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党支部第一书记述职报告(精选7篇)
1.村党支部第一书记述职报告 篇一
坐休不退岗,发挥光和热
----记市劳动模范、赤城县雕鹗镇黎家堡村党支部第一书记 王海儒
**,男,1954年10月生,中共党员,大专文化,原系**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县总工会主席,现任**县**镇**村党支部第一书记。
2012年,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和扶贫攻坚工作在全县开展。按照县委统一安排,他于2012年3月任**镇**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村是我县扶贫攻坚核心战区主战场,是市委王晓东书记的联系点。全村253户,661口人,贫困人口达144户,413人。
首先是转换角色。到任第一书记后,他从一名县人大领导干部变成村干部,从领导变成被领导,家人朋友不理解,心理上有落差,面子上不适应,感觉有失身份,也曾产生打退堂鼓的想法。但能为老百姓办点力所能及的事,体现一名党员的真正价值,才能无愧于党对我多年的培养。于是他放下架子,抹开面子,主动与村“两委”班子融为一体,与村民打成一片,无论农业产业化建设、幸福乡村建设,还是“四清四化”,他都与村干部、村民战斗在一起,成为他们中的一员,被他们接纳和认可。
其次是发挥自身优势。开展扶贫攻坚,村民是主体,没有村民的理解和支持,不可能打好这场硬仗。为此,他把自己工作的立足点定位在服务村里和谐发展和组织建设上。黎家堡村的“两委”班子是一个能干事、干成事的班子,他重点帮助他们健全党支部、村委会、经合组织、村代会、村监会、和谐促进会“六位一体”村级组织体系和以“四议一行一监督”为主要内容的决策机制,让村民参与全村产业规划、实施的全过程,力求让村民自己决策,自己做主,得到了村民对扶贫攻坚工作的大力支持。
三是在重点工作上求突破。为使黎家堡村有一个好的致富产业,在各级领导和市驻村工作组的大力支持下,他带领村“两委”班子,为村里谋划实施了蔬菜大棚、生猪养殖、山杏低质林改造三大产业。按照“公司+农户”的形式,引进崇园公司流转土地360亩,建成蔬菜大棚260个,2013年引进荣昊种植有限责任公司,流转土地400亩,新建300个蔬菜大棚,达到户均一个大棚,人均增收3000元。配套建设恒温库、脱水速冻车间和现代化育苗室。山杏低质林改造,把1212多亩山杏全部嫁接成大杏扁,人均1.83亩,两年后亩均可增收300元,人均增收550元。为了引进怀来县宏达养殖业股份有限公司,他陪同投资商,跑部门、进机关,积极办理有关手续,使投资商很受感动,也坚定了投资信心,建成了年出栏1万头商品猪的生猪养殖场。3大产业建成之后,全村人均纯收入可增加2700多元。同时,他带领村“两委”干部,广泛发动群众,开展“四清四化”工作,实施集中供水项目,解决黎家堡村及大海陀乡的十个村饮水安全问题。硬化街道1.07万平米。新建房11间用于村委会、卫生室、文化活动室建设。清理垃圾1200吨,清理杂物530吨,放置垃圾箱20个,建垃圾清埋场1处。成立了村环卫队、划分了卫生责任区,建立起卫生长效机制。对农村电网进行了改造。