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改革感悟21

2024-10-24

教学改革感悟21(共8篇)

1.教学改革感悟21 篇一

9月21-24号去洛阳听课学习感悟

9月21-24号,田斐翔和张国伟老师同去洛阳外国语学校,认真听取学习了2011年河南省初、高中地理优质课评比暨新课程教学专题报告研讨会,会上来自全省选送的主要市县的24位年轻教师角逐了高中地理优质课大赛,他们通过说课、讲课、评课等系列活动向参会教师进行了精彩的展示,此次大赛充分展现了我省青年教师的教学艺术风采,是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学成果的集中展示。会议期间,郑州市地理教研员赵丽霞老师还做了《2011年河南省新课程高考地理学科考试分析及2012年高考复习备考策略》的专题报告。对我市地理学科的教学进行了切实的指导。结合这次会议精神,我们认真总结反思了自己的教学,感悟如下:

一、教学心得体会:

1、深入、细致、全面、系统地解读课标,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基础;

课程标准是学科教学的依据,教材是教学的参考,教材不限于课本,还包括各种其它的教学资源。教师要改变以往过分依赖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的习惯,在深入钻研课本文本的基础上,超越教材,整合各种课程资源,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2、认真落实教材系统中的阅读、读图思考、活动、案例分析、问题研究,是达成课标的核心和关键;

新课程重视“过程和方法”的价值取向,要求广大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和角色,大胆创新和不断探索,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为学生创设一种主动学习的环境,教会学生学习,帮助学生自我建构学习过程,努力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促进者和协作者。新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寻求多种方式和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学生提供探究和实践活动的机会,积极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试验、调查、考察等,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教学中的困惑与反思:

1、作为教师,我们始终对新课程改革的评价体系顾虑重重,很难不去考虑高考与各种质量检测,这一点是我们转变教学观念的关键。

2、新教材、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诸多的不配套影响了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如教材与课程标准、教材与辅导资料之间不配套、诸多实践活动设备缺乏、学校的某些规章制度与新课程改革之间也存在不协调等等。

3、教师对新教材也有诸多不适应的地方,如新教材中的部分内容高度概括、高度浓缩,有些地方出现了一些新概念,对于这些内容教学中应如何把握教学的标高,还有教材中众多的探索、阅读、案例研究等内容,对于这些内容,究竟要处理到何种程度才算适宜,我们大多数教师心中也没有底。此外,部分探索与案例研究的内容也不符合教学实际或学生的实际,活动时间长,效果也不明显,很难在课堂上实施,有些探索与案例研究的内容,对于高一学生来说,难度有点太大。

4、学生也是影响新课程改革能否顺利推进的重要因素。教学中我们发现,高一学生普遍对新课程改革了解不够,学生传统的学习行为使学生一下子也很难适应新形式下的课堂教学,尤其是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还有,学生学习的功利价值取向、学科惯性等非智力因素,严重影响学生缺乏时间、精力,对地理进行必要和最低限度的学习,始终是影响地理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三、教学中应把握的几个关系

1、课文、图象与练习的关系

课文、图象和练习三系统是地理教材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课文系统主要以文字形式传递知识内容,课文系统可以设正文、提示注释、阅读材料、选学内容等部分,其中提示部分可有预习提示、自学预习和课后提示等,注重启发,培养学习能力。图象系统侧重以图示形成传递知识信息,在图象比重、图象内容选择、图象类型、图象组合、图文配合、图象安排等方面有所突破,以充分发挥以图释文,以图引文,以图析文,以图代文的作用。练习系统是供学习活动和实践活动的部分,设计上一要容量适当,不加重学生学习负担;二要题型多样化,增加探究性、开放性、应用性题目,给实验以应有的地位;三要主次分明,具有层次差异;四要注意学生表达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应用知识能力等的培养;五要编排位置灵活,各种练习可穿插于教材结构的各个环节中。

2、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教材中的基本知识与基本能力两类要素之间应当做到相辅相成。高中地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要求较高,是建立在掌握和运用地理规律性知识基础上的。随着地理方法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地理能力的发展才有基础和机会,无知绝对谈不上有能力。而高中地理教材中的能力培养及智力开发的要求,又是学生掌握和应用知识的必要条件。在知识仍是高中地理教学重点的同时,应强调和重视知识掌握与智力开发、能力培养的相互渗透。新编高中地理教材的知识要求应当体现基础性、先进性和贯彻少而精、学以致用的原则,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自学能力上打基础。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在于创新,勇于突破传统的习惯势力所形成的思维定势。好奇心强、善于联想、富于想象、敢于怀疑是创造性思维必备的前提。创造性思维是创造能力的核心,无论正文、阅读或选学材料都要自始自终为创造性能力的培养提供知识基础和能力要求。

3、理论与实际的关系

理论联系实际是编写高中地理教材和进行教学的重要原则之一。新编高中地理教材应继承和发扬这一优良传统,进一步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体现高中阶段应有的教学要求,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地理理论来源于实践,又运用于实践,深化他们的地理认识过程;同时也有助于开阔地理视野,扩展地理思路,培养地理应用意识,提高应用知识于实际解决现实地理问题的能力。编写教材中密切联系实际,突出学以致用,一是可以联系日常生活、社会生活的实际,使学生切身感受到地理知识与生活密切相关。例如,天气预报、旅游、商品流通等。二是可以联系生产发展、经济建设的实际,突出地理科学促进生产力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功用。例如,资源评价、对外交易、经济发展规划等。三是可以联系本国、本地区的实际,深化学生对联系实际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例如,调查市场经济状况、研究乡土发展规划、开展乡土建设咨询等。四是可以联系地理学对于人类文明、社会进步、民族昌盛的重要作用和古今中外地理学家解决重大社会问题取得重大发现及贡献的事例,激励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和热爱地理科学、树立远大志向。五是可以联系与地理科学有关的重大社会问题。例如,人口、能源、环保及可持续发展等。加强地理实验操作与实践活动。六是可以注意与其他学科知识、文化知识的联系。促进学生从更广阔的角度认识地理学的重要作用,扩展联系实际的内涵。

另外,此次优质课大赛中也有一些值得老师们今后注意的事项:

1、随身音响不时的断音,影响所有人的情绪,讲课教师心慌,听课教师心烦;

2、个别教师说课,没有互动,只顾拿稿念原文,很死板,没有高潮,一潭死水。

3、课件制作的颜色灰暗,画面搭配、字体大小都不够完美,视觉效果差,影响授课。

4、有的老师就很好,整合的素材很典型,说课课件设计简洁,思路清晰,画面丰富多彩,语速舒缓,紧扣课件说课,效果非常的好。

5、讲课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合作探究,小组讨论,代表发言,展示反馈等新理念。总之,从这次听课学习活动中,我们受益匪浅,感悟颇多。

