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现代化之路

2024-10-17

中国农业现代化之路(共8篇)

1.中国农业现代化之路 篇一

科技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希望之路

——关于黑龙江省农业科技合作共建的调查

栗战书

黑龙江省农业科技合作共建得到了中央有关领导充分肯定,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农技推广十大模式之一。目前已成功开展了三批,农村广大基层干部群众希望能继续搞下去,一些兄弟省(市)也纷纷来学习。农业科技合作共建为什么能产生这么大的作用和影响?带着问题,我组织有关部门对全省农业科技合作共建工作进行了深入调查。

一、黑龙江省率先创立的农业科技合作共建新模式,深受广大基层干部群众欢迎,科技对现代农业引领作用凸显

农业科技合作共建,始创于省农科院以科技帮扶十弱县为主要内容的“院县共建”。随着院县合作成果和作用不断显现,省委、省政府决定组织全省15家农业科研院所、涉农大专院校、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与全省67个县(市、区)开展科技合作共建活动。

黑龙江省农业科技合作共建是通过“五项规定动作”开展的。一是创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由科研单位出技术、出成果、出管理,县里出土地,采取公益性、市场化等多种方式建立不同层次科技示范园区(田),集中展示全省乃至全国最新农业科技成果。实施农业科技合作共建以来,每年有组织或自发到园区参观学习的农民达150多万人次。二是兴办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每个专家大院配备了必要的物质设施,有专家常年驻院服务。目前,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已在全省实现了全覆盖。三是谋划农业科技致富项目。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全省集中组织各学科专家

深入各县,与县里共同研究推进高新技术和农业信息化工程建设,帮助各县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四是实施农民培训工程,对农民、乡村干部、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农业科技示范户进行有针对性的科技培训。五是选派科技副县长。由省委组织部组织,在参与共建的涉农科研院所和学校等,选派年富力强、综合素质高的科技人员,到各县担任挂职科技副县长。全省已先后下派67名科技副县长。

农业科技合作共建,是新形势下农业依靠科技进步,创造性搞好专家与农民、科研与农业的紧密结合,实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成功做法,是一项既符合黑龙江省当前实际,又具有长远历史意义的创新实践,走出了一条科技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希望之路。

一是通过农业科技合作共建,畅通了科技人员进入经济主战场的渠道,使科研和农业生产需求结合更加紧密。目前,全省共有920多名专家参与了共建活动。他们走出高楼深院,走进田间地头,成为传递科技的使者。

二是通过农业科技合作共建,建起了科技与农民对接的直通车,提高了农民种地的科技含量。据不完全统计,通过专家们的技术指导,仅农业防病治病一项全省每年就减少损失5亿多元。

三是通过农业科技合作共建,激活了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加快了成果推广转化速度。每年共建单位至少有920多名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下基层,有效解决了基层科技人员总量不足、素质不高问题。实施农业科技合作共建以来,全省推广农业新成果、新技术2450项,相当于农村改革以来新品种新技术总和的1/3。

四是通过农业科技合作共建,提高了农民科技素质,留下了一支不走的技术队伍。在合作共建中,通过园区带动、先进适用技术推广以及科技培训等,让广大农民学习、掌握了众多农业科学技术,3万多农民成为种养业的行家里手。各类“土专家”“田博士”和农民经纪人达到20万人,引带作用日益突出。

五是通过农业科技合作共建,推动了结构优化调整,促进了农民增收。在合作共建中,共建单位立足各县(市)农业产业特点,围绕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需要,培育特色新兴产业的科技致富项目。

二、率先实现“两化”目标,探索走现代化大农业的道路,继续推进农业科技合作共建尤为迫切

在大庆调研时了解到,省里组织的三年共建结束后,大庆市委、市政府又自发与省农科院大庆分院、东北农业大学和八一农垦大学,做出继续新一轮科技合作共建的决定,这引发了我们的深入思考,对科技合作共建在认识上产生了新的飞跃。

(一)科技成果难以向生产力转化的事实,迫切需要推进农业科技合作共建,有效解决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科技合作共建通过建立示范园区、专家大院,实施致富项目和培训农民,把最新的农业成果直接展示给广大农民;为了让农民使用良种良法,专家们把最新的优良品种,免费发放给农民,在农业生产关键时期,到田间地头手把手传授。科技合作共建,有效地解决了先进农业技术和成果推广的“最后一公里”和“最后一道坎”问题。

(二)统筹城乡科技要素优化配置,迫切需要推进农业科技合作共

建,加快先进生产要素向农村覆盖。目前,农村普遍存在的农技人才短缺且后续力量不足的问题,难以适应发展现代农业的需求。开展农业科技合作共建,加快城市科技要素和资源更多地向农业农村转移、集聚,实现城乡科技协调发展,推动形成城乡农业科技要素优化配置的长效机制。

(三)实施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迫切需要推进农业科技合作共建,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我省规划确定总投资为577.3亿元,重点实施水利化、农机化、科技支撑等工程措施。开展农业科技合作共建,有利于加快粮食增产技术在项目区内广泛应用,推动农业科技与其它工程措施综合配套组装,强化科技集成对粮食增产的支撑作用。

(四)涉农科研教学单位的改革发展,迫切需要推进农业科技合作共建,为其自身发展注入活力。目前,我省事业单位改革正处于关键时期,省农科院经验启示我们,涉农教学科研单位改革发展要取得突破,必须变封闭办学、关门搞科研为开放办学、开放搞科研,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等市场为找市场,积极投身“产学研”结合实践,实现持续发展。

三、顺应广大农民群众的热切期盼,把农业科技合作共建作为政府一项长期工作,认真谋划推进

调查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广大基层干部群众对持续开展农业科技合作共建要求十分迫切,充满殷殷期待。调研认为,农业科技合作共建是我省农业科技工作的一项首创,是科技引领助推现代农业发展的一场革命。乘势而上,在已有工作基础上实施“三个一工程”(每年安排财政

资金1亿元、组织1000名学科带头人和骨干科技人员下乡指导服务、安排1000名大学毕业生充实乡镇推广队伍),确保实现“三个全覆盖”(向所有县和农业区全覆盖,向区域性农业主导产业全覆盖,向省直所有涉农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全覆盖),把全省农业科技合作共建工作引向深入。

(一)建立健全工作运行机制,确保农业科技合作共建持续推进。一是健全领导机构。要建立省农业科技合作共建领导小组,组长由省委、省政府主管领导担任,成员由省直有关部门及参与共建的单位主要领导组成。二是加大组织推进。要在认真总结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尽快制定出台《全省农业科技合作共建工作实施意见》,建立政策支持体系。三是加强资源整合。要进一步整合科技力量、科研设施和科技队伍。

(二)明确工作任务,提升合作共建层次和水平。今后重点工作任务主要为五项内容,即“五个延伸和一个完善”。“五个延伸”,就是延伸原有的“五项规定动作”:一是农业科技园区要由县级园区向乡、村两级延伸,力争用3~5年的时间,普及乡级园区,村级园区的覆盖面达到全省行政村总数的20%以上。二是专家大院要由单一的咨询接诊向多功能服务延伸,突出抓好“两件事”:一个是加强标准化建设,提高专家大院物质技术装备水平;另一个是完善功能,增强综合服务能力。三是农民科技培训要由注重数量向更加注重质量延伸,由分散培训向集中培训拓展;由种植业向多种经营、加工业等培训拓展;由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向种田大户进学堂、进院所拓展。四是致富项目要由公益性示范项目向市场化运作项目延伸。五是派驻科技副县长的范围要由县(市)向所有农

