画词语、抄词语的刻板模式,不仅关注到了每个同学字词掌握的不同程度,能让每个同学对自己字词掌握的情况进行反思,认识到与其他同学的差距,还能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这样的作业设计,既照顾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又大大节省了课堂上的时间。
②自默自批法取消了传统的课后字词抄写。在学完一篇课文的第一课后,以往我们总会布置学生抄写生字词或文章中的一些重点段落,有时甚至抄上好几遍。对于学生来说,这项任务机械、重复,毫无意义。于是,我们根据学生的意愿设计,有的会挑选课文中的一些好词语背诵;有的会挑选课文中的同音字、形近字进行比较练习;有的会挑选文中的重点段落,进行按课文内容填空的练习;有的干脆直接把整段重点默写下来;还有的会抓住课文中的一些重要的文学常识进行梳理记忆。自己出题自己完成之后,学生会对照课文进行批改,然后订正。
(2)阅读型作业设计更加具体细致。
①扣关键字词,抓住短文中的生僻字词或关键字词,对这些字词进行注音、辨析或理解;②抓关键语句,深化短文中心。教师要围绕文章中心设计作业,并分发给每个学生作业纸,随后收集,随时掌握学生真实的阅读情况;③抓好读后感交流展示,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布置给学生的阅读内容,一定要抓好读后感的书写,交流评价环节。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真正读懂文章内容,才会把阅读作业真正落到实处。
(3)实践性作业设计更贴近生活实际。
①延伸性作业设计——从课内走向课外。教师设计的作业将课内的知识延伸到课外,真正达到“学语文,是为用语文”的目标;②表演型作业设计——用文本创造活动。学生对作业是否感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业的内容是否新鲜、有趣。把作业当成是学习,也是活动,更是快乐的享受。
(4)层次性作业设计让每个孩子都能体验成功。
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分层设计作业。这样,由于难度适宜,同学们都乐于完成作业。并且,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这样的作业,要求我们老师不仅要关注到知识的层次性,还要关注到孩子们的差异。作业设计应体现选择性、层次性。
三、取得阶段性的成果
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身实践,阅读语文,分层体验多元化的作业,不同于以往的作业要求,在学生心中激起了阵阵涟漪。当听到孩子们的一声声:“这样的作业我们喜欢!”时,作为教师我们感受到了作业改革给语文教学带来的活力。在这样的课堂中,在这样的作业中,学生大气自信,体验到了快乐与成功,使语文作业真正成为激发学生潜能,放飞个性的沃土。
四、实践后的思考
(一)存在的问题
经过一年时间的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成果,也发现了不足及问题。1.阅读型作业,对学习积极主动,文学鉴赏水平高的学生不是很困难,但对一些学困生较难保质、保量地完成。如何将这样的作业质量提高,将是我们接下来要思考的问题。2.阅读作业中读后感的交流评价活动的过程资料怎样留存是一大困难。3.实践型作业学生很喜欢,但由于限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及生活环境,不能最大限度地去满足学生的要求,落实不到位。4.层次型作业设计有部分老师不能长期坚持。
(二)努力的方向
1.教师要克服困难,捕捉学生活动中的细节并善于收集过程性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和改进,并对自己作业设计过程中的感想、认识和做法,随时记录下来,写成研究随笔、小论文等文本资料,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2.教师要进一步发挥学生全员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他们学习的积极性。3.希望通过课题组老师在语文作业上的设计研究一些成功的做法,从而带动年级组老师大胆创新,精心设计,推动我校作业设计的全面改革。
4.新课程语文学科教学总结 篇四
肥城市实验小学
于利利
小学三年级语文学科总结
很快的,一个学期将要过去,回首过去的日子,一幕幕都仿佛是在眼前。反思一学期的教学经历,也有一些收获和问题,现做总结如下:
在教学方面,我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现行教学的总体思路,它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了语文教学的特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 的语文课程,在反复研读《课程标准》的过程中,我有所感悟,把理论运用到课堂实践上,有很大的收获。下面主要说说我对新课程的体会。
1、创设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在新课程中最大的是角色的变化,教师将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更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在新课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从传统的接受学习向探究学习转变,而教师的工作就在于帮助孩子们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定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知道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的策略和发展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不是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多一些鼓励,促使他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里,学生的思维才可能处于积极主动的活跃状态,才能把紧张的学习过程转变成愉快的学习活
动。因此,课堂上,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语言:“老师,我有个问题。”“***,我对你提个意见。”“我对他有不同的看法,我觉得„„。”老师的语言也成了:“**你先来说说好吗?”“能向大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你先等一等,让别的同学先准备一下好吗?” 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课堂教学气氛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它易于造成一种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奋发向上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从中受到感化和熏陶,从而激发出学习的无限热情和创造愿望,使他们全力以赴地投入学习,提高对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2、采用富有生活气息的教学手法。联系生活,创设富有儿童趣味的语言和场景,是激发孩子们求知欲望的有效途径。在识字量大量增加的背景下,利用生活的场景,来开发孩子的潜在能力效果可以大大增加。
3、结合多元智能更好理解文本。智力作为一个整体,是认识活动的综合能力。通常人们的认识活动并非一种而是几种智力在相互作用。学生的学习也是各种智力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不能只用认识智力去衡量学生的能力,而要切切实实地去培养和开发学生的多元智力,使教育教学真正地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而传统的课堂教学大多以教师的语言传递为主,结合听说读写,这样做容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短时间里使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促进语言、数学智能的发展,但容易忽略其它几项智能,诸如学生个性素质的开发、潜能资源的发挥、创新能力的培养一直受到忽视。这
个问题已经受到许多老师的高度重视,我尝试借鉴了了几个做法,发现效果还挺好的。
A、语文的课堂上,把肢体运作学习活动和语文科联系起来,让学生搭一搭、动一动、演一演、说一说,将使学生觉得学习语文也是容易的事。在语文教学中,三年级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较困难,一方面我利用生活中的实际事例进行讲解,化难为易。另一方面大胆的运用肢体语言,形象而又夸张的进行表演,从而让学生既觉得活泼,又变得生动。学生不仅兴致盎然,而且也容易掌握。学完一篇课文,让学生以课本剧的形式在课堂上表演,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记忆,从中也加强了肢体运作智能、交际智能和语言智能。