听课人:田斐翔 张国伟 2011年9月26日

2.教学改革感悟21 篇二

1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21世纪以来, 我国高校的体育教学虽然进行了一些改革探索, 也取得了一些实实在在的成绩。然而, 在总体上讲, 高校体育教学的观点、课程设置、教材体系和教学组织等方面, 还是没有突破20世纪后半期所形成的模式。在高校体育课虽被列为是教学计划的必修课范畴, 但大多上是高中体育课的延续, 体育教学的手段还是通过练习规范动作来锻炼技术和技能, 最终增强学生体质。整个体育教学过程处在呆板、封闭的状态, 明显重技术而轻健身, 继续采用填鸭式、注入式教育方法, 教师包打天下的教学模式严重束缚了大学生的身体和头脑。

1.1 教学内容陈旧老化, 大多是中学教学内容的再现

目前的高校体育教学计划, 大学一年级是以田径为主要内容, 另加部分球类和武术;大学二年级则是开设专选体育项目, 例如:足、蓝、排球以及一些专项的武术和艺体。这样的教学内容乏味, 使大学生们产生一种轻视感和距离感, 认为大学的体育课只不过是中学体育课的延伸, 这种认识大大地削弱了体育在高校教育中的作用。陈旧老化的体育教学内容, 已不能够适应21世纪的大学生追新求变的心理需求, 没有开发利用最新信息去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从而导致我国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效果甚微。[3]

1.2 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中, 一直提倡体育教学以教师为中心, 学生是在教师的口令指挥下进行被动的动作练习, 过分地强调教师这一角色在实际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而忽视了作为主体和对象的学生地位, 直接导致高校体育课堂教学的程式化、强制化, 教学方法单一、呆板, 使大学生对体育课丧失兴趣, 这种过于强调教师主导作用的高校体育教学压制了学生个人能力的发挥和兴趣的发掘, 是不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

1.3 教学指导思想不明确

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够不明确, 首先, 表现在在体育教材上, 与中学内容重复得太多, 属于提高或者新领域的部分太少, 不能够体现出大学生身体发育和更高级别体育锻炼需求的特点。其次, 则是注入式的教学方式不能够充分发掘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不能够体现出每个学生的个人能力。有待在教材方面, 明晰处理好中学教学内容与大学教学内容的衔接, 并根据大学生需求而有所超出;在制定教学计划方面, 既要有统一大纲, 又要给予各地结合本地区特点的空间。也要结合学生的专业类型, 在体育教学上展现专业特点, 如可以为医学专业学生开设太极拳。这样一来, 不仅可以发挥高校体育的教书育人功能, 还能培养学生的兴趣和习惯, 这才是符合21世纪社会对人才的新要求。

1.4 过于竞技化、达标化

根据国家教育部所审定的现行高校体育教学大纲, 高校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是以竞技性类型体育运动项目为主体所构成的内容体系, 其具体表现为各类专项体育技术的传授和运动技能的提高, 在体育教学中过分看重学生是否达到“标准”, 将“体育达标”作为体育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所有教学活动都是为了“体育达标”, 这必然会限制教学内容的生动性, 从而导致其教学过程的封闭, 很难让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 达到均衡、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 从而妨碍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任务的完成。

2 日本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经验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日本经济高速发展, 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人口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其中, 日本国民对其自身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关心不断提高, 人民对体育运动和锻炼的需求日益增长。这种社会需求直接驱动了日本体育教学的改革。这次改革具有如下特点。

2.1 体育教学观念的彻底转变

进入80年代以后, 日本对中学体育教师的需求日益减少, 社会对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却不断增长并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与此相应, 高校体育专业的毕业生就职于企业的也逐年增加。由此, 一些传统的专业体育院系不再像过去那样单一大规模地培养体育教师, 而是根据社会需求培养多方面的体育运动人才, 各大体育院系纷纷转变培养目标, 进行了全面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日本体育大学在学校的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本学校随着时代的变化, 进行课程改革, 旨在培养在各行各业都能出色工作, 而且具有实力的毕业生, 这就是我们当前的教育目标”。

2.2 适应社会需要, 增设新的专业

日本体育教育观念的根本转变, 在学校专业设置改革方面充分得到体现。传统的日本体育专业设置为四个, 即:保健体育、社会体育、健康教育和武道教育。80年代后期开始的改革则增添了一些新的专业。发展至今, 日本体育院系现有7个专业:体育学、健康教育学、体育、社会体育学、武道学、运动管理学和运动科学。进入21世纪以来, 这些专业还呈现出进一步的分化和细化。

2.3 以课程改革为中心

为了培养高质量的体育运动人才, 日本教育界将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作为重点。其课程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 明显呈现出以下共同特征: (1) 基础体育教育课程和体育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得到进一步加强; (2) 信息技术在体育教育中得到普遍重视; (3) 大幅度提高了体育选修课的比例;四是运动管理学等课程成为常设课程。

3 21世纪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

在21世纪, 基于“健康第一”的观念, 高校的体育教学需要更新教学观念, 树立展现科学发展理念的体育健身观念, 让高校体育教学摆脱竞技体育观念的束缚, 将其纳入到“全民健身”、“终身体育”的发展规划系列中。健身性体育项目将会成为21世纪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 而课程的设置则据此作出相应的调整。

3.1 以终身体育为发展方向

以终身体育为方向是21世纪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目标, 实现这个目标, 就要科学地处理高校体育教学的近斯、中期和远期效益间的相互关系, 分清主次, 紧紧围绕“终身体育”这个目标, 引导学校课堂教育不断开发学生的运动能力, 为终身体育的理念传播和落实打下坚实基础, 最终让学生成为受益者。

3.2 以体育知识技能为先导

大学生对体育技术和锻炼技能的掌握程度, 与其增强体质和培养体育兴趣爱好的关系十分密切。对体育技术和锻炼技能掌握得愈熟练、愈扎实, 其体育水平就愈高, 从而越能激发出他们对体育的爱好。因此在21世纪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 要重视体育技术和锻炼技能的传授, 给大学生提供科学锻炼、快乐体育的经验和方法。

3.3 以培养体育能力为重点

国家对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 应主要着力于增强学生运动能力, 达到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充分利用黑板报、橱窗、广播站、多媒体等宣传阵地, 扩大大学生的体育知识面, 增强学生体育锻炼的自觉性。教师应丰富教材内容, 激发大学生锻炼的热情, 多途径、多渠道地培养学生自觉地锻炼身体的能力。

综合来讲, 我国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是树立“终身体育”理念, 培育现代体育教观念, 既立足于现实, 又着眼于未来, 坚决彻底地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 由于国家的倡导, 使得“健康第一”的观念日益贯穿到我国各类学校的体育工作。我国高校为了适应高等教育“素质教育”的要求, 充分发挥体育教学应有的地位与作用, 也积极贯彻这一观念。本文分析了我国高校当前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借鉴发达国家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经验, 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作了探思, 希望能够为构建我国高校21世纪“健康教育”教学体系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公共体育,教学改革,健康体育,改革方向

参考文献

[1]杨英法.文化图强正相宜——兼论邯郸市文化产业发展之路径[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7.