业区延伸。可以考虑由省编委每年拿出1000个编制,优先选用农业大专院校毕业生,充实乡镇农技推广岗位。

(三)建立多元投入长效机制,为农业科技合作共建提供资金保障。几年来的实践表明,省级财政设立的农业科技合作共建专项资金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引导作用。今后要加快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多渠道融资为补充,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省级财政设立农业科技合作共建专项资金。要积极鼓励农民自筹,引导农民采取多种形式参与投资农业科技合作共建。各帮建单位要定期推出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科技致富项目,鼓励金融资本、民营资本、工商资本参与推广项目,加快建立农业科技多元化投融资机制。

2.中国农业现代化之路 篇二

问:设施农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目前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方兴未艾, 截至2012年, 我国设施农业面积已占世界总面积85%以上, 成为世界上最大面积利用太阳能的工程。鉴于此, 李教授能否简要介绍一下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现状, 在国际上的地位如何。

答:设施农业是实现现代农业的途径之一, 不能说是必由之路。另外并不是说设施农业就等同于现代农业, 目前我国设施农业中也有许多不属于现代农业。设施农业应该包括设施种植业和设施养殖业。但目前我国所说设施农业多是指设施种植业, 更具体多是指设施园艺业, 其中占地面积最大的是设施蔬菜业, 约占设施园艺的95%。

目前我国设施园艺的发展现状, 特别是设施蔬菜的发展现状是:经过30多年的发展, 我国设施园艺产业取得了巨大成就, 形成了节能、低碳、低成本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

一、发展成效巨大

1. 保障了蔬菜周年供应, 调节了果品市场种类, 满足了花卉需求。

截至2013年底, 我国设施园艺面积约为387万公顷。其中设施蔬菜面积约为368万公顷。其中设施蔬菜面积约为368万公顷, 设施蔬菜中日光温室95.7万公顷, 塑料大中棚168.8万公顷, 日光温室和塑料大中棚蔬菜面积占设施蔬菜总面积的71.9%;设施蔬菜及西甜瓜产量2.51亿吨, 人均占有量185.93公斤, 占当年蔬菜及西甜瓜总产量的31.92%。设施栽培的主要蔬菜种类包括茄果类、瓜类、豆类、甘蓝类、白菜类、葱蒜类、绿叶菜类、多年生蔬菜类、食用菌类等十余大类的上百种。设施蔬菜产业的发展为我国蔬菜周年均衡供应提供了重要保障。设施果树面积12万公顷, 主要生产桃、杏、樱桃、草莓、葡萄、蓝莓、部分南方果树等。设施花卉面积约为7公顷, 主要生产盆花及百合、非洲菊、蝴蝶兰、大花蕙兰等。

2. 促进了农民增收。

设施园艺产业的技术装备水平、集约化程度、科技含量以及比较效益都很高, 目前投入产出比可达1:4.5, 是一个高投入、高技术集成、高产出的产业。设施园艺单位面积产值是大田作物的25倍以上, 是露地生产的10倍以上, 因此, 从事设施园艺生产的农民人均年收入显著提高。设施园艺在保障农民持续增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3. 带动了城乡劳动力就业。

设施园艺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据调查, 在农户间互换帮工情况下, 每个劳动力可经营0.10-0.13公顷设施园艺, 全国设施园艺至少可解决2700多万人就业。同时, 带动了农资、建材、温室制造和商业物流等相关产业发展, 创造了1500多万个就业岗位, 为各地妥善缓解城乡就业压力做出了重要贡献。

4. 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

我国南方地区采用避雨栽培, 可以在夏季高温、高湿季节进行园艺生产, 提高了设施和土地的利用率。设施园艺使北方冬闲变冬忙, 其中日光温室可在-28℃以上地区不加温全季节生产, 充分利用了太阳光能和土地, 大幅度提高了能源和土地等资源利用率。特别是设施园艺生产对荒坡荒滩等非耕地的开发利用, 为我国解决食品安全开辟了新的重要途径。

二、发展特色明显

1. 以低碳节能生产为主。

基于经济基础较弱、消费水平偏低、能源短缺等基本国情, 我国设施园艺选择了一条低碳节能的发展道路。独创的高效节能日光温室园艺配套栽培模式与技术, 在冬春日照百分率≥50%、最低温度-28℃以上的地区, 可常年不加温生产园艺作物。这种节能日光温室与我国传统加温温室相比, 平均年节省标准煤375吨/公顷以上, 全国95.7万公顷节能日光温室每年可节省35900万吨标准煤, 相当于减少了83337.2万吨二氧化碳, 270.4万吨二氧化硫、235.4万吨氮氧化物的排放量。与现代化加温温室相比, 其节能减排贡献额还要提高2-4倍。在全球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今天, 此项温室节能技术受到国际相关学者和业界人士的高度关注。

2. 以低成本简易设施为主。

我国园艺产品价位偏低, 农民投资能力弱, 园艺设施多以造价低的简易设施为主。如目前用于园艺作物生产的塑料大中棚, 竹木骨架结构约占60%;日光温室竹木土墙架构约占70%。目前虽然已经发展了部分钢骨架结构日光温室, 但墙体仍以土墙为主。

3. 设施蔬菜以多种茬口果菜栽培为主。

我国设施类型多样, 为节省能源, 主要按设施结构性能安排适宜茬口和蔬菜种类。节能日光温室的温光性能能够满足喜温果菜安全越冬生产, 多采取一年一大茬的长季节栽培;普通日光温室的温光性能难以满足喜温果菜冬季安全生产, 多采取早春和秋冬两茬栽培;夏季凉爽和冬季温暖地区多采取日光温室冬春茬和夏秋茬果菜栽培;塑料大中棚除华南和江南部分地区可通过多层内保温覆盖进行果菜长季节栽培外, 其他地区多实行春提前和秋延后两茬栽培。

三、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 缺乏科学统一规划。

设施园艺发展的统筹规划与科学引导不足。各地设施园艺产业发展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较大, 设施类型、栽培制度、作物种类、栽培技术等缺乏区域特色, 比较优势不明显。一些设施园艺生产园区规划设计不科学, 田间布局不合理, 水电路不配套, 生产效益不高。设施设计与建造缺乏标准, 同一地区设施类型和构造五花八门, 一些地区盲目照抄照搬其他地区设施结构类型, 未能按照当地的地理位置和环境进行设施结构科学设计, 日光温室采光、蓄热和保温设计及建造不合理, 室内环境不理想。

2. 环境调控能力不足。

设施结构普遍比较简陋, 设施环境调控仍多以人工为主, 缺乏环境自动调控, 总体环境调控能力差。设施结构及其环境调控的现状, 不仅制约了设施园艺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生产, 而且导致设施园艺冷、冻、风、雪、涝等自然灾害频发, 影响了生产的稳定性。

3. 土壤连作障碍严重。

随着设施园艺连作年限增加, 特别是肥水管理不科学, 导致设施园艺土壤连作障碍越来越重。一方面, 土壤酸化和次生盐渍化加重, 一些地区土壤PH已降至5以下, 土壤EC值超过蔬菜发生生育障碍临界值的2倍以上, 中微量元素缺乏, 生理病害趋重, 园艺作物产量和品质降低;另一方面, 设施园艺病虫种类增多, 新病虫害或疑难病虫害不断出现, 加大了蔬菜病虫害安全防控难度, 导致病虫害发生重、用药多、防效差, 严重影响产量、品质和安全性。

4. 生产效率普遍较低。

一方面, 设施园艺作物专用品种不足, 集约化育苗的供苗率低, 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不完备, 缺乏适合不同地区和不同设施类型与栽培模式的园艺作物栽培量化技术标准, 设施园艺作物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不完善, 技术推广到位率不高, 导致园艺作物产量和品质低;另一方面, 园艺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低, 劳动强度大, 经营规模小, 产业化程度低, 导致劳动生产率低。一家一户设施园艺作物生产与大市场尚未形成有效衔接体系, 也导致产品营销效益低。

问:2014年5月,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表述“我国经济发展应适应新常态”“, 新常态”一词成为年度热点词汇。设施农业作为现代化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 应如何应对这一新的经济形势?

