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x对我国上市公司信息纰漏的启示

2024-07-06

sox对我国上市公司信息纰漏的启示(精选5篇)

1.sox对我国上市公司信息纰漏的启示 篇一

美日国家信息实力比较及对我国国家信息实力发展的启示

内容提要】本文比较分析了美国和日本的国家信息实力,并针对我国国家信息实力的现状,提出了发展我国国家信息实力的对策。

【摘  要  题】图书情报工作论坛

1  国家信息实力的概念和特点

1.1  国家信息实力的概念

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信息和物质、能量一样,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战略资源。信息技术及产业以其对经济的巨大带动作用,越来越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并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信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拥有的信息资源数量及其机构,国民收信、传递、利用控制信息的能力之和,其核心是信息创新和信息物化。从整体上考察,一个国家的信息能力既是其国家原“硬实力”,也是其国家的“软实力”。从“硬”的方面看,国家信息实力包括整个国家的信息资源总量,信息技术装备,信息人才数量、质量,信息产业总值等;从“软”的方面看,包括国家的信息政策,信息环境,国民的信息观、信息意识、信息素养等。[1]

1.2  国家信息实力的特点

国家信息实力作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如下特点:①综合性:国家信息实力包括了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信息设施、信息化人才等多方面的实力因素,因此,衡量一个国家的信息实力,必须综合考察各个因素,这样才能最后得出整体的实力水平。②动态性:国家信息实力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无论是从一个国家的历史发展,还是从各国信息实力的相互比较来看,它都是变化的。③渗透性:国家信息实力的强弱能广泛影响一个国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实力,它具有对各行各业强大的渗透力,因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④共生性:一般来说,经济实力强大的国家都注重信息实力的发展,而信息实力的发展反过来又可促进国家经济实力的提高,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为用的,具有共生性。

2  美、日国家信息实力的比较分析

2.1  政府的支持

美国是资本主义世界的领头羊,而日本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由于国情不同,两国政府在促进社会信息化方面的风格也是不同的。

美国政府的支持主要是创造一种良好的环境,一般不采取直接干预的手段。美国运用战略引导的手法,先后制订了NⅡ和GⅡ计划,从宏观上,为国家信息实力的迅速发展提供了一个基础平台。为平衡各个大企业的利益,政府也制定了信息法律,以法律来约束企业。美国政府创造的一个重要环境就是市场环境,以市场来带动国家信息实力向前发展。由于信息化带来广阔的市场,美国鼓励私营企业也加入进来,参加  R&D项目,向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投资,并给这些企业以税收、信用担保等多方面的优惠。可以说,完善的市场体制是美国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特色。

日本则不同,与美国相比,日本政府的干预程度要高一些。这是由日本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日本土地狭小,资源有限;信息技术开发水平在时间上落后于美国。政府只有进行积极的干预,有效地配置资源,才能迅速提高本国的信息实力水平。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日本政府先后制定了一系列信息化战略,如1986年通过“科技政策大纲”,1992年推出了新的“科技政策大纲”,公布了“信息通信产业技术战略”,启动了《新纪元工程》等,这些为日本信息实力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不但如此,日本政府也注意直接干预。以筑波为例,筑波在性质上类似于美国的硅谷,属于高科技开发区,政府对筑波进行了长期的扶植与保护,但另一方面,筑波研究的项目必须服从于国家的规划和指令计划,而不是遵从于市场的需求。这是与美国不同之处。

综合比较以上两种风格的政府支持,显然,前者更适合信息实力的发展。日本政府所采取的积极干预政策在信息化初期很有成效,但是,当信息化建设有了一定基础,进入正轨之后,日本仍坚持原来的模式,结果阻碍了信息化的发展。我们认为,这时应及时转换体制,减少干预,以提高信息技术企业的竞争力,这样更有利于信息实力的发展。

2.2  信息资源建设

美国和日本都是信息资源大国。据我国学者测算,美国是信息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信息资源丰裕指数为3.4768,属于信息丰裕度的超级大国。日本次于加拿大,排名第三,信息资源丰裕指数为2.8515,属于二级信息资源强国。[2]

美国的信息资源建设有两个特色:第一,政府信息资源丰富。联邦政府本身就是最大的信息生产者、收集者,其产生的信息是一种有重要价值的资源,是政府、社会和经济等多方面的知识,具有市场价值。除了联邦政府外,州和地方政府也是重要的信息资源提供者,收集关于健康保健、社会秩序、劳动力、运输、教育等方面的信息。第二,商业化程度高。以数据库为例,美国是世界上数据库产业开发最早、规模最大的国家。在20世纪60-70年代,大部分数据库由美国政府生产,到80年代以后,美国数据库生产以企业和商业界居多。据统计,1995年,生产数据库的政府机构只有13个,而商业、企业发展到77个。[3]其产品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以有偿服务为主,把盈利当作最终目的。目前,全世界商用数据库三分之二为美国生产。[4]

日本的信息资源建设以国家干预和统筹管理为主。在数据库产业方面,日本虽然在发达国家中具有竞争力,但与美国相比,还显得不够强大。截至1995年,全球有数据库8525种,其中美国有5000多个,占69%,日本约只占全球的20%。[5]因此,日本政府主要是扶持那些被认为有前途或有潜力的企业,以它们为先锋,逐渐占有一定的国际市场。为了支持数据库的建设与发展,日本于70年代就已创造了“数据库预备金制度”。从数据库的构成来看,1982-19,日本国产数据库的个数逐年增加,而海外数据库的数量升中有降,1998年,国产数据库的比例达到49.5%。日本数据库国产化的均势日益明显,这与日本政府的干预不无关系。

2.3  信息技术的发展

信息技术是决定一个国家信息实力的关键因素,信息技术的发展实质上是信息技术的创新。在这一点上,美国与日本又有鲜明的不同之处。

美国信息技术的发展有赖于成熟的市场体制、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强大的经济基础和广大的应用商场。美国重视耗资高、费时长、风险大的信息技术的基础研究,从基础研究开始,经过开发研究、市场开发环节,实现从信息技术到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从而进一步形成信息技术开发的优良环境。美国的信息技术创新机构包括联邦政府的科研机构、私营企业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科研机构,这三者分别交叉承担着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等方面的课题。美国的信息技术企业具有雄厚的技术力量和先进的仪器设备,其实验室主要从事科研与开发工作,对美国信息技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例如,世界上第一只晶体管就诞生在贝尔实验室。

日本信息技术的总体实力不如美国,但是,

在信息技术的消化吸收、加以改造方面,日本是做得最好的,其信息产品因为价廉物美、方便实用而畅销。如果说美国的信息技术模式为“长线”模式,即从基础研究、开发研究到市场开发,日本的信息技术发展主要是“短线”模式。日本在基础研究方面很薄弱,大部分技术只经过了应用研究和市场开发,这些技术是引进而来的。据统计,1950-1980年,日本共引进3.6万项技术。[6]日本凭借这些技术,发挥后发优势,加以吸收和局部改良,迅速提高了国家的信息技术水平。在信息技术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日本也逐渐认识到不可能永远依赖别国的信息技术。80年代初,日本确立了“科学技术立国”的方针,形成了“官、产、学”合作的科研体制,即由政府专门研究机构、企业开发机构和大学这三部分组成的技术创新体制,正逐步走上信息技术自主开发的道路。

2.4  信息化人才的状况

美国拥有数量多、水平一流的信息化人才。美国的信息人才优势得益于其教育的发展和人才的利用机制。美国为了使本国信息技术的发展后继有人,历届政府,从里根、布什到克林顿,都很重视教育,加大了教育的投资。布什曾将教育支出大幅度增加到3530亿美元,超过了国际预算的数额。美国的信息教育从中小学就开始了,中小学全部上网的目标到上个世纪90年代末已基本实现。另外,还有职业教育、大学教育、继续教育等形式。这些为美国信息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除了培养国内人才外,美国还积极引进外国人才,通过移民、留学、增加签证额等形式吸引了大批信息化人才。美国90年代兴起的H-IB签证计划所规定的签证名额不断提升,从6.5万增加到目前的20万,其中,中国和印度的信息化人才被美国所看好,仅,美国就为我国办理签证达5600多人。[7]

