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环境卫生协议书

2024-06-28

社区环境卫生协议书(共11篇)

1.社区环境卫生协议书 篇一

1. 关爱社区家园,倡导品位人生!

2. 建优美环境,创和谐社区;

3. 手边留情花似锦,足下止步绿如茵。

4. 一花一草皆生命,一枝一叶总关情。

5. 小草对您微微笑,请您把路绕一绕;

6. 为了您和他人的健康,请不要随地吐痰。

7. 小小一口痰,胜过原子弹。

8. 随地吐痰,君子不为!

9. 是否乱吐痰,体现您的修养。

10. 果皮垃圾,自觉入箱。

11. 垃圾不落地,文明更美丽!

12. 管住脏乱差,留下真善美!

13. 创建家园美如画,点滴小事见精神!

14. 草儿绿花儿香,环境优美人健康!

15. 开展环境卫生整治,营造清洁生活环境!

16. 楼道卫生人人参与,美好环境家家受益!

17. 让我们大家都来争做绿色家庭!

18. 卫生整治,从我做起 。

19. 坚持“五改”,除害防病。

20. 建设新农村,卫生要先行

21. 齐心协力, 整洁卫生 !

22. xx 是我家,卫生靠大家!

23. 手拉手,心连心,创建 xx 新天地!

24. 有了您的真心呵护, xx 才会更加美丽!

25. 提高农民健康素质,促进农村卫生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6. 整 好 农村 卫生,造福农民群众

27. 提高卫生意识,建立文明健康生活方式

28. 环境卫生整治, 从娃娃抓起、从家庭抓起!

29. 人人动手,消灭四害,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30、全民发动,积极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活动 !

2.社区环境卫生协议书 篇二

针对目前人力资源的影响因素可通过招聘大学毕业生、通过与大医院联手培训,聘用大医院的退休专家,以及提高社区卫生工作人员的待遇等达到人力资源的储备与技术力量的加强。

1.1 引进人才

实施政策倾斜,鼓励大学毕业生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

虽然许多大学生择业的方向是大医院,可以通过政策倾斜提高下基层人员的待遇,建立基层医务人员定期进修学习制度、给予职称晋升等方面的政策,鼓励和吸引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通过引进大学生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人力资源得到优化。

1.2 聘用退休专家

鼓励社区医疗服务机构聘用大医院的退休专家。退休人员是一个难得的人力资源,并且是高水平的人力资源,在技术上得到群众的信任,聘用退休专家是非常实际和有效的措施。因此,社区医疗机构应当在聘用退休人员上下功夫。卫生行政管理部门也应在政策上、资金上给予支持。

1.3 实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大型医院联手培训制

通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大型医院联手培训是边工作边提高的有效办法。

(1)社区医生通过定期到大医院进修的方式提高能力,社区医生进修,可以采取全科制加专科制的方式进行。通过接触更多的病人或与多病种的接触,增长见识,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诊断治疗的水平。通过大医院高年资医师的带教,使社区医生对基础的诊疗规范更加熟练,从而提高业务能力。通过对各项检查报告的熟悉能更利于一些转到社区病人的诊疗。

(2)大医院的高中级卫生技术人员定期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服务与指导。高、中级卫生技术人员定期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既服务又指导,这是既使基层的群众得到高质量的服务,又使社区卫生技术人员得到培训的好方法。高中级卫生技术人员下社区开展技术服务能使社区医生得到很好的传帮带。

1.4 留住人才,解决社区卫生工作人员的待遇问题

目前社区医生存在工资偏低和职称晋升方面的问题,造成留不住人才的现象。因此为留住人才应给予社区医生职称晋升、待遇等方面的政策保障。大医院晋升标准是发表文章和通过外语水平考试,社区医院不必比照这种标准。社区医生能够看好常见病,诊疗基本功扎实,完成好向老百姓进行健康宣传的任务,就可以晋升职称。另外,就是保证社区医生的工资和奖金,减少他们的后顾之忧。

2 建立以市场竞争为模式的良好的运行保障机制

社区卫生因其服务的需要,其机构数目的众多和人员数量的庞大,单靠卫生行政部门的管理是不够。制定良好的管理机制,特别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自身建立良好的管理机制以促进其良好的运转与发展是非常必要和紧迫的。

2.1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的内部市场化

开展各类社区卫生医疗机构之间多样化竞争,促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加强管理和开展优质服务。居民可以自主选择满意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签订家庭协议。管理部门可以对签约多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经济奖励,而对于居民不满意的机构进行批评并采取惩罚措施。另为居民提供投诉途径,保证居民的权益得到维护,起到广泛的群众监督。

2.2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岗位之间的内部市场化

(1)制订良好的岗位竞争机制。按照服务工作需要和精干、效能的要求,实行定编定岗、公开招聘、合同聘用、岗位管理、绩效考核的办法。考核结果作为续聘、解聘、调整岗位、收入分配的依据。对工作绩效优异的人员予以奖励;对经培训仍达不到要求的人员按国家有关规定解除聘用关系。建立高水平人员“留得住”,不合格人员“流得出”的用人机制。

(2)把社区卫生的服务对象的满意度作为考核的一个标准。与社区居民签订家庭协议,成为社区居民的家庭医生是保证社区居民得到良好的医疗服务的重要保证,也是社区卫生工作的一项政府要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管理部门对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考核可以以其签订协议的比例为指标。如果明显低于规定比例,可以要求该服务人员转入其他不直接接触病人的科室或下岗学习。如果想再次与病人签订协议,必须经过重新的培训考核。新招聘的人员经过一两年的实习后,由居民自己选择。这就在社区卫生服务人员中形成了内部竞争机制。内部的优胜劣汰机制能够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提高社区居民对机构的满意度增加居民对机构的信任度。

摘要:社区卫生服务是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健服务的基本卫生服务方式,是医疗卫生服务发展的方向。但目前阶段社区卫生服务功能的发挥仍受到人力资源、技术水平、内部管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解决社区卫生服务的人力资源问题,建立以市场竞争为模式的良好的内部运行保障机制,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内涵建设,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是实现社区卫生服务功能的重要途径。

