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悄悄的革命读书摘抄

2024-09-13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摘抄(共8篇)

1.静悄悄的革命读书摘抄 篇一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

顾村中学 陈亦明

《静悄悄的革命》,初读书名,让我颇感疑惑。既然是“革命”,又怎会是静悄悄的呢?“革命”不是应该和“轰轰烈烈”这些词汇联系在一起的吗?这场“静悄悄的革命”究竟是如何进行的呢?带着这样的问题将本书细读了一遍。

《静悄悄的革命》一书是日本教育专家佐藤学教授特以特有的敏锐观察力和探索精神,亲身实践,结合许许多多生动的实例著就而成。他作为“付诸行动的研究者”走访了全日本各地的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和养护学校,与教师共同尝试从内部对各类学校进行改革,在学校中推进和实现“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二十多年来,他参观了1000多所学校,走进了7000多间教室,“与教室里的学生和教师同呼吸”,“把自己作为教室中与大家共同生活的一员”,与校长、教师们一道研讨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他指出,日本学校现已迎来了一个大的转型期。目前日本的教育改革正向这种传统教育挑战。但是,它决不是一场轰轰烈烈的一蹴而就的革命,而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正如佐藤学教授在书中所说:“这场教育革命要求根本性结构性的变化。仅此而言,它就决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下面就我读了这本书后谈一些我的想法。

一、建立“静悄悄”而又不乏活力的课堂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不难发现,现在我们所欣赏的或者说是所追捧的一些名优课,都是以“热热闹闹”的课堂为主。没错,热闹的课堂氛围,活泼的学习气氛,是学生愉快学习的一种表现。那么,我们还有没有想过,在热闹的背后,学生究竟学到了多少知识?他们的收获,他们的学习所得是否和课堂的热闹程度成正比呢?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结束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学生需要的是能从容平和地、安心地学习的学校,而不是一切都明确规定、热热闹闹的学校。”在教学改革风起云涌的今天,这一句话能不能引起我们大家的深思呢?学生当然喜欢轻松活泼的学习环境,但作为教师,我想,我们更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安安静静,能够让他们真正静下心来学习的空间。至此,我们就要咬文嚼字一番,细细地品味这一个“静”字。佐藤学教授笔下的“静”是指这一场教学改革并不是一场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的革命,而是“从一个教室里萌发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静悄悄的革命”。教学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时间的积累才能达到质的飞跃。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状态,静悄悄地、默默地渗入到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工作中去。“静悄悄”和“活力”这一对词汇看似相反,其实并不然。“静悄悄”是一种学习环境,是教学改革发生过程的一种状态;而“活力”指的是学生学习和教师工作的一种状态。如果我们能很好的将之联系起来,一定能在课程改革之路上取得收获。

二、学会倾听

佐藤学教授在《在静悄悄的革命》中写道:“这种倾听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从而产生‘啊,真不简单’、‘原来如此’、‘真有趣呀’等共鸣共感。唤起这些情感体验可以说是倾听学生发言的‘理解方式’应具有的最重要的意义。”我们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互相倾听的教室”。教师要用心倾听学生的各种语言,包括身体所发出的无声语言,感受学生在课堂中思想的起伏波动与学生的想象产生共鸣,从而共同走向创造性的学习。我们现在都提倡要尊重学生的个性,首先就应静下心来去倾听孩子的声音,了解孩子的需要,接纳孩子的不同,理解孩子的语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所思所想,孩子们也不例外。如果你想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那么你必须改变高高在上的先知先觉者的姿态,走到学生中去,蹲下身来,与孩子的双眸对视,学会倾听,学会理解。教师要认识儿童生动多彩的世界,了解儿童的兴趣所在,关注学生现实生活中的欢乐与哀愁,所面临的挑战与诱惑。

在日常的教学中,多数教师往往只注意自己的教学进度,而忽略学生的发言,或者希望学生的发言能够顺着自己的教学思路,最好不要被打断,尤其是公开课更是如此。如果是这样的话,即使学生回答“是的”或是不住点头,你又怎能肯定学生是真的理解了,或是明了他们内心的所思所想呢?有的教师会说:“上课的时候,我经常想着,接着该怎么办,下一步该轮到哪个环节,所以有时会忽略学生的发言。”是的,作为教师,我们也时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为了赶教学进度,完成制订好的教学内容而不能兼顾学生的发言。那么,我们也该静下心来想一想,是否应该学会倾听?学会倾听要求教师面对学生时,从眼神、语言、表情和身体姿态各方面,充满关注和期待,这对学生是无比重要的精神力量。心灵交融的课堂意义就在于,它能点燃学生和教师智慧的火把。教师的倾听也许与讲课同等重要,教师“在课堂上以慎重的、礼貌的、倾听的姿态面对每一个学生,倾听他们有声的和无声的语言。能做到与一个一个的学生展开对话,而不是以群体为对象进行谈话。在对话过程中,竭力以自己的身体语言和情感与学生的身体动作和起伏的情感共振。”这样,课堂中学生“发言和发言之间的微妙的相互碰撞或相互联系才能产生出来”。真正的倾听其实就是理解,不要只看学生发言的表面意思,而要认真仔细地去倾听他们的发言,去体味对方话语中潜在的复杂想法。对此,佐藤学教授的比喻非常有趣而又恰当,他把学生发言和教师倾听比喻成投球手和接球手的关系,如果教师能准确无误的“接住”每个学生的发言,并能与那些倾心“投球”的学生的想法产生共鸣,那么,教室里的“投球”将成为一件愉快的事情,学生也会因此更深入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三、向学习共同体的学校发展

佐藤学教授认为:“21世纪的学校是‘学习共同体’的学校”。所谓学习共同体的学校,是指不仅学生们相互学习、成长,作为教育专家的教师也相互学习、提高,家长和市民也参加学习,共同发展。

有位社会学家曾说过:"小朋友之间的影响要比老师和父母的影响大。”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成人的话孩子不太容易理解,而孩子和孩子之间的交流就容易多了。他们有着共同的学习环境,相同的学习内容,相近或相似的喜好。他们往往可以就一个大家都感兴趣的话题争论不休,或是为发现共同爱好而欣喜不已。如果同一个教室的学生都在相互切磋、相互影响,那么,这对他们的共同进步是十分有帮助的。

许多研究发现,有效能的学校通常拥有有效能的教师,教师一起合作学习,塑造出优良的教学文化,包括教师的相互合作、教师间的密切沟通、积极的学校气氛等,否则学校很难有成功的教学。教师相互学习有多种方法,如休息时的相互交谈,教研小组活动,公开课的观摩等等。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使他们有机会聚在一起,营造出积极的教学氛围,既可以分享他人的成功经验或失败教训,取长补短,又能使教师更为专注于自己的教学工作。