B、几千年来,知识通过歌唱和吟诵的方式代代流传说明音乐可以帮助人们记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味地讲解将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适时地穿插些音乐,不仅可以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共鸣,而且便于学生学习和记忆。
C、爱因斯坦认为 “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的发现和提出,经常意味着一个新领域的开辟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不仅可以提些问题,如: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懂得了什么?你会怎么做?让学生联系自身回答问题,提高内省智能,同时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内省智能、交际智能得到了培养。
以上只是我对多元智能的粗浅、片面的认识,还有待于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更新,提高。总之,单一学科的培养,并不能培
养出高质量的人才,只有学科的综合,在综合的基础上进行分化,才可能提高效率,完成整个基础教育阶段的总体目标。
4、新课程 “以人为本”,阅读教学“以读为本”。“以人为本”,这是新课程教育思想的体现。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我在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熟悉课程标准后,再换个角度想,如果我是学生我喜欢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学习新内容。想出几个方案,在课堂上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来选择不同的教法。把宝贵的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在自主学习的广阔天地里,享受阳光,吸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在不知不觉中完成教学目标。在新课程的体系下,阅读教学更重要的是强调学生的朗读、感悟,不过分强调逐字逐句的讲解分析,而是在朗读、体验的基础上,把文本内容内化成为自己的东西。
5.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篇五
1、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目标的确立: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2、课程性质:语文课程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利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3、课程基本理念:(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4、教学建议:(1)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2)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3)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4)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
5、识字教学:基本内容:汉语拼音教学、小学识字和写字教学。在小学识字教学中采用的一般步骤是:提出生字------教学生字------练习巩固------指导书写。(1)提出生字。要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和形式,对出示生字的方式和时机,作细致周密的安排。如:看图引出生字,讲故事提出生字,随文提出生字等。(2)教学生字。这是中心环节,要求教师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对学生进行具体的分析和指导,但要注意突出重点,切忌平均用力。低年级应突出字形的教学。(3)练习巩固。方式有多种多样。如,读字卡、找朋友、组词语、造句子以及书写练习等等。教师要结合实际,创造性的灵活运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反复进行练习,以达到全面的目标。(4)指导书写。要按“指导----示范----练习-----点评”的顺序进行。指导时要突出重点和难点。示范时要边讲边范。练习时可先进行书写练习,在学生基本掌握了汉字的笔画笔顺德基础上,在指导学生在田字格中书写。点评时以表扬为主,写得不规范要重复练习来纠正偏向。当然,在指导字形间架结构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
6、阅读教学;基本内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与任务,阅读教学的内容,阅读教学的基本过程与阅读课堂教学设计原则,记叙文、说明文、诗歌体、应用体课文的教学设计。一般步骤(1)课前导入,可引导学生交流与课文相关的知识;可由教师作些说明,可观察实物、图片或放映幻灯、录像、电影等。(2)整体感知,学生通读课文,总体感知整篇课文,初知大意,了解文章结构。包括预习性阅读,解题,认识生字、扫除阅读障碍,初知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和结构等。(3)深入研读,有的采用逐段分析的方式,也有的突出重点段落的精读。这一阶段,教学的主要方式是读读、讲讲、议议、练练。在加深对各段语言文字、思想内容理解的过程中,同时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尤其是朗读和默读的训练。(4)拓展及总结,通常在深入分析之后,会进行一定的拓展,并进行相应的听说读写的训练。但也可直接进行总结,再一次梳理文章结构的特点,进一步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或升华文本的主题思想。
7、教案的一般步骤: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课时,教学过程(直接导入揭示课题,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精读课文,揭示主旨,总结提升布置作业。)板书设计。
8、课堂结构: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2、整体感知,扫清障碍
3、指导阅读,突出重点
4、升华主题,布置作业。
9、说课内容:
1、说教材(所处位置版本册单元内容)
2、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小学生实际情况确定以下三个目标(情感态度,知识能力目标与方法)
3、说教学重难点
4、说教法学法
5、说教学准备
6.小学教师语文课程教学总结 篇六
教改之春风吹绿了万州大地,我校初中一年级认真贯彻落实了《新课程标准》,通过对课改内涵的把握,转变了教书育人的观念,树立了《新课程标准》理念,确立了“人文教育”目标。每位教师对课程计划、课堂教学模式、评价体系等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由过去单一的“立言”教学转变为“以人为本”的“立人”教学。
在半年多的课改实验中,以新理念、新思维、新结构、新方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地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注重他们的人格培养。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兴趣,增强了教学效果,期末考试,及格率达95%以上,优生率达70%以上。现具体谈谈教学情况:
一、教师的教书育人观念开始转变
我们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以及具体教学实践,逐步改变了传统的陈腐的教学模式,克服“满堂灌”、“填鸭式”的高耗低效教学现象,改变了原来教学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自主学习甚少,课堂缺乏情感交流,课程设计与教法“三中心”的被动局面。大家一致认为,教育是以“立人”为本,语言不单是一种交际工具,它是人的生存空间、生存条件和生存方式;语文教学是“人文教学”,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听、读、说、写能力进行综合培养,最终促进学生精神成长,个性全面发展。