3.社区环境卫生协议书 篇三

首先,倡导“尊重自然、爱护环境”的生活观念,在社区内建设环保社区,在社区外积极参与有益社会的环保活动,建设公共资源,享受公共资源。

第二,维持社会诚信的社区。诚信和谐是理想社会的现实性追求,业主自发维护邻里间的信任,在有效的社区组织中建设社区诚信体系,以社区的诚信和谐带动社会的诚信和谐。

第三,有社会责任感的社区。社区组织的原则应该是以人为本、互助互利、民主自治、安居乐业。完善社区组织,让公民、公民性的社区组织以主体姿态,以自助、自治的方式组织起来,参与社区管理,参与社区矛盾的解决,给弱势群体以关怀,培养社区归属感。

第四,具备较高道德文明风范的和谐社区。理解和尊重不同个性,尊老爱幼、维护公德、扶贫济困。实现业主“老有所乐、中有所为、少有所学”。

和谐社区建设标准:

1、“以人为本”的社区居住模式。包括统一的建筑规划、合理的建筑空间、环保的建筑材料、协调的建筑风格。

2、优质的社区环境。开发商规划设计时要“以人为本”,为业主提供优美的居住环境;业主要爱护社区环境,真正做到我爱我家。

3、安定团结、相互尊重、友爱和睦、充满活力的社区氛围。和谐的社区是安定团结的社区。需要建立邻里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友爱和睦的人际关系,社区内成员应求同存异,尽量避免冲突和摩擦。和谐的社区拥有轻松的文化氛围和良好的社会风尚,充满活力,能够组织丰富多彩的娱乐休闲活动。

4、社区内组织结构合理、规章制度完善。社区内各种社会组织健全,能够正常管理社区内日常工作;具备完善的规章制度、文明公约等,通过制度的形式规范大家的行为,打造和谐社区。

5、社区内服务功能完善,业主和物业和谐相处。物业管理部门提供社区内基本配套服务,提供必要的沟通协调服务和无障碍改造服务,以及提供个性化服务,从而满足不同业主的需求;而业主应支付物业管理的物业费。

6、社区内拥有畅通的沟通渠道和资源共享的信息平台。加强业主与业主、业主与开发商、业主与物业管理部门之间的沟通,讲究诚信,避免信息不对称;建立资源共享的信息平台,优势互补、相得益彰。

和谐社区,应该是公平正义、富有社会责任感的社区;应该是诚心友爱、互帮互助的社区;应该是蓬勃向上、充满活力的社区。

建设和谐社区应该是物业管理企业和业主们的共同目标和责任。物业管理企业把业主的事情当做自己家的事情,不断改进和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切实为业主提供优质服务;当发生矛盾时,应当讲究沟通和协调方式,用真诚服务去感化业主,避免激化矛盾。物业公司与业主应"相互理解,相互支持"从而达到创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业主也应遵守公共秩序、尊老爱幼,爱护园区设施设备、缴纳物业费等应尽的责任及义务。

姓名:丁钒(爷爷起的,跟小名连起来就是一帆风顺的谐音)

小名:顺顺(奶奶起的)

出生日期:2007年12月27日

最有趣的一件事:每次电视里一出现动画版的脑白金广告时,顺顺无论在做什么都会立马就把头转向电视然后开始扭屁股,手舞足蹈的特别兴奋!

最喜欢的玩具:跳跳虎

4.社区卫生服务家庭医生协议书 篇四

乙方:_________

丙方:_________

为提高居民的医疗、保健、预防和康复等卫生服务水平,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及医务人员的作用,决定设立_________市社区卫生服务家庭医生。现经丙方推荐,乙方自愿请甲方做乙方的家庭医生。经三方协商,签订本协议:

一、乙方全家共_________人,乙方自愿聘请甲方为全家或家庭成员(_________)的家庭医生,成为甲方的服务对象。

二、甲方职责:

甲方须为服务对象提供以下服务:

1.免费物理体检(每年一次,包括内科、外科、妇科、五官科等的物理检查及血糖化验);

2.免费发放健康教育资料;

3.免费建立健康档案;

4.24小时免费接受电话咨询,进行健康、营养、保健咨询和指导;

5.帮助联系转诊医院,电话预约门诊,向家庭保健医生的专家支持系统预约专家会诊;

6.上门初步诊断疾病,慢性病、老年病送药、送化验单上门;

7.联系有关科室和人员为所需区民提供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服务。

三、甲方在接到乙方的求助电话后,须及时上门服务,紧急情况帮助联系急救助。为保证乙方及时得到医疗服务,在甲方有特殊医疗工作难以保证上门服务时,可以请丙方指派其他医师上门服务。

四、乙方在聘请家庭医生后,须向丙方缴纳家庭保健保偿费每人每年_________元,共_________元。

五、其它服务项目费用按有关收费标准执行(收费标准见附件)。

六、丙方须加强对甲方的管理,并为甲方在为乙方服务过程提供其他科室的支持和后勤保障。要求并督促甲方按协议书的要求做好工作。

乙方对甲方不满意,可请丙方协商解决,也可申请重新选择家庭医生。

七、本协议自签订之日起生效,协议书与附件具有同等法律效力,有效期一年。

八、本协议一式三份,甲、乙、丙三方各执一份。

甲方(签字):_________乙方(签字):_________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丙方(盖章):_________

5.社区文明卫生倡议书 篇五

大家好!文明风吹花千树,和谐家园满眼春。青山绿水的xx区是我们共同创业生活、休憩的地方,追求环境洁净优美是我们共同的心愿。为了实现这个美好的愿望,我在此呼吁大家:

1、树立“社区是我家,文明靠大家”的“家园”意识和责任意识。以主人翁姿态积极参与活动,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争做文明卫生创建的宣传者;