[2]季浏.体育与健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3.教学改革感悟21 篇三

关键词:FLER项目;婚姻家庭法教育;改革

【分类号】G649.712

一、21世纪美国家庭法教学改革项目的启动

相比其他的领域,在过去的二十年里美国司法实践领域发生最大变化的莫过于家庭法领域。家庭法庭的角色、解决家庭纠纷争端的程序、家庭律师的作用以及家庭法的实体法都有了巨大的变化。然而法学院的婚姻家庭法课程与教学却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这导致走出法学院的学生在从事婚姻家庭司法实践的初期往往力不从心,无法胜任工作。关注到这一严重脱节现象的律师、法官、教授、调解员、心理学家等婚姻家庭的专业人士自2004年起共同发起了“家庭法教育改革项目”(Family Law Education Reform Project,以下简称“FLER项目”),并在2006年发表了FLER报告。俄亥俄州最高法院的家庭委员会还专门负责推荐FLER在本州的推广实施。 这是美国法学教育中非常独特的一次尝试----第一次以批判性、跨领域的方式来审视法学院家庭法的课程教学,以司法实践倒推法学教育的一次努力。项目的主要目标人群是法学院的教授、系主任,以希望在家庭法学科建设与司法实践之间建立对话、衔接的桥梁,让法学院有针对性、有计划的培养未来适格的家庭法律师。

二、美国家庭法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

“一名初出茅庐的家庭法律师应该了解什么?应该意识到什么?应该具备什么技能胜任工作?”该报告从当今律师实务的角度来衡量美国法学院家庭法教学的课程目标。报告指出:

(1)家庭法是社会变迁的缩影。21世纪的家庭法课程应该让学生了解家庭法法庭经常是一个交叉学科的领域,心理学家、社会工作者、非律师身份的调解员、评估专家或其他人员会参与其中,以合作伙伴的身份与律师共同处理婚姻家庭纠纷。

(2)要强调家庭纠纷争端解决的多种方式,诉讼仅在小部分婚姻家庭案件中运用。学生应该了解调解、调解中的技巧、谈判技巧、合作协调等。

(3)在继续法律基础理论知识及分析能力培养的同时,要关注能力与技巧的训练,要让学生在执业中有自我反思、自我意识的能力。在高度专业化的时代,家庭法司法实践要求学生是复合型的人才,需要执业者既能充分代理当事人,也知晓税务、合同法、社会保障法、房地产、儿童心理学等专业知识。除此之外,需要执业者有会见、倾听、安抚情绪混乱当事人的能力并给与他们建设性的专业意见。

三、美国家庭法教学改革关注的几个重点

1、法庭与家庭纠纷争端解决程序

FLER项目中有不少来自于司法实践领域、专门从事婚姻家庭案件的法官、律师。基于以往的执业经历,大家普遍对过去二十年家庭法庭巨大的变化有切身的体会。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大约13个州已建立了统一的家庭法法庭。尽管这些法庭之间仍会有差别,但是基本的理念是一致的,即法庭对所有的案件均有管辖权,包括家庭案件或儿童案件;属于运用心理健康标准评价法律体系的“诊疗型司法”(Therapeutic Movement)的一部分。在这些法庭中法官不再仅是事实的发现者与决策者,相反,他们要与有不同学科背景为成年人和儿童提供帮助的服务者们一同工作。家庭法法庭已渐渐地向社会服务型机构转化,而不仅仅是司法机构。

2、家庭法与ADR

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以下简称“ADR”)是起源于美国的争议解决新方式,译作“替代性纠纷解决”或“非诉讼纠纷解决程序”,包括调解、调停、微型听审、聘请专家裁定、在法院協助下的ADR等。法庭在审理婚姻家庭案件的过程中发现ADR已出现广泛取代诉讼、解决家庭纠纷非常有效的方式,所以建议法学院家庭法教学应关注ADR 的作用和方法。美国2006年的FLER项目报告里指出:“学习家庭法的学生应该了解现在家庭法庭中调解与调解员的重要角色;了解不同的调解方式;了解调解员如何与律师、法官互动的;他们应该了解调解方式的正确使用或滥用的情形。”

3、家庭法与跨学科领域

FLER项目从一开始就强调了家庭法教育中需要不同专业背景的人才,监护评估师、父母的教育导师、非律师身份的调解员、心理学专家等等。这些人士在当今家庭法庭的许多案件中起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比如在监护人的评估中,心理学理论的运用已成为常规方式,甚至成为法庭颁布法令的一个依据。FLER项目报告在提及培养未来的婚姻家庭律师时,它建议法学院可以从本科是心理学或社会工作专业招收学生。项目报告指出,美国法学院入学考试的LAST重在分析能力, 尽管这个能力是一名合格律师的基本素养,但是婚姻家庭律师需要的远不止这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婚姻家庭律师必须具有的基本的综合技能;而社会科学背景的学生似乎更能满足这些要求。

4、家庭法与文化的多元性及国际视野

阶层、种族、性别等因素在二十一世纪的美国已成为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些重要因素。富人与穷人、男性与女性、公民与移民,在法律体系下常常处于不同的境遇。FLER项目报告认为现在的家庭法教育应该让学生充分意识到这种文化与经济的差异性。此外,FLER项目报告指出家庭法应该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让学生认识到美国的家庭法与许多其他国家的家庭法有很多不同点。美国的政策是强调男女平等和个人自由,也就是说个人与家庭而非政府要对自己的福祉负责。这种文化特性塑造了美国家庭的自决性与独立性,但缺点也很明显,比如大约有11.2%的美国儿童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医疗保障。法学院的家庭法学生应该意识到这些儿童极有能够是未来生活贫困的群体。家庭法学生也应该尽可能了解有关婚姻家庭的国际公约,培养国际思维及国际视野。美国批准了《海牙国际儿童诱拐公约》,但没有批准《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因为对公约规定的儿童的参与权存有异议且认为该公约的一些条款模糊不清、自相矛盾。尽管如此,全球有近200个国家批准了该公约,足以证明该公约在儿童权利保护领域不可忽略的国际地位,因而家庭法的学生有必要了解公约的相关规定。

5、家庭法与专门人才的培养

FLER报告建议法学院应该努力引导更多的学生关注家庭法。在历经几十年的法学教育中法学院男女生的比例渐趋平衡,但是在家庭法司法领域,女性的人数远远超过男性。FLER项目认为性别比例的失调无论是对司法实践者还是当事人而言都是不健康的。尤其是在当今的美国。2015年6月26日美国最高法院做出一项历史性裁决,最高法的9名大法官以5比4的结果裁决同性婚姻合法,这意味同性伴侣今后可在全美50个州注册结婚,由此美国成为全球第21个在全境承认同性婚姻的国家。这种同性伙伴关系的家庭模式既然已经得到法律的全面认可,其必然会带来更多的婚姻家庭问题,比如财产、家庭暴力、虐待儿童等。鉴于此,法学院对家庭法专门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芝加哥洛约拉大学儿童法律中心就为那些对儿童法感兴趣的学生开办了创新项目,提供三年的奖学金以便让他们在校期间充分学习实体法、辩护技巧以及专门的职业道德教育,走出校门后真正能代表儿童与家庭的利益。FLER报告提倡应该有越来越多的法学院为家庭法专门人才的培养创立条件,逐渐建立一种培养人才的有效机制和制度。

4.21太阳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1.会读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寸草不生”、“差不多”、“摄氏”、“繁殖”、“蔬菜”、“预防”等词语。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读懂每个自然段,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初步认识人类与太阳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4.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吗,初步体会列数字、做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教学重点:

了解太阳的特点,初步认识人类与太阳的密切关系。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怎样运用举例子和列数字等方法来说明太阳特点的。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提问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1.后羿射日这个神话故事有谁知道?

