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改革开放

2024-09-01

中国经济改革开放(共8篇)

1.中国经济改革开放 篇一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回顾与展望

我国现有收入分配制度分析

摘要:

收入分配问题是我国现阶段的一个重要的理论与现实问题。我国现阶段的按劳分配制度不同于传统的按劳分配.在同一社会制度下,无论公有制企业还是非公有制企业都应当实行相同的分配制度。初次分配应注重效率。再分配应注重公平。但目前还存在许多初次分配中的不公平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关键词:

按劳分配;制度;分配问题凸显;成因错综复杂

一、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收入分配决定于生产资料所有制,这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原理。马克思指出:“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而生产条件的分配,则表现生产方式本身的性质。”在生产资料私有制条件下,剩余价值按资分配;在生产资料公有制条件下,劳动者新创造的价值按劳分配;而在多种所有制并存或共同发展的条件下,则既不能完全按资分配,也不能完全按劳分配。公有制为主体我国决定了按劳分配为主体,这是毫无疑问的。问题是我们应如何认识我国现阶段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形式以及在多种所有制并存条件下按劳分配的涵义。

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曾经是公有制一统天下,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才从无到有,逐步发展。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的所有制结构中将出现混合所有制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和公有制企业并存的现象。这样,以公有制为前提的按劳分配在所有制发生重大变化的条件下。显然我们不可能还按马克思所提出的按劳分配理论指导今天的实践,而必须重新定义。目前某些西方国家在协调劳资关系、激励劳动者积极/ 5

性方面的一些举措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一方面实行职工持股制度,另一方面实行利润分享制。就整个社会的收入分配来说,主要的分配渠道是按劳分配,另一小部分是通过其他的方式进行分配:就大多数劳动者来说,其收入主要来自于劳动.同时也可通过其他的方式取得非劳动收入。由此可见,连资本主义国家的企业尚且能让劳动者分享利润,更何况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

总之,在相同的社会经济制度下,无论公有制企业还是非公有制企业都应当实行相同的基本分配制度。当然,劳资双方按什么比例分享剩余价值以及采取什么形式进行分配,这是分配制度如何执行或者说分配原则如何实现的问题。

二、现有分配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解决收入分配问题是利益关系的深刻调整和变革,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方面,既要尽快行动、见到实效,又要着眼长远、统筹谋划。当前,尤其需要进一步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收入分配调整与经济结构调整的关系。

我国收入分配问题的成因错综复杂,归结起来主要集中在一下两个方面:一是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普惠性不够,导致收入分配问题和经济结构问题伴生、交织;二是改革和体制转轨过程中存在诸多可以避免和难以避免的问题,导致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并存、叠加。解决收入分配问题是利益关系的深刻调整和变革,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方面,既要尽快行动、见到实效,又要着眼长远、统筹谋划。当前,尤其需要进一步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收入分配调整与经济结构调整的关系。

劳动者作为国有资产的所有者是虚位的因而是残缺的,他既不能通过“用手投票”约束使用者,也不能“用脚投票”转让所有权,因此资产的收益性对劳动者来讲是不具备或不完整的。在我国目前劳动力总量供给过剩、资本供给短缺的情况下,劳动力在要素市场中自然处于不利的地位。尤其是在低端劳动力市场中,以农村转移劳动力为主的非熟练、非技术劳动力的劳动报酬更是被压低到极限,并且缺乏基本的社会保障,长期处于被资本剥夺的境地。现行的工资制度,工资水平偏低,工资增长机制僵硬,缺乏制度性保障,致使工资外收入膨胀,助长国

有单位职工收入的不规范;工资结构设置不合理,岗位绩效工资和年工资比重过低,不能体现合理的工资级差,缺乏激励和约束作用。在我国,由于收入分配不公平现象引发的对公平分配问题的研究和讨论由来已久,对分配不公的原因亦有多种解释。随着改革实践和相关研究的日渐深入,收入分配的相关制度性原因愈加显露。

三、社会上分配问题的成因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实行计划经济,干部职工实行统一工资制,农民实行工分制,平均主义盛行,个人收入差别很小。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分配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尤其是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明确参与分配,社会上收入差距明显拉开。由于实行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个私经济获得了发展,新的财产关系开始出现,收入分配方面的矛盾变得越来越突出,并开始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

自2000年末起,中国经济进入了新一轮经济周期的上升期,1998—2000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多处在七上八下的状态。全国的经济结构不均衡不断突出,尤其是在社会收入分配方面呈现出哑铃结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1997年,20%的高收入户占全国居民收入的34%,而20%的低收入户占全部收入的11%。反映居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自90年代中期以来不断扩大,1991年我国的基尼系数为0.282,1998—2000年分别是0.456、0.457、0.458。

收入分配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关系及其变动在财富分享方面的一种反映,我们应从社会经济发展和改革的长过程和大格局中来研究和把握。目前我国的收入分配问题突出表现为居民收入低、收入差距大。从发展和改革的角度看,其成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市场竞争带来收入分配问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市场机制在收入分配中的基础性作用越来越明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人们所拥有的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存在差异,把握机会、利用资源的能力有所不同,必然会出现收入差距扩大。如果缺乏法规制度的调整和制约,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就会出现企业利润侵蚀劳动工资的问题。

改革不到位导致收入分配问题。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不可能立刻就带来一个完美的体制,也不可能使所有人均等受益。目前,不仅收入分配领域的改革尚未完成,直接制约了合理收入分配关系的形成,其他方面改革不平衡、不到位的情况也在深刻影响着收入分配。此外,在医疗、教育、住房等民生领域曾不同程度存在的泛市场化问题,也对收入分配带来不良影响。

收入调节机制还不能有效缓解收入分配问题。在快速发展和转型时期,旧的收入分配制度被打破,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收入分配调节机制还不成熟、不健全。在分配领域,税收制度“提低、扩中、调高”作用发挥还不明显,公共财政体制需要继续完善,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仍然偏低。乐善好施的社会风气还不够浓厚,企业回报社会的责任意识仍需加强。收入分配调节机制不健全、执行不到位,就难以充分发挥调节收入分配、缩小收入差距的作用。