答:面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我国设施园艺发展的总体目标是:按照节能、低成本、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设施园艺现代化发展道路, 以生产设施合理、园艺作物种类多样、生产手段先进、生产过程规范、产品供应均衡为总目标, 加快温室、塑料大中棚、遮阳棚和防雨棚园艺产业集群发展, 提升产业化和现代化水平;完善设施园艺基础设施, 推进设施装备规范及配套;加快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普及推广, 强化工程、环境、生物及信息技术的集成;拓展设施园艺生产领域, 挖掘生产潜能;提高设施园艺技术管理水平, 实现生产规模、质量和效益的协调发展。

未来的具体任务目标有如下几方面。

1.重点设施园艺区域适度扩大规模。按照国家发改委、农业部2011年发布的《全国蔬菜产业发展规划 (2011-2020年) 》, 重点在黄淮海、环渤海、长江中下游流域及西北等设施蔬菜重点区域发展设施园艺生产。到2020年, 全国适量新增日光温室、塑料大中棚、遮阳棚和防雨棚园艺面积, 并大面积改造日光温室、塑料大中棚、遮阳棚和防雨棚园艺面积。

2.提高劳动生产率。大力推行设施标准化, 积极推进现代设施环境调控技术的应用, 提高生产环节的机械化水平, 使设施园艺劳动生产率提高50%以上。

3.提升产品质量。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 积极发展特色设施园艺产品, 全面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减少化学农药用量, 降低农药残留, 全面提高设施园艺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和商品档次, 产品检测合格率符合要求, 产品均匀一致、形态美观、新鲜洁净。

4.均衡市场供应。根据市场需求科学配置日光温室、塑料大中棚、遮阳棚等设施, 合理安排种植品种和茬口, 构建设施园艺周年生产体系, 协调区域间和季节间各品种的淡旺季上市量差, 主要园艺产品淡旺季平均价差稳定在2倍以内。

5.增加农业收入。切实转变发展方式, 走集约化发展道路, 大力探索设施园艺园区化、产业化高校经营管理模式。到2020年, 力争全国设施园艺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0%以上。

6.提高资源利用率。太阳能利用率提高10%以上, 土地利用率提高20%以上, 水资源利用率提高30%以上, 农业废弃物得到有效处理和利用。

也就是:按规划发展, 实现我国园艺设施结构标准化、环境控制自动化、种植品种专业化、栽培技术标准化、生产轻简化、经营规模化、产品品牌化、资源利用高效化、服务网络化等将成为新常态。

问:2013年, 由您率领的设施园艺团队与企业合作, 成功研制出新一代滑盖式现代节能日光温室——彩钢板保温装配式节能日光温室, 目前其推广情况如何?是否普及?此外, 请您介绍一下辽宁省设施农业的发展状况, 在全国的排名如何, 其发展的优势和瓶颈都有哪些?还有, 想请您特别说下凌源市的发展情况。

答:我们这个团队是我国最早研究日光温室蔬菜栽培的团队, 也是我国研究日光温室蔬菜栽培时间最长的团队, 这个团队是日光温室蔬菜产业尚未形成就开始从事日光温室蔬菜栽培研究的团队。

我们目前已经从事日光温室蔬菜研究30余年。先后研制出第一代节能日光温室——海城式日光温室及其蔬菜栽培技术体系;第二代节能日光温室——辽沈系列日光温室及其蔬菜栽培技术体系;第三代节能日光温室——辽沈新型日光温室及其栽培技术体系;现代节能日光温室——彩钢板保温装配式节能日光温室, 目前正在研究栽培技术体系。这些温室均分别成为当时的模板温室而推广到我国北方地区。应该说我们这个团队为我国日光温室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010年开始研制出的彩钢板保温装配式节能日光温室, 将作为现代日光温室模板向全国推广, 目前已经在黑龙江大庆、新疆伊梨、辽宁凌源、盘锦、沈阳 (于洪大兴、法库、农大) 、吉林九台、北京顺义、阜新等建了一批。这种温室也将向过去研制出的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节能日光温室要求一样, 一定会在不断优化过程中而于“十三五”大面积推广“, 十四五”得到广泛普及, 将会逐步替代传统日光温室而成为我国日光温室的主体。

2013年辽宁省设施蔬菜面积排第四位, 占全国的8.9% (全国面积5519, 其中山东905万亩, 江苏619万亩, 河北600万亩, 辽宁493万亩, 安徽465万亩, 河南341万亩, 陕西265万亩, 甘肃165万亩) 。但辽宁省日光温室面积排第一位, 占全国的22.3% (全国1436万亩, 其中辽宁320万亩, 山东280万亩, 河北230万亩, 江苏102万亩, 内蒙古95万亩等) 。全国设施蔬菜生产总量2.513亿吨, 辽宁大约占11%左右, 接近0.3亿吨;全国日光温室蔬菜生产总量10012亿吨, 辽宁约占25%左右。辽宁是我国重要的设施蔬菜生产基地, 而且是重要的冬季设施蔬菜生产基地, 对于解决我国北方地区冬季蔬菜市场供应极为重要。

辽宁省不仅设施蔬菜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而且设施园艺占有重要地位。因为全国设施蔬菜占设施园艺总面积是95%, 而辽宁设施蔬菜占设施园艺总面积是85%, 因此, 设施果树和花卉在全国也占有重要的份额。

至于凌源市设施农业, 其发展比较突出有以下优势:一是其区域的光热资源好, 特别是冬季光资源, 日照百分率≥55%, 因此特别适合发展日光温室。最新一代的现代节能日光温室就是我们团队和凌源市企业合作开发的。二是其设施栽培的技术水平比较高, 例如番茄、黄瓜和茄子这三种作物, 其亩产能达到2万公斤以上。三是政府作为, 支持力度大。

问: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路径之一, 请您谈一谈我国设施农业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将如何?将会面临什么样的机遇和挑战?其重点任务是什么, 难点又是什么?

答:其实在前面已经谈到了。我国设施园艺目前还只是个初级阶段, 未来发展具有广阔的前景, 任务也十分繁重。但未来的发展趋势不是无限地外延扩展, 而要大幅度地提升内涵, 内涵的关键问题是产量、品质、效益, 是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要达到这个目标, 就要大力推进规范化、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机遇和挑战就是人们的需求, 人民对于设施农业产品的量和质需求、人们对于生产和生活环境的需求, 就是我们的机遇, 也是我们的挑战。未来的重点任务是我国设施农业实现现代化, 要用10年左右时间完成设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之路, 要使单位面积产量提高40%以上, 质量符合食品卫生标准, 要使品质得到提高, 耕地、水、能源等资源利用率提高30%以上, 劳动生产率提高50%以上, 设施结构实现标准化, 设施环境调控实现自动化, 种苗实现专用化, 生产实现机械化和轻简化, 销售实现品牌化, 服务实现网络化。

3.中国农业现代化之路 篇三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现代农业作用

1.农业机械化与现代农业的关系

现代农业的实质是以现代科学技术及其应用、现代工业技术及其装备、现代管理技术为基础,产供销相结合,贸工农一体化,高效率与高效益兼备的新型农业。在建设现代农业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各国选择的道路有所不同,但无一例外都要首先实现农业机械化,进而实现农业现代化。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历史阶段,农业机械是农业生产要素中影响现代农业进程的关键因素,并且农业机械化水平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形成农业竞争力的核心能力。