2,向不文明的行为告别,做到“三管九不”,即管好自己的嘴,不说粗话脏话,不随地吐痰,不在公共场所吸烟;管好自己的手,不乱贴乱画,不损害公物,不乱扔杂物;管好自己的腿,不闯红灯,不斜穿马路,不踩踏草坪。说文明话、办文明事、做文明人,争做“除陋习,树新风”的传播者;

3、身体力行,清洁家园,美化城市,使大街小巷、楼道墙角洁净美丽,自觉维护公共设施,节约城市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争做美化城市的实践者;

4、奉献爱心、扶贫帮困,积极开展便民服务、义务劳动等公益活动,向困难职工、贫困家庭伸出援助之手,争做社会互助风尚的倡导者;

6.社区卫生中心医疗合作协议 篇六

甲方: 乙方:

为贯彻和落实中央关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有关精神,加强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作与联系,充分发挥医院的人才、技术优势,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能力和医疗技术水平,促进“双向转诊”制度的落实,努力实现“健康进家庭、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目标,更好地为广大群众提供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经双方友好协商,签订协议如下:

一、合作内容

医疗技术、双向转诊、人才培养、继续教育、中医药文化建设等。

二、双方权力和义务

1.开展双向转诊服务。甲方为乙方及时提供疑难杂症的远程会诊及转诊服务。甲方及时向乙方反馈转诊患者的诊断以及治疗情况,乙方结合病情及患者意愿将合适的患者转至甲方治疗,甲方由专人导引,当天安排相应的科室诊治或住院。

2.乙方转诊或预约的需要进行大型医疗设备检查的患者,甲方承诺当天完成检查。

3.甲方根据乙方业务需求安排 人员到乙方进行业务指导,开展专科或专家门诊、适宜技术推广、学术讲座等活动。甲方派出人员的劳务费由双方协商决定。

4.甲方协助乙方做好技术人才的梯队建设,优先安排住院医师的规范化培训;免费接受乙方卫生技术人员进修培训。

5.甲方积极为乙方的各类科研活动及新技术、新项目的开展提供学术指导,努力帮助乙方提高整体科学研究水平。甲方举办学术讲座或学术交流会时,乙方相关人员可以免费参加听课学习。

6.甲方积极配合乙方做好中医药进社区工作,定期开展具有中医特色的养生保健、食疗药膳、情志调摄、运动功法、体质调养等讲座或义诊服务,宣传普及中医药养生保健和防病治病知识,引导社区居民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7.乙方负责在辖区范围内的社区、企事业单位、学校等地为甲方提供全方位宣传,尽力做到让辖区内的居民对甲方的医疗特色家喻户晓,提高甲方在社区服务中心周边地区的知名度、美誉度、影响力。

8.甲方专家在乙方坐诊期间发生医疗纠纷,由双方共同协调解决,必要时报双方卫生主管部门。

三、协议期限及其他约定事项

1.本协议自签订之日起生效,有效期为叁年,自2015年 月 日至2018年 月 日。

2.本协议一式四份,甲乙双方各持两份。3.本协议未尽事项,由甲乙双方共同协商解决。

7.社区环境卫生协议书 篇七

1 社区环境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 我国的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的提高, 生活观念也有了很大的转变。因此, 居住在城市的人们, 不但要求生活水平有“量”的提高, 还要有“质”的提高, 但是, 纵观我国各大城市, 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1.1 社区环境卫生差

社区中生活垃圾乱堆乱放, 动物粪便随地排放, 小摊废弃物堆积;“白色污染”和“垃圾围城现象”十分突出;小广告随处张贴, 传单满天飞, 纸张浪费严重;未做到垃圾分类, 一些化学污染品渗入地下水, 污染水质, 影响居民身体健康。水资源浪费现象普遍存在;生活及工业污水乱排乱倒现象严重, 污染内河水质, 使原本清澈见底的河道变成了臭水沟。锅炉燃烧等民用燃煤直接向大气排放烟尘、油烟、二氧化硫;机动车排放氮氧化物;建筑工地产生扬尘, 且无除尘装置;垃圾腐烂、污水等产气等。

1.2 社区环境布局不合理

许多社区内缺少停车位或没有明确标示停车的标志, 这就给社区内小汽车停放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社区内道路的设计不合理也给社区交通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城市绿化面积不足、布局不够合理、结构不够科学, 绿化面积小、质量差, 社区内花木修剪维护工作不到位;社区内还普遍存在私拉电线问题及偷电现象也较严重。噪音污染, 街道旁小贩叫卖声、来往汽车鸣笛声、娱乐音响声、工业噪音等严重影响居民正常生活作息。

1.3 社区环境法制不完善

我国对于环境保护还没有比较完善的法律制度, 社区居民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也不强烈, 导致居民随地吐痰, 生活垃圾乱扔。我国对于社区小商小贩也没有相应的法律约束, 社区内随处可听到商贩的叫卖声, 垃圾遍地都是。

1.4 社区周围交通实施不理想

居住在郊区大型社区的老人、儿童, 平时出去商场、学校等地, 由于公共交通的供给不足往往会成为交通弱势群体, 因此对社区周边交通的关注成为社区交通的重要方面。

1.5 社区卫生服务对社区环境关注不够

社区卫生服务还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 如:社区护士的理论知识不够全面, 服务态度欠佳, 社区护士人数较少, 社区医疗设备缺少, 导致社区居民没有得到及时的全方位的健康指导, 对社区中的一些不到位的安全设施也听之任之, 如池塘周围没有围栏和警告牌。

2 采取的措施

2.1 明确社区环境危害, 采取相应对策

由于社区环境污染会造成以下危害社区居民的某些慢性疾病, 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 ;机体免疫功能下降, 可以造成多个脏器的损害;蓄积性强的污染物引起的持续性蓄积危害, 如铅、汞、二恶英等。社区护士应定期为社区居民进行相应的身体检查, 对慢性疾病可以进行详细的调查, 确定是否与环境有关, 以防止其他的社区居民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2.2 加强社区环境保护意识, 实施多元化措施