新建村民活动中心,设置了“十室(站)、两栏、一场一店、一中心”的设置,即“十室(站、学校)”:两委办公室、计生服务室、信息服务室、图书阅览室、文化活动室、卫生室、勤务室、党员活动室、劳动保障服务站、农民技术培训学校;“三栏”:形象展示栏、村务公开栏和政策宣传栏;“一场”:休闲健身广场;“一店”: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一中心”:村民事务代办中心。中心规范了章程、健全了管理、运行、监督等各项制度,使村民活动中心不仅具备议事功能,同时兼顾活动、培训、医疗、健身娱乐等功能,做到了村民办事不出村。新建古戏楼、修复了古迹。改造危房220户。主街道实现了绿化、净化、亮化、美化。半年的时间过去了,黎家堡村从一个发展滞后,脏、乱、差的贫困村,转变成一个充满希望、文明靓丽的幸福乡村。
因其工作突出,1999年被评为**省实施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先进个人; 2000年12月被评为河北省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先进工作者; 2012年被评为张家口市争先创优优秀共产党员。2013年4月被张家口市委、市政府评为张家口市劳动模范。
2.村党支部第一书记述职报告 篇二
以民为本愿做群众贴心人
作为省直单位选派的第一书记,李慎飞肩负着原单位及其主管部门江西省发改委对定点帮扶山明村脱贫工作的重任,更肩负了整个山明村脱贫致富的殷殷期盼,丝毫不敢懈怠。带着换洗衣物和生活用品,他和刘工便住进了村委会为他们安排的简陋宿舍:空荡的房间里只有一张床和一个简易的布质衣柜。对此,村里的党支部书记一直心怀愧疚:村委会借用在张国焘张国庶故居的几间房子办公,只能在阁楼里收拾两个房间给他们做宿舍。李书记却十分满意这个地方:“楼下就是办公室,工作起来很方便啊!”
为了尽快融入工作,他和村“两委”成员促膝长谈,了解村情;
召开党员和村民代表大会,让大家明白了“第一书记”的职责。村民们知道从省里来了个年轻的第一书记,见到这个讲着普通话的小伙子,总是恭敬地叫上声“省里的领导”,李书记总是笑着摆摆手,“我哪里是什么省里的领导,我现在和你们一样,都是山明人,山明村就是我的家!”
驻村后的李书记也确实把自己当成了山明村的一份子,他和刘工在村干部的陪同下走家串户,深入田间地头,走遍了山明村9.6平方公里内的20个村小组和犄角旮旯,不到一个月就对村情了如指掌。村里的详细情况,一些重要的数据,他更是一一记在笔记里,放在心里。走访过程中,李书记发现有些村民或因时间仓促,或因碍于情面,有些心里话没有完全说出来。为了全面掌握村民的真实想法,李书记制作了一份《山明村村民家庭基本情况入户调查表》,发放到全村715户村民家中,收集群众对村两委及驻村工作队的期望和建议,了解贫困户致贫原因和致富想法。对于每一位反映问题的村民,他都会亲自去村民家中细细询问,或解决生活实际困难,或为他们答疑解惑。乡亲们见李书记为人和善,有什么想法都愿跟他讲。有一次,有位村民想养殖创业,询问李书记如何办理小额贷款,为了给村民一个满意的答复,李书记不仅连夜上网查询了相关政策文件,还下载了一段“小额贷款”的动画视频,“动画片生动易懂,以后有创业意愿的乡亲们都可以通过它了解这项政策。”第二天他又向上栗县农业局、扶贫办等相关部门了解更详细的地方政策。
正是在与群众面对面接触、心贴心交流中,在田间地头的细致调研中,越来越多的山明村百姓认识了新来的李书记:有的时候像第一书记一一懂政策、信息广、思路宽,说起话来魅力十足;有的时候又不像第一书记一一“一点官架子都没有,在村里住、村里吃,还跟我们一起烤柴火,谈家常,真像是自己人!”
