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跪着教书心得

2024-06-18

不跪着教书心得(精选9篇)

1.不跪着教书心得 篇一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不跪着教书》是吴非老师的一部教育随笔。还没打开书就被封面作者的自序所深深吸引,“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在巨大的麻木和冷漠面前,我的确有过放弃的念头,然而一想到中国人有千百年下跪的历史,想到文革给中国人带来的耻辱,想到下一代还可能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下跪,就觉得我们中国首先得有铁骨教师,教育的辞典中才能有『铸造』这样的词条。”短短的一百多字,读完后居然有些莫名的激动,这是怎样的一本书?教师是什么?怎样才能做到“不跪着教书”?带着好奇与疑惑翻开了它。

这本书一共分为六辑,每一辑都有自己的思想与主题,记录的都是作者见到或者听到的教育现象及对教育问题的思考,作者针对这些现象与问题分析得一针见血,给人耳目一新,读后受益匪浅。

教师是什么?

从小时记事起,人们对教师的形容与比喻也都是高尚与无私的。有人把教师比作辛勤的园丁,培育着祖国的未来;也有人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塑造着学生美好的心灵;更有人把教师比作燃烧的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学生人生的道路。我觉得,教师不仅仅是园丁,他自己本身就应该是一朵美丽无比、赏心悦目的花,吸引着学生;教师还不仅仅是工程师,人类的灵魂不可能用一个固定的工艺流程去塑造,再说,教师自己的灵魂又由谁来塑造呢;教师更不仅仅是蜡烛,他不应该用“燃烧”自己来“照亮”学生。那么,教师究竟是什么?其实,教师就是教师,教师和学生是一对相互依赖的生命,是一对相互影响的伙伴,是一对共同成长的朋友;教师就是人,有自己的油盐酱醋,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酸甜苦辣;教师就是一个“站直了”的人,一个大写的人,一个能够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的人,一个永远让学生铭记在心并学习的人。而要做到这样,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

教师怎样才能做到“不跪着教书”呢?

我认为最重要的途径就是认真地读书,不停地读书,从书籍中获得教育智慧。教师读书是关系教育成败的大事。教师不读书,就没有教育理想,就没有教育思考,就没有教育创新,一句话:就没有教育生命。教师这份职业决定着我们必须是天生的职业学习者,职业读书人。教师只有活到老学到老,才能一辈子“站直了”教书!教师必须成为一个思想者,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怀疑精神,努力保持自己的教学个性,有自己的教学见解和主张。要多动脑筋,做一个智慧型的老师;教师要坚持读书,让读书成为自己的一种生活习惯。吴老师在书中谈到“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如若不读书也就没有了知识,联想到自己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老师,虽然课程本身的重要性比不上语文、数学这些主要科目,但教育的意义都是相同的,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现象也都是相通的,而且信息技术本身就是在不断发展,不断更新,想到这些,更加觉得对自身的要求不能因此而降低,同样需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从书本中吸取新的知识,唯有这样,自己才能站在信息教学的前沿,开拓自己的思维。

合上书,深深体会到基础教育的重要,作为一名小学教师,不但要传授孩子们书本上的知识,更要以身作则给他们树立一个好的榜样。教师自身的修养与魅力,教师的喜怒哀乐,处理问题的方式,甚至一举手一投足都会给孩子们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

我们都需要站着,站着教书。站直腰杆,不仅仅需要底气,更需要的是信念!对学生热爱、对教育事业热爱的信念。

2.由“不跪着教书”所想到的…… 篇二

教师,原本也潇洒地站着

20年前我还是中学生的时候,曾对中学老师暗暗羡慕了无数回。那时候的老师收入当然远远不如现在,但在那几年,或许是因为大家的钱都比较难挣的缘故吧,教师似乎永远快乐着。在教室里,男教师们有不少在讲课的间隙里吞云吐雾。我们做学生的似乎也从来没有想过吸烟有害健康。只是觉得老师从衣兜里慢悠悠的掏出烟来的时候让人有些垂涎欲滴。等到老师点燃香烟后,看他眯着眼睛吸上一口再缓缓吐出来时,大家仿佛都被教室里弥漫的扑鼻烟香味所陶醉。在烟雾袅袅中听他侃侃而谈,我们简直也快活如同神仙。下课以后,同学们放松的方法举不胜举。也有很多同学干脆围在老师办公室门前,观看老师们的自由乒乓球赛,跟在后面大声的喝彩几声。也不管刚才有没有挨老师的批评,老师即使看到我们也不会揪住课堂上的事来出我们的洋相。放学以后,总希望能碰到老师,大声的叫他一声。遇到有单身的寄宿老师,晚上干脆跑到学校和老师一起,做作业,或者听他讲故事。不管是好的同学,差的同学,老师都很少体罚。只有在我们偷偷地去溜冰或者旷课去掏雀蛋被老师发现后才罚我们站上一堂课。那时候,学校放学很早。我们每次放学都可以在路上逗留好长时间。掐掐油菜花啦,拍拍香烟纸啦,做一根芦哨啦,或者干脆跑到河边钓鱼啦……那时的田野就是我们自己广阔的天地,那时的周末就是我们的快乐大本营,而那时的老师就是我们心中的神灵!哪怕在农忙时能被选去为老师家捧上几捆麦子,几捆稻禾,也是我们无上的光荣啊!根本就没有家长来到学校找老师或者找领导抗议。因为孩子们十分的快乐!

仍然还记得老师们在课间教给我们的歌曲。再次哼唱起《让我们荡起双桨》、《彩云追月》《蜗牛与黄鹂》、还有罗大佑的《童年》时,从前美好的儿童少年时光依旧历历在目。再次遇到曾经打着补丁和我们一起的老师,依然恭恭敬敬地招呼一声。

记忆中,从前的老师没有被家长宴请到饭店的。但也有少数被请到学生家的。没有丰盛的菜肴,也没有客套的礼仪。有的只是简单的鱼肉,可能还是过年省下来的。酒呢,基本上是自家酿煮的粮酒。还有学生父母毕恭毕敬式的憨厚,真诚。这样的邀请往往让同为乡亲的老师或刚从师范毕业的率性的青年教师推辞不过。孩子毕业后,再次遇上孩子的老师,依然那样恭敬,那样感激,那样真诚!在我上二年级的时候,就有一个颇有才华的年轻老师,竟和挑着粪担子的父亲紧紧地握过手。说实话,年幼的我竟为此暗暗骄傲了好些日子。

总之,记忆中的老师是神圣的,潇洒的,温和阳光的;记忆中的中小学时光也是幸福的,自由的,无忧无虑的。我立志当上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的理想也就在这段美好的中小学时代发芽滋长。

应试教学的旗帜

正在高高地飘扬

9年前,像所有的师范毕业生一样,我怀抱着对教育的无限憧憬走上了三尺讲台。为了追求心中的教育乌托邦,我先后在四所学校工作过。在这9年里,我坚持站立过,也勉强折腰过。而今,我却是无奈地跪着。

现在想来,我曾经为能调进现在所在的重点中学而高兴的心情是多么的可怜!多么的可悲!但周围的人群几乎全都跪着!跪得比我还恭敬!跪得比我还猥琐!!跪得比我还虔诚!!!

2005年3月4日,我在看电视时听到中央某个频道的教育节目里有一个主抓教育的某省官员发着这样的感慨:我们有的学校高三竟然还有上早自习的,一上就是一刻钟,有的学校还上晚自修,竟然上半个多小时。看看我们的这些教育领导,这样的话语显得多么的官僚!你怎么会想到:我们这儿的学校高中都是早上五点半到校早读,晚上学生自修都要上到十点呢!你们在电视节目里慷慨陈辞地表态,要取消期中考试,你们可知道我们不但有期末考试、期中考试,还有雷打不动的月考、旬考、周周规范练呢!但是因为我们日益上升的升学率,我们的学校快要成为四星级重点了。试想全校的领导老师其欣喜为何如?