社区环境保护要发动居民监督管理社区环境问题, 及时掌握社区环境状况, 积极改善社区道路拥挤状况, 对现有的污水管网进行优化与升级, 使其发挥作用;拆除破旧建筑、临时搭盖违章建筑、禽畜舍以及露天厕所等;购置垃圾收集车辆, 配备环卫工人, 增加垃圾回收装置, 如垃圾桶、垃圾屋、垃圾围等的品种与数量。通过组织开展环保宣传教育, 广泛宣传环保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 普及环境科学知识和生态文明理念, 发动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环境保护, 使居民了解当前社区环境状况、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和自己能为环保做什么, 形成“保护环境光荣, 破坏环境可耻”的舆论氛围。

2.3 加强社区居民对社区环境法制建设的认识

对于环境保护我们要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使环保执法适应我国环保工作实际, 务必加强执法程序和监督机制建设。这需要做到以下几点:切实理顺执法程序, 对社会危害性较重的环境违法行为应着重处罚;建立环境执法监督机制, 保证行政执法合法高效;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取缔一些不符合规划功能, 利用杂务间、车库等建设的饮食店, 并对沿街超标排放的饮食店限期整治。

2.4 合理规划社区布局, 提高绿化质量在社区合理地建立固定停车点, 取消集贸市场, 建立集中商贸区

加强社区绿化, 将森林引入社区, 将公园引向街头, 在街道、小区空旷处以及房屋庭院等处种植花草, 尽量选用适合北方生长的四季长绿树种, 以乔木为主、灌木花卉相结合, 做到经济性、实用性、观赏性与实效性高度平衡。在小河、池塘等处设置护栏或警示牌, 以防社区居民不慎掉入, 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2.5 规划社区交通, 提供社区居民交通便利

根据社区居民的出行情况和公共交通的需要情况在社区周围设置合理的公交站, 引进出行时需要量较大的公交车, 需要社区地理位置与城市公交线路的相互协调, 方便社区居民出行。

2.6 提高社区护理质量, 宣传环境保护

社区护士还可以展开相应的健康讲座、分发健康小册子来宣传环境对我们人体的重要性, 提高人们的环境安全的意识, 以促进环境与健康的协调, 减少某些疾病的患病率

平时应密切观察社区居民的健康状况, 多做一些环境方面的科学研究, 保护居民免受环境中有害物质的侵袭, 如:建立家庭健康档案、禁止公共场所吸烟、检查饮水和食品卫生、限制社区居室装潢环境污染, 等等。在进行卫生管理工作时, 要坚持“以人为本”, 对待社区居民就像对待自己亲人一样, 取得社区居民的信任, 以利更好的开展社区卫生工作。

摘要:为了提高社区居民对社区环境的安全意识, 减少不必要的损害的发生, 本文分析了社区环境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并提出了积极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社区环境,安全隐患,健康,措施

参考文献

[1]赵玉玲.社区预防与保健[J].中国乡村医药杂志, 2009, 16 (4) :77~80.

[2]鲍建勇.建构人性化的城市居住社区环境探讨[J].理论探讨, 2010, 9:279~281.

8.新农村环境社区治理模式研究 篇八

关键词:新农村;环境治理;农村社区;社区治理

中图分类号:DF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31(2009)06-0108-05

2006年国家“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新农村建设的具体要求,即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推进新农村建设。其中,“村容整洁”是指根据农村的实际和特点,搞好乡村建设规划,保留历史文脉,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形成优美的农村人居环境…。这是新农村建设对于农村环境治理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国新农村建设中环境保护工作的目标。

但是,农村环境污染不同于城市,农村居民的生产与生活存在家庭化、个人化和无序化的特点,污染源小而多、广而散;农村居住分散使得环境设施的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无法形成规模经济,再加上贫困和环境意识滞后,使得农村的环境治理成本畸高。评估农村环境治理的绩效,反思环境治理的路径势在必行。

一、农村传统环境治理模式评析

所谓环境治理,是指在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持续利用中,环境福祉的利益相关者们谁来进行环境决策以及如何去制定环境决策,行使权力并承担相应的责任而达到一定的环境绩效、经济绩效和社会绩效,并力求绩效的最大化和可持续性。由此概念推导,环境治理范畴涉及以下几个要素:(1)环境治理主体确立;(2)环境治理路径选择;(3)环境治理绩效评定与责任归属。其中绩效评定既是客观的评价指标,又是机制创新的源泉。唯有借助于科学的绩效评定才能不断反思治理主体的架构,调整治理的方式与路径。

依此思路审视中国农村环境治理绩效,农村环境持续恶化已经成为阻滞农村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复合污染源的叠加;新旧污染源的交织;贫困与发展的博弈;对自然环境的极度依赖与环保投入的严重匮乏,都显示了农村环境治理的特殊性与滞后性。客观分析农村环境治理模式有助于获悉其绩效阻滞的根源,寻找到制度创新的契机。

(一)农村环境治理主体缺位

目前,中国农村环境治理以政府管制为主导,但政府环境管理体制的不合理,导致了农村环境治理主体的实质缺位。

1,农村基层环保机构配置与需求不符

首先,基层环保机构设置不合理。中国最基层环保部门是县一级环保机构,大多乡镇一级尚无相关职能部门,即使现在许多地方镇一级政府也建立了环保办公室、环保助理、环保员等环保机构及人员,但他们在农村的工作仅限于农村工业这一块,农村生活与农业环境成为环境管理真空。其次,农村基层环保机构配置薄弱,无法承担农村环境保护的繁重任务。相对大中城市的环境污染而言,农村的污染源、污染范围、污染程度、污染物质及其危害性都具有不确定性,特别是农业面源污染不像点源污染那样直观,治理难度大。中国环境管理机构配置从中央到地方却是一个倒“金字塔”结构,越往下数量越少、规模越小,且环保专业技术人员越缺乏、环保技术装备越差、环境监管执法能力越薄弱,从而导致各县级环保部门对农村环境污染失察。