情系民生调查研究办实事
随着干群感情不断融洽,帮扶思路逐渐明晰。搞调研、捋思路、
托朋友、访部门、跑项目、拉资金……李书记犹如上足了弦的发条,
四处寻求山明村的发展之路。经过三个多月扎实的调研,他根据实际
情况制定了《山明村主要扶贫项目一览表》,并积极协助原单位编制《江西省发改委定点帮扶规划(2015—2017年)》(江西省发改委及其下属单位共有5个定点帮扶贫困村,山明村为其中之一)。“李书记太拼啦,白天走访调研,晚上整理村民的意见、写调研报告,工作到九、十点钟是常事,我有时想陪他,他都不肯!”提到第一书记的工作,山明村的会计李其心疼不已。
在走访调研的过程中,李书记了解到村内大部分水渠因资金缺乏多年未清理,好多地段堵塞,水渠里的水流量不大,尤其是若冲至下马界的一条长2千米的灌溉水圳内堆满了垃圾和淤泥,水渠的外坎杂草丛生,一到春耕,下游村民的农田灌溉受到影响。李书记多次实地查看,了解每条水渠的毁坏程度,测量水渠宽度、长度,依靠丰富的专业工作经验,撰写调研报告,对水利维修工程进行精确预算;与村领导班子一起商量对策,积极向“娘家”——江西省政府投资项目评审中心领导汇报,争取支持。在他的多方奔走协调和省发改委的大力支持下,山明村争取到了50万元专项建设资金,用于主灌渠的清淤拓宽、加深和修复工程。“这么多年都没能整修的渠道终于能清理了,以后春耕就不用担心灌溉没有水,到了汛期也不怕洪涝灾害了,驻村工作组就是山明人的活菩萨啊!”获知项目资金得到批复的山明村支书易望根喜笑颜开。除了水渠建设工程,在李书记制定的《山明村主要扶贫项目一览表》里,还有基层党组织建设、乡村公路建设、安全饮水工程、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建设,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山塘除险加固工程、村小学教师周转用房建设以及产业发展项目建设,每个项目都有精确的建设期限、建设规模和精准的投资估算。
着眼长远注重科学谋发展
厘清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思绪,李书记开始思考山明村未来发展的出路。山明村地处偏远,全村没有规模企业,没有集体经济收入,基础设施的建设虽能改善村民的生活、生产条件,但精准扶贫能否取得持续的效果,关键还在于能否帮助贫困群众找到适宜的增收致富门路,激活山明村的“造血”机能。
通过实地调研,李书记发现,梽木山石岭与小源冲承包给村民的山地即将到期,大部分山地已荒芜,近年来频繁引发山火。为何不把这一大片荒山利用起来,建设成油茶种植基地?这样不仅有利于水土保持,改善生态环境,还能发展集体经济。在想法得到了金山镇党委书记的大力支持后,他立即到县发改委、林业局、扶贫办等单位了解相关政策,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由村委会牵头,建档立卡户入社,动员有种植经验和意愿的农户,成立了“山明农林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高产茶油,创建“一村一品”的特色农业,助力精准扶贫。“现在已经开始整理土地了,油茶基地建立后,建档立卡户和贫困户可以加入合作社,不仅能增加他们的收入,这些收益又能用于扶助更多的贫困户。”山明村的易书记说。
3.村党支部第一书记述职报告 篇三
时间过去8个月,“第一书记”给老区村带来了哪些变化?带着这个题目,我们走访了几个老区村。
抓制度、强党建,充分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
农村要发展得更好,基层组织的示范带头和凝聚人心作用至关重要。这一思想认识,已经成为“第一书记”们的共识。来自惠东县民政局的“第一书记”陈继胜,下到该县平山街道光明村时,发现该村“两委”的有关规章制度不健全、不落实;有的规章制度只挂在墙上,形同虚设。陈继胜就从健全、落实规章制度入手,对光明村“两委”班子内部进行大刀阔斧的整改。他帮村“两委”完善了《村党支部和村委联席会议议事规则》、《村民代表会议议事制度》等村规民约和内部管理制度,规范了各类文件的归档管理,明确了上班纪律等要求,并且重新规划、制作了党务、村务公开栏,指导、监督村“两委”将村里的重大决策事项、财务开支等情况及时向村民公布。
到龙门县龙华镇西族村担任“第一书记”的李连君,是市中医院从事行政工作的干部,来到村子着手第一件事就是加强基层干部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详细制定了《西族村“两委”干部理论学习计划表》,计划今年安排20场专题学习。为了提高学习的实效性和生动性,李连君认真编写授课提纲,把枯燥、难懂的理论变成生动、朴实的口语和具体的实例。同时,她还在专题党课中安排互动环节,引导干部们谈心得、说体会、提问题,使培训课上的生动、热烈、实在。