农业机械化为农业和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农业机械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主要手段,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使农业生产能够做到定时、定量、定位的精确作业,从而提高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

农业机械化促进了农业劳动力转移和农民收入提高,加快了现代农业发展进程。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过程,是农业生产要素中农业机械增多、农业劳动力减少的过程,也是农民文化素质和收入提高、工农差距和城乡差距缩小、农工贸协调发展的过程。现代农业生产不仅能利用很少的人力生产出保障社会需求、丰富多样的农产品,还可将部分农业劳动力转向二、三产业,进而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使经济更加繁荣,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

2.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现有农机装备小型机具多、大中型机具少,动力机具多、配套机具少,低性能机具多、高性能机具少,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要求对照有着相当大的差距;机械化生产主要局限于稻麦粮食作物产中方面,在产前、产后机械化配套以及其他农作物生产方面发展缓慢,甚至尚未破题,农机作业项目和农业机械化服务仍不能适应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需要;在许多丘陵、山区,农机化基础设施很差,且先进适用农机具的装备水平与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需求不相配套,农机化区域特色不明显;农机化发展不平衡,影响了农机化整体水平和服务能力的提高;基层农机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队伍不稳定,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3.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建议

牢固树立现代农业的理念,把农业机械应用到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形成“一条龙”服务。鼓励农民规模经营,通过合法土地流转将耕地集中到种植大户手中,开展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立足本地实情,发展适合本地区特点的农机具;加强农机社会化服务,鼓励有实力的农机大户组建农机合作组织,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强化农业基础地位意识,通过国家各项惠农政策,加大购机补贴范围和比例,提高农民购买机械的积极性;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综合开发步伐,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通过各种培训教育方式培养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4. 发展农业机械化的保障措施

4.中国农业现代化之路 篇四

中国人民大学秦宣教授谈:“北京共识”、“中国模式”与中国现代化之路

背景: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球经济发展并不景气,原来被两极格局掩盖的一些矛盾进一步尖锐化……而中国却向世人展示了一种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安定祥和的景象——

另一个历史之谜

记者:今年上半年,国际主流媒体在广泛讨论中国过去25年的发展经验问题时,交替出现了两个概念,即“北京共识”和“中国模式”,这两个概念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

秦宣:今年上半年以来,国际主流媒体对中国问题给予了极大关注。4月20日,新加坡《联合早报》发表文章说,经过了20多年的改革,中国迅速崛起,这种发展经验对第三世界国家来说,至少提供了一个有别于西方的发展模式。5月11日,英国著名思想库伦敦外交政策中心发表了美国《时代》周刊高级编辑、美国著名投资银行高盛公司资深顾问乔舒亚〃库珀〃拉莫的一篇题为《北京共识:提供新模式》的论文,对中国20多年的经济改革成就作了全面理性的思考与分析,指出中国通过艰苦努力、主动创新和大胆实践,摸索出一个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模式。他把这一模式称之为“北京共识”或叫“中国模式”。5月20日,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网络版刊登了题为《中国将以自己的方式改变》的文章,称赞中国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推进政治改革是果断明智的。

5月24日,墨西哥《每日报》刊登题为《中国:亚洲的地平线》的文章,认为中国奇迹是依照自身情况理智制定社会经济政策的结果。

5月26日,全球扶贫大会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开幕,中国的扶贫模式引起世人关注,世界银行行长呼吁全球分享中国的脱贫经验。次日,英国《卫报》刊登题为《中国解决亿万人民温饱问题的经验》的文章,认为中国的崛起为其他国家提供了除西方发展模式之外的一个强有力的选择。

这些文章,都或隐或现地对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及对世界的积极影响表示赞许。

进入6月,国际上又有许多政要及学者开始关注这一问题。6月14日,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在圣保罗接受新华社记者提问时说,中国依靠独特模式实现发展的有益经验的确值得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借鉴。

7月8日,《国际先驱导报》发表了美国学者雷默的一篇名为《“北京共识”:中国成为全球典范?》,对“中国模式”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7月20日,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斯蒂格利茨在接受中国记者采访时,对“中国模式”也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认为,中国经济的巨大成功,对世界经济产生了积极影响,其他国家也分享到中国经济的成果。在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的背景下,“中国模式”具有启示性。

可以说,在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之际,国内出现了“邓小平热”,而国外则出现了“中国模式热”。

记者:中国作为一个拥有5000年文明历史、人口达13亿之多的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吸引国外学者的关注是很自然的事,但我们想知道的是,为什么国外媒体在进入新世纪后会如此广泛地关注中国发展模式问题呢?

秦宣:国外学者对中国发展道路或“中国模式”的关注,并不只是近几年的事。苏东剧变之后,西方有许多人一直在关注社会主义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在20世纪90年代,西方有的学者曾断言苏东剧变之后中国会随之崩溃,此谓“中国崩溃论”;也有学者断言,正在逐渐强大的中国会对世界构成威胁,此谓“中国威胁论”。但事实是,中国不仅没有崩溃,反而维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中国的发展壮大不仅没有构成对世界和平的威胁,反而成为世界和平的最主要的维护力量。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球经济发展并不景气,原来被两极格局掩盖的一些矛盾进一步尖锐化,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国际恐怖活动此起彼伏,而中国却向世人展示了一种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安定祥和的景象。西方不少学者在反思:中国成功的奥秘是什么?成功的经验又是什么?这些经验对于世界上其他国家是否有用?究竟怎样来看待中国的发展道路?怎样看待中国的和平崛起之路?如果说苏联东欧为何会发生剧变可以被称为20世纪的历史之谜,那么,中国的快速发展却成为近来西方学者极力探索的另一个历史之谜。“北京共识”或“中国模式”只是这种探索的一种反映。

记者:除了欧美等发达国家在关注中国发展道路问题,还有其他国家关注“中国模式”吗?

秦宣:实际上,中国周边国家更加关注中国发展道路问题。进入新世纪以来,南边的印度、越南,北方的俄罗斯,东北的韩国还包括其他一些亚洲国家对中国发展道路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正在着手研究中国发展道路,以期从中获得有益的经验。

北方的俄罗斯十分关注中国的发展模式。早在苏联解体时,当时俄大多数政治家和经济学家对俄罗斯能否移植或者参考“中国模式”表示怀疑。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地向前发展,俄罗斯人也开始深刻反思自己的模式。俄原来采用的是激进改革模式,政治民主化和经济私有化同时进行。尽管这一激进模式曾被西方世界称颂一时,现在的俄领导人已深刻意识到,这一模式并不是俄经济发展的理想模式,越来越多的俄罗斯人开始关注、研究“中国模式”,在很多领域里自觉不自觉地借鉴中国的做法。连普京总统在一些内部场合也透露,俄国要学“中国模式”。东南亚国家对中国的发展模式也大为称道。在许多印度学者看来,无论从人口、发展水平还是历史情况看,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与印度如此相似。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哈佛大学著名印度裔经济学家阿马提亚〃森认为:“中印两国刚开始现代化之时,贫困程度都差不多,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两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极为相近。但自此以后,印度被中国远远抛在后面。”印度前外交秘书、前驻华大使海达尔也强调,中国几乎在所有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标上,都超过印度。虽然印度总有一些学者津津乐道印度有让西方国家认同的议会制度,但更多的有识之士却大声呼吁,不要在这些方面自我陶醉,浪费宝贵的时间。从种种迹象来看,印度的确正在仔细琢磨“中国模式”,探索一条“印度特色”的发展之路。越南跟中国一样,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现在也在研究“中国模式”,试图从中国学习改革开放的经验。

在广大第三世界国家,也有不少学者和政要在谈论中国模式,有的阿拉伯国家也提出要学习“中国模式”。

定义:“北京共识”是国际上对中国发展经验的最新概括。它探讨的是像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到底是如何组织的,以及中国经验对世界上其他国家的适用性问题——

“北京共识”与“中国模式” 记者:您刚才介绍了“北京共识”或“中国模式”提出的背景以及世界一些国家对这一模式的关注。那么,西方学者所说的“北京共识”或“中国模式”到底指的是什么?二者是否一回事?