相比之下,在信息化人才上,日本要落后于美国。主要表现为两点:第一,日本的职工队员强调的是爱国精神、刻苦工作、知识资源共享,客观上与信息产业的发展不相适应。这势必抑制了信息化人才的创造性的发挥,削弱了竞争力。他们所面对的环境是趋向保守的,与美国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有很大不同,因而影响了信息技术的创新。第二,信息化人才在数量上的不足。即使日本国内的失业率为4.6%,几年来,到日本的外国工程师(包括IT工程师)大量增加,1991年为3400多名,大约有15700名。很多日本官员认为,日本需要更多的熟练的IT工程师。对于日本而言,它需要几年的时间去应付由于信息人才短缺所面临的问题。[8]

2.5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1993年9月,美国率先推出信息高速公路计划,计划用投资4000-5000亿美元建立由通讯卫星、计算机,数据库及电子产品组成的网络,为用户提供大量的、统一标准的信息服务。在美国提出兴建高速公路之后,日本立即作出反应,制订了建设日本信息高速公路的.计划:20以前要在日本各主要区域建设光纤网,覆盖20%的人口;到,覆盖60%的人口;到,在全国建立起宽带光纤网络,并连通全日本每一个家庭。

从实际的发展来看,美国要领先于日本。据统计,19,每千人个人计算机拥有数,美国为510.5台,日本为286.9台;2000年,每万人Internet主机数,美国为2419.86,日本为269.25,美国是日本的8倍多;1999年,每千人电话主线数,美国为664,日本为558。[9]互联网的使用方面,截至2000年12月,美国互联网用户达16440万人,占美国总人口的59.86%,同期,日本有用户4708万人,占日本总人口的37、2%。[10]无论是人口的绝对数量,还是使用互联网的比例,美国都要高于日本。与美国相比,日本网络建设的特点表现为小网络所占比例大,并且彼此分立,同国际联网的也不多。

2.6  信息法规环境

信息法规环境是一个国家信息实力的重要因素,它为国家信息实力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和保障,随着国家信息实力的提高而不断完善。

美国和日本都比较重视信息立法工作。美国是世界上信息立法较早、较完备的国家。美国于1966年制定了《情报自由法》,并经过了三次修订。它规定政府文件具有公共财产的性质,除了九种例外情况,政府文件都应公开,一切人都具有了解政府文件的权利。之后,美国又制订了一系列法规,内容涉及计算机软件保护、电信、电子通讯、因特网、电子商务等。除了国内的法规外,美国与其他国家一道,积极制订国际性法规。例如,在底的WTO部长会议上,美国提出了《信息技术协议》,主张取消信息产品的全部关税。193月,代表着世界上92.5%的信息产品市场的39个国家代签署了这项协议。[11]

日本信息立法较突出的成就是《信息公开法案》的正式出台。制定信息公开法有利于推动日本向竞争社会转变,有利于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也是日本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此外,日本也制定了《日本高度信息网络基本法》、《关于禁止不正当存取信息行为的法律》等法规。这些都有力推动了日本信息化建设,提高了日本的信息实力水平。

3.中国的国家信息实力及发展对策

3.1  中国的国家信息实力现状及存在问题

与美、日、澳大利亚相比,中国的国家信息实力明显落后。据测算,美、日、澳大利亚信息能力指数得分分别为71.76、69.97、65.59,中国得分为6.17,仅为美国的8.6%,这说明我国与上述国家在国家信息实力方面确实有很大差距。

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化浪潮对全球的冲击,许多国家都注重提高国家信息实力的发展,中国也不例外。在网络建设方面,中国科学技术网(SCTnet)、中国公用互联网(Chinanet)、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中国金桥网(CERnet)于1997年6月实现了互联;“金卡”、“金关”、“金税”等一系列金字工程得到大力实施。这些使我国在信息基础设施方面得到了加强。但是,我国在信息化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①信息资源建设薄弱。表现在资源建设“各自为政”,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由此引起重复建设、分散建设、资源的不合理配置等一系列问题。仅以数据库为例,据有关专家的估计,中国现拥有数据库1000多个,是世界数据库的1/10,但中国数据库容量仅占世界总量的1/100,其产生的社会价值仅占世界信息资源总量的1/1000。这与数据库数量多、规模小、格式不统一等问题有关,更深一层来讲,就是轻视信息资源的建设。②信息技术的创新与商品化脱节。一方面,我国信息技术创新速度慢,与发达国家有一定差距,另一方面,我国信息技术商品化程度不高。过去我们发展信息技术主要是为了军事需要,保卫国家安全,在今天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技术的使用应着眼于对国民经济的推动,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重视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否则,不但影响经济发展,还会使我国的信息技术总是走在发达国家的后面。③信息人才的缺乏。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信息人才是决定一个国家信息实力的关键因素之一,信息人才的流失就意味着信息技术的流失。在我国,由于教育欠发达(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

,我国大陆地区只有约3.6%的人口接受过大学教育),在信息人才培养方面有些落后;再者,国际上对信息化专门人才的竞争又十分激烈,有些发达国家通过优惠的移民政策、高薪聘请等方式,从我国挖走了大量高素质的信息人才,使得我国出现了信息人才严重不足的现象。④我国信息实力的地区发展不平衡。由于经济发展的差异性,我国东、中、西部信息实力有相当差距,中、西部的滞后影响了我国整体信息实力的提高。

尽管面对重重困难,我国党和政府还是高度重视社会的信息化。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发展的第十个五年计划》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随后,国务院根据《建议》精神,并经过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的批准形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其中第二篇“经济结构”中专门论述了“加速发展信息产业,大力推进信息化”。

3.2 发展我国信息实力的对策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明确政府职责。笔者认为,在提高我国信息实力的进程中,政府主要是创造一个适宜的环境,进行宏观调控,而不是包办一切。其履行的职责应包括:加强信息资源建设的统一、协调,对重大的资源建设项目实行强的有力的领导;注重政府的信息化建设,对政府自身产生的信息资源实行严格管理,并要注意开发利用;制订相关法律,提出信息资源建设,规范信息利用、开发行为,促进资源共享;适当投资,如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高新技术的开发,这些因为有社会公益性,但投资大,需要政府注入一部分奖金才能顺利完成;加强教育事业的发展,制定信息专业人才培养和发展战略,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化教育。

・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市场化并举。我国要迅速提高自己的信息实力,不能只依靠信息技术的引进,而重点是在信息技术的自主开发,这是必由之路。要加大R&D投资,鼓励高校、企业、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与开发,并兴建一批高新技术开发区。除了信息技术的开发外,我们也要注意信息技术的市场化。这两者可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信息技术是信息技术市场化的前提和基础,信息技术的市场化是信息技术得以发展的强大动力。国外的发展经验表明,没有信息技术的市场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就好比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树立信息安全意识,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外来的信息侵略。在信息时代,信息侵略表现在拥有强大信息实力的国家对信息实力弱小的国家所拥有的信息资源进行霸占、控制和破坏。信息安全问题实质上是一个国家的信息主权问题,无信息安全的国家就无信息主权,而信息主权是传统意义上的国家主权在新的社会形态下的扩充,它涉及到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以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而我国在这方面的现状令人担忧。在因特网把全球联成一体的大背景下,我国的网络化建设也有了一定基础。但是,我国的软件业跟不上,许多软件产品都是从国外进口而来,这些产品可能隐含有木马程序,必要时就会发作,破坏或盗取数据,或使系统瘫痪,所以具有很大的安全隐患。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措施是加强信息技术及产品的自主开发;在实际工作中,严格检查进口产品,发现问题,要采取一定的技术手段加以解决。

・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企业信息化是信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的一种表现,它能优化企业管理,搞高经济效益。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实体,其信息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只有提高各类企业的信息实力,我国的国家信息实力才有物质保障。在信息化建设中,要注意信息实力与经济实力的协调发展,以信息实力带动经济实力的发展,用经济实力促进信息实力的增强。

・积极据推进西部信息化进程。中国信息实力的迅速提高有赖于广大西部地区信息化的发展。国家可用加大投资、在政策上扶持等方式来支持西部地区,西部地区利用其后发优势,逐步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从而提高全国信息实力的整体水平。