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教师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取,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质,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重要途径。
本学期,我们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正是注重了学生的综合性学习,收效甚大。比如在教《皇帝的新装》时,让学生把安徒生这篇具有强烈讽刺效果的童话,自己改编成课本剧,学生分为两大组,由这两大组学生推选人员,给出一定时间,让他们自编自演。灵活生动的形式,幽默滑稽的动作、讽刺性强的语言,入木三分地揭露了封建主义官僚爱慕虚荣的丑陋的灵魂,赞扬了诚实的伟大。
学生们栩栩如生的表演妙趣横生,让人捧腹大笑,激起了他们极大的学习兴趣。在欢笑声中,既感悟了其中道理,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他们自己的合作、探究、思考能力、表演能力和创造能力,而且还增强了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参与意识。事隔几周了,学生们还念念不忘这节生动而特殊的语文课。
在教学《羚羊木雕》一文时,文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我”把极珍贵的羚羊木雕送给了好朋友万芳,“母亲”盛气凌人地盘查,并强迫“我”去万芳家要回了羚羊木雕。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对其中争议的问题:如“送”与“不该送”、“应讨回”与“不应讨回”等问题,让学生展开大辨论,一时,课堂上学生情绪高昂,正方与反方针锋相对,寸步不让,并且各抒己见,阐明观点,很有创见。
这样,既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又提高了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应变能力。虽然最后没有留下共识,然而留有余地,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散步》一文时,教师先把课文内容制成多媒体课件,然后展示教学。特别是在课堂教学时,播放了陈红深情的《常回家看看》,让学生边欣赏,边跟着唱,这样,非常好地突出了亲情教育,有的学生当场热泪盈眶,悄然泪下,以达到人文教学的目的。
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彻底改变了课堂死板、陈旧、沉默的教学,建立了和谐、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充分调动了全体学生学习积极性,让他们认识“自我”。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相互交叉,渗透和整体合作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三、让学生走出课堂,培养他们收集、整理信息能力
在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实验活动中,教师应当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这也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完善与补充,是全面发展教育,开发学生智力,拓展知识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学校课堂教学相辅相成,相互补充与促进。
正确引导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学生不仅扩大了视野,扩大了知识面,而且丰富了学生课余精神文化生活,培养了良好的道德风尚,发展了他们兴趣与爱好,培养出他们科学精神,求实精神,以及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
实行教改以来,教师们在语文教学中,不但充分利用了学校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而且还重视和加强了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素养的培养,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最终引导学生创造出更有价值的科学成果。
1、别开生面的多媒体语文课,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和激情。
为了给学生上好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的《春》这篇情文并茂的散文,让学生体会春的美景,给人以美的享受,激发学生对明媚春天的热爱及奋发向上的.热情,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优势,上了一堂“欣赏、感知”课,一堂“自主、合作、探究”课。
当美丽迷人的春色奇景伴随着悦耳动人的音乐出现在屏幕上时,学生已情不自禁地进入了春光明媚、万木争荣、百花争妍、充满活力的春天之中,他们时而点头、时而微笑、时而高昂,大大激发了学生对春天的热爱、赞美之情。在感知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特别是第二堂自主探究课,学生发言异常积极,一双双手争先恐后、情绪高昂,在激烈争论中产生共识,既开发了学生智力,又大大提高了他们学习积极性。
2、别开生面而富于乐趣的大作业,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生命的意义”这个主题给我们以启发,让学生在课外运用电脑技术,自己动脑、动手,设计制作语文第一次大作业——《金色的童年》,学生回家在一个月内完成,先收集整理从幼儿园到少年时期童年时照片,择其所需进行电子扫描处理,按从小到大的顺序制成小册子,每幅照片配以小作者自己的回忆录、儿歌、诗歌、小故事,真实而生动有趣地再现了儿时生活的乐趣及自由幸福生活,天真、浪漫的童趣,表现了对未来向往、人生追求这个主题,实在是不可多得的佳作。尝到了甜头,学生兴更趣浓了,积极性更高了。
第四单元学了《月亮上的足迹》之后,为了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能力,增强他们对宇宙秘密的探求的兴趣,掌握有关月球的知识,我们组织学生完成第二次大作业——《月亮文化》,要求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艺术性有较大的提高,其中有名人题词、对联、诗词、神话传说、科学小品、图画等。
看了学生们的作品,不仅是科学知识的浏览,而且是一种美的艺术享受。寒假期间,我们还布置了第三次大作业《我爱我的家》,学生完成得更好了。这些丰富多彩的学生课外大作业,反映了实行《新课程标准》以来教改实验中的累累硕果,艺术精品,知识结晶,大提高了学生参与意识、动手能力,增强了他们审美意识,增长了知识能力,陶冶了情操,也是最有实效的“人文”教育的成果。
3、开展语文兴趣活动,培养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语文
本期,教师有意识、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在作文征文比赛中,李然、阎杰等多名学生的作文分别获学校一、二、三等奖,其中李然的《延迟的死刑》、幸尧的《我的忧虑》更是富有创新,独具匠心,赢得了广大师生好评。利用课余时间,教师还组织学生开展了演讲比赛、朗诵会、辩论会、手抄报比赛、元旦汇演。我们年级精彩的文艺表演不同层次地获得学校奖励,其中初一·一班全班68名学生上台表演的大型歌舞还获得初中部一等奖。
四、扩大阅读场所,任凭自由阅读
新《课标》创造了一个适合学生成长的学习环境,鼓励个性的多样化,自主性和首创精神,而课外阅读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阅读应是个性化的行为,在课外阅读中,教师必须按《课标》要求,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尊重学生阅读体验,珍惜学生独特感悟。同时,在这课外阅读中,要指导学生识字积词,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本期经教师与学校协商,敞开图书室、阅览室,学生每周可抽2—3节课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开展“大语文阅读导读课”,在“法定”时间内,放开心情,享用“个人文化”。学生利用节、假日,现已基本上读完了中国古典四大名著,高尔基三部曲、《上下五千年》等十多部作品,提高了对语文学习兴趣和爱好,也提高了他们文学素质。
在贯彻《新课程标准》的教改实验中,也存在不少主观和客观上的问题,有不少困难和疑惑。
一、语文《新课程标准》初中学段(七年级、第四学段)的起点不能适应现阶段七年级新生水平