秦宣:所谓“北京共识”或“中国模式”是国际上对中国发展经验的最新概括。它探讨的是像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到底是如何组织的,以及中国经验对世界上其他国家的适用性问题。

“北京共识”是相对于“华盛顿共识”而言的。1990年,由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出面,在华盛顿召开了一个讨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拉美经济调整与改革的研讨会。在会议的最后阶段,经过讨论,与会者在拉美国家已经采用和将要采用的十个政策方面达成了初步共识。这一共识被称作“华盛顿共识”。“华盛顿共识”的内容归纳起来包括10个方面:(1)加强财政纪律,压缩财政赤字,降低通货膨胀率,稳定宏观经济形势;(2)把政府开支的重点转向经济效益高的领域和有利于改善收入分配的领域(如文教卫生和基础设施);(3)开展税制改革,降低边际税率,扩大税基;(4)实施利率市场化;(5)采用一种具有竞争力的汇率制度;(6)实施贸易自由化,开放市场;(7)放松对外资的限制;(8)对国有企业实施私有化;(9)放松政府的管制;(10)保护私人财产权。

20世纪90年代,“华盛顿共识”曾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实行,而且在一段时期内确实很有成效,尤其对外资颇具吸引力。但阿根廷等国的实践结果表明,它也存在严重问题。近十年来,“华盛顿共识”破坏了十几个国家的经济,尤其是拉美国家,以至于有人称其为“毒药”。

“中国模式”是相对于其他几种发展模式而言的。按照经济学家们的解释,目前世界上主要发展模式有四种,即美国模式、德国模式、日本模式和亚洲四小龙模式。其中,美国模式的主要特征是公司依赖庞大、多变的股票市场生存。由于股东对公司管理层施压,竭力追求利润最大化,因而也有人称之为“股东资本主义”。德国模式又叫“莱茵模式”或“社会市场经济模式”。这种模式追求创造高利润、利益分配平衡和较高的收入水平三大目标。西欧的多数国家,与德国模式相近。日本模式侧重企业的利益,它的主要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占有市场份额和获取尽可能多的利润。新加坡、韩国、中国的香港和台湾的发展模式称之为“四小龙模式”,其特点是国家或地区政府有权威、重视高科技、重视教育等等。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日本经济陷入衰退,德国经济增长乏力,而美国经济却一枝独秀。俄罗斯、东欧各国以及拉美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倾向于将美国模式作为样板,进行了各种激进的经济改革,但效果并不明显。进入新世纪,美国模式也开始式微,于是人们开始总结经验,力求探索新的发展模式。中国持续25年的发展经验就被称之为“中国模式”。

记者:以您的见解,“北京共识”也好,“中国模式”也罢,所谈的就是中国发展道路或中国经验。那么,“中国模式”到底有何特点呢? 秦宣:关于“中国模式”,西方学者并未达成共识,不同学者所持立场不同,视角不一,因而认识也不尽相同。乔舒亚认为,中国模式是一种适合中国国情和社会需要、寻求公正与高质增长的发展途径。他把“中国模式”的特点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艰苦努力、主动创新和大胆实验;(2)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利益;(3)循序渐进,积聚能量。他认为,“中国模式”的灵魂是创新和实验,准则是既务实又理想,灵活应对问题,因事而异,不强求划一。乔舒亚认为,“北京共识”还涉及政治、生活质量和全球力量平衡等问题。“北京共识”取代了人们已广泛不信任的“华盛顿共识”。平等、和平与高质量的发展愿望取代了指手画脚和盛气凌人。

印度的中国问题专家认为,“中国模式”体现在国内政策上有这样几个特点:经济上,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对外开放政策,趋利避害,与全球化潮流齐头并进;外交上,与邻为善、稳固周边;政治上,稳步推进适合国情的民主改革;军事上,在实现国防现代化的同时,将大量原本投入到军事领域的宝贵资源转为民用,极大地减轻了国家的负担。

雷默在《北京共识:成为全球的典范?》一文中提出了关于“中国模式”的三条定理:其一是创新,他认为中国问题的解决依赖在几乎所有方面的创新;其二是努力建造一个有利于持续、均衡与稳定发展的大环境;其三是坚持自主理论,即自身的崛起不对世界造成太大震荡,特别是善于处理好与当今世界霸权大国的关系。

概言之,各国学者所讨论的“北京共识”有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一个国家的发展模式应该由一个主权国家独立自主地进行探索,任何由外部强加的发展模式都注定是要失败的;

第二,强调发展的包容性、兼容性,努力把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经济高速增长与社会全面发展协调起来,把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微观运行结合起来,把效率与公正协调起来;

第三,强调发展的人民性而不是特权阶层性,“华盛顿共识”的目的是帮助银行家、金融家,而“北京共识”的目标是帮助普通人们,强调以人为本;

第四,强调本民族的文化和文明传统,并努力使传统优秀文化与现代发展相结合;

第五,强调发展的积累性、渐进性,通过累积效应发展自己等。

记者:从以上的概括可以看出,所谓的“北京共识”,其实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西方学者那里的另一种表述。您认为到底应如何界定“中国模式”?

秦宣:我个人并不主张用“中国模式”这一概念,而主张用“中国道路”或“中国经验”这种概念。但如果中国的发展经验可以概括为“中国模式”,那么,它至少应包括这样几个特点: 第一,它是切合中国实际的一种发展道路。这一发展道路是切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由于我们走的是社会主义道路,所以我们把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西方学者很容易忘记中国道路的社会主义性质。他们似乎不愿承认中国的成功是社会主义的成功,而我们不应忘记这一点。

第二,它是与时代潮流相随、与世界文明相伴的道路,是一条与全球化相联系而又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一方面,我们在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另一方面我们又坚持走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我们这条道路有这么几个依靠,即依靠致力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自身发展,依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依靠制度的创新,依靠国内需求的持久开发,同时依靠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并同相关国家互惠互利、达到双赢。因此,这是一条世界社会主义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全新战略道路,又是一条世界近代历史上后来大国崛起所从未走过的全新战略道路。

第三,这是一条和平发展的道路。近代以来的历史反复说明,一个后兴大国的崛起,往往导致国际格局和世界秩序的急剧变动,甚至引发大战。这里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后兴大国走了一条依靠发动侵略战争打破原有国际体系,实行对外扩张以争夺霸权的道路。欧洲的发展与它的扩张同时并举。这一过程充满血腥味,表现为欧洲对其他地区的武力征服。而这样的道路,总是以失败告终。而且这样的道路不可重复。在和平与发展时期,我们只能走和平发展之路。

第四,它是一条渐进发展之路。这条道路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有领导有步骤有秩序的发展道路,它体现为一种循序渐进、摸索和累积的方式,并注重吸取中外一切优秀的思想和经验。中国的渐进改革与俄罗斯、东欧各国的激进改革有所不同,最大的差别就在于我们改革的目标始终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认识:目前的“中国模式”还是不成熟的,需要进一步检验,也需要进一步研究。但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国外学者所谈的“中国模式”,正在改变人们对中国的看法——

中国道路在继续

记者:有的学者认为,中国的发展正在重塑国际秩序,并且向人们展示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模式深刻影响了其他国家。有的学者认为,中国模式使每个国家都看到了靠自身力量成为一个强国的希望,虽然不至于强大到足以称霸的程度,但至少可以强大到实现自决。那么,您如何评价“中国模式”?