现今,教学改革进行的如火如荼,要把改革继续深入下去,必须要有来自外部的支持。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位老师。办好学校,提高教育质量,学生家长是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但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家长与学校的联系主要是家长会、家访和家校活动,家长关注的是自己孩子的学习成绩,却很少真正参与他们的学习。而在日本,家长已从“参观教学”发展到“参与学习”,也就是家长作为“客串教师”来上课。家长直接参与学校教育活动,就要克服作为父母以自己孩子为中心的意识,逐步扩展到帮助教室里的每个学生。家长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去后,学生能更听话、更安心地学习;家长和教师之间建立了默契和信任,真正地实现了相互的团结合作。加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发挥社会资源的有效作用;促进相互了解,特别是家长对教育工作的了解;还可以使家长从只关注自己的孩子转变到关注所有的孩子。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家长的资源,请他们参与到整个教育活动中,构建立体教育体系。

学校是培养人、塑造人的地方,是传承文明和创造文明的场所;教师的劳动是集体性的劳动,是创造性的劳动;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生个体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主动发展的过程。因此,我们要把学校变成“学习共同体”,使学生、老师、家长市民在这个“学习共同体”里共同成长。

佐藤学教授对学校、教师、课程的深刻阐述,给了我们震撼与反思。课程改革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给基础教育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使教育界面临更多更全面的挑战。既然是革命,就需要付出代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我们相互学习,共同成长,一起投身这场静悄悄的革命。

2.静悄悄的革命读书摘抄 篇二

《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是日本教育家佐藤写的一部关于教育理念以及教学方法等的著作, 拜读之后, 我受益匪浅。在书中我接触到很多全新的教学形态方面的课程, 引领我进入了一片关于教学改革的新天地, 以下是我的一点感受, 和大家分享。

一、转变观念, 创建情感交融的课堂

要顺应教学改革的浪潮, 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等综合素质, 首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以前,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知识的灌输者, 教师的任务就是维护课堂秩序, 然后向学生传授知识, 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 没有学生的直接参与, “尊重学生”仅仅是一句好听又响亮的口号, 是一句空话, 并没有落到实处。面对这样的情况, 我们不仅自问:这是学生喜欢的课堂吗?我是学生真正喜欢的老师吗?作为教师, 我的课堂能称得上是成功的课堂吗?我想, 答案一定是否定的。虽然我们对学生也有付出, 但是, 我们没有和学生进行过心灵与心灵之间的对话, 没有真正走近学生, 这样的教师自然就不是合格的教师。我们要力争让学生真正喜欢, 在教学中享受教育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和幸福。

《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的教育理念是倡导教师要像母亲一样关爱学生, 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还应该带领学生去享受学习过程的快乐, 体会成功的喜悦。教师要真正用心成为学生喜爱的人。为了做到这一点, 适应新课改环境下的新教育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就要重视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过程, 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改变以前那种只重视认知理解, 而忽视情感体验, 重视共性统一, 而忽视个性发展的做法, 鼓励学生开拓自己的视野, 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 多角度、多元化地理解文本, 鼓励学生将自己的生活经历、个性思想融入到学习过程中, 力争得到自己独特的感知和体验, 从而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

二、尊重学生, 创建润泽和谐的课堂

在大家看来, “静悄悄”这个词语用来形容教学改革似乎不是很恰当, 新教育理念下的课堂应该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 实际不然。“静悄悄”只是指学生的学习环境, 是指在教学改革过程中那种“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变化状态。而我们说的“生机与活力”同样指的是师生参与活动时对课堂的激情, 这二者之间是不矛盾的, 而且只有将二者联系在一起, 教育改革才会收获颇多。佐藤先生就在《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中指出:作为教育工作者, 必须要关注课堂改革, 致力于改变自己的课堂教学, 让自己的课堂变成润泽和谐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上, 每个人的呼吸都是舒缓柔软的, 教师和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 自由自在地表达、沟通、交流、分享, 人和人之间是真诚互信的, 心灵是无拘无束的, 让教育变得单纯而又简约。

在润泽和谐的课堂中, 教师和学生都要摆脱束缚, 不仅学生尊重教师, 教师更要尊重学生, 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 自然而然地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建立互相信赖的氛围, 在这样的环境下, 即使你的见解不够完善和成熟, 哪怕你没有自己的见解, 也不会受到歧视和被放弃, 你得到的永远是尊重和支持, 这就是润泽和谐的课堂带给我们的舒服的课堂感觉。这样的课堂, 就像是春风雨露, 让人感觉温暖滋润, 享受鸟语花香, 体会舒心轻柔, 这样的教室才是注重人文性的课堂。当然, 教学改革绝不会是一蹴而就的, 它是一个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改变和完善的过程, 经过时间的积淀和经验的积累才能实现质的飞跃, 才能构建出让我们憧憬的润泽课堂。

三、学会倾听, 创建自主合作的课堂

读了《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 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追求的课堂形式不是那种闹闹哄哄的教室, 而应该是一种互相用心倾听的课堂。佐藤先生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指出:构建优良的课堂的前提条件就是让学会用心地去倾听对方的声音, 哪怕这种声音不够动听, 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倾听对方的声音, 对于教学活动的开展有重要的作用。但是, 以往的课堂都是教师提出问题, 然后让学生思考和讨论, 在教室也出现了争着回答问题的热闹景象, 但是这并不是所有学生的表现。有的学生只注意自己的答案, 对别的学生的答案却充耳不闻, 也不会倾听, 这样的学习就显得死板、片面, 也缺乏主动性, 因此, 热闹的气氛、踊跃的发言固然重要, 但是, 更重要的应该是倾听, 这样才能让学生认知更加深刻。

当然, 倾听是有方法的。教师倾听学生的声音, 不能只注意表述的内容, 判断正确还是错误, 而应该注意听学生的发言中流露出来的心情以及想法, 和学生进行心灵沟通, 形成情感上的共鸣;而学生倾听教师, 也不是只听教师的分析讲解, 而要注意教师语言中隐含的心声, 同时还要注意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见解, 也能给自己带来不一样的体会, 开拓自己的思路, 扩充自己的视野空间。会倾听的人, 能听到他人心灵的声音, 互相倾听的课堂, 教师和学生都会保持高度的注意力, 严肃的态度, 用心去体会对方话语中透露出来的内在信息, 同时帮助自己的理解, 正如佐藤先生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说的:互相倾听的教室, 是一种轻声细语的自然交流, 这样可以更好地让学生形成自主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四、拓展延伸, 创建共同发展的课堂

佐藤先生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提出了“学习共同体”的概念, 指出学校教育不能只是学生之间的活动, 教师也要注重学习和提高, 同时也要将家长以及社会人员吸收到教育工作中来, 实现大家相互学习, 共同进步。学生之间因为拥有相同的学校环境, 学习的内容也几乎一致, 因此彼此容易形成相似的兴趣爱好, 这样, 大家互相影响就能实现共同进步;而教师, 通过合作交流也能很快地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从而促进学校优良文化的形成。一个学校只有拥有具有强烈合作意识的教师团队, 拥有奋发向上的教学风气, 才是一所成功的学校。所以, 教师应该利用一切能利用的时间组织教学活动, 如公开课、组建教研小组等, 哪怕只是休息时间的短暂交流都将有助于教学经验的分享、教学能力的提高, 从而帮助优良校风的形成。