然而,我还知道惭愧,还知道汗颜!

当初中部学生被规定一个月放一次假的时候,我还能去与相关领导据理力争半个月放一次,纵然最终没能动摇其半点决心;当初中部也实行周周规范练的时候,我还能鼓起勇气提出类似于“这对语文教学有多大帮助”的置疑,纵然现在每周仍然跪着命题、监考、阅卷、讲评;当课表上找不到“音乐”这门学科的时候,我还能领着孩子们在教室里学唱一首流行歌曲,纵然师生们把声音放得很矮很低……

除此而外,我还能做些什么?每年每月能不折不扣的发放我们的工资奖金,这对一个没有专长的文弱书生来说,已经够幸运的了。你不见下面的一些乡镇初中去年的基本工资才发到十月份吗?

学校大了,等级就更为森严。能在每天遇到领导叫他一声得到他响亮的答应时,就十分心满意足了。再说了,纵然我不那么人微言轻,又能怎么样?你不见身为特级教师的吴非先生不也就是无非振臂高呼几声罢了,《不跪着教书》是有着其独特的教育思想的,它对目前教育现状的警示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不过,吴非先生也不过仅仅是找出了中国教育的痼疾而已,却没有能开出一副拯救的良药——至少说没有能开出可以随便采购到的药方。

这不是吴非先生的无能,这也不是某个学校或某些学校的病症,这是中国教育现状的悲哀!

不就有學校把周周规范练作为决胜大小考场的看家法宝吗?不就有领导明确希望教师们能忘却亲情忘却家庭一心一意地扑在应试教学上吗?不就有大量的教师挤破头颅去上操练无数次的公开作秀课吗?然而,市局领导不还是为其辉煌的升学业绩莅临恭贺吗?看来,应试教育的鲜红旗帜正在高高地恣肆地飘扬!

教师,岂是一个“跪”字了得

吴非老师说中国不缺应试教学的老师,中国缺少的是能独立思考的老师,是能读书的老师。吴非老师说得一点不错。但是,当一个老师每周被排上四、五十节课(包括早读和晚自修)时,他除了备课,还要批改作业,应付各类职称评定必需证书考试,他拿什么时间去读书看报,去钻研思考?作为教师,其知识面应该宽阔,然而事实上,教师是当前知识分子中知识面最窄的人群。他们没时间看书看报,又没充裕的时间去接触社会(他们连最起码的调整自己,锻炼身体的时间都被繁重的课务占据了),于是他们理所当然的成为经济和知识双重贫困的人。是谁夺取了教师的宝贵时间?又是谁让教师的身体健康状况江河日下?

鲁迅说:人首先得生存,然后才能生活。那么教师呢?作为人自然不能例外。教师除了教书似乎就没有其他专长了,教师下岗了,不可能回去自己开创学校。但其他知识分子被炒了鱿鱼倒可以重新寻找单位,东山再起。于是不管是学校领导还是教育主管部门对教师其实是最放得下心的,因为教师的生存资本只能来源于学校。不就有某位主要领导在全市的大会上训斥道:教师要工资?我们政府工作人员还没有拿足工资呢!改革开放这么些年,教师的待遇应该说有了一定的改善,然而相对于其他行业,相对于国外,这改善的幅度也太慢了呀。在所有知识分子从事的行业中,教师是最辛苦的,而收入却是最微薄的。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难怪少年作家韩寒要在文章中充满鄙视地说教师是班上成绩最差的同学报考的专业。可是那是保障生存的五斗米啊。其实,哪怕是三斗米,让你跪着,你就得跪着!

非但如此,跪着还得小心翼翼,还得战战兢兢的呢!因为失业率的高涨,有多少人在看着这可怜的五斗米啊。教师,已进入想做奴隶而担心不得的时代!

还有呢,是谁规定教师职评一定要通过那毫无意义的英语职称考试?考过了是不是就意味着其英语成绩就达到会话,阅读的程度?你不见现在英语职称考试舞弊成风,不舞弊反而不能过关吗?学习计算机多媒体应用固然能使课堂教学更加灵活,但是没有计算机多媒体就不能教学了?就不能上好课了?为评职称所必须的公开发表的教学论文,又有多少教师是凭着自己的真才实学写就投稿的?是谁滋长了这些靠征订报纸杂志或寻找熟人拉关系乃至花钱购买那一方发表地皮的歪风邪气?为了那三斗米,为了能有这么四斗米、五斗米,现在的教师教书做人岂止是一个“跪”字了得!

教师可以对谁说出一个“不”字

像绝大多数的一线教师一样,我们是普通的人。但是,就有不少人在要求我们的时候,都把我们当作神,似乎我们可以点石成金(要不怎么会每周排上四五十节课,每个班级容纳70多个人呢?要不怎么會还要求我们反思我们是否每堂课都是上的“优秀课”、有准备的课呢?)否则就是没有尽心尽力。而且应该极少的要求于人,最好不吃不喝、没有七情六欲。假如有了一点点思想“越轨”,那就大声的训斥一声:“你,还像个教师吗?”

其实,我们也难怪罪学校的领导们,他们也像一线老师一样跪着,只不过跪拜的对象不同而已。他们既要跪拜上级领导,同时还要跪拜学生家长,因为对他们来说,这两者都是上帝。于是,他们为了使自己跪得规矩一些,只有让教师跪得更加猥琐。

我们一直听到各种声音在呼唤对孩子要给予“人文关怀”、“人性教育”,很少看到文章呼吁过要把老师当人看。假如连老师想做站着的人都不得的话,你还怎么要求他们对学生“人文关怀”?他们的人格力量从何而来?

试想想,近年来,孩子们缺少得最多的是什么?是做人的道理,是吃苦耐劳的精神,是对人间所有悲痛的怜悯情怀。他们拥有得最多的是什么?是家长的溺爱,是来之简单的衣食,是十分强烈的自我意识!很多孩子,在心理上,他们十分自我,时常觉得自己是最不幸的,最憋屈的。而在生活上,却无限地依赖别人,恨不得家长老师都围着他一个人转。

这是五六年的家庭教育给种植下的毒瘤!

但似乎整个社会尤其是家长都把摘除这颗毒瘤的重任交给了学校,交给了广大的一线教师。岂不知并不是所有毒瘤都能摘除的。搞不好其病毒会大量扩散,乃至病情急剧恶化!你不见今天的A同学离家出走了?你不见明天的B同学跳楼自杀了?我们学校附近的一所中学里,有一学生从家里偷走了几百块钱离家潇洒去了,家长还死死抓住学校老师不放呢。甚至把回来的孩子藏起来再向其无辜的班主任讹诈钱财!呜呼!老师们又多了一个跪拜的人群,那就是这些小皇帝和小公主!很多时候,老师只能做他们的儿女!

我们班就有个同学,一个月要花费500多元钱,当我向其家长发出告诫时,家长只一句话就把我噎死:只要他成绩好,钱花多花少我们无所谓。我真担心:当这个孩子的挥霍需求有一天不能满足而走上犯罪道路时,家长也会对我宽容地说声无所谓吗?

还有一位兄弟学校的老师,因为监考时发现某生正把讲义垫在试卷下作弊,便走了过去翻翻他的试卷,哪知道这个家伙竟拿起一把小刀狠狠地向老师的手扎了下去。更可气的是,学校对此事最终却不了了之。

至于在那些有钱人的贵族学校,教师还可以向谁说出一个“不”字!或许他们得到的不是五斗米,而是六斗米,七斗米!

在忙乱中,我们迷失了自己

再回过头看看我们轰轰烈烈的教育改革吧,我不知道,减负减了这么多年,怎么越减越负?素质教育搞了这么多年,哪知道应试教育却是变本加厉!依据我9年来教学的体验,我很遗憾我没有能发现教育的前进。虽然每一次新的举措出台了,有不少教育专家在后面摇旗呐喊,但是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过不多久就销声匿迹了。更糟的是,非但没有能减负反而加重了学生的负担!最后没有能实现其改革宏伟初衷,还要给广大一线教师当头一棒,怎么就不先给那些大大小小的教育领导洗洗脑子呢?再问问他们给了我们多大的时空!