不合理不合法收入加剧收入分配问题。在新旧体制交替的过程中,存在比较多的制度和法律漏洞,为少数人捞取不合理不合法收入提供了可乘之机。对于这些不合理不合法的收入,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堵塞制度漏洞,通过完善法制、加大执法力度坚决取缔和打击。

归结起来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普惠性不够,导致收入分配问题和经济结构问题伴生、交织;二是改革和体制转轨过程中存在诸多可以避免和难以避免的问题,导致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并存、叠加。

四、改革是唯一出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得到了长足地发展。自1980年到2002年,我国的GDP在扣除物价因素后,实际年均增长速度为9.5%。然而,与此同时也伴随着极其明显的地区间的不平衡,尤其反映在区域间资源优势和经济发展优势之间的反差相当突出,而且差距越来越大。在这种大的背景下,更需要我们改革旧有的分配制度体系,也缓解东西部地区的贫富差距。

温家宝总理曾2010年在“两会”召开前夕对网民说过“分好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就是政府的良知。”因为分配不公,会招致民怨沸腾,“危及到社会稳定以致政权巩固”。在接下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他用了相当段落阐述了改革收入分配

制度的重要性。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也在之前的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中指出,在2010年的工作中,政协将就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困难群众的社会保障与社会救助等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以及相关的政府报告中,进行分配制度改革已经刻不容缓。既然是进行改革,我们就必须让所牵扯利益的各方广泛参与,必须给予利益相关者更多的知情权和表决权。例如,国有企业工资制度设计,应该有代表广大职工根本利益的工会组织介入其中。在确定国民经济预算时,全国人大要切实担负起责任。温家宝总理在报告中提出,今年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有保有压,把钱花在刀刃上。这些措施和办法个个一语中的,但要让它落地,则必须有法律的约束和严格的监督。如果由财政部门自行切割,很难保证把钱用在刀刃上。全国人大在立法监督过程中,要充分体现民意。至于哪些楼堂馆所、会议、庆典、论坛是慷纳税人之慨,行腐败之事,则必须加强舆论监督,充分调动网络、媒体等社会力量,公开信息,真正做到“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参考文献:

[1]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合理性及制度路径.李太淼.中州学,2008

[2] 我国现阶段分配制度与分配公平的认识.罗福群.广东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5

[3] 对我国现行分配制度的缺陷分析.李爽.人民网,2006

[4] 科学认识和解决收入分配问题.任理轩.人民日报 2011

[5] 谁来主导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柏晶伟.中国经济时报 2010

[6] 研究宏观经济形势要关注收入分配问题.刘国光 [J] 2003

[7] 宏观经济调控研究.李一鸣.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8] 体制转轨中的宏观经济调控研究.匡家在.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

[9] 关于当前我国个人收入分配问题的探讨.陆百甫.财经研究.2002

[10] 关于当前我国个人收入分配问题的探讨.陆百甫.财经研究.2002

2.中国经济改革开放 篇二

记者:当初面对争议和压力,中国的改革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开始启动的?有哪些难忘的经历?

高尚全:从30年改革实践来看,这一过程就是思想解放的过程。解放思想是取得改革成绩的先导,每次改革的重大突破都是以思想解放作为先导的。如果不解放思想就不会有改革开放。上世纪70年代末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为什么能提出改革开放呢?因为我们有这样一个背景,在国内,经济上困难,政治上也比较混乱。经过检验真理标准的讨论,突破了“两个凡是”的禁区,为改革开放创造了条件。从经济上来看,当时是难以为继了,怎么摆脱这个困难?只能靠解放思想,只能靠改革开放。比如农村的农民,因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民没有积极性,所以在安徽这样一个农业大省大概有60%的生产队吃不饱。在这样的困难面前,农民自觉地提出要包产到户。如果没有思想解放,如果不改革开放,这一困局将无法打破。这是十一届三中全会时国内的背景。

从国际上来看,面临竞争激烈的局面。我们在许多方面落后了,如果不改革开放,不参与国际竞争,就会永远落后下去。所以,基于当时这样的背景,使得中央要下决心从阶级斗争为纲转向经济建设为中心,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

记者:您如何评价中国30年改革开放?在这一过程中有哪些经验和教训?

高尚全: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是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30年的改革开放很好地实现了改革开放的预期目的。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之所以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是因为中国30年来的改革是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通过这个大改革、大开放,实现了三个伟大的转折:一个是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第二个是从封闭半封闭的社会向全方位开放的社会转变:第三个是人民生活从温饱转向基本小康的社会转变。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就不可能实现三个伟大转变,所以,十七大提出来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这一提法提得很好。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发展社会主义,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

在过去30年中,我们始终坚持通过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由此带来了中国近代100多年来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大繁荣,其成就举世公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通过改革开放,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当然,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资源环境、民生、收入分配差距等矛盾和问题也较为突出,比如看病难、上学难、住房难等问题老百姓反映比较强烈,由此人们对一些行业的改革产生了质疑。出现这些问题,反映了各项制度还不完善,比如可持续发展问题,是同市场机制不完善相联系的。我们在资源要素领域的市场化改革滞后,资源要素价格长期不能反映稀缺程度,助长了浪费性使用资源和破坏环境的行为,增加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困难。再如民生问题,是同公共服务体制建设滞后相联系的,在经济快速增长情况下,老百姓看病难、上学难、养老难等问题凸显,主要在于还没有建立起一个与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相配套的公共服务体制。目前,计划经济时代的公共服务体制尚未根本打破,新的公共服务体制仍在重构当中。而收入分配差距比较大,既反映了市场机制的不完善,也反映了再分配体制的缺陷。

记者:目前社会上流行着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评价政治体制改革时则众说纷纭,对此您有什么看法?