《新课程标准》是将小学、初中的语文教学连为一体,教材的编写也是同步进行,但现阶段的入学新生并未完成课标中规定的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任务。以识字量为例,绝大多数初一新生并没有达到2500个汉字的认、读、写程度,一般只有1500个字左右。面对如此情况,初一语文教师花大量精力投入到字、词教学当中,不然,就难达到《新课程标准》规定的7—9年级学段3500个汉字左右的识字量;学生中基础差与不差,一起学习新内容,势必造成学生学习困难越来越大,大打折扣。
二、综合性活动安排较多
现教材每一单元都有一个“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活动,有的与本单元内容没多大联系,特别是大型综合性活动,准备资料,查找、收集信息,最后定稿得花很长时间。6个综合性活动要完成有很大困难,同时,活动的具体操作同样让处于探索阶段的教师耗费大量精力。
三、现有的对学生成绩评定和考试制度与《新课程标准》差距甚远。
从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分析来看,虽然有它的全新之处,但大部分仍是传统的考试要点及做法。例如第一大题选择题,其中一小题字的音、形、义,二小题文学常识两部分就足以说明这一点。而学生的期末成绩就是试卷上的点点儿分“一锤定音”,我们认为初一·一班的语文教师通知家长的语文成绩的方法可以借鉴,他把学生平时作业、作文、默写、听写、课外大作业、背诵等综合成绩折50%,把考试成绩折50%,二者之和为学生语文素质分。当然,这也是一个探索阶段。我们认为,贯彻《新课程标准》必须对考试制度进行改革。
四、教学改革中,由于很多原因的限制,始终放不开手脚。
当然,除了教师自身素质有待提高,思想观念应再解放一点之外,客观因素也受一定限制。例如硬、软件配置,教学资源进一步开发,资金尚缺;语文课外集体活动要受学校政教处、教务处限制。多数是关门教书,无法学习外地的好经验等。
五、对教师教学成绩评定不能单独以一次考试而论
7.新课程下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初探 篇七
一、语文教育的现状
(一) 观念保守, 对新课程标准认识不够
我国推行了多年的素质教育, 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但由于其可操作性不强、目标无法量化、不够直观, 所以没能从根本上转变大多数教师和领导的教学观念。这就造成了教师、学生和家长仍然过分依赖教材、重视分数。表面看来, 大多数学校对小学语文新大纲新教材的学习、研究很重视, 但对于贯彻、落实并不热心, 甚至担心新课程改革会影响语文课的教学质量。因此, 实际教学中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学生的读写能力普遍不高, 语文水平提升较慢。这主要是于教师未能对现代教育形成共识, 弄清语文教育的真正的目的, 对现代教育认识不够。
(二) 学习方式落后, 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过去我们只强调学生的学习结果, 重视成绩, 学生的学习只是一个被动的反应、一个单向灌输的过程, 学习效果较差, 导致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意识非常薄弱, 积极性不高, 课堂气氛更无从谈起, 语文教学成了一个简单分析文章结构、归纳中心思想的过程, 学生从来感觉不到语文的魅力。正是这种机械、重复、无意义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对语文迅速失去兴趣, 口头表达拙劣、糟糕, 写文章言之无物。
(三) 硬件有待提高, 语文教育投入不足
首先, 大多数地方的财政收入困难, 在教学上的投入不高。有限的资金除了用于教师工资发放外, 没有更多的财力去添置教学设施, 所以很多学校缺乏多媒体设备。其次, 普遍认为语文不需要多少教学教具, 只需死记硬背就行, 这使得语文教学相关设备尤为缺乏, 教学条件得不到保障;再次, 学生对语文缺乏重视, 在语文课的学习上花费的时间、精力, 同其它课相比, 严重不成比例。
二、原因
(一) 教学按部就班, 教师的业务能力提升过慢
新课程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需要教师深入理解新课程理念, 心中有教学大纲, 熟悉教材, 对学生的研究透彻, 由单向的知识传递向双向互动转变。而目前部分语文教师缺少正规培训, 教学能力亟待提升, 其教学信念、教学方法、教学技巧仍有很大改进空间, 他们离新课程、新教材提出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这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重点也是难点, 我们应该争取领导重视, 认真落实对语文教师的培养和继续教育, 提供多种学习渠道, 开展多项教学教研活动, 全面快速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与能力。
(二) 囿于成人视角, 教材内容未能匹配小学生认知水平
语文教材承担着对学生价值观导向的重要作用, 所以在教材的编写上更着重于成人的视角, 这就导致了个别课文的篇章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不相匹配, 学生理解困难, 缺乏兴趣。现在小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 在网络时代接触的信息量跟以前比有非常大的飞跃, 他们对一切都充满好奇, 学习需求更加多样化, 再加上存在个体差异, 单一的说教、单调的教学方法, 很难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三、对策
(一) 更新教师观念, 明确教学目标
语文教学的目标不应该是考试, 更不应该是分数。《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指出: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有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 能正确地认识自己, 认识世界, 与他人沟通。这就要求学生有优秀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能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现代语文教育具有终身性、社会性和多样性等特征, 语文教育对于学生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要成功对小学语文教学进行全面改革, 就必须先彻底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树立全新的教学目标。
(二)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语文教育质量的首要问题。首先, 稳定队伍。现在小学普遍是语文教师担任班主任, 因压力大, 待遇不高, 很多语文教师都不愿意继续教语文。因此, 学校要合理地利用现有的人力资源, 充分发挥自身作用, 为这些语文教师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其次, 面对优秀语文教师不足的情况, 学校应该用优厚的待遇引进更高学历的语文教师, 对语文教师队伍进行适度的人员更新, 加大专业培训力度, 提高素质。再次, 要尽可能创造条件, 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 相互学习, 借鉴其他语文教学的优秀成果, 多点“传帮带”, 让新老教师共同提高, 不断进步。
(三) 适当更新教材, 改革评价制度
近几年, 出版于上世纪30年代的《开明国语课本》受到了广泛关注, 几乎脱销。其意象优美, 图文并茂, 突出“儿童本位”, 有浓厚的“儿童文学”色彩, 对小学生吸引力不减当年。这给我们当前的教材改编提供了一定的思路。在编写教标时, 应该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增加成语接龙、字谜等游戏, 增加教材的可读性及趣味性,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选用文章时, 要适当增加一些更具生活气息, 让学生感觉更亲切、更富乡音乡情的、有民族特色的文章。
此外, 还要改革评价制度。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 而且要发现学生其他方面的语文才能。语文课程评价除了要注意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的有机联系外, 最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激发其内在发展的动力, 注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交融、整合。
参考文献
[1]韩维加.中学语文教学内容有待“深化”[J].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 2011 (23) .