2,政府环境管理职能交叉导致环境治理失控

中国《环境保护法》第7条规定,中国现行的环境监督管理是一种统一监督管理与分级分部门监督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环保部门对本辖区的环保工作实施统一监管,土地、矿产、林业等部门按照资源要素分别对环境资源保护实施监督管理。部门管理权力分割配置直接影响到生态系统的整体性治理。

3,环境管理机构行政区域的设置与环境治理的生态区域性相冲突

农村环境污染具有“面源性”的特点,一旦环境受到污染或者生态遭受破坏,其蔓延与扩张是不受行政区域限制的,严格按行政区域设置的环境管理机构往往局限于本地区利益,无法从环境问题的系统性与整体性出发来进行环境治理。

总之,各部门环境监管职能横向分散,上下级环保机构纵向分离,跨地区环保机构地区分割,各个管理部门自成体系、各自为政,不同管理部门之间常常出现职责重叠、脱节或矛盾,造成政令不畅,难以发挥整体监管效果,导致管理资源浪费,环境资源错置。

(二)农村环境治理公共投入匮乏

中国的环保投入遵循地方各级政府对本辖区环境质量负责和“污染者负担”等原则,采取以地方和企业投入为主、中央政府给予必要扶持的政策。目前,中国绝大部分污染治理投资都是投向城市,呈现出经济发达地区投入高、城市投入高和经济欠发达地区投入低、农村投入低的“两高两低”现象。这就直接导致了农村环境治理的资金投入、技术投入以及环保基础设施投入严重短缺。

(三)农村环境治理方法滞后

农村环境治理是一项科技含量很高的系统工程,需要先进、适用的农村环境保护技术作为支撑。由于中国环境保护科研投入较低且侧重于城市环境治理方法的研究,导致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效率不高。在中国农村环境治理中,长期机械套用城市污染治理方式即污染末端治理,但是,乡镇企业污染以及集约化畜禽养殖场污染,采用末端治理则会因为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和运行的“最小经济规模限制”、“低处理率限制”以及“高折旧率限制”而不可行。因农业生产导致的面源污染,更是由于其排入主体的分散性、隐蔽性及不易监测性等特征,导致治理技术难度加大。合理分析农村环境问题的根源,寻求其因地制宜的个性化、多样化治理方法是达成良好的环境治理效果的根本。

(四)城乡环境治理政策倾斜

中国一直以来实施的是重城市轻农村的二元化环境治理政策,在城乡环境权益的分配上存在着严重的“剪刀差”现象。一方面农村作为原材料和自然资源的输出地,消耗了农村环境资源,城市作为受益者并未向农村按“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支付受益费。另一方面,由于城乡产业结构的不同,城市环境排放的废物远远大于农村,并不断向农村扩散和转移,导致农村环境不断恶化,而由此造成的损失,城市并未向农村按“谁污染,谁治理”原则支付治理补偿费。二元化环境治理政策加剧了农业的弱势产业地位;损害了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的环境权益;同时使得脆弱的农村生态环境更加恶化,不利于中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二、农村环境治理模式创新——环境社区治理

从实践看,农村传统环境治理单纯依赖政府的命令控制型管理早已是力不从心。克服农村环境治理缺失状况,必须改革现行环境治理体制,重构治理社会基础,将农村社区引入环境治理的领域,为公众参与搭建一个组织化的平台。

(一)概念导入

农村社区指以村庄或即将形成的村庄为中心与

其周围散居农家合成,全村村民有共同的生活方式和活动方式的相对独立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农村社区具备五个要素:第一,村庄已经形成或初具规模,具有一定数量的共同生活人群。第二,生活服务设施和文化娱乐服务设施配套完善。第三,同一行政村区域。第四,地处农村且村民是本村的农民。第五,村民在感情上和心理上有认同感和归属感。在中国,农村社区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新农村建设要求,农村社区要按照有利于强化管理、整合资源、加快发展和方便群众的要求进行划定。依据中国农村实际情况的差异性,可以首先将符合条件的行政村改设为农村社区,同时对不符合条件的村应仍然保留行政村现有的设置形式。即以目前的行政村为基础,改造“空心村”、拆迁“城中村”、合并小村、优化农村社区空间布局,以“一村一社区”的模式进行设置与整合。

环保社区治理即是以社区为依托,集聚区域内社会群体的力量参与环境决策,监督环境执法,维护社区共同的环境利益。社区治理是政府单一管制的补充,是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组织化路径。

(二)理论支撑

政府借助于准确、完备的环境信息,做出科学的环境决策,通过层级交错的环境管理权配置往往能够收到高速、高效的治理效果。但面对农村复杂的污染源头、广袤的污染面积、薄弱的环境监控设施、环境信息不对称、环境管理权力分置、地方政府环境保护观念滞后等诸多因素都导致政府环境治理对农村的面源污染作用非常有限,以至完全失灵。农村环保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直接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环境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成为必然,引入环境社区治理机制有其合理性。

第一,民主化优势。农村环保社区治理是农民实现自身环境利益的客观要求。社会学认为,任何个人和群体的利益与价值追求必须依托一定的地理空间和社会空间实施主体行为才能实现。农民是农村社区生活的主体,当然也是社区的治理主体。但是,社区治理的复杂性需要农民以组织机制来发挥主体作用。当前农村社区治理主体呈现多元化。需要多元主体之间在利益博弈和目标冲突中取得均衡,才能达到善治。农村社区组织在维护农民环境权益、监督政府环境执法行为以及约束企业与农民的生产和生活行为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第二,效率优势。农户对于社区环境问题的利益相关度与敏锐度直接决定了环境社区治理的高效性:(1)农户与农村社区环境的关系密切,环境污染直接危害其身心健康,因而农户对环境污染极为敏感,对污染的治理有着极高的热情和积极性,便于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从而促进对污染的有效监控与治理;(2)单个农户的环境治理需求具有散在性,不利于与多元化的环境治理主体相抗衡。农村社区是联结单个农民的社会网络枢纽和利益聚合体,便于整合分散的社会资源,汇聚零碎的环保建议,发挥公众维权的整体优势。