【责任编辑】宋雅范

【参考文献】

[1]、[4]刘昆雄,李慧玲.论国家信息实力.人大复印资料G9,2002.12:135-139

[2]黄重阳.信息资源管理.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5:2273

[3]赵翊.中外数据库发展阶段及特点.现代情报,2001(5):18-19

[5]张安珍,张翔.信息采集、加工与服务.长沙:湖南科学出版社,2001  2:431

[6]何亚琼,王大洲,左美元.美日信息产业技术创新模式比较及启示.情报学报,2000(6)

[7]韩正忠.美国是如何建立人才培养与使用机制的.成人教育,2001(2):58-60

[8]曲世忠.美日在信息技术领域的较量.广东科技,2000(11):11-14

[9][10]中国信息年鉴(2001).北京:中国信息年鉴期刊社,2001

[11]李荻.美国信息产业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1)

2.sox对我国上市公司信息纰漏的启示 篇二

关键词:上市公司 信息披露 失真 思考

信息披露制度起源于英国,其核心内容是证券发行公司依照相关法律的规定,办理有关发行审核手续,将其财务资料及其公司重大事件足以引起投资人决策重视的情报公诸于众。其目的在于减少因信息的不完全、不对称、不真实而给投资者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并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我国证券市场上信息失真行为普遍存在,这与我国证券市场发展所经历的“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的过程有关。

一、信息披露失真的原因

1.证券市场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不完善,导致无法有效的监督和规范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我国在融资体制改革中,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在上海、深圳两地于20世纪90年代初正式成立证券交易所,而当时的大部分上市企业是国有独资企业,未完成公司制和股份制改造,加之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出台,证券市场处于培育阶段,企业仍延用以前国企的老一套办法运作,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信息披露失真。经过几年的探索,目前我国也出台了一些行政法规,如《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实施细则》等,但从实际执行的效果来看,仍有一些缺陷:(1)法规出台严重滞后于实践的发展,立法大都被动、消极的“堵窟窿”,缺乏前瞻性和预见性;(2)法律、法规条文笼统粗糙,缺乏可操作性;(3)我国现行的会计准则有不少漏洞,不能真实准确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2.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不合理导致信息的不对称。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大多数是国企改制而上市的,国家作为出资人,持有绝对控股权,造成了“一股独大”的现象。这种股权结构势必造成大小股东群体间的信息不对称,大股东往往利用掌握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鲸吞小股东利益,而小股东作为弱势群体则只能跟风,最终导致利益受损。此外,我国上市公司中的国家股、法人股不能上市流通,使其失去在二级市场流通合法获利的机会,往往利用内幕消息或制造虚假信息,配合庄家炒作本公司的股票,从而获取利益。

3.重融资、轻改制,导致缺乏监督与制约。对于很多国有企业来说,获得上市资格便是终极目标,意味着融资渠道建成,有了“圈钱”的资格。而对于上市前承诺的“五独立”、“完整”等改制工作不大重视,往往会造成公司内部和外部社会监督不完善,形成了上市公司“一年赚、二年平、三年亏”的怪圈,同时也导致了信息披露的失真和虚假。

二、规范和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对策

1.尽快建立健全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出台与其配套的实施细则,便于规范和操作。如把发达国家成熟的证券融资条例法规和做法全方位引进,借以杜绝信息失真和虐假现象的发生。

2.完善上市公司内部的法人治理结构。存在于投资者和经营管理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失真,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诉诸于公司内部法人治理结构的安排。完善的法人结构应通过权力分配、权力制衡和信息披露等机制,促使经营管理层释放信息,均衡信息分布。实现上述目标的基础是股权分散,消除“一股独大”带来的弊端,增加中小股东的比例,形成上市公司内外部完整的监督体系。

3.加大监管力度。主要是确保会计信息、重大投资项目和重大诉讼案件等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加强管理层对信息编报权的约束。可尝试由监管部门采取竞标方式选择会计师事务所,所需资金政府可设立专项基金来解决,把监督权、审计权、资金使用权相分离,确保信息披露的真实和完整,避免“受人钱财,替人消灾”现象的发生。此外还可采用审计轮换制和审计报告终身负责制作为补充。

4.对上市公司的内部监督机制,可实行独立董事、审计委员会等制度,对独立董事和经营者的诚信分为等级,建立数据库,便于社会监督。

3.sox对我国上市公司信息纰漏的启示 篇三

跨国公司作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和承担者,在全球战略的指导下,为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其经营活动延伸到了世界各国。改革开放以来,跨国公司已大规模进人中国。面对与其母国不同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文化习俗,跨国公司不得不努力与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习俗融合,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进行企业制度创新,使之适应中国市场的需要。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认识到本土化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最佳方式,在“思考全球化,行动本土化”思想的指导下,制定了一系列战略措施,并且取得了卓越的成效。同时,这些战略措施对我国本土的起步较晚、不够成熟的跨国公司走出国门到境外进行投资、经营,也具有重要的借鉴与启示意义。

一、跨国公司在华本土化经营主要策略

(一)生产制造本土化

跨国公司在华的生产本土化,历史相对较长。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刚开始改革开放,三资企业涉足生产领域,实际就已经开始生产本土化进程。近年来,跨国公司为加快产业转移,在华建立生产制造中心的速度明显加快。不少大型跨国公司在中国已投资建立十几家甚至几十家制造企业。我国是全球最大的手机销售市场,目前,各大手机生产商纷纷大举进人中国,摩托罗拉、诺基亚、三星、菲利浦、西门子等行业巨头均将自己的手机生产线进行迁徙。又如医药行业,全球最大的25家医药生产企业已经有20家在中国设立独资或合资企业。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是全球最大的化工品生产商,在2001年初,巴斯夫与东北制药集团签订了维生素C合资协议,建立年产5.-2万吨的生产基地,从而相继关闭其在日本、美国和丹麦的维C生产基地。中国人世以后,更多的全球制药巨头,如葛兰素史克、罗氏、默克等已经不再把中国仅仅当作销售市场,他们每年投人巨资在中国市场进行临床研究并不断将生产基地移至中国。

(二)人才本土化

许多跨国公司认为,本地化的优秀员工队伍及管理层更能理解中国消费者的需求,更能帮助企业将其一流的科学技术及其成功的经验植根于中国文化,为其在中国的发展奠定基础。跨国公司基本上普遍强调因地制宜、以人为本的原则,重视利用本土人力资源,重用华人精英,让华人专业经理人掌控中国市场,使他们成为实施本土化战略的最重要的本土力量。人力资源本土化的开发利用,极大地帮助了跨国公司建立起与中国政府和民众的关系,为其实施产品和市场本土化提供了智力支持。跨国公司登陆中国后,大都培训、使用中国本地人才。松下公司将近千名在中国招收的员工送往日本培训,西门子公司不仅安排中国员工出国培训,而且专门投资500万美元在北京建立培训中心。特别是2004年以来跨国公司在中国实行了高层本土化,摩托罗拉和诺基亚的中国总部都换了中国本土的人员。

(三)研究开发本土化截止到2006年10月,外商在华设立研发中心的数量达到创纪录的980家。与之相比,5年前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的独立和非独立研发机构总共也不超过200家。这表明跨国公司在我国投资的重点,将逐渐由传统的制造业,向研发等上游行业延伸。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实行研究开发本地化,可以开发适应中国市场特点的产品,有利于其产品贴近中国市场;其产品开发既能满足科学家的创新性兴趣,同时又能满足公司的商业利益,这种科研管理方式,对于中国原来科技体制下的研发机构有一种很强的示范作用。

(四)分梢渠道的本土化

“得渠道者得天下”在营销界已成为共识,跨国公司进人中国后,并不都是急着建立自己的渠道,而是首先在典型的地区或城市设立探路性质的办事处,为最终进人做一些前期准备工作。决定进人时,产品的销售尽可能地寻求当地渠道代理,以减少公关成本、协调成本,规避贸然投资失败的风险。随着对中国市场情况的日益熟悉,跨国公司逐渐加大前向一体化的力度,或收购,或新建,逐步构筑自己的营销渠道,并结合通行的营销理论和技能与中国当地的生意规则,促使自己的营销渠道通畅运作。另外,通过投资、战略合作等方式,借重中国企业中渠道建设良好者现有的营销网络,依然是跨国公司的重要选择。