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 要想深入开展, 外部的力量不可忽视。佐藤先生认为: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就是自己的家长, 因此, 家长这个宝贵的资源非常重要。要邀请家长直接参与学校活动, 如学校以固定的时间作为“家长日”, 欢迎家长到学校来参与学校整天的教育教学活动, 在这样的过程中, 家长能够直接了解自己孩子的情况, 而且能够观察到其他孩子的表现, 从而以自己孩子为中心的意识就会被克服, 同时, 家长和老师以及学校之间建立相互信赖的关系, 拥有彼此之间的信任和默契, 有利于对孩子的共同教育。家长之间增进了解, 有利于共享信息资源, 也有利于所有孩子的发展, 所以, 充分利用家长等校外资源, 能有效促进学生、教师、家长、学校的共同发展。

3.静悄悄的革命 篇三

【编者按】

一名教育局长,主政一方教育,他肩负什么样的使命,他的工作内容是什么?他以什么样的方式履行他的行政职能?是“人、财、物”一把抓,还是“责、权、利”一肩挑?面对基层学校,是领导还是服务,是检查还是指导?如何激发校长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如何打造高效精干的机关队伍?江苏省张家港市教育局局长邵建华这样一个“没有教育专业背景”且“专做看似与教育无关的事情”的“局外人”履新近三年来,以他的教育“新政”令张家港教育“风生水起”“气象万千”。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总体要求,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教育改革的攻坚方向和重大举措,对许多重大教育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沈健厅长指出,我们要牢固树立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结合我省教育改革发展实际,科学谋划如何进一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以改革推动发展,以改革促进公平,以改革提高质量,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县(市)级教育行政领导在教育改革发展的进程中将起着无可估量的作用。本刊“独家报道”推出邵建华和他的教育“新政”,意在为我省教育教学的改革发展提供一种经验和思路。而专门对一个县级市教育局的行政负责人进行专题报道也是《江苏教育》的首次尝试,希望能引起大家的关注。

4.《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 篇四

内容简介:

《静悄悄的革命》是一本耐人寻味的好书。因为它具有一定的理论背景,能洞悉问题,更重要的是它经过实践的检验,对具体的教学实践有指导意义。该书的作者佐藤学先生的大名虽然对于我来说是陌生的,但当我阅读了《静悄悄的革命》一书后,我被书中深入浅出的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师生互动观等所启迪,佐藤学先生的平易、深刻、务实的作风让我油然而生了钦佩之情。书中对许多教育实例的剖析和论述对我们一线的教师来说颇有启示。“跨越国界相互学习”,这是作者和译者的希望,也是我读这本书的目的。

读书体会:

一、倾听比发言更重要

互相倾听是互相学习的基础。佐藤学教授在这本书中非常强调“倾听”的重要性。

倾听这一行为,是让学习成为学习的最重要的行为。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擅长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人)是不可能学得好的。学习,一般认为这是能动的行为,但不应忘记的是,在能动的行为之前,还有倾听这一被动的行为。学习,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是靠“被动的能动性”来实现的行为。——摘自《静悄悄的革命》第 72页

如果我们希望在课堂上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言语表现能力的话,那么与其鼓励他们发言,不如培养其倾听的能力。这看起来好像离得远些,其实却是一条捷径。在教室里,倾听的能力培养起来之后,课堂的言语表现才会变得丰富起来,而不是相反。

——摘自《静悄悄的革命》第 27 页

首先教师要学会倾听每个孩子的发言。教师往往想让孩子多多发言,在听他们发言时,心不在焉地想着“下一步该怎么办”,于是便希望孩子的回答和自己的考虑是一致的,当回答有一点偏差时只需一点点粉饰,而出现异向的回答时,教师会从容请他再作思考,请其他同学回答。记得我上小学时有一篇课文讲述的是解放军驻守一个小岛,好象说到他们每天会给岛上的树浇水等等,集体情节记不清了。只记得老师要我们描述解放军叔叔的行为说明了什么,有好几个同学的发言都与老师预想的相差甚远,于是老师责怪我们不专心、不动脑筋,还一个劲得让我们再想“标准答案”。当时教室里一片寂静,真的是一根针掉在地上的声音都能听得一清二楚。最后老师点到了我的名字:“你来说说。”我从牙缝里小心翼翼地挤出了几个字:“说明解放军叔叔爱小岛就象爱自己的家一样。”老师一听来了劲:“用四个字来说。”“爱岛如家。”老师这才满意得笑了,教室里传出同学们如释重负的叹息声,教学才得以进行下去。我无意于谴责我老师的言行,只想说明如果我们一味的要求孩子们按我们预想的结果回答,会给孩子的心灵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实际上,仔细地倾听每个孩子的发言,积极地应对才是我们应该做的。精彩的发言要鼓励,胆怯的发言要启发,错误的发言要引导,更重要的是要听到孩子的话外之音,并抓住有价值的发言与他们形成对话,引导其他学生进行深入探讨,让每个孩子都安心发言,无拘无束地交流。因此,形成互相倾听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师自身要自始至终地保持专心专意地、郑重其事地听取每个孩子发言的态度,认真地听取每个孩子的发言并做出敏感地应对,慎重地选用每个孩子都能理解的词语讲话,这样,孩子之间才会开始互相倾听,才能在教室里形成仔细倾听别人的讲话、互相交换意见的关系。

其次是学生要学会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善于倾听不仅是尊重他人、礼貌、修养的体现,更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善于倾听别人的发言、善于从别人的发言中汲取、善于与别人交流自己的思想,这是多么重要的能力啊!所以,佐藤学教授在书中说:“我们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只有在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则交流是不可能发生的。”“在教室的交流中,倾听永远比发言更加重要。” 我会采取各种有效的策略鼓励他们认真倾听,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自己也要注意倾听学生们的心声,敏感地捕捉教育契机和教育信息。尽可能地创造“润泽”的气氛,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得到大家自觉地尊重。

二、积极参加公开研讨

虽说只要把日常上课的情况如实地呈现出来就行了,但是随着公开研讨会日期的临近,每个教师多少都会有点担心。授课是不可能完美无缺的,无论是怎样出色的公开课,也都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之处。何况,在某些人看来是精彩的课,换了别的参观者,评价可能正相反。因为参观者的教育观和教学观是不同的,对授课情况的评价当然也就千差万别。正是这种不确定性,使上公路开课的教师的胆怯、不安有与日俱增的倾向。——摘自《静悄悄的革命》第 87 页

记得刚走出校门的时候,对公开教学没有惧怕的情绪,真可谓“初生牛犊不怕虎”。随着从教时间的增长,随着年龄的增加,对公开研讨似乎越来越害怕,常常紧张得睡不着觉,头脑中一片空白。在佐藤学教授看来,为什么教师们都一丝不让地死按住门把呢?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我们教师的文化,不想在同事面前暴露自己的弱点,不愿意自己的工作方式被别人指手画脚。“我不会对别人的事说长道短,同样的,也不希望别人来干预我的工作。”第二个主要原因在于我们的研讨往往是集中在评价课的好坏上,加上评课人又带着各自的标准和立场,这使得教师们陷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的恐慌之中。