高尚全:我认为,政治体制改革应当毫不动摇地坚持下去,政治体制改革必须要有正确的方向,为了完善社会主义,而不是否定社会主义,所以一定要牢牢掌握这个方向。在这个方向下面,政治体制改革不能回避。小平同志讲了,经济体制改革到了一定时候,政治体制改革必须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因为如果政治体制改革不跟上,经济体制改革也不会成功。所以,“十七大”报告拿出重要的篇幅讲到政治体制改革,讲到发展民主政治,人民要能真正地当家作主。“十七大”报告中讲到政治体制改革,而且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也纳入到政治体制改革内容中,并提出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

记者:对于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一些有过很尖锐的批评,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高尚全:如果把发展进程中的所有问题都归结为改革开放造成的,这就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脱离了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十七大”报告有力地回答了这个问题:“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我们要把思想和认识统一到中央的判断上来,要相信自己近30年来选择的道路,因为这条道路已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沿着这条道路继续探索才能不断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记者:您认为,中国未来的改革应如何继续进行?

高尚全:改革是无止境的,完善也是无止境的,创新也是无止境的。改革是一个长期过程,现在说的改革取得了成功是指阶段性的。改革30年来所取得的成绩举世公认,是成功的。未来我们要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通过“十七大”的布局,在党的领导下,依靠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全可以建立起来。

新阶段的改革,就是要按照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要求,按照“十七大”的部署全面推进改革;按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加快推进市场化改革;按照城乡统筹协调的要求,加快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按照提高开放型经济质量和水平的要求,更加积极主动地推进对外开放;按照社会和谐要求,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按照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求,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深化全面改革的重要环节。当前,要加快政府转型,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制定改革总体方案,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使各项制度逐步完善起来。

3.中国经济改革开放 篇三

关键词:改革开放;经济波动;趋势;新特征

经济在沿着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的增长过程中,常常伴随着经济活动的上下波动,且呈现出周期性变动的特征,即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发展的整体趋势经历有规律的扩张和收缩。这种现象被称为周期性的经济波动。

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经历了九次经济波动,引起我国经济波动的基本原因,是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不平衡的矛盾。相比较于改革开放前的五次经济波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的四次经济波动呈现出以下趋势:

第一波动幅度(周期内经济增长率上下波动的离差)逐渐减小;

第二波动高度(周期内波峰年份的经济增长率)逐渐下降;

第三波动深度(周期内波谷年份的经济增长率)逐渐上升;

第四波动的平均位势(周期内的年均经济增长率)明显提高;

第五波动扩张长度(周期内扩张期的长度)明显延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的四次经济波动,也逐步呈现出新的趋势和特征。

从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波动现象中总结规律,笔者总结经济波动的特点和阶段性趋势如下。

一、改革开放以来的四次经济波动及其特点

改革开放建立了市场经济的雏形,从体制结构的变革中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体制建设之路,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加快,开放市场与引进先进生产力相结合,从宏观上增加了国民经济的总体质量和国际竞争力,从微观上促进了市场化理念深入人心,并形成了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为导向的内需供给体系。

在市场化进程中,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以及两者之间的结合也经历了逐渐提高和完善的过程。我国的经济波动在这个过程中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90年间,供求关系体现为供不应求。经济中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居民货币收入增长过快,社会总需求扩张速度快于总供给的增长能力,出现了投资和消费的双缺口,物价水平全面上涨,产生了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由于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活动很大程度上仍遵循计划体制的模式,宏观调控的水平相对不高,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对经济运行内在规律认识不够充分;宏观调控措施相对滞后,调控措施以行政手段为主,缺乏市场调节能力。从而导致投资规模出现较大规模的下降,引起了比较大的经济波动。

第二阶段,1991-1997年间,供求关系体现为严重失衡,需求过热。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市场调节作用得到加强,微观经济体逐渐活跃,中国市场经济开始快速升温。但是,由于新的规则未能及时建立,一些微观经济体在利益驱使下出现无序扩张和膨胀,致使经济活动处于非市场化状态,从而推动区域化产能过快升温,投资产业失调,导致局部通胀压力加大,进而破坏了宏观经济环境的稳定性和产业链条的合理性。但此时的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已经有了很大提高,对市场机制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变行政手段为市场调节机制,变全面紧缩为有针对性地调控,还特别注意依靠和运用财政杠杆为经济活动注入稳定因素,从而使该周期内的经济波动幅度趋于理性,周期持续时间延长,实现了高增长与低通胀并存的良好态势。

第三阶段,1998-2000年间,供求关系体现为供过于求,市场变为买方市场。在全面引入市场机制并经过了20多年的持续高速增长之后,我国社会生产力有了巨大的发展,快速增长的总需求也带动了总供给的快速增长,我国国内生产消费关系发生变化,由短缺经济逐步转变为膨胀供给,有效需求不足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而1997年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使我国的出口需求进一步萎缩,供求之间的矛盾集中体现在产能过剩与内需不足。此时市场已经成为资源配置的主要工具,政府宏观调控的能力得到根本性加强,在这种形势下进一步加深了政府对我国经济运行内在关系的认识,调控措施第一次由控制和稳定需求转向扩大需求。在国家采取积极措施促成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的提速之后,我国的经济增长逐步回升。

第四阶段,2001年至今,供求关系再次出现局部需求过热的苗头,出现了一些影响经济稳定的因素。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但是由于出现了部分产业需求过热,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从而导致了许多资产价格不断上涨,增大了经济总量过热的风险,威胁着宏观经济的稳定。我国的宏观调控在注意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之外,更加注重保持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对局部需求过热采取及时而有针对性地调控措施,并注意将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相结合,合理搭配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应用。我国的宏观调控增强了驾驭三驾马车的能力,提高了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协调性,保持了经济总量的大体平衡和物价基本稳定。

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波动的发展趋势和特征

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的四次经济波动再进行观察和比较,可以看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我国的经济波动呈现出如下发展趋势和特征。

第一、改革开放之后我国供求关系不再由计划调节,受主观意志影响,而是遵循供求总量运动的客观规律。引起经济波动的供求矛盾在供不应求和供大于求之间相互转变。总需求与总供给之间通过市场紧密联系,虽然总需求始终处于扩张的状态,但随着我国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需求总量的增长同时促进了供给总量的增长,总需求和总供给之间的差距逐步减小,从而使我国经济逐步趋于稳定,经济波动的幅度越来越小。

第二、经济增长的稳定性逐步提高,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比重不断上升。由于经济总量大体平衡,物价基本稳定,我国经济出现持续稳定的增长,波动的高度、深度和平均位势都逐步提高,经济波动的扩张长度进一步得到明显增强。