例如惠普公司在中国建立了由二级代理和二级经销商组成的二级分销渠道,将渠道控制在两层以便在价格、进货等方面进行管理,避免恶性竞争。柯达中国公司的渠道建设,包括重组代理、加强与经销商的沟通、继续开拓在线渠道、与众多电子商务网站进行合作,使消费者在任何地方都可以方便、快捷地买到柯达的产品。百事可乐成立了规模庞大的批发协助员队伍和直销员队伍,对百货商店、大型超市、货仓式平价商店、街头零售店、杂货店、夜总会、卡拉OK厅甚至机关、学校、部队、医院等单位进行全方位抢占,对零售终端进行多层次渗透。

(五)采购、生产本土化—最大可能地降低产品生产成本

以前跨国公司投资企业在设备采用和原材料使用方面,以进口为主,在国内采购的比例只有30%左右。其原因主要是外商认为国内产品不符合其采购要求,如质量不高且不够稳定、价格较高、交货不及时等。现在,这一情况有了很大改变。各大跨国公司纷纷加大在我国国内的采购力度,在东道国投资建厂乃至设立生产制造中心,就地采购原材料,就地生产,就地销售。

如世界最大的奶制品和咖啡制造商雀巢公司,雀巢为了占据中国市场,实现在中国卖牛奶和咖啡,他们深人农户,从帮助中国发展鲜奶和咖啡豆等原料的生产开始,进行本土化运作。公司1979年4月初次派人到中国寻求合作。1982年正式谈判与中国的第一个合作项目:合资建立黑龙江双城牛奶制品厂,1990年双城厂开工后,奶源立即成了突出问题,奶产量低,质量不高。为了解决奶源问题,公司派来一支专家队伍,不仅建立了一套鼓励奶农积极性的牛奶采集网络和收购制度,而且教会农户饲养奶牛的科学方法和采奶技术,大大提高了奶农的积极性和技术水平,使原料基地的牛奶产量和质量都有了很大提高。同样,咖啡的原

料供应也采用本土化方法供给。经过努力,雀巢公司终于在培育市场的同时,也确立了自己在中国市场的地位。

(六)品牌与营梢本土化品牌是一个企业的重要标识,在市场营销中占有重要地位。品牌是跨国公司占领中国市场的第一大法宝,如欧洲两家电梯跨国公司把自己的电梯品牌定为“迅达”(迅速到达)、“通力”(通力合作),日本三菱电梯公司和日立电梯公司,在其品牌宣传上还加上了他们所在城市的名称,如“上海三菱”、“广州日立”等,从而增加了品牌的亲和力和用户的认同感。广告宣传本土化重在塑造企业和产品的形象,是营销的重要手段,进人中国的电梯跨国公司,根据各自的特点,选择了符合中国实际的不同广告用语,如上海三菱电梯“上上下下的享受”,广州日立“天天向上的追求”,通力电梯“带您进人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等,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营销本土化更多地体现在细节,体现在日常的营销活动中,而不是喊几句口号就“中国”了。正如可口可乐的“阿福拜年”广告,在看似不经意间流露出经典,如果不渗透中国的风俗文化,没有长久的中国的战略作指导是做不出来的。

(七)企业文化本土化

近年来,纵观世界500强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本土化企业文化战略,我们不难发现很多跨国公司在寻找企业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契合点上可谓煞费苦心、精彩纷呈。这其中有品牌理念上的中西合璧,有客户服务意识上的亲情路线,还有用人制度上的人本管理等,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情重义、诚信守节、亲情观念、天人合一等理念与现代管理理念结合,为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文化背景。

在企业文化人乡随俗方面,松下作为一家知名的日本公司,淋漓尽致地发挥了与中国一衣带水的地缘经济优势。松下公司在中国市场的企业文化与其在世界其他国家海外公司的都不尽相同。首先,秉承了创业者松下幸之助提出的“松下之魂”,即贯彻产业人应尽之责,力图社会生活之改善和提高,为世界文化之发展做出贡献。对于崇尚道义精神,讲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中国人来说,这无疑为本来平庸的商业经营增添了极具精神力量的一笔,也为松下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长远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方向。其次,松下提出了“七精神”:产业报国精神、光明正大精神、团结一致精神、奋发向上精神、礼貌谦让精神、改革发展精神和服务奉献精神。这7种精神融合了中国传统儒家精神的精髓,对于企业员工来说十分容易接受。回顾松下公司企业文化本土化的过程,我们不难发现他们的企业文化中处处体现着刚柔并济、宽严互补的精神价值观。这也成为松下公司屹立中国市场25年不败的法宝。

二、我国企业“走出去”实施本土化战略之建议

在已经充分培养和发展国内市场的基础上,有实力的本土企业可以实施“走出去”策略,参与到别国甚至是市场经济相对成熟的发达国家的竞争中去。本土化战略是企业走出去必须面对的课题,企业到底实施多大程度的本土化,或是说在哪些方面追求本土化受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所在行业越是存在文化差异、收人与物质环境的不同,越不存在共同的顾客需求,企业就越要加大本土化的程度,扩大本土化的范围。具体说来,本土化策略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用适用产品占领东道国目标市场,进行产品本土化

世界各国风俗文化多样,生活消费习惯各不相同,只有投其所好,生产出适用产品,满足消费者的差异化需求,才可能在东道国市场占据一席之地。如海尔在美国根据学生群体的需求特色,设计出带折叠活动台面和带电脑桌的小冰箱;根据老年人的需要,开发出一款不必探身取物的冷柜;根据单身贵族的需要,推出一款全塑料迷你型洗碗机。产品本土化战略的成功实施使海尔产品和海尔公司在美国市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快速提升。

(二)与跨国公司合作,搭建本土化销售渠道销售渠道是产品从企业到消费者的通道,只有拥有方便、快捷、高效的销售渠道才可能将产品及时送到消费者手中。在东道国寻求熟悉当地市场的销售代理,或者与跨国公司合作,利用它们已经成熟的营销网络,对于我国资金少、规模小、缺乏跨国经营经验的中小企业而言,不失为一条低成本、高效率的进军目标东道国的捷径。如2003年,奥康与意大利制鞋巨头GEOX公司创造性地进行了“双向借道”尝试,通过互相借用销售渠道,奥康以非常低的成本一举签下了GEOX公司57个分布于全球19个国家的代理商,极大地加速了公司的国际化进程,扩展了国际市场发展空间。(三)大胆聘用当地适用人才,实施人才本土化

与企业自派人员相比,东道国人才具有熟悉当地生产经营环境、了解消费者需求、善于与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打交道等优势。实施人才本土化战略,大胆聘用熟悉当地政治、经济、文化、法律、风土人情的适用人才,一方面能使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更好地符合东道国企业行为规范,更快地拓展东道国目标市场,另一方面也能减少东道国政府和民众对企业的防范抵触情绪,极大地增强当地消费者对企业的认同度。如飞跃集团分布在世界17个国家的18家分公司,除了总部派遣的一两个中国人以外,其余全部聘用当地人才,服务于集团总部和海外公司的外籍员工达300多人,这些本土化人才为飞跃集团国际化战略的顺利推进立下了汗马功劳。

(四)积极与东道国社会文化融合,实现品牌与营稍本土化

针对当地传统风俗习惯,用符合东道国社会文化特性的方式介绍公司既有的品牌及产品,或者设计推出新的适应性品牌,可以增大消费者对公司品牌和产品的认同度,从而为开拓东道国目标市场预先铺平道路。如在越南市场,力帆聘请越南球星黎玄德做品牌代言人,举行力帆摩托飞跃红河的活动,极大地强化了公司品牌在越南市场的形象,这样不仅顺利地打开了越南摩托车市场,而且成功地实现了产品出口的多元化,洗衣机、彩电、白酒等力帆系列品牌产品纷纷顺利进人越南市场。

(五)落地生根,实现生产本土化和原材料采购的本土化

在东道国投资建厂乃至设立生产制造中心,就地采购原材料,就地生产,就地销售,一是能够大幅度降低运输、人力等生产经营成本;二是可以有效地避开东道国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三是可以极大地减少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四是可以充分利用东道国自然资源丰富或生产要素成本低等区位优势;五是可以获得东道国税收、融资、土地使用等相关优惠政策的支持。如宝钢集团与巴西多西河谷公司合资的铁矿在巴西刚刚投人运行,就又启动了在巴西合资建设一座大型钢厂的项目,总投资将达80亿美元,其短期目标是实现生产本土化和原材料采购本土化,中长期目标则是为了开拓美洲广阔的汽车、电子、通讯、机械等产品市场。