我想正如佐藤学先生所说的,我认为自己尽了最大的努力在工作着,当然希望自己所做的能得到别人百分之百的肯定。在这种思想的左右下,有时在设计活动时,甚至会考虑“如果这样做,别人会怎么说。”但是这么多年经过许多次公开教学,我发现自己最大的进步就是考虑问题比较全面,会注意细节方面。经过佐藤学先生的教诲,我明白了“只要平时以真诚的态度面对每一个学生,认真地培育他们的学习方法,那么根本不需要害怕。就算当天的授课以失败而告终了,我们要传递的信息也传递出去了。”在听取别人的公开教学时,我们应该抱着“无论从哪次活动我们都能学习到什么”的想法,把原先放在教室后面的凳子向前移,移到学生中间,这样才不至于只看得到教师的“表现”,被头脑

中的条条框框束缚住自己的眼睛。分享和谈论活动中的乐趣和困难,进一步地形成同事间真正的互相交流和合作。从研讨会上获得乐趣和收益,不会再对公开课感到惧怕。

三、迈向“学习共同体”

我觉得这本书里最让我感动的一点就是,书中不仅关注了学生的发展,也关注了教师的发展。这么多年来,学生越来越得到大家的关注,这是一个时代的进步。但我们多么希望在这洪亮的声音中也能听到关注教师的声音,千万别让教师成为教育的“弱势群体”。

所以,佐藤学教授在本书中提出未来的学校应该是一个“学习的共同体”,学校不仅要成为“学生相互学习成长的地方,而且也要成为作为教育专家的教师们相互学习成长的地方,成为家长和市民参与学校教育、相互学习成长的地方。”的确,教育绝不仅仅是学校的事,她是全社会的事,学校、教师只有和家长、社区、社会联系起来,教育的天地才会更广阔。

读完这本书,我觉的书中所列举的学校教育中家长的参与面真广,不仅有家长授课,更多的是家长协助教师帮助学生学习;家长不仅参与自己孩子的班级的教学协助,还参与其他班级的教学协助。这样一来,家长对学校教育教学的参与就不仅仅是站在个人的立场,而是真正站在促进学校发展的角度。在我们农村寄宿制学校,尤其需要家长会的协助。如果家长能从这个角度出发与我们很好的沟通,积极的共同管理定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因此,在新的学期,我会努力加强和他们的沟通联系,逐步把他们“吸引”到教育教学之中,提高他们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为迈向“学习共同体”而努力。

“‘勉强’是不断地以结束为标志来划分、区别学校中学习的进程的,而‘学习’却是不断地准备新的开始,如‘没有终结的故事’一样。”

5.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 篇五

互相倾听是互相学习的基础。教师往往想让学生多多发言,但实际上,仔细地倾听每个学生的发言,在此基础上开展指导,远远比前者更重要。要创设一个每个学生都能安心发言的教室环境的话,必须对各种不同的意见十分敏感地倾听,建立起相互倾听的关系来,否则这一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我的思考:在我的课堂上,我希望他们多多发言,但是事与愿违,有时会沉默、自问自答、或是迁怒于他们,后来读了《教学勇气》之后,我知道“只要我们稍微给自己内心声音一些注意与尊重,它就会以一种更温柔的方式回应,使我们参与到赋予生命活力的灵魂对话中。”,我也试着去努力了,心平静了,但是我发现我没有努力在营造一种倾听与回应的氛围,对暗暗支持你的声音没有很敏感地肯定它,在这方面,我要好好努力!)

倾听这一行为,是让学习成为学习的最重要的行为。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擅长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人)是不可能学得好的。学习,一般认为这是能动的行为,但不应忘记的是,在能动的行为之前,还有倾听这一被动的行为。学习,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是靠 “被动的能动性”来实现的行为。

――摘自《静悄悄的革命》,第71页

如果我们希望在课堂上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言语表现能力的话,那么与其鼓励他们发言,不如培养其倾听的能力。这看起来好像离得远些,其实却是一条捷径。在教室里,倾听的能力培养起来之后,课堂的言语表现才会变得丰富起来,而不是相反。

――摘自《静悄悄的革命》,第27页

在日常交谈中,有一类人是不为大家所喜欢的,就是无论你在讲什么,他都没听进去,而只顾自唠叨,你会觉得索然无味,暗自祈求这无聊的对话赶紧结束。这是因为,对话的前提是学会倾听。如果你有过这种经历,就不难理解课堂中究竟发生了什么。从小我们就被鼓励要积极发言,发言要大声清楚,通常还有各种各样的手势来丰富和活跃课堂,于是乎,教师的声音,学生的声音,形形色色的手势还见缝插针,把课堂塞得满满当当的,然而没有倾听的“对话”只不过是不入耳的喧嚣。我们的学生常常在没有听清教师的话语后就急急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只要发言就要鼓励”的信条下,肤浅变得堂皇。发言结束后学生如释重负,对于别人的发言充耳不闻。没有倾听,对话变得缺乏深度,思维变得龟裂而不流淌,根本不能汇成集体智慧的海洋。小学阶段的闹哄哄到了初高中阶段后变成了表情麻木,沉默不语,而美国的情况却相反,这也从一个侧面揭示出我们原先的对话是没有倾听、急于表现的“虚假”对话。不仅学生需要倾听,倾听对于教师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我们经常在听学生发言时,心不在焉地想着“下一步该怎么办”,于是便希望学生的回答和自己的考虑是一致的,当回答有一点偏差时只需一点点粉饰,而出现异向的回答时,教师会从容请他再作思考,请其他同学回答。佐藤学认为,在对话过程中,竭力以自己的身体语言和情感去与学生的身体动作和起伏的情感共振。能在有这样的教师的教室里学习的学生是非常幸福的。他提出要创建一个润泽的课堂,润泽是相对于“干巴巴”的教室而言,干巴巴的教室里教师与学生都是紧张的,润泽表示了那种安心的、无拘无束的、轻柔滋润肌肤的感觉。每个人的呼吸都是这种均匀、柔和,大家互相倾听,真诚地交流,轻声模糊的发言也是被允许的,因为它反映了一个思维正在延续的过程,事实上,真正的创造性的发言往往都是轻声模糊的,如果强迫学生大声地喊出自己的意见,或用手势在对错之间站队都隐含着撕裂他们思维的危险,在“润泽”的气氛中,即使耸耸肩膀,拿不出自己的意见来,每个人的存在都得到大家自觉地尊重,而不会为无话找话而紧张地中断自己的思维。

二、打开教室的大门

一般的校内教研活动都是事前花几个小时的时间来讨论,事后却只用短短30分钟议论一下就结束了。事先之所以花那么多时间据说是为了避免事后被说这说那。这种防御性姿态,以及观摩者对授课教师评头论足、一味指责别人缺点的研讨方式,都必须改变。研讨教学问题的目的绝不是对授课情况的好坏进行评价,因为对上课好坏的议论只会彼此伤害。研讨的焦点应针对授课中的“困难”和“乐趣”所在,大家共同来分享,以达到教研的目的。因此,互相讨论这节课哪里有意思,哪里比较困难,学生有哪些表现,并通过相互交谈让学生学习时的具体样子重新浮现出来,这样的教学研讨才是每位教师所期待的。