第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市场机制在我国资源配置中起着主要作用,供求关系由市场作用调节。国家宏观调控已经充分认识并利用市场规律,从而增强了对经济波动的控制能力。使得我国的经济波动在遵循规律的同时,出现了趋于良好的发展态势。

第四、国家对于经济波动的宏观调控措施日趋成熟和完善。随着对我国经济发展规律和市场规律认知水平的不断深刻,我国宏观调控措施的时效性和针对性进一步增强,更加注重对调控重点和力度的把握,更好地将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相结合,提高协调使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能力,更加注重保持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这些措施都使得我国的经济波动处于更好的控制和发展中。

第五、我国的经济波动不断出现新的原因和表现形式,并且受世界其他经济组织的影响越来越大。这对我国宏观调控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例如1998年以后经济波动的原因有供求关系中的供不应求变为供大于求,国内有需求不足,我国宏观调控进一步加深了对我国经济形势的认识,第一次将调控措施由控制需求转向扩大需求,很好地处理了新原因引起的经济波动并积累了新的经验。

三、在新的经济形势下积极应对当前的挑战,减小经济波动幅度

2007年下半年以来,我国总需求再次出现部分产业过热,对我国宏观经济的稳定形成较大的威胁。国家宏观调控及时采取措施防止经济增长由过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然而,旧的问题没有解决,2008年世界金融市场就出现剧烈震荡并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扩张。受到国际大环境的影响,我国股市、房市、能源产业及出口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国内虚拟经济总量出现下滑以及外贸增速下降。我国的宏观调控,凭借对我国经济发展和世界经济形势的深刻认识,凭借以往历次经济波动中积累的经验,积极应对当前的挑战在审时度势地采取政策措施同时,更深入地思考和实现我国经济增长体制和机制的完善,进一步推进经济结构的升级优化,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强节能减排,提高经济增长的协调性、持续性和稳定性,减小经济波动的幅度。

四、结束语

4.中国经济改革开放 篇四

中国改革不是开始于一张白纸,而是对旧体制的克服。我国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这一性质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改革的内容和目标决定的,是不容改变的。只有坚持这一性质,才能不断实现、维护和发展以占中国人口最大多数的工人、农民及其他普通劳动者为主体的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现实和长远利益。而改革总的目的是要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

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这是由改革所担负的任务所决定的。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场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面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革命。这场革命既然要大幅度地改变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改变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部分,改变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在全面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经济体制改革需要政治体制及其他体制改革的配合。科技、教育、文化体制等各个领域的改革也都有步骤、有秩序地全面展开,改革触及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层面。

改革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它深刻改变了中国的面貌,极大改善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提升了中国社会的文明程度,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健全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更加完善

5.中国改革开放亟待突破 篇五

回顾历史——改革开放在一片争议中提出并实行

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于1978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一条“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战略决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个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这个决策的成效之一是改变了中国长期以来对外封闭的情况,令中国大陆向世界开放,同时大幅度提高了国内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了国际上的形象,使中国大陆进入了经济高速发展时期。

然而,改革开放的提出和实施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很多人以为,改革开放实际上是在走资本主义道路,并且担心我国的民族工商业会受到国外资主义的竞争而走向灭亡。

纵观30多年的历程,中国的改革开放经历了三次大的争论。第一次发生在1981年到1984年,争论围绕着计划和市场的关系展开。第二次发生在1989年到1992年,争论的焦点是市场经济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第三次集中发生在2005年。这一年有人称为“改革反思年”。2004年8月,郎咸平发表文章,指出国有企业改革导致了国有资产流失和少数人致富。2005年5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表研究报告,称中国医疗体制改革基本不成功。尔后出现了对教育产业化的质疑或者说对教育改革的质疑等等。这些汇合称反思改革的浪潮。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中国改革开放性质的反思(姓资还是姓社)长期期以来,由于受“左” 的思想影响,人们习惯于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这种思维模式如同精神枷锁,使人们不敢越雷池半步。

2、对中国改革开放方向的反思(是市场化多了还是改革不到位)“姓资姓社”成为人们的思想羁绊和评价改革开放的成败得失的标准。

3、对中国改革开放策略的反思(是公众参与的还是精英决定或利益集团左右的)这次争论从2004年“郎咸平旋风”开始,一直延续到十七大。这个争论有个大背景。这就是,多年来GDP高速发展,既取得了光辉成就,也造成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和成就相比,虽然是第二位的,但也非常严重。近年来,很多人都在议论新的三座大山:医疗、教育、住房。除了这三座大山之外,还发生了一些重大灾难性事件比如山西黑砖窑事件等,再加上一系列恶性腐败案,还有国企改革、征地拆迁中的问题等,导致怨气丛生,凸现了城乡差别、两极分化、腐败成风、环境恶化及借改革之名寻租营私等诸多问题。

分析现在——上海自贸区成立,改革开放新的突破

中国30多年改革开放成就举世瞩目。大国正在崛起,中国一步步走向富强,迎来中国历史上的空前盛世。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我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一直快速发展,年均经济增长率达到9.4%。为此,世界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认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可以称为世界的一个模式或范例,中国经济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功,对世界经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我们在看到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它所受到的根本约束。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约束,有的人认为是资源约束,有的人认为是需求约束,这主要归因于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中国经济亟待转型,已是各方共识。2013年9月29日上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将正式挂牌,标致着中国改革开放取得新的突破,成为改革开放新的起点。

从全球经济的大形势来看,上海自贸区的设立意义重大。当前经济全球化虽然在发展,但多边贸易体制遇到很多障碍和困难,多哈谈判没有取得新的突破,区域贸易协定则在加强,特别是由美国推动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谈判中,中国有被边缘化的危险。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在利用外资方面的政策竞争在加剧,一些国家的成本要素优势逐渐显现,而中国的优势在下降,资本向外转移已经出现苗头。