(六)了解产业技术信息和消费动态,实施研发本土化

研发本土化是产品本土化的有力保证,只有立足东道国市场,及时了解消费者的消费动态,才能不断研发出新的适应性产品,持续提升东道国消费者对公司及其品牌的忠诚度。对于总体科研水平落后、技术实力不强的中国企业而言,通过在发达国家设立研发中心,不仅可以提高产品研发的本土化程度,而且还能及时了解最新的科研信息和技术发展动态,大幅度地增强公司产品的技术含量。如华为在硅谷、斯德哥尔摩、莫斯科等地设立了6家海外研究所,同摩托罗拉、英特尔、日电、微软等世界知名公司成立联合实验室,专门开发针对东道国目标市场的产品。目前,华为的产品已经进人德国、俄罗斯、新加坡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此同时,通过海外研发,华为还取得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自主知识产权,截至2004年底,华为累计申请国内专利5 310件,其中授权1 028件,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累计申请专利400多件。

(七)树立企业良好形象,建设本土化公共关系

作为社会生产的基本单位,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与东道国政府、银行、工商、税务、消费者、原料供应商等息息相关,在当地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搭建本土化的公共关系,对立足长远的企业而言不可或缺。如首钢在秘鲁投资的铁矿公司,由于没有与当地民众和工会组织建立起良好的公共关系,10年来遭遇了持续不断的抗议和罢工事件,极大地干扰了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因此,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时,一是要加强与东道国各级政府和工会等民间组织的对话和沟通,或者寻找企业代言人以获取当地政府和工会组织的大力支持;二是要入乡随俗,在遵守东道国法律法规的同时,注意尊重当地关于营业时间、人员雇佣、薪酬福利的潜规则,尽量使自己的生产经营活动符合当地的风俗习惯;三是要力所能及地参与东道国的公益事业,努力争取东道国公众的好感和信任。

4.美国校车对我国的启示 篇四

文章提交者:Will.nan 加贴在 社会聚焦 铁血论坛 http://bbs.tiexue.net/bbs68-0-1.html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更是每一个家庭的希望。校车作为孩子每天上下学都要乘坐的交通工具,其安全问题不容忽视。可以肯定地说,校车,为孩子们上学放学提供了便利。但遗憾的是,一些校车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安全隐患,让人担忧:有的用报废车,有的租黑车,有的校车司机责任意识不强,还有的校车严重超载„„据调查,我国每年有超过1.8万名14岁以下儿童死于道路交通事故,儿童因交通事故的死亡率是欧洲的2.5倍、美国的2.6倍。本文通过介绍美国的校车制度,以期对完善我国校车制度有所帮助。

一、美国的校车历史简介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在美国,人们经常都会见到一些橙黄色的大型巴士出入于街头巷尾,早上将孩子接到学校,下午再送回家。这些独具一格的大型巴士就是美国中小学校用来接送学生的校车,但校车并不是学校配备的,而是由校车公司按学区统一调度和管理,承担各个学校学生的接送任务。校车的利用率很高,按照学生在校时间分批次接送,一般是先接中学生,后接小学生,先送小学生,后送中学生。

校车在美国历史十分悠久。早在汽车发明之前,美国就有了专门接送学生的校车,不过那时候的校车是马车。第一个生产校车的公司叫做WayneWorks,至少在1837年就开始生产一种可以乘坐25个小孩子的马车,专门用来接送学生。不过,那时候的校车大多是用于农村,而不是城镇。这是因为农民住的分散,小孩子上学不方便,没有校车接送就很难上学。而当时的城镇都很小,小孩子走几个街区就能走到学校,家长接送也方便,所以用不着校车。大概在1886年前后,人们就称这种马车为“Schoolcars”或“Schooltrucks”了。

在汽车发明后,WayneWorks在1914年将这种马车的车厢装到汽车底盘之上,于是就发明了动力驱动校车。不过,那时的校车座位不是像现在这样一排一排对着前面,而是在车厢周围装一排板凳,小孩子团团坐下,上下车则由后门进入。这个后门直到今天的校车上还保留着,作为有紧急事故时出入之用的安全门,正常上下车时只是用侧门了。

在1927年前后,WayneWorks和另外一家校车厂商——BlueBirdBodyCompany开始生产全金属车体的校车,这种动力卡车大概就与今日的校车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了。后来其他的厂家也纷纷效仿生产校车,其中福特汽车公司生产的校车还十分畅销。

二、美国校车制度

1.美国校车的法律制度基础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美国校车作为一种制度的源起有两个重要的法律制度基础。第一是12年基础义务教育法案:首先,所有美国儿童必须接受12年的基础教育,否则违法;其次,儿童所在的社区必须提供完全免费的教育,而完全免费的义务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免费乘坐校车。

另外一个法律制度的基础就是:乘坐校车是强制性的。其来源是60年代,美国各地出现了以消除种族隔离为目的的公民运动。因此,政府又制定了《公民权法》和《经济机会法》,平等价值开始影响教育政策。为了改善贫困阶层和少数民族(黑人、墨西哥移民、亚洲人等)的教育环境,实施了启蒙计划,对那些不具备教育条件的孩子进行补偿教育。为保障少数民族的入学机会,扩大了奖学金范围,并制定了少数民族学生的入学名额比例制度。另外从60年代中期开始,为了促进校内的种族融合,实施了强制性的乘校车上学制度。

2.美国校车的资金来源

美国中小学校车的资金,主要通过发行市政债券筹集。同时各级政府财政对校车产业给予补贴,每年每个学生的校车补助为400多美元。

3.美国校车的管理机构

在美国,国家、州以及当地政府共同管理着校车服务。因为这个涉及到学生交通安全的行业,是为数不多的几个要求国家更多规范和介入的行业。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联邦政府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并不如州政府那样巨大,但是如果没有联邦政府制定的标准,也许整个产业都会不复存在。简言之,联邦政府负责发布规范以及校车安全各方面的底线。偶尔,国会也会出台新的法律如《校车安全修正案》来影响整个产业。与大众交通不同,联邦政府并不负责为学校的交通拨款。目前联邦政府的校车管理机构主要有:NHTSA(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的联邦领导机构,确保校车安全,它管理着60多个美国联邦机动车安全标准,其中包括若干专门适用于校车的标准;NTSB(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负责处理校车特大事故调查报告及各种问题;FMCSA(联邦车辆安全管理局)主要任务为降低与车辆相关的伤亡。校车服务也在其管理范围内,它是联邦中负责学校相关运输的最重要机构。它通过严格执行司机驾照管理、商业运行车辆司机管理、提高商用汽车技术、强化商用汽车设备、操作标准、提高安全意识等等来保证安全;FTA(联邦运输管理局)负责公共运输系统中学生交通的问题。

更为日常的控制来自于州政府层面。目前,有超过500部法律以及众多的要求被各州记录在册来管理校车产业的方方面面。通过联邦车辆安全标准,联邦政府控制着校车的制造,保证它们能够达到安全标准。而校车一旦上路,则由州的法律、规范来管理了。

4.美国校车的标准

国际上校车标准最完善的当属美国。美国境内不同管理机构自1966年至2000年,一共颁布了37项联邦机动车辆安全标准(FederalMotorVehicleSafetyStandards(FMVSS)),各个标准涵盖了诸如:刹车、转向、灯光照明、燃油系统整体安全、视镜、加热除霜设备和压缩天然气压力容器等等各个部件标准。在美国,有4个联邦标准是专门针对校车的。

FMVSS131《学童客车行人安全装置》要求,在校车停止、学生上下时,校车左侧要求伸出停止手臂的装置,以警示校车前后的其他车辆,提高校车附近学生的安全性;

FMVSS220《学童客车翻滚保护》要求,校车顶部有足够的强度,目的是减少校车在翻滚事故中由于顶部塌陷而导致的学生伤亡; FMVSS221《学童客车的车身连接板强度》针对的是校车车身连接件强度性能,目的是减少碰撞事故中由于车身板件撕裂而导致的学生伤亡;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FMVSS222《学童客车乘员座椅和碰撞保护》提出了对校车乘员座椅系统、约束栅栏和碰撞区域的要求,目的是减少在事故和突然加速中乘员撞击到车内结构上而产生的伤亡。