――摘自《静悄悄的革命》,第67页

6.静悄悄的革命的读书我笔记 篇六

一、在传统的课堂里,学生通常坐在教室里仅仅依脑神经细胞的活动来学习。新的学习方式则要求学生通过与教师、同伴、教材和环境的实际接触与对话,通过各种媒介化的活动(如观察、调查、实验、讨论等等)来进行。

实际上无论是传统课堂,还是新型课堂中,学生的学习都是需要依*脑神经细胞的活动,所不同的是传统课堂里这种脑神经细胞的活动的背景具有静止、单

一、僵化的特点,而新型课堂里这种脑神经细胞的活动则被广泛的置于流动、多样、活泼的背景之下。

二、在传统的课堂中,学生的学习通常是个人化的活动,学生很少通过交往互动进行合作性的学习,人们把不借助别人的帮助,独自解决问题的学习,称之为好的学习。而在新的学习方式下,学生的学习是交互式的、合作性的,人们把“互惠的学习”,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切磋,相互借鉴的学习称之为好的学习。

三、在传统的课堂上,学生的学习主要体现在获得和巩固预定的知识技能。新的学习方式则要求学生把各自的学习经验表达出来,在共同分享和交流中,帮助个体反思性地领会所学的知识与技能。

学习是通过创造世界(认知的实践)、人际交往(交往的实践)和完善自我(自我内在的实践)这三种对话性实践而完成的。在学习的课堂里,学生具有的是被动的能动性,它以应对为基础,从相互倾听开始。在倾听中,不只是去理解意思,还要去体味对方话语中所包含的心情、潜在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去倾听“异向交往”话语(没有比倾听异向交往话语更重要的了)。

在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上,教师的精力集中在深入地观察每个学生,提出具体的学习任务以诱发学习,组织交流各种各样的意见或发展,开展多样化的与学生的互动,以让学习活动更丰富,让学生的经验更深刻。各种引发“交往”和“联系”的活动构成了教师工作的中轴。

在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上,每个学生相互作用,各种想像和看法相互碰撞激荡,回响共鸣,产生“交响乐”,同时,教师还不忘对每个学生“量体裁衣”,整个教室都是息息相通的。

被动的能动性”是我所追求的教和学的形态。教也好,学也好,都应该是以“应对”的应答性活动为中心来组织的。比如说,阅读语文课文,通过阅读行为,学生被唤起了怎样的印象?对于这一被动的“应对”给以怎样的密切注意或表现出何种敏感,可以说决定了整个阅读。再比如解决数学问题,读了教材上的问题后,学生形成了怎样的问题印象?他是将之作为怎样的问题来认知的?这些都是决定性的。(见《静悄悄的革命》p28)

以“被动的能动性——应对”为中心的教师的活动该是怎样的呢?其第一要义是,在课堂上以慎重的、礼貌的、倾听的姿态面对每一个学生,倾听他们有声的和无声的语言。我在许多的教室里观摩过教学,在上课一开始教师向学生讲话阶段,仅仅只需感受教师的身体和语言,就能大致知道其教学的成败。在学习能够丰富地展开的教室里,教师在向学生讲话时,不仅能意识到自己的言语,选择合适的言语,还能同时有意识地专注地倾听学生的言语,其“讲述”的行为同时也就是“倾听”的行为。

能生动地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师在对学生群体讲话时,能做到与一个一个的学生展开对话,而不是以群体为对象进行谈话。因为在教室里的是一个一个的学生,而不是铁板一块的学生群体。而且,教师边与每个学生谈话,边倾耳静听每个学生尚未说出的话语,在对话的过程中,竭力以自己的身体语言和情感去与学生的身体动作和起伏的情感共振。能在有这样的教师的教室里学习的学生是非常幸福的。(见《静悄悄的革命》p30)

《静悄悄的革命》的第一章“教室里的风景——向创造性学习迈进”,佐藤学重点讲述了以“应对”为中心的学习和教学来超越“主体性”神话。

佐藤学如何破解这个神话的呢?他的思路是用交往的模式,也就是他所说的以“应对”为中心的学习和教学模式,换言之也就是用师生交往、生生交往的方式,“以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为轴心,向着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方式转变”。而教师则需要“从单方面要求学生发言的想法中跳出来,转变为“在组织、引出学生发言之前,仔细地倾听和欣赏每一个学生的声音”,要创造“用心相互倾听的教室”。

“倾听”是佐藤学反复强调的重点。教师不仅要倾听学生的声音,而且要倾听学生未能表达的内在声音,“教师边与每个学生谈话,边倾耳静听每个学生尚未说出的话语”。对于“那些在学习上不多言语,然而善于倾听的学生”应该被评为优秀。

佐藤学为什么如此重视“倾听”?这是他的教学理论所决定的,因为他所看重的是对话,师生之间的对话,生生之间的对话,他认为只有在一个相互协作、充满活力的对话式教室中才存在真正的教学,才有所谓的学习的快乐和教育的幸福。在他眼里,教学方法包含四个要素:教师、教材、学生(及其同伴)、学习环境,这四个要素的相互变化构成了教室里的生活世界。而“主体性”神话却只关注了学生这一个变量,割裂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导致了“单向度”的教学。“学生自立、自律的学习必须在与教师的互动中,在与教材、教室中的学生以及学习环境的关系中来加以认识。学习只在与教师、教材、学生、环境的相互关系中,才能够得以生成、发展,”儿童的主体性要在这些关系相互作用中才能产生。

佐藤学是在这个教育的理论背景下来观察课堂的,他并没有使用什么高深的教育理论的词语,反而从教室里的现象中透视出教育理论,这是他深入浅出的高明之处。他从教师的手势、身体语言、教师与学生的对话等等教学细节中分析教学现象背后的含义,揭示教师行为的动机和所寓含的教育观念。他尤其谈了很多教师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的问题,他注意到很多教师“只注意自己教学的进度,并没去想准确地‘接住’每个学生的发言,未能与那些倾心‘投球’的学生的想法产生共振。”他认为教师的倾听“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从而产生共感共鸣”,并且教师在与学生对话的过程中,“竭力以自己的身体语言和情感去与学生的身体动作和起伏的情感共振”。佐藤学特别提到教师要注意倾听“异向交往”的语言。所谓“异向交往”的语言是指教师在教学时有他讲授的思路,如果教师只顾自己授课,不顾学生的反映,就像大一统的教学模式中发生的那样,就是单向交往;如果学生发言了,但是教师根本没有听学生说什么直接说学生错了,那就是“反向交往”;如果教师用他的思路讲课,而学生却按照学生的思路理解,发表了他自己的看法,那么这种交往就是“异向交往”。因为教师往往为了自己的教学进度,不去理解学生的想法,这种异向交往下的学生发言就非常容易被教师所忽略,此时这个发言的学生的积极性就容易受到打击,其自尊心就会受到伤害。因为“无论什么样的学生的发言或行动,都有他自身的‘逻辑世界’”,教师要细致耐心地倾听学生,当学生发出不同的声音时,要善于使用“连接性的询问”,巧妙引发出学生的思考,让“教学中的交往丰富而深刻地展开”。