8.小学教师语文课程教学总结 篇八
一、加强阅读教学,培养课堂美感
我认为,以深厚的生活和精妙的阅读为基础,创造出课堂美感,这应当是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不懈的美学追求。
在教学《大江保卫战》一课时,窗外,小叶芽正在春风中努力地吐露出自己新的生命;室内,我在给学生朗读《大江保卫战》。我和同学们的心灵正和英勇的人民子弟兵那高洁的灵魂一起激荡。那时,教室里弥漫着一种宁静、庄严而又崇高的气氛,每个人仿佛都可以听见其他人心脏的跳动。是的,我們胸膛里的热血正和着子弟兵青春的激情而汹涌澎湃。可以想象,我们师生在那堂课上进入的是怎样一个境界:用“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来作比,或许并不过分。
如果把整个课堂比作河床的话,那么师生在阅读时的情绪、灵气和悟性无疑是浮动在整个河床上面最耀眼、最灿烂、最动人的浪花。阅读是人生的各种经验的体验和师生情绪、灵气和悟性充分表现自由流动的基础,它构成了课堂阅读最坚实的河床与有生命力的潮汐。
二、加强阅读教学,培养学生“悟读”
这里首先要解决一个认识问题,即当我们在课堂上接触课
文——文本时,首先应当认识到它的意义,像一颗多面体的宝石,正从各个不同的侧面折射出五颜六色的光芒。令人扼腕的是,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常常只在一个层面给学生读解。就是在一个层面读解,也拿了条“标准化”的绳索,给学生的思想来了个五花大绑。所以,我认为应当突现一个词——“悟读”。悟是悟出内涵,悟出适于自我的人生哲理、永恒意义。因为解析不是终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才是良策。
为了培养学生“悟读”,我在教学中往往让学生自己反复诵读,在读中归纳总结。然后,让学生自己向全班学生介绍并谈谈自己的读书体会。这样不仅让学生有一种学习“主人”的感觉,还激发了读书的热情,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如,在教学《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一课时,我先设问:“把‘大自然称为‘绿色的课本,这课本里究竟有哪些内容?”这样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边读边画出“绿色的课本”的内容。然后问:“在这些内容中,你最喜欢什么?为什么喜欢呢?”有的学生答:“我最喜欢它里面‘洋溢着欢乐和温馨,因为我认为,我们的生活都是欢乐的、温馨的。”另一位学生答:“我最喜欢的也是这一句。我喜欢它是因为欢乐代表着人类最动人的心情,温馨代表着人类心灵最真切的期盼。”面对这样“悟读”的学生,我十分珍视,珍视他们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样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课文,自己解析领悟课文,既积累了学生的语言材料,又培养了他们热爱生活的质量。
三、加强阅读教学,培养人文精神
小学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对学生心灵的震撼和影响是深远
的。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说的:“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在教学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
蒙教育。”
那么,如何通过语文这门人文学科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如何在教学上落实呢?我认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凭借阅读教学中一篇篇课文进行的。课程标准中多次提出:“领会有一定内涵的词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就是说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手段,要让学生体会作者所表达的,就要在读中有所感悟,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四、加强阅读教学,重视阅读评价
加强阅读教学,重视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感悟。
此外,加强阅读教学还应注意优化阅读方法。阅读教学一般经历三个阶段:(1)认读,为泛读,感知阶段,先扫除文字障碍,认知文本的表层结构,以期进入作者世界;(2)理解,为精研、沉思阶段,先反复诵读,待胸中豁然,然后进入文本的深层结构,揭示作者的创作意图;(3)创造,为发展、生产阶段,联系时代,贯通古今,必有意义的重建。即“读、解、悟”三步走,其中“悟”最重要,是在汲取、滋养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是阅读教学的理想归宿。
9.小学四年级语文课程教学教案 篇九
教学目标
1、学会自主阅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维也纳的音乐之美。
3、体会作者对音乐的热爱,对音乐圣殿的向往。
4、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5、感受维也纳的美,激发对音乐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学会自主阅读。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或教学挂图。
学生:搜集一些有关维也纳的资料、图片等。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欣赏音乐,感受维也纳师: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音乐,看你是否能说出这些名曲的名字或创作者。
(出示:《命运交响曲》、《月光曲》……)
二、自读提示,自主阅读
1、出示“自读提示”:
(1)画出生字多读两遍,遇到长句子、难读的词再多读两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试着读出韵味,读出感情。
(3)不理解的地方,运用学过的符号画出来。尝试边读边批注,记录自己的阅读感受。
(4)勾画下你认为文中最美的句子。
(5)思考《音乐之乡》一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自由读文。
3、小组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自己喜欢的语句。
4、全班交流,评价朗读。
三、学习词语,积累好词
1、出示本课的词语,指名学生朗读。
恬静而神秘 动人的旋律 悠扬的乐声
郁郁葱葱的森林 蜿蜒 多姿的多瑙河
2、勾画出你自己找到的好词佳句,小组交流。
3、将收集到的好词佳句摘录到“采蜜集”中。
四、提出问题,自主学习
1、讨论:维也纳为什么被称为“音乐之乡”?
(1)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边读边体会情趣。
(2)小组讨论,自主解决。
(3)小组反馈:读读认为能回答这个问题的句子或段落,并说说为什么。同学互相评价、补充。
(4)齐读找到的段落或句子。
(5)比赛读。
2、小组交流:你还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3、小组交流反馈,同学互相补充、解决。
五、记忆背诵,感悟积累
1、再读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与同桌、好友交流学习。
2、背背喜欢的段落或句子。
3、指名背诵。
六、拓展迁移,热情献艺
1、学生在小组内自由介绍自己的音乐特长,并推荐一人上台表演。
2、想对“音乐之乡”说点什么?