除了专门针对校车的联邦标准之外,美国还有6个联邦标准中对校车有相应规定。

FMVSS105《液压制动系统》对校车的制动距离做了特殊规定;

FMVSS108《灯具、反射装置和相关的装置》要求校车停止、打算停止或是上下乘客时,能够发出红色和琥珀色的警示光;

FMVSS111《后视镜》要求校车后视镜能够提供给司机前方和车辆两侧的清晰视野;

FMVSS217《客车紧急出口及车窗》规定了紧急出口的数量和位置,提出车窗保持力和开启力的最低要求,并要求每个校车应有一个在紧急出口开启情况下防止发动机启动的锁止系统,当发动机运转而有一个紧急出口没有关闭的情况下,报警装置应能发出报警声;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FMVSS301《燃油系统的完整性》和FMVSS303《压缩天然气燃油系统的完整性》,要求在障碍物碰撞时要保证燃油系统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美国其他一些涉及校车的规定还包括:车辆内饰材料的燃烧性能、外表颜色;车内外无其他易导致乘员伤害的突出物;不允许有站立乘客等。

5.美国校车的特权

在全美国所有校车是实行统一的标志,即黄色车身加黑色大块条纹,并喷以SchoolBus的醒目字样。校车的“待遇”与警车、救护车、消防车是一样的,甚至优于救护车和消防车。以田纳西州为例,按照田纳西州的交通规则,因为对后者,交通规则上只是一般性的规定,即遇有救护车、消防车鸣笛通行时,其他车辆应当尽量、尽快避让,仅此而已。但对于校车则有专门的、详细的“校车避让规则”一节。其规则远比后者复杂和严格,包括:其一,当校车准备停车时,司机会在驾驶室外预先伸出一个红底白字的“Stop”牌,并闪烁停车信号灯,此时无论从校车前方与校车相向而行还是从校车后方与校车同向而行的所有接近校车的车辆都必须立即减速并完全停车;其二,在校车停车、上下学生的时候,任何车辆包括警车、救护车、消防车必须处于完全停车状态,且必须停在离校车不少于20英尺的距离之外,在全美国50个州,都有同样的一条交通规则:超越正在停靠和上下学生的校车是最严重的交通违法行为之一;其三,所有车辆在经过有SchoolZone的标志区域时,必须减速,当SchoolZone标志上的黄灯开始闪烁时,所有车辆的时速不得超过15英里。田纳西州《驾驶员手册》上在介绍了有关校车避让规则后,有一段用红色大号字体标示的警示语:“在田纳西州,孩子的生命安全超过一切最有价值的财富!”

三、对我国的启示

1.校车管理立法先行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鉴于如今越来越多的孩子需要校车接送的现实情况,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尽快出台相关规定,规范地方和全国校车的运营。我们可以参照美国法律来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如校车必须由专业厂商制造,载客量、安全系数都有严格要求;校车司机必须由特别专业的司机担任;校车行驶过程中享有某些特权,比如只要校车停靠在路边上下乘客,它旁边的车辆都要停驶且保持车距等。

2.制定校车生产的安全标准

校车不同于普通的客车。由于儿童(尤其是幼儿和小学生)的身材与成年人差异很大,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也比较差,乘坐按照成年人标准设计的客车,很容易因为座椅尺寸和座椅间距不合理、缺乏特殊的安全设施等原因,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美国陆续出台了很多单独针对校车安全的标准。迄今为止,美国针对校车的标准已达37项。我国应该结合国情加紧制定《校车安全技术条件》国家标准。

3.赋予校车特权

在美国,所有驾车人都要对校车抱有一份“敬畏”:只要校车停在路边上下乘客,它身后、身边、以至对面车道上的车辆就一定停驶,而且保持距离;校车不动,其他所有车辆就不会移动。这份“敬畏”来源于法律。翻开美国50个州中任何一个州所制定的交通法规文本,都能找到相应的答案。美国人把儿童的安全置于更高位置,所以,校车必须由专业厂商制造,由特别挑选的专业司机驾驶。在我国,政府应该赋予校车同样的特权来保护我们孩子的安全。

4.发行市政债券,破解校车资金难题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5.sox对我国上市公司信息纰漏的启示 篇五

上市公司治理对诚通集团试点的启示

洪水坤 (-9-10 10:02:34)

国资委将中国诚通控股公司确定为董事会试点的大型国有企业之一,这是国资委推进国有企业完善公司治理、深化改革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这无疑也是诚通集团深化改革,加速市场化进程,做强做大的的机遇。

一、完善公司治理是国企改革的方向

完善公司治理有利于增强国有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中国加入WTO后面临着全球化竞争。国际竞争的表象是资本实力和技术水平,实质上,国与国、公司与公司之间竞争的核心是制度竞争,本质是公司治理结构的竞争。美国政府在安然事件发生后不到十天时间,立即制定了意在增加信息透明度的法案,就是典型的例子。很难想像,没有完善、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这个社会能够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许多事实证明:充分竞争的结果是,资本向治理严谨、有效的国度涌流,哪个企业建立了有效的治理结构,其效率就高,生命力就强。良好的公司治理将是企业生存和竞争的前提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讲,公司治理也直接影响国家的综合竞争力。国企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是改革的方向。

完善公司治理有利于加速国有企业深化改革。我国国企改革已进行二十多年,对百余家企业进行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以及对部分国企进行股份制改造已有十年多的历史,完善公司治理对推进国企改革起到了重要作用。为了探索我国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有效途径,国资委成立后,首先选择部分大型国企进行国有独资公司董事会试点,这对解决国企改革中的深层次矛盾至关重要。以诚通控股公司为例,它是由原内贸部若干公司组成的,以提供物流、贸易、投资及相关服务为主的综合物流企业集团,拥有资产70多亿元。管辖的企业大部分是计划经济时期延续过来的老国企,除两个上市公司外,大部分企业未进行公司化改造;业务涉及仓储、运输、贸易、投资、再生利用等诸多领域,成员企业间业务关联度不高。资产结构、业务结构、人员结构调整的任务十分繁重。完善公司治理有利于加速企业内部资源重新整合,规范经营者行为,深化企业三项制度改革,加速资本流动和资源科学配置,实现向多元投资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的转变。

完善公司治理有利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成立国资委是我国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大突破,从体制上解决了出资人的资产收益权、重大决策权、经营者选择权等权力到位问题。但客观上,国资委要真正行使出资人权利,必须解决委托代理问题。设立国资委监管的企业董事会,是一种十分有意义的探索。因为将出资人的部分权利授予试点企业董事会行使,通过一系列制度安排,可以探索有效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运营机制,提高国有资产的运行效率和效益。通过设置恰当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使经理人员的行为目标和所有者追求的目标一致,保障所有者的监督权和最终控制权,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二、完善国有独资公司治理要兼收并蓄

公司治理伴随着现代公司制度而产生,已有百多年的发展史。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以及由此产生的委托代理关系,是公司治理问题产生的根源。由于历史传统和其它条件不同,各国的公司治理结构并没有一个标准模式。我国国有独资公司的治理要借鉴国内外公司治理的经验,同时充分考虑自身的特殊性,注意兼收并蓄,标本兼治。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通常是:股东拥有公司的所有权;股东通过股东大会选举董事会,董事会是由股东大会授权的公司财产托管人,拥有重大决策及对以总经理为首的经理人员的任免权和报酬决定权;以总经理为首的经理人受聘于董事会,作为董事会的代理人,具体负责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事务。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而我国大部分股份制公司单独设立监事会,对公司财务和董事、经理进行监督,向股东大会负责。借鉴国外模式,健全公司治理结构是完善的公司治理的前提,却并不是充分条件。实践表明,确立了公司治理结构并不能保证公司高效运转。频频出现的上市公司国有资产流失案说明,仅仅关注公司治理结构,建立董事会、监事会,并不能有效解决国有企业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重要的是从根本上实行产权多元化、建立有效的治理机制,并在监督机制、激励机制和用人机制方面采取有效措施。

我国公司治理是个新的命题,需要不断实践,创造鲜活的经验。以中国物资储运总公司为例:

中储总公司是以部分资产进行股份制改造为突破口,探索了一条国有企业完善公司治理,深化改革,快速发展的路子的。191月,由中储总公司下属天津公司的六家独立的法人单位发起成立的中储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储股份)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中储总公司控股。七年来,公司按照市场化要求,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明确市场定位,充分利用资本市场,进行了一系列配股、收购、兼并等资产重组和资本运作,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表现出较高的成长性,总股本从上市之初5000万元扩张为3.1亿元,增长5倍;净资产从1.5亿元增长到8.15亿元,增长5.5倍;总资产从2.4亿元扩展为22亿元,增长11.57倍;实现利润累计4.15亿元。已成为拥有11个分公司和5个控股或参股子公司的全国性大型物流企业。这些成果的取得,是作为控股股东的中储总公司和中储股份较早地认识到建立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性,并坚持规范运作的结果。主要表现在:

1、明确公司的发展战略,坚持规范运作

首先,树立股东价值最大化的理念,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确定“利用中储股份上市再造新中储”的发展战略。通过资产重组和机制再造,实现融资DD投入DD再融资DD再投入的良性循环,使中储系统的优良资产逐步进入上市公司,实现中储系统的整体上市,做强做大中储;其次,积极推进中储股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相互协调又相互制衡的公司治理结构和机制,在《公司章程》的基础上,制定《股东大会议事规则》、《董事会议事规则》、《监事会议事规则》等一系列工作制度。

2、规范控股股东行为,保证全体股东的权益。

由于中储总公司占有中储股份59%的股份,属于“一股独大”,为保证其它股东的利益,确保股东会内部实现有效的制衡机制,公司章程中对控股股东的行为做了明确规定:“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及其他股东负有诚信义务,对其所控股的上市公司应严格依法行使出资人的权利,不得利用资产重组等方式损害上市公司和其他股东的合法权益,不得利用其特殊地位谋取额外的利益;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董事、监事候选人的提名,应严格遵循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提名的董事、监事候选人应当具备相关专业知

识和决策、监督能力;上市公司的重大决策应由股东大会和董事会依法作出,控股股东不得直接或间接干预公司的决策及依法开展的生产经营活动,损害公司及其他股东的权益”。

在涉及与控股股东之间关联交易方案的表决中,中储总公司认真实施回避制度,使关联交易事项完全由中小股东评判,从制度上保证关联交易的公正、公开、公平,确保中小股东的利益不受侵犯。

为制约控股股东的行为,加强内部监督,中储股份董事会的12位成员中有4位是独立董事,占董事的三分之一,其中两位是我国著名物流专家,一位是资本运营专家,一位是财务会计专家。这些独立董事的公正、客观和专业知识,为公司的战略规划、资产重组、业态调整等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决策支持。

3、强化董事会的作用,追求股东价值的最大化。

在现代公司治理中,董事会的作用非常重要。股东会委托董事会做为常设的决策机构,董事会必须对股东负责。董事会与经理层的职责通过公司《章程》明确划分,董事会重点负责重大问题的审议和决策,经营成果的检查和评价,经理人的任免和奖罚等。

董事会下设三个专业委员会:物流战略与投资管理委员会、薪酬与考核委员会、审计委员会。物流战略与投资管理委员会主要负责制定中长期战略、重大投资决策的研究和提出建议;薪酬与考核委员会主要负责制定和监督执行董事、监事及高管人员的薪酬及绩效考核等;审计委员会主要负责监督内部财务控制制度的实施及内审制度的实施等。

为了维护公司、股东、债权人及其他利益相关人员的合法权益,规范公司的信息披露行为,公司制定了信息披露管理办法,规定公司重要管理信息要向社会披露,增强了市场的透明度。

董事会成立以来,结合企业的特点,以提升股东价值为目标,并在企业发展战略、重大投融资和总部改革以及选聘、考核、激励总经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优质资产上市,获得发展资金。

,经中国证监会批准,中储股份以向全体股东按10:3比例配股,中储总公司以其所属中国物资储运上海沪西公司、沪南公司、江湾公司、大场公司经评估确认的净资产足额认购了其可获配股份。,中储股份又以总股本19046.307万股为基数,再次按10:3比例配股,中储总公司以其所属无锡中储物资总公司、中国物资储运南京公司经评估确认后的净资产4232.67万元认购其中的361.58万股。两次配股共募集资金3亿多元。

(2)改造物流设施,增强发展后劲。

对于配股募集的资金,董事会决定全部用于物流设施的改造和信息化建设,募股资金投入规模之大、标准之高,是中储系统历史上第一次。使新增库房仓容面积99928平方米,新增起重设备、运输设备约150台套,从而使中储股份成为立足东部沿海、辐射全国的综合性物流公司。投资项目既有仓库整体改造项目(如上海大场)和完善物流服务功能的配套项目(如南京配送中心、无锡配送中心、沪南配送运输车队、储宝钢材市场扩建);又有新建物流中心项目(如青岛物流中心)、业务结构调整转型项目(如新港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并尝试相对独立运营机制的(如天津物流中心)项目。这些项目大部分投入,投产,目前已吸引了一批国际500强的大企业,如雀巢、百事可乐、欧尚等进驻。

(3)资产置换重组,优化资源配置。

中储股份董事会多年来一直将提升上海地区物流整体运作水平,提高中储在长江三角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做为重要的发展战略。20,在董事会的指导下,上海地区事业部利用所属江湾、沪西、沪南分公司地块被列入市政规划的有利时机,进行大规模资产置换,置换后企业净资产增值10倍。

中储股份还通过兼并与收购,进行企业的扩张和发展。先后收购了中储总公司所属郑州电子秤厂,中储青州物流有限公司以及中储青岛物流有限公司35%,中储浙江物流有限公司15%的股权。

(4)选聘称职的经理人,完善激励机制。

选聘优秀的经理人并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是董事会战略决策得以贯彻实施的关键。中储股份董事会聘任了有资本运营能力和市场运作经验的职业经理人担任中储股份总经理,同时制定了《中储股份公司高管人员薪酬管理办法》。董事会的激励政策,大大调动了经营者的积极性,上市公司的业绩逐年提高,主业利润上市之初仅几百万元,而上半年就达4000多万元,增长数十倍。

4、加强监事会的监督作用,加大内部监督约束力度

对上市公司的日常监管,监事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储股份监事长由中储总公司党委书记担任,有一位职工代表担任监事。上市以来,监事会以维护 股东利益为宗旨,以有关法律法规为准绳,认真、负责地参与了董事会决策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监督工作。对募股资金建设项目进行了重点监查,并组织全面审计。对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和关联交易的公平性,监事会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到现在为止,中储股份从未发生过违规违纪事件,公司董事会成员和经理层高级管理人员也没有出现任何违法违纪行为。

5、明确权责,确保总经理经营管理的独立性。

为保证总经理作为名副其实的公司经营管理权的总代表,董事会将经营权全部交由总经理,由其负责公司的生产经营管理。为确保董事会决议的贯彻实施,确保经营目标的实现,公司上市后,对大部分子公司进行分公司改造,增强了网络化运营能力;加大了人事制度改革力度,公司自上市以来,共减员分流1321人;实行了责权利配套的经营责任制,各层次经理逐级签订目标责任书,并由审计委员会定期对公司目标责任制落实情况进行审计监督,根据经营绩效决定其奖惩任免,从而充分调动了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保证了公司经营目标的实现;公司还建立了经销管理审批制度,通过有效控制风险,经销规模以年50%以上的速度递增,201-7月经销差价已达7000多万元;公司实行资金统一管理制度,建立资金管理中心,每年可节约资金成本600多万元;经营业态不断调整,形成了物流、商流与金融相结合的独特的运营模式。通过物流运营模式的提升和资产质量的大幅改善,企业积累了持续的盈利能力。

6、“新三会”与“老三会”各司其职,明确定位

“新三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与“老三会”(党委会、工会、职代会)并存,是国企和国有控股企业面临的特殊问题。中储股份经过探索,形成了六会并存、职责明确、程序规范、相互制衡的新局面。

公司党委会始终是公司的政治核心。在企业实现体制转换、资产重组的过程中,党的工作始终同企

业改制“三同步”,即与企业改制相适应,同步研究党组织及其工作机构的设置;同步明确党组织及其职能部门的职责和工作任务;同步配备党务工作干部,从组织上保证党委作用的发挥。一是参与重大决策。主要有:经营方针、发展规划、年度计划和重大合资联营、技术引进方案;财务预决算、资产重组和资本运作中的重大问题;重要规章制度的制定、修改;涉及广大职工切身利益的重要问题;公司提交股东会、董事会审议决定的问题。为保证党委参与重大决策的落实,公司从制度上规定,公司党委委员要与经营班子成员适当的交叉任职,总经理定期向党委报告工作,党政主要领导在重大问题决策前进行沟通等。二是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推荐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对总经理推荐和拟任免的管理人员进行考察。三是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和党风廉政责任制。四是实施素质工程、企业文化工程和凝聚力工程。五是协调企业内部各种关系,做好员工思想工作,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不断深化,保证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在企业的落实,在减员增效中维护企业的稳定,促进企业效益稳步增长。