秦宣:我个人认为,如果中国的经验概括为“中国模式”,那么目前它还是不成熟的,需要进一步检验,进一步研究。但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国外学者所谈的“中国模式”,正在改变人们对中国的看法。从西方学者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 第一,“华盛顿共识”正在衰落,或者说正受到巨大挑战。西方学者开始意识到,他们的理论范式尚不能解释中国成功的原因,不能客观分析中国发展存在的问题,也不能为中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找到出路。

第二,西方长期流行的要么“合作”、要么“孤立”,要么任其发展、要么“进行制裁”的二维分析方法已经过时。西方学者正在用一种新的概念认识和评价中国。“北京共识”挑战、甚至否定西方“对中国的大部分分析”,认为这些分析“从观察到理论,从事实到希望或者恐惧”都是很难成立的。其中一些观点,诸如“中国将会毁灭”、“中国是一个未来的敌人”,几乎是明显的简单错误。雷默认为,“以前在西方用于讨论中国的语言已不再适用”,即使是一些过去有意义的想法,也“过于简单”。

第三,“中国模式”很可能成为一种新的模式。过去20多年来,中国一直按照自己独特的模式在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这里面的经验和教训的确值得总结。党的十六大总结了十条基本经验,也可以算作我们对中国发展经验的一种共识。

记者:在讨论“北京共识”或“中国模式”时,许多人最为关注的还是中国未来的发展问题。依您分析,“北京共识”所指的中国道路能否继续走下去?

秦宣:这也是国外学者十分关注的问题。我们的答案是肯定的。因为: 第一,经过改革开放25年的发展,中国的发展基础越来越扎实。在过去的25年中,中国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年平均增长9.4%。1978年时,中国在世界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不到1%,现在已经达到了4%。1978年,中国的出口额只有98亿美元,2003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8512亿美元,在全球的排名超过了法国和日本,仅次于美国和德国,居世界第三位。这表明中国现在已有一个较好的发展基础。

第二,中国有一个巨大的市场空间。人口众多是中国的一个包袱,但从另一方面看,也是中国的一大优势。人口多,需求或消费就多,就能形成大市场。有了大市场,就可以取得大量生产和经营的规模经济效益,以及更广泛深入分工协作的好处。

第三,中国有丰富的人力资源。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们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中国众多的人口必然转化为丰富的人力资源。

第四,中国有廉价的产品供应。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将有更多价廉物美的产品供应全球,这无疑会给各国消费者带来巨大利益。

第五,中国有大量的投资机会。从某种意义上讲,投资机会与发展程度成反比,与发展速度成正比,也就是说,越是发展程度较低而发展速度较快的国家,其投资机会就越多。中国就属于这样的国家。第六,中国有后发优势。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经济增长的基数小,每增长1个百分点的难度也较小。另外,由于同发达国家在技术上存在很大差距,我国在技术进步的成本上也有后进优势,即:很多技术不必自己研究开发,可以采用模仿、购买等方式实现技术进步。技术上的差距给中国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第七,中国有高储蓄优势。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认为,中国1978年以来显著业绩的最突出特征是其储蓄率,它就像增长率一样是中国真正的经济奇迹,今后10年内,这种巨大的并且还会继续增长的储蓄能量势必转化为巨大的投资能量。

此外,还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等优势。

记者:您刚才谈到的只是中国未来发展的一些有利因素,是否意味着中国的未来发展会一帆风顺呢?中国在未来发展过程中,还会遇到哪些挑战?还有哪些困难?

秦宣:分析中国的前途,可用八个字概括:机遇难得,问题多多。上面谈到的只是“机遇难得”。实际上,我国正处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社会变革时期,国际经验表明,大变革时期往往是问题繁多的时期。我认为,我国目前和将来一个时期会面临以下一些问题:

一是就业问题。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又处于转轨的特殊时期,就业问题就更加突出、更加尖锐,已成为我国21世纪初期经济发展的最大挑战。二是社会保障问题。尽管1998年以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但现行的社会保障体系还很不完善、很脆弱。

三是收入差距问题。收入差距扩大,是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不可避免的合理结果,但这种合理结果也是有风险的,因为它可能构成潜在的政治或社会动荡的原因。

四是腐败和失序问题。近年来,我国政府对腐败的打击力度一年比一年大。然而,它仍是经济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严重问题。

五是社会治安问题。这不仅关系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而且关系社会的稳定。

六是金融风险问题。金融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成也金融,败也金融。由于中国的金融市场仍然是封闭的,中国仍保持着外汇管制,外债和外国证券投资水平相对较低,外部因素不大可能引发中国的银行危机。同时国内一些因素很可能会导致危机,如国有企业状况恶化、股市和房地产市场的泡沫破裂,银行自身的经营状况恶化等,都有可能导致金融危机。

七是发展失衡问题。包括沿海与内陆之间、东部与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农业与非农业、知识群体与普通群众之间的发展落差。

八是“三农”问题。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农村人口在我国总人口中还会占相当大的比重,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会是我国经济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大问题。九是生态环境问题。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失衡,不仅关系到长远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而且关系到眼前的社会稳定问题。最大的问题是能源问题。

十是国际竞争压力。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由西方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对我国会形成一种压力。

总之,像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处在社会大变革和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情况错综复杂,矛盾纵横交错,怎能会没有风险?问题不在于有没有风险,而在于我们对风险是否有足够的估计,更在于我们是否有足够的信心、勇气和办法去应对和挑战风险。

记者:“北京共识”所说的中国道路到底应该如何走下去呢? 秦宣: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推向前进,当前最重要的是坚持以下几点:

一是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大胆进行理论创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的实践。

二是毫不动摇地推进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基本内涵的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以形成实现和平发展的制度保证。

三是大胆借鉴吸收人类文明成果而又坚持传承中华文明,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民族精神,以形成实现和平发展的精神支柱。四是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周到细致地统筹兼顾各种利益关系,以形成实现和平发展的社会环境。

总之,“中国模式”还需要完善。中国作为一个大国,要在本世纪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展国家的水平,还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我认为,只有到中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候,我们才能理直气壮地说,我们成功地创造了一个“中国模式”。

名家小传

秦宣,男,1963年生于湖北。现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专业博士生导师。主要学术著作有《走向新世纪》、《世界主要国家公务员制度》、《邓小平理论研究述评》等20余部。

5.中国农业现代化之路 篇五

发布时间:2011-8-21信息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作者:孟庆君

2003年初,摩根?士丹利、鼎晖投资、英联投资3家国际知名投资公司向蒙牛注资2.16亿元人民币,成为中国乳业首次获得的海外风险投资。2005年12月,全球乳品巨头新西兰Fonterra集团宣布将投资8.64亿元人民币,以获得行业排名第四的三鹿乳业集团43%的股份。2006年5月,双汇集团将以20.1亿的价格被美国高盛集团控股的香港罗特克斯公司全部收购,美国高盛集团实际上间接持有了双汇发展60.72%的股权。2006年7月,法国达能集团联合美国华平投资集团、荷兰发展银行以及香港惠理基金以2.225亿美元,买下中国汇源果汁控股有限公司35%的股权。2007年3月,达能以娃哈哈公司违反协议为名,提出以40亿元的低价收购娃哈哈旗下所有非合资公司51%的股权。以上案例表明,外资以“斩首”式的策略收购控制国内农产品及食品龙头企业,已经成为外资介入中国农业的新特点。

在短短几年间,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产业缘何引起如此之多的国外资本的关注?国内对于农业及农产品加工的投资状况又如何呢?