七、总结
10.小学课程教学总结 篇十
本学期,我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并认真、耐心地向学生传授美术方法和技巧,碰上学得慢的学生,我细致地进行个别指导,手把手地教,面对面的辅导,边教边思索着如何让学生又快又好的掌握基本技能,如何让我们的学生喜爱校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在课堂上,我精心设计活动环节,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共同收获,体验快乐。根据学校的特点、条件以及所教学生的基础等情况,精心备课,设计教学的每一环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玩和快乐中发现新知识,学习新知识,使课堂生动、活跃、丰富多彩。提高了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让学生通过自己努力获得知识技能,丰富了学生的智识,增加了新的体验,真正的提高了孩子们动脑、动手的能力,促进学生身、心、智、德的全面发展。
一年级:
一年级的《简笔画》看似简单,但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我首先强调学生学习绘画时的坐姿、握笔的方式以及画笔的摆放等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绘画的基础部分,我精心设计每个环节,突出重难点,耐心辅导。同时,我鼓励学生,在绘画中可以添加自己的想象,不必和老师的范画一模一样,应该有自己的独特想法,一次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大胆创新的意识。
孩子们的作品活泼、生动,色彩艳丽,他们用画笔展现着自己五彩斑斓的世界。
三年级:
三年级的《贴画》主要以彩纸贴画为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由简到繁、从易到难,先以简单的毛毛虫圆形等简单的入手,再到学生自己设计图案,到最后有小组自己设计并制作漂亮的纸贴画。我们还将棉花贴在了纸上,做成了漂亮、实用的装饰物,让学生懂得学以致用,用创意妆点生活的乐趣。
六年级:
六年级的《剪刻纸》上升到剪和刻的技巧上,难度加大。在课上,由于要用到剪刀和刻刀,我特别注意安全教育,让学生懂得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本学期的剪刻纸,主要以简单的图片为主。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在网络上搜集大量剪刻纸的图片及视频,并将这些传统的艺术带到课堂上,让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欣赏剪刻纸的美,感受其独特的魅力,并激发他们制作的欲望。每逢上课的时候,总会有学生说,老师快发放剪刀吧,我都着急了。平日里特别调皮的孩子在校本课上积极参与,在剪刻的过程到中很认真的完成每一个作品。可见他们对剪刻纸的喜欢程度。
11.新课程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初探 篇十一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显然,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直观形象的教学情境,是点燃学生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保证。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温和的口吻、可亲的笑脸、满腔的热情营造一个民主、平等、愉快的教学情境,要让自己的微笑像和煦的春风一样吹进学生的心田,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进而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师生情感交融,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
此外,语文教师还要积极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创设一个直观、形象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的天职首先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相反,教师讲得嗓子冒烟,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效果一定不会好。
首先,教师要有过硬的素质。“亲其师,信其道”,如学生对他产生信赖感、亲切感,深深地被教师的人格魅力所吸引,被他渊博的学识所折服,为他精湛的教学技巧所吸引,学生自然会对你所教的语文感兴趣,甚至会不由自主地迷恋教师的讲课而喜欢上这门课,进而使你成为学生崇拜和模仿的偶像。所以,语文教师自身的素质,是搞好阅读教学的前提。语文教师必须不断给自己“充电”,增强自己的吸引力。
其次,以情激趣。情感是语文教学中课堂活跃最重要的因素。列宁说过:“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认识的深入。”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一定是调控好自己的教学态度,要饱含真情,充满爱心,用温暖的情怀去融化他们,要竭尽全力满足他们的情感需要。特别是对待特殊生,更要以博爱宽厚之心理解他们,原谅他们,关心他们。只有用真诚友爱去感化他们,方可净化其心灵,规范其道德,陶冶其情操,方可使他们的心扉为你敞开。任何用命令强迫手段使其服从自己的做法都是心腹之患。所以,语文教师只有树立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思想,用仁爱之情去陶冶学生,理解、尊重学生,亲近关心学生,做到以情激趣,寓教于情,才能激发学生语文阅读的兴趣,使最佳教学效果水到渠成。
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之后,第二步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习惯是一种持久性的心理行为,良好的学习习惯是终身受用的”。想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就应当先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优化引导,提供时空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应根据自身及学生的特点,结合周边的环境及资源,优化课堂教学,达到教师少教而学生多学的教学成效。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要“先学后讲”,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根据学生的知识和认知基础,可采用下面几种自主的学习结构:迁移式——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结点,充分利用迁移规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新课;扶放式——教师根据教材特点、课堂信息有效地引导,适当地点拨,让学生由扶到放自主探究;尝试式——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条件,让学生不断尝试探索,发现并解决问题……当然,有效的课堂还有很多的教学模式,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教师多种方法、策略的综合运用。
三、读写结合,指导方法
课堂没有书声是语文教育的悲哀,课堂只有书声则是语文教学的倒退。阅读教学要读写结合,指导学生阅读方法。
1.坚持自主性阅读,熟读自悟。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充分运用读的手段,通过范读、领读、引读、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读等朗读方式,指导学生在读中熟悉课文,理解课文;在读中学会朗读、默读和快速读。要把讲析的时间省出来供学生读课文,力争让学生有时间多读几遍,使其在多读中悟情,在多读中明理,在多读中得法。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2.辐射结合,鼓励探究性阅读。由读向述、唱、画、演、问、比、思、写等方式辐射,并把他们有机结合,从而形成读述结合、读唱结合、读画结合、读演结合、读问结合、读思结合、读比结合、读写结合。让学生自己与课文对话,从自我出发去感受和体验。在学生认真地阅读了课文之后,可以让他们提出自己的疑点。对于其中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教师要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让他们各抒己见,自己去寻找答案。
3.交叉结合,推进批判性阅读。单一运用一种方法未免显得枯燥,结合具体课文,根据需要,把各种阅读方法结合起来,综合运用,使课堂教学在变化中去单调,组合中见新异。诸种方式的组合交叉、综合运用不是为了表面热闹,而是为了调动学生读的积极性,达到读得轻松、悟得迅速的目的。学生学习的过程不仅是改造原文的过程,而且也是阅读主体自我完善的过程。学生阅读一篇课文,不应是接受型的同构解读,而应是批判性的异构解读。学生读了一篇课文,不断摈弃旧的,吸收新的,每个学生就是在这样一次次的汲取与扬弃中,重新树立对自我的信心,自觉地变换思维模式,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实践表明,一堂好的阅读课应该“关爱生命、着眼发展、以学定教、发展民主、以读为本、以情感人、强化语感、鼓励创新、引导质疑、敏于点拨”。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就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学生智力。
12.小学教师语文课程教学总结 篇十二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插图应用的意义
(一) 插图的涵义。
《辞海》对插图的解释是:“插附在书刊中的图画, 有的印在正文中间, 有的用插页方式, 对正文内容起补充说明或艺术欣赏作用。”