(1)课件出示课文第1自然段前两句。(学生自由读。)(2)说一说:这段话主要讲了什么故事。(指名说。)理解:“寸草不生”的意思。

2.《后羿射日》是一个古老而又美丽的神话故事。故事中充满奇特想象,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与神话故事在写法上完全不一样。它又有什么特点呢?我们来学习《太阳》这一课,课文给我们介绍有关太阳的哪些知识呢?太阳有哪些特点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第1—3自然段,引导学生把每个自然段分别读成一个字。2.同桌一起读第4—8自然段,把它读成一句话。3. 分析理解这几段:

远、大、热是在写太阳的特点,后面的几段介绍了太阳与我们人类的密切关系。

三、精读课文,了解太阳的特点,体会说明方法(学习第1—3自然段)

(一)“远”。

1.自由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我们知道太阳离我们居住的地球很远很远,那到底有多远呢?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它说清楚的呢?请从课文中找出句子读给大家听。

出示句子:“太阳离我们有1.5亿公里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3500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这么远,箭哪能射得到呢?”

(1)1.5亿是个数字,从数学的学习中感受1.5亿是个相当大的数字。读句子。板书;列数字

(2)“1.5亿公里远”到底有多远?课文怎么说?指名读。

(3)用我们熟悉的“步行”和“坐飞机”来举例子,(板书)两个例子之间用“;”

(4)3500,二十几,这些也都是在列数字,板书:列数字

(5)朗读。课文用列数字、举例子的方法,让我们更形象地感受到了“远”。

2.听老师读。教师故意落下“差不多”、“几”这几个词,比较两个句子,哪种表达好?为什么?

没有办法考证,没人知道,所以用上这几个词,这样表达更加精确。(朗读句子,感受科普文表达的精确性。)

3.这段话先讲什么?再讲什么?(这段话从传说引出,再说明实际情况,中间用“其实”来说明实际情况。)一起朗读第1自然段。

(二)自由读描写太阳“大”、“热”的语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来介绍的?让学生自己画出相应的句子,谈谈感受。(给学生动笔思考的时间)

交流:

1.“大”——“130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

理解“抵”——“顶”,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对我们而言,地球非常大,我们不可能走遍地球的每个角落,然而,130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这样一比较,更显出太阳的“大”,这种方法就叫作比较。读句子。(作比较)

2.“热”——“太阳的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6000摄氏度,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汽;中心温度估计是表面温度的3000倍。”(列数字)

(1)表面温度:6000摄氏度,联系生活体验。(炎热的夏天一直想待在空调房里吃冰棍,不敢出家门一般只有39摄氏度左右,开水很烫手也只有100摄氏度,6000摄氏度呢,连钢铁„„)

(2)点拨——“估计”,太阳温度太高了,人们无法进行测量,所以是大概的数据。

(3)“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打比方)读课后的相关资料。

(三)理清三者间的关系:

1.第2自然段写了太阳的“大”,还写了什么?(“大”与“远”的联系。)读句子:因为„„所以„„

2.用同样的句式说“远”与“大”的关系。如:太阳是个大火球,因为太远,所以感受不到那么热了。

小结;作者在介绍太阳的特点时,运用了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假设等说明方法,把太阳“远”、“大”、“热”三个方面的知识说得很具体、通俗,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今后在说明事物时要注意学习运用这些方法,而且表述的时候,注意用词的准确。

四、巩固识字、指导书写

1.同桌之间认读生字。

2.读写词语:差不多 估计 繁殖 庄稼 预防 并用“差不多”、“估计”这两个词语说话。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用上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自由说说太阳的特点。

2.用上“因为„„所以„„”说说太阳“大”、“远”、“热”三个特点之间的关系。

二、感受太阳与我们的密切关系(学习课文第4—8自然段)

学习过渡句: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很远,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课文的哪一段话最能说明关系密切?

(通过最后一段话的学习,辐射到第4—7自然段。)

1.自学第4—8自然段,课文哪一句最能说明太阳和我们的关系密切?“一句话,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2.再读第4—8自然段,联系相关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谈谈你对“一句话,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的理解。(锻炼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

如:有了太阳,植物才能发芽,长叶,开花,结果…… 有了太阳,动物才能生存,繁殖…… 有了太阳,人类才能舒适生活……

(触摸第4自然段的构段方式,正反两个方面描写。)有了太阳,才能形成风雪雨露…… 有了太阳,可以预防疾病…… 一句话,有了太阳,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如果没有了太阳,植物就不能发芽,长叶,开花,结果„„ 如果没有了太阳,动物就不能生存,繁殖…… 如果没有了太阳,人类就不能舒适的生活…… 如果没有了太阳,就不能形成风雪雨露…… 如果没有了太阳,就不能预防疾病…… 一句话,如果没有太阳,就不会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清第4—8自然段的关系。

前面的第4—7段是具体说明,第8自然段是总结。前面的自然段是具体举例子说明与我们人类的密切关系。

4.再次朗读第8自然段,先正面再反面与最后总结。反义词:光明——黑暗,温暖——寒冷。

5.填空:地球上的()和(),都是太阳送来的。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将到处是(),到处是(),没有(),没有(),自然()。一句话,没有太阳。()

三、总结全文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1.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

2.正因为太阳那么大,温度又那么高,距离我们那么远,才能给地球带来光明和温暖,才会有我们美丽可爱的世界。

四、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最后一段必须背诵。)2.课外阅读有关太阳的知识,可阅读书籍,也可网上浏览。3.练习写《太阳的自述》。

附板书设计:

太阳

1.5亿公里

特点

130万个地球

热 6000度1800万度

植物、动物

吃 穿 用

与地 气候 云 雨 雪 风

球的疾病 细菌

关系

地球

5.21、《搭石》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脱鞋绾裤、协调有序、轻波漾漾、人影绰绰、理所当然”的意思。

2、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体验等方法,理解课文,体会搭石上蕴含的美,感受乡亲们的美好情感。3.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方法,并能进行简单的仿写。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体会搭石上蕴含的美;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方法,并能进行简单的仿写。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一、提出学习目标

(一)谈话导入,引出美

师:说到风景,我们会很自然地想到那些环境优美的地方,在这样的风景中,我们的眼睛能真切地看到其中的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搭石》给我们展示的却是一道特殊的风景,不仅需要我们用眼睛去看,更多的是需要我们用心灵去感受。(二)提出目标

(1)默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遇到不懂的字词,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加以理解。