中国的教师难做,中国的中小学教师更难做!我们不少人总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于是总要让一线教师们戴着枷锁(应试体制)邯郸学步。客观的想想我们中华民族有多少传统的取之不竭的教育资源?不必说闻名世界的孔老先生,就是封建社会的私塾教学就没有其可取之处吗?那种只诵不讲的教学方式其实不也就是主张多积累重感悟吗?可现在我们自己的教育还剩什么?我们在忙乱中已迷失自己了!叛亲忘祖,就是创新?听说读写,实践操作,合作探究,积累感悟……眉毛胡子一把抓就是素质教育?现在的教育理念是不是有些眼高手低?听说刚取消了英语四六级考试,我的心情说不出的高兴。然而就是这英语,我曾为了它耗费了多少光阴啊!为什么就不能将自己的儒家的、法家的、道家的以及一切中国文化放在首位?是不是这样就代表落后了?是不是这样就掩盖了教育改革的标签?

是不是因为浮躁让中国的教育荒废了这么多年头?中国的教育需要冷静的思考。中国的教育缺乏的到底是什么?这么多年来的教育改革有多少坚持到底取得成功?要么不了了之,要么换汤不换药。大家看看刚刚启用不久的苏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材,广大的一线教师客观的评价一下,这本教材相对于从前到底是难了,还是易了?我是一个普通的中学语文教师,我承认我的水平有限,面对这本教材,我真的是感到力不从心。应试制度不改革,那我们只能跪着,加上眼高手低的新课标,让我们在主管教学的领导眼里彻头彻尾的变成了无能的鼠辈!让你跪着咋的?还要把你的头颅往裆里揿揿呢!

3.《不跪着教书》心得体会 篇三

谢聪荣

暑假期间,纪梅花老师推荐了6本书让我们教学能手工作室的成员来读,我选了江苏省特级教师吴非老师撰写的教育随笔《不跪着教书》,里边篇篇观点鲜明新颖,分析问题一针见血,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读后真是受益匪浅。

里面开篇第一则随笔——《永不凋谢的玫瑰》就深深地打动了我,文中苏霍姆林斯基夸奖摘玫瑰花的小女孩是懂得爱的孩子,而不是大加批评,教育她摘花不好等等,因为小女孩说:“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一朵大玫瑰花,奶奶有点不信,我现在摘下来送给她看,看过后我就把花送回来。这个故事也深深触动了我,我们老师往往被传统观念束缚,忽略了学生的想法。我想如果是我,我肯定会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去批评这个小女孩,然后耐心地教育她应该保护花草树木。那么这个孩子善良的行为不是被我给扼杀了吗?我被苏霍姆林斯基爱的教育感动。

《永不凋谢的玫瑰》这则随笔也让我明白了,作为老师我们要试着用小孩子的思维方式去分析他们的行为举动,多一分耐心,多去了解孩子的内心,改变传统的对学生所犯错误的观念,做一个有”心“的教育者。

教育的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教师的责任不仅在传授知识,更重要的还是育人,教会学生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看到这,我不禁问自己:”面对孩子,我是怎么做的?我做好了吗?“当我认为学生犯错的时候,我总是会马上告诉他这样做不对,有时甚至发怒责备,以为严厉的批评可以给他深刻的教训,下次他就不敢犯错了。我想我的”不够耐心“让我失去了许多教育的契机,说不定已经在不知不觉当中伤害了一些孩子幼小的心灵,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呀,想到这,我不禁毛骨悚然。

为了”不跪着教书"我应该反思我的教学。平时在改作业时,看到成绩优异的学生那一字不差的作业时的心花怒放,再看到差的同学的作业时真是怒火攻心,面对同样的错误,对于成绩优异的学生则轻描淡写,而对于成绩不好的学生则雷霆大怒,反省一下,我对所有的学生是否做到了一视同仁。

通过阅读吴非老师的《不跪着教书》,我感受到了作为老师,心中一定要有爱,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变化的动向,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和他们交流,做朋友,以一颗童心和他们交流,用宽容的心态对待孩子们的每一个过失,用耐心去等待孩子们的每一个进步,用欣赏的目光去关注孩子的每一个闪光点。我们要带着爱心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静下心来,好好听一听孩子内心的想法。

我们学校是一所民汉合校,部分学生存在语言障碍,在教学过程中成绩难免参差不齐,同样在我的班里也存在这种现象。读了吴非老师的《不跪着教书》,我感触颇深,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拿出更多的爱心和耐心对待班里的每一个孩子,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不以成绩论好坏,学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成绩优异的学生有不足也要批评教育,后进生的点滴进步就要及时表扬,让每个学生感受感受到教师的爱和温暖。

2.关爱每一个学生,了解学生,尊重学生,把学生放在心上,学会体察学生的内心世界,除了要关心他们的学习,还要关注他们的生活及身体健康各个方面。

4.阅读《不跪着教书》的读书心得 篇四

通过阅读,我对“教师”这一称号有了进一步的的认识,书中提出“教师”应该是一个“站直了”的人,一个头顶天,脚踏地的人,一个能够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的人,一个永远让学生铭记在心并学习的人。而要做到这样,教师就绝不能跪着教书。

教师怎样才能做到“不跪着教书”呢?我认为最重要的途径就是不停地读书,通过书籍充实自己的教育知识、获得教育智慧,通过阅读让自己越来越直。

吴非老师说:“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吴非老师在书中讲了这样两件事:他有一次在骨干教师培训班上讲课,看到坐在前排的两位教师一直在说话,旁若无人,且时进时出,引得一些教师侧目。教师竟然如此缺乏基本修养,吴老师很费解,只好当场提请他们不要妨碍别人。还有一次,吴非老师到江西“支教”,一上午的报告,千人会堂中手机声此起彼伏,响成一片,前后左右,教师都全无顾忌地高声通话,就像走在大街上一样。吴非老师说,凡此种种,让人感慨不已。很多时候,他都不忍指责同行,知道每个人都有具体的难处,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每一位名师都是在艰苦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他说:“不管以后课堂模式如何,老师还是要在课堂上与孩子们说话的;无论如何,别让孩子们看不起你。”他期望年轻一代的教师“能注意知识的积累。向新高度攀登;倘若条件有限,那也要有点自我提高意识,哪怕读点闲书也是好的,哪怕知道一些掌故也是好的,即使自己读书不多,听听别人说读书也行”。

吴非老师的《不跪着教书》对目前教育的现状的警示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本书的可贵之处不仅仅是“找出了中国教育的痼疾”,而在于“开出拯救痼疾的良药”。不是吗?通读全书,你就会发现,作者在书中谈到的教育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或者说痼疾,比如不让学生读名著、不让学生请假过生日、不让学生迟到、不让学生组织课外活动,教师搞有偿家教、教师接受学生礼物、教师接受学生家长宴请、教师要学生家长办事,以及怎样做一个出色的教师、做一名优秀的校长、做一位合格的父亲等等,这些除了在文章中可以找到答案以外,作者还为所有的阅读者开出了一副普遍适用的“良方”,那就是:读书。

教师读书是关系教育成败的大事。教师不读书,就没有教育理想,就没有教育信念,就没有教育思考,就没有教育智慧,就没有教育活力,就没有教育创新,一句话:就没有教育生命。教师是天生的职业学习者,职业读书人。教师只有活到老学到老,才能一辈子“站直了”教书!

5.《不跪着教书》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五

跪着,趴着,还是站着?一个重重的问号敲打着我的脑门。作为一位普通教师,第一次面临这个思想炮弹的轰炸。我在心底深深地追问:怎样做到不跪着教书呢?