积极谋划致富项目,帮助贫困户早日脱贫致富
“第一书记”任职的村大多为经济薄弱村和后进村。对于这些村来说,提升村里的软硬件设施固然重要,但是更为重要的是如何为这些村找到好的项目,提升村集体经济收入,帮助贫困户早日脱贫致富。“第一书记”们正在不遗余力地做好这项工作。
惠东县高潭镇金坑村,既是有名的老区村,又是个省级贫困村。该村“第一书记”罗远清驻村以来,一直在思考如何帮助村民脱贫。通过研究,走访当地的干部和群众,罗远清认为该村要以发展特色农业为主,而该村土质、气候较适合种植目前市场前景较好的仙人茶、金霍斛等。罗远清还经常到田间地头了解村民的需求,并向县有关部门协调解决村民种植中碰到的问题。罗远清还专门订购了《新世纪农业新品种大全》、《种植致富宝典》等指导读本送给村民,让村民掌握种植技术。
当然,用大半年时间,要为一个经济薄弱村找到较好的致富项目,确实有一定难度。但不少“第一书记”都在努力谋划,有的借助本单位已有的资源,有的通过人脉关系与企业老板沟通协商。目前,一些村的致富项目有了眉目,有的已初见成效,这些都是难能可贵的。
龙门县地税局干部廖泽辉到六屯村任职“第一书记”不久,了解到该村三年前因种粉蕉而丢荒40多亩地,深感可惜。为帮村民找到新的出路,引进“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把荒地打造成“玉米示范基地”。村里利用市、县地税部门的扶持资金,并引入为农户提供玉米种植技术服务和产品收购的龙头企业,40多亩荒地全部种上玉米。今年迎来了第一个大丰收。农户一亩地可获纯利约3000-4000元,村集体年收入可望从2012年的2万元提高到16.55万元。
纾民之困,解决关系民生的微实事
在走访过程中,我们听到了一个又一个“第一书记”通过帮助协调而解决的民生实事,有的事情虽然不大,但对村民来说是迫切需要解决的。
去年11月,惠城区汝湖镇仍北村玉米丰收了,但遇到销售难题,该村“第一书记”邱思瑜第一时间向其单位惠城区法院领导反映。在该院领导的支持下,全院开展了助力玉米认购公益活动,同时邱思瑜还通过微信圈以及联系农产品加工老板等形式帮助销售,多管齐下,一共销售了约3万多斤甜玉米。龙门县平陵镇六屯村的村口,有一条长约三公里的村道,是村子来往圩镇唯一通道,也是村里的主干道。因种种原因,60多年一直没有路灯,晚上出门,周围黑乎乎的,村民们深感不便。“第一书记”廖泽辉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及时向上反映,在市地税局资助下,去年11月,筹集资金19万多元,着手路灯建设,年底全部投入使用。黄昏后50多盏LED路灯齐亮,解决了该村1400多人夜间出行难的问题。
陈继胜在走访时听到村民反映,出村的旧桥年久失修,桥面下沉,下雨时路面便被淹,村民出行既不方便又危险。经过实地考察,情况确实如此。陈继胜主动与上级交通部门沟通反映,最终促成了对旧桥的全面维修。前些日子,陈继胜听到村民建议:希望村里能有个可以健身的文化广场。而建设文化广场所需资金不少,村委会无能为力。陈继胜结合县里的“局长驻村工作室”制度,积极向自己所在单位县民政局反映,并且申请到96.6万元资金,在村里兴建起占地1000多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和两层的综合活动楼。陈继胜还协调体育部门支持,为文化广场添置了健身器材。
4.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年度工作计划 篇四
——芦柞镇村第一书记
根据县委、县政府的会议精神要求,为切实做好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工作,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本村实际情况,特制订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年度工作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结合本村实际情况,理清思路,扑下身子,扎实工作,推进本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协调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工作职责和主要工作目标