从国内看,各级政府的管理效率难以提高,沿海地区该用的优惠政策都用完了,这些政策向中西部地区推进后,东部地区的吸引力逐步下降,经济发展缺乏新的增长点。

相对于上世纪80年代的经济特区建设、上世纪90年代的浦东开发开放和2001年中国加入WTO,上海自贸区的建设将迎来中国第四波以开放促改革的契机。上海自贸区试点建设,是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战略的重大探索。从此次试验区的名字———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就足以看出中央对上海的殷切期望。上海的试验事关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肩负着探索中国对外开放新路径和新模式的重任。上海自贸区的建设,将给全国层面的开放战略、改革推进、产业升级、企业发展等带来难得的战略机会。

从中央政府的角度看,建立上海自贸区最关键的不是政策优惠,而在于制度建设,通过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自贸区将成为制度创新的试验田。正如上海市有关方面此前所表示的,自贸区建设的重点是制度创新,而不是政策优惠。改革的核心是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按照政府“法无授权即禁止”、市场“法无禁止即可为”原则,建立“有限政府”、服务型政府。这个原则本身就是观念的颠覆性转变,必然带来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根本性变化。

在现实层面,转型需要的动力,简言之就是放权、减税。这四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如果整体推进,一些既得利益集团的反对、相关部门的阻力,都不是短期所能迅速化解的。以自贸区的形式,开个制度创新的改革口子,阻力会小很多。自贸区搞好了,外部自然就会谋求与之接轨,可收“以开放倒逼改革”之效。上海搞好了,其他地区跟进,改革红利即可顺利扩散。

展望未来——跨越式发展需要更加全面的开放

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70年代末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是有其深刻的国内和国际两方面的背景。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的开放却是不完全的开放,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互联网和世界没有连通的国家,贸易保护依旧存在,人们总是担心民族品牌,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就像当年改革开放人们担心中国的工商业一样。如今国人猛然发现中国成为了世界的加工厂,我想着正是中国部完全开放的结果。如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离不开世界总体和平、周边总体稳定这样的大环境,离不开对外来资金、管理、技术及其他优秀文明成果的吸收学习。改革与开放紧密相连,邓小平一方面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开放政策都叫改革,另一方面,又把改革政策也称为开放改革。对外开放一起成为新中国最鲜明的特点。

有人担心,上海自贸区的建设有可能会“引狼入室”,打击我们竞争力较为薄弱的产业。所谓“狼来了”并非杞人忧天,我们此次改革的确会面临巨大的风险和挑战。但是我国要跳过“中等收入陷阱”,完成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就必须勇敢地迎接这些挑战。

从世界经济自由化进程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面临的现实需求来看,建立自由贸易区,既是中国进一步改革开放,寻求综合配套改革突破口,通过带头示范作用,引导中国经济迈向世界一流水平的战略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履行加入WT O承诺、提升国际竞争力、应对周边国家和地区竞争、建立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在亚洲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需要。由于目前中国的各类园区是“境内关内”,经济自由化程度跟不上,以致园区作用下降,虽然为了补充功能而建立了各种园区,但仍未能解决问题,表明建立自由贸易区事宜应提上日程。

随着世界经济重心东移和中国和平崛起,中国仍需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创新利用外资方式,鼓励外资投向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区域协调发展和科技创新领域。从而在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上,释放国际影响力,提高国际竞争力。因此,坚定不移地实现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更进一步对外开放,在更大范围内、更宽领域和更深层次上,扩大开放程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依托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和发展,努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6.改革开放与中国梦演讲 篇六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志,你们好!

我演讲的题目是《改革开放 中国梦》

每一个时代,都有一种主流价值观的存在,它是一个时代的思想共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中国梦是我们最大的理想,是我们共同的思想基础。这种理想,决定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决定了民族复兴的宏伟指向。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理论体系的成熟发展,“十八大”精神的深远影响,无不在向世界展示出新中国的风采。总书记也满怀信心地说“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并且表示这个梦想一定能实现,这就是中国梦”。总书记阐释了中国梦,也强调了:“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实现民族国家富强、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历史已经证明,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坚持改革开放,才能托起富国强民的“中国梦”。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正一步步走向富强,迎来中国历史上的空前盛世。30年来,是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30年;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同心同德、锐意进取,是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创造性活动的30年。改革开放不仅使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国民福利得到了实质性的提高,而且也使中国日益融入世界经济和主流文明之中。

今天的中国,神州风物沧海桑田,国人风貌焕然一新,以更为成熟、包容、开放、自信的心态拥抱世界,莫不极大地得益于30多年改革开放积累的综合实力,得益于30多年改革开放积淀的民族自信。马丁路德金有一个黑人民族平等的梦想,我想全中国所有中华儿女同样有一个国家强盛,民族强盛的梦想。历史是一部生动的教科书,只有全面系统地认识历史,才能把握现在,把握未来,才能更好的认识改革开放是民族复兴之路,国家强盛之路,人民幸福之路。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向全党全国发出了深化改革开放新的宣言书、新的动员令。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这是新时期小平精神的延续,改革开放取得的辉煌成果证明了,只有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通过实践检验真理才能使我们的人民更加幸福,使中国更加强大,只有坚定不移的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实现中华儿女富国强民的“中国梦”!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重要方面,是实现中国梦的正确方向;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支柱;中国力量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是实现中国梦的雄