不跪着教书,首先要有站起来的勇气,要有视野的宽度、知识的厚度、思想的深度。教师的人格独立了,才能给学生良好的示范;思想独立了,才能教会学生用智慧去怀疑,去判断,去立论,去创新!“我美丽,因为我思想。”“只有用思想才能滋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只有教师的思想光明才能烛照出学生的精神灿烂,只有教师的情感高尚才能熏陶出学生的高尚情感,只有教师的心理健康才能培育出学生的健康心理,只有教师的人格伟岸与厚重,才不会导致学生的人格猥琐与浅薄。试想,如果教师不能坚持独立的见解,只会唯唯诺诺,学生又怎么能够独立思考,怎么能够形成独立的人格呢?

不跪着教书,其次要有执着的教育追求,视教育为事业,视教育为希望,视教育为理想,视教育为信念,视教育为生命。而不是把教师的职业当作谋生的手段、谋名的台阶、谋利的渠道、谋权的踏板。因此,作为老师,要像张思明那样用心去营造局部的晴天,要像李镇西那样全身心地践行着自己“民主、科学、个性”的教育理想,要像窦桂梅那样执著地为学生的生命奠基,要像霍懋征那样用满腔的爱心去唤醒、呵护、雕塑学生的心灵……

不跪着教书,还要有高超的教育智慧。肖川博士指出:“教育智慧只能从我们内心深处长出来,其长势取决于土壤的肥沃程度:我们的文化底蕴,我们的学识修养,心性修养,精神修养。”所以教师要有“心”:爱心、善良的心、同情心、感恩的心、纯洁的心;要教会学生拥有善良,懂得感恩,懂得同情,懂得珍爱一切生命,懂得宽容理解,懂得真善美;要用情感沟通情感,用智慧启迪智慧,用心灵触摸心灵!

“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吴非是这样的一位有着独立人格傲然挺立的教师。我们是站着,跪着,还是趴着?相信读完《不跪着教书》,每一位教师也都会生出这样的内省来。

6.不跪着教书心得 篇六

最近读了江苏省特级教师吴非老师撰写的教育随笔《不跪着教书》,篇篇观点鲜明新颖,振聋发聩,分析问题一针见血,给人耳目一新,读后受益匪浅。吴非老师在 “序”中说:“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呢?”发人深省的思考引出一个话题:教师是什么,怎样才能做到“不跪着教书”?

人们把教师比着辛勤的园丁、无私的春蚕、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燃烧的蜡烛等等等等…… 我觉得,教师不仅仅是园丁,他自己本身就应该是一朵美丽无比、赏心悦目的花,吸引着学生;教师也不仅仅是春蚕,他的生命在每一个季节,在奉献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价值;教师还不仅仅是工程师,人类的灵魂不可能用一个固定----------------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的工艺流程去塑造,再说,教师自己的灵魂又由谁来塑造呢;教师更不仅仅是蜡烛,他不应该用“燃烧”自己来“照亮”学生。

教师究竟是什么?其实,教师就是教师,就是一个普通的人,有自己的油盐酱醋,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生活理想;教师也是一个“站直了”的人,一个大写的人,一个能够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的人,一个永远让学生铭记在心并学习的人。而要做到这样,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而书中提出的“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的质问振聋发聩!《不跪着教书》有一个标题是“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吴非老师列举了现实中的一些跪着教书的现象:“面对一本教参,他不敢说不;面对外行领导的错误指责,他会立刻匍匐在地;教师失去了独立思考的精神,乃至丧失尊严,能靠他去立人吗?”事实上,我们身边乃至我们自己都不免犯同样的错误,我们算不----------------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上是一个有思想的教师。我们常常在教参与个人思想之间举棋不定:要是按照自己认为的来教,万一考试考到这个问题,而标准答案肯定是以教参为准,那岂不吃了亏?斗争的结果,往往是违心地将教参上的观点与标准答案传授给学生,宁可躲过学生怀疑的目光。读了吴非老师的《不跪着教书》,知道了,我们不只是“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我们还要“传道”,要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而教师首先要是一个思想先进、厚重,不盲从、很自信的人,学生才能在学习先进科学技术的基础上,更懂得为人处世,更能成长为一个有思想、有魄力、有高尚品格的人。如果一个教师自身都缺乏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很难想象他所教出的学生会是什么样子,真的就如吴老师说的“学校只能教出一群精神侏儒,只能培养顺服的思想奴隶”?

7.不跪着教书读书笔记 篇七

张婷

翻开书本,看到让我震撼的这样一段自序!“想要学生成为站立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在巨大的麻木与冷漠面前,我的确有过放弃的念头,然而一想到中国人有千百年下跪的历史,想到文革给中国人带来的巨大耻辱,想到下一代人还可能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下跪,就觉得我们中国首先要有铁骨教师,教育的辞典中才配有‘铸造’这样的词条!”

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文字,自序中总的阐述了他的一个思想:“教师应该是个有思想有理想的人”。里面有个句子,我觉得说的很对,“如果一个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就很难有独立思考的意识。教师一旦没有了独立思考,就无从提个人智慧,面对一本教参,他不敢说“不”,面对外行领导的错误“指正”,他会立刻匍匐在地。看到这儿,我似乎有些明白了为什么作者吴非说如果教师是跪着教书的,那么学生只能趴在地上了!

这本书一共分《永不凋谢的玫瑰》、《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爱与敬重的阅读》、《往高处飞》、《实话怎么说》、《在欢乐中沉思》六辑一百篇文章,每一辑都有自己的主题,记录的都是教育随笔及教育问题的思考,其中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第一辑。他通过真实的案例和故事告诉我们教育的目的及老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老师,我的神),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面对挫折,学会感恩等等做人的道理。我觉得这些才是对学生这辈子有用的东西,对他一生都是有很大的影响的。

教师是什么?有人把教师比作辛勤的园丁,培育着祖国美丽的花朵;也有人把教师比作无私的春蚕,为学生的成长吐尽最后一口丝;还有人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塑造着学生美好的心灵;更有人把教师比作燃烧的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学生人生的道路„„但我觉得,教师不仅仅是园丁,他自己本身就应该是 1 一朵美丽无比的花,吸引着学生;教师也不仅仅是春蚕,他在生命的每一个季节,他在奉献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价值;教师更不仅仅是工程师和蜡烛,人类的灵魂不可能通过一个固定的燃烧自己的流程去塑造。

那么,教师究竟是什么呢?教师就是教师,“教师”这两个字背后是一个更真实的字:人!教师和学生是一对相互依赖的生命,是一对相互影响的伙伴、一对共同成长的朋友;教师就是人,有着自己的油盐酱醋,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有着自己的生活理想;教师就是一个站直了的人,一个大写的人,一个能够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的人,一个永远让学生铭记在心并学习的人。而要做到这样,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

苏霍姆林斯基记下了这样一则真事。校园的花房里开出一朵硕大的玫瑰花,每天都有许多同学来看。这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来到校园散步,看到一个四岁的女孩摘下了那朵玫瑰。他弯下腰问:“孩子,你摘下这朵花是送给谁的?能告诉我吗?”小女孩害羞地说:“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一朵大玫瑰花,奶奶有点不信,我现在摘下来送给她看,看过后我把花送回来。”听着孩子天真的回答,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颤动了,她搀着小女孩,在花房里又摘下两朵大玫瑰花,对孩子说:“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一朵是送给你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这样好的孩子。”这个故事激动着吴非老师,也激动着我,为了我们的学生能站立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期待着这样美好的人性,我们的心中应该有这样一朵永不凋谢的玫瑰,一朵散发着无尽芬芳,与爱交织,透着善心、同情心和爱心的玫瑰,教会学生学会爱自己的祖国,爱弱小的他人,成为一个有感情,有爱,有怜悯,敬畏生命,知耻,知感恩图报,说真话的人。

随感一:

孩子从进入幼儿园起,就接受着爱国教育。当他们望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或许心中都以为自己很有国家的概念。然而,当他们(也包括我们),每天走路或站立的时候,还能想到祖国吗?培养真正的爱国情感,并非每年十一搞些少先队活动就能做到,当我们用甜美的嗓音赞美祖国,用绚烂的色彩描绘祖国,用婀娜的舞姿赞美祖国时,可曾想过从了解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开始,从我们接触的每一位凭着诚实劳动养活全家的人开始,从平凡的生活中解读人的情感开 始,从逐步了解用血汗写就的几千年文明开始,„„而不是从空喊开始!“祖国是什么?祖国,就是你的家、我的家、他的家、那亮着灯的窗户„„”

随感二:

一个听来的小故事。当我捧着教科书兴冲冲地跑进教室时,却从班主任徐老师口中得知了这样一件令人胸口堵得慌的事情:小史竟然剪断了金鱼的尾巴,拿去喂乌龟!我顿时心中流泪,无言以对。我害怕我的学生以后也会虐猫,拿硫酸泼狗熊„„

这位老师与这班孩子朝夕相处两年,因没能教会她的学生善良、仁爱,而自责,“这就是我,一个语文老师的过错、失职!记不清那堂课上,我的眼泪是否被学生读懂,记不得那些震撼心灵的故事是否被学生铭记,只知道当时,脑海中不断响起吴非振聋发聩地喊叫:‘人,不能和野兽一样!’”。

随感三:

有模范教师作报告,讲家人患重病住在医院抢救,而该教师坚守岗位最终没能见到亲人最后一面。吴非愤而质问:“我们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便是培养这样的没有人性么?” “这样的人,怎么配做教师?”句句在理,掷地有声,言犹在耳。

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吴非的文字直白,观点一针见血。他在《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这篇中写道:“现今的课堂最缺少的通用语是‘我认为’,——教师没有经过思考的‘我认为’,学生就更不敢说,„„因而学校只能教出一群精神侏儒,只能培养驯服的思想奴隶。”这样的思想,在很多人看来,只会用两个字来评价,偏激!而作者却把能这样说话称之为“多么令人向往的事”,称这样的人为“一个能正常说话的人”。

吴非认为“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精神,他的学生就很难有独立思考的意识。”尊严是体现在思想上的,是一种意识形态的东西。教师一旦没了独立思考,就无从提个人智慧,面对一本教参,他不敢说“不”,面对别人的“指正”,他会立刻匍匐在地。他说如果教师是跪着教书的,那么学生只能趴在地上了!

随感四: 做一个有精神追求的教师。不因为年岁渐增,消失了对教学的热情;不因为现实的磨砺,消沉了原有的斗志。想到启蒙恩师,德高望重的大学教授,她教我们时已经年逾古稀,然而她对新课程的追索,使我等年轻教师也难望其项背。她把语文教学当作必生的事业,在古稀之年仍然对教学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并永远地有一颗赤子之心,这完全在于她灵魂中那种“热爱”的禀赋。就教师而言,对教学工作的机械重复,对学生的冷漠,对生活的冷漠就是对职业的亵渎。有了热爱的品质,教师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才能保有职业的激情,才能不断地进修,才能不断地有所发现和创造,自然,才有可能成为高尚的人。

吴非在书中这样说道:“评价教师的工作,简而言之三句话,让学生喜欢你的课,让学生喜欢你任教的学科,让学生有终身学习的意识。”说得非常在理。尤其是语文,一门非常有灵性的学科,教师不仅传授知识,还与学生交流情感,共同浸润其中。语文,就是人与人情感交流的重要途径。

随感五:

做最出色的教师。“我希望自己拥有最出色的学生,所以我必须使自己成为最出色的教师。”吴非转述的这句话打从我看到的那一刻起,就深深刻在了脑子里。是的,要让学生出色,教师必须出色;想让学生多读书,教师首先应当多读书,自觉地多读书。关于读书,作者提出应带着“爱与敬重”来读书,阅读是一种“心的教养”。“一本好书,往往就是一粒善良的种子,一粒诚信的种子,一粒爱的种子,一粒正直的种子,这些种子适时地播撒在心田,就有了真善美品格的萌芽,滋养感知,潜移默化,人的心灵就会变得充实,高贵,美丽,他就可能始终站立着„„”

8.读《不跪着教书》有感 篇八

《不跪着教书》是著名教育家吴非(本名王栋生,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对一个个教育问题的随笔杂感, 他以故事的形式呈现,没有空洞的说理,,篇篇观点鲜明新颖,分析问题深入透彻一针见血,读完耐人寻味。吴非老师在 “序”中说:“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呢?”发人深省的思考引出一个话题:教师是什么,怎样才能做到“不跪着教书”?

人们把教师比着辛勤的园丁、无私的春蚕、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燃烧的蜡烛等等等等……我觉得,教师不仅仅是园丁,他自己本身就应该是一朵美丽无比、赏心悦目的花,吸引着学生;教师也不仅仅是春蚕,他的生命在每一个季节,在奉献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价值;教师还不仅仅是工程师,人类的灵魂不可能用一个固定的工艺流程去塑造,再说,教师自己的灵魂又由谁来塑造呢;教师更不仅仅是蜡烛,他不应该用“燃烧”自己来“照亮”学生。

教师究竟是什么?其实,教师就是教师,就是一个普通的人,有自己的油盐酱醋,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生活理想;教师也是一个“站直了”的人,一个大写的人,一个能够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的人,一个永远让学生铭记在心并学习的人。而要做到这样,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而书中提出的“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的质问振聋发聩!

《不跪着教书》有一个标题是“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吴非老师列举了现实中的一些跪着教书的现象:“面对一本教参,他不敢说不;面对外行领导的错误指责,他会立刻匍匐在地;教师失去了独立思考的精神,乃至丧失尊严,能靠他去立人吗?”事实上,我们身边乃至我们自己都不免犯同样的错误,我们算不上是一个有思想的教师。我们常常在教参与个人思想之间举棋不定:要是按照自己认为的来教,万一考试考到这个问题,而标准答案肯定是以教参为准,那岂不吃了亏?斗争的结果,往往是违心地将教参上的观点与标准答案传授给学生,宁可躲过学生怀疑的目光。读了吴非老师的《不跪着教书》,知道了,我们不只是“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我们还要“传道”,要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而教师首先要是一个思想先进、厚重,不盲从、很自信的人,学生才能在学习先进科学技术的基础上,更懂得为人处世,更能成长为一个有思想、有魄力、有高尚品格的人。如果一个教师自身都缺乏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很难想象他所教出的学生会是什么样子,真的就如吴老师说的“学校只能教出一群精神侏儒,只能培养顺服的思想奴隶”?

怎么叫有思想?想到了这么个小故事《不要考100分》,这几个字是已故著名数学家陈省身先生给中国科技大学的少年班题词。中国科技大学前任校长朱清时说:“为了多考一二十分,孩子们要多做练习,要多学几个星期。等他们长大后,当初多得的这一二十分没有起到好的作用,反而起了坏的作用。”他说:“不要为了这一二十分,摧残了孩子的创新能力,浪费聪明才智,让人格、品德扭曲化,让他们沦为考试的机器。”这么看来,两位大家对教育有着明确的理想,这种思想植根于对工作的信念,来源于对学生终生发展负责,对民族未来负责的观念;也因为他们有着更为广阔的教育视野。

9.不跪着教书(最终版) 篇九

一、教师的人性要丰满

教师应成为情感健全的人,应向学生广施仁爱、感恩、善良的人性,使学生具备仁慈善良、互助友爱、节俭朴素、自尊自爱的心灵,只有给下一代留下真善美的种子,我们的学生将来不管身处何等恶劣的环境,都能在心中盛开一朵永不凋谢的玫瑰,都能照亮他前行的人生。

让我触动很深的是作者的学生郭虹从小时候起,就是一个善良的小姑娘,她见不得别人吃苦受罪,看见别人吃药打针也如同身受。在她医科大学毕业后当医生的第一个除夕的夜晚,毅然克服内心的胆怯和恐惧去陪护一个马上就要走向人生终点的孤老太太。当那位老太太没有亲人的陪伴却满怀感激的神情于凌晨二点谢世后,郭虹勇敢地和小护士两个人替孤老太太换上衣服,从容而神圣地用躺车把孤老太太送到了太平间。看了这个故事,谁的心里不会受到强烈的震撼呢?