教师如何才能做到如此有效的倾听呢?我想教师首先要有这样的意识,其次要有属于自己的教学机智。教师的爱心和机智就要体现在和学生的交往互动上,体现在倾听得到学生发出的和未发出的声音,体现在让学生自立、合作地进行活动,体现“在教室里构筑这样一种关系,即学生在相互交往中共同成长的关系”。“让学生的看法和想象相互碰撞激荡,回响共鸣”,形成教室里的“交响乐团”。

“教师的精力集中在深入地观察每个学生,提出具体的学习任务以诱发学习兴趣,组织交流各种各样的意见或发现,开展多样化的互动,以让学习活动更加丰富,让学生的经营更深刻。”教师要培养孩子从他人那里学习的能力,也就是“从个体出发,经过与同伴的合作,又再返回到个体的学习”。

7.静悄悄的革命读书摘抄 篇七

日本东京大学佐藤学教授以教育专家特有的敏锐力和探索精神, 以创造活动、合作、反思的综合学习课程为主线, 用亲身经历, 结合课堂实践, 揭示教室里发生的小事的大意义, 提出了有关教育改革的许多真知灼见。基于“学习共同体”构想的学校改革作为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将会形成21世纪教育改革的一大潮流。

一、从佐藤学的视角看当前中国学校教育改革的误区

在我国, 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观念根深蒂固, 我们衡量学校教育的尺度是重理性、重实证, 科学知识的地位和作用被置于无以复加的高度。于是, 教学目的试图构建以纯理性为旨趣的知识体系, 而缺乏对学生生活世界的关注。遗忘生活世界的教学不仅在理论上陷入困境, 而且使课堂学习与实际生活之间缺乏内在联系。在把课堂回归给学生的思潮影响下, 反思佐藤学对日本学校变革的批判, 中国学校教育内部的改革存在着种种误区。

误区一:悬在半空中的主体

由于以往对教学过程中“主体性”的误解, 而出现了将学生“主体性”绝对化的倾向, 但这种过于理想化的倾向并没有让学生从以往的不堪重负中解放出来。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教学较多停留在表面的、形式的改革上。这种形态的主要表现是, 教师在提出的问题中赋予了生活情境, 并且提供了学生主动探究、提问质疑、小组讨论等主动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学生也会表现出积极和主动的状态。

纵观我们的学校教育, 自从课改实施以来, 特别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后, 这种“悬在半空中的主体”的现象频频出现。每节课, 一出现讨论, 教师首先发问:“读了这课文, 你有什么问题?”学生不外乎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方面入手来提出问题, 形成问题新八股。一到朗读, 教师就说:“你喜欢读哪一段?就读那一段。”一到合作交流, 教师就要求学生自由寻找合作伙伴进行合作学习。作业练习, 也放宽到“你愿意写哪几个词, 就写哪几个词”, 学生就拣简单好写的词语来抄。

这些做法表面上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师在教学中努力地把书本知识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联系, 尽可能地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但佐藤学指出, 随着研究的深入, 若是依旧停留在这一水平上, 改革就只是在形式上、表面上, 而不涉及根本的问题。把学习当“坐”学来组织, 认为学习只需要脑神经细胞的活动, 而不需要借助任何媒介就可完成, 在认识上和实践上把学习与人、物、工具等媒介分离开来, 这些做法实际上是把学习这件事完全听任学生自己来做, 依赖于学生自己的能力和努力, 极端地说, 这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误区二:虚假互动中的学生发言

课堂中此起彼伏的“声音再大一点!”“再清楚一点!”是教室里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

在这些教师的教室里, 那些慢慢思考问题的或用不明确的语言描述自己并进行思考的学生都会被贴上“理解迟缓”“发言不积极”的标签而被教师以达不到所要求的“明晰的”语言和表达力而被“善意”地撇到一边。

通常情况下, 互动发言时如果没有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来分析和思考, 每个人就会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当谈到某一点时, 学生还没有时间进行深思熟虑, 比如是否认同此观点, 接受它或是排斥它等。当就某一观点进行思考, 学生正在思考的时候, 别人则继续着他们的对话。当想清楚别人说的究竟是什么意思, 对此应当作何反应时, 可能已经晚了, 大家所谈的已经不是这个话题了。于是, 学生不知道该急于发言, 还是沉默思考?

在佐藤学看来, 明晰的思考或表现容易变成一种把思想和感情定型化的行为, 而不确定的思考和表现往往在创造性的思考与表现中更能发挥威力。细细想来, 这本身是语言交流的固有的局限性, 总有一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 总有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 就如同老子在《道德经》中讲到的“视之不足见, 听之不足闻, 搏之不得”, 有时微妙的想法是无以言表的。如果硬要来个清晰明白, 其结果只能是横加肢解、生搬硬套。

误区三:整齐划一的手势教学

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以游戏里常用的“石头、剪子、布”的手势来表达意见。如对前面的同学的发言表示赞同, 就举出“布”的手势, 反对的话就手握拳头出示“石头”, 想提问时就举起“剪子”。

教学是多种思考相互呼应的活动, 同时也是对应每个学生的活动。教师常常爱用“大家”来称呼学生, 但是, 在教室里并不存在“大家”, 存在的只是有自己名字和容貌的一个一个的学生。

这种形式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比比皆是, 如经常是在订正作业时请学生们说对的作个勾的手势, 错的作个叉的手势, 还有一些五花八门、挖空心思的手势。我们总以为这样可以活跃气氛, 调整课堂节奏。然而, 正是教师外烁权威的存在, 教师支配着课堂, 才使课堂里真正的声音消失了。

课堂中的声音本应如同麻雀啁啾、五音齐备、生机勃勃、嘈杂而热闹。但是, 当权威话语的独白取代嘈杂, 远的世界取代并重塑近的世界, 课程与教学不再是自在的生长的空间而成为圆形监狱无所不在的凝视时, 学生内心真实的思想被扼杀了。“手势教学”把学生当成了教学过程中只能向教师打手势的被操作的对象, 这种教学把教室里的相互对话与日常的相互对话割裂开来, 使其成了人为的游戏。手势在操作上制约学生, 被强迫使用手势的学生割舍了思考、情感的多义性、复合性, 而在教学中价值最高的也许恰恰是这种模糊的多义的意见。

误区四:混乱重重的综合学习

教育杂志中对热烈开展着的关于“综合学习课程”的讨论的报道, 多停留在观念层面, 抽象的倾向比较突出, 甚至还有一些混乱的概念存在。比如, 出现了“交叉课程”“横向课程”等专业术语, 到处流传着“与学科学习有什么不同”“与学科学习是什么关系”之类的抽象议论。再有, 以综合学习为主题的学校的公开研讨会上, 很多教师蜂拥而至, 但一看这些所谓的综合学习, 大多数都是“……生动的体验”“……校园节”之类花样繁多的活动。