第三,成本优势。农村环境社区治理体现了对分散污染源治理的规模效益优势,无论是禽畜粪便、农户生活污染、医疗垃圾还是乡镇企业带来的工业污染,单独处理的效率低下,而以村为单位集中治理则可以减少成本。因此,通过村的整合能使生活资源、生产资源相对优化,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调进步。总之,农村社区环境治理模式是环境治理主体多元化的实现路径。通过农村环保社区治理机制的运行,可以以低成本、高效率的方式,使农民从环境破坏者和受害者变成促进环保的责任者和监督者。因此,环保农村社区治理有助于推进农村环境资源和污染治理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布局。

三、农村环境社区治理路径培育

新农村环境社区治理,必须通过农民、政府与社区三个层面的合作、协调,重新配置基层环境行政管理权与农民个人的环境权益,实现“政府引导、社区自治、农民参与”的三位一体的环境治理新模式。

(一)组织保障

环境社区治理的制度性目标就是聚合社区内部共有、共同和共享环境利益,实现环境利益诉求和环境利益表达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同时,农村环境社区治理的复杂性和农民个体的弱势地位,也需要农民以组织机制来发挥环境治理主体作用。

1,机构设置

新农村建设以目前的行政村为基础进行农村社区建设,原有的村委会与人员配置可以继续沿用。1998年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2条明确规定:“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作为农村村民自治组织,村委会可以行使一定的环境管理权,为政府环境管理与农民的环境诉求搭建沟通的平台。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村社区可以适当配备环境管理专业人员。村委会可以招聘专业的环境助理,从事日常环境宣传、监督、维权等各项事务。通过吸纳更多的专业型、知识型人才,提升社区环境治理绩效。

2,权力配置

村委会的环境管理权来自于土地所有者的权利、公民的环境权利和国家机关的授权,故其性质是私权利与公权力的结合体,是农村的基础性权力。一方面,基于全体村民的授权,村委会享有私权利性质的环境自治权,即村委会有权以全体村民的名义对社区环境进行维护、管理与监督。村委会的环境自治权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环境知情权。环境知情权是公民参与国家环境管理的前提,又是环境保护的必要民主程序。村委会有权利以全体村民的名义,要求政府、企业乃至农户提供相关的环境监测报告、环境质量报告等各种环境信息,从而明悉自身所处的环境状况。同时,本村村民也有权依据《村委会组织法》,要求村委会提供必要的环境管理信息,以实现村务公开。村民委员会不及时公布应当公布的事项或者公布的事项不真实的,村民有权向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反映。有关政府机关应当负责调查核实,责令公布;经查证确有违法行为的,有关人员应当依法承担责任。

第二,环境参与权。环境社区治理本质上就是村民环境参与权的体现,具体表现为:村委会有权参与政府环境管理的预测和决策过程,参与开发利用农村环境的管理过程,参与农业环境科学技术的研究、示范和推广,以组织化形式参与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以及参与农村环境纠纷的调解。

第三,环境请求权。请求权是指公民的环境权益受到侵害以后,通过司法程序或准司法程序进行救济的权利。对侵害本村环境权利并拒不改正的,或者需要赔偿损失的,村委会可以以自己的名义提起民事诉讼。由于村民的弱势地位,诉求能力有限,社区参与就是一种最好的表达途径和活动载体。通过村委会的组织形式予以支持和帮助,更有利于村民环境权利的维护。

另一方面,基于环境民主的价值取向,国家将环境管理权力部分让渡于社区以体现社区的主体地位,同时增强社区环境治理的权力,具体包括:(1)村环境管理规章制定权。《村委会组织法》明确规定,

村民会议可以制定和修改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并报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备案。因此,村委会有权根据环境法的相关规定,制定村规民约,规定村民及在本村土地范围内的所有人,包括临时路过的人环保行为准则,用以保护本村的生态环境。但是,村委会的环境保护规章不得与国家及地方性的环境保护法及其他法律法规相抵触,否则,村委会的环境规章无效。(2)调解和监督权。监督国家及地方性环保法律法规在本村的执行情况,对拒不执行国家环境保护法规或村环境管理规章的人进行批评教育,给本村或村民造成损失的,村委会可以出面要求其停止违法行为,追究其经济责任,必要时可以向县级以上环境保护机构或者有关司法机关提出控告。村委会可以调解本村村民之间的环境纠纷,责令侵害环境的人停止侵害,要求其赔偿损失。

(二)体制保障

农村环境社区治理机构的设立与权力配置,是治理主体多元化的基本要求,而与之相适应的政府管理体制的整合、社区机构之间的合作则是治理结构确立的根本。

1,政府环保机构:引导与监督

政府仍然是环境治理公共产品的主要供应者,政府应矫正城乡二元环境政策,为农村环境社区治理提供完善的环境治理产品。同时,政府还应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为社区治理提供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其一注重资金引导,通过补贴、贴息等资金的导向作用,矫正环境治理的正外部效应,吸引民间资金对农村环境治理的投入。其二注重政策引导,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如技术扶持政策、土地使用政策和减免税政策等,引导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农村环境的治理。其三是宣传引导,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农村消费者的环保意识,形成农村环境治理互动机制。

政府环保机构还应适时监督农村社区的环境管理行为,进行专业性的指导和扶持。由于中国基层环保机构设置严重不足,可以考虑引入环保巡视制度。即由基层环保机构与上级环保机构抽调专业人员,或选择部分已经退休的管理人员组成巡视组,不定期到各管辖范围内的农村社区进行检查、监督,并出据相应的巡视报告与评估报告,以备农村社区进行整改、学习。建立巡视制度,一方面可以全面了解农村社区的环境治理绩效,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相互交流、学习;另一方面,可以在精减机构的前提下,实现环境管理效益最大化。