厚基础。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实现中国梦,根本上是为人民谋幸福,让更多劳动者的人生出彩、梦想成真。一个人乃至国家如果没有梦想,就好像在森林中迷失了方向。我们要树立梦想并为实现梦想付诸努力,切勿空谈!当前要实现中国梦,每个人都要切实负起责任,做好自己的工作,一步一个脚印。我们也将积极投身参与到这个伟大事业中去,并融合民族、国家与个人的中国之“梦”。今天,我们既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力量,又是中国梦的受益群体,祖国的繁荣富强、和平统一,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只有国家好、民族好,我们个人才会好,才能促使每一个顺利完成学业、创业及立业!我的演讲结束,谢谢大家!篇二:改革成就中国梦(演讲稿)改革,让中国梦不再只是梦 梦想是我们远航的灯塔,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因为梦想,人民的生活变得缤彩纷呈;因为梦想,生命变得无比厚重;因为梦想,举国呈现出空前的民族凝聚力。五千年民族魂,生生不息;一代代炎黄人,风雨前行;挥汗水洒热血,为国强盛。这就是我们的梦想,我们的中国梦。在历史上,中国和中国人是历来不缺少梦的。几千年前,书中就出现了“家道小康,天下太平”的描绘,无不体现了劳苦人民的理想社会图景,却一直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落后就要挨打,强盛才能自主”每个中国人都拥有着同样的中国梦。富强!富强!中国人的梦不但一直在做,而且为了到达梦境的彼岸不断地进行着尝试和冲击。中国梦流淌过每个日日夜夜、每个中国人的内心。回顾历史,我们感慨万千。历史资料与父辈的言语在我们脑海中留下了三十多年前的镜头。印象中它有萧疏的背景,十年动荡的阴霾才被刚刚拨开,满目创痍的中华大地正在艰难的回复着生机;印象中它有颓败的景色,画面中清晰可见疲惫不堪的人民静静的舔着自己精神与物质的双重伤口;印象中它有破落的外观,恍如南柯一梦般的中国无可奈何的呆看着世界的日新月异。

这一切,我们不禁自问,难道,我们的中国梦,我们的强国梦,就只是一个梦吗?难道,实现我们强国梦的机会和可能就永远的被历史淹没了吗?

千百年自强不息的中国人被这一刻屈辱的深深地震撼了,深深地刺痛了,东方巨龙的尊严在这一刻觉醒,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将改革开放的序幕缓缓拉开。没有怨言,没有怨恨,只有一群人民,紧紧的跟在一个政党身后,咬着牙,挺着胸,默默的奋斗了三十多年。这三十多年,是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是中国发展的三十多年,是中华民族为之奋斗的三十多年。几十年间,中华民族经受住了一个又一个考验,扫除了一个又一个障碍,她以她顽强的毅力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三十多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日的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玉兔”将上苍穹,“蛟龙”深潜万丈。经济建设屡传捷讯,中国作家终摘诺奖。成就让我们欣喜,让我们高兴,我们不禁为伟大的祖国自豪,我们正沿着正确的道路向着梦想前行。守得云开见月明,腾飞的中国用实力向世界昭示了一切,中国梦不再只是梦。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我国改革开放新的重要关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万众瞩目中胜利闭幕,全会以全面深化改革开创了新的局面、营造了新的风气。全会阐述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历史方向,也形成了改革理论和政策的一系列重大突破,并且勾画出了今后十年深化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全面深化改革的实施,必将带动我国经济实现新一轮的腾飞,为实现“中国梦”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实践发展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我们都知道,改革开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事业,必须我们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干下去。为了伟大“中国梦” 的实现,我们应当肩负起历史的责任与使命,以巨大的勇气和智慧、以实干的精神,续写改革开放新的篇章。眺望苍穹,二十一世纪的朝霞如此绚丽;放眼世界,二十一世纪的画卷壮美神奇;展望未来,二十一世纪的舞台充满挑战也蕴含机遇。纵的历史、横的现实,组成了时代的坐标,无数个坐标点连接成时代前进的航线,指向未来。一个伟大的国家,正意气风发地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一个古老的民族,正满怀信心地创造着更加美好的未来。在改革的道路上,尽管还会有

美丽中国我的梦

“美丽中国”是习爷爷提出的中国梦,是全国人民的迫切希望。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人们不停的向大自然索取,造成前所未有的水土流失、草原沙漠化、工业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严重的雾霾天气、沙尘暴袭击······等等。所以党中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给大地以绿水青山,实现中华疆域山川秀美、山清水净、空气清新、鸟语花香。我想如果再加上我们全国人民遵纪守法、谈吐文雅、彬彬有礼、举止庄严、形象优美、健康向上、那我们的祖国就会更加美丽。祝“美丽中国”梦想成真!

国有国梦,家有家梦,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梦。我们的祖辈们出生在贫穷落后的旧中国时代,他们的梦是“救国救民”,敢教日月换新天。我们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生在改革开放时代他们的梦想是“国富民强”。而我们这些生长在最鼎盛的中国的少年又有什么梦呢?

我的同学们有的说当作家,像诺贝尔奖获得者莫言一样为国争光;有的说当宇航员,像杨利伟叔叔一样实现祖国的飞天梦;有的说做一个好领导,为祖国人民谋福;有的说······

是啊,少年有梦想,国家有希望。自古英雄出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有梦想的少年就有活力,有朝气,有未来。梦想是通向未来的起跑线,梦想能创造奇迹。周恩来总理在和我们同样大的时候就励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

个远大的志向激励着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奋斗了一生。他为了民族的独立、国家的振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是由于他少年时的梦想所引导。

我们现在在幸福甜蜜的生活中应该有什么梦呢?我觉得眼下最实在的梦想莫过于做一个好学生,好孩子。那就是在学校遵纪守法,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好好听从老师的教导,努力学好每一门功课,不调皮,不懒惰,不欠作业,学好知识和技能,做一个出类拔萃的好学生。在家里就要听从父母的教育,多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体谅父母生养我们的不易;不乱花钱,懂得父母挣钱的辛苦。不干坏事,少惹父母生气,做个让父母省心,勤劳孝顺的好孩子。如果我们人人都向好学生、好孩子努力,个个都品学兼优,等我们长大了,就没有一个坏人,都很出色,全是科学家、宇航员、作家、好领导、好父母,然后再教育出更好的下一代,代代相传,这样我们的祖国就会强大加强大,美丽加美丽!

人生如船,梦想是帆,让我们行动起来吧,努力去追求自己的梦想,为好学生,好孩子加油!