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理解往往过于表面, 这直接影响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 一些学校把综合实践活动课扭曲成传授课, 在课堂中完成了海洋生物的探索;一些学校认为综合实践活动是日常紧张学习的放松操, 让学生出去走走, 参观参观;还有一些学校在实践中, 教师也尝试将综合实践活动的理念运用于学科学习中, 把课堂弄得热热闹闹, 而缺乏对综合实践活动内涵的理解, 这也是新课改课堂被指责为“活动课”的原因所在。

教学过程是师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和任务, 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 通过对话、沟通和多种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 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的活动过程。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内在关系是教学过程创造主体之间的合作交往关系。课堂教学过程的基本单位不是“教”, 也不是“学”, 而是“教学”如何“互动生成”。这里的互动, 不只是指教师与学生“一对一”或“一对多” (全体或小组) , 也包括学生个体和群体、小组之间的各种教学活动

二、我国学校教育改革的出路

佐藤学将学校现在正在进行的这场教育改革称之为静悄悄的革命。他极其深刻地指出, 这场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 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 才能得到确实的成果。中国和日本同处在东亚地区, 历史上、文化上都有源远流长的关系, 两国的教育在很多地方有相同的课题, 如果我们能以本书为指南, 去关注我们身边的学校和教室里正在发生的静悄悄的改革动态的话, 可以预见, 这必将对我国的教育和学校改革有重大参考意义。

1. 感悟教学的隐喻, 创设以听为中心的教室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不管他们的回答是否是思考后的结果, 只有学生发言热烈的课堂才能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差不多已经成了我们错误的共识。我们的课堂经常遭遇这种状况, 课堂看似热闹, 实际上没有发生真正意义上的对话。

我们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 而是用心倾听的教室。教师往往想让学生多发言, 其实, 对那些不多思考就草率发言的学生, 倒是应该让他们学会更加注意仔细倾听。课堂允许沉默的存在, 尽管重视对话, 但学生有权利不参与讨论和交流, 条件是只要让教师感觉到他们在内心参与了。教师要将大家的注意力从自身转到对话的内容上来, 当每个人都搁置己见, 做到互相认真倾听彼此的观点和意见, 聚拢大家的思维假定, 对这些共同的思维假定作出思考, 共同的思维假定就成为连接师生之间的胶水, 思维就在集体中欢畅地流动起来了。这种教学方式被佐藤学称为“交响乐团式”的教学。

2. 把握教学的节奏, 超越主体性神话

在许多时候, 尊重学生的主体已经成了衡量我们教学的一项重要指标, 特别是在那些评优课、公开课上。我们是否也在思考, 教育已经成了仅仅针对学生的需要、愿望、态度等学生自身的性格取向来进行的神话?

要打破这种倾向, 教室中应建立一种以“应对”为中心的学习和教学, 这种学习和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在教室要面对每一个学生, 与一个个的学生展开对话, 而不是以群体为对象进行谈话。教师应意识到, 自己站在教室里是在和学生一起“共度愉快的时光”。学生自立、自律的学习必须在与教师的互动中, 在与教材、教室中的学生以及学习环境的关系中来加以认识。学习只有在这样的相互关系中, 才能够得以生成、发展。

3. 革新教学的全貌, 让学校从内部开始变化

在通篇结合着各个学校的改革实践对这场革命进行介绍以后, 佐藤学在最后一部分明确呈现了几所在这场“静悄悄的革命”中做了成功探索并取得良好成效的学校, 如郡山市金透小学、小千谷市小千谷小学、福井大学附中、长冈市南中学、茅崎市浜之乡小学等建立的“学习共同体”的实验学校。这些事例本是用来佐证这项改革的有效性和成功性的, 然而, 反复咀嚼后总觉得还有别的值得我们深思的东西。在教育方式和教育观、历史观上, 日本的教师正在边体验改革过程中的各种混乱状况, 边摸索着新的学习方式。应该说, 这种混乱局面绝不是坏的征兆, 因为一个世纪以来, 日本学校由于中央集权的控制而形成了划一性与效率化两大特征, 而现在正在进行的学校教育的“静悄悄的革命”则是从学校内部开始变化的。

相互开放教室, 是改革的第一步。相信书中的阐述会让那些以“课堂是自己的私人空间”为借口拒绝别人走进他的教室的教师惭愧。要让那些虚掩着的教室的门真正打开, 我们需要在学习中推进实现“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 在学校里构建教师之间互教互学的“合作性同事”的关系, 在学校和社区的联系方面推进由监护人参与授课的“参与学习”实践。从内部推进对学校进行的改革, 未来学校的形象应是“学习共同体”。

4. 展望教学的未来, 在来自实践的呼吸中憧憬

联系到我们正在进行的这场课程改革, 教师往往会说:“有些想法的确激动人心, 但是现实是……”接下来教师会谈到一连串问题, 比如, 班级规模太大、经费紧张、检查太多、考试制度呆板等。诚然, 这些的确都是改革的阻力, 我们有时也会被教师的情绪所感染, 但我们都需要勇气去突破。课程改革艰苦繁难, 但正如佐藤学确信的那样, 改变教学、改变学校的条件决不是遥不可及的, 使其实现的条件就存在于所有的教室中, 存在于所有的学校中。

一切教育变革要从教室开始, 所以, 要创建一个“润泽的教室”。干瘪的教室里, 教师与学生都是紧张的, 而在“润泽的教室”里, 教师和学生都不受“主体性”神话的束缚, 大家安心地、轻松自如地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构筑着一种基本的信赖关系。在这种关系中, 给人的感觉是教室里每个人的呼吸和节律都是那么的柔和, 即使耸耸肩膀, 拿不出自己的意见来, 每个人的存在也能够得到大家自觉地尊重, 得到承认。

8.美国静悄悄的“颜色革命” 篇八

“颜色革命”本来是美国人的发明,原指他们在独联体地区经过社会动员,操纵政权变更,挤压俄罗斯战略空间的行为。-

2010年,我在美国闲住了一段时间,在那无风三尺浪的信息海洋里意外地发现,一场“颜色革命”在那里静悄悄地展开。当然,这里所说的“颜色革命”并不涉及美国的政治制度,而是指美国有色人口的变化。具体说来,就是美国的有色人口增长得比白种人快,三四十年之后,将赶上白种人。这对美国社会意味着什么,是一个值得长期关注的问题。

由于历史原因,美国是一个多种族的国家,但白种人始终占据多数,主宰着美国的命运。在美国,种族歧视是违法行为,然而要彻底消除白种人和黑种人之间的隔阂仍尚待时日。

当前构成美国人口的主要是白种人、黑种人(或称“非洲裔美国人”)、西语裔(或称“拉丁裔”)和亚裔。

美国人口普查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当前美国白种人占人口总数的68%;黑种人占13%;西语裔占15%,其中66%是墨西哥背景;亚裔占5%。

美国人口普查局曾经预测,至《2050年美国人口将从现在的3.05亿增长到4.39亿,其中白种人的比例将降至46%,黑种人将升至15%,西语裔将蹿升到30%,亚裔将占9%。2008年,美国人口普查局的报告修订了上述结论,有色人口达到美国总人口一半的时间将提前到2042年。从上述数据还可以看出,西语裔人口的增长速度最快。