2007年,国内肉价的急剧上涨重新让人们意识到CPI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农业题材股票的持续走强(07年总体涨幅挤入股市前三名)表明随着农副产品价格的大幅上涨,农业的发展问题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

一、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农业发展的现状

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主题为“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工作重点是贯彻落实往年的支农、惠农政策,保障主要农产品供需平衡,市场价格稳定。政府最近推出了雄心勃勃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计划,旨在结合农作物补贴、减税和内陆地区基础设施投资等手段,以提高农村地区的收入。

中国农业的发展,似乎只有两条出路:

一、政府对农产品进行大幅度补贴;

二、走工业化、城市化的道路,减少农民人数,实现从小农经济到大农场经济的过渡。政府补贴、农业投资、减税等措施虽然在目前来说不可或缺,但长远来说,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还是大农业。

对此,国内著名的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的观点是:“农业的根本出路在农外,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功夫不在农内,而在农外。如果仍然重复过去‘打补丁’的做法,已经没有任何意义。农业大国一般都在国际农产品贸易中占有比较大的份额,但目前中国的农产品价格已经高于国际市场价格,是‘在天花板之上跳舞’。因此,中国不是农业大国,而是小农国家。小农国家最主要的问题是农民人口众多,土地所承载的农民人口压力过大,土地的生产资料功能退化,生存保障功能上升。”温认为,中国的农业已经到了不可维持的地步。他的判断主要基于四个方面:(1)从基本资源制约考虑,中国农业已失去了维持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中国有14个省区人均耕

地面积低于1亩。在这些地方,土地几乎已经失去了生产资料功能,仅仅具备生存保障功能,其中6个人均耕地面积低于0.5亩的省区,连生存保障的功能都没有,而那些人均耕地面积超过1亩的地区,则大部分是西北部缺水省区。(2)行政性手段干预农产品价格的农业政策似乎已经走到了尽头。以价格隐含的补贴来稳定农民的粮食生产和以价格上涨来补贴农业生产者收入绝非长久之计。(3)农村剩余劳动力无业可就的矛盾日益尖锐。按有劳动能力的人口计算,农村实际有6亿多劳动力,而农业生产只需要大约1亿多,所以,绝对过剩的劳动力有4~5亿。(4)农业生产效益如果长期在低水平徘徊,资金必然流出农业。

从这个意义上说,要想真正解决中国的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和农民问题,仍然要以“大农业”为主体思路,但又不能仅仅局限于农业、农村、农民的范围来思考。

二、实现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规模化、产业化经营。

许多人都认识到家庭经营规模小、效益差是当前中国农业的一个问题。但是中国农业经营规模小不是一个技术问题,甚至不是一个组织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在五亿劳动力、九亿人口仍然依靠农业为生的情况下,少数人的“规模经营”,可能意味着多数人“无地经营”。因此它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一个人口的问题、一个就业和收入的问题。在这个问题解决之前,也就是在许多人离开土地之前,这个问题是难以解决的。在某些沿海地区,正是由于人走了,规模经营才开始实现了。

二、农产品价格调控。

很显然,在农产品价格问题上作文章,已经不能解决农民收入增长速度慢于其他产业的问题。靠保持农产品高价来维持农民的收入已不太现实。

三、土地承包制。

土地承包制在相当长时间内还不能改变,与规模经营相关的问题是土地制度问题,这在国内和国际上都有一些争论。但是,就目前土地收益状况和农民收入结构而言,农户承种的那一小块土地,已经不是“高收入的来源”,而是“社会保障”即“保命田”。有了这样一块强制性地不可出卖、不可转让(当然可以在一定时期内转租)的土地,至少为农民提供了基本收入源泉,在农民无法找到其他收入更高的工作之前(如进城务工或乡镇企业)、或者又失去了收入较高的非农就业的时候,可以有一基本的生活保障,从而避免中国陷入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所发生的“城市贫民”问题,在中国的经济格局发生根本性转变,多数农民已经在非农产业中获得了稳定的就业之前,中国的土地制度是不应发生重大改变的。

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

这个一个农业发展的核心问题。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不可能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机械化程度的逐渐提高,势必造成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但城市自身也面临“失业”问题,城市的工业化发展显然无法消化如此之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可见,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大部分仍然要在“大农业”的框架内实现就业,少部分可以由第二、第三产业来分流解决。

五、科学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中国有如此之多的农林类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如此之多的农林牧渔类大中专毕业生。但科研机构大都设在大城市里面,技术成果在农业中的转化明显不足。大部分的农业类毕业生没有在农业的框架内就业,这已是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国家对农业院校的补贴政策显然并未达到预期效果。大部分涉农事业机构,仅仅承担着管理职能,无法在农业科技转化中起到纽带作用,一些地区的此类机关甚至沦为收费工具。

三、规模农业经济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可见,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仍然在于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但农业的发展又不能仅限于农业的框架之内。虽然在短期之内,农业的发展仍然要靠工业的反哺,但从长远来看,农业发展是一个需要依托农产品食品深加工、生态养殖、旅游服务等相关产业的系统工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建立现代化的高效农业体系才是解决农村问题的最终思路。

实现规模化农业经济的必要步骤:

1.农业生产规模化。

随着农产品价格的不断上涨,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程度在不断提高,“农机租赁公司”及“农业工人”的出现正逐步带动农业生产向规模化方向迈进。粮食的播种、施肥、收割等过程的机械化,蔬菜大棚、蔬菜育苗基地、菜园果园等的商业化运营也势必造成“农业工人”的出现。这些都对中国农业的市场化运作至关重要。

2.畜牧养殖规模化。

07年猪肉价格的大幅上涨带动了牛羊肉和禽蛋价格明显上涨,畜牧养殖业也在高利润的刺激下规模越来越大,养殖项目在各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虽然一些病毒性疫情仍然时有发生,但仍然挡不住人们发展养殖的热情。整体来看,养殖行业的发展令人振奋,前景令人期待。

3.农产品及食品加工的规模化。

从长远发展来看,米面等粮食深加工产业、保鲜蔬菜的出口加工产业、果汁加工产业、肉类屠宰及深加工行业的规模化程度将越来越高。农产品加工的集约化经营将会有力地带动农业生产的健康发展并有效保证农产品价格水平的相对稳定,同时农产品加工行业大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这将对促进区域内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具有重要而积极的意义。

四、中国农业发展的几个关键举措

1、对于规模农业经济的政策及财政支持。例如建立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农副产品加工出口基地、农业综合开发区,通过银行贷款、税收优惠、招商政策等对现代化温室大棚项目、粮食油脂果蔬深加工项目、乳品肉类养殖等项目进行重点扶持。

2、根据地方特色发展区域农业。例如山东寿光的“蔬菜农业”模式,对中国大部分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同时,对地方土特产的生产加工、出口销售等进行规模化运作也可成为一条有效的途径。

3、科学技术对现代农业的促进。引导、促进农业类大中专毕业生在“大农业”框架内就业,缩短农业新技术的孵化转化周期,将部分农业管理部门职能转换为服务机构等都将对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4、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分流就业。在盐碱等贫瘠地块上建立现代化农产品加工园区,引入大型劳动密集型农产品食品深加工企业将对促进农村人口就业具有良好效果,例如山东莱阳、河南漯河、河北隆尧等食品城的案例,对大部分农业区县的经济发展和农民就业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有条件的农村也可以“工业化发展”,无锡的“华西村”模式便是一个典型,但显然“华西村”模式无法被中国绝大部分的农村所复制。

6.中国农业现代化之路 篇六

建三江:中国现代化大农业从这里崛起

2008年,建三江分局粮食总产量达到92.8亿斤,占垦区的1/3,全省的1/10;农业标准化达标率98%,良种覆盖率达100%,农业机械化率100%,农业从业人员人均生产粮食9.2万斤. “中国绿色米都”已经成为建三江的特称和经济名片.