让我们带着“美丽中国梦”,出发!篇四:改革开放与中国梦 改革开放与中国梦

改革开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起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一项基本国策,是中国的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预示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而中华民族的崛起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想。

一、改革开放前的历史背景

“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邓小平同志曾经说,“文化大革命”结束时,“就整个政治局面来说,是一个混乱状态;就整个经济情况来说,实际上是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 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

由于这20年的一系列严重错误和灾难,国民经济被推向崩溃的边缘,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在60年代10年中,就有1960、1961、1962、1967、1968这5年gdp出现负增长,而这一时期正是世界上许多国家经济高速增长期。据统计,60年代按不变价计算的人均gdp年平均增长率,世界为3.5%,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4.0%,发展中国家为2.6%,苏联和东欧国家为5.5%,日本为10.2%,而中国仅为0.2%,远远低于上述所有国家。

在思想上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扼杀了广

大知识分子和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扼杀了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

而与此同时,当时国际政治格局的主流由对抗转向缓和,世界各国由积极准备战争转向争取世界持久和平,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两大主题,东西方国家由相互封闭转为相互开放,不同意识形态由相互排斥转变为在相互渗透和吸收中抗争。而当时在国内广泛开展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又从思想理论上实现了从“两个凡是”向实事求是的重大转变。这样就从国内和国际、从客观必要性和客观可能性、从客观和主观、从实践和理论各方面为实现工作重点转移、作出改革开放决策创造了条件。

二、改革开放的提出

于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我是主张改革的,不改革就没有出路,旧的那一套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是不成功的。” “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 “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邓小平同志这些振聋发聩的重要论述,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之后的一个了不起的伟大觉醒。在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正确领导下,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纠正了过去的“左”倾错误,实现了历史的伟大转折,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方针政策。中心点是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发展生产力为

中心,从封闭转到开放,从固守成规转到各方面的改革。由此开创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由此可见,30年前,我们党作出的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不是偶然的,是在经历了20多年艰难曲折的道路、汲取了20多年“左”的错误的惨痛教训之后作出的。因此,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是历史的必然,是人民的心愿,是时代的需要。

三、改革开放的实施 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只能在不断实践中探索前进,在总结经验中把握规律,积小胜为大胜,不断接近理想目标。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1979年,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广东、福建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并决定在深圳、珠海、厦门、汕头试办经济特区,福建省和广东省成为全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省份之一。1988年4月13日在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通过关于建立海南省经济特区的决议,建立了海南经济特区。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创建成功,为进一步扩大开放积累了经验,有力推动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进程。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民经济进入调整时期。1979年9月的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允许农民在国家统一计划指导下,因时因地制宜,保障

他们的经营自主权,发挥他们的生产积极性。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了题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为新时期中国政治体制的改革指明了方向。1980年9月,中共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肯定了包产到户的社会主义性质。

到1983年初,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广。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比较系统地提出和阐明了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确认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是全面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献。政治体制的改革与经济体制的改革基本上是同步进行的。1984年4月,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又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这14个港口城市。逐步兴办起经济技术开发区。

80年代中期,中国的科技、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改革也开始启动。

从1985年起,又相继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

1988年增辟了海南经济特区,海南成为中国面积最大的经

济特区。1990年,党中央和国务院从中国经济发展的长远战略着眼,又做出了开发与开放上海浦东新区的决定。中国的对外开放出现了 一个新局面。

四、坚持改革开放实现中国梦

改革开放对于20世纪中国,共产党而言是一次脱胎换骨,获得新生的时机。对21世纪的中国也有着重要影响。这种影响不亚于苏维埃的成立对俄罗斯人的影响。事实证明,穷极思变,有变则通,通则有生。国力的发展,对民生的关注,关系到一个政府的民心向背,关系到一个党的生死存亡。苏联共产党的亡党亡国及东欧社会主义消亡便是前车之鉴。古人云:君以民为本。就是这个道理。

改革开放就是中国人实现中国梦的源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源泉。

所以说中国梦与改革开放密不可分。篇五:中国梦劳动美我与改革创新演讲稿

演 讲 稿

上午好/下午好!

我演讲的题目是《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理论体系的成熟发展,“十八大”精神的深远影响,无不在向世界展示出新中国的风采。总书记也满怀信心地说“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并且表示这个梦想一定能实现,这就是中国梦”。总书记阐释了中国梦,也强调了:“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劳动创造美,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未来,劳动也必然成为实现“中国梦”的坚实基础。

只有辛勤劳动,才能呈现中国梦。“一勤天下无难事”。人世间的一切梦想,只有通过辛勤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一切难题,只有通过辛勤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靠勤劳创业,稳固,靠实体致富,扎实,靠吃苦发家,安心。除此,所谓的“炒作”、“虚拟”、“投机”、“取巧”只会收获“泡沫”,无法变成现实,终究南柯一梦。

只有诚实劳动,才能兑现中国梦。通过诚实劳动,才能提供周到服务;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培养互助美德;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完善有序竞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构建诚信体系。实,而不是虚;真,而不是假;正,而不是邪,这是通往和谐社会的基石,诚实劳动是“兑”梦最重要的元素。

只有创新劳动,才能实现中国梦。随着技术创新、知识创新、管理创新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创新劳动对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

发展方式转变的作用越来越大。劳动不再是原始落后、简单低级、脏险苦累的代名词。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实现创新劳动;通过创新劳动,激发创造潜能,实现科学发展,这是圆中国梦的最佳途径和最好方式。

“劳动最光荣”,因为劳动才能改变,改变窘迫的环境,改变无制的压迫,改变贫穷的生活。“劳动最光荣”,因为劳动才能改变中国,才能让中国富强繁荣!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充分发挥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工人阶级要继承光荣传统、锐意改革创新,以领跑者的步伐解读中国梦,以劳动者的佳绩共创中国梦,以创新者的姿态拥抱中国梦。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始终做坚持中国道路的基石;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做弘扬中国精神的楷模;坚持以振兴中华为己任,充分发挥伟大创造力量,始终做凝聚中国力量的坚石!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实现中国梦,根本上是为人民谋幸福,让更多劳动者的人生出彩、梦想成真。

7.改革开放与中国社会平等 篇七

从与现代社会的经济及文化结构相适应的基本价值出发, 虽然一定程度的结果平等仍是需要的, 但平等的真正要义在于社会成员之基本权利的平等及在此基础上的机会的平等。这样来看, 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在中国实现的划时代的社会进步, 就不仅仅表现为空前的经济发展和繁荣, 而且突出地表现为社会平等程度的前所未有的提高。