1、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认真搞好调查研究,吃透村情,找准村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理清经济发展思路;通过政策宣传、示范带动、人才培训、科技服务、资金扶持等方式,帮助村调整经济结构,发展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引进旅游、文化产业投资,发展服务业,并使农民得到实惠;发挥单位优势,积极为挂职村引进项目和资金;结合村实际,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积极探索创新土地流转方式;大力开展劳动技能培训,发展劳务经济,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
2、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和协助村党支部、村委会深入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和创建文明村户活动,抓好农业科技和文化知识教育,农民群众的素质得到提高;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导开展“道德规范进万家”活动;帮助“五保户”、困难户,搞好计划生育、发展教育卫生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推进村风、民风建设,树立社会主义新风尚。
3、促进村级组织建设。指导和协助村党支部、村委会结合实施基层组织建设“双强”工程和农村党建“十百千”示范工程,搞好帮建村领导班子建设,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帮助指导村党支部、村委会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认真执行上级党委、政府的决定。
4、维护农村社会稳定。认真开展普法教育,农村干部群众的法律意识得到提高;积极配合当地党委、政府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挂职村治安状况明显好转;群众反映的治安热点、难点问题及时得到解决,没有发生集体上访、越级上访现象。
5、计划生育工作。加大计划生育的宣传力度,让计划生育政策家喻户晓,该进站的已婚育龄妇女一律进站查体,该落实节育措施的一律落实节育措施。
5.扶贫村第一书记述职报告 篇五
摸清“三个类别”,在“需”字上精准。
一是为贫困村选派“第一书记”。“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充分利用“村情信息库”的基础作用,针对性地从经济部门选派1551名干部到村担任“第一书记”,做到全覆盖,实现因村施策、对症开方、精准帮扶;二是为软弱涣散村选派“第一书记”。针对年初各地评议出来的农村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情况,从市、县党群部门选派227名优秀干部到村担任“第一书记”,通过“把脉-开方-护理”三诊法推动软弱涣散村转化升级,把“后进”变为“后劲”,切实解决党组织引领发展作用不明显甚至软弱涣散问题;三是为民族地区村选派“第一书记”。结合铜仁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相关工作,选派1985名少数民族干部到民族地区村担任“第一书记”,进一步推进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繁荣。同时,还注重对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村、信访问题突出村选派“第一书记”。
拓展“三个层面”,在“选”字上精准。