(2)学习本课的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懒惰、山洪暴发、协调有序、轻波漾漾、人影绰绰、理所当然”等词语。(3)自由读课文。说说文中哪些地方让我们感受到美?(4)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展示学习成果 要求:

1、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

2、别人展示时,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

(1)我会读生字。(小组成员轮流读,相互纠正。)

(2)我会正确读写“懒惰、山洪暴发、协调有序、轻波漾漾、人影绰绰、理所当然”等词语。(有的读,有的到小黑板上书写展示)

(3)我理解理解“脱鞋绾裤、协调有序、轻波漾漾、人影绰绰、理所当然”等词语的意思。

(二)学文悟情展示。

1、我会读(读重点句或段)

生1:“上了点年岁的人„„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我体会到这是一位负责任的老人,我感受到了他的善良。

生2:“每当上工、下工„„给人画一般的美感。”这段话中我体会到家乡的人们走搭石十分默契,动作十分协调,看着很整齐,很美。

生3:这几句话我知道了一行人走搭石的情景。作者写得如此生动,使我们如同身临其境,现在让我们走到那一行人当中去吧。

生4:这样协调有序的画面,真是让我们久久沉醉,请大家闭上眼睛(范读),你似乎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体会两个比喻:“像轻快的音乐”、“画一般的美感”)

生5:“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我感到人们很谦让,他们总是让对方先走。

2、我知道什么是搭石?搭石有什么作用?

3、我知道课文哪几自然段写出了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道风景?

4、我知道:正是因为有了人们的“搭”,两岸普通的石头才能构成家乡的一道风景——搭石,它们构成一条“路”,架起了一座“桥”,联结了两岸的小村庄,也联结了乡亲们的生活。美读佳句,背诵积累。

师:作者深情地写道——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是一道布满和谐的风景。

《搭石》教学反思

《搭石》是人教版语文《课标》教材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组教材的主题是——人与人之间纯真的爱。《搭石》这篇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使我一次又一次地感受到一种看得见的美和看不见的美在文本中和谐共生。

根据本文特点,结合新的课程理念,本课在教学时我注重以人为本,以读为本。采取情境体验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搭石,构成家乡的一道风景。”这一主题,教学中以学生自读自悟为基础,注重引导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体验、感悟,在读中积累、内化,在读中欣赏、升华。把 “美”这条主线,贯穿于课堂始终。在教学中我通过初读课文整体感受,带着问题什么是搭石?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来读书,即为读书设立了目标,又为下面的教学做好了铺垫。接着主要以这两个问题为抓手,层层深入的去解读什么是搭石、寻找搭石的美。在寻找搭石的美这一环节,我引导理解内容的主要方法有:

1、通过理解重点词句进而理解内容;例如:教学一排排人走搭石时的情景时,通过理解“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来让学生感受到协调美、画面美。

2、通过边读边展开想象,把课文描述的内容在头脑中形成画面,以此来理解课文内容。例如,在教学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时,让学生展开想象:那将会是一副怎样的画面?让学生从字里行间感受到文字背后的美。

3、为了使学生丰富和深化学习的内容,我从课文的实际出发安排了一个小练笔。主要是为了让孩子们能感受到并体会到小山村的那种淳朴的美,那种人性的美。

教学永远是一项遗憾的劳动,虽然预设时考虑周全,但是真正教学时未必达到预期效果。静心思索,感觉课堂中存在以下不足:

1、由于时间关系,原来预定的“小练笔”临时改成了课后练习,使写的训练没有完成。

2、由于在教学中既想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又想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还想渗透写作方法。设计的内容太多,讲授的内容太细,不敢大胆的放手,因而对文章分析理解不是很到位。

新课改的探究之路还很长,如何真正落实新课改的思想,是我今后教学思考和实验的主旋律。

《搭石》说课稿

秋凉在即,人们惊心挑选平整方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惊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若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映入眼帘。

各位老师,以上便是我所要说的一篇精读课文《搭石》的主要内容.它选自人教课标版四年级上册.我说的是本课的第二课时.我将从教材学法和教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阐述我的教学设想和有关的理论依据。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搭石》是第六组精读课文,这组课文的专题是“人间真情”重在引导学生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到爱是明媚的阳光,给人以温暖;爱是盛开的鲜花,给人以芳香;爱是潺潺的溪流,滋润万物的成长;爱是熊熊的火炬,点燃生命的希望。是使学生意识到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生命才更有意义,人生才更幸福。而《搭石》这篇课文体现了乡亲们淳朴的爱。本文截取了农村生活中几个平常、平凡的镜头:如一位上了年岁的人“整”搭石,一行人“走”搭石,背老人“过”搭石。这样在凭平凡中透出课意,朴素中闪烁着美好的思想,令人感到精致浓厚。这篇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的奉献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强烈的感染着学生的心,激发他们善良的人性美,能使他们充满着为他人奉献的热望。这也正是“搭石”于默默无闻中凸现的精神。因此这是一篇进行阅读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好材料。

2、教学目标

选编本课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二是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根据这个重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思想教育目标:学习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激发他们善良的人性美,使他们充满着为他人奉献的热望。

2、语言文字训练目标:理解重点词句,学习归纳段落大意,通过感情朗读训练深入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及人物情感,并掌握读书方法。

3、学习目标: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并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其中,引导学生感受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德,激发他们善良的人性美,使他们充满着为他人奉献的热望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而要突破的难点是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读者感受美的,以及引导学生用联系上下文的语言环境和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词语,读懂句子从而读懂课文。

二、教学方法

《搭石》一共有五个自然段,第一段介绍了什么叫搭石;第二段写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整”搭石;第三段写一行人“走”石图;第四段写“背”老人“过”石图;第五段总结了全文,凸显了“搭石”的精神。后2至5段是文章的重点部分,体现了“理解重点词句、感受人物品质、升华情感”这一训练项目。这样长的一篇课文如何在一节课内讲完全文,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时,我采用自读时想象画面,自悟时体会情味,交流时畅所欲言的教学思路进行。即紧扣文中看得见的美,指导学生想象画面以读带讲抓住关键词句:如第二段重点描写了调整搭石的老人,抓 住无论“怎样”“只要”“一定”“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饿才肯离去”生动的刻画了老人认真细致的动作,表现了老人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优秀品质。我采用通过引导学生交流各自想象的画面,体会老人的心灵美。再通过有感情朗读表现出来。这样把主要精力放在理解重点词句,认识人物品质,再通过感情朗读,从而完成教学目标,同时又加快了教学节奏,提高了教学效率。

在这节课里,我引导学生掌握以下几种学习方法:

1、学会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的方法相机理解重点词句。

如文中的“清波荡漾”“人影绰绰”“协调有序”就要引导学生联系上文的句子“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和下文“前面的抬起脚步,后面的紧跟上去,明白“协调有序”的意思。

2、鼓励学生交流时畅所欲言: 在交流时,我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鼓励学生对不同意见展开争论,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迸射出火花,从而对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

3、学习感情朗读课文的目标:

掌握读书要领:先想怎么读,再说为什么这样读,最后反复试读切身体会一下自己把握的感情对不对,这样使学生做到读有根据,练有成效,真正形成一种能力。

三、说教学流程

叶圣陶曾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理清思路,有助于学生对课文有整体感受,把握课文的形象性和逻辑性,有助于理解重点学习内容所处的语言环境,也为作文安排思路、提供范例。因此,阅读教学要抓住作者思路,才能省时高效。基于以上认识。在教学中,我主要设计了以下的几个环节:

1、情景导入,引出搭石

开始上课由我直接介绍了搭石,在学生了解了搭石在刘彰爷爷的家乡构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的基础上,随即追问:“你愿意和老师一同去品位这美丽的风景吗?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对搭石的兴趣,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到本课的学习中。

2、整体感知,初读正音

简单的导入使学生产生深究课文的激情,接着我让学生带着“搭石,给你留下什么印象?”这个问题自由读文,同时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这样学生在自由朗读中理清课文思路,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达到初读感知的目的,使学生具备深入学习课文的基础。

3、围绕风景,自得美

文中有看得见的具体美,也有看不见的心灵美。教学时我请学生分别画出有关语句或段落,并试着在头脑中浮现画面,在空白处写上自己的感受,然后在小组内及全班交流。这样的设计思路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在小组中解决疑惑,进而完善认识,升华情感。

四、深入体会,品味搭石

这环节我引领学生围绕文中哪些地方让我们感受到美,去品味搭石。其中通过交流各自想象的画面,感受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友好互助的品质,再通过阅读表现出来。

五、升华情感,深悟写法

这里我紧扣文中最后一自然段,引导学生透彻理解一块块一排排搭石,静静的躺在溪流中,任人踩踏,却无怨无悔,默默无语。这正是乡亲们相爱相亲、友好互助的情感纽带,从而明白作者借赞美物而赞美人的巧妙的写作方法。在全文 结束时,我设计了这样的结束语:同学们,美,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学完了课文后你对美有什么更深的了解?这样就激发学生充满为他人奉献的热望,情感得到升华!

6.21桃花源记-教学教案 篇六

1.朗读、翻译文言课文。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重点:目标1 目标2 难点:目标1 课前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huo)严然(yau)阡陌(qian mo)诣(yi)2.熟读课文,查字典,参考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教学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课外阅读读后感)3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学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它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三、课文分析 1.朗读课文。(或听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后齐读课文)2.请同学们试翻译课文。(每生翻译一句)3.掌握课文注释的词语。(补充注释如下)

为业:靠……谋生。缘:沿。夹岸:夹着溪流两岸。杂:别的。鲜美:鲜艳美丽。异:诧异。穷:穷尽。舍:舍弃,放弃。豁然:开通、敞亮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平旷:平坦开阔。属:类。悉:全。信然自乐:喜悦,心满意足。所从来:从哪儿来。咸:都。问讯:打听消息。先世:祖先。妻子:妻子儿女。邑人:同乡人。不复出焉:不再从这里出去。焉:于之,从这里。间隔:断绝了往来。皆:都。叹惋:感叹,惋惜。延:请。语告:告诉(他)说。不足:不值得。既:已经。志:做记号。诣:拜见,卧…·怯。如此:像这样。遣:派。欣然:高兴地。

四、口头堂上练习(投影显示)1.古今词义。

鲜美(古义:鲜艳美丽 芳草鲜美 今义:(味道)新鲜)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阡陌交通 今义:交通运输)

妻子(古义:妻子儿女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今义:指男方的配偶)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来此绝境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无论魏晋 今义;不管(连词))如此(古义:像这样 说如此 今义:这样)缘(古义:沿 缘溪行 今义:缘故,缘分)

延(古义:请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今义:延长.延伸)

津(古义:渡口这里问津指探访。后遂无问津者 今义:口液)2.一词多义

^舍:舍弃 便舍船 寻:寻找 寻向所志 房子 屋舍俨然 不久 寻病终

志: 做标记 处处志之 向: 以前 寻向所志 标记 寻向所志 对着 眈眈相向

四、教师小结(完成目标3)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五、布置作业 a、背诵全文

b、思考课后练习题。c、写一读后感。

六、说课精要:采取学生自主试译,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背诵文言课文。

2.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想社会的思想感情。重点:目标2 目标3 难点:目标3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课外阅读读后感)3

二、导人

上节课我们已疏通了文章意思,这节课我们一起分析文章的内容。

三、课文分析

1.朗读课文,抽查一男同学背诵课文。(完成目标1)2.请一学生讲讲文章的大概内容。

3、教师出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完成目标2)(1)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5)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6)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7)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8)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9)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目标3)

4、抽查回答,学生不同意见发表。

四、小结(完成目标3)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 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 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 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中心思想)

五、布置作业 a、完成课后练习3、4、5。b、根据练习2写一小段文字。c、写一篇读后感,字数不限。

六、说课精要:通过问题式教学法,让学生理清文章线索。

七、教学后记:

7.教学改革感悟21 篇七

刚进入21世纪, 英国就针对初等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和改革。2001年, 英国教育部提出了《植基于成功之上的学校》的教育方案, 指出英国初等教育在进入21世纪之后要达到三个目标:第一, 在2002年之前, 全国80%的11岁小学生要在英文方面达到国家规定的第二关键阶段第四级或者之上的标准, 学童在数学方面达到同样标准的比例为75%。第二, 在2004年全国11岁的小学生当中, 要有85%在英文和数学方面达到政府为他们所定的标准, 同时要有35%的学童在每一个科目都达到第五级。第三, 确保所有小学生都能接受全方位的、丰富的教育, 以及接受一个广域课程的教育。[1]

英国当时的情况表明, 要完成以上三个目标以及维持教育的既有进步, 英国政府需要面对更多的挑战, 其中最关键的五项挑战是:在既有的基准上持续进步, 以达到甚至超越2002年的目标;通过对最需要帮助的地区和学生提供特定的方针, 以缩小学生之间学习成就的不均等性;继续推动学校里学生和教师的适当比例;为每位学童丰富所有的课程;强化从小学到中学的转换。因此, 为了满足这五项挑战, 英国政府需要集中力量做出努力, 尝试各种方法让每一位学童都能在其能力许可的范围之内, 达到最高标准的“3R” (Reading、Writing、Arithmetic) 的学习;为所有落后的学童进行小团体或者一对一的支持性教学;额外训练20000位教学助理, 改善班级的教学条件;设立儿童基金会, 避免儿童坠入药物滥用、中途辍学、隔离及犯罪;与家庭合作, 提供家长所需要的支持;增加学校音乐、艺术、文化等课程方面的投资, 并且赞助有天赋的学生促进其发展等。英国通过以上的措施和规定, 推动初等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教育改革策略的初探

2003年英国教育与技能部出版了《卓越与快乐———英国初等教育策略》, 主要分成八个部分:学校特色与创新、政府职责、卓越教学、学生学习、学校同伴、学校领导与合作、人力改革、目标的实现。[2]随后一年, 英国教育部门出版了《卓越与快乐:初等教育的教与学指导手册———学校改进的支持》[3]和《卓越与快乐:初等教育的教与学指导手册———持续性的专业发展》[4]两本书, 目的是使社区、学校、教师及家长快速地理解英国初等教育的策略与观念, 并能够尽快地接受和执行。