小学语文课文中的插图是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结合课文中叙述的事物描绘出的具体形象。语言文字的叙述是课文的中心部分, 课文中的插图是为课文中心服务的。字少图多、新颖生动是小学语文教材的显著特点。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灵活地引导学生观察插图, 有机地结合插图讲授课文知识, 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都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 插图应用的意义。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小学语文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 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插图应用是否有效, 直接关系到师范生教学实践质量的高低。
因此, 小学语文教学中插图应用有不可置疑的重要意义。
(说明:本文所有案例均选自语文出版社小学语文教材)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好语文的先导。老师在讲读课文时要引导学生观察插图, 让学生通过观察图中的景物, 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 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初动力。如学习《庐山云雾》 (三上) 一文时, 当学生看到课文中“……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玉带”, “刚刚还是随风飘荡的一缕轻烟, 转眼间就成一泻千里的九天云河”的插图时, 学习兴趣已经被调动了起来, 再认真地读课文, 理解课文中的“腾云驾雾”“流连忘返”就水到渠成了。特别是低年级小朋友, 一般都对文字不感兴趣, 但往往对具体可感的彩图兴致勃勃。教师可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好插图, 引导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新知。
2. 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
借助插图可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想象能力、观察能力等综合能力。理解句子是理解课文的基础。有些课文中的句子意思比较深奥, 尽管老师翻来覆去地讲, 学生还是理解得比较费力。这时, 如果教师适时借助文中的插图, 让学生通过与图画观察、想象相结合, 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这样学习效果就会相当明显。
如《司马光》 (一上) 一文中, 插图中画的是司马光两手举石, 使劲砸缸的情景。教学时, 可先让学生看图说说“司马光拿起一块石头要干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学生自由讨论, 看哪些词用得准确。低年级学生的表达往往有一些特点, 表达简单、错乱无序, 怎样在训练学生准确用词的同时训练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呢?这又可以利用插图, 且教给学生观图的方法和顺序。只要持之以恒地借助文中的插图训练学生语言表达的连续性, 就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何谓素养?素, 有‘向来’之意。故‘素养’, 一般指平时的修养与训练。语文素养的含义, 就是对语文有长久的修养与训练的意思”。通过观察“语文素养的冰山模型图”我们可以发现, 使用插图教学对培养语文素养是有很大的好处的。通过插图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如在《东郭先生和狼》 (三下) 一课中, 引导学生观察三幅插图, 并让学生说东郭先生的衣着、外貌、神态, 并有效地看“狼”的不同表现, 最终体会课本剧的主旨。这样可以从整体上达到语文思维、语文知识、语文感悟、语文技能四者的结合。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插图应用的途径
新课程背景下课程资源作为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 备受人们的关注。语文课程资源包括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语文课程的渗透是全方位的。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插图应用就是最便捷最有效的课程资源利用。
(一) 课堂教学环节中插图的巧妙运用。
1. 在导入时用作切入点。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语文课上得如何, 与导入密切相关, 而运用插图导入课文, 往往能收到独到的效果。它既能触景生情, 迸发感情, 又能因势利导, 引人入胜。以《鸟的天堂》 (四下) 这一课为例, 学生对“鸟的天堂”不易理解, 可让学生观察课本中的两幅插图, 理解“这里的天堂是指什么”, 通过观察了解这里的天堂是指一颗大榕树, 再观察第二幅图想一想“为什么是鸟的天堂”,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 突破重难点时借用。
教学讲读课文时, 还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利用插图, 让插图“活”起来, 发挥其辐射功能。新教材中的插图最突出的优势, 就是学生在阅读课文时能比较自然地借助插图, 化难为易, 化抽象为具体, 直观形象地理解字、词、句、段的意思, 能较好地抓住文章的主要东西, 帮助揭示课文的重难点及中心思想。如以《天鹅、大虾和梭鱼》 (一上) 这一课为例, 学生对“他们三个为什么拉不动大车”有些不解, 这时引导学生看插图, 并读文中“天鹅伸着脖子要向云里钻, 大虾弓着腰使劲往后靠, 梭鱼一心想朝水里跳”这三句话, 学生一看就会明白是它们三个拉的方向不一致、没有齐心协力合作的结果, 教学的重难点就会随之解决。
3. 总结课文时运用。
插图不仅仅可以指导学生更具体深入的理解课文内容, 还可以用来总结课文, 揭示课文的思想。如在《倾斜的伞》 (三上) 中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总结:两幅图中的外公和“我”都有什么变化?外公打着倾斜的伞说明了什么?“我”打着倾斜的伞又说明了什么?由此来让学生体会人物之间的真挚感情, 懂得怎样理解“那是把倾斜的伞, 是把充满了温情的伞, 我会永远珍惜它, 爱护它”。
(二) 课堂教学拓展中, 促进学生与插图间的对话。
1. 命名———赋予插图鲜活的生命。
名字, 往往寄托人们美好的情感, 传达事物的意蕴。好的名字不仅能恰到好处地表情达意, 而且能引起人们的遐想。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给文中的插图起个好听而又意蕴深长的名字, 往往会收获意想不到的精彩。一幅幅插图在学生放飞的想象中变得鲜活起来。如《阳光》 (二上) , 画中有一个快乐的小女孩在院子里玩耍, 这幅画很简单, 但却有深刻的含义, 因为奶奶不能看见阳光, 她在收集阳光给奶奶。同学们就可以发挥想象给插图配名, 如“温暖的亲情”。
2. 配诗———挖掘插图内在的神韵。
所谓“神韵”就是一幅画的精神所在。一个画家要想把画画好, 就必须发现这种精神, 并且使它活泼、自然。同样, 对于欣赏者来说, 欣赏一幅画也要善于发现这幅画内在的精神, 即神韵。给插图配上韵味无穷、饱含哲理的诗句是挖掘图画内在的神韵的一个好方法。学生会调动一切感官, 包括已有的知识经验及大脑中储存的一些信息资源, 全身心地投入创作活动, 灵感、顿悟会接踵而至。如果说配诗是架起图画和文本之间的桥梁的话, 那么学生已有的知识信息储备则是这座桥梁的建筑材料。如《不用嗓子的歌手》 (二上) 有四幅插图, 分别说了小黄莺为组合唱团找到几位小动物并组成了合唱团。同学们就可以利用课文给图配诗:“黄莺嗓音真动听, 蜜蜂振翅嗡嗡嗡, 青蛙声囊呱呱呱, 蝉膜震动吱吱吱, 大家齐唱真动听。”
3. 修改和再创造———完善插图美好的创意。
当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达到水乳交融的时候, 他们就会发现插图也有不足的地方, 甚至发现插图也会有错误, 学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 充分发挥想象, 补充画面内容的不足。有的课文插图不够生动、形象, 不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同时课文插图又不能很好的将课文内容囊括起来, 如《小池》 (二下) 的课文插图。它只是很单一地画了树、水、荷、蜻蜓, 缺乏生动性。如果教师引导学生把图画补起来, 加以泉水外涌, 树在水中的倩影, 等等, 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可以让学生深入领悟“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的美景。
4. 补空白发现———插图的深层含义。
所谓“空白”, 主要是指文本中未明确写出的部分。空白之处往往蕴藏着丰富的人文内涵。
教学当中, 抓住这些空白点, 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想, 从无字处读出字来, 才能使学生与作者之间“心有灵犀一点通”, 将学生引至“大象稀形”、“大音稀声”的艺术审美境地。教学《乌鸦喝水》 (一上) , 可抓住“一只乌鸦口渴了, 到处找水喝”一句中的“到处”, 引导学生边展开具体的想象边用彩笔描绘:“乌鸦会到哪些地方找水喝?嘴里还会说些什么?”……既可丰富课文内容, 又可开发儿童的想象思维。
三、结语
总之, 插图是小学语文课本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充分了解小学语文课本中插图的作用和意义, 才能在新课改背景下巧妙的实际运用。在新课改背景下, 如何充分挖掘插图这一教学资源, 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效, 是每一位在校高师生都应该认真思考的命题。
参考文献
[1]宋凤宁.宋歌.插图与阅读理解[J].四川心理科学, 1999.