一是从驻村工作队中遴选。把全市2877个驻村工作组、12027名驻村干部作为“第一书记”的“遴选库”。对驻村工作组长已担任村“第一书记”的建立工作台账。对组长未担任第一书记但符合任职条件的,直接按程序明确为所驻村“第一书记”。对组长不符合任职条件和不能胜任工作的,从驻村工作组中择优选派符合任职条件的优秀干部任村“第一书记”;二是从联建支部中遴选。推进“第一书记”选派与城乡支部联建工作的有机结合,把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选派的联建村支部副书记按程序“提拔”为“第一书记”,实现从配角到主角、从“看”到“干”的转变;三是从后备干部中遴选。通过个人申请、单位推荐等方式,选派后备干部扎根基层到村任职,切实解决“群雁高飞头雁领”的问题。
坚持“三个原则”,在“适”字上精准。
一是坚持因村选人。坚持“党务干部派弱村、经济干部派穷村、政法干部派乱村、科技干部派产业村”,并根据乡镇党委和村支“两委”的“订单”需求,促进“第一书记”配备更趋合理;二是坚持因人定村。由“第一书记”填报“志愿书”,充分尊重“第一书记”的“乡愁”,结合“第一书记”的知识背景和能力特点,实行因人选村、原籍优先,发挥其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真正实现“专业”对口、“情感”对路;三是坚持统筹选派。科学统筹“第一书记”选派与深入推进“民心党建”工程,并与干部驻村、城乡支部联建、“双千双助”、“两个遍访”、计生卫生帮扶、综治维稳等工作有机结合,切实解决多头交叉、多地帮扶、扎堆帮扶等问题。
落实“三个责任”,在“干”字上精准。
一是落实党建责任。与选派的“第一书记”签订党建“责任状”,确保软弱涣散村级党组织全部转化升级。并要求“第一书记”认真践行“杨再炼工作法”,心绘干群关系“连心图”、尺绘同步小康“路线图”、足绘服务群众“联络图”,推进“民心党建”工程深入实施;二是落实发展责任。围绕“33668”精准扶贫攻坚行动计划,落实“第一书记”在深入实施精准扶贫“六个到村到户”和基础设施“六个小康建设”责任,实行“双诺制”,由“第一书记”向组织和群众作出发展承诺,并把履诺践诺情况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三是落实为民责任。使“第一书记”成为强农惠农政策的宣传员、群众事务的代理员、矛盾纠纷的调解员,在做群众工作时要“认得到路”、“叫得出名”、“说得上话”、“办得成事”,努力为群众办好事实事,成为“五分钟干部”、“十分钟干部”,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最后一步路”。
建立“三套措施”,在“管”字上精准。一是加强教育培训。充分利用市县党校、党员教育短期实训基地等教育教学资源,通过任前培训、集中培训和普遍轮训,切实加强“第一书记”党务、政务、村务知识的学习提升,迅速实现角色转变,全面提高服务农村、服务发展、服务群众的能力;二是健全管理办法。落实区县党委组织部、乡镇党委和派出单位的共同管理责任,并明确派出单位要每月听取“第一书记”工作汇报,每季度到村调研,指导促进工作;三是完善考核制度。采取日常考核、半年述职测评、年终述职测评、民意问卷调查、工作实绩考察等方式,对“第一书记”在村工作情况进行全方位立体式的考核。
完善“三个保障”,在“推”字上精准。
6.腰堡村第一书记调研报告 篇六
自5月11日到腰堡村驻村工作以来,经过多方面了解和走访勘察,对驻村开展工作后遇到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根据调研分析形成以下报告:
一、腰堡村基本情况
腰堡村位于本溪县东南部,距县城15公里,座落于观音阁水库下游。属于水库动迁村,目前,全村总面积为57715亩,耕地面积为1161亩,山林总面积为56554亩。全村共593户2116人。其中党员58人,低保户53户109人,残疾人36户41人。全村分为四个自然组:第一组季家堡组、第二组马家庄组、第三组腰堡组、第四组东山组。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外出务工,村内没有企业,没有集体收入。
二、腰堡村主要经济收入情况:全村有耕地1161亩,人均面积不足半亩,以玉米种植为主。现有养猪2户,养羊6户,木耳种值基地50亩,均为民营。2017年招商引资种植熏衣草200亩,其它无任何经济来源。
三、各项政策落实情况
在各项惠农政策引导下,农合、农保基本普及。困难村民生活基本能够得到保障。村委会每年为60周岁以上老人交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
四、村内基础设放情况
2017年已硬化通村黑色沥青路面10公里,4公里的水泥巷道。建成公侧2座,路灯15盏。村民生产路和绝大多数入户道路为土路,极为不便。现有废弃小学一所、废弃移民局住宅楼三栋、废弃耐火砖厂、废弃养殖厂一处、废弃珍惜动物养殖基地。