美国人口结构为什么会如此变化?综合学术界的分析,有三种原因。一是外来移民的冲击。二是美国跨族裔联姻比例上升。2008年结婚的夫妇,每七对当中就有一对是异族联姻,大多数是白种人与西语裔结合。三是白人夫妇相对而言生育率较低。美国权威学术机构新近的报告指出,认为美满婚姻必须有子女的夫妇较少,尤其是白人夫妇,超过育龄的白人妇女无子女的占20%,而其他族裔妇女的生育率较高一些。

奥巴马的“梦想法案”

美国建国以来的前43任总统都是纯正的白人,奥巴马是黑人,却能击败白人对手,与黑种人和西语裔的支持密不可分。

入主白宫后,奥巴马既要应对金融危机,也得兑现对选民的承诺。中期选举之前,他宣布了从伊拉克和阿富汗撤军的时间表,对内则推动医疗改革、移民政策改革及加强金融监管。国会于去年先后通过了医疗改革法案和金融监管改革法案。但是,医改的成功实施需要大幅度增加政府开支,势必增加税收从而损害相关阶层的利益,很多人抱怨政府是“拿一部分人的钱,去养活那些能干活而不干活的人”。当然,这里指的是少数族裔,特别是黑种人。

移民法改革的目的是使那些非法移民取得合法身份,主要受益者是西语裔。然而,移民改革举步维艰。尽管如此,美国《侨报》综合报道称,12月21日奥巴马表示,改革美国移民政策的目标仍然是政府的头等大事之一。茶党运动,美国社会震荡的信号

2010年,美国中期选举以共和党的胜利而告终。很多学者指出,2009年兴起的茶党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搅乱了原本一直由民主党和共和党两党竞争的政坛,并在实质上助推了此次中期选举中共和党的东山再起。

18世纪,美国独立之前曾经有过茶党运动,其宗旨是反抗宗主国英国强征茶税,拒绝饮用东印度公司运来的廉价红茶。示威者打出了“Tax EnoughAlready”(意为“税收已经足够了”)的横幅,这三个英文词的第一个字母合写便是Tea(“茶”)。由此,茶党也就寓意着对苛捐杂税的抗争乃至对现实的不满。

2009年兴起的茶党运动正是根源于美国民众对奥巴马政府及现状的不满。奥巴马主政后,采取多项政策,扩大财政赤字、刺激经济以及增收赋税,纳税阶层负担日重。操持油盐酱醋的家庭妇女有着切身的感受,纷纷向各地议员写信或打电话发泄不满,甚至组织小规模游行抗议。当然,这其中也不乏职业女性。这些零零散散的活动在互联网上逐渐形成一股民间力量,进而成为茶党的草根基础。

在当前美国社会党派厮杀刀刀见骨的背景下,这种草根力量当然能被派上用场。很快就有智库为其出谋划策,有政客为其撑腰打气,甚至直接参与,使其势日壮。2009年,抗议奥巴马政府医保改革等法案的游行示威日渐增多。4月1日是纳税日,全国有上百万人走上街头,抗议奥巴马政府的高税收、高支出政策。

茶党不是全国性的政党,只是一种结构松散的组合,有2800多个小团体遍布全国,但是没有中央总部。这是个保守的民粹主义组织,反对非法移民,说什么美国是白人的国家,其他族裔都应该走开;主张“小政府”,反对在全国范围内征收消费税;反对节能减排,认为“温室效应”的说法是谎言。

学术界的调查结果显示,有18%的民众表示支持茶党运动,他们大多数是45岁以上的男性白人,受教育水平较高,也较富裕。

还有一个被称之为“全国社会主义运动”的组织,其民粹主义色彩更浓。他们主张,只有非犹太人的白人夫妇所生子女才是美国公民,其他任何非白种人,都应该离开这个国家,“和平地,或者是通过武力”。这个组织在亚利桑那州自行组织巡逻队,阻止墨西哥人非法入境。巡逻队员身着迷彩服,佩戴钢盔和攻击性武器,戴着纳粹袖章,因此被称为“新纳粹”。他们声称:“我们再也不能坐等政府行动了,我们的先辈就是这样做的。”

这一组织的成员曾借种族问题制造事端。去年4月中旬,他们在洛杉矶市集会闹事。他们身着黑衣,挥舞纳粹旗帜,高喊“白人至上”等种族歧视口号。在场的少数族裔结队抗议,呼喊“纳粹滚出洛杉矶”、“停止种族主义歧视”等口号。双方对峙,气氛紧张。当地警察局出动大批警员维持秩序。种族风浪席卷全国

亚利桑那州同墨西哥毗邻,非法移民成灾。去年4月,该州议会通过反非法移民法案,打击非法移民,引发70多个城市的少数族裔抗议游行。7月,联邦政府提出起诉,法官发出禁令,阻止该法生效。但就在这项法律被联邦法官否定之后,仍有25个州考虑跟进。

更有甚者,一些州政府正在串联,拟废除“出生公民权”。美国宪法“第14修正案”规定,非法移民在美国出生的子女,是当然的美国公民。亚利桑那州议会反非法移民法提案人皮尔斯公开声明:“我们正在领导一项行动,解决一个美国亟需解决的问题。我们不可能使国会做这件事。我们成立了一个全国性的工作小组,来制定规范法案,我们将成功,因为它符合宪法的标准。”反非法移民全国议员组织创始人梅特卡夫去年10月曾宣称,“第14修正案~诱使外国入侵者侵犯我们的边界,违反我们的法律”。

由于奥巴马总统着力推动移民法改革,因此这股浪潮便冲向他,他被戴上了“社会主义者”的高帽。以茶党领袖自居的共和党众议员米歇尔·巴克曼,两年来多次抨击奥巴马的施政措施,指责他的观点带有明显的“反美”意识。笔者曾在书店看到一部厚厚的新著《拯救美国——制止奥巴马的种族社会主义》。“误捕风波”和“谢罗德风波”

一年前,哈佛大学非洲裔教授盖兹晚上回家,在门口对查询他的白人警察出言不逊,被当场逮捕。奥巴马是其好友,闻讯即公开出言袒护。这一行为几乎触发警察的抗议。2010年7月,奥巴马为化解此案,将涉案双方请进白宫,品尝啤酒,化解矛盾,被戏称为“啤酒峰会”。

谢罗德是农业部的一名黑人中级官员,去年3月她在公开演说时,鼓励种族融合,提到她当年曾帮助自人农民,但没有像对待黑人农民那样尽心尽力。右翼网站立即断章取义地将这句话贴出,保守派因此如获至宝,自认为终于找到了“白人也遭受黑人歧视”的证据。以福克斯电视网为主的一些媒体还曾反复播放这段录像。第二天,谢罗德就接到农业部的电话,通知她“不必来上班了”。后来,主办会议的单位将谢罗德演说的全文上传网站,才使真相大白。农业部长随即向她道歉,收回解雇她的成命,奥巴马也亲自致电谢罗德致歉。原来,农业部的行动是白宫授意的。

上一篇:项目廉政风险防控方案下一篇:安全办公会议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