二、教师的思想应站着

语文课应担负起思想启蒙的任务,而一名语文教师就应该是一名思想者。首先,教师应善于学习,应善于读书提高自身素质,应注意知识积累向新高度攀登。倘若条件有限,也要有一点自我提高意识,哪怕读点闲书也是好的。即使自己读书不多,听听别人读书也行,因为多读书,可以丰富自己的智慧和见识。其次,教师应努力追求自己的教学风格。胡适与鲁迅是同时代人,他们的性格与思维方式有很大差异,教育风格也不同。胡适热情,好为人师,循循善诱,他总是教育学生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鲁迅冷峻,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让学生自己寻找出路。而毫无疑问,他们不同的风格都影响了一大批后来有成就的学生。第三,教师要教育学生读好书,要通过文学阅读净化学生的心灵世界,要尽量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要让学生有精力去读经典名著,从前人文化中吸取营养,要避免产生有文凭而没文化的学生。一本好书就是一粒善良的种子,一粒诚信的种子,一粒爱的种子,一粒正直的种子,这些种子适时地播撒在孩子的心田,就有了真善美品格的蒙芽,滋养感知,潜移默化,人的心灵就会充实,高贵,美丽,他就有可能始终站立着,像一个人一样地活着。第四,教师的人品应站着。教师要远离权贵,要和家长保持适当距离,要远离粗俗和恶俗,要自觉抵制社会上的歪风邪气,保持人品的纯净。

在闲暇空余之时,我打开了《不跪着教书》这本书。书中对当前教育界的一些问题所作的深入的剖析与抨击,深深地吸引着我。

吴非老师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执着地坚守着他教书育人的信念。《不跪着教书》这本书中撰写着一篇篇吴非老师的教育随笔,观点鲜明新颖,振聋发聩,分析问题一针见血,给人耳目一新,读后受益匪浅。

吴非老师在书的“序”中说:“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呢?”这段话发人深省,由此引出一个话题:教师是什么,怎样才能做到“不跪着教书”。

有人把教师比作辛勤的园丁,培育着祖国美丽的花朵;也有人把教师比着无私的春蚕,为学生的成长吐尽最后一口丝;还有人把教师比着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塑造着学生美好的心灵;更有人把教师比着燃烧的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学生人生的道路。学校是教育孩子的主要场所,教师和学生是一对相互依赖的生命,是一对相互影响的伙伴,是一对共同成长的朋友。要想教育好学生,首先教师要率先垂范,做学生人榜样,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己应该具备创新意识批判精神;要做学生心中的好老师。因此,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要做到“不跪着教书”,我认为最重要的途径就是认真地读书,不停地读书,永远地读书,将阅读成为一种习惯,从书籍中获得教育智慧。教师读书是关系教育成败的大事。教师不读书,就没有教育理想,就没有教育信念,就没有教育思考,就没有教育智慧,就没有教育活力,就没有教育创新,就没有教育生命。从书中了解到:教师是天生的职业学习者,职业读书人。教师只有活到老学到老,才能一辈子“站直了”教书!教师必须成为一个思想者,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怀疑精神,努力保持自己的教学个性,有自己的教学见解和主张。不能一味苦干,要多动脑筋,做一个智慧型的老师;教师要坚持读书,让读书成为自己的一种生活习惯。吴老师在书中谈到“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如若不读书也就没有了知识, 我园以绘本作为办园特色,这不仅很好为幼儿提供了阅读的场所,培养幼儿对阅读的兴趣,从绘本中学习其中的内涵;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阅读平台,大大激发了广大教师的读书热情。今年,图书馆还为教师新添了很多有关教育的优秀书刊,是教师值得一读的好书,对教师的教学、阅读是一种很具体、很有效的指导。有了这个阅读的氛围相信我们的业余生活将会更加的充实,更加精彩,并将这些知识、智慧,带入课堂,授予学生。、思想者:教师应当是思想者,应当担负起思想启蒙的任务,谁能想象一个志在立言以立人的教师没有自己的思想?一个学生也只有成为一个思想者,他才能有充实的内心,才有可能始终充满活力,才能称得上是知识分子。

2、呼唤风格:风格即人,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有教学个性的教师,他们的课往往体现着一种独立思考的精神,展现着自己的学养。没有思考精神的教师,不可能建立真正意义上的风格。教师的课堂教学应当体现个人风格。

3、感恩之心:把儿女教育得爱家庭、爱父母,是父母最大的成功。对一个教师来说,最大的安慰,就是我们培养出了人,一个有感恩之心的人,只要能经常地发现这样的孩子,就会觉得既幸福又平常。

4、幸福的高三:首先是因为你能读到高三,其次,因为有比较稳定的高考制度,你拥有上大学的机会,能为美好的明天去奋斗,奋斗就是一种幸福。没有什么能比在十八岁时奋斗一场更幸福的了。

5、精神追求:一个人能以毕生精力做成一件事,或者说努力去做好一件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有多难啊!为自己的理想而活着,认真地思考,庄严地工作的人,他的灵魂是高贵的。二:主要观点摘录(不少于5个)

1、怎样才算没有跪着教书?第一,应该有自己的思想,应该有独立思考的精神。第二,教师要有自己的教学风格,风格是教学的灵魂。风格延续着教师的教学生命,因为它可能长久地影响学生对学科的兴趣。第三,教师要有人格。不要在学生和家长面前随意释放你的粗鄙。第四,教师要有爱与敬重的阅读,不仅如此,还要有责任和义务引导你的学生热爱阅读。

2、教师的教学需要站在班级整体教育的位置上分析问题,而家长可能只重视自己孩子的特殊要求,双方冲突往往体现在视角的不同。教师和家长双方应当保持良好的关系,当然,不能没有距离,双方对同一问题有不同反应是正常的现象。

3、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我想这句话首先是对教师说的,教师本身进德修业提高自我,就应该多读书,充实自己,有自己的精神追求,别让学生看不起自己,哪怕读点闲书也是好的,哪怕知道一些掌故也是好的,其次也是对学生而言,我们不也常常苦口婆心地对学生说嘛,一定要多读书,养成习惯,会终身受益的,想想对学生提出要求的同时,自己是不是也应有自己每学期的读书计划呢?!

4、“纯净我们的教学语言”教师有怎样的教学语言,取决于他的学识修养,取决于他的人格意识,也取决于他的独立思考精神。纯净教育教学语言,应当是教师的修养任务。

5、一位合格的教师,要有睿智,要有好口才。教师应当有很强的表达能力。教师的每一句话,都得要考虑到学生的自尊。我并不认为教师一定要口若悬河,只是认为教师需要有职业语言的意识。

三:你最喜欢的教育随笔及其理由

我最喜欢第二辑《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里的《做最出色的教师》。

“我希望自己拥有最出色的学生,所以我必须使自己成为最出色的教师。”这句话代表了上海市打虎山路第一小学所有教师的心声,所以学校采用了他的话。一位教师,只有不断的进德修业,把自己的工作和学生的成长结合起来,让自己成为学生的表率,才能得到学生的敬重,才能让学生成为真正的有用之人。要想让自己的学生出色,教师必须出色;要想让学生多读书,教师首先要多读书,并且自觉地多读书。学生超越教师,应该是教育的成功,也是教育的希望,然而如果教师太容易被超越,这反而不是什么幸事。现在相当一部分教师并没有提高自己的意识,外面的诱惑太多,物质上的、精神上的、权力上的、利益上的等等。

做一个真正的教师,不受这样的诱惑,究竟有多难呢? 我想,我们已经很平凡了,但是我们的学生需要最出色的教师,我们的孩子需要接受最出色的教育,我们应该本着这个方向努力,让自己做最出色的教师。

翻开书本,赫然看到这样一段自序,我心震撼!“想要学生成为站立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在巨大的麻木与冷漠面前,我的确有过放弃的念头,然而一想到中国人有千百年下跪的历史,想到文革给中国人带来的巨大耻辱,想到下一代人还可能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下跪,就觉得我们中国首先要有铁骨教师,教育的辞典中才配有„铸造‟这样的词条!”