五、村内党建情况 村两委成员4人,党员57名,设党支部一个、党小组4个。由于支部委员不建全,所以三年内没有发展任何预备党员和积极分子。
六、腰堡村贫困的主要原因:一是因为是水库动迁村,山地较多,耕地少,而且山地基本都属于国有林场,村民不能利用;二是功动力少,年青人基本外出务工,在村的基本都是老、弱、病、残,不能形成有效的功动力;三是水源地保护政策,使得原有在村企业、养殖业和对水源保护造成一定影响的种植业全部停产。四是招商引资熏衣草产业还未发展成型。五是扶贫部门发展的木耳种植规模较小。六是比较贫困的农户等、靠、要思想严重,只想政府扶持,不够勤劳,不愿付出劳力。七是引进项目困难,村民承担不起项目失败的风险。八是村四个小组,除一组三组相临,二组和四组相距村中心较远,村民出行困难。
七、存在的优点:一是村委会成员团结一致、任劳任怨,能够一心一意为村民做好事、谋福利,思想觉悟高,这几天走访时,村民一致对村委会评价较高。二是民风淳朴,百姓基本没有违纪上访等行为。三是村落环境优雅,依山傍水,适合开发。存在的困难:
八、当前中心工作:一是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工作。二是基础建设。未来还须要建设沥青路面10.5公里,巷道10公里,路灯45盏。为居民提供居住、出行的便利条件。三是腰堡村的危房改造工作。四是腰堡村村民饮用水公程改造。五是制定三年农村发展规划,发展榛子园200亩、食用菌50亩、熏衣草园区200高、葡萄园40亩、人参园(林下产业)30亩;同时发展生猪养殖户7户、发展养羊户11户、养牛户1户,确保多产业布局合理、齐头并进。六是外出考察新兴旅游项目,实施农村产业与旅游相结合。七是弘扬文明风尚,提升村民素质。增加村阅览室图书量,定期为村民举办农业科普知识培训,打造小广场文化。
腰堡村第一书记
7.贫困村“第一书记”的光荣与使命 篇七
近日,中组部、中农办、国务院扶贫办印发《关于做好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工作的通知》,对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建档立卡贫困村和党组织软弱涣散村任第一书记工作做出部署。这是中央建强贫困村基层组织、推动精准扶贫、提升治理水平的重大举措。
选派优秀干部任贫困村第一书记,涉及贫困村和贫困群众共步全面小康的建设任务,必须以求真务实的作风做好选派工作,力戒形式主义。
要因村需求做好“选干部”,解决干部的人选问题。这次选派第一书记,有基本条件要求,既要求政治素质好,热爱农村工作;又要求有较强工作能力,敢于担当。当然这些是个人素质要求。当前,贫困村党组织中最突出的,主要是村党组织工作缺乏动力,或是发展当地经济的能力不足。因此,要在“选干部”上做好文章,对于工作缺乏动力的,可选派组织、人事、民政等部门优秀干部担任村支部第一书记;对经济发展滞后的村可选派农业、水利、交通等部门的同志任职。通过个人条件和部门特点相结合,做好第一书记的人选工作。
要深入村组做好“接地气”,在争取群众信任和原村“两委”支持上下功夫。贫困村第一书记要进村入户察民情、解民忧,把“接地气”放在第一位,才能赢得群众的拥护和信任,原村“两委”的理解和支持。扶贫工作的主体是广大贫困村群众,最终目的是提高他们的自我生存和发展能力。“第一书记”在开展扶贫工作中,能不能得到群众的认可和支持,能不能带着群众一起干,干出成效,关键看是否能真正走出机关、放下架子、沉下身子,在与贫困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的过程中,增进与群众的感情,得到群众的理解、信任和支持,这样精准扶贫工作才能取得突破性进展。
要形成合力建好“新班子”,为贫困村留下“带不走的工作队”。第一书记的主要职责任务之一就是建强基层组织、提升治理水平。第一书记并不是长期任职下去,一般1-3年,离职后要让贫困村继续发展下去,关键是要建好一个新的领导班子,这比几个项目和几笔投入要重要得多。因为资金或项目只能起到短期效应,而建好一个领导班子,才能长期地促进贫困村健康发展。
【村党支部第一书记述职报告】推荐阅读:
四联村第一书记三年工作计划11-03
扶贫工作报告_驻村第一书记事迹材料07-31
第一书记管理10-05
春节慰问第一书记08-08
第一书记自我评价10-20
考核第一书记谈话记录11-02
第一书记先进个人事迹11-03
观看第一书记心得范文11-06
社区第一书记学习材料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