作 者:刘加海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建三江分局 刊 名:中国农垦 英文刊名:CHINA STATE FARMS 年,卷(期):2009 “”(11) 分类号: 关键词: 

7.浅论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之路 篇七

我国的国情是人多地少, 随着农村劳动力外移, 国家鼓励和引导农民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 培育土地承包权流转市场, 土地经营规模必然会逐步扩大。走农场化经营是指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通过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生产率, 并不影响现在的农业格局, 农民仍旧可以种自己的地, 真正做到"农地农用、自愿流转", 确保农民家庭经营的主体地位。

家庭承包经营在我国农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或存在一些问题。由于个体种植规模小, 劳动生产率低, 农产品成本高, 农民从事农业的相对收入较低。这些不足和问题可以通过农场去弥补和解决。发展农场种植的优势主要表现在:

(一) 农场有利于专业化作业。 (1) 农业人员的专业化。现代农业是综合性很强的产业, 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很高, 通过农场作业有利于促使他们学习生物、化学、物理和水利等方面的知识, 由传统农民向现代专业人员转变。 (2) 有利于区域经济的专业化。提高农业产出率。在自然环境的影响下, 一个地区有适应一个地区的农作物, 通过农场规模种植, 提高收割效率, 发挥土地资源优势。

(二) 农场化有利于劳动力分流, 促使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专业化的农场承包者不断提高种田能力, 提高个人收入;一部分农民可以通过提供劳动力的方式, 通过雇佣关系在农场中获得比以往更多的收入;

(三) 农场有利于规模经营和社会化生产。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 克服土地规模小的弊病, 发挥规模种植优势, 可以充分发挥大型农业机械的连片作业优势, 发挥现代化生产工具的优势。

(四) 农场有利于发挥现代经营管理手段的作用, 运用企业化管理方法, 摆脱一家一户和家庭的经营管理, 延伸农业产业链和开拓市场, 分散农业投资风险, 增强农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以适应市场经济和国际竞争的要求。当前分散的小农生产与开放的国内、国际市场之间的连接, 缺少一种能够把以农民家庭为经济单位组织起来的流通合作组织形式, 缺乏具有流通经营实力的农业企业参与国内外市场的销售。

(五) 农场作业有利用提高农产品质量。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国际国内市场融为一体, 由于我国农产品质量标准不统一, 导致农业出口创汇能力低。在小农生产模式下, 大部分我国农副产品离国际标准十分遥远, 这些主要是由于小农生产的生产工艺及生产规模造成的。

结论:现代农业是从以直观经验和手工工具为基础的传统农业发展而来的, 采取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 生产资料和经营管理。由于现代农业具有机械化、电气化、化学化、水利化、良种化、工厂化等特点, 采取现代农场制度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农场使分散的经营向集约经营发展。农场用现代方式改造传统农业, 通过提高农业科技含量, 引入现代管理方式提高农业产出, 提高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参考文献

[1]柯炳生.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若干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 2007 (02) :18.

[2]周琳琅.关于现代农业发展的几个问题[J].经济问题探索, 2007 (05) :36.

[3]曹承忠, 孙素芬, 罗长寿.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8 (02) :789.

8.中国农业现代化之路 篇八

关键词:农机化;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中图分类号:S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2-0218-1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点是要进行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的质量、效益和农民收入。发展农业机械化是题中应有之意,在现阶段要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战略意义在于它是解放农业生产力的重要手段。

1 发展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意义

1.1 农业机械化是应用农业科技的主要载体

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关键是依靠科技进步,推进农业增长方式由资源依赖型向科技推动型转变。实践证明,现代科学技术每向前发展一步,其在农业中的扩散与应用,都带来了农业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农业机械是科技的物化,是农业新技术有效实施和广泛应用的主要载体。大面积地推广应用精量播种、化肥深施、秸秆还田、节水灌溉等农业节本增效技术,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离开机械化是不可能完成的;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等农业高新技术,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单位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节约能耗和改善生态环境,也必须借助机械化手段才能得以有效实施和广泛应用。可以说,发展现代农业靠科技,科技应用离不开农机。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是发展现代农业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1.2 农业机械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和农民收入水平,是衡量农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农业机械化是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因素,与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增加农民收入息息相关。已经实现农业机械化、现代化的发达国家,由于农业机械的不断创新和广泛应用,大幅度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均小于8%,而我国农业劳动力占全国劳动力的比重为46.9%。无论从国外还是国内的情况看,农机化水平高的地区,农民收入也比较高,生活相对富裕。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一是可以发挥农机的增产、增效功能,直接创造财富。二是可以发挥农机的替代功能,转移农村劳动力。发展农业机械化的过程,就是通过农业生产“增机、减人、增收”的过程。三是可以发挥农机的吸纳功能,安置部分农民实现农业内部再就业。经营农业机械已经成为当前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1.3 农业机械化是构建和谐新农村的必然要求

农业机械是先进的生产工具,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发展农业机械化,实质上是一场生产手段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是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农业机械化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一是可以极大地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实现“文明生产,体面生活”。二是可以促进农业劳动者文化素质的提高,造就新型农民。实现农业机械化的过程,要求农民必须具备一定的科技文化素质和修养,才能较好地掌握农业机械的操作、使用、维修等农机化技术。三是可以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技术支撑,促进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可以有力地促进农业不断增效、农村加快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有利于缩小城乡差别、工农差距,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 现阶段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趋势

我国在户均只有7.8亩土地的小规模生产实行了农户承包经营的情况下,小型农机主要是以“手扶”、“小四轮”为主的小型低性能农机,它得以发展的条件和优点是适合大多数农户的收入水平和家庭经营规模的需要。但是,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小型农机只是起到了代替人畜力的作用,远远满足不了生产发展和农业技术进步的需要。

因此,今后农业的发展主要是靠提高单位面积生产能力。除了采用优良品种外,利用农业机械为载体推广农业新技术是最重要的途径。从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的技术要求看,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主要推广提高土壤生产力的技术如深松、免耕、秸秆还田等;先进栽培技术如精量播种、化肥深施、植保等复合作业;旱作节水技术如覆膜保水和灌溉、秸秆覆盖等;高效收获技术如割晒、收割、脱粒、烘干等联合作业。

从对农机的要求看,(1)这些技术只有以农业机械为载体才能实现。(2)必須使用大中型农机具。(3)高性能农机的优越性和重要性日益突出。当前发展大中型农机的要求和趋势十分明显,但一直困扰我们的问题是与亿万小规模农户的矛盾如何解决?在这个似乎无解的难题面前,中国农民的创造力又一次显现出来,农机跨区作业为解决这个难题找到了一条重要的途径。它在生产方式上实现了规模化经营,开辟了我国小规模农业使用大型农业机械进行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生产的现实道路,它的历史意义不可估量。我国未来的农机机型的发展方向应以大型机械为主,兼顾小型机械的发展。

3 结束语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做出了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决策,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和首要任务。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最基本、最显著的特点,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首先发展农业机械化,这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上一篇:有个性英文的自我介绍范文下一篇:语文园地教学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