2,相邻社区机构:合作与协调

治理和善治理论认为,在政府管理中,参与公共活动的各个组织,无论其为公营还是私营,都不拥有充足的知识和资源来独自解决一切问题;它们必须彼此依赖,进行谈判和交易,在实现共同目标的过程中实现各自的目的。由于农村面源污染具有区域性、系统性,农村环境治理往往会牵涉到几个或更多的社区之间的环境利益。在社区被赋予环境资源的使用和管理权的情况下,社区组织将成为协调社区之间冲突,处理社区外界事务的决定性因素,这就需要社区组织具有强有力的组织能力。

加强社区组织能力建设,不仅有利于保证补偿机制的运作和环境服务的供给,而且对于补偿方案的谈判,保证公平公正也是不可缺少的。因此,在共管执行过程中,应当注重社区之间环境治理经验的交流、学习,注重社区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

(三)法制保障

农村环境社区治理,还必须通过法律保障村委会的地位与职能,通过立法构建适用于农村环境治理的方法与路径。

1,完善村民自治立法,确立村委会的法律地位与环境管理权

在中国现行立法中,只有《村委会组织法》详细规定了村民自治的相关内容。但是,随着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村委会组织法》逐渐呈现出与村民自治实践不适应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村委会组织法》中的规定比较笼统、原则,缺乏一定的明确性和具体性。如村委会的法律地位不清。村委会作为法人组织,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登记部门、登记条件和登记手续。村委会组织法的罚责没有操作性。违法应受到什么处罚?由谁处罚?规定过于原则,不易操作。这使得在实践中村委会选举经常无法可依,违法的行为也得不到及时的惩治。

2,尽快完善农业环境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及时颁布实施《农业环境保护法》、《环境农药控制法》、《乡镇企业环境管理条例》等,使农村环境治理有法可依

现有的环境立法随工业化发展而产生,更侧重于城市环保,并不能完全适应于农村环境问题。如污染监测制度只是针对城市而言的,没有关于农村的检测标准,更没有规定在农村如何执行。“谁破坏谁补偿”的政策不便在农村执行,因为像化肥农药、地膜主要污染的是土壤和地下水,与城市的点源污染不同,很难查出破坏者及其破坏程度。简单套用城市环境治理方法、手段,在农村是不可行的。因此,必须立足于农村环境的特殊性。制定与之相适应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

四、结语

9.社区卫生室租凭协议 篇九

乙方(承租方):

甲、乙双方充分协议,就乙方承租甲方卫生室事宜达成一致,并签订本协议以双方共同遵守。

一、甲方将**市**区纺织路口服务大厅对面的西杨庄**西医卫生室租给乙方经营。乙方根据本协议约定期享有经营管理权和受益权,在使用期间,甲方不负任该卫生室的任何医疗事务(包括医疗纠纷及医疗事故),全权由乙方负责。

二、乙方对甲方医疗卫生现状已充分了解,愿意承包经营甲方医疗卫生室,并保证合法经营,乙方承租期间,实行独立核标,自负盈方、自已经营、自己用工。

三、在租赁期间,不得转租他人,房屋的整理的一切 费用由乙方负责。

四、承租期限为一年即:2012年元月3日致2012年元月3日,年租金为:40000.00元,剩余药费折合人民币一次付性,年租金付款方式:

1、首付人民币10000.00元。

2、每月28号以前给甲方5000元,不得推迟,直至付完余款30000.00元。

五、乙方无论是否继续使用应提前三个月告之甲方。

六、乙方必须保持本卫生室的环境干净、整洁,甲方有有权监管。

七、乙方如不按以上协议执行,甲方有权终止此协议。

此协议一式二份,甲、乙方双方各执一份,签字或盖章后生效。

甲方(签字):

乙方(签字):

10.社区环境治理的倡议书 篇十

全镇的青少年朋友们:为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及镇党委、政府关于开展“村容整洁”活动的号召,努力营造清洁、整齐、优美的农村环境和文明和谐的人居环境,我们有责任,更有义务主动参与到这场“村容整洁”的战斗中,共同担负起建设美好家园的重任。为此,镇团委专门发起了这次以“建设海西生态工贸旅游强镇,村容整洁我先行”为主题的“村容整洁”青年志愿服务行动,我们倡议:

大家迅速行动起来,做改善环境的先行者。我们青少年朋友要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及镇党委、政府的号召,增强环境整治的责任感和自觉性,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率先垂范、持之以恒地参与到“村容整洁”行动中来,努力营造净化美化绿化的优美居住环境。大家迅速行动起来,做改变陋习的带头者。我们青少年朋友要自觉接受社会公德、文明生活方式和健康生活常识教育,自觉革除各种危害健康、污染环境的不文明行为和生活陋习,把保持清洁卫生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从我做起,爱护公共环境卫生,不乱泼污水,不乱倒垃圾,不乱搭乱建,不乱堆柴草,不乱放禽畜;从我做起,做文明人,做有品味的人,做有益于社会的人。

大家迅速行动起来,做良好风尚的引领者。生活和工作在前亭的每一个人,既是建设者,也是管理者,更是优美环境的受益者和享受者。作为青少年朋友,我们要更加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公民道德规范,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引领广大群众,自觉增强卫生意识,自觉动手清洁家园,自觉维护卫生环境,形成人人讲文明、讲卫生、讲科学、讲环保的良好风尚。清洁家园,人人有责,家家受益。我们大家要齐心协力,互相监督,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从身边不良行为管起。请大家不仅要各扫自家门前雪,更要管好他人瓦上霜,广大青少年要做好亲人朋友的监督员、宣传员和劝导员。请大家携起手来,用我们的热情和真诚,用我们的辛勤和汗水,让天更蓝、水更清,花更红,叶更绿,地更净,家更美,使我们的生活环境更加舒适,为建设文明、和谐新前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11.探路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绩效 篇十一

投入产出效率分析

从常州市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投入产出效率分析上看,首先财政投入逐年加大,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建成。

2010-2012年,常州市区人均公共卫生财政投入年均增长率为16.28%,逐步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的城市社区公共卫生建设体系。2012年城市社区卫生机构医疗收入中医保收入占比30.04%,药品收入中医保收入占比54.49%,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了持续的筹资机制,有效缓解了居民就医看病的医疗负担。