一、旧体制下的社会, 恰恰是在人的基本权利上存在严重不平等的社会

这种严重的社会不平等, 首先表现在城乡隔绝上。通过各种各样的制度和政策壁垒隔绝城乡, 强制地把社会成员分成两类人:城市居民和农民。由这种身份不平等带来全面的机会不平等, 几乎一切机会对农民都是封闭的。这种不平等是改革开放以后一步步打破的。

但是一些问题又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直到现在, 我们中国社会还存在着一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词语“农民工”, 这就充分说明了城市和农村还在很大程度上格格不如, 作为城市基础建设者的进城务工人员到现在都没有被城市接受, “农民工”就成了他们独特的代名词。在收入方面, 以城乡之间差距为例, 城市居民每年平均收入是1千美元, 而农村仅略超过300美元;在财产分布上, 由于城乡、不同人群之间收入的不平等, 导致财产积累上的不平等;在劳动力市场上, 农民工被歧视, 受到不公平的待遇, 工资被拖欠, 工作条件恶劣, 没有任何社会保障;在教育方面, 边远落后地区的文盲和辍学率远高于发达地区, 北京、上海、天津的文盲率不到3%, 而西藏的文盲率则高达50%;在医疗保健方面, 大量的医疗资源在城市, 农村和落后地区的医疗建设严重不足, 农民有病没钱治、没地方治;在社会保障方面, 绝大部分人群没有得到养老、医疗、救济等社会保障的保护;在政府财政方面, 歧视和差异表现在资金大部分投入到城市, 农村被忽视。

二、过去的严重社会不平等, 还表现在以所谓“出身”“成分”制造出巨大的社会鸿沟

至少有数千万的人仅仅因为所谓“出身不好”“成分不好”, 就处在受打击、受迫害、受歧视的状态。改革开放填平了这种社会鸿沟, 多少人才能重新抬起头来, 得到基本的人格尊严。以为旧体制下的社会比今天平等的人还全然忘记了数千万有所谓“成分”、“出身”问题的人们。这些人在旧体制下仅仅因为“成份”不好, “出身”不好, 就注定要一代接一代地在一切方面遭受歧视、排斥, 直至种种非人的凌辱和迫害。有人以上大学为例, 说今天有穷人的孩子因没钱而上不了大学, 这就不如旧体制。殊不知在旧体制下, 一个出身问题就把多少青年永久地隔绝在大学的门外, 他们不光是不能上大学, 而且不能参军, 不能被招工, 甚至还找不到对象, 结不了婚。

但是现实的“唯出身论”也是谁也不能回避的, 在全国大多数中小城市, 人情远远大过才能, 关系的重要性已经快要替代公平公正的选拔机制而成为人员录用的重要标准, 这难道不可悲吗?

三、过去的严重社会不平等, 还表现在旧体制下普遍实行按等级特权分配的制度

只有达到相当的级别才能够获得特殊的供应, 才能够进入特殊的场所。市场化改革打破了过去按等级分配的体制, 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

四、就人们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权利和机会而言, 旧体制从制度上造成了严重的社会不平等

更可悲可怜的是, 对这种严重的社会不平等, 一切不幸的人们根本发不出任何声音, 不能表达丝毫不满, 而那些幸运的人们则在“政治正确”的要求下将这种不平等视为当然, 以至心安理得—这大概也是一些人至今觉得旧体制没有什么不平等的一个原因吧。

完全是由于改革, 如此严重的制度化的社会不平等才被一步步打破。改革的根本是在基本权利方面一步步促进了人的解放。中国改革与市场经济发展的方向和逻辑就在于此。从农民进城做工到民众自主创业, 在人民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上, 一道道束缚解除了, 一个个禁区打开了, 社会在日益多元的同时更加趋向于自主、开放与流动。不应当看不到, 这个过程, 正是不断增进社会平等的过程, 这些步骤, 正是最具实质性的社会主义的步骤。

没有任何理由讳言, 目前中国面临着许多突出的社会问题。一段时间中显著增加的上访和群体事件就反映了这一点。这些问题, 特别是民众基本权利遭到任意侵害的问题说明了什么呢?说明按照上述方向和逻辑来展开的改革还远没有完成, 因此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之道在于更加深入地推进经济的市场化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和社会的民主化, 以形成充分保障民众基本权利的完善的制度条件。任何脱离甚至背离这个方向的怀疑、动摇的论调都是错误的。

现在特别应当强调改革开放对于中国社会平等的巨大促进作用, 而且是在肯定人的自由, 肯定人的基本权利方面促进了社会平等。说改革带来了严重的社会不平等, 实在是大谬不然。

其实, 从市场经济的发展来看, 相对于过去旧体制下在各个同一群体中的那种平均主义大锅饭来说, 按个人贡献拉开收入差距是一种进步。当然, 对于过大的收入差距也要进行调节。但现在的收入乃至财产差距的扩大, 主要不是市场机制正常发挥作用造成的, 而是由于很多非市场的因素、甚至反市场的因素还在起作用。市场经济要求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 市场经济最反对特权。但现在的问题是市场机制在很多方面、主要是在要素市场上还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还是旧体制下行政权力控制的方式、通过特权来支配社会资源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起作用, 凭垄断、行政权力、特权来寻租、来牟利, 这是造成不合理的收入差距的主要因素。要解决这个问题, 不应该动摇或者否定市场经济, 恰恰相反, 应该不断深化市场体制改革, 进一步用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所发挥的巨大作用推动我们的社会不断前进, 朝着公平正义的社会平等目标努力前行。

参考文献

[1]张宛丽.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研究二十年[J]社会学研究, 2003, (04) .

[2]吴波.现阶段中国社会阶级阶层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6.

[3]甄志宏.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冲突与融合--中国市场化改革的制度分析[D]吉林大学, 2004

8.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 篇八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走过了很不平坦的道路。综观这10年,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繁重,我们紧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战胜一系列严峻挑战,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我们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历史性成就和进步,最重要的就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仍然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面临着一系列极具挑战性的矛盾和困难。我们必须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完善的制度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力量。

全党同志必须牢记,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我国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發展马克思主义。我们一定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推进改革开放,不断在制度建设和创新方面迈出新步伐,奋力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

上一篇:未来的手机的作文下一篇:最大的遗憾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