[2]李丽华.语文教科书擂图研究田[J].宁夏教育, 2002.
[3]戴宝云.小学语文教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2.
[4]刘煌斌.杜玉山新教材插图巧用例谈教[J].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3.
[5]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M].北京:语文出版社, 2006.
[6]张晨晨.小学语文课本插图变化特点及原因[J].文教随笔, 2007.
[7]倪文锦.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13.小学地方课程教学总结 篇十三
二、取得成绩:
(一)传统文化:丰富学生传统文化,增进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识,激发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同时也为了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及写作水平。
1、在诵读中领略古诗的声韵之美。感悟古诗的真挚之情。
2、晓通古建筑文化的历史,体会古代人们的智慧和创造才能。
3、认识一些文学巨匠,初步了解他们的生平行迹,领略其独特风骚。
4、知道中国自古就有与外界保持友好往来的优良传统。
5、熟识中国传统文化,体会中国人的聪明才智。
6、对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辅导,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二)安全教育:以《小学生守则》、《小学生安全行为规范》等等为主要内容,进行探索与实践,尝试采用新的教学方式。
(三)环保教育:环境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引导学生全面看待环境问题,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环境素养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重视平常积累,背诵经典名句名篇,通过进行比赛来提高效率。
(五)重视多元评价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评价,幵以此作为反馈,激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积累。下学期我会收进科学的教学模式,及时的解决本学期的问题,我们会发扬优点,改进不足,相信我们会做得更好。
(六)继续进行预防地方性氟中毒教育,通过教育,学生们掌握了预防氟中毒的方法,幵通过学生对家庭、对社会进行宣传。
14.小学语文微课程教学设计案例 篇十四
龙源期刊网.cn 小学语文微课程教学设计思考
作者:朱玉萍
来源:《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新干线》2015年第02期
在我国的教育事业中,由于微课程教学出现的比较晚,所以微课程教学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还没有被广泛应用,并且小学语文教学对微课程的作用没有一个很好的认识,对其定义也不是很明确。目前,微课程教学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也逐渐运用微课程教学,并且微课程教学形式比较多样化。微课程教学对小学语文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必须深入对微课程教学设计进行研究。1.微课程教 学的优势
目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微课程教学大多是利用优质教学资源实现班级与班级之间的沟通,利用宽带实现学校与学校之间的联系,利用互联网实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等,并且通过建立完善的教育管理平台帮助教师实现远程教学,将相关的教学资源进行共享,为学生指导相关教学活动的使用,例如资源示范、操作练习、学习评价以及反馈指导等。微课程教学打破了传统小学语文教学的形式,改变了课程的单一性,对语文教学能够及时的进行反馈,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微课程教学,能够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我国教育的信息化发展,不断的推动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微课程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非常多的优势,对语文教学有着很大的帮助。
微课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优势具体有以下五点,第一点就是通过微课程的教学,能够给学生留出一个独立的学习空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避免学生对语文教师和家长产生依赖性。微课程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独立自主的学习环境中不断的提高语文学习水平。第二点就是微课程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互帮互助精神。在微课程教学中,学生的学习通常是分小组进行的,在一个小组内学生之间能够互相的帮助,在共同学习的氛围中不断的提高创新能力和学生的学习水平。第三点就是有理想学生的系统学习,避免学生在考虑问题时出现不全面的情况,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微课程教学是和小学语文内容相结合的,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第四点就是微课程教学能够扩大学生的学习范围,有利于学生掌握语文课程中的重点内容,将学生的学习时间充分的利用起来,提高学习效率。微课程教学能够合理的安排学生的学习时间和活动时间,让学生能够劳逸结合的学习。第五点就是能够因材施教,微课程的教学条件比较完善,还能够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是语文教学更加的人性化和多样化,让小学语文教学不再单一化。2.微课程教学设计的学习方法以及路线 2.1 依据主题,自行设计微课程
篇二:浅谈微课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龙源期刊网.cn 浅谈微课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薛冰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上》2015年第05期
【摘要】微课是指基于教学设计思想,使用多媒体技术在五分钟以内就一个知识点进行针对性讲解、模拟一对一教学情景的一段视音频。这些知识点,可以是教材解读、题型精讲、考点归纳;也可以是方法传授、教学经验等技能方面的知识讲解和展示。本文从选题、教案编写、制作课件以及微课使用几个方面阐述了微课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微课;小学语文;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5-0031-02在传统授课时,一节课的精华总是围绕某个知识点或者某个教学点展开,精彩的、高潮的环节都是短暂的,瞬间的。实际上,学生视觉驻留时间普遍只有5-8分钟,若时间太长,注意力得不到缓解,很难达到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微课——将教学重点、难点、考点、疑点等精彩片段录制下来提供给学生,而且5-8分钟,50m左右大小的简短视频,方便学生随时随地通过网络下载或点播。还能重复使用,利用率高,较好的满足师生的个性化教学和个性化学习需求。
一、选题
微课的选题是微课制作最关键的一环,良好的选题可以事半功倍的进行讲解、录制,不好的选题同样可以使得微课变得平凡乃至平庸。
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和容易出现的问题入手,通过典型例题和深入浅出的讲解使学生迅速掌握本知识点。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诺贝尔》这篇课文,是继《天火之谜》《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后的又一篇歌颂人物不畏逆境勇敢追求信念的文章。教学重难点是体会诺贝尔在发明炸药的过程中虽然历经失败,痛苦,但是毫不气馁,决不放弃自己的追求,直至成功的锲而不舍的精神。
【小学教师语文课程教学总结】推荐阅读: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工作总结(2012年)10-15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08-31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培训总结06-15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风格07-27
小学写字课程教学总结10-15
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师教学随笔10-18
小学语文基地教师成长总结09-30
2018年度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师教学计划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