另外, 为了改善政府与学校之间的关系以及改革教育视导制度, 2004年英国教育技能部和教育标准局发布了《与学校形塑一种新关系》, 借此减少学校的纷乱与不确定性, 提供家长有关学校的更多信息, 并且推动学校教学质量和教育改革的快速发展。[5]新的视导制度相对旧的制度主要变化在于:视导时间变短, 每所学校视导的时间不超过两天;缩短视导通知的时间, 减轻学校准备的压力;由一位皇家督学带领的较多专业督学的较小视导团队;增加视导的频率, 由现行的6年一次改为将来的3年一次等。

三、五年改革战略的推行

英国自从1944年教育改革以来, 一直检讨导致其教育公共服务无法发展的原因, 规划各级教育的改革方向。基于此种理念, 2004年英国教育与技能部发布了《儿童和学习者的五年改革战略》, 其中提到英国教育公共服务发展得不够的三个原因是:公共服务的模式单一, 而且没有区分, 以为全民提供基础的标准的产品为核心;行政部门从一开始就没有其不同的体系与机制;教育设定在只有少数群体拥有能力的假设之上, 基本属于精英主义。[6]因此, 英国近年来的教育改革始终为能够发展成一个提供所有学生高标准的教育制度而不断努力, 完成以下教育目标:所有的学童在其生命中, 都有最好的开始;所有的初等学校都能够在其基准上, 提供高的标准、宽广的环境及富有乐趣的课程;所有的学校都是外延性的学校、社区学校、保健学校、融合性的学校及企业性的学校;所有处于艰难困苦环境中的儿童都能够得到他们所需要的额外的帮助, 而不是遭受任何的耻辱等。

此外, 英国在五年改革策略中设定了五项关键原则:在儿童、家长及学习者的期望与需求下, 必须提供更多的个性化选择;广纳各方提供的服务;在简单明了的绩效责任要求和更加安全的经费规则下, 给以校长、学校董事会及经理人员的办学自由;把教师的教学发挥作为主要任务之一;和家长、社区及志愿服务组织建立密切的伙伴关系, 提供儿童、年轻人最大化的生命机会。为了监督此次改革的成效, 并作为通向2009年及以后的参考, 英国教育大臣Johnson又提出了《五年改革战略:卓越进步的维持》, 强调增加对儿童学习者的教育投资, 其中包括强调消除低收入及弱势学生与同伴之间的教育成就差距与技能差异, 支持提升所有教育阶段的学业成就标准, 加强离校青少年的专业训练等。[7]

四、教育改革的反思

从1997年到2005年, 英国的教育改革重点呈现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是使教师能具有基本的权利与重建教师的士气与骄傲, 在每一所初等学校, 识字课和数学课都能正常地和切实地进行教学;第二阶段的重点在于, 建立一个强而有力的制度与能够维持和改善标准的充满自信的学校, 同时也能够和其他机构或组织并肩工作, 来满足学生的需求。在吸取以往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 英国教育与技能部于2005年发布了《全民之更高的标准、更好的学校:为了家长与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的教育白皮书》 (以下简称《2005教育白皮书》) , 其主要内容是对英国过去8年教育改革的反思与检讨。[8]英国首相布莱尔在白皮书的序中提到:在过去8年的投资与改革, 英国的教育有长足的进步, 当前是英国拥有有史以来最好的教学团队与最好的学校领导人才;如果英国有勇气追随改革, 进一步投资教育, 以及把家长置于教育制度的核心, 则将能够把英国教育推向世界的巅峰。

事实上, 教育改革的推动与成功是多种综合因素的结果, 不仅仅在于教育制度本身, 还受到社会结构因素的影响。为了能够应对社会的变迁与挑战, 《2005教育白皮书》指出, 英国将推行激进的教育改革并发展激进的新学校制度, 以改善教育制度。其推出的教育改革计划包括:将家长与学生的需求置于学校制度的核心位置;给予学校最大限度的自由, 使其能够创新与成功;将新的“动力主义”与新的资源提供者引进学校系统;确保所有的学校改革都要顺利进行, 全力消除阻力因素等。《2005教育白皮书》中的教育改革目标强调, 确保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卓越的教育, 确保每一位学生潜能的最大发挥与教育制度的逐渐改善乃是由家长和选择权的实践所促动。为了实践这一目标, 一方面, 教育制度的设计需要满足个别学生的需求, 因材施教, 以及需要家长切实能表达其对学校管理的意见和主张;另一方面, 使学校能自由为每位学生实施个性化教育, 以及实施由家长选择所带动的教育效果。

五、《2020教育蓝图》的设定

进入21世纪几年后, 英国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得初等教育有了较快的发展, 在教育部门发布了教育改革目标、政策、策略及反思检讨的文件之后, 2006年又提出初等教育未来的宏伟蓝图, 这就是《2020蓝图:2020教与学评议小组报告》 (以下简称《2020教育蓝图》) , 其主要内容是关于如何通过教师教学方面的改革, 来促进学生的学习成效和消除学生之间学习成就的差距, 尤其是强调如何通过个性化学习的实施来提升学生的学习成就, 以及进一步促进教育机会均等和社会公平等。[9]《2020教育蓝图》除了希望学校教育更能满足儿童与成人的需要, 使其成功地能够不受其自己的社会背景、性别、种族等左右, 更为英国未来15年的中小学教育发展描绘了一幅优美的画卷。《2020教育蓝图》指出从2006年到2020年英国初等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所有儿童成功的机会, 和其自身的社会背景、性别及种族等无关;期待所有的学习者都能够享受到高标准的教育服务, 并且根据每一位儿童的需要来设计;所有离校的儿童和年轻人, 在英文和数学方面都可以拥有高级技能, 掌握如何学习、如何创造性地思考、如何危机处理;教师运用其技能和知识参与学生的学习, 成为其学习的条件, 快速地调整教学;学校应让家长参与学校教育, 作为其子女的共同教育伙伴, 增进他们支持其子女学习的能力等。

六、英国初等教育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1. 推行教学卓越与学习乐趣

英国初等教育改革的策略中强调教学卓越和学习乐趣, 我们必须认识到二者结合的重要性。因为教育是在教育者和学习者的互动中完成的, 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是提高教育质量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进程中, 一方面, 我们要积极地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使其养成自身卓越的教学风格;另一方面, 要提供学生喜欢的授课内容, 激发其学习兴趣, 实现教学卓越与学习乐趣的真正结合, 促进基础教育的快速发展。

2. 提倡个性化的教学和学习

英国强调为每一个儿童的需求来设计教学的改革措施值得我们思考。每个人都是具有自身特征的个体, 尤其是中小学生, 初等教育正是塑造其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的基础阶段。“所有学生的发展, 是教育改革道德正当性的来源”[10], 因此, 基础教育改革不仅要以人为本, 还要以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为本, 为所有的学生提供其自身需要的教育, 消除地区、学生之间的学业成就差距, 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每个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3. 形成学校、家庭与社区的教育合力