同时,工会和职代会转变成为公司推行厂务公开,吸引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实现企业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的重要组织和基本形式。

中储股份的“新三会”和“老三会”都有一整套工作制度、工作规范,对各组织的职责和任务作了明确的定位,形成了大家各司其职、“错位”工作、互相补台的格局。公司党委的工作制度集中于加强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等。公司董事会的工作制度集中于确定公司的重大经营计划、投资计划、重大投资项目,确定公司每年的预算、决算,利润分配方案等。工会和职代会的工作重点是进一步把全心全意依靠职工群众办企业落到实处。党委成员主要通过参加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办公会等途径,对有关重大问题表达决策意见,并依靠党员经理去实现党组织的意图。

中储股份是国有股占控股地位的上市公司,要真正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根本上要通过改进公司的股权结构来实现。已经建立的“新三会”、“老三会”以及相关的运行机制,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内部人和外部人相互制衡、互相支撑。如果能够强调自律,特别是对决定公司重大方针的董事会和主持公司日常生产经营工作的经理层作出限制授权范围的规定,可以避免出现“内部人控制”的现象,从而保护国家的利益和全体股东的利益。

三、诚通集团完善公司治理的思考

国资委《关于中央企业建立和完善国有独资公司董事会试点工作的通知》指出:“对于可以实行有效的产权多元化的企业,通过完善国有独资公司董事会,促进企业加快股份制改革和重组步伐,并为多元股东结构公司董事会的组建奠定基础。”因此,诚通集团完善公司治理的目标面临两个任务,一是将按《企业法》注册的公司改造为按《公司法》要求注册的现代公司制企业;二是在公司制治理条件下,用市场化手段,充分利用两个上市公司,加快推进股权多元化改造,推进业务单元规模化发展,形成中国诚通业务发展模式,做大做强集团。

结合我国的现状和诚通集团的实际,在完善公司治理中应重视以下问题:

1、大胆创新与稳妥推进相结合。建立我国特色的公司治理结构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首先,国有企业目标多元。国有企业改革既要承担国家市场调控任务,又要考虑股东利益最大化,还要通过改革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保持企业稳定,如历史债务、富余人员等问题;其次,信息失真。由于我国多年国有资产多头管理,出资人缺位,普遍存在资产价值不实、家底不清的问题,清产核资等基础工作尚未完成,责、权、利落实缺乏基础;第三,相关政策不确定。诚通有很大一部分企业改制需要解决土地入股问题,而政策的不确定性和可能带来的高额成本也给改制增加了难度;第四,外部市场不完善。目前,我国资本市场、经理人才市场等发育不健全,公司的外部环境对公司经营者理性经营有诸多不利制约。有关公司治理的法律法规还有待完善。综合考虑,我们既要坚定不移地走现代公司制改造的路子,也要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改造方案。

2、坚持改革方向与企业发展战略相结合。诚通集团有两个上市公司,一个是香港上市的中国诚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一个是在上海证交所上市的中储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国内有这样好的上市资源的国有企业不多,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两个上市公司资源优势,加快投资主体多元化改造的步伐。可采取吸引战略投资者、中外合资、法人相互持股等多种方式,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这是国资委对国企改革的明确要求。

诚通集团在推进公司制改造的同时,应进一步清晰发展战略,为了实现集团提出的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集团”的战略目标,要以现有物流、贸易、投资业务为基础,加快优势业务的发展,淘汰退出劣势业务,集中集团优势,实现战略发展目标,特别要加强稀缺资源包括有现代意识、有作为的经营人才与资本、信息技术等的配置,释放存量资产能量,积极作用市场,尽快确立“中国诚通”的崭新市场形象。

3、资源的有效配置与行业特点相结合。公司治理最终的目的是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因此,在配置资源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物流行业和诚通集团的以下特点:

第一,网络化运营特点。规模化、信息化、网络化是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诚通集团现有的`全国仓储、运输和分销网络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做强做大的基础。在推进股权多元化的改制进程中,要充分考虑物流企业网络化运营的特点,保持网络的完整性和有利于高效运营。

第二,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兼顾。不同行业,其考核和评价标准也有所区别。在成熟的资本市场,股东用脚投票等各种市场行为,非常容易导致企业董事会采取短时期内提高公司价值的行为,而这种行为很可能以牺牲公司长远利益为代价。以物流行业为例,中国的物流企业仍以提供基础物流服务为主,基于资产和供应链管理能力于一身的综合物流企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而物流基础设施的投入需要一定的周期才能达到预期的投资回报。中储股份的实践证明:在原有场地投入,一般2-3年能达到预期的投资回报,购地新建一般左右才能达到预期的投资回报。中储股份经过3年的蓄势和打基础阶段后,今年业绩大幅增长,上半年实现去年全年业绩,为下一轮资本市场的再融资创造了条件。因此,在确定企业目标时,应充分考虑企业的性质以及不同时期的特点,不仅要重视利润,更要注重企业资产的价值。

第三,依托基础物流平台发展核心竞争力。围绕集团的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具有较高成长性和增值潜力的业务,形成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核心竞争力。如大力发展钢材及原材料的商物流模式。因为资源匮乏与高速增长的需求之间的矛盾既是全球性的问题,更是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而在众多物流企业中,诚通集团的资源最贴近原材料的供求,最有优势参与市场稀缺资源的配置。诚通的60多个大型仓库大部分

适合钢材、煤炭、有色金属、橡胶等生产资料的仓储和运输,拥有货场、铁路专用线及大型起重托运设备及的相应的安全设施,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十几个大型钢材现货市场以及遍布全国的销售网络,钢材销售已形成统进分销、工程供应配送等成熟模式,初具规模;同时,煤炭贸易与物流结合的运作模式也已起步。因此,在资源配置过程中,要大力发展依托仓储平台的钢材商物流,进而发展与仓储资源和其它稀缺资源相关的原材料商物流运作模式。再如,要大力发展与物流、商贸与金融结合的运营模式。诚通集团的仓单质押业务目前在社会已有较强的影响力,要加快扩大规模,成为集团的强势业务。与发展业务相配套的是建立有效控制风险的管理体系,规范、标准化的服务体系,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和各类人才的培训体系。

4、治理结构与治理机制相结合。为规范国有企业的行为,公司既要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也应考虑相关者的利益。因此,董事会可吸纳股东以外的利益相关者代表,如职工代表、债权银行代表等。通过引入外部董事、职工、债权人等作为企业经营者的监督人,借助职工的就业刚性、债权人的债务刚性等激发出来的监督动力,克服企业监督失灵的问题。同时,建立多层治理。一是明确集团公司和子公司在法律上的地位,正确划分总分公司、母子公司的管理界限;二是按照“双向进入”的原则,构造集团公司的党委会和董事会,妥善解决党委会与法人治理结构的关系问题;三是明确股东会、董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建立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机制,妥善处理新老“三会”的关系;四是企业党组织要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并适应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要求,改进发挥作用的方式,支持股东会、董事会和经营管理者依法行使职权,参与企业重大问题的决策;五是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并同市场化选聘企业经营管理者相结合,加强和改进对企业领导班子的管理。

任何一种治理结构,都是一种形式,无所谓绝对的好,但相对科学的治理机制,是有助于公司的健康发展的。完善公司治理的关键是建立一套科学的治理机制并严格执行,如建立对公司的董事和经理人短期与长期激励相结合的薪酬体系,使国有企业出资人代表和经理人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建立健康的董事会制度和科学的决策程序;建立审慎的会计制度和信息披露制度;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和贷款风险管理制度;建立良好的教育和培训制度等,从而实现经营机制和管理方式的根本改变,使诚通集团真正成为管理科学,运行高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的现代物流企业集团。

上一篇:基坑产生坍塌应急预案下一篇:多媒体教室操作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