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文字,让我见识了一位“穿梭在理想和现实中的有着良知的知识分子”,一个“游走在惨痛的历史和冷漠的现实中的思想者”。我似乎听到了他从灵魂深处或者说从骨子里流淌出来的椎心泣血的呐喊:我们都需要站着,站着教书!

全书分《永不凋谢的玫瑰》、《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爱与敬重的阅读》、《往高处飞》、《实话怎么说》、《在欢乐中沉思》六个系列一百篇文章,痛快地读完之后,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许多观点得到印证,许多思想更加坚定,仿佛是面对一位知音前辈,有许多的话不吐不快。

爱的教育,永不凋谢的玫瑰

苏霍姆林斯基记下了这样一则真事。校园的花房里开出一朵硕大的玫瑰花,每天都有许多同学来看。这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来到校园散步,看到一个四岁的女孩摘下了那朵玫瑰。他弯下腰问:“孩子,你摘下这朵花是送给谁的?能告诉我吗?”小女孩害羞地说:“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一朵大玫瑰花,奶奶有点不信,我现在摘下来送给她看,看过后我把花送回来。”听着孩子天真的回答,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颤动了,她搀着小女孩,在花房里又摘下两朵大玫瑰花,对孩子说:“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一朵是送给你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这样好的孩子。”

这个故事激动着吴非老师,也激动着我,为了我们的学生能站立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期待着这样美好的人性,我们的心中应该有这样一朵永不凋谢的玫瑰,一朵散发着无尽芬芳,与爱交织,透着善心、同情心和爱心的玫瑰,教会学生学会爱自己的祖国,爱弱小的他人,成为一个有感情,有爱,有怜悯,敬畏生命,知耻,知感恩图报,说真话的人。

随感一:

孩子从进入幼儿园起,就接受着爱国教育。当他们望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或许心中都以为自己很有国家的概念。然而,当他们(也包括我们),每天走路或站立的时候,还能想到祖国吗?培养真正的爱国情感,并非每年十一搞些少先队活动就能做到,当我们用甜美的嗓音赞美祖国,用绚烂的色彩描绘祖国,用婀娜的舞姿赞美祖国时,可曾想过从了解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开始,从我们接触的每一位凭着诚实劳动养活全家的人开始,从平凡的生活中解读人的情感开始,从逐步了解用血汗写就的几千年文明开始,……而不是从空喊开始!“祖国是什么?祖国,就是你的家、我的家、他的家、那亮着灯的窗户……”

随感二:

有一次,当我捧着教科书兴冲冲地跑进教室时,却从班主任徐老师口中得知了这样一件令人胸口堵得慌的事情:小史竟然剪断了金鱼的尾巴,拿去喂乌龟!我顿时心中流泪,无言以对。我害怕我的学生以后也会虐猫,拿硫酸泼狗熊…… 与这班孩子朝夕相处两年,竟然没能教会他们善良、仁爱,这就是我,一个语文老师的过错、失职!记不清那堂课上,我的眼泪是否被学生读懂,记不得那些震撼心灵的故事是否被学生铭记,只知道当时,脑海中不断响起吴非振聋发聩地喊叫:“人,不能和野兽一样!”

随感三:

有模范教师作报告,讲家人患重病住在医院抢救,而该教师坚守岗位最终没能见到亲人最后一面。吴非愤而质问:“我们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便是培养这样的没有人性么?” “这样的人,怎么配做教师?”句句在理,掷地有声,言犹在耳。

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

吴非的文字直白,观点一针见血。他在《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这篇中写道:“现今的课堂最缺少的通用语是„我认为‟,——教师没有经过思考的„我认为‟,学生就更不敢说,……因而学校只能教出一群精神侏儒,只能培养驯服的思想奴隶。”这样的思想,在很多人看来,只会用两个字来评价,偏激!而作者却把能这样说话称之为“多么令人向往的事”,称这样的人为“一个能正常说话的人”。

吴非认为“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精神,他的学生就很难有独立思考的意识。”尊严是体现在思想上的,是一种意识形态的东西。教师一旦没了独立思考,就无从提个人智慧,面对一本教参,他不敢说“不”,面对别人的“指正”,他会立刻匍匐在地。他说如果教师是跪着教书的,那么学生只能趴在地上了!

随感四:

做一个有精神追求的教师。不因为年岁渐增,消失了对教学的热情;不因为现实的磨砺,消沉了原有的斗志。想到启蒙恩师,德高望重的全国名师沈惠之老太太,她教我时已经年逾古稀,然而她对新课程的追索,使我等年轻教师也难望其项背。她把语文教学当作必生的事业,在古稀之年仍然对教学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并永远地有一颗赤子之心,这完全在于她灵魂中那种“热爱”的禀赋。

就教师而言,对教学工作的机械重复,对学生的冷漠,对生活的冷漠就是对职业的亵渎。有了热爱的品质,教师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才能保有职业的激情,才能不断地进修,才能不断地有所发现和创造,自然,才有可能成为高尚的人。

吴非在书中这样说道:“评价教师的工作,简而言之三句话,让学生喜欢你的课,让学生喜欢你任教的学科,让学生有终身学习的意识。”说得非常在理。尤其是语文,一门非常有灵性的学科,教师不仅传授知识,还与学生交流情感,共同浸润其中。语文,就是人与人情感交流的重要途径。

随感五:

做最出色的教师。“我希望自己拥有最出色的学生,所以我必须使自己成为最出色的教师。”吴非转述的这句话打从我看到的那一刻起,就深深刻在了脑子里。是的,要让学生出色,教师必须出色;想让学生多读书,教师首先应当多读书,自觉地多读书。关于读书,作者提出应带着“爱与敬重”来读书,阅读是一种“心的教养”。“一本好书,往往就是一粒善良的种子,一粒诚信的种子,一粒爱的种子,一粒正直的种子,这些种子适时地播撒在心田,就有了真善美品格的萌芽,滋养感知,潜移默化,人的心灵就会变得充实,高贵,美丽,他就可能始终站立着……” “我们中国不缺想做官的教师,缺的是爱读书的教师;不缺搞应试的教师,缺的是有思想的教师。”作为当代教师,我们特别需要有自己的精神追求,有独立思考的意识,有终生学习的意识。我们应该做一个思想者,成为一个具有独立精神的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挺直脊梁,肩负起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

不跪着教书》吴非老师的一部教育随笔。本事以随笔的形式,记录了吴非老师在教育教学中以及与教育相关的生活现象中所体会到的感慨、激动、欣喜、愤怒、忧虑、悲哀„„伴随着这本随笔,我的心也时而激动、时而愤怒、时而忧虑„„久久不能平静。我欣赏吴非老师的文采、胆识,钦佩吴非老师的人格、信念,我内心更有许多话,不吐不快。

愤怒:教育者首先应该是一个大写的人,没有人性的老师,不配做老师!