教育合力是基础教育中非常重要并且不可忽略的力量, 因为学生的发展是综合因素相作用的结果, 不仅仅是学校教育, 还有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等。英国的教育实践已经证明其重要性, 因此, 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进程中, 一定要实现学校、家庭与社区的联合教育, 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环境, 让家长、社区人员等参与到教育中来, 出谋划策, 实现合作, 形成学校、家庭与社区三者的教育合力。

4. 实行高标准的目标和办学自主性

教育目标的高标准是英国初等教育改革一直坚持的指导理念, 办学自主性是其推行的改革策略, 这些都在英国教育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 对于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 要以现存条件为依托, 设定自身能力范围之内的高标准, 并且有限度地给予学校办学自由, 以此, 让每所学校在教育目标高标准的指导下, 从实际情况出发, 发挥办学特色, 从而进一步促进基础教育改革, 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

摘要:进入21世纪, 英国教育部门针对初等教育先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从《植基于成功之上的学校》中初等教育目标的确立到教育改革策略的提出, 从五年改革战略的推行到《2005教育白皮书》的反思与总结, 以及之后《2020教育蓝图》的规划, 英国初等教育在改革进程中的有效措施和成功经验, 值得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借鉴。

关键词:英国,初等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1]DfEE.Schools:Building on success[M].London:HMSO, 2001.

[2]DfES.Excellence and enjoyment:A strategy for primary schools[M].London:DCSF, 2003.

[3]DfES.Excellence and enjoyment:Learning and teaching in the primary years-Introductory guide:supporting school improvement[M].London:HMSO, 2004.

[4]DfES.Excellence and enjoyment:Learning and teaching in the primary years-Introductory guide:Continu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M].London:HMSO, 2004.

[5]DCSF.A new relationship with school[R].Lon-don:DCSF, 2004.

[6]DfES.Five year strategy for children and learn-ers.[R].London:HMSO, 2004.

[7]DfES.Higher standards, better schools for all:More choice for parents and pupils[R].London:HMSO, 2005.

[8]DfES.The five year strategy for children and learn-ers:Maintaining the excellent progress.[R].London:HM-SO, 2006.

[9]DfES.2020vision:Report of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2020review group[R].London:HMSO, 2006.

8.教学改革感悟21 篇八

【关键词】高校;游泳教学;改革趋势

高校体育项目繁多,游泳是其中最有影响力的一项,其不仅强健体魄,防病治病,塑身消脂,广泛运用于生产建设与军事上。在国外游泳是中小学必修的课程,其是归类于生存技能的范围中。而我国高校学生游泳水平参差不齐,所以要怎样使得不同程度的学生能够学会游泳,尽可能完成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多方面分析总结高校游泳教学成为了重中之重。

一、现阶段高校游泳教学的不足

1.不合理的游泳课程,游泳教学缺乏连续性,没能充分发挥游泳教育的作用

现阶段高校大多都仅限于一、二年级设立游泳课,学生还没形成游泳运动的习惯与意识,并且游泳运动需要一定的基础设施,尽管学生们很喜欢游泳这一运动,但是很多学生并没有游泳技能与意识。

2.缺乏创新的指导思想,没能与21世纪人才培养的要求紧密联系

很多教师重视理论上的游泳教学,轻视实践上的教学;重视游泳的技术教学,轻视培养游泳习惯以及健身知识,没能全面发挥体育终身教育的影响。

3.缺乏专业的游泳教师,严重缺乏科研型的教师

游泳教师大多都是退役运动员,有的是其他体育项目兼并或转项而言,所以,相对其他体育项目而言,其师资力量单薄,创新能力相对较弱,大多沿用技能型教学,缺乏科研能力,与21世纪多元化的游泳教学目标仍有一段距离。

4.游泳教材陈旧,教学内容千篇一律,教学方式生硬

我国高校的游泳教材内容基本没有进行更新,基本和中小学的教材相同,到目前为止仍没有一套真正符合高校游泳教学的教材,教学内容千篇一律,从而降低了学生学习游泳的积极性。教学方式生硬,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二、21世纪我国高校游泳教学的改革趋向

1.丰富游泳教育的相关内容,尽可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

21世纪,要想高校游泳教学得到质的飞跃,其教学内容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多样化需求,符合学生的整体发展,从而构建整体价值观念,不仅要研究游泳技能与学生素养的关系,还要重视在学习游泳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学习能力的变化。

高校有用的相关教材,不能沿用以往的教学内容,应该要与时俱进,适当增加一些娱乐休闲、强健体魄的水上教学内容,从而培养学生游泳的实践技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热情,从而培养游泳健身的习惯,为以后终身参加游泳运动打下良好的基础。把游泳中的非经济性、趣味性、知识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系统地对其教学体系进行变革,对应地削减技能教学所占的比重,将重点转移到高校学生所感兴趣的游泳技能上,例如:增加实用性的救生技能,趣味性的水中游戏,健身性的反蛙泳;适当减少竞技性的游泳教学。

2.尽可能提高游泳的师资力量

要想高质量完成高校游泳教学的任务与目的,与游泳教师的质量有很大联系。现阶段,游泳教学的任务所执行的情况不乐观,与游泳教师整体素质不高有关系。拥有本科或以上学历的教师寥寥可数,大部分都是退役运动员、教练或其他体育项目转变的人员所担任的,其创新能力与科研能力比较薄弱,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游泳爱好者日益增多,所以亟需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游泳师资队伍,先提高教师的学历水平,再丰富其知识结构,探讨游泳这门学科的治学经验与内在规律。各所高校务必从游泳这门学科的整体发展着手,在培训经费许可的前提下,主动创造适合培训的各种条件,为学生提供多专题、多层次、多形式的学习机会,这样游泳师资与学生的游泳技能才能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3.改变大学生游泳教学课分班这一形式

现阶段,我国高校学生游泳教学课的一般授课形式是,一年级普修课,男生为主,女生合班的自然班授课;二年级专项课,根据学生个人的专长、爱好、兴趣进行和班授课,某些教学设施条件较好的学校是男、女分班。上述的授课形式,均没能充分照顾到每位学生对游泳的接受能力、身体机能等差异。所以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接受能力、心理素质等等,在进行小组划分,这样班级上的每位学生都可以知道自己的薄弱点,相互学习,互相进步,充分调动起他们的学习热情,便于学生游泳能力的发展,将游泳培养成一种爱好,形成终身体育的习惯。

参考文献:

[1]吴诚.21世纪我国高校游泳教学现状及改革趋向探讨[J].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32:607-608

[2]杨胜梅.高校游泳教学现状分析[J]. 体育世界(学术版),2012,04:78-80

[3]高峰杉.大连理工大学游泳课程现状分析与发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

[4]于兴洲.黑龙江省普通高校游泳教学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

[5]张雨.黑龙江省高校公共体育游泳课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34:174

上一篇:教室外的知识初中作文600字下一篇:学前教育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