第二,中医在社区卫生服务中作用发挥彰显,优化了社区卫生服务结构形式。2010-2012年,常州市社区卫生服务中中医服务占诊疗服务总量比例年均增长16.51%。由于中医不需大型的医疗设备, 就诊费用和药费也比较低,与社区卫生服务“简单、方便、价廉、效验”的要求相契合,对优化社区卫生服务的结构形式起到推动作用。

第三,出巡诊比例大幅提高,社区卫生诊疗服务方式优势初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有别于传统医院,主要是服务方式不同:社区卫生服务是主动服务、上门服务,而传统医院是病人上门求诊。2012年常州市城市社区卫生机构西医出巡诊达6万人次,占西医诊疗服务总量的3.17%,中医出巡诊2756人次,占中医诊疗服务总量的0.84%。虽然出巡诊的比重目前仍处于较低水平,但2010-2012年,年均增长率也达到67.96%,这说明常州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努力提高出巡诊在诊疗服务中的比例。

第四,全科医生比例大幅提高,有效缓解群众需求与全科医生人才缺乏的矛盾。全科医生是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的中竖力量,是实现人人享有公共卫生服务的人力保证。2012年常州市社区卫生机构全科医生占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比例为25.20%,市区平均每3287人配备1位全科医生,已符合国家要求每2000-4000人的社区应当配备1名全科医生的标准。

对公共服务定位的影响

经笔者研究,常州市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虽然常州市财政对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投入不断增加,但从总收入构成情况看,占主体地位的仍是诊疗收入和药品收入。2010-2012年,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机构诊疗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分别是:24.93%、17.45%、19.80%,药品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63.04%、63.16%、59.11%,此经费来源结构与社区卫生作为纯公共品的定位是不相一致的。因此,社区卫生经费中药品和诊疗收入占比较高,影响公共服务的定位

(二)健康教育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挥其职能的重要途径。传统医院的服务对象是病人,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面向全体居民,通过健康教育使亚健康人群不变成病人,健康人群不变成亚健康人群。所以说,从近三年数据分析,常州市每万人健康教育活动人数呈明显的下降趋势,环比下降率连续两年超过25%。从长远来看,健康教育活动开展不利,可能引起病患数量增加,既加重居民的医疗负担,也会造成有限医疗资源的紧张度。

(三)随着新医改的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事业的日益发展以及各项硬件及软件设施的改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和运行的效率理应有所提高,但通过分析常州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生日均诊疗量”这一指标,近三年年均降幅1.87%,究其原因有:一是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质量缺乏信任,没有因为社区卫生机构条件的改善而改变对“大医院”的偏好;二是医生的工作效率不高,虽然“卫生技术人员年培训人次”年均增长4.25%,但是“卫生技术人员职称平均指数”年均下降了27.63%,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影响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和运行效率。

(四)常州市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医务人员职称结构中,高级职称占比长期处于低位,近三年均不足5%,而初级职称占比则长期超过60%。这样的职称结构会影响该地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从2012年培训经费保障看,培训支出占商品和服务支出的比重不足1%,这也制约了社区卫生服务医务人员业务素质的提高。

(五)从总体看,2012年常州市市区城市卫生服务机构每万居民业务用房面积达784.87平方米;从个体看,每万居民业务用房面积最小的社区仅为242.98平方米,为最大社区的11.38%;人均卫生投入最少的社区为16.67元,仅为最多社区的15.51%。说明常州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投入不均衡,提供均等化的公共卫生服务目标较难实现。

常州市2012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职工满意度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为75.53%,说明职工满意度与所在机构的资源配置、职工的工资性收入、工作绩效、心理健康、生活质量等密切相关,需采取有效措施,从提高职工满意度,到为病人提供高质量的健康服务,来促进社区卫生服务事业健康发展。

加强服务绩效管理

笔者认为首先要以资金绩效为导向,加强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投入科学化。

一是逐步建立政府主导的投入机制。明确公共卫生服务投入应实现城乡居民均等化为目标,建立由政府占主导地位的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按国家规定核拨基本建设经费、设备购置经费、人员经费和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经费。兼顾现阶段基本国情,可考虑个人适当投入但其比重应逐步降低直至为零。

二是逐步完善政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政府要优先保证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逐步提高政府公共卫生投入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逐步提高政府卫生投入增幅高于经常性财政支出的增幅,由此确保人均公共卫生经费逐步提高。

第三,以服务成本为突破口,实施社区卫生服务绩效管理精细化。

首先,能确定社区卫生服务包。“基本卫生服务包”的概念是由世界银行在《1993年世界发展报告》中首先提出来的,包括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包及基本医疗服务包在内的一揽子基本卫生服务项目。建议财政和卫生部门联合研究确定,既能满足国家和省政府关于建立城市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制度要求,又能满足当地居民实际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同时,财政部门又能承受的“基本卫生服务包”,并根据经济发展水平,逐级扩大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包的范围,从而为财政投入提供合理依据。

其次,科学测算社区卫生服务成本。即依据“基本卫生服务包”和服务成本确定基本拨款数额;基本建设专项、一般专项及突发事件专项作为专项拨款。其中:基本建设拨款根据发展规划按照年度计划拨付。一般专项根据事业发展需要,长期固定需要列支的项目,如培训专项等。突发事件根据政府文件和政策需求安排;绩效拨款根据绩效评价的结果,以一定基数拨款的比例作为绩效拨款的来源,同时作为制定单位和员工绩效工资的依据,由财政与卫生主管部门签订相应的绩效合同,卫生部门与下属的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参照签订绩效合同。

再次是建立绩效评价机制。绩效评价是完善政府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委托代理关系的重要制度,也是建立问责机制的依据。卫生行政部门应着力探索绩效评价长效机制,健全督导检查制度,促进社区卫生服务政策措施落实。此外,还应定期开展诊疗效果评估,将病人的诊后满意度等纳入考核。

(作者供职于南京医科大学医政学院)

上一篇:考场议论文素材青春下一篇:青团入团申请书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