吴非老师在书中讲到:有模范教师作报告,讲家人患重病住在医院抢救,而该教师坚守岗位最终没能见到亲人最后一面。吴非愤而质问:“我们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便是培养这样的没有人性么?” “这样的人,怎么配做教师?”句句在理,掷地有声,言犹在耳。是啊,我们的教育事业首要任务就是要育人,而一个教师以工作为由,对自己的家人不讲人性,却能得到大会小会的表扬,受到表彰,立为榜样。这种活生生的不是人的教师又怎能担任教育重任呢?社会舆论却以愚育众,树为典型,号召学习,怎不叫人愤怒!吴非老师的句句反问,叩击着我的心灵,我深深领悟到做为一位老师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要教会学生拥有善良,懂得感恩,懂得同情,懂得珍爱一切生命,懂得宽容理解,懂得真善美;要用情感沟通情感,用智慧启迪智慧,用心灵触摸心灵!这是教育之本,是教育的大目标。让学生能具备美好的人性,能像一个人那样站立在这个世界上,心中有一朵永不凋谢的玫瑰,不能和野兽一样。

激动: 爱的教育,永不凋谢的玫瑰

校园的花房里开出一朵硕大的玫瑰花,每天都有许多同学来看。这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来到校园散步,看到一个四岁的女孩摘下了那朵玫瑰。他弯下腰问:“孩子,你摘下这朵花是送给谁的?能告诉我吗?”小女孩害羞地说:“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一朵大玫瑰花,奶奶有点不信,我现在摘下来送给她看,看过后我把花送回来。”听着孩子天真的回答,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颤动了,他在花房里又摘下两朵大玫瑰花,对孩子说:“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一朵是送给你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这样好的孩子。” 这个故事激动着吴非老师,也激动着我。它让我看到了教育的进步;真正的真善美、人性的善良纯真,绝不是用所谓的道德观去抹杀孩子们原本善良天真的心灵。为了我们的学生能站立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期待着这样美好的人性,我们的心中应该有这样一朵永不凋谢的玫瑰,有这样一朵散发着同情心和爱心的玫瑰。我们应该教会学生学会爱自己的祖国,爱弱小的他人,使他们成为一个懂感情,有爱,有怜悯;懂廉耻,知感恩图报,说真话的人。

忧虑:教师要有精神追求,教师必须是思想者

“不跪着教书”是此书多次强调的观点,也就是说教师必须成为一个思想者,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怀疑精神。一个具有独立思考精神的教师人格独立了,才能给学生良好的示范;思想独立了,才能教会学生用智慧去怀疑,去判断,去立论,去创新!而事实却是有许多教师,在教育的讲坛上是“跪着”的,臣服于教参,臣服于名师,臣服于领导„„缺乏独立意识,缺少思辨精神。

为了培养“独立之思想,自由之思想”的学生,吴非老师呼吁“教师要学会教书,首先应该学会读书,学会思考。”教师读书是关系教育成败的大事。教师不读书,就没有教育理想,就没有教育信念,就没有教育思考,就没有教育智慧,就没有教育活力,就没有教育创新,一句话:就没有了教育生命。教师只有活到老学到老,才能不愧为一位真正的教师,一位铁骨教师。吴非老师的忧虑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值得深思。让我们都做有精神追求的教师,不因为年岁渐增,消失了对教学的热情;不因为现实的磨砺,消沉了原有的斗志。

共勉: 让学生喜欢你的课,让学生喜欢你任教的学科,让学生有终身学习的意识。

吴非老师认为评价一位教师的工作,简单地说可以是三句话:让学生喜欢你的课,让学生喜欢你任教的学科,让学生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对照这三句话,我客观地检查了自己的工作,我感到三句简单的话令我汗颜。我想所有语文教师,不,应该是所有教师,如果能践行这三句话,如果把这三句话牢记在心,我们的教育事业一定可以蒸蒸日上。吴非老师还说:“语文是最有灵性的学科,我们现在所做的不仅仅是传播知识,更是创造,传说人本来是泥做的,因为得到一口灵气而开始了生命,也许今后我所做的就是要传承着这股灵气,让更多的生命有新的呼吸。”为了我们神圣的教育事业,每一位教师都应深思:怎样让学生喜欢你的课,怎样让学生喜欢你任教的学科,怎样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自励:“我希望自己拥有最出色的学生,所以我必须使自己成为最出色的教师。” “我希望自己拥有最出色的学生,所以我必须使自己成为最出色的教师。”-------朱亦磊。这是吴非老师在上海打虎山路第一小学,大门的门厅壁上看见的该校老师的心声。吴非老师转述的这句话,从我看到的那一刻起,就深深刻在了脑子里。是的,要让学生出色,教师必须出色。教师应不断进德修业,把自己的工作和学生的成长结合起来,让自己成为学生的表率,才能得到学生的敬重,才能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人。

教师要出色就得学习,就得学会用自己的大脑思考。学习的主要形式就是读书,而且要不跪着读书。吴非老师提出应带着“爱与敬重”来读书,阅读是一种“心的教养”。有了好书的滋养,人的心灵就会变得充实,高贵,美丽,他就可能始终站立着„„”我想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时刻铭记:我希望自己拥有最出色的学生,所以我必须使自己成为最出色的教师。要多读书,而且不跪着读书,读书要自己多思考,多从人的角度思考,不被书愚弄。

当然,《不跪着教书》这本书带给我的启示还远远不止以上寥寥数语,我想这是一本能启迪教师思考的书,这也是一本能启迪中国教育的书。我希望所有的教师,所有关心祖国教育的人们,都来读一读这本书,这本好书。

近学校组织了老师阅读了这本书,在读了这本书之后,自己也不禁有了一丝感慨,教师不跪着教书,也反映了教师对自己也需要一种精神与道德取向上的追求,教师没有了追求的确可怕,因为不仅是他有可能迷失了自己,更令人担心的是他让自己的学生也变成了只会行走而不会思考的躯体。如果说老师是在跪着教书,那也太可怕了。作者所说的是教育界普遍存在着的一种不自由的状态:老师失去思想能力和习惯,大脑麻木、长期沉默,常常不自觉地成了照本宣科的机器,成了书本的奴隶;教师屈服于应试教育和奖项、荣誉的获得,成了考试分数或各种比赛的奴隶;教师缺少终身学习、提高专业水平的习惯,不仅思想贫血,而且专业缺钙,成了没水平、没底气、学生看不起的教师。不跪着教书本来是教师的职业地线,现在却成为教师的职业理想。

还记得刚刚走上工作岗位时的茫然。尽管有了三年的专门学习,但对于如何做老师,如何做好老师,心里还是不甚了了。于是“不会过日子看邻居”,便回忆着自己的老师所用的方法,模仿着周围的老师,过着几乎人云亦云的日子,跟在别人的后面耕种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今天流行课这样上,于是这样上;明天说课这样上不好,于是就失去方向。后来有了些思想,至少能够批判或者是评价,比如轰轰烈烈了一段时间的“减负”,中学不用考了,学习不能狠抓了,周末要组织学生到校参加文体活动了,校长一下班就挨着教室关灯,催着你放那些补功课的学生回家了„„“这样怎么怎么行?”指手画脚、愤愤不平一番,脑袋仍然空空地做了识时务的俊杰。如今在追求教学质量,以“考”定乾坤的时候,教师或主动或被动地做了逐波水草。

再看吴非怎么说——教师如果没有思想,那么,“学校便只能教出一群精神侏儒”。

怎么叫有思想?想到了这么个小故事《不要考100分》,这几个字是已故著名数学家陈省身先生给中国科技大学的少年班题词。中国科技大学前任校长朱清时说:“为了多考一二十分,孩子们要多做练习,要多学几个星期。等他们长大后,当初多得的这一二十分没有起到好的作用,反而起了坏的作用。”他说:“不要为了这一二十分,摧残了孩子的创新能力,浪费聪明才智,让人格、品德扭曲化,让他们沦为考试的机器。”这么看来,两位大家对教育有着明确的理想,然而这种思想植根于对工作的信念,来源于对学生终生发展负责,对民族未来负责的观念;也因为他们有着更为广阔的教育视野。我想,或许是这样吧。

上一篇:导购服务规范用语下一篇:配